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通史上课课件

中国通史上课课件

中国通史上课课件
中国通史上课课件

第八章唐文化圈的形成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系统的讲授和讨论,令学生掌握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唐朝文化之西传和唐代的外来文明。

【内容提要】

一、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古代东亚国家之所以向中国朝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中国发生关系,是因为各民族的国家形成比中国迟,所以有必要向中国学习其国家机构的建制及其运作。在这个时代,东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是以此为中心展开,并因此获得各种文化的。中国的国家机构建制及其运作,规定于律令之中。因此,对于各国而言,重要的是学习此律令,引入律令所规定的各项制度。——堀敏一

(一)日本

新罗遣大使奈末智洗尔,任那遣达率奈末智,并来朝。……是时,大唐学问者僧惠斋、惠光及医惠日、福因等,并从智洗尔等来之。于是惠日等共奏闻曰: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其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推古卅一年(623)秋七月条

吉备真备(693-775)随第9次遣唐使于开元五年(717)至唐朝。

空海(774-835)随第17次遣唐使于德宗贞元二十年(804)至唐。

鉴真(688-763)天宝十二载(753)第六次东渡,搭第11次遣唐使船到达日本。“如一灯燃百千灯”——《唐大和上东征传》

645年,孝德天皇模仿中国,建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次年设教官,以留唐回国的学问僧僧旻、留学生高向玄理为博士,参与革新。

日本自大化改新以后,开始全面地吸取唐文化,吸收的重点在于学习和模仿唐的政治制度,完善各级统治机构。这种对唐朝的封建统治制的学习和模仿,到奈良时代(710-794),达到了顶点。

中央:

二官:神祇官、太政官

八省:中务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宫内

一台:弹正台

五卫:卫门府、左右卫士府、左右兵卫府

地方:

国——郡——里

机构内部:长官、次官、判官、主典

位阶制:

法律: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大宝律令》养老二年(718)或略晚:《养老律令》

教育:中央置大学寮,设明经、纪传、明法、书道、算道、音道等六学,学习课程以《礼记》、《左传》、《周礼》、《尚书》等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经济:班田制

宦官制度:日本没有引进

(二)新罗

实际上,唐初积极介入半岛事务,除了高句丽“倔强边徼”之外,新罗力求消灭对手、实现统一而精心实施的战略拉动是一个重要原因。——王小甫663年,灭百济。668年,灭高句丽,新罗完成统一。金春秋掌权时期,649年新罗导入唐朝的衣冠制,650年采用了唐朝的年号。654年,金春秋即位,马上制定了理方府格。朝鲜半岛从668年新罗灭高句丽起,到935年新罗敬顺王归降高丽王建止,称为新罗统一时代。与日本一样,新罗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向唐朝学习,并受到唐朝文化的强烈影响。

政治制度

中央:仿照唐中书门下设执事省,其下设六部。

地方:州——郡

经济制度

仿照唐之均田制实行丁田制,仿照唐实行租庸调法和户籍制。

新罗国学:“教授之法,以《周易》、《春秋左氏传》、《文选》,分而为之业,博士若助教一人,或以《礼记》、《周易》、《论语》、《孝经》;或以《春秋左氏传》、《毛诗》、《论语》、《孝经》;或以《尚书》、《论语》、《孝经》、《文选》授之。诸

生读书以三品出身,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下。若能兼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三国史记》卷三八

新罗用人论骨品,苟非其族,虽有鸿才杰功,不能逾越。我愿西游中华国,奋不世之略,立非常之功,自致荣路,备簪绅佩剑,出入天子之侧足矣。——《三国史记》卷四七

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为大唐学生,不亦可用耶?——《三国史记》卷一○

二、唐朝文化之西传

贞观四年(630),灭东突厥。贞观九年(635),击败吐谷浑。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于交河置安西都护府。贞观二十二年(648),设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显庆二年(657),灭西突厥。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以逻些(今西藏拉萨)为中心的吐蕃王朝。

弓剑不离身。重壮贱老,母拜于子,子倨于父,出入皆少者在前,老者居其后。军令严肃,每战,前队皆死,后队方进。重兵死,恶病终。累代战没,以为甲门。临阵败北者,悬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

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

高宗时期,“时吐蕃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巂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已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中宗景云元年(710)四月辛巳,以嗣雍王守礼女为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赞普。

