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与反思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与反思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与反思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与反思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3.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如下:

一、趣味活动引入:

1、科学课非常注重观察,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的观察能力。你们看看,今天的黑板和平常一样吗?

2、悄悄打开镭射笔,光斑落在黑板中间,问:再仔细观察一次,现在的黑板和刚才的黑板一样吗?老师手中的镭射笔发出的光,是怎么跑到黑板上的呢?

3、这位同学认为这条路线是直的,大家同意吗?那我说,也许它是弧线形,或者是S形、螺旋形的呢?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自由发言。(并引导:科学观察一定要实事求是。),学生观察到光斑,讨论。找生演示。

二、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联系生活实际)

1、你们说光是直线传播的,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吗?

2、老师也找了些图片,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出示幻灯片)

学生自由发表。(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学生自由说自己生活中相关的感受。

三、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指导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提示注意用眼)

1、仔细阅读书,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2、请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3、小组合作组自行操作。

4、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5、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四、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你怎样能通过吸管看到日光灯?怎样通过吸管看不到日光灯?我们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2、影子的形成。(课件引导)

3、小孔成像。

4、打靶射击。

5、为了奖励大家今天的突出表现,老师专门为大家准备有关光传播的一些资料,请欣赏:(幻灯片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

学生游戏;说说是怎样做的?说说依据;探讨总结;学生实验,并探究原理;列举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的实例。

小结在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鼓励学生自己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并说出自己的收获。

作业光能在水里传播吗?如果能,还是直线传播吗?如果能,它的传播速度和空气中传播一样吗?

板书: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反思】

以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条件为核心,重视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是处理本节课教学内容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从教学模式上突出“探究”,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以激发学生认识光的兴趣并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对于一些抽象的物理现象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化,让学生从直观的物理现象中自行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

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实验过程要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否则实验现象会不明显,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

二、对实验现象的提问,问题不能过于泛滥,每一个问题都要有具体的点,而且课前要先把问题的顺序列好,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容易造成提问的混乱;

三、多就地取材制作教具,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

四、本次探究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实验,所以要求不必过严,只要在实验中渗透探究的基本思想即可。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光的直线传播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光的直线传播”一节是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的重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光的直线传播,二是光速。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的必备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能解释影、日食和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 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光沿直线传播的生活经验,比如手电筒的光,汽车头灯发出的光,夜晚灯塔上发出的光柱等,但学生的这些认识和结论毕竟是浅显的,教师需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归纳,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进一步认识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限制的。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理解并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了解光在 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X 108m^s。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 的一些应用。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探究,认识光在空气、水和玻 璃等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沿直线传播)。互动率达95%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体验学习光学的乐

趣,并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合作与交流。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引导学生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光的世界既神奇美丽,又有规律可循,而且利用这些规律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有价值)。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设计与组织关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1、人看见物体是有光进入眼睛,光如何进入眼睛?光在空间如何传播呢? 2、影子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光的传播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找出规律。 (1)将一束光射到装有烟的可乐瓶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径 2)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径迹

光的传播与反射

光的传播与反射 一、 知识点睛 1.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_______________。 2. 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 、 、 。 (1)日食的形成原理: 月球转到了______和______之间,且处于_____________;月球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使地球上的某个区域没有太阳光到达,出现日食。 1区域:_________;2区域:_________;3区域:_______。 (2)月食的形成原理: 当地球转到了______和_____之间,且处于___________; 地球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使月球上的某个区域有能反射太阳光,出现月食。 月球位于1区域:_______;月球位于1、2区域之间:________。 (3)小孔成像的原理: 小孔成像的特点:________、_______;与小孔的形状____。 物距<像距,成_______的像;反之,成_______的像。 3.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 像距 物距

