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1.先秦

01.先秦

01.先秦
01.先秦

上古神话:

性质民间原始宗教性质

成书战国初到汉代初年

作者各朝各代巫觋、方士

分类战争、洪水、创世、始祖、发明创造

地位最具有神话价值、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

意义经过经学家整理,重新焕发价值,体现在古典文学各个角落

影响表现手法、欣赏效果、思维方式

1、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保留在淮南子中

2、山海经是最有神话学价值的古代文献,是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3、李商隐《瑶池》中“瑶池阿母”的形象最早出自《山海经》

4、山海经全书共分为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丰富

5、山海经中海经、大荒经部分的神话色彩是全书中最浓厚的,记录了很多远方民族的奇异相貌、习性和风俗。

6、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帝俊、西王母传说等被收录在山海经中诗经:

数目305,笙诗6篇《南陔》《华黍》《白华》《由庚》《崇丘》《由仪》

艺术特色(六义+重章叠韵)

诗六义:音乐特色不同以及表现手法的高度概括

风15国风为十五地区风土歌谣,地方土乐

雅朝廷正乐,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变风变雅)怨刺,主要在二雅和国风中。二雅讽刺现实,风讽刺时弊

颂分为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音乐较为舒缓

赋平铺直叙,把诗人的表达思想和有关事物直接表现出来《七月》

比打比方,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助某个事物来比喻

整体比喻《硕鼠》

部分比喻有女如玉

兴触物兴词,位于发端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

手法,打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

发,《秦风.蒹葭》为结合的代表作

重章叠句

章法和句法整齐,四言为主夹杂二言到八言

押韵方式多种多样

语言生动形象

三家诗齐诗辕固韩诗燕婴鲁诗申培

毛诗赵人毛苌鲁人毛亨

内容分类代表作怨刺《硕鼠》《正月》《伐檀》《墙有茨》

婚姻爱情《氓》《桃夭》《关雎》《谷风》

祭颂祖歌和周族史诗《生民》《绵》《皇矣》《大明》《公刘》

农事《七月》《丰年》《噫嘻》

宴飨《鹿鸣》

战争徭役不满《采薇》

武功《无衣》《六月》《出车》《江汉》

思妇哀歌《君子于役》《伯兮》

意义

大部分为抒情,开辟了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标准,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提供了学习典范

体裁结构、语言艺术

1、诗经中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记录了商部族始祖契和周部族始祖后稷诞生的传奇历史

2、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3、四家诗指的是齐人辕固生的齐诗、鲁人申培公的鲁诗、燕人韩婴的韩诗、大毛公鲁人毛

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

4、关于诗经的编集,有献诗、采诗、删诗的说法、

5、诗经中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小雅74

6、诗经按照风雅颂分为三类,颂又可以分成周颂、鲁颂、商颂

7、诗经钟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公刘生民绵皇矣大明五篇,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

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应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8、诗经中生民称赞了始祖后稷神异的诞生和对农业的贡献

9、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起始篇周南.关雎

10、七月共有8章88句,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篇

11、司马迁史记四始:关雎是国风之始,鹿鸣是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12、汉初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鲁诗、齐诗、韩诗、毛诗

13、“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出自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14、“手如柔夷,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诗经卫风.硕人

15、“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出自邶风.静女

16、毛诗得以流传下来,与经学大师郑玄作笺有关

17、诗三百思无邪出自论语

18、兴观群怨出自孔子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9、文心雕龙评价诗经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叙事散文:

起点为甲骨卜辞,萌芽

《尚书》

内容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分部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特点记言为主,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文诰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春秋》

体裁编年史

内容记载自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对这时期史事做了简洁大纲式的叙述。

特点明确时间观念、自觉记事意识、记事简略

笔法基础精神是“道名分”即讲社会伦理秩序,并通过对历史事实的选择

三传左传左氏春秋,为传述春秋而作

公羊传侧重阐发春秋精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文章淳朴简劲,语言凝练准确

谷梁传文字简朴,议论精深

《左传》为发展

地位先秦叙事散文之最,标志我国叙事散文成熟

内容周王室衰落和诸侯争霸、公室卑弱和大夫兼并、新旧势力消长,揭示社会变革趋势、揭露暴虐昏庸、赞扬忠良正直、以民为本

叙事特点

情节结构主要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倒序和预叙手法的运用

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特点

有戏剧性,充满故事性

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人物集中描写

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行动对话居多,少外貌心理描写

记言特点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辞约义丰

《国语》21

体裁国别史

内容记言为主,朝聘、宴飨、讽刺、辩诘、应对之辞

特色在形象思维喝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虽然记言多于记事,但有一些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表现出叙述技

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战国策》33卷,12国策

内容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政策

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的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人作

整合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

地位文章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事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特显,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准

思想纵横家思想、人生观

影响

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体例:史记、汉纪、资治通篇

思想:直书其事、褒贬分明

写作艺术:左传的叙事艺术

散文创作的楷模

左传为文学范本

国语语言艺术的赞誉

汉初散文的借鉴

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褒贬分明

叙事结构

写人基本手法

小说和吸取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

1、古代的“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

2、先秦时期属于编年体的是春秋和左传两部

3、尚书被称为书经,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4、殷商甲骨卜辞、上周铜器铭文等可以看作我国古代叙事散文的萌芽

5、尚书是一部载录了商周文献的资料汇编,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散文集

6、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以记言为主

7、尚书中最早的作品应该是盘庚,是盘庚迁都于殷时,世族不满而对他们的训辞

8、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是我国记言文始祖

9、春秋三传指的是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

10、一般来说,春秋和尚书被称为我国记言叙事文始祖

11、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载史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12、国语被后人称作春秋外传

