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恶性肿瘤的遗传学分析

恶性肿瘤的遗传学分析

恶性肿瘤的遗传学分析
恶性肿瘤的遗传学分析

恶性肿瘤的遗传学分析

摘要:现在的我们对于肿瘤依然存在着恐慌畏惧,即使是良性肿瘤,心中也难于镇定,更何况恶性肿瘤。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对其病因的许多研究都表明,既有环境因素的作用,也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导致肿瘤发生的环境因素很多,如化学致癌剂、放射性物质、病毒以及慢性炎症刺激等等。从近代医学、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一步认识到这些环境因素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细胞内遗传物质,使其结构、功能异常,从而诱发细胞癌变。

关键词:恶性肿瘤遗传分析机理

恶性肿瘤就是人们所说的癌症。恶性肿瘤的细胞能侵犯、破坏邻近的组织和器官。有一些遗传病常可并发癌症,因而被看作是遗传性癌前病变。癌症是细胞的增多和不受限制的生长,而细胞的增殖是受遗传控制的,可见,所有癌症都可能涉及遗传因素。

染色体异常患者容易并发恶性肿瘤已屡见报道。如21三体综合症患者的急性白血病发病率较正常群体高18~20倍,发病年龄提早2~3年,甚至在新生儿期就出现白血病血相,易于发生白血病反应,患者伴发其他恶性肿瘤也较一般儿童高2~6倍;在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症中,条索状卵巢可恶变为卵巢癌;其他一些染色体异常如体质型13q14.2中央缺失患者易患视网膜母细胞瘤,11p13中央缺失患者极易患肾胚胎瘤等等。这些都提示染色体病并发某些器官或组织癌变的倾向。

一、按基因遗传的不同方式可分为单基因遗传的肿瘤和多基因遗传的

肿瘤。

1、单基因遗传的肿瘤

人类恶性肿瘤中只有少数种类是按单基因方式遗传的,这些单基因遗传的肿瘤的特点是发病年龄轻而且是双侧发生或多发性的,例如遗传性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Wilm瘤和嗜铬细胞瘤等肿瘤是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的。动物实验中发现在同一外界致瘤因素刺激下,不同基因型的动物发病率不同。人类某些肿瘤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如结肠多发性息肉、视网膜母细胞瘤、神经纤维瘤、肾母细胞瘤等。也有一些患者有肿瘤家族史,父母兄妹中易患肿瘤,但肿瘤类型可各不相同。肿瘤家族史或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病中仅是一种“易感性”,作为环境致癌因素作用的基础。

某些单基因遗传的综合征常和肿瘤的发生联系在一起。人类3000多种单基因的遗传性疾病中,有240多种综合征都有不同程度的患肿瘤倾向,肿瘤是组成该综合征的一部分。这类单基因遗传病属遗传性癌前疾病,常被称为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大部分按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部分属常染色体隐性或X性连锁遗传,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综合征等。

2、多基因遗传的肿瘤

多基因遗传的肿瘤大多是一些常见的恶性肿瘤,这些肿瘤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多基因遗传的乳腺癌、胃癌、肺癌、前列腺癌、子宫颈癌等,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群体的发病率。

染色体畸变与肿瘤先天性染色体异常疾病与恶性肿瘤的发生也密切相关,例如先天愚型(唐氏综合征)患者易患白血病,克氏综合征常伴发男性乳腺癌,特纳氏综合征易发卵巢癌。此外,还有一些具有自发性染色体断裂和重组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如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症、着色性干皮病、范可尼贫血和勃劳姆综合征等,这些患者极易发生皮肤癌、白血病和淋巴肉瘤。

二、肿瘤发生的遗传机理

目前,对于肿瘤发生的遗传机制存在四种假说:

1、染色体不平衡假说

该假说认为染色体异常是癌变的原初变化,各种因素造成细胞的不对称分裂而使子细胞内遗传物质分布不平衡,从而影响基因的正常功能,是肿瘤发生的原因。研究表明,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Ph1染色体等是特征性的染色体外,一般肿瘤细胞的染色体变化较大,在同一种肿瘤的不同细胞系有不同的核型组成,但是通过同一肿瘤细胞大量显带核型分析,仍然可以看到一些结构异常染色体在某种肿瘤内出现是非随机的。

2、两次突变假说

通过对视网膜母细胞瘤家系的调查和发病情况的研究,A·G·克努森认为肿瘤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非遗传型肿瘤,这是由于体细胞连续发生两次突变而形成的;另一类为遗传型肿瘤,其中两次突变的前一次是发生在患者亲代的生殖细胞中,后一次是发生在患者的体细胞中。第一次突变是肿瘤的始动过程,第二次突变是促进过程。两

次突变假说已被不少学者接受并不断地予以修改和补充,可用于解释各种遗传型和非遗传型肿瘤形成的机理。

3、转化基因假说

该假说认为正常细胞转化为恶性细胞是由一种所谓转化基因(Tr)所决定的,正常情况下转化基因被调节基因i+Tr所阻遏。i+Tr 基因经突变成为突变型基因i0Tr。在纯合体i0Tr/i0Tr中Tr基因消除阻遏而被激活,于是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转化基因假说可以看作是二次突变假说的补充和发展。

4、癌基因假说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人和动物细胞中发现与病毒癌基因同源的DNA顺序,称为原癌基因。这些基因在正常细胞中转录活性较低或虽有转录但对细胞无害。原癌基因被活化成为癌基因后便大量地转录,或者发生突变后便转录出异常的产物,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细胞癌变。这方面的研究将为肿瘤发生的原因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并对防治具有潜在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旻.肿瘤遗传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戴灼华,王亚馥,粟翼玟.遗传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智慧树2018《健康生活预防癌症》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2018《健康生活预防癌症》章节测试答案

1 【单选题】(1分) 很多人吸烟饮酒,身体也很健康,说明吸烟饮酒也不一定会影响健康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本题总得分:1分 本题的解析:点击查看 2 【单选题】(1分) 人体在受到外界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首先通过适应缓解作用压力,只有不能适应时,才会引起损伤。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本题总得分:1分 本题的解析:点击查看 3 【单选题】(1分) 瘤的广泛性是指各种人种各种年龄都可发生肿瘤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本题总得分:1分 本题的解析:点击查看 4 【多选题】(3分) 是否影响人身体健康,取决于以下因素: A. 影响因素的性质 B. 居住条件 C. 人的适应能力 D. 经济条件 正确 ?本题总得分:3分 本题的解析:点击查看 5 【多选题】(3分) 以下不良生活方式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A. 肥胖 B. 偶尔吸烟

