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光学实验指导书

信息光学实验指导书

信息光学实验指导书
信息光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2 阿贝成像与空间滤波实验

实验目的

1、 验证和演示阿贝成像原理,加深对傅里叶光学中空间频谱和空间滤波概念的理解;

2、 初步了解简单的空间滤波在光信息处理中的实际应用;

3、 了解透镜孔径对成像的影响和两种简单的空间滤波。

实验原理

傅立叶变换在光学成像系统中的应用

在信息光学中、常用傅立叶变换来表达和处理光的成像过程。设一个xy 平面上的光场的振幅分布为g(x,y),可以将这样一个空间分布展开为一系列基元函数[])(exp y f x f iz y x +π的线性叠加。即:

[]y

x

y

x

y

x

df df y)f x 2i π(f exp ),f G(f g(x,y)+=

??∞∞

- (2-1)

y x f f ,为x,y 方向的空间频率,量纲为1L -;)(y x f f G 是相应于空间频率y

x f f ,的基于原函数的权重,称为空间频谱函数,)(y x f f G 可由求得:

[]

dxdy y f x f i f f

f f G y x y x

y x )(2-exp ),(g )(+=

??∞

-π (2-2)

),(y x g 和)(y x f f G 实际上是对同一光场的的两种本质上的等效的描述。 当g(x,y)是一个空间的周期性函数时,其空间频谱就是不连续的。例如空间频率为0f 的一维光栅,其光振幅分布展开成级数:)2exp()(0

∑∞

-∞

==

n

x nf i x g π 阿贝成像原理

傅立叶变换在光学成像中的重要性,首先在显微镜的研究中显示出来。1874年,德国人阿贝从波动光学的观点提出了一种成像理论。他把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分为两步:(1)从物体发出的光发生夫琅和费衍射,在透镜的像方焦平面上形成其傅立叶频谱图;(2)像方焦平面上频谱图各发光点发出的球面次级波在像平面上相干叠加形成物体的像。阿贝成像原理是现代光学信息处理的理论基础,空间滤波实验是基于阿贝成像原理的光学信息处理方法。

成像的这两步骤本质上就是两次傅立叶变换,如果物的振幅分布是),(y x g ,可以证明在物镜后面焦面x',y ' 上的光强分布正好是g(x,y)的傅立叶变换

)(y x f f G 。(只要令,,F

y f F x f y x λλ'

='=

为F 为波长,λ物镜焦距)。所以第一步

骤起的作用就是把一个光场的空间分布变成空间频率的分布;而第二步骤则是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将)(y x f f G 还原到物空间。

下图显示了成像的这两个步骤,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假设物是一个一维光栅,平行光照在光栅上,经衍射分解成为向不同方向的很多束平行光(每一束平行光对应于一定的空间频率)。经过物镜分别聚集在后焦面上形成点阵,然后代表不同空间频率的光束又在像平面上复合而成像。

图2-1 阿贝成像原理示意图

但一般说来,像和物不可能完全一样,这是由于透镜的孔径是有限的,总有一部分衍射角度较大的高次成分(高频信息)不能进入到物镜而被丢弃了,所以像的信息总是比物的信息要少一些,高频信息主要是反映物的细节的,如果高频信息受到了孔径的阻挡而不能到达像平面,则无论显微镜有多大的放大倍数,也不可能在像平面上分辨出这些细节,这是显微镜分辨率受到限制的根本原因,特别当物的结构是非常精细(例如很密的光栅),或物镜孔径非常小时,有可能只有0级衍射(空间频率为0)能通过,则在像平面上就完全不能形成图像。

光学空间滤波

如果在焦平面上人为的插上一些滤波器(吸收板或移相板)以改变焦平面上光振幅和位相就可以根据需要改变频谱面上的频谱,这就叫做空间滤波。最简单的滤波器就是把一些特殊形式的光阑插到焦平面上,使一个或几个频率分量能通过,而挡住其他频率分量,从而使像平面上的图像只包括一种或几种频率分量,对这些现象的观察能使我们对空间傅立叶变换和空间滤波有更清晰的概念。

阿贝成像原理和空间滤波预示了在频谱平面上设置滤波器可以改变图像的结构这是无法用几何光学来解释的。除了实验中的高通滤波、低通滤波、方向滤波及θ调制等较简单的滤波特例外,还可以进行特征识别、图像合成、模糊图像复原等较复杂的光学信息处理.因此透镜的傅里叶变换功能的涵义比其成像功能更深刻、更广泛。

实验器件

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正交光栅、狭缝,白屏/相机

实验内容

1、 如图2-2安装各光学器件;

图2-2 阿贝成像与空间滤波实验示意图

2、 在激光管夹持器中安装30mm 准直镜,安装可变光阑调至与准直镜等高,打开激光器,把可变光阑放在准直镜的近处、远处让光束恰好通过可变光阑,光轴与导轨平行;

3、 加入正交光栅、正透镜,调节正交光栅,使光束通过光栅、正透镜中心;

4、 在正透镜的后焦平面加入狭缝,使狭缝正好滤掉x (y )向衍射级次,并且观察滤波后的条纹方向,改变狭缝方向,观察衍射图样,分析现象。如图2-3所示:

图2-3(a) 滤波前 图2-3(b) 滤掉x 向衍射级 图2-3(c) 滤掉y 向衍射级

图2-3

狭缝 正透镜 正交光栅 激光器

5、将狭缝替换为可变光阑,改变光阑大小,观察低通滤波效果,如图2-4所示;

图2-4(a) 低通滤波2-4(b) 不滤波

图2-4

实验5 光学图像相加减实验

引言

图像相减是求两张相近照片的差异,从中提取差异信息的一种运算。通过在不同时期拍摄的两张照片相减,在医学上可用来发现病灶的变化;在军事上可以发现地面军事设施的增减;在农业上可以预测农作物的长势;在工业上可以检查集成电路掩膜的疵病,等等。还可用于地球资源探测、气象变化以及城市发展研究等各个领域。图像相减是相干光学处理中的一种基本的光学一数学运算,是图像识别的一种主要手段。实现图像相减的方法很多,本实验介绍最常用的利用正弦光栅作为空间滤波器来实现图像相减的方法。

实验目的

1. 用正弦光栅作滤波器,对图像进行相加和相减实验,加深对空间滤波概

念的理解; 2. 通过实验,加深对傅里叶光学相移定理和卷积定理的认知。

实验原理

设正弦光栅的空间频率为0f ,将其置于4f 系统的滤波平面2p 上,如图5-1所示,光栅的复振幅透过率为:

()()()()0200202202011111,cos 222244

i f x i f x x y H f f f x e e π?π?

