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法律素养

浅谈法律素养

浅谈法律素养
浅谈法律素养

浅谈法律素养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国民素质和法治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对国民素质的关注主要在于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方面,对法治问题的关注主要在国家的立法和依法行政方面,很少有人关注到国民的法律素养尤其是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在国人眼中,法律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国家是否立法或者立了什么法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国民的法律素养尤其是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问题应该是专家学者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问题极为重要,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法律素养的含义

法律素养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法律知识,即知道法律的相关规定;第二层含义是指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院的判决。只有这两者都具备,才可称得上有法律素养。有法律知识的人,虽然知道法律的相关规定,但不一定有法律观念,不一定守法,甚至可能利用懂法而去违法。而如果只有法律意识但没有法律知识,对法律规定不清楚,违法了可能还不自知,这也不能算有法律素养。法律、民主、现代化是三个不可分离的词语,有法律才有民主,有民主才有现代化。所以,法律素养是现代民主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素质修养。

二、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我国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如

下几方面:

(一)法律知识少

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这是一门课程是公共必修课,有统一的教材,但内容过于简单、课时也很少。近几年来,我国立法步伐加快,立法数量较多,但由于篇幅和课时的限制,法律基础课只能作一些原则性的介绍,因此学生学到的具体法律知识并不多,不能满足其在生活及工作的需要。

(二)规则意识差

对于学生而言,规则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等国家法律规定和学校规章制度等。规则意识差在行为上表现为违法违纪现象发生较多,且明知故犯,有些甚至是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规则意识差在观念上表现为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膨胀,对国家法律规定和学校规章制度视若无睹,标准是对自己有利的就遵守,对自己不利

的就不遵守。

(三)违法违纪行为有增多的趋势

大学生违法的问题自2002 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和2004 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忍杀害4 名同学的事件发生后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犯罪的人数增多,比例增大,犯罪领域扩大,影响面广,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大因素。……大学生犯罪的种类几乎无所不有,涉及了《刑法》条文的大部分,涵盖了政治、经济、刑事等各方面。”[1]大学生违纪的行为也不少,主要表现在

违反学校考试纪律、宿舍管理规定等方面。

(四)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很多大学生还意识不到法律及法治的重要,还认识不到法律、法规对市场经济及现代国家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学习好专业知识、能赚到钱就可以了,懂不懂法不重要。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第一,认识不到位,高校法律教育薄弱。虽然高校开设了法律基础课,但对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法律基础课的内容过于简单、课时过少,尤其是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合并后,大大削弱了法律教育的地位,“根据我国官方的有关文件精神及实践做法,学校的‘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并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事实上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还将致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没。”[2]第二,社会现实的冲击。社会上有很多胆大妄为、甚至违法违纪的人赚了大钱,而又钻法律空子逃避法律制裁的例子,使人感到法律形同虚设,对法治缺乏信心,因而对学习法律也缺乏热情。

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一个阶层,又是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其法律素养对于国家、社会、个人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社会走向法治的希望

社会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社会制度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治理国家的

制度,其核心问题是人治还是法治。东西方各国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速度虽然与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制度。世界上实行法治的国家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原因在于法治保证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利于激发国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曾经辉煌,但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影响。从传统来看,我国是一个人治的社会,而且历史久远,影响根深蒂固。从现实来看,我国人治的痕迹并不模糊,国民的法治观念还有待增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从世界先进国家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法治是中国必然的选择。但法治社会的实现不是国家制定了法律和政府下发了文件就可以解决的,国民法律意识不强,国家就不可能实现法治。“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3]实现法治的关键是人人有法律意识,国民信仰法律、敬畏法律、唯法律是从。发达国家的成功在于法治,中国的落后在于体制,在于人治色彩浓,人情关系重。要将中国这样的大国治理好,只能靠法治,靠制度去管理社会、治理国家。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的手中,他们的法律素养决定了国家是否能够实现法治;他们的素质决定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社会走向法治的希望在于青年大学生,因此,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对于国家富强稳定非常重要。

