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穆旦《赞美》赏析:赞美,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赏析:赞美,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赏析:赞美,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赏析:赞美,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赏析:赞美,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本文是关于穆旦《赞美》赏析:赞美,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感谢您的阅读!

穆旦《赞美》赏析:赞美,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赞美,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赏析

穆旦的《赞美》是一首意象繁密朦胧,表达新奇怪异,情思深奥晦涩的诗歌。语文教材注解寥寥,教学参考书只收录了一篇介绍穆旦诗歌的评论文章,与《赞美》关系不大,市面上所见到的各种教辅丛书也有意无意的回避对此诗的解读,最近两三年的语文教学杂志、报纸也少有刊登解读《赞美》的文章,总之,一句话,《赞美》太难,《赞美》无解!我在第二次教《赞美》时,发现一个意外的情况:学生尽管不懂《赞美》,却对此诗非常感兴趣,提出了许多我备课时来不及细想深想或者是根本未曾考虑到的问题,我组织同学进行了讨论、研读,其现场气氛之热烈,学生质疑问难之积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热情参与教学和他们对此诗的强烈兴趣,促使我课后对此诗进行了仔细、深入的思考,现不揣浅陋,把个人的一些思考整理出来,与大爱分享。

《赞美》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人民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

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并为之歌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劳苦大众,热爱苦难的祖国,热情赞美奋勇抗争的人民,这就是《赞美》的思想主旨,解读诗歌各节,必须紧扣这一主旨。

诗歌的第一节是对祖国辽阔而苍茫的土地、悠久而沉重的历史、贫穷而屈辱的民族的描绘,并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民族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热爱,诗人要去拥抱这一切,因为在这样的土地上,这样的民族已经站起来。诗歌首先以众多的意象(前6句)来描绘祖国,充满着既爱又怨的复杂感情。这里既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密密麻麻的村庄,风光美丽的河流、草原和古朴动听的鸡鸣、狗吠;又有野草茫茫,风沙干燥,暗云低压和流水呜咽;还有荒凉而贫脊的土地,忧郁而黑暗的森林和悄然远逝的年代。这些意象的铺陈排列,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土地的辽阔,人民的苦难和历史的悠久,给人的印象是既开阔苍茫,又沉重压抑。接着,诗歌又以“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的场景(7—11句)来描绘“我”的体会和感受。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故事层出不穷地发生,灾难铺天盖地地袭来,天空中没有展翅高飞、昂首放歌的雄鹰,大地上没有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爱情,人们“爬行”在遥远的天际,灰头土面,忍辱负重,从古代走来,艰难而缓慢地行进在现代。他们用“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在期待中绝望,在绝望中期待,显示出一种直面灾难,忍受屈辱,意志不屈,信念不垮的生存风范。“(沉默的)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这一静态意象的出现犹如一尊雕像,寓永恒于瞬间,融无限于有限,

直逼心灵,感人肺腑。眼睛何以干枯?是因灾难痛苦而泣泪成血,还是因苦苦期盼而无因无果?是因瘦弱老迈而目断神枯?还是因生活赤贫而满目枯干?“枯干的眼睛”何以依然期待?“泉涌的热泪”能够出现吗?假如出现,它能够抚慰那颗疲惫而憔悴的心吗?……是饥饿期待温饱,还是动乱期待和平?是黑暗期待光明,还是苦难期待幸福?……一双干枯的眼睛和一份执着的期待浓缩了人生的无限沧桑和民族的沉痛记忆。隐隐约约之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孜孜以求,苦苦期盼的力量,一种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力量。穆旦通过一双眼睛写活了一个民族求生存,求自由的伟力。最后,诗歌以一系列沉痛悲壮的意象(12---18句)来描写“我要以一切拥抱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骡子车和槽子船跟“带血的手”一样,表明“我”与“人民”是一体的,患难与共,休戚相关,都在过去的苦难,今天的血污和明天的希望中生活。尽管人民苦难深重,屈辱重重,尽管“我”艰辛坎坷,流血负伤,但是“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我仍要“和你们一一拥抱”,拥抱里有同甘共苦和同仇敌忾,拥抱里有崇高敬意和无穷动力,拥抱里有保家卫国和浴血奋战,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穆旦诗八首赏析

穆旦诗八首赏析 穆旦写于1942年的《诗八首》是一组被公认为最难解的现代爱情诗,这大概与穆旦语言的陌生、晦涩,以及诗意的深邃辽远有关。每有表达,诗人都要求其容纳足够多的东西,“内涵几乎要突破文字,满载到超载,然而这正是艺术的协调。”只有这样,他才能将充盈深沉的思想完美无损地传达出来,以呼应世界的丰美。本文将着重分析穆旦是如何彻底地颠覆传统爱情意境,从而将对爱情的解读从表面升华至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中。 一、颠覆“神圣”:从根部瓦解爱情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 ——节自《诗八首(之一)》 爱情产生于什么呢?无心邂逅,电光火石般地一见钟情?如徐志摩笔下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也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还是如《红楼梦》中前世姻缘,木石为盟?或者如《牡丹亭》中一场春梦,心上人翩然而至,似乎冥冥中自有注定?传统语境下的爱情总是产生于不受人力控制的神秘因素,其悲欢离合似乎在无形中被神灵掌控,任多少人事变迁都无法改变相爱的事实,这就无形中增添了“爱情”神圣不可侵犯、不可更改的色彩。

