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共犯论

共犯论

共犯论
共犯论

绝望之章、令人昏迷的共犯论

@1共同过失犯罪问题

关于过失共同犯罪,刑法理论与实务界存有颇多争议,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便是它否为一种独立的犯罪形态?它的成立条件以及完善其立法应注意哪些处

罚原则?对此,刑法理论界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刑事司法则立足于现有的刑事立法及刑法理论,将共同过失犯罪只视为过失犯罪的一种特殊情况,而不当作一种独立的犯罪形态。究其原因,乃是认为承认共同过失犯罪,就必然背离刑法中共同犯罪的理论,有走上“客观归罪”道路之嫌疑。但是我认为共同过失犯罪是有其存在的空间和必要性的。

案例:雷某与孔某两人相约在一阳台上,选中离阳台8.5米左右处一个树干上的废瓷瓶为目标比赛枪法。两人共用一支TW-20型半自动步枪,轮流各射击子弹3发,均未打中目标,但其中一发子弹穿过树林,飞向离阳台1000余米附近,击中行人龙某致其死亡。另外,击中被害人龙某的子弹究竟是雷某还是孔某所发,不能查明。

这个案件怎么处理呢?

在对该案如何处理时,存在以下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雷某和孔某在阳台上射击,主观上均具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客观上又造成了他人死亡的严重后果,对其二人均应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

第二种意见认为,虽然二人均具有过失且客观上造成了严重后果,但由于不能查明致死龙某的子弹为何人所发,对其中任何一人处罚均可能导致冤枉一人、放纵另一人的后果,如对两人均处罚,依据传统过失理论,则必冤枉一人,根据“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对两人均不应定罪处罚。

以上两种意见,似乎各有其理,第二种意见从因果联系角度强调查明直接致害人的必要性,并以疑罪从无原则认为不应处罚,但在处罚与否问题上却不免失之于宽。第一种意见突出了该案件的社会危害性,并指出两人行为均具有可罚性,但其处罚依据则嫌不足。

但是以共同犯罪的理论,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了。两个人在射击,首先两个人负有共同的不伤害到他人的注意义务。两人共同地违反了这一共同注意义务,致使第三人的死亡,就能够构成共同过失致人死亡罪(我自己编的罪名)。根据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原则。两人都对龙某的死亡承担过失责任。

1、共同过失犯罪的概念

所谓共同过失犯罪,是指二人以上违反共同注意义务而共同过失实施的犯罪。共同过失犯罪属于共同犯罪,对其处罚应当适用其他共同犯罪所适用的“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即:指每个行为人对所有的共同危害结果承担责任,而不仅仅对自己的过失行为所造成的危害负责。

2、共同过失犯罪的立法沿革

从立法上看,共同过失犯罪经历了由全面肯定到部分肯定,再到全面否定的过程。1912年的《暂行新刑律》第35条规定:“于过失罪有共同过失者,以共

犯论,”第36条规定:“值人故意犯罪之际,因过失而助成其结果者,准过失共同正犯论”,既肯定了过失的共同正犯,亦承认了过失的教唆犯和帮助犯,是对过失的共同犯罪的全面肯定。1928年的刑法则取消了《暂行新刑律》第36条的规定,在第47条规定:“二人以上于过失罪有共同过失者,皆为过失犯”,仅肯定了过失的共同正犯,而过失教唆犯和帮助犯则不复存在,这是对共同过失犯罪的部分肯定。1935年的刑法则进一步取消了过失共同正犯的规定,已经否认了

过失的共同犯罪。新中国的两部刑法均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该规定肯定了共同过失犯罪的存在,但又不承认他们是共同犯罪,只可分别处罚。

3、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纷争

在刑法理论界,对共同过失犯罪是否成立,存在“肯定说”、“否定说”和“限定的肯定说”三种主张。

肯定说一般为行为共同说与目的行为论者的学者所主张。行为共同说是主观主义的共犯理论。该学说认为犯罪是行为人主观恶性的表现,共同犯罪的“共同”正是共同恶性的体现,而共同犯罪的行为不过是实现共同犯罪人主观恶性的东西。因此,共同实行犯只要主观上有自然行为之共同意思,客观上具有共同行为就足以构成。因此,过失不影响共同犯罪的成立,共同过失犯罪是成立的。而目的行为论者将过失行为理解为一种不注意的目的行为,也是一种意思行为,当然可能构成二人以上的共同过失犯罪。

否定说一般为犯罪共同说学者所主张。犯罪共同说是客观主义的共犯理论。该理论主张,共同犯罪是两个以上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参与实施一个犯罪,因此,需要行为人有对构成要件结果之认识及对于这种结果的希望或者放任等故意的共同要素。因此,在犯罪共同说的支持者看来,共同犯罪的意思联系至关重要,而共同过失犯罪不可能具有这种意思联络,因此不可能成立共同过失犯罪。

限定的肯定说则认为,一般不成立共同过失犯罪,但当各共同行为人负有共同注意义务并共同违反了该义务时,就应当肯定过失的共同正犯。认为成立共同过失犯罪,“从实质上看必须存在着二人以上者共同进行了包含着发生属于某犯

罪要素的一定结果的高度危险性的行为,而且,在法律上处理它时,可以课于各个共同行为人共通的防止结果的注意义务”,“在基于数个行为人的过失引起了犯罪结果的场合,不是只根据行为人间存在共同行为就当然能够成立过失犯的共同正犯的,只限于共同行为人具有共通注意义务并且存在共同的违反时,才能成立过失犯的共同正犯”。

目前我国刑法理论界的通说是否定说。

4、共同过失理论上升为立法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分析

在共同犯罪中肯定共同过失犯罪的存在,不仅根源于社会发展现实和司法实践的需要,而且对于完善传统的过失犯罪理论和共同犯罪理论有重要意义。

①从理论上确认共同过失犯罪地位并加以深入研究,符合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在许多生产、工作领域,分工日益精细,而任何一个环节稍有纰漏,都将导致严重的危害社会的后果。对于社会生产、生活中有相互分工、协作、依赖关系的行为人因未履行共同注意义务共同过失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情况下适用共同过失犯罪的有关理论,必将对行为人的定罪量刑产生影响,且能督促各行为人尽力履行共同注意义务,维护社会安全。

②从理论上合理界定共同过失犯罪,符合现代有关过失犯罪理论的发展趋势。由于科技与工业的高度发展,为维护方便生活的同时又能对付预想中的危险,西方刑法理论界在过失犯罪方面发展了“危险分配理论”、“依赖原则”、“被允许的危险”等理论来修正和完善传统的过失犯罪理论。因而,过失犯罪理论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着。在现代高速交通部门、机械、建筑、化学、医药、医疗等危险行业,这种互相分工、协作、依赖的工作中衍生出一种共同注意义务,未履行这种共同注意义务而过失导致某种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各行为人,如果

依单个过失分别处罚显然不恰当,在这种情况下,合理界定共同过失犯罪是能够弥补这种不足的。

③从立法论上主张过失的共同犯罪的观点具有合理性。首先,认定是否成立共同犯罪的重要结论,在于是否适用“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故意犯和过失犯都有各自的实行行为,从现实看二人以上既可能共同实施故意犯罪,也可能共同实施过失犯罪,既然对故意犯的共同实行行为能够适用该原则,就没有理由否认对过失犯的共同实行行为也可适用该原则。就像上面的案例中约定射击比赛致人死亡的案例,审理此案的法院正是适用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雷某和孔某各四年有期徒刑,如果不适用该原则,对二人的处罚就存在很大问题。其次,之所以对共同正犯适用该原则,从实质根据而言,是因为二人以上的共同行为引起了法益侵害,即二人以上的行为均与法益侵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联系。在判断二人以上的行为是否“共同”引起了法益侵害时不是取决于二人以上是否具有意思联络,而是二人负有共同的注意义务。当然,成立共同犯罪还需要“意思的联络”,只有意思的联络才能使二人以上的行为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但是,“意思的联络不应当限定为犯罪故意的联络,只要其行为具有一般意义的意思联络即可,这种过失的意思联络也完全能够起到相互促进,强化对方不履行注意义务的作用”,从而使任何一方的行为与他方行为造成的结果都具有因果联系,当然可以适用“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如前述约定射击比赛致人死亡的案例,法院正是依据了上述理论,所以我认为其判决是正确的)。

正因为上述因素,否定说虽然是通说,但肯定说尤其是限定的肯定说,已逐渐被刑法理论界所接受。同时,从司法实践来看,2000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关于审理交通肇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第

5条第2款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乘车人指示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因为交通肇事罪是过失形式的犯罪,所以该解释不仅承认了共同过失犯罪的存在,而且还主张以共同犯罪论处。因此,共同过失犯罪从理论上升到立法层面的基础已经基本具备。

5、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既然认为共同过失犯罪有存在的空间和必要性。我认为共同过失犯罪应满足以下条件:

(1)各过失行为人必须有共同的注意义务。

对该处“共同”的理解,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如林亚刚博士认为:“共同是指相互注意、相互协作、相互关注的注意义务”,日本学者大冢仁认为“共同行为人仅对自己的行为有注意义务是不够的,对其他同伴的行为也应当顾及”。

共同的注意义务的产生原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考量下来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由约定或者先行行为产生的注意义务。如前述案例中二人约定射击比赛,那么这种约定就产生了共同的注意义务,即二人有必须互相注意是否有伤害他人的危险义务,而不仅对自己的行为有注意义务,这种事前约定就是产生共同注意义务的原因。

第二,职务或业务上的要求。如如在二人分担道口警戒时,怠于确认接近的列车,由于过失没有降下遮断机,发生列车相撞事故,造成两人死亡。两名被告应当协助确保道口安全,达成履行该注意义务是职务行为的要。