(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使我国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手段来配置经济资源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的活力、动力源于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有赖于竞争和交易的公平合理,公平合理只有法律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秩序要靠法律来建立和维持,市场经济主体的权利要靠法律来确认和保障,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要靠法律来进行规范,市场经济的管理也需要依靠法律来进行。因此,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法治经济。[4]市场经济中的自由是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大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其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市场经济,大学生是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因此,大学生的法律修养对于市场经济有秩序的运转至关重要。

(三)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需要

在每个国家中,大学生都因其科学文化水平较高且是国家未来建设的重要力量而成为倍受社会关注的一个社会阶层,其言行举止对社会风气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形象对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法律修养,成为社会中遵纪守法的楷模,成为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四)个人维护权益的需要

在我国,人们的权利意识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增强,人们开始懂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遇到权利被侵犯的可能,因此,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需要。大学生不管在校读书还是毕业后走向社会,都必然参与社会活动。他们也有可能遇到侵权行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也需要保护。如,1998 年3 月1 日,浙江

某大学生金某持卧铺车票在郑州乘火车往杭州,金某仅因未主动找乘务员换票而被剥夺卧铺使用权。因在火车上交涉未果,到杭州下车后,金某即委托律师起诉该列车所属单位——郑州铁路局。3月11日,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了这起全国首例因为铁路部门违约引起乘客状告铁路部门的民事纠纷案。最后,经调解,郑州铁路局向金某赔礼道歉,退还金某车票差价款并赔偿金某经济及精神损失费571 元。[5]在案例中,如果大学生金某没有法律素养,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强势的铁路部门面前就只好忍气吞声,自认倒霉了。在现代社会,维护合法权益最重要的武器是法律。

如果大学生有良好的法律修养,则既不会随意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也可以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社会纠纷的发生。因此,良好的法律修养对于大学生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从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的高度去认识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2]巫建忠.构建和谐高校: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养[J].法制与社会,2007,(1).

[3]赵小平.市场经济与法律意识[J].社会科学研究,1995,(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我们在大学阶段要良好的发展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我们也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我们要学会怎样做人、做什么样子的人,怎样的生活会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它是一门能够提高我们自身修养的课程,对我们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有重大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 我还记得我们刚上这门课程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对这门课程是不屑一顾的,因为这门课程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门考查课而已,我们都只想到这门课程很容易通过,丝毫没有要想学好这门课的冲动。直到后来我们听了一节我们杨老师讲的课之后,对这门本来不是很看重的课有了浓厚的兴趣。在绪论部分,杨老师首先讲述了大学新生教育的内容。我们匆匆踏入大学校门,走在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中,一切都充满着迷茫,不知下一步该走向哪里。正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思修课的内容为我们这些孩子指明了方向,廓清了眼前的迷雾。讲课过程中,杨老师捡取了许多的事例来讲述我们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把这些个具体、生动的事例作为珍珠,串联起来,授予我们每一位学生。这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目标都有了一个良好的认识,以及定义。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与法律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最后一个部分便是法

