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

古代文

古代文
古代文

填空题

1.安史之乱之后杜甫所作的诗被称为“诗史”。

2.后蜀人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词集。花间派是我国第一个词派。

3.《西厢记》的演变:元稹《莺莺传》---董解元《董西厢》---王实甫《西厢记》。

4.宋代小说话本主要保存在《京本通俗小说》和《清平山堂话本》及“三言”中。一般为短

篇故事,多表现现实生活,其中爱情和公案题材比较多。作品人物形象鲜明,颇具个性色彩,善于通过行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

5.“倚声家初祖”是指晏殊,他词的基本风格是深沉的伤感。

6.宋诗的特点“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7.中国唐代宗大历年间出现了两个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即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大历十才子

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8.李白的诗风是豪放飘逸,杜甫的诗风是沉郁顿挫。

二、名词解释

1.唐代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

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等人为代表。

2.诗史:是指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

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因而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3.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化间。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等五册。

4.“二晏”:指晏殊、晏几道父子,都沿袭唐末五代词风,词作内容较为狭窄,多写流连光

景、离情别绪等传统题材,风格以闲雅清婉为主,但又各有特色。晏殊其词作多为家会宴游的消遣,词中之愁只是春花秋月的闲愁;词风清新委婉。晏几道其词作较为真实地抒发了一个没落公子的哀愁之情;词风感伤凄楚。晏殊“工于造语”,晏几道却“善于言情”。

5.诗庄词媚:古人有云:“诗庄词媚”,“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壮士也”。“诗庄词媚”

是对诗词总体特征的一种概括,诗多用于应制,而应制,则非庄不可;词,多写闺中韵事,而闺中韵事,则适于媚。主题上诗多表达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沉浮为主,词多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风格上,即使同样的题材,在诗词中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如怀古题材的诗多沉郁苍凉,而词却往往在历史沧桑中插入艳情。语言上,词的语言相比于诗显得更精美典雅、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三、指出下列诗的出处

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朝高适的《燕歌行》边塞诗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晚唐李商隐的《锦瑟》朦胧诗

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代柳永的《蝶恋花》婉约词

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豪

放词

5.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北宋范仲淹的《苏幕遮》豪放词

四、简答题

1.诗和词两者的区别:(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词合乐,诗不必合乐(2)外部形式的差异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相对格律诗的齐言,词可长短;相对于格律诗的平声韵,词韵的押韵多样(3)题材内容的差异: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沉浮为主,词多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4)语言特色的差异:词的语言相比于诗显得更精美典雅、轻灵细巧、纤柔香艳。(5)风格的差异:如怀古题材的诗多沉郁苍凉,而词却往往在历史沧桑中插入艳情(6)诗庄词媚

2.李商隐《锦瑟》的主旨类型:有悼亡说,咏物说,论诗说,政治说,爱情说等。读罢全诗,我觉得此诗渗透着诗人的凄凉落寞之感,格调低沉,迷惘朦胧,似乎包含着一种壮志难酬的遗憾之情。因此,我认为这是诗人的一首自伤身世的传世佳作. (一)锦瑟——诗人凄凉身世的一种象征,感伤身世诗歌创作的一种形象化比喻。(二)梦幻般的身世和理想追求的幻灭,伤时忧国寻求寄托颔联用典工巧,出句用庄子梦蝶的典故。(三)沉沧废弃不遇,但却光彩难掩的清寥悲苦之心颈联上句“沧海月明珠有泪”化用一系列与珠有关的传说典故。(四)如梦初醒后的怅惘和沉思和悠长的凄清余韵末联是对“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总括。“此情”统指颔、颈二联所概括抒写的情事,即自己的悲剧身世的各种境界,“可待”,即岂待、何待之意。

2.唐传奇兴盛的原因:一、史传小说及魏晋小说的影响。记人记事志怪,如《世说》、《搜神记》。

二、古文运动的影响。从语言上说,两者都是以散体为主。而韩柳的某些以古文写成的传记文,接近传奇小说。如韩愈《毛颖传》“把‘笔’人格化,成了‘毛颖’这样一个人。又借这个‘毛颖’的遭遇,抒写自己的感激。因此,从表现手法说,它是托物喻意的。但它写得有故事情节,有肖像、动态、对话,且在某种程度上写出了人物性格,因此,又是一篇传奇小说。”(吴孟复《唐宋八家概述》)郑振铎:“传奇文的运动,我们自当视为古文运动的一个别支。”

