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教科书”与“用教材书教”之不同

“教教科书”与“用教材书教”之不同

“教教科书”与“用教材书教”之不同
“教教科书”与“用教材书教”之不同

“教教科书”与“用教材书教”之不同

走人新课程以后,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理念是语文教学要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也即是“教教科书”到“用教材书教”的转变。这一理念的实质就是要求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拓宽语文教学领域,“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标语)乃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那么,我们如何认识“教教科书”和“用教科书教”呢?

总的来说,我认为二者有以下几方面的区别:(1)“教教科书”,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灌输知识为本位的;“用教科书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在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和方法的启迪。如有教师在教《五彩池》一文时,大致程序如下:整体感知课文以后,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例如,在处理第一部分的方法是:一读,整体感知,理解意思,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同桌交流,边读边记,准备复述;二想,画出重点的词语,感悟每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提出不明白的问题;三议,交流探讨,相互解疑答难;四读,有感情地读好这一段,并进行复述。对第二部分的处理,如果是选择前者的老师,可能会重复第一部分的方面。而选择后者的老师则采用了“导读”的方法,即首先提示学第一部分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按此方法学习第二、三、四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或启发诱导,或点拨明意,师生同舟共济,学生学得投入、学得有趣,不但达到了共性目标,而且使各类学生都得到了发展。这样处理,既完成了本段的学习任务,又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2)“教教科书”,指的是只要将课文教完就算完成任务;“用教科书教”,强调的是语文课要教的东西,不只是选文本身,而是包括通过对选文这个“例子”的学习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其操作要领是先教教材上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然后再向生活实践拓展(包括课内拓展与课外延伸)。例如,小学教材有一篇小诗《春风吹》,学习要求之一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春天的特征。对春天的景象学生并不陌生,但怎样抓住春天的特征,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恐怕很难。从教材编排上来看,编者安排得很巧妙,根据教学进度,适值春季,目的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此文。有位老师在教此课时是这样处理的:提前布置任务,让同学们细心观察春天的景象,

怎样用恰当的词语或语句来表达春天的特征。课上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有条理地谈谈春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要求抓住特点来说;然后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的,文章抓住春天哪些景物?哪些词表现了它们的特点?这样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不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还使学生初步明白了怎样运用精当的语言表达纷繁的事物,提高了教学效率。

(3)“教教科书”,要求对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与能力信息无一遗漏,因此,教学费时多,效率低,造成知识与能力的重复;“用教科书教”指的是要针对整册教材、整个单元或一篇课文,要统筹兼顾、重点突出,避免知识和能力的重复。以初中语文教材《天上的街市》一文为例,需要教给学生的东西较多。比如可以从词语、结构、人文教育、体裁等方面进行研读。如果是前者,可能会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一些精明点的老师则会抓住词语品位和结构推敲两个重点组织教学的。

如,他在引导学生整体感受了诗的基本感情和整体思路的基础上,针对诗歌的第一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提出了两个语感品味点:①“天上的明灯现了”。“现”改为“亮”行不行?②一、二句与三、四句能否调换一下顺序?学生讨论后回答:“天上的星星一直都是亮着的,只是平时是太阳的光芒把他们的光芒掩饰住了,当黑夜来临太阳被地球挡了,这时才能看见其它恒星的光芒,所以应该是‘现了’而不是‘亮了’。”“作者思路是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再由‘明星’想天上的‘街市’,诗的后面才会有由天上的‘街市’,想到天上的‘人物’,所以不能颠倒。”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后,将原诗第三节改为:“你看,那茫茫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引导学生将改过的诗句与原诗进行比较,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诗人情感的体会和对诗歌主旨的探讨。

总之,“教教科书”,是把教科书当作惟一,是教书,出发点仅在于“知”;“用教科书教”认为教科书只是“教生活能力”的一个起点,是一种凭借,出发点不仅在“知”,更在于“行”。

如何理解“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区别”?

上传: 熊淑红更新时间:2012-5-17 15:29:54

答:“教”教材,看起来也是天经地义。教书匠,以教材为站讲台的天然资本,课堂上哪离得开教材?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发生教学关系的“纽带”,双方的共振也许最初是在这“三角”

中萌生的。是正规的教学,教材是必需的。因此,“教”教材,从一般意义上说,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途径。许多执教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教学行为的,所以有了备课备教材的概念,试图把教材讲透讲好便是基本功了,倘若能讲活便是高境界了。

实际上,“教”教材,是以教材为中心,是对教材负责,是以教材为唯一的“孤本”,依据是相对固定的结论,完成教材规定的任务就算完事了,因此是比较狭隘的。而用教材“教”,就不同了,教材在这里是“范本”,教师不光是解释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做“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同时,以教材为圆心,可以向外延伸,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反正不止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

新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所以讲究对知识的颠来倒去的分析,看重教师传授的到位与技巧,往往是从教师执教的角度来统率教书的。而用教材“教”,立足点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注重举一反三,是以知识为线索、潜能开发为重点、能力培养为侧重的综合性教学。