而穆旦决然地击碎了这个“神圣”的神话,一语道破“爱情”的本质:“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的眼睛看见的不过是“一场火灾”。也就是说,爱情不过是成熟身体的相互需要,是渐离母体后孤寂心灵对温暖的渴求。情欲并不必然作用在这个“你”和那个“他”之间,而是在适宜的年纪,在无数个“他”身上都具有无数的可能性。正如一个虚位以待的未知数X,将X1固定为你的惟一,只能说明你先入为主的固执,以旁观者清醒的目光,X2,X3……其实都可能具有与X1相同的地位。这就从源头上切断了爱情的神秘感和惟一性,因而也从根部颠覆了它的神圣性:贾宝玉并不必然要爱着林黛玉,杜丽娘并不必然要追随柳梦梅,浪漫与激情不过是生理欲求在一点机缘的帮助下,作祟于青年男女之间而已。也由此在穆旦的爱情话语里,他摈弃了一切“但做鸳鸯不羡仙”的呓语,更没有“阆苑仙葩”与“美玉无暇”。千百年来多么迷人的爱情话题,在这里竟是如此惊心动魄,让人不寒而栗。 二、颠覆“永恒”:预言爱情的寿命 “海枯石烂”和“地老天荒”可谓是传统爱情语境中的经典词汇,它借用大自然几近永恒的生命来比喻爱情的坚实恒久。然而,永恒的意境虽然弥足珍贵,但穆旦却没有和众人一起做这个易碎的梦。他说: “从这自然底蜕变底程序里, 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 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节自《诗八首(之一)》 “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 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

穆旦诗歌分析

穆旦诗歌分析

————————————————————————————————作者: ————————————————————————————————日期:

寒冬里不屈的灵魂 ——试析穆旦的《冬》 摘要:《冬》是穆旦晚年的绝唱,是诗人穆旦在生命后期对自己人生之路的总结和回顾。也堪称穆旦诗意的最高境界。《冬》有两个版本,本文对两个版本就感情基调、诗的内在联系、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笔者认为原稿本更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建国之后,穆旦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受到了极大的束缚,而且在政治上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时代的重压之下,诗人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是以独立而高贵的人格对抗着苦难,展现了不屈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穆旦;人生轨迹;两个版本;《冬》;赏析 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一个富有活力的诗 歌群体。成员包括郑敏、穆旦、袁可嘉、辛笛、陈敬容等九位重要的诗人。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穆旦就是这个群体中的重要一员。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翻译家。

他在诗艺的探索和翻译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人生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他的受难历程与新中国的历史过程正好可以相互印证。《冬》是诗人在人生最后一个冬天里写下的,是诗人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虽然当时的政治局势有所好转,但诗人的生命状态依然是“寒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进行文学作品鉴赏要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更好了解作家,把握作品,正确理解作品。接下来,笔者将对作者的人生轨迹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穆旦人生轨迹所造就的人格及思想主题 穆旦作为一个早慧的诗人,他小学二年级的习作《不是这样的讲》一文就发表在邓颖超/刘清扬主编的《妇女日报·儿童乐园》上,当时诗人尚未满7周岁。而作为明清两代的江南望族之后,祖父一代家境逐渐衰落,父亲因记忆力差而没有体面的工作,使他们一家人在封建大家族里处处受到排斥和冷眼,他小小年纪就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贫富的对立使他呈现出早熟和坚韧的品性。 在南开中学,品学兼优的穆旦发表了各种散文随笔以及大量诗歌,并第一次使用穆旦这一笔名。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后改为外文系,在系统地接触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论后,诗歌创作走向了成熟。七七事变后,1937年10月,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迁至长沙,不足四个月迫于战事再度西迁。穆旦作为护校队员,徒步3500华里远行至昆明。这段经历给了他人生不可多得的历炼,增加了他诗歌思想的厚度。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缅甸。身为西南联大助教的穆旦投笔从戎,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同年5月亲

现代汉语--穆旦的作品风格

穆旦的写作风格分析 568班龙萌 10016850852 在写现代汉语的这篇文章之前,我想我是孤陋寡闻的,我不知道有穆旦这个人和满腔带有爱国主义的诗。我对中国文学没有什么涉猎,但是此次了解穆旦的很多很多,钦佩、赞叹,任何多的华丽丽的辞藻都描述不了他的出色,任何黑暗都掩盖不住他的光华。 一、穆旦的个人资料、分析 一)作者介绍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1976年2月26日春节期间,穆旦于凌晨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59岁。13岁时穆旦就已经开始了诗歌的写作“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这句话成了穆旦最喜欢的名言。“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据说这是穆旦自己经常对人对己说的话。 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之名。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 1976年2月26日春节期间,穆旦于凌晨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59岁。只有59的生命的他在短暂的一生充分发挥了了他的光与热,从1929年进入南开大学读书后,他就从未停止过他文学创作的步伐:日寇侵凌,穆旦写下了《哀国难》;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西方现代派诗歌;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后于1945年9月,创作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著名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1949年8月自费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1952年6月30日毕业,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十年之余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一举创作了《智慧之歌》、《停电之后》、《冬》等近30首作品。1979年平反,但为时已晚。此间他还担任过担任助教、中校翻译官、主编、FAO (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救济署)和美国新闻处员工、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二)作者分析 “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这句话成了穆旦最喜欢的名