三、行卷之风的影响。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曰: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遇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至进士则多以诗为贽。今有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是也。

四、佛道盛行。宣讲的神异故事及想象虚构的方式都对传奇有影响。

五、经济繁荣,特别是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民间说唱文学的影响。如俗讲、变文、说话的出现,市人对小说看法改变。

4.简要阐述辛弃疾艺术特点:成就:①他善于塑造鲜明、生动、虎虎有生气的艺术形象。他笔下的人物常是慷慨悲歌、雄姿英发的形象。②他善于运用跳跃、顿挫之法,增强时空的跨度和感情的起伏,尤善于将最凝重的感情熔铸于开头、结尾之中。③辛词还善于寓悲愤于闲适之中。④辛词还善于寓庄严于谐谑之中。⑤辛词不但以诗为词,还进一步以文为词,更进一步有意识地把其它文学样式的手段都调集到词中。如好用典、善用典、喜议论善用比兴、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段。不足:辛词中过于炫耀学问,过于追求以议论入词,至使议论变得直露或陈腐,过于追求以文入词,至使词失去了应有的韵味,但这都不足掩盖他在表现手法上所取得的空前成就。

5.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1)主张“文道合一”,即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道服务。一方面“文以明道”,强调文章要贯穿儒道的精神,具有阐发儒道的作用。(2)主张文体革新。既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博采前人遗产,又强调创新。指出学习古文辞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反对模仿因袭,主张“词必己出”。(3)提出不平则鸣的思想。

五、赏析

1.杜甫《登高》的赏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答:在内容上,前半幅以萧瑟的秋景烘托悲凉的心境,通过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来渲染秋江景物的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特点。,后半幅即景抒情,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领悟出诗人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的思想感情。慨叹飘泊异乡的悲苦境遇,全诗充满着沉郁悲凉的气氛。在艺术上,堪称典范之作:结构严谨,一三、二四、五七、六八句,两两相扣;律对精工而不露痕迹;情景交融,境界壮阔。

2.李白《将进酒》情感内涵分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答:诗的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还,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头两句说君不见黄河滔滔之水仿佛从高天涌出,一泻千里奔腾到海不再回返,以“不复回”象征岁月易逝,想到人的生命也像水一样流逝了,再不会回来。下面用黄河水又长又大来兴起下文,很自然地过渡到人生短暂;第二句是由写景转入写人世。在堂屋明镜之前,在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白发而生悲。人生由少到老的过程被说成是朝暮间之事,夸张地写出了人生的短促。人的头发朝黑而夕白是不可能的,然而这艺术的夸张却最真切地传达出青春的倏忽易逝,也与上文黄水奔流的形象和谐一致。这两句与上两句组成对称句,各以“君不见”三字喝起,不仅增加了慷慨放歌的气势,内容也因相互鲜明对照而其情愈显。开篇这四句中还有—种反衬作用,以黄河的永恒伟大,反衬生命的脆弱渺小。这一开端可谓悲感之极,是—种巨人式的感伤。

六、论述题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虽小却好,虽好却小”,谈一谈你的理解。

答:清代著名学者刘熙载在其诗文评论著作《艺概》中曾经指出:“齐梁小赋,唐末小诗,五代小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盖所谓…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也”。确实,刘熙载的这种对于不同旨趣、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能够不“著于一偏”,不强分轩轾,其长处与不足都如实指出的治学态度,是值得后人称道的。笔者认为,刘熙载这里所谓的“小”,是就题材和内容而言的,他所谓的“好”,是就手法和技巧而言的,试以五代小词分析之。

《云谣集》收诗凡三十首。此外,敦煌石室残卷中还有不少民间小词。这些作品的发现,解决了词学研究中久悬未决的重大疑案,如过去一直以为《花间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词集,这已经成为定论。但是,自从《云谣集》发现以后,这个传统看法得到了更正。另外,这部词集的发现,也廓清了许多模糊的认识。如传统的看法,认为唐代无漫词,柳永始作漫词。但是从词集中却发现了长调。最重要的是,此集所收多是唐代开元以来里巷之词,反映了早期民间词所具有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貌,填补了早期词史研究的一段空白。这应该是题外话,暂且表过不提,下面我们着重谈谈主要收集西蜀词人作品的《花间集》。《花间集》收录晚唐五代十八位作家五百余首词。所收词作,多为豪华宴会上歌妓舞女演唱的歌词,故历史上称之为花间词派。花间酒畔,倚红偎翠,是这一词派共同的特征。这部词集所收的作品,大