显然,“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各自所依据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的立足点、达到的教育效应是不同的。实际上是以书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的一种分界线,前者是对教材负责的“固本教学”,后者是以认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用形象比喻的话,“教”教才是一口井,是停*的码头,用教材“教”是一条河,是起帆的绿舟。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教学形态上或许没有什么特殊的不同,但骨子里却有分明的界线。对教材的看法及对教材的态度,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育底蕴。如果说,“教”教才是每个教师的基本功,那么用教材“教”则是教师的高本事了。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考虑教材以内的东西,叫做“深挖洞”,还要需要考虑与教材相关或与教材暂时无关但与学生未来有关的东西,可称作“广积粮”。在今天仅仅吃透教材还不能成为高手,还要在用教材“教”上下功夫。

从字面上理解:“教教材”,即(教师)教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用教材教”,即(教师)用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除了语法上稍有变化外,表达的意思上并无太大区别。

从现在流行的“理念”层次看,什么是“教教材”,也许就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那种;什么又是“用教材教”,也许就是把教材当作素材,根据实际灵活处理、调整、重组教材的那种。

在我看来,这样的理念纯粹是文字游戏,关键看你怎么理解。

在我眼里,“教教材”有三种境界,教教材的思想、精神、灵魂,其为最高境界;根据教材设计意图教教材,其为较高境界,教教材上的知识、方法、技能,其为一般境界。很明显,“用教材教”要体现的理念早已包含在“教教材”的最高境界之中了。

“用教材教”理念的提出、倡导,无非是提醒老师不要信奉教材,不要把教材当圣旨,不要过

于崇拜教材,要根据“教”和“学”的实际调整教材,要……,简言之就是“活用教材”。

一个“新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实这个理念就是“活用教材”,把教材用活,通过“活用教材”使学生“学活”。这样的理念更简明,更实在,更容易使老师们理解、把握。也许,这样的说法有点“过时”,有点“老套”!

教教材也好,用教材教也罢,首先要把握教材,这是“活用教材”的前提。所以,教师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然而当前用教材教的问题:随意删减教材、随意改编教材,那是不可取的。所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了解它在小学阶段所处的地位,前后的联系,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是每个教师教学前的必修课。

其次,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这是“活用教材”的保障。

处理教材,并不是那么简单地事情,教师也要有这样的能力,不要赶时髦,学新潮,“活用教材”不仅仅是跟着感觉走。

再次,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这是“活用教材”的落脚点,也是根本目标,即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不管如何“活用教材”,关键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脱离了这个前提,“活用教材”只能停留在“形”上,永远也抓不住“活用教材”的“神”。

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全面研读与解析

《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全面研读与解析》 课题研究计划 沙底初中党仙丽 本学期,我校语文课题组在相关部门和学校教务处的领导下,以推进课程改革为核心,顺应全教育界掀起的“说课标、说教材”热潮,特制订本组的教研课题是“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全面研读与解析”。根据研究课题,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我制订自己的课题研修计划如下。 一、研究措施 1、学好理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中国有句俗话: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更要“教到老,学到老”。 (1)、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了解当前教坛的新动态,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2)、坚持研读新课标,浏览一些语文教育网站,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动态和语文教改趋向,开拓视野,拓宽语文改革思路;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3)、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进展,并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学习重点,讲究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努力做到:自觉学习理论,深入研究探索,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使理论学习落到实处,卓有成效。 2、狠抓常规,改革教学,提高效率 (1)、本学期,在对照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牢固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陈旧、呆板、单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设计科学、新颖、活泼、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应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重视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促使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积极参加每周三的教研组活动,不走过场。在与同科教师的交流中发现自己课题研究中的不足,及时加以补救或改正。 二、研究方法 对本课题的研究我准备采用行动研究法,同时综合运用调查法、经验研究法、总结法等教育科研方法。 三、活动安排 1、制定计划阶段: 查找所要研究问题的资料,进行学习,把握问题的实质,并进行论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研究计划。 2、具体实施阶段: 学习课题实施方案,明确课标解读和教材研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学期为阶段开展行动研究,进行定时的阶段小结,并不断调整方案。 3、结题阶段: 对所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评价,写出结题报告。展示研究成果,邀请专家鉴定。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本课题研究自2012年9月——2013年6月,周期1年。 2012、9------确立课题,论证方案,书写课题研究计划。 2012、10—2012、11------按照方案进行课标解读和教材研修,并撰写阶段性课题研修心得

