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轮南塔河油田稠油油源对比

轮南塔河油田稠油油源对比

轮南塔河油田稠油油源对比
轮南塔河油田稠油油源对比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9-111-01-03)

第一作者简介:马安来,男,34岁,副教授(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后),石油地球化学 收稿日期:2003-12-24

文章编号:0253-9985(2004)01-0031-08

轮南、塔河油田稠油油源对比

马安来1,2,张水昌3,张大江3,金之钧1

(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2.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

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要:运用G C ,G C -MS ,G C -MS -MS 、配比实验、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技术,研究了塔里木盆地轮南、塔河稠油油源。轮南、塔河油田稠油中含有252降藿烷,但正构烷烃分布完整,色谱基线呈不同程度抬升,油藏经历了两期成藏过程。稠油具有三环萜烷含量高、C 24四环萜烷含量低、伽马蜡烷含量低、C 28甾烷含量低、甲藻甾烷及三芳甲藻甾烷含量低、42甲基2242乙基胆甾烷及其芳构化甾烷含量低、242降甾烷含量低的特点。油源对比表明轮南、塔河稠油来源中、上奥陶统烃源岩。配比实验表明,原油中若混入了25%寒武系生源的T D2井原油,混源油也会呈现寒武系生源的特点,表明寒武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并未大规模混入到轮南、塔河油藏中。轮南、塔河稠油沥青质钌离子氧化降解产物在一元酸及甾烷酸、42甲基甾烷酸的分布与T D2井稠油明显不同,进一步证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可能为轮南、塔河稠油的主力源岩。关键词:生物标志物;油源对比;稠油;钌离子催化氧化(RIC O );沥青质;塔里木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

Oil and source correlation in Lunnan and T ahe heavy oil fields

Ma Anlai 1,2 Zhang Shuichang 3 Zhang Dajiang 3 Jin Zhijun 1

(1.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INOPEC ,Beijing ;2.Changjiang Univer sity ,Jingzhou ,Hubei ;

3.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CN PC ,Beijing )

Abstract :Several technologies ,including G C ,G C 2MS ,G C 2MS 2MS ,match experiment and ruthenium ion catalytic oxi 2dation of asphaltenes ,are used to study the s ources of heavy oil in Lunnan and T ahe oilfields ,T arim basin.The heavy oil in Lunnan and T ahe oilfields contain 252norhopane ,while the distribution of normal paraffin hydrocarbons is com 2plete and chromatographic base lines are uplifted in varying degrees ,showing that the accumulations have been formed in tw o stages.The heavy oil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content of tricyclic terpane ,low content of C 24tetracyclic ter 2pane ,gammacerane ,C 28sterane ,triaromatic sterane ,42methyl cholestane 2242ethyl cholestane ,aromized sterane ,and 242norsterane.Oil and s ource rock corre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oil in Lunnan and T ahe oilfields come from the s ource rocks in Middle and Upper Ordovician.Match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oil w ould have als 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mbrian s ource rock if it is mixed with 25%of T D2well ′s oil generated from Cambrian s ource rock ,indicating that the hydrocarbons generated from Cambrian s ource rocks have not extensively migrated into Lunan and T ahe reserv oirs.Ruthenium ion catalytic oxidation of asphaltenes further verifies that the s ource rocks in Middle and Upper Ordovician are the main s ource rocks of heavy oil in Lunnan and T ahe oilfields.

K ey w ords :biomarker ;oil and s ource correlation ;heavy oil ;ruthenium ion catalytic oxidation (RIC O );asphaltenes ;T arim basin

自20世纪80年代塔里木盆地沙参2井发现

古生界油气以来,油源研究一直是争论的焦点。1978年,康玉柱[1]首次提出寒武2奥陶系碳酸盐岩

是盆地重要的生储油岩系,“八五”至今,地矿系统及中石化系统认为塔里木海相原油源岩为寒武系至下奥陶统。在中石油系统,“九五”以来油源争

 第25卷 第1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OI L &G AS GE O LOGY

2004年2月 

论的焦点集中在是寒武系—下奥陶统还是中、上奥陶统生源。赵孟军等3依据Pr/Ph、三环萜烷、藿烷参数、MPI、碳同位素将塔北原油划分为Ⅰ类、Ⅱ类及两者的混源油。Ⅰ类原油为来源于寒武—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在塔中地区分布在TZ4油田、塔中北斜坡及主垒带上志留统、石炭系油藏中;包建平等33采用补身烷/升补身烷、C24T e/C26TT, G/C30H等参数,认为台盆区海相原油总体上具有混源的特征,但主体主要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王廷栋等333认为轮南地区不同层位发现的重油、正常油、凝析油和高蜡油均来自寒武系,之所以表现出中、上奥陶统的面貌是由于污染所致。孙永革等[2]在轮南地区原油和沥青质裂解产物中均检测到芳基类异戊二烯和异常分布的四甲基苯,认为除了现在所认识到的中、上奥陶统台缘斜坡灰泥丘相源岩外,还有一套发育于水体分层厌氧沉积的源岩对目前发现的油藏有贡献,这套源岩可能属于寒武系—下奥陶统,但也不排除中、上奥陶统沉积。张水昌等[3~5]、黎茂稳等3333发现特殊标记生物标志物如甲藻甾烷、三芳甲藻甾烷、242降甾烷及C28规则甾烷在寒武系烃源岩中丰富而在中、上奥陶统较为贫乏,两套源岩之间存在鲜明的差别,而绝大多数海相原油与中、上奥陶统泥灰岩亲缘关系明显,导致轮南地区原油类型多样性的主控因素最有可能是运移分馏作用[6]。

近年来,随着在塔河油田及轮南西部LG9井重质油藏获得突破,这些稠油是否是寒武系烃源岩早期成藏的产物,引起了广大地球化学及地质学家的关注。

1 样品和实验

源岩样品取自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和奥陶系的钻井岩心,经细致的岩心观察和有机碳(T OC),热解分析(R ock2eval),扫描分析,挑选出T OC大于014%的样品。这些样品分布在不同的相带中,盆地东部的T D1,T D2,K N1井的寒武系主要为欠补偿盆地相,中部的T aC1井为蒸发泻湖边缘相沉积,西部H4井为蒸发泻湖相、F1井为台地边缘-台缘斜坡相;T D1和T D2井的下奥陶统黑土凹组烃源岩发育在欠补偿盆地相;塔中和塔北地区的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发育在台缘斜坡相[7]。原油样品采自轮南、塔河油田的稠油及正常原油,作为比较,分析了塔东地区的T D2井稠油。

饱和烃、芳烃色谱/质谱是在Carlo2Erba G C/ Fis ons M D800G C MS仪器上进行,色谱条件:SE54色谱柱(60m×0125mm×0125μm),饱和烃G C2MS 升温速率:100℃保持5min,以4℃/min升温至220℃,以2℃/min升温至320℃,恒温20min。载气为He,EI电子轰击方式,MI D方式检测。芳烃G C-MS升温速率:100℃保持5min,以218℃/min 升温至320℃,恒温20min。

饱和烃G C-MS-MS是在HP6890G C/Quattro II MS2MS D上完成的,色谱条件:DB-1色谱柱(60m×0125mm×0125μm)。升温程序初始100℃,以3℃/min升至320℃,恒温25min,载气为氦气,采集方式为多反应监测(MRM);碰撞能量28eV;离子源温度250℃,扫描速率为0185次/秒;离化方式为电子轰击(EI)。

原油配比实验中加入5β胆烷和D28C28三芳甾烷标样用于生物标志物和三芳甾烷的定量内标。

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实验采用庚烷沥青质。实验条件见文献[8,9],有机相甲酯类色谱分析在日本岛津G C217A气相色谱仪上进行,色谱柱为DB5(30m×0132mm×0125μm)。FI D检测,进样器温度为300℃,检测器温度为330℃。程序升温为50℃,恒温1min,以8℃/min升温至100℃,以4℃/min升至300℃,恒温15min。有机相甲酯类G C/MS分析在Carlo2Ebra G C/Fis ons M D800G C MS 仪器上完成。初始温度50℃,以20℃/min升温至100℃,然后以3℃/min升温至320℃,恒温40min。色谱条件同饱和烃G C2MS,质谱检测方式为MI D。

3 赵孟军.塔里木盆地油气/源岩对比(“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111-01-03-01中期评估会议材料)1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1997

33 包建平,朱俊章,朱翠山,等1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原油成因及运聚规律研究[R]1江汉石油学院科研报告,2000

333 王廷栋.轮南地区油气藏成藏机制研究[R]1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报告,2002

3333 黎茂稳,王培荣,肖中尧,等1中国西北地区断代生物标志物剖面及塔里木盆地海相主力油源岩时代研究[R]1石油大学(北京)科研报告,1999

 32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25卷 

2 结果与讨论

211 原油族组成与生物标志物特征

轮南、塔河油田的稠油(LN1,LN11,TK 401等)