C. 缺乏锻炼 D. 经常暴晒 E. 肝炎病毒感染 正确 ?本题总得分:3分 本题的解析:点击查看 1 【多选题】(3分) 癌症是世界上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下列关于癌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癌细胞可不受机体的控制迅速生长,形成肿块B. 癌症就是绝症 C. 从癌细胞发展到癌症需要很长的时间 D. 癌症就是恶性肿瘤 正确

本题总得分:3分 本题的解析:点击查看 2 【多选题】(3分) 癌症转移的途径有哪些?()A. 血道转移 B. 淋巴道转移 C. 种植性转移 D. 癌细胞浸润周围组织 正确 本题总得分:3分 本题的解析:点击查看 3 【多选题】(3分) 下列哪些是癌症的症状?()

肿瘤病例分析

肿瘤病例分析 唐某,男,50岁,上腹部周期性疼痛15年。近半年疼痛加剧,疼痛无规律、经常呕吐。两个月来,面部及手足浮肿,尿量减少,食欲差。半小时前排柏油样大便,并呕吐鲜血,突然昏迷,急诊入院、体检:消瘦,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8/5Kpa,心音快而弱。双腋下及左锁骨下淋巴结肿大,质硬、化验:WBC 5×109/L,N 0。70 ,L0.25 ,M 0。04、入院后出血不止,血压急剧下降,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全身水肿,两下肢及背部为甚。胸腹腔内分别有500ML淡黄色澄清液体、胃小弯幽门区有4CM×5CM×5CM肿块一个,质硬,表面出血坏死呈溃疡状。取肿块处胃黏膜作病理检查,镜下见局部正常胃黏膜破坏、异型细胞生长,细胞大,核大,染色深,可见不对称分裂像,腺上皮增生,腺体大小不一,排列紊乱,异型腺体已穿过黏膜肌层浸润达胃肌层及浆膜。肝大,黄色质软,油腻,镜下见肝细胞内有大小不等之圆形空泡,核被挤向一侧,无异型性,苏丹Ⅲ染色呈橘红色。肾小管上皮细胞肿大,肾小管狭窄,肾小管上皮细胞被布满针尖大小伊红色颗粒、 讨论题、 一、作出病理诊断,并按病变发展解释患者出现得各种临床表现。、 二、肝,肾发生什么病变,分析其原因。 三、患者死因就是什么? 四、结合本病例,影响恶性肿瘤患者预后得因素有哪些? 答案:

一、病理诊断: 1、慢性胃溃疡 2、胃癌伴左锁骨上及腋下淋巴结转移 3、肝脂肪变 4、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 5、胸腹腔积水及全身浮肿 6、失血性休克 诊断依据: 1、慢性胃溃疡: 病史:上腹部疼痛15年,常在饭后1~2小时疼痛发作(饱食后溃疡病胃液中得胃酸刺激溃疡局部得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2、胃癌伴左锁骨上及腋下淋巴结转移: 病史:近二年余疼痛无规律,近半年腹痛加剧(癌变),经常呕吐(幽门狭窄)。两个月来,面部及手足浮肿,尿量减少,食欲极差(恶病质,低蛋白血症)。半小时前排黑色柏油样大便,并呕吐鲜血(出血),突然昏倒(失血性休克)。两腋下及左锁骨上淋巴结显著肿大,质硬、(癌细胞淋巴道转移) 尸检:胃小弯幽门区有4cm×5cm×5cm肿块一个,质硬,表面出血坏死呈溃疡状。取肿块处胃粘膜作病理检查,镜下见局部正常胃粘膜破坏,异型细胞生长,细胞大,核大,染色深,可见不对称核分裂像,腺上皮增生,腺体大小不一,排列紊乱,异体已穿过粘膜肌层浸润达胃肌层及浆膜。

癌症起因与病理生理学解析

癌症起因和病理生理学详解 癌症的起源 细胞分裂或细胞增殖是普遍发生在许多组织的一个生理过程。通常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会达到平衡,而且受到严谨地调控以保证器官和组织的完整性。DNA的突变或是经遗传得到的缺陷基因导致这些有序的过程受到改变。随着细胞生长复制,如同滚雪球般持续累积新突变,最终不受管制而增殖的细胞通常会转变成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不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份,或是侵入别的组织,除非压迫到重要的器官,否则也不会影响生命。恶性肿瘤则会侵略其他器官,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而危害生命。 有些并非发生在人类的癌症可能能经由传染而引起,例如发生于狗的史狄可氏肉瘤)。有病患接受器官移植,由于移植器官中带有肿瘤,结果得到癌症。这是目前已知较类似经由传染而得的例子。 分子生物学 癌症是由一系列的基因突变造成的。每个突变对于细胞接下来的运作都可能会有所影响。 癌变意味着一连串由DNA受损而引发细胞分裂速率失控,导致癌症发生的过程。癌症是基因引起的疾病,当调控细胞生长的基因发生突变或损坏时,使得细胞失去控制,持续的生长及分裂而产生肿瘤。大部分人体内的细胞是不会持续分裂生长的,除非遭遇受损,例如肝细胞、心肌细胞。但是像是由上皮细胞组成的组织,包含肠黏膜、皮肤等,均需借由复制生长来持续更新以保持功能正常。而持续的更新这些上皮细胞构成的组织是有其必要性存在的,这样的作用可保护人体本身保持正常功能。因为上皮细胞所处的环境常接触到外界物质或机械力的损伤,如果不能够将受损细胞更新,必定会影响到其功能。但是具有持续生长能力的细胞,对癌症的产生就是最好的环境,对于要将其转变成癌细胞就会简单的多。这也是为何所有常见的癌症,多数源自于上皮细胞的原因。调控细胞生长主要有两大类基因,原致癌基因主要是一些参与促进细胞成长、进行有丝分裂的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则是负责抑制细胞生长或是调控细胞分裂进行。一般而言,突变需要发生在调控细胞生长的重要基因上,才有机会使一个正常细胞转化成癌细胞。 原致癌基因透过不同途径促使细胞成长。有些原致癌基因可调控产生刺激细胞有丝分裂的激素,(又称作荷尔蒙,是一种在细胞间传递控制讯息的“化学信号”),受到激素刺激的细胞或组织的反应则受其细胞内的讯息传递路径决定。有的原致癌基因也负责组成细胞讯息传递系统或讯息受器,借由基因表现量的调控进而控制讯息传递系统对激素的敏感程度。此外分裂原的产生、转录与蛋白质合成都常见原致癌基因的参与。原致癌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基因表现或是功能,导致下游蛋白质的表现或活性改变。这样的情形发生时,原致癌基因就转变成为致癌基因,