统编教材使用心得体会

一年级语文统编教材教学心得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在青阳三中举办的统编人教版新教材培训,听了四位老师的精彩讲座,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统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更重视学生的发展,着重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九月开学,我有幸成为一年级的语文老师,经过这将近两个月的教学和学习,我对新教材的认识逐步加深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体会,如有不妥,请大家批评和指正。 一、新教材的几点变化 新教材中添加了很多的插图,图片的类型丰富,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幼小衔接。“识字加油站”、“快乐读书吧”和“和大人一起读”,这几个板块的编排也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识字加油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识字,分担了课文识字的教学任务,把使用频率高但又不好在课文中呈现的字编排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和学前教育衔接,引导孩子从口语过度到书面语,引导学生读书的兴趣。“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外阅读课程化,让教材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孩子的语文生活延伸。看得出来,语文学习越来越重视孩子的阅读能力。作为我们一线老师要利用好教材中这两个板块引导学生要大量阅读,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充分的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新教材的课程还有一些调整:先识字再学拼音,这也是幼小衔接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识字的重要,在第一单元的识字课中还有效的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例如第一课《天地人》看似简单的六个字,却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总之新教材的内容更尊重儿童的天性,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自主的探究。比如口语交际,从交际的实际入手,通过儿童最喜欢的游戏入手,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交际的最基本要求。 二、使用新教材的点滴思考 1、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 为了增加教学趣味性,编者们针对每一课的内容都精心挑选了插图,,作为我们一线的教师绝不能辜负编者们地良苦用心,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插图。例如《日月水火》的插图,通过实物以及象形文字这些直观的表象来识字,既符合现阶段孩子的思维方式又可以通过图片提高他们的识字兴趣。再例如《口耳目》的插图,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发挥想象,想想三个小朋友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他们说了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通过插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地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在拼音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情境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引导他们在情景图中找字母,发现图画和字母的共同点,从而巩固字形;还可以根据插图中字形组织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习比如和同桌做手指操,我们还可以根据情景图来安排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讲故事,老师可以先讲个故事做示范,再引导高能力的学生自己编故事。将本课所学的拼音有效的融入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去发现。 2、以学生为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将我们教学内容回归儿童的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例如口语交际一《我说你做》,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真实的游戏环节孩子明白发指令的人要大声说,被别人听到,其他

语文课程资源与教材

语文课程资源与教材 一、语文课程资源分类 语文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达成的因素与条件的总和。 1、教材资源 (核心) 2、人力资源 3、大众传播媒体资源 4、语文实践活动资源 5、语文设施资源 6、其他资源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 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广告语 二、语文课程教材 1、语文教科书的基本结构 <1>助学系统 目录、卷首语、注释、生字表、写字表、笔画名称表 <2>课文系统 <3>习题系统 2、现行语文教材及其特点 2001年通过审查的教材有: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

此外,通过审查的还有:湘教版、语文A版S版、鄂教版、冀教版、西南师大版、长春版、教科版、中华书局版 当前安徽省使用的语文教材主要有: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 <1>目标集中,突出整合 人教版教材每一组都有“导语”,通过简洁的几句话揭示本组的专题。“导语”之后的课文及部分练习,“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好词佳句、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以及展示台等内容,都是围绕本组的专题合理安排的。 <2>选文典范,贴近生活 不同时代的小学语文第一课:“毛主席万岁!”“你办事,我放心!”“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爱北京天安 门。”

新教材注重反映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的精神: 《我叫“神舟号”》、《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我与地坛》、《道士塔》、《卧虎藏龙》、《天龙八部》 <3>留足空间,延伸开放 不同版本,不同层次; 必教必学内容,选教选学内容 <4>改变功能,亲和力强 教本(师)-学本(师、生) 人教版中“我会读”、“我会认”、“我会说”、“我会写”、“我会猜”、“我会讲”等 《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课文后留给学生们这样一道作业:“有人说,金庸的小说成就足以进入文学史,也有人说他的武侠小说再好也是通俗文学,只有娱乐的作用,难登大雅之堂。对此,你怎么看?”

谈谈你对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认识

谈谈你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认识对“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不是智者,也不是仁者,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在此谈一谈我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希望能与有不同见解的同仁商榷。“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是指这样一种教材观: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传统教材绝大多数是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至多是结论加验证式实验,这样“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代名词”。“教教材”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和书上的某种方法上。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是: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应“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在教学实际中教材是教师用来教学的材料,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材料,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使用教材需要教育的智慧。 作为一名教师,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基本原则。应该说,教教材是在教书,用教材是在教人。“教”是“用”的基础,“用”是“教”的超越,一种新的教学追求,不会“教教材”,谈不上“用教材教”。教材浓缩了许多编写专家的精华思想,内容大都是经典案例,而一线的教师根本不可能自己编写出能经得起推敲的同样经典的教学内容,因而教师应该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要认认真地教教材。在“用教材教”大行其

道之时,再次提出“教教材”的不同观点,无疑是一种有益的争鸣。冷静思考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教材”的观点,实际上也承认教材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内容,也并不反对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优化处理。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提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传统做法是“教教材”,课改理念主张“用教材教”。 作为一名教师,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基本原则。应该说,教教材是在教书,用教材是在教人。“教”是“用”的基础,“用”是“教”的超越,一种新的教学追求,不会“教教材”,谈不上“用教材教”。以上就是本人的一点浅见,如有不妥,请各位领导、同仁多多指教。