4. 光的反射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光的反射光路图中的七要素: 、 、 、 、 、 、 。 6.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精讲精练 【板块一】光的直线传播 1. 将一束光射入一杯白糖水中,发现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下 弯曲的曲线,如图所示,你认为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2. 如图是某中学两根旗杆在路灯照射下的影子,请画出第三根旗杆的影子。 3. 无云的晴天,如果你在野外迷失了方向,可以在平地上竖立一根杆,地面上 OA 是这根杆在阳光下的影子,过一段时间后,影的位置移到了OB ,如图所示。则AB 箭头所指的方向是______(选填“东”或“西”)。这一技能应用的光学知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发生月食的时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上 B . 射向地球的太阳光,被月球挡住 C . 太阳、地球、月球在一条直线上,并且月球在中间 D . 太阳、地球、月球在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在中间 5. 2012年5月21日清晨,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出现了“日环食”奇景,图甲是厦门天文爱好者拍摄 的一张日环食照片。请在图乙中画出人在其中能观察到日环食的阴影区,并在该影区内写入字母“HS ”。 6. 小明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 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 A . 蜡烛的正立像 B . 蜡烛的倒立像 C . 三角形光斑 第1题图 第3题图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光的传播》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重点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根据这一点,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让学生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并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因为我们知道光在空气中、水中以及玻璃等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现象也很明显,如果进行探究实验的话,很多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很容易达到探究的目的。小孔成像的实验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做好准备,课堂上分组实验,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及时指导,明确的指出观察什么。否则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也不知道应该观察哪里,然后由学生自己辅以作图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性质、特点,最后再引导学生讨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其它实例,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点。 由这节课我也总结了一下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运用实验、有效的提问、引导和讨论等策略,将学生带入物理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索。同时辅以相关课件如:日食、月食的形成。最后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有关物理现象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出相关联的物理知识,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 篇二: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首先介绍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图找出各种光源,区分出不同的类别,引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整节课为概念教学而教学,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但却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思维能力的目的。 我在这节课教学时,注重了以下三点: 一是创设探究的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课的导入部分,教师为学生首先创设了一个黑暗的环境,由于违背了常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来。 二是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在认识光源时,教师让学生想办法用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发光的物体把教室照亮,比如点亮蜡烛,手电筒,火柴等,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体会到光源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光的研究兴趣。又如在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让学生亲自反复实验比较如何让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中开展头脑风暴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光源,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为重点,淡化了知识,让学生在感知寻找辨析中认识光源。 在课的导入部分,我首先把教室中的窗帘拉上,并关闭了所有的光源,创设了一个黑暗的环境,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着进入教室,由于违背了常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来。这时自然引导学生想各种方法使教室亮起来,拉开窗帘,让太阳光进来,打开灯,让灯光照亮教室。学生一下就感知到了光源。教师再适时的让学生想办法用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发光的物体

光的传播教案设计

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思想目标: (1)利用对人造光源发展过程的介绍,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思想教育。 (2)结合讲解日、月食的成因,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的科学教育。 (3)结合光速测定的介绍,向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难点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实际现象。 【教学方法】 猜想、实验、讨论等综合式启发教学法。 【教学准备】 蜡烛、水槽、烧杯、带孔的纸板、皮球、微机、电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请同学们打开窗帘,我们看到明媚的阳光照进了教室,老师看到了大家一张张的笑脸。试想,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还能看见东西吗?这是为什么呢? 生:夜晚没有光,我们就什么也看不见。 师:白天,如果我们紧闭双眼,仍什么也看不见,又是因为什么? 生: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师:对!实际上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光的世界,同学们一定都想知道光的奥秘,从本章开始,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光的世界!(板书章课题) 二、讲授新课 1.讨论光源 师:那么光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电灯、火把、手电筒等能发光的物体。 师:我们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板书光源的概念)自然界中有很多能发光的物体,它们都是光源,谁能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呢?(学生纷纷举手) 生:太阳、闪电、萤火虫……。 师:夜晚看到的月亮是光源吗? 生:它本身不能发光,所以它不是光源。 师:为了使用的方使,人们又研究了人造光源,它的发展有一段很长的历史,请看(图片展示):原始人用往火照明,后来又出现了火把、油灯、蜡烛、现在又有了更方便的各种电灯。人造光源还在发展和改造。 2.研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师:请大家猜测一下,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 生: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他的猜想正确吗?生活中,你们见过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吗? 生:见过,比如穿过树林的阳光就是直的,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也是直的。 师:回答的很好,但要想确切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同学们必须用实验自己去研究,实验中要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光在这些物质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3)光总是沿着这样的路线传播吗?有没有条件限制呢? 师: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学生踊跃上前表演) 生1:光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生2.光可以在水中传播。 生3.光可以在果冻中传播。 师: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它们都是透明的。 师:我们把空气、水、玻璃、果冻等这些透明物质也叫光的传播介质。 师:光在这些介质中传播时有什么规律? 生:都是沿直线传播。 师:这说明我们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板书:光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师: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我们可以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浏阳市蕉溪中学彭波 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②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③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①大胆地让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网页和开放的因特网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②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探究,认识光在空气、水和玻璃等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沿直线传播),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体验学光学的乐趣,并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合作与交流。 ②引导学生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光的世界既神奇美丽,又有规律可循,而且利用这些规律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有价值)。