13、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称春秋为礼义之大宗

14、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

15、现存的春秋时以鲁国史官的载录为基础加工编定的,是我国最早的编年史

16、春秋上起于鲁隐公元年,下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17、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18、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19、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中的记言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20、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

汇编

21、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寓言故事出自战国策

22、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主要反映纵横家思想

23、战国策为按国记事的史书,由刘向编订,叙事铺张扬厉,充分体现纵横家的散文特色

24、战国策原名国策、国事、事语等,经刘向整理考订定名战国策

说理散文:

萌芽:《论语》语录体语言深刻平实、含蓄隽永,言近旨远,辞约义丰

《老子》韵文韵散结合,格言、解释、训诫

发展:《墨子》受语录体影响,但段与段有联系,围绕同一个问题加以论述,由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形成

《孟子》语录体,每篇并非一个主题,不只是只言片语,有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对话体的论辩文形成

艺术成就:

长于辩论逻辑推理,欲擒故纵;长于譬喻

气势浩然大量排偶句、叠句修辞手法,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气势磅礴

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精炼准确标准书面语形成

《庄子》仍有不少的对话,但主要以寓言结构成文,形象感情与逻辑思维结合,为抒情性说理文

三言: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艺术成就:

寓言为主主要表现方式,大量运用寓言,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行文,将寓言联结

想象与虚构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超越时空局限和物我分别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感情表达曲折迂回

辩论形象恢诡较少直接发表观点,用比喻象征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

语言富有诗意行云流水,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有诗歌语言特点成熟:《荀子》和《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力散文体制的定型

《荀子》艺术特色:

擅长辩论说理清晰,辩论透辟,逻辑严密,风格浑厚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的大量运用,深入浅出,协调音节,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韩非子》艺术特色:

针对现实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分析心理入木三分

有意识地熊手机、整理并创作寓言,编辑为寓言故事集

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耐人寻味

影响

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体制语录体和对话体——杨雄《法言》、后代佛教语录和理学家语录

说理散文中寄寓深刻的寓言、譬喻,常有抒情因素,形象性和抒情性对后代有影响

大量寓言对小说有重要影响

对话的方式描写,对小说提供艺术经验

影响后世创作风格分析透彻又各具特色

孟子——唐宋古文家推崇,气势磅礴

庄子——游仙诗、玄言诗、山水田园诗、李白、苏轼、牡丹亭、红楼梦

荀子——贾谊、刘禹锡、王安石

韩非子,集大成,后代说理散文的体制上大都不能出其范围——柳宗元、王安石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修辞、风格、成语

《韩非子》和《庄子》寓言的差异

庄子寓言为论述的一部分,为论据。韩非为寓言故事集

韩非寓言主要取材历史,很少拟人化的动物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和庄子中奇幻玄虚怪诞神奇的寓言故事截然不同。

韩非的寓言题材平实,但并不平淡,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奇妙中见平实

1、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

2、论语中字数最多的是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论语在汉代由三种不同的本子,即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

4、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全书共20章

5、“齐人有一妻一妾”出自孟子.离娄下

6、“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塃也”出自孟子.离娄上

7、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

8、骷髅论道、魍魉问影出自庄子

9、史记评论庄子“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

10、庄子为道家代表作之一,又称南华经

11、庖丁解牛、邯郸学步都出自庄子

12、庄子.寓言中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13、荀子共32篇,其篇赋为汉赋渊源

14、荀子另有成相被后人认为是说唱文学之祖

15、先秦保存寓言最多的是韩非子

16、韩非子的说林、十过都是寓言集

17、郑人买履、买椟还珠、郢书燕说、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

18、蜗角触蛮出自庄子

19、《论语》共20章,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

20、《老子》又名《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

楚辞

产生背景

主体文化、政治思想、社会制度方面和中原往来密切,差别较小

习俗文化和审美趣味上信巫鬼,重淫祀,充满奇异的浪漫主义色彩

楚辞:指的是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直接渊源是以九歌为代表作的楚地民歌。楚地流行的民歌句式参差不齐,采用“兮”放在句中或句尾,在之基础上产生的楚辞体作品,多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同时南方祭歌神奇迷离的拉昂蛮精神,也深深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和风格特征,由于楚辞和汉赋之间渊源关系,屈原又有屈赋之称。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离骚》

内容

主旨:忠君爱国,以爱情婚姻作比

题解:遭受忧患。反应了屈原对出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以及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得的悲痛心情,抒发诗人的苦闷哀伤不可遏制地反复迸发美政理想和身世之感:生命来殉美政理想,即明君贤臣共兴楚国

艺术特色

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

形式和语言

《九歌》:楚地民歌,屈原改定

体制:11篇,头尾为迎送神曲

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为主,也表现了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还描述了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最多的事,人神情感的摹写。

艺术特色

具有明显的表演性

在描写人物心理方面十分稀泥深入

语言自然清丽,优美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深沉,不论是写情还是摹景,都能曲尽其态,有极强的表现力,传达悲剧性的意境中,更能低回婉转,韵致悠长。《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内容与《离骚》接近,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更多纪实性,艺术上主要直接铺

叙,反复抒写,表现的情感较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略逊于《离骚》

《九辩》:宋玉的代表作,抒发因不同流合污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爱的现实政治,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怨苦,表现了对国家兴

亡的忧虑。最动人的是对秋景的描写,讲自身的惆怅失意、冷落孤独交织,感人

至深。风格悲愤深沉

《登徒子好色赋》:宋玉作品,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观,近于人性又合乎礼制

影响

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无论在句式还是结构上,比起诗经更自由并且富于变化,更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情感

突出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

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1、《九歌》共11篇,最后一篇是《礼魂》

2、屈原在《离骚》中吸收了很多神话,诗中的羲和与望舒事太阳神和月亮神

3、“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哀郢》中的句子

4、“帝子降兮北渚,木渺渺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胡应麟称为“千古言

秋之祖”