π?+-+=++=++ (5-1)

式中,2x x f f λ=,2y x

f f λ=;f 为傅里叶变换透镜的焦距;0f 为光栅频率;0?表

示光栅条纹的初位相,它决定了光栅相对于坐标原点的位置。

将图像A 和图像B 置于输入平面1P 上 ,且沿1x 方向相对于坐标原点对称放置,图像中心与光轴的距离均为b 。选择光栅的频率为0f 使0b ff λ=得,以保证在滤波后两图像中A 的+1级像和B 的-1级像能恰好在光轴处重合。于是,输入场分布可写成:

()()()111111,,,A B f x y f x b y f x b y =-++ (5-2)

图5-1 光栅实现图像相减

其在频谱面2P 上的频谱为

()()()22,,,x x i f b i f b x y A x y B x y F f f F f f e F f f e ππ-=+

()()2222,,x x i f x i f x A x y B x y F f f e F f f e ππ-=+ 经光栅滤波后的频谱为 ()()[()()]001

,,,,4

i i x y x y A x y B x y H f f F f f F f f e F f f e ??-=

+

[()()]0202221

,,2

if x i f x A x y B x y F f f e F f f e ππ-+

+ [()()()()]020020441,,4

i f x i f x A x y B x y F f f e F f f e π?π?

-++++ (5-3)

再通过透镜2L 进行逆傅里叶变换(取反演坐标系统),在输出平面3P 上的光场为 ()()()023333331

,,,4

i i A B g x y e f x y f x y e ??-??=+?? ()()33331,,2A B f x b y f x b y +-++???? ()()00

333312,2,4

i i A B f x b y e f x b y e ??-??+-++?? (5-4)

当光栅条纹的初位相02

π?=,即光栅条纹偏离轴线14

周期时,上式第一行中的

因子021i e ?-=-,于是上式变为

()()()3333331

,,,4A B g x y f x y f x y =-+???

?其余四项

结果表明,在输出面3P 上系统的光轴附近,实现了图像相减。

当光栅条纹的初位相00?=,即光栅条纹与轴线重合时,上式第一行中的指数因子均等于1,结果在输出面00?=上系统的光轴附近实现了图像相加。

实验器件

650激光器、准直镜、正弦光栅、双凸透镜、白屏等

实验内容

1. 为简洁起见,本实验采用两个透光的长条孔作为图形,其中图形孔A 竖放,图形孔B 水平横放,如图5-1所示,两者中心相距为2b 。为使其零级像和一级像能分开,距离b 必须大于图形的长边。选用或自制一全息光栅,使其空间

频率满足0b

f f λ=。为此,宜综合考虑0f 的值,使之与所用透镜焦距f 和图像间

距协调。0f 值过大将使b 值过大,图像摆放不便,故0f 值宜取小一些。如0f =100线/mm ,f =150mm ,λ=632.8nm ,则b ≈9.49mm 。

2. 按图5-2布置好系统光路,并调整入射的相干光为准直光,然后将物图形,()11,f x y 和光屏分别置于输入面1P ,频谱面2p 和输出面3P 上。

3. 光栅滤波。将已制作好的正弦光栅G 按其栅线竖向置于傅里叶变换透镜1L 的后焦面上,并使其沿水平横向可微动(用一维平移台来实现),在光屏3P 上观察其对图形A 的+1级衍射像1A +和对图形B 的一1级衍射像1B -,使1A +和1B -的中心重合于光轴上。若1A +和1B -的中心重合不好,可稍微调节图形A 、B 的相对位置。

图5-2 光学图像相加减光路图

4. 观察图形的相加和相减。令光栅沿水平横向微动时,便可在输出面P3

上观察到1A +和1B -。的重合处周期地交替出现图形A 、B 相加和相减的效果。相加时,重合处特别亮,相减时,重合处变得全黑。使用白屏观察实验结果,可用CMOS 相机记录下图形相加和相减的实验结果。

图5-3 图形样品及实验结果

注意:

1. 实验中如果出现无论怎样调整光栅位置,1A +和1B -的重合处始终无法得到全黑,这可能是由下列原因引起:

(1)用于照明图形A 和B 的光场不均匀,应重新调整照明光束。

(2)实验数据0f 和b 估算不准,致使1A +和1B -的中心未能完全重合,应重新核算0f 和b 的值。

(3) 4f 系统光路不共轴或透镜焦距不准确,应重新调整光路。应从2L 开始,在激光束未扩束前依次调整透镜1L 和2L ,使其中心的位置与激光束中心重合,办法是分别观察透镜两表面反射的系列光点是否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2. 在观察周期地交替出现图像相加和相减的效果时,光栅相对于光轴的初

位相每次只需改变2π,相应地光栅移动14周期或0

1

4f ,亦即光栅每次所需要的移

动量δ是很小的???? ??==b f f 441λδ,因此移动光栅时要小心缓慢的操作。实验时也可使放置光栅的微动平台的微动向倾斜于光轴的方向,以减缓其变化量。

红外报警实验报告

西安邮电大学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光电系统嵌入式开发与应用实验 院系名称:电子工程学院光电子技术系 学生姓名:郭欣(27) 专业名称: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班级:光电1308 指导教师:余娟

时间:2015年月日至2015年月日实验三:红外报警系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发光二极管的具体应用; 2、练习自拟简单的光电系统试验; 3、了解主动式和被动式光电报警系统设计原理; 4、利用单片机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并进行声音和光报警。 二、实验器材 1、51开发板一套; 2、TSAL6200为红外发光二极管; 3、HS0038B红外一体化接收头。 三、实验原理 1、主动式红外报警

主动红外入侵报警器是由发射部分和接收部分组成,发射部分是由发光源、光源驱动组成;接收部分是由光电传感器、放大器、信号处理器等部分组成。 工作思路为:由接收部分中的红外光电传感器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过电路处理后传给报是一种红外线光束遮挡型报警器,发射部分中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在驱动的激发下,发出一束经过调制的红外光束(此光束的波长约在~微米之间),经过防范区到达接收部分,构成了一条警戒线。正常情况下,接收部分收到的是一个稳定的光信号,当有人入侵该警戒线时,红外光束被遮挡,接收部分收到的红外信号发生变化,提取这一变化,经放大和适当处理,控制器发出的报警信号。 2、应用器件介绍 发射部分和接收部分均采用单片机进行控制,红外发射和接收采用与红外遥控相同的红外发射接器件。发射部分主要器件为TSAL6200,接收部分主要器件为HS0038B。 (1)TSAL6200为红外发射二极管,波长为940nm。 (2)HS0038B为一红外一体化接收头,其内部接收红外信号频率为38kHz,周期约26μs,它同时对信号进行放大、检波、整形得到TTL 电平的编码信号,再送给单片机。管教图如下

