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学界对现代化含义的认识与发展

国内学界对现代化含义的认识与发展

国内学界对现代化含义的认识与发展
国内学界对现代化含义的认识与发展

国内学界对现代化含义的认识与发展

【摘要】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后国内学术界对现代化含义的探索,介绍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含义的探索过程。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含义的科学界定应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内涵与外延相结合;二是要与世界发展实际相结合;三是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关键词】学术界;现代化含义;研究概况;科学界定

对现代化的追求催生了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而对现代化含义的正确理解和科学界定决定了现代化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由于世界各国现代化理论研究者背景不同,其研究的对象也存在着较大差异,造成了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受其影响,当前我们国家对现代化的含义也同样没有形成共识。因此,对现代化含义进行梳理和分析,形成现代化含义的共识,对于统一认识,推进中国现代化理论及实践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前国内学术界对现代化含义的认识

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学术界首先提出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后,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理论。但实际上,中国知识界提出现代化的概念和观点比西方要早20年。“现代化”一词,在“五四”以后关于东西文化观的争论中,已偶尔出现。如柳克述在1927年出版的《新土耳其》一书中就使用过“现代化”一词,胡适在1929年发表的《文化的冲突》一文中也曾使用“现代化”的提法。但“现代化”一词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科学词汇在报刊

现代化含义研究概述

现代化含义研究概述 对于什么是现代化,国内外尚无统一定义,这一词因此已成为世界上学者们广泛争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现代化含义因其含义混乱,而招致曾任施罗德政府财政部长的奥斯卡·拉方丹抱怨说:“‘现代化’和‘现代性’这样的词现在已经贬值到你想往里面塞什么就可以塞什么的地步了。”(转引自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尽管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化的含义十分含混和庞杂,甚至有学者试图用发展研究代替现代化研究,但现代化概念的广泛包容性,以及该概念使用的高频率,已经使它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概念。而且,对现代化理论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的批判,也没有妨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量学者正在进入这一领域。这也是现代化理论发展史中一个有趣的现象。 理论界对现代化定义和内涵可以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一、时间和价值双重尺度说 现代化一词的英文翻译是modernization,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是从英语单词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来的。根据韦氏辞典,英语单词modern是形容词,产生于1585年,有两层含义:(1表示性质:现代的,新近的,时髦的; (2表示时间:现代的,指从大约公元1500年到当前这段历史时间。modern的两层含义有不同特点:(1性质只有时间限制(新近的,没有领域限制,所以,它可以指人类活动各个方面的特点;(2时间只有时间上限(大约公元1500年,没有时间下限,所 以,“现代”是可以无限延长的。英语单词modernize是动词,产生于1748年,含义是:使现代化(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成为现代的,使适合现代需要。“现代 化”(Modernization是个外来词,在英文中是modernize 的名词形式,产生于1770年,意为to make modern,即“使成为现代化的”之意。在汉语中找不到和modern一词准确的对应词汇,通常译为“现代”,有时也意译为“摩登”,意为“时新、新潮”之意。现代化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它是指从公元1500年以后至今很长历史时期。“现代化”同时还是一个价值概念,它是指区别于medieval(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即把文艺复兴看成是一个否定中世纪的神学权威,崇尚古典文化,开拓出近代新文化的新时代。由

当代大学生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机电工程学院丁勇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观点十分活跃。"新儒学 "、"新道学"、"文化中国"说、"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太平洋时代"说等等。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它的基本特征、精神实质、优良传统和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道德至上的人本主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尤其以儒家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必须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与西欧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在文化精神上存在着本质区别。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西文人文主义则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中心。