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五篇

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五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下面是我搜集的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五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一) 9月25-26日,“济南市小学数学四、六年级新教材培训活动”在济南市滨河小学隆重举行。本次培训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用好人教版课标教材,实现市教育局提出的“教好教会、学好学会”的育人目标。人民教育出版社专家王佩霞老师,济南市教研室李勇副主任,区教育局马海燕副局长以及各区县教研员、数学骨干教师近400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我有幸参加这次培训,这套教材也是比较早接触到这套教材的。我也阅读了《数学课程标准》,从中感觉到,新教材与我们一直用的教材有所不同,感觉在很多方面都做了改进。例如,更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进步。但实际怎样操作,怎样把握新教材心里却没底。 可是,听了领导和老师们的讲座后,我顿时觉得,自己的认识清楚了许多。几位老师不仅就《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谈自己的体会,还结合四年级的实际内容给我们分析,组织我们分组讨论,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新教材和新课标的精神。下面就是自己学习之后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教材的设计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

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新教材更注重多样性。过去教学可以说也重多样化,但这种多样化目标单一,往往是殊途同归,而且过分强调掌握多种方法。相反,新教材更重研究探讨的过程,承认答案的不性,使学生有一个较大的发挥的空间,学生可以想出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且结果不是的,学生更多的结合生活实际解题,使学习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形式。 三、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并不是孤立于书本之上的,它是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数学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因此,在新教材的编写中更多的采用了生活化与情景化的场景,例如有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和童话故事,教材中充满着鲜艳的图画,使儿童兴趣高涨,并能投入其中。 四、数学教学活动更加丰富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使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自学的内容。

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最新整理)

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 1 章有理数 1.1 天气预报中的数 1.2 数轴 1.3 有理数的大小 1.4 有理数的加减 1.5 有理数的乘除 1.6 有理数的乘方 1.7 近似数 第 2 章走进代数 2.1 用字母表示数 2.2 代数式 2.3 整式加减 第 3 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3.2 二元一次方程组 3.3 消元解方程组 3.4 用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第 4 章直线与角 4.1 多彩的几何图形 4.2 线段、射线、直线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 4.4 角的表示与度量4.5 角的大小比较 4.6 作线段与角 第 5 章数据收集与整理 5.1 数据的收集 5.2 数据的整理 5.3 统计图的选择 5.4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七年级下册 第 6 章实数 6.1 平方根、立方根 6.2 实数 第 7 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7.1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7.2 一元一次不等式7.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 8 章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 8.1 幂的运算8.2 整式乘法8.3 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8.4 整式除法 8.5 因式分解 第 9 章分式 9.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9.2 分式的运算9.3 分式方程 第 10 章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 10.1 相交线10.2 平行线的判定10.3 平行线的性质10.4 平移 第 11 章数据的集中趋势 11.1 平均数11.2 中位数与众数11.3 从部分看总体 八年级上册 第 12 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2.1 平面上的点坐标12.2 图形在坐标中的平移 第 13 章一次函数 13.1 函数13.2 一次函数13.3 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 13.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第 14 章三角形 14.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14.2 命题与证明

要正确把握“用教材教”的内涵

要正确把握“用教材教"的内涵 (选自《基础教育课程》2008.11) 编者按: 在阅读了《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第11期的?‘用教材教’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这一教研主题的一组文章之后,王德久校长把杂志带到了教科室的办公室,希望教科室能够把这组文章刊登在校园网上,组织大家认真研修,在研修中进一步改进我们的课堂,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为了方便大家阅读,促进大家交流,教科室把这组文章分篇整理,并在校园网主页的?处室专栏?和教科室的博客上同时刊登,希望大家在教科室博客上积极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着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用教材教”意味着生本和自主 “用教材教”与“教教材”尽管字面上没有多少差别,但是却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教教材”,是把解读教材作为目的,其理论前提是“教材中心”。传统的课程观强调的是学科本位,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是紧紧围绕教材展开的。教师讲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教师不敢越教材这个“雷池”半步,教师一篇篇课文讲,学生一篇篇课文学,生怕有半点遗漏。教师教教材,总想把教材讲细讲透,自然也就总是感觉课时不够用,于是就加班加点,教师和学生都把时间和精力耗在了教材上。在师生的眼中没有教材之外更广阔的学习时空和