第三,基于法律直接规定的明示义务。负法律直接规定的注意义务一般是与行为人的身份有关,成立共同过失犯罪时也就要求有相同的法律规定的注意内容。(2)有共同的过失行为。

行为方式有作为、不作为或者作为与不作为的混合。我认为不仅共同过失的实行行为能够构成共同过失犯罪,共同过失的教唆或者共同过失的帮助行为也能构成共同过失犯罪。理论上容我再梳理梳理,有机会再和大家探讨。这里只给大家举个例子。两人因为没有尽到共同的注意义务,疏忽大意致使得某一消息让甲某知道,而这一消息恰恰使得甲产生了进行某一犯罪的犯意,而进行了犯罪。那么这两人就应该构成共同过失的教唆犯罪。共同过失的帮助犯的例子不再赘述。(3)行为人之间具有共同的不注意的过失。

共同过失心理的种类有共同的疏忽大意、共同的过于自信或者两者的混合。同时,在考察共同过失之间的这种意思联系时,我们不必要求是犯意联络,只要求各行为人之间具有一般意义的意思联络,表现为一种互助、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即可。用一般共同犯罪的理论解释,就是对彼此有物理或者精神上的互助、互动、相互促进。从而加强了彼此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的内心的确认,提高了过失的概率。

(4)共同的危害结果

有共同的危害结果是共同过失犯罪成立的重要要件,与单独的过失犯一样,危害结果的存在才使过失犯罪得以成立。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共同的危害结果是共同过失人共同加功的结果,而不是某一方的过失单独造成的结果。

@2对“二人以上”的理解

1、二人既可以是两个自然人也可以是两个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与法人。

注意,单位犯罪的问题。单位犯罪不是单位和单位内部的自然人的共同犯罪,而仅仅是单位本身的犯罪,只不过单位内部的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要接受处罚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位内负有责任的人有多人,那么这多个自然人之间可能成立共犯。

2、“二人以上”是否都要求达到刑事法定年龄的问题。

举例:甲和乙,甲13岁,乙18岁。甲11岁出来做小混混,乙是甲的小弟。一天,甲找到乙……这个案件按不按共同犯罪来处理?如果严格按照要求所有参加人都必须达到刑事法定年龄,那这个案件就不能构成共同犯罪。那么就要分别定罪处罚。乙的行为构不构成盗窃罪?根据犯罪构成要件来分析,乙的行为也是构成盗窃罪的,而且是盗窃数额特别巨大。因为不构成共同犯罪,那么乙就不能适用刑法第28条关于胁从犯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相关规定。想想,乙是受胁迫来参与到盗窃行为中的,而且在盗窃过程中,乙始终起着次要的作用。所以判乙构成盗窃罪,而且不能适用28条的规定,是不是太重了?

所以,我认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的行为人如果有人未达到刑事法定年龄,并不影响共同犯罪的成立。未达到法定年龄的人参加共同犯罪的,未达到法定年龄并不是违法性的阻却是由(违法性阻却是由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法令行为、正当业务行为、义务冲突的行为、自救行为、自损行为和被害人的承诺的行为等),而是有责性的阻却是由。所以,未达到法定年龄的人为了犯罪的行为并不是不犯罪,而是不受处罚。这就不妨碍其参与的共同犯罪的罪名的成立,只不过在共同犯罪人中,达到刑事法定年龄的人需要负刑事责任,未达到刑事法定年龄的共犯人不用承担刑事责任。

未达到刑事法定年龄的人参加的共同犯罪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未达到刑事法定年龄的人是共同正犯,未达到刑事法定年龄的人是教唆犯,未达到刑事法定年龄的人是帮助犯,均构成共同犯罪。未达到刑事法定年龄的人是被教唆的犯罪行为人的情况下,教唆人构成间接正犯。但构成间接正犯的情况并不否定共同犯罪的成立。

@3片面共犯问题

参与同一犯罪的人中,一方认识到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犯罪,而另一方没有认识到有他人和自己共同犯罪。片面共犯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①片面的实行犯

比如说甲知道乙晚上要到丙家里入室抢劫,甲先一步到丙家里把丙捆起来了。结果乙到了丙家里发现丙被人捆了躺在地上,就直接把东西拿走了。这时候甲就是丙抢劫罪的片面实行犯。乙只构成抢劫罪。乙是不知道甲参与了他的抢劫行为的吧?甲是以共同犯罪的形式参与了抢劫罪的行为。

②片面的教唆犯

比如说甲与乙的妻子丙有仇,想教训教训丙,于是甲收集了丙与某男子出轨的证据。偷偷放在了乙的桌子上,另外在旁边放了一把刀。乙看到了之后非常生气,拿起刀就找到丙刺向丙,致使丙重伤。这时候甲就是乙故意伤害罪的片面教唆犯。这时候,乙是不知道甲的教唆行为的。但是甲是乙教唆的形式参与了故意伤害罪的行为。

③片面的帮助犯

甲与乙有仇,早就想找机会教训教训乙。有一天甲发现有一个小混混在追杀

乙,甲一想,机会来了。他赶紧回家拿了很多西瓜皮洒在乙跑的路上,致使乙滑到,被小混混追上。小混混一刀就砍死了乙。甲是以共犯,即帮助犯的形式参与到故意杀人罪中来了吧?但是小混混不知道甲在帮助他犯罪。这时候甲就是小混混故意杀人罪的片面帮助犯。

@4间接正犯构不构成共犯的问题

间接正犯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第一,利用无责任能力者的身体活动。无责任能力者缺乏辨认控制能力,不具有非难的可能性,所以只能将不利的后果归责于背后的利用者,肯定利用者的行为支配了犯罪事实。

第二,利用他人不属于行为的身体活动。例如利用他人的条件反射,或者睡梦中的活动。

第三,利用者对被利用者进行强制,使之实施一定的犯罪活动,包括物理的强制和心理上的强制,使他人丧失意志的自由。不能将结果归责于被强制者,只能将结果归责于强制者。

第四,利用缺乏故意的行为。这是指利用不知情者的间接正犯。

这一情况又包括三种情形:

①利用他人不知情的行为。例如,医生将毒针交给护士,吩咐其给病人注射,护士不知情而照办。医生是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护士如果没有过失就无罪。

②利用他人的过失行为。例如,医生将毒针交给护士,吩咐其给病人注射,护士本应按规定检查针剂,但因为过于相信医生的权威而未检查并照办。医生是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护士属于过失致人死亡(有可能构成医疗事故罪)。

③利用他人犯其他罪的故意。例如,甲不知道丙坐在高档穿衣镜后面,而乙知道,乙为了杀死丙,唆使甲向穿衣镜开枪,穿衣镜被打碎,丙也中弹身亡。甲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乙成立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甲乙在故意毁坏财物罪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由此可见,间接正犯和被利用者可以构成共同犯罪。

第五,利用有故意的工具(被利用者虽然有责任能力并且有故意,但缺乏目的犯中的目的,或者不具有身份犯中的身份)。

①利用他人有故意但无目的的行为。例如,甲欲实施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向乙隐瞒牟利目的,利用乙传播淫秽物品。因为乙不具有牟利目的,只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而甲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间接正犯,二者在传播淫秽物品罪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此处也是间接正犯与被利用者构成共同犯罪的体现。

②利用他人有故意但无身份的行为。例如,甲(警察)指使乙(联防队员,非司法工作人员)刑讯逼供乙。甲构成刑讯逼供罪的间接正犯。乙有逼供的故意,但没有司法工作人员身份,不能构成刑讯逼供罪的直接正犯,只能构成该罪的帮助犯(如果乙致人轻伤,则会触犯故意伤害罪)。甲乙构成该罪的共同犯罪。此处也是间接正犯与被利用者构成共同犯罪的体现。

第六,利用他人的合法行为。比如甲为了使乙死亡,就以不听命就杀死乙的方式威胁瘦小柔弱的乙去攻击高大凶猛的丙,丙为了正当防卫杀死了乙。此时,乙和丙都是甲的工具,认定甲是故意杀人的间接正犯。再比如,甲捏造一系列证据,作伪证等致使司法机关判定乙有罪,判处了死刑。在死刑执行之后发现是冤案,发现了甲作伪证的证据。这时候甲就是利用了司法机关的合法行为。甲构成故意杀人罪间接正犯。当然,这时候甲也构成伪证罪。即甲构成了伪证罪和故意杀人

罪的想象竞合犯。怎么处理呢?择一重罪处罚。即故意杀人罪。

第七,利用被害人的行为。当利用者使被害人丧失自由意志,或者使被害人对结果缺乏认识或产生其他法益关系的错误,导致被害人实施了损害自己法益的行为时,利用者成立间接正犯。丈夫A和妻子B吵架后离家出走,有杀B故意的邻居C告诉B:“你假装上吊,我马上打电话叫A回来看看,吓吓他,让他以后不敢再和你争吵。”B听从C的意见,将搭在房梁上的绳子套在脖子上,C便离开,B很快吊死。C就属于利用被害人的行为达到杀人目的的间接正犯。

综上所述,间接正犯的成立并不否定共同犯罪的成立。间接正犯和被支配的对象也可以成立共同犯罪。

@5共同犯罪与犯罪构成的关系(怎么判定什么行为,哪些行为属于共同行为,在什么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2种学说:行为共同说;犯罪共同说(完全犯罪共同说,部分犯罪共同说)。行为共同说:各个行为人的行为在自然的,没有经过法律评价之前就具有共同性。例如甲乙都拿刀砍丙,行为具有共同性。那么就认定甲乙是共犯。不论甲乙主观上想的是什么,各自砍丙是出于什么目的。

