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

浅析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

浅析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
浅析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

浅析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

摘要:叔本华是西方意志主义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批判和继承康德的“物自体”而提出“表象”与“意志”,其中又以对意志的否定占据其哲学的核心地位,同时也是他整个哲学思想的归宿,他一改以往哲学家追问“为什么”的思路,而是提出“世界是什么”的追问。这也是他哲学中非理性主义的表现。从叔本华追问世界是什么开始,进而探讨他关于“表象”和“意志”哲学思想,通过探讨其对理性主义的挑战发现他哲学思想里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争取能够较准确地把握与阐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表象;意志;悲观主义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是19世纪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主要代表之一。他借鉴现象学的认识论基础,形成自己的意志主义本体论,由意志主义又引申出自己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人生观,从而形成系统的哲学思想。通过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受康德的影响很大。叔本华不同于同时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不承认“物自体”的观点,他坚持“物自体”,并且认为“物自体”可以通过直观通达,即叔本华所说的意志。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理解现象的钥匙,是世界的本质。他将世界区分为表象世界和意志世界,被我们认识的就是表象,本质的就是意志,但是叔本华又认为意志和表象是合二而一的,二者是不可分的。接下来我们将具体探讨叔本华哲学中关于对意志与表象的理解。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即是说“对于‘认识’而存在着的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比较

比较尼采和叔本华思想的异同 叔本华和尼采都是19世纪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二人的思想存在着共同点,都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强调意志的重要性,把意志看做万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源,用意志解释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精神各种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否认了人类意志的客观物质根源和生理基础,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以上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下面谈谈叔本华和尼采思想的不同之处。 叔本华认为的意志是生命意志,即求生的意志。尼采认为的意志是权力意志,即求发展、壮大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他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所以又把意志称为生命意志,而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一天不能得到满足,就痛苦一天。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是有限的。在宣传其悲观厌世的人生观的同时,叔本华极力抨击乐观主义。同时宣传利己主义乃是人类的天性,万物的本质。利己主义是必然的,生命意志的肯定是绝对的。但这种肯定又无异于痛苦,因此要解决痛苦,就要舍弃欲求,摆脱意志的束缚,否定生命意志。他认为既可以通过艺术来达到暂时的解脱,也可以通过禁欲来达到永远的解脱。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就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就是走禁欲之路。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他确立了意志却又扼杀了意志,确立了人的地位和价值又泯灭了人的一切,使他的哲学走向了反人生的悲观厌世之路,所以他的思想只是反映了人生要求摆脱痛苦的愿望,而没有起到革命的作用,反而掩盖了痛苦的真正根源。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他的强力意志哲学一方面禀承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另一方面尼采是从希腊文化的悲剧精神中找到这一哲学起点的。尼采极其赞赏希腊悲剧精神,他认为希腊悲剧精神有两个,一个是日神(阿波罗)精神,一个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真正的精神是酒神精神,真正的哲学的酒神哲学。尼采认为不仅人的生命本质是强力意志,而且一切自然过程和自然事物都是强力意志的表现。在人类社会中强力意志主宰着一切。强力意志是世界运动变化的动力,由强力意志所派生和推动的世界的永远“流传”、“永久循环”的,是沿着螺旋形变化的。万物皆变,唯有意志永存不变。尼采从他的权力意志出发,引出了他的人生哲学——超人哲学,超人哲学是疯狂主义的,人称狂人哲学。他认为超人就是指权力意志达到顶峰的人。超人创造着社会历史,推动着社会前进。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姓名:陈岑 学号:201203140202 班级:2012级2班 摘要: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及很多人云亦云的人所认为的:“叔本华所持的是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最悲观的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似乎注定被扣上悲观的帽子。但是,一般说来被扣上的帽子都不为人真正地认可和属实。他的人生观在悲观之处体现着通达,让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得一种恍然大悟。在孤独之处透着智慧的光芒。而他的哲学也似乎总处于一种尴尬的被边缘化的地位。但真如他本人怀着的“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的自信一样,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并不体现在他的哲学地位上。那么到底什么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为什么他的哲学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地位,我们又应当怎样认识和对待叔本华所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态度。从这些方面的探索中,能否找到一条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人生观?这还有待分析斟酌推敲。 关键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通达孤独被边缘化深刻思想

一、我所了解的叔本华 “我很庆幸我认识的第一位哲学家不是黑格尔之流,而是叔本华”,记不清这是出自谁人之口,但难免让我也不得不那样认为,虽然我对黑格尔了解甚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了解叔本华多少。对叔本华是一种超越阶级超越情感的共鸣。奇怪的是我并不像他那么有钱,也没有像他一样从小周游列国,从一开始接受的不是纯书本上的知识,更没有和母亲相处不愉快,也没有像他对女人一样深恶痛绝地对男人深恶痛绝,更没有像他一样拥有与生俱来的超群的智慧。但他跟我不一样的一点是于他十八岁时父亲自杀,于我20岁时父亲意外身亡。如此看来,他似乎比我更加不幸。但我实际上是比他不幸的。“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不幸哪能比较?一个人的思想观点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密切。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不同的观点,相似的人生经历中和不同已达到共鸣。我想能与叔本华有所共鸣,有所分歧的原因也在这里。 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初见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人生就是痛苦”。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就是生存欲望,为了生存不得不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产生欺诈残暴,产生一切痛苦。人的欲望与生俱来,没完没了,当一定的欲求得到满足后,新的欲望又随之产生。即使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那么可