中国文化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体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五伦,强调人对于宗族和国家的义务,即侧重人与社会(讲天人合一,治国齐家平天下)、人与人(讲和为贵,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修养(内圣外敛,以德治国)问题,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人学,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荀子有一段话讲得很清楚:"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君道》)。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重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它是西方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当积极地挖掘中国历史上"重民"的思想精华,在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使其经过转化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借鉴。而它存在着的消极因素的克服与改善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必要。 (二)儒、道、法、佛互补。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主体构架。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体,并形成互补之势。从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来看,大体来说,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科技、宗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何谓现代化(Modernization)?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认识,是把现代化作为一种动态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不是单一因素的,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多因素的综合变化。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就是从使用人力、畜力转变为使用非生物动力,即从使用手工工具到使用机器作为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这意味着它是一种分工专业化、技术密集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科学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认识和把握农业现代化的涵义。必须联系农业现代化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特征。 1.历史性。农业现代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而出现的,它是产业结构变化规律与经济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在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农业现代化逐渐萌芽。人类社会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跃进,农业生产手段逐步向机械作业转化。19世纪20—30年代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引起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和生产力发展,以电力和钢铁为物质技术基础的现代化浪潮,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新兴起的科学技术革命,如新材料、新能源、微电子学、生物工程的蓬勃兴起,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新能源和新装备。在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又出现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生产力大发展时期,从而加速了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整个现代化的进程。 2.地域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有所不同。尽管农业现代化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作为最主要衡量指标,但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各有特色。以美国和西欧国家为代表的人少地多型国家,随着工业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要求农业提供更多的粮食和工业原料,农业现代化建设选择以石油为原料和动力的化学化和机械化;而以日本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型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侧重于种子、化肥和水利。从时间上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现代化以“石油农业”为基点,而80年代以后则更注重生物技术的应用,突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继承性。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科学和技术都有其继承性,农业现代化也是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前进的,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发展和提高。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科学劳动部分地是以前人劳动积累的利用为条件。在古代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农业环境和生物特性的变化往往是以数百年计。即使如此,农业技术在自身发展变化过程中就包含着去其糟粕、展其精华的过样。因此,一方面,农业技术或经验较长时期地保持相对稳定,在稳定中又逐步发展,这就使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而经久不衰;另一方面。它又随着生产实践的推进和需要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前进。 概括而言,建设农业现代化就是通过发展农用工业,增加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使农业成为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产业。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 (3)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一、多媒体的概念 (4) 二、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4) 三、多媒体的关键技术 (5) 四、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的关系 (5) 五、多媒体教学系统 (6)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6) 二、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性 (7)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的优势 (7) 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8) 五、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9) 六、多媒体技术的优缺点及意义 (10)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 (11) 二、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的结合 (11) 三、多媒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 (12) 四、多媒体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 (1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4)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多媒体教学更是在突破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在网络技术不断完善和网络信息不断丰富的前提下,以其独特的教学资源,不断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必将对改变中国的教学现状,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促进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在不断的尝试与改变中,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趋势也将进入更广阔的天地。本文简要阐述了多媒体教学形成的条件,浅谈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同时对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multimedia teaching in modem teaching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At the same time,the multimedia teaching is in the traditional and backward teaching model,the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and constantly enrich the premise,with its unique teaching resources,and consta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building new teaching mode,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Muhimedia teaching auxil-iary role is bound to change Chinese teaching situation,teaching patterns,teaching means,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to promote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e education system.In the trial and change,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ultimedia teaching will also enter the wider world.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forming conditions of multimedia teaching,assistant function of multimedia teaching,and makes prospects.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uhimedia teaching was pointed out.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辅助作用;发展趋势。