原油中饱和烃含量低,一般小于20%,非烃+沥青质含量一般大于60%,其中沥青质含量大于非烃含量,饱/芳比小于1,轻质油中如TK 303,T301井饱和烃含量高,一般大于54%,非烃+沥青质含量小于15%,饱/芳比大于1。

轮南、塔河油田稠油饱和烃色谱图中具有完整的正构烷烃分布,但基线有不同程度抬升,这在LG 9井稠油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正构烷烃对生物降解作用最为敏感,所以饱和烃色谱图中具有正构烷烃分布完整,而且含量较高为特征,表明原油发生了明显的混合作用(图1)。早期生成的原油注入到油藏之后,遭受生物降解,后期又有一次石油充注,混入了未降解的烃类,这种混合原油的特征实际上是生物降解原油与非生物降解原油的综合体现,饱和烃色谱基线的抬升幅度可以反映早期生物降解原油的含量[10]。

轮南、塔河稠油三环萜烷以C 23为主峰(图2),C 21,C 23,C 24三环萜烷的分布呈倒“V ”字型,C 21/C 23三环萜烷比值在0130~0145,C 23TT/C 30H 一般大于017。C 24四环萜烷的丰度普遍较低,C 242四环/C 26三环萜烷的比值在016~018。藿烷系列中C 29藿烷、C 31藿烷含量较高,如LN1井奥陶系原油中C 29H/C 30H 比值为0188;C 31H/C 30H 比值为0183,塔河油田原油C 29H/C 30H 比值在018~1105,C 31H/C 30H 比值在0176~1102。值得注意的是T D2井稠油C 29藿烷C 31藿烷含量低,C 29H/C 30H ,C 31H/C 30H 比值分别为0143和0149。轮南、塔河稠油藿烷分布的另一个特点是C 35藿烷较高,C 35H/C 34H 的比值大多大于110,而T D2井稠油中无C 35藿烷优势

图1 轮南、塔河稠油饱和烃气相色谱图

Fig 11 G as chromatogram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s

in heavy oil in Lunnan and T ahe

oilfields

图2 轮南、塔河稠油m/z191质量色谱图

Fig 12 Mass chromatogram of m/z191in heavy oil

in Lunnan and T ahe oilfields

 第1期马安来等:轮南、塔河油田稠油油源对比

33

塔里木盆地轮南、塔河稠油中伽马蜡烷含量普遍较低,G /C 30H 小于0115,而T D2井稠油中伽马蜡烷含量高,G /C 30H 比值为0127。

轮南、塔河稠油普遍含有252降藿烷系列,其分布范围为C 28~C 33,在所分析的原油样品中,LG 9井特稠油252降藿烷含量最高,252降藿烷/C 30藿烷比值为0152;塔河稠油中该比值在0120~0134;按

照Peters [10]的降解级别的划分,达到了中等-较严重的降解程度。然而这些原油中正构烷烃分布系列完整,表明原油存在两期充注的过程。

轮南、塔河稠油分布模式为C 29>C 27>C 28甾烷的分布模式(图3),T D2井稠油中虽然其分布也呈现C 29>C 27>C 28的分布面貌,但与同期分析的轮南、塔河稠油相比较,C 28甾烷的含量明显偏高

图3 轮南、塔河油田稠油及T D2井稠油C 30甾烷、三芳甾烷、C 26甾烷、C 27~C 29甾烷的分布

Fig 13 Distribution of C 30sterane ,triaromatic sterane ,C 26sterane and C 27~C 29sterane in

heavy oil in Lunnan and T ahe oilfields and in T D2well

1—甲藻甾烷;2—42甲基2242乙基胆甾烷;4—32甲基2242乙基胆甾烷;7—4,23,242三甲基三芳甾烷;8—42甲基2242乙基三芳甾烷;9—32甲基2242乙基三芳甾烷;11—42甲基三芳甾烷;12—32甲基三芳甾烷;

13—32甲基2242甲基三芳甾烷;14—242降胆甾烷;15—212降胆甾烷;16—272降胆甾烷

212 油源对比

已有的研究表明[3,5,7]:寒武系-下奥陶统源岩生物标志物组合具有如下特点:三环萜烷含量高;C 242四环/C 26三环萜烷含量低;C 29及C 31藿烷相对丰度低;伽马蜡烷含量高;242降胆甾烷高于272降胆甾烷;C 28甾烷较高;甲藻甾烷、42甲基2242乙基胆甾烷含量及其芳构化甾烷含量高。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由于沉积相的不同,生物标志物组合存在明显的差异;台缘斜坡相的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上述生物标志物特征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存在明显的差异,闭塞-半闭塞海湾有机相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上述生物标志物特征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相同。

对于多烃源、多期成藏的塔里木含油气盆地,必须充分考虑成熟度、运移、P VT 条件、生物降解等因素在油源对比中造成的复杂性。这里我们主要选用甾烷类化合物,特别是同碳数甾烷类化合物比值,推测这些比值受成熟度的影响较小。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尚没有在理论上或通过模拟实

验、或在实际的地质剖面中得到证实,这种指标还远不象生命科学中的DNA ,仅需DNA 的检验就可确定亲缘关系了。

21211 甲藻甾烷、42甲基2242乙基胆甾烷及其芳构

化产物

42甲基甾烷的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类型是C 24位上有一个甲基,而在C 224位上有甲基或乙

基的取代,构成C 28-C 30同系物,如C 30化合物为42甲基2242乙基胆甾烷[11,12];另一类为4,23,242三甲

基胆甾烷,它是生物体中的4

α,23,242三甲基胆甾烯醇和(或)4

α,23,242三甲基胆甾烷醇在地质体中经过一系列地质地球化学作用,脱水、氧化、加氢还原形成的,被称为甲藻甾醇,对应的饱和烃称为甲藻甾烷[13]。

轮南、塔河稠油中与台缘斜坡相中的上奥陶统泥灰岩有着相同的分布模式,甲藻甾烷和42甲基2242乙基胆甾烷含量低,32甲基2242乙基胆甾烷含量高;而T D2井原油在m/z414→231质量色谱图中富含甲藻甾烷和42甲基2242乙基胆甾烷。

 34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25卷 

在三芳甲藻甾烷的分布上,轮南、塔河稠油中以3β2甲基2242乙基胆甾烷占优势,其他三芳甾烷含量低,甲藻甾烷几乎检测不到,出现未知化合物“3”,推测其为22甲基2242乙基三芳胆甾烷。而T D2井原油以三芳甲藻甾烷为主峰(7号峰),42甲基2242乙基三芳胆甾烷为次主峰(8号和11号峰),3β2甲基2242乙基胆甾烷为含量最低的化合物(9号峰)。

由三芳甲藻甾烷/(三芳甲藻甾烷+32甲基2242乙基三芳胆甾烷)—(42甲基2242乙基三芳胆甾烷+42甲基三芳胆甾烷)/(42甲基2242乙基三芳胆甾烷+42甲基三芳胆甾烷+32甲基2242乙基三芳胆甾烷)比值构成的图可以看出(图4a ),轮南、塔河稠油与台缘斜坡相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分布的范

围重合,只有T D2井稠油与寒武系烃源岩分布的

区域重合。

R obins on 等[14]认为沟鞭藻是沉积盆地中4a -甲基甾烷尤其是甲藻甾醇的主要贡献者。迄今为止,甲藻甾烷的时代分布主要局限于三叠系及更新的地层中,这种分布与全球性甲藻甾烷化石在三叠系开始大量出现是一致的[15]。然而M oldowan 等[16,17]在前寒武纪和泥盆纪缺乏沟鞭藻囊孢的烃源岩样品中也检测出相当丰度的三芳甲藻甾烷,认为三芳甲藻甾烷的丰度与疑源类种的数量存在很好的关系,某些疑源类可能与沟鞭藻具有亲源关系。边立曾等[18]认为塔里木盆地早、中寒武世地层中的甲藻甾烷的来源极可能与这一时期在塔里

木海洋中广泛分布的似球状沟鞭藻有成因联系。

图4 轮南、塔河稠油油源对比图

Fig 14 Oil and s ource correlation in Lunnan and T ahe heavy oilfields

21212 242降胆甾烷

H olba 等[19]使用242降重排甾烷比值(NDR )和

242降甾烷比值(NCR )的变化反映原油随地质时代

的变化。轮南、塔河稠油及T D2井典型的C 26甾烷分布的质量色谱图(图3)。从242降胆甾烷/(242+272)降胆甾烷与甲藻甾烷/(甲藻甾烷+32甲基2242乙基胆甾烷)构成的坐标图中可以看出(图4b ),除了T D2井的稠油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分布的区域重叠外,轮南、塔河稠油与台缘斜坡相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分布的区域重叠。21213 C 28甾烷第三系、白垩系和侏罗系海相原油中,C 28甾烷的含量较古生代或更老时代的海相原油高。随着地质年代的更新,海相原油中的C 28甾烷含量的增加被认为是与不断增加的浮游植物群有关[20,21]。