(一)唐、吐蕃对西域和陇右的争夺

《资治通鉴》卷二一二:开元十年(722),“吐蕃围小勃律王没谨忙,谨忙求救于北庭节度使张嵩曰: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皆为吐蕃矣。”

唐关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镇为防护国家重心之要地,而小勃律所以成唐之西门也。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盛强,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

不能不固守四镇。欲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断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天宝六载(747),高仙芝破小勃律。天宝八载(749),哥舒翰克石堡城。唐在西域势力达到顶点。

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资治通鉴》卷二一六

(二)天宝十载(751)唐、大食怛逻斯之战与造纸术的西传

这次战役在东西文化传播的历史上意义重大,战争中,大批唐朝士兵包括工匠在内被俘往阿拉伯地区。据《珍闻谐趣之书》等阿拉伯文献记载,被俘的中国人中有造纸工匠,他们在撒马尔干建立了穆斯林世界第一座纸坊。造纸术在九世纪传入埃及,而后有长足的发展。十世纪以后,摩洛哥的首府非斯成了造纸业中心,造纸由此传入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等国。

三、唐代的外来文明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尤其是在宗教、艺术、器用乃至习俗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隋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其实,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张广达、王小甫

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向达

汤用彤先生总结隋唐佛教之特性:统一性、国际性、自主(独立)性、系统性

唐代的雅乐和燕乐

隋唐燕乐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法曲》

唐代的软舞和健舞

健舞:胡旋、柘枝、胡腾,均来自中亚舞蹈

白居易:《胡旋舞》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余里。

……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

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2、难点是唐朝文化之西传和唐代的外来文明。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

1、试论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检查教学目标实现的具体措施和要求】通过课后讨论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难点和要点。

中国通史上课课件

第八章唐文化圈的形成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系统的讲授和讨论,令学生掌握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唐朝文化之西传和唐代的外来文明。 【内容提要】 一、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古代东亚国家之所以向中国朝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中国发生关系,是因为各民族的国家形成比中国迟,所以有必要向中国学习其国家机构的建制及其运作。在这个时代,东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是以此为中心展开,并因此获得各种文化的。中国的国家机构建制及其运作,规定于律令之中。因此,对于各国而言,重要的是学习此律令,引入律令所规定的各项制度。——堀敏一 (一)日本 新罗遣大使奈末智洗尔,任那遣达率奈末智,并来朝。……是时,大唐学问者僧惠斋、惠光及医惠日、福因等,并从智洗尔等来之。于是惠日等共奏闻曰: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其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推古卅一年(623)秋七月条 吉备真备(693-775)随第9次遣唐使于开元五年(717)至唐朝。 空海(774-835)随第17次遣唐使于德宗贞元二十年(804)至唐。 鉴真(688-763)天宝十二载(753)第六次东渡,搭第11次遣唐使船到达日本。“如一灯燃百千灯”——《唐大和上东征传》 645年,孝德天皇模仿中国,建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次年设教官,以留唐回国的学问僧僧旻、留学生高向玄理为博士,参与革新。 日本自大化改新以后,开始全面地吸取唐文化,吸收的重点在于学习和模仿唐的政治制度,完善各级统治机构。这种对唐朝的封建统治制的学习和模仿,到奈良时代(710-794),达到了顶点。 中央: 二官:神祇官、太政官 八省:中务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宫内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4篇.docx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4 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4 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 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现在你是否对读 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通史》 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1中国,她是一个拥有 五千多年历史的古国,从古至今,中国发生过许多惊天动地 的事,虽然旧中国已过,但那些震撼中国的历史,让我们这 些炎黄子孙们,无法忘记。 ——题记 《中国通史》这一本书,生动描写了旧中国的兴衰,以及新中国的成立。我们就来说说清朝,清朝是我国最后一 个封建王朝,在大清这 200 多年的统治中,也发生过许多大事。 旧中国过去了,新中国到来了,但是这新中国的一 切,还是和历史有着大关系。 在一次散步中,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周末,我吃完晚饭,就去公园散步了。 在公园里,我边走边想:为什么会有新中国,为什 么抗日会胜利?而清朝为什么会覆灭?我走着走着,在一棵