多写得轻艳绮旎,刻画心理活动,哀怨动人。最典型的代表是温庭筠,词集收录作品最多,凡六十余首,被目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如〖菩萨蛮〗十八首之一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用词华美,客观地描写了一个贵族女子的日常生活。这是《花间集》中客观描写的代表作。此外还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的词作,如韦庄的〖女冠子〗就是典型的作品: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读了这小词令人想起后来欧阳修所写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温庭筠也有部分作品写得热烈,诗人之情与诗中主人公之情融为一体,抒发了强烈的情感。如〖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遍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又如〖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州。这些词写得情真意切,对宋代词人,特别是婉约派词人产生莫大的影响。

再看南唐,其偏安江南,比西蜀具有更为优越的经济文化条件。南唐词的成就应该比花间派更高,其代表作者有冯延已、南唐中主李王景和后主李煜。冯延已是南唐宰相,宋代陈世修《阳春集序》说他“以金陵盛时,内外无事,朋僚亲旧,或当燕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倚丝竹而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也。”李王景、李煜也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李王景词今存首,李煜初期的词多写宫庭享乐生活,与花间诸作差别不大。这样纵观五代时西蜀与南唐的词作,我们会不无遗憾地看到,这些词作,特别是《花间词》,真可谓儿女情多而风云气少,多局限于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的描写,诗境狭隘,殊无骨气。直至李后主晚期,风气开始为之大变。他的代表作如〖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知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王国维平生推重李后主词,以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又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从一个南唐小皇帝沦落为阶下囚,终日以泪洗面。两年多的囚徒生活,使他开始真正把词作为抒情的工具,把词从花间宴席引上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的创作道路。

从以上的分析和前人的论述的确可以看出五代小词的“小”,然而就手法和技巧而言,五代小词也不愧为“好”,我们试着对五代几位代表词人的艺术特色作一简要分析。

先看温庭筠的词,温词的风格以浓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温词乍看似乎堆垛晦涩,仔细玩味便觉情挚韵远,余味曲包。因此,欣赏温词,要注意意像,如《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如果说温庭筠化用了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中的语意的话,那么他同时又开创了后代词人在词中以这种意像喻愁的手法。著名的如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是因景生情,还是因情造景,很难说,但是在秋雨梧桐中深深地含有人的愁苦凄凉情意,这是确实的。“梧桐雨”这一意像在此词中成功地传达了主人公的感情,同时,也再一次佐证了温词“造语”的艺术魅力。

再看韦庄,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风格上,韦词不象温词那样浓艳华美,而善于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比较真挚深沉的感情,如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等。他有些词还接受了民间词的影响,用直截决绝之语,或写一往情深,或写一腔愁绪。如思帝乡“春日游”的“妾拟将身

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于率直中见结郁;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的“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以终老异乡之“誓”,更深一层的抒发思乡之苦。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韦端已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许昂霄《词综偶评》评韦词“语淡而悲,不堪多读”,都指明这一特点。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韦词高于温词,指出“端已词情深语秀”,“要在飞卿之上”;“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已之词,骨秀也”,也是从这点着眼的。

最后谈谈南唐三位词人的各自风格。冯延已的词文辞清丽,对后世影响较大,刘熙载曾指出:“冯延已词,晏同叔(晏殊)得其俊,欧阳永叔(欧阳修)得其深”。而李王景的词则语短情长,文小旨大,蕴藕含蓄,耐人寻味,其“小楼吹彻玉笙寒”与冯延已的“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并为当时名句。至于李煜,其在词作发展史上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勿用赘述的了。

由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说明刘熙载的“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确是对五代小词的特点的高度概括了。