丰富的学习资源。教材成了至高无上的文本,师生都成了教材的“奴隶”。“教教材”,使学生误认“教材”就是“语文”,学语文就是为了考试;“教教材”,学生可能记住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但不一定读懂了课文,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和思想;“教教材”,学生可能记住了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一大堆知识,但不一定形成了语文能力,拥有了语文素养。 “用教材教”,就是用课程标准来教,是把教材作为素材和工具,而不是把教材当作目的,它体现的是为了学生发展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成教材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因此,教学的过程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当成教学的基本材料或凭借,而不是唯一的凭借。教师除了根据地区实际和学生实际,对教材有目的地加工、取舍、改造、重组外,还要主动去寻求适合学生特点的一切有利于教学的材料,去开发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用教材教”,师生都获得了自由和解放,成为驾驭教材的“主人”;“用教材教”,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现在和未来的需要,是要教给学生终生可用的知识;“用教材教”,教师就会满眼无不是语文,就会让学生“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获得主动自主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说:“编课本的初衷,我想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以示范、引路。这只是‘一掬水’,课本之外,还有大量可

沪教版教材大纲

小学 一年级(一) 一、10以内的数 说一说 分一分 数一数 几个与第几个 比一比 数射线 二、10以内数的加减法 分与合 加法 讲讲算算(一) 减法 讲讲算算(二) 加与减 看数射线做加、减法 10的游戏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 三、20以内的数及其加减法 11—20的数 十几就是十和几 20以内数的排列 加减法(一) 加减法(二) 讲讲算算(三) 加进来、减出去 数墙 四、识别图形 物体的形状 五、整理与提高 分彩色图形片 推算 比较 加倍与一半 大家来做加法 大家来做减法 组算式 数学游乐场 一年级(二) 一、复习与提高 20以内数的加减法复习 计算游戏 比一比 二、100以内数的认识 十个十个的数 认识100 百以内数的表示 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小练习(一) 认识人名币 三、时间的初步认识(一) 认识钟表 几时、几时半 四、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两位数减两位数 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 小练习(2) 五、几何小实践 左与右 上、中、下、左、中、右 长度比较 度量 线段 六、整理与提高 百数表 两位数加减法复习 交换 各人眼中的20 小练习(三) 二年级(一) 一、复习与提高

两位数加减法的复习 加与减 巧算 方框里填几 二、乘法、除法(一) 乘法引入 看图写乘法算式 倍 10的乘法 5的乘法 2的乘法 4的乘法 8的乘法 2、4、8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分一分与除法 用乘法口诀求商 几倍 被除数为0的除法 小练习(一) 三、统计 统计表初步 条形统计图(一) 四、乘法、除法(二) 7的乘、除法 3的乘、除法 6的乘、除法 9的乘、除法 3、6、9的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九九”——乘法口诀表 看图编乘、除法问题 分拆为乘与加 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小练习(二) 五、几何小实践 角与直角 正方体、长方体的初步认识 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认识 六、整理与提高 大家来做乘法 乘除大游戏 5个3加3个3等于8个3 5个3减3个3等于2个3 乘与除 数学广场——点图与数 数学广场——幻方 数学广场——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二年级(二) 一、复习与提高 小复习 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 相差多少 二、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数射线(千) 位置图上的游戏 三、时间的初步认识(二) 时、分、秒 小练习(1) 四、三位数的加减法 整百数、整十数的加减法 三位数加减一位数 三位数加法 三位数减法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小练习(2) 五、质量、重量的初步认识 轻与重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六、几何小实践 东南西北 角 三角形与四边形 三角形的分类(1) 七、整理与提高 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大小比较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前言】此学习提纲以王文彦主编的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蓝本整理。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如何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如何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周彬 新一轮课程改革有很多新意,相信课程专家用三天也解读不完。可一线教师并没有足够的耐心来听这些解读了,他们只关心一个更为切身的问题,面对新课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发生哪些变化,其中最关键的变化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虽然感觉过于功利了一些,但还是觉得比较实在。从个人的体会来看,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最关键的是要求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能够从传统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个转变,相信新课程对课堂教学要求的其他变化也随之实现了。可是,这样的回答不但没有解决一线教师心中的困惑,反到让大家觉得更困惑了,平时自己拿着教材去上课,拿到就不是用教材教吗,怎么就变成了“教教材”了呢?当然,自己平时也的确是在“教教材”,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呀:你不教教材,那还需要用教材教吗;你用教材教,其目的也还是教教材呀? 一 你相信教材会出错吗?人尚无完人,就更别谈教材了,因此教材出错也是理所当然的,尽管我们并不希望教材出错。可是,当你发现教材已经错了,你在课堂教学中是捍卫已经出错的教材,还是鼓励学生勇敢地指出教材中的错误,并坚持与教材相左但却是正确的观点?这个问题看起来比前一个问题更简单,但却远比前一个问题难回答。从理论上讲,既然知道教材上的知识错了,当然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但在

