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廉江方言与广州话的差异

廉江方言与广州话的差异

廉江方言与广州话的差异
廉江方言与广州话的差异

廉江方言与广州话的差异

09级汉语言班何昕 20094004062

摘要:粤语是始于秦始皇时期古代汉语和岭南“南越”民族土著语言结合并不断发展而来的汉语七方言之一,以广州话为代表,当地人称为“白话”。而廉江市的白话,本县称“客话”,受祖居地方言的影响,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广州话有差别。

关键词:廉江白话广州话语音词汇语法

廉江,位于雷州半岛北部,属湛江市的一个县。廉江白话,属粤方言——粤语。廉江白话是清朝初期从广州一带迁移过去的,经过约三百年的演化,廉江白话已经糅合了附近方言的一些特色,但也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早期粤语的一些特点,主要分布在廉城和石城镇,安铺、平坦、良垌、新华、新民、营仔、吉水七个镇大部份和石岭镇部分地区。廉江有五种乡土方言,但人们日常交往活动中,以讲廉江话为主,也就是当地人说的“讲客”。

语言系统包括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一、语音

廉江白话与广州话在读音上有三个很大的差别:①字词几乎没有圆嘴,即使有,也是也是很轻微地圆,如:嘴、卷、圆、园、怨、远、缘、雨、预、语等等;②大部分由普通话中的舌面前、清、擦音X和舌尖前、清、擦音S发出来的广州话,廉江话发成很浊的边音(但不同于普通话的边音“l”),似有两股气流从舌头两边流出,如:洗、细、锡、悉、写、些、雪、削、先、想、线、信心、死、四、三、散、伞、孙、损、撒、锁、岁、嫂、塞、送等等。③广州话一般把“n”“ l”两个音搞混,发懒音,如:你(nei发成lei)、农(nong发成long),而廉江白话则分得很清楚。

*注:还有其他语音上的差别,在此不作分析。

二、词汇

廉江白话的词汇都很有地方特色,下面是一些廉江白话与广州话、普通话的对照。

1.称谓用语:

“年轻男子”称“男子仔”;“年轻女子”称“妹仔”。

“男人”称“男子佬”;“女人”称“夫娘婆”。

已婚子女有的称父母为“阿哥”“阿嫂”。

2.生活用语:

“买”和“卖”不分,都读“买”音,“卖出去”就讲“买出去”。

“交关”本来表示紧要,如:性命交关;痛得咁交关,廉江白话则表示“关键”,如:交关你识咯(关键在于你懂);交关你自己咯(关键在于你自己)。

“利害“本指利益和损害,廉江白话则表示甲酸刻薄、吝啬,如:呢只人好利害。

廉江白话用“下煞“表示勤恳、用功,如:呢只人做工好下煞(这个人干活很勤恳)。

廉江白话用“抵力”表示沉重、很痛苦、生活拮据,如:我个心好抵力(表示心里很痛苦)。

“恶”一字在廉江白话不单只表示坏、凶狠,还用于指人很有本事,如:你咁恶吖到啊,做总经理嗲(你怎么那么有本事啊,做了总经理)。

三、语法

与广州话差别比较大的是虚词和量词的用法。

㈠.常用虚词:

⑴.嗲:常与“啊”连用,跟“啊”和不跟“啊”句子表达语气不同。①表示已然,相当于“了”(相当于广州话的“咗”);②表示“完成”(相当于“咗”);

③语气助词。

例:得(好)嗲(啊)(好了);

好快到学校嗲啊(很快就到学校了);

食嗲两只面包嗲(吃了两个面包了);

系咁个嗲啊(是这样的了);

等我切嗲肉正(等我切完肉)。

“嗲”与“紧”连用——“紧嗲”,表示将要完成,相当于普通话的“快(要)……了”和广州话的“就嚟……了”。

例:做完作业紧嗲(快做完作业了);

快回到屋紧嗲(快回到家了);

饭熟紧嗲(饭快煮好了);

得紧嗲(就快好了)。

上课紧嗲,快啲做完作业来(快上课了,快点把作业做完)

“紧嗲”是一个词,是一个语法单位,一定要连用才能表示此意,拆分开任何一个单用都不合此语法。

⑵.呐:用于句末是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展示给人看。

例:好嗲呐(好了吧)(劝说意味);