结合实际谈对现代化的认识

————结合实际谈对现代化的认识 一现代化理论是否是一个筐 “现代化”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五四”以后关于东西文化观的争论中,严既澄在1922年3月发表于《民铎》杂志的《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出现了“近代化的孔家思想”的提法,1927年柳克述在其《新土耳其》一书中将“现代化”与“西方化”并提。在1935年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讨论中,“现代化”一词逐渐为知识分子所接受,取代了“西化”、“中国化”等概念而广为沿用。但中国并未因此而产生出一套关于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现代化研究形成规模始于二战以后的西方,并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迅速兴起,它的兴起引起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的关注,但各学科又有各自的理解。 虞和平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绪论》中指出:在社会学家看来,现代化是一个传统社会的变革,也就是欠发达社会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过程。在经济学家看来,现代化就是经济由不发达到发达的发展过程,社会消费由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在政治学家看来,现代化是传统政体向现代化政体的转变过程、政权的合理集中化和科层化(制度化)的过程。在历史学家看来,现代化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客观环境的过程。在人类文化学家看来,现代化是促使社会、文化和个人各自获得科学知识,并把它运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过程。

罗荣渠先生认为现代化涵义大致有四类:(一)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的历史过程。(二) 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三)结构功能学派认为的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四) 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方面认为,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 另外,人们对现代化的历程和模式也认识不一,有人认为中国现代化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有的认为始于洋务运动,还有人认为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 二中国的现代化理论萌芽早于西方吗 罗荣渠先生多次分析马克思与现代化理论的关系,指出马克思早已形成关于“现代”的科学概念,并得出一个结论:马克思虽未使用过“现代化”一词,但关于现代化的思想,事实上早在他的唯物史观形成之初即以提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中心部分正是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马克思当然远远早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怎么能将马克思的发展理论当做研究现代化的理论工具的同时,又认为中国关于现代化的概念和观点早于西方现代化理论呢? 我们知道,一种社会理论的发展是与社会实践的变化分不开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现状才会产生出什么样的社会理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历程起始于欧洲,事实上,关于现代化的理论也发端于欧洲。从18世纪开始,就有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如法国的圣西门、孔德、杜克海

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认识与思考

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认识与思考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建国伊始,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就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不懈的奋斗。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这个资本主义横行的世界,不免就会显得孤立。建国伊始,苏联和我国同处一个阵营之中,但之后因为一些原因,我们失去了苏联的帮助,真正变得孤立无援。我国就是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遇到一些困难、挫折,但最终还是走向了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质的飞跃,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下,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坚忍不拔的毅力支撑着勤劳的中华民族走向了胜利。曾经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两弹一星”的顺利研制到“神舟系列”飞船的顺利发射;从较为封闭的国家走向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建立无一不见证了中国的大发展;从一个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到现在的GDP世界第二;从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政府的紧急响应,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短短的几十年,这一切成就真的是令人震撼!这一切无一不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的形象。 然而,这强大的背后就真的是强大吗?大的方面来说。我国的GDP全球第二,但人均GDP却是少的可怜。当前最为敏感的领土纠纷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一直在牵动着全国人民

的心!媒体称,我国已经步入军事化强国,我想不尽然,最起码和真正的军事化强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要不然,我们的领土纠纷问题,不会那么迟迟未决。一些小的岛国,也敢站在我们头上,我觉得这或许就是一种耻辱! 无可否认,我国经济确实处在一个空前的繁荣发展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有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民生问题是党中央提出的一大问题,也是一直在奋斗的问题:贫富差距,教育问题,医疗保障问题,安全问题,就业问题,能源资源问题。这一切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当代大学生更为直接的关注问题是教育问题和就业问题。最近我们一直在呼吁教育公平,我们为了教育公平事业一直在努力,但却一直没有取得可观的成绩——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毕业生就业问题也一直是一大难题:一方面,政府在通过增加就业岗位来缓解就业压力,然而增加的就业岗位相对于就业大军来说,本就是九牛一毛;另一方面,鼓励创业成为一个改善现状的途径,但就创业来说,一直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软肋,这从侧面彰显出了我们当代教育的不足。 贫富差距和医疗保障问题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医疗保障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关系更为直接。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早就得到重视,却得不到解决。虽然国家出台了医疗保险政策,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是会有诸如报销难等问题的。总之,我们期待一个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不仅仅是城市,更重要的是农村!谈及贫富差距,我就想起了房地产。现在的房价,尤其是发达地区的房价,真的使人望尘莫及!

