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片面共犯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浅析片面共犯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浅析片面共犯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浅析片面共犯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浅析片面共犯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从若干个案例出发

摘要:片面共犯是共同犯罪的一种行为类型,属于共同犯罪的范畴。将片面共犯归属于共同犯罪的范畴,无论是对丰富共同犯罪理论,还是对解决司法实践中的定罪量刑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片面共犯仍然是共同犯罪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缺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司法实践中的若干个案例出发,以刑法学界关于片面共犯是否成立的争论为理论基础,肯定了片面共犯的成立,并对片面共犯的成立范围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片面共犯定罪处罚的有关建议,从而将片面共犯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促进相关问题在司法实践中的正确处理,实现刑法的功能与价值。

关键词:片面共犯共同犯罪意思联络刑事责任

Analysis of one-sided accomplice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 perspective of a number of cases Abstract:one-sided an accomplice in an act of common crime type, belong to the scope of common crime. One-sided accomplice attribution in the areas of common crime, whether it is rich common crime theory, and the conviction and sentencing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Currently, one-sided accomplice is still a major flaw in the theory of common crime is an urgent problem. Article from a number of cases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criminal law academic debate on whether to establish a one-sided accomplice as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certainl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ne-sided accomplic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one-sided accomplice scope of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nd on this basis solve the one-sided accomplice convicted and punished the proposal, which the implementation of one-sided accomplice theory to practice, to promote the correct handling of related issues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criminal law functions and value.

Key Words:One-sided accomplice; Accomplice; Intention communication;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目录

引言 0

一、案情介绍 (1)

二、片面共犯是否存在的理论争议 (2)

三、片面共犯存在范围 (5)

(一)片面实行犯 (5)

(二)片面教唆犯 (6)

(三)片面帮助犯 (7)

四、片面共犯的刑事责任 (7)

(一)片面实行犯的刑事责任 (8)

(二)片面帮助犯的刑事责任 (9)

(三)片面教唆犯的刑事责任 (9)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

共同犯罪问题历来是刑法理论界研究的重点,也是刑法领域的难点之一,加强对共同犯罪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充实刑法理论体系,更为现实中正确适用刑法排除了障碍。片面共犯问题是共犯范畴内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也是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急需得到解决的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特殊的共同犯罪现象,即行为人一方有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的意思,并协力于他人的犯罪行为,但他人却不知其给予协力,因而缺乏共同犯罪故意的情况,也即片面共犯。①而这种情况如果单纯依据我国的现行刑法,不依靠理论指导,将无法解决,结果必然导致轻纵犯罪。因此,从解决问题的基点出发,对片面共犯进行研究,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在刑法理论中,由于论者所持的基本立场和依据理论的差异,对片面共犯是否成立、其成立的范围、刑事责任等问题,一直众说纷纭。不管基于何种立场,对片面共犯进行理论研究,探索其本质,明确其归属,追究其刑事责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拟以几个案例为视角对片面共犯的若干争议问题做简要的探讨。

一、案情介绍

案情一:孙某以其承建某工程的名义从建筑器材租赁公司租得建筑用钢架管和扣件若干,然后卖给废品收购企业从中获利。该废品收购企业的老板李某多次收得孙某送来的钢架管、扣件后,知道李某是实施诈骗获得的钢架管和扣件后,继续收购孙某送来的钢架管、扣件。后来孙某由于资金紧张无法向租赁公司提供租金,于是就向李某借钱垫付租金。李某把钱借给孙某后不放心,提出要跟随孙某前往提货,确保孙某是把从李某处借来的钱付给了租赁公司作为租金。孙某从租赁公司提得货物以后,就直接和李某办理了废品购销手续。本案中李某对孙某的合同诈骗犯罪提供了帮助,而且该帮助是非常的明显的,几乎达到了如果没有李某的帮助孙某的诈骗犯罪就难以完成的程度。那么在本案中,李某的行为能否构成共同犯罪呢?也即能否构成片面共犯呢?

案情二:丙对乙的发财致富十分嫉恨,希望乙家遭灾破财。丙知道甲不务正业,一贯心术不正,对乙家发财也十分眼红。于是丙故意当着甲的面与他人闲谈,说乙只有一个独生子,谁要是把他儿子藏起来,让乙拿出几万元来赎,乙钱多,肯定会出钱。甲听后就产生了犯罪意图,并实施了该犯罪行为。对于丙的行为如何定性?是否构成片面教唆犯呢?

案情三:张某为北京市顺义区人,其与邻居李某有仇,早想致李某于死地,2009年某日,张某在路上遇到李某,遂上前实施殴打致李某重伤晕倒在地,张某以为李某已经死亡,于是离去。此时王某目睹了张某的杀人行为,知道李某尚未死亡,于是在张某离开以后以木棒猛击苏醒过来的李某的头部,致李某当场死亡。但张某对李某的行为并不知情。那么对于王某的实行行为,该如何处罚?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理论界,对片面共犯存在诸多的争议,如片面共犯是否存在、片面共犯的存在范围、对片面共犯的定罪处罚,文章拟从该三个方面对片面共犯在司法实践中的争议做简要的阐述。

二、片面共犯是否存在的理论争议

以案例一为例:在审判过程,本案中孙某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对此控辩双方及一审法院和二审法院均无异议。但是对于李某的行为的定性,控辩双方以及一审和二审法院在认识上存在着较大分歧。检察院认为:被告人李某明知被告人孙某系诈骗租赁公司的钢管架、扣件,还主动帮助孙某一起到租赁公司提货,其在共同犯罪中起了协助作用,系合同诈骗罪的共犯。被告人李某的辩护人则辩称:李某的行为不构成合同诈骗罪,其跟随孙某一同前往租赁公司只是为了确保自己借给孙某那部分的资金的安全;孙某的供述也表示其诈骗和李某无关,李某并没有参与诈骗也没有从中获利。对于李某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共犯控辩双方争执不下。一审法院对此也存在两种意见:合议庭多数人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其在共同犯罪中起到了协助作用;少数人意见,李某和孙某在案发前没有意思联络,李某和孙某不是共同犯罪,所以李某的行为不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共犯,其行为只能单独定罪处罚。一审法院依据合议庭的多数意见作出判决,认定李某的行为构成了合同诈骗罪。宣判后,李某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后,合议庭也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虽然孙某供称其和李某没有意思联络,李某并没有参与诈骗,这只能说明孙某确实没有和李某共同实施合同诈骗罪的故意,但是不能表明李某没有和孙某实施合同诈骗的故意。从本案的具体案情可知,李某明知孙某是诈骗租赁公司的钢管架和扣件,但是为了更多的从孙某手中收购钢管架和扣件,在孙某没有钱支付租金的情况下,其为孙某垫付租金。从客观上来看,其行为对孙某诈骗的实施起到了很明显的帮助的作用;从主观上来看,其帮助孙某实施诈骗的主观故意亦非常明显。虽然李某犯罪的动机只是为了更多的从孙某手中收购钢管架和扣件,但是其行为已经构成了合同诈骗的共犯。从刑法理论上来讲,李某的行为属于片面共犯,虽然孙某并无和李某共同犯罪的故意,但是李某却存在协助孙某实施犯罪的主观故意,故李某的行为单方面的构成共同犯罪,即构成片面帮助犯。对李某应以合同诈骗的共犯处理,对孙某则以单独犯罪处理。另一种意见认

为:孙某与李某之间并无诈骗的意思联络,不符合共犯的条件,对孙某、李某只能单独定罪。那么本案中,将李某的行为定性为片面共犯能否成立呢?