犯罪共同说:行为人的行为经过法律,刑法的评价之后,各自的行为具有刑法上的共同性。就属于共同犯罪。分为完全犯罪共同说和部分犯罪共同说。

完全犯罪共同说:各个行为人的行为在法律评价上完全一致才能成立共同犯罪。有些情况难以解决。例:甲乙各自以伤害的故意和杀害的故意攻击丙,最后致丙死亡了。能证明的是,丙的死亡是一个人的行为导致的,但是不能确定是甲还是乙的攻击行为导致的。这一案件中按照完全犯罪共同说不能认定为共犯。如

果不认定为共犯,那么就要分别定罪。分别定罪定不了罪。因为……

部分犯罪共同说:二人以上虽然共同实施了不同的犯罪,但当这些不同的犯罪之间具有重合的性质时,则在重合的限度内成立共犯。共同实施了完全相同的犯罪自然不必再说,是共同犯罪。包含三种情况:

1、法条竞合的情况------在普通法的范围内成立共犯

2、当两种犯罪所侵犯的同类法益相同,其中一种犯罪比另一种犯罪更为严重,从规范意义上说,严重犯罪包含了非严重犯罪的内容时,也存在重合性质(也可能属于法条竞合,也可能是想象竟合犯),能够在重合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比较典型的有:生产、销售假药罪与生产、销售劣药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强奸罪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抢劫罪与抢夺罪,抢劫罪与盗窃罪,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等。

3、两种犯罪所侵犯的同类法益不完全相同,但其中一种罪所侵犯的法益包含了另一犯罪所侵犯的法益,因而存在重合性质时(也可能属于法条竞合,也可能属于想象竞合犯),也能够在重合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如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与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

4、在犯罪性质转化的情况下,如果数人共同实施了转化前的犯罪行为,而其中的部分人实施了转化行为,但他人不知情的,应就转化前的犯罪成立共同犯罪。

@6任意共犯与必要共犯

任意共犯,指一人可以实行的犯罪,由二人以上共同实行的情况。必要共犯,是指刑法分则明文规定必须由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

必要共同犯罪分为三类:对向犯、聚众共同犯罪与集团共同犯罪。

(一)对向犯

是指以存在二人以上相互对向的行为为要件的犯罪。刑法规定的对向犯分三种情况:一是双方的罪名与法定刑相同,如重婚罪。二是双方的罪名与法定刑都不同,如贿赂罪中的行贿与受贿。三是只处罚一方的行为,如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只处罚贩卖者,不处罚购买者;但为了购买而唆使没有犯罪意图的人犯罪,则构成相关犯罪的教唆犯。

(二)聚众共同犯罪

聚众共同犯罪是由首要分子组织、策划、指挥众人所实施的共同犯罪。聚众犯罪是由首要分子组织策划、聚集纠合多人所实施的犯罪。聚众犯罪与聚众共同犯罪不是等同的概念。

根据刑法规定,聚众犯罪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属于共同犯罪的聚众犯罪,如刑法第317条第2款规定的聚众持械劫狱罪。刑法并不一定处罚所有的参与者,如刑法第292条的聚众斗殴罪。

另一类聚众犯罪是否属于共同犯罪,则要依案件的具体情况而定,如刑法第291条规定的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只处罚首要分子,而不处罚其他参与人。聚众犯罪不一定是共同犯罪。

(三)集团共同犯罪

集团共同犯罪,简称集团犯罪,是指三人以上有组织地实施的共同犯罪。集团共同犯罪既可能是必要的共犯(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也可能是任意的共犯(集团性的杀人、集团性的抢劫等)。在处罚任意的集团犯罪的各种参与人时,必须适用刑法总则的规定。

@7共同犯罪人的学术分类

1、按照分工(行为)的不同分为实行犯(正犯)、教唆犯、帮助犯。

2、按照作用的大小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

实行犯可以是主犯从犯或者胁从犯,教唆犯可以是主犯从犯胁从犯,帮助犯只能是从犯或者胁从犯。问题:教唆犯可以是胁从犯吗?间接教唆

@8集团犯罪中首要分子的处罚原则

是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而不是所有成员的犯罪行为。集团成员超出集团犯罪计划,独自实施的犯罪行为,不属于集团所犯的罪行,首要分子对此不承担责任。这里实际上讨论的是成员哪些行为属于集团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个人行为的问题。1.犯罪集团首要分子对集团成员在其总体性、概括性故意之内的,总体策划、指挥下的罪行,即使不知详情,也应当承担责任。反之,集团成员完全超出首要分子的总体上、概括性故意的行为,只能由实施者承担责任。

例:一个盗窃犯罪集团,比如成员有100人。所有成员实施的盗窃犯罪,首要分子,老大,都要负责任。问:表现为什么?表现为老大,首要分子对所有成员总的盗窃数额负责任。问:假如集团内部有个人是卧底,掌握了集团大量的犯罪证据,要举报了。但是被集团的老二发现了,老二派人把这个人打死了。但是老大并不知情。这个情况下,集团首要分子,即集团的老大要不要对这个故意伤害致死的犯罪行为负责任呢?答:需要。因为老二的行为是为了集团的整体利益,即维系集团的存在,为了集团的生存而做的。维系集团的生存,当然也是老大的利益所在,也是整个集团的概括的犯意。所以……

2.虽然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事先确定、指示了集团的犯罪范围,但当集团成员超出该犯罪范围,实施某种犯罪行为(首次犯罪行为)后,首要分子并不反对,而是默认,甚至赞同、怂恿,导致集团成员以后实施该种犯罪的,虽然首要分子对成员的“首次犯罪行为”不应当承担责任,但对集团成员后来实施的相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责任。

例:一个盗窃集团,首要分子在内部会议上强调,我们是小偷,我们要练好手艺,个个变成神偷。其它的犯罪不要干。但是后来,有几个成员因为完成不了老大交代的任务,而实施了绑架,得到了一笔钱,交给了老大。老大在内部会议上采取了默许甚至赞赏的态度。后来集团其他成员也开始实施绑架。那么老大就需要对后来所有成员的绑架行为负责任了。但是,对于前几个成员所实施的第一次绑架行为,首要分子是不要负责任的。因为超出了集团的概括的犯意。

3.在首要分子对集团成员的犯罪内容作出某种程度的确定、指示,但没有明确限定具体目标、具体罪名等情况下,集团成员实施的犯罪行为没有明显超出首要分子的确定范围,或者说,集团成员实施的犯罪行为仍然处于首要分子确定、指示的范围之内时,首要分子仍应承担责任。

例:还是盗窃集团。老大开会说我们是盗窃集团,我们要有机会就使劲盗窃。散会后,成员就开始盗窃了。有的盗窃了财物,有的盗窃了枪支弹药,有的盗掘了古墓葬等等。那么成员还是要对成员所有的行为负责任。

4.在首要分子对集团成员的犯罪内容作出某种程度的确定、指示,但集团成员发生误解,实施了其他犯罪的情况下,首要分子应当根据部分共同犯罪说的原理承担责任。

例:盗窃集团老大开会告诫成员只要盗窃就好了,不要实施抢劫。抢劫由其它帮

派来做,不能破坏了道上的规矩。结果有三个成员开会的时候走神了。散会之后,这三个成员互相问,刚刚老大让我们干什么呢?一个人说我好像听到了抢劫,另外一个人应和到,对对对,我也听到了抢劫。他们就听到了抢劫,没有听到“不要”两个字。结果他们就去抢劫了。问:老大要不要对这三个人的行为负责任?答:要负责任,不过不是抢劫罪的责任而是盗窃罪的责任。三个人抢劫的数额算作老大盗窃的数额。

5.如果首要分子策划、指挥的犯罪是容易转化的犯罪,那么,当集团成员在实施首要分子策划、指挥的犯罪过程中转化为另一重罪时,首要分子原则上应当对转化后的犯罪承担责任。

例:拐卖妇女集团。这个集团的犯罪,很可能发生转化。转化成什么犯罪?就是侮辱猥亵妇女罪或者强奸罪吧?如果发生了这种转化,老大也是要负责任的。问:除非什么情况下不负责任?老大在集团内部明确表示,多次强调,我们不能在拐卖的过程中侮辱猥亵甚至强奸妇女,否则帮规处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发生了转化,老大是不用对转化后的罪负责任的。

6.如果首要分子策划、指挥某种基本犯罪行为,但集团成员在实施基本犯罪时造成加重结果的,首要分子应对结果加重犯承担责任。

例:抢劫集团。成员的抢劫行为出现了结果加重的情况的。比如抢劫致人重伤等等。首要分子也要对加重的结果承担责任。

@9教唆犯的成立条件

1.教唆对象。

(1)教唆对象原则上必须是事实上具有责任能力的人,但不必是达到法定年龄

的人。就真正身份犯而言,在被教唆者具有特殊身份却又具有责任阻却事由的情况下,仍应肯定教唆犯的成立。如甲教唆不满16周岁的警察乙刑讯逼供,乙接受教唆实施刑讯逼供行为的,对于甲应认定为刑讯逼供罪的教唆犯,而非间接正犯。

(2)教唆行为的对象,必须是特定的;但特定并不意味着只能对一人教唆,对特定的二人以上实施教唆行为,也能成立教唆犯。如果唆使的对象不特定,则叫“煽动”,不成立教唆。

(3)由于教唆是使他人产生犯罪的决意,故在被教唆者已经产生犯罪决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成立教唆,只能成立帮助犯。乙已有盗窃犯意,甲唆使其抢劫的,成立抢劫罪的教唆犯:乙已有盗窃犯意,只想盗窃数千元,而甲唆使其盗窃数万元的,甲只成立帮助犯,不成立教唆犯;在乙打算盗窃普通财物,而甲唆使其盗窃金融机构的,不宜认定为教唆犯。