表观遗传学修饰与肿瘤耐药关系的进展研究

表观遗传学修饰与肿瘤耐药关系的进展研究 本文就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与恶性肿瘤耐药的关系及其在逆转耐药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述之如下。 1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 DNA甲基化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复制以后,在DNA甲基化酶的作用下,将S-腺苷甲硫氨酸分子上的甲基转移到DNA分子中胞嘧啶残基的第5位碳原子上,随着甲基向DNA分子的引入,改变了DNA分子的构象,直接或通过序列特异性甲基化蛋白、甲基化结合蛋白间接影响转录因子与基因调控区的结合。目前发现的DNA甲基化酶有两种:一种是维持甲基转移酶;另一种是重新甲基转移酶。 组蛋白乙酰化染色质的基本单位为核小体,核小体是由组蛋白八聚体和DNA缠绕而成。组蛋白乙酰化是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另一主要方式,它属于一种可逆的动态过程。 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乙酰化的关系由于组蛋白去乙酰化和DNA甲基化一样,可以导致基因沉默,学者们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串扰现象。 2 表观遗传学修饰与恶性肿瘤耐药 基因下调导致耐药在恶性肿瘤中有一些抑癌基因和凋亡信号通路的基因通过表观遗传学修饰的机制下调,并与化疗耐药有关。其中研究比较确切的一个基因是hMLH1,它编码DNA错配修复酶。此外,由于表观遗传学修饰造成下调的基因,均可导致恶性肿瘤耐药。 基因上调导致耐药在恶性肿瘤中,表观遗传学修饰的改变也可导致一些基因的上调,包括与细胞增殖和存活相关的基因。上调基因FANCF编码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420XX的蛋白质,与肿瘤的易感性相关。20XX年,Taniguchi等证实在卵巢恶性肿瘤获得耐药的过程中,FANCF基因发生DNA去甲基化和重新表达。另一个上调基因Synuclein-γ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同样,由表观遗传学修饰导致的MDR-1基因的上调也参与卵巢恶性肿瘤耐药的形成。 3 表观遗传学修饰机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DNA甲基化抑制剂目前了解最深入的甲基化抑制剂是5-氮杂脱氧胞苷(5-aza-dc)。较5-氮杂胞苷(5-aza-C)相比,5-aza-dc首先插入DNA,细胞毒性比较低,并且能够逆转组蛋白八聚体中H3的第9位赖氨酸的甲基化。有关 5-aza-dc治疗卵巢恶性肿瘤的体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它能够恢复一些沉默基 因的表达,并且可以恢复对顺柏的敏感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hMLH1基因。有关

肿瘤病例分析

肿瘤病例分析 唐某,男,50岁,上腹部周期性疼痛15年。近半年疼痛加剧,疼痛无规律。经常呕吐。两个月来,面部及手足浮肿,尿量减少,食欲差。半小时前排柏油样大便,并呕吐鲜血,突然昏迷,急诊入院。体检:消瘦,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8/5Kpa,心音快而弱。双腋下及左锁骨下淋巴结肿大,质硬。化验:WBC 5×109/L,N0.70,L0.25,M 0.04。入院后出血不止,血压急剧下降,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全身水肿,两下肢及背部为甚。胸腹腔内分别有500ML淡黄色澄清液体。胃小弯幽门区有4CM×5CM×5CM肿块一个,质硬,表面出血坏死呈溃疡状。取肿块处胃黏膜作病理检查,镜下见局部正常胃黏膜破坏。异型细胞生长,细胞大,核大,染色深,可见不对称分裂像,腺上皮增生,腺体大小不一,排列紊乱,异型腺体已穿过黏膜肌层浸润达胃肌层及浆膜。肝大,黄色质软,油腻,镜下见肝细胞内有大小不等之圆形空泡,核被挤向一侧,无异型性,苏丹Ⅲ染色呈橘红色。肾小管上皮细胞肿大,肾小管狭窄,肾小管上皮细胞被布满针尖大小伊红色颗粒。 讨论题. 一、作出病理诊断,并按病变发展解释患者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 二、肝,肾发生什么病变,分析其原因。 三、患者死因是什么? 四、结合本病例,影响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一、病理诊断: 1、慢性胃溃疡 2、胃癌伴左锁骨上及腋下淋巴结转移 3、肝脂肪变 4、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 5、胸腹腔积水及全身浮肿 6、失血性休克 诊断依据: 1、慢性胃溃疡: 病史:上腹部疼痛15年,常在饭后1~2小时疼痛发作(饱食后溃疡病胃液中的胃酸刺激溃疡局部的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2、胃癌伴左锁骨上及腋下淋巴结转移: 病史:近二年余疼痛无规律,近半年腹痛加剧(癌变),经常呕吐(幽门狭窄)。两个月来,面部及手足浮肿,尿量减少,食欲极差(恶病质,低蛋白血症)。半小时前排黑色柏油样大便,并呕吐鲜血(出血),突然昏倒(失血性休克)。两腋下及左锁骨上淋巴结显著肿大,质硬。(癌细胞淋巴道转移) 尸检:胃小弯幽门区有4cm×5cm×5cm肿块一个,质硬,表面出血坏死呈溃疡状。取肿块处胃粘膜作病理检查,镜下见局部正常胃粘膜破坏,异型细胞生长,细胞大,核大,染色深,可见不对称核分裂像,