我国刑法理论界对于片面共犯是否成立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否认片面共同犯罪的存在。其主要观点有:1.片面共犯无共同的犯罪故意。我国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片面共犯行为人之间没有共同故意,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不应该成立共犯。张明楷教授认为“共同犯罪的严重危害性来源于其整体性;整体性来源于各共犯人的行为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而行为的相互配合、协调与补充取决于各共犯人主观上的相互沟通,彼此联络。因此,所谓片面共犯并不符合共同犯罪的实质特征。”①2.片面共犯不符合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有学者认为,片面共犯的观念违背设立共同犯罪制度的立法宗旨和共同犯罪成立的一般原理。②3.片面共犯会导致客观归罪。张明楷教授认为,如果承认片面共犯,就有可能导致只承认罪犯的共同行为,而否定罪犯的主观联系行而导致客观归罪。

另一种观点则是肯定片面共同犯罪的存在。该观点认为片面共犯是共同犯罪的一种特殊形态,只不过在片面共犯的场合,只有部分犯罪人是共犯人而另一部分不是,但片面共犯仍属于共同犯罪。马克昌教授认为“片面共犯是可能存在的。片面共犯确实只有单方面的意思联络,因而缺乏彼此共同的故意。也正因如此,它不可能是全面共犯,而只能是片面共犯。暗中故意帮助他人实施犯罪,被帮助者虽不知情,但帮助者既与他人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又有共同犯罪的行为,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按片面共犯论处是比较适宜的。怎么能说是‘客观归罪’呢?相反地,如果以单独犯罪论处,岂不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③

任何理论的产生本身都不是目的,都是为一定的价值构造服务的。共同犯罪理论也是如此,其产生的逻辑基础在于共同犯罪现象的出现及其刑事责任的分担。共同犯罪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趋于成熟的,片面共犯事实的客观存在是片面共犯理论发展的逻辑前提,也是片面共犯理论发展的契机。作为刑法理论的研究固然要立足于现行刑法的规定,但是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受现行刑事立法规定的束缚,刑法理论的生命力来源于复杂和丰富的司法实践,刑法理论并非是对刑法的简单注释和说明。不仅要立足于解释刑法,还要有前瞻性,应根据司法实践对法律的要求,适时对刑法理论创新发展,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文章认为片面共犯是客观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片面共犯现象的客观存在是片面共犯理论成立的现实基础

一定的刑法理论总是为司法实践服务的。并且,司法实践是检验刑法理论的唯一

①张明楷:《犯罪学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34—535页。

②肖中华:《片面共犯与间接正犯观点之破与立》,云南法学,2000年第2期。

标准。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案例,比如文章开头的案例,如果否认我国刑法中存在片面共犯,就失去了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①

2.片面共犯符合我国的共犯理论

我国刑法理论通常认为构成共同犯罪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体条件要求二人以上。(2)共同犯罪人之间需有共同的故意。(3)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根据这一理论,从片面共犯犯罪人角度来看,在主观上,其有与他人一起犯罪的共同故意,并且希望或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在客观上,其行为与另一方犯罪人的行为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了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整体。所以,从片面共犯人的角度来看,其完全符合共同犯罪构成要件的要求,属于共同犯罪人。

通常的共同犯罪要求共同犯罪人之间在主观上有犯意的联络。但意思联络是多种多样的,双向的、全面的意思联络是行为人形成共同故意的主要形式,单向意思联络同样可以作为共同故意联络的一种特殊形式。片面共犯之所以有别于完全共犯,主要在于片面共犯的主观联系是片面的、单方的,因而成为共同犯罪的一种特殊形态。所以全面共同故意与片面共同故意之间并不是主观联系有无的区别,而只是主观方式的区别,或者说只有量的区别而无质的区别。②相对于完全共犯的主观要件,片面共犯只要求片面共犯人有共同犯罪的意思,至于实行犯是否认识到片面共犯人的加功行为,不影响片面共犯的成立。这种认识表现为,片面共犯人知道自己在参与他人犯罪而不是自己实施实行行为,对于实行犯的犯罪行为以及其性质、法律后果有基本的认识,以及由于自己的加功而使实行犯的行为易于实行。一言以蔽之,片面共犯之间主观上的片面合意是共同故意的最低标准,是一般共犯的一种特殊形态。

3.承认片面共犯并不会导致客观归罪

在片面共犯的场合,片面共犯人在主观上存在着共同犯罪的故意,在客观上协力与他人的犯罪,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追究片面共犯人的刑事责任,并不会导致客观归罪。事实上,之所以要研究片面共犯,就是要寻求片面共犯人承担刑事责任的理论基础。

4.对片面共犯的承认及立法在国外存在先例,并且正在逐步国际化,承认片面共犯对于我国刑法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德国刑法典》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对他人故意实施的违法行为故意予以帮助的,是帮助犯”。从该条文来看,德国刑法承认片面的故意,并没有要求“他

①高铭暄:《新中国刑法综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56页。

人”知道“帮助犯”对其进行的帮助。可见,德国刑法是肯定片面共犯的。《日本刑法典》总则第六十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行犯罪的都是正犯。”第六十二条规定:“帮助正犯的是从犯。”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刑法对共同犯罪根本没有以故意为构成条件,自然不会要求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意思联络。因此,在日本刑法中也是肯定片面共犯的。台湾现行刑法第三十条规定:“帮助他人犯罪者,为从犯。虽他人不知帮助之情者,亦同。”由此规定可见,台湾刑法将帮助他人犯罪的人统统规定为从犯,无论他人是否知道有人在帮助他犯罪,也就是说,即使行为人有单方面帮助他人犯罪的故意,也按从犯论处。①

可见,在国际上肯定片面共犯的不在少数,我们肯定片面共犯理论,就是为在司法实践中制裁片面共犯,甚至日后立法创造条件,从而使我国刑法与国际接轨。

文章认为在我国刑法理论和实务界确立片面共犯理论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离开了片面共犯理论,我们将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将导致放纵犯罪的严重后果,从而影响了刑法的保护、惩罚、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片面共犯存在范围

关于片面共犯的成立范围,即使是承认片面共犯的学者也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仅承认片面帮助犯。马克昌教授认为:“片面的共同犯罪是可能存在的,但不是在任何种类的共同犯罪人之间都存在。……暗中给实行犯帮助,事实上是可能的。这种行为,就帮助者一方来说,完全具备共同犯罪的要件,应以片面的共犯论处为宜。”②2、承认片面帮助犯和片面教唆犯。陈兴良教授认为:“片面的教唆犯和片面的帮助犯应视行为人有单方认识的片面共同故意,应作为共同犯罪看待。”③3、承认片面帮助犯和片面实行犯。如日本学者佐伯千仞、植田重正既肯定片面共同正犯存在,又肯定片面从犯存在。4、承认片面帮助犯、片面教唆犯和片面实行犯。如学者李敏指出:“在片面合意的共同犯罪中,不仅帮助犯和教唆犯可以构成片面共犯,实行犯也可以成立片面共犯”。④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刑法理论界对片面帮助犯的成立已基本无异议,争议主要集中在片面教唆犯、片面实行犯是否成立。

(一)片面实行犯

片面实行犯也叫片面共同正犯,是指在其他实行犯并不知道的情况下,配合其他

①王小青:“论我国刑法分则及司法解释对片共犯的认可”,《法学论坛》,2009年第3期。

②马克昌:共同犯罪理论中若干争议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③陈兴良:《共同犯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17—121页。

实行犯直接实行犯罪的实行犯。①关于片面实行犯能否成立共同犯罪,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

肯定说认为,片面实行犯区别于单独实行犯,因为其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并不单独地犯罪,而是利用已存在的违法或犯罪行为,来实施自己的犯罪行为。在利用已有的犯罪或违法行为时,片面共犯的实行犯希望达到自己的犯罪结果,把罪责推给其他共同行为人;或是在不法或犯罪行为的条件下,有利于实施自己的犯罪行为。②否定说则认为,不存在所谓的片面实行犯。通常认为所谓共同实行必须存在作为主观要件的共同实行的意思和作为客观要件的共同实行的事实。据此持否定学说的学者认为,共同的犯意联络构成共同实行犯的必备要件,缺乏这一要件,行为人之间的“实行行为”根本不是所谓的共同实行行为,实质上只能是各行为人在其主观罪过支配下的实现各自犯罪意图的单独行为,因为他们的行为并不是在共同意志支配下的行为。③

文章赞成肯定说,片面实行犯也是具体犯罪行为的执行者,并且其在片面共同犯罪中可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犯罪意图都既是通过实行犯的实行行为来实现的,也是通过自己的实行行为来实现的,各个实行行为具有犯罪性质上的相互补充性。否定说认为实行犯之间如果不存在主观意思联络,就不应承认片面实行犯的存在,而我们承认片面共犯的同时也即承认了单向的意思联络,也正因为片面共犯与实行犯之间不存在全面的意思联络,才称其为片面实行犯。例如,在文章开头的案例三中,从片面共犯王某的角度看,主观上有与王某共同杀死李某的犯罪故意,并且在客观上与张某的行为结合共同导致了李某的死亡,故理应将王某的行为视为片面实行犯。

(二)片面教唆犯

所谓的片面教唆是指在实行犯并不知情的情况下,暗中使其萌生犯意并实施犯罪的教唆犯。④对于片面教唆犯能否构成共同犯罪,我国刑法理论界同样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