(完整word版)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法律素养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法律素养 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必须具备的重要的素质。作为祖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栋梁之才,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自觉、认真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一、提高法律素养 中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法律素质是每一个大学生立足社会所不可缺少的要素。但近年来发生的马加爵案件,硫酸泼熊案却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缺漏,尤其是当知道后者的当事人来自中国第一高等学府,让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提高个人法律素养。 1)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了解法律法规,更好的领会法律精神,运用法律思维思考、从法律角度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 2)树立法律信仰。大学生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而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3)敢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大学生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权威,且要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采取事前预防事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二、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思想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人的重要品德之一。古语有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正心”与“修身”,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在学好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要认真学习学校开设的关于思想道德素质的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认识水平,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致使我们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2)不断加强学习,学好专业文化知识,严格要求自己,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多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与交流,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增加对社会的了解。 3)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与诱惑。在大学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诱惑,这时,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用坚强的意志力去抵制诱惑,要有自己的主见,不随波逐流。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所以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不断提高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才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 生成长的作用 篇一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课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具体地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有助于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更好地完成大学期间的发展任务。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将经受多方面的新考验。它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发展的机遇。然而,由于当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体特点及其经历的原因,近年来大学生在这一转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地影响大学生教育任务的完成及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素质,增加应对现实中各种挑战的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完成大学期间的各项发展任务,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其次,有助于青年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具体问题及其哲理,尽快选择并走上成功之路。随着大学生离开家庭并逐渐融入社会,他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有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并引发有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相应思索。“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针对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特点,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的具体问题出发,进而透过具体现象探讨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哲理问题,将有助于青年学子拨开市场经济的迷雾,避免西方资本主义价值取向的干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从而为自己的成才拨正航向。 最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学习,还将有利于青年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我的新境界。修身养性向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境界,它既是青年人个体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责任,党和政府对此也寄托了殷切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青年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并在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无愧于时代与民族的重托,真正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论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

论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 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应该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将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和提升贯穿学校治理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程序之中,形成法治素养教育、法治素养实践和法治文化熏陶“三位一体”的有效路径。 目前,无论是在政策范畴还是在学术领域,“学生法治素养”均是一个使用频次较少的政策用语和学术概念。在已生效实施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20XX年7月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首次使用了“学生法治素养”这一概念,并提出探索建立综合性的学生法治素养评价机制。为了丰富“学生法治素养” 的学术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为教育政策法规中合理使用“学生法治素养”提供法理依据,同时为探索建立综合性学生法治素养评价机制奠定理论基础,笔者认为,对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其内容进行充分地论述和解析非常必要。 一、解析法治素养相关概念 从理论上辨析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和外延,首先需要厘清法治素养、法制素养和法律素养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学生法治素养、法制素养和法律素养的关系 法治素养、法制素养和法律素养三者是递进式的包含与被包含的

关系。 法律素養强调的是主体所具有的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状态和程度,着眼于公民权利的保障和义务的履行。 法制素养是在法律素养的基础上,通过静态和文本层面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凸显主体对法律规定的服从、对法律秩序的维护和对法律权威的认可。 法治素养则是在法制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动态的、规范化的“法”的运行机制,重视主体作为权利主体对立法、执法、司法活动的民主参与和主动监督,强调宪法的最高权威。 (二)学生法治素养概念界定 在明晰法治素养与相关概念区别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这一主体身份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学生法治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法治教育以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和训练,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治追求和法治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和尊崇捍卫的状态。 具体来说,学生法治素养就是学生了解和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常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依法履行自身义务,能够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愿意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认同法治的价值追求和道路选择,树立法治观念并形成法治信仰。 二、分析学生法治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内容 (一)学生法治素养的构成要素

浅谈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修养的重要意义

浅谈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修养 的重要意义 韶光易逝,转眼间我们踏入大学校门。仿佛还被囚禁在高中的魔鬼式训练里翘首以盼那道解放的曙光,却已然整装待发地伫立在一个全新的起点,开启了一段以“成年”为旗帜的人生路途。 浅谈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修养的重要意义 手足无措间,年少那青涩与轻狂的外衣,还未完全从我们身上褪去。因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建设修养,对于把我们塑造成一个有思想深度、有睿智主见的合格优秀大学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唐朝大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有诗句云:“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此句徜徉于历史的长河里已达多年,却仍熠熠生辉,被后人啧啧称赞并奉为人生准则,补给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名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的大学生,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理所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祖国建设与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之才。由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修养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在过去了的以高考为指明灯的功利化高中学习生活中,大多数学生重分数、轻实效,重视高考科目、对思想品德或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致使新大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

