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常见题型分析

历史常见题型分析

历史常见题型分析
历史常见题型分析

历史常见题型分析

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一种稳定的题型,因其具有角度多、跨度大、迷惑性强等优点,因而能有效地发挥考查考生识记、理解、比较、辨析等方面的能力。综观近几年历史学科高考,考生在选择题部分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试题所采用的干扰方式缺乏了解。为有效地提高考生解答选择题的正确率,本文试结合高考试卷中的部分选择题,介绍九种干扰项设置的方法,以期广大考生能从中受到一定的启迪。

1.鱼目混珠法

试题通常以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识作干扰项,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判别能力。

【例1】(2006年全国文综Ⅱ,15题)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决议使用“恢复”一词的原因是

①中国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字国

②中国是《联合国宪章》的签字国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此题在设计上把“联合国家”与“联合国”混为一谈,实际上《联合国家宣言》是1942年初在华盛顿签署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无关。排除①,答案D正确。

【启示】在平时的复习中,必须对相关、相近、易混、易错的知识进行比较和辨析,才能排除干扰准确作答。

2. 添枝加叶法

命题者在题干或选项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

【例2】(2006年北京卷,20题)下列与民族问题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拉美独立运动彻底铲除了封建主义

B.一战中塞尔维亚的参战具有民族解放性质

C.提拉克的激进主张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向

D.民族成分单一是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的最大优势

【解析】A错在“彻底铲除”,C本身是错误,D错在修饰词“最大”,民族成分单一是优势而不是最大优势,最大优势是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正确答案是B。【启示】答这类题,考生首先要抓住题干或选项中的主干成分,然后再对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反复琢磨,看其是否和原来观点一致,若不一致,则必须舍去。对题中出现的“所有”、“彻底”、“一定”、“都”、“最”等字词一定要慎重推敲。

3. 答非所问法

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有意识设置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选项作

【例3】(2006年广东单科,8题)据记载,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1867年的收入,是同一地区农业劳动力或苦力收入的4-8倍,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A.民用企业利润丰厚,工人福利待遇较好

B.官方重视军事工业,工人收入相对较高

C.招募的工人多来自西方国家,收入自然较高

D.民族资本家为笼络工人,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

【解析】A、C、D若不看题干,都可能是正确的,但从题干来看,江南制造总局是军事工业,所以不选A、D;从题目信息中无法得出C答案。因此答案是B。

【启示】解答这类试题,只能选择那些和题干之间存在联系,且意思一致的选项。对那些和题干无关的选项,不论其本身的说法多么正确也不能选。

4

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设计的选项,常以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

【例4】(2006年全国文综Ⅱ,23题)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个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这足以证明,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解析】A、B、C项都有以偏概全的错误,正确答案应是D。

【启示】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对各个选项进行全面

分析,将观点片面性、绝对化的选项舍去。

5.偷梁换柱法。

试题在推理、判断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用偷换概念、偷换命题、移花接木等方式来造成考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从而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

【例5】(1995年全国卷,21题)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共同之处有

A.按血统关系组成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C.过着定居生活D.妇女掌握统治权力”

【解析】此题是一多项选择题,其D项“掌握统治权力”即偷换“起主导作用”的概念。所以正确答案是ABC。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将题干所涉及的概念和题肢的概念作对照,看

其内涵和外延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不可选。

6. 正逆颠倒法。

命题者在试卷的中间部分,一改正向思维的模式,插上一道逆向思维的试题,常常导致一些考生失误。题干部分的问句中常有"不是""不属于"“不符合”"

不正确""错误的""与…无关"等词,往往在这些词下面加着重号。

【例6】(2006年北京卷,23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亚国家的发展有其区域特色。下列叙述不符合西亚历史发展状况的是:

A.改善农业环境,实现了粮食自给B.一些国家迈入世界富国行列

C.产油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日趋接近D.发起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同西方垄断资本斗争

