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组慧能

六组慧能

六组慧能
六组慧能

禅宗

六祖慧能的言教为经,并以开坛立宗的形式命之为《坛经》。

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被公开而持久地称为“经”的佛教著作。禅宗自称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

慧能法师最启发人的观点

我身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不再强调向外去崇拜偶像,而把这种自我超越的能力植入人们的内心,自然受到人们的拥戴与欢迎 )

“五香内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莫向外觅”的修习之法,要求宗徒用修身养性的方法供奉自己身上的佛,不必崇拜身外之佛

并进一步指出:"自佛不归,无所依处."彻底切断了迷信的路途

慧能对佛学用“解神话”的方法进行的重新阐释

1.若论相说里数(指人离佛国之远),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即行八千....

2.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是弥陀......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反对净土宗的西方极乐世界信仰,追求当下成佛、当下快乐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

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顾东顾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住处恒安乐。

对”禅”的新解:追求明心见性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禅宗一扫繁芜的佛教修习仪式,提倡顿悟成佛。

慧能将顿、渐截然分开,认为真正的觉悟完全不要过程。慧能认为觉悟只在反身自照的一瞬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坛经·疑问品》)

禅宗呵佛骂祖的潮流

慧能开拓了禅宗追求精神解脱的总方向,并强调这种解脱是个性化的。在此影响下,禅宗兴起了呵佛骂祖的潮流,声称:““达摩是老骚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菩萨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凡夫,菩提涅盘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德山宣鉴禅师)

有的禅师拿佛像来烧火取暖,有的禅师说当年如见到佛祖就一棒打死喂狗,有的叫喊说要让文殊、普贤菩萨扫床叠被,有的干脆就宣称,要“见佛杀佛,见祖杀祖,见罗汉杀罗汉。”宣称:“我这里无佛法”。反对任何清规戒律,反对任何偶像崇拜,率情任性,惊世骇俗。这些就是狂禅。这一狂,所有的外在束缚全没有了,心灵达到了空前的解放,生命达到了一种极致的自由。

五代以后禅宗一枝独秀,到宋代禅与佛几乎成了同义语

不过,慧能的宗教改革也在佛教内部留下了潜在的危机。他们极力缩小天国与现世间的距离,使凡夫与佛仅隔一念。挑水砍柴皆是道,“运水搬柴即是般若”,如何修行?饥来吃饭困来眠,甚至“贪嗔痴即是解脱”,后来掀起了“狂禅”思潮,宣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济公形象以及小说中的鲁智深吃肉喝酒却能开悟的形象就是来自这里。在思想史上,禅宗曾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禅宗公案与语录选讲

禅不是坐:开元中,沙门道一(即马祖道一大师),在衡岳山常习坐禅。师(怀让)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甚麽?”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甚麽?”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一曰:“如何即是?”

师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

平常心即禅

禅不可说

超绝逻辑对立的思维方式

有无不二

至善的境界,禅的精神

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

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 一、名词解释(5个) 1、巫史文化:殷商文化特色,体现祭祀与巫术为主,巫政合一;巫史作为中国第一批思想 者,取得一系列的文化成果,他们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最终形成巫史文化。2、礼乐文化:中华民族独特创造,是以“礼教”与“乐教”为主的教化体系,体现 了中华文明的特征。 3、经学:是中国文化的骨干和价值本原,是关于儒家经典的注释、传承、演变的学问,包 括学术与信仰两个层面。 4、意义的信仰:是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的追求和体悟,这种追求的目标在现实生活的实践 之中。 5、经学政治:借助传统历史文化的资源,以圣人和经典的恒久权威性来维护王权政治架构 的权威。 6、义疏之学:对经典著书进行全面的疏解、串讲。 7、自然: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意思。 8、四心:恻隐、羞恶、是非、恭敬之心;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9、四德:仁、义、礼、智。体现“尽心、知性、知天” 10、素王:是指具有帝王之德但未居帝位的人。 11、革命:古代以天子受命于天,故凡是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 10、顺向诠释:在原文本基础上引申发挥,与原文本思想方向大体一致的文义引申诠释。 11、逆向诠释:在基本方向违背原作精神或基本上否定原作精神的自我表现式诠释。 12、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成为主流, 汉传佛教的最主要象征之一。 13、内圣外王:指在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在外施行王道,实现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14、新儒学:宋、明心性之学,主张天仁合一,天心性合一,因地之心性说。 15、明体达用:儒家哲学范畴,主张经义和治事有机结合,直接领悟儒家经义。 16、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儒家重要经典。 17、《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8、《法言》:汉代杨雄对王莽从希望到失望的自我反省。 19、尊德性:尊重重视德行从而实现道德的境界;尊重人在“学习”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本能 与天性。 20:人文生态:一个族群生产发展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统,核心是该族群信奉的经典及价值观和生存样法。 二、简单题(4道) 1、整合经学与子学 (1)、形成一部像样的中国经学思想史的研究著作 (2)将“根”经学与“魂”价值与意义相融合 (3)这部著作需透着中国精神,即有意义的信仰为本质特征的中国思想史 2、经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应占有怎样的地位?其本质和特点是什么? (1)在中国历史上,经学一直是社会指导思想;