应用光学课程设计

上海电力学院 《应用光学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课题名称应用光学课程设计 课题代码132601904 院(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 班级 学生 指导教师 时间 2011 /2012学年第 2学期

一、课程设计目的: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会使用ZEMAX 软件,了解并掌握使用该软件绘制光路原理图和光路优化的方法。 2、同时学会使用该软件设计、绘制以及添加各种元器件的基本技巧、基本 方法和步骤。 二、课程设计要求: (1) 请建立一个以“学号+姓名”为文件名建立一个文件夹,用来存放所有文 件,报告中的截图采用“学号+姓名”为名。 (2) 绘制光学系统图;绘制优化前后的像差曲线图。 (3) 熟悉ZEMAX 软件光学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4) 熟悉各种像差产生的原因 (5) 能够在软件中察看7种像差的大小 (6) 完成设计内容,提交设计报告,通过答辩。 三、设计内容与过程: mm f 180'=,?=82ω,6/1'/=f D ,mm D 30=∴ 083.012 118015'1',152 ====== f h u mm D h 58.124tan 180tan ''+=?+=+=ωf y 04.158.12083.01'''=??==y u n J ' 'u in Si -=∴2 ()083.02'?-=L δ2()106088005.0?=-?-5 ''u n Sic -=2()083.0'-=?FC L 21088.6001.0?=?-6 1088.6p 15?=?== n p Si -5 0=Sii ()15=Sic 2Ci 1088.6?=-6 1058.4?=p -6 0=W 1005.3?=Ci -8 108?=∞p -5 0=∞W 105.5?=Ci -6 ()1 .085.00+?-=∞W P P 2 00842 .0-=

光电材料与器件实验指导书

《光电材料与器件》实验指导书 何宁编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2008年12月

实验一光电池及LED光源特性测试 一.实验目的 1 理解光电池的光电转换机理及主要特性参数。 2 理解LED光源的电光转换机理、驱动方式及主要特性参数。 3 掌握两种器件的应用及参数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测量光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和伏安特性。 2 测量LED光源的驱动特性及电光转换效率。 三.实验原理 光电池是由一个面积较大的PN结构成,它是一种直接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的光电器件,这种器件是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当光线照射到P-N结上时,就会在P-N结两端出现电动势(P区为正;N区为负),若负载接入PN结两端,光电池就有功率输出。光电池对不同的波长的光反映的灵敏度是不同的,按制作材料不同可分为硅光电池和硒光电池,光谱特性如图1所示。 图1 光谱特性图2 光电特性 图1中硅光电池的光谱响应范围是波长4000?——12000?,在波长为8000?时达到峰值,而硒光电池的峰值出现在5000 ?左右,波长的范围是3800——7500?,1埃=0.1nm。 图2中硅光电池的开路电压与光照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当光照强度在200勒克斯时就趋向饱和。而短路电流在很大的范围内与光照成线型关系,因此使用光电池作为测量元件使用时,应该把它当成电流源的形式来研究,因为短路电流与光强是线性的,处理起来比较方便,而不要当成电压源使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短路电流与开路电压与平时意义上不同,它是指外负载电阻相对与内阻非常小时候的电流值,以及外负载很大时的端电压。实验时外负载电阻<15Ω时,就认为是短路电流,而>5.0K时,就认为是开路电压。经实验证明外负载越小线性度越好。 不同颜色的光有不同的波长,因此光电池的光照频率也不同,光电池的频率特性是指输出电流随调制光的频率变化的关系,图3分别表示硅光电池与硒光电池的频率响应曲线,可见硅光电池有较好的频率特性,而硒光电池则较差。太阳能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1.3-32um的波长范围,表面温度近6000K的太阳能辐射出的能量95%以上的部分分布在波长小于2um的光谱范围。而对于温度为几百K的物体其辐

信息光学简介

信息光学是现代光学前沿阵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光学采用信息学的研究方法来处理光学问题,采用信息传递的观点来研究光学系统,这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于下述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物理上可以把一幅光学图象理解为一幅光学信息图。一幅光学图象,是一个两维的光场分布,它可以被看作是两维空间分布序列,信息寓于其中。而信息学处理的电信号可以看作是一个携带着信息的一维时间序列,因此,有可能采用信息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光学系统。 然而,仅仅由于上述原因就把信息学的方法引入光学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光学中可以引入信息学方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光学信号通过光学系统的行为及其数学描述与电信号通过信息网络的行为及其数学描述有着极高的相似性。在信息学中,给网络输入一个正弦信号,所得到的输出信号仍是一个正弦波,其频率与输入信号相同,只不过输出波形的幅度和位相(相对于输入信号而言)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与、且仅与输入信号的性质以及网络特点有关。在光学中,一个非相干的光强按正弦分布的物场通过线性光学系统时,所得到的像的光强仍是同一频率的正弦分布,只不过相对于物光而言,像的可见度降低且位相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亦由、且仅由物光的特性和光学系统的特点来决定。很显然,光学系统和网络系统有着极强的相似性,其数学描述亦有共同点。正因为如此,信息学的观点和方法才有可能被借鉴到光学中来。 信息学的方法被引入光学以后,在光学领域引起了一场革命,诞生了一些崭新的光学信息的处理方法,如模糊图象的改善,特征的识别,信息的抽取、编码、存贮及含有加、减、乘、除、微分等数学运算作用的数据处理,光学信息的全息记录和重现,用频谱改变的观点来处理相干成像系统中的光信息的评价像的质量等。这些方法给沉寂一时的光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信息光学和网络系统理论的相似是以正弦信息为基础的,而实际的物光分布不一定是正弦分布,因此,在信息光学中自然必须引入傅里叶分析方法。用傅里叶分析法可以把一般光学信息分解成正弦信息,或者把一些正弦信息进行傅里叶叠加。把傅里叶分析法引入光学乃是信息光学的一大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空间频谱思想来分析光信息,构成了信息光学的基本特色。 信息光学的基本规律仍然没有超出经典波动理论的范围,它仍然以波动光学原理为基础。信息光学主要是在方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用新的方法来处理原来的光学问题,加深对光学的理解。当然如果这些发展只具有理论的意义,它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受到人们的重视,它除了可以使人们从更新的高度来分析和综合光现象并获得新的概念之外,还由此产生了许多应用。例如,引入光学传递函数来进行像质评价,全息术的应用等。

