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舌诊中医诊断学

舌诊中医诊断学

舌诊中医诊断学
舌诊中医诊断学

舌诊,中医诊断学

第三章舌诊

Chapter 3 Tongue Observation

●概念及内容:

舌质(T Body);舌苔(T Coating)

●沿革:《内经》→《伤寒杂病论》→

《敖氏伤寒金镜录》→温病察舌

→现代研究

第一节舌诊概说(Summary)

一舌的形态结构

丝状乳头与蕈状乳头:

----与舌象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轮廊乳头与叶状乳头:

----与味觉有关

舌结构

舌乳头

二舌诊原理:

经络(meridian)

1舌脏腑(viscera)

2舌的不同部位与脏腑相应

☆临床意义(Significance):

盛衰;浅深;性质;进退;预后

☆Significance(舌诊的临床意义)

1 To judge the exuberance or decline of the genuine qi.(正气盛衰)

2 To distinguish the nature of the disease.(性质)

3 To detect the location of the disease.(浅深)

4 To infer the tendency of the disease.(进退预后)

不同部位分候脏腑

三方法和注意事项

1方法:舒展平坦;舌尖稍向下弯

2注意事项:⑴光线

⑵饮食或药品

*⑶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⑷察舌顺序(先质后苔)

中药染苔

四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Pink tongue with white and thin coating)

淡红舌:舌体柔软,活动自如,

颜色淡红

薄白苔:薄薄的、颗粒均匀、

干湿适中的、白苔

正常舌象

正常舌下脉络

☆舌象的生理性变异:

1年龄性别因素

2体质和禀赋因素

3气候环境因素

第二节望舌质(特征及临床意义)

(Observing Tongue Body )

一、舌神(Flourish and Withering)

1舌象特征:荣润有血色:荣舌(有神)

干枯无血色:枯舌(无神)

2意义:测知脏腑气血阴阳盛衰;

估计疾病的轻重和预后。

二舌色(Tongue Color)

(一)淡红舌(Pink T):舌体颜色淡红润泽

正常人——为气血调和的征象。

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未伤气血

内伤杂病——阴阳平和,病情尚轻

或为疾病好转之征兆

正常舌象

淡白舌:消化道出血

枯白舌(胃CA,舌干皱缩,无力伸出)

淡白舌

(三)红绛舌(Red and Crimson T):

鲜红;深红或略带暗红(发展)。

主热证(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成因有三:*强调舌诊在外感温热病的重要作用(清)舌色红→绛,提示热势轻→重。

例:舌质深绛——热入营血

红舌1:流感患者舌象,风温入里,气分热盛

红舌2:苔厚根黄,脏腑阳热亢盛,或外邪入里化热

舌尖红:支扩,上焦热盛

红绛舌少苔(浅裂纹)慢支继发

感染

红绛舌无苔(浅裂纹)慢性胃窦炎

(四)青紫舌(Purple and Blue T):

全舌青紫;紫气;瘀斑、瘀点

主气血不畅

例:舌淡紫或青紫湿润─阳虚阴盛,

气血运行不畅。

淡紫舌:肺心病,阳气不足,血行不畅

绛紫舌(里热炽盛,血行不畅)

全舌青紫:慢支肺气肿心衰

瘀斑舌(肝癌)

瘀斑舌

三舌形

指舌体的形质,病理舌形有老嫩、胖瘦、裂纹、芒刺、齿痕等异常变化

(一)老嫩(Toughness and Tenderness):

老: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

嫩:浮胖娇嫩,纹理细腻,舌色浅淡

为疾病虚实(寒热)的标志之一。

老──实(热)证

嫩──虚(寒)证

老舌

嫩舌

(二)胖大舌(Corpulent T):胖大或有齿痕

胖大舌主水湿、痰饮

肿胀舌主热盛、酒毒

例:舌淡白胖嫩(伴齿痕)─

气虚、阳虚,水湿内停

胖大舌(湿热内盛)

淡胖齿痕舌

(三)瘦薄舌(Thinness T):瘦小而薄

主阴血亏虚

例:舌色浅淡而瘦薄─心脾两虚(气血两虚)

舌色红绛而瘦薄——热盛伤阴

或阴虚火旺

淡白瘦薄舌

红绛瘦薄舌

(四)齿痕舌(Teeth-print T):牙齿压痕

主脾虚,水湿内停

淡胖大而润,边有齿痕-寒湿或阳虚水停

淡红边有齿痕-脾气虚

红而肿胀满口,有齿痕-湿热痰浊

齿痕舌

淡胖齿痕舌

(五)芒刺舌(Prickle T):舌蕈状乳头肿胀或高突,摸之棘手脏腑阳热亢盛,或血分热盛

芒刺舌脏腑热盛

芒刺舌外感热病

芒刺舌阴虚火旺(失眠,过食辛辣,夜间工作紧张)

(六)裂纹舌(Crack T):

明显裂沟;无苔覆盖

多少不等;深浅不一

主阴血亏虚

*注意区分先天性(生理性)裂纹舌

和病理性裂纹舌

裂纹舌(肿瘤患者,久病阴液已伤)

红绛裂纹舌(少苔,舌前干燥多条纵形裂纹,阴虚火旺)

裂纹舌花剥苔(气虚,痰湿内停)

四舌的动态(The Moving State of Tongue)