六祖用一生诉说的19段偈语

六祖用一生诉说的19段偈语

句句戳心!六祖惠能用一生诉说的19段偈语… 六祖惠能大师1304年祭日 圣人涅槃,英灵不远。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请和我们一起重温六祖惠能法师留给我们的偈语。 共同启迪智慧… (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二)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三)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四)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无相颂》(五)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六)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六祖惠能禅法思想的社会意义

六祖惠能禅法思想的社会意义 六祖惠能禅法思想的社会意义---戚卫党六祖惠能禅师 法相中国唐代高僧六祖惠能于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八出生于岭南古新州(现在广东的新兴县)。六祖惠能悟道求佛,艰辛一生,充分展现出颇具中国禅法特色的一代高僧的品格. 自唐代以来,他不仅受到武则天、中宗皇帝的敬仰与迎请,并下诏书称之“以为法信,顿悟上乘,明见佛性,教被东土,代代相传,至今不绝,天人敬仰。”唐代三位大文豪王维、柳宗元、刘禹锡也分别为六祖惠能撰写碑记,赞颂六祖惠能开创人间佛教,树立一代禅风,对中国思想文化和哲学的重大贡献。当代伟人和著名学者、名僧也对六祖惠能分别给予了极高的赞誉。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8月2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讲话时说:“唐朝佛教《六祖坛经》记载惠能和尚,不识字,很有学问,在广东传经,主张一切皆空,这是彻底的唯心论,但他突出了主观能动性,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大跃进。惠能敢于否定一切,有人问他:死后是否一定升天?他说不一定,都升西天,西方的人怎幺办?他是唐太宗时的人,他的学说盛行于武则天时期,唐朝末年乱世,人民思想无所寄托,大为流行。”毛泽东主席还于1959年10月22日与班禅大师谈话时说:“佛经也是有区别的。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六

祖(惠能)的佛经《法宝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近代高僧太虚大师说:“惠能则弘于广东曹溪,故对神秀北宗而称南宗,后来所谓宗门,实到惠能南宗始巍然卓立,因六祖前只有少数人相传,自初祖至四祖,始分牛头一支,至五祖遂分南顿,北渐二宗,六祖南宗下,始波澜壮阔。”近代几位著名学者胡适、范文澜、蒋维乔、铙宗颐等对六祖惠能都有很高的评述,一致推崇他是中国禅宗真正的创始人,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作出过特殊的贡献,是海内外最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之一,他堪称与孔子(儒家)、老子(道家)并肩而立的东方三大圣人,更是岭南先于孙中山的两位伟人之一。以下就六祖惠能如何之伟哉,六祖禅法特色和六祖思想能与社会相适应拟作粗略见解,祈求诸大德赐教指正。一、六祖惠能大师的禅特色世界佛教发源于公元前六、五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是位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即释迦牟尼)。其时约在我国春秋战国之际。释迦牟尼和我国孔子大致同为一时代的历史人物。从释迦牟尼开创佛教传至达摩已二十八代。自我国魏晋南北朝,由印度西天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从海路来到中国传法,开始了中国禅宗为东土初祖。印度佛教的始祖到二十八祖达摩他们均出生于当时所在国的贵族,身为王子。达摩到中国后,传法于中国本土人二祖慧可,二祖传给三祖僧灿,三祖传给四祖道信,四祖传给五祖弘忍,五祖传给六祖惠能。惠能接法后,

2018-2019年高考【人教】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5、5《坛经》两则含答案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还! 2018-2019年高考备考2018高考【人教】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5、5《坛经》两则含答案 5《坛经》两则 修剪欲望 马志国 索提那克法师来到寺院做住持后,绕着寺院巡视,发现山坡上长着灌木。一天,寺院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客人问:“人怎样才能清除自己的欲望?”索提那克法师说:“只要能经常反复修剪一棵树,你的欲望就会消除。”客人疑惑地走向一丛灌木,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一壶茶的工夫过去,法师问他感觉如何。客人笑笑:“身体倒是轻松了许多,可是堵塞心头的欲望,好像并没有放下。”客人走的时候,跟法师约定10天后再来。法师不知道,客人是曼谷最负盛名的娱乐大亨。10天后,大亨来了;16天后,大亨又来了。3个月过去了,大亨已经将那棵灌木修剪得像一只鸟。法师问他:“现在是否懂得如何消除欲望?”大亨面带愧色地回答:“修剪的时候能够气定神闲,可是回到我的生活圈子之后,欲望依然像往常那样冒出来。”大亨修剪的鸟完全成型后,法师说:“施主,你知道为什么我建议你来修剪树木吗?我只是希望你每次修剪前都能发现,原来剪去的部分,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就像我们的欲望,你别指望完全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大亨大悟。 人生的痛苦从哪里来?——我们所欲无限,而我们所能有限。怎么解脱痛苦?——修剪

