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

未成年人得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

考号: 姓名: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引起社会得广泛关注。针对未成年人得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得研究具有极大得现实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与目前得一些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就是由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得各种矛盾引起得。从年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方面来瞧,青少年时期就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得时期,处在这个年龄阶段得青少年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得变化,而其心理水平得提高相对缓慢,缺乏合理调节与支配自己活动得能力,在认识与情感、认识与行为、情感与意志行为、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之间以及自我意识内部各成分之间存在着矛盾。未成年人对事物得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情感、情绪得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不能用意志加以控制;独立性意向迅速增强,但思想具有表面性与片面性,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进入社会生活后遇到得各种问题;自我意识内部产生矛代写论文盾,对自己得现状(现实得自我)与理想得自我之间得差别产生苦恼与不安,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形成犯罪心理,产生犯罪行为。由此可见,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之间得矛盾、心理活动本身各部分之间得矛盾以及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得矛盾得产生及其相互作用,就是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心理得重要原因。

关键字:未成年人犯罪心理; 犯罪成因;心理特点;行为特征;预防与矫治

一、绪论

未成年人犯罪通常称之为青少年犯罪,就是指10至25岁得人实施得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得行为。随着社会经济得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犯罪成员在案件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随着国家政策得变化,各种犯罪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未成年犯罪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而且蔓延快,作案手段凶狠,危害严重,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得热点问题,而且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在社会上已造成严重危害,对当前社会得稳定构成了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得关注,如何预防与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一直就是党与政府关心得重大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党中央就多次提醒全党要重视与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得政策与措施,对预防与遏制青少年犯罪起到了积极得作用。我们应该瞧到,未成年人将就是二十一世纪希望所在,也就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兴衰、事业成败、危及千秋得重大问题。从生理上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人体在形态、结构与机能方面都在发生明显得变化与发展。从思想上讲,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正处于形成时期,对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得认识与适应还不巩固,极易受家庭得、学校得与社会得影响与冲击,能否形成正确得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时期至关重要。从心理素质上讲,她们得心理发育不成熟、心理素质还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认识能力与意志能力较低,容易接受外界得暗示与诱惑,感情易冲动,行动易过激,往往会做一些出乎意

料得举动。因此为了更好得预防未成年犯罪,使未成年人更加健康得成长。研究与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得动机以及其心理特征,努力探究其超轨足迹,寻求矫治谋略就愈来愈显得重要。[1]犯罪得动机即犯罪得主观方面,就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危害社会得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抱得心理态度,亦或就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犯罪目得得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行为人某种犯罪目得得确定,并不就是无缘无故得,而就是始终以一定得犯罪动机作指导得,促使行为人这种犯罪目得得内心起因就就是犯罪动机。成年人犯罪得动机有贪财、好色、仇恨、报复或者极端得嫉妒等心理。而青少年除了具有上述犯罪动机外,还与其自身得特点有关。青少年得特点就是敏感、好奇、喜欢模仿、爱冒险,思想十分敏锐,吸收新事物快。如果缺乏指导或者引导不当,这些特点就会成为缺点或者成为犯罪得动机。还具有好奇、取乐、讲义气等心理特征。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得人犯罪占犯罪总数得8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得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1991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为33392,1995年为35853,2000年41709,2001年为49883,2002年为50030,2002年为58870,2004年为70086、若就是按照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未成年人数得比率算,1991年就是0、41‰,到了2003年为0、59‰。又如,2005年全年,长春市检察院共手里刑事案件346件,449人,其中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为48件。涉案人数为60人。[2]人们不能不为社会稳定担忧,为未来得发展担忧,为青少年得命运担忧。对此,全社会都必须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得课题列入最重要得议事日程,下大力气采取措施,加强防范与治理。所以本文结合书本知识与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得相关研究,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得成因、特点、预防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未成年人犯罪得成因

青少年犯罪心理大多就是由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得各种矛盾引起得。青少年时期就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得阶段,这种复杂矛盾要在复杂得社会生活中得到化解就是很艰难得,也就是很不现实得。处在复杂矛盾阶段得青少年会表现出:生理迅速发育与心理水平提高相对缓慢得矛盾、青少年自我意识得矛盾、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得矛盾、心理结构中各因素(如认识、情感、行为、意志等)之间得矛盾以及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得矛盾。[1]从而导致她们对事物得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情感、情绪得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不能较好地用意志加以控制;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进入社会生活后遇到得各种问题;对现实得自我与理想得自我之间得差别产生苦恼与不安。如果这个阶段得矛盾解决较好,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地成长,反之就会导致问题行为乃至犯罪行为。

1、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得矛盾

处于青春期得未成年人,出现生理发育加速现象引起了显著得变化,特别就是性得发育成熟,对于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带来了前所魏游得影响,出现了青春期所特有得心理发育与心理发

展得矛盾。表现在外形剧变、机能增强、性器官与性机能得发育成熟、内分泌增长等等。这些直接影响这心里得发展,特别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得发展,为心理得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就是从生理学还有心理学得角度分析都会发现这些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之间会存在不平衡。如,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力得矛盾,好动好奇与分辨就是非能力差得矛盾,容易兴奋与控制能力差得矛盾,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性法制观念缺乏得矛盾。一旦这些不平衡得矛盾激化,就可能就是未成年人项错误得方向发展,甚至走上违法得道路。

2、心理结构内部因素间得矛盾

人得心理现象多种多样,各种各样得心理现象并不就是孤立、静止得,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水平得有机统一得心理结构。未成年人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自我意识等方面就是发展不平衡得,因此。产生了矛盾。这些矛盾在不良社会因素得影响下容易形成犯罪心理。主要表现为:一就是认识与情感得矛盾,未成年人情绪、情感比较强烈、发生迅速,容易冲动,而认识能力有限,这就是得她们待人处事就是往往感情用事;二就是认识与行为得矛盾,未成年人常有认识与行为得不一,言行脱节得情况;三就是情感与意志行为得矛盾,情感成为意志行为得动力,意志又能控制人得情感,而未成年时期,这种作用尚未成熟;四就是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得矛盾,未成年人特别强烈得试图摆脱对于成人得依附,拒绝干涉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得心理状态,若就是解决不当,就可能到时独立意向朝反社会方向发展,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3、未成年人主体与客观现实得矛盾