(一)痿软(Atrophy T):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

阴虚(包括高热伤阴)、气血两虚

(二)强硬(Stiffness T):失柔,屈伸、转动不便

热入心包;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

强硬舌:乙脑(外感温热病高热伤津.转动不灵苔垢堆积,药物残留)

(三)歪斜舌(wryness T):伸舌偏向一侧中风、或中风先兆

(四)震颤舌(Tremor T):不自主颤动

肝风内动

(血虚、阴虚、热极、阳亢)

歪斜舌

(五)吐弄舌(Protruding and Licking T):

反复、不自主伸出口外或四处舐弄

心脾有热;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动风先

(六)短缩舌(Shortness T):

不能伸长,甚者舌不抵齿

寒凝、痰阻、血虚、津伤

弄舌(先天愚型)

短缩舌1:津液元气极度耗损

短缩舌2:正气大伤病情危重

五舌下络脉(Hypoglossal vessels):

正常两条,无分枝、瘀点

是分析气血运行情况的重要依据。

气血不足;血瘀证

舌下络脉1

舌下络脉2:血吸虫肝硬化,青紫,怒张,延长

舌下络脉3:肺心病,紫黑,弥漫性扩张,珠状瘀点第三节望舌苔

(Observing Tongue Coating )

正常舌苔:是胃气正常的表现

病理性舌苔:胃气挟邪气上泛而成

内容:苔质;苔色

一苔质

(一)厚薄(Thickness and Thinness):见底与否

反映邪正盛衰和邪气深浅

1薄苔─有胃气:病初在表,轻浅,未伤胃气。

2厚苔─胃气伤:挟食浊、痰湿等病邪上蒸;邪盛入里,病情较重薄白苔

3渐变薄→厚:邪气渐盛,病进

厚→薄:正气胜邪,病退

4骤变薄→厚:邪气极盛,迅速入里

厚→薄: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厚苔退化

(二)润燥(Moistness and Dryness):

津液盈亏及输布情况

润苔:正常舌苔,津液未伤。

滑苔:主痰饮、主湿。

燥苔、糙苔:津液已伤;津液输布障碍

(湿阻阳气,气不化津)。

? 例:舌淡而苔滑:水湿内停

舌红苔燥:热甚伤津

舌淡苔燥:湿遏阳气

? 润燥变化

润→燥:热重津伤;津失输布

燥→润:热退津复;饮邪始化

润苔

燥苔:热盛伤津

燥苔:脾虚津停,津液不布,慢支咳嗽痰多,舌苔厚腻干燥

滑苔:阳虚不运,水湿内停

滑苔:痰湿内盛,血行不畅

糙苔:长期发热,津液枯涸,舌红干裂,舌苔黄糙如砂粒

(三)腐腻(Putrid and Greasiness):

腐:松;大;边中厚;刮易去;如豆渣;可见质

腻:密;细;边薄中厚;刮难去;如油脂;不见质

腻苔:湿浊,痰饮,湿温

腐苔:食积胃肠,痰浊内盛

腻苔

粘腻苔:湿浊之邪较甚,脾胃阳气被遏

滑腻苔:苔腻与水湿过多同见(痰湿停积,血行不畅)

垢腻苔:腻而胶结垢浊,苔色灰黄,湿浊胶结于里,病情缠绵难愈

腐苔

(四)剥落(Exfoliation):部分或全部脱落

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

镜面舌: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有苔→剥苔:胃气阴两虚,正气渐衰

无苔→薄白苔:邪去正胜,胃气渐复

*注意与生理性(先天性)剥苔的区别。

剥苔:痰湿未化,胃气胃阴损伤,慢性病

剥苔:根剥,肾阳不足,痰饮水湿内停

剥苔:气虚或气血两虚,生长不良

剥苔:气阴两虚

地图舌1

地图舌2

镜面舌1

镜面舌2

(五)真假(The True and False):

敛实,紧贴,刮之不去——真苔(有根苔)

不实,浮涂,刮之即去——假苔(无根苔)

判断胃气存亡

辨轻重预后

无根苔:肝癌晚期,舌质红绛,舌面起刺,舌苔黄浊,不刮自脱,提示内热炽盛,胃阴大伤

无根苔:经揩后,大部分颗粒状黄苔被揩去,舌面上无新苔复生,胃气阴已伤,病情较重

二苔色(Colors of Tongue Coating)

(一)白苔(White Coating):厚薄之分

主表证,寒证

薄白:表证初起;气血亏虚;燥热伤津

厚白:痰湿、食积;瘟疫、内痈(积粉)

薄白苔淡舌:齿痕,气血不足

薄白滑苔,淡紫舌:舌面过于湿润,根略厚,胖痕,阳虚温煦推动无力,湿停,血行不畅

薄白干苔,淡红舌:风热表证初起,津液损耗

白厚腻苔:痰湿,食浊内阻.