2.教唆行为。教唆行为必须引起他人的犯罪故意,进而使之实行犯罪。

(1)唆使他人实施过失犯罪的,成立间接正犯。不是教唆犯。吊臂下有没有人?没人,尽管放吧。放了。砸死人了。

(2)不作为方式不能构成教唆行为。甲乙丙丁四人。甲是乙非常信任的人,甲有一天告诉乙丙晚上要来害甲,不如先下手为强,把丙制服,然后移送给公安机关,于是乙就去丙甲把丙打成重伤。丁是甲的家人,丁知道甲是骗乙的,让乙去打伤丙,其实是甲跟丙有仇。但是丁没有告诉乙真相也没有阻止乙去打乙。那么丁并不能因为自己的不作为行为而与甲一起构成教唆犯。因为他没有作为的义务。(3)教唆行为必须是唆使他人实施较为特定犯罪的行为,即使该犯罪的对象还不存在,而是以出现对象为条件的,也不失为教唆行为。

比如:①甲跟乙说,你给我犯罪去。然后乙去杀了人。那么甲构成教唆犯吗?不构成。②甲跟乙说,你去给我弄点钱来,我没钱花了,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是偷是抢我不管。乙就去诈骗了十万块钱。甲构成教唆犯吗?构成。因为虽然甲没有让乙去实施特定的犯罪,但是甲教唆乙欲侵害的客体已经确定了,就是财产。让乙实施一定的财产犯罪。

3.教唆故意(包括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1)教唆者故意教唆他人实施不可能既遂的行为,是未遂的教唆,不可罚。甲教唆乙实施不可能既遂的犯罪。比如①甲给乙一把枪让乙打死丙,枪里没有子弹,考验乙忠心的。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甲给乙一把枪,让乙去杀丙,比如我是甲,李继红是乙,我让李继红去杀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在安宁的。李继红就去了。找到丙远远的开枪了,发现没子弹。她就冲上前去,一拳把丙锤死了。这时候我构成教唆犯吗?构成的。

(2)陷害教唆也不可罚。不可能既遂的教唆的一种情形。不是考验,是陷害。

@10被教唆人没有实行教唆人所教唆的犯罪,教唆人是否构成犯罪,或者接受处罚?

这里有两种观点:

第一,共犯独立性说。即使正犯没有实施犯罪,共犯也构成犯罪,即共犯成立犯罪,不以正犯成立犯罪为前提,共犯在成立犯罪上具有独立性。这里的共犯指的是狭义的共犯,即教唆犯和帮助犯。正犯指的是实行犯。这是传统的观点。

第二,共犯从属性说。在共同犯罪中,正犯(实行犯)是直接实施犯罪的人,犯罪性较高,侵害法益的危险最大、最直接;共犯(教唆犯、帮助犯)只是

促使犯罪、帮助犯罪的人,犯罪性较低,侵害法益的危险较小,带有间接性。如果正犯不构成犯罪,那么共犯也不作犯罪处理。也即共犯成立犯罪必须以正犯成立犯罪为前提。

举例:

1、甲教唆乙去盗窃,乙愤然拒绝。

2、甲教唆乙去盗窃,乙欣然答应,但什么也没做。但后来被揭发了。

3、甲教唆乙去盗窃,乙答应,并且做了相关准备。后来被揭发。

4、甲教唆乙去盗窃,乙实施了盗窃。①既遂②未遂③中止

5、①甲教唆乙去盗窃,乙实施了抢劫。②甲教唆乙去抢劫,乙实施了盗窃。

6、甲教唆乙去盗窃,乙实施了组织偷越国边境。

这六种情形涵盖了教唆犯罪所有可能的情况。那么这六种情况怎么处罚呢?

1、2两种情况中乙没有实施犯罪的行为,乙是不构成罪犯的。第3中情况中,乙实施了犯罪预备。但是盗窃罪的预备行为是不构成犯罪的。所以第3种情况中,乙也是不构成犯罪的。那么在这前三种情况中甲到底是否构成犯罪呢?

传统观点认为甲仍然是构成犯罪的。那么甲构成犯罪是因为什么呢?单单因为孤立地教唆行为。这就是上面说的共犯独立性说的观点。就是说,教唆的行为本身就构成犯罪,不管被教唆人是否实施了被教唆的行为。

但是共犯从属性的观点就不这么认为。从“从属”这个词就可以看出,这一观点认为共犯要成立犯罪必须从属于正犯的犯罪行为。具体地说就是,要教唆犯帮助犯成立犯罪,那么必须要相应的实行犯实施了犯罪的行为或者值得处罚的犯罪预备行为。用这一观点来分析前三个例子。被教唆者没有实施犯罪行为或者虽然实施了犯罪的预备行为,但是在这个罪中预备行为是不受处罚不构成犯罪的。

片面帮助犯问题研究

题目:片面帮助犯问题研究 摘要:片面帮助犯是刑法理论和实践中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本文认为在复杂的犯罪现象中是存在片面帮助犯,但是不应认定为共犯的特殊形式,文中对片面帮助犯的成立要件进行了阐述,进而对片面帮助犯的刑事责任认定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共同犯罪,片面共犯,片面帮助犯 一、片面帮助犯不是共犯 片面共犯理论在刑事理论学界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肯定说认为其属于共同犯罪的一种,只是因为主观上的单方面性而称为片面共犯,且承认片面共犯主要是为了解决其刑事责任问题,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而否定说则认为片面共犯不是共同犯罪,因其无主观的联系。有的学者进而认为是间接正犯的一种,处罚同样也存在混乱和问题。 我认为对于片面共犯不应当承认其属于共犯的特殊形式。理由如下: 首先全面共犯的一般特征,即共犯之间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即不但认识到自己在实施危害行为,而且其他共犯也在于自己一起实施危害行为。而片面共犯的概念中,行为人缺乏对他人危害行为的认识,也就是说根本就不具备全部共犯的普遍特征,既然

连普遍性都不存在,何谈特殊性? 其次,在司法实践中,对片面共犯的处理往往不是按照共同犯罪的方法处理,这显然与共同犯罪的处罚相矛盾。例如:某甲得知某乙将去丙家盗窃,便利用其在丙家左面的友邻关系,到丙家将其防盗门的锁弄坏,使其防盗门无法上锁。第二天,乙来盗窃时因防盗门未锁,顺利完成盗窃,那么乙应该作为主犯处理,甲应该作为从犯处理。但是司法实践却恰恰相反,对于实行犯乙以单独犯罪处罚。司法实践明显的否认了片面共犯的共犯性质。所谓的片面共犯不是共同犯罪,是不能按照共犯原则处罚的,否则没有理由对于片面共犯中的一部分人还得按单独犯罪处理。 综上,片面共犯不属于共犯,可以作为二种犯罪现象对此进行讨论,因此作为类型之一的片面帮助犯也就不具有共同犯罪的性质。 二、片面帮助犯的成立条件 片面帮助犯是暗中帮助他人实行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他人 正在实行犯罪而暗中给予其以帮助的行为。 (一)从主观方面上看,片面帮助犯必须具有帮助故意。 1.片面帮助故意的认识因素。片面帮助犯须具有双重认识:其一,认识到他人企图实施犯罪行为或者所实施的是犯罪行为,以及该行为会造成一定的危害社会结果。其二,必须认识到自己是在对他人的犯罪行为予以暗中帮助,即只为他人犯罪的实施或完成暗中创造便利条件,而非自己亲自实施实行行为。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论共同犯罪

六盘水市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论共同犯罪 姓名:宋庚申 学号:1 3 5 2 0 0 1 2 5 6 4 7 2 分校:六盘水市电大 班级:2013年秋六盘水市电大法学(本)专业:法学 指导教师:美文 日期: 2015 年 3 月 27 日

目录 一、论文摘要 (3) 二、论文正文 (4) (一)共同犯罪的概述 (4) (二)单位共同犯罪 (6) (三)关于片面共同犯罪的理论 (7) 三、参考文献 (10)

论共同犯罪 论文摘要: 一、共同犯罪概述 共同犯罪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一个疑难而复杂的问题,研究犯罪的共同形态对刑事审 判具有重要意义。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取决于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明文规定,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我国刑法的共同犯罪理论以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认为共同犯罪是共同的犯罪故意和共同的犯罪行为的统一。因此在共同犯罪中我们应当将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考虑进去,将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和分工情况来看,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四类。 二、单位共同犯罪 单位犯罪是经单位组织决策机构后形成的整体意志,这种单位整体意志由单位部组织中的自然人行为转化为单位的犯罪行为。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以共同犯罪的一般标准来评判,单位犯罪是以共同犯罪形态出现的,这也是立法对单位犯罪往往规定追究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刑事责任的原因。 三、关于片面共同犯罪理论

所谓的片面共同犯罪,是指单方面具有与他人共同参与犯罪的的故意的情形。片面共犯具有,主观联络的单向性,主观上的直接故意性,客观行为上的协同利用性,共同犯罪人类型的多样性,片面共犯的确立可以是片面共犯找到法律上的依据,使其能够罚当其罚,罪当其罪。 关键词:共同犯罪;单位共同犯罪;片面共同犯罪;形态;特征;存在必要性。 一、共同犯罪的概述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 共同犯罪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一个疑难而复杂的问题,研究犯罪的共同形态对刑事审判具有重要意义。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取决于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明文规定,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从该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刑法的共同犯罪理论以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认为共同犯罪是共同的犯罪故意和共同的犯罪行为的统一。大部分学者认为,只有在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之间才能构成共同犯罪。所谓共同必须是:1、各共犯人都明知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2、各共犯人主观上彼此沟通、互相联络,都认识到自己不是在孤立地实施犯罪,而是和他人一起共同实施犯罪[1]。但是同时我国刑法也规定了几种不能构成共同犯罪的形式:1、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成立共犯;2、同时犯不成立共犯;3、间接正犯不成立共犯;4、故意犯与过失犯的某些行为彼此联络或联系,不成立共犯;5、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的犯罪行为;6、超出共同故意以外的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7、事先无通谋的窝藏、包庇行为,不构成共同