面,解决问题时甚至情绪化并带有易变性。 浅谈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修养的堪忧情况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现状主要有以下堪忧情况:(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 (二)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 (三)许多尚存的迷信思想和丑恶现象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带来了负面影响; (四)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对青少年道德影响极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要想学好它、掌握它,并用于指导人生,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首先,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其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最后,要注重知行统一,并在践履中学习。现结合教材上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内容暂作浅谈。人生的成功与否,除了历史客观条件和机遇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大学时代,是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在成功时依旧泰然自若,在失败后仍能无坚不摧。在失落时走出阴霾重获晴空,并且在竞争时恪守公平公正原则。 人生观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你的人生究竟是彪炳历史还是遗臭万年,究竟是事业有成还是碌碌无为。我们要对“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一个古老而现实的话题。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

法律素养是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法律素养是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法制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关注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对依法治国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教育就是要培育各种各类专门人才,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当今社会需要具备各种素质的人才,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素质中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了一个人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怎样才能拥有一个现代公民所具备的独立精神和法律素质。法律素质是当代公民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现代法治社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依照法律从事生产和生活,一切活动必须纳入法律的轨道。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才能在行为上做到严格依法办事。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普遍地提升在今天不论那个层次上,也不论对于个人、人群、社会、国家和民族都显得格外的重要,格外迫切。法律素质的高低有赖于法制教育,特别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更为迫切,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其法律素质的高低对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法律素质的培植已成为社会和学校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虽然我们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法律制度也在不断的得到完善,但由于长期“人治”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影响,一直以来,普遍存在对法制教育的认识不足,普法教育形式化、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消极影响和正面宣传不到位,法制教育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也得不到真正的重视,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和了解非常肤浅,或者对法律一无所知,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也就再所难免。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分析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强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取向是积极、进取、务实的,大多数的大学生能够遵纪守法。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价值取向多元化,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在校大学生们处在一个思

法律人应具备的素质

法律人应具备的素质 作为一个初入法学之门的大学生,我不得不思考作为一个法律人应具备的素质是什么,希望以此找到自身的方向,在将来成为一个合格且杰出的法律人。 我一直认为拥有法律至上的信仰,热爱法律事业是法律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它也是成就其他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不论我们将来从事立法还是执法的工作,甚至是在日常社会生活当中,当我们怀着对法律的信仰去认识分析处理事件,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去捍卫法律的尊严,且不说公平与正义将被淋漓尽致地演绎,诸如权利膨胀、利益至上的欲望也将被压制。马克思曾经指出“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作为未来法律人的我们要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法律的最高权威性和至上性,把公正地实践法律作为唯一天职,把献身于法律事业作为自己最崇高的使命。 法律信仰是没有国界的,它是人类共同的伟大的思想结晶。但作为法律人,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法律事业最现实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的文明进步。法律人对于一个国家是其上层建筑的重要工程师,而不是满脑子只臆想法是多么神圣的伪信徒。因此,法律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而在我看来,一个杰出的法律人也必定是一个不凡的政治家。我们应该认同我们的政治体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我们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同时,我们必须将人民民主深入内心,铭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职责。可以这样说,正确的政治立场是法律人前行道路上的规则牌,不遵守规则必然被社会淘汰。