③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设计与组织关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模式 网络探究教学模式。 ●实验器材 激光笔一个、烧杯两个、淡黑色的水、自来水、玻璃板一块、蚊香、火柴。 ●主要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同桌的四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大家在这节课里面是一个小集体,希望大家有集体荣誉感,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鼓励。 2、四位学生自己商量好,给每位同学分配一个合适的角色: 组长(平常物理学得好的同学一位):负责组织全组同学认真进行探究学习; 副组长(平常表现好的同学一位):负责本组探究学习的纪律,不得使本组同学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讨论需轻声; 电脑高手(平常电脑操作熟练的同学两位):负责将本组探究的结论或讨论的结果输入电脑以及将本组同学的疑问在“讨论区”与其他

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 篇一:科学是什么教学反思 1.1《科学是……》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很兴奋,刚开始在他们大脑中科学就是做实验,通过看第2页的图片和回忆他们小时候做过的观察蚂蚁,拆玩具,看影子和看小鸡出壳,让学生知道“因为好奇,才去观察”的想法和和科学家特别类似。 在学习了解琴拿纳和牛痘的故事中,让学生认识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为以后的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篇二: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磁铁的力量》教学反思 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学生玩过磁铁,对磁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磁铁有磁性”是本单元的第一课的内容。激趣导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铁”,从引导到“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讨论和观察活动中,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磁铁有磁性这一最基本的性质的认识。然后通过交流在观察中的发现和产生的问题,引发出后续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加深和扩大学生对磁铁的认识,并最终指向综合运用。纵观这堂课的教学,让人有喜也有忧,为能更好地惩前毖后, 现反思如下: 教学开始,我创设了“表演小魔术”这样一个情景:在一只乒乓球内藏入几根小铁丝后重新粘合,并在手中放入磁铁。当我将乒乓球放在手上时,乒乓球就牢牢地“粘”在了上面。当学生看到这里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有的已在下面喊起来了。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小魔术是孩子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乒乓球怎么会粘在老师的手上”正是小魔术产生的效果。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 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材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课我都很注重用材料来调控课堂节奏。如在材料的准备上我准备了课本50页上的铁钉、回形针等十多种典型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先让学生预测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铁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然后再用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孩子们的预测是否准确。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由于是常态的科学教学,在教材处理上我还是不够大胆,使学生动手探究的时间受到限制。但由于考虑到尊重教材活动的先后安排,也不敢尝试大环节教学。因此在了解磁铁的形状、生活中的应用及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以上几个活动的教学花去了不少时间,没有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重点部分,显得重点活动没有深入地 展开。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 在课改热潮的推动下,科学教师都希望通过“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学探究方式,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平台,培养和发展学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是,真正做起来难度比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光学开篇的第一节,涉及光的产生和传播,其中光的传播包括传播规律、直线传播的应用、传播速度等方面内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是几何光学的基础,是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必备的基础知识。光线是一种理想模型,通过光线教学,可以初步培养、训练学生利用物理模型来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光这个名词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从小就接触到各种形形色色的光现象,但由于缺乏切身感受和直接经验,他们对光的传播规律的印象只是生活中的一些感性和片面的认识,认为光要么沿直线传播,要么发生反射,而对于光在同种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路径会发生弯曲不容易理解。为此,教学中应设计好相关实验,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在实验事实基础上,帮助学生全面的理解光的传播规律。考虑到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简单问题的愿望和能力,本节课在体验过程中设置了一些具有相当难度的问题,为学生挑战难关,获得成功喜悦创造了环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小组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并会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 (2)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一些现象,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在空气、水、果冻等介质中的传播,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演示“影子”“小孔成像”等实验,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光现象。 (2)有将光的传播规律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如何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四、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 教学策略:实验探究、自主构建相结合,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 学习策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小组反馈、动态评价相结合。