积粉苔:苔白满布,如白粉堆积,根部灰黄,望之似干,扪之不燥,外感秽浊疫气,热毒内盛,瘟疫或内痈

(二)黄苔(Yellow Coating):淡黄;深黄;焦黄

主里证,热证

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热结

*不可概作热论:如黄滑苔,为阳虚水湿不化

薄黄苔,红舌:流感患者舌象,风温入里,气分热盛

黄苔淡红舌:风热初起

白腻苔化黄,淡红舌:舌前部红点,提示寒湿寒痰逐渐化热

黄瓣苔红绛舌:舌面有浅裂纹,热盛伤津;白腻苔说明原来病邪为痰饮,湿浊

黄糙苔厚干裂颗粒粗糙舌前有裂纹,邪热炽盛,津液耗伤

焦黄苔红舌:里热炽盛,津液枯涸

黄滑苔:质淡胖而润,阳气虚衰,水湿不化;寒湿寒痰等阴寒之邪

(三)灰黑苔(Grey and Black Coating):

浅黑色;深灰色

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主里热或里寒的重症)

灰黑而润:阳虚寒凝,水饮内停

焦黑干燥:热极津枯

垢腻灰苔:灰黄脏,湿浊之邪较盛

焦黑苔:胆道感染,舌红而干,中根部黑而糙裂,两边少许白腻苔,邪热亢盛,湿浊化燥伤津

黑燥苔:胃癌患者临终前两天,黑而燥裂,根部黑苔长如黑毛,舌体卷缩,舌质枯白无化.阴液耗竭,内热极盛.

●深浅与病情相应:苔色越黑,病情越重。

●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来,既可见于寒证又可见于热证,均较重。

●寒证灰黑苔常由白苔发展而成,热证灰黑苔常由黄苔(焦黄苔)发展而成。

●要区别其寒热属性,苔质润燥为重要指征。

第四节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一舌象分析的要点

(一)察舌的神气和胃气

(二)舌体和舌苔的综合分析

(三)舌象的动态分析

(一)察舌的神气和胃气

★比较舌质(神气)及舌苔(胃气)的临床意义:

舌质:⑴脏腑精气的盛衰;舌苔:⑴病邪的性质;

⑵间接反映邪气性质;⑵病位的浅深;

⑶推断疾病预后转归。⑶胃气的存亡。

*一般规

律:舌质反映正气盛衰,

舌苔反映病邪性质。

(二)舌体和舌苔的综合分析

1.舌苔或舌体单方面异常──病情尚属单纯。

2.舌苔和舌体变化一致──病机相同,主病为两者意义的综合。

3.舌苔和舌体变化不一致──应综合分析其病因病机及其相互关系。

(三)舌象的动态分析

当舌苔和舌体变化不一致时,往往提示病体同时存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病理变化,病情较复杂,当结合全身症状,综合分析。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一)判断邪正盛衰

(二)区别病邪性质

(三)辨别病位浅深

(四)推断病势进退

(五)估计病情预后

作业:

★试述舌诊的临床意义。

淡白舌:消化道出血

枯白舌(胃CA,舌干皱缩,无力伸出)

淡白舌

红舌1:流感患者舌象,风温入里,气分热盛

红舌2:苔厚根黄,脏腑阳热亢盛,或外邪入里化热

舌尖红:支扩,上焦热盛

红绛舌少苔(浅裂纹)慢支继发感染

红绛舌无苔(浅裂纹)慢性胃窦炎

淡紫舌:肺心病,阳气不足,血行不畅

绛紫舌(里热炽盛,血行不畅)

全舌青紫:慢支肺气肿心衰

瘀斑舌(肝癌)

瘀斑舌

胖大舌(湿热内盛)

齿痕舌

淡胖齿痕舌

淡白瘦薄舌

红绛瘦薄舌

齿痕舌

淡胖齿痕舌

芒刺舌脏腑热盛

芒刺舌外感热病

芒刺舌阴虚火旺(失眠,过食辛辣,夜间工作紧张)

裂纹舌(肿瘤患者,久病阴液已伤)

红绛裂纹舌(少苔,舌前干燥多条纵形裂纹,阴虚火旺)

裂纹舌花剥苔(气虚,痰湿内停)

强硬舌:乙脑(包感温热病高热伤津.转动不灵苔垢堆积,药物残留) 痿软舌

弄舌(先天愚型)

短缩舌1:津液元气极度耗损

短缩舌2:正气大伤病情危重

舌下络脉1

舌下络脉2:血吸虫肝硬化,青紫,怒张,延长

舌下络脉3:肺心病,紫黑,弥漫性扩张,珠状瘀点

薄白苔

厚苔退化

润苔

燥苔:热盛伤津

燥苔:脾虚津停,津液不布,慢支咳嗽痰多,舌苔厚腻干燥

滑苔:阳虚不运,水湿内停

滑苔:痰湿内盛,血行不畅

糙苔:长期发热,津液枯涸,舌红干裂,舌苔黄糙如砂粒

腻苔

粘腻苔:湿浊之邪较甚,脾胃阳气被遏

滑腻苔:苔腻与水湿过多同见(痰湿停积,血行不畅)

垢腻苔:腻而胶结垢浊,苔色灰黄,湿浊胶结于里,病情缠绵难愈

腐苔

剥苔:痰湿未化,胃气胃阴损伤,慢性病

剥苔:根剥,肾阳不足,痰饮水湿内停

剥苔:气虚或气血两虚,生长不良

剥苔:气阴两虚

地图舌1

地图舌2

镜面舌1

镜面舌2

无根苔:肝癌晚期,舌质红绛,舌面起刺,舌苔黄浊,不刮自脱,提示内热炽盛,胃阴大伤

无根苔:经揩后,大部分颗粒状黄苔被

揩去,舌面上无新苔复生,胃

气阴已伤,病情较重

薄白苔淡舌:齿痕,气血不足

薄白滑苔,淡紫舌:舌面过于湿润,根略厚,胖痕,阳虚温煦推动无力,湿停,血行不畅

薄白干苔,淡红舌:风热表证初起,津液损耗

白厚腻苔:痰湿,食浊内阻.