叔本华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的差异

一位在西方哲学史上鼎鼎大名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其形成可以说主要是受了东方的思想。这种说法好象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确是 事实。随着东方哲学在西方传播的历史史料的不断挖掘,对叔本华本人思想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东学西渐的苗头在其后的一些哲学家那里表现的愈来愈充分,这使得人们有可能突破过去狭窄的视野和抛弃固执的学术偏见,承认这些东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事实及其价值。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柏拉图、康德和称作"远古印度智慧" 的印度宗教哲学。这三者虽然都是叔本华哲学的生长点,但他们在叔本华哲学形成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能够从根本上规定叔本华哲学特质,使其具有区别和超出前人并对后世具有开拓性、决定性影响的东西,不是西方哲学提供的,主要是受到了东方思想的影响。这里所说的"东方思想",不限于印度宗教,还包

括中国哲学和西亚的伊斯兰文明,但以印度宗教为主。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中提到了"《易经》中的中国哲学" ,并且在《自然的意志》(1836)中,竟专辟一章讲"中国学",介绍了中国的道、孔、佛三教。他的文章还时常触及"波斯人"的文化。本文只探讨东方思想中对叔本华起着重要影响的印度宗教与叔本华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叔本华是早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就融汇、打通东西文化的人物。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理应予以积极而适当的评价。当海德格尔在台湾学者箫师毅帮助下研译东方圣书――老子的《道德经》并向东方寻找智慧之路而引起世人关注的时候,叔本华这位现代人本主义的大宗师早已默默无闻地开始了援东入西的工作。所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领域里,叔本华同样是一位具有开拓影响的伟大人物。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_《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_《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最为著名的作品,叔本华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作为意志 和表象的世界》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他在书中提出了生存意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是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著。叔本华是生命哲学的先驱,他非常敏感地感觉到人间的苦难,因而他的人生观了充满悲观色彩。叔本华一生致力于柏拉图、康德哲学的研究,蔑视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 一著作分为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伦理学四个部分。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 人类的思维至多只能表现出世界的外部现象,表现为一个接一个的事物,而不可能在本质 上说明这些事物。在大千世界中,只有人与众不同,因为人具有意志,意志是人的本性, 是万物的基础、它单一、玄奥、超越时空,无原因、无目的,不可改变。意志在现象界中 表现为不断上升的意识系列,处于永恒地无目的高一级形态与低一级形态的斗争中,因此 与痛苦、灾难密不可分。艺术仅仅具有短暂地使人摆脱意志的作用,真正的解放只“生于 打破自我个性的束缚”。他的哲学在一定程度通过尼采,影响了活力论、生命哲学、存在 主义哲学以及人类学家的观念和方法。初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的开篇第一句“世 界是我的表象”。他认为,人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看见太阳,永 远只是手感触着地球,那么围绕着人的世界只作为表象存在着。我认为,主体的悟性至关重要,不同的主体将对事物获得不同的表象,每个主体所表象的内容应是有差别的。读完了本书的第一章节,我并没弄清作者真正所表达的思想,却对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了思考。 既然身外的世界只是自己的一个表象,我感知的事物,究竟是否真是事物的本身,我不能 确定。仅仅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也不具备深刻的思想。这样,我的悟性极可能平乏或是愚钝,被我表象的世界一定是不够真实的,也相信我 的周围也存在不少与我相近之人。我不再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言行都正确,试着去提高自己,试着去理解他人。我渴望《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这本书能为我平淡的思想播种上智慧的种子, 表像和意志可以说这两个概念就是哲学应涉及的核心,我感觉几乎不用看他的论证过 程就可以直接认可他的两句核心论点:“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和表象 揭示了两种视界。从现实生活来讲,我们的表象够构成我们的世界。我们不妨引用叔本华 的话:“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 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这点完全是不证自明的,如果有人怀疑的话,那么就会让我以为他想获得更加具体的直观,怀疑自己的视觉也并非过分荒谬,所以我也许会告诉他要达到某种本质直观,最好先拿砖头崩自己脑袋一下。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浅议人类意志自由