光的传播知识点总结

光的传播知识点总结 一、光源 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和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2、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4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3c; 3、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距离)单位;1光年≈9.4608×1015m≈9.4608×1012k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

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X°,反射光旋转2X°)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0°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确定入(反)射点;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做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6、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参赛)

《光的传播》教案设计陈水云 广东云浮市罗定廷锴纪念中学 一、教学背景: 光的传播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初二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但他们对光有非常丰富的感性认识,虽然他们整体实力不强,但是他们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的应用,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的、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光的传播是光学的基础,是在小学科学课学过的有关基础知识上的延续与补充,是学习光现象以及相关知识所必须的首先要知道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 2、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五、教学难点: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的能力 六、教具仪器:激光手电、蚊香、玻璃砖、火柴、蜡烛、光屏、中间有孔的不透 明硬纸板、盛水的小烧坏(水中放适量牛奶)、果冻。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动手操作实验和演示实验、板书 八、教学过程: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知道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各种现象以及光速。学习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实现了教学目标介绍或启发学生如何让光在水中、空气中现形,水中加入少许牛奶或粉笔灰,空气中喷洒烟雾,观察光在水或空气中的传播路线。并且在课堂中除了丰富的探究实验以外,还增加了很多唯美的图片和视频,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光的传播的理解和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去解决相关的物理现象。 不足之处是,学生演示的实验效果不太好,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较弱,实验器材较为简陋,由于课堂容量较多,加上图片、视频有点过多,所以巩固练习练得较少。

光的传播教案

光的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能力目标 1.通过光线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物理模型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 2.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难点是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教材首先介绍了光源,并通过图5—1说明光源的确切含义.教材通过对生活中的光现象: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等归纳得出光的传播是直线进行的,从而引出光线的概念;然后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影子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通过对影子、日食、月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鉴于学生的能力教材并未对日食和月食进行过多的论述,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避免冲淡重点知识的教学.本节的最后介绍了光速,并指出在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法建议 1)加强演示实验 利用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再用自然光进行演示,从而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录像电脑模拟加强感性认识.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解释现象. 影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影子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会有较大的吸引力,可利用投影仪做出不同的影像,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日食和月食进行简单的说明.增加小孔成像的实验,并进行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3)适当设疑强化概念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行强化,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证明. 4)进行学史教育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对光速的教学不要紧限结果,要增加一些学史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 教具: 装有水的大水槽、激光演示器或激光笔、浇花用喷雾器、方木板、白纸、大头针、直尺、图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1光的传播 教学反思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板芙一中物理科组:张迎新 1.备教学思路。在备课过程中,重视教学思路的准备,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程序的连续性、以及语言的组织、过渡语言的准备上,尽是做到语言简练,不啰嗦不废话。 2.备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为光的传播路径,所以安排了实验探究。 3.目标引领。按照我校教学要求,进行目标引领,当教学内容结束之后,回看学习目标,边看学习目标,边进行小结。既前后照应,又达到了小结本节课的目的。使得授课前出示的学习目标不再是虚设。 4.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PPT课件简捷实用,节省的备课时间,为备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5.对抽象内容利用flash进行展示。 6.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相结合。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不容易看到,引导学生想办法,然后我出示喷雾器,在空气中制造“雾”,使学生看到了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的,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本节的重点内容――光的传播路径――设计了分组实验。 7.当堂训练,提高课堂效率。当堂训练是我校课堂教学的一贯主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也符合我校物理组进行的课题研究。 8.启发引导,层层深入。学生能够按照我的启发,一步步深入地进行探究,效果理想。 9.联系生活实际。树阴下的许多圆形光斑常见,是怎样形成的呢?站操或者上体育课时,前后同学如何才能站成整齐的一排呢?提出这样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现象,容易理解。 10. flash课件 有的实验能够演示、或者录制视频进行播放,但也有不能够进行实验再现的,例如日食月食、光进入不均匀的大气层后发生偏折、小孔成像时光的传播路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使用了flash动画。