积粉苔:苔白满布,如白粉堆积,根部灰黄,望之似干,扪之不燥,外感秽浊疫气,热毒内盛,瘟疫或内痈

*不可概作热论:如黄滑苔,为阳虚水湿不化

薄黄苔,红舌:流感患者舌象,风温入里,气分热盛

黄苔淡红舌:风热初起

白腻苔化黄,淡红舌:舌前部红点,提示寒湿寒痰逐渐化热

黄瓣苔红绛舌:舌面有浅裂纹,热盛伤津;白腻苔说明原来病邪为痰饮,湿浊

黄糙苔厚干裂颗粒粗糙舌前有裂纹,邪热炽盛,津液耗伤

焦黄苔红舌:里热炽盛,津液枯涸

黄滑苔:质淡胖而润,阳气虚衰,水湿不化;寒湿寒痰等阴寒之邪

垢腻灰苔:灰黄脏,湿浊之邪较盛

焦黑苔:胆道感染,舌红而干,中根部黑而糙裂,两边少许白腻苔,邪热亢盛,湿浊化燥伤津

黑燥苔:胃癌患者临终前两天,黑而燥裂,根部黑苔长如黑毛,舌体卷缩,舌质枯白无化.阴液

耗竭,内热极盛.

中医诊断学(舌诊、闻诊)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中医诊断学(舌诊、闻诊)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总分:16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2型题(总题数:37,分数:74.00) 1.热极津枯重证之人,可见( )(2007年第157题) (分数:2.00) A.干荔舌√ B.赭黑舌 C.火柿舌 D.雪花舌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危重舌象的临床意义,属于识记型考题。干荔舌为舌敛束而无津,形如干荔肉,主热极津枯,病危。B选项色赭带黑,主肾阴将绝,病危。C选项舌如火柿,或色紫而干晦如猪肝,主内脏败坏,病危。D选项主脾阳衰败,胃无生气。 2.黄腻灰黑苔多提示( )(2007年第158题) (分数:2.00) A.热极津枯 B.湿热内蕴√ C.痰湿久郁 D.寒湿内阻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复合舌象的临床意义,属于应用型考题。灰黑苔可代表寒证和热证,苔黄腻代表湿热,故选B。 3.中风先兆的舌态是( )(2005年第17题) (分数:2.00) A.舌短 B.舌萎 C.弄舌 D.吐舌 E.舌强√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舌态的临床意义,属于识记型考题。中风先兆为舌体强硬。故选E。 4.舌苔黑而润滑多属( )(2005年第18题) (分数:2.00) A.寒盛阳衰√ B.热盛伤津 C.阴虚火旺 D.痰火内蕴 E.湿热熏蒸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舌诊中望舌苔,属于应用型考题。苔黑而干燥属于热证,苔黑而润滑多属寒证。内有寒邪,津液不化故舌多润滑。排除BCDE,故选A。 5.外感秽浊之气,热毒内盛可见( )(2004年第15题) (分数:2.00) A.白腻苔 B.黄腻苔 C.积粉苔√ D.灰黑干燥苔 E.黑苔而滑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舌苔的临床意义,属于识记型考题。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为积粉萏,常见于瘟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故选C。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脉诊,是医生用手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脉学著作主要有:晋代王叔和著《脉经》,确定了二十四脉,是最早的脉学专著。张景岳著《景岳全书》,祥论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症从舍等。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载二十六脉。李士材著《诊家正眼》,增定二十八脉。 第一节诊脉概述 一、脉诊原理 脉象是指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搏动、心气盛衰、脉道通利和气血盈亏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的至数与心的搏动频率、节律相应。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并有约束和推进血流的作用,直接影响脉象。 (二)气学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血充盈于脉道,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的搏动也靠气的调节,因此,气与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有助于血的运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而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肝藏血,贮血和调节血液,肝又能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有关。 一、诊脉部位 (一)三部九候诊法 《素问》三部九候诊法,又称遍诊法。分为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二)人迎寸口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见于《内经》,是通过诊人迎、寸口两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人迎主要反映体表的情况,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 (三)仲景三部诊法 仲景三部诊法,指诊寸口脉候脏腑,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的诊法。 (四)寸口诊法 1.寸口部位:是手腕部挠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挠动脉),又称气口、脉口。 2.独取寸口脉诊病的原理:一是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肺经起于中焦,可以反映胃气的强弱。二是肺朝百脉,脏腑气血变化能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三是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诊脉方便。

中医诊断学绪论及望诊试题

中医诊断学测试题--绪论、望诊 科室:姓名:日期:2016.11.4 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9分) 1.胸闷、口渴属于() A症状B体征C病D证型 2.中医称“肝郁脾虚证”属于() A证B证名C证候D病 3.视其疾病的外在表现来推断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 4.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快、不及的异常变化,从正常中发现异常,对比中找出差别,从而认识疾病本质()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 5.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A神B色C形D态6.危重病人出现的暂时“好转”属于() A失神B少神C神乱D假神 7.躁、狂、癫、痴、痫反复发作,但缓解期并无神志失常属于() A失神B少神C神乱D假神 8.四季平色中错误的说法是() A春季稍青B夏季稍赤C秋季稍黄D冬季稍黑9.两颧潮红常见于() A阳热亢盛证B阴虚阳亢证C虚阳浮越证D肺热瘀毒证10.淡白无华可能提示() A阳气暴脱B阳虚水泛C肝郁脾虚D血虚/失血11.小儿惊风可能出现的病色为()