9.浅议人类意志自由 皇家科学院提出的问题是:人类意志的自由,能从自我意识得到证明吗? 这是一个重要、严肃而困难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它同中世纪和近代全部哲学的一个主要问题有关系。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当然要作详细的探讨,对此问题中出现的那些主要概念,当然也要加以分析。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会发现这一概念是一个消极的概念。通过这一概念,我们想到的只是一切障碍的消除;而在这一切障碍表现力量的时候,它们必然是积极的。自由的概念,相应于这一切障碍可能具有的性质,可以分为三种完全不同的类型:自然的自由、智力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 自然的自由。就是各种物质障碍的不存在。由此我们可说:自由的天空,自由的眺望,自由的空气,自由的田野,自由的场所,自由的热,自由的电,河流不再受水闸的阻挡而自由流动,等等。连自由的居所、自由的膳食、自由的印刷、不付邮资的信件,都表明令人讨厌的条件的不存在,这些条件作为享受的障碍物,总是和居所、膳食等东西相伴随。但在我们的思想中,自由的概念总是动物的宾词,其特征是,动物的运动是源于它们的意志,是随心所欲的,只有在没有物质障碍才能称之为自由。由于这种障碍可能差别甚大,而受阻碍的又总是意志,因此,为简便起见,人们总是从积极方面来理解自由的概念,并因而总是指那一切只是受其意志推动的或只是遵循其意志而行动的东西。从根本上来讲,不论概念发生什么变化,内容都没有变。

就自然意义上的概念而言,动物和人只有在既没有束缚又没有监狱、也不麻痹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没有自然的、物质的障碍妨碍它们的运动以及它们的运动是循着自己的意志的时候,才能说它们是自由的。 这种自然意义上的自由概念,特别是在作为动物的宾词时,是原始的、直接的,因而是最经常的。因此,这种意义上的自由概念是毋庸臵疑的,是无需讨论的,而其现实性也始终能从经验中得到证实。动物只是按照其意志在行动,在此意义上也就是自由的,无需考虑会有什么东西能影响它的意志本身。在这种原始、直接因而是普遍意义上的自由的概念只同阻碍它行动的自然障碍的消除有关。因此人们可以说:空气中的鸟是自由的,森林中的野兽是自由的,自然的人是自由的。只有自由的人才是幸福的。人们说一个民族也是自由的,其含义是:这个民族是按照它自己制定的法律来治理的,只有这样,它才始终遵循自己的意志。由此,政治的自由也属于自然意义上的自由。 但只要我们离开了这种自然的自由,并考察另两种自由时,我们就和这一概念的普通意义无关,而同这其哲学意义发生关系了。这会带来许多困难,它分裂为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自由,即智力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 智力的自由也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就思维而言是自愿的,还是不自愿的。我在这里提到这种自由,只是为了划分概念的完整性。在这之前,我将对它所使用的概念进行论述,最后只需对它简略论述一下就可以了。但在划分自由的三种类型时,由于它和自然的自由贴近,就必须把它放在自然的自由之后。

叔本华100句名言 (2)

叔本华名言100句 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叔本华 ·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 11. 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叔本华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 A certain amount of care or pain or trouble is necessary for every man at all times .A ship without a ballast is unstable and will not go straight. (Arthur Schopenhauer. Geman philosopher)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21. 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叔本华 * 同在一个舞台上,有的人是帝王,有的人是臣子,有的人是将军,士兵或仆人和其他等等,他们彼此的不同只不过是外在的不同而已,但各种角色内层核心的实在性确是相同的,大家都是可怜的演员,对自己的命运充满着渴望与焦虑。 * 人的最高,永恒和丰富的快乐实在是他的心灵。 *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真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要姓杜得多。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快快乐乐的享受非常健全的体格,理知清明,生命活泼,洞彻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这些都不是身份与财富所能促成或代替的。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以前很少看哲学书,主要是那些哲学咱看不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贴近俺们的实际,前几个月看了他的几本书,有点感觉。这里简单记录一下读他的《人生的智慧》(韦启昌译)的一点感受: 1. 对待健康:叔本华认为人的幸福来自于“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保持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人的健康远远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一个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和地位所不能替代大”。 那么看看哲学家给出的健康方法:避免一切纵欲放荡行为、烦心和剧烈的情绪动荡、长时间的精神紧张;每天至少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勤洗冷水澡;节制饮食等。看来跟门口乘凉的大叔大妈给出的建议一样啊,果不然贴近咱老百姓。 大叔的生活确实极有规律:早上7点到8点起床,洗完冷水澡后喝上一杯咖啡。然后埋头写作一直到中午,这段时间禁止任何人打扰。之后吹笛半个小时娱乐,午饭后阅读到4点,然后不管天阴下雨,铁定出门快速散步,身后跟着他的卷毛狗“小叔本华”。晚上准时去图书馆,之后去剧院或音乐会。晚上9到10点回家,躺在床上看古印度的《吠陀》几页后睡觉。当然他活了72岁,也不算很长寿。 即使哲学家们不说,我们也知道健康的重要,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所以需要时时提醒注意健康,建议爱坛也开设“健康养生”栏目,督促大家保健。 2. 对待物质财富:物质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外,对于我们真正的幸福没有多大影响。相反,它还会打扰我们悠闲自由的生活。 大叔说:“我们看到很多人像蚂蚁似的辛勤劳作,从早到晚盘算着如何增加他们的财富。一旦脱离了那狭窄的挣钱领域,他们就一无所知。他们的精神空白一片,对挣钱以外的一切事情毫无感知”。 3. 对待别人的看法:不要太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否则它会导致虚荣和奢侈。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和恐惧也与此相关。 “几乎所以的人毕生不息地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为什么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是由于“人们头脑里面的见解和认识,绝大部分往往是黑白颠倒和虚假荒唐的,这些见解不值得我们重视”。只要抛弃对名誉的最求,我们的生活才会宁静,就像隐居的人一样,他们不用生活在别人的视线里。 4. 对待生活:大叔认为生活是痛苦的而非幸福的。“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实存在的”,他认为幸福是带有否定意义的、暂时的,而只有痛苦才是肯定的、永恒的。 “我们不要把目光盯着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而是尽可能地注意逃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这个世界所能给予我们的最好东西,不外乎就是一种没有痛苦的、宁静和可以让我们勉强活下来;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实现它们

