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以歌剧、音乐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以歌剧、音乐表

目录

论文摘要.................................................................. I Abstract ................................................................. II 绪论 (1)

一、研究对象 (1)

二、研究文献的述评 (3)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4)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4)

第一章斯氏表演体系的发展历程 (5)

第一节斯氏表演体系的诞生语境 (5)

第二节斯氏表演体系的理论建构 (7)

第三节斯氏表演体系的史学意义 (10)

第二章斯氏表演体系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12)

第一节斯氏表演体系在中国的译介 (12)

一、语言的置换——译介的第一股热浪 (12)

二、质疑与批判——译介高潮 (13)

三、“新”时代下的“再”审视——译介全面繁荣 (14)

第二节斯氏表演体系在中国的研究 (15)

一、斯氏表演体系初探性研究 (15)

二、斯氏表演体系开拓性研究 (18)

三、斯氏表演体系系统性研究 (20)

第三章斯氏表演体系带给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启发 (23)

第一节人物形象的“真实”化 (23)

第二节歌唱技法的“表现力” (25)

第三节舞台形体的“音乐”性 (27)

第四章斯氏表演体系带给中国音乐表演艺术的启发 (30)

第一节器乐演奏的情感化 (30)

第二节传统声乐的创新性 (32)

第三节形体动作的协同观 (34)

结语 (37)

参考文献 (38)

致谢 (41)

III

绪论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斯氏表演体系,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其在中国的接受,充分肯定了斯氏表演体系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其与其他表演艺术之间的融合、教学关系,从而探究研究斯氏表演体系的重要性。

斯氏表演体系和中国梅兰芳表演体系、德国布莱希特体系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斯氏表演体系原创于苏联,“七力四感”是其核心内容。“七力”指的是人的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思考力以及创造力,而“四感”指的是真实感、幽默感、节奏感和形象感。虽然表演艺术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巫医祭祀,但是发展至今,我国表演理论的相关研究著作和成果寥寥无几,从我国现代影视和话剧的拍摄中可以看出,最多使用的理论是引鉴国外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以及布莱希特理论。目前由于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已经培养出了诸多的优秀表演艺术家,其中代表人物有赵丹、于是之等。当前我国高校开设的表演专业所采用的理论,依然是斯氏表演体系的体验派理论,就我国影视的拍摄来看,常常因为导演的一声“cut”,对演员的创作产生严重干涉,这个时候演员通常都是并用斯氏理论和布莱希特理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苏联著名的导演、演员、理论家和戏剧教育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主要成果在于建立了斯氏表演体系,可以说斯氏表演体系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用毕生的时间进行的创作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它对20世纪的世界戏剧文化及戏剧教育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我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更是获得了梅兰芳等大师们的一致认可,对我国戏剧发展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诸多有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作品和全集在我国相继出版。

戏剧领域,除了莎士比亚,几乎没有别的名字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更被大众所传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西方体验派表演艺术的集大成者。在当代戏剧艺术领域,斯式体系产生了较为深远影响,对于我国戏曲、电影和话剧界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上世纪50年代,郑雪来开始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进行翻译,这些翻译作品为我国的艺术者和学者提供了学习和研究斯式体系的重要基础。

斯氏表演体系是世界范围内第一个系统、科学、全面的对表演艺术、表演教学进行研究的体系,其中现实主义思想得到广泛认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美学原理的核心在于对生活的真实反映,主要可以将其划分成为演员创作角色和演员自我修养。

斯氏表演体系在中国戏剧、影视表演中均占据主流位置,但是对于我国戏剧、音乐表演艺术中运用的研究并不多。所以,基于对我国表演艺术的探索,对斯氏表演体系进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