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研究综述

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研究综述 摘要:中国流通现代化问题,成为近些年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但还没有文献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文章从流通现代化的定义、内容、评价、差距及路径等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了归纳,大体呈现出关于这方面研究的全貌,以理清我国流通现代化研究的基本脉络,发现新的研究视角,推进中国流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商品流通;现代化;流通经济;贸易经济 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流通业在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流通现代化程度不高,从而严重制约了生产、消费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加快实现流通现代化、提高流通业竞争力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对流通现代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4年…,至今有数十篇相关论文及专著,目前还缺乏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基于此,我们从流通现代化的定义、内容、评价、差距及路径等方面,对其进行梳理,以理清我国流通现代化研究的基本脉络,发现新的研究视角,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一、关于流通现代化定义 关于流通现代化的定义,学术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李飞曾将这些不同的观点归纳为状态说、动态说和综合说。我们借助这种划分,补充了新的“现代说”文献,进行综述。 (一)状态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流通现代化是一种状态。黄国雄、曹厚昌认为所谓商业现代化,就是要以符合现代化市场要求的商品流通体制,并运用先进的物质技术设施和科学的管理方式,高效率地组织商品流通。王诚庆、杨圣明认为流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意味着以现代工业文明为基础,在国民经济的商品化、社会化的同时,采用当代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社会科学知识武装我国的流通,使之转化为现实的流通生产力,形成现代化的国民经济流通系统,与现代化的国民经济生产系统和消费需求系统相耦合,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平衡运转和良性循环。吴运生、张中华认为流通现代化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经营变革、市场创新、技术进步的商业新战场。它以高度社会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生产力为基础,伴随着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而产生与发展的。 (二)动态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流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容和标准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丰富和充实,也是一个新内容持续性取代旧内容的过程,表现为科学技术、管理技术不断进步和观念不断更新。 现代化是动态的,所谓流通现代化正是对流通时间与空间集约化的不间断追求。贾履让、张志中认为,流通产业现代化作为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构成要素,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其内涵既包括生产力的发达水平,又包括生产关系的健全和完善程度;既包括社会经济基础建设状况,又包括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问题;既包括现代科技应用水平和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等硬件因素,又包括经营观念、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文化氛围等软件条件。黄木姣认为“流通现代化”的含义广泛,内容也很丰

阐述多媒体技术的含义

东北师范大学 专题讲座报告课题名称:《多媒体技术概述》题目:阐述多媒体技术的含义 学生姓名:马文雨 教师:赵蔚

阐述多媒体技术的含义 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Technology)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真正的多媒体技术所涉及的对象是计算机技术的产物,而其他的单纯事物,如电影、电视、音响等,均不属于多媒体技术的范畴。下面说说最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 中国人最热闹的节日“春节”马上就来了!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的铁路运输将承受很大的压力,订票系统即将到达崩溃的边缘。与铁路系统的遭遇类似,有一些旅游公司、网站的坐席在节假日以及旅游旺季的时候也经常被打爆,客户通常要排队很长时间才能接入坐席。 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怎么办?唯一的答案便是增加设备与系统维护人员,这么做的后果是成本也在相应地上升,而客户暴增的现象只是周期性的出现,大多数时候,增加的设备都处于闲置的状态,这显然是不符合投入产出比的。 云计算的出现恰如其分地解决了这个矛盾,有专门的公司在后台管理大型的服务器,也就是所谓的“云端”,企业可以通过租用“云”服务解决运营中产生的营销、管理等问题,只在需要的时候付费获取服务,这种模式下既能够降低设备成本,又能促进服务多样化。