《古代文房珍品——砚》阅读答案

古代文房珍品——砚 ①砚,又称砚台、砚田等,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一。古时候的文人以文墨为生,以田喻砚,赋予它特别的意义。在文人眼里,砚台实际上是自己的生产工具,莫不精益求精,爱护备至。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诗中就有:“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传说他爱砚成癖,为了得到张近的一方龙尾石砚,竟用家传宝剑与之交换。 ②砚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砚台,是陕西临潼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砚。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了战国末期的石砚。汉代以后,砚台种类渐多,有石砚、陶砚、玉砚、漆砚、木砚等。砚最初只是一种实用的工具,汉以后添加了纹饰,使其兼具了观赏性。 ③最为有名的砚是四大名砚。 ④歙砚产地在皖南古歙州境内,其开采始于唐代。宋代时,歙砚开采规模不断扩大,名目繁多,有眉子纹、外山罗纹、水玄金纹等数十种。南唐后主李煜对龙尾砚极为推崇,将之与澄心堂纸、李廷珪墨三者并称天下之冠。龙尾砚是歙砚中的名品,以产于今江西婺源县东部的龙尾山(古属歙州)而得名。用手指轻弹,有清脆的“镗镗镗”金属声者为佳。 ⑤比歙砚更为有名的是产于端州(今广东肇庆)端溪沿岸的端砚。端砚的石质比歙砚要好。有青花、鱼脑冻、冰纹冻、蕉叶白、火捺、绿端等品种。端砚比较突出的一点,是许多石头有眼,古代有“无眼不成端”的说法。端石的眼是一个形象化的说法,其实是动物化石或彩泥形成的结核,又称石核。将端砚用五指托空,轻轻敲击,有竹木之声者为上品,如发出金属声,那便是下品了。 ⑥甘肃卓尼县洮砚乡是洮河砚的产地。洮河砚质地细润、色泽碧绿,砚面多

有微黑的水波状花纹。澄泥砚属陶类。与端砚、歙砚相比,澄泥砚使用范围不太广泛。 ⑦砚台的优劣,首先取决于砚石,其次是雕工。 ⑧好砚石要细而不滑、涩而不粗,用术语说就是润、发墨。如端石,外柔内,摸起来很细腻,但极细的沙粒中藏着尖利的小东西,所以是制砚的良材。 ⑨砚台的雕工具有观赏价值。一般来说,砚的雕刻以浮雕为主,也可使用少量圆雕、透雕或者线刻。好的雕工,必然是美而雅的。 ⑩砚的文物价值还体现在铭文上。许多文人在砚铭上花了不少工夫,他们或者将砚台人格化,或者借砚台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或者借砚台抒发自己的情感。一般而言,刻有名人砚铭的砚台,收藏价值都比较高。 15.第①段中表示特殊意义需要加上引号的词语是(2分) A. 以田喻砚 B. 生产工具 C. 精益求精 D. 爱砚成癖 16. 请在第⑧段的横线上填入一个与“柔”意思相反的词。(2分) 外柔内 17.第②段介绍砚台时采用了顺序,主要说明了。(4分) 18.第③段提及的“四大名砚”是指、、和。(4分) 19.从文中看,要挑选一方好的端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8分) (1);(2);(3);(4)。 阅读答案: 15.(2分) B 16.(2分)刚(坚) 17.(4分)时间砚台的来源与发展 18.(4分)歙砚端砚洮河砚澄泥砚

中国古代古典小说目录大全

中国古代古典小说目录大全 小说?白话小说 《西游记》明?吴承恩100回.〔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120回.〔清康熙毛宗岗修订本〕 《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120回.〔程乙本〕 《喻世明言》明?冯梦龙辑40回.〔涵芬楼排印本〕 《警世通言》明?冯梦龙辑40回.〔涵芬楼排印本〕 《醒世恒言》明?冯梦龙辑40回.〔衍庆堂翻刻本足本〕 《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40回.〔日本内阁文库藏本〕 《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42回.〔尚友堂重刊本〕 《三刻拍案惊奇》19回.〔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型世言》明?陆人龙40回.〔奎章阁本〕 《花月痕》清?魏秀仁56回.〔通行本〕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60回.〔通行本〕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趼人108回.〔上海广智书局本〕《糊涂世界》清?吴趼人12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瞎骗奇闻》清?吴趼人8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发财秘诀》清?吴趼人10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劫馀灰》清?吴趼人16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说岳全传》清?钱彩80回.〔金氏余庆堂刻本〕 《说唐》清?无名氏66回.〔通行本〕