当然法律人绝不是制度的傀儡,我们所追求并维护的终极价值还是公平和正义。在人们心目中,公检法是正义的化身,我们法律人无论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都必须肩负起维护公平和正义的责任。法律人维护法律尊严无非是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使得正义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法律人自身有锐利的眼光明辨是非,有正直的精神不为利所动。但是,法律人永远要直面社会的阴暗面,受影响和腐蚀的危险性不可避免,一些被告人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或者为了达到减轻处罚的目的,往往不惜以金钱、美色等对法律人腐蚀利诱,甚至以权压人。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历来不绝。所以法律人的职业操守不是文字强加的美好德行,它必须是法律人长期坚守并成为不可撼动的精神品质:忠实于宪法和法律,忠实于客观事实,秉公执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廉洁奉公,不枉不纵。 以上三点是我在没有学法学之前对法律人定式的认识,没有想过要成为优秀法律人要具备的东西有太多,对于初涉法学的我来说,要付出的远看不见尽头。 首先,任何一个学法学的人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才有可能成为杰出的法律人,而法学本身博大精深到望不到边,这就要求我们有相当强大的头脑去接受知识,并且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种强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与科学总结的学习方法和永不满足、潜心研究的学习态度是分不开的。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内容摘要: 法律素养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行为的综合体现,是构成一个人内在素质的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们的法律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是时代的主人,所以培养良好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同时良好的法律素养更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以及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法律素养大学生现状原因意义作用正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基本内涵 素养是指人们在经常修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而法律素养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行为的综合体现,是构成一个人内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们的法制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一名大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养,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基本内容是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营法律的能力。大学生属于青年群体,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从逐渐形成到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 一:大学生犯罪现象屡见不鲜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的转型,社会生活各方面随着发生结构性变化,原来相对静止、封闭、有序的生活状态,走向了开放和相对无序的状态,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消息,这些消息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众多的诱惑。部分大学生由于意志力比较薄弱且个人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成熟,致使不良现象和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现象增多,大学生犯罪案件及犯罪人数自1999开始呈上升趋势! 广州市司法局的吴云南等同志对广东全省49所普通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震憾,1981—1998年这49所普通高校曾有违法和犯罪的学生626人,约占同期在校学生总数的千分之二。前段时间被媒体炒作的沸沸扬扬的清华大学学生“硫酸伤熊”案件的当事人刘海洋,面对记者问及你的所作所为已触犯法律你知道吗,他的回答令人震惊“我们上大一就学了《法律基础课》,学了民法和刑法等,我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用试剂烧伤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不是违法就不清楚了……”从这段对话中,也许让我们得到了比案件本身更深刻的教训。2003年4月3日,浙江为嘉兴市秀洲区人事劳动保障局两名公务员在办公室遇刺,经警方调查确认犯罪嫌疑人周一超现年22岁,是浙江大学农业学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应届毕业生。原因他在该区公开招考公务员中,已通过笔试、面试,但健康检查不合格,未被录用,因情绪悲观,产生报复念头,迁怒于人事部门的招考人员,导致行凶杀人。2004年云南大学2000级学生马加爵因打牌被怀疑作弊,怒杀四名同学;2005年,马瑞丰从小被家长,同学公认为好学生的大学生,仅仅是想得到一部手机伙同社会人员杀死一名出租车司机:2006年,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的一个小村庄,大学生李征拎着镢头连杀七人,其中三人与他有点“小恩怨”……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给学生本身和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看着这一个个案例,我们不能将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简单归结为是因为不懂法而造成的。这种犯罪行为与其他犯罪行为一样,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二、对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法治素养现状调查

大学生法治素养现状调查

大学生法治素养现状调查 内容摘要 《被告的山杠爷》这部影片真实的再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人对法律了解现状,他们对法律基本上处于无知状态。这也决定了对于山杠爷施用的一些不正当手段对村民进行改造的错误没有得到根治,助长了山杠爷对自己行为的信心和坚固了对法律的错误认识。山杠爷的目的是正确的,但是做法确是错误的,与国家的依法治国相悖。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贯彻,当代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又是处于一种怎样的现状,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关键词《被告的山杠爷》大学生法治素养提高途径《被告的三杠爷》是1995年拍的电影,是以一个落后却年年先进基本没有触犯法律的小山村为背景题材,以一个完全没有学过法律以理、以德服人的老人形象,诠释了在他治理下的小山村治安和邻里关系,并说他触犯法律的过程。虽然《被告山杠爷》体现了一个“法盲管理者”的悲剧,但作为一个良好道德的坚守者,我个人认为山杠爷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仰的人!在这个道德快沦丧的社会,一个电影里的坚守者,也会令我们心生惭愧! 大学生法治素养现状 大学生法律意识即大学生群体对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它由三个依次渐进的层次构成即: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信仰,它们体现了法律意识逐步定型化、稳定化和理论化的过程。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法律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愈显重要,公民的民主法制观念日益增强,作为当代高级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对法律