5、《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东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山鬼、河伯、云中君、

国殇、礼魂

6、《九歌》中礼魂事祭祀结束时的送魂曲

7、《九歌》中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死亡将士魂

8、“千古情语之祖”是《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9、最早给《离骚》很高评价的是刘向《离骚传》

10、“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招魂》

11、《天问》是楚辞中奇特的诗歌,共提出了172个问题

12、宋玉确认作品:《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13、“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出自宋玉的《九辩》

14、东汉时期代表性的楚辞注本是王逸《楚辞章句》

15、常见的《楚辞》注本南宋有洪兴祖的《楚辞补注》

16、“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出自屈原《九歌.东君》

17、《橘颂》为屈原早期之作,也是一首较早的咏物诗

18、阳春白雪的典故出自宋玉对楚王问

19、最先将屈原等作家编辑成书的是刘向,最早为此书作注的是王逸

先秦礼仪用丝研究

目录 摘薨………………………………………………………………………………………。….…………………………………。JABS,I]RACT………………………………………………………………………………………………………………………IV绪论…………………………………………….…………………………………………………………………………………….11.研究的选题缘由………………………………………………………………………………12.已有的研究成果………………………………………………………………………………53.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意义…………………………………………………………………..144.需要说明的情况………………………………………………………………………………19第1章先秦礼仪用丝的起源…………………………………………………....…………………231.1礼的起源………………………………………………………………………………………231.1.1孔子、孟子、荀子关于礼的起源的讨论………………………………………………231.1.2现代学者对礼起源的探讨………………………………………………………………251.1.3本文的观点……………………………………………………………………………..281.2原始宗教视野下的蚕……………………………………………………………………….291.2.1古人认识蚕的基础………………………………………………………………………301.22古人对蚕生命历程的观察…………………………………………………………….32l-2.3蚕的巫术宗教功能的形成………………………………………………………………341.2.4蚕的巫术宗教功能的体现………………………………………………………………361.3丝与礼的结合………………………………………………………………………………..401.3.1丝织品的巫术宗教功能…………………………………………………………………401.3.2丝织品与礼的联系………………………………………………………………………451.3,3丝织品运用于礼的形成……………………。…………………………………………47 第2章先秦冠礼礼仪用丝…………………………………………………………………………572.1先秦时期的冠礼………………………………………………………………………………572.2先秦冠礼中丝织品的运用…………………………………………………………………..602.21用作礼冠的质料…………………………………………………………………………602.2.2用作礼服………………………………………………………………………………..632.2.3用作酬谢宾客的礼物……………………………………………………………………652.3小结…………………………………………………………………………………………..65

先秦十三位大思想家

先秦十三位大思想家 (按照生年先后排序) “先秦”,历史学名词,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止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此一时期约为东周春秋战国之时,我国主要学术思想如儒、墨、道、法等大家,都起源于这个时期。此时大思想家辈出,皆能著书立说,自成一家之言,后世因称其为“先秦诸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先秦诸子之说占有崇高地位,后世思想学派莫不渊源于此。其著作成为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宝贵资料。著名学者黄摩崖先生将先秦比作中华文明的头颅。 先秦诸子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称号中的“子”,为时人对其尊称,意为先生和圣人。 在此依据相关文献,搜集整编先秦十三位大思想家资料简介如下。 一、管子——“圣人之师”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号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汉族,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其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经济学家,被誉为“圣人之师”和“华夏文明的保护者”。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战国策》、《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北宋苏洵的《管仲论》对管仲的事迹做出了分析和评价。 二、老子——“道教始祖” 老聃(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聃,谥号伯阳,后人称其为“老子”,河南省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集(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汉族,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安徽涡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三、晏子——“辞令大腕” 晏婴(前578~前500),字仲,谥平,又称晏子,汉族,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其父晏弱病死,晏婴继任齐卿,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60余年。晏子甚是睿智,爱民,不辱使命,为春秋时期的人才之一。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善于辞令,使楚时曾舌战楚王,维护国家尊严。内辅国政,屡谏齐君。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