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

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 王铁,孙潇 (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710054) 摘要: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包括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生存意志的本体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独特的宗教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包含有很多合理的因素,其对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键词:叔本华;哲学思想;人生观;宗教观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58(2008)01-0007-02 作者简介:王铁(1983———),男,回族,河北涿州人,长安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收稿日期:2007—04—14 2008年第1期(总第101期) No.1,2008General.No.101 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叔本华对整个20世纪的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作为非学院派哲学家,引起了西方哲学的巨大变革;开拓了正统哲学以外的新的思想话语,是一个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于当时的西方哲学乃至现当代的西方哲学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 阿瑟?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是西方近代哲学史 上第一个以唯意志论著称的大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家。他 1788年出生于一个世代经商的德国人家庭,后进入柏林大 学学习哲学,此后一生研究哲学,其在世时声名寥落,直到 1860年他在德国逝世时才迎来了哲学名誉的登峰造极。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的产生,是同当时德国的社会环境所分不开的,也正因为如此,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在19世纪 40年代后开始深受欢迎。在此之前,德国资产阶级向往革 命,崇尚理性和进步,当时流行的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包含辩证法的理性派哲学,而叔本华却敌视理性和进取,他的哲 学批判理性主义,宣扬悲观主义,显然与时代格格不入。《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出版后甚至无人问津,他只好自我解嘲说自己的著作是为后人而写并相信它们很快会受欢迎。后来,德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急剧变化,叔本华所预言的时代来临了。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仅一年的时间便遭遇了失败,德国资产阶级灰心失望,工人运动高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使他们的革命软弱性进一步暴露,于是对理性的不信任,对现实的逃避成了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流行的思想风尚,他们抛弃了理性向上的黑格尔哲学,转向了与 其心境相适应的反理性的、悲观的叔本华哲学。 叔本华哲学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西方许多哲学史、科学史和艺术史的著作中,他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提到,他的思想经常被人们引用。代表着现代西方科学与文化思潮的一些大学者如尼采、克尔凯郭尔、柏格森、詹姆士、萨特、弗洛伊德以及爱因斯坦、托尔斯泰等人,都曾经把叔本华奉为自己的启蒙先师或思想同道;在中国文化界,王国维、鲁迅等许多学界巨擘,也曾经受到他的思想的启发或引导。叔本华之所以受到这样的关注,就在于他是近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批判者,也是现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引导者。 二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宣扬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生存意志的本体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独特的宗教观著称于世。 第一,相对主义。叔本华为现代西方哲学打通的第一个突破口,就是颠覆了在传统哲学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绝对观念。他认为,世界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本源,事物根本就没有绝对的真理,人也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本性。一切都处在相对的关系之中,而这种相对的关系是无法用绝对来解释的。叔本华把世界的本源、人的本性归结为盲目的、任意的意志,其目的就是针对传统哲学的绝对观念而发的。 第二,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叔本华哲学的出发点,他不同以往哲学将主体与客体分离,而是把主客体联系起来的表象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故作为表象的世界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个半面,一个半面是 7——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大一时候上《谈谈方法》,犹记第一篇作业(小论文)的题目是“情感与理智”,这篇作业最终被我写成了“意志与情感、理智的关系”,因而面批作业的时候助教对我说:“你以后想不想考哲学系的研?去看看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吧。” 两年过去,话犹在耳,但《作》总是书架上庋藏的新书,每次翻开都缺少读下去的勇气。况且课完人散,这大概是大学课程最大的特点。这也正是生活本身,在某一情境下相遇的人们很快各奔前程。也正因如此,有回过马路,那位当年的助教迎面走来,跟我打招呼,这时竟然有种散去的一切中又回来了那么一部分的错觉。 于是张老师说这学期美学课上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想到,如果现在再不看《作》,那大概是这辈子都看不完它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啃完了它的正文部分,这时我想写点什么了。 在儿时的“新闻理想”尚未破灭之前,我想成为一名记者,然而就像许多有过同样梦想而未去实现的人们一样,终究缺少改变现状的勇气,又不甘沉沦于为虎作伥。这一转变实际上打开了另外一扇不一样的门;它不通向广场,而通向隧道。大一时的大物课上,当那位陈教授口若悬河地说着自己和某某诺奖得主吃过饭的时候,我想到的是米兰·昆德拉引过的一句胡塞尔的话,大意是说,科学使人的目光不再着眼于“生活世界”,而是孤军突进地在某个狭小的领域里奋战,从而使人陷入真正的孤独。 这句话固然是对科学的批判,现在想来,还有另外一层被忽略的形象:孤军奋战的科学之人,犹如从这土地上找了一个点,然后挖下去;他无意建造宏伟华丽的建筑,却专注于前行本身,随着土壤和岩石指示的方向挖出一条独处的隧道,并且真正的研究,将使他无所谓隧道的开口终将在哪里。当广场和人群不能支撑生活时,隧道和独处或许能够将引人向暂时的安宁。 隧道本身也不能提供安宁。照叔本华的说法,科学所代表的以根据律为方式的认识并不能提供这种安宁;能在人间暂时提供这种安宁的,必须是艺术的那种无意志的认识,我感觉有点像康德的所谓“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功利的快感”。然而我还是没有读过康德,所以也不知道以前读到的评述是否真能照映出原貌。 不过隧道只是一个比喻,它不仅有“科学”这个外壳。如果一个人自身就是一个移动的隧道呢? 一个人的状态非常重要,也许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肯定自己生命意志的需要,以(精神上的)独处确证自己真的存在且唯一,而不是某个他者的映射和重复。而爱好广场的人,大概是喜欢这种融化在人群的感觉吧。执着于隧道的人,无论隧道有着怎样的形式,时常会找不到在外面世界的位置,就连二者的时间也未必同步。当世界片刻不停、甚至迫不及待地旋转到这一时刻的时候,也许隧道中人仍在细细品位久远某时的见闻。正因如此,虽然每个人都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却也很难。 似乎隧道是一个很难走出的东西。只要隧道中人依然相信广场和人群无法支撑他们的想望,那么隧道的墙壁就永远冷漠坚固,虽然可能只是一道玻璃的幕墙:我在看外面的某个“它”,以一种观审客体的方式,否认“它”也可以看我。至于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毋宁说是边界和边界的碰撞,并且由于二者时间未必不同步,通常总需要一段时间才反应过来:哦,当初…… 所以所谓的相遇要求:发生在同一时刻。 如果说“后继”真的是时间的全部本质的话,那么我想所谓“时光机”不过是类似拨弄钟表