未成年人主体与客观现实得矛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就是辨别能敌与抵制能力差与不良社会影响得矛盾,未成年得得可塑性很大,思维批判性不强,辨别就是非与抵制不良影响得能力差,容易被外界得不良风气影响。也正就是如此自古以来就有一个“孟母三迁”得故事。二就是个人需求与客观可能性得矛盾,未成年人与儿童相比,其活动范围明显更为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担任得社会角色与承担得社会义务也越来越多。这种变化必然引起未成年人个人需要结构得变化。当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有受挫感,这时可能就会影响未成年人得行为方式。三就是独立性意向增强与社会约束得矛盾。未成年人希望摆脱成人对她得约束,获得更多得自由,而这也可能就是她们为了最求无拘无束而置道德、法律于不顾。四就是追求理想与客观条件得矛盾,青春期得未成年人充满各种各样得理想,希望社会能给她提供实现理想得条件。但就是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受挫,随之可能产生一些负性情绪。

三、未成年人犯罪得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

1、心理特点

心理特点主要包裹认识、情感、意志、动机与个性特征。

认识特点包含有:①错误得人生观。人生观就是指人对人生得根本瞧法与态度。犯罪得未成年人得认识水平极低,对许多得人生问题愚昧无知、观念模糊,甚至到了颠倒就是非得地步。一般这种错误得人生观有两大精神核心支柱——封建帮会式得江湖义气与追求感官刺激得享乐主义;三种错误得观念——亡命称霸得英雄观,随心所欲得自由观与低级下流得乐趣观。在这种思维得影响下很容易就踏上了犯罪得道路。②法治观念欠缺。缺乏法律只就是,更无法制观念,没有形成自己得法制观念,也没有守法得内心需要。③不成熟得认识结构。在时间上不能很好得把事物或者现象得过去、未来联系起来。易产生片面得认识。缺乏批判与内省,缺乏自觉性、预见性与适应性。认识不能控制情感、情绪对自身得影响,常常感情用事。

情感特点。未成年人得情感主要包含一下特点:①情感得原始性与低级性;②情绪得易激动性与外露性;③情感得浅薄性;④情感得不稳定性;⑤自尊感与自卑感得并存性;⑥情感得冷酷性。以上基本上都就是她们得情感特点了,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教导自己得孩子,从小就培养她们得爱心与同情心。

意志得特点。未成年得得意志具有明显得两重性,冒险性与易受暗示性。这些都与她们本身得发展阶段有关,这一阶段得发展水平也正好容易产生这些特点。

动机特点。未成年人得得动机丰富多样,其中以贪婪动机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贪利、贪色方面,无意识动机也比较得显著。犯罪动机得产生一般都会具有情景性,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得影响。同时未成年人得犯罪动机还有强烈得情绪性与不稳定性。

个性特点。未成年人有其独特得个性特征,无论就是在智力、气质与性格等方面。但也就就是这些特点往往会让未成年人产生各种各样得不合理行为。邱国梁认为:我过犯罪得未成年人得性格特征明显地反映出不成熟与严重得缺陷。[3]

2、犯罪未成年人得行为特征

犯罪未成年得行为特征就是其心理特点得外部表现。每一个行为她正都可以从心理特点中找到心理原因。主要得几个行为特征包括模仿性、冲动性、凶残性、结伙性、互感性、戏谑性、易变性这几个方面。但就是同样这几个方面表现了她们得可塑性强,为矫治她们提供一定得依据。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得对策

一般认为,预防犯罪就是一个综合多种力量,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止与减少犯罪及重新犯罪得举措体系。青少年犯罪就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得原因就是多方面得,可以说就是一种社会“综合症”。我们更应依靠全社会得力量,进行综合治理。针对前文对青少

年犯罪原因得分析,试总结以下预防对策:

(一)自身预防

加强自身素质得培养与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得能力,应该就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得根本性措施。尽管她们还处于识别能力与自控能力都比较差得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就是有一定得分辨能力得。我们应当培养她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得观念,树立正确得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得意识,增强辨别就是非与自我保护得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得引诱与侵害。

(二)家庭预防

家庭就是社会得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搞好家庭预防,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优化家庭环境。2、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3、教子不力,应承担相应责任。

(三)学校预防

学校作为家庭得延伸,对青少年得成长教育与预防青少年犯罪,起着至关重要得作用。学校得教育工作应该主要做到:1、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抓好素质教育与品德教育。2、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质与师德得培养。3、要抓好学生得法制教育。

(四)社会预防

社会预防,主要就是指净化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得良好得社会环境,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青少年得教育与保护,以控制与减少青少年犯罪。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打击力度,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得社会环境。2、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切实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3、立足社区,群防群治。

(五)司法预防

司法预防,就是指一个国家要制定、完善有关未成年人犯罪得刑事法律制度,以适应未成年人特点得正当法律程序来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并采用有利于改造未成年犯罪人得执行措施,以避免或减少因不公正对待或者“交叉感染”所致犯罪或重新犯罪得不利影响。搞好司法预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2、由专人依照专门程序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3、加强对刑后青少年得帮教工作,以防再犯。[4]

五、青少年犯罪心理矫治措施

心理矫治又称“心理学干预”、“矫正治疗”、“改造干预”等。青少年犯罪心理矫治就是指促使青少年罪犯得心理与行为发生积极变化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等活动得总称[10]。青少年犯罪心理矫治作为改造青少年得手段,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培养身心健康得守法

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对犯罪青少年进行心理矫治,其目得在于消除青少年反社会得行为与犯罪心理,实现其产生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得决心与毅力,顺应与适应社会,不再扰乱与危害社会。

1、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得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活动