树旁停了下来,并自言自语道:“为什么会有新中国?那是 因为抗日战争胜利了;为什么抗日会胜利?那是因为我国有 许多有气节、宁死不屈的人;而清朝又为什么会覆灭?那都 是因为中国的黑历史,实在黑得可怕!” 那晚后,我有了深深的感悟:改变以前的历史是不 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创造历史。 《中国通史》虽然只讲到了1949 年,但在一百年后的《中国通史》中,我们一定能发现会有更多的人来创造 历史。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2这几天我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是由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先 生编著的。在这本书中,吕思勉先生以丰富的史实记录了上 起远古时代、下至民国十一年期间的中华泱泱大国史,笔力 酣畅,气势磅礴。认真拜读这本书之后,我的内心有了许多 感触。 这部《吕著中国通史》没有采用一般通史的体例。 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 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时代 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它对帮助读者初步掌 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 术文化等系统的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当时作者编写此书,不仅是为了大学教学上的需

北京大学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及参考书目

本系图片 | English |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教学 >> 正文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点击数:164 | 更新时间:2006-9-18 | 文章录入:webwalker | 【字体:小 大】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课程大纲及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作为全校通选课,授课对象是非历史系本科生。本课以中国古代政治史演变的大势为主要线索,使同学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同时关注中华民族形成、中国版图形成等重大问题的历史进程,并努力把握各个历史阶段在古代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演变上的特色。在讲授过程中,将历史学的知识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吸取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希望增强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并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占40﹪,要求在课下阅读中国古代史学术书籍,并完成书评一篇。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 2006年 教材: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课程号:02132750 课程名称:中国通史(古代部分)学分:2.0 教师:叶炜时间:周三 11-12(19:10-21:00) 9月13日 第一讲、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多元的古代社会9月20日 第二讲、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9月27日 第三讲、秦始皇及其遗产10月11日 第四讲、西汉从无为走向全盛10月18日 第五讲、从统一到分裂10月25日 第六讲、门阀社会及其解体11月1日 第七讲、回归大一统:承上启下的隋唐时代11月8日 第八讲、唐文化圈的形成11月15日 第九讲、“祖宗之法”与宋朝制度11月22日 第十讲、骑马民族国家:辽、金、元11月29日 第十一讲、明代的政治与制度12月6日 第十二讲、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之形成12月13日 第十三讲、专制文明之巅12月20日 复习12月27日 考试

(完整word版)北大历史系培养方案

本科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2003年3月修订) 一、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造就高质量、多层面的史学人才,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要求学生通过科学、完整、系统的学术训练,扎实地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有能力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搜集、整理、考证、分析中国史原始资料和一门外语资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进行初步的学术研究。 二、学制:四年 三、课程类别和学分分配: 毕业要求总学分达到137学分。其中: 1.公共课30学分 2.专业必修课51学分 3.通选课16学分(其中:历史学领域的通选课只能计为专业选修课学分,其他各领域通选 课均要求4学分) 4.专业选修课至少34学分 5.研究写作课(毕业论文等)6学分 四、课程设置: 类别课程名称学分 1 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哲学 3 思想品德修养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 邓小平理论 3 军事理论 2 公共英语8 体育 4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6 共30 注:1.毛泽东思想概论(2),本系在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涵盖 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本系在世界当代史中涵盖 2 专业必修课中国古代史8 中国近代史 4 中华民国史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 世界上古史 3 世界中古史 3

欧美近代史 3 亚非拉近代史 3 世界现代史 3 世界当代史 3 中国历史文选8 史学概论 3 中国史学史 3 外国史学史 3 共51 (注:“元培计划实验班”同学转入历史系者,可用中文系“古代汉语”课学分代替历史系专业必修课“中国历史文选”) 3 全校通选课共16 4 专业选修课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3 本系跨专业选修课与跨系选修课8 中国古代史专题 2 中国近代史专题 2 中国现代史专题 2 中国政治史专题 2 口述史学理论与实践 3 考古学通论 3 考古新发现与史学研究 2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2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2 中外比较城市史 2 中国古代地理文献导读 2 中国古代社会史 2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2 中国古代经济史 2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2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2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2 中国古代军事史 2 中国古代婚姻史 2 中国古代装饰文化 2 中国科举制度史 2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2 文史知识专题 2 中国古代民族史 2 中国古代周边关系史 2

北京大学中国通史历年考题(03-11)