实践中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虽然教材上的知识错了,可那毕竟是教材上的知识呀,如果以后考到了这个知识点,虽然明明知道这个知识点错了,但只要你照着教材答上去,你还是会得分的;可如果你勇敢地在课堂教学中纠正这个知识点,并鼓励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点,可如果在考试中遇到了这道题目,学生如果用正确的知识点答题,究竟能不能得分就不一定了。所以,在理论上,教材肯定有对与错之分,而且课堂教学肯定是对正确的知识负责,而不是对教材负责;但在实践中,虽然教材有对与错之分,但课堂教学肯定是对学生分数负责,那就意味着遵循教材是肯定可以得分的,但对正确知识负责只是有可能得分,也有可能失分的,从保险的角度出发,可能遵循教材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可是,谁告诉你遵循教材就一定可以得分呢?这还需要告诉吗,实在没有这个必要,只要我拿着教材去找改考卷的教师,他是一定会给我分数的,哪怕我和他都知道教材上的知识错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明知错了,但还一定要给分数的现象呢,那是因为长期以来“一本教材一统天下”的格局导致的,既然天下一统于同一本教材,那么教材也就在敢真理的代名词了。可是,在课程改革之后,当你再拿着教材去要分数时,就不一定有这么幸运了,因为改考卷的教师可能会拿出另外一本教材,而你拿的教材是错误的,但他拿的教材却是正确的。这个时候再以教材是怎么说为标准,就难以保证能够得分了。在这种情况下,让课堂教学对正确的知识负责,才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课堂教学可以借助于教材来展开,但并不能以教材为唯一依据来展开了。

使用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使用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高中数学(人教版)新教材应运而生并试用几年了。新教材以其新的 内容、新的形式、新的体系,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焕然一新的感觉。在新课程改革的背 景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科学地使用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以提高教学质量呢?叶圣陶有句话说得好,“教材只能作为上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收到实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下面就以人教版高中数学为例,谈谈本人在使用中就如何运用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发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所谓教材,是指由信息、符号及媒介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 的材料。以往我们总把教材当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而新理念认为教材不是唯一 的教学资源,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教学素材,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如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课本、练习册、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计算机光盘、复印材料、报刊杂志、教学实物等都是教材。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受到篇幅的限制,一套教材 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位学生,它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实现 再加工。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用好”教材,而不是“教好”教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灵活 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 如每年高一新生入学,我们都会花一两周时间,对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脱节部分仔细梳理,适 当补充;教材中不符合课标要求的题目适当的删减,而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作适量的补充(如在必修一第二章补充函数图象的变换);对教材跨度大的地方,我们可依据学生的情况 加入过渡知识,如在必修二学习直线、圆等知识,在选修中又再次学习解析几何,此时要把 有关的知识进行温习,以利于新知识的学习。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代表弱化教材地位, 相反要求教师立足教材,重视教材,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整合、再加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人,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活力。 二、重视阅读课本和人文教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 新课程指出:“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有用的”。也就是说数学概念、数学方法的起源与发展 都是自然的,它们起源于丰富的实际背景。新教材每一章的章头图,从数学发展史上介绍本 章的知识精髓,以达到统筹全局的目的。在每一章的开始的章引言都用精辟的语言介绍本章 内容以及与生活的联系,让学习者对本章内容有整体感知。新教材还安排了很多阅读材料, 如《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对数的发明》《笛卡尔与解析几何》等,这些材料不仅丰富了 学生的课外知识,更能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现行人教A版教材 还选取了大量典型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比如教材封面设计、主编寄语、本册导引、章头图 等等,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体现 了人文教育。 新教材同时还介绍了许多伟大数学家的故事,很具可读性和现实意义,课前或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可以从教材中介绍的数 学史或数学家的故事中引入教学情境,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在学习“杨辉三角”,可以利用 网页的形式制作与“杨辉三角”有关的学习情境,介绍数学家杨辉早在11世纪就发现了这个规律,比法国数学家帕斯卡早500年左右。通过解读这些典型人物和辉煌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科学而学习的责任感。青少年是崇拜偶像的一代,我们教师应该抓住其主要 心理特点,在解读这些人文信息的同时,去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借助信息技术,让教材活起来