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精选资料

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 穆旦是中国新诗在30、40年代下的一面旗帜,而穆旦诗歌又是我国现代主义诗歌下的代表作,穆旦的大多数诗歌都具有独特的现代主义诗歌特点。就穆旦本身来说,其是一位思绪敏锐和社会责任感极强的知识分子,其所创作的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当前,在实际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士开始对穆旦的诗歌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旨在进一步加强对穆旦诗歌的理解,以提升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品质。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一、具有形象的现代生活化元素 穆旦是一位极具现代生活形象的知?R分子,其大多数的诗歌都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在诗歌的描写中,穆旦懂得如何将自身的情感融入于诗歌当中,并通过采用相应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其中,在表达现代生活化元素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选取生活意象则成为广大诗人应当面对的一大问题,诗人在选择意象的时候往往需要结合该意象的形象,以使其可以更好地展现出诗歌的中心思想。通常情况下,在传达诗歌情感的时候,穆旦往往会探究生活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合适的现代化形象来创作诗歌,而这便是穆旦诗歌中一大现代主义特征。就如,穆旦在评价《还原作用》一文中,其看出了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并通过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刻地评价,由此

也可以看出穆旦懂得诗歌所要表达的艺术情感,而现代生活化元素的依托是表达诗歌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重视诗歌创作的深度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士已开始着手诗歌的创作,这也便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诗歌创作的市场。其中,从我国传统诗歌的创作领域上进行分析的话,人们可以发现其存在的一个主要特点便是很好地满足了主题与形式的统一性,而对于不同的诗歌其具有不同的主题,一般情况下古代诗歌的主题可以从爱情、边塞、闺怨、田园等几个方面开始着手创作。但是,穆旦的诗歌便很好地突破了这一创作特点,与一般诗歌相比较的话,穆旦的诗歌具有内在结构的魅力,其更加重视诗歌创作的深度与密度。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情感表达,穆旦会选择合适的抒发方式进行表达,而从其诗歌表达中读者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思想感情中的复杂性。例如,在《五月》一诗中,诗人通过采用五段七言的绝句与白话文相结合的艺术方法对诗歌的创作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且两种不同的写作手法也形成了一定的对比,使诗歌更具有欣赏力。在现代生活中,优秀的诗歌不仅要满足结构内容上的丰富,且审美、寓意上的深度对丰富诗歌的内涵也具有一定的益处,而这便是穆旦诗歌中的另一现代主义特征。 三、具有综合性的美学意蕴 穆旦现代诗歌在美学意蕴的表达上也具有一定的特点,这点

穆旦《春》原文与高考诗歌精读

穆旦《春》原文与赏析 教学参考 0927 1812 穆旦《春》原文与赏析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赏析 春,是一个被古今中外诗人写得太多的题材。想到它,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一系列相关词语与意象。那么,如何用陈旧的想像写出新的、给人以强烈感受的“春之歌”呢?新的感觉方式、新的诗学观念以及新的词语力量都是必须的。 穆旦是四十年代“九叶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也是现代诗人中非常成功的一个,他的创作被誉为“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袁可嘉语)。他对英美现代诗人特别是叶芝、艾略特、奥登的熟悉,对他们的诗歌理论与批评理论的吸收,以及他年轻的活力,都使他的诗歌具有突出的现代特质。在《春》这首小诗中,这一切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的词语。其一是强烈而动感的:火焰、摇曳、渴求、拥抱、反抗、伸、推、点燃;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醒”与“蛊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窗子”是一种媒介,它分隔又联系了“欲望”与“看”,从而带来第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紧闭、卷曲、组合。这三组词汇相互交织,组构了诗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诗歌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紧凑而充满张力的语言;以及饱满的节奏和集中的意象。 那么,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与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

诗歌评论:穆旦,赞美之后的失望

诗歌评论:穆旦,赞美之后的失望 黄灿然 I 时间不一定能把所有的劣质作家都淘汰掉,因为很多劣质作家都是(非常讽刺地)颇有名气的,而每一个时代都有劣质读者,他们使那些劣质作家得以维持下去——要么冲着他们的名气,要么就冲着他们的劣质。但时间肯定能够把所有优秀的作家都凸现出来,理由却很简单,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优秀读者,那怕他们的数量非常少,也足以把那些优秀作家重新发掘出来。仅就近二十年来的中国文学界而言,沈从文和张爱玲的重新获得肯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最近,一度与张爱玲齐名的苏青也重新焕发她的魅力。也是在最近,据说有人重新评价中国作家,把穆旦列为最杰出的诗人,再次显示出优秀作家是埋没不了的。我手头珍藏着一本香港波文书局翻印的一九四七年版《穆旦诗集》,还有他较早的两本诗集《旗》和《探险队》。每当我手捧甚或仅仅想起这本发黄的、错字百出并且模糊得几乎要拿放大镜来辨认的诗集,脑中便会浮出这个场面:一位在西南联大毕业的诗人参加抗日战争,在一? 潘亩 甑拿宓槌吠耸辈渭幼陨毙缘牡詈笳健U馕欢 乃? 的青年目睹无数战友死去,最后只剩下他一人,在热带雨林里挣扎。致命的痢疾和可怕的大蚊折磨着他,还有那叫人发疯的饥饿——他曾试过一次断粮八天之久。在失踪了五个月之后,他死里逃生,到达印度。在印度的三个月里,他又几乎因过饱而死去。我心中同时会响起他的名作《赞美》中的诗句,“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他写到一个农民,“多少朝代在他身上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和绝望压在他身上”,然而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参加抗日,一去不返,留下了期待着他归来的母亲和孩子。诗人写道:“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这只是穆旦博大恢宏的一面,在同一个时期,他写下了更内在的一面:“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战后他去了美国芝加哥大学读书,五十年代初怀着满腔热忱回国,然而等待他的是另一种命运。 每当我翻阅穆旦的诗集!,总会惊叹于他技巧的尖锐,心智的成熟。在艺术创作中,感情可能会变得陈腐,然而技巧却常新。在四十年代那种内忧外患的岁月里,还有人信仰技巧,已经难能可贵了,然而穆旦不仅非常爆炸性地使用,而且把它揉合、陶铸到苦难的抒唱里。他语言的常新性往往见诸于音乐的自然流动中,“我有太多的话说,太悠久的感情”,节奏是舒缓的,但是用“太悠久”来形容感情却是突兀而又深刻的。“为了他我要拥抱一切,为了他我失去拥抱的安慰”,这是当时英美最现代的“反论”技巧,是他在大学时代如饥似渴地阅读的英国诗人W.H.奥登和T.S.艾略特等人正在运用的。诚如王佐良所言,这些技巧就在穆旦的指尖上。但是如果说奥登和艾略特的技巧运用起来还有明显的技巧性的话,穆旦却是把这种技巧浓缩到他的感情里去,甚至可以说变成感情了。“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我不知道别人看了这个句子有何感想,但我每次读到它,灵魂深处都会骚动,尽管我对它已经熟悉得可以倒过来背了。穆旦本质上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这不但见诸于他的激情型写作,也见诸于他后来翻译的大批外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但是,就像!他在苦难的岁月里保持着知识分子的良心一样,他在同样需要挣扎求存的现代诗写作中也保持了写作的良心,也即技巧的良心。他正是把他的激情牢牢控制在技巧的威力下,“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的/ 是我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这紧闭的肉体恰似他的激情,而那个谜又恰似技巧(技巧就是