【解析】西亚虽然改善农业环境但最终没有实现粮食自给,正确答案是A。

【启示】解答这类选择题,关键在于判明题干的方向,在确认题目是逆向选择

题的前提下,只要将原来正确的题肢舍去即可。

7

命题者在因果关系的选择题中,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确和透彻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联系。

【例7】(2006年广东单科,18题)16世纪,欧洲与亚洲、美洲和非洲的贸易往来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B.工业革命C.价格革命D.文艺复兴

【解析】注意时间限制,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B 项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C是A的影响而不是原因,这里实际上就是因果倒置的一种设计。D项属于思想范畴,与新航路开辟有一定的关系,但与题干不存在主要关系。正确答案是A。

【启示】解这类题,一要注意是因果型试题,还是果因型试题;二要注意题干和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是因果型的试题要注意题干和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选项是不是题干所述原因的原因。

8

试题以现象或假象否定本质和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东西来代替根

本的、主要的东西。

【例8】(2006年广东单科,22题)巴黎和会召开期间,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它说明了

A.这些国家在和会中的地位无足轻重 B.这些代表热衷于参加社交活动C.会议讨论的议题与这些国家关系不大 D.法国政府有意拉拢这些国家

【解析】巴黎和会是大国操纵的产物,是大国重新瓜分世界的行动,所以小国即使有利益相关的事情,也轮不到它们讲话,所以只能游玩了,像中国提出了主权问题,英美法等国却不加理睬。B、C、D都是一种表面现象,或是对此问题的一种推测与假设,实际上此题是用重要词语“多数国家”来透视少数国家的操纵。这才是重要的问题。

【启示】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必须把"现象只看作是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自觉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才能排除干扰,否则就会舍本求

9.变换叙述法。

这一做法是在题干或备选项部分,将材料原有叙述变换成新面孔,或设计出高于教材的结论,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应变能力。此法在近年高考中比例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例9】(2006年天津卷,17题)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图8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题干中第一类发明的描述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即机器发明是建立在生产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属于这一类发明的是①③;题干中对第二

类发明描述反映的是第二次革命的特点,即机器的发明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属于这一类发明的是②④。正确答案是C。

【启示】目前历史选择题可以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很少,考题往往把传统考点进行新情景、新材料、新视角的重新定位“包装”,变成了新的题目,所以在解答此类选择题要学会对所学知识的概括与迁移。

小说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思路归纳

天津市南开翔宇学校2015届高三语文高考复习资料 小说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思路归纳 第一部分:作用题 一、标题作用题 1、线索作用。 2、紧扣情节。 3、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 4、紧扣(揭示)主题。 5、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6、象征意味、寓意。 二、环境作用题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A、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B、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C、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B、渲染气氛,为后面刻画人物铺垫。 C、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D、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E、象征、暗示或深化主旨。 三、人称作用题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四、情节作用题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线性回归分析练习题

§1 回归分析 1.1 回归分析 1.2 相关系数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的是( ) A.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其中a,c是已知常数,取b为自变量,因变量是这个函数的判别式Δ=b2-4ac B.光照时间和果树亩产量 C.降雪量和交通事故发生率 D.每亩施用肥料量和粮食产量 2.在以下四个散点图中, 其中适用于作线性回归的散点图为(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3.下列变量中,属于负相关的是( ) A.收入增加,储蓄额增加 B.产量增加,生产费用增加 C.收入增加,支出增加 D.价格下降,消费增加