A赤B白C黄D青12.黑色常见于() A肝虚B脾虚C肾虚D血虚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心主皮毛B肝主筋腱C脾主肌肉D肾主骨骼14.五色中与肝对应的颜色是() A赤B白C黄D青15.苦笑貌常见于() A小儿惊风B破伤风C狂犬病D瘿瘅16.目赤肿痛常提示() A实热证B虚热证C阳虚证D阴虚证17.耳背红络常提示() A热毒上攻B麻疹先兆C阴寒内盛D气血亏虚18.鼻柱溃陷可能提示() A哮喘病 B 酒齄鼻C麻风病D梅毒病19.耳廓萎缩常见于()A肾气不足B邪气充盛C肾精耗竭D血瘀日久20.鼻流浊涕常见于() A外感风寒B外感风热C阳毒热深D肺胃蕴热21.口振常见于() A伤寒B破伤风C中风D动风22.唇色深红常见于() A煤气中毒B热盛/热极C血瘀证D寒盛/痛极23.患者睑面先肿,发肿迅速常见于() A心肾阳衰B脾肾阳虚C风水犯肺D风邪中络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1分) 1.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包括()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2.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包括() A整体审查B诊法合参C病证分离D病证结合3.望诊包括() A全身望诊B局部望诊C望排泄物D望小儿指纹

中医诊断学绪论及望诊试题

中医诊断学测试题--绪论、望诊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9分) 1?胸闷、口渴属于() A症状B体征C病D证型2?中医称“肝郁脾虚证”属于() A证B证名C证候D病 3.视其疾病的外在表现来推断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4?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快、不及的异常变化,从正常中发现异常,对比中找出差别,从而认识疾病本质()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5?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A神B色C形D态6?危重病人出现的暂时“好转”属于() A失神B少神C神乱D假神7?躁、狂、癫、痴、痫反复发作,但缓解期并无神志失常属于()A失神B少神C神乱D假神A春季稍青B夏季稍赤C秋季稍黄D冬季稍黑9?两颧潮红常见于() A阳热亢盛证B阴虚阳亢证C虚阳浮越证D肺热瘀毒证10.淡白无华可能提示() A阳气暴脱B阳虚水泛C肝郁脾虚D血虚/失血11.小儿惊风可能出现的病色为() A赤B白C黄D青 12.黑色常见于() A肝虚B脾虚C肾虚D血虚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心主皮毛B肝主筋腱C脾主肌肉D肾主骨骼14.五色中与肝对应的颜色是() A赤B白C黄D青 15.苦笑貌常见于() A小儿惊风B破伤风C狂犬病D瘿瘅16.目赤肿痛常提示() 8?四季平色中错误的说法是( 精品文档 科室: 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日期:2016.11.4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A实热证B虚热证C阳虚证D阴虚证仃?耳背红络常提不( ) A热毒上攻B麻疹先兆C阴寒内盛D气血亏虚18?鼻柱溃陷可能提示() A哮喘病B酒鼻査鼻C麻风病D梅毒病19?耳廓萎缩常见于() A肾气不足B邪气充盛C肾精耗竭D血瘀日久20?鼻流浊涕常见于() A外感风寒B外感风热C阳毒热深D肺胃蕴热21.口振常见于() A伤寒B破伤风C中风D动风 22?唇色深红常见 ( ) 于 A煤气中毒B热盛/热极C血瘀证D寒盛/痛极 23?患者睑面先 发肿迅速常见于() 肿, A心肾阳衰B脾肾阳虚C风水犯肺D风邪中络 一、多选题(每题3分,共21分) 1.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包括()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2?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包括() A整体审查B诊法合参C病证分离D病证结合3.望诊包括() A全身望诊B局部望诊C望排泄物D望小儿指纹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为“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法,统称为中医四诊。《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在《伤寒论》中也曾说:“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中医四诊以望诊为首,绝非偶然,而是别有深意的,正如上面所说。 今天我们学习望诊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独特的知识,李氏奇效舌诊及望舌用药法。 、 望舌诊病是中医四诊之中的望诊里面的最重要的一环,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最早记录舌诊者是扁鹊(公元前407年- 公元前310年,河北省任丘市人),扁鹊创立和发展了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查疾病的方法。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舌诊专著。 随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在研究温热病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温病察舌”的方法,对温病的分型、分期、辨证用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王景韩《神验医宗舌镜》中说:“内有是症,外有是舌”。 为什么通过舌相就能诊查获知全身各处的疾病症状呢? 中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的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应在舌象上,所谓“有诸内者,必形于诸外”(出自《丹溪心法》)。《黄帝内经》中也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当以观外乎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清·杨云峰《临证验舌法》论:“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又说:“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是以验舌一法,临症者不可不讲也”。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形体与姿态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形体与姿态 望形体既望人体的宏观外貌,包括身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特征、躯干四肢、皮肉筋骨等等。人的形体组织内合五脏,故望形体可以测知内脏精气的盛衰。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人的形体有壮、弱、肥、瘦之分。凡形体强壮者,多表现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强健、皮肤润泽,反映脏腑精气充实,虽然有病,但正气尚充,预后多佳。凡形体衰弱者,多表现为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消瘦,皮肤干涩,反映脏腑精气不足,体弱易病,若病则预后较差。肥而食少为形盛气虚,多肤白无华,少气乏力,精神不振。这类病人还常因阳虚水湿不化而聚湿生痰,故有“肥人多湿”之说。如瘦而食少为脾胃虚弱。形体消瘦,皮肤干燥不荣,并常伴有两颧发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者,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之证,故又有“瘦人多火”之说。其严重者,消瘦若达到“大肉脱失”的程度,卧床不起,则是脏腑精气衰竭的危象。 望姿态 正常的姿态是舒适自然,运动自如,反应灵敏,行住坐卧各随所愿,皆得其中。在疾病中,由于阴阳气血的盛衰,姿态也随之出现异常变化,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病态。望姿态,主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异常动作及与疾病有关的体位变化。如病人睑、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在外感病中,多是发痉的预兆;在内伤杂病中,多是血虚阴亏,经脉失养。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