肯定说认为,在教唆犯罪中,如果只有教唆犯知道他是在教唆他人犯罪,而被教唆人并不知道有人在教唆自己犯罪,而是以为他只是偶尔受到别人的言行的启发后单个人实施了犯罪,应当属于片面教唆犯的情况,按照片面教唆犯来认定。片面教唆他人犯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以被教唆人是否觉察为转移的。⑤否定说则认为,暗中教唆他人犯罪,而被教唆者并不知道有人在教唆自己进行犯

①田鹏辉,吕晓辉:论片面实行犯,《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②李敏:论片面合意的共同犯罪,《法学论坛》1986年第3期。

③徐文转:论片面共犯,《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④田鹏辉:论片面教唆犯,《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罪,这与被教唆者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情况是相同的。因为所谓被教唆者根本不知道有人在教唆自己犯罪,也就谈不上自己实行犯罪之意图系由他人引起的问题;即使被教唆者实施了教唆者在暗中所教唆的罪,但由于他不知道有人在教唆自己,其犯意也就不能说是由暗中教唆的人引起的,所以这种情况仍然不能构成共同犯罪。①文章认为教唆犯能否成立片面共犯,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情形不可能成立片面共犯,即片面教唆犯没有意识到有人在被其激发犯罪意图,无论他人实施的是否为教唆者所教唆的犯罪行为,均应按其个人犯罪定罪处罚;另一种情形可以成立片面共犯,即片面教唆者暗中唆使他人犯罪,而被教唆者并没有意识到有人在唆使自己实施某一犯罪,却产生了犯意,进而实施了教唆者所教唆的犯罪的情况下,片面的共同犯罪是可以成立的。以文章开头的案例二为例,在本案中,丙的唆使使甲产生犯意,而甲却以为丙是在与别人闲谈,而不是唆使自己犯罪。但对丙而言,其教唆甲犯罪是客观存在的,这个事实并不能因甲对丙的教唆不知情而被否认。刑法对犯罪的确认是以主客观相一致为原则,既然丙有了唆使甲犯罪的故意,也有了具体的教唆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已经达到刑罚当罚性的程度。那么,我们就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我们不承认片面教唆犯的话,那么将失去追究丙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

(三)片面帮助犯

片面帮助犯是指在实行犯并不知情的情况下,暗中为实行犯实行犯罪提供便利条件的帮助犯。②片面帮助犯在片面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是辅助的,他本人并不直接参与犯罪行为,但为共同犯罪提供便利条件。其在片面共同犯罪中所起的辅助作用表现在为被协力人暗中排除犯罪障碍,创造有利条件等方便。

我国刑法学界通说认为存在片面的帮助犯,文章也肯定片面帮助犯的存在,对于片面帮助犯,只要其同时具备了暗中帮助他人实施犯罪的客观行为和暗中帮助他人实施犯罪的故意,其在片面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就已确定。以文章的案例一为例,尽管李某并没有参与诈骗,但其对犯罪结果的追求是通过帮助孙某的实行行为来实现的。李某在犯意沟通上的片面性,就说明了李某有同孙某共同犯罪的故意,而孙某却不知情而已。

四、片面共犯的刑事责任

既然肯定了片面共犯在理论和实务上的存在价值,就应为片面共犯设计比较合理①蒲全方:片面共犯应予否定,《法学与实践》1986年第6期。

的处罚方式。我国现行刑法仅对共同犯罪情形下的共犯人的刑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对片面共犯的情形未做明确规定。对于实践中出现了片面共犯的情形,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立法在刑法中专门作出规定,或者在否定片面共犯的前提下以间接正犯来处理①。

文章认为,通过立法来解决片面共犯问题固然是最直接的方法,然而法律本身有滞后性,且刑事立法是有限的,而犯罪现象却是无限的,刑法条文不可能将所有危害社会的现象囊括无余,只能对具体的情况作出类似化得规定。修改立法需要高昂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如果司法实践中一遇到新情况,就修改立法,不仅浪费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法的安定性的权威性。而根据我国传统的间接正犯理论,我们所说的片面共犯和间接正犯还是存在着显著区别的,“间接正犯概念最核心的内容是利用人利用的对象都是没有故意犯罪或者是没有承担责任的基础的人。也就是说间接正犯利用的对象本身是没有责任的, 这也是间接正犯理论的意义所在, 即在实行行为人本身没有责任的情况下如何追究其背后有责主体的责任。但是在片面共犯情形中暗中协助人利用的是正犯的犯罪行为, 没有共同意思的另一方也是在进行犯罪的行为, 这一点是间接正犯所不具备的内容。因此, 应当说将片面共犯视为不同于间接正犯的情况是有根据的。利用间接正犯的理论来囊括片面共犯的问题实际上会导致间接正犯理论的扩大化, 从而使间接正犯理论偏离原来的初衷。”②但在承认片面共犯的前提下讨论片面共犯人的刑事责任,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一)片面实行犯的刑事责任

片面实行犯属于共同犯罪的范畴,应比照共同犯罪中的相关处罚规则来量刑,片面实行犯在主观上具有与他人共同实行犯罪的故意,在客观上存在利用、加功于他人实行行为的客观事实,他不仅可以是共同犯罪故意的挑起者,也可以对共同犯罪实行行为的形成以及犯罪的完成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他必须对整个犯罪事实承担刑事责任。这符合共同犯罪刑事责任中的“部分行为全体责任”原则。但是,具体到片面实行犯的处罚,必须根据片面实行犯实行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大小,以及在整个案件过程中对案件实质性危害结果所起作用的大小,承担共同犯罪中主犯或者从犯的责任。片面实行犯的实行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起了主要作用,社会危害性较大时,需承担主犯的刑事责任;若片面实行犯的实行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所起到的只是次要的促进作用时,则只需承担从犯的刑事责任。而对于不知情的一方,主观上不具有共同实行犯罪的故意,客观上其行为也不具有“共同犯罪”的实行行为的性质,因此只须就其

①张明楷:《刑法学》(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82页。

个人的实行行为承担单独的刑事责任。①以案例三为例,片面实行犯王某对李某的死亡起了主要作用,应对整个案件负刑事责任,张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王某仅对自己的杀人行为负责,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二)片面帮助犯的刑事责任

片面帮助犯主观上出于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的故意,客观上又实施了帮助实行犯实行犯罪的行为,只是与实行犯在主观上的联络是单向的片面联络,实行犯不知情。因此,在本质上片面帮助犯与普通共同犯罪中的帮助犯并无太大的区别。由于片面帮助犯暗中实施的帮助行为并不是刑法分则中所规定的独立犯罪行为,当其实施的帮助行为在整个犯罪过程中起了次要或者辅助作用时,只能按实行犯的从犯论处,追究其刑事责任,依照相关法律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回到案例一,片面帮组犯李某在整个案件中起了次要作用,按合同诈骗罪的从犯论处。

(三)片面教唆犯的刑事责任

文章认为,应分两种情形处理:一是当被教唆人由教唆者暗中教唆后产生了犯意并且实施了被教唆之罪时,教唆者即片面教唆犯应按我国刑法第29条第1款处理,即“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18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而对实行行为者则单独追究刑事责任;二是当片面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而他人并未实施其所教唆之罪时,片面教唆犯应按照刑法第29条第2款处理,即“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例如文章中的案例二,丙的教唆行为使甲产生犯罪意图,并实施了绑架行为,所以对丙以绑架罪(教唆犯)定罪处罚。

结语

片面共犯作为一种犯罪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学术观点不一,但都旨在解决问题,以保护刑法的法益。我国刑法并没有对片面共犯作出专门规定,也没有明确将片面共犯排除在共同犯罪之外,因此,不能轻易将片面共犯与共同犯罪对立起来。片面共犯与全面共犯应当都属于共同犯罪的范畴,前者是共同犯罪的特殊形态,这一点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从现实角度都是可以证明的。理论是随着现实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共同犯罪理论也应随着各种犯罪现象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完善。当然,文章肯

定片面共犯成立共同犯罪,以及对片面共犯的成立范围,刑事责任方面的建议等简要的论述,决不是对我国传统共同犯罪理论的根本性摧毁或者全盘否定,而只是对其作出新的理解,以解读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规定的新内涵。相信更多学者对片面共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完善共同犯罪理论,以适应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现实需要,从而实现刑法保护法益,保障人权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兴良.共同犯罪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王觐.中华刑法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4]马克昌.刑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6]肖中华.片面共犯与间接正犯观点之破与立[J].云南法学,2000,(4).

[7]马克昌.共同犯罪理论中若干争议问题[J].华中科技报,2004,(1).