我 看(穆旦)基础知识

五、我看(穆旦) 1、易读错的字 穆(mù)旦揉(róu)过丰润(rùn)翅翼(chì yì)晴(qíng)空红晕(yùn)凝(níng)望逝(shì)去忧戚(qī)枉(wǎng)然谐奏(zòu)飘逸(yì)挽(wǎn)手摇曳(yè)吹熄(xī)2、多音字 kàn (我看) qiāo (悄悄) kōng(晴空) yùn (红晕)看悄空晕 kān (看护) qiǎo (悄然)kòng(空格) yūn(晕头转向) bēn (飞奔) hé(和平)huó(和面) 奔和 huo (暖和)和huò(和药) bèn (奔向) hè(应和) hú(和牌) 3、形近字 晚wǎn (晚风)揉róu (揉搓)潮cháo(绿潮)翅chì(翅膀)挽wǎn (挽留)蹂róu (蹂躏) 娩miǎn(分娩)糅róu (杂糅)嘲cháo(嘲讽)翘qiào (翘起)翼yì(翅翼)静jìng(静静)挣zhèng(挣钱)峥zhēng(峥嵘) 睁zhēng(睁眼)狰zhēng(狰狞)冀jì(希冀)净jìng(干净)铮zhēng(铮铮)诤zhèng(诤言)慢màn (慢慢)醉zuì(沉醉)醋cù(米醋)描miáo (描画)漫màn (漫步)酝yùn (酝酿)醅pēi (家醅) 馒mán (馒头)酿niàng(酿造)配pèi (婚配)瞄miáo (瞄准)喵miāo(喵喵)忧yōu (忧戚)谐xié(谐奏)咏yǒng (歌咏) 扰rǎo (打扰)楷kǎi (楷模) 锚máo(抛锚)优yōu (优秀)偕xié(白头偕老)泳yǒng (游泳)伏fú(起伏)唱chàng(歌唱)盼pàn (流盼)摇yáo (摇曳) 扮bàn (扮演)瑶yáo (瑶池)吠fèi (犬吠)倡chàng(提倡)汾fén (汾酒)谣yáo (谣言)洒sǎ(洒脱)熄xī(吹熄) 螅xī(水螅) 酒jiǔ(红酒)媳xí(媳妇) 4、解词 向晚:将近傍晚。 流盼:转动目光看。 枉然:白白地。 摇曳:摇荡,晃动。 飘逸:漂浮,飘散。 丰润:(肌肤等)丰满滋润。 忧戚:忧伤。戚:悲伤。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5、读一读,写一写 丰润沉醉忧戚勃发飘逸漫游流盼摇曳6、辨析近义词

穆旦《赞美》赏析:赞美,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赏析:赞美,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本文是关于穆旦《赞美》赏析:赞美,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感谢您的阅读! 穆旦《赞美》赏析:赞美,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赞美,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赏析 穆旦的《赞美》是一首意象繁密朦胧,表达新奇怪异,情思深奥晦涩的诗歌。语文教材注解寥寥,教学参考书只收录了一篇介绍穆旦诗歌的评论文章,与《赞美》关系不大,市面上所见到的各种教辅丛书也有意无意的回避对此诗的解读,最近两三年的语文教学杂志、报纸也少有刊登解读《赞美》的文章,总之,一句话,《赞美》太难,《赞美》无解!我在第二次教《赞美》时,发现一个意外的情况:学生尽管不懂《赞美》,却对此诗非常感兴趣,提出了许多我备课时来不及细想深想或者是根本未曾考虑到的问题,我组织同学进行了讨论、研读,其现场气氛之热烈,学生质疑问难之积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热情参与教学和他们对此诗的强烈兴趣,促使我课后对此诗进行了仔细、深入的思考,现不揣浅陋,把个人的一些思考整理出来,与大爱分享。 《赞美》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人民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