都系咁个呐(都是这样的啊);

呐,你睇磨(来,你看);

呐,俾你(给你)。

“呐”与“个”连用——“个呐”,是句末语气助词。

例:企讲咁就得嗲个呐(他说这样就行了啊)

⑶.咯:语气词,①表示疑问,升调,相当于“吧、吗”;②相当于“啊”。

例:你讲系冇咯?(你说是吗(吧)?);

系咁冇咯?(是这样吗?);

你咯(你啊);

去斯nei咯?(去哪里啊?)。

⑷.个啊、个哇:相当于广州话的“噶”

例:咁个啊?(!)(这样的啊?(!))(表示疑问或惊讶);

你讲个哇,有乜嘢事就搵你个呐(你说的啊,有什么事就找你啊);

系咁个哇(升调)(是这样的吧)(表示肯定的猜测)。

⑸.哇、啪:表示商量语气、疑问语气,相当于“吧”和广州话的“呱”;无意,语气词。

例:好嗲哇/啪?(好了吧/好了呱?);

冇系啪?(不是吧/唔系呱?);

我做完作业嗲哇(我做完作业了)(加“哇”和不加“哇”表示的语气不一样)。

⑹.捞:连词,相当于“和、跟”。

例:冇捞你撩嗲(不跟你玩了);

等阵你捞阿爸去搬凳仔入来哈(一会儿你跟爸爸去把凳子搬进来吧);

放豆角捞猪肉一齐炒(把豆角和猪肉一起炒)。

⑺.菜:①副词“还”;②介词“在”。

例:无day菜 (还不知道);

无day菜斯nei(都念阴平声)(不知道在哪里)。

㈡.实词

1..副词

正、将(将=正+啊):表示时间,相当于“再”;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时间。

例:等我食完饭正/将捞你去(等我吃晚饭再和你去);

等下次上课正/将问老师嗲(等下次上课再问老师)。

等阵正/将(等等/等一下);

等我做完作业正/将(等我先把作业做完)。

2.量词:

①只:用法相当过广泛,有时相当于粤语的“个”,廉江人几乎不用“个”作量词。廉江话中,除了条状的如蛇、泥鳅、黄鳝、蚯蚓等用“条”作量词,“鱼”用“条”外,基本上其它动物都可以用“只”作量词。

例:一个人——一只人

一个朋友——一只朋友

一个老师——一只老师

一个问题——一只问题

一个苹果——一只苹果

一个太阳——一只太阳

一个星期——一只星期

一个柜——一只柜

一个箩筐——一只箩

一口井——一只井

一块手表——一只手表

一头牛——一只牛

一头猪——一只猪

一匹马——一只马

②条:用法很广泛,廉江白话一般用“条”而不用“根”。

例:一件裤,一件衫——一条裤,一条衫

一首歌——一条歌

一根棍子——一条棍

一根线——一条线

一棵树——一条木

一炷香——一条香

③其他数量短语:

一套衣服——一身衫裤

一双鞋——一对鞋

3.形容词:

死:“死”这个词在廉江白话中不单只表示丧失生命、固执、不通达,表程度,还有种特定的意味。

例:“靓死嗲啊”形容这个人很漂亮,有称赞的意味,也有种受不了的意味,视具体语境而定,像这样的还有“呖死嗲啊”、“恶死嗲啊”、“威死嗲啊”等等。

总结:

廉江白话与广州话语言系统的差别导致沟通交流中的分歧和困难。因为广州话流通比较普遍,而廉江白话的流通范围只局限于这个县,所以廉江人大体能听懂广州话,但说广州话的人要听懂廉江白话则比较难。广州话与香港粤语相近,受外来词的影响比较深,而廉江白话则保留了较多的早期粤语特点。