这些浮游植物群包括硅藻、颗石藻和沟鞭藻。轮南、塔河稠油样品C 28甾烷含量小于22%,C 29甾烷含量大于50%;而T D2井稠油C 28甾烷占甾烷的30%左右(图3)。值得注意的是,与相对丰富C 28含量相伴的是甲藻甾烷含量较高。21214 伽马蜡烷

由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生油岩的发育模式为黑海模式,水体分层明显,表层水体高生物产率,底层水体强还原,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因而烃源岩的伽马蜡烷含量高,而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发育模式为西非大陆架模式,上升流的作用带来了丰富的营养性海水,有利于生物的繁盛,另一方面使得水体上下混合,分层不明显,因而烃源岩中的伽马蜡烷含量低[22]。由此两套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必然要打上相应的烙印。除T D2井稠油外,轮南、

 第1期马安来等:轮南、塔河油田稠油油源对比

35

塔河油田稠油G /C 30H 比值低,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比值相似。213 混源油配比实验

为了探讨寒武系烃源岩对原油的贡献,进行了实验室原油配比实验研究。配比的实验基础是T D2井寒武系原油在生物标志物组成上明显不同

于Y W2井原油和LN1井稠油,与寒武系烃源岩在

分子标志物上有较好的可比性,而Y W2井原油和LN1井稠油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有较好的可比性。

在生物标志物绝对浓度上,T D2井稠油与Y W2,LN1井稠油存在一定的差异。每克稠油中伽马蜡烷含量,T D2井99μg ,而Y W2,LN1井稠油只有7μg 和14μg 。甾烷绝对含量上,虽然T D2井C 28甾烷的绝对含量与Y W2,LN1井稠油没有明显的差别,但其C 27,C 29甾烷含量仅为Y W2井原油及LN1井稠油的二分之一,因而其C 27~C 29甾烷总量低于Y W2井原油和LN1井稠油。甲藻甾烷、42甲基2242乙基胆甾烷、三芳甲藻甾烷的含量也明显不同,T D2井的每克稠油中,上述化合物的绝对含量分别为18,30,25μg ,Y W2井上述化合物含量均检

测不到,LN1井的每克稠油中,上述化合物为0,10,0μg 。

图5显示了Y W2井和T D2井混源油配比实验部分参数随T D2井稠油比例的变化,总体而言,随T D2井原油所占比例的增加,G /C 30H 比值、C 28/C 29甾烷比值、甲藻甾烷含量、42甲基242乙基胆甾

烷含量均有所增加。值得注意的是,Y W2井原油若混入25%的寒武系生源的原油,G /C 30H 比值就

会从0103增加到0118,每克原油中的甲藻甾烷绝对含量、42甲基2242乙基胆甾烷绝对含量会从0增加到6μg ,20μg ,体现了寒武系源岩的特征。LN1井与T D2井的配比实验也表现了相同的变化趋势。究其原因乃是由于中、上奥陶统生油岩及其生成的原油伽马蜡烷、甲藻甾烷、42甲基2242乙基胆甾烷及其芳构化甾烷均较低,很低比例的寒武系原油的混入均会导致寒武系特征的出现。而现今轮南、塔河稠油找不到寒武系生源的分子标志物,因而可以认为,轮南、塔河稠油主力烃源岩来自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寒武系烃源岩的贡献很小。将原油中的生物标志物归因于中、上奥陶统的污染证据不足

图5 原油配比实验中部分参数随T D2井原油含量的变化

Fig 15 Variation of s ome parameters with percentage of T D2well ′s crude oil in match experiment

214 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实验

轮南、塔河稠油具有两期充注历史,早期的原

油遭受生物降解,后期又有一次石油注入,稠油实际上是两期石油充注的混合油。因而稠油中仍有可能具有寒武系生源的特点,只是其表现形式为非烃和沥青质。为此,对轮南、塔河稠油及T D2井稠油高分子量部分———沥青质进行了钌离子催化氧化实验(RIC O )。该方法具有如下特点:(1)反应速度较快而且比较温和;(2)反应具有较好的选择

性,具有只对芳香碳结构选择性氧化,而不破坏链烷单元和环烷单元的完整性;(3)氧化产物的副反应和二次反应较少[23]。

不考虑C 16,C 18酸的异常高值,轮南、塔河稠油沥青质RIC O 产物有机相一元酸分布基本呈单峰形。碳数分布范围为C 6~C 33左右,主峰一般在C 9~C 11之间;而T D2井源油沥青质RIC O 产物有机

相一元酸分布范围为C 6~C 34,主峰碳移至C 14~C 15,在C 9出现一次主峰,呈现“双峰型”的分布

 36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25卷 

模式。

轮南、塔河稠油沥青质RIC O 产物中有机相一

元酸的C -21/C +

22比值大多大于10,(C 21+C 22)/(C 28+C 29)大多大于5,表明在沥青质RIC O 产物中低

碳数的正构一元酸占绝对优势,而T D2井C -21/C +

22为619,是本研究中塔里木原油沥青质样品比值最低的,表明其含有较高比例的高碳数一元脂肪酸。

轮南、塔河油田稠油,一元酸分布基本随碳数

的增加,相对丰度逐渐减少,不显示任何奇偶优势,CPI 为0197~1101,T D2原油沥青质RIC O 产物一元酸在>C 20部分CPI 值最低,为0185。

轮南、塔河油田稠油每克沥青质RIC O 反应产物正构一元酸含量分布范围在1483~2767μg ,大

于C 12的正构一元酸酯在含量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分布范围在840~1435μg 。T D2井稠油每克沥青质RIC O 产物中一元酸酯含量较高,为4303μg ,大于C 12一元酸酯的含量为3717μg 。轮南、塔河油田稠油沥青质RIC O 产物中,其甾烷酸(甲酯)的分布呈现出C 30>C 28>C 29的分布,C 29R/C 30R 甾烷羧酸比值在0131~0144,而T D2井稠油沥青质甾烷酸(甲酯)组成上则呈现C 28>C 30>C 29的分布,C 29R/C 30R 甾烷酸酯的比值为0179。轮南、塔河油田稠油在42甲基甾烷酸呈现4M 2C 30μ4M 2C 28>4M 2C 29的分布面貌,而T D2井42

甲基甾烷酸呈现4M 2C 28>4M 2C 30>4M 2C 29的分布

面貌(图6)

图6 原油沥青质RIC O 产物一元酸色谱图、甾烷酸及42甲基甾烷酸质谱图Fig 16 Chromatogram of m onoacid and mass spectrogram of sterane acid and

4-methyl sterane acid of RIC O products of asphaltenes in crude oil

沥青质RIC O 产物一元酸和生标酸存在的差异表明轮南、塔河稠油中高分子量部分———沥青质来源也不同于T D2井稠油。若我们承认T D2井为寒武系生源的原油,那么轮南、塔河油田的稠油来源应为中、上奥陶统,因为两者之间不论是饱和烃、芳烃,还是沥青质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同为生物降解原油,如此的差异只能归因于其生源不同,即轮南、塔河地区两次成藏所对应的烃源岩可能为中、上奥陶统。

3 结论

(1)轮南、塔河稠油饱和烃中含有252降藿烷,

但正构烷烃分布完整,基线呈不同程度抬升,稠油

经历了两期成藏过程。

(2)轮南、塔河稠油具有三环萜烷含量高、C 24

四环萜烷含量低、伽马蜡烷含量低、C 35藿烷>C 34藿烷、C 28甾烷含量低、甲藻甾烷、42甲基2242乙基胆甾烷及其芳构化甾烷含量低、242降胆甾烷含量低,油源对比表明轮南、塔河稠油源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

(3)原油配比实验表明,将T D2井典型寒武系原油与LN1井稠油、Y W2井奥陶系原油配比,只要原油中混入了25%的T D2井原油,混源油也会呈现寒武系生源的特点,进一步证实寒武系生成的

 第1期马安来等:轮南、塔河油田稠油油源对比

37

原油并没有大规模混入轮南、塔河油藏中。

(4)轮南、塔河稠油沥青质RIC O产物具有相似的一元酸酯、甾烷酸、42甲基甾烷酸分布,表明其油源相同。而T D2井原油沥青质RIC O产物一元酸分布、甾烷酸、42甲基甾烷酸分布与轮南、塔河稠油不同,进一步揭示其油源不同:即轮南、塔河稠油来源于中、上奥陶统。

参 考 文 献

1 康玉柱,张希明,康志宏,等.中国新疆油气分布地质特征及资源评价[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1~50

2 Sun Y ongge,Xu Shiping,Lu H ong,et al.S ource facies of the Paleoz oic petroleum systems in the T abei uplift,T arim Basin,NW China[J].