云端应用无极限Dialogic PowerMedia成为中坚力量 云计算分为三种模式: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 服务)、SaaS(软件及服务)。第一种模式中用户通过Internet可以 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而第二种模式是将软件开发平台作为一种服务,第三种模式是通过互联网向企业和最终用户提供软件服务。 目前来说,云计算正处于初级阶段,但其市场前景已不可估量。IDC(国际数据公司)乐观地估计,未来3年全球云计算领域将有8000亿美元的新业务收入。这是一个谁都无法忽视的商业机遇,几乎所有重量级跨国IT巨头从不同领域和角度开始在“云计算”领域扎根,融合通信行业的Dialogic公司也早已深度参与,其PowerMedia产品系列(HMP;IPMS;WMS)在PaaS和SaaS为运营商提供超强链接,将多样化的服务呈现给终端用户。 有人打了个比方:云计算就好比是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而PowerMedia就是电厂集中供电模式 下的“变压器”,为云端的每一个业务提供多媒体技术支撑。同时,PowerMedia系列作为纯软件的产品,其接口的开放性能够完全配合当前云计算架构的建设。 当前,网络融合发展,导致了各种多媒体业务的空前繁荣,而由此而来的运营商设备已经不能满足扩张的需要,旧的设备已经变成了“鸡肋”。PowerMedia将云计算时代的多媒体发展引入了另一个世界,旧有的设备弃之也未尝不可。而Dialogic也从之前的协助

(完整版)中药现代化的意义

中药现代化的意义 转发评论 2010-01-09 21:54 中药现代化 几千年来,中医中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生命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历代中医药工作者不懈地努力,数百种野生药材被培养成家种品种。在经济全球化、回归自然的热潮涌动的今天,中医药更以独特的方式,以效果确切、毒副作用小、治疗疑难杂症等诸多优点备受关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医药又广泛地用于医药、化工、保健、美容等领域。众多事实表明,以现代化和高技术为特色的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才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保障,而传统中药材的种植、加工、炮制方法以及经营模式,必然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种种变化。 一、中药现代化的内涵 目前中药现代化的定义不多,有称中药科学化的,也有称中药现代科学化的。目前比较权威的定义当属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在联合制定的《中药科技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定义:即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 专家认为中药现代化具体来讲就是以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为基础,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中药。相关的国际标准和规范包括GAP,GEP,GLP,GCP,GMP,GUP,GSP,贯穿于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药现代化既包括行为、过程,也包括结果。 二、中药现代化的目的和意义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改造和重组我国传统中药产业,建立国际认可和广泛接受的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体系,能够极大提高我国中药产品的现代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使其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推动医药产业向我国支柱性产业方向发展。 在化学药品研究与开发难度日益增大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和完善中药研究开发过程中的一系

最新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①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还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显示: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从传统农业发展和过渡到现代农业,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正面临哪些困难,这些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迫切且现实的问题。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现在是一个人口接近十四亿的大国,而耕地总量约为13000万公顷,人均耕地小于0.1公顷。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许多地方有只搞经济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现象,农业中土地、人力、农业资源等大量流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措施,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提升。当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使得市场上出现了有的地方过剩而有的地方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得当前整个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个矛盾,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在总体上持续低,因此,农民要增加收入很困难。 (二)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家庭生产方式居主导地位。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经济,所以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生产方式上回到了中国以前传统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落后、停滞不前。其次,自给自足、很少依赖外界提供物资和服务的传统,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具有现代化的条件。再次,集约型的劳动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去进行农业活动。而且,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对科技知识缺少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增产的因素。最后,农业生产规模小,加上资源的不足,投入过多但收益甚少,缺少技术支持和资金来源,也是一大问题。

浅谈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技术研究

浅谈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技术研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将声音、文字、视频、图像、动画等结合为一体的先进技术,它具有集成性与交互性。它能够将数字信息通过界面显示出来,随着我国科技的日新月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被充分赋予了时代发展新特点,同时具备了显示各种形式的媒体特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充分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方式,它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我国的教育教学、现代化工业生产、传媒广播教学等方面,都运用到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无论是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还是娱乐都有多媒体技术的身影。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到了一个新台阶。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创新,未来多媒体技术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我们通过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阐述,就是想探索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道路,从而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今后的应用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推动多媒体技术应用持续稳步发展,这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