先秦礼之变迁

2007年3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Mar.,2007第25卷第2期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Vol.25No.2 先秦礼之变迁 张丽 (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要]中国的礼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并有一个“损益”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礼得以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后世文化发展演进的基础。本文试从三代之礼的“因革”入手,考察先秦时期礼的发展脉络并对西周、春秋时期礼的发展、变化进行具体的分析阐释,来揭示先秦时期礼乐文化在鼎盛和转型时期的特征与作用。 [关键词]先秦;礼制;变迁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07)02-0095-03 在古代中国,礼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本的社会规范。先秦时期的礼经历了起源、发展、鼎盛、转型这样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早在夏、商两代,礼就很盛行。到了西周,周公在沿袭过去礼仪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周代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制礼作乐。他把殷代重视祭祀天、神等仪式的规定,发展为包括宗教、政治、道德在内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准则。到了春秋时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都尚礼重礼,并以“仁”释礼,丰富并深化了礼的内涵。在以后长达两千年的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文化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 礼起源于原始的祭祀仪式。最初的礼,只是一些简陋、朴素、不成文的礼节仪式和风俗习惯。《礼记?礼运》篇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氵于尊而扌不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表明在远古时代,礼最初从人的饮食开始,释米捭肉,加于烧石之上熟之,凿地作为酒器。用手掬酒而饮,把土块抟成鼓槌去敲击土鼓,就可以德敬于鬼神,不讲究祭礼的丰盛,祭者的盛服,仪式的繁缛。这种简陋的伴随人类饮食开始的祭祀鬼神活动,正是原始先民的崇拜意识和敬畏意识的表现,是祭祀的初始形式。总之,可以说礼是由人们用饮食供奉天地、鬼神开始发生的。 关于礼起源的时间,根据考古资料可知,中原地区早在6000年以前就有了礼的萌芽,在距今5000年前至4000年前之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山东龙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薛家岗文化、良渚文化以及更早些的红山文化已经有礼器出现,礼乐制度产生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1]。而据古文献的记载可知,生活在距今4000年前的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论语?泰伯》)。范文澜认为:“禹时礼服礼冠的讲究,已含有区别贵贱的意义。”[2]“礼”成为适应祭祀各级、各 类神灵的复杂礼仪。禹的儿子启,凭借其专制王权,筑成集铸各氏族或部落的图腾于其上的九鼎,用以为祭天礼器,把各氏族或部落置于夏王朝的统治之下,九鼎遂成为王权的象征。随着阶级的形成,国家的产生,礼逐渐演变成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和整个社会秩序的规范。礼规定着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区别和社会各个等级的尊卑贵贱。《礼记?曲礼上》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这时的礼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原始社会的礼有着本质的区别。 根据《礼记?礼器》中的记载“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可知三代之礼有一个前后继承和发展的因革关系。夏礼是三代礼制的初始形态。商代的礼和祭祀联系在一起。“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祀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事情。反映商代文明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都与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仪》)礼是祭祀的形式,祭祀是礼的内容。“故殷礼涉配天,多历年所。”(《尚书?君奭》)殷人对神灵进行频繁而隆重的祭祀,据有学者统计,卜辞中的祭名有近二百种[3],这一数字足以显示出殷代祭礼的发达。只不过限于资料,使我们难徵其详。即使是孔子亦曾感叹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论语?八佾》)但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一脉相承,并不断有所“损益”,则是孔子所知道的。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有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在这种“损益”的过程中,“礼”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广泛、丰富,到周代达到十分庞杂的程度。有学者认为,直到西周建立前,礼乐一直停留在巫术的性质,只有到周代,礼乐文化才发生了质的改变,被“演进为一种人文文化。”[4]也就是说,到周代“礼”才成为一种政治制度和行为规范。 — 5 9 — ![收稿日期]2007-01-12 [作者简介]张丽(1974-),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史学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

先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先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这个词我并不少听到,但如果不是听了一遍古代史,又借着完成考试作业的机会查阅了些资料的话,恐怕我还是会一听到这几个字脑海里就只能毫不犹豫的蹦出四 大发明、节气风俗、民间手工艺这么几个词,而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远远不止这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仁、义、礼、智、琴棋书画、三教九流、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宫廷文化、帝王学等等,是在中华民族悠长的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种种我们从来都无法忘记的东西。 从公元前2100年,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建立,一直到公元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其间1800多年历史,虽被称为是奴隶社会,但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却是熠熠生辉,照耀着我们一直走到今天。这一时期被称作先秦。 不论是夏商时期的甲骨文,还是殷商的青铜器;不论是屈原的《离骚》,还是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都是先秦所留给我们的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但是关于先秦,更值得说的是它的思想,在先秦这个学术思想自由,文化繁荣,百家争鸣的时期,诸子百家作为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

家争鸣的局面。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诸子百家中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的成就最为显著。 先秦儒家思想创始人是孔子。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主张“以德为政”,“节用而爱人”,他的思想包括礼乐制度、仁礼思想、孝道、命观等。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他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伦理观是“性本善”。另一代表人物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提出性恶论。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并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的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的发展达到极致,被历代统治者所尊崇,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封建统治。它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一直被奉为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延续千年,深入人心,直至今日; 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化”也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

中国古代名家作者简介

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 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 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诵。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主要作品为《孟 子》7篇,各篇取开头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 经典之一,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称太史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 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即选自《史记》。 9.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曹”(曹操、曹丕、 曹植)之首。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10.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东晋著名诗人,我国 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等。

先秦美术

先秦美术 一、概况 1、先秦时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 * 中国文明的起源 *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信史的开始 * 奠定了中国文物典章制度的基础 * “诸子百家”的学说,不仅是中国思想史的瑰宝,而且还是中国艺术发展的理论基础。 2、夏商周三代纪年 夏代:公元前2070—1600年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 前期(迁殷前):公元前1600—1300年 后期(迁殷后):公元前1300—1046年 周代:公元前1046—221年 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 东周:公元前771—221年 春秋:公元前771—476年 战国:公元前476—221年 3、青铜时代 (1)[丹麦] 汤姆森:“青铜时代乃是以红铜或青铜制成武器和切割器具的时代”。 (2)中国青铜时代的起迄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5世纪 (3)中国青铜时代的特征 大量使用青铜生产工具、兵器和礼器; 青铜器数量和种类繁多,具有中心性,既是中国文明的象征, 又是产生这种象征的因素。 4、什么是青铜 (1)青铜是指红铜和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 三代的青铜古称金或吉金,其化学成分主要是锡青铜和铅锡青铜。(2)青铜与红铜性能比较

红铜青铜 熔点1000 °C以上900 °C 硬度35度60度 流动性差好 耐腐蚀性差好 二、青铜器 1、研究概况 * 在古代,偏重于铭文和文字训诂研究。 * 吕大临编纂的《考古图》(1092),是我国第一部青铜器图录。 王黼等编纂的《博古图录》(1119—1125),在体例和结构上,为后代青铜器图录所仿照。 * 王国维的贡献 * 青铜器作为一门现代综合性研究学科,是由郭沫若、容庚奠定基础的。 2、断代与分期 断代:确定器物所属绝对年代。 分期:确定器物所属相对年代。 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首先对中国古代青铜器作分期研究。基本轮廓虽大致正确,但依据的材料全是传世青铜器,故不够精细严密。 20世纪60年代,上海博物馆依据当时的研究状况,引入田野考古学的成果,重新校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分期研究。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分期 萌生期:夏代 育成期:商代早期 鼎盛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转变期: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 更新期: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 衰落期:两汉时期 3、类别(按用途分) (1)生产用具(农具和工具) (2)兵器