Organic G eochemistry,2003,34(6):629~634

3 张水昌,M oldowan J M,Li M aowen,等.分子化石在寒武—前寒武纪地层中的异常分布及其生物学意义[J].中国科学(D辑), 2001,31(4):299~304

4 Zhang S C,Hans on D G,Liang D G,et al.Paleoz oic oil2s ource rock correlations in the T arim Basin,NW China[J].Organic G eochemistry, 2000,31(4):273~286

5 张水昌,王飞宇,张宝民,等.塔里木盆地中上奥陶统油源层地球化学研究[J].石油学报,2000,21(6):23~28

6 张水昌.运移分馏作用:凝析油和蜡质油形成的一种重要机制[J].科学通报,2000,45(6):667~670

7 张水昌,张宝民,王飞宇,等.塔里木盆地两套海相有效烃源层———I.有机质性质、发育环境及控制因素[J].自然科学进展,2001,11(3):261~268

8 朱军,李术元,郭绍辉.生物降解原油的新方法[J].燃料化学学报,2003,31(1):1~5

9 徐冠军,张大江,王培荣.用沥青质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判识生物降解油的油源[J].科学通报,2003,48(4):400~404

10 Peter K E,M oldowan J M.The biomarker guide:interpreting m olecular fossils in petroleum and ancient sediments[M].New Sersey:Prentice Hall,1993

11 W olff G A,Lamb N A,M axwell J R.The origin and fate of42methyl

steroid hydrocarbons I:42methy1steranes[J].G eochimica et C os2 m ochimica Acta,1986,50:335~342

12 V olkman J K,K earney P,Jeffrey S W.A new s ource of42methy1and 5a(H)2stanols in sediments:prymnesiophytc microalgae of the genus pavlova[J].Organic G eochemistry,1990,15:489~497

13 W ithers N.Dinofagellate sterols[A].In:T aylor F J R.The biology of dinoflagellter[C].Ox ford,United K ingdom:Blackwell Scientific, 1987.316~359

14 R obins on N,Eglinton G,Brassell S C.Dinoflagellate origin for sedi2 mentary4a2methylsteriods and5a(H)2stanols[J].Nature,1984,308 (5958):439~441

15 Summ ons R E.Dinosterane and other steroidal hydrocarbons of di2 noflagellate origin in sediments and petroleum[J].G eochimica et C os2 m ochimica Acta,1987,51(11):3075~3082

16 M oldowan J M,Dahl J,Jacobs on S R,et al.Chem ostratigraphic recon2 struction of biofacies:m olecular evidence linking cyst2forming dinoflag2 ellates with pre2T riassic anestors[J].G eology,1996,24(2):159~162 17 M oldowan J M,T alyzina N M.Bio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dinoflagel2 late ancestors in the Early Cambrian[J].Science,1998,281(16): 1168~1170

18 边立曾,张水昌,张宝民,等.似球状沟鞭藻化石重新解释早、中寒武世甲藻甾烷的来源[J].科学通报,2000,45(23):2554~2558 19 H olba A G,Dz ou L I P,M asters on W D,et al.Application of24-norcholestanes for constraining the age of petroleum[J].Organic G eo2 chemistry,1998,29(5~7):1269~1283

20 G ramtham P J,W akefield L L.Variations in the sterane carbon number distributions of marine s ource rocks derived crude oils through geologi2 cal time[J].Organic G eochemistry,1988,12(1):61~73

21 M oldowan J M,Seifert W K,G alleg os E J.Relationship between petroleum com position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petroleum s ource rocks[J].AAPG Bull,1985,69:1255~1268

22 王飞宇,边立曾,张水昌,等.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海相源岩中两类生烃母质[J].中国科学(D辑),2001,31:96~102

23 Peng P,Fu J,Sheng G,et al.Ruthenium2iron2catalyzed oxidation of an immature asphaltene:structural features and biomarker distribution [J].Enegy and Fuel,1999,13(2):266~277

(上接第20页)

23 H owell D G,Bird KJ,Cunningham R D.C om pressional tectonics point to m ore gas reserves[J].W orld Oil,1992,213(6):117~120

24 付广,薛永超,杨勉.异常高压对油气藏形成和保存的影响[J].新疆石油地质,1999,20(5):379~382

25 华宝钦.构造应力场、地震泵和油气运移[J].沉积学报,1995, 13(2):77~85

26 张义刚,章复康,胡惕麟.天然气的生成聚集和保存[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1~30

27 戴少武,贺自爱,王津义,等.整体封存箱的内涵[J].石油与天

然气地质,2002,23(2):107~126

28 周新源.前陆盆地油气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220~240

29 邓祖佑,王少昌,姜正龙,等.天然气盖层的突破压力[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2):136~138

30 赵新民,李国平,王树寅,等.欠压实带与超压带的测井识别[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1):63~66

31 李玉喜,庞雄奇,姜振学.应力、应变与构造超压关系及构造超压控制因素分析[J].地球科学,2003,28(2):179~184

 38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25卷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类型划分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类型划分 为了更好的开发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区块。本文通过分析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受沉积环境变化及构造-盆地背景,对碳酸盐岩岩石类型进行一个划分归类。主要依据颗粒/灰泥比、亮晶/灰泥比和顆粒类型对塔河地区碳酸盐岩岩石类型进行区分。将塔河地区碳酸盐岩主要岩石类型分成颗粒灰岩、颗粒微晶灰岩-微泥晶灰岩、藻灰岩、含云-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五大类。 标签:奥陶系碳酸盐岩颗粒类型 塔河地区奥陶系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不同时期中发育的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岩石和生物组合面貌及沉积序列是明显不同的,这些标志是识别、划分塔河地区井下奥陶系岩石地层单位(组、段)并进行地层对比、层序划分的主要依据[1]。因此,有必要对塔河地区碳酸盐岩的主要岩石类型作一系统的归纳和说明,以利于从岩石宏观沉积特征和结构上区分各岩石地层单元。本文中,碳酸盐岩的分类和命名原则主要是依据颗粒/灰泥比、亮晶/灰泥比和颗粒类型来进行划分的。 1颗粒灰岩类 是指颗粒含量≥50%的灰岩。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中的颗粒类型主要有藻鲕、鲕粒、内碎屑、生物屑、团粒等,归纳起来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 1.1藻鲕灰岩。藻鲕灰岩是鹰山组较为典型和普遍的岩石类型,一间房组、良里塔格组也部分见有[2-3]。颗粒主要为灰白色的藻灰岩砂粒,不具鲕粒的圈层构造,来自盆内弱固结-固结的藻纹层灰岩或藻灰岩,经岸流、底流、潮汐及波浪作用剥蚀、破碎后再沉积的,具有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都较高的特点。因胶结物和填隙物的不同可分为亮晶藻鲕灰岩和微晶藻鲕灰岩两种,沉积环境为潮下高能浅滩。 1.2粉-砂屑灰岩。粉-砂屑灰岩也是奥陶系分布较为普遍的灰岩,主要见于鹰山组、一间房组和良里塔格组,颗粒由多成分的藻鲕、团粒、鲕粒、生物屑等共同构成,没有明显的优势颗粒类型,成分成熟低但结构成熟度高。根据胶结物和填隙物的不同可分为亮晶粉-砂屑灰岩和微晶粉-砂屑灰岩两种。沉积环境为潮下浅滩。 1.3鲕粒灰岩。鲕粒灰岩是一间房组中比较典型和常见的灰岩,少量见于鹰山组、良里塔格组和桑塔木组。颗粒以鲕粒为主并含有少量的生物屑和内碎屑。鲕粒多为亮晶胶结的同心圈层状正常鲕和薄皮鲕,少量见有薄皮鲕和变形鲕,核心多为藻鲕和生物屑。为潮下高能冲洗带和浅滩环境的沉积物。一间房组的部分井下岩芯中可见该类灰岩构成礁体的基座,向上逐渐演变为具有骨架结构的海绵礁灰岩 1.4砾屑灰岩。砾屑灰岩主要见于鹰山组,也是该组较为典型和普遍的岩石

彩南油田优秀共产党员金家宇事迹材料

彩南油田优秀共产党员金家宇事迹材料 金家宇,一个文静、淡雅的青年女工,如水融合万物而不蒸;甘居低洼而无悔,似山俯瞰群峰而不骄,身负厚重而不畏。自1992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扎根沙漠18年,在平凡朴实的岗位上,展现出了新一代石油人知难而进、情系沙漠的英姿、风采。 知难而进勇挑重担 行胜于言金家宇同志是一位不善言谈的党员,往往分内敛,没有什么夸夸其谈的豪言壮语,没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势魂魄,只有平和与忙碌,只有有为与本职。年新成立的第三采油站所辖四个边探井区,因其生活设施分简陋无法将12名女职工分配到各个井区,但各边探井区需要人,为优化现场劳动用工第三采油站成立了彩8女子采油班组,一石激起千层浪,女子采油班是彩南油田史无前例的采油班组,加之距离油田主体油区近20公里,生产组织比较困难,唯有两名男职工考虑到女员工夜班安全集中在夜班岗,再加上85%的员工均是刚走出校门的女新兵蛋子,要管理35口油水井并兼管井区注水、单罐放油、污水处理等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为确保女子采油班组日常生产正常运作,第三采油站多次找人谈心做工作引导员工带班来管理该井区,但很多人顾及生产压力、安全压力、管理难度大、应急处置资源有限等因素而一一拒绝,就在看似女子采油班组无法建立班组工作无