试论尼采的权力意志

试论尼采的权力意志 摘要 尼采是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他在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而发展为权力意志论者,他的这一主张又被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所承继。他的哲学主张,在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哲学界的注意,然而在他去世后,却成为一种很有市场的思 想潮流,尤其是当代,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很大。他在继承批判叔本华“生存意志论”的基础上认为事物的生存意志除了求生存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求权力、求强大、求优势、求自身超越,真正的权力意志将对生命的肯定作为新的价值原则而建立,从而体现出它的创造性,因此在尼采哲学中,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因此只有准确把握权力意志论,才能真正理解尼采哲学。 关键词:尼采;权力意志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哲学思想,是受古希腊古典文学、美学的影响而萌生,吸取了叔本华唯意志论思想,在批判一切,重估一切,否定理性主义,否定上帝的存在中逐渐形成的。尼采为了寻求人的本来面貌,放弃了对音乐的爱好而专门从事哲学研究。他研究了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这本书。书中叔本华把世界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表面东西称之为表象,世界的运动变化都是由意志决定的,“世界是我的意志”。大自然中的一切全都是意志客体化,是我们直观到的意志活动。他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也就是延长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说的意志又叫“生命意志”。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人生比作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他的唯意志哲学走上了一条从肯定人的生命意志而滑向消极人生的路线。尼采以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为出发点,加以改造、引伸、扩张,认为意志的无限延伸和尽头就是权力。他接受了世界运动和变化发展都是由意志决定的观点,用意志来对世界各式各样的事物和现象作出解释。但是,他又不同意叔本华把意识作为消极无为,人在意识面前是顺应、否定、放弃的消极求生意志。他认为,人生痛苦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人们利己的生活意志在现实世界中很难得到满足, 而要消除痛苦,不能采取逃避的办法,而要加强自身的权力,超过一切弱者,使白己成为自己的主人。 尼采说,生命的本质是意志,它本来就是一种自我的意欲,一种本能的冲动和创造的力量,能够自我创造,自我扩张。他所谓的“权力”指的就是“征服”,支配和奴役他物的力量,是说生命具有自我扩张的能力。同时这里的权力是广义的,它指的是人不断地改善、扩大、增长、超越自身的生命力,而不是仅仅归结为追求政治权力的的意志。“权力意志”具有迷惑性,所以它也被翻译为“强力意志”。 尼采的哲学是乐观的,他倡导积极向上不断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人生。尼采的哲学是浪漫的,在他看来,人生可以是荒谬的、渺小的、艰辛的,但应该是真实的、自强的、任意的,因此是充满欢乐的。尼采主张一种积极奋发的人生,强调人不应该成为环境的奴隶,不应满足于“已经如此”的状态,而应该努力去追求和实现“应该如此”的存在。因此,权力意志是一种生命的创造力量,不断地克服困难,要不断地扩张和超越自己,这种力是生生不息的。尼采始终站在高处,他对自己没有恶感,也从不与人产生敌意,甚至从未惩罚学生。不惩罚学生据说是因为最懒惰的学生对他的课程也会“变得用功起来”。尼采是一个精神的强者,他“怀疑一切不自私的倾向及亲切友爱”的表示,他觉得那是“衰弱的象征”。他认为克服怜悯