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 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选对a* b c方) a、灯丝儿又断了。 b、灯丝的又断了。 c、灯丝子又断的。(选对a* b c方) a、门上有一个眼儿。 b、门上有一个眼眼。(选对a* b方) 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 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选对a* b方) 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选对a* b方) 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选对a* b方) 二、这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 a、这支笔是谁的? b、支笔是谁的?(选对a* b方) a、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选对a* b方) a、这本书是我的。 b、本书是我的。(选对a* b方) 三、数量 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岁。 b、他今年二一岁。(选对a* b方) 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 b、我有百一八块钱。(选对a* b方) 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选对a* b方) 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选对a* b c方) 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选对a* b方) 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选对a* b c方) 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选对a* b方) 四、二与两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选对a* b方) a、二比五。 b、两比五。(选对a* b方)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差异 宜宾口音在内的四川方言,仅就大多数地区而言,与普通话的声母差异,情况有三: 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 三、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 分述如下: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由于是对50年前的记忆,多出的声母原来用什么注音符号或拼音字母,已经留在了学生时代;笔者又毕竟不是语音专业人员,手里没有目前全面表示各种语音,甚至本主题讨论所涉及语音的现行表示方式的专业书籍或文献。因此,在以下叙述中,只能以自己权宜杜撰(只用于本贴主题讨论)的,希望通过描述和举例能为泡友理解的非专业符号表示。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 1. [ni:]。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等)。 2. [gn]。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的方阵。即: b p m f d t n l g k [gn] h j q [ni:] x zh ch sh r z c s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语音多出的声母就是人们熟知的翘舌音:zh、ch、sh。因此,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在学说普通话时,都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才能从自己的全部z、c、s中,准确剥离出zh、ch、sh来。 " 大多数"以外的少数地区,即由自贡市市区及富顺县,内江的隆昌县及宜宾县北部(靠近自贡市区部分)、泸县靠近富顺县的边界地区组成的连片翘舌音地区;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说明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用来交际的语言。在台湾称之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之为华语,在中国大陆称之为普通话。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你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会这样说吗 括号外是方言说法,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 1.给本书我。(给我一本书) 我给一个苹果他。(我给他一个苹果) 提示:普通话中,动词后面带双宾语时,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面。一些方言有时(当动词表示“给予”的意义时)双宾语的语序与普通话相反。 2.别客气,你走先。(别客气,你先走) 你讲少两句。(你少说两句) 认识多一些人。(多认识一些人)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优选稿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用来交际的语言。在台湾称之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之为华语,在中国大陆称之为普通话。 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 时间:2005-04-18 编辑:陈章太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这是我国近期社会语言生活中出现的重要而实际的问题,社会上正在进行热烈的讨论。我想这当中有两个问题,一是怎样认识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讨论,二是怎样看待推广普通话与“保卫方言”。我搞了一辈子语言学,许多精力用在调查、研究方言与普通话及其相关问题,对这些问题还是有些实际感受,现在简要谈谈我的想法,同朋友们讨论。 首先,怎样认识这场讨论。作为语言研究与语文工作者,我认为这是极大的好事儿,因为我们的语言问题过去很少引起社会这样关注。一般人都认为语言与语言问题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同穿衣吃饭一样平常,现在有这么多人参加讨论,这说明大家关心这个问题,社会关心这个问题。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来说,语言存在于社会,应用于社会,它就离不开社会,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心理、民族等,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现在这场讨论必然促使大家认真思考,到底怎样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这个问题;认识不全面,处理不妥当就会影响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语言生活,这是非常实际的。这场讨论还会促使国家有关部门和我们语文工作者进一步思考有关问题,理性总结过去的工作,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将语言文字工作做得更好,并继续推向前进。 第二,怎样看待推广普通话和“保卫方言”?我觉得这涉及几个具体问题,需要很好讨论、认真研究。 1.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是国家法定的语言,又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是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而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话。因此我赞同“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的说法,也可以认为普通话与方言是相依共存、互补分用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丰富,而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 2.关于推广普通话。世界上一般国家、民族都不同程度地重视、推广共同语和标准语,以利社会交际和事业发展。我们国家也是如此,自古以来就推行共同语“雅言”“通语”“官话”和“国语”,以适应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推广普通话,这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交际的需要,这是大家都了解、看到的客观事实。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都不能没有普通话,国家当然应当重视并加强推广普通话,使普通话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很好发挥主导作用,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促进国家、社会的不断发展。不难想像,如果没有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我们国家现在会是什么样子,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现在,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事业发展,交际便利,普通话功不可没。 3.当前普通话是不是已经普及,已经完全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普通话的普及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会说普通话的人是否已占全部人口的大多数,大致要在70%以上;二是教学、传媒、公务和社会公共服务是否普遍使用普通话。显然没有,据全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领导小组最近正式发布的信息,现在全国15岁至69岁的人群中,会使用普通话的占53%,我认为实际使用普通话的人比例还要小一些,普通话在我们国家远没有普及,社会交际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即使是在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社会语言生活中使用方言还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该使用普通话而没有用普通话的也很不少,如