针对青少年表现出来得冲动、逆反、烦躁、从众、自控力差等特殊心理特征,以及人际关系及其自我认同问题,学校、社会应加强重视,并以各种形势组织与开展认识自我、理解自我、解剖自我得系列活动,并设置专门得心理咨询机构。辅导者要帮助矫治对象解决心理上得困惑,消除其心理冲突,恢复心理健康。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关键就是化解青少年在违法犯罪方面所表现出来得“合理化”情绪,即为自己得错误行为找种种借口,使自己得行为合理化。因此,要善于及时发现青少年得一些异常行为,有意将问题少年放在与谐、互助、友爱得团体里,详细地了解产生“合理化”心理得起源与发展过程,针对不同得个体采用不同得方法,因人而异,具体分析,通过面对面得疏导,打破违法“合理化”心理。心理咨询主要采取个别咨询得方法,此外,也有团体咨询、电话咨询、专栏咨询、家庭咨询等。对矫治对象进行心理咨询对于整体情绪得稳定、认知缺陷得矫治、情绪困扰得解除等,都有良好得治疗效果。当心理咨询不能完全地解决问题时,要转入心理治疗。

2、心理治疗

狭义得心理治疗就是指以改变认知性问题为主要内容得心理治疗方法与活动。实施心理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导致青少年犯罪得那些内在情绪或者心理问题得一种机制。因为心理疾病确实就是大多数青少年产生犯罪行为得首要原因。针对犯罪青少年这一独特群体,主要就是采用精神分析性心理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就是依据弗洛伊德得精神分析理论开展得治疗方法。治疗原则有两条:一就是满足,以减缓其攻击行为;二就是升华,使青少年认识自己得不足并使其行为朝向有利于社会得方向发展。目得就是让青少年对自身形成得病态人格与攻击行为得成因予以觉察,从而通过自身得努力促使其改过。在此过程中,鼓励少年犯谈论过去得冲突与进行自由联想。因为这些冲突导致她们产生多种情绪问题,而这些情绪问题又引发反社会行为或攻击行为,对她们进行精神分析性心理疗法旨在帮助她们解决驱使她们犯罪得冲突与无意识需要。而自由联想就是在不加任何选择、不做任何掩饰得前提下进行得,这样可以暴露出犯罪青少年无意识得内容,有得甚至会使犯罪青少年得活动退回到童年早期状态,此时,由专业人员对此加以解释并引导,如果能被矫治对象接受,便可提高其自知力,达到深刻得人格矫正得目得。

3、行为疗法

行为矫正就是指系统应用学习原则与技术评估与改进个人得内隐与外显行为,以便帮助个人更好适应社会得治疗技术。在心理矫治发展得过程中,人们不仅关注矫治对象得心理问题,

逐渐也认识到,对矫治对象得行为问题得解决也就是至关重要得。行为疗法得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厌恶疗法:就是一种“以毒攻毒”得方法。利用条件反射原理进行行为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矫治对象经受来自惩罚得痛苦体验,并与不良得行为习惯重复结合,以抑制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习惯。

(2)代币强化法:这就是利用分数、筹码等可以兑换成实物或减免其罪行得代币或标记作为正强化物,从而培养犯罪青少年形成良好得行为习惯得一种行为矫治方法。该方法就是在监狱系统中使用最为广泛得行为矫正方法。在对犯罪青少年进行行为矫治时,也具有相当得激励作用。犯罪青少年可以通过良好行为来获取分数或小红旗、代用币等,便可得到某种形式得奖励或实际得好处,在此过程中,犯罪青少年逐渐能形成在更大得社会中应用得行为模式:人们必须用自己得行动去满足自己得需要。

(3)适应疗法:此法强调得就是机体对环境变化得适应。家庭、学校、社会可以开展性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避免因强烈得好奇心与探求欲而产生得反社会行为;而对不能适应社会得青少年可以通过模拟竞争训练等使其逐步适应原先得社会条件。有了这样一个适应过程,青少年对环境因素得感受性降低,其中存在得不利因素得消极影响会削弱,青少年便不会因为情境得不适应因素而产生过度反应。

六、参考文献

[1]李海鸥、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DB/OL]、百度文库、2011,3,13、

[2]罗大华,刘邦惠,赵桂芬、刘建清、邢红枚、犯罪心理学[M]、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48-175、

[3]邱国梁、未成年人犯罪心理[M]、群众出版社、1991:40-246、

[4]罗莉娅、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得预防与矫治[J]、黑龙江史志、2009、24、

[5] 傅涛、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9[4]

30本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

30本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 很多学习心理学的人特别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这里推荐30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供大家学习参考。 1、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系列 (美)巴特尔等著,杨波,李林等译/2009年02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本书是一本从心理学观点来探讨犯罪问题的教科书,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综述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还分析了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 书中作者引导读者全面正确地对待复杂的犯罪行为,以避免对犯罪问题作简单、片面和武断的结论。本书可供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2、犯罪心理学 梅传强主编/2010年07月/法律出版社 本书是本书是全国重点政法院校系列教材,自2003年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广受赞誉。本次新版,汇集了本学科领域的优秀中青年作者,思想敏锐,知识体系完整。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因主观、年龄、性别、组织形式等而出现的各种差异,反映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毒品犯罪、职务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此外,还在犯罪心理的预测、预防、矫正等方面都有精辟的阐述。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法学类本科生、专科生学习使用,也可供司法实际部门的工作者研究和学习使用。 3、犯罪心理学(第五版) 罗大华主编/2007年07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本书是经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审定的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于1997年出版后,各政法院校和大学法律系、法学院广泛采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广大读者也对本教材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根据读者的意见,我们于1999年和2003年两次作了部分修订。由于近年来社会犯罪类型和与犯罪作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也由于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亟待对原有的教材做一些补充和修正,我们于近日再次对《犯罪心理学》教材作了修订,出版了2007年修订本。借修订本出版之机,我们也同时改正了原教材中由于校对不细和撰写疏漏所造成的一些瑕疵。 原教材为16章,为了较深入地研究刑罚惩罚的社会心理效应和对治理犯罪的功效,新增设了一章“刑罚心理”;同时,将“罪犯心理矫治”纳入犯罪心理学的视野,作为特殊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4、犯罪心理学 熊云武编著/2007年0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本书是法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之一,它以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犯罪心理学的相关问题,涵盖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机制、环境与犯罪、人格与犯罪、犯罪动机、犯罪心理情境、各种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预防、犯罪心理矫正等内容,具有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特点。本书所选取的案例,其素材大多取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并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 考号:姓名: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与目前的一些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是由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引起的。从年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方面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而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合理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在认识与情感、认识与行为、情感与意志行为、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之间以及自我意识内部各成分之间存在着矛盾。未成年人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情感、情绪的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不能用意志加以控制;独立性意向迅速增强,但思想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进入社会生活后遇到的各种问题;自我意识内部产生矛代写论文盾,对自己的现状(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产生苦恼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形成犯罪心理,产生犯罪行为。由此可见,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矛盾、心理活动本身各部分之间的矛盾以及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的产生及其相互作用,是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心理的重要原因。关键字:未成年人犯罪心理; 犯罪成因;心理特点;行为特征;预防与矫治 一、绪论 未成年人犯罪通常称之为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犯罪成员在案件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各种犯罪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未成年犯罪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而且蔓延快,作案手段凶狠,危害严重,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而且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在社会上已造成严重危害,对当前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党中央就多次提醒全党要重视和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对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未成年人将是二十一世纪希望所在,也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兴衰、事业成败、危及千秋的重大问题。从生理上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人体在形态、结构和机能方面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和发展。从思想上讲,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正处于形成时期,对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认识和适应还不巩固,极易受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影响和冲击,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时期至关重要。从心理素质上讲,他们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心理素质还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认识能力和意志能力较低,容易接受外界的暗示和诱惑,感情易冲动,行动易