4.已知对一组观察值(x i,y i)作出散点图后确定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若对于y=bx+a,求得b=0.51,x= 61.75,y=38.14,则线性回归方程为( ) A.y=0.51x+6.65 B.y=6.65x+0.51 C.y=0.51x+42.30 D.y=42.30x+0.51 5.对于回归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回归分析中,变量间的关系若是非确定关系,那么因变量不能由自变量唯一确定 B.线性相关系数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C.回归分析中,如果r2=1,说明x与y之间完全相关 D.样本相关系数r∈(-1,1) 6.下表是x和y之间的一组数据,则y关于x的回归方程必过( ) A.点(2,3) B C.点(2.5,4) D.点(2.5,5) 7.若线性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b=0,则相关系数r=________. 二、能力提升 8.某医院用光电比色计检验尿汞时,得尿汞含量(mg/L)与消光系数计数的结果如下: 若y与x 9.若施化肥量x(kg)与小麦产量y(kg)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250+4x,当施化肥量为50 kg时,预计小麦产量为________ kg. 10.某车间为了规定工时定额,需确定加工零件所花费的时间,为此做了4次试验,得到的数据如下:

2019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有答案)

2019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有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小说题型及答题模式.doc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 一、小说阅读“四步法”: 第一步:切分层次,梳理情节; 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第三步: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 第四步:多方联系,获取主旨 二、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 小说形象类 (一)整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题 1.常见提问方式: a. 作品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b.作品中的×××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答题模式: a.概括+分析:先给出一个总的评判,即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形象(性格)的特点,用“×××是一个……的人物形象”的句式完成;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论证分析。 b. ①概括+分析:先概括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后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②概括+分析。③概括+分析。 (《马兰花》(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答: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谊;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每答出一点给2分。) (二)分析人物形象作用题 1.常见提问方式: ①小说中“××(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②小说以“××(物象)”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规范答题: (1)次要人物作用题:自身作用+情节作用+人物作用+主题作用+环境作用 ①“自身作用”指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 ②“情节作用”主要是线索作用,推动(串起)故事情节发展。 ③“衬托主要人物”是其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 ④“主题作用”是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⑤暗示或交代社会环境。次要人物往往是社会环境的体现者和代表者。 (2)主要人物形象作用,则重点看三点: a.表现主题的作用。主要人物承担着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b.推进情节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性格(命运)变化而使情节有了变化,从而对情节起推进作用。 c.体现社会意义。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真正的写作意图。 (3)物象作用题: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作用+主题作用

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试卷分析报告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引言:今年高考文综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全国卷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学生结合当下放眼看世界、看社会、看历史。 一、具体分析如下:全国卷3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知识点分布考点分值 24 中国古代史·先秦(经济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4分 25 中国古代史·宋元(政治史)社会阶层流动4分 26 中国古代史·隋唐(文化史)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4分 27 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史)明清文化繁荣4分 28 中国近代史·晚晴(政治史)维新思想的理解 4分 29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分 30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民主法制建设4分 31 共和国史(经济史)改革开封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4分 32 世界史(政治史)雅典民主政治4分 33 世界史(文化史)法国启蒙思想4分 34 世界史(经济史)美国经济危机4分 35 世界史(政治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分 41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材料题)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发展情况25分 42 中国古代史(开放题)班固的史学思想12分

4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湖北保卫局的变迁15分 46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15分 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宪宗李纯15分 必做题部分(85分)。中国史占58分左右,世界史占27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三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二、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42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三、试卷主要特点 1.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全国卷试题题干材料历来是非常新颖的,但是考查的内容不会脱离所学知识,想要在这些新颖复杂的材料中提取出命题人希望考查的知识点,就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滚瓜烂熟,可以熟练地将一个不规范的模型迅速整合为一个规范的模型,并利用这一部分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也数学建模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卷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和思维深度 相对而言,对于法制建设尤其是从清末近代至今的这类纵向类题目一直都是对思维深度要求很高的,同时对于专业性语言的运用要求

近五年全国各地高考小说阅读题型分析报告(教师卷)