浅谈尼采主要的哲学思想

浅谈尼采主要的哲学思想 反传统主义者尼采,其学说的影响无论是在世界各国还是在中国都很强烈的。从近代起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形成了三次“尼采热”(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抗日战争时期,1985一1989年间)。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尼采的思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尼采的思想深受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他先是追随叔本华,后是扬弃了叔本华,以自己的“强力意志说”来代替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强调发挥人的创造性活力和生命本能。他高呼“上帝死了”主张“用铁锤从事哲学”。他提出“打倒偶像”,反对以苏格拉底和基督教为代表的欧洲理性派哲学传统,及其孕育的“强力意志”相悖的“奴隶道德”(全增瑕主编《西方哲学史》第417页)。他大胆提倡“重估一切价值”,以使人的生命充盈的“主道德”代替以往的使人堕落、屠弱的“畜群道德”或“奴隶道德”,以现实世界的“超人”代替彼岸世界的“上帝”或“救世主”以及个性被泯灭的“末人”。 一、强力意志 尼采强力意志论一直可以追溯到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但是尼采扬弃了叔本华全面否定生命的悲观主义思想,强力意志实现的是对人性的肯定,对人生存价值的认可,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强力意志,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特性。生命意志的目标不是求生存,而是求强力具有强力意志的人是自由之人、智慧之人、自主之人。人在创造中成其为人,只有具有强力意志的主体才是自由的艺术创造的主体,才是生存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命是一种自我扩张、自我延伸、不断上升的过程,强力意志是一种自我肯定的意愿,一种自我超越的意愿,人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命运的主宰,就必须有强力意志。人出生就是走向死亡,这是人的宿命的悲剧,而通过艺术创造可以实现对这种宿命苦难的升华,可以避免这种痛苦,从而拯救人类悲剧性的命运,这是一种古希腊式的逃避痛苦、消极对待的方式,而尼采认为,强健的生命渴求痛苦,从生命本体的高度和不可知的悲剧命运力量的抗争,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人生充满了痛苦,最重要的是理解痛苦的意义,痛苦提升了生命的状态,显现了生命意志本身坚不可摧的力量以及生存的乐趣,在悲剧现象背后是生命永恒的欢乐,生命的最高状态是包括了痛苦在内的。尼采承认人生的悲剧性的同时,却勇敢直面生命的整体,连同它的苦难和悲剧,尼采对生命的肯定,即无论现实多么残酷,生存多么艰辛,人都应该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生活的怀抱中,就像酒神一样迷醉似地执着于它,这无疑是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关于“超人”的观点 关于“超人”的观点尼采以“权力意志”为其理论基础提出了“超人”学说,主要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超人”是衡量一个民族优劣的价值尺度,也是人类的远大目标。他指出,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不能不首先评定其价值,凡是能统治、征服他人的,并使他们的邻人畏惧和嫉妒的,便被看作是高超的人,是“第一的、标准的,是一切事物之精义”。但是,有谁能成为统治者和征服者,即谁是“标准”和“精义”呢 尼采认为,只有“超人”。 第二,“超人是大地的意义”。在尼采看来, 历史上一切存在物都创造了某种超越自身的东西人也是一种被超越的东西,所以他一再指出,目标不是