欲望,收回自己的心。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人或东西能局限你,是你的欲望在疯长。而你的心一旦回归自然本性,反而会获得无限的自由,你也就彻底摆脱欲望的局限了。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会)人。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出家学佛。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后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饱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坛经》,又称《六祖坛经》,全称是《六祖慧能大师法定坛经》。 在中国人所写的全部佛教著作中,只有《坛经》被尊为经。一般认为,它是由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口述,其弟子法海笔录而成。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宗派。在禅宗一脉承传中,菩提达摩大师是西天第二十八祖,也是东土初祖。他在梁武帝时代来到东土,将法传给二祖慧可,慧可传给三祖僧琛,三祖僧琛传给四祖道信,四祖道信得法后又传给五祖弘忍,五祖弘忍传法给六祖慧能。 《坛经》记载了慧能得法传宗的经历和启发门徒的言教,是禅宗最重要的经典。此经主张人生觉悟和解脱之道在我不在天,在内不在外,唯一的正途是认识自身本性,实现自我。此经倡导“众生平等,无有高下”“凡圣如一”“众生皆有佛性”,因此蔑视言教,挑战权威,视一切名言经典只不过是开智悟道的方便之门。 《坛经》不论在中国佛教史还是思想史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2.背景资料 禅宗的主导思想主要包括佛性本有、无住生心(在没有执着的情况下,保持心的圆融无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时间:2018-01-14 19:39:24 | 作者:学霸 老子言:“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古传言:“万物负阴而扬阳。”且夫天地之间,万物无不相对而生:难易相成,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故有善则恶出,有美则丑生焉。 余观《道德经》而有感:天下太平,故不知仁;人尽无欲,故不知廉;各自洁已,故不知贞!故天道废,故有仁义,智恶出,即有大伪,六亲不和,则有孝慈,国家昏乱,方有忠臣!故大道之君,合道之圣,仁义灭,孝慈没,犹日中盛时,众星失光,而天下光明!不知者,仁义出,智惠乱,孝慈生,忠臣立,犹日落之后,众星璀璨而天下黑暗!故老子求“为无为,行大道!” 然今,历史已逝,古国无存。世人皆生于太平盛世,实腹而强骨。然,鲜有人不困于忧劳昏惑,鲜有人无知无欲,虚心而弱志工。何为其然也?曰: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世本无妄、无忧。然,人行于天地玄黄,困于红尘千丈,结因果,追富贵,沉美色,溺功名,求长生,趋利而避害,喜美而厌丑。以欲求为笼,以贪邪为锁。自封其中,故此生忧劳! 余尝求赤子之心,垂死之悟,何为?人之始,啼哭降世,不染红尘忧烦,不沾世俗因果。故无忧无虑,无烦无忧;而人之终,释然离地,不带尘世之埃,不续人间之系,故忘愁忘忧、忘悔忘恼。此两者,一如婴儿幼孩之纯纯,一如若无所归之乘乘,专气致柔,涤除玄览,此天之道也! 六祖慧能传佛偈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符道家之“清静、合道、无为。”合佛家之“放下、勘破、自在。”亦看世人,放权力美色,淡富贵功名,寻心之所向,求心之所恩。走心之所愿,方可无枷锁,方可自己逍遥,方可此生无悔矣! 历朝历代,几人叱咤风流,几人权势滔天,几人富可敌国,几人笑傲天下,至今朝不过黄土一?g,不过过眼云烟!天地尚不可永存,日月亦不能永寿!若尽情活到当活之日,死亡不过退隐而已! 余再言: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中国文化概论论文选题

一、封面格式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期末论文 题目: 姓名: 学号: 院部: 专业: 班级: 1 二、期末论文选题参考(也可作其他选题,但选题不应超出以下这10个内容) 1、什么是文化:分析归纳文化的特征;论文化的民族性等。 2、中国文化的特点:分析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等。 3、孔子儒学(任选儒家文化的某方面来分析论述) 4、孟荀对孔学的发挥(任选儒家文化的某方面来分析论述)

如:分析孔子“礼”的思想;从孔子的“仁爱”思想来看对人性的关怀;论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孔子孝道思想探析;试析孟子的民本思想;试论孟子的理想人格;孟子“性善论”对当代人的启示;试析孟子的义利及对今人的启示等。 5、道家文化(任选道家文化的某方面来分析论述) 如:分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庄子名利观对当代人的启示;论庄子逍遥自适的人生观;陶渊明田园诗的道家思想底蕴;魏晋玄学对士人心态的影响等。 6、佛教的创立及在中国的发展 7、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如:佛教修行理念(主要是觉悟与奉献)对当代人的启示;试述道家思想与禅宗思想的异同点;六祖慧能对禅宗贡献;从两首佛偈(神秀、慧能在弘忍选继承人时所作)来谈佛教的中国化等。 8、法家文化 如:从韩非(商鞅)之死来看法家人物的精神;试述商鞅对法 家思想的贡献;试析管仲在齐桓公霸业中的作用;法家与“依法治国”的法治观念的形成;法家与儒家历史观之比较。 9、科举制度 如:科举制对古代士人心态(人格精神或生活)的影响;科举制与古代士人心态;从范进中举谈科举制对古代士人心理的影响;试述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10、姓氏文化 如:姓氏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或影响);姓氏与家族本位观念的形成。