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并为之歌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劳苦大众,热爱苦难的祖国,热情赞美奋勇抗争的人民,这就是《赞美》的思想主旨,解读诗歌各节,必须紧扣这一主旨。 诗歌的第一节是对祖国辽阔而苍茫的土地、悠久而沉重的历史、贫穷而屈辱的民族的描绘,并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民族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热爱,诗人要去拥抱这一切,因为在这样的土地上,这样的民族已经站起来。诗歌首先以众多的意象(前6句)来描绘祖国,充满着既爱又怨的复杂感情。这里既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密密麻麻的村庄,风光美丽的河流、草原和古朴动听的鸡鸣、狗吠;又有野草茫茫,风沙干燥,暗云低压和流水呜咽;还有荒凉而贫脊的土地,忧郁而黑暗的森林和悄然远逝的年代。这些意象的铺陈排列,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土地的辽阔,人民的苦难和历史的悠久,给人的印象是既开阔苍茫,又沉重压抑。接着,诗歌又以“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的场景(7—11句)来描绘“我”的体会和感受。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故事层出不穷地发生,灾难铺天盖地地袭来,天空中没有展翅高飞、昂首放歌的雄鹰,大地上没有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爱情,人们“爬行”在遥远的天际,灰头土面,忍辱负重,从古代走来,艰难而缓慢地行进在现代。他们用“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在期待中绝望,在绝望中期待,显示出一种直面灾难,忍受屈辱,意志不屈,信念不垮的生存风范。“(沉默的)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这一静态意象的出现犹如一尊雕像,寓永恒于瞬间,融无限于有限,

解读穆旦的诗八首

解读穆旦的《诗八首》 这里所要解读的《诗八首》,是诗人穆旦(1918-1977)的一篇很有名的经典性的作品,写于1942年2月。那时,他是24岁,刚刚毕业不久的著名的西南联大的“校园诗人”。 穆旦的诗,在思维形式、创作风格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深受二、三十年代的西方现代派诗人爱尔兰的叶芝,英国的T.S.艾略特和奥登等人的影响,这种影响中的某些方面,如玄学思辩与具象象征的结合,又可上溯至一直为T.S.艾略特所深爱和推崇的十七、十八世纪的英国玄学派诗人们。穆旦的诗有明显的深刻的时代感情,但多数的诗往往并不是直接表现时代,而是注意自身心灵的搏斗和内层思想感情的开掘,并努力在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的结合中,追求传达的感情密度大,方法的独特新颖和理性成分的介入,再加上他运用很多精心独创的暗喻和意象联想上的跳跃,就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深厚的新奇、锋利和涩重,同时也带来了读者接受上极大的陌生感。即使他写爱情的题材的诗时,也是如此。他的著名的《诗八首》,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品之一。 《诗八首》是属于中国传统中的“无题”一类的爱情诗。但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一般爱情诗的感情的缠绵与热烈,也没有太多的顾恋与相思的描写。他以特有的超越生活层面以上清醒的智性,使他对于自身的,也是人类的恋爱的情感及其整体过程,作了充满理性成分的分析和很大强度的客观化的处理。整首诗,从头到尾显得很深沉,也很冷峻。每首诗均为两节,每节四行,一首诗为八行,在穆旦的诗中,形式上也算是属于比较整齐匀称的一类。 第一首,写爱在逐渐走向的成熟季节中,在尚属于初恋的时候,一方爱的热烈与另一方感情的冷静之间所形成的矛盾。 “我”所爱的“你”,和“我”一样,都应该有爱的成熟的年代时那种情感的渴望,但是同时,又有由于被爱的少女在理性控制之下情绪的冷静,这样就造成两个人之间情感的陌生。这样,虽然“我为你点燃”了我的爱,可是它在尚未达到同样境地的“你”的眼睛里,这“爱”,却是那么的可怕:“你”就如同看见这是一场“火灾”,而“你”却看不见一个真实的“我”的爱的真诚的“燃烧”。而这“燃烧”,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它不过是一个成熟的年代的情侣们必然所有的,不管是属于“你底”,还是属于“我底”。只是因为“你”还将这“成熟”的自然感情视为一种可怕的东西,

穆旦的诗

穆旦 《赞美》 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 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 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 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

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 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 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 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 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 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 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因为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 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 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穆旦诗歌赏析

诗八首 穆旦 一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哎,那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 从这自然底蜕变程序里,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二 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 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这时候就听见我底主暗笑, 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三 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它和青草一样地呼吸, 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 我越过你大理石的智慧底殿堂,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惜; 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 四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 而那未形成的黑暗是可怕的,那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那窒息我们的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 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五 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

那移动了景物的移动我底心,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 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的,将使我此时的渴望永存, 一切在它得过程中流露的美,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 六 相同和相同溶为疲倦,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 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我驱使自己在那上面旅行。 他存在,听我底使唤,他保护,而把我留在孤独里, 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 七 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 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 呵,在你底不能自主的心上,你底随有随无的美丽形象, 那里,和我底平行着生长! 八 再没有更近的接近,所有的偶然在我们间定型; 只有阳光透过缤纷的枝叶分在两片情愿的心上,相同。 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飘落,而赐生我们的巨树永青, 它对我们不仁的嘲弄(和哭泣)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 穆旦《诗八首》(之一)与戴望舒《夜是》之比较文/ 半兽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就穆旦《诗八首》(之一))与戴望舒《夜是》进行直接的文本比较。 ◆诗歌的叙述者旁观者话语与主体情境的自我陈述 《诗八首》(之一)以一个“旁观者”的话语切入诗歌情境之中:“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爱情这场“火灾”,“我”不过是点燃者,所有的情节中,“我”和“你”都被这狂热的巨大的火光淹没,爱情所有的意义,便隐藏于“成熟的年代”的燃烧之中,在这个属于“自然底蜕变程序”的“年代”里,我们不是主角,