专题一先秦时期

专题一:东西辉映 中国: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前) 阶段特征及表现 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基础。 表现: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政治上: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经济上: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井田制;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农作物已具备。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业活动得到鼓励,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文化上: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夏朝历法《夏小正》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形成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重农抑商的政策出台。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文化: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考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商鞅变法 重、难点知识内涵阐释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先秦礼制建筑考古学研究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先秦礼制建筑考古学研究 摘要:先秦时期的礼制建筑是人们举行崇拜、祭祀等活动期望与祖先和神灵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场所,不仅代表了当时最高级别的建筑技术水平,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布局规划思想,也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舞台之一,是复原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自考古学在中国出现以来,礼制建筑就是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重要对象,近年的考古发掘中,先秦时期的礼制建筑遗迹层出不穷,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为进行该阶段礼制建筑的综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利用的材料。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关于古代建筑和礼仪制度的记载,民族学的材料也为研究古代的祭祀内容和思想提供了佐证,这些都为对先秦时期的礼制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学术界对于我国古代礼制建筑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对某一类型或者某一具体时段的礼制建筑进行形制和功能的论述,又以对汉唐及之后历史阶段的探讨最为热烈,而对先秦时期的礼制建筑关注较少,对整个先秦阶段礼制建筑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对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相互间承继关系的讨论也属薄弱环节,甚至先秦时期礼制建筑的概念如何界定、性质如何划分、具体包括哪些类型的建筑遗迹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先秦时期的礼制建筑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条件已经具备,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先秦时期;礼制建筑;规划思想;建筑技术: 一、礼制建筑概念辨析 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先秦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在这 一时期,礼制建筑作为人们期望与祖先和神灵进行沟通的场所,不仅代表了当时最高级别的建筑技术水平,产生了对后世都城与大型建筑有重要影响的布局规划思想,同时也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舞台之一。礼制建筑也因此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更有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直到今天依然是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但是当我们检视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时,无论是在建筑史学界还是在20世纪兴起的考古学研究中,对“礼制建筑”始终没有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令人信服的定义和概念,对于哪些建筑属于礼制建筑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尤其对于先秦阶段的礼制建筑与汉唐之后依照儒家思想建造的礼制建筑在性质和功能上的区分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状况既反映了对礼制建筑研究和探讨的热烈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对礼制建筑的界定陷入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困境。因此本文首先对礼制建筑的定性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也是本文论述的起点和基石。单从字面意义来理解,“礼制建筑”可解释为服务于礼制目的的建筑,或用于举行有关礼制的仪式性活动的建筑。不过作为一种建筑类型的定义,这种内涵和外延均不清晰的说法具有大而化之的倾向,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二、建筑史领域中的“礼制建筑” 在建筑史领域中,似乎任何一本建筑史的著作都没有对礼制建筑的概念加以专门的解释,不过一些著作还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提及了礼制建筑。在《中国建筑艺术史》第一章第四节在论述史前时期的建筑遗迹时提到“奉祀祖先神位的房屋称为…庙?,奉祀自然神灵的台形建筑称为…坛?,可合称为…坛庙?。中国建筑史学或称其为…礼制建筑?。这段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描述性的方法,即坛庙属于礼制建筑,但礼制建筑 不仅仅指坛庙;另一种是将礼制建筑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只指坛庙。同是该书第三章第四节又有这样一段话:“除祭祀天地诸帝和祖先者外,祭祀日月山川河海等其他自然诸神的神坛、只有帝王才能建造用以…观授象察氛样?的灵台(天文台)和综合性祭礼建筑明堂、儒者习礼用的辟雍等,也都是礼制建筑”气这段话涵盖的内容要广得多,可以理解为一种归纳的定义方

先秦时期文学常识

Day2先秦时期 1.“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 ?三皇: 燧[suì]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五帝: 黄帝、少昊、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大戴礼记》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 2.“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3.“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4.“六艺”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 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另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其中《乐经》损毁于秦末战火之中 5.“春秋三传”是:《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6.“三教九流”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和各种学术流派。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分别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7.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著名人物及作品 ①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 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 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 师、万世师表。 ?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的思想合称“孔孟之道”。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他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学生:李斯和商鞅,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提倡 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 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②道家 ?老子,名李耳,字聃(dān),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庄子,名周,著《庄子》,“望洋兴叹”、“庖丁解牛”、“井底之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成语故事均出自其中。