王重阳心性思想论纲

2007年7月 理论学刊 Jul.2007 第7期 总第161期 Theory Journa l No.7Ser.No.161 王重阳心性思想论纲 白如祥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山东济南250021) 〔摘 要〕王重阳从内丹的立场出发,以真性为成仙的根据,吸收融合禅宗、儒家的心性思想,提出成仙必须明心见性、性命双修,宣扬人人皆可成仙,构建起了全真教的内丹心性论思想体系,最终取代了追求肉体长生不死传统道教成仙观念。 〔关键词〕全真而仙;明心见性;性命双修;人人皆可成仙 〔中图分类号〕B95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7)07-0055-04 王重阳是陕西咸阳人,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全真教的创教祖师。他所处的时代,外丹正日趋衰落下去,内丹正逐步走向成熟。从唐末五代的钟离权、吕洞宾,到北宋的张伯端,再到金代的王重阳,这一新的成仙观念日渐成型,并最终取代了追求肉体长生不死的传统道教成仙观念。王重阳正好处在这一转变过程的完成阶段。他从内丹的立场出发,以真性为成仙的根据,吸收融合禅宗和儒家的心性思想,提出成仙必须明心见性、性命双修,宣扬人人皆可成仙,构建起了全真教的内丹心性思想体系。 一 作为全真教的祖师,王重阳在对仙的理解与修证上,有他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和主张。王重阳对人有个基本的看法:身假性真。他说:“性为真,身是假。”[1](卷13)“惟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2]在他看来,人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身,即肉体;另一部分是性,即真性。“一灵”就是人的真性,“肉身四大”即指人的肉体。肉体是有生有灭的,所以是假的;真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是真的。 他用佛教的“因缘说”来解释人的肉体的形成:“胎生卵湿化生人,迷惑安知四假因。正是泥团为土块,聚为身体散为尘。”[1](卷2)佛教的“因缘说”认为,万物都是由“四假”(即佛教的“四大”)———火、风、地、水———因缘和合而成的,缘合则生,缘散则灭。火、风、地、水没有自性,是假,所以万物也没有自性,也是假。人也是如此。王重阳认为人是由“胎生卵湿”所化生而来的,人的身躯也是由“四假”因缘和合而成的,因而也是假的,是假我。人的身躯只是暂时住在世间,就像泥土团则成块、散则为尘,最终是要死亡、要消灭的。万物有始必有终,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常理,人也不能例外。既然人总有一天是要死的,人的肉体总有一天是要消灭的,那么想要借助肉体的长生不死来成仙就是不可能的。 既然肉体不能长生不死,那么人成仙的根据是什么呢?王重阳认为是人的真性。只有真性才是真实的,是真我。真性是人的先天之本原,既是人的本体,又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本质之所在。真性的本源是道,是人禀道而得来的,是道在人身中的体现,实际上就是道。道生万物,万物有生有灭,道则无生无灭,所以真性是不生不灭的,是永恒的。王重阳的真性就是金丹,他说“本来真性唤金丹”[1](卷2),又说“得性见金丹”[1](卷9),所以修炼金丹就是保全人的真性,“修持如会识金丹,只要真灵本性全”[1](卷2)。只要保全了真性,人就可以成仙了。由此,他对长生不死有了新的解释:“是这真性不乱,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死也。”[3]认为长生不死是指人的真性不乱,而不是指人的肉体长存,这就直接否定了肉体成仙的说法。 凡人分不清真与假,不知道人的身体只是假我,人的真性才是真我,于是就认假为真,只顾保养自己的假躯,妄图使其长存不灭,结果使自己的真性淹没于其中,而不知去追求。身体本只是真性之逆旅,但不悟之人却颠倒真假,只看见自己的身体而看不见自己的真性,只看到假我而看不到真我。对自己的不觉悟,使求仙之人误入歧途,陷入了俗世的苦海之中。在王重阳看来,凡人就像蚕儿一样作茧自缚,把 55