穆旦读后感

《我的叔父死了》读后感 近日在不经意间浏览到穆旦的一首现代诗,有趣的是我竟然丝毫不得其味,诗中”不敢哭”、“不敢笑”的,让我郁闷至极。 全诗内容: 我的叔父死了,我不敢哭, 我害怕封建主义的复辟; 我的心想笑,但我不敢笑: 是不是这里有一杯毒剂? 一个孩子的温暖的小手 使我忆起了过去的荒凉, 我的欢欣总想落一滴泪, 但泪没落出,就碰到希望。 平衡把我变成了一棵树, 它的枝叶缓缓伸向春天, 从幽暗的根上升的汁液 在明亮的叶片不断回旋。 就是这样一个简短的诗,但往往越简单的诗越难以理解其中深意,为了读懂这首诗,我首先想到了中学时就已经学到的分析作者、作品年代的方法。现当代文学课本中,穆旦是在“文革”前至“现代”时期已经开始诗创作,并在当代陆续被剥夺写作权利的“地下”诗歌作者之一,该诗作于1957年,正是“双百方针”结束后,文艺界反右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诗人的心中一定凝结着与当代主流文化相分歧却无表达空间的抑郁心理,这也造就了像《我的叔父死了》这种含蓄曲折表达了诗人复杂情感的文学作品。 在品读诗的过程中,我也查阅了一些诗歌评论资料,然而内容却乏善其陈,只能略做参考。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窥到了那个时代的一隅:叔父死了,不敢哭,也不敢笑。哭,为什么不敢呢?怕是特殊的身份不能哭吧,为主流社会所鞭挞的亲人哭泣,的确不能哭,难道你想封建主义复辟?笑,又怎么能笑呢?笑,与心境相悖,与传统不符,更重要的的是谁知道别人又会作何猜测呢,哪里敢轻易的笑,何患无辞!

在这样悲怆的环境里,哪里还有什么希望和光明,可是诗人却在这种薄凉的现实中嗅到了爱和温暖的味道,这种孩子气的碰触使诗人回忆起了自己儿昔的快乐,正是这种温柔的触碰,让诗人再次在捕捉到了希望。 诗的第三节我捕捉到了这样的信息:诗人想要在“过去”与“希望”之间达到平衡和共存,向崭新的、充满希望的未来伸展。这“幽暗的根”是苦难,是沉重,“上升的汁液”是苦涩,是心酸,可是诗人却能从苦难和心酸中汲取心灵的养分,为了“伸向春天”的“明亮的叶片”提供力量。这坚定而有力的传达出诗人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诗人用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作为抵抗社会幽暗力量的源泉,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 网上还有别的理解, 1、明天的悲伤像潮水涌动,却不得不努力平衡——“平衡把我变成了一棵树”。 想起了有叔父陪伴的愉快的童年。——“它的枝叶缓缓伸向春天”? 只因为幽暗的根——腹腔甚至足底,痛哭; 汁液——眼泪,明亮的叶片——眼睛,眼泪在眼框中打转 2、枝叶缓缓伸向春天——1957年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 幽暗的根——内心,内在生命的黑暗,内心的真实感与幽暗意识 明亮的叶片——现实,1949以年来共产党明亮的天 写出了在现实的重压下不顺从,不转化的坚持姿态。 见仁见智,诗歌的理解本身也基于读者的心境和知识层面,所以诗歌可以给予读者多重营养。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文学创作的确是一件具有风险的事情,穆旦作为诗人,1957年创作《我的叔父死了》,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劳改,这与当年的诗歌创作脱离不了关系。在《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中,费孝通说,“对于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明白的人当然还有,怕是个圈套,搜集些思想情况,等又来运动时可以好好整一整”。可是谁敢说它是个“圈套”呢。

穆旦 赞美

穆旦赞美 题解关键词 穆旦,原名查良铮;原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曾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1948年赴美留学;195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遭受迫害;1977年病逝,1982年平反;“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著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等,翻译普希金、拜伦、雪莱等大家的作品。 内容提示 《赞美》一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在诗中诉说了我们民族的灾难和广大人民的艰辛,热情讴歌了中华儿女的坚忍不拔、舍身报国的精神。诗人在深切感受时代灾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觉醒,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对处于苦难中的祖国以及奋起中的人民,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在诗中,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对未来的期望、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生的索求,始终交织在一起,而情感既忧郁、凝重,又深沉、激昂,这显示了穆旦诗作“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的特点。 《赞美》一诗具有“使诗的形象现代生活化” 的特色。穆旦曾这样评论自己的《还原作用》:“其 中没有‘风花雪月’,不用陈旧的形象或浪漫而模 糊的意境来写它,而是用‘非诗意’辞句写成诗。” 《赞美》也如此,语言绝无旧诗词的味道,基本都 是当代口语,来自于现实生活,但却强烈地表达出 现代人的“较深的思想”与诗情。此诗还充分发挥 了汉语的弹性,善于利用繁复的句式(如叠加的定 语)、反复的咏叹(如“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来塑造意象、传达情感和思想,有着“新诗中不多 见的沉雄之美”。 思想内容 《赞美》一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在诗中诉说着我们民族的灾难和广大人民的艰辛,热情讴歌了中华儿女的坚忍不拔、舍身报国的精神。诗人在深切感受时代灾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觉醒,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对处于苦难中的祖国以及奋起中的人民,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在诗中,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对未来的期望、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生的索求,交织在一起,而情感既忧郁、沉痛,又凝重、激昂,这显示了穆旦诗作“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的特点。