山东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山东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2016级非师1班赵祎学号:2016213564 山东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而由于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形成的统一语音,因 此山东方言跟普通话还是比较接近的。而山东方言在山东省内又细分三个官话小区: 冀鲁官话区、胶辽官话区、中原官话区。 在语音方面,山东部分地区(如:枣庄、济宁)没有普通话中的卷舌音,导致卷 舌音和舌尖前音不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翘舌不分”,因此在这类地区“zh、ch、sh”和“z、c、s”是混杂的,会出现“炒”和“草”、“找”和“早”等字发音相同的情况。而跟这些地区将两类声母混为一类不同的是,在山东的其他一些地区(如: 胶东)出现了将一种声母分为两类的情况,同样以“j、q、x”为声母的字读音上却有差别。我的家乡青岛属于胶辽官话区,其方言特征融汇了多个市区的不同色彩,比如,在青岛方言中,在发某些字如“人、闰、热”等以“r”为声母的字时,习惯性省略声母,直接读韵母,发音为“银、运、掖”;而在“算、钻、脱”等字的发音中则习惯性省略介音“u”,发为”散、赞、特“。而在韵母上,青岛方言中几乎没有”e“这个韵母,在一些字眼中我们会将”e“发为”uo“,比如”哥、饿、贺“等发音为”锅、卧、货“,而在另一些字眼如”喝、蛤“中我们则将”e“发为”a“,读成”哈、嘎“。 总的来说,在青岛方言中,声母”r“和韵母”e“都是非常不标准,几乎不使用的, 这可能跟这两个音都有不同程度的卷舌有关。同时,在广播台练声的过程中,我被指 出尖音现象很重,也就是在发”j、q、x“音的时候由于舌尖过紧抵住牙关,导致有气流从齿缝中流出,带出”s“的杂音,经过查证和了解,我发现山东其实是一个尖音团,也就是说山东方言的发声方式中即带有尖音重的特点。除却声母和韵母,山东方言在 声调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以青岛、淄博为代表的胶辽官话区中只有三个声调, 而在另一些市区比如利津、章丘、邹平等却有五个声调。对于青岛地区究竟是少了哪 一个声调我没有查阅到相关资料,但根据我自己平日生活的理解,我认为青岛方言中 缺失的声调很可能是三声,比如”晚、管、毯“等字的时候,我们会读成”弯、关、 摊“,像北方人直爽的性情一样,直来直去。尽管在青岛方言中尽量避免对卷舌音的 使用,但非常奇怪的一点是在方言中却存在大量儿化音,至少一半左右的方言词汇后 会跟儿化音,这可能是北方地区方言的通用特点。 在语言方面,青岛方言有大量地方性词汇,其中对于状语的表述更是千奇百怪, 几乎在不同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状语都不相同,就拿“很”这个状语来说,在形容多或 者大时,我们使用的状语发音类似“mu shi”,而在形容小时,却说“麻点儿”;很白叫做“条北儿“,很黑叫做”红黑儿“,很红叫做”通红“,很绿叫做”铮绿“;很 咸叫做”齁咸“,很甜叫做”细甜“等。而且有一些词在不同的地方意思不同,比如 青岛市区一些原住崂山县的老人把脸上长的雀斑称作”痦子“,而王哥庄地区的人们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 (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 (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谈谈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