脑控系列纪实(十七)--脑控犯罪分子犯罪心理分析之十三

脑控系列纪实(十七)--脑控犯罪分子犯罪心理分析之十三 脑控系列纪实(十七) ――脑控犯罪分子犯罪心理分析之十三上一篇,对具有“智能型犯罪”的脑控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做了一个较为简单的分析。脑控犯罪是群体犯罪,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其参与成员分工明确、组织精密,借助高科技脑控武器的隐蔽性和多重攻击功能。这些犯罪人熟练掌握这种高科技脑控装备,具有巧妙的身份伪装能力和多种欺骗受害人的手段,一旦受害人戳穿其阴谋,又暴露出其奸诈狡猾的特点和暴力残忍的特性;整个犯罪过程体现的是智能与暴力相结合的犯罪特点。 下面对暴力型犯罪的犯罪人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做简要分析。 暴力,根据汉语词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强暴的力量即武力,二是特指为本阶级的利益而对敌对阶级使用的力量。 暴力犯罪,是指以强暴的力量实施刑法规定的,应予以制裁的行为。强暴的力量包括对人体实施侵害性行为,也包括以强暴的力量相威胁(如实施犯罪行为时携带武器)。 暴力犯罪类型: 1.根据犯罪侵害的对象,可以把暴力犯罪分为以人身为侵害对象的暴力犯罪和 以财物为侵害对象的暴力犯罪。 2.根据暴力犯罪的危害程度,可以把暴力犯罪分为严重暴力犯罪和一般暴力犯 罪。 一般来说,从以下两个方面区分严重暴力犯罪和一般暴力犯罪。一是行为结果,导致被害人死亡、重伤的犯罪,是严重的暴力犯罪;导致被害人轻伤以 下则是一般暴力犯罪。二是行为手段,使用枪支武器、刀具、炸药等具有较强 杀伤力的工具实施的犯罪或手段残忍的犯罪,是严重暴力犯罪;使用普通器械 或仅借助自身体力实施的犯罪,是一般暴力犯罪。 3.根据暴力犯罪的组织性,可以将暴力犯罪分为个体暴力犯罪和群体暴力犯罪。 4.根据暴力犯罪侵害的客体,可以把暴力犯罪分为:危害国家安全的暴力犯罪; 危害公共安全的暴力犯罪;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的暴力犯罪;侵犯国家、集体 和个人财产权利的暴力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暴力犯罪;妨害婚姻家庭 的暴力犯罪。 5.根据暴力犯罪的心理准备性,可以分为预谋型的暴力犯罪和情境型的暴力犯 罪。其共同特点在于都具有凶残性。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

目录 内容摘要 (3) 一、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 (4) 1.冲动心理 (4) 2.模仿心理 (4) 3.盲从心理 (4) 4.好奇心理 (5) 5.虚荣心理 (5) 6.逆反心理 (5) 7.报复心理 (5) 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5) 1.客观方面 (5) (1)家庭方面 (6) (2)学校方面 (6) (3)社会方面 (7) 2.主观方面 (7)

内容摘要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犯罪。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主要有冲动心理、模仿心理、盲从心理、好奇心理、虚荣心理、逆反心理、报复心理等。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在客观方面,未成年人主要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种与之关系最密切的环境的影响,因而可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在主观方面,未成年人罪犯都是处于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主要原因是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的不协调和对法律认识的薄弱。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客观方面;主观方面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顾名思义,是由未成年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人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对八种严重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因而,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所针对的是十四周岁以上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我国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特别重视,早在1999年就颁布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于2012年10月进行了修正。然而,近些年,未成年人犯罪率在很多地区都有了明显增长的趋势,而且有显著的特点,以笔者所实习的****人民法院为例,所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就具有暴力性、团伙性的特点和低龄化的趋势。要从源头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我们应当全面分析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及其形成成因。 一、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 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当前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在心理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冲动心理 未成年人自控力较差,容易冲动,好感情用事,既热情活泼又易急躁,尤其在有他人唆使、或受到他人的挑衅或引诱时,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理智,由于瞬间的冲动而实施犯罪行为。相关数据表明,当前大多数的未成年人犯罪都是在冲动的情况下实施的。 2.模仿心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人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往往非常看重同龄的伙伴们对自己的态度,但由于缺乏鉴别能力,为了能得到伙伴们的承认,有些未成年人会模仿电影、电视剧中带有传奇色彩的黑社会人物,如当年就有很多未成年人因模仿“古惑仔”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盲从心理 抱有这种心理的未成年人并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只是盲目地听从成年人或大孩子的指挥。笔者所接触的某个涉黑案件中,就有的未成年人为了找靠山、不受欺负,而参与了一些有组织的犯罪,不过令人瞠目的是,这些未成年犯罪人竟然没有觉察到那些行为是犯罪,反而认为是讲义气的表现。曾经有项对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 考号::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与目前的一些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是由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引起的。从年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方面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而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合理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在认识与情感、认识与行为、情感与意志行为、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之间以及自我意识部各成分之间存在着矛盾。未成年人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情感、情绪的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不能用意志加以控制;独立性意向迅速增强,但思想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进入社会生活后遇到的各种问题;自我意识部产生矛代写论文盾,对自己的现状(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产生苦恼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形成犯罪心理,产生犯罪行为。由此可见,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矛盾、心理活动本身各部分之间的矛盾以及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的产生及其相互作用,是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心理的重要原因。 关键字:未成年人犯罪心理; 犯罪成因;心理特点;行为特征;预防与矫治 一、绪论 未成年人犯罪通常称之为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犯罪成员在案件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各种犯罪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未成年犯罪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而且蔓延快,作案手段凶狠,危害严重,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而且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在社会上已造成严重危害,对当前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党中央就多次提醒全党要重视和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对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未成年人将是二十一世纪希望所在,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1 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2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为。34、初犯: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过失犯罪:、5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67 、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8 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9 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10触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犯罪行为:犯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种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11。