用教材教与教教材

用教材教与教教材 上周,刚刚从张老师处接手了两节三年级的科学课,并告诉我说,已经上好了第一单元,接下来准备上第三单元。 我翻开教材一看,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蚕”,各种观察活动都围绕蚕展开。 星期天,我特地去了乡下,想要一些小蚕或了解去哪里能搞到蚕种。这才发现,现在不是养蚕的季节,地里的桑树还没有发芽、长叶,所以,要看到真正的蚕必须等到五月份前后。于是,我果断地调整了教学内容,把第三单元水的测量调过来先上。 关于“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话题,已成为眼下课改的热门话题。传统教学中,教材是教师手中的圣经,教师是吟诵圣经的虔诚教徒,他们尊奉教材,唯恐和教材有所出入,所以执教者不可能或者说很难作出主观的改编。于是,许多有识之士针对教材出现的诸多实际问题,提出了“用教材教”的观点。这种观点,要求教师从教学宗旨出发,在不违背教学精神的前提下,尊重个性教学特征,更多地强调教学主观性。在当前教学条件下,可以说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从“教教材”到“用教教材教”,体现了教学的进步。 但是,前几天,我参加南通市小学科学六届二次学术研讨会,也听到了严清主任对此提出的批判,其主要理由是:教材浓缩了许多编写专家的精华思想,内容大都是经典案例,而一线的教师根本不可能自己编写出能经得起推敲的同样经典的教学内容,因而教师应该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要认认真地教教材。 在“用教材教”大行其道之时,再次提出“教教材”的不同观点,无疑是一种有益的争鸣。冷静思考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教材”的观点,实际上也承认教材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内容,也并不反对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优化处理。 进而思之,我们也可以用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融合。无论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这两种观点都突出一个“教”字,也就是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如在“有效教学”中备课形式的手写或电脑稿不应成为争论的焦点一样,“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本身也不应成为争论的焦点,毕竟这是教育改革中非主流的东西,只有教师具备了崇高的敬业精神,认认真真地钻研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才会有真正实际意义的先进教学。cyf

2017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一年级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新学期伊始我们在龙山小学进行了小学一年级新教材培训,这次培训使我我感触颇深。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语文”的学习过程。 首先,教育专家从三个方面来为我们剖析了新教材,分别是“教材重要特点,教材概览,教材具体内容与建议”。让我们更直观更系统的去了解部编版新教材,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我对新教材培训受益匪浅,对新课程新理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感受到这次课改不仅是教材的改变,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所改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进行教学方式上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疏忽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约束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能力: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更重视学生的发展,着重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其次,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主编做了一个教材内容的解析,我从中了解到了新版一年级语文课本的编写思路,知道了新版语文课本和旧版的不同之处,新课改下国家对学生发展的各项要求在新教材中尽数体现出来。这次的讲座让我看到了国家对小学教育的用心和重视,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有责任深入了解课本的编写意图,深入了解课本的组成结构和使用新教材的注意事项,教好我的每一堂课,以自己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训会的最后,各市直小学有经验的老师分享了她们看到的优秀视频讲座,有关于趣味拼音教育的,有关于利用图片识字的,有对部编版教材分析的,我最喜欢的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各章节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各章节 六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章数的整除 第二章分数 第三章比和比例 第四章圆和扇形 第二学期 第五章有理数 第六章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组) 第七章线段和角的画法 第八章长方体的再认识 七年级(第一学期) 第九章整式 第十章分式 第十一章图形的运动 第二学期 第十二章实数 第十三章相交线平行线 第十四章三角形 第十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八年级(第一学期)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第十七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十八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第十九章几何证明 第二学期 第二十章一次函数 第二十一章代数方程 第二十二章四边形 第二十三章概率初步 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十四章相似三角形 第二十五章锐角的三角比 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 第二学期 第二十七章圆和正多变形 第二十八章统计初步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各章节 六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章数的整除 第一节整数和整除 1.1 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1.2 因数和倍数 1.3 能被2,5整除的数 第二节分解质因数 1.4素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 1.5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1.6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第二章分数 第一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1 分数与除数 2.2 分数的基本性质 2.3 分数的大小比较 第二节分数的运算 2.4 分数的加减法 2.5 分数的乘法 2.6 分数的除法 2.7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8 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2.9 分数运算的应用 第三章比和比例 第一节比和比例 3.1 比的意义 3.2比的基本性质 3.3比例 第二节百分比 3.4 百分比的意义 3.5 百分比的应用 3.6 等可能事件 第四章圆和扇形 第一节圆的周长和弧长 4.1 圆的周长 4.2 弧长 第二节圆和扇形的面积 4.3 圆的面积 4.4 扇形的面积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下) 一、教材总体框架结构: 提起新教材,大多数同行起初的感觉都是新教材知识零乱、分散,难于整理成章。给人这样初次印象主要还是教科书的编写呈现方式栏目比较繁多。如“实验探究”、“活动天地”、“交流共享”、“多识一点”、“在线测试”、“长话短说”、“挑战自我”、“单元练习与实践”等。这样设计主要目的是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究式学习。也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最大的地方。其实新教材形散而神不散,它始终围绕“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事实到理论,从理论再到事实”两条主脉络纵横向,全方位的展开教学的。 1、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还把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学生 认知发展规律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各知识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现象入手学习有关物质结构和变化的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贯穿“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改革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在处理化学理论性知识与具体事实性知识间的关系时,基于初中生学习现状,为了分散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本着理论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穿插编排的形式,将分子和原子、物质组成的表示、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知识分别与水、空气、金属等内容相结合,分层次、分阶段地呈现有关概念,使概念理论的学习建立在具体的事实和情景基础之上,同时通过概念理论的学习又加深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深刻理解。 二、教材内容的安排特点: 在内容方面,新教材力求选择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化学知识,主要突出了以 下四方面: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1) 教学目的: 1、了解语文课程名称的确定和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2、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语文课程基本性质的理解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有长期的历史过程。从语文课程名称确定以来,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争论,我们才逐渐接近了语文课程的本质。语文课程的本质什么,这就是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传授 (一)语文课程名称的由来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实行分科教学,语文才从多学科的融合中分化出来,单独设科。自1904至1949年,课程名称使用过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讲经读经、国文、国语等,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才正式使用语文这个名称。 关于“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确定,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他在1964年《语文教育书简》中还专门谈到:“‘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惟‘文’之含意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张志公先生也作过说明:“1949年6月,全国大陆大部分解放,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各种教材问题。关于原来的《国语》和《国文》,经过研究,认为小学和中学都应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上学一点文言文;至于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总之,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根据这样的看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不再用《国语》、《国文》两个名称,小学和中学一律称为《语文》。这就是这门功课叫作《语文》的来由。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 这一变革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把口语和书面语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传统语文教育中书面语言(文言文)脱离口头语言(生活语言)、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从而最终确立了现代语和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并重的教育思想。 (二)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学生思考:语文这个词可以怎样理解?尽量创造一种宽松、畅所欲言的气氛,组内交流后,教师设法调动学生对此发表看法,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各种