《光的传播》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什么是光线,会画光线。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4、列举光沿直线传播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会解释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5、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多彩多姿的光的世界里,天天沐浴着太阳的光辉长大。这一节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光。 二、预习新课 1、请同学们自主看书34页到35页,完成预习导学案上的学点一和学点二。时间10分钟。 2、学生讨论:光源和光的传播两个学点。 3、教师点拨:光源https://www.doczj.com/doc/6a17331940.html,/view/56137.htm的关键点是自身能够发光。有些物体不发光我们也能看见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的:学生举例说明。 下雨的时候看到打开的车灯,雾天看到开着的车灯 https://www.doczj.com/doc/6a17331940.html,/view/48013.htm,有灰尘的时候看到的灯光,夜晚看到的手电筒的光。 光线https://www.doczj.com/doc/6a17331940.html,/view/48013.htm:理想模型法。 三、学生探究: 1、学点一:光源 。由于光源较为简单,所以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点拨一下就可以过去了,不再做详细讲解。 2、学点二:光的传播。 通过学生的举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看到的这些光线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情况下看到的,为什么在白天或是晴天的时候我们看不见这些光线呢?引起学生的思考:如何才能在透明的空气和透明的水中能更清晰的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呢?从而让学生想到用牛奶和香来观察光的路径。 3、学生合作探究实验: 结论:光在水中、空气中、玻璃砖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同种、均匀、透明的介质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新课程标准注重“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本着这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落脚于实验探究,力争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创新,以实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力求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牢牢把握“兴趣”这个学习的原始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以震撼视听的电影短片开篇,引起学生集中注意,顺势引入折射现象,然后以简单而奇特方法演示光的折射路径,以分组实验带学生零距离感受光的折射,在感受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进入探究之旅,最后以美丽的海市蜃楼和神奇的传说收篇。整个流程处处有乐趣,彻底甩掉了传统物理课堂生硬枯燥的面孔,给学生以亲近,充满趣味的感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二、力求落实学生科学地自主探究 诚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所说:“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项问题,由于是自己获得的,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的属他所有”。教师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以

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验活动和自主探究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训练学生科学实践的能力和精神,培养学生乐于实践,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意识和习惯。 三、力求以教学创新实现减负增效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一个国家需要创新,一项事业需要创新,一节课也需要创新,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光的折射中光路的可逆性理解难,探究更难,教学设计中采用两点定线法,简化设计难度,又充分利用学生玩乐中已有的激光枪瞄准的经验,方便实验操作,很好的攻克了这一难点。对于光的折射规律的归纳,如果老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结论就会纷乱细杂,淹没主题,如果引导过度,又会限制学生思维,甚至会自觉不自觉暗示结论,失去探究的意义。实践证明,本课用类比法引导,恰倒好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光的折射学习分析 【任务分析】 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之后,本节课学习光的折射,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为学习凸透镜的知识打基础,所以本节既是光的传播三种情况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理解凸透镜知识的铺垫。教材中用大量的图片呈现了折射现象,留有充裕的探究时间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领略物理的美妙,体会成功的快乐,体现了学生自主性探究的新课程标准。我充分领会这一教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1.光的传播》优秀教案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1.光的传播》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 知道小孔成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3. 动手制作简易“照相机”。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能力。 3. 运用互联网查找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设计意图: 1.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本课主要以学生身边的事例:太阳透过密林射入的情景,引发学生对“光是如何传播”进行讨论,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小孔成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2.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几个简单的动手实验,通过交流研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了解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的能力。 3.本课以一个“光是如何传播”的研讨活动引入主题。因此,除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外,重点是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引导他们分析、讨论,找出光直线传播的特点,以及知道小孔成像的原理。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四)重点难点: 以“光是如何传播”的研讨活动引入主题。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讨论的能力,找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特点,以及知道小也成像的原理。 (五)教学准备: 1.任务驱动页图片、视频;塑料水管、吸管;“光线打靶”的演示及分组材料;“小孔成像”演示的分组材料;照相机的内部结构图片;自制简易“照相机”的材料等。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1.活动指引 通过一幅阳光透过树林照射到地上的情景,以及主题人物的对话,引起学生之间对“阳光是如何传播”的问题,开展有关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呢?用什么方法可以研究光的传播呢?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导入 出示小朋友在树林间玩耍的图片。 3.提问 孩子们在树林间玩耍,发现叶子缝隙间射下来的一缕缕阳光,他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缕缕阳光像一条条线,阳光是直直地照过来的吗?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与反思 诸城繁华中学王晨曦诸城龙城中学邱洪利 一、教案背景 学生对光有很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认识尚浅,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需要和可能设计一些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光学的基础,又是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的必备知识。因此,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学习这部分知识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分为天然和人造光源两类。 ②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②知道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③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感悟宇宙之宏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3、重点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法、观察分析,启发诱导、精讲点拨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四、实验器材 激光电筒、加有少量牛奶的水、果冻、蜡烛、火柴、光屏、三个有孔的硬纸片、软橡皮管一根、大头针几枚、细线、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白天,阳光灿烂,色彩缤纷,夜晚,华灯初放,姹紫嫣红。光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世界。那么光有什么奥秘呢?从本章开始,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色彩斑斓的光世界。(板书课题:《光的传播》) 二、新课学习 (一)光源 师:同学们,我们看到的美丽城市夜景,把城市点缀的如此美丽的光是哪儿来的呢? 生:阅读课本了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 光的传播 教学反思等教案 教科版