健康生活预防癌症 习题答案

提示:下划线为答案 【单选题】(1分) 很多人吸烟饮酒,身体也很健康,说明吸烟饮酒也不一定会影响健康 答案:.错误 2 【单选题】(1分) 人体在受到外界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首先通过适应缓解作用压力,只有不能适应时,才会引起损伤。 答案:正确 3 【单选题】(1分) 瘤的广泛性是指各种人种各种年龄都可发生肿瘤 答案:正确 4 【多选题】(3分) 是否影响人身体健康,取决于以下因素: 答案; 人的适应能力 影响因素的性质 5 【多选题】(3分) 以下不良生活方式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答案: 缺乏锻炼 肥胖 经常暴晒 肝炎病毒感染 【多选题】(3分) 癌症是世界上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下列关于癌症的叙述错误的是( )

B. 癌症就是绝症 C. 从癌细胞发展到癌症需要很长的时间 正确答案是:B,C 查看答案解析 2 【多选题】(3分) 癌症转移的途径有哪些?()A、血道转移B、淋巴道转移C、种植性转移 D、癌细胞浸润周围组织 A. 血道转移 B. 淋巴道转移 C. 种植性转移 D. 癌细胞浸润周围组织 正确答案是:A,B,C 查看答案解析 3 【多选题】(3分) 下列哪些是癌症的症状?() A. 异常肿块 B. 疼痛 C. 出现肺转移 D. 有出血坏死 正确答案是:A,B 查看答案解析 4 【多选题】(3分) 下列哪些是癌症的易患人群?

A. 家族有癌症患者的人群 B. 中老年人群 C. 职业易感人群 D. 有癌前病变的患者 正确答案是:A,B,C,D 查看答案解析 5 【单选题】(2分) 肿瘤发生率最高的是() A. 增生最活跃的组织 B. 增生不活跃的组织 C. 不增生的组织 D. 牙齿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2分 6 【多选题】(3分) 致癌因素最容易作用于细胞周期的:() A. 致癌因素最容易作用于细胞周期的:G0期 B. G1期 C. S期 D. G2期

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表观遗传机制

项目名称: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表观遗传机制首席科学家:裴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起止年限:2005.12至2010.11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一、研究内容 关键科学问题 本项目将探索和回答:细胞内DNA甲基化和染色质修饰的表观遗传谱式的建立及其动态平衡的维持机制;表观遗传信息对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和对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表观遗传失调在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研究内容 本项目组织了国内优秀团队,分四个部分八个课题,开展从基础到临床,临床到基础两个方向的研究,将细胞增生性疾病(肿瘤)和(神经)细胞退行性疾病与正常生命活动过程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第一部分采用模拟正常生理状态的细胞、动物模型,从分离筛选调控染色质修饰的因子出发,研究细胞如何建立和维持表观遗传谱式的机制,阐明负责细胞增殖、分化与功能特化的关键基因在染色质水平上的转录调控规律。 第二部分从基础和病理两个方面研究肿瘤细胞去分化及无节制增殖的表观遗传学基础,揭示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DNA甲基化和染色质重塑的异常及其动态变化。 第三部分研究神经细胞生长、分化和死亡过程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揭示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各阶段中重要功能基因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染色质重塑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引起神经细胞定向分化及病变的环境因素对表观遗传网络的影响。 第四部分针对正常细胞生长分化与疾病状态下基因组甲基化谱式重编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以表观基因组平台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手段,结合基础和临床研究资料,规模化系统鉴定发生表观遗传调控异常的疾病相关基因,确定这些基因在药物筛选与诊断治疗方面的意义。 本项目四个部分,分别侧重于表观遗传学基础问题、肿瘤细胞去分化与增生、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神经元的分化与死亡和高通量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较系统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既突出重点,又相互促进。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本项目瞄准肿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表观遗传学基本问题,整合国内优秀团队,通过从基础到临床,临床到基础二个方向的研究,从染色质水平上揭示表观遗传调控缺陷及其动态变化与胃癌、结肠癌、乳腺癌等肿瘤及以老年痴呆症为代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阐明引起相关功能基因发生表观遗传调控紊乱的关键信号分子、途径及网络;绘制一个正常生长分化过程中细胞响应内外因子变化而发生分化、功能特化及死亡,连接受体、转录因子、转录调控顺式元件及染色质修饰酶的运行通路,从而建立研究病理变化的参照系统;获得一批

肿瘤病例分析

肿瘤病例分析 唐某,男,50岁,上腹部周期性疼痛15年。近半年疼痛加剧,疼痛无规律。经常呕吐。两个月来,面部及手足浮肿,尿量减少,食欲差。半小时前排柏油样大便,并呕吐鲜血,突然昏迷,急诊入院。体检:消瘦,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8/5Kpa,心音快而弱。双腋下及左锁骨下淋巴结肿大,质硬。化验:WBC 5×109/L,N 0.70 ,L 0.25 ,M 0.04。入院后出血不止,血压急剧下降,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全身水肿,两下肢及背部为甚。胸腹腔内分别有500ML淡黄色澄清液体。胃小弯幽门区有4CM×5CM×5CM肿块一个,质硬,表面出血坏死呈溃疡状。取肿块处胃黏膜作病理检查,镜下见局部正常胃黏膜破坏。异型细胞生长,细胞大,核大,染色深,可见不对称分裂像,腺上皮增生,腺体大小不一,排列紊乱,异型腺体已穿过黏膜肌层浸润达胃肌层及浆膜。肝大,黄色质软,油腻,镜下见肝细胞内有大小不等之圆形空泡,核被挤向一侧,无异型性,苏丹Ⅲ染色呈橘红色。肾小管上皮细胞肿大,肾小管狭窄,肾小管上皮细胞被布满针尖大小伊红色颗粒。 讨论题. 一、作出病理诊断,并按病变发展解释患者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 二、肝,肾发生什么病变,分析其原因。 三、患者死因是什么? 四、结合本病例,影响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一、病理诊断: 1、慢性胃溃疡 2、胃癌伴左锁骨上及腋下淋巴结转移 3、肝脂肪变 4、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 5、胸腹腔积水及全身浮肿 6、失血性休克 诊断依据: 1、慢性胃溃疡: 病史:上腹部疼痛15年,常在饭后1~2小时疼痛发作(饱食后溃疡病胃液中的胃酸刺激溃疡局部的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2、胃癌伴左锁骨上及腋下淋巴结转移: 病史:近二年余疼痛无规律,近半年腹痛加剧(癌变),经常呕吐(幽门狭窄)。两个月来,面部及手足浮肿,尿量减少,食欲极差(恶病质,低蛋白血症)。半小时前排黑色柏油样大便,并呕吐鲜血(出血),突然昏倒(失血性休克)。两腋下及左锁骨上淋巴结显著肿大,质硬。(癌细胞淋巴道转移) 尸检:胃小弯幽门区有4cm×5cm×5cm肿块一个,质硬,表面出血坏死呈溃疡状。取肿块处胃粘膜作病理检查,镜下见局部正常胃粘膜破坏,异型细胞生长,细胞大,核大,染色深,可见不对称核分裂像,腺上皮增生,腺体大小不一,排列紊乱,异体已穿过粘膜肌层浸润达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2010--尚永丰--973项目标书