2011年司法考试最终刑法案例题

2011年司法考试最终刑法案例题 1.甲常年游手好闲、惹是生非。一日见一军人,以为其提包内有枪,便突然冲过去夺走,跑到偏僻处才发现只有钱包、手机等物。甲回家后,告诉妻子自己抢夺的经过,妻子劝其自首,遭到甲的呵斥,妻子含泪上班。甲担心妻子会告发,遂在饮料里投放了毒鼠强,打算等妻子回家后给她喝。在妻子回家前,甲去超市购买毁尸工具。结果甲妻提前下班回家,自己找到饮料后中毒而亡。甲外出躲藏,走投无路,决定自首,但又担心会被判死刑,于是找到熟人警察乙,给付其2万元钱,让乙告诉他两条别人的重大犯罪的线索,对乙声称万一自己有事时可以抛出线索保命。乙接受了甲的2万元后,告诉了甲两条重大案件的线索。之后,甲投案,如实交代了抢夺军人提包和杀妻的事实。 【答案】 一、甲的刑事责任 1、抢夺罪既遂与抢夺枪支罪未遂的想象竞合犯。 2、故意杀人罪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 3、行贿罪。 4、自首,但不成立立功。 二、乙的刑事责任 1、受贿罪。 2、如果泄露的线索属于国家秘密,成立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2.甲为了勒索财物,将乙绑入自己的私宅,要求乙通知乙妻丙拿钱赎人。乙妻丙秘密报警,并没有响应甲的要求。甲于杀乙,乙苦苦哀求,称若放自己回去,定当筹钱相谢。甲遂在乙身上安了一颗炸弹,威胁乙“三天内交付100万,否则遥控爆炸”,然后放乙回去。三天后,乙并没有交钱,反倒把炸弹拆除。甲气愤之下,找到乙家,适逢乙外出,只有乙妻丙在家,甲对丙威胁道:“献身还是交钱,你选一个!”丙为了避免被强奸,不得以拿出了钱财交给甲。甲得财物后离去。 【答案】 甲的刑事责任: 1、绑架罪既遂(结合犯故意杀人的中止)。 2、抢劫罪未遂。 3、抢劫罪既遂。

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区分标准之评析与重建

关键词: 法条竞合;想象竞合;区分标准;法条关系;犯罪构成要件 内容提要: 现有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区分标准均未能把握二者的本质特征与区别,因而存在缺陷。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数法条对同一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全部损害事实的多角度重复评价,而后者是不同法条或者说不同罪名对同一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害事实的不同部分分别作出评价。法条竞合源于法律的错杂规定,而想象竞合源于同一犯罪行为发生了分别触犯不同罪名的多重损害事实。在法条竞合的情况下,一行为所触犯的数法条在逻辑上均能够对该行为及其造成的损害事实作出全面评价;在想象竞合的情况下,一行为所触犯的数法条至少有一个无法对该行为作出全面评价。 “在想象竞合的讨论中,最为复杂的还是想象竞合与法条竞合之间的区分”[1],“法条竞合犯与想象竞合犯的区分标准,是刑法理论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2]284。许多学者投入大量精力,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解答,但至今未能如愿。相同的犯罪情形,一些人视为法条竞合,另一些人则视为想象竞合。理论的混乱与实务的差异,已经阻滞了罪刑法定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贯彻,甚至伤及刑事司法的权威。因此,对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界限的探讨不应半途而废,空留疑问。在考察现有观点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重建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清晰的区分标准。 一、现有区分标准述评 关于如何区分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学者们提出了多种观点,设置了多种区分标准。有学者将中外区分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学说归纳为八种,每种学说内部又存在不同观点,可谓纷繁复杂。[3]477-496众多学说中,法条关系说、犯罪构成要件说、客体说以及全部评价说所主张的划分标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法条关系说及其缺陷 法条关系说认为,应当以一个犯罪行为所触犯的数个法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特殊关系作为划分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标准。早期主张法条关系说的学者认为,只有触犯的数个法条之间具有包容关系,即一法条的全部内容为另一法条的内容的一部分时,才属于法条竞合,如果所触犯的数法条不存在这种关系,则为想象竞合。[4]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不仅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的数个法条之间存在包容关系(有的学者称之为从属关系)属于法条竞合,存在交叉关系也可能属于法条竞合,区分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应当以一个犯罪行为所触犯的数个法条之间是否存在这两种关系为标准。例如,有学者明确提出:“当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的数个法条之间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时,是法规竞合而非想象竞合;当一个犯罪行为触犯的数个法条之间不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时,是想象竞合而非法规竞合”。[5]529依此学说,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不难区分,只需查明同一犯罪行为所触犯的数个法条之间是否存在包容或者交叉等逻辑关系即可。不过,若将这一标准运用于司法实践,就会出现问题。 首先,法条之间是否存在特定的逻辑关系,有时很难判断,以此作为区分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标准,容易引起混乱。 法条之间是否存在包容关系通常不难判断,但是否存在交叉关系有时很难判断。例如,对于刑法第124条关于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规定与第264条关于盗窃罪的规定之间是否存在交叉关系,就存在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盗窃显然不能包括在破坏的范畴之内,因此,两个法条之间没有交叉关系[6]115;另有学者则认为,盗窃正在使用中的通信设备,必然会使通信设备的正在使用状态遭到破坏,因此,两个法条之间存在交叉关系[7]39, 40。又如,抢夺财物与毁坏财物显然是两个内涵和外延没有任何交叉的概念,然而,有学者认为,抢夺路人的手机,撕扯之间将被害人的翻盖手机扯成两半,行为同时触犯抢夺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属于法条竞合犯[8]111,即刑法第267条第1款与第275条之间存在交叉关系。再如,有学者认为,刑法关于非法搜查罪与非法侵入住宅罪的规定之间具有重合关系,因此,强行闯入他人家中非法搜查同时触犯此二罪,属于法条竞合[9], [10]421;另有学者则认为,非法搜查罪与非法侵入住宅罪是

继承的共同犯罪的案例与片面的共同犯罪

一、继承的共同犯罪的案例 被告人章浩承租泗阳县中亚一店大酒店,因经营不善而严重亏损,遂产生了绑架勒索财物的犯意。经考察,章浩选定了泗阳县摄影个体户吴艺光之子吴迪(本案被害人,7岁)为绑架对象,并对吴迪的活动规律进行了跟踪了解。2000年1月14日上午,章浩向在自己承包的大酒店做服务员工作的被告人王敏提出:有人欠债不还,去把其子带来,逼其还债。王敏表示同意。当日13时10分左右,章浩骑摩托车载着王敏至泗阳县实验小学附近,将去学校上学的被害人吴迪指认给王敏,王敏即跟随吴迪至教室,将吴迪骗出。章浩骑摩托车与王敏一起将吴迪带至泗阳县中亚一店大酒店,用胶带将吴迪反绑置于酒店贮藏室内关押。16时许,章浩电话寻呼被告人章娟(系章浩外甥女),告诉章娟自己绑架了一个小孩,要求章娟帮助自己打电话给被害人家勒索财物,并告知章娟被害人家的电话号码以及勒索50万元人民币和一部手机等条件。章娟表示同意。当日16时至17时许,章娟共3次打电话给被害人家,提出了勒索50万元人民币和一部手机等条件。次日,章浩赶到沭阳县城,再次要求章娟继续向被害人家打电话勒索,章娟予以拒绝。因被害人家属报案,1月17日凌晨,被告人章娟、章浩、王敏先后被公安机关抓获,被害人吴迪同时被解救。 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章浩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被告人章娟在明知被告人章浩实施绑架行为后,打电话勒索财物,章浩、章娟的行为均已构成绑架罪。其后来虽然拒绝继续实施勒索行为,

但不足以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不属于犯罪中止。被告人王敏在被告人章浩谎称扣押人质而索债的认识支配下,非法拘禁儿童,由于其主观上只有非法拘禁的故意,没有绑架的故意,其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章浩、章娟系绑架罪的共犯,其中,章浩系主犯;章娟是在章浩实施绑架行为后,帮助实施勒索行为—,属从犯,可依法予以减轻处罚。三被告人给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应予赔偿。⑴ 本案的裁判理由是:“明知他人实施了绑架行为后帮助实施勒索行为的,构成绑架罪的共犯……被告人章娟虽然是在被告人章浩绑架行为之后才应邀帮助实施勒索行为的,但她也正是接受并利用了这种绑架行为向被害人的亲属实施勒索行为的,没有前面的绑架也就没有后面的勒索,此时绑架与勒索均在其共同犯意之内。因此,章娟不仅要对勒索行为负责,也应对绑架行为负责,即对绑架罪的整体负责。因此,对章娟应以绑架罪论处。”⑵不过,也有评析的观点认为:“本案中,被害人是被告人章浩和王敏绑架的,在被告人章娟参与犯罪之前,被害人已被绑架,处于被告人章浩和王敏的控制之下,在取得了与前行为人意思联络后进而向被害人实施勒索财物的行为,被告人章娟的行为显然属于承继的共同犯罪。但是,对于绑架被害人,被告人章娟主观并无犯意,客观上也不是其实施的,自然不应承担(共同实行犯)刑事责任。其实施的给被害人打电话索取财物的行为,实际上属于事中的帮助行为,对于本罪的实施并非起主要作用,因此,被告人章娟应当成立绑架罪的从犯。……在他人实施部分犯罪后,行为人取得与先行行为人意思联络而共同实施犯罪的情形是承继的共同犯罪。在承