教案: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检验论证,小组评价。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过程及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学会合作学习。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过程以及光速的应用。 能解释常见的光直线传播的现象。 教学难点: 光直线传播的条件,日食、月食的成因。 教学器材: 多媒体设备,激光笔,蜡烛,玻璃砖,水,喷雾器,玻璃杯蚊香等 一、引入新课 教师将多媒体教室的灯全部关掉,问:“同学们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行吗?” 学生:“不行,太暗,看不见了。” 教师打开多媒体投影,展示出:“红日东升,美丽夜景等”,配合图像教师问:“我们从黑暗中感到一些光明,又看到如此美景,请同学们思考,这些都与什么现象有关?” 学生回答:“光现象” 教师:“好,现在让我们的教室亮起来,打开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关于光,你想知道哪些知识?” 二、进行新课 一)光源 由刚才教师的提问,学生会提出很多的问题: “光是从哪里射出来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有颜色吗?光传播的速度是多少?光有能量吗?”等等。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光的问题,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一一被解答,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平时我们用的光是从哪来的? 组织分小组讨论总结,然后让学生每人写出一个发光体例子在黑板上。(激发学生兴趣和表现欲,纷纷举手。) 学生写出:太阳、星星、月亮、水母、萤火虫、蜡烛、手电筒、电灯等等。 学生据的例子有的大家熟悉,有的陌生。这时教师播放多媒体短片,介绍水母,萤火虫,等同学平时不易见到的光源。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能力目标 1.通过光线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物理模型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 2.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 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难点是对光的直 线传播条件的认识.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 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教材首先介绍了光源,并通过图5―1说明光源的确切含义.教材通过对生活中的光 现象: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等归纳得出光的传播是直线进行的,从而引出光线的概念;然后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影子是 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通过对影子、日食、月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 直线传播的,鉴于学生的能力教材并未对日食和月食进行过多的论述,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避免冲淡重点知识的教学.本节的最后介绍了光速,并指出在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 度不同. 教法建议 1)加强演示实验

利用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再用自然光进行演示,从而得出光 是沿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录像电脑模拟加强感性认识.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解释现象. 影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影子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会有较大的吸引力,可利用投影仪做出不同的影像,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再在教师的指导 下对日食和月食进行简单的说明.增加小孔成像的实验,并进行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 下由学生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3)适当设疑强化概念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行强化,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证明. 4)进行学史教育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对光速的教学不要紧限结果,要增加一些学史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 教具: 装有水的大水槽、激光演示器或激光笔、浇花用喷雾器、方木板、白纸、大头针、直尺、图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本章的引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说明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说明人看清物体是由于有光进入眼睛 引起视觉.然后简介人类很早就不仅使用自然光源,而且还研究和使用人造光源了.接着 按书上图5-1简介人造光源的发展,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从而引 入新课.这样引入新课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行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观点的教育. 方法2:由学生活动实践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物理实际活动内容“调查光源发展史”,并要求学生上课时带来自己准备的 光源,上课开始请几位同学简介光源发展(其余同学的资料课下交流展示),展示各自准