法开展的危难时刻,从事室内资料工作五年多身为共产党人的金家宇同志主动请缨主动担任彩8女子采油班班长,这对从事多年采油现场工作的她分清楚所面临的困难与压力,也分清楚自己因身体不适、母亲长卧病榻等领导安排在资料岗来之不易,但为了各边探井区正常运作,为了彩南油田原油产量尽快走出低谷,为了第三采油站排忧解难,先集体后个人,先大家后小家,毅然走向现场,欣然接受新的使命。撰写班组建设、班组管理方案并与站、队签订安全生产合同,按照油田公司基层班组管理要求,紧紧围绕四无班组及创建五型班组的积极开展班组工作。刚担任班长的她面对着全是80后独子派的新员工,现场技术技能及突发事故排除处置经验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组织纪律性及劳动积极性与80前老员工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凝聚员工人心,调动员工工作激情,金家宇同志主动放弃倒休时间主动给青年女工谈心交流,讲边探井区生产形势、油田开发历史、老一辈石油人可歌可泣感人事迹、身边彩南人催人泪下的深情故事,主动与他们缩小思想差距,打破年龄代沟思想顾忌,同时针对年轻人好动的特点,自行组织寓教于乐娱乐活动,与她们溶于一体,打成一片,成为她们的知心人、贴心人。 倾力帮教成效显著 微石能铺千里路,努力能攀万丈峰,金家宇同志深知技术技能和临危处理事故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凭空而生,只能来源于后天不断的学习与上进,源于工作中不断的锻炼与实践。为

关于克拉玛依油田回注水中硫酸盐还原菌_SRB_不达标的几点思考

①作者简介:工程师,2006-07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 关于克拉玛依油田回注水中 硫酸盐还原菌(SRB )不达标的几点思考 聂春梅①方新湘陈爱华赵燕 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炼油化工研究院,834000新疆克拉玛依 摘要克拉玛依油田采出水矿化度普遍偏高、硫酸根含量也较高(200~2000mg/L ),大部分油田区块采用清污混注的模式。经过 长周期运行之后,处理后的污水水质达标率低。由于清污混注的影响和过滤器的运行效果差等因素,导致注水中硫酸盐还原菌、悬浮物和含油量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严重影响着正常生产注水。通过对新疆油田石南4、石南21、彩南和风城4个区块的污水进行水质分析对比,针对克拉玛依油田回注水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注水油田回注硫酸盐还原菌(SRB )达标清污混注 200818新疆石油科技2012年第4期(第22卷) 1清污混注的一般性问题 注水作为保持地层压力和提高采油率的有效手 段,被国内外广泛采用。然而注水会引起油层原有的平衡被破坏,导致各种油层伤害问题接踵而至,油层腐蚀结垢就是注水过程中油层伤害的常见类型。 为充分利用污水,减少清水用量,避免污水腐蚀注水设备、危害地层,国内一些油田,如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大多数区块采用清污混注进行油藏开发,满足大量注水的要求。一般是先将污水处理后,再将其与处理过的浅层清水混合,然后注入地层。由于清水和污水的性质差异较大,混合回注时,两种水在地层相遇后可能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沉淀,伤害储层,降低油藏渗透率,同时也使注入水腐蚀、结垢的因素复杂化。结垢是由成垢离子直接在器壁或地层中形成的,或由某些细菌如铁细菌、腐生菌等的分泌物粘附在器壁上形成生物膜垢,而各种垢下的厌氧条件为硫酸盐还原菌(SRB )的代谢创造了生存条件。各种微生物膜的剥落易导致堵塞,最终会形成严重的“结垢—腐蚀,腐蚀—结垢”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导致水处理设备、管网、井筒出现结垢和腐蚀,地层堵塞日趋严重。 新疆石西油田、彩南油田和陆梁油田,由于清污混注的作用,经过长周期运行之后,注水中的硫酸盐还原菌高达104 ~105 个/mL ,远远超出SY/T 5329-1994(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中 的推荐指标:SRB <25个/mL 。且由于SRB 的次生作 用,导致悬浮物和含油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问题,严重影响着正常生产注水。 2注水水质对比与分析 2.1水质类型多样化,处理工艺单一 分析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石南4、石南21、彩南和 风城的污水水质发现,仅4个区块,存在3种水质类型,分别是Na 2SO 4型、CaCl 2型和NaHCO 3型,占苏林水质类型的1/2(表1)。其中,石南4污水和石南21污水的pH 值趋于中性,彩南污水和风城污水的pH 值却偏碱性(8~9)。在4个区块中,SRB 可以利用的底物硫酸根从200mg/L 到500mg/L 不等,高时能达 2000mg/L ;矿化度为4000~9000mg/L ,有时上万。这些均说明这4个区块污水中的SRB 和其环境因子之 间有一定的特殊性,且不同的油藏和区块,所蕴藏的硫酸盐还原菌的种类和习性也不尽相同,应利用生物学信息等手段对油水中的硫酸盐还原菌(SRB )进行分离鉴定和筛选,然后再分而治之。但实际上,风城、 图1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来水 调储罐 反应器 沉降罐 过滤缓冲罐 过滤器 出水 净水剂(助凝剂、助沉剂、缓蚀剂、膨润土等) 杀菌剂 38··

塔河油田奥陶系沉积特征与划分对比

塔河油田奥陶系沉积特征与划分对比 为了找出塔河地区奥陶系克拉通坳陷中的多层次迭加的含油气系统。本文采用三个统、八个阶的对比方案对塔河地区奥陶系的统、组岩石地层作重大调整。认为塔河地区奥陶纪盆地是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克拉通内和被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奥陶系假整合在下丘里塔格组之上。沉积层序和充填特征∶早、中奥陶世,塔河地区为潮坪-碳酸盐岩台地相;晚奥陶世与塔里木盆地演化同步,为前陆盆地沉积-构造转换的重要阶段,碳酸盐岩台地经历两次淹没过程和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晚奥陶世末转为陆源碎屑岩沉积。 标签:塔河奥陶系沉积特征划分对比方案 塔河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现今的构造位置属沙雅隆起(塔北隆起)南侧阿克库勒凸起的南部[1]。塔里木盆地是个大型复合、叠加盆地,为一具有前寒武系结晶基底的陆板块。内部可能存在以深断裂分隔的不同性质的沉积-构造单元,发育了不同性质的原型盆地,形成多层次迭加的含油气系统,成为碳酸盐古岩溶储集成藏的最有利空间[2]。 塔里木盆地的地层与沉积序列,除前寒武系外,主要包括五个叠加层次的构造-沉积层,限于专题本文只开展塔河地区奥陶系地层与沉积序列的研究。 1塔河地区奥陶系地层划分对比方案 塔河地区奥陶系划分对比方案依据国际奥陶系划分方案(1998)及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建议方案(2000),结合柯坪大湾沟新设立的全球辅助层型剖面(2002),对奥陶系的划分作了重大调整。新方案将原划为下奥陶统的鹰山组上部及一间房组划归中奥陶统,将原划为中奥陶统的恰尔巴克组及良里塔格组下部划归上奥陶统。 2塔河地区奥陶纪地层与沉积序列 2.1塔河地区早奥陶世地层与沉积序列 早奥陶世,在塔西克拉通内坳陷盆地还是一套碳酸盐岩台地-潮坪相沉积,沉积中心位于满西1井西南和塘古孜巴斯坳陷[3]。早中奥陶世为槽盆相深水碎屑岩沉积相区,以笔石页岩、陆源碎屑岩、黑色泥岩和放射虫硅质岩为特征。在巴楚、柯坪等地,该组底部为薄层状砂屑灰岩夹白云岩超覆在上寒武统古喀斯特面上,向上为砾屑灰岩与砂屑灰岩夹白云岩韵律互层,潮道冲刷面发育。沉积环境为潮下—潮间带,发育藻鲕和藻纹层灰岩,为建藻席和藻丘的沉积序列组合,在纵向上主要有两大部分:下部碳酸盐加积序列,潮道-潮坪序列;上部的藻席发育序列,局部可建藻丘。 2.2塔河地区中奥陶世地层与沉积序列