中国现代诗三首赞美

教学目的: 1.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三首诗的意想,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位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把握“死水”的意向和象征意义。 3.学习《赞美》诗,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2.理解诗歌中意想的意义和诗人的不同风格。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阅读,了解新诗(包括新格律诗)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每行音节相同、隔行压韵,每节压韵,逐节换韵或一韵到底,排列整齐,琅琅上口等特点。 2.问答欣赏法。 3.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步骤: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赞美》一诗,体会作者抒发的对祖国深沉的爱恋之情;领会现派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质朴、含蓄、凝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芦沟桥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祖国母亲又一次遭受到巨大的灾难。民族的命运,吸引着人们为之发出各种音调的歌唱。歌唱优秀的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献身的精神,迎着光明来临的信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九叶派”诗人穆旦的《赞美》感受诗人澎湃着的伟大灵魂。 二、介绍作者(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作者简况,教师相机补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战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1940年毕业后留校。在昆明他和他的朋友不仅通过书本受到西方现代派的影响,而且他们的老师当中就有现代派,如冯至和卞之琳。尤其是英国“超前式”的诗人和新锐的批评家威廉•燕卜逊(1906—1984)直接为他们开课讲英国当代诗歌。中国的现实和西方现代派的结合,形成了40年代昆明现代派的一大特色。抗战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1942年5月他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九叶派诗人的代表作家,著有诗集《探险者》、《穆旦诗集》、《旗》等。1949年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3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任教于南开大学外文系。主要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诗作,如普希金的诗,包括《欧根•奥涅金》。英国浪漫主义诗:雪莱、济慈、拜伦各有一集。英国现代派诗:艾略特的《荒原》。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拜伦长诗《唐璜》的全译本,全书17章14节都以略加变通的意大利八行体为格律诗译出,几乎保留了拜伦的口语体以及讽刺艺术的一切特点,读起来像原著一样流畅生动。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成功的诗歌翻译家之一。 三、(投影)九叶诗派:

穆旦的诗歌赏析

穆旦的诗歌赏析 穆旦,被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是九叶诗派成员之一。尤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当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受所处环境和的影响,以及他个人的经历,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一.前期诗歌内容 穆旦所处的时代,是个动荡的时代。他用他的诗记录现实,记录那个时代的中国。以1948年为界,将他的诗分为前期和后期。 1948年以前的中国,是残损的。日寇的铁骑践踏着我们的国土。受时代的影响,前期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在“七七事变”后,穆旦在10月随大学南迁长沙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一路所见所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同年,连续发表《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诗八首》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赞美》中,诗人用众多意象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饱经摧残,人民备受欺凌,生活步履维艰。正如诗中所写“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干枯的眼睛”早已流不出泪水。尤其是在诗的第二节,他塑造了一个受难者——农民的形象。农民代表中国众多的劳苦大众,尽管他们辛勤地耕耘却很难再维持生计。“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突然想起来有人曾经说过“战争是政客之间的玩的游戏”,可战争带来的灾难却是由人民大众来承担。在战争的摧残下,中国的民众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凝重的情感下,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不屈,人民在苦难中选择抗争,哪怕前方面临死亡。 穆旦也选择了抗争,24岁的他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在参军期间切身体会到了战争的无情与残酷。热带雨林,他艰难前行,看着死去的战友,心一次次的被捶打,原来生与死只是瞬间。尤其是在胡康谷底撤退时,正值缅甸最猛烈的雨季,野人山成了水中孤岛,孤立无援情况下只能前行。当时随军的一位医生记录到:每100米就有10~30具骨架的道路。穆旦将这一切写入了诗中《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没有人知道我,我站在世界的一方。”野人山,进退维谷,哪怕走下去,也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什么。热带雨林要把他们的血肉脱尽。“疾病和绝望,和憩静,要我依从。在横倒的大树旁,在腐烂的叶上,绿色的毒,你瘫痪了我的血肉和身心!”祭歌中,穆旦道出了一切“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留在这里的只是滋生树干的英灵。 二.后期 48后,经历了苦难的他选择了赴美留学,53年初回国。在回国的几年后他又被指为历史反革命。先后十年受到管制,批评,劳改,停止了创作。直到75年才恢复诗歌创作。例如《智慧之歌》、《停电之后》、《冬》,《冥想》。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所经历一切磨难后的从容,也有一些寂寞孤独。“人们对我说:你老了,你老了,但谁也没看见赤裸的我,只有在我深心的旷野中/才高唱出真正的自我之歌”(《听说我老了》)。我比较喜欢他后来的那首《冥想》,这是他老年时的内心独白,是他对人生一种顿悟。如果说这首诗是酒,那就是他酿了一辈子的酒。尝一口,觉得苦涩,咽下后,觉得辛辣无比,似火一般,仿佛要把五脏六腑烧尽。当他面对坟墓时,以冷眼回顾过去,看一生悲喜,消失在亘古荒漠,说道“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平淡的语言却震的人久久不能平静。会不觉想到,当我在油尽灯枯之际,又是否能像他一样面对自己的人生。