现代西方美学笔记

绪论 第一章唯意志论美学 第二章表现主义美学 第三章直觉主义美学 第四章精神分析学美学 第五章分析美学 第六章经验主义美学 第七章存在主义美学 第八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第九章解释学美学 第十章解构主义美学 教材及参考书目(注:各流派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为必读书目) 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 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 程孟辉主编《现代西方美学》(上、下编) 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 绪论 ?现代西方美学的分期 ?现代西方美学的主要流派 ?现代西方美学的基本特点 一、分期 关于起点的三种观点: 从哲学角度,始于19世纪中叶,即Hegel逝世以后(1831) 从经济角度,始于20世纪(1900),工业革命前为近代 从政治角度,十月革命以后形成两个阵营、两种意识形态 我们一般采取前二种观点的结合: 1831-19世纪末,过渡酝酿 20世纪初的头30年,形成发展 20世纪30-50年代,初具规模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时期(福柯、德里达、詹姆逊、利奥塔) 对后现代的看法:现代之后;现代的后期;现代与后现代交织进行 二、主要流派 李泽厚: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 朱狄:科学与分析的二分法 当前学术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二分法(两大思潮) 人文主义-唯意志论美学、表现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 科学主义-形式主义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美学…… 三、基本特点 构成西方古典美学的三个方面 美的本质:从客体立论的现象-本质模式 审美心理:从主体立论的主客体模式 艺术:艺术哲学 现代西方美学由三面变成二面,悬置了美的本质(?) 1、两个转向: 理性非理性、认识论语言论 现代西方美学为什么会出现两个转向?这对其发展有什么影响? 17世纪前,本体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17世纪-19世纪末,认识论(我们是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在对世界作出判断以前,先对知识的可靠性和可能性作出回答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后感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一书,以优美的语言和一针见血的见地,揭示了生命中最真实的痛楚,给我们这个喧嚣的时代以居安思危的警示。阅读他的文字仿佛于浮躁中感受到一丝宁静,于狂热中焕发出一份清醒,于盲目中寻找到些许理性。他的很多思想观点于今天仍然具有丰富的价值。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那就是,它告诫我们生活如此残酷,只有正视痛苦,坚定信念,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才能确定自己的世界,在这大千世界中站稳脚跟。 突然想到于丹老师曾讲过的一个故事: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用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这里膜拜。但是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跟它采自同一块山石的很多花岗岩。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变得不服气了,它们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去膜拜你呢?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的对这些台阶们说了一句话,他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以成佛”。今天的社会给人的压力太大,只有一个人有效的建立起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生命反张力。而叔本华所倡导的自我体验正是建立这种内心价值系统的一种方式。叔本华的一生也恰是历经挫折磨难、千锤百练,甚至千刀万剐后才功成名就,受到大众的认可和追捧。这正如他自己所言:“当人们变得老朽,生活的快乐和消遣就像秋天的落叶一去不复返了,也就在那时,名声才像冬青树一样开始萌芽”。 我想,要理解叔本华的思想不能不了解他的生平。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思想的形成。既然叔本华被奉为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那么就一定有形成他悲观思想的客观原因。 阿尔图尔·叔本华(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但泽(今波兰)一个世代为商的家庭。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亭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又因与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终年七十二岁。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等。 叔本华的父母是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老叔本华比约翰娜(即叔本华的母亲)大二十岁。老叔本华生性耿直,坦率得吓人,对违背他心愿之事从不假以辞色,哪怕是国王。而约翰娜则生性活泼,喜欢交际,又极富才情。由于性格和年龄的差距,夫妻二人的关系并不和谐。约翰娜经常在家中举办沙龙聚会,以其高雅的风度、机智的谈吐、高超的交际手腕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这让沉默寡言的老叔本华妒火中烧。妒忌也是最终导致他从汉堡家中阁楼上摔下来而死于非命的原因。叔本华深知忌妒之害,他在《论生命悲剧哲学》一书中指出:“忌妒是人的天性,……但却是幸福生活的大敌。”“至于忌妒,我们可以认为是针对别人的。如果我们遭到别人的忌妒,应当永远记住:没有哪一种仇恨像忌妒而引起的仇恨那样难以和解,我们应该小心谨慎,避免遭人忌恨,并且,正如其他许多形式的不幸一样,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一点认识与评价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一点认识与评价 XXX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 摘要: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一切事物都经常维系着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他把意志看成是世界的本质,认为意志是自由的,是不可抑制永不满足的欲望的冲动,因其欲望无法完全满足,所以人生是痛苦和无聊的。当然,他对人的认识在某一程度上却有着现实且符合实际的一面,这对人看清自己、发展自己有着很强的指示作用,特别是对于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中的社会人来说,具有不可小觑的引导力。因此,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思想,我们应科学的从中吸取其精华部分,扬弃不合理成分,最终为我们人生的发展抛砖引玉,力求人生的最佳完美。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欲望痛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指出“人生是痛苦的,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而意志是一种‘不能遏制的盲目冲动’,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欲望因其某些原因是不能完全满足的,所以一旦人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就容易产生痛苦心理。追求欲望时,人生就