项目名称: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 制 首席科学家:尚永丰北京大学 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本项目瞄准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前沿,整合国内优秀研究人员,系统深入地开展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如下:阐明表观遗传关键机制即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明确表观遗传调控在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揭示EMT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及细胞重编程机制;阐明细胞微环境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整合各种信息数据,描绘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分子调控网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和完善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新的技术体系,实现我国在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为恶性肿瘤预警、诊断、治疗和药物筛选提供新思路、新途径和新靶标,发现几个潜在的可以用于乳腺癌、肺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及药物治疗的分子靶标,并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 五年预期目标: 1、发现一批新的组蛋白修饰因子,探明组蛋白修饰与DNA甲基化之间相互作 用的分子机制,筛选一批肿瘤相关ncRNA,鉴定一批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新的ncRNA分子靶标;鉴定一批新的EMT关键调控因子;发现针对转移型乳腺癌、肺癌的新的有效治疗靶点。 2、建立一整套适应于恶性肿瘤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技术平台和技术体系。 3、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研究生(含硕、博)50名以上、 博士后12名以上。 4、在国际一流杂志(IF>10)发表论文8篇以上,在有影响力的杂志(IF>5)上 发表论文25篇以上。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

项目名称: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首席科学家:尚永丰北京大学 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本项目瞄准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前沿,整合国内优秀研究人员,系统深入地开展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如下:阐明表观遗传关键机制即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明确表观遗传调控在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揭示EMT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及细胞重编程机制;阐明细胞微环境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整合各种信息数据,描绘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分子调控网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和完善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新的技术体系,实现我国在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为恶性肿瘤预警、诊断、治疗和药物筛选提供新思路、新途径和新靶标,发现几个潜在的可以用于乳腺癌、肺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及药物治疗的分子靶标,并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 五年预期目标: 1、发现一批新的组蛋白修饰因子,探明组蛋白修饰与DNA甲基化之间相互作 用的分子机制,筛选一批肿瘤相关ncRNA,鉴定一批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新的ncRNA分子靶标;鉴定一批新的EMT关键调控因子;发现针对转移型乳腺癌、肺癌的新的有效治疗靶点。 2、建立一整套适应于恶性肿瘤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技术平台和技术体系。 3、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研究生(含硕、博)50名以上、 博士后12名以上。 4、在国际一流杂志(IF>10)发表论文8篇以上,在有影响力的杂志(IF>5)上 发表论文25篇以上。

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临床治疗43例病例分析

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临床治疗43例病例分析 目的提高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首诊正确率及规范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43例妇科常见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3例患者中康复32例。结论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如能早期进行诊断,手术选择适宜,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术后加强护理,大多数患者均能恢复健康。 标签:妇科;恶性肿瘤;临床;治疗 近年来,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疗效得到较大改善。部分妇科恶性肿瘤经规范诊断、治疗后5年生存率已达到40%~90%。这与准确的诊断、规范的治疗密切相关。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09年5月对43例妇科中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了介入技术辅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3例妇科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年龄31~67岁。卵巢癌20例:Ⅲ期12例,Ⅳ期4例,复发癌4例;子宫内膜癌7例:Ⅱ期2例,Ⅲ期4例,Ⅳ期1例;子宫颈癌16例:Ⅱb期8例,Ⅲa期1例,Ⅲb期7例。 1.2 介入方法采用Seldinger法进行股动脉穿刺,插入5.0~6.0 F的Cobra 导管,其先端置于腹主动脉下端进行造影,观察血管走行、病变部位及供血情况,然后将导管置入对侧髂内动脉至子宫动脉,双侧同法留置导管,再次造影,固定后送回病房灌注。 1.3 化疗药物选择及用法用量鳞癌取“BVMP”方案(BLM16 mg,VCR 2 mg,MMC 10 mg,CDDP 75~100 mg),腺癌取“VPC”方案(VCR 2 mg,CDDP 75~100 mg,CTX 400 mg),应用输液泵控制灌注。CDDP需灌注5~7 h,5-Fu需灌注12~14 h,其他药物可快速灌注,最后返回导管室,根据情况用碘油或明胶海绵栓塞,拔管术毕。对于鳞癌及腺癌于拔管后继续静脉化疗及输液4 d,鳞癌每日给BLM 8 mg,腺癌每日给CTX 300 mg。疗程间隔为3周。疗效判定标准按WHO实体癌治疗标准观察疗效[1]。 1.4 诊断依据以手术标本和诊刮组织的病理结果为依据,辅以B超、CT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2 结果 本组病例在介入治疗后10 d复查,发现宫体变小、瘤体缩小、宫旁组织变软。应用彩色多普勒对患者的子宫癌瘤大小及血流动力学进行复查:PR 27例,SD 12例,PD 4例。均在介入治疗后2~3周实施手术切除。患者均完成既定手