中国碳酸盐岩溶缝洞储集体类型和塔河油田性质

中国碳酸盐岩溶缝洞储集体类型和塔河油田性质 张抗 摘要:我国海相油气田都经历了多期成藏和后期改造。不规则储集体分纳溪型、塔河型、任丘型三大类,岩溶缝洞的发育程度和孤立储集体间的连通程度依次加强,其中的流动性质、油气水界面和压力的统一性也随之增强。塔河油藏既不是层状、块状,也不是地层不整合、风化壳型油藏,而是网络状油藏。其内部的油气水性质、界面位置、压力均有较大差别,生产中流体的动态也异于一般的层、块状油气田。阿克库勒凸起和塔河油区都是多类型储集体的组合。该隆起具有整体含油性和巨大的含油不均一性。测试和试采是评价该类储层的主要手段,酸压改造是勘探开发中的重要环节。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区南坡阿克库勒(轮南)凸起上的塔河油田,2001年底仅在奥陶系碳酸盐岩中已探明储量 1.58×108t。它不仅是塔里木第一个大型油田,而且是中国第一个海相大油田。它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的瞩目,已有一系列的论著讨论了它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对今后勘探的启示[1~5],但其中也有许多分歧。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作者提出“网络状油藏”的概念并论证塔河油气藏的性质与类型。 1、碳酸盐岩储集体的分类 塔河油田和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油气藏全部赋存于碳酸盐岩中。要讨论它的成藏条件,就必须分析其储集体的形成和类型。我国碳酸盐岩储层绝大多数时代老,原生孔隙基本消失而难以形成有经济价值的油气储集。其储集空间由裂缝或岩溶孔洞(更常见的是二者迭加发育)组成。因而用储集体的术语代替储层就更贴切。强调储集体,除了意欲表述其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外,还表示储集体与其外的封堵体可以属同一岩层,具同样的岩性。显然,基本上无渗透性的碳酸盐岩基质就成为直接封盖储集体的封堵体。 1

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高蜡成因

文章编号:5021-5241(2005)01-0085-04 收稿日期:2005-05-11 第一作者简介:丁勇(1968-),男,高级工程师,中石化西北分公司研究院,从事油气勘探综合研究,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2003级在职博士研究生。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北京北路2号(830011)。电话:(0991)3600742。 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高蜡成因 丁勇1,2 (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2.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塔河地区是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区块之一,奥陶系是主要产层,其原油物理性质变化较 大,原油含蜡量与原油密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塔河油田西北部原油密度大,但含蜡量相对低,而东南部原油具较高含蜡量。常规认为海相原油以低蜡、陆相原油以高蜡为特征。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来源于海相烃源岩与原油具高蜡特征并不矛盾。研究表明,高蜡原油并非来源于陆相,海相有机质也可以生成含蜡量较高的原油。塔河油田东南部9区高蜡原油是多次“过滤”和蒸发分馏这两种作用共同造成的。关键词: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高蜡;成因分析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 塔河地区是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区块之一,目前已形成储量规模达几亿吨、年产原油 350多万吨的大型油气 田———塔河油田。塔河油田东南部奥陶系原油具较高含蜡量,通常认为海相原油以低蜡、陆相原油以高蜡为其特征。塔河油田东南部的奥 陶系高蜡原油属于海相还是陆相,其形成机制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塔河油田东南部奥陶系原油的来源和其勘探前景的认识,因此分析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高蜡形成机制显得十分必要,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概况 塔河油田发现于1996年。油田主体部位位于塔 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中段南翼阿克库勒凸起,包括顺托果勒隆起的北部、哈拉哈塘凹陷东部及草湖凹陷西部。截至2003年底,塔河地区已在奥陶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4个层位获得油气突破。经过多年的 勘探和综合研究,基本查明了塔河油田油气富集规律。目前塔河油田主要产层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储集体连片,整体含油、 不均匀富集,其上叠加成带分布的志留—泥盆系、石炭系及三叠系低幅度背斜圈闭、岩性圈闭及复合型圈闭,由断裂、不整合沟通形成次生油气藏,纵向上构成“复式”成藏组合特征。 研究表明[1],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属于海相原油,主要来源于其西南的满加尔坳陷寒武—奥陶系,该套烃源岩规模巨大,有机质类型为I型腐泥型,是塔河油田主力烃源岩,并具有长期生烃、多期供烃、成熟度较高的特点;油气运移、聚集的主体方向是由南、西南向北、北东,晚期油气除由南向北外,由东、东南向西、西北方向也是重要的油气运聚方向;塔河油区存在3个主要成藏期和5次充注过程,代表了海西晚期(第1期)、印支—喜马拉雅中期(第2期)以及晚期(第3期)的主要成藏过程。早期的油气运聚主要成藏于奥陶系储层中,晚期多期次不同性质的油气充注的不均一性使区域上油气面貌复杂化(多期及复合)。空间分布上,多期次充注主要出现于油区东部、南部。油区西部、北部,尤其是西北部多期次充注相对少见,主要为早期充注受水洗氧化改造强的重质稠油。早期成藏改造、晚期充注调整是塔河油田重要的成藏机制,成藏封闭条件 的形成与演化是塔河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 第1 卷第1期Vol.1,No.12005年8月 WESTCHINAPETROLEUMGEOSCIENCES Aug.2005

输油管网分布

设计压力:6.4MPa 输油能力:100*104 吨/年 管线路径:主要输送东河塘和牙哈油田原油。起自塔里木东河塘首站,终于轮南油田的轮一联合站,原油进入轮库线。 管线配套:除阴极保护外,另有91组锌合金牺牲阳极。有截断阀室2座。工业监视系统2陶,监视器7台,计算机2台。 克拉玛依油田原油外输管道 1〉输向独山子的原油管道 克拉玛依-独山子管道(克独线) 建设时间:1958年5月1日开工,1958年12月27日全线竣工,1959年1月10日投产 管线长度:147.2km 管径:168mm 设计压力:8.5MPa 输油能力:53*104 吨/年 管线路径:中间设有5座泵站,初期投产2座,投资1420*104 元。7座热泵站。 管线配套:1958年白碱滩-克拉玛依输油管道,18km。 克独复线 建设时间:1959年11月开工,1962年10月投产 管线长度:147km 管径:219mm/273mm 管线材质:无缝钢管 设计压力:8.5MPa 输油能力:85*104 吨/年 克独新线 建设时间:1990年5月1日开工,1991年11月15日投产 管线长度:148.62km 管径:377mm 设计压力:6.28MPa 输油能力:250*104 吨/年 管线材质:特加强级防腐,聚氨酯泡沫保温,“黄夹克”包覆 管线配套:微波通信,35kV双回路电源。1995-1998年改造后,输油能力达350*104 吨/年 2〉输向乌鲁木齐的原油管道 克拉玛依-乌鲁木齐管道(克乌线) 建设时间:1971年10月开工,1973年10月投产 管线长度:295.606km 管径:377mm 设计压力:4.6MPa 输油能力:340*104 吨/年 管线路径:起于克拉玛依三平镇701首站,中途设有5座(702-706号)热泵站。有线路截断阀室7座,止于乌鲁木齐郊区王家沟末站(油库)。末站有支线输至乌鲁木齐石化厂,油库有铁路栈桥转运原油。 支线概况:1977年3月开工建设了王家沟-乌石化支线。 1979年4月5日,克乌复线。

塔河油田地层简表

塔河油田地层简表
地 界 系 第四 系 新 上新统 库车组 康村组 吉迪克组 统 层 群 系 组 统 代号 Q N2k N1k N1j E3s E1-2km 岩 性 描 述
灰白色粉砂层、细砂层夹黄灰色粘土层。 黄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灰白色粉砂岩略等厚互层。 浅灰、白色细粒砂、粉砂岩岩与黄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略等厚互层。 上部棕、蓝灰色泥岩夹棕色粉砂岩、细粒砂岩,下部褐棕色泥岩、膏质泥岩夹 浅棕色粉砂岩、细粒砂岩。 棕褐色泥岩与浅棕色细粒砂岩不等厚互层。 棕红色中粒砂岩、含砾粗-中粒砂岩。 上部为红棕色粗-细粒岩屑长石砂岩、粉砂岩与棕褐色泥岩略等厚互层;中部 棕色粉砂岩、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与棕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下部 棕色粉砂岩、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夹棕褐色泥岩。 棕褐色泥岩与浅棕、灰白色细粒砂岩略等厚互层。 棕、棕褐、灰绿色泥岩与浅棕、灰白色细粒砂岩、粉砂岩不等厚互层。 浅灰色细粒砂岩、砾质中粒砂岩夹棕褐色泥岩。 灰白色粉砂岩、细粒砂岩、砾质细粒、中粒砂岩夹棕褐色泥岩及煤线。 (1) T3h :深灰、棕灰、灰黑色泥岩夹少量灰、浅灰色细粒砂岩、粉砂岩、 泥质粉砂岩,底部灰黑色炭质泥岩为三叠系标志层。 1 (2)T3h :浅灰色细粒砂岩、中粒砂岩夹深灰色泥岩,为三叠系 T-Ⅰ砂组。 (1)T2a :深灰色泥岩夹浅灰色细粒砂岩、粉砂岩。 3 (2)T2a :浅灰、灰白色细粒砂岩,为三叠系 T-Ⅱ砂组。 2 (3)T2a :深灰色泥岩夹浅灰色细粒砂岩; 1 (4)T2a :浅灰色细砾岩、含砾中粒砂岩夹深灰色泥岩,为三叠系 T-Ⅲ砂组。 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浅灰色粉砂岩。 深灰色、灰绿色英安岩。底部为灰黑色玄武岩。 (1) C1kl :棕灰色、灰色、浅灰色、灰白色中粒砂岩、细粒砂岩、粉砂岩与 棕褐、棕红色、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略等厚-不等厚互层。为卡拉沙依组砂 泥岩互层段。 1 (2)C1kl :棕褐、深灰色泥岩。为上泥岩段。 (1)C1b :黄灰色泥晶灰岩夹深色泥岩,即“双峰灰岩”段; 2 (2) C 1b : 棕褐色、 灰色泥岩、 粉砂质泥岩夹灰色泥质粉砂岩, 即“下泥岩段”; 1 (3)C1b :灰色灰质粉砂岩、灰色细粒砂岩与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略等厚互 层,即“砂泥岩互层段”。 上部为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下部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与深灰色、绿灰色泥岩 呈不等厚互层。 深灰、灰绿、灰色泥岩与灰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略等厚-不等厚互层。 上部灰色细粒砂岩与绿灰、 深灰色泥岩; 中部为绿灰、 深灰色泥岩, 下部绿灰、 深灰色泥岩夹灰色细粒砂岩。 灰色泥岩、灰质泥岩与灰色泥晶灰岩、灰岩略等厚-不等厚互层。 灰、褐灰色泥微晶灰岩、泥灰岩。 上部为棕褐色灰质泥岩、下部为浅灰色泥晶灰岩。 浅灰色砂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 灰白、灰色泥晶灰岩、含砂屑泥晶灰岩、泥晶砂屑灰岩。
3 2 4 2
上第 生 三系 中新统 界
渐新统 苏维依组 下第 三系 古-始新 库姆格列 统 木群 巴什基奇克 组
K1bs K1b K1s K1y J1
白 垩 系
下统
巴西盖组 卡普沙良 群 舒善河组 (K1kp) 亚格列木组
中 生 界
侏 罗 系
下统
上统
哈拉哈塘组
T3h
三 叠 系
中统
阿克库勒组
T2a
下统 二 叠 系 中统
柯吐尔组
T1k P2
晚 古 生 界
卡拉沙依组 石 炭 系 下统 巴楚组
C1kl
C1b
泥 盆 系 志 留 系 早 古 生 界
上统
东河塘组 塔塔埃尔塔 格组
D3d
S1t S1k O3s O3l O3q O2yj O1-2y
下统 柯坪塔格组 桑塔木组 上统 良里塔格组 恰尔巴克组 中统 中下统 一间房组 鹰山组
奥 陶 系