光电报警实验指导书

目录 第一章光电报警红外遥控实验仪说明............................................... - 2 - 一、内容简介 (2) 二、实验仪说明 (3) 第二章实验指南 ................................................................................ - 5 - 一、实验目的 (5) 二、实验内容 (5) 三、实验仪器 (5) 四、实验原理 (6) 1、光电报警系统设计原理 (6) 2、单路红外遥控电路设计原理 (10) 五、注意事项 (12) 六、实验步骤 (12) 1、红外发光二极管驱动电流测试实验 (12) 2、锁相环原理及应用测试实验 (13) 3、利用锁相环设计光电报警实验 (13) 4、信号检波设计光电报警系统实验 (15) 5、单路红外遥控设计实验 (17) 6、自拟红外报警系统实验 (18) 7、自拟红外遥控系统实验 (19) 七、思考题 (20)

第一章光电报警红外遥控实验仪说明 一、内容简介 GCGDBJ-B型光电报警及红外遥控实验仪是光电检测器件应用实验仪,是一种半自拟实验,利用一些光电器件及外围电路设计成实现某种实际应用的功能的产品模型,如光电报警、红外遥控等等。光学器件采用金属封装,并配备有光学导轨,设计调节记录方便。电路部分模块化功能设计,有电源模块、光调制模块、光电弱信号放大模块、判决模块、锁相环模块、报警保持模块、报警电路、电子器件设计区等几部分组成,各功能模块的输入输出留有连接插座,实现的功能独立,选用不同的模块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另外,还配备有大量的电源输出、电阻、电容、二极管、粗调电位器、细调电位器、运算放大器,作为学生自已设计以及扩展使用,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光电报警系统是采用砷化镓发光管组成的发射系统,在发射和接收系统之间有红外光束警戒线。当警戒线被阻断时,接收系统发出报警信号。要求系统在给定器件的条件下作用距离尽可能远。 红外遥控与电视的遥控器原理一样,通过发射编码,接收解码的方式识别所发射的数据,再对所解码的数据进行处理。

应用光学课程设计(终)

第一类题目:双目望远镜 要求: 1)双镜筒之间可以调节距离,调节范围56~72mm 2)右眼目镜可以调节视度,调节距离 1000 52 e f x ' ±= 3)透镜间空气间隔公差05.0±mm 4)透镜装调光轴偏心5'(角分) 参考: 目镜2-28, 焦距216.20='e f mm (参考光学仪器设计手册P295) 目镜2-25 焦距597.15='e f mm (参考光学仪器设计手册P294) 别汉屋脊棱镜 (参考光学仪器设计手册P92) 普罗I 型棱镜 (参考工程光学郁道银P47) 1、设计一个10倍的双目望远镜 全视场: 0 62=ω;出瞳直径:d=4.0,镜目距:5.10=p ;分辨率:"6=α;渐晕系数: 6.0=k ;棱镜的出射面与分划板之间的距离:3.28=a ;棱镜:普罗I 型棱镜;材料:BAK7;目镜: 2-25 2、设计一个8倍的双目望远镜 全视场: 0 72=ω;出瞳直径:d=5,镜目距:20=p ;分辨率:"6=α;渐晕系数: 55.0=k ;棱镜的出射面与分划板之间的距离:3.26=a ;棱镜:普罗I 型棱镜;材料:BAK7;目镜: 2-28

3、设计一个8倍的双目望远镜 全视场: 0 72=ω;出瞳直径:d=4,镜目距:5.10=p ;分辨率:"6=α;渐晕系数: 6.0=k ;棱镜的出射面与分划板之间的距离:3.28=a ;棱镜:普罗I 型棱镜;材料:K9;目镜: 2-25 4、设计一个8倍的双目望远镜 全视场: 0 72=ω;出瞳直径:d=5,镜目距:20=p ;分辨率:"6=α;渐晕系数: 55.0=k ;棱镜的出射面与分划板之间的距离:3.26=a ;棱镜:普罗I 型棱镜;材料:BAK7;目镜: 2-28 5、设计一个10倍的双目望远镜 全视场: 0 62=ω;出瞳直径:d=4.0,镜目距:5.10=p ;分辨率:"6=α;渐晕系数: 6.0=k ;棱镜的出射面与分划板之间的距离:3.28=a ;棱镜:别汉屋脊棱镜;材料:BAK7; 目镜:2-25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实验指导书解析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实 验 指 导 书 自动化工程学院

目录 1实验一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 1实验二应变片半桥性能实验 1实验三应变片全桥性能实验 实验四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测量压力特性实验 实验五差动变压器的性能实验 实验六差动变压器测位移特性实验 1实验七电容式传感器测位移特性实验 1实验八线性霍尔传感器测位移特性实验 1实验九开关式霍尔传感器测转速实验 1实验十磁电式转速传感器测转速实验 1实验十一光电传感器测量转速实验 实验十二电涡流传感器测量位移特性实验 实验十三被测体材质对电涡流传感器特性影响实验实验十四被测体面积对电涡流传感器特性影响实验* 实验十五气敏传感器实验 实验十六湿度传感器实验

CSY-2000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台 说明书 一、实验台的组成 CSY-2000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台由主机箱、传感器、实验电路(实验模板)、转动源、振动源、温度源、数据采集卡及处理软件、实验桌等组成。 1、主机箱:提供高稳定的±15V、±5V、+5V、±2V~±10V(步进可调)、+2V~+24V (连续可调)直流稳压电源;音频信号源(音频振荡器)1KHz~10KHz(连续可调);低频信号源(低频振荡器)1Hz~30Hz(连续可调);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智能调节仪;计算机通信口;主机箱上装有电压、气压等相关数显表。其中,直流稳压电源、音频振荡器、低频振荡器都具有过载保护功能,在排除接线错误后重新开机恢复正常工作。主机箱右侧面装有供电电源插板及漏电保护开关。 2、振动源(动态应变振动梁与振动台):振动频率3Hz~30Hz可调(谐振频率9Hz~12 Hz左右); 3、转动源:手动控制0转/分~2400转/分、自动控制300~2200转/分。 4、温度源:常温~200℃。 5、气压源:0~20Kpa(连续可调)。 6、传感器:基本型有箔式应变片(350Ω)传感器(秤重200g)、扩散硅压力传感器(20Kpa)、差动变压器(±4mm)、电容式位移传感器(±2.5mm)、霍尔式位移传感器(±1mm)、霍尔式转速传感器(2400转/分)、磁电转速传感器(250转/分~2400转/分)、压电式传感器、电涡流传感器(1mm)、光纤位移传感器(1mm)、光电转速传感器(2400转/分)、集成温度(AD590)传感器(室温~120℃)、K热电偶(室温~150℃)、E热电偶(室温~150℃)、Pt100铂电阻(室温~150℃)、Cu50铜电阻(室温~100℃)、湿敏传感器(10~95%RH)、气敏传感器(50~2000ppm)等。 7、调理电路(实验模板):基本型有电桥及调平衡网络、差动放大器、电压放大器、电荷放大器、电容变换器、电涡流变换器、光电变换器、温度变换器、移相器、相敏检波器、低通滤波器。增强型增加相应的配套实验模板。 8、实验台:尺寸为1600×800×750mm。实验台桌上预留了计算机及示波器安放位置。 二、电路原理