谈谈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 普通话既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又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而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因此汉语方言与普通话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较多,方言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每个大方言区又可细分,而今天所要讨论研究的常德方言就属于湘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常德位于湖南西北部,故常德方言是西南官话的重要代表,和武汉方言也比较相近,与普通话同属北方方言语系,俗有“小北京话”之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保留有不少北京话的特征,体现在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同”,同时由于处于湖南境内,受周边地区湘方言影响,又体现出一些湘方言的特点。虽同为北方方言语系,但地理上的距离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还是造成了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 首先谈谈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同”。两者同属于北方方言语系,因此,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较接近。 (一)语音方面: 常德方言大多数常用的基本字词发音都与普通话相同或相近,主要体现在名词与动词上。如名词:“你”,“她”、“天气”、“衣服”“洗衣机”等,动词:“打”、“穿”、“看”、“起床”、“跑步”、“落下”等。 (二)词汇方面: 常德方言保留了普通话许多基本词汇。如:“开花结果”、“做作业”、“看电视”、 “买东西”、“菜园”、“花生”、“袜子”、“茄子”,“一排”等等。 (三)语法方面: 常德方言的语法和普通话的语法大体一致。基本都呈(定)主+(状)谓+宾(补) 的结构。如常德方言中的“他打我”与普通话中的“他打我”就是完全相同的 典型的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太阳出来哒”与“太阳出来了”,除助词的发音的 不同,都是简单的主谓结构,“我是老师”与“我是老师”,都是典型的主系表 结构的简单句,又如“她爸爸到山上砍打好多枯树当柴火烧”与“她的爸爸去 山上砍了很多枯树当柴烧”这样较复杂的单句的语法结构也是一致的。 而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主要体现在语音与词汇上,语法上的差异较小。 (一)语音方面: 1、声母:①常德方言中鼻音和边音是不分的,即n与l不分。如:“你”与“里” 同音,“牛”与“留”同音。 ②普通话中卷舌音在常德方言中变成相应的平舌音。如:“是”(shi), 常德方言读si,“迟”(chi),常德方言读ci,“长”(zhang),常德方言读zang。 ③常德方言中,r读y和ng的音。如:“入”(ru),常德方言读yu, “肉”(rou),常德方言读ngou,“柔软”(柔软),在常德方言中读ngou ngan。 ④常德方言中,f与h不分。如:“花”(hua)与“发”(fa)同音。 ⑤部分声母是jqx的字读gkh。如:“减”(jian)读gan,“壳”(ke) 读kuo,“涎”(xian)读han。 ⑥常德方言中声母为零声母或为y的读ng。如:“安”(an)读ngan,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摘要】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中国现代社会的交流、沟通中发挥着着重要的作用,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共同语在某一种或者说某一地取得方言基础上面发展形成,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关键字】共同语普通话方言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形成 (一)、方言的形成与分类 1、方言的形成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移民的产生、语言的发展、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等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所谓的方言就是指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一种语言。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汉语便逐渐产生了方言。由于我国地广人多造就了现代汉语方言分布区域比较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其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以语音方面较为突出。和普通话相比,各方言之间在语音上存在一定的规律,在词汇、语法方面也多有共同之处,因此共同语和其他方言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语言。从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到秦汉的政权统一;从三国并立,晋代统一;南北朝再到隋唐时期;历史上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促进了各少数民与汉民族的文化融合,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方言文化。 2、方言的分类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主要有七大方言: 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 3、普通话的形成 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实都有普通话的存在,比如,春秋时代有“雅言”、汉代有“通语”、明代有“官话”……现在,我们所说的普通话,指的是以北京语音

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国家法定的语言,也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同时普通话又不断吸收各地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身,普通话有较为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相对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全局性的作用,其实,汉语方言作为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人们服务,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在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方面,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方言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来增强自身活力。我们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这就不无道理了。如果仔细推敲,其实,地方言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二、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1、定位不同 普通话是全民族的共同语,解决的是全国各地区人民的交流、商贸的社会活动,而地方方言立足于解决地区间的语言交流。 2、使用范围不同 方言在一些表达特定的感情方面具有普通话不可比拟的地方,方言更加生动、更加亲切,在现代文学、影视作品中,方言的使用,可以更好的传递感情。 3、使用人数悬殊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而方言只是少部分人使用。 (二)、普通话和方言的共性 从表面上看,地方方言确实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面存在差异,尤其在语音上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仔细研究,我们仍然可以找到普通话与这众多方言区的语音对应规律。毕竟它们都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尽管几千年来它们的发展趋势、变化的方向、速度不同,但都综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在语音方面,就拿绍兴方言为例,绍兴方言里有一套全浊塞音、塞擦音,如“蓬、叛”的声母b,“豆、头”的声母d ,“共、柜”的声母g,“旗、忌”的声母dz, “治、重”的声母dz等,方言中以这些音为声母的字有相当一部分,而在普通话里却没有这些全浊声母,方言中的这些浊声母在普通话里均念成相应的清声母。语音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你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会这样说吗? 括号外是方言说法,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 1.给本书我。(给我一本书) 我给一个苹果他。(我给他一个苹果)