《说唐后传》55回.〔姑苏绿慎堂藏板本〕 《说唐三传》清?中都逸叟编次90回.〔通行本〕 《薛刚反唐》清?如莲居士100回.〔通行本〕 《绣鞋记》清?乌有先生20回.〔通行本〕 《海上花列传》清?韩庆邦64回.〔通行本〕 《平山冷燕》佚名20回.〔通行本〕 《赛花铃》清?白云道人16回.〔通行本〕 《九命奇冤》清?吴趼人36回.〔通行本〕 《狐狸缘全传》22回.〔通行本〕 《二度梅全传》清?天花主人40回.〔通行本〕 《情梦柝》清?蕙水安阳酒民20回.〔通行本〕 《老残游记》清?刘鹗20回.〔通行本〕 《品花宝鉴》清?陈森编62回.〔通行本〕 《绿野仙踪》清?李百川100回.〔通行本〕 《飞龙全传》清?吴璇60回.〔崇德书院本〕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100回.〔通行本〕 《杨家将》清?佚名50回.〔通行本〕 《呼家将》清?佚名40回.〔通行本〕 《济公全传》清?郭小亭240回.〔通行本〕 《熊龙峰四种小说》明?熊龙峰刊4回.〔日本内阁女库藏本〕《京本通俗小说》7回.〔缪荃悄刻本〕 《宜春香质》明?醉西湖心月主人20回.〔明崇祯笔耕山房刊本〕

古代文整体阅读(一)

古代文整体阅读(一) 文言学习 0121 1003 古代文整体阅读(一) 上一讲主要阐述了高考古文阅读的命题趋势和应试策略,本讲侧重说明如何整体阅读古代文语段。 一、整体阅读要领 1.依据选文特点 前面说过,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 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明说的,即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知人、明事、辨理。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①。”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实,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②,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

军将军顾凯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凯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凯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宋书·孝义传》) [注]①白粲:白米。②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家奉养。 这段选自《宋书·孝义传》的文字,写了何子平、顾凯之等人,主要人物是何子平。他“世居会稽,少有志行”,在乡里被人称道。顾凯之是镇军将军,当州的“上纲”。两人关系很是密切,也许是朋友。全文所叙主要事件是:何子平之母户口本上的年龄比实际年龄要大。按照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卸职归家奉养。何母实际年龄未至八十,“亲故所知”,何子平奉公守法,“便去职归家”。顾凯之劝他在州中任职,他不愿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不肯接受。顾凯之又劝他“以母老求县”,他也不愿意。顾凯之便更加敬重他。何子平回家以后,竭力劳作,以保证母亲的供给。后来授官为吴郡海虞令。所得俸禄全部用来供养母亲,妻子儿子“不犯一毫,”母亲去世,他“哀毁逾礼”。除了这主要事件,文章开头还叙述了何 子平在扬州为官之时的孝行。这一切都表明何子平“事母至孝”,表达了对何子平为人 的赞颂之情。能像这样分析文章的人、事、理,便可以认为读懂了文章。 2.依据试题的特点 高考古代文阅读的试题,既有实词、虚词含意和用法的辨别,有文句的翻译,又有筛选信息、分析文意、评述观点态度,虽然已往考生在实词、虚词理解上也会出现误判,但更多的是在翻译文句、筛选信息、分析文意、评述观点态度上出错。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了解考试侧重点的变化,不知道这些试题其出发点就是考文意的理解,考查对选文句子含意、事件之间逻辑顺序的把握。譬如当年选用前面所举叙何子平“事母至孝”的文章,最后一道题的B项是这样的:“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本项“从而”前的话,孤立起来看,似乎都是正确的,可是将它们通通置于“子平归家”之后,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许多考生看不出“希禄本在养亲”、“县禄唯以养母一身”是何子平归养以后又重新任职时说的话,也看不出“从而”以下的判断更不符文意,因而错判。当年试题的C项是这样的:“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6. (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

古代文整体阅读(上)

古代文整体阅读(上) 文言学习 0114 1157 古代文整体阅读(上) 一、整体阅读要领 1.依据选文特点 前面说过,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 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明说的,即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知人、明事、辨理。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①。”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实,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②,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凯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凯之又劝令以母老求