六字网名大全_网名名字精品文档

《六祖慧能的一句佛偈》 1、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发奋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2、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3、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我灵光常显现。 4、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尖埃。 6、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7、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 8、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法,不离自性。 9、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10、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11、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报诸学道人,发奋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12、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13、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14、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15、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16、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17、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 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18、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意智。 19、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生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盘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盘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励志名言:qzdsx)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第五单元 《坛经》两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坛经》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禅宗的文化常识 2.学习本课选段中蕴含的哲理 ☆作家作品 1.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会)人。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后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神秀(约606—706),禅宗北宗的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 2.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所以称之为“渐悟”。南宗惠能大师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时北宗神秀大师所传“坐禅”(坐禅入定法门)即是次第法门。由北宗神秀法门在北方盛行,所以在《六祖坛经》曾记录“京城大德云:不经坐禅修定而得解脱者,未曾有也。”而南宗慧能大师最忌讳学佛法者执着于类似”坐禅观定“的有为法《六祖坛经》中亦记录云:“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亦曾言”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南宗慧能大师所传为佛之心印,不拘泥万法而领悟得道,由是不论次第,直了成佛。(出自六祖坛经自序品,顿渐品) 相传中国禅宗为菩提达摩祖师所创,宗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时人有传,达摩面壁九年为坐禅修定,所以得道,实则在任何一部传记或者历史中均无此事记载。只记录”面壁九年”这四字而已。 而其禅宗宗趣,常以问答形式导引人悟道。☆整体感知 《慧能受法》讲慧能从禅宗五祖弘忍那儿接受禅法的故事。弘忍在外人不知的情况下向慧能传授佛法并交给他信物,交代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安排他速速离开。实际是弘忍安排接班人的过程。 《南能北秀》说的是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慧能接受五祖衣钵,传教岭南,故称南能;神秀在弘忍死后,应武则天之征入长安,传教于北方,故称北秀。“南能北秀”实际是同一禅宗的两个流派。 ☆问题导学 1.“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2.课文对“南能北秀”有怎样的认识? 3.“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1.提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2.提示:课文对“南能北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他们的师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而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 3.提示:这“法即一种”中所说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因为众生的清净佛性一向为迷妄所覆盖,只有消除妄念,真性才能显露出来。但是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法。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5 《坛经》两则1-人教版

《坛经》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坛经》的思想内容及语言特色,落实文言文知识。 2.理解禅宗流派及其思想,培养自主探究文本的能力。 3.感知佛理禅趣,提高学生对外界事物与生活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坛经》的思想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禅宗流派及其思想,培养自主探究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外界事物与生活的感悟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表演欣赏法、多媒体展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讲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他:“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当然有!”李渤一派得意洋洋。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脑袋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合十微笑:“奇怪了,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 李渤听了,当下恍然大悟:原来事物本无大小的分别,所大所小都生于人心。

二、研读课文 1.研读《慧能受法》思考: (1).五祖为什么选择三更传法慧能,并叮嘱即速离去? 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慧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 ——选自《坛经行由品》衣为信禀,代代相传。是对自己修行的认可,是修行人的最高荣誉。人人皆想成佛祖。 (2).为何此间须速去? 姓名年龄学历住寺时间职位影响力 慧能 33岁识字不多 8个月饭头僧无人了解 神秀 65岁博综广闻 20年上座深孚众望 和神秀相比,慧能太不适合做六祖了。六祖的位置人们认为神秀是不二人选,是众望所归。可是慧能继承法嗣,众人心中如何安宁。尽管神秀不会妒忌,至少不会陷害慧能,从《神秀传》中的记载可知,初,秀同学能禅师与之德行相埒(liè),互得发扬无私于道也。尝奏天后请追能赴都,能恳而固辞。 ——《神秀传》神秀的徒弟及信众心中如何能平。所以五祖弘忍才在三更半夜,人尽不知的情况之下,传法于他。 (3).为何非要传给慧能?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