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必须加强对计算机相关技术尤其是加强对计算机多媒体关键技术的研究,这样才能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建议。那么何谓计算机多媒体关键技术呢?计算机多媒体的关键技术是解决视频、音频信号的获取和处理,包括多媒体数据的压缩编码和解码技术以及多媒体数据的输出技术。主要应用于通信、娱乐和计算机的融合,为解决电视数字化及高清晰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传统的压缩编码是以集合论为基本,它没有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主管能动性与事件本身含义。因此压缩编码的发展是从信息论开始的一个不断在更新完善的过程。按照信源的统计特点可以分为:预测编码、小波编码、矢量量化编码、转码编码等方法,根据图像传达景物特点可以分为图形编辑与基于内容的编辑。基于内容压缩编码方法是当前最先进的压缩方法。 近年来,多媒体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视频点播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它将计算机、通信、电视等技术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视频点播方式,实现了人们随意收看电视节目的想法。视频点播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点播技术让课堂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视频服务系统实现

我国“现代化”内涵是步步丰富的

我国“现代化”内涵是步步丰富的 许耀桐 2014年09月15日来源:北京日报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现代化,努力追寻现代化,不断认识和阐释现代化,展示了现代化的清晰脉络和丰富的内在关系。这里以“现代化”为视角,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回顾一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从“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到“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和阐释,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延续了近70年,先后作出了8次重要的阐释。 一是关于“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机械化”。毛泽东在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工业、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他说:“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思考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问题,1954年6月14日他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说:“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 二是关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即“四个现代化”或“四化”。从1959年末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中,提出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1964年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把“四个现代化”表述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三是关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在形成“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四化”认识后,毛泽东还把“四化”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通过“四化”,要“把我国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也就是毛泽东说的“伟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 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们国家建设的总目标。 四是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给予了高度重视。他认识到,“四个现代化”并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内容,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应该延伸到更多的范围,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法制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诸多方面。他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面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 五是关于“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文章中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要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化”,“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邓小平非常清楚,现代化当然不能没有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法治化)。 六是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新表述,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概念,而且还明确地规定了“强国”的内涵是“富强、民主、文明”。此后,这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规定,为党的十四大至十六大报告所沿用。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和谐”的内容,这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也得到了肯定和使用。 七是关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大