穆旦诗八首赏析文学

穆旦诗八首赏析文学 穆旦写于1942年的《诗八首》是一组被公认为最难解的现代爱情诗,这大概与穆旦语言的陌生、晦涩,以及诗意的深邃辽远有关。每有表达,诗人都要求其容纳足够多的东西,“内涵几乎要突破文字,满载到超载,然而这正是艺术的协调。”只有这样,他才能将充盈深沉的思想完美无损地传达出来,以呼应世界的丰美。本文将着重分析穆旦是如何彻底地颠覆传统爱情意境,从而将对爱情的解读从表面升华至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中。 一、颠覆“神圣”:从根部瓦解爱情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 ——节自《诗八首(之一)》 爱情产生于什么呢?无心邂逅,电光火石般地一见钟情?如徐志摩笔下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也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还是如《红楼梦》中前世姻缘,木石为盟?或者如《牡丹亭》中一场春梦,心上人翩然而至,似乎冥冥中自有注定?传统语境下的爱情总是产生于不受人力控制的神秘因素,其悲欢离合似乎在无形中被神灵掌控,任多少人事变迁都无法改变相爱的事实,这就无形中增添了“爱情”神圣不可侵犯、不可更改的色彩。 而穆旦决然地击碎了这个“神圣”的神话,一语道破“爱情”的本质:“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的眼睛看见的不过是“一场火灾”。也就是说,爱情不过是成熟身体的相互需要,是渐离母体后孤寂心灵对温暖的渴求。情欲并不必然作用在这个“你”和那个“他”之间,而是在适宜的年纪,在无数个“他”身上都具有无数的可能性。正如一个虚位以待的未知数X,将X1固定为你的惟一,只能说明你先入为主的固执,以旁观者清醒的目光,X2,X3……其实都可能具有与X1相同的地位。这就从源头上切断了爱情的神秘感和惟一性,因而也从根部颠覆了它的神圣性:贾宝玉并不必然要爱着林黛玉,杜丽娘并不必然要追随柳梦梅,浪漫与激情不过是生理欲求在一点机缘的帮助下,作祟于青年男女之间而已。也由此在穆旦的爱情话语里,他摈弃了一切“但做鸳鸯不羡仙”的呓语,更没有“阆苑仙葩”与“美玉无暇”。千百年来多么迷人的爱情话题,在这里竟是如此惊心动魄,让人不寒而栗。 二、颠覆“永恒”:预言爱情的寿命 “海枯石烂”和“地老天荒”可谓是传统爱情语境中的经典词汇,它借用大自然几近永恒的生命来比喻爱情的坚实恒久。然而,永恒的意境虽然弥足珍贵,但穆旦却没有和众人一起做这个易碎的梦。他说: “从这自然底蜕变底程序里, 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 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节自《诗八首(之一)》

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人的诗学追求和艺术特色

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人的诗学追求和艺术特色绪论: 九叶诗派这一名称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命名的,因诗集<<九叶集>>而得名,指的是一群活跃与四十年代诗坛的诗人们。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九位诗人的选集<<九叶集>>。九叶诗派的成员有辛笛、陈敬容、杭约赫、穆旦、郑敏、唐湜、杜运燮、唐祈、袁可嘉。它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诗人们都是具有爱国心和民主倾向的青年知识分子。 一、九叶诗派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 1、强调反应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 坚决反对白日梦和标语口号两个极端。他们抒唱现实生活,但作品中带有纵深的历史感。这一代表的有杜运燮的<<滇缅公路>>,滇缅公路”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这是对于现实的真实写照。”日本根本不相信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滇缅公路修通的那一天。日本人更不会相信,严重施工机械的20万中国劳工——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是他们用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了埋葬日本占领中国的梦想的交通大道”。这是对于历史事实的深刻展现。这首诗揭示了中国人民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的坚持,充分显示出了在民族危亡面前,中国人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另外,还有杭约赫的《启示》,也是这一风格的。即“抛弃了心爱的镜子,开始向自己的世界外去找寻世界”,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不想拘泥与自己的狭小的天地,渴望展翅在广阔的蓝天。他们都是执着与现实向历史纵深的构思。 2、追求诗歌艺术与现实的相融合 这是存在于他们之中所共有的没有高低上下之分。他们既要使自己的创作走进人生,也要走进艺术。他们所需要的不仅是使作品具有诗歌的形式和特色,更要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反映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人和物。 3、在艺术实践上侧重于客观性与间接性的表现。 他们企图超越现实,试图从生命原始的本原即自然中去认识生活。该诗派的主要理论家唐湜指出,这派诗人有一种不合乎“日常的常识逻辑”的“一种神往的时间”:“在这时间内,一切都浑然入与大化之流,一切都已赤裸裸的纯粹结合于一种自然的肯定,一种质朴的存在,……历史与自然的一切矛盾都完全同化于平凡人的生活。”以上这些是源于九叶诗人对于自我的行文风格的认识,他们不追求把生活完全的搬到诗歌当中,只希望通过意象——对感情引起充分联想的信号,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现实的认识和理解,最后寄予自己的一点希望。他们不做墨守成规的守旧人,想要突破前人所筑的藩篱,尽最大的努力以自我的超越,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新的天地。另外,唐湜还对九叶诗派的其他成员的创作谈了自己的认识,他认为郑敏“正仿佛是朵开放在暴风雨前的一刻历史性的宁静里的时间之花”,而穆旦则“要把历史‘还原’为自然”,“用自然的精神来同一历史”。其实他们无论从那个角度而言,都是对现实的写照,都是代表着九叶诗派的创作风格。 4、九叶诗人追求自觉的诗学理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