信息光学实验讲义一

信息光学实验讲义(一) 指导教师:刘厚通 安徽工业大学数理学院

实验三 阿贝成像原理和空间滤波 (天津拓扑) 一、实验目的 了解付里叶光学基本原理的物理意义,加深对光学中的空间频谱和空间滤波等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1、傅立叶变换在光学成像系统中的应用。 在信息光学中、常用傅立叶变换来表达和处理光的成像过程。 设一个xy 平面上的光场的振幅分布为g(x,y),可以将这样一个空间分布展开为一系列基元函数exp[()]x y iz f x f y π+的 线性叠加。即 (,)()exp[2()]x y x y x y g x y G f f f x f y df df π∞ -∞ = +?? (1) x f ,y f 为x,y 方向的空间频率,量纲为1L -;()x y G f f 是相应于空间频率为x f ,y f 的基元函数的权重,也称为光场的空间频率,()x y G f f 可由下式求得: (,)(,)exp[2()]x y G x y g x y i f x f y dxdy π∞ -∞ = -+?? (2) g(x,y)和()x y G f f 实际上是对同一光场的两种本质上等效的描述。 当g(x,y)是一个空间的周期性函数时,其空间频率就是不连续的。例如空间频率为0f 的一维光栅,其光振幅分布展开成级数: 0()exp[2]n n g x G i n f x π∞ =-∞= ∑ 相应的空间频率为f=0,0f ,0f 。 2、阿贝成像原理 傅立叶变换在光学成像中的重要性,首先在显微镜的研究中显示出来。E.阿贝在1873年提出了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研究。阿贝认为,在相干光照明下,显微镜的成像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通过物的 衍射光在物镜后焦面上形成一个初级衍射(频谱图)图。第二个步骤则为物镜后焦面上的初级衍射图向前发出球面波,干涉叠加为位于目镜焦面上的像,这个像可以通过目镜观察到。 成像的这两步骤本质上就是两次傅立叶变换,如果物的振幅分布是g(x,y),

光电探测技术实验报告

光电探测技术实验报告 班级:08050341X 学号:28 姓名:宫鑫

实验一光敏电阻特性实验 实验原理: 光敏电阻又称为光导管,是一种均质的半导体光电器件,其结构如图(1)所示。由于半导体在光照的作用下,电导率的变化只限于表面薄层,因此将掺杂的半导体薄膜沉积在绝缘体表面就制成了光敏电阻,不同材料制成的光敏电阻具有不同的光谱特性。光敏电阻采用梳状结构是由于在间距很近的电阻之间有可能采用大的灵敏面积,提高灵敏度。 实验所需部件: 稳压电源、光敏电阻、负载电阻(选配单元)、电压表、 各种光源、遮光罩、激光器、光照度计(由用户选配) 实验步骤: 1、测试光敏电阻的暗电阻、亮电阻、光电阻 观察光敏电阻的结构,用遮光罩将光敏电阻完全掩 盖,用万用表测得的电阻值为暗电阻 R暗,移开遮光罩,在环境光照下测得的光敏电阻的 阻值为亮电阻,暗电阻与亮电阻之差为光电阻,光 电阻越大,则灵敏度越高。 在光电器件模板的试件插座上接入另一光敏电阻, 试作性能比较分析。 2、光敏电阻的暗电流、亮电流、光电流 按照图(3)接线,电源可从+2~+8V间选用,分别在暗光和正常环境光照下测出输出电压V暗和V亮则暗电流L暗=V暗/R L,亮电流L亮=V亮/R L,亮电流与暗电流之差称为光电流,光电流越大则灵敏度越高。 分别测出两种光敏电阻的亮电流,并做性能比较。 图(2)几种光敏电阻的光谱特性 3、伏安特性: 光敏电阻两端所加的电压与光电流之间的关系。 按照图(3)分别测得偏压为2V、4V、6V、8V、10V、12V时的光电流,并尝试高照射光源的光强,测得给定偏压时光强度的提高与光电流增大的情况。将所测得的结果填入表格并作出V/I曲线。 注意事项: 实验时请注意不要超过光电阻的最大耗散功率P MAX, P MAX=LV。光源照射时灯胆及灯杯温度均很高,请勿用手触摸,以免烫伤。实验时各种不同波长的光源的获取也可以采用在仪器上的光源灯泡前加装各色滤色片的办法,同时也须考虑到环境光照的影响。

光学课程设计报告二

光学课程设计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学校:

EDFA掺铒光纤放大器 一、设计任务与要求 设计目的与要求: 掺饵光纤放大器的设计,系统要求为: 1、进一步熟练Optisystem软件的使用,双向系统的模拟; 2、掌握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3、设计前向泵浦的EDFA,并采用光学延迟工具来解决双向模拟问题; 4、研究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增益与噪声指数随信号光波长的变化。 5、掺铒光纤的长度(2 m~40m)范围内进行优化,使得EDFA的增益最大,记录优化后的光纤长度。 二、设计原理 EDFA(Erbium Doped Fiber Amplifier)掺铒光纤放大器作为新一代光通信系统的关键部件,具有增益高、输出功率大、工作光学带宽较宽、与偏振无关、噪声指数较低、放大特性与系统比特率和数据格式无关等优点。 掺铒光纤放大器是利用掺铒光纤中掺杂离子在泵浦光的作用下,形成粒子数反转,从而对入射光信号提供光增益。对于波长为980nm的泵浦源,掺铒光纤相当于一个三能级的系统。铒离子通过受激吸收入射波长为980nm的光子的能量,从N1能级跃迁到N3能级,由于N3能到N2能级的驰豫时间很短,N3能级上的粒子很快跃迁到N2能级,N3能级上的粒子数基本上可认为是零。