的认知也日趋理性,守法意识、权利意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一、法律知识不足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是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获取,但该课程知识层次较浅,课时短缺,加之学生普遍重学分,轻实效;重视专业课,轻视理论课,学习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大学生犯罪事件中,大都是法律意识不强,对法律一知半解,正如“硫酸伤熊”当事人刘海洋所言:“我们上大一就学了《法律基础》课,学了民法和刑法等。论文发表。我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用试剂烧伤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不是违法就不清楚了……” 二、法律意识淡薄 大学生法律意识欠缺、法制观念淡薄。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法制观念是高层次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现存的法律规范、法律活动和法律关系等现象的概括和总结。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决定着大学生,甚至是以后走入社会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当前,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就容易产生错误的法律判断意识、淡薄的法制观念。在这种错误意识和观念支配下的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无法预料。由于当前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欠缺,容易造成大学生法律观念的模糊。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认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国权大于法,有钱有权的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还有就是忽略法律的作用,混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问卷

1、您所在年级?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 2.你收看过一下哪些法制节目? A.今日说法 B.焦点访谈 C.经济与法 D.中国法制报道 E.法制进行时 F.拍案说法 G.其他 3、您对法律知识了解多少? A非常了解B了解一点C不了解D不太关心 4、您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义务吗? A知道,我的行为就根据这个来确定 B大体知道我有什么权利义务 C我只知道不犯法 D不知道做人靠良心,那些无所谓 6、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您觉得法律是什么? A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 B社会政治结构中占优势的那些人的命令 C社会生活中的规则 D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工具 7、您心中理想的的法律是什么?(多选) A真善美的统一 B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 C用以保护人民,让人民能够自由安全幸福生活得盾牌

D反映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维护全体社会共同利益的社会规范 E体现全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和愿望,维护人与人之间公平的规范9、您觉得”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这门课对我们了解法律知识有用吗?A很有用B一般 C没有用 10、您认为您的法律程度如何? A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 B懂得法律知识但不会运用 C法律知识浅薄,但有实际运用的的意识 D缺乏法律知识 11、您觉得身边的学生法律素养高不高? A高B比较高C一般D低 12、您的法律知识是否足够应付生活所遇到的问题? A足够 B基本可以C不够 13、您认为法律能够维护你的切身利益吗? A能,我对法律有信心 B不能,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代言 C现在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渐完善 14、当您的权益受到侵害,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B武力解决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调研报告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调研报告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从我国的普法教育开始就一直常抓不懈,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一五”、“二五”、“三五”普法中学生属于重点对象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调研报告一1、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社会背景 作为接受高等教育、被誉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理应具备更高的法律素养;其法律素养水平将直接引领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发展方向、提升构筑法治社会的速度。经过二十多年普法工作的努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了,不仅能够自觉遵守法律,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以致大学校园里的违法犯罪现象有所下降;而且能够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向社会公众传播法律知识,成为普法宣传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转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随之发生质的变化:原来相对静止、封闭、有序的生活状态,走向了变动、开放和相对无序的状态,给我们带来更快更多的消息,这些信息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众多不安定因素。部分高校大学生由于意志力比较薄弱且个人独立思考、辨识能力还不够成熟,致使难以抵抗外界不良影响的诱惑,违法犯罪现象不断提升,

因此,不管是从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的角度,还是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角度,都有必要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进而寻求对策,以期在最短时间能感受到其法律素质的提高。 法律知识欠缺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一课作为向大学生传播法律常识的重要平台。但一门课程的讲授几乎涵盖了本科法学专业的所有课程内容,且学时相对较少,任课教师也只能有选择性的传递有限的知识信息。学生们受“专业知识至上”观念的影响,面对普法课程只能是敷衍了事,以顺利通过期末考试为“己任”,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整体水平还是较低的。 法律意识淡薄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中也存有“法律虚无主义、工具主义”、“人治”胜过“法治”、“有权就有钱、钱大于法”等错误认识,影响着对当代法律制度的实质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正确认识,无形中对现代法律意识的导入形成了心理上的抵触;纵然将法律条文熟记于心,也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在自身合法利益受到侵犯时,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无力与不法现象相抗衡。