于痉病,常见于肝风内动之热极生风、小儿高热惊厥、温病热入营血、也常见于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此外,痫证、破伤风、狂犬病等,亦致动风发痉。战栗常见于疟疾发作,或外感邪正相争欲作战汗之兆。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为痿证。关节肿大或痛,以致肢体行动困难,是为痹证。四肢不用,麻木不仁,或拘挛,或痿软,皆为瘫痪。若卒然昏倒,而呼吸自续,多为厥证。痛证也有特殊姿态。以手护腹,行则前倾,弯腰屈背,多为腹痛,以手护腰,腰背板直,转动艰难,不得俯仰,多为腰腿痛;行走之际,突然停步,以手护心,不敢行动,多为真心痛。蹙额捧头,多为头痛。如病人畏缩多衣,必恶寒喜暖,非表寒即里寒;病人常欲揭衣被,则知其恶热喜冷,非表热即里热。伏首畏光,多为目疾;仰首喜光,多为热病,阳证多欲寒,欲得见人;阴证则欲得温,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从坐形来看,坐而喜伏,多为肺虚少气;坐而喜仰,多属肺实气逆;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咳喘肺胀,或为水饮停于胸腹。但卧不耐坐,坐则神疲或昏眩,多为气血双亏或脱血夺气。坐而不欲起者,多为阳气虚。坐卧不安是烦躁之征,或腹满胀痛之故。从卧式来看,卧时常向外,身轻能自转侧,为阳证、热证、实证;反之,卧时喜向里,身重不能转侧,多为阴证、寒证,虚证;若病重至不能自己翻身转侧时,多是气血衰败已极,预后不良。蜷卧成团者,多为阳虚畏寒,或有剧痛;反之,仰面伸足而卧,则为阳证热盛而恶热。 望诊之望神 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舌诊中医诊断学

舌诊,中医诊断学 第三章舌诊 Chapter 3 Tongue Observation ●概念及内容: 舌质(T Body);舌苔(T Coating) ●沿革:《内经》→《伤寒杂病论》→ 《敖氏伤寒金镜录》→温病察舌 →现代研究 第一节舌诊概说(Summary) 一舌的形态结构 丝状乳头与蕈状乳头: ----与舌象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轮廊乳头与叶状乳头: ----与味觉有关 舌结构 舌乳头 二舌诊原理: 经络(meridian) 1舌脏腑(viscera) 2舌的不同部位与脏腑相应 ☆临床意义(Significance): 盛衰;浅深;性质;进退;预后 ☆Significance(舌诊的临床意义) 1 To judge the exuberance or decline of the genuine qi.(正气盛衰) 2 To distinguish the nature of the disease.(性质) 3 To detect the location of the disease.(浅深) 4 To infer the tendency of the disease.(进退预后) 不同部位分候脏腑 三方法和注意事项 1方法:舒展平坦;舌尖稍向下弯 2注意事项:⑴光线 ⑵饮食或药品 *⑶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⑷察舌顺序(先质后苔)

中药染苔 四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Pink tongue with white and thin coating) 淡红舌:舌体柔软,活动自如, 颜色淡红 薄白苔:薄薄的、颗粒均匀、 干湿适中的、白苔 正常舌象 正常舌下脉络 ☆舌象的生理性变异: 1年龄性别因素 2体质和禀赋因素 3气候环境因素 第二节望舌质(特征及临床意义) (Observing Tongue Body ) 一、舌神(Flourish and Withering) 1舌象特征:荣润有血色:荣舌(有神) 干枯无血色:枯舌(无神) 2意义:测知脏腑气血阴阳盛衰; 估计疾病的轻重和预后。 二舌色(Tongue Color) (一)淡红舌(Pink T):舌体颜色淡红润泽 正常人——为气血调和的征象。 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未伤气血 内伤杂病——阴阳平和,病情尚轻 或为疾病好转之征兆 正常舌象 淡白舌:消化道出血 枯白舌(胃CA,舌干皱缩,无力伸出) 淡白舌 (三)红绛舌(Red and Crimson T): 鲜红;深红或略带暗红(发展)。 主热证(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成因有三:*强调舌诊在外感温热病的重要作用(清)舌色红→绛,提示热势轻→重。 例:舌质深绛——热入营血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望诊)模拟试卷3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望诊)模拟试卷3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2,分数:24.00) 1.神在全身皆有表现,却突出表现于 (分数:2.00) A.语言 B.动态 C.目光√ D.表情 解析:解析:神是机体生命活动及精神意识状态的综合体现,而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睛又被称为“心灵的窗户”,故神虽全身皆有表现,但却突出地反映于目光。 2.戴阳症的面色是 (分数:2.00) A.满面通红 B.颧部潮红 C.颧红如妆√ D.面青颊赤 解析:解析:戴阳证病人,由于阴不敛阳,以致虚阳浮越于上,而见颧红如妆。 3.形成面色黄的原因主要是 (分数:2.00) A.阴寒内盛 B.脾虚湿蕴√ C.心肺气虚 D.肾阴亏损 解析:解析:黄为脾虚湿蕴之象。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气而不充,故面色发黄。 4.面色黄而虚浮,称为 (分数:2.00) A.萎黄 B.黄疸 C.阴黄 D.黄胖√ 解析:解析:脾失健运,水湿泛溢肌肤,故面黄虚浮。 5.“囟填”的形成,主要由于 (分数:2.00) A.肾气不足 B.气而不足 C.吐泻伤津 D.外感时邪√ 解析:解析:外感时邪,火毒上攻,致囟门高突而成。 6.热入营血。口唇可见 (分数:2.00) A.色泽红润 B.唇红绛而干√ C.唇色淡红 D.唇色鲜红 解析:解析:色红主热,邪热甚则色深红;热盛伤津,灼伤营阴,则唇绛而干。