近五年全国各地高考小说阅读题型分析 类型一:分析景物(环境) 一、常见题型 1.景物(环境)描写特点及作用。 2.景物描写的手法。 3.景物的寓意。 二、知识点汇总 1.分析景物特点:景+特点+意境 2.分析景物作用: (1)社会环境: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②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③揭示社会关系;④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⑤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②交往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③渲染营造烘托氛围,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④换转或展开情节,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⑤设置悬念,激趣,产生波澜;⑥烘托表现人物心理、性格,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暗示人物命运;⑦景与人的映衬。 3.景物描写的常见手法(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手法),主要有: ①各种修辞;②衬托;③视听动静声色各种感觉等;④白描;⑤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等。 4.景物的寓意:双关含义,表面(本义)义、象征义、比喻义等。 三、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07宁夏)。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

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即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直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XX年:石门六中杨敏 一、试卷基本情况 (一)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试卷中所有的试题都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考生分析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材料来源广泛,有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报告,同时也有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材料的选择也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比如40题,试题立足于考查科技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以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既与科技进步有关,同时又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小视角,大视野”更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趋势。由此可见命题的立意高远。 (二)考查内容突出主干知识 20XX年新课标历史卷考查明显以主干知识为主,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点、罗马法、经济体制改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等等,并且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如材料分析40题以交通信号灯为例,整体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知识点的掌握,而第三问突出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就考查知识的比例而言,对政治经济两大模块的考核要明显多于思想文化部分;对中国史的考核也明显多于对世界史。 (三)注重能力考查,体现高考导向 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检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更是要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如26、27、34、45、48题。同时也能注重学生多元史观的养成,如材料分析题41题提供的“冲击——反应”模式材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观的积累。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养、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高考命题对能力考核的重视可见一斑。 总体而言,今年文综卷历史部分的命题更能秉承新课标的理念,“史料”、“史观”统领整个试题,所谓“见微知著,睹始知终”,鉴于高考命题的强势导向,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将更具学科特点,专业性将更加明显。 二、20XX年试卷基本结构及试题分析 在试卷结构方面,中国古代史的考查部分,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古代思想和古代文化的分布继续沿用了20XX年的平衡结构,各考察两个题目,而且考察内容紧扣课本重点。中国近现代史也考查了书本中的重要内容且结合了热点知识。世界史依然选取了古代史具有代表性的希腊罗马的知识点和现代史中重要的战后经济格局。考题选用的材料比较简单,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减轻了负担。本次高考选择题部分难度中等,在基础知识的把握上着重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与分析能力,每道题的答案均需要通过材料分析得到,没有直接可作答的知识点问题。学生做题中需要仔细审题,全面思考。 本次大题保持新题型“四选一”选作部分和小论文评述部分,注重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难度中等。两道必修题所考知识点跨度较大,需要考生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结合了近几年比较热的几种史观来进行考查,例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选做题较为容易,考生在材

(完整版)高中语文小说的知识点总结

表达技巧 1、 2、 联想、乐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顺叙、 倒叙、插叙、用典、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古讽今、以小见大、以动写静、烘托、对比 等 3、 4、 5、 小说 3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D、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引用……) 2、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3、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小说阅读之情节 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刻画人物性格。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⑥照应前文或总结上文。 ⑦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3、情节安排评价的解题技巧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⑤贯穿情节的线索,

4、情节安排顺序的解题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作用是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文章脉络清晰,结构更加严密、紧凑,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设置了悬念。 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归纳小说主题方法 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2.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3.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4.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5.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作品主题概括的形式 作品主题概括的形式一般为:文章通过……的情节,表现了/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了/批判了/颂扬了……现象/ 性格/情感/思考。 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表现了什么情感。 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1、从作品题目看主题 2、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3、从人物特征看主题 4、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5、从精巧的构思中看主题6

数学必修三回归分析经典题型(带答案)