光的传播

第五讲光的传播 光学和几何学、天文学、力学一样,是一门有悠久历史的学科,重点研究光的发生、光的本性、光的传播规律、光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在讨论光的传播路径时使用了很多的几何知识和方法,所以常将这部分光学称为几何光学。 一、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1.光源 我们周围的大多数物体自己不发光,但能反射从别处射来的光.有些物体,像太阳、恒星、蜡烛、白炽灯、荧光灯、霓虹灯和激光器等,能够发光。这种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其中,太阳和恒星是天然光源,其他是人造光源。无论哪种光源,发光时都要消耗其他能量.光源是把其他能量转化为光能的物体或装置。只要这种转化过程不停止,光源就不断地把光辐射出去。 【例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下面的8种物体中, 一定是光源的有 ; 一定不是光源的有;可能是光源的有。 A.太阳;B.月亮;C.星星;D.流星;E.钻石;F.蜡烛的火焰;G.发光的电灯;H.打开的电视机。 2.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能够在真空中或空气、水等透明的物质(称为介质)中传播。大量事实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光学中,常用一条线说明光的传播情况,这条线叫做光线,在光线上用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光线为带箭头的直线。小孔成像和影都是光的直线传播所形成的有趣现象。 从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在物体的后面形成一个光线照射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图5-1为点光源所形成的影;图5-2则为较大光源所形成的影,1区为本影区、2区为半影区、3区为伪本影区。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介质是均匀的”。折射率是表示物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两种介质是否均匀的标志,是它们的折射率是否相同。如果介质不均匀,光就会沿弯曲的路径传播。 声音只能在介质中传播。与声音不同,光除了在介质中传播外,还能够在真空中传播。在真空中,光也沿直线传播。 【例2】有关小孔成像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 A.小孔所成的像可以是彩色的B.像的清晰程度跟小孔的大小无关 C.将照相底片放在光屏处可以拍摄到像D.成像用的小孔必须是圆形的 【例3】将一根蜡烛点燃,放在具有针孔的纸板前面,在纸板后面屏幕上,可以看见一个倒立的蜡烛像。试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这个现象。 【例4】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说明日食、月食的形成。 【例5】一根50cm长的木棍,竖直地立在水平地面上,影子的长度是40cm。与此同时,一根旗杆的影长为16m。由此可知这个旗杆的高度为。 3.光的速度 图5-1 图5-2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了解先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等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教材分析:光现象研究对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而第一小节主要解决三个问题:①什么叫做光源?②光是如何传播的?③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一、创设情景引入 同学们见过彩虹吗?是什么颜色?(学生回答、讨论)

二、进行新课 (一)什么叫做光源, 可以让学生仿照声源的概念自己来归纳光源的概念。学生答: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让他们列举生活中的光源。在理解的基础上说明,光源是可以分类的。 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灯笼鱼、斧头鱼。 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电灯。 (二)光是如何传播的? 学生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晚上汽车、摩托车或者是手电筒的光都是直线传播的,那么可以让他们大胆地猜测一下“光是如何传播的?”。学生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猜测完了以后,需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实验过程: 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径迹。 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径迹。 经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但是这样说是不是完整了呢?在实验2里面,我们虽然观察到光在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空气和水面的分界面上,光线发生了偏折,不再“沿直线传播”。应该怎么修改呢? 分析: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只有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才不是沿直线传播,所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1.小孔成像2.影子的形成3.步枪的瞄准器4.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三)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前面学习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那么光的速度与此相比较是大还是小呢?打雷的时候,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速快。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达到3×108m/s。 举例说明光速到底有多快:1.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1s的时间内,能够绕地球运行7.5圈。 2.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大约8min到达地球。 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可以说明: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一般用字母c来表示。在其他介质中光也可以传播,比如在水中,v水=3/4C,在玻璃中v玻璃=2/3C。 三、科学世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