惠能大师传

摘自《惠能大师传》/陈南燕著 ——(惠能已然还在岭南老家,偶遇安道诚读经) 禅门有三经,即《维摩经》、《楞伽经》和《圆觉经》。安道诚诵读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金刚”佛教用来表示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般若”,梵语意为最高的智慧。“波罗蜜”,梵语意为,到达彼岸。和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能够清除一起烦恼,从而获得解脱、到达涅槃彼岸的智慧。 怎样去除一切妄念?《金刚经》里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自有性,空幻不实,因此,人们对现实世界应该是无所执着。 惠能给无尽藏和刘志略讲经,尽管不识文字,但惠能认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惠能白天干活,晚上剖析经义。他讲解时,发挥玄远,洞彻幽微,让听者口服心也服。 ——(惠能在西山石窟与智远禅师学坐禅) 禅是一种修持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深观来开发生命的智慧。禅要求人们思维,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就是要静定,不能躁动。双腿盘坐着就是最好的方式。佛教认为,安安静静得坐禅,能去除坐禅者的烦恼。譬如说,有了色欲,就要修不净观,静坐思维,观想自己所受的是一具骷髅,遍身不净,色欲自然除去。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克服了三个魔女的引诱,实际上用的正是坐禅修持的方法。所有说,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坐禅都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修持法门。 —— 在印度,坐禅又叫节假跌坐。双腿屈叠于大腿之上,背脊自然挺直,颈稍前倾,气沉丹田,呼吸平静和畅,目光散视或凝视,排除一切杂念顾虑,这事入禅,然后还有五大法门。 第一法门是数息观。数息要求坐禅者计数自己的出息入息,排除各种杂念,让心念集于呼吸上,为散乱心重者修习的法门。 第二法门是不净观。坐禅者借着观想自身他色身之不净。如死尸清淤,腐烂生虫、白骨散坏等相而息止贪欲之心,为贪欲心重的众生适合修习的法门。 第三法门是慈悲观。坐禅者在抑制了内心的欲望之后,观想由与乐拔苦,而得到真正的快乐,以对治嗔恨,是瞋心重者适合修习的法门。 第四法门是因缘观。坐禅者要用理性思维来战胜心中所执的成见,对一切事物都要用理性的、冷静的态度来分析成因,求得正确的误解,以对治愚痴。 第五法门是念佛观。坐禅者要观想阿弥陀佛的庄严法相,念诵他的名号,以此摆脱恐惧、战胜烦恼,求得达到平和清静的心境。 ——(惠能到东山禅寺拜四祖弘忍为师) “但是,”惠能继续说:“这种渐臻佳境的修行却不是最究竟的,因为人的觉性本来就是空的,烦恼本来就是不离觉性的。神秀授师认为要以戒精勤修行,方能显性佛性,这就是说,佛性在外。而我认为,自心即佛,万法都由本心而生,人的本心便是一切,他是天生清净无染的,根本谈不上什么尘埃不尘埃、污染不污染的。” 张日用听惠能如此一番言语之后,真正有点惊讶了。惠能又继续往下说: “所以说,要获无上菩提,很大智慧,就应该契证觉性,自识本性;所有说,静坐敛心算是禅,又不全是禅,即是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都可以体会禅的境界;所有说,只要直指本心,便能顿悟成佛!”

六祖慧能与韶州曹溪结缘考略

六祖慧能与韶州曹溪结缘考略 李明山 (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韶关512005) 收稿日期:2009-09-10 作者简介:李明山(1951-),男,河南尉氏人,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主要从事历史学研究。 摘要:慧能生长在广东新州(今新兴县),得法于湖北黄梅,剃度出家于广州,而最终在韶州曹溪弘法37年,圆寂后其真身永久供养在韶州,这不仅是他与韶州有缘,还有诸多原因需要探究思考。 关键词:南派禅宗;六祖慧能;韶州曹溪;佛教结缘 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09)10-0001-04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09年10月第30卷 第10期 Oct.2009Vol.30 No.10 六祖慧能自谓祖籍河北范阳,为卢氏大族。但因其父“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出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住居南岭。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六祖慧能《坛经·行由品·第一》)生长在新州,得法于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剃度于法性寺(光孝寺),弘法于韶州曹溪。在湖北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处八个月,得到传法衣钵,然后南返广东,栖隐四会、怀集五年。直到乾封二年才到广州法性寺落发出家。不久便离开法性寺,到了韶州曹溪宝林寺。而且一直在韶州弘扬禅法37年。直到76岁时又回到新州,圆寂于故乡。溪洞地方首领要把慧能真身供奉于新州国恩寺,但慧能的门徒找到地方刺史,说明情由,在刺史干预调处下,慧能最终被迎还韶州曹溪供奉。 一、慧能一生与曹溪宝林三次结缘 慧能在韶州的活动,或者说与宝林寺的结缘,至少有三次。 第一次,在慧能远赴湖北黄梅求法之前,曾到韶州曹溪宝林山。中国佛教研究所杨曾文先生根据他对《曹溪大师传》考证,认为,“慧能‘少失父母,三岁而孤’,是说三岁时没有父,而后母亲又亡故,然后才离开新州北上求法。惠能北上求法路过曹溪,是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他时已届三十(三十三)。”[1]12这一年,“大师游行至曹溪,与村人刘至略结义为兄 弟。”因为,“略有姑出家,配山涧寺,名无尽藏,常诵《涅槃经》。大师昼与略役力,夜即听经。至明,为无尽藏尼解释经义。尼将经与谈,大师曰:‘不识文字’。尼曰:‘既不识字,如何解释其义?’大师曰:‘佛性之理,非关文字能解。今不识文字何怪。’众人闻之,皆嗟叹曰:‘见解如此,天机自悟,非人所及,堪可出家传此宝林寺。’大师即住此寺,修道经三年……后闻乐昌县四石窟有远禅师,遂投彼学坐禅。大师素不曾学书,竟未披寻经论。时有惠纪禅师,诵《投陀经》。大师闻经又曰:‘经义如此,今我空坐何为?’至咸亨五年,大师春秋三十有四(杨曾文注:应为三十七)。惠纪禅师谓大师曰:‘久承蕲州黄梅山忍禅师开禅门,可往彼修学。’大师其年正月三日,发韶州片东山寻忍大师。策杖涂跣,孤然自行,至洪州东岭,时多暴虎,大师独行山林无惧。遂至东山,见忍师。” 以上可见,慧能大师在远赴蕲州黄梅求法之前,曾相对集中精力,在韶州曹溪宝林山作了三年修禅学习准备。这里的学习,和在家乡时方法有所不同。在新州家乡,虽然唐初岭南溪洞地区(包括新州)已经是佛教盛行,寺院众多,主要的佛教寺院有多处:(1)秀罗寺。在新兴县东,唐武德四年(621)建。(2)贷山寺。在新兴县城南天露山,唐贞观元年(627),僧家惠建。(3)永乐寺。在新兴县南25里罗陈村,武德二年(619)建。(4)龙兴寺。在新兴县东北200余步处,