数学必修三回归分析经典题型 1.一位母亲记录了儿子3~9岁的身高,由此建立的身高与年龄的回归模型为 93.7319.7?+=x y 用这个模型预测这个孩子10岁时的身高,则正确的叙述是() A.身高一定是145.83cmB.身高在145.83cm 以上 C.身高在145.83cm 以下D.身高在145.83cm 左右 【答案】D 【解析】解:把x=10代入可以得到预测值为145.83,由于回归模型是针对3-9岁的孩子的,因此这个仅仅是估计值,只能说左右,不能说在上或者下,没有标准。选D 2.对有线性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 y = a +b x ,关于回归系数b ,下面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①可以小于0;②大于0;③能等于0;④只能小于0. 【答案】① 【解析】由b 和r 的公式可知,当r =0时,这两变量不具有线性相关关系,但b 能大于0也能小于0. 3.对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变量x 、y 有观测数据(x i ,y i )(i =1,2,…,10),它们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是 y =3x +20,若10 1 i i x =∑=18,则10 1 i i y =∑=________. 【答案】254 【解析】由 10 1 i i x =∑=18 1.8. 因为点在直线 y =3x +2025.4. 所以 10 1 i i y =∑=25.4×10=254. 4.下表是某厂1~4 由散点图可知,用水量其线性回归直线方程是y =-0.7x +a ,则a 等于________. 【答案】5.25 2.5 3.5, ∵回归直线方程过定点, ∴3.5=-0.7×2.5+a. ∴a =5.25. 5.由一组样本数据(x 1,y 1),(x 2,y 2),…,(x n ,y n )得到线性回归方程 y =b x + a ,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2019届高考历史经典题型巩固专练——卷7

经典题型巩固专练——卷7 1、据记载,为使探险更有成效,西班牙国王曾答应哥伦布享有新大陆1/10的收入,允许麦哲伦船队拥有所发现的岛屿和大陆收入的1/20,后又增至1/15。这一记载说明( ) A.西班牙最早开展了航海探险 B.航海人才受到西班牙的重视 C.良好竞争机制促使探险成功 D.新航路开辟得益于王权支持 2、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 A.西班牙、英国、法国 B.意大利、法国、荷兰 C.英国、意大利、荷兰 D.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3、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比例是1:2,19世纪初上升为2:3,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A.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流入城市 B.大量外来移民涌入英国 C.大批人口前往殖民地 D.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人口布局 4、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状年男子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这一“修正”主要是因为( ) A.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的需要 B.机器生产需要太量劳动力 C.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 D.受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5、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与此相关的内容有() ①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空前发展 ②产品销往各地 ③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 ④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下表是19世纪中期前后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对其分析错误的是( )

A.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B.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大量倾销商品 C.中国茶叶外销增长迅速 D.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7、下图为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4年7月3日视察武汉汉阳铁厂时拍摄的老相处。 拍摄该照片的目的是( ) A.表达对环境污染的忧虑 B.展现近代化运动的成就 C.鼓舞清军对日作战的信心 D.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反思 8、阅读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表中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是由于( ) A.洋务运动的诱导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D.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9、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造成F段发展趋势的原因是( )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睢海英 一.“人物形象”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语言表达的一般格式: ×××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人,他……,表现了他……的性格(思想品质)。 对这种题型,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揣摩: ⑴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⑵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⑶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⑷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⑸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人物形象分析题表述要点】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品质特征+ 形象的意义 二.“故事情节”常见题型 (1)文中写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宗旨,结合情节 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 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是起线索 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语言表达的一般格式: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1)全文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小说情节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3)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4)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思。 (5)结尾出人意料,情节逆转,深化主题。