掺饵光纤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图 N2能级到N1能级的驰豫时间比较长,为毫秒量级,是一个亚稳态。当有波长1550nm左右的信号光子输入时,N2能级的粒子受激辐射向N1能级跃迁,产生和入射光子同频、同相、同方向的光子,于是,入射光就得到放大。N2能级没有受激辐射的粒子会以自发辐射的方式向N1能级跃迁,产生波长1550nm左右的光子,其频率、相位、方向时随机的。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基本物理结构: 在输入端和输出端各有一个隔离器,目的是使光信号单向传输。泵浦激器波长为 980nm或1480nm,用于提供能量。耦合器的作用是把输入光信号和泵浦光耦合进掺铒光纤中,通过掺铒光纤作用把泵浦光的能量转移到输入光信号中,实现输入光信号的能量放大。实际使用的掺铒光纤放大器为了获得较大的输出光功率,同时又具有较低的噪声指数等其他参数,采用两个或多个泵浦源的结构,中间加上隔离器进行相互隔离。为了获得较宽较平坦的增益曲线,还加入了增益平坦滤波器。 EDFA有前向泵浦、后向泵浦和双向泵浦三种泵浦方式,不同的泵浦方式放大器具有不同的性能,结构图如下:

光电检测报警器(最终稿2.0)讲解

课程设计(论文)说明书 题目:光电检测报警器 院(系):信息与通信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生姓名:宋永胜 学号:1200220624 指导教师:张法全 职称:副教授 2014年11月20 日

摘要 本设计是基于红外对管(反射式)和LM311电压比较器的光电检测报警器。 红外对管是红外线发射管与光敏接收管,或者红外线接收管,或者红外线接收管配合在一起使用时候的总称。本次设计使用红外对管(反射式)构成光电转换元件。 LM311电压比较器主要功能是电压的比较。在本次设计中LM311的功能是比较两输入端电压数值的高低,使输出翻转,去控制蜂鸣器。LM311设计运行在更宽的电源电压:从标准的±15V运算放大器到单5V电源用于逻辑集成电路。其输出兼容RTL,DTL 和TTL以MOS电路。此外,LM311可以驱动继电器,开关电压高达50V,电流高达50mA。 关键字:红外对管;红外线发射管;红外线接收管;LM311电压比较器;逻辑集成电路 Abstract This design is the photoelectric detection alarm for pipe and the LM311 voltage comparator based infrared.Infrared tube is the infrared transmitting tube and an infrared photosensitive receiving tube, or an infrared receiving tube, or an infrared receiving head with term when used together. The design of infrared tube to form a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The main function of LM311 voltage comparator voltage comparison, comparing the two input voltage value level, to make the output flip, to control the buzz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ntrol.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LM311 in the power supply voltage and wider: from + 15V operational amplifier to standard single 5V power supply used in logic integrated circuit. The output is compatible with RTL, DTL and TTL in MOS circuit. In addition, LM311 can drive a relay, switch voltage up to 50V, current up to 50mA. Keywords: infrared emitting diode and a photosensitive receiving tube,;LM311 voltage comparator,;logic integrated circuit

信息光学matlab仿真

%圆孔的夫琅禾费衍射: N=512; r=3; %衍射圆孔的半径 I=zeros(N,N); [m,n]=meshgrid(linspace(-N/16,N/16-1,N)); D=(m.^2+n.^2).^(1/2); I(find(D<=r))=1; subplot(1,2,1),imshow(I); title('生成的衍射圆孔'); % 夫琅禾费衍射的实现过程 L=500; [X,Y]=meshgrid(linspace(-L/2,L/2,N)); lamda_1=630; % 输入衍射波长; lamda=lamda_1/1e6 k=2*pi/lamda; z=1000000; % 衍射屏距离衍射孔的距离h=exp(1j*k*z)*exp((1j*k*(X.^2+Y.^2))/(2*z))/(1j*lamda*z);%脉冲相应 H =fftshift(fft2(h)); %传递函数 B=fftshift(fft2(I)); %孔径频谱 G=fftshift(ifft2(H.*B)); subplot(1,2,2),imshow(log(1+abs(G)),[]); title('衍射后的图样'); figure meshz(X,Y,abs(G)); title('夫琅禾费衍射强度分布')

%单缝的夫琅禾费衍射: N=512; a=25; % 单缝的宽度 b=1000;% 单缝的长度 I=zeros(N,N); [m,n]=meshgrid(linspace(-N/4,N/4,N)); I(-a

光电报警

实验五、光电报警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红外砷化镓发光二极管与光电二极管的具体应用。 2、练习自拟简单的光电系统试验。 3、了解主动式光电报警系统设计原理。 4、了解锁相环的原理及应用。 5、对影响光电探测性能的各种参数进行探讨,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探测能力。 二、实验内容 1、锁相环原理及应用测试实验 2、利用锁相环设计光电报警系统实验 3、设计性实验 三、实验仪器 1、光电创新实验仪主机箱 2、光电报警实验模块 3、连接线 4、示波器 四、实验原理 光电报警系统是一种重要的监视系统,目前其种类已经日益增多。有对飞机、导弹等军事目标入侵进行的报警系统,也有对机场、重要设施或危禁区域防范进行报警的系统。一般说来,被动报警系统的保密性好,但是设备比较复杂;而主动报警系统可以利用特定的调制编码规律,达到一定的保密效果,设备比较简单。 本系统调制电源提供红外发射二极管确定规律变化的调制电流,使发光管发出红外调制光。光电二极管接收调制光,转换后的信号经放大,整形,解调后控制报警器。 (1)用NE555定时器构成多谐振荡器作调制电源。 图5.1 NE555定时器构成多谐振荡器 NE555集成电路用它构成占空比为50%的多谐振荡器原理图如上图所示。下面对照电路图简述其工作原理及参数选择。 在前半周期,V1通过R2、D对C1充电,由于二极管D的作用,电流不经过R1,因此其

充电时间T1为: 2ln 3 231ln 12121C R V V V V C R T cc cc cc cc =--= 而在后半周期,电容放电时,二极管反向电阻无穷大,555内部的三极导通,电流通过R1至7脚直接放电,此时其放电时间T2为: 2ln 3 231ln 11112C R V V V V C R T cc cc cc cc =--= 当A 点电压上升到上限阈值电压(约CC V 3 2)时,定时器输出翻转成低电平。这时,A 点电压将随1C 放电而按指数规律下降。当A 点下降到下限阈值电压(约C V 32)时,定时器输出又变成高电平,调整1R 、2R 的电阻值得到严格的方波输出。当R1=R2时,输出为方波信号。其输出频率为: 2 ln 21 11121C R T T f =+= 参考值:1216.56.5C K R K R ,,Ω=Ω==0.1μF , ()Z KH C R f 3.1244 .111≈≈ 。 用NE555组成振荡器来作红外发光管BT401时,由于红外发光管BT401的工作电流在30mA 以上,因此一定加一个三极管驱动电路。使输出电流大于或等于红外发光管的最小工作电流F I 。其驱动电路的参考电路图如下图: (2)信号放大电路原理 电路如图所示,由运算放大器OP07构成放大电路,将光敏二极管所接收的电流信号放大,放大增益通过调节R3阻值改变。 红 外发射二极管 图5.2红外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