指不同: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犯罪心理结构类型12。可以反应不同类型的犯罪所具 有的不同犯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 罪心理状况的特点。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犯罪动机是 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犯罪动机、 13 是犯罪心 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5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 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累犯:14年内再犯应当 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 群体或落后群体以及副文化群体中,个人与、群体犯罪心理15 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犯罪的共同心 理倾向。: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 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团伙犯罪16 体的总称。:是指在掌 握罪犯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监狱常见矫治手段,、犯罪心理矫正17成为使其在出狱后能自觉抑制不良的心理冲动,促使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守法的公民。: 让犯罪人与外界隔绝,面壁思过、反省罪错、思考犯罪的原因,进而达到、内省疗法18 顿悟与转变心理的治疗方法二、填空题、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 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1 :分为初犯与累犯,偶犯与惯犯、依犯罪经历的差异,2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常见模式有:渐变型、突变型、机遇 型3 、犯罪心理结构的不断强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定型化阶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高墙内春秋几度,墙外可盼,泪水染白发。 跌入激流,几番沉浮,不能自拔, 狂风暴雨,摧折了未放的花。 高墙内春风吹拂,墙外可见,枯枝发新芽。 ——歌曲《心声》 这是一首颇让人震撼的表达少年犯心声的歌曲,其中表现的对高墙生涯的无奈和对新生的渴望令人痛惜与动容。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些原本不识愁滋味的花季少年身陷囹圄,赔上青春与前程? 直击未成年人犯罪 文 /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德育高级讲师徐文鹤 本刊记者何彩琰 令人震惊的犯罪现场 2006年2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警方通报了一起已侦破的杀人碎尸案:该区一名17岁少女被杀害并遭碎尸。很快,警方侦破并抓获了5名犯罪嫌疑人。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这5名犯罪嫌疑人年龄均在18岁左右,其中一人还是在校学生。 据犯罪嫌疑人阿洁交代,她认为被害人阿红在背地里讲她的坏话,并对此一直怀恨在心,曾对其实施报复未果。2006年

2月17日晚,阿洁伙同其他4名犯罪嫌疑人,将被害人阿红约到钱塘江边,对其实施殴打并推入钱塘江中,欲至阿红于死地而未遂。事后,因害怕阿红报警,阿洁等人又将阿红强行带到犯罪嫌疑人小华家中,将阿红掐死。为毁尸灭迹,5名犯罪嫌疑人将阿红的尸体肢解后,分别抛于钱塘江和蜀山街道的一处垃圾堆中。 一起命案,毁了6个孩子,也撕裂了6个家庭。在这起性质恶劣的杀人碎尸案中,5名犯罪嫌疑人中年龄最小的不到16周岁,最大的也不到19周岁,而最初挑起事端的嫌疑人阿洁在半个多月前刚刚年满18周岁。 都是处于花季中的少男少女,十几岁的孩子为什么会杀人?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冷血少年? 据了解,五名犯罪嫌疑人中,挑起事端的阿洁成长于单亲家庭,高二辍学后待业在家;小华,1988年出生,萧山某技校辍学后待业在家;小强,1987年出生,初中毕业,在某驾校学了一年后辍学,在小华家的小吃店做厨师,和小华是恋人关系;小静,1990年出生,父母离异,初中直辍学;小玲目前是高三学生。案发当天,小华父亲在一楼做家务,听到楼上有大响动,也看到了几个孩子匆忙进出,但误以为孩子们在搬家,一直到民警找上门来,才掩面痛哭。 令人痛惜的相似事实 案件一:浙江某县一学生,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平时都是

犯罪心理学 案例分析(终结版)