片面共犯的研究

目录1片面共犯的概念与特征 1 1.1概念 1 1.2片面共犯的特征 1 1.2.1犯罪主体上具有多方性 1 1.2.2犯罪行为具有共同性 2 1.2.3故意具有片面性 2 1.3片面共犯的形式 2 1.3.1片面帮助犯 2 1.3.2片面教唆犯 2 1.3.3片面组织犯 3 2关于片面共犯存在的理论分歧 3 2.1全面肯定说 4 2.2全面否定说 5 2.3部分肯定说 6 2.4笔者的观点 6 3片面共犯的构成要件的界定 7 3.1实行犯必须要有实行行为 7 3.2片面共犯必须参与其中 8 3.3必须具有共同的犯意 8 4片面共犯的处罚 9 4.1片面共犯的定罪 9 4.2片面共犯与从犯 10 4.3片面共犯的犯罪形态 10 5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片面共犯的研究 王明月 摘要:对片面共犯是否成立,学界存在较大的分歧。论文从哲学、构成要件、司法实践的需求、以及法理等方面综合分析,认为片面共犯是成立的。片面共犯的构成,必须是片面共犯人暗中对犯罪实行行为的一种帮助、加功,但二者在犯罪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不存在犯意的联络,只存在一方的合意,而不存在双方的合意。对于片面共犯的处罚,可以参考从犯的量刑标准进行定罪量刑,但是在实际司法实践中,应当针对案例中具体的片面共犯行为的加功程度酌情考量,不能完全套用从犯的定罪标准。这样既能够保证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又避免了司法上的处罚过重。 关键词:片面共犯;构成要件;处罚 Research on one sided accomplice By Wang Mingyue March,2016 Abstract:The one-sided accomplice is established,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circles. The thesis, from the aspects of philosophy, constitution, demand of judicial practice and legal theory, thinks that the one-sided accomplice is established. One-sided accomplice, must be one-sided accomplice secretly to the crime to implement the behavior of a help, plus the work, but the two in prior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im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does not exist in the contact of criminal intention, there is only a desirable, and there is no mutual agreement. For the punishment of one-sided accomplice can reference an accomplice of the

韩友谊刑法解密

1.赵某在路上行走,被李某骑摩托车抢走金项链,过三天后,李在餐馆吃饭,被赵某认出,李逃跑,被赵某逼进死胡同,与赵搏斗又不是对手,李说:你项链不在身上,我刚偷来一个包,里面有钱,包给你,就当还你的项链了。赵同意,将包拿走。分析本案。 解析:李某的第一个行为是骑摩托车抢走金项链的行为,如果题干中没有其他的条件,没有说这个动作对人身权的伤害,那么李某的这个行为就成立抢劫夺罪。如果加上一个细节,即那个暴力在主观行为计划中包含了对人身的暴力,那么定抢劫罪。李某第二个行为是三天后被赵某认出来之后逃跑,即使这时使用暴力也不能转化成抢劫罪,李某也没有实施伤害行为,所以这个行为不构成犯罪。李某的第三个行为是偷包的行为构陈个盗窃罪。李某的第四个行为是将盗窃的包交给赵某是转移赃物的行为,但是这个行为并未给钱包的主人造成新的损失,所以这个行为属于事后不可罚的行为。所以在李某在本案中一共实施了四个行为,其中只有两个构成犯罪,一个构成抢夺罪一个构成盗窃罪。 赵某的第一个行为是追赶李某,这个行为因为不符合正当防卫的当场性所以不够成正当防卫,这个行为最多是一个私力救济行为,在刑法中认可了这一行为的正当性,赵某又没有非法占有金项链的目的,所以不构成抢劫罪的未遂,故这个行为不构成犯罪。赵某的第二个行为是当李某提出将盗窃的赃物给他时,赵某接收了,明知是盗窃所得而接收的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赵某只有要回自己金项链的权利,没有要别人财产的权利,所以赵某这个行为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赵某的两个行为只有一个构成犯罪,即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2. 甲乙丙等预谋由甲开车到某公司盗窃。盗窃过程中被公司保安发现并将车上甲抓获。乙丙逃脱后商量将甲救出。后二人至公司,殴打并制服保安,并由甲驾驶装有20万元货物的车辆载乙丙二人一起逃脱。分析本案。 解析:首先甲乙丙三人有一个盗窃行为,不过这个盗窃是未遂。保安将甲抓获是正当防卫,这个过程中也没有转化犯,乙丙在逃脱后立刻返回去救甲,二人的目的是救出甲,(周光权教授的观点是,毁灭罪证中的证据包括人证,按照周老师的观点,乙丙二人回去就甲的行为属于毁灭证据的行为,构成转化型抢劫,但是周老师这个观点并未被司法考试所采纳,所以司法考试中转化型抢劫的毁灭证据不包括人证),所以乙丙的行为不属于毁灭罪证。乙丙救甲的行为属于典型的抗拒抓捕,所以乙丙二人返回救甲的行为构成转化型抢劫罪。其次,三人甲装有货物的车辆开走,这个拿走财物的行为和之前制服保安的行为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在制服保安的过程中,他们的行为计划有没有包含拿走财物的目的,如果有,那就还是抢劫罪,如果没有,那就变成以伤害的故意打翻一个人,打翻以后另起犯意,把他的钱拿走的问题,另起犯意拿走财物的行为可能构成抢夺或者盗窃,由于刑法已经承认了公开盗窃胸围,所以另起犯意拿走财物的行为构成盗窃罪。那么这种情况下就变成开放性答案了,两个答案:一个答案是转化型抢劫和后续抢劫结合在一起的一个抢劫罪,一个答案是转化型抢劫罪和盗窃罪的数罪并罚。 3.甲欠了他人巨额债务,便到富户乙家,强行控制了乙的妻女,命令乙妻给乙打电话,让乙准备400万。乙为了救妻女,交付了400万,但甲给乙写了一张400万的借条。甲成立何罪? 解析:如果没有写借条的行为,那么甲的行为就是一个简单的绑架行为,有了这写借条的行为,就变得复杂了,那么甲的行为是构成绑架罪、强迫交易罪还是抢劫罪呢,这里要注意这三个罪的区别,强迫交易罪和抢劫罪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看是否有非法占有为目的,有则成立抢劫,没有则成立强迫交易;但是对于绑架罪而言是不需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绑架罪是以人为质向第三人提出不法要求,只要是不法要求就可以了。回到本题,甲以以的妻女为质,向乙提出借钱的要求,关键在于这个借钱的要求是合法要求还是不法要求,这种借钱行为在民法上违法的,因为在民法上任何行为都必须符合意思自治,强迫他人借贷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故甲的提出的是不法要求,所以综上甲的行为构成绑架罪。

法条竞合犯和想象竞合犯之异同

法条竞合犯和想象竞合犯之异同 法规竞合的本质是单纯一罪,而想象竞合犯则是观念上的数罪、实质上的一罪。想象竞合与法规竞合具有四个共同特征:其一,一个犯罪行为;其二,触犯规定不同罪名的数个法条;其三,两者的法律本质都是一罪,而非数罪;其四,最终都适用一个法条并且按照一罪予以处罚。 想象竞合与法规竞合之间存在显著或根本的差别。具体而言可归纳为:第一,想象竞合犯是犯罪行为或犯罪行为所触犯的不同罪名的竞合,属于犯罪数之单复的形态;法规竞合是法律条文的竞合,属于法条之关系的形态。 第二,想象竞合犯是观念的竞合(观念上的数罪),即想象竞合犯是实质一罪,其以一个犯罪行为触犯的数个不同不同罪名由于观念因素或主观认识的影响而发生竞合;法规竞合是客观存在的或现实的竞合,即法规竞合本为单纯一罪,但由于客观存在着的法律条文的错综规定而致使规定不同罪名的数个法条发生竞合。 第三,想象竞合不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法规竞合所涉及的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必然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 第四,想象竞合犯中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发生关联,是以行为人实施特定的犯罪行为为前提或中介;法规竞合所涉及的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的重合或交叉关系,并不以犯罪行为的实际发生为转移。 第五,想象竞合犯是由于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而触犯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所以,数个法条均应适用于导致不同罪名竞合的犯罪行为,且应在比较数个罪名法定刑的轻重后择一重者处断之(但所触犯的轻罪成立,其法条仍应引用);法规竞合所涉及的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并不以犯罪行为的发生为前提,故在数个法条中只能选择适用一个法条即特别法、实害法或重法对犯罪人予以处罚,而排斥其他相竞合的法条即普通法、危险法或轻法的适用。 第六,想象竞合犯是犯罪之单复的形态,故关于想象竞合犯的理论和法律规定,所解决的是罪数问题和对犯罪行为触犯的数罪名如何处罚的问题;法规竞合是法条之关系的形态,故关于法规竞合的理论和法律规定,所解决的是法律适用问题。 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犯的区别,历来是刑法理论模糊的地方。即使是主攻罪数研究的学者也承认,“区分此二者是有一定困难的。” 通说对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犯的区别,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法律性质不同,前者是犯罪行为的竞合,属于罪数形态,后者是法律条文的竞合,属于法条形态;其二,产生原因不同,前者是以行为人实施特定的犯罪行为作为中介,后者本身是法条之间的重合或交叉关系,不需要以犯罪行为作为中介;其三,罪过数量不同,前者具有多个罪过,后者只有一个罪过;其四,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数量不同,前者作用于体现不同直接客体的数个犯罪对象,后者作用于体现一个直接客体的单一犯罪对象;其五,法条关系不同,前者的数法条不存在重合或者交叉关系,后者的数法条之间存在重合或者交叉关系;其六,法律后果不同,前者所触犯的多个法条都应当在判决中援引(所犯轻罪仍然成立),后者只能适用一个法条而排斥其他法条的适用。 然而,以上的区分,并不能有效界定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犯的界限:其一,所谓法律性质不同、产生原因不同,其实是认为法条竞合犯是一种纯粹的法条关系,而想象竞合犯是一个犯罪竞合形态。如前所述,这种看法其实错误地把握了法条竞合犯的本质。犯罪构成都是以行为作为评价对象的,法条本身所描述的都是行为的特征,而犯罪行为都是法条规定的,法条竞合的产生,不可能不以行为作为中介。我们说两个法条存在着竞合的时候,其实就是指某种行为能够同时符合这两个法条。法条竞合犯在其本质上也是一种犯罪竞合形态,是在对同一法益的同一次侵犯过程中,相同的自然行为所实现的犯罪竞合。因此,法条竞合犯和想象竞合犯的法律性质是一样的,二者都是犯罪竞合形态。其二,从通说的逻辑出发,也无从