2017年高考文综试卷分析

文综试卷分析 思想政治试题评析(一) 合肥七中程静 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I卷政治试题注重基础、导向明确,很好地发挥了高考选拔人才和促进高中政治课教学质量提高的功能和作用。整份试卷命题取材丰富,考查有新意,时代特征鲜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试题考点分布均衡,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能够客观、公平、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科素养。具体来说试卷有如下特点: 一、试题结构稳中有变,突出主干知识考查。 今年文综全国I卷的政治选择题仍然是12题至23题,共12道。非选择题结构有所变动,题号由以往38题2小题和39题3小题调整为:38题考查经济生活(14分);39题考查政治生活(12分);40题第1小题考查文化生活(10分),第2小题考查生活与哲学(12分),第3小题开放性试题“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4分)。试题结构编排有所更新,但考查范围和分值依然保持原有模式。 试卷回避“偏”“繁”“旧”知识点,坚持考试内容的基础性与考试范围的规范性相结合。突出主干知识考查,但又不失考查深度。试卷集中考查了学生对所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掌握程度,体现对基础知识学习的高度关注。例如,没有出现令大多考生焦虑的计算题,考查了曲线题,但要求学生对互补品和需求曲线的相关知识综合掌握。

二、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优势。 试卷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育德”和“增智”的彼此交融,塑造知行合一,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39题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相关公职人员“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作出解释为背景,请学生分析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的原因及其意义。本题通过突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和国家意识,学科特色得到鲜明体现。 试卷还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生动的案例把传统文化具体化,引导考生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如:19题以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设置情境考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40题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为背景,让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其成功的原因。这些题目重在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感受我国科技进步的成果,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试题中还隐含众多的公平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等主流价值理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有利于学生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贯彻高考改革理念,深化学科能力考查。 试题坚持能力立意,精选题材构建问题情境,强化学科基本能力的考查,对学科素养的

数学必修三回归分析经典题型带答案

1 / 3 数学必修三回归分析经典题型 1.一位母亲记录了儿子3~9岁的身高,由此建立的身高与年龄的回归模型为 93.7319.7?+=x y 用这个模型预测这个孩子10岁时的身高,则正确的叙述是( ) A.身高一定是145。83cm B .身高在145.83cm 以上 C .身高在145。83cm 以下 D 。身高在145.83cm 左右 【答案】D 【解析】解:把x=10代入可以得到预测值为145.83,由于回归模型是针对3—9岁的孩子的,因此这个仅仅是估计值,只能说左右,不能说在上或者下,没有标准.选D 2.对有线性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y =a +b x,关于回归系数b ,下面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①可以小于0;②大于0;③能等于0;④只能小于0. 【答案】① 【解析】由b 和r的公式可知,当r =0时,这两变量不具有线性相关关系,但b 能大于0也能小于0。 3。对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变量x 、y 有观测数据(x i ,y i)(i =1,2,…,10),它们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是y =3x+20,若101 i i x =∑=18,则10 1 i i y =∑=________. 【答案】254 【解析】由 10 1 i i x =∑=18,得x =1.8。 因为点(x ,y )在直线y =3x+20上,则y =25.4. 所以 10 1 i i y =∑=25.4×10=254. 4。下表是某厂1~4 由散点图可知,用水量y 与月份x 之间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其线性回归直线方程是 y =-0。7x +a,则a 等于________. 【答案】5.25 【解析】x =2。5,y =3。5, ∵回归直线方程过定点(x ,y ), ∴3.5=-0.7×2.5+a. ∴a=5。25. 5.由一组样本数据(x1,y 1),(x 2,y2),…,(xn ,yn )得到线性回归方程y =b x