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特色

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特色 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不在于造型是否写实,而在于传神写照,笔墨线条的流转飞动,呈现出磅礴的张力和气势。这一独特的气质与秦汉时期的封建中央集权体制以及地域风格、多民族共存所形成的多元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题记 四百余年的秦汉王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转变时期,经过多次的兴衰变迁,典章制度、思想理论、文化艺术都有较大的发展。秦始皇统治时期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禁设私学,信奉法家思想,用律令强行统治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所有的文化建设都为大一统服务。汉代初期吸取秦灭亡的经验与教训,盛行道家思想,使百姓得以休生养息,也使先秦的各家学说得以重新传播。同时,南方楚文化与先秦北方文化的汇合,对汉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到了汉武帝时期,为维护大一统的封建秩序,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使其成为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基石。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班超出关经营,以及在交通上起了重大作用的“丝绸之路”,对东西文化的交流,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时出现了两汉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发展的高潮。在融合战国时代美术成就的基础上,秦汉时期城市建设、建筑、雕塑、绘画、工艺、书法等美术各方面都得到飞跃的发展。 马王堆的西汉帛画,秦汉的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石雕和陶俑等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道德理想,其艺术风格简朴雄浑、奔放有力,展示了奋发向上、满怀豪情及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时代精神。这是秦汉绘画所达到的高度与具有永恒性魅力之所在。 秦代绘画遗存不多,迄今尚未发现墓室壁画,主要是秦咸阳宫的壁画残片、画像砖和漆绘作品。其中绘有长卷式的车马出行图,七组车马皆作四马架一车的组合形式,马与人物的衣饰着有不同颜色。除此之外,还绘有楼阙、树木、麦穗等图像,大多是墨笔线描的造型,比较简略。秦汉时期的漆绘艺术在楚国漆器的工艺传统上,把更多的绘画成分加入图案中,从而增添了叙事性。漆绘的色彩对比极强,乌黑发亮的底色上绘制浓厚的彩色,使原来精彩的构图设计更具运动感。漆绘在汉代也很流行,由私人和官府工场两方面同时经营。 西汉统治者提倡画为政教服务,宫殿壁画与墓室壁画逐渐兴起。汉代逐步从前代的装饰风格中有所突破,向图像再现的方面发展。它在线描的基础上积累起勾画立体形象的能力,并运用平涂为主的色彩,丰富画面的表现力。汉画的质地各不相同,包括帛画、壁画、漆绘和汉代特别盛行的画像石、画像砖,都表现出磅礴的气势。 西汉绘画可以用长沙马王堆相利仓妻子墓出土的帛画和漆绘作代表。马王堆一号利仓之妻和三号利仓之子的墓中,各有一件“T”形帛画。汉代称之为“非衣”又作“飞衣”,是送葬出殡时用的“魂幡”,最后覆盖在内棺上。它们的内容相同,一号墓帛画绘制更为精美。画面分为上中下三层,描绘天庭、人世和冥界,三界的描绘相互独立彼此关联,靠的是龙和其他神话动物的穿插配置,其主题是引魂升天。上段绘有日、月、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中段绘有墓主人出行、宴饮等人间生活。下段绘有神怪、龙、蛇、鱼、龟等生物。三号墓帛画用平涂的色块面积很大,接近漆绘,绘制相对简略,但它的人物面部处理与一号墓的全侧面老妇人像不一样;利仓之子的脸相用3/4侧面画出,使以往在楚帛画和战国铜器人物纹样的图案式处理转到绘画式的面相表现, 展开了再现对象的探索过程。帛画中物体形象都用墨笔勾画,轮廓十分清晰,这是楚帛的表现手法,也是整个中国传统人物造型的基础。西汉的帛画在技术上更进了一层,创造了重彩式,重彩的颜色有矿物与植物两种。西汉帛画以矿物颜色为主,因此保存了原来的色彩效果,重彩的画法以原色平涂为主,调和的间色不多,所以色彩对比强烈,这和漆绘的配色相通。 秦汉时期厚葬墓室壁画比较普遍,墓室壁画的制作方式,根据各地墓室的结构材料而有所区别。多数墓室壁画是用砖券构成,一般的就直接在砖壁上作画,如密县打虎亭汉墓;讲究的则先打磨砖面,使之平整,再敷上 白灰浆,画工就在上面用毛笔勾画着色,其线描风格受隶书笔法的影响较大创作壁画,如望都汉墓。以刻凿方式制成的画像石和用模压焙制的画像砖,在汉画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它们的质地和制作方式可知,

先秦诸子百家及其思想

“中国文化简史”作业 注:本文主要参考整理自丁祯彦、臧宏主编《中国哲学史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2000年5月第10次印刷),间或夹杂有些许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还请老师斧正。 本文主要从中国哲学的产生,百家争鸣与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做阐述。其侧重点将放在“百家争鸣”。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夏朝时,我国已建立起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但除使用国家机器外,还已经懂得怎样通过思想工具来统治其人民。据《尚书·召诰》记载:“有夏服(受)天命。”《论语·泰伯》也中说禹“致孝乎鬼神”。 到了商朝有“帝(上帝)立子生商”(《诗经·商颂》)一说,并且这些享有政治特权(即“刑不上大夫”)的奴隶主贵族还通过“卜筮”知“天命”。如,卜辞载:“王封邑(建都城),帝若(诺)。”(《殷墟书契前编》)。当时,他们把天气变化、自然灾害、筑城、打仗、任用官吏等,都看作是上帝的意志和命令,是不可抗拒的。 周将“礼”从仪式中区别出来,发展成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只适用于奴隶主阶级内部,即“礼不下庶人”。西周统治者继承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思想观念,但在此基础上加以系统化、理论化。他们将“上帝”和祖先分开来,突出“上帝”至上神的绝对权威。为此又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 商灭于周其实是对“帝立子生商”这样一个商为帝子的“直系血亲”关系的摧毁。但是周王朝亦同样需要一个类似的理论作为统治工具被其利用,故而所谓“以德配天”是在其既要摧毁又要利用的矛盾状态下的“自圆其说”。当实践经验与知识即“术”积累到一定阶段,人们从中便开始概括出一些基本的原理,并试着以之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这就从“术”发展到了“道”,标示着哲学思维的开始。(但若要究其真正诞生可追溯到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 二、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BC770—BC221)时期,我国社会制度大变动。随着私田开垦规模的扩大,奴隶主之间对劳动力的争夺愈发激烈,到春秋末年就出现了“私门富于公室”的局面,于是“公室”打破“公、私田”界限,一律收税。而鲁国“初税亩”的实行则标志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映在这一时期就是“礼崩乐坏”。由是渐生出“礼法之争”,同时又与“古今之争”相联系(后又从中发展出“王霸”“德力”之争),是当时整个政治思想领域斗争的焦点,文化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即绕此展开。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是“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而其它如“形神”关系,“言