历史—探究—反思:单摆的科学本质教学(2013.12)

“历史—探究—反思” ——谈“单摆”的科学本质教学1 黄晓 (浙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单摆运动呈现了由线性运动向混沌的过渡,扮演着宇宙的基本角色;单摆的物理特性研究,体现了典型的近代科学方法论,为建立“单摆”与“自由落体运动”关系提供了可能。同时,它科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论文基于课程标准对“单摆”教学要求的定位与教材对“单摆”教学内容的描述,反思了新课改中单摆教学对科学本质关注的缺失,提出以“历史—探究—反思”方法开展“单摆”的科学本质教学。 关键词:单摆;科学本质;科学本质教学;历史;探究;反思 伴随着科学哲学从理性主义、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到证伪主义、历史主义、实在论等的演进,科学本质的内涵不断得以改变与丰富。对科学本质的内涵的界定及如何促成科学本质理解,已成为科学哲学界与科学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因而,需要思考“适合中、小学生理解的科学本质是什么?”“如何促成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等问题。AAAS发表的《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关于科学本质三个领域的划分[1]与McComas基于八个国际科学教育标准而提出的关于科学本质较为一致性的十四个方面[2],彰显了科学教育研究者对科学本质内涵的共通认识。对科学本质教学的探索,也凸显了科学本质教学的多元方法。历史个案研究方法作为科学本质教学的多元教学方法之一,不仅可以使学生透过科学史,了解科学的进展过程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对科学事件、科学家成就的充分揭标与成因分析中,多维度认识科学本质内涵。 单摆是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之一,它在科学发展与教育教学中体现了多维度的价值。首先,单摆相对于复摆而言,是物理学中最简单的模型之一,也是集“线性”与“非线性”模型,可以从线性通向混沌2[3][4]。其次,不管是自文艺复兴以来的钟摆对时钟的调整到精确性钟表的设计与制作3,其实现时间测量的核心原理无异于伽利略的钟摆与振动所依据的原理。在科学发展中的声学、电磁学、相对论、量子论领域4,单摆扮演着科学发展的基础角色5。第三,钟摆的物理特性(等时性)的发现是伽利略运动 1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课题(Y201224693)与全国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126220623)阶段成果。 2在无阻尼、无外力( =0,f=0),且做小角度摆动时,通过数学运算、振动曲线与相图分析,其运动过程呈现伽利略提出的等时性原理;在大振幅情况下(不管是否受迫与有无阻尼),会进入混沌,如保守单摆系统随着振幅的增大,而表现出的两种混沌方式:表现为椭圆点的KAM(相轨迹在相空间被限制成一定的形式,是个维数低于相空间的维数的曲面,称KAM环面)环的自相似结构与KAM环扭曲到混沌。在受迫振动时,可能出现倍准周期序列向混沌的转变现象等。 3自文艺复兴以来,英格兰约翰.哈里森的H-1,H-2,H-3,H-4时钟的出现便是单摆振动的应用一个见证。之后,基于社会需求对精确、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音叉时钟、石英时钟及铯原子钟等继而产生。 4对谐振器的付立叶分析使许多现象可以象征性地表述成钟摆的聚集体。不管是通过弹拨琴弦发声的乐器、管乐器吹口与管风琴气柱的振动还是现代乐器的琴弦,其以波的形式传播与扩散的声音都可分解为不同的付立叶分量。声音由空气的谐波振荡叠加所组成,每一个谐波振荡都有一个固定的频率(有些是超过或低于耳朵的识别范围),即每一个声音都好像蕴涵着无数的伽利略钟摆。在电磁学领域的麦克斯韦方程预示着普遍存在的大气中也存在谐振——一种普遍存在的伽利略钟摆似的振动,那些频率在0.5×109-0.7×109兆赫,或者波长在400-700纳米的振动就是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的光,光的颜色取决于波长或振动的频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带来了简谐振动与时间流逝关系的根本性变化(牛顿的力学定律,时间的流逝是由简单钟摆或其他基于类似原理的振荡器所定义,对所有观察者是有效的),使得伽利略的钟摆只能作为时

片面共犯原理

片面共犯即片面共同犯罪,是指共同行为人的一方有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的意思,并协力于他人的犯罪行为,但他人却不知道其给予了协力,因而被协力者与协力者之间缺乏共同犯罪故意的情形。在中国法学界,对不知情者不构成共同犯罪这一点并无争议,但是对于给予协力的一方是否构成共同犯罪的问题却存在争议,主要有肯定说与否定说两种观点。通说观点认为,片面共犯不符合共同犯罪的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因此不能认定为共同犯罪;同时,对所谓的片面共犯,可以按照间接正犯论处。 犯罪的共同形态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犯罪形态之一,也是刑法理论中比较复杂的问题之一,研究犯罪的共同形态对执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取决于各国立法关于共同犯罪的明文规定,也就是说刑事司法中的共同犯罪制度,即共同犯罪理论是各该国共同犯罪现象在法律上的反映。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就是说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在共同犯罪故意的支配下,共同实施的具内在联系的犯罪行为。据此,我国现行刑法理论将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述成如下三项: 一、犯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所谓共同故意,包括下面内容:(1)共同犯罪人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在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共同犯罪人之间有犯罪意图的联系或联络。(2)共同犯罪人概括地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及其共同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3) 共同犯罪人皆希望共同犯罪行为奏效,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在某些情况下部分共同犯罪人是放任其危害结果发生。 二、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数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指向同一犯罪对象,行为之间客观联系、相互配合,在数量上叠加,在质量上递增,成为一个统一犯罪活动的整体;在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下各人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三、犯罪主体,必须是二个以上的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单位。上述这一看似确定明晰、严密无懈的传统共同犯罪理论,适用于纷繁复杂的司法实践,却不无疏漏欠缺之处,亟需补充、完善。下举一例予以说明:某乙获悉某甲准备窃取某丙随身携带的巨款,便在暗地里帮助某甲,某乙在某丙喝的饮料中偷偷地掺入安眠药物,某丙饮后陷入沉睡状态,从而使得某甲顺利地完成盗窃巨款行为。本案中某甲虽不知乙的暗中帮助,与乙亦无主观犯意联络,然甲已构成盗窃罪无疑。问题在于对于某乙的行为是否属于共同犯罪,可否以共同盗窃罪予以处罚?按照现有的共同犯罪理论分析本案,对上述二点的回答无疑均是否定的。因为甲、乙二人行为在客观上虽有联系配合,主观上却无共同故意,甲、乙之间并无主观故意的双向联络和沟通。就甲而言,根本不知道,而且也没有与乙共同犯罪的故意,这样乙用安眠药使丙沉睡的行为,虽然基于共同盗窃的心理,但并没有盗窃犯罪客观要件中的盗窃行为,无法直接适用盗窃罪名。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其它合适的罪名,这等于是放纵了某乙的犯罪行为。 笔者以为:共同犯罪理论(或称共犯形态理论)既然是刑法上专条规定的,他就不仅仅是对单纯的典型化的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必须体现出立法机关对客观事物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判断,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利益和刑事政策。简而言之,刑法理论应服务于刑事司法实践,指导性地解决各种司法实践问题。法网虽疏却不应有漏洞。现有传统的共同犯罪理论的一个重大疏漏之处,在于否定了片面共犯学说,不承认片面共犯也是共同犯罪的一种。片面共犯是相对于普通的典型的双面共同犯罪而言的,在普通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着相互意思联络,如张三知道李四与自己一起共同盗窃,李四也知道张三与自己一起去盗窃,绝大多数的共同犯罪都属于这种情况。因而被称为普通共同犯罪。而所谓片面共

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犯

论想像竞合犯——兼与法条竞合犯相区别 [ 杨昕宇 ]——(2003-5-5) / 已阅17871次 论想像竞合犯 ——兼与法条竞合犯相区别 杨昕宇 内容提要:想像竞合犯系罪数理论中一个极具实践价值,又存在诸多争议的一个理论问题。本文试就想像竞合犯的本质、要件、处罚原则以及与法条竞合犯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关键术语:想像竞合犯想像数罪法条竞合犯 刑法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研究刑法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罪数问题关系到对犯罪人正确定罪量刑,是实践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保障犯罪人人权,维护司法尊严的重要课题,具有极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然而,当今刑法理论界虽对此问题不乏探讨,却分歧较大,莫衷一是。故笔者试就罪数论中较多争议的问题之一,即想像

竞合犯进行一番探讨。另外,由于想像竞合犯与法条竞合诸多相似,较易混淆,故在此一并加以研究。盖因二者本分属定罪与法条选择适用这两个不同领域,因此均增一“犯”字,以将二者并入犯罪形态领域,而易于从犯罪形态的角度对竞合现象作动态的比较研究。 一、想像竞合犯的本质 何谓想像竞合犯,如何认识想像竞合犯的本质、内涵,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是我们对其进行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对之学界有不同理解: (1)实质一罪说。想像竞合犯又称想像数罪,该说认为,想像数罪只是形式上构成数个罪名,因其仅有一个犯罪行为与实质数罪性质明显不同。虽形式上造成数个危害结果,触犯数个罪名,形式上符合数个犯罪构成,但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故其并非真正的数罪,只是想像的数罪,实则为一罪。 (2)实质数罪说。该说认为想像数罪虽是一个犯罪行为,但兼有数个犯罪行为的性质,所以对想像数罪与其他数罪一样进行数罪并罚。理由在于行为人出于一个或数个罪过,虽然只实施了一个行为,却造成了数个危害结果,触犯了数个