高考历史常见题型____归类示例

高考历史常见题型归类示例 2011年5月 (一)文字型材料解析理解文字 1、概括归纳 (1)注意提示性文字(注解、出处及材料的开头和末尾) (2)抓住关键句、词、字。关注总结性的词句,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内容。借助标点符号及关键词划分层次。(3)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时间(各种方式的隐含时间信息) (4)材料中人物的阶级本质 (5)尽量不要照抄原文 例1、阅读下列材料:(2003年高考文综) (陈启源)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源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源)亦绝不为动,共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乃攻创缫丝小机,以便小资本家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而小机之利尤普。卒之(终于)风气日开,南、顺(南海、顺德)各属群相仿效。今(1900年)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 ——《南海县志》卷21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7分) 2、评价、影响、作用:要坚持辩证的观点(积极和消极) 3、观点论证题型: 第一种:无需判断,直接用史实论证(如:有人说…你对此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第二种:先判断观点(正确、错误或片面),然后用史实论证 第三种:开放性试题:先选择一种观点,然后论证。 第四种:陈述观点题。综合所列观点,找出合理之处,陈述自己的观点。 例2、2005年是甲午战败110周年和抗战胜利60周年,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1995年4月,台湾《马关条约》百年百人访日团在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上举行纪念会,认为台湾脱离中国,是台湾人“不幸中的大幸”。结合所学知识,批驳上述观点。(12分) (2)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指出“中华民族已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祝贺。”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10分) 例3、(2007年高考文综)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高中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适中,试题依据新教材、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联系实际为背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试卷结构:满分100分,时间是60分钟。考查资料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取题,50分非选取题值50分。满分100分。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问题一:选取题共20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每单元的“之最累”“人物类”“文化类”。 问题二:非选取题21—24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偏难。“商业经济”“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权特点”“和同为一家—民族祖先、与唐往来史实、对西藏管辖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时间归类”“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评价”。 1、学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有待提高。与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部分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历史学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看练习册或单元过关题就能够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学的方法,对历史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平时达标检测反馈

不及时有关,与平时训练和巩固练习少都有关系。 2、应用历史学知识迁移的潜力差,不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对基础知识在新课标下不能正确应用,对问题不善于分析。 3、审题潜力差,不能提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不能依据题目带给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就凭经验或印象答题。与学生阅读理解潜力较差有关,不会找关键词,不会总结中心意思。 三、改善措施 1、教师要转变历史学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历史学教学的功能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兴趣,设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下去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研究课标和新教材,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有效开展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认真钻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扩展教材的广度,整合课程资源,认真备好每节课,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潜力。 2、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搞笑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按课标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扎扎实实落实好基础知识,方法灵活多样,要启发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记硬背,要引导,不要代替,要让学生思考,不要一讲到底,要因学论教,而不要因教论学,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

回归分析及独立性检验的基本知识点及习题集锦

回归分析的基本知识点及习题 本周题目: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本周重点: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了解回归分析的必要性与回归分析的一般步骤;了解线性回归模型与函数模型的区别; (2)尝试做散点图,求回归直线方程; (3)能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回归分析,体会回归分析的实际价值与基本思想;了解判断刻画回归模型拟合好坏的方法――相关指数和残差分析。 本周难点: (1)求回归直线方程,会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回归分析. (2)掌握回归分析的实际价值与基本思想. (3)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检验与说明. (4)残差变量的解释; (5)偏差平方和分解的思想; 本周内容: 一、基础知识梳理 1.回归直线: 如果散点图中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一条直线附近,我们就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作回归直线。 求回归直线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作出散点图(由样本点是否呈条状分布来判断两个量是否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若存在线性相关关系→②求回归系数→ ③写出回归直线方程,并利用回归直线方程进行预测说明. 2.回归分析: 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 建立回归模型的基本步骤是: ①确定研究对象,明确哪个变量是解释变量,哪个变量是预报变量; ②画好确定好的解释变量和预报变量的散点图,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线性关系). ③由经验确定回归方程的类型. ④按一定规则估计回归方程中的参数(最小二乘法); ⑤得出结论后在分析残差图是否异常,若存在异常,则检验数据是否有误,后模型是否合适等. 3.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1)提出问题; (2)收集数据; (3)分析整理数据; (4)进行预测或决策。 4.残差变量的主要来源: (1)用线性回归模型近似真实模型(真实模型是客观存在的,通常我们并不知道真实模型到底是什么)所引起的误差。 可能存在非线性的函数能够更好地描述与之间的关系,但是现在却用线性函数来表述这种关系,结果就会产生误差。这 种由于模型近似所引起的误差包含在中。 (2)忽略了某些因素的影响。影响变量的因素不只变量一个,可能还包含其他许多因素(例如在描述身高和体重 关系的模型中,体重不仅受身高的影响,还会受遗传基因、饮食习惯、生长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通常它们每一个因素的影响可能都是比较小的,它们的影响都体现在中。 (3)观测误差。由于测量工具等原因,得到的的观测值一般是有误差的(比如一个人的体重是确定的数,不同的秤可 能会得到不同的观测值,它们与真实值之间存在误差),这样的误差也包含在中。 上面三项误差越小,说明我们的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