禅宗五宗七家语录

禅宗五宗七家语录 众所周知,从初祖达摩至六祖慧能,禅宗一直是单传;六祖以后,才出现五宗七家的 繁荣局面: 六祖慧能传南岳怀让、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传马祖道一,马祖道一传百丈怀海,百丈 怀海传黄檗希运、沩山灵祐。沩山灵祐传仰山慧寂,是为沩仰宗。黄檗希运传临济义玄, 是为临济宗。临济义玄传兴化存奖,兴化存奖传南院慧颙,南院慧颙传风穴延沼,风穴延 沼传首山省念,首山省念传汾阳善昭,汾阳善昭传石霜楚圆,石霜楚圆传黄龙慧南和杨歧 方会,是为黄龙、杨歧二派。 青原行思传石头希迁,石头希迁传天皇道悟和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传龙潭崇信,龙潭 崇信传德山宣鉴,德山宣鉴传雪峰义存和玄沙师备,雪峰义存传云门文偃,是为云门宗。 玄沙师备传地藏桂琛,地藏桂琛传清凉文益,是为法眼宗。药山惟俨传云岩昙晟,云岩昙 晟传洞山良价,洞山良价传曹山本寂,是为曹洞宗。 这样,属于南岳系的,有沩仰宗、临济宗,以及临济门下派生出来的黄龙、杨歧二派;属于青原系的,有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共成五宗七家。幸运的是,这五宗七家的开 山宗主,都有自己的语录传世。 如果我们把从初祖到六祖这一个时间段的法脉承传,比作一棵大树的主干的话,那么,六祖之后的五宗七家,就好比这棵大树的几个大的枝桠。禅宗这棵荫蔽天下的大树,主要 就是由这六代祖师和五宗七家构成的。因此,要想全面了解禅宗,六代祖师和五宗七家的 语录不可不读。这就是我们在编完《禅宗六代祖师传灯法本》之后,立即着手编辑、整理《禅宗五宗七家语录》的主要用意。 祖师禅本来是一味的。我们所说的五宗七家,不过是从这一味当中流溢出来的方便接 众的不同门庭施设而已,并不是说它们有什么各不相同的奇特理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教学内容是完全相同的,只是不同的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教学风格不一样。禅门中有“机转位”之说。位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一味,即所证悟的理体,教下称之 为真如或者实相,机就是需要接引的众生之根机,包括日常机用。机必须是转位的,不能 死守着位不放——那样就成了死水不藏龙;而必须是机位互转、即机即位,转辘辘、活泼 泼的——如活水龙,兴波作浪,翻湫倒岳,为天下众生为明为导。岩头和尚讲,“若论战也,个个立在转处”,就是这个意思。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读五宗七家语录的时候,就不要被祖师们的奇特言行所眩惑。 诚然,对于修证尚未深入堂奥的人来说,读古人公案和祖师开示,如同读天书一般。 然据《碧岩录·三教序》中讲,公案之设,其要有三:一者勘验后学所证所悟是否谛当; 二者指示学人下手方便和修行正途;三者帮助学人解粘去缚。这三个方面常常以一为主、 其余为伴,互即互入,其象外归趣,不过是要学人归于圆顿之见地而已,也就是要“眼正”,“个个立在转处”。

高中语文 第5单元 5《坛经》两则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5 《坛经》两则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三更(ɡēnɡ) 信禀. (bǐnɡ)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即????? 汝即.须速去副词,即刻,立即法即.一宗连词,虽然见迟即.渐副词,就昭宗即.位《资治通鉴》动词,就任 (2)本?????????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 名词,根本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动词,推究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副词,本来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 《论积贮疏》名词,本业、农业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名词,草木的根

(3)间????????? 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名词,处所 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并序》 名词,时间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其一〉》量词, 房屋的最小单位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 名词,一会儿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动词,参与 (4)见????????? 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名词,见性, 佛教用语,意思是悟彻清净的佛性唯见 .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并序》 动词,看见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 介词,表被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代词,用在动词前表一方对另一方的关系, 相当于“我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动词,出现 (5)于??????? 慧能大师,于. 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 介词,在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介词,由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对于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表被动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介词,比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辽宁省抚顺市2019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有答案