先秦礼仪图

先秦礼仪图 篇一:先秦礼仪 先秦礼仪 先秦指人类产生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为止,远古自不必说有记载的便是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而我要讲的却是更近一点,即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大家都知道这一时期诸候混战,群雄割据,天下动荡不安,可正是这种社会孕育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文化空前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学术自由,文化交流频繁,他们各自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逐渐形成诸子百家的学术争流现象,史称“百家争鸣”,百家并不是一百家,具体来讲指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十大家,西汉人将小说家去掉,称余下的为九流,便是三教九流中的九流了,题外话不多讲。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理论影响着世人,也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发展,而我要讲的便是这一时期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礼仪。 礼仪,就是指两方交往中以一定约定俗成的方式表达尊人律己的过程。在古代“致福曰礼,成义日仪”礼仪是很重要的,大的有国家祭祀之礼,再大有邦国之礼,小的有婚姻之礼,再小吃饭都有一定的礼仪。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礼的研究也是非常深入的。《史记?礼书》记载“至秦有天下,悉六国礼仪,釆择其善”。孔子所著《诗》《书》

《礼》《易》《春秋》中《礼》便讲的是礼仪。人们将礼分为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礼之事为军礼,表葬之事为凶礼。内容极其复杂,但当时人们对礼仪非常看重,其中的一大代表便是儒家之礼,看过秦时明月的人都可以从中窥见一斑,所以儒士便是指有礼仪的人的代表。礼仪的两大特点便是重要与繁琐。我现在就要从各个方面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祭祀之礼。祭祀是一个国家中非常重要的东西。大到天子小到一个家族都需要祭祀。祷告祖先神灵,祈请庇佑赐福,是先秦时代最普遍,最常见的祭祀仪式。祭祀礼反等级森严,名目繁多,有一套严格的制度。《礼记?王制》称:“天子祭天地,诸候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夭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候。诸候祭名山大川者在其地者”从中可看出由于祭祀者社会地位的不同,祭祀的对象也有所不同,社会地位越高,祭祀的对象越多;反之,则越少。天无所不覆盖,地无所不承载,日月星辰无所不照耀,公正无私,至高至圣。而有资格祭祀它们的,就是人间至高无上的天子。祭天,是在泰山上垒土筑坛,于坛上焚烧积柴而祭之;祭地,是在弯曲的山坳破土埋葬猪羊而祭之。祭寒暑,则是在附近凹陷处设坛而祭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要在巡守之时祭遍天下名山大川。据《史书?封禅书》称,天下的名山主要有:嵩山、恒山、泰山、会稽山、湘山、衡山、华山、襄山、岳山,等等。大山有名的如四渎:长江、黄河、淮水、济水。而最有名祭祀的地方便是在泰山,叫封禅。泰山封禅是最隆重、神圣的盛典。只有最有德行的圣明君主在国运昌隆时才能举行。秦始皇汉武帝都曾

先秦儒家思想

先秦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引导我国文化前进方向,是我国道德教化的优秀范本,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封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在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过程中,曾一度强调塑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铸就中华儿女的民族魂,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作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时刻警醒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先秦时期作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期”,其道德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为我们更好的研究当代德育思想提供了摹本。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居十家之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狭义上讲,儒家思想是由孔子确立其基本思想格局,经由孟子、荀子改造发展而渐为成熟的思想体系;从广义上讲,儒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儒家学派的思想,纵观中国历史,从西汉至清朝,无论是国家的正统理论,还是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占据着首要位置,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可见其影响之大,生命力之强,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等思想。先秦儒家围绕“仁”的思想,以不同视角和层面,对“仁”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形成了以“仁”为内核的理论体系,丰富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先秦儒家的道德楷模是圣人,现实社会的道德模范是仁人,“仁”的根本出发点是指人必须有真性情,并且要通过道德范畴来展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礼”的实施是“仁”的要求;其次,“忠”、“恕”是“仁”的体现;最后,“恭、宽、信、敏、惠”是“仁”的内在要求。孔子于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了先秦儒学,后经由孟子、荀子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先秦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其以伦理思想为内核,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高扬人本主义精神,是显赫一时的学说,经久不衰,至今都有深刻影响。孔子以“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仁”为核心,不断完善其思想体系;孟子继承并从内在心性方面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建立了以“民贵君轻”、“行王道”“制民恒产”为基本内容的“仁政”说,推动儒家文化继续向前发展;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言性恶,主张理天下以礼为本,礼法结合,形成了“隆礼尚法”的政治学说,他综合百家,改造儒学,丰富儒学。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的三个主义: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

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看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班级: 社工0832班学号:13姓名: 李子瑞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时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突出体现了这一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原始民主制色彩。 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民本思想虽然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态实际是对民本思想的无情嘲弄。统治阶级虽然认识到自己和民众是舟和水的关系,希望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实现“本固邦宁”的政治目标,但这种愿望在以阶级剥削为前提的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冲击下根本无法实现,民本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也就逐渐演变为一句“口惠而实不至”的政治空话。 民本思想虽然在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的条件,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哺育了一大批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近代中国,它被进步人士注入新的理论内容,与西方“民主”相嫁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将真正焕发出新的光辉。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近代以来,民本思想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容。今天,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衍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2016先秦君子风范尔雅课后题答案