表观遗传学与癌症肿瘤

表观遗传学与癌症肿瘤 卢向成20121220 摘要:表观遗传学是指研究基因表达或蛋白表达的改变不涉及DNA序列变化,但又可以通过细胞分裂和增殖而稳定遗传现象的遗传学分支领域。其研究对象是表观遗传修饰,目前认识到的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染色质重塑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表观遗传学认识的深入,尤其是DNA甲基转移酶抑制物、组蛋白乙酰化抑制剂等在治疗肿瘤患者的成功临床应用,表观遗传学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主要对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两种表观遗传修饰的分子调控机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其在肿瘤的表观遗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癌症、肿瘤 1表观遗传学表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了可遗传的变化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表观遗传的现象很多,已知的有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ting),母体效应(maternal effects),基因沉默(gene silencing),核仁显性,休眠转座子激活和RNA编辑(RNA editing)等。表观遗传学是与遗传学(genetic)相对应的概念。遗传学是指基于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基因突变、基因杂合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等;而表观遗传学则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DNA甲基化和染色质构象变化等;表观基因组学(epigenomics)则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研究。 2癌症肿瘤中存在表观遗传修饰的异常 2.1 DNA甲基化修饰与癌症肿瘤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转移酶(DNMTs)的催化下,将甲基基团转移到胞嘧啶碱基上的一种修饰方式。它主要发生在富含双核苷酸CpG岛的区域,在人类基因组中有近5万个CpG岛[5]。正常情况下CpG岛是以非甲基化形式(活跃形式)存在的,DNA甲基化可导致基因表达沉默。DNMTs的活性异常与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位于染色体上的DNMT3B基因突变可导致ICF综合征。有报道[6]表明,重度女性侵袭性牙周炎的发生与2条X染色体上TMP1基因去甲基化比例增高有关。DNMT基因的过量表达与精神分裂症和情绪障碍等精神疾病的发生也密切相关。风湿性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DNA甲基化之间关系已经确定[7],在SLE病人的T细胞发现DNMTs活性降低导致的异常低甲基化。启动子区的CpG岛过度甲基化使抑癌基因沉默,基因组总体甲基化水平降低导致一些在正常情况下受到抑制的基因如癌基因被激活[8],都会导致细胞癌变,进而导致癌症的产生。 2.2 组蛋白修饰与癌症肿瘤 组蛋白的修饰包括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糖基化、ADP核糖基化、羰基化等,组成各种组蛋白密码。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乙酰化、甲基化。一般来说,组蛋白乙酰化标志着其处于转录活性状态;反之,组蛋白低乙酰化或去乙酰化表明处于非转录活性的常染色质区域或异染色质区域。乙酰化修饰需要乙酰化转移酶(HATs)和去乙酰化酶(HDACs)参与。组蛋白修饰酶异常可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各

肿瘤病例分析

肿瘤病例分析唐某,男,50岁,上腹部周期性疼痛15年。近半年疼痛加剧,疼痛无规律。经常呕吐。两个月来,面部及手足浮肿,尿量减少,食欲差。半小时前排柏油样大便,并呕吐鲜血,突然昏迷,急诊入院。体检:消瘦,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8/5Kpa,心音快而弱。双腋下及左锁骨下淋巴结肿大,质硬。化验:WBC 5×109/L,N 0.70 ,L 0.25 ,M 0.04。入院后出血不止,血压急剧下降,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全身水肿,两下肢及背部为甚。胸腹腔内分别有500ML淡黄色澄清液体。胃小弯幽门区有4CM×5CM×5CM肿块一个,质硬,表面出血坏死呈溃疡状。取肿块处胃黏膜作病理检查,镜下见局部正常胃黏膜破坏。异型细胞生长,细胞大,核大,染色深,可见不对称分裂像,腺上皮增生,腺体大小不一,排列紊乱,异型腺体已穿过黏膜肌层浸润达胃肌层及浆膜。肝大,黄色质软,油腻,镜下见肝细胞内有大小不等之圆形空泡,核被挤向一侧,无异型性,苏丹Ⅲ染色呈橘红色。肾小管上皮细胞肿大,肾小管狭窄,肾小管上皮细胞被布满针尖大小伊红色颗粒。 讨论题. 一、作出病理诊断,并按病变发展解释患者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 二、肝,肾发生什么病变,分析其原因。 三、患者死因是什么? 四、结合本病例,影响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一、病理诊断:

1、慢性胃溃疡 2、胃癌伴左锁骨上及腋下淋巴结转移 3、肝脂肪变 4、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 5、胸腹腔积水及全身浮肿 6、失血性休克 诊断依据: 1、慢性胃溃疡: 病史:上腹部疼痛15年,常在饭后1~2小时疼痛发作(饱食后溃疡病胃液中的胃酸刺激溃疡局部的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2、胃癌伴左锁骨上及腋下淋巴结转移: 病史:近二年余疼痛无规律,近半年腹痛加剧(癌变),经常呕吐(幽门狭窄)。两个月来,面部及手足浮肿,尿量减少,食欲极差(恶病质,低蛋白血症)。半小时前排黑色柏油样大便,并呕吐鲜血(出血),突然昏倒(失血性休克)。两腋下及左锁骨上淋巴结显着肿大,质硬。(癌细胞淋巴道转移)尸检:胃小弯幽门区有4cm×5cm×5cm肿块一个,质硬,表面出血坏死呈溃疡状。取肿块处胃粘膜作病理检查,镜下见局部正常胃粘膜破坏,异型细胞生长,细胞大,核大,染色深,可见不对称核分裂像,腺上皮增生,腺体大小不一,排列紊乱,异体已穿过粘膜肌层浸润达胃肌层及浆膜。 3、肝脂肪变: 尸检:肝大、黄色、质软、油腻,镜下见肝细胞内有大小不等之圆形空泡,核被挤向一侧,无异型性,苏丹Ⅲ染色呈桔红色(胃癌造成的严重营养不良,