中国古代文集

【史趣】中国古代经书典籍介绍 一、经 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后代逐渐增加,至南宋变成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二、史 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相传是孔子在鲁国旧史基础上修撰的; 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相传为左丘明编撰;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班固的《汉书》; 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三、子 子书主要包括诸子百家的哲学、政治、农学、科技、医学等各方面的书。 四、集 集,是指诗文别集、总集。此外,我国古代类书、丛书也很多,如,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是明代的《永乐大典》(解缙总纂修,大部毁于八国联军侵华战火);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陈梦蕾编纂)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类书;最大的一部丛书是清代的《四库全书》(纪昀等人主编)。 五、古代图书典籍的有关名词 1.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 《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3.六艺 (1)古代学校的六门学科:礼、乐、射、御、书、数 (2)指六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乐经》(失传) 4.六书 汉字的六种构字法: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5.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6.春秋三传 解释《春秋》的三部儒家经典着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7.四大名剧 元王实甫《西厢记》,明汤显祖《牡丹亭》,清洪升《长生殿》,清孔尚任《桃花扇》 8.临川四梦 明汤显祖的《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剧

古代诗文阅读专项训练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古代诗文阅读专项训练 (一)与狐谋皮① 周人②有爱裘而好珍羞③,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④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⑤。何者?周人之谋失之。 【注释】①与狐谋皮:和狐狸商量剥它的皮做裘衣。②周人:周地的人。③珍羞:珍奇贵重的食品。④少牢:古代祭祀时,用猪和羊称为“少牢”。⑤一牢:一只羊。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4分)() A.与狐谋.皮聚室而谋.曰 B.周人之谋失.之失.道寡助 C.五年不具一牢.亡羊补牢. D.言未卒.士卒.多为用者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4分)() A.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C.出让看火.伴 D.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3.填空。(8分) (1)“与狐谋皮”是成语,又引申为成语比喻 (2)体现“周人”迂腐而痴呆的两个句子是: (3)描写狐、羊听说周人将“谋皮”“食之”而纷纷躲避的句子是: (4)点明周人没有制裘,食“珍羞”的句子是 4.翻译文中画线句。 译文: 5.本文的寓意是什么?(6分) (二)指鹿为马 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也。”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于是乃问群臣,群臣半言鹿,半言马。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其自而从邪臣之说。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陛下以臣言不然 B.言师采药去 C.群臣半言鹿,半言马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填空。(3分) “丞相何为驾鹿”一句式的特点是。其中应为的倒装。 3.请用“/”为文中画线部分断句。(4分) 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其自而从邪臣之说 4.“指鹿为马”的意思是,比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丞相何为驾鹿? 译文: (2)群臣半言鹿,半言马。 译文: 6.赵高为什么要指鹿为马?(6分) (三)狄仁杰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仁时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当使.绝域()(2)乃诣.长史蔺仁基()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4分) 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译文: 3.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5分)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6分) (四)粤人食芝 粤人有采山而得菌,其大盈箱,其叶九成,其色如金,其光四照。以归,谓其妻子曰:“此所谓神芝者也,食之者仙。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人求弗能得而吾得之,吾其仙矣!”乃沐浴,齐三日而烹食之,入咽而死。其子视之,曰:“吾闻得仙者必蜕其骸,人为骸所累,故不得仙。今吾父蜕其骸矣,非死也。”乃食其余,又死。于是同室之人皆食之而死。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8分) (1)天不妄.与也()(2)入咽.而死() (3)采山而得.菌()(4)其大盈.箱()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6分) (1)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 译文: (2)人为骸所累,故不得仙。 译文: 3.阅读第一段,对粤人的死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采得毒菌误以为是神芝 B.以为自己有成仙之分 C.“沐浴,齐三日” D.烹食毒芝 4.既然粤人已烹食毒芝而死,为什么其子及同室者仍然“食其余”?(5分) 5.阅读这则寓言,你吸取了哪些教训?(6分) (五)岑参立节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①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之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②畏人予人者骄人③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无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④其节也。” 【注释】①致邑:给(他)一块领地。②受人者:接受别人东西的人。③骄人:傲视别人。骄,动词,对人“骄”。④全:保全。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臣闻之”一句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辍耕之.垄上 B.怅恨久之. C.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D.孔子闻之.曰 2.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4分)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无畏乎? 3.下列与“不我骄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子何恃而往 C.甚矣,汝之不惠 D.何以战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曾子衣敝衣以耕译文: (2)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译文: 5.鲁君派使者送领地给曾子,曾子为什么不接受?(用文中原话回答)(4分) 6.请用一句俗语概括曾子的“立节”含义。(5分) (六)曹彬仁爱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茸,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①,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注释】①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4分)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 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 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 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中国文学理论》5页) 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 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 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 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 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 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先秦为一期, 两汉为一期, 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莫(大约)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文学”认识得更清了。 他们把学术分为“经学”、“史学”、“玄学”和“文学”数种。文学的含义与今相同。 更进一步,他们把文学再细分为“文”与“笔”两类; “文”是指情感的、美感的文学, “笔”是指理智的、应用的文学。