浅谈黑龙江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912631926.html, 浅谈黑龙江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 作者:王邵男;董志民 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18期 摘要: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封闭,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作为东北方言一种的黑龙江方言,形象、生动、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的豪放、幽默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本文从语汇、语音等方面阐述了黑龙江方言的特点及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区别,揭示 了两者的显著差异。 Abstract: Dialect is a social phenomenon,whose evolution is mainly due to isolation the bad communication,and difference in language developing levels. The Heilongjiang dialect,as one of the dialects of Northeastern China dialect is featured by vividty,distinct rhythm,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arm and humorous quality of Northeasterners. This paper has listed features of the Heilongjiang dialect with respect to vocabulary,pronunciation and disucssed the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Heilongjiang dialect and mandarin.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黑龙江 Key words: mandarin;dialect;Heilongjiang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8-0021-02 0引言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共同语;东北方言是指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的特定汉语。因为地域接壤的关系,除了北京话以外,东北方言是和普通话最为接近的方言了;而在东北方言中,黑龙江的方言就高度接近于普通话,尤其是哈尔滨的方言甚至比“老北京”的方言味还要少,是除了北京话以外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了,甚至有人觉得黑龙江好像没有什么方言,但是和普通话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本文从黑龙江方言的起源、词汇、读音和声调等方面来比较黑龙江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 1黑龙江方言的起源 在东北三省中,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黑龙江是距离北京最远的一个省,但是它的语音之所以比辽宁和吉林的方言更接近于北京语音和它的起源是分不开的。 黑龙江省处于我国的东北部,东、北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西邻内蒙古、南接吉林,面积约占46万多平方公里。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早期的居民主要是赫哲、鄂温克、达斡尔、

普通话与方言

普通话与方言 侯宝林 甲您说相声也常说北京话吗? 乙哎,干吗常说北京话呀!我们说相声就得说北京话呀! 甲哎!那可不对。 乙怎么? 甲你应该说普通话呀! 乙普通话不就是北京话吗? 甲错了不是。 乙怎么? 甲北京话是北京话,普通话是普通话。 乙噢!这还不一样哪! 甲哎,现在推广普通话。 乙是。 甲它是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 乙噢。 甲以北京音乐为标准音。 乙这我还不太明白呢! 甲这你不太明白呢! 乙不明白。 甲这你得好好学!你看说普通话的好处大了,因为现在有山南的,海北的,各处的人在一起工作,如果都用方言那就不好懂了,都用普通话就彼此都能懂。 乙噢!是喽。 甲您比如说这么一句话吧—— 乙什么话呢? 甲用普通话说就好懂了:“你看这是什么?” 乙这句话就是普通话? 甲哎,你要用北京话就跟这个不一样了。 乙北京话怎么说呢? 甲“你这瞜瞜(zhei)是什么?” 乙噢,瞜瞜。 甲瞜瞜这(zhei)是什么?普通话说:“这是什么?”是不是啊? 乙是是,就在字正。 甲哎你要到天津这句话就变了。 乙天津话怎么说? 甲“你看看这(jie) 是(si)嘛(ma)?” 乙哎!这是天津话。 甲是吧? 乙哎。 甲到上海话,又不同了。