中国主要油气田及石化炼油厂

中国主要油气田及石化/炼油厂 中石油油田大型炼化企业 67% 大庆油田抚顺石化 10个油田四川油田(西南油气田)大庆石化 新疆油田大庆炼化 七千万吨/年辽河油田大连石化 大港油田大连西太平洋 土哈油田兰州石化 塔里木油田独山子炼油厂 吉林油田锦西石化 长庆油田锦州石化 华北油田吉林化工 4个其它油田浙江油田鞍山炼油厂 青海油田 冀东油田 玉门油田 中石化油田大型炼化企业 胜利油田镇海炼化 6个油田中原油田茂名石化 33% 江汉油田燕山石化 四千万吨/年江苏油田齐鲁石化 河南南阳油田高桥石化 塔河油田广州石化 金陵石化 金山石化 巴陵石化 扬子石化 天津石化 荆门石化 洛阳石化 武汉石化 福建石化 济南石化 沧州炼油厂海南炼油厂 九江石化青岛炼油厂中海油渤海油田惠州炼化 南海油田 东海油田 中海油有几家炼油厂

以2005年底动工的惠州炼油项目为起始,中海油开始在炼化产业上密集布局。中海油炼化产业的布局是在“两洲一湾”: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珠江三角洲主要是惠州炼油基地、长江三角洲主要是大榭石化,在环渤海湾,中海油则主要收购了山东海化、东营石化和中捷石化。目前就这几家 中国20大炼油厂 No.1 大连石化(隶属中国石油) 2010年炼油能力2050万吨 2004年,大连石化原油加工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首个千万吨级炼油厂。2010年,大连石化炼油能力达到205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相比2005年的1050万吨增长近一倍。 大连石化处于辽宁省大连市,海陆运输方便,是中国重要的原油加工及转运基地。目前,该公司正在加强管理,升级炼化生产装臵,致力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标志型炼化企业。 No.2 镇海石化(隶属中国石化) 2010年炼油能力2000万吨 镇海炼化成立于1975年,整体实力一直处于中国炼化行业的领先地位,是中国大陆首家进入世界级大炼厂行列的炼油企业,多年保持2000万吨以上的炼油能力。 近年来,镇海炼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带动了周边金融、商贸、物流等产业的集聚和辐射,为地方环保事业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No.3 天津石化(隶属中国石化) 2010年炼油能力1550万吨 2010年,天津石化原油年加工能力1550万吨,相比2005年的550万吨提高了近两倍。天津石化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东临渤海油田,南靠大港油田,并与天津市区和塘沽新港有铁路、公路相通,与大港油田和天津港南疆石化码头有输油管线相连,地理位臵优越,海陆运输方便。 No.4 上海石化(隶属中国石化) 2010年炼油能力1400万吨 上海石化成立于1972年,是中国第一家在上海、香港、纽约三地同时上市的国际上市公司。经过多年发展,现拥有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400万吨。上海石化主要生产石油制品、

轮南塔河油田稠油油源对比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9-111-01-03) 第一作者简介:马安来,男,34岁,副教授(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后),石油地球化学 收稿日期:2003-12-24 文章编号:0253-9985(2004)01-0031-08 轮南、塔河油田稠油油源对比 马安来1,2,张水昌3,张大江3,金之钧1 (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2.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 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要:运用G C ,G C -MS ,G C -MS -MS 、配比实验、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技术,研究了塔里木盆地轮南、塔河稠油油源。轮南、塔河油田稠油中含有252降藿烷,但正构烷烃分布完整,色谱基线呈不同程度抬升,油藏经历了两期成藏过程。稠油具有三环萜烷含量高、C 24四环萜烷含量低、伽马蜡烷含量低、C 28甾烷含量低、甲藻甾烷及三芳甲藻甾烷含量低、42甲基2242乙基胆甾烷及其芳构化甾烷含量低、242降甾烷含量低的特点。油源对比表明轮南、塔河稠油来源中、上奥陶统烃源岩。配比实验表明,原油中若混入了25%寒武系生源的T D2井原油,混源油也会呈现寒武系生源的特点,表明寒武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并未大规模混入到轮南、塔河油藏中。轮南、塔河稠油沥青质钌离子氧化降解产物在一元酸及甾烷酸、42甲基甾烷酸的分布与T D2井稠油明显不同,进一步证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可能为轮南、塔河稠油的主力源岩。关键词:生物标志物;油源对比;稠油;钌离子催化氧化(RIC O );沥青质;塔里木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 Oil and source correlation in Lunnan and T ahe heavy oil fields Ma Anlai 1,2 Zhang Shuichang 3 Zhang Dajiang 3 Jin Zhijun 1 (1.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INOPEC ,Beijing ;2.Changjiang Univer sity ,Jingzhou ,Hubei ; 3.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CN PC ,Beijing ) Abstract :Several technologies ,including G C ,G C 2MS ,G C 2MS 2MS ,match experiment and ruthenium ion catalytic oxi 2dation of asphaltenes ,are used to study the s ources of heavy oil in Lunnan and T ahe oilfields ,T arim basin.The heavy oil in Lunnan and T ahe oilfields contain 252norhopane ,while the distribution of normal paraffin hydrocarbons is com 2plete and chromatographic base lines are uplifted in varying degrees ,showing that the accumulations have been formed in tw o stages.The heavy oil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content of tricyclic terpane ,low content of C 24tetracyclic ter 2pane ,gammacerane ,C 28sterane ,triaromatic sterane ,42methyl cholestane 2242ethyl cholestane ,aromized sterane ,and 242norsterane.Oil and s ource rock corre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oil in Lunnan and T ahe oilfields come from the s ource rocks in Middle and Upper Ordovician.Match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oil w ould have als 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mbrian s ource rock if it is mixed with 25%of T D2well ′s oil generated from Cambrian s ource rock ,indicating that the hydrocarbons generated from Cambrian s ource rocks have not extensively migrated into Lunan and T ahe reserv oirs.Ruthenium ion catalytic oxidation of asphaltenes further verifies that the s ource rocks in Middle and Upper Ordovician are the main s ource rocks of heavy oil in Lunnan and T ahe oilfields. K ey w ords :biomarker ;oil and s ource correlation ;heavy oil ;ruthenium ion catalytic oxidation (RIC O );asphaltenes ;T arim basin 自20世纪80年代塔里木盆地沙参2井发现 古生界油气以来,油源研究一直是争论的焦点。1978年,康玉柱[1]首次提出寒武2奥陶系碳酸盐岩 是盆地重要的生储油岩系,“八五”至今,地矿系统及中石化系统认为塔里木海相原油源岩为寒武系至下奥陶统。在中石油系统,“九五”以来油源争  第25卷 第1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OI L &G AS GE O LOGY 2004年2月