7.舌体瘦薄,舌色淡白。说明 (分数:2.00) A.阴亏 B.伤津 C.气血两虚√ D.阳虚 解析:解析:气血两虚不能充盈于舌体所致。 8.目窠凹陷属于 (分数:2.00) A.水肿病 B.肝胆火炽 C.肾精耗竭 D.五脏精气衰竭√ 解析:解析: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五脏六腑精气衰竭,不能滋养于目,则目睛下陷窠内,病属难治。 9.小儿指纹紫红,多主 (分数:2.00) A.外感表证 B.里热实证√ C.痛证;惊风 D.血络郁闭 解析:解析:色红主热,鲜红多属外感表证,色紫红者,则提示邪热深入为内热。 10.阴囊肿大,皮泽透明的是 (分数:2.00) A.水疝√ B.寒疝 C.疝 D.狐疝 解析:解析:阴囊肿大,皮泽透明的,称“水疝“,是水湿停聚,下注阴囊所致。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少神的临床表现的是 (分数:2.00) A.目光乏神,双目少动 B.少气懒言,食欲减退 C.精神萎靡,意识模糊√ D.动作迟缓,少气懒言 解析:解析:少神即神气不足,是精气不足、神气不旺的表现,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双目少动;面色恍白少华;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少气懒言,食欲减退等。而C选项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属于精亏神衰而失神的表现,可见于久病虚衰或邪实神乱的重病患者,临床上可表现为精神萎靡,意识模糊;目暗睛迷,瞳神呆滞,或目翻上视;面色晦暗无华,表情淡漠;肌肉瘦削,大肉已脱,动作失灵;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呼吸异常,气息微弱。 12.面色青与面色白的共同主病是 (分数:2.00) A.疼痛 B.寒证√ C.失血 D.血瘀 解析:解析:(1)青色,主病是寒证、疼痛、血瘀、气滞、惊风。由于寒邪凝滞,或气滞血瘀,或疼痛剧烈,或筋脉拘急,或热盛动风,致脉络阻滞,血行不畅,故见青色。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多属阴寒内盛、痛剧,可见于骤起的气滞腹痛、寒滞肝脉等病证中。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为心阳不振、心血瘀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上篇诊法四诊总括 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 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 一、问诊的方法 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 (―)问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 三、问现在症状 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 (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 (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 (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 (二)问汗 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 (三)问疼痛 (1)问疼痛的性质

中医诊断学 脉诊考点练习解析

中医诊断学第五单元脉诊 一、A1 1、细脉的特征表现为 A、脉细如线,应指显然 B、脉浮细而软,轻取即得 C、脉极沉细而软,重按乃得 D、脉极细极软,似有若无 E、以上都不是 2、数脉的脉率表现为 A、一息五至 B、一息八至以上 C、一息七八至 D、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E、以上都不是 3、浮而无根,至数不齐,脉力不匀的脉象是 A、伏脉 B、浮脉 C、芤脉 D、散脉 E、革脉 4、迟脉类常见的脉象是 A、缓脉、紧脉、弦脉

C、涩脉、结脉、迟脉 D、细脉、微脉、代脉 E、散脉、革脉、涩脉 5、属于虚脉类脉象的是 A、虚脉、细脉、代脉 B、实脉、紧脉、虚脉 C、微脉、涩脉、缓脉 D、伏脉、代脉、弱脉 E、革脉、结脉、短脉 6、下列不属于浮脉类的脉象是 A、洪脉 B、濡脉 C、散脉 D、芤脉 E、促脉 7、下列属于沉脉类的脉象是 A、滑脉 B、濡脉 C、弦脉 D、弱脉 E、洪脉 8、下列何种脉象不可见于正常人

B、实脉 C、缓脉 D、长脉 E、弱脉 9、下列脉象中,均可见于惊恐、疼痛的是 A、紧脉、结脉 B、涩脉、濡脉 C、滑脉、动脉 D、结脉、代脉 E、代脉、动脉 10、主痰湿常见的脉象是 A、牢脉 B、革脉 C、弦脉 D、滑脉 E、代脉 11、下列脉象中既可见于健康人,又可见于病情进一步发展的是 A、濡脉 B、大脉 C、滑脉 D、缓脉 E、数脉