中国现代化研究

中国现代化研究 一、中国的现代化研究 如果从现代化的世界性和主体目标——工业化和民主化来讲,中国的现代化起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从世界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现代化发展标准来讲,中国的现代化经过了1911年前的准备阶段和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的启动阶段。从中国特有的现代化道路来讲,可分为1949年10月之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1949年10月至1978年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1979年——至今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历程在时间跨度上包含了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它虽有纵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体系结构,但并非就是这三史的综合体,也不是对这三史的替代,而且是追求对进入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变迁过程建立一种新的解释系统。对近现代的中国历史,史学界提出过多种发展线索论,但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所一直追求的目标和中国社会的实际发展趋向来看,现代化无疑也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而且可能比其他线索的涵盖面更宽。其他线索,如阶级斗争线索、外国侵略线索、反帝反封建线索、资本主义化线索、民族运动线索、经济发展线索等,几乎无一不与现代化有关。可以说现代化是一条由多股线条绞合而成的缆线。现代化作为一种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解释系统,虽然会涉及其他线索论的原理。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其基本原理:在先现代化国家对华侵略的影响,从民族自强自立的目的出发,推动本国现代化;学习外国先进文明,并使之与本国实情相结合,改造本国传统社会因素,创造现代因素,逐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这一原理表现在具体的研究体系上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反映社会发展的过程和阶段,且以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标准划分历史阶段;二是注重研究推动社会发展的诸因素和结构模式,及其互动关系;三是从外因与内变关系和世界一体化的角度,分析外国列强对华扩张的双重作用和危机关系;四是以考察经济发展的速度、水平、结构和模式为中心,并分析由此而引起的社会诸因素的变革;五是从社会发展的过程的连续性出发,研究现代与传统的批判继承关系,以及不同发展阶段间的积累关系。 对中国现代化问题进行较为集中的研究是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先是在美国和中国的台湾、香港的学者中开展此项研究。美国学者的研究,以1982年在美国出版的吉尔伯特·罗兹曼等所著《中国的现代化》一书是最具代表性。台湾方面,最突出的研究成果是由中研院近代史所的学者们所做的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分别就中国各省区的现代化历程进行研究。香港方面,香港大学亚洲中心于1979年出版了一部国际性的论文集《现代化在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的金耀基教授对中国现代化有很深的研究,论著颇丰。大陆方面的现代化研究起步稍晚,开始于80年代中期,但发展势头颇猛,召开了多次与现代化研究相关的学术会议,出版和发表了许多著作和论文,如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许纪霖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张琢的《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等,这些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或有关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和模式问题,或有关现代化历程中某一时期的某些问题,或有关中国现代化的有关专题,或有关中国现代化各个时期的发展水平。对于中国现代化全过程进行比较深入、全面、系统研究的成果有虞和平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三卷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还有中国现代化研究课题组2003年以来的中国社会现代化研究报告等具有代表性。 二、中国现代化的特殊问题与研究方法 如果说,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使中国传统社会逐渐发生变化,标志中国现代化的开端,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已经历了160多年的历史。在这160多年间,从社会环境和发展道路来说,中国的现代化经过了四个阶段和三种发展道路的变化:

标志的概述,定义,分类

第一章:标志概论 第一节标志的发展与沿革 从古至今,语言的出现是为人类的交流而孕育而生,与此同时,人类为了更好的交流而创造了语言,为了记录的需要又创造了图形、文字等视觉语言,层层递进,丝丝入扣。标志又叫标识或标徽,它是以特定而明确的造型来表示或代表事物,不仅对事物存在有单纯性的指示作用,还包括对其目的、内容、性质、特征、主张、精神等的总体表现。标志作为一种视觉识别符号,不仅代表一个实体、一种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其无形价值,同时还承载着当时代的文化和审美特征。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飞跃发展,到现在,经过精心设计从而具有高度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标志,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一切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有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无独有偶,标志和文字同出一源,都是由原始的符号或者图腾发展而来。原始社会时期,每个氏族和部落都选用一种认为与自己有特别神秘关系的动物或自然物象作为本氏族或部落的特殊标记(即称之为图腾)。譬如女娲氏族就以蛇的形象为图腾,而夏禹的祖先则以黄熊为图腾,也不乏以自然天体太阳、月亮,或是乌鸦等动物形象为图腾。最初人们将图腾刻在居住的洞穴和劳动工具上,继而后来作为战争和祭祀的标志,顺应成为族旗、族徽。直至国家产生以后,又演变成立国旗和国徽。附图1-1 1-2 1-3 1-4 原始人就用这刻、划的方式在岩石上用简单的图形、标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行为。每个民族也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语言。古代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为了方便联系、标示意义、区别事物的种类特征和归属,不断创造和广泛使用各种类型的标记,譬如路标、村标、碑碣、印信纹章等。又如,古埃及和古代中国文字的发展,从象形文字开始在造型表现上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波形代表水和河流等等。 伴随着岁月的长河,时代的不断递进,万物瞬息万变,附属于社会的发展也不断进步着,有着五千年古老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最早就有了作坊店铺,随之伴有招牌、幌子等标志的出现。在唐代制造的纸张内已有暗纹标志,到了宋代,商标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如当时济南专造细针的刘家针铺,就在商品包装上印有兔的图形和"认门前白兔儿为记"字样的商标。附图2,附图3 在中东地区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陶器、金器灯具等器物上面,均刻有文字和图形的标记,但当时它并不是商业性的标记,而是为了便于官方征税,换言之是为了便于作坊主与工匠之间记账而使用的一种标记,或者表示官方垄断经营的印记。在古代埃及的墓穴中曾出土刻有图画文字的器皿,这些图画文字多半是制造者的标志和姓名,这些都可以视为一种早期的符号标志。欧洲中世纪士兵所戴的盔甲,头盖上都有辨别归属的隐形标记,欧洲贵族的家族纹章,代出售货品上的草标,买卖牲畜身上的烙印,则是进一步发展了标志。 历经时间的鞭策与励炼,标志亦超越形体本身步入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领域,产生了一股信仰般的精神力量。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手段,丰富了设计形式,拓宽了标志设计创意的思域。纵览当今的标志设计形式精彩纷呈,应用范围更为广阔。其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现如今标志设计己成为自成体系而且朝着多样化发展的独立学科。 言而总之,标志是一种象征符号,它把传达的内容转换成图形语言,用形和色来抒发出思想和抽象的概念,亦代表着某种事物的性质及本质特征。由于标志善于在众多的视觉背景中利用其形、色、光材质等来首先吸引人们的视线,并造成深刻的视觉印象。所以,从原始社会中人们就用原始的刻、划地方式在岩石上用简单的图形、标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行为,伴随着历史的长河,标志也超越形体本身步入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领域。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符号,正在以各种精练的形象表达一定的含义、传达明确而特定的信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国际商业交往日益频繁,公共标志,国际化标志开始在世界普及,表现在标志设计方面的则