项目名称:肿瘤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及治疗学基础

项目名称:肿瘤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及治疗学基础 推荐单位:中华医学会 项目简介: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随着分子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抗癌药物的研究已从传统的、非特异的细胞毒药物向作用于多信号传导分子、多环节的选择性靶向抗癌药物发展。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是科学界所公认的一类对肿瘤治疗十分有效且比较特异的药物。随着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越来越多的作用被人们发现,理论方面仍然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深入研究对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朱卫国教授课题组一直致力于表观遗传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针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及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对肿瘤发生在肿瘤治疗方面的机制研究。经过多年研究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科学进展。主要创新点包括:1.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领域,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不仅可以诱导组蛋白乙酰化,还可以诱导非组蛋白发生乙酰化,其抑制肿瘤作用可能与HDACi诱导的乙酰化p53及FoxO1有关。并且发现第三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2参与抑制肿瘤细胞自噬的生物学过程(代表性论文1,2,3,4,7)。2.在表观遗传学领域,提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抑制DNA甲基化的新机制,认为DNA甲基化也可能是基因失活的伴随现象,组蛋白修饰引起的染色质变化可能是基因失活的关键(代表性论文5)。3.在肿瘤治疗学领域,阐明了去甲基化药物-核苷衍生物(5-氮脱氧胞苷)和去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广泛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证明5-氮脱氧胞苷在该模型中并不完全依赖于调节DNA甲基化,而是与诱导DNA损伤有关(代表性论文6,8)。课题组在HDACi研究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其科学意义在于:1.对表观遗传治疗肿瘤的模型建立做出了贡献。在首次用去甲基化药物5-氮脱氧胞苷和HDACi联用诱发肿瘤细胞凋亡的基础上,探索了其机制,使肿瘤表观遗传治疗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扩展。2.有机的将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修饰联系起来,对表观遗传机制的研究有促进作用。3.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治疗肿瘤的机制深化并与非组蛋白乙酰化的效应(如自噬等)有机联系起来。 课题组在该项目上共发表SCI论文15篇,其中八篇代表性论文总被引用次数达440次,其中他引396次,单篇最高他引116次。主要论文受到Nature、Science及Cell系列多篇文章的引用和支持。我们的研究在国际国内同领域内受到关注与重视,2010年发表的NCB论文和2008年发表的JBC论文均被Nature China列为研究亮点。第一完成人朱卫国教授被邀在JBC、Oncogene、Cancer Research等主流杂志审稿数十篇,也应邀在多个国际学术大会上做主题发言。培养35名研究生,其中已毕业15名博士研究生。 主要完成人及学术贡献: 姓名:朱卫国 排名:1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 对本项目贡献: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实施,数据分析撰写论文,是新理论或发现的主要贡献人,对三个发现点做出重要贡献。 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和建立了去甲基化药物-核苷衍生物(5-氮脱氧胞苷)

(完整版)病例分析

四、病例分析题 1.患者,女,20岁,妊娠33+4周。主诉两周以来自感心悸、气短,渐有加重。一周以来夜间出现明显的胸闷、呼吸困难,无法平卧。患者既往无心脏疾患,妊娠期内无并发症。 查体:心率115次/分,血压115/85mmHg,呼吸22次/分。 (1)该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异常表现? (2)针对患者目前状况,后期何时还需要加强监护? 答:(1)该患者出现的症状属于妊娠期循环系统的生理改变,即由于妊娠32周起孕妇心排出量和血容量增加至最大程度,增加了心脏负担所致。(2)该患者的临床表现提示她可能有发生心衰的危险,根据妊娠分娩期间孕产妇好发心衰的时间,后期在分娩时,尤其是第二产程,以及产褥期前三天内,也需要加强对孕产妇的监护,防止心衰出现。1.患者,女,25岁,已婚。主诉食欲减退2周,晨起恶心呕吐明显;乳房有轻度胀痛,自检时发现乳晕周围有褐色突起。患者既往月经规律,末次月经至今时隔57天,逾期27天。 (1)该患者最可能的医疗诊断是什么?有何依据? (2)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须进行哪些辅助检查? 答:(1)该患者最可能的情况是早孕。依据包括停经、早孕反应和乳腺蒙氏结节。(2)进一步诊断的检查包括妊娠试验测定β-hCG水平、超声查找妊娠囊、宫颈黏液涂片等。 1.患者,女,22岁,平素月经规律,月经周期28天。既往孕产情况:0-0-2-0。主诉停经62天,近一周自觉乏力、嗜睡、食欲减退,晨起自觉恶心,双侧乳房胀痛。(1)该患者最可能的医疗诊断是什么? (2)请解释该患者的既往孕产情况;患者末次月经为2011年7月5日,请推测其预产期。 (3)产科门诊护士需要为该患者建立体检记录,尚需要搜集哪些健康状况信息?后续该患者尚需要进行几次检查? 答:(1)该患者最可能的情况是早孕。(2)0-0-2-0提示该患者既往无足月产、无早产、有两次流产,因此尚未有存活子女。其末次月经2011年9月5日,推测得到的预产期为2012年4月12日。(3)该患者的健康评估内容包括孕妇的年龄、职业、全身及慢性疾病等过去史、家族史和配偶健康状况。常规的产前检查程序为妊娠28周前每4周检查一次,28周后每2周检查一次,36周后每周检查一次。如出现高危妊娠情况,酌情增加产检次数。 1.产妇,26岁,3天前阴道分娩一活女婴。生命体征平稳,自述腹部疼痛,影响睡眠。(1)产妇询问护士为什么产后腹部仍明显突起?何时能恢复? (2)产妇自分娩当日起未解便,自觉腹胀,请为其解释出现该症状的原因。 答:(1)正常分娩后产妇子宫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产后第一天产妇宫底平脐,之后每日下降1-2厘米,产后一周子宫缩小至妊娠12周大小,在耻骨联合上扪到宫底;产后10太难子宫降至盆腔内,腹部检查扪不到宫底。(2)该产妇出现了产后便秘,主要原因包括产后产妇体力消耗大,体液流失多;食欲欠佳,胃肠蠕动减弱;卧床休息运动少、盆底肌肉松弛。

表观遗传学与肿瘤

表观遗传学与肿瘤 表观遗传学是指研究基因表达或蛋白表达的改变不涉及DNA 序列变化,但又可以通过细胞分裂和增殖而稳定遗传现象的遗传学分支领域。其研究对象是表观遗传修饰,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包括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染色质重塑等。DNA 甲基转移酶抑制物、组蛋白乙酰化抑制剂等在治疗肿瘤患者的成功临床应用,表观遗传学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主要对DNA 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两种表观遗传修饰的分子调控机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其在肿瘤的表观遗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自20 世纪70 年代美国提出攻克癌症计划起,至今已逾30 年,全球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肿瘤的研究。现在对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还未真正认清癌变的本质。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基本完成后,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成为了解肿瘤发生机制的 关键问题之一。最近,研究发现基因的表达不仅取决于基因本身,还取决于不改变基因序列的表观遗传修饰(epigeneticmodification)。表观遗传修饰对于肿瘤的发生、诊断和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异常的表观遗传修饰会使基因错误地表达,引起代谢紊乱和疾病甚至肿瘤的发生。表观遗传修饰有DNA 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调控4 种方式,其中,DNA 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是主要的 [1-2]。