承继共犯与片面共犯是什么关系

遇到刑事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6d18222880.html, 承继共犯与片面共犯是什么关系 如果有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会形成共同犯罪,对于参加犯罪的当事人,是需要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承继共犯和片面共犯是共同犯罪的分类,那么,承继共犯与片面共犯是什么关系呢?今天,赢了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承继共犯与片面共犯是什么关系 片面共犯是指参与同一犯罪的人中,一方认识到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犯罪,而另一方没有认识到有他人和自己共同犯罪。承继的共犯,是指行为人在他人犯罪过程中中途加入的犯罪形态。两者是基本没有什么关系的。 共同犯罪的分类: 一、任意共犯与必要共犯 这是根据公共犯罪构成所需人数作的划分。

(一)任意共犯 所谓任意共犯,是刑法分则规定的一人能够单独实施的犯罪由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从《刑法》来看,大部分的犯罪在主体数量上都没有限制,所以通常发生共同犯罪的都是任意的共犯,如抢劫、强奸、杀人、放火、投放危险物质、绑架、诈骗、盗窃、抢夺等罪的共同犯罪均属于任意的共犯。所谓“任意”,是指法律对犯罪主体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制。也就是说从法律规定来看,实行这样的犯罪,其犯罪主体是单个的还是2人以上的,没有特别的限制,是随便的或任意的。 (二)必要共犯 所谓必要共犯,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只能以二人以上的共同行为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即该种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人以上,主要是包括聚众性犯罪(如《刑法》第290条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刑法》第317条聚众劫狱罪等)、集团性犯罪(如《刑法》第294条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刑法》第317条组织越狱罪)。 换言之,法律规定以采取数人共同犯罪为必要形式的犯罪,是必要共犯。而这种规定只有在分则会有,所以必要的共犯主要是分则问题,也就是分则条文对犯罪主体数量有特别要求的情况。或者说,以犯罪主体为“复数”,作为构成要件的情况。

片面共犯研究

目录 诚信承诺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 毕业论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英文摘要及关键字............................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片面共犯的理论纷争及评析 (一)片面共犯存在与否的理论分歧 (2) (二)部分肯定说之提倡 (3) (三)片面共犯的成立范围 (4) 二、片面共犯的成立要件 (一)行为要件 (6) (二)意思要件 (7) 三、片面共犯的处罚 (一)处罚依据 (8) (二)片面帮助犯的处罚 (8) (三)片面实行犯的处罚 (9) 参考文献 (10) 开题报告表 (11) 中期检查表 (15) 答辩记录表 (16) 成绩评定表 (18)

片面共犯研究 [摘要]:我国刑法对片面共犯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但片面共犯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它的成立范围应限于片面帮助犯和片面实行犯,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共同犯罪形态,在构成要件和刑事责任的承担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关键词]:共同犯罪;片面共犯;片面帮助犯;片面实行犯 [Abstract]:The one-sided accomplice in criminal law of our country did not make specific provisions, but the one-sided accomplice in real life exist, it should be limited to the scope of unilateral accessory and unilateral offense, its essence is a kind of special form of common crime,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bear also has its unique features. [Key words]:commit crimes, one-sided accomplice, one sided accessory, one-sided perpetrator 对于片面共犯这一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在我国目前的刑法总则与分则中也并没有较为详细的法律条文对此加以明确规定,因而理论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鉴于此,本文根据学术界对片面共犯问题研究的成果,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刑事司法现状,从片面共犯的成立范围、构成要件以及责任的划分等问题上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妥善处理好片面共犯的问题,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片面共犯的理论纷争及评析 (一)片面共犯存在与否的理论分歧 关于片面共犯的成立与否,国内外学者都对此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依据不同的视角及主客观之间的联系,学术界在该问题上存在全面肯定说、全面否定说以及部分肯定说三种观点。[1]这些观点无论在片面共犯的构成还是在何种情况下进行处罚以及处罚的力度上均存在争议,这些争议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我国的刑法条文对片面共犯相关问题的规定还很模糊,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一种全面肯定说的观点认为片面共犯是一种特殊形式存在的共同犯罪。具体来说,片面共犯是指在某个犯罪过程中,片面共犯人在实行犯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了帮助、教唆、指导等行为,尽管实行犯对此并不知情,但对片面共犯一方而言,他们都加功于同一个犯罪行为,完全是一种共同犯罪行为。有日

历年司考真题

1、老板甲春节前转移资产,拒不支付农民工工资。劳动部门下达责令支付通知书后,甲故意失踪。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立即抽调警力,迅速将甲抓获。在侦查期间,甲主动支付了所欠工资。起诉后,法院根据《刑法修正案(八)》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认定甲的行为,甲表示认罪。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刑法修正案(八)》增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体现了立法服务大局、保护民生的理念 B.公安机关积极破案解决社会问题,发挥了保障民生的作用 C.依据《刑法修正案(八)》对欠薪案的审理,体现了惩教并举,引导公民守法、社会向善的作用 D.甲已支付所欠工资,可不再追究甲的刑事责任,以利于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 单选题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案中甲有能力支付劳动报酬而以转移财产的方式拒不支付,且经劳动部门责令支付后逃匿,符合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犯罪构成。因此,甲的行为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另外,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三款规定,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从题干中给出的信息看,甲在侦查期间即起诉前支付了所欠工资,且未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可以对其减轻或免除处罚。另外,注意减轻或免除处罚与不再追究刑事责任是不同的,减轻或免除处罚是以定罪为前提的,而不追究刑事责任则是不构成犯罪。 【提示】解答本题主要是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认定及处罚入手,法治理念只是形式。 2、甲与乙女恋爱。乙因甲伤残提出分手,甲不同意,拉住乙不许离开,遭乙痛骂拒绝。甲绝望大喊:“我得不到你,别人也休想”,连捅十几刀,致乙当场惨死。甲逃跑数日后,投案自首,有悔罪表现。关于本案的死刑适用,下列哪一说法符合法律实施中的公平正义理念?() A.根据《刑法》规定,当甲的杀人行为被评价为“罪行极其严重”时,可判处甲死刑 B.从维护《刑法》权威考虑,无论甲是否存在从轻情节,均应判处甲死刑 C.甲轻率杀人,为严防效尤,即使甲自首悔罪,也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D.应当充分考虑并尊重网民呼声,以此决定是否判处甲死刑立即执行 单选题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死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刑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据此可知,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即作为死刑的适用对象的罪犯应当是罪大与恶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本案中,甲犯有故意杀人罪,满足罪大的条件,但其存在自首情节,如果不存在恶极情况的话,则不能适用死刑。 3、关于罪刑法定原则有以下观点: ①罪刑法定只约束立法者,不约束司法者 ②罪刑法定只约束法官,不约束侦查人员 ③罪刑法定只禁止类推适用刑法,不禁止适用习惯法 ④罪刑法定只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

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

法条竞合和想象竞合法律问题浅析 城郊法庭孙超 在刑法理论中,行为人所实施的一个危害社会行为,可能同时触犯刑法分则明确规定的不同种的罪名,这被称为罪名的竞合,罪名的竞合具体包括法条的竞合和想象的竞合,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虽都是同一犯罪行为所引发的,但罪数形态各归责原则又迥然不同,本文做以浅析。 一、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区分 想象竞合和法条竞和的区分标准是:法条竞合时,不管现实案情如何,两个条文都具有竞合关系,或者说,是否具有法条竞合关系,并不取决于案件事实,而是取决于法条之间是否有存在包容和交叉关系。 想象竞合犯是犯罪行为或犯罪行为所触犯的不同罪名的竞合,取决于案件事实,亦即,现实行为触犯了两个不同的法条,法条之间不一定具有包容与交叉关系。例如,无论怎样进行诈骗,票据诈骗都是诈钱的一种特殊方式,触犯票据诈骗罪的一定同时触犯诈骗罪,这就是法条竞合。但破坏电力设备就不一定同时盗窃电力设备,触犯破坏电力设备罪不一定同时触犯盗窃罪,这就是想象竞合。 二、规责适用的一般原则与特殊情形 1、规责的一般原则 对于法条竞合,通常的使用原则是特别法条优先,排斥

普通法条的适用。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果适用特别法会导致罪行不均衡,且法律没有禁止性时,则应该按照重法优先的原则适用法律(即如果普通法重,就适用普通法)。 对于想象竞合,除了《刑法》第204条第2款这样的极特殊情况外,都是按照择一重罪论处。 2、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之间的特殊情形 关于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之间是想象竞合的关系还是法条竞合的关系,刑法理论存在两种观点。我们在此举例说明:“假设甲冒充国家工作人员诈骗他人500万元,应如何定罪”? 第一、如果认为招摇诈骗罪与诈骗罪之间是法条竞合关系,由于诈骗罪明文规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刑法266条)”,那么对甲的行为就不能认定为诈骗罪,只能认定为“另有规定”的招摇诈骗罪。这就是前文所述的法律明确禁止性使用普通条文的情形。但是,甲这种诈骗行为危害显然重于普通诈骗罪,因为他的行为不仅仅侵犯了财产法益,而且侵犯了国家机关的威信与正常或活动职能。如果按照招摇诈骗论处,由于该罪最高法定刑仅为10年有期徒刑,甲最高只能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但如果依照诈骗论处,由于诈骗罪最高法定刑为无期徒刑,甲最高可以倍判处无期徒刑。犯普通诈骗罪,数额在500万元的,通常都会被判处无期徒刑。判处甲10年有期徒刑显然是严重违反罪行相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