是一部惨剧,一个悲剧,人生就是痛苦的”。根据他的这些思想,我们不难看出,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就是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有着喜剧的影子。比如说,若按照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思想来看待当今高校的大学生,我们充满着太多的欲望,如好的工作、好的成绩、好的证书,包括好的恋爱等等,言之不尽,但在追求这些欲望的同时,总有人会成为牺牲品或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基于这种情况,在叔本华看来,高校的大学生的人生就是痛苦的,是充满着悲伤的人生旅程。快乐只是暂时的欲望的部分,一旦快乐之后,欲望随之放大,人生就充满了烦恼与不快,人生也就有了缺陷。快乐是要以牺牲痛苦为代价的,快乐之间意味着烦恼、痛苦随之而来,从而打破欲望的暂时的部分满足。 叔本华认为人们消除痛苦的最好的捷径是实行禁欲,对人们的欲望进行禁止,尤其是对个人的爱情、名利、权力、财富的欲望。这种思想如果消除了欲望又显得无聊,随之而来的便是无聊滋生出痛苦,因此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他竭力反对乐观主义,认为乐观主义是对人生不完美的解释。在此,那人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对于这个问题,叔本华揭示了人生存在的价值以及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现实原则。所以,这对于我们运用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去认识现实生活,使我们更能够客观的认识人生、享受人生、批判人生注入了新的元素。 另一方面,叔本华也认为,人生还是利己的。人类为了利益,为了自己生存的需要或幸福,凡是阻碍欲望满足的因素,人类就

叔本华名言名句大全

叔本华名言名句大全 导读:本文是关于叔本华名言名句大全,希望能帮助到您! 1、人们为一个人的死亡感到恐惧和悲伤,因为死亡意味着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将无法再去经历感受,将会对一切失去感知,活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将会归化为零!——叔本华 2、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叔本华 3、某种程度的艰难和困扰,这对每个人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这好像船要直行而必须有压舱物一样。——叔本华 4、当一个人绝对粗鲁时,就好像他脱光了衣服赤裸裸地站在我们面前——叔本华 5、理智有时似乎可以引导意志,但是仅仅象一个想到引导他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叔本华 6、好心善意,仁爱和慷慨等等替别人做的事永远只是减轻那些人的痛苦而已,从而可知能够推动这些好心善意去行善布施,永远只是对于别人的痛苦的认识。——叔本华 7、贪欲之产生,基于—个原则,就是认为一切快乐在效用上只是消极性,而包含一连串快乐的幸福则是幻想;相反的,痛苦却是积极性的,也是极端真实的。——叔本华 8、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叔本华

9、人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他无时无刻地忙忙碌碌地试图寻找些什么,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自己原是与空无同在,最后终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是一大悲局,而世界的内容却全是痛苦。——叔本华 10、时间对善用者亲切。——叔本华 11、我们自己不先去思考某个对象就来阅读有关它的文字,会是危险的……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别人在替我们思考;我们只是在重复别人的心理历程。……因此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都在读书……他就会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叔本华 12、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叔本华 13、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叔本华 14、做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叔本华 15、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为了用有限的时间去抗衡无限的时间而采取了繁殖这一手段,让自己的生命时间得以延续。这是人类繁殖的本能。——叔本华 16、我们看到最大的痛苦,都是在本质上我们自己的命运也难免的复杂关系和我们自己也可能干出来的行为带来的,所以我们也无须为不公平而抱怨。——叔本华 17、如果有一巨大的不幸,平日我们只要一想到它就会战栗,现在果然真的发生了,我们这时的情绪,整个说起来,只要忍过了第一阵创痛,以后也就没有什么很大的变化了。——叔本华 18、一切欲求作为欲求说,都是从缺陷,也即是从痛苦中产生的。——叔本华

读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有感

读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有感 假期读了叔本华的著作颇有感触。阿图尔·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叔本华建议读这本书的前提是《纯粹理性批判》、《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以及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更确切的说,这本书的主旨是作为表象但最终作为意志的世界,而不是将两者并列的。在这本书中,叔本华试图解决康德哲学遗留下的难题。和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不同,叔本华保留了物自体,并将其定义为意志。所以这整部书都是为了阐述这一思想的,他从写下这本书到去世为止坚信自己已经解决了世界之谜。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新诠释了充足理由律,解释为什么现象世界必须通过充足理由律来了解;第二部分提供了意志显现的细节,它是一种既不满足又不停止,盲目的冲动,要求人从自身存在本质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第三部分试图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审美,即艺术中获得一种短暂的慰藉;第四部分以伦理学和禁欲主义的形式提供一种可能获得拯救的方式。 对于叔本华而言,世界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表象,一方面是意志。主体是认识一切而不被任何事物所认识的,是世界的支柱,我们每个个人正是这样一个主体。而客体则是我们通过先验的时空范畴去认识的事物,比如我们的身体。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作为表象的世界,故而是不可分的。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先天认识只有时间、空间和因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