《犯罪心理学》课程案例 案例1【女性犯罪心理】 一、基本案情 小苏,某公司研发部小组长,年龄30岁。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她和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很少和男同学交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她很渴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初中教师。父母在其小学四年级(10岁)时,因父亲外遇而离婚,此后由母亲一人独自抚养长大。她是父亲在其39岁时才得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宠爱,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但父母离婚后变得比较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更加的刻苦希望给母亲一丝安慰。母亲在离婚后情绪比较低沉,常常对她面前埋怨她的父亲。父母离婚三年后小苏的父亲再婚,她母亲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药自杀,但因被邻居即时发现而送进医院。当时她很憎恨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带来的、痛恨破坏自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同时也埋怨母亲的不坚强。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和冲击。她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女强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己保护自己。在那之后在家中她变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她体晾母亲、在家中尽量承担着家务。父亲在离婚后对她关心较少。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努力做让母亲骄傲的女儿不让她多担心。23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发工作,因她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欢迎。 26岁时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的成家,而自己却还孤身一人,母亲也经常催促她。在好朋友的介绍下和一名公务员进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不和而分手。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升职为研发部的小组长。以此同时公司研发部引进了一名新的部长,在看到新部长(张宇)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她潜意识中对父亲压抑的爱被唤醒了。小苏对张宇产生了说不清的爱慕之情,从此她一直关注着张宇。她知道他已经结婚,自己和他是不可能的。但随着不断的交往,她发现自己对张宇的爱越来越深。小苏成了张宇的情人,她开始扮演起了自己最讨厌和不能认同的角色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是指14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增长趋势,根据老师上课公布的90年代的数据,14至25周岁犯罪人数占总人口的34.67%,占犯罪人口的74%,而这一数字至今仍在不断增长;同时,青少年的犯罪性质不断恶化,手段也越来越多样,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由此可见问题的严峻。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青少年犯罪率如此居高不下?我认为,可以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 1.错误的人生观:犯罪青少年的认识水平较低,对许多人生问题愚昧无知,观念模糊,甚至到了颠倒是非的地步,这也是支配他们实施犯罪的最主要动因; 2.法治观念的欠缺:许多青少年由于认识水平低不懂法或没有守法意识而很容易实施一些触犯法律的行为; 3.不成熟的认知结构:体现在青少年对事物没有很好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容易受情绪影响实施犯罪行为; 4.情绪体验的原始性、低级性:很多青少年实施犯罪只是单纯的为了生理需要和感官刺激,缺少更高层次的追求; 5.情绪的易激动性和外露性:青少年无法很好地控制情绪,喜怒哀乐往往显露于外,容易不顾后果; 6.冒险性:青少年在不成熟的主观意志支配下容易出现盲目冒险的不良行为,许多青少年一开始犯罪就是处于冒险心理; 7.易受暗示性: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容易接受他人教唆或暗示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 1.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于生理发展产生的身心矛盾:青少年正处在人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身体各方面如体态、内分泌、第二性征等逐渐有了明显变化并趋向成熟,但此时他们的心智仍未完全成熟,于是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 2.青少年自身心理冲突产生的矛盾:此时的青少年心理具有两重性,幼稚与成熟并存,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等等导致青少年往往存在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就容易成为犯罪动因; 3.家庭、学校的影响:青少年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和学校,一旦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出现问题,例如家庭破裂、学校教育不平等,都容易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社会的影响:青少年此时接触社会开始增多,但其认识和辨别能力无法应对社会上大量复杂的信息,同时也容易收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预防 既然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了一个无法避免的严峻问题,我们就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或减少其发生。预防青少年犯罪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家庭预防:要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和睦稳定的家庭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应当注意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行为方式,一出现偏差立即纠正,将犯罪心理的产生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学校预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尤其是所谓“差生”的管理,不应对他们有歧视或偏见;要注意纠正学生中出现的不正当行为,以教育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消除内心的不良因素,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思想,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三)社会预防:社会应当注意对青少年的保护,避免不正之风的扩散,同时加强对媒体和网络的监管,防止青少年接受毒害思想。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没有健康发展的青少年,国家就没有未来。因此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是犯罪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犯罪心理学应当研究的重要课题。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 预防及矫治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 考号:姓名: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与目前的一些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是由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引起的。从年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方面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而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合理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在认识与情感、认识与行为、情感与意志行为、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之间以及自我意识内部各成分之间存在着矛盾。未成年人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情感、情绪的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不能用意志加以控制;独立性意向迅速增强,但思想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进入社会生活后遇到的各种问题;自我意识内部产生矛代写论文盾,对自己的现状(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产生苦恼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形成犯罪心理,产生犯罪行为。由此可见,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矛盾、心理活动本身各部分之间的矛盾以及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的产生及其相互作用,是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心理的重要原因。 关键字:未成年人犯罪心理; 犯罪成因;心理特点;行为特征;预防与矫治 一、绪论 未成年人犯罪通常称之为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犯罪成员在案件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各种犯罪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未成年犯罪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而且蔓延快,作案手段凶狠,危害严重,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而且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在社会上已造成严重危害,对当前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党中央就多次提醒全党要重视和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对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未成年人将是二十一世纪希望

电视剧犯罪心理分析

电视剧《犯罪心理》分析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B13020205杭禹婷犯罪心理是讲述几个优秀的探员组成FBI行为分析组(BAU),从犯罪心 理的角度对罪案进行侦察,从罪案现场的蛛丝马迹,不明嫌疑人的犯罪手法和作案虚拟演练等方式,进行犯罪心理侧写,一步步锁定嫌疑人的作案套路和作案目标。分析组的每一位探员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专职,他们在探案过程中发挥 各自不同的作用。 在第三季第一季就发生了校园连环杀人案,许多女生被残忍地杀害。在分 析尸体和与同学交流时BAU发现受害者在遇害前没有反抗,于是最推出结论,凶手是让受害者感觉到安全和熟悉的人。同时发现三个受害者都是深色的头发,由此可以做出猜想凶手是刻意为之,有可能凶手曾经收到过深色发色白人女子 的伤害,在对凶手的测写中我们了解到凶手可能对生活感到无力甚至沮丧,最 近遭受过伤害才会接二连三地伤害女大学生。经过交叉比对,嫌疑犯是一位保 安6天前和妻子离婚并失去了女儿。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放了一段嫌疑犯和受 害者的对话,嫌疑犯提到了自己的女儿和婚姻并且问了受害者“你不会这么做 的吧,对吧,和别人生一个孩子然后把孩子带走”,并且要求受害者发誓不会 这么做。随着对话的展开,嫌疑犯渐渐陷入焦躁,显然他受到了伤害。在嫌犯 审讯过程中他一直在咬自己的手指,这在心理学中表示惩罚自己用这双手做的 事情。但是不幸的是即使嫌疑犯已被关押还是有一位女生被杀害,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但是这一次仅仅是一个模仿作案,无论是手法还是下刀时的犹豫都 表示这不是同一个人,根据对凶手的分析表明他是一个狂热追随者,随后一个女生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她很古怪,用刀片割自己,染黑了自己的头发,女生