[8]左坚卫、周加海.片面共犯问题的理论缺陷与立法建议[N].云南大学学报,2001,(2).

[9]王小青.论我国刑法分则及司法解释对片共犯的认可[J].法学论坛,2009.

[10]陈洪兵.一个案例的共犯论展开[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6).

[11]赵秉志.“片面共犯”不能构成犯罪[N].检察日报,2004.

[12]齐文博、吴云.片面共犯问题研究[J].法学之窗,2010,(7).

[13]顾永景.片面共犯性质及其意义[J].政法学刊,2010,(4).

[14]屈钰.我国共犯制度下的片面共犯的研究[J].法学论丛,2010,(1).

[15]陈兴良.共同犯罪论[J].现代法学,2001,(6).

致谢

由衷感谢我的导师XXX老师。本文从选题、资料收集、拟订提纲到初稿的撰写和修改,最终定稿的过程中,处处都凝结着XXX老师的帮助,XXX老师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XXX老师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同时也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丰富的学识对我写作这篇文章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我也感谢其他老师和同学给予我的无私帮助,感谢老师们渊博的知识,卓越的见解,感谢同学们忠恳的意见和建议。在与他们的交流和探讨中,我的写作思路更加开阔,思考角度更加新颖。在此对所有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片面帮助犯问题研究

题目:片面帮助犯问题研究 摘要:片面帮助犯是刑法理论和实践中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本文认为在复杂的犯罪现象中是存在片面帮助犯,但是不应认定为共犯的特殊形式,文中对片面帮助犯的成立要件进行了阐述,进而对片面帮助犯的刑事责任认定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共同犯罪,片面共犯,片面帮助犯 一、片面帮助犯不是共犯 片面共犯理论在刑事理论学界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肯定说认为其属于共同犯罪的一种,只是因为主观上的单方面性而称为片面共犯,且承认片面共犯主要是为了解决其刑事责任问题,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而否定说则认为片面共犯不是共同犯罪,因其无主观的联系。有的学者进而认为是间接正犯的一种,处罚同样也存在混乱和问题。 我认为对于片面共犯不应当承认其属于共犯的特殊形式。理由如下: 首先全面共犯的一般特征,即共犯之间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即不但认识到自己在实施危害行为,而且其他共犯也在于自己一起实施危害行为。而片面共犯的概念中,行为人缺乏对他人危害行为的认识,也就是说根本就不具备全部共犯的普遍特征,既然

连普遍性都不存在,何谈特殊性? 其次,在司法实践中,对片面共犯的处理往往不是按照共同犯罪的方法处理,这显然与共同犯罪的处罚相矛盾。例如:某甲得知某乙将去丙家盗窃,便利用其在丙家左面的友邻关系,到丙家将其防盗门的锁弄坏,使其防盗门无法上锁。第二天,乙来盗窃时因防盗门未锁,顺利完成盗窃,那么乙应该作为主犯处理,甲应该作为从犯处理。但是司法实践却恰恰相反,对于实行犯乙以单独犯罪处罚。司法实践明显的否认了片面共犯的共犯性质。所谓的片面共犯不是共同犯罪,是不能按照共犯原则处罚的,否则没有理由对于片面共犯中的一部分人还得按单独犯罪处理。 综上,片面共犯不属于共犯,可以作为二种犯罪现象对此进行讨论,因此作为类型之一的片面帮助犯也就不具有共同犯罪的性质。 二、片面帮助犯的成立条件 片面帮助犯是暗中帮助他人实行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他人 正在实行犯罪而暗中给予其以帮助的行为。 (一)从主观方面上看,片面帮助犯必须具有帮助故意。 1.片面帮助故意的认识因素。片面帮助犯须具有双重认识:其一,认识到他人企图实施犯罪行为或者所实施的是犯罪行为,以及该行为会造成一定的危害社会结果。其二,必须认识到自己是在对他人的犯罪行为予以暗中帮助,即只为他人犯罪的实施或完成暗中创造便利条件,而非自己亲自实施实行行为。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论共同犯罪

六盘水市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论共同犯罪 姓名:宋庚申 学号:1 3 5 2 0 0 1 2 5 6 4 7 2 分校:六盘水市电大 班级:2013年秋六盘水市电大法学(本)专业:法学 指导教师:美文 日期: 2015 年 3 月 27 日

目录 一、论文摘要 (3) 二、论文正文 (4) (一)共同犯罪的概述 (4) (二)单位共同犯罪 (6) (三)关于片面共同犯罪的理论 (7) 三、参考文献 (10)

论共同犯罪 论文摘要: 一、共同犯罪概述 共同犯罪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一个疑难而复杂的问题,研究犯罪的共同形态对刑事审 判具有重要意义。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取决于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明文规定,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我国刑法的共同犯罪理论以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认为共同犯罪是共同的犯罪故意和共同的犯罪行为的统一。因此在共同犯罪中我们应当将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考虑进去,将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和分工情况来看,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四类。 二、单位共同犯罪 单位犯罪是经单位组织决策机构后形成的整体意志,这种单位整体意志由单位部组织中的自然人行为转化为单位的犯罪行为。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以共同犯罪的一般标准来评判,单位犯罪是以共同犯罪形态出现的,这也是立法对单位犯罪往往规定追究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刑事责任的原因。 三、关于片面共同犯罪理论

所谓的片面共同犯罪,是指单方面具有与他人共同参与犯罪的的故意的情形。片面共犯具有,主观联络的单向性,主观上的直接故意性,客观行为上的协同利用性,共同犯罪人类型的多样性,片面共犯的确立可以是片面共犯找到法律上的依据,使其能够罚当其罚,罪当其罪。 关键词:共同犯罪;单位共同犯罪;片面共同犯罪;形态;特征;存在必要性。 一、共同犯罪的概述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 共同犯罪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一个疑难而复杂的问题,研究犯罪的共同形态对刑事审判具有重要意义。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取决于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明文规定,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从该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刑法的共同犯罪理论以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认为共同犯罪是共同的犯罪故意和共同的犯罪行为的统一。大部分学者认为,只有在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之间才能构成共同犯罪。所谓共同必须是:1、各共犯人都明知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2、各共犯人主观上彼此沟通、互相联络,都认识到自己不是在孤立地实施犯罪,而是和他人一起共同实施犯罪[1]。但是同时我国刑法也规定了几种不能构成共同犯罪的形式:1、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成立共犯;2、同时犯不成立共犯;3、间接正犯不成立共犯;4、故意犯与过失犯的某些行为彼此联络或联系,不成立共犯;5、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的犯罪行为;6、超出共同故意以外的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7、事先无通谋的窝藏、包庇行为,不构成共同

案例版、、我国共同犯罪中止理论及完善

试论我国共同犯罪中止理论及完善 袁彬冯景旭 一、从一个案例说起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李某为杀害张某准备了菜刀并邀请王某帮忙。一天夜里,李某、王某在张某必经的小巷将张某拦住。李某捅了张某一刀,扎中张某腹部。张某负伤逃跑。李某、王某紧追。追赶中,王某担心受到法律严惩,建议放弃。李某不同意。王某说服不了李某就自己走了。为了阻止李某进一步的犯罪行为,王某给附近派出所打了报警电话。派出所民警迅速出动。在民警快接近李某时,李某被群众逮住。张某经治疗伤愈。 显然,这是一起共同犯罪,全案为故意杀人未遂。但是对从犯王某的行为是未遂还是中止,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一种观点以共同犯罪的中止要求行为人有效地阻止同案人(实行犯)实施犯罪为由,认为王某行为仍属犯罪未遂,王某的报警行为与李某犯罪未得逞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王某的行为只能成立犯罪未遂而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王某的行为与李某犯罪未得逞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王某自动放弃了其犯罪行为,并且也表现出了足够悔意,可以定犯罪中止。 现行通说认为王某成立犯罪未遂。对于王某实施阻止李某继续犯罪的行为,一般是作为一个从宽的量刑情节加以考虑。这似乎是解决问题的一个优良方案。但细细考量,我们会发现,这其中仍然有不甚理想之处: 将王某后面的行为仅仅作为量刑情节而且是酌定情节从宽处罚,这其实只解决了对王某行为的量刑问题,而没有解决定性问题。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是犯罪过程中的停止形态,在性质上,属于犯罪论,因而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涉及的是定罪,而非量刑。本案中,将王某的行为认定为犯罪未遂并进一步考察其从宽情节,虽然可以达到犯罪中止的处罚效果,但是这毕竟不同于犯罪中止,因为犯罪中止处罚是法定,这里仅将其作为量刑的酌定情节,靠审判人员的法律意识强弱来实现,对行为人的从宽处罚缺乏法律保障。 由此,笔者以为有必要进一步审视我国现行的共同犯罪中止理论。 二、我国现行的共同犯罪中止理论 根据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我国现行的共同犯罪中止理论主要涵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1.简单共同犯罪的中止