03.6 一,名词解释(6选4,每个5分,共20分) 1,二里头文化 2,孝廉(汉) 3,王导(东晋) 4,牛李党争(东汉) 5,开禧北伐(魏晋) 6,(记不太清楚了) 二,论述(3选2,每个20分,共40分) 大概第一题是说秦灭亡是任己而不师古,王莽则是师古而不适用 第二题是如果内蒙古草原是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的话,呼伦贝尔草原就是历史舞台的后台第三题关于宋朝的政策的弊端 06.12 第一题是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动(春秋战国) 第二题是论述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三题是比较宋朝和明朝的开国政策(宋明) 07.12 名词解释: 推恩令,北府兵,八股文,天理教,租庸税,色目人 论述: 1顾炎武叹秦始皇未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周文王、武王之道已不存。 2关于宋朝防弊国策的问题的 3清帝对朱元璋特别崇拜 一、名词解释(6选4,共20分) 1.推恩令(汉) 2.色目人(元) 3.调庸租 4.北府兵(魏晋) 5.八股文(明) 6.天理教 二、论述题(3选2,共40分) 1.论述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动; 2.论述宋朝开国政策及其弊端; 3.论述明太祖的“治隆唐宋”。 08.6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6选4) 国野制(周)党锢(东汉)宇文泰(魏晋)南衙北司之争(魏晋)捺钵《四库全书》 二、辨析题(每题20,3选2) 1 秦朝和隋朝都是大一统却又很快覆灭的朝代,他们创立的许多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请列举各朝制度(三项),并简要论述其对后世的意义。 2 宋太祖、宋太宗和明太祖都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那些措施,试从中央官制、地方官制两

个方面说明其集权措施的异同。 3 元朝和清朝是历史上两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试从君主才能、民族政策、官员任免三方面来说明两朝代的区别,并就其影响发表自己的看法。 08.12 一、论述1、2选一3、4选一(45分) 1.关于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 2.关于唐朝工商税 3.北宋与明朝立国之初政治制度比较 4.北方民族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简单介绍三本你本学期读过的三本中国古代史著作(15分) 09.6 名词解释7选5 国人暴动今文经学侯景之乱元和中兴官职差遣诸色户计御门听政 论述 蒙古族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 09.12 名词解释8选6 党锢 宇文泰 南衙北司之争 元祐更化 捺钵 八股文 达鲁花赤 合纵连横 问答题3选2 1.老题:列举秦隋各三项对后世重大影响的制度,并简述意义。 2.老题:清帝对朱元璋的评价很高,说明主要是哪些方面以及对清朝的影响。 3.问我国经济中心的变迁情况如何,是如何逐步实现的,对我国古代政治的意义 10.6 第一、从宋元明清中选两个朝代,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中选两个角度,进行比较。200-500字。例:比较宋和清的政治和经济。 第二、从1000-1800中选100年,假设你生活在那个时候,进行描述,要求经历1-3个重大历史事件,见证1-3个历史现象,在3个相距甚远的地方生活过,手画中国地图草图并标出3个地方。300-500字。例:我1350年出生在大都的军人家庭中……1450年,我的孩子……(假设有孩子) 第三、在宋元明清中选一个问题,作为论文的题目。写出论文提纲和结论,要求引用1-3种典籍。400-500字。 10.12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4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4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4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通史》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1 中国,她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国,从古至今,中国发生过许多惊天动地的事,虽然旧中国已过,但那些震撼中国的历史,让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们,无法忘记。 ——题记 《中国通史》这一本书,生动描写了旧中国的兴衰,以及新中国的成立。我们就来说说清朝,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大清这200多年的统治中,也发生过许多大事。 旧中国过去了,新中国到来了,但是这新中国的一切,还是和历史有着大关系。 在一次散步中,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周末,我吃完晚饭,就去公园散步了。 在公园里,我边走边想:为什么会有新中国,为什么抗日会胜利?而清朝为什么会覆灭?我走着走着,在一棵

树旁停了下来,并自言自语道:“为什么会有新中国?那是因为抗日战争胜利了;为什么抗日会胜利?那是因为我国有许多有气节、宁死不屈的人;而清朝又为什么会覆灭?那都是因为中国的黑历史,实在黑得可怕!” 那晚后,我有了深深的感悟:改变以前的历史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创造历史。 《中国通史》虽然只讲到了1949年,但在一百年后的《中国通史》中,我们一定能发现会有更多的人来创造历史。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2 这几天我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是由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编著的。在这本书中,吕思勉先生以丰富的史实记录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民国十一年期间的中华泱泱大国史,笔力酣畅,气势磅礴。认真拜读这本书之后,我的内心有了许多感触。 这部《吕著中国通史》没有采用一般通史的体例。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它对帮助读者初步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当时作者编写此书,不仅是为了大学教学上的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