光学课程设计 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

西安邮电大学 光学报告 学院:电子工程 学生姓名: 专业名称: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班级:光信1103班

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 一、课程设计目的 1.掌握反射系数及透射系数的概念; 2.掌握反射光与透射光振幅和相位的变化规律; 3.掌握布儒斯特角和全反射临界角的概念。 二、任务与要求 对n1=1、n2=及n1=、n2=1的两种情况下,分别计算反射光与透射光振幅和相位的变化,绘出变化曲线并总结规律 三、课程设计原理 根据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利用电矢量和磁矢量来分析光波在两介质表面的反射特性,把平面光波的入射波、反射波和折射波的电矢量分成两个分量:一个平行于入射角,另一个垂直于入射角,对平面光波在电介质表面的反射和折射进行分析,推导了菲涅尔公式,并结合MATLAB研究光波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以及光波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的反射率、透射率、相位等随入射角度的变换关系。同时对光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特性变化进行仿真研究,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布鲁斯特角、全反射现象及相位变化的特点。有关各量的平行分量与垂直分量依次用指标p和s来表示,s分量、p分量和传播方向三者构成右螺旋关系。 假设界面上的入射光,反射光和折射光同相位,根据电磁场的边界条件及S分量,P分量的正方向规定,可得Eis+Ers=Ets. 由着名的菲涅耳公式: rs=E0rs/E0is=-(tanθ1-tanθ2)/(tanθ1+tanθ2); rp=E0rp/E0ip=(sin2θ1-sin2θ2)/ (sin2θ1+sin2θ2); ts=E0ts/E0is=2n1cosθ1/n1cosθ1+n2cosθ2; tp=E0tp/E0ip=2n1cosθ1/n2cosθ1+n1cosθ2;

传感器实验指导书(3个) (1)

实验平台介绍 传感器教学实验系列nextsense是针对传感器教学,虚拟仪器教学等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实验模块。nextsense系列配合泛华通用工程教学实验平台nextboard使用,可以完成热电偶、热敏电阻、RTD热电阻、光敏电阻、霍尔元件等传感器的课程教学。课程提供传感器以及调理电路,内容涵盖传感器特性描绘、电路模拟以及实际测量等。 图1 nextboard实验平台 nextboard具有6个实验模块插槽;提供两块标准尺寸的面包板,用户可自搭实验电路;为NI 数据采集卡提供信号路由,可完全替代NI数据采集卡接线盒功能,轻松使用数据采集卡资源;还为实验模块和自搭电路提供电源,既可用于有源电路供电,也可作为外接设备供电。 实验模块区共有6个插槽,分别为4个模拟插槽Analog Slot 1-4,2个数字插槽Digital Slot 1-2。数据采集卡的模拟通道和数字通道分配到实验模块区的Analog Slot 和Digital Slot 上。Analog Slot 模拟插槽用于那些需要使用模拟信号的实验模块。Digital Slot 数字插槽用于那些需要同时使用多个数字信号或脉冲信号的实验模块。 图2 模拟插槽和数字插槽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1)在使用所有模块之前,都要先区分模块的类型:带有正弦波标记的为模拟实验模块,需要插在Analog Slot 上使用;带有方波标记的为数字模块,需要查在Digital Slot 上使用。如果插错插槽,会导致模块工作不正常,甚至损坏模块。 (2)插拔实验模块前关闭nextboard电源。 (3)开始实验前,认真检查模块跳线连接,避免连接错误而导致的输出电压超量程,否则会损坏数据采集卡。 Nextboard的连线: (1)电源线,把220V的电源通过一个15V的直流变压器,送到实验台上。 (2)数据采集卡,将数据采集卡的插头与实验台可靠连接。

信息光学实验讲义二

信息光学实验讲义(二) 指导教师:刘厚通 安徽工业大学数理学院

实验三全息光栅的制作 引言 光栅是一种重要的分光元件,在实际中被广泛应用。许多光学元件, 例如单色仪、摄谱仪、光谱仪等都用光栅作分光元件;与刻划光栅相比, 全息光栅具有杂散光少、分辨率高、适用光谱范围宽、有效孔径大、生产效率高, 成本低廉等突出优点。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光栅的原理; 2、掌握制作全息光栅的常用光路和调整方法; 3、掌握制作全息光栅的方法。 基本原理 (1)全息光栅 当参考光波和物光波都是点光源且与全息干板对称放置时可以在干板上形成平行直条纹图形,这便是全息光栅。采用线性曝光可以得到正弦振幅型全息光栅。从光的波动性出发,以光自身的干涉进行成像,并且利用全息照相的办法成像制作全息光栅,这是本节的内容。 (2)光栅制作原理与光栅频率的控制 用全息方法制作光栅, 实际上就是拍摄一张相干的两束平行光波产生的干涉条纹的照相底片,当波长为λ的两束平行光以夹角 交迭时, 在其干涉场中放置一块全息干版, 经曝光、显影、定影、漂白等处理, 就得到一块全息光栅。相邻干涉条纹之间的距离即为光栅的空间周期d (实验中常称为光栅常数) 。如图2-1所示: 图2-1全息光栅制作原理示意图 有多种光路可以制作全息光栅。其共同特点是①将入射细光束分束后形成两个点光源,经准直后形成两束平面波;②采用对称光路,可方便地得到等光程。如图2-2和图2-3所示。

Ⅰ 图 2-2 全息光栅制作实验光路图 图 2-3 全息光栅制作实验光路图 图2-2采用马赫-曾德干涉仪光路,它是由两块分束镜(半反半透镜)和两块全反射镜组成,四个反射面接近互相平行,中心光路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激光器出射的光束经过扩束镜及准直镜,形成一束宽度合适的平行光束。这束平行光射入分束板之后分为两束。一束由分束板反射后达反射镜,经过其再次反射并透过另一个分束镜,这是第一束光;另一束透过分束镜,经反射镜及分束镜两次反射后射出,这是第二束光。在最后一块分束镜前方两束光的重叠区域放上屏P。若Ⅰ,Ⅱ两束光严格平行,则在屏幕不出现干涉条纹;若两束光在水平方向有一个交角,那么在屏幕的竖直方向出现干涉条纹,而且两束光交角越大,干涉条纹越密。当条纹太密时,必须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得到。在屏平面所在处放上全息感光干版,记录下干涉条纹,这就是一块全息光栅。 为了保证干涉条纹质量,光束I和II需要严格水平于光学平台,可在图中最后一个分束镜后面两束光的重叠区内放一透镜,将屏移到透镜的后焦面。细调两块反射镜使光束I和II在屏上的像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样I、II严格水平于平台。