论共同犯罪(一)

论共同犯罪(一) 论文摘要 一、共同犯罪概述 共同犯罪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一个疑难而复杂的问题,研究犯罪的共同形态对刑事审判具有重要意义。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取决于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明文规定,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我国刑法的共同犯罪理论以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认为共同犯罪是共同的犯罪故意和共同的犯罪行为的统一。因此在共同犯罪中我们应当将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考虑进去,将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和分工情况来看,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四类。 二、单位共同犯罪 单位犯罪是经单位组织决策机构后形成的整体意志,这种单位整体意志由单位内部组织中的自然人行为转化为单位的犯罪行为。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以共同犯罪的一般标准来评判,单位犯罪是以共同犯罪形态出现的,这也是立法对单位犯罪往往规定追究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刑事责任的原因。 三、关于片面共同犯罪理论 所谓的片面共同犯罪,是指单方面具有与他人共同参与犯罪的的故意的情形。片面共犯具有,主观联络的单向性,主观上的直接故意性,客观行为上的协同利用性,共同犯罪人类型的多样性,片面共犯的确立可以是片面共犯找到法律上的依据,使其能够罚当其罚,罪当其罪。关键词:共同犯罪;单位共同犯罪;片面共同犯罪;形态;特征;存在必要性。一、共同犯罪的概述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 共同犯罪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一个疑难而复杂的问题,研究犯罪的共同形态对刑事审判具有重要意义。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取决于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明文规定,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从该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刑法的共同犯罪理论以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认为共同犯罪是共同的犯罪故意和共同的犯罪行为的统一。大部分学者认为,只有在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之间才能构成共同犯罪。所谓共同必须是:1、各共犯人都明知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2、各共犯人主观上彼此沟通、互相联络,都认识到自己不是在孤立地实施犯罪,而是和他人一起共同实施犯罪1]。但是同时我国刑法也规定了几种不能构成共同犯罪的形式:1、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成立共犯;2、同时犯不成立共犯;3、间接正犯不成立共犯;4、故意犯与过失犯的某些行为彼此联络或联系,不成立共犯;5、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的犯罪行为;6、超出共同故意以外的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7、事先无通谋的窝藏、包庇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8、所谓“片面共犯”不是真正的共犯;9、法人犯罪不是共同犯罪,法人犯罪是法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实施的犯罪,因此它不是共同犯罪,法人内部直接参与犯罪实施的人也不成立共同犯罪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共同犯罪的关系,而是作为法人有机整体内部的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简单说就是法人实施犯罪时的内部结构。如果是法人共同犯罪必须具备以下两种情况:1、两个或两个以上法;2、一个或一个以上法人与一个或一个以上自然人共同故意犯罪2]。 《二>共同犯罪的形式 共同犯罪的形式,也即共同犯罪的结构是指各共犯人的故意犯罪行为之间相互联系,相会作用的方式。共同犯罪的形式不同起身会危害性就不同。我国刑法只规定了构成共同犯罪的一般条件和犯罪集团,在理论上,则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将共同犯罪划分为多种形式。 1、犯罪能否由一个人能够单独实施形成为标准进行划分,分为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刑法分则规定的一人能够单独实施的犯罪由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时,就是任意共同犯

继承的共同犯罪的案例与片面的共同犯罪

一、继承的共同犯罪的案例 被告人章浩承租泗阳县中亚一店大酒店,因经营不善而严重亏损,遂产生了绑架勒索财物的犯意。经考察,章浩选定了泗阳县摄影个体户吴艺光之子吴迪(本案被害人,7岁)为绑架对象,并对吴迪的活动规律进行了跟踪了解。2000年1月14日上午,章浩向在自己承包的大酒店做服务员工作的被告人王敏提出:有人欠债不还,去把其子带来,逼其还债。王敏表示同意。当日13时10分左右,章浩骑摩托车载着王敏至泗阳县实验小学附近,将去学校上学的被害人吴迪指认给王敏,王敏即跟随吴迪至教室,将吴迪骗出。章浩骑摩托车与王敏一起将吴迪带至泗阳县中亚一店大酒店,用胶带将吴迪反绑置于酒店贮藏室内关押。16时许,章浩电话寻呼被告人章娟(系章浩外甥女),告诉章娟自己绑架了一个小孩,要求章娟帮助自己打电话给被害人家勒索财物,并告知章娟被害人家的电话号码以及勒索50万元人民币和一部手机等条件。章娟表示同意。当日16时至17时许,章娟共3次打电话给被害人家,提出了勒索50万元人民币和一部手机等条件。次日,章浩赶到沭阳县城,再次要求章娟继续向被害人家打电话勒索,章娟予以拒绝。因被害人家属报案,1月17日凌晨,被告人章娟、章浩、王敏先后被公安机关抓获,被害人吴迪同时被解救。 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章浩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被告人章娟在明知被告人章浩实施绑架行为后,打电话勒索财物,章浩、章娟的行为均已构成绑架罪。其后来虽然拒绝继续实施勒索行为,

但不足以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不属于犯罪中止。被告人王敏在被告人章浩谎称扣押人质而索债的认识支配下,非法拘禁儿童,由于其主观上只有非法拘禁的故意,没有绑架的故意,其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章浩、章娟系绑架罪的共犯,其中,章浩系主犯;章娟是在章浩实施绑架行为后,帮助实施勒索行为—,属从犯,可依法予以减轻处罚。三被告人给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应予赔偿。⑴ 本案的裁判理由是:“明知他人实施了绑架行为后帮助实施勒索行为的,构成绑架罪的共犯……被告人章娟虽然是在被告人章浩绑架行为之后才应邀帮助实施勒索行为的,但她也正是接受并利用了这种绑架行为向被害人的亲属实施勒索行为的,没有前面的绑架也就没有后面的勒索,此时绑架与勒索均在其共同犯意之内。因此,章娟不仅要对勒索行为负责,也应对绑架行为负责,即对绑架罪的整体负责。因此,对章娟应以绑架罪论处。”⑵不过,也有评析的观点认为:“本案中,被害人是被告人章浩和王敏绑架的,在被告人章娟参与犯罪之前,被害人已被绑架,处于被告人章浩和王敏的控制之下,在取得了与前行为人意思联络后进而向被害人实施勒索财物的行为,被告人章娟的行为显然属于承继的共同犯罪。但是,对于绑架被害人,被告人章娟主观并无犯意,客观上也不是其实施的,自然不应承担(共同实行犯)刑事责任。其实施的给被害人打电话索取财物的行为,实际上属于事中的帮助行为,对于本罪的实施并非起主要作用,因此,被告人章娟应当成立绑架罪的从犯。……在他人实施部分犯罪后,行为人取得与先行行为人意思联络而共同实施犯罪的情形是承继的共同犯罪。在承