1建构于贵族时代的人格理想 1.1课程目的和内容 1 先秦儒家在对殷周革命的理解和分析中尤为强调以下哪一种政治制度:() A、城邦制度 B、封建制度 C、奴隶制度 D、礼乐制度 我的答案:D 2 以下哪一项是《诗经》中的篇章:() A、《九歌》 B、《望月》 C、《关雎》 D、《禹贡》 我的答案:C 3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先秦时期的著作:() A、《诗经》 B、《论衡》 C、《周易》 D、《春秋》 我的答案:B 4 司马迁对先秦君子的评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出自于《史记》哪一篇:() A、《孔子世家》 B、《五帝本纪》 C、《太史公自序》 D、《老子韩非列传》 我的答案:A 5 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君子文化人格与战国时期的士大夫文化人格相同。() 我的答案:× 1.2君子的含义及要求 1 广义的先秦君子的含义不包括()。 A、特异节操的人 B、必须是贵族男子 C、才德出众的人 D、不断进德修业的人 我的答案:B 2

根据先秦时期的话语体系,“君子”与以下哪一项是对立关系:() A、圣人 B、士人 C、小人 D、大人 我的答案:C 3 以下哪一项不符合先秦君子的要求:() A、良好的道德修养 B、广博的文化知识 C、文雅得体的举止 D、刻薄寡恩的心胸 我的答案:D 4 根据先秦君子的要求,一个人不用学习也能够成为君子。() 我的答案:× 1.3追求君子精神的渊源 1 从现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周朝取代殷商的主要是依靠以下哪一项:() A、掌握正朔 B、宗教祈祷 C、口诛笔伐 D、武力争夺 我的答案:D 2 以下《尚书》的篇章中哪一篇与周公制作和颁布诰命有关:() A、《虞书·尧典》 B、《夏书·禹贡》 C、《周书·大诰》 D、《周书·秦誓》 我的答案:C 3 根据《诗经》中对周朝祖先后稷歌颂的内容,周朝特别重视的行业是()。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商业 我的答案:C 4 淝水之战是指“武王伐纣”期间殷商与西周之间发生的著名战役。() 我的答案:× 5 根据先秦诸多文献的描述,周文王和周公的事迹为先秦君子树立了武力征服的典范。()

先秦礼仪

先秦礼仪 先秦指人类产生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为止,远古自不必说有记载的便是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而我要讲的却是更近一点,即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大家都知道这一时期诸候混战,群雄割据,天下动荡不安,可正是这种社会孕育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文化空前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学术自由,文化交流频繁,他们各自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逐渐形成诸子百家的学术争流现象,史称“百家争鸣”,百家并不是一百家,具体来讲指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十大家,西汉人将小说家去掉,称余下的为九流,便是三教九流中的九流了,题外话不多讲。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理论影响着世人,也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发展,而我要讲的便是这一时期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礼仪。 礼仪,就是指两方交往中以一定约定俗成的方式表达尊人律己的过程。在古代“致福曰礼,成义日仪”礼仪是很重要的,大的有国家祭祀之礼,再大有邦国之礼,小的有婚姻之礼,再小吃饭都有一定的礼仪。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礼的研究也是非常深入的。《史记?礼书》记载“至秦有天下,悉六国礼仪,釆择其善”。孔子所著《诗》《书》《礼》《易》《春秋》中《礼》便讲的是礼仪。人们将礼分为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礼之事为军礼,表葬之事为凶礼。内容极其复杂,但当时人们对礼仪非常看重,其中的一大代表便是儒家之礼,看过秦时明月的人都可以从中窥见一斑,所以儒士便是指有礼仪的人的代表。礼仪的两大特点便是重要与繁琐。我现在就要从各个方面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祭祀之礼。祭祀是一个国家中非常重要的东西。大到天子小到一个家族都需要祭祀。祷告祖先神灵,祈请庇佑赐福,是先秦时代最普遍,最常见的祭祀仪式。祭祀礼反等级森严,名目繁多,有一套严格的制度。《礼记?王制》称:“天子祭天地,诸候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夭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候。诸候祭名山大川者在其地者”从中可看出由于祭祀者社会地位的不同,祭祀的对象也有所不同,社会地位越高,祭祀的对象越多;反之,则越少。天无所不覆盖,地无所不承载,日月星辰无所不照耀,公正无私,至高至圣。而有资格祭祀它们的,就是人间至高无上的天子。祭天,是在泰山上垒土筑坛,于坛上焚烧积柴而祭之;祭地,是在弯曲的山坳破土埋葬猪羊而祭之。祭寒暑,则是在附近凹陷处设坛而祭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要在巡守之时祭遍天下名山大川。据《史书?封禅书》称,天下的名山主要有:嵩山、恒山、泰山、会稽山、湘山、衡山、华山、襄山、岳山,等等。大山有名的如四渎:长江、黄河、淮水、济水。而最有名祭祀的地方便是在泰山,叫封禅。泰山封禅是最隆重、神圣的盛典。只有最有德行的圣明君主在国运昌隆时才能举行。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在泰山封禅。祭社稷,每年于立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天子和诸侯都要亲往社坛祭祀,以求土地神的赐福,从而能使五谷丰登。天子和诸候的社礼祭品有所不月,“天子社稷为太牢。诸候社稷为小牢。”大牢又称太牢,指牛、羊、猪,三牲全备。小牢又叫少牢,指羊和猪。与社礼相关的还有“籍礼。”每年春耕时节,天子或诸候都要戴上礼帽,穿上礼服,亲自执掌耒耜在田上三推或者一拨,以示自己亲自耕种籍田,以亲勤的劳动收获来敬献于天地山川鬼神的祭祀,以表示天子或诸候对这些神灵的崇敬之情,并含有劝农的意思。作为一个以农为立国之本的民族,祭祀社稷之礼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礼制,历l一数千年而不废。“社禝”亦成了国家的代名词。祭祀之礼最频繁、最复杂的莫过于祭祖。表现为宗庙祭祀。宗庙祭祀之礼名目每繁多,形式复杂。宗庙祭祀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祭祀活动,不能有半点马虎和疏漏。不但要依时而祭,而且还要顾及不同祖先的生活习惯,以使祖先神明乐于接受。在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