语文古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语文古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考点之一:叙事线索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二、考点之二:表达方式的考查是什么?”线索: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 [类型1]、直接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类型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对策: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5)环境描写线索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

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线索考查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闻感受或者事迹[类型3]、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对策: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绪论 基本知识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初中文言文习题:中考语文古代文阅读精选汇编

初中文言文习题:中考语文古代文阅读精选汇编 古诗文阅读(2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3分)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亡:此处读作w。 8.最喜小儿亡赖一句中亡赖,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1分) 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 B.词的上片描写江南山村的景色,下片描写两代人的生

活画面。 C.这首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D.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0-13题。(12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请广于君广:_________(2)寡人谕矣谕:_________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且秦灭韩亡魏一句中且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且壮士不死即已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D.存者且偷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选文内容,回答问题。(4分) (1)唐雌的使命是什么?

最全中国古代文论试题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现代古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品牌价值的塑造 在传统短缺经济下,物质产品的生产,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因为在人类大部分历史上,物质极端匮乏,人们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类除生存以外的需求,一切同生死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行业,都被扼杀和抑制。 现代科技从两个方面为人类打开了满足基本生存以外的需要的道路。一个是矿物能源的利用,使人类的制造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是科学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进步,使人们在强大的能源支持下,制造物品和物质的能力有了巨大的提高。这种提高主要表现在,制造的低成本、快速性、灵活性和非人化。所谓非人化,即制造行业和制造过程中。大量工作已经摆脱对人类体力和技术的依赖。人类第一次,通过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面临着一个不需要体力生产,或者说大部分情况之下不需要体力生产的社会。在这个新的社会中,物质生产远远超过了人们的生理需要与消费能力。人类物质生产,可以超越能力以及简单的生存需要,而根据人类的多种需要进行。 这就导致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已经不再是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相反,推出能够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价值,并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的发展空间成为企业的主要使命。 一个明显的例子发生在中国饮料需求市场。中国最大的市场需要,也就是饮料的市场需要,实际上是被外国公司和品牌占领,他们能够占据这个需求。依靠的并不是产品质量,而是一种品牌价值创造的技术。人们消费可口可乐,是满足一种生理上的需要,但更加满足的是人们思想上和感觉上的一种需要。可口可乐,正如其广告所说,不是最好的饮料,而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用简单的物质产品,同这种挡不住的诱惑竞争,自然难以取胜,这充分地说明,创造市场需求,或者说竞争性的创造市场需求的手段和方式,已经从简单产品生产,转向了包括创造生活方式在内的消费价值生产。在新的竞争体系下,决定性的因素,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产品等武器,而是今天品牌价值创造的武器。 1.以下各项对“品牌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科技对物品制造的影响特别是物品制造的非人化是商品品牌价值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B.第三段提到的“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是品牌价值的标准,也是“消费者”的需求标准。C.从目前的情况看在简单的物质产品与产品的“品牌价值”的竞争中前者自然难以取胜。D.产品的“品牌价值”是超越人们的生理需求的一种追求,是现代社会消费者需要的价值。2.不属于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大受欢迎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中国人口众多,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饮料市场有着很大的需求。 B.可口可乐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产品,它具有产品本身价值之外的品牌价值。 C.可口可乐口味独特,这是它拥有“挡不住的诱惑”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D.购买可口可乐除了可以解决口渴的问题之外也可以使人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3.下列各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短缺经济条件下,技术落后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生产力较为低下,物质产品的生产无法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 B.矿物能源的利用和科学进步对物品制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物质制造呈现出低成本、快速性、灵活性等特点。 C.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使得物质生产已经不再依赖人类的体力和技术,达到了“非人化”的程度。 D.在过去的竞争体系下传统武器是“高质量的产品”,而新的竞争体系下则转向了企业创造生活方式的能力方面的竞争。