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心理分析社会分析青少年犯罪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现状和特点 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主要是团伙盗窃、抢劫等案件,团伙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实施某一犯罪的案件,如团伙盗窃案件,被告人中有的望风,有的实施作案,有的负责联系销赃,所得赃物销售后,得到的赃款共用。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青少年犯罪向暴力型犯罪转化。主要表现在实施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极其残忍。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犯罪年龄低龄化,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 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一)、主观因素 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也可以说是“热变化”状态,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这样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冲动”或者是“颓废”两种极端心态。具体表现为: 1.未成年人身心矛盾 (1)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 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和体力,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 (2)兴奋性高和控制力低的矛盾 由于未成年人腺体的发育,内分泌非常旺盛,大脑常常处于兴奋的状态,导致他们的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但是由于他们的大脑皮质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容易出现冲动性和情景性犯罪。 (3)性机能发育成熟和道德观念缺乏的矛盾 未成年时期,性机能逐渐发育成熟,从而产生强烈的性意识,有接触异性的需求,有了性的欲望和冲动。然而,他们又缺乏组建家庭和负担家庭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经济能力,从而产生了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矛盾。 2.未成年人个性心理结构内部的矛盾 (1)孤独感和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 现在,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提前, 生理上的突飞猛进,尤其是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性意识、性冲动,性体验等接踵而至,这给他们带来了种种困惑或疑虑,产生

罪犯心理矫治

对在押犯中的暴力型罪犯心理矫治 对策探折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罪犯心理矫治成为适应断形势的一个重要改造手段我国幕力犯罪的数量不断增多, 在给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的同时, 也给矫治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监内在钾犯中暴力型罪犯所占的比例日趋加大, 已成为监狱改造中的突出问题对基力型罪犯进行心理矫治, 应结合其在服刑期间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宜的心理娇治模式在监狱改造工作人员的帮助下, 充分发挥暴力犯的主观能动性, 进行积极主动的改造并且将心理娇治与犯罪习性娇治进行有机结合, 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引导, 消除其主观恶性, 促使罪犯重新社会化 [关键词]:暴力型罪犯心理特点矫治对策 随着社会上暴力犯罪的增多, 监狱内在押犯中暴力型罪犯所占的比例也日趋加大。暴力型罪犯在改造中所具有的攻击性, 正日益成为影响监管安全的主要隐患。对暴力型罪犯教育改造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监管改造工作能否顺利进行, 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暴力犯的改造中, 心理矫治处于主导地位和决定性作用。所以, 更有效的对暴力犯进行改造, 应首先对其心理加以矫治。加强对暴力型罪犯的心理改造, 对确保监狱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稳定, 增强教育改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改造质量,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暴力型罪犯在改造中的心理特点 1.1、固执、偏激、抵触心理强 由于暴力犯长期受不健康心理的支配, 对现实社会尤其是社会制度不满, 在思想上表现为顽固不化、固执己见, 在行为上表现为反抗、怀疑、消极等, 因此在改造期间认罪悔罪意识差。由于认知水平低下, 对事物的全部和实质不能正确把握和认识, 辨别是非的

浅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及矫治(整理)

浅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及矫治 [内容提要]: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有人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日益严重,让我们不得不沉思:到底是什么驱使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本文中笔者就自己作为青少年的心理加之一些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资料,粗略地分析一下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及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矫治。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违法犯罪犯罪心理矫治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始终高发。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逐渐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犯罪动机简单,手段残酷,结伙作案,社会危害性大。因此,客观准确的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并正确有效的矫治青少年罪犯是预防青少年罪犯再犯罪使其顺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的理论依据和重要前提,对维持社会稳定也有积极的作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浅析 青少年犯罪与其他犯罪一样,也是社会各种消极因素在个别青少年中身上的集中反映,既有青少年自身心理、性格等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外因各种复杂的客观因素,下面首先谈谈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的主要原因: (一)、自身素质不高,认知能力不足 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1、模仿好奇心理的扭曲 青少年好奇心理,喜欢模仿,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善与恶的选择,而恶的事物往往是披着美丽外表的,而青少年由于涉世不深,对法律了解不多,往往法制观念淡薄,对自己行为的合法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好奇心的驱使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神秘感,激起想尝试的愿

法社会学视角下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初探

法社会学(或法律社会学)是法学和社会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主张将法律置于其社会背景之中来研究法律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以此促使人们从社会整体角度去研究法律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作用,以便让人们更好地利用法律来解决社会问题。[1](p2-4)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司法部门统计的情况表明,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出现了缓和下降的趋势,但是,从1997年起,未成年罪犯的数量又出现反弹,开始逐年攀升,占全部刑事罪犯人数的比例越来越大,且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有向成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趋势,较之过去隐蔽、狡猾,反侦察、逃避打击的能力明显增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较为突出且呈上升趋势。[2](p3)在此,笔者试图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提出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和运行有效的社会防护网络,从心理矫治的角度来探求未成年人犯罪控制预防的机理。 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原因的多层面剖析 人的行为是其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因素导致的,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上。从司法实践中看,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理和社会性成熟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成熟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成熟主要指受遗传制约的主体内部机能结构的变化;广义的成熟也表示发展、进展的程度和达到的水平。犯罪心理学通常在广义范围内使用成熟这一概念,认为未成年人犯罪与他的成熟方面的缺陷有一定的联系。心理学家认为,未成年人的心理水平的发展相对于生理发展来说,要缓慢一些,他们看起来像成年人,其实情感、情绪及心理的社会性方面并不成熟,整体上还缺乏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的能力。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人,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经历着一场剧变。从人的生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身体各个器官的成长速度急剧上升,身高、体重、胸围增加;性激素开始分泌,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从人的心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需求欲增强,好奇心强,交往需要增加,有虚荣心,性意识萌发,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易接受暗示,模仿力强,有好胜心,易于冲动,爱感情用事,有较强的独立意向,希望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去行事,认识问题直观、片面,缺乏成年人所有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其认知结构、情感结构、理智等方面均未达到成熟指标,心理发展滞后,不能与生理发展完全同步。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很容易在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走上犯罪的道路。[3](p187) 同时,未成年人的社会性成熟也严重不足。社会性成熟能使未成年人发展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但人的社会性成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在了解和掌握社会的各项规范要求和义务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从社会提供的成熟条件来看,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出现了一些消极、较难克服的问题、矛盾,如贪污腐败、不正之风,理想信念弱化、政治观念淡化等,这都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性成熟。他们受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不良因素和副文化及市场经济的负效应的影响,其成 胡俊文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131)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因素导致其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构筑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立体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构筑一道心理“防火墙”;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完成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强化刑罚效能,遏制侥幸心理的萌生;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状况实行个体矫治,正是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控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法社会学;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 中图分类号:DF7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07)06-0151-03 法社会学视角下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初探 作者简介:胡俊文(1963—),男,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法学学士、副教授、律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与学校预防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JK06CDY016 法律园地湖北社会科学 ?151?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我对这门科学有了更深的理解,犯罪心理是人类固有的潜在心理。犯罪是一种特别危险的侵害法益的不法行为。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犯罪心理责则是与实施被法律禁止并要求予以惩罚的行为有关的心理活动。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犯罪心理是客观与主观的辨证统一。而这种统一通过犯罪人的特殊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当人类的犯罪心理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转化为犯罪行为。 一、人类为何会产生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是如何形成可以分两个时期来分析说明,即未成年时期和成年时期。在不同时期对犯罪心理的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也不尽相同。 在未成年期,未成年人的心理容易受到社会这一外界因素的影