乙上海话又怎么说哪? 甲你看看这是什么? 乙这啊? 甲“你(nong)看(ku)看(ku)这(di)是(ge)什么(sa me zi)?” 乙这这句话我就不懂。 甲也是这个意思啊:“你看看这是什么?” 乙噢,也是这个意思。 甲对吧。 乙噢。 甲要是到我们家乡,这句话又变味了。 乙您什么地方的? 甲沧县。 乙沧县? 甲沧州嘛! 乙这句话怎么说哪? 甲“你瞅瞅这是什么(me)呀?” 乙噢,这是沧州话。 甲你要到福建省福州,跟这又不同了。 乙是啊! 甲那更不好懂了。 乙福建话这句怎么说哪? 甲“你(lu)看(kan)这(zui)是(sai)什么(nao)?” 乙这句话我更听不懂了。 甲所以呀,大家都学普通话有好处呀! 乙是喽。 甲普通话跟北京话区别不大。 乙噢! 甲你要学普通话常听相声有好处。 乙就能够学普通话。 甲哎。相声它不是北京话吗? 乙是啊! 甲它就是儿化韵多。 乙噢!儿化韵。 甲这是最大的区别。普通话说“今天”,“明天”,“后天”。 乙对啊。 甲北京话那就不这样了。 乙怎么说哪? 甲“今儿”,“明儿”,“后儿”。 乙对! 甲没事儿出门儿,遛弯儿,买根冰棍儿。 乙噢,这是儿化韵。 甲哎!你看这儿化韵也有它的好处。 乙那有什么好处啊? 甲你要写在字上,你写“冰棍”,可是你要说话哪,就得说“冰棍儿”。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电子教案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说明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

家乡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家乡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世界是一个民族大熔炉,有许多的民族组成,自然的因为风俗、地域﹑历史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语言文化的多姿多彩。 在中华民族的大摇篮里,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各处各地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语言风情,即所谓的方言。在世界上,语言没有所谓的优劣﹑美丑之分。在每个人心中,自己的家乡方言都会是这个世上最美的存在。但随着社会的风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地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多样,语言的不通势必成为阻碍,由此普通话顺时势所需被推出,成为现代汉民族最为重要的工具。 作为地球公民,我也有自己的方言——江淮方言。当然我们这儿的方言也会因具体的地域而有所差异。我家乡的方言中有许多趣点,极具有地方特色。 在我们那有一种动物,叫“癞大鼓子”,啥?癞蛤蟆。小孩叫小xia(阳平)子;蒜叫大蒜头子;鞋刷叫hai(上声)刷子;外衣叫gua(去声)子;鞋子叫hai(阳平)子;水桶叫水liang(去声)子;柜子叫老油柜子;炒菜用的叫锅铲子……诸如此类,细细数来,挺多的。你是否会由此发现一个特点,什么?就是我们那的方言喜带“子”字。若非要个解释,我想也没人能解释的清吧!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

除带“子”外,还有许多特色方言。如:喝水——hei(阴平);热——lie(阴平);吃饭——qi(阴平)饭;睡觉——睡gao(去声);咸菜—— han(阳平)菜;盐—— han(阳平);过河——过huo (阳平);削平果——xia(阴平)苹果;灶口——锅门口;尺—— che(阴平);笔—— bei(阴平);夹层—— ga(阴平)层;螃蟹——螃hai(上声);鹅——wo (阳平)子;来了——来lou(阴平);好吃——好qi(阴平)鬼;鸭子——a(阴平)子;河蚌——gei(阴平)li(阳平);螺——lou(阴平)lou;野鱼——can(阳平)鱼;肉丸——肉圆;芦苇——毛草;硬币——kan(阴平)ga(阴平)子;土——nan(去声)泥;橘子——ju(阴平)子;胶带——胶布;夹子——ga(阴平)子;番茄——fan(去声)ya(阳平);山芋——地瓜;辣椒——大椒;鸭子——a子;鹅——wo(阳平);荆条——cha(去声)zhen(阴平);不干活的人——吃干饭;灯泡——灯pao(阴平);傻——lao(去声);学习——xia(阴平)习;爷爷——爹爹;硬币——kan(阴平)ga (阴平);下面——ha(去声)面;香菜——yan(阴平)xu (阴平);姥姥——老太;夹子——ga(阴平)子;对联——dei(去声)联;茄子——瘸子;外公——外爹爹;落色——落se(去声);磕头——kei(阴平)头;理发——剪头;上街——上gai(阴平);手指尖——手头;被单——被tan (阴平);笔——bi(阴平);认识——xiao(上声)着;药

普通话测试用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