塔里木油田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浅谈

塔里木油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浅谈 一、油气勘探成果及现状 塔里木油田会战2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油气勘探成果。会战前塔里木盆地仅有一个小型油田——依奇克里克油田,一个中型气田——柯克亚气田。到2008年底,塔里木油田已发现27个油气田,其中油田11个,气田16个,均以大、中型油气田为主。 二、油气开发现状及成果 1989年以来,塔里木油田先后建成投产轮南、东河塘、塔中4、哈得逊、牙哈、克拉2、英买力等一批优质整装大油气田。2008年,塔里木油田实际生产石油645万吨,天然气174亿方,2008年12月12日,塔里木油田油气当量超过2000万吨,成为中石油第四大油田。 三、塔里木油田目前油气资源配置及利用情况 塔里木油田的油气资源配置或流向,主要执行国家发改委指导意见,实行由中石油总部统一配置。除城镇燃气指标中石油有政策塔里木油田可以优先保证周边地区供应外,凡是工业用气指标均需由中石油总部批复。 四、塔里木油田生产经营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国内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国民经济发展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从年初开始,塔里木油田也采取了严格成本控制、压缩管理费用、加强预算管理、投资计划管理、项目论证等一系列革新性措施,以确保平稳渡过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生产经营困难期。 五、塔里木油田油气勘探开发的远景规划 2008年塔里木油田新确立了“5511”的远期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油气产量当量在2008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4000万吨;到2020年,实现“5511”发展目标:“5”:累计探明加控制油气地质储量50亿吨。 作为塔里木油田总部所在地的巴州,同时又是油田油气资源的源头所在地,巴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机遇。当前,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着眼长远,全方位地并以更明确到位超前的意识、更具体的措施、更强有力的手段加大对石油企业的支持、共建力度。按照油地“二十字”工作方针,建立更加和谐,共同协调发展的油地关系。 二是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和两大石油集团在政策上支持巴州做大做强石化产业,把石油、天然气化工培育成为巴州继石油工业之后最大的主导产业。

临南油田油水井套损分析及治理对策

2009年6月 第28卷第3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etroleum Geology and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 June,2009 Vol.28No.3  收稿日期:2009?05?04  作者简介:王 伟,男,1972年生,工程师,从事石油开发工作三 E-mail:ww133********@https://www.doczj.com/doc/6d10724006.html, DOI :10.3969/J.ISSN.1000?3754.2009.03.021 临南油田油水井套损分析及治理对策 王 伟1 宋桂芳1 石 勇2 刘玉功1 李新平1 (1.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山东临邑 251507;新疆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摘要:临南油田日趋严重的套损状况,严重破坏了油田的注采平衡关系,制约着油田注采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造成大批治理资金被迫投入,成为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反面典型三分析了临南油田油水井套管弯曲二缩径二错断二破裂二穿孔及渗漏六种主要类型,介绍了套管损坏在开发时间二生产区块二井别二构造位置及井深剖面上的分布规律,论述了套管腐蚀穿孔和变形损坏的主要作用机理,提出了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总方针,并提出了 套损井治理必须优选经济二有效二合理的修井方案,确保治理工艺的合理优化组合,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佳化”的方案,总结了近年来临南油田在预防和治理套损井方面的主要对策及措施,为今后临南油田的高效益开发提出了宝贵建议,值得其他油田借鉴三关 键 词:套损类型;分布规律;套损机理;防治对策;临南油田 中图分类号:TE358+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754(2009)03?0093?06 ANALYSIS ON CASING DAMAGE IN PRODUCERS AND INJECTORS IN LINNAN OILFIELD AND ITS TREATMENT WANG Wei 1,SONG Gui?fang 1,SHI?yong 2,LIU Yu?gong 1,LI Xin?ping 1 (1.Linpan Oil Production Company ,SINOPEC Shengli Oilfield Company ,Linyi 251507,China ; 2.NO .2Oil Production Plant of Xinjiang Oilfield Company ,Karamay 834000,China ) Abstract :Casing damage in Linnan Oilfield seriously breaks injection /production balance and prevents further ad? justment of injection /production structure ,resulting in much cost for treatment and becoming obstacle for oilfield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 ,six types of casing damage in Linnan Oilfield are analyzed including casing buckling ,hole shrinkage ,bad break ,breaking ,perforating and leakage in producers and injectors.Distribution rules of cas?ing damage in respects of development period ,production block ,well type ,structural location and well depth sec?tion are introduced.Main mechanisms of corrosion and deformation damage of casing are discussed ,and the general principle prevent is primary combined with treatment ”is proposed.Meanwhil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casing damage treatment must optimize economic ,effective and reasonable workover plan to guarantee reasonable opti?mized combination of treatment techniques so as to realize maximum economic effect.Finally ,it summarizes signifi?cant treatments of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casing damage wells in Linnan Oilfield in recent years ,providing experi?ence for high-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Linnan Oilfield in the future and reference for other oilfields.Key words :casing damage type ;distribution rules ;casing damage mechanism ;treatment ;Linnan Oilfield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机理研究

新疆油田油藏研究概况 姓名:阿拉依·阿合提 学号: 20071043642 班级: 022081 指导老师:潘林

新疆油田油藏研究之 —————塔河油田油藏概况 阿拉依·阿合提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以油气成藏体系理论为指导,对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油气成藏研究概况进 行了分析。阐述了塔河油田油藏成藏的地质背景,油气运移过程,储层的岩性特征,和渗透规律,描述了塔河缝洞型油藏的基本特征,汇总了目前国内对缝洞型油藏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方向,对流体流动类型和储层评价进行了简单综述。 关键词:塔河碳酸盐岩缝洞油藏流体 引言: 随着我国油气需求的不断攀升,对油气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进一步勘探出新油气田和 提高已有油田的采收率不断得到加强研究.在勘探开发不断深入进展下,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的油气储量和产量越来越多,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重视和兴趣。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类型比较多,既有微观孔隙,也有大小和规模相差悬殊的溶蚀孔洞和裂缝,而且储集层纵、横向变化大,给储集层定量评价带来了很大难度也进一步加大了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中对碎屑岩的生烃机制和成烃模式的研究理论已较为成熟。为我国许多陆相石油的勘探提供了大量技术理论支撑。然而我国海相碳酸盐岩的沉积分布也比较广泛,已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中找到了大型和特大型油气田,而且获得了十分可观的地质储量,但对碳酸盐岩的沉积过程和成岩作用的研究却相对缺乏,因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在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上都有着本质的差别,碳酸盐岩有机质的演化特征和成烃机制与碎屑岩有很大差异性[1]。由此可见,深人研究总结碳酸盐岩具有重要意义,塔河油田为我国第一个以古生界奥陶系为主产层的大油田,其缝洞型油藏是最典型的特征,而这对缝洞型油藏的研究影响着塔河油田整个石油勘探开发的全过程。本文主要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地质背景和成藏机理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分析。 1.塔河油田地质环境 1.1 塔河油田形成地质背景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中段阿克库勒凸起西南部,该凸起是在加里东中晚期形成凸起雏形,在海西早期受区域性挤压抬升形成向西南倾伏的北东向大型鼻凸,在海西晚期改造基本定型,后经印支一燕山和喜山运动进一步改造成为大型古隆起口。[1、2、3]塔里木盆地经历了漫长的构造演化,在整个过程中缺乏热事件的构造改造,早期的油气藏在合适的位置可以长期保存至今,也可能因为后期的区域翘倾而使得油气藏再分配或演化

塔里木油田详述

塔里木油田石油地质 特征简述 姓名:陈伟 班级:勘探0803 学号:200811010326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新疆,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处于天山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之间。东西长1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800至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为山麓、戈壁和绿洲(冲积平原)。 盆地边缘砾石带枣山足戈壁滩 是由古代暴流洪积扇群组成,微向盆地中心倾斜,坡一般6°~8°,宽度10~30千米,厚度千米以上,表面由2~3米厚砾层组成,水均渗入地下,地面草木不生。 盆地边缘绿洲带 塔里木盆地河流出山之后,坡度突降,水流分散,沙泥沉积,形成扇状平原,现有疏勒、莎车、阿克苏、和田和库

车等大小绿洲100多个。绿洲灌溉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水稻和棉花等,河道迁移,绿洲也会迁移。 即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沙漠面积的47%,为世界上第二大沙漠。主要是流动沙丘,占85%,沙丘高大,多50米以上,成沙较老的可达250米,呈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复合型沙山、长条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等形态。 盆地东部的罗布泊湖盆区大部由盐壳组成,范围曾有多次变动,多风蚀雅丹地形。塔里木河基本汇集了盆地的全部大河,全长2000千米,为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河流冲积平原土地资源丰富,胡杨林和灰杨林分布面积广,对防御风沙、调节气候、供应木材有重要作用。 地质地貌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西部四大相邻的盆地之一。它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塔里木盆地里南北最宽处520公里,东西最长处1400公里,面积约40多万平方公里。 地质特点是: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地块基底为古老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