响,且自身的判断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我们可以把人类未成年时期的心理比作一张白纸,所有人类在这一时期所面对的一切外界因素,都会很容易的在这张白纸上留下痕迹,加上缺乏选择性的保留,所以这张白纸随着人类个体的成长,其内容也逐渐丰富,最终在未成年期将要结束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内涵,即产生了较为稳定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中所包含的犯罪心理则因此前他们所接受的种种消极的影响有关。 具体来说,人类未成年时期社会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媒体等。家庭是每个人的人生初期的主要生活场所,也是其心理成长的最初环境,其成员尤其是父母对他们的心理影响其中的作用。父母的行为即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的犯罪心理正是沿袭了其家庭的一些犯罪秉性,如家庭将庭暴力等;学校是一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度环境,在学校里,同学之间也存在着信息的快速传递,相互的影响作用很大,而且在此年龄阶段也易于被一些不良因素引导,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尽管不一定会直接产生不良的行为,但已在潜移默化中相互灌输了某些犯罪心理;媒体则是指在未成年期个人所接触到的电影、电视、报纸、书籍等传媒作品。例如,目前很大一部分未成年人犯强奸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接触了大量的黄色音像制品、情色书籍等。当今社会人们很容易就可以有意无意地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犯罪的信息,个人主观很难说是故意,或者说主要是由好奇一起的,但无意间即“接受”了一些犯罪心理。

七宗罪犯罪心理分析

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讲的是《七宗罪》的犯罪心理分析。影片的背景来源于天主教教义中的七大死罪,而凶手杜约翰制造一场离奇的连环杀人案,受害者都是死于这七宗罪其中的一种。大家知道七宗罪是什么吗?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饕餮(暴食)及色欲。 请大家看电影中一小部分剧情。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凶手杜约翰因为妒忌警官米尔斯的幸福美满的家庭,割下米尔斯妻子美丽的头颅。而警官米尔斯暴怒之下枪毙了凶手杜约翰,自己却成为凶手。而杜约翰因为妒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七宗罪的最后2宗——暴怒与妒忌。那么,大家是否有个疑惑,杜约翰为什么激怒警官,而毁了自己的生命?也就是他的犯罪动机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传统案件的犯罪动机有情杀、仇杀、财杀、奸杀等。但是,很显然,凶手杜约翰以近乎变态的手段完成了七宗连环杀人案,很显然他的犯罪动机超越了传统。那么杜约翰的犯罪心理是什么呢? 而达莱德和米勒修订了弗洛伊的观点,他们提出“挫折一攻击”理论,“挫折一攻击”理论认为,当个人动机、行为受到挫折时,攻击与侵犯就成为一种原始而普遍的反应。 杜约翰受到的挫折不同于一般的罪犯,他属于心理创伤,对整个社会及人类的失望不满使深受天主教义熏染的他有一种挫折感,他的挫折感不同于一般的挫折感,甚至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挫败的体现,或者他自己还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是高尚的,是来救赎人类救赎世界的。实际上,他的这种挫折感已经发展到了深深地咬噬他的灵魂的地步,于是他选择了攻击他所认为有违天主教教义的那些人。而且由于他心理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扭曲,所以其攻击手段及其残忍。“暴食案”中,通过法医鉴定,受害者是由于被人12小时连续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与防治策略毕业论文

苏州科技学院 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与预防策略研究 专业应用心理学 学生姓名程环宇学号061321207 指导教师贾凤芹 起讫日期 2009.11~2010.6

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与预防策略研究 摘要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和学术研究所关注的对象,而流动未成年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由于其主体和行为都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采取客观、实证的方法了解其心理特征,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预防和矫治。本文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与个案研究法,对50名流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质、自尊水平、攻击性水平、价值观特点以及影响流动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流动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状况差,接近60%的人心理不健康。(2)流动未成年犯精神质、神经质水平高、内倾;自尊水平低,缺乏归属感,价值观不符合主流社会规范。(3)家庭中较差的经济状况、紧张的家庭氛围、父母较低的文化水平、放任的教养方式、从小缺乏对父母的依恋、冷漠的亲子关系容易导致流动未成年人犯罪。(4)在学校中学业失败、学校与老师教育方法失当容易导致流动未成年人犯罪。(5)不良同伴、社会转型加之自身缺乏控制力是导致流动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防流动未成年人犯罪策略:净化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改善家庭教育状况加强学校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流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使其顺利完成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过程。 关键词流动未成年人心理特征影响因素预防策略

A Study of the 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of Immigrants Abstract Currently , juvenile delinquency has become an object of interest both in the social study and academic field while the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the float population tends to be more specific in its main part and behavior. this paper will analysis from th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s like cognitive development, personality analysis and family education, making use of some targeted questionnaires and related thesis ,to give some equivalent preven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floating juvenile delinquency is family factory . Although family factor does not led directly to the criminals , but it does can affect juveniles' mind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t also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ir social cognition. This passage will build a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model by using the date obtained form questionnaire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in order to propose some targeted prediction strategics . Key words juvenile delinquency of immigrants, mental characteristics, i nfluencing factors, prevention strategie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