笔者对上述2 种表观遗传修饰的分子调控机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其在肿瘤的表观遗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表观遗传学 表观遗传的概念是1942 年由Waddington 提出的[3]。目前,表观遗传被定义为DNA 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也就是说基因型未变化而表型却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是细胞内除了遗传信息以外的其他可遗传物质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在发育和细胞增殖过程中能稳定地传递下去[4]。该表现型变化因没有直接涉及基因的序列信息,因而是“表观”的,称为表观遗传修饰,又叫表观遗传变异。于是,遗传学的研究又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表观遗传学。表观遗传对人体组织中多种类型细胞 的生长和分化都是至关重要的,像X 染色体失活等一些正常细胞生理过程都是由表观遗传决定[5]。包括肿瘤细胞在内,表观遗传在控制细胞行为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包括DNA 以及一些与DNA 密切相关的蛋白质(例如组蛋白)的化学修饰,另外,某些非编码的RNA 也在表观遗传修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表观遗传修饰能从多个水平上调控基因的表达:在DNA 水平,DNA共价结合修饰基团,使序列相同的等位基因处于不同修饰状态,如DNA 甲基化;在蛋白质水平,通过对蛋白质的修饰 或改变其构象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如组蛋白修饰;在染色质水平,通过染色质位置、结构的变化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如染色质重塑;在RNA 水平,非编码RNA 可通过某些机制实现对基因转录以及转录后

恶性肿瘤的遗传学分析

恶性肿瘤的遗传学分析 摘要:现在的我们对于肿瘤依然存在着恐慌畏惧,即使是良性肿瘤,心中也难于镇定,更何况恶性肿瘤。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对其病因的许多研究都表明,既有环境因素的作用,也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导致肿瘤发生的环境因素很多,如化学致癌剂、放射性物质、病毒以及慢性炎症刺激等等。从近代医学、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一步认识到这些环境因素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细胞内遗传物质,使其结构、功能异常,从而诱发细胞癌变。 关键词:恶性肿瘤遗传分析机理 恶性肿瘤就是人们所说的癌症。恶性肿瘤的细胞能侵犯、破坏邻近的组织和器官。有一些遗传病常可并发癌症,因而被看作是遗传性癌前病变。癌症是细胞的增多和不受限制的生长,而细胞的增殖是受遗传控制的,可见,所有癌症都可能涉及遗传因素。 染色体异常患者容易并发恶性肿瘤已屡见报道。如21三体综合症患者的急性白血病发病率较正常群体高18~20倍,发病年龄提早2~3年,甚至在新生儿期就出现白血病血相,易于发生白血病反应,患者伴发其他恶性肿瘤也较一般儿童高2~6倍;在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症中,条索状卵巢可恶变为卵巢癌;其他一些染色体异常如体质型13q14.2中央缺失患者易患视网膜母细胞瘤,11p13中央缺失患者极易患肾胚胎瘤等等。这些都提示染色体病并发某些器官或组织癌变的倾向。 一、按基因遗传的不同方式可分为单基因遗传的肿瘤和多基因遗传的

肿瘤。 1、单基因遗传的肿瘤 人类恶性肿瘤中只有少数种类是按单基因方式遗传的,这些单基因遗传的肿瘤的特点是发病年龄轻而且是双侧发生或多发性的,例如遗传性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Wilm瘤和嗜铬细胞瘤等肿瘤是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的。动物实验中发现在同一外界致瘤因素刺激下,不同基因型的动物发病率不同。人类某些肿瘤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如结肠多发性息肉、视网膜母细胞瘤、神经纤维瘤、肾母细胞瘤等。也有一些患者有肿瘤家族史,父母兄妹中易患肿瘤,但肿瘤类型可各不相同。肿瘤家族史或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病中仅是一种“易感性”,作为环境致癌因素作用的基础。 某些单基因遗传的综合征常和肿瘤的发生联系在一起。人类3000多种单基因的遗传性疾病中,有240多种综合征都有不同程度的患肿瘤倾向,肿瘤是组成该综合征的一部分。这类单基因遗传病属遗传性癌前疾病,常被称为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大部分按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部分属常染色体隐性或X性连锁遗传,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综合征等。 2、多基因遗传的肿瘤 多基因遗传的肿瘤大多是一些常见的恶性肿瘤,这些肿瘤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多基因遗传的乳腺癌、胃癌、肺癌、前列腺癌、子宫颈癌等,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群体的发病率。

你一定要看揭秘癌症形成的可怕过程

你一定要看!揭秘癌症形成的可怕过程 你一定要看!揭秘癌症形成的可怕过程正常细胞为什么会变成癌细胞呢? 癌症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也叫做癌变,也就是正常的组织和细胞变成癌细胞的过程。那么,正常细胞为什么会变成癌细胞呢? 我们来看博士演讲中的一个癌症形成的动画:癌症的形成过程叫做癌变。(以上皆为网络图片) 癌症是一群不受控制的细胞,不会自主消亡的细胞。(正常细胞约分裂0~60次后自动死亡) 癌症细胞在接触到血管前最大只有0.2CM大小(没有足够的营养支持)。如果碰到血管就会无限生长。癌症细胞后发出血管增生因子,促使血管向其发展靠拢。 癌细胞的转移如果免疫系统足够强的话可以检测到身体血管中的癌细胞并杀死它。所以如果你有服用抑制免疫系统的药物要小心了(像抗过敏药物)。

揭秘癌症发生发展全过程[摘要]斯特拉顿(Mike Stratton)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测序分析21个乳腺癌患者基因组,发现了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变,首次解析了癌症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昨日(16日)下午4点55分,青年歌手姚贝娜因为乳腺癌复发导致多器官衰竭在北大深圳医院停止呼吸,年仅33岁。按照姚贝娜生前的遗愿,她捐出两只眼角膜。16日晚,医生为姚贝娜进行眼角膜摘除手术,手术顺利,眼角膜非常透明。眼角膜将分成三份,分别捐给武汉,深圳及成都的病人。首位受益者戴某是个25岁的小伙子。昨晚已连夜手术。 随着姚贝娜去世消息的报道,人们又开始注意起“癌症”这位似远还近的“朋友”。“我突然开始害怕了,怕得癌症,原来得乳腺癌也会死。”一位身边的女性朋友对南都君说。其实,癌症离我们有多远?它又是如何发生的。以下文章摘自南方周末。 转播到腾讯微博乳腺癌病理切片图。从目前的研究看,乳腺癌患者体内至少存在七十余种“司机突变”组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