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于海军 【摘要】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即准确理解教材与课标的连接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现有的教学环境出发。切实发挥新教材的作用,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求知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用教材教教材创造性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处理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以往教材只要求讲知识点,而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新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接受式学习转向了探究式学

习。教师要深入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智慧是如何建构的,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应该是灌进去的,背进去的,而应该是通过活跃的探究学习建构起来的。因此,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 首先,创造性使用教材要以准确理解教材与课标的连接点为前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我们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前必须以课标为依据,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前提,认真研读教材和各种资料,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找准课标、教材的连接点,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例如,教学“因数和倍数”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这里有12个完全一样

的小正方形,如果用这12个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拼?有几种不同的拼法?你能在头脑中拼一拼吗? 师: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能用算式表示吗?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算式直接写出12的所有因数吗?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教师将书上例题“你能找出3 6的所在因数吗”改为“你能写出12的所有因数吗”,这样一改,借助操作使学生自主获得12的所有因数,学生也很自然地想到可以用乘法来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其次,创造性使用教材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师用教材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即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 如教学《第几》一课内容时,教材所展示的排队买票的主题情景,对于农村学生比较陌生,很难使全体学生投入学习,我就将这个情景“转变”为中午排

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使用的几点体会

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使用的几点体会 河南省济源市教学研究室杨国顺 河南省济源市实验中学闫小利 2003年济源市省级课改实验区8年级进入了物理课改实施阶段,我们实验区选择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作为实验教材。我市实验区使用该教材的教师普遍认为,该实验教科书渗透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思想,教材在设计和编写上都给使用新教材的教师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感受,为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支持和帮助。 这里,就我们实验区的教师在该教材使用上的一些点滴经验和感受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并和同仁商榷。 一、对初中物理新教材的认识 新教材再体现《基础封育课程改革纲要》所倡导的课程理念,努力实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在新教材实施中,我们每位物理教师都需要领会编写组的四点立意: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2.强调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3.加强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4.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突出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观点。主要特点有以下七点。 (一)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甚至重要的地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对未知事物的探究。为了还原科学探究的本来面貌,教材尽量避免直接给出结论,甚至根本不给出结论。 2.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套教材从序言“科学之旅”开始就介绍了伽利略时摆的研究,让学生了解探究是科学研究的过程。继而设置了几个不完全的探究活动,并以旁批的形式表现探究活动的主要环节。例如,在“有趣的声音”中没有“怎样才能使物体发声”的探究活动,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中设有“平面镜成像有什么规律”的探究,在“功勋卓著的电与磁”中有让学生自己“找出电压、电流、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探究。由此可见,探究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在物理八年级上册书的最后,当学生对探究的过程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完整地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这时把探究的程序性知识推到前台,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学习,同时又照顾到科学知识的连贯性。 (二)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 遵照新课标的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和严密性,以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实践、探究和扩展知识面上。例如,关于反射的规律,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的反射的特征”,按照这样的要求,本书强调了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的表述则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表述没有提及反射光线是否与入射光线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因而可以说是不完整的,但是这种处理符合课程标准对光的反射的教学要求。由于并没有说这种表述就是“反射定律”,所以科学上是没有错误的。不但没有错误,这样处理重抓住了光在反射时最明显的特征,学生很好理解和记忆,免去了对八年级学生较为困难的“共面”及常被遗漏的“分居”,使他们可以更多地专注于探究的过程。这种处理是新课标基本理念的典型体现。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也类似这种情况。 (三)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 传统的教材考虑到学习热、电等内容时要用到力学的知识,所以必须把运动和力的知识放到最前面。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考虑到这些知识与声、光、电等相比较枯燥,而声、光、电不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