多媒体技术知识点整理

多媒体技术知识整理 1.1.1 多媒体的含义和分类 1、媒体的定义:人们用来与外界沟通和交流各种信息的载体,或者说是信息传递和信息存储的最基本的手段。 2、强调媒体的两层含义:一是存储信息的实体,二是指传递信息的载体,多媒体技术主要指后者。 3、国际通用定义媒体的分类:感觉、表示、显示、存储和传输五种媒体,信息源流最丰富的媒体(感觉媒体),最主要的媒体(表示媒体)。 4、表示媒体通常包含的几种媒体(多媒体数据的分类) 文本:最基本 声音(音频):三种表现形式(解说词、音效、背景音乐),具有很强的前后相关性,数据量大,实时性强 图片、图像:图像主要以位图形式存放,是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图片一般以向量图形式存在。视频影像:(静态和动态,真实的画面) 动画:移动的主观设计的绘画(二维平面、三维立体),根据制作方法分为造型和帧动画两类。05年高考题:分别指出WINDOWS系统中下列工具软件所处理的媒体,记事本(文本)、画图(图像)、录音机(声音)、CD唱机(声音)、媒体播放器(音频、视频)。 填空:___________、声音、图形、图像和动画等信息载体中的两个或多个的组合成为多媒体。单:下列不属于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的范围是(A 存储信息的实体B 信息的载体 C 文本D 图像)A

超文本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A顺序的树形B非线性的网状C线性的层次D随机的链式)B 1.1.2 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1、多媒体技术的含义: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综合处理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具有交互式的综合与实时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2、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集成性(综合性)、交互性、实时性。 集成性注意把握处理媒体的设备的集成和多种类型数据的集成化处理两个方面,了解创作的含义,基类媒体的概念。 05年高考题:多媒体作品与影视作品的主要区别是(A、共享性B集成性C交互性D传播性) C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最基本的特征。 简:请回答 单: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性有(A、多样性B集成性C交互性D可扩充性)ABC 填空:多媒体技术具有__________、实时性、交互性、高质量等特性。 1.1.3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简史:1986年,世界上第一台多媒体计算机AMGIA;1985年,只读光盘的问世;多媒体PC机标准MPC-1,MPC-2,MPC-3。 2、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了解性内容,注意几个符号简称的意义 1.2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组成 1.2.1 硬件组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