过失共犯理论探究及其类型展开的论文

过失共犯理论探究及其类型展开的论文 关键词: 共同犯罪;过失犯;因果关系判断;过失共同正犯;类型展开 内容提要: 社会发展促使过失犯罪领域出现了新形态,主张过失共同犯罪的学说日渐引起关注。当前的争论主要限定在刑法诠释学的范畴内进行,大陆法系主流立场尚不承认过失共同正犯的成立,行为共同说作为其理论根基并非绝对;当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行为整体上对特定法益形成了具有结果属性的现实危险,其中的危险行为直接导致了损害结果,并且在规范判断上存在择一或者重复的因果关系时,过失共同正犯得以成立。承认过失共同正犯不违反罪刑法定主义,是否承认其实牵涉到其他实质考虑。过失共同犯罪理论应限定在过失共同正犯领域,具体适用主要有三种类型。共同犯罪向过失犯领域扩张,合理反映了现代风险社会下的刑法应对,也体现了刑事实体法对被害人法益的重视,我国将来在立法论上有必要予以肯定。 近二十几年来,随着著名的瑞士“滚石案”判决结果的出台,在整个大陆法系领域内,主张过失共犯能够成立的刑法学说日渐引起学界关注,其缘由主要在于,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过失犯罪领域出现了新的形态,部分学者认为局限于原有的共同犯罪理论,仅仅对过失犯罪行为进行单独的处罚已不能有效地适应法秩序需要,因此自解释论的范畴逐渐开始采肯定立场。虽然直到目前为止,关于过失共同犯罪应当肯定与否仍存在激烈争论,整体而言其在理论和实务中也仍属于少数派见解,但是各国学说有渐渐趋向肯定过失共同犯罪的趋势,面对这一新的时代思潮,本文认为有必要就这一理论变革进行系统研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关于共犯的理论和大陆法系并不完全一致,且立法明确否定了共同过失犯罪,因此本文的探讨范畴不局限于狭义共犯,也不仅限于我国现行立法规定。 一、共同犯罪领域的革命—过失共犯概述 过失犯罪,只能够由行为人各自进行,如果行为人违反了注意义务,即使这种违反和他人注意义务的违反具有同时性或者存在某种关联,彼此之间也不适用共同犯罪“部分实行、全体负责”的处罚原则,这一点直到上个世纪末期依然是刑法学界基本上不存在争议的共识。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过失犯罪类型案件,依据传统的刑法理论见解无法予以妥当处理,或者基于社会保护的需要认为传统的处理结果存在不妥善之处,比如某甲和某乙共同经营某小吃店,由于未曾留意腐烂食物的及时处理,而在意思相通的情形下,误将应该倒掉的食物端给了客人吃,结果导致客人急性中毒;张某和赵某二人出去郊游,共同在野外烧烤,在烧烤结束后疏忽火苗的扑灭就回家了,结果引起了森林大火;再比如,两个同时值班看管锅炉的工人,因为无聊喝酒,然后都睡着了,结果致使锅炉爆炸造成财产人员损害的。面对诸如此类的过失犯罪案件,有部分学者认为应当考虑扩大共犯理论的适用范围,进而开始主张肯定过失共同犯罪的成立。 最先在大陆法系引起普遍讨论的,是今天学界已经比较熟悉的瑞士“滚石案”的判决,这个判决采取了肯定过失共犯成立的立场。“滚石案”的基本案情是:两个瑞士的年轻人a和b,于1983年4月21日下午6时55分左右,从某森林小屋返回家的途中,发现toess河右岸的山坡上有两块大石,重约50公斤和100公斤以上,于是a提议将大石头从山坡上推下去。a 和b对于此处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并且知道河岸经常有渔夫出现,将如此重的石块推落下去有可能对他人产生危险,在这样的状况下,b接受了a的提议。为了确认河岸边是否有人,b跑到绝壁边大声喊叫一声“有谁在下面吗”,但是他的位置使得他无法看到toess河右岸的全部景观。在没有听到任何回应之后,b跑回a所在之处,用手将超过100公斤重的大石块推动使其滚落到山坡下,随后,a也以同样的方式将重达50多公斤的石块推落。两块大石头之一碰巧击中了在河边垂钓的渔夫c,导致了c的死亡,但是对于究竟是哪块石头砸死了c,事后根本无法确定。关于该案的最终判决,瑞士联邦法院基于“行为人若不遵守注意义务,

片面共犯原理

片面共犯即片面共同犯罪,是指共同行为人的一方有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的意思,并协力于他人的犯罪行为,但他人却不知道其给予了协力,因而被协力者与协力者之间缺乏共同犯罪故意的情形。在中国法学界,对不知情者不构成共同犯罪这一点并无争议,但是对于给予协力的一方是否构成共同犯罪的问题却存在争议,主要有肯定说与否定说两种观点。通说观点认为,片面共犯不符合共同犯罪的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因此不能认定为共同犯罪;同时,对所谓的片面共犯,可以按照间接正犯论处。 犯罪的共同形态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犯罪形态之一,也是刑法理论中比较复杂的问题之一,研究犯罪的共同形态对执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取决于各国立法关于共同犯罪的明文规定,也就是说刑事司法中的共同犯罪制度,即共同犯罪理论是各该国共同犯罪现象在法律上的反映。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就是说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在共同犯罪故意的支配下,共同实施的具内在联系的犯罪行为。据此,我国现行刑法理论将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述成如下三项: 一、犯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所谓共同故意,包括下面内容:(1)共同犯罪人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在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共同犯罪人之间有犯罪意图的联系或联络。(2)共同犯罪人概括地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及其共同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3) 共同犯罪人皆希望共同犯罪行为奏效,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在某些情况下部分共同犯罪人是放任其危害结果发生。 二、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数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指向同一犯罪对象,行为之间客观联系、相互配合,在数量上叠加,在质量上递增,成为一个统一犯罪活动的整体;在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下各人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三、犯罪主体,必须是二个以上的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单位。上述这一看似确定明晰、严密无懈的传统共同犯罪理论,适用于纷繁复杂的司法实践,却不无疏漏欠缺之处,亟需补充、完善。下举一例予以说明:某乙获悉某甲准备窃取某丙随身携带的巨款,便在暗地里帮助某甲,某乙在某丙喝的饮料中偷偷地掺入安眠药物,某丙饮后陷入沉睡状态,从而使得某甲顺利地完成盗窃巨款行为。本案中某甲虽不知乙的暗中帮助,与乙亦无主观犯意联络,然甲已构成盗窃罪无疑。问题在于对于某乙的行为是否属于共同犯罪,可否以共同盗窃罪予以处罚?按照现有的共同犯罪理论分析本案,对上述二点的回答无疑均是否定的。因为甲、乙二人行为在客观上虽有联系配合,主观上却无共同故意,甲、乙之间并无主观故意的双向联络和沟通。就甲而言,根本不知道,而且也没有与乙共同犯罪的故意,这样乙用安眠药使丙沉睡的行为,虽然基于共同盗窃的心理,但并没有盗窃犯罪客观要件中的盗窃行为,无法直接适用盗窃罪名。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其它合适的罪名,这等于是放纵了某乙的犯罪行为。 笔者以为:共同犯罪理论(或称共犯形态理论)既然是刑法上专条规定的,他就不仅仅是对单纯的典型化的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必须体现出立法机关对客观事物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判断,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利益和刑事政策。简而言之,刑法理论应服务于刑事司法实践,指导性地解决各种司法实践问题。法网虽疏却不应有漏洞。现有传统的共同犯罪理论的一个重大疏漏之处,在于否定了片面共犯学说,不承认片面共犯也是共同犯罪的一种。片面共犯是相对于普通的典型的双面共同犯罪而言的,在普通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着相互意思联络,如张三知道李四与自己一起共同盗窃,李四也知道张三与自己一起去盗窃,绝大多数的共同犯罪都属于这种情况。因而被称为普通共同犯罪。而所谓片面共

共犯论

绝望之章、令人昏迷的共犯论 @1共同过失犯罪问题 关于过失共同犯罪,刑法理论与实务界存有颇多争议,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便是它否为一种独立的犯罪形态?它的成立条件以及完善其立法应注意哪些处 罚原则?对此,刑法理论界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刑事司法则立足于现有的刑事立法及刑法理论,将共同过失犯罪只视为过失犯罪的一种特殊情况,而不当作一种独立的犯罪形态。究其原因,乃是认为承认共同过失犯罪,就必然背离刑法中共同犯罪的理论,有走上“客观归罪”道路之嫌疑。但是我认为共同过失犯罪是有其存在的空间和必要性的。 案例:雷某与孔某两人相约在一阳台上,选中离阳台8.5米左右处一个树干上的废瓷瓶为目标比赛枪法。两人共用一支TW-20型半自动步枪,轮流各射击子弹3发,均未打中目标,但其中一发子弹穿过树林,飞向离阳台1000余米附近,击中行人龙某致其死亡。另外,击中被害人龙某的子弹究竟是雷某还是孔某所发,不能查明。 这个案件怎么处理呢? 在对该案如何处理时,存在以下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雷某和孔某在阳台上射击,主观上均具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客观上又造成了他人死亡的严重后果,对其二人均应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 第二种意见认为,虽然二人均具有过失且客观上造成了严重后果,但由于不能查明致死龙某的子弹为何人所发,对其中任何一人处罚均可能导致冤枉一人、放纵另一人的后果,如对两人均处罚,依据传统过失理论,则必冤枉一人,根据“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对两人均不应定罪处罚。