中国古代小说

第十一讲中国古代小说 一、什么是“小说”? 现代汉语中,用来称呼一种文学体裁的名称——“小说”,与古汉语中的“小说”——小道杂说,丛残小语的含义不同。 现代汉语的“小说”指一种以虚构性叙事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形态,从形制规格上来分,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以人物、情节、环境为主要特征。这是近代以来文艺界对西方观念引进的一个结果,同时,也与中国传统文艺样式的发展形成有一定关联。 中国古代的“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外物》篇中有“夫揭竿累,趣灌读,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之说。鲁迅认为此“小说”为琐屑之言。方正耀认为是小道理。荀子《荀子·正名》篇中有“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后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其列为诸子之末,“右二十五部,合一百五十五卷。小说者街说巷语之说也。”可惜其所收书目均已佚失。 《隋书·经籍志》中也有“小说”类,但不收晋以前作品(除《燕丹子》外),所录篇目呈现二个特点。其一,未录张扬神鬼的故事和史事考订拾遗之类的作品。其二,所列作品的内容明显不同,大致可分四类:一是笑话故事,如《笑林》、《笑苑》等;二是杂说应对的作品,如《杂对语》、《要用语对》等,三是志人风貌的作品,如《世说》、《琼林》等;四是艺术器物介绍的作品,如《古今艺术》、《器准图》等。 此后,“小说”与各种无法归类的杂著一起并,直到清代。纪晓岚在撰写《四库全书》时,将小说列入《子部十·杂家类三·杂说之属》子部中的十四类之十二位:与一儒家、二兵家、三法家、四农家、五医家、六天文算法类、七术数类、八艺术类、九谱录类、十杂家类、十一类书类等并列,十二小说家类(《西京杂记》始,《续博物志》止,其中又分杂事之属,异闻之属,琐记之属,)、十三释家类、十四道家类等。《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古今说海·备遗录》臣等谨案《古今说海》一百三十九卷,明陆楫编,……是编辑录前代至明小说分四部七家。一曰说选,载小録偏记二家;二曰说渊,载别传家;三曰说畧,载杂记家;四曰说纂,载逸事散録杂纂三家。所采凡一百三十二种,大约都是类似史事记载,但不为修史者所采信的篇目,有以人物为中心,有以事件为中心,大多类似地方志、回忆录文体。 1849年以后,小说观念在与西欧兴起的文学观念碰撞后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1872 蠡勺居士译《昕夕闲谈》,连载于《瀛寰琐记》月刊,前有译者小序。其中术语方法颇值得研究,据称“都是因袭传统”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1897年《国闻报》11月连载,是我国小说理论史上第一部长篇论文),《小说原理》(原载1903年《绣像小说》第3期)开始以新小说之名,倡导现代小说。1902《新小说》杂志创刊,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新小说》创刊号);《译印政治小说序》(1898《清议报》);“小说界革命”1903—1904年间由其主编的《新小说》第1卷第17号至第2卷第20号连载有一组关于小说理论的笔谈,名为《小说丛话》;《告小说家》(1915年刊2卷1期《中华小说界》 1907《小说林》创刊黄摩西《小说小话》,《〈小说林〉发刊词》(1907)金松岑《论写情小说与新社会的关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1904王钟麒《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月月小说》第1卷第9期),《中国历代小说史论》(同上刊第1卷第11期),《中国三大家小说论赞》(同上刊第2卷第2期,三大家,《水浒传》《红楼梦》《金瓶梅》)狄葆贤《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1903年《新小说》第7号),《小说丛话》陶祐曾《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1907年《游戏世界》第10期),《月月小说题辞》,《扬子江小说报发刊词》徐念慈《〈小说林〉缘起》(1907《小说林》第1期);《余之小说观》(1908年《小说林》第9、10期);《觉我赘语》,《小说管窥录》黄小配《〈洪秀全演义〉序》章太炎《与人论文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