大学生当前社会出现关于大学生法制观道德观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大学生当前社会出现关于大学生法制观道德观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中国的未来还要靠这一批特殊的人来创造。我们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肩上的胆子着实不轻。思想道德的修养当然是相当要紧,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要学习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在守法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扬中华名族流传了几千年的美好品德。要学法、懂法、守法,在法制的轨道上,做一个有着良好道德素养的人。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道德观 一.当代社会大学生法制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2、社会和学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学生们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和书杂南。一些港台不良影视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某些长期浸淫其中的学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大学后,思想放松,有可能会走上歧途。虽然绝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案发后都后悔不已,但已无济于事。从学校小环境来看,在犯罪大学生所属的学校中,民办大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位居第二的是成人教育学院。不可否认,某些民办大学为吸纳高考落榜学生和低分学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人教育学院也为社会上希望继续进修的人员提供了机会,但二者注重经济效益、实行松散管理的办学模式也为当地的社会治安埋下了隐患,更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3.当代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法律要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场主体都得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在这种高度规则化的社会里,“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及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及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 法是治国之本、安邦之基。国家要实现法治化,就必须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尊重、认可和接受。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法律的知识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或素质。 法律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某种不变的“民族精神”或“传统文化”的结果,必须以法律感知、法律运作、法律评判等一系列实践过程来整合构建。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站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理应是该时代具有高水平法律素养的群体,应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一、目前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一)对法律的概括意识较强且具有理想化色彩: 当代大学生饱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润泽,自发产生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知识和信息的大量积累,使大学生能够站在较高的立场上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社会发展,关注最新修改的法律法规。但缘于法律课时的限制、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大学生对国情又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加之思想上的理想化和不成熟,使他们的法律观念虽积极但带有理想化色彩。一旦不能通过理想化的法律解决问题时,就会对现行法律产生诸多质疑和不信任,而逐渐失去对现行法律的尊崇。 二) 权利的应然性与行为原则的淡漠化并存。 三) 对法律的认知、定位、运用和判断出现了空前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有些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法律行为正确而积极,能够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对法律现象得出客观、理性的结论,也能拿起法律武器积极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而有些学生则盲目信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对中国的法律制度进行否定,主张在法制体系上效仿西方的做法;有些大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轻视法律的作用,对法律“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甚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行为完全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出现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有些大学生没有准确理解“德治”与“法治”的内涵、特点和关系,道德的方法和法律的方法在实践中经常错位,使他们经常陷入困惑而不能自拔;有的学生用双重标准看待自己和他人,对自己的法律标准则比对他人的要宽松很多,这些大学生往往只关注他人的法律行为,而忽视了自己的法律行为,以至于使自己的行为触犯法律而不能觉察;有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致使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犯和损害。 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同社会犯罪比,其涉罪范围、性质及危害没有质的区别。数据显示:“象牙塔”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意识状况令人忧虑。现行的学校“法制教育”课,根本没有让学生真正懂法。正如“硫酸伤熊”案当事人刘海洋(清华大学学生)所言:“我们上大一就学了《法律基础》课,学了民法和刑法等,但我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用试剂烧伤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不是违法就不清楚了……”从这段心语中,也许会让我们得到比“事件”本身更富有检讨意义的启示,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模式应该改变,我们大学生更应该注意自觉提高自身法律素。 二、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 一)改进传统法律教育方式,融合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法律理性:

大学生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

大学生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 法律意识是人们理解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人们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而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法律意识呢?应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要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再次,也即最重要一点,即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同时,应杜绝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培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良好观念。另外,应培养大学生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我国宪法和法律从各个方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以内,有着极为广阔的自由活动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现,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最后,应培养公民在法律面前八人平等的观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别、民族、种族、职业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运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法制原则,所以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八八平等的观念。 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现今高校课程中也几乎都没有法律基础课,但在开展普法教育及开设法基课程时,应注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今虽多数高校均已开设法律课程,但由于是公共课,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绩合格,这与当初教育部关于设置此课程的初衷相违背。作为一名法学教师,笔者从“教“这方面谈谈在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几点建议。第一,教学内容选择:如前所述,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只是通过开设法基课程,进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识。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笔者谈几个这方面的建议。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如前所述,我们的法学课程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采用“少

浅析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法律素养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社会科学前沿, 2015, 4, 64-69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5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89928895.html,/journal/ass https://www.doczj.com/doc/689928895.html,/10.12677/ass.2015.42011 Analysis on the Legal Accomplishment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Jiao Zhou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Email: 381238347@https://www.doczj.com/doc/689928895.html, Received: Jun. 2nd, 2015; accepted: Jun. 17th, 2015; published: Jun. 24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68992889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legal accomplishment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includes three aspects: legal awareness, legal knowledge and legal thinking. If the university counselors want to improve their legal accom-plishment, they should possess the legal awareness of respecting the law, obeying the law and ap-plying the law; the legal knowledge about regulating counselors themselves and their duties; and the legal thinking, in their work, of assessing the legal risk of the work with laws, carrying out the work according laws, and solving problems through laws. Keywords University Counselor, Legal Accomplishment, Legal Awareness, Legal Knowledge, Legal Thinking 浅析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法律素养 周佼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 Email: 381238347@https://www.doczj.com/doc/689928895.html, 收稿日期:2015年6月2日;录用日期:2015年6月17日;发布日期:2015年6月24日 摘要 高校辅导员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三方面内容。高校辅导员要提升自己的法律

浅谈法律素养

浅谈法律素养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国民素质和法治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对国民素质的关注主要在于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方面,对法治问题的关注主要在国家的立法和依法行政方面,很少有人关注到国民的法律素养尤其是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在国人眼中,法律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国家是否立法或者立了什么法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国民的法律素养尤其是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问题应该是专家学者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问题极为重要,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法律素养的含义 法律素养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法律知识,即知道法律的相关规定;第二层含义是指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院的判决。只有这两者都具备,才可称得上有法律素养。有法律知识的人,虽然知道法律的相关规定,但不一定有法律观念,不一定守法,甚至可能利用懂法而去违法。而如果只有法律意识但没有法律知识,对法律规定不清楚,违法了可能还不自知,这也不能算有法律素养。法律、民主、现代化是三个不可分离的词语,有法律才有民主,有民主才有现代化。所以,法律素养是现代民主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素质修养。 二、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我国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如

下几方面: (一)法律知识少 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这是一门课程是公共必修课,有统一的教材,但内容过于简单、课时也很少。近几年来,我国立法步伐加快,立法数量较多,但由于篇幅和课时的限制,法律基础课只能作一些原则性的介绍,因此学生学到的具体法律知识并不多,不能满足其在生活及工作的需要。 (二)规则意识差 对于学生而言,规则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等国家法律规定和学校规章制度等。规则意识差在行为上表现为违法违纪现象发生较多,且明知故犯,有些甚至是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规则意识差在观念上表现为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膨胀,对国家法律规定和学校规章制度视若无睹,标准是对自己有利的就遵守,对自己不利 的就不遵守。 (三)违法违纪行为有增多的趋势 大学生违法的问题自2002 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和2004 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忍杀害4 名同学的事件发生后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犯罪的人数增多,比例增大,犯罪领域扩大,影响面广,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大因素。……大学生犯罪的种类几乎无所不有,涉及了《刑法》条文的大部分,涵盖了政治、经济、刑事等各方面。”[1]大学生违纪的行为也不少,主要表现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