以上两种意见,似乎各有其理,第二种意见从因果联系角度强调查明直接致害人的必要性,并以疑罪从无原则认为不应处罚,但在处罚与否问题上却不免失之于宽。第一种意见突出了该案件的社会危害性,并指出两人行为均具有可罚性,但其处罚依据则嫌不足。 但是以共同犯罪的理论,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了。两个人在射击,首先两个人负有共同的不伤害到他人的注意义务。两人共同地违反了这一共同注意义务,致使第三人的死亡,就能够构成共同过失致人死亡罪(我自己编的罪名)。根据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原则。两人都对龙某的死亡承担过失责任。 1、共同过失犯罪的概念 所谓共同过失犯罪,是指二人以上违反共同注意义务而共同过失实施的犯罪。共同过失犯罪属于共同犯罪,对其处罚应当适用其他共同犯罪所适用的“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即:指每个行为人对所有的共同危害结果承担责任,而不仅仅对自己的过失行为所造成的危害负责。 2、共同过失犯罪的立法沿革 从立法上看,共同过失犯罪经历了由全面肯定到部分肯定,再到全面否定的过程。1912年的《暂行新刑律》第35条规定:“于过失罪有共同过失者,以共 犯论,”第36条规定:“值人故意犯罪之际,因过失而助成其结果者,准过失共同正犯论”,既肯定了过失的共同正犯,亦承认了过失的教唆犯和帮助犯,是对过失的共同犯罪的全面肯定。1928年的刑法则取消了《暂行新刑律》第36条的规定,在第47条规定:“二人以上于过失罪有共同过失者,皆为过失犯”,仅肯定了过失的共同正犯,而过失教唆犯和帮助犯则不复存在,这是对共同过失犯罪的部分肯定。1935年的刑法则进一步取消了过失共同正犯的规定,已经否认了

浅析共犯关系之脱离 (3)

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共犯关系之脱离 丁震锋 201030840309 指导教师刘美彤讲师 学院名称人文与法学学院专业名称法学 论文提交日期2014年04月论文答辩日期2014年05月

摘要 共犯关系脱离的概念是由日本学者大塚仁教授首先提出来的,最初是为了弥补共犯中止的不足。如今,共犯脱离问题在各国有了独立研究价值,我国在此问题的理论研究上有所落后,司法实践中也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笔者希望能通过对共犯脱离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探讨,以期丰富刑法理论中关于共犯脱离理论的研究。 本文共分为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 前言部分通过一个案例来引出共犯关系脱离这一概念,简单介绍了理论界对共犯关系脱离的研究现状,并指出本文的写作目的。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主体,共分三部分来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共犯脱离的基本理论,是本文的基础章节,通过对共犯中止的概念来引出共犯脱离的概念,同时对于目前共犯关系脱离的学说流派做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目的在于加强对于共犯脱离概念的理解,以期能为后面的内容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共犯脱离与共犯中止的关系,这一部分分别对共犯脱离与共犯中止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第三部分共犯脱离在我国的适用,分为两个部分:共犯脱离的成立条件、具体共犯脱离的类型,主要针对共犯脱离制度在我国的适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及一些粗浅的建议。 结语部分是对本文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 关键词:共犯脱离共犯中止在中国的适用

A Brief Analysis of departing from complicity Ding Zhenfe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 China)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departing from complicity was firstly put forward by Japanese scholar Pro.Otsuka Hito. The aim of creating such a concept was to make up the deficiencies of discontinuance of complicity. Nowadays,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departing from complicities gains independent research value in various countries. Our theoretical study on this question is lagging. There is no uniform estimate standard in judicial practices. The author hopes to explore series problems of the departing from the complicity, in order to enrich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bout the departing from the complicity in the criminal law theory.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which are foreword, text and epilogue. The foreword leads to the concept of departing form complicity theory through a case. It briefly describ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departing form complicity theory, and points out the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dissertation. The text part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s the main body of this paper.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basic theory of departing from complicity, is the basic section of this paper. This section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discontinuance of complicity, which leads to the concept of departing from complicity. The purpose is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departing from complicity,in order to provide a better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next content.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arting from complicity and discontinuance of complicity. This section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link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eparting from complicity and discontinuance of complicity.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departing from complicity in China. This sec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ditions of departing from complicity, the different types of departing from complicity. This section briefly provided some analysis focu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departing from complicity on China, and made some superficial

承继共犯与片面共犯是什么关系

遇到刑事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cb8541324.html, 承继共犯与片面共犯是什么关系 如果有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会形成共同犯罪,对于参加犯罪的当事人,是需要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承继共犯和片面共犯是共同犯罪的分类,那么,承继共犯与片面共犯是什么关系呢?今天,赢了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承继共犯与片面共犯是什么关系 片面共犯是指参与同一犯罪的人中,一方认识到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犯罪,而另一方没有认识到有他人和自己共同犯罪。承继的共犯,是指行为人在他人犯罪过程中中途加入的犯罪形态。两者是基本没有什么关系的。 共同犯罪的分类: 一、任意共犯与必要共犯 这是根据公共犯罪构成所需人数作的划分。

(一)任意共犯 所谓任意共犯,是刑法分则规定的一人能够单独实施的犯罪由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从《刑法》来看,大部分的犯罪在主体数量上都没有限制,所以通常发生共同犯罪的都是任意的共犯,如抢劫、强奸、杀人、放火、投放危险物质、绑架、诈骗、盗窃、抢夺等罪的共同犯罪均属于任意的共犯。所谓“任意”,是指法律对犯罪主体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制。也就是说从法律规定来看,实行这样的犯罪,其犯罪主体是单个的还是2人以上的,没有特别的限制,是随便的或任意的。 (二)必要共犯 所谓必要共犯,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只能以二人以上的共同行为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即该种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人以上,主要是包括聚众性犯罪(如《刑法》第290条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刑法》第317条聚众劫狱罪等)、集团性犯罪(如《刑法》第294条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刑法》第317条组织越狱罪)。 换言之,法律规定以采取数人共同犯罪为必要形式的犯罪,是必要共犯。而这种规定只有在分则会有,所以必要的共犯主要是分则问题,也就是分则条文对犯罪主体数量有特别要求的情况。或者说,以犯罪主体为“复数”,作为构成要件的情况。

刑法理论

1.刑法机能理论:行为规制机能(评价机能,意思决定机能,以法律为准绳),法益保护 机能,人权保障机能(刑法是善良人的大宪章,也是犯罪人的大宪章)。 2.预测可能性原理:①犯罪及其惩罚必须在行为前预先规定,禁止事后法,事前的罪刑法 定,禁止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②罪刑规范应当具有明确性、稳 定性,成文的罪刑法定,排斥习惯法③从实质上而言,扩大解释的结论在公民预测可 能性之内,类推解释则超出了公民预测可能性的范围。 3.刑法解释理论:①解释结论必须符合罪刑法定主义②禁止类推解释,严格的罪刑法定,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③解释结论必须符合刑法目的。 4.犯罪构成理论:①犯罪构成是构成各种犯罪必须具备的要件②犯罪构成具有法定性,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就表明行为具有了刑事违法性③犯罪构成具有主、客观统一性,是由一系列主客观要件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犯罪客体与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与犯罪主观要件④犯罪构成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就表明行为具有了社会危害性⑤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唯一法律标准,具体事实符合法定的犯罪构成时,才能称为犯罪构成事实。 5.结果无价值:刑法的目的与任务是保护法益,违法的实质或根据是法益侵害及其危险;没有造成法益侵害及其危险的行为,即使违反社会伦理秩序,缺乏社会的相当性,或者违反了某种行为规则,也不能成为刑法的处罚对象;应当客观地考察违法性,主观要素原则上不是违法性的判断资料,故意、过失不是违法要素,而是责任要素;违法评价的对象是事后查明的客观事实。

6.行为无价值:行为基本上是指行为本身及行为人的主观内容,行为无价值是指行为违反社会伦理秩序,或者行为缺乏社会相当性,或者行为违反法规范、违反了保护法益所需遵守的行为规范。故意、过失是主观的违法要素。 7.作为可能性理论:负有作为义务的人要具有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即法律不强人所难。如果行为人具有作为的可能性,但没有认识到,而没有履行作为义务的,因为缺乏犯罪故意,只可能成立过失犯罪。如果事实上没有作为的可能性,而误以为有而没有作为的,属于不能犯。 8.结果回避可能性理论:只有行为人不履行作为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结果的,才可能成立不作为犯罪。换言之,只有当行为人履行作为义务可以避免结果发生时,其不作为才可能成立犯罪。如果客观上没有结果回避可能性,因为其不作为不具体导致结果发生的危险性,属于不可罚的不能犯。如果客观上具有结果回避可能性,因为其不履行作为义务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成立过失的不作为犯。 9.因果关系理论。必然因果关系说,偶然因果关系说,条件说。18.具体符合说: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具体地相一致时,才成立故意的既遂犯。 10.法定符合说: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只要在犯罪构成范围内是一致的,就成立故意的既遂犯。 11.事前的故意:①视为二个行为,故意杀人未遂,过失致人死亡罪,或者想象竞合,或者数罪并罚,违反了社会一般观念②看实施第二个行为时对死亡的认识,如果持未必的或者间接的故意,则