辽宁省抚顺市2019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4.周人的金文材科中经常可以见到“膺受天命”“受天有大命”等字样。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周人认为政权合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天命” B.以德配天的观念是这一认识的体现 C.周人治国理念无视现实社会生活 D.周人政权中宗教色彩浓厚 25.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 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分权制衡原则遭到破坏 B.中枢体制的运行程序不断完善 C.中书门下成为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D.以程序分权为代表的三省制名存实亡 26.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 的文艺复兴时代”。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交子的普遍应用 B.商业型都市兴起 C.理学禁锢社会思想 D.宋词成为科举内容 27.“南人官北,北人官南”是明初任官的基本原则,这表明() A.政府在任命官员时重视文化差异互补 B.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至明朝基本成熟 C.明朝地方势力与官员勾结现象普遍 D.宗法关系对当时社会仍有一定影响 28.有人认为:妥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其中革命派的妥协表现为( ) A.三民主义的提出 B.贵任内阁的成立 C.《中华民国约法》的颁布 D.未进行暴力革命 29.l907年,张謇在崇明建成大生分厂,并向商部申请了:“二十年内、百里之内不准别家纺 纱厂”的特权。据此可知() A.大生纱厂将迎来“短暂春天” B.大生集团存在潜在危机

C.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D. 张謇投身实业热情高涨 30.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之 于外者。”对此国民政府() A.开始对红军全力围剿 B.放弃对日军的抵抗行为 C.请求国际联盟主持公道 D.派遣张学良到西安剿共 31.“单于遨作变互助,小组联长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反映了农民的土地需求得到满足 C.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 D.表明集体化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32.公元前4世纪初,雅典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被控以蔑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破坏青年和 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公民大会判处死刑。材料表明() A.雅典的民主政治重视公民意志 B.雅典的民主制度日益走向没落 C.直接民主必然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D.雅典民主程序的运行呈无序状态 33.下图是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这一期间移民反映了() A.美国本土不受战争困扰 B.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 C.北美大陆政体优于欧洲 D.经济发展改变人口分布 34.下表反映了美国的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变化情况(单位:10亿美元)据此可知()

惠能南宗顿悟成佛论研究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1999年 第1期 惠能南宗顿悟成佛论研究 洪修平Ξ3 摘 要:顿悟成佛论是惠能南宗禅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惠能将佛教禅学的中国 化推向极至,以与印度禅相区别的显著标志。惠能继承了东山法门中顿悟心性的倾向,并在 以般若释心性的同时,将其发展为置于不假渐修的基础之上,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既 与东山门下各系明显地区分了出来,又开创了中国禅的新阶段。惠能所说的成佛,其实只是 一种主观精神上觉悟和超脱的境界,并不脱离众生世间和世俗的生活。惠能通过融摄般若学 和佛性论,以人们的当下之心为依持,把禅修、悟境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使出世的佛教立 足于现实的土地上,开出了东山法门的新义,促成了南宗禅在全国的传播。 关键词:惠能南宗 顿悟 成佛 成佛,是大乘佛教的最高理想,它十分深刻地表达了人们渴望从现实生活的种种束缚 中解放出来的一种向往。为了帮助人们去追求并实现成佛的最高理想,大乘佛教提出 了许多不同的修行方法,但证得智慧,觉悟真理,从而解脱成佛,这始终是各家共同的目 标。 佛教所说的悟,既不是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不是指通过逻辑的推理而 获得新的知识,而是在一瞬间彻底了悟人生的本质,洞察宇宙的实相,与万法的本体冥然 相合。这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豁然开朗,是超越时空、不可言说的精神体验。在中国佛 教中,“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的说法占主导地位,因而依持本觉的自性(佛性),通 过禅修而觉悟成佛,成为修禅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但众生凭藉本有的佛性如何觉悟成佛, 需要经过什么阶段,经历多少时间,也就是“顿悟”还是“渐悟”的问题,却在中国佛教中有 过长期的争论。中国禅宗南宗的创始人惠能是顿悟论的主要代表,他的顿悟成佛论成为 中国佛教的一个代表性观点。 所谓顿悟就是于瞬间领悟宇宙实相之理,而实相在众生身上即体现为佛性,众生佛性 为烦恼所障而不为众生所见,一旦顿悟断惑,佛性便得显现。因此,众生证悟实相也就是 反归自身本性,亦即“见性成佛”。惠能作为一个宗教家,他不会也不可能设想通过社会改 革来实现人的解放,他所强调的只是要人返归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人的生命主体的能动 “觉性”上寻找解脱的内在根据。以佛教的基本教义为指导,在改变心理,转因素“心性”、 换观念的基础上使人的精神面貌产生升华与飞跃,这是惠能顿悟成佛论的根本精神。 Ξ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21009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