2021届高考历史经典题型巩固专练——卷1

经典题型巩固专练——卷1 1、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 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实现脱离 B.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 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 D.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 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宗法制被后世完全承袭 B.编修家谱具有敬宗收族的作用 C.家训家规渗透理学思想 D.族谱都能解释姓氏的演变历程

3、古代儒家思想认为统治者从规范外部行为和调控内心情绪出发, 通过礼的规范,政的划一,刑的强制,再配以乐的感染,便能统一民心,成就王道。据此可知礼乐制( ) A.直接为统治者而服务 B.明确等级森严的尊卑秩 序 C.通过道德教化以巩固统治 D.具有法律条文的效力 4、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始皇”为“制六合”而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A. 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设三公九卿加强皇权 C. 颁布细密严苛的法律 D.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5、西汉初年,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举措( ) A.推行于“推恩令”颁布后 B.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C.直接导致“七国之乱” D.意在防范封国的势力壮大 6、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三衙”,收精兵 C.各州郡财赋大 部分由中央掌握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7、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

高三历史模块考试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模块考试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内容包括必修一(1——13课)内容,现对其分析如下: 一、试卷分析 本次命题总的来看比较成功,主要表现在: 1.从内容上看,本次考试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25道,每题2 分,共50分。材料题3个,共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 考所考察的知识点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完全针对老师教学及 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未出现超纲现象,且对于各单元知识点 的考查重点突出,分配合理。 2.从命题特点方面看,本次命题特点分明,主要表现在:一是立 足教材,紧贴高考,命题取材多样化,命题视角多元化,目标 考查多维化,体现出“基础性”、“全面性”、“拓展性”的 原则;二是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考查学生分析解读历史材 料的能力,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 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着力树立起学生的“全球 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新史观。 3.从难易度方面看,本次命题比较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灵 活应变能力,设问时把握了论从史出的原则,对考生的思维提 出更高的要求,对高中文科教学和高考备考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4.具体分析 第26题,考察的核心信息是各国经济体制创新与调整,是必修二第三单元重点,三个设问都是基于基础知识,只是设问的问法发生

了变化。比如第一小题“据材料一指出列宁实施战略上退却的含义及目的”,本题命题意图是考察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影响,如果设问是直接问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影响,估计同学们都会,但是并没有这样设问,造成学生失分严重的现象,这也反映了现在学生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能熟练的记忆基础知识,但就是缺乏对知识的活学活用的能力,根本原因还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对材料的解读不到位。所以在讲评过程中,除了落实基础知识点外,还是侧重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 第27题,考察的是中国与经济全球化关系的阶段特征,是以小论题的形式考察。本题是学生拉开差距的一道题目。答的好的同学可以拿满分,但如果开头论点弄错,写再多也是零分。要加大这一类型题目的练习力度。 第28题考察儒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时代特征及其影响。关于儒学是学生分科后进入高二学习的内容,基础知识记得牢,但这题得分率不高,主要是对题干的分析和把握出现了偏差,比如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一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很多同学在卷面上呈现的却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材料相去甚远。 二、学生失分的原因 1.本学期时间短,内容多,讲授速度较快,学生消化不够,平时 缺少试题的训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