共同犯罪及其处罚原则

定义 共同犯罪,根据刑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同时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 传统刑法理论: ○行为人为两人以上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单位 ○两人以上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的犯罪行为,指各行为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犯罪活动整体。(1)各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指各行为人都指向同一犯罪,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犯罪活动整体。 (2)①危害行为的基本形式有作为与不作为。共同犯罪行为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共同的行为;二是共同的不作为;三是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 ②按照共同犯罪的分工,共同犯罪行为表现为四种方式:实行行为,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帮助行为。 ③共同犯罪的共同行为,可能是行为人共同实施实行行为,也可能是分担实施不同的行为,即有人实 施实行行为,有人实施组织行为,教唆行为或帮助行为,这些都是共同犯罪。 ★共谋,是指二人以上为了实施特定的犯罪而进行的谋议,可能是策划实施犯罪,也可能是商讨如何实施犯罪,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可见共谋本身就是共同犯罪行为,所以参与犯罪谋议而未参与犯罪实行,应当认为构成共同犯罪。 (3)★共同实施的犯罪中是结果犯并发生危害后果时,每一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 ○两人以上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共同犯罪人认识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和行为会发生的危害后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和共同犯罪人之间具有意思联络 (1)共同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共同犯罪人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互相配合共同实施犯罪; 第二,共同犯罪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性质,并且认识到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 第三,共同犯罪人概括地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即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引起的危害结果以及共同犯罪行为会引起的危害结果。 (2)共同犯罪的意志因素,即共同犯罪人希望或者放任自己的行为引起的结果和共同犯罪行为发生的危害结果。 (3)在共同犯罪故意要件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成立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人之间必须存在意思联络 ○因果性共同实施的犯罪中是结果犯并发生危害后果时,每一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共同犯罪中的因果关系,是两个以上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单独犯罪中一个人的 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相比有其特殊性。 由于共同犯罪行为方式不同,共同犯罪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也还有各自的特点: 第一,在共同实行犯罪的场合,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共同指向同一犯罪事实,共同作用于同一危害结果,因 而共同犯罪行为作为统一整体来看确定因果关系。 第二,在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分工的场合,即在共同犯罪人之间有的组织犯罪,有的教唆犯罪,有的实现犯 罪,有的帮助犯罪。从犯并未参与实施行为,共同犯罪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注意:○过失犯不构成共同犯罪;双方缺乏意思联络,不可能形成共同犯罪要求的有机整体性,也缺乏认定为共同犯罪的必要 ○二人实施危害行为,罪过形式不同的,不构成共同犯罪 ○实施犯罪时故意内容不同的,不构成共同犯罪; ○承认片面的帮助犯 评价1)不区分不法与责任,混合认定共同犯罪;

论片面共犯的不存在

论片面共犯的不存在 姚苏玲 (淮阴师范学院法律系07级1班淮安 223300)摘要:片面共犯所说的情形不符合我国刑法理论关于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因而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承认片面共犯,无疑会导致客观归罪。 关键词:共犯;片面共犯;犯意联络;故意内容 所谓共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共犯是指共同犯罪,与单独犯罪相对而言,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犯罪现象,它包括正犯、教唆犯和帮助犯。而狭义的共犯,仅指教唆犯和帮助犯,与正犯相对应。 所谓片面共犯,指行为人单方面有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的故意,并与之共同实施犯罪,但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不知情的他人仅就自己的行为负刑事责任,不构成共同犯罪;但行为人能否成立片面共犯,在中外刑法理论上都存在争论。 张明楷教授认为,共同犯罪的严重危害性来源于其整体性,整体性来自于各共犯人的行为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而行为的相互配合、协调与补充取决于各共犯人主观上的相互沟通,彼此联络。因此,所谓片面共犯并不符合共同犯罪的实质特征。赵秉志教授认为,片面共犯所说的情形只存在单方面一厢情愿的“共同”犯罪意图,没有双方的意思联络,没有形成真正的共同犯罪意思(包括共同的认识因素和共同的意志因素),因而不符合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曹子丹教授认为意思联络是共同故意及其形成的实质标志,在片面联系的前提下不可能形成共同的意志因素,而只能是几个因素的简单相加,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性,承认片面共犯,无疑会导致客观归罪。 笔者认为,片面共犯所说的情形不符合我国刑法理论关于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因而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 片面共犯不符合共同犯罪成立的主观条件。刑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根据这一规定,成立共同犯罪以行为人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为主观条件。对那些客观上针对同一犯罪对象实施了犯罪行为,但行为人之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意思联络的案件,不能以共同犯罪论处。 这一定义要求只有同时具备二者的情况才是共犯,而片面的共犯不具有这种特征。 (一)片面的共犯没有共同的意思 共同的意思仅指有共同故意,它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各共犯人均有相同的故意,二是各共犯人之间具有意思联络及“合意”。其一,各犯罪人的故意内容是相同的,即都明知共

片面的共同正犯若干问题探讨

“片面的共同正犯”若干问题探讨陈家林 关键词: 片面共同正犯/片面帮助犯/处罚 内容提要: 是否承认“片面的共同正犯”,在国内外刑法学界都有不同意见,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共同正犯的本质。鉴于刑法的具体规定,应当认为犯罪共同说比较符合我国的法律环境。而根据犯罪共同说的观点,不能承认片面的共同正犯,对有关的案件,有的可以直接按照单独犯进行处理,有的可以作为片面的帮助犯进行处理。 共同正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实行犯罪的犯罪形态。作为其成立要件,要求有主观上的共同实行的意思与客观上的共同实行的事实(行为的分担)。关于共同实行的意思,是必须存在于各个共同行为者之间,还是仅仅一方具有就已足够,这就是所谓片面的共同正犯的问题。 一、国外刑法理论界之争论 (一)否定说 1.全面否定片面的共同正犯与片面的帮助犯说 这主要是共同意思主体说学者的见解。该说把共犯解释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认为二人以上由于共同的犯罪意思而结为同心一体,共同犯罪是共同意思主体的活动,所以,共同正犯之成立,无须全体共同者均有分担实行行为的客观事实,只要共同意思主体中一人实施了实行行为,即可视为全体实行。但要成立共同意思主体,不仅要求二人以上的共同行为人首先存在一定的共同犯罪目的,而且要求各方行为人要有对共同犯罪行为的认识和相互利用他方的行为而实施犯罪的意思。换言之,共同意思主体说主张的观点是“一主体一罪”,即共同实行的意思是以一个故意犯为主而结合形成的。因此,在共同意思主体说的理论中,片面共犯自然无存在的余地。此观点代表性的学者是齐藤金作和植松正。齐藤金作认为“只要是采用共同意思主体说,那么所谓共犯,即是二人以上异心别体的个人,在实现犯一罪的共同目的下,成为同心一体。既如此,自然否认片面的共犯。”[1](232)植松正也认为:“我所主张的全面的否定理论,其根据在于它缺乏作为共犯的根本要件之一的意思联络,而且在实际运用上也不会产生不当的结果。对于从犯,多数学说主张肯定其片面性,这是因为(学者们认为)对多数事例,只有肯定从犯才能妥善地加以解决,而解决的妥当与否又取决于法感情,这是一种循环的无休止的论证。不应当以牺牲理论的整合性为代价来主张肯定说。”[2](254) 2.否定片面的共同正犯,但肯定片面的帮助犯 该观点主要是犯罪共同说的学者所主张,也有部分行为共同说学者持这种观点。此说是日本判例所采取的态度,也是学说中的通说。 犯罪共同说主张的是“数人一罪”的原则,所以对各自的犯罪不能予以个别的认定。共同者的一方若是共同正犯,那么另一方也必须是共同正犯,否则共同正犯不能成立。片面共同正犯正是违背了这种原则。 行为共同说强调行为的共同,只要有协力关系,即使相互之间没有意思的联络,也可以成立共同正犯,所以行为共同说一般肯定片面的共同正犯。但也有部分学者,虽主张行为共同说,但出于控制处罚范围的考虑而持否定的见解,如木村龟二、江家义男、金泽文雄、野村稔、中山研一等。 (二)肯定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