光电探测实验报告

光电探测技术 实验报告 班级:10050341 学号:05 姓名:解娴

实验一光敏电阻特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一些常见的光敏电阻的器件的类型; 2.了解光敏电阻的基本特性; 3.测量不同偏置电压下的光敏电阻的电压与电流,并作出V/A曲线。 二、实验原理 伏安特性显示出光敏电阻与外光电效应光电元件间的基本差别。这种差别是当增加电压时,光敏电阻的光电流没有饱和现象,因此,它的灵敏度正比于外加电压。 光敏电阻与外光电效应光电元件不同,具有非线性的光照特性。各种光敏电阻的非线性程度都是各不相同的。 大多数场合证明,各种光敏电阻均存在着分析关系。这一关系为 式中,K为比例系数;是永远小于1的分数。 光电流的增长落后于光通量的增长,即当光通量增加时,光敏电阻的积分灵敏度下降。 这样的光照特性,使得解算许多要求光电流与光强间必需保持正比关系的问题时不能利用光敏电阻。 光照的非线性特性并不是一切光敏半导体都必有的。目前已有就像真空光电管—样,它的光电流随光通量线性增大的光敏电阻的实验室试样。光敏电阻的积分灵敏度非常大,最近研究出的硒—鎘光敏电阻达到12A/lm,这比普通锑、铯真空光电管的灵敏度高120,000倍。

三、实验步骤 1、光敏电阻的暗电流、亮电流、光电流 按照图1接线,电源可从+2V~+8V间选用,分别在暗光和正常环境光照下测出输出电压V暗和V亮。则暗电流L暗=V暗/RL,亮电流L亮=V亮/RL,亮电流与暗电流之差称为光电流,光电流越大则灵敏度越高。 2、伏安特性 光敏电阻两端所加的电压与光电流之间的关系即为伏安特性。按照图1接线,分别测得偏压为2V、4V、6V、8V、10V时的光电流,并尝试高照度光源的光强,测得给定偏压时光强度的提高与光电流增大的情况。将所测得的结果 填入表格并做出V/I曲线。 图1光敏电阻的测量电路 偏压2V4V6V8V10V12V 光电阻I 四、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光电流: E/V246810 U/V0.090.210.320.430.56 I/uA1427.54255.270.5 暗电流:0.5uA 实验数据处理:

信息光学论文(精品)

信息光学研究发展现状 【摘要】从全息思想的提出至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期间,全息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梳理一下全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当今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全息技术对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以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全息防伪存储全息透镜 【引言】全息技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光学分支,主要运用了光学原理,是一种不用透镜,而用相干光干涉得到物体全部信息的二部成像技术。如果说全息技术在照相方面的应用与普通照相技术的最大区别,那就是全息技术能够利用激光的相干性原理,将物体对光的振幅和相位反射(或透射)同时记录在感光板上,也就是把物体反射光的所有信息全部记录下来,并能够再现出立体的三维图像。也就是全息技术所记录不是图像,二是光波。全息技术近年来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被广泛地应用于近代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特别是在现代测试、生物工程、医学、艺术、商业、保安及现代存储技术等方面已显示出特殊的优势。随着全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息技术的产品正越来越多地走向市场、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一、全息技术的发展简介 全息照相技术是1948年英国科学家丹尼斯·伽伯(Dennis Gabor)为改善电子显微镜成像质量提出的重现波前的理论,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当时由于缺乏纯净的能够相互干涉的光,全息图的质量很差。直到十二年以后的1960年,激光器问世,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埃梅蒂·利斯与朱里斯·尤佩尼克拍成了第一张全息相片,全息技术才有了蓬勃快速的发展。 1948年,伽伯为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在布拉格的“x射线显微镜”、泽尼克的相衬原理的启示下,提出了一种用光波记录物光波的振幅和相位的方法,并用实验证实了这一想法。为了进一步证实其原理,他先后采用电子波与可见光进行了验证,并在可见光中得到了证实,同时制成了第1张全息图。从那时起至20世纪5O年代末期,全息图都是用汞灯作为光源,而且是参考光与物光共

光学课程设计望远镜系统结构参数设计

光学课程设计 ——望远镜系统结构参数设计

一设计背景:在现在科学技术中,以典型精密仪器透镜、反射镜、棱镜等及其组合为关键部分的大口径光电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天文、空间望远镜;地基空间目标探测及识别;激光大气传输、惯性约束聚变装置等等…… 二设计目的及意义 (1)、熟悉光学系统的设计原理及方法; (2)、综合应用所学的光学知识,对基本外形尺寸计算,主要考虑像质或相差;

(3)、了解和熟悉开普勒望远镜和伽利略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及原理,根据所学的光学知识(高斯公式、牛顿公式等)对望远镜的外型尺寸进行基本计算; (4)、通过本次光学课程设计,认识和学习各种光学仪器(显微镜、潜望镜等)的基本测试步骤; 三设计任务 在运用光学知识,了解望远镜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完成望远镜的外形尺寸、物镜组、目镜组及转像系统的简易或原理设计。并介绍光学设计中的PW法基本原理。同时对光学系统中存在的像差进行分析。四望远镜的介绍 1.望远镜系统:望远镜是一种利用凹透镜和凸透镜观测遥远物体的光学仪器。利用通过透镜的光线折射或光线被凹镜反射使之进入小孔并会聚成像,再经过一个放大目镜而被看到。又称“千里镜”。望远镜的第一个作用是放大远处物体的张角,使人眼能看清角距更小的细节。望远镜第二个作用是把物镜收集到的比瞳孔直径(最大8毫米)粗得多的光束,送入人眼,使观测者能看到原来看不到的暗弱物体。2.望远镜的一般特性 望远镜的光学系统简称望远系统,是由物镜和目镜组成。当用在观测无限远物体时, 物镜的像方焦点和目镜的物方焦点重合,光学间隔d=o。当月在观测有限距离的物体时, 两系统的光学问隔是一个不为零的小数量。作为一般的研究,可以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