12、厥病及痛极的患者常见的脉象是 A、伏脉 B、散脉 C、革脉 D、牢脉 E、虚脉 13、弦脉主病不包括的是 A、疼痛 B、痰饮 C、肝胆病 D、气血两虚 E、老年健康者 14、脉象特征表现为往来流利圆滑,如珠走盘的是 A、数脉 B、滑脉 C、动脉 D、涩脉 E、弦脉 15、沉脉的脉象表现为 A、沉细无力而软 B、浮细无力而软 C、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上篇诊法 四诊总括 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 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 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 第一章问诊 问诊总括 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 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一、问诊的方法 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 (―)问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 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 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 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 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三、问现在症状 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1.问寒热 (1)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 (2)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 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 (1)问疼痛的性质 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虚证病久痛势轻,痛而喜按阵发松,实证痛短痛势剧,痛而拒按持续痛。(2)问疼痛的部位 1.头痛 头痛病在髄诸阳实痛暴急虚缓长风热面赤身恶热风寒怕风头项强气虚绵綿过劳甚血虚头晕面白苍前额阳明少阳侧巅顶厥阴后太阳头痛连齿少阴病牙为骨余病肾详2.胸痛 胸痛病证有多般胸痹憋闷痛引肩面青痛剧真心痛肺热热咳喘鼻煽潮热盗汗阴虚证痰湿胸闷喘多痰肺痈咳吐脓血臭气滯太息胀痛连刺痛血瘀有定处痞满不痛寒热兼3.问胁部 胁痛病犯肝胆经气胀火灼刺瘀成悬饮咳痛肋间满呕恶身黄湿热蒸往来寒热少阳证伤寒胸胁苦满疼4.胃脘痛 胃脘冷痛属于寒热痛口臭便结干血瘀刺痛胀气滯阴虚嘈杂五心烦5.腹痛 大腹总属脾胃乡小腹肠肾胞膀胱两胁少腹肝经过痛位不同知病方实证拒按痛急暴虚证喜按痛缓长得热痛减属寒痛痛而喜冷热为殃持续阵发胀吐闭肠闭肠结气不通全腹压痛反跳痛脏器穿孔或热毒6.背痛

中医诊断学脉诊——脉象机理分析

一、浮脉类 浮脉 机理分析:浮脉为阳脉,《内经》称为毛脉,在时应秋,在脏应肺。桡动脉部位浅表而显浮象,瘦人肌薄而见浮脉,夏秋脉象偏浮,皆属常脉。 表证见浮脉是机体驱邪向外的表现。外邪侵袭肤表,卫阳抗邪于外,人体气血趋向于肤表,脉气亦鼓动于外,故见浮脉。邪盛而正气不虚时,脉浮而有力;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时,脉多浮而无力。外感风寒,则寒主收引,血管拘急,故脉多浮紧;外感风热,热则血流薄急,故脉多浮数。 散脉 机理分析:由于气血虚衰,精气欲竭,阴不敛阳,阳气离散,脉气不能内敛,涣散不收,无力鼓动于脉,以致浮大无根,至数不匀。 芤脉 机理分析:多因血崩、呕血、外伤性大出血等突然出血过多之时,血量骤然减少,无以充脉,或因剧烈吐泻津液大伤,血液不得充养,阴血不能维系阳气,阳气浮散所致。若失血、伤液之后,血管自敛,或经输血、补液等而阴液得到补充,则往往不再现脉芤。 濡脉 机理分析:多见于崩中漏下、虚劳失精或内伤泄泻,自汗喘息等病证。凡久病精血亏损;脾虚化源不足,营血亏少;阳气虚弱,卫表不固及中气怯弱者,都可以出现濡脉。阴虚不能敛阳故脉浮软;精血不充则细弱。此外,湿困脾胃,阻遏阳气,也可以出现濡脉。 洪脉 机理分析:多由邪热亢盛,内热充斥而致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所致;若泄利日久或呕血、咳血致阴血亏损,元气大伤亦可出现洪脉,但应指浮取盛大而沉取无根;或见躁疾,此为阴精耗竭,孤阳将欲外越之兆。此外,夏令阳气亢盛,脉象稍现洪大,为夏令之平脉。 二、沉脉类 沉脉 机理分析:病理性沉脉的形成,一为邪实内郁,正气尚盛,邪正相争于里,致气滞血阻,阳气被遏,不能鼓搏脉气于外,故脉沉而有力,可见于气滞、血瘀、食积、痰饮等病证;二为气血不足,或阳虚气乏,无力升举鼓动,故脉沉而无力,可见于各脏腑的虚证。 伏脉 机理分析:伏脉多为邪气内伏,不得宣通而致。邪气闭塞,气血凝结,乃致正气不能宣通,脉管潜伏而不显,但必伏而有力,多见于暴病。如实邪内伏,气血阻滞所致气闭、热闭、寒闭、痛闭、痰闭等。危重病证的伏脉,与血管病变造成的无脉症不同。无脉症往往发生在肢体的某一局部,出现相应肢体无脉,而其他部位的脉象可正常。 牢脉 机理分析:邪气牢固,而正气未衰者,如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或气血瘀滞,凝结成癥积而固结不移,在脉象上则可表现为沉弦实大的牢脉。 弱脉 机理分析: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衰,血虚则脉道不充,阳气虚则脉搏无力,多见于久病虚弱之体。 三、迟脉类 迟脉 机理分析:脉管的搏动缘于血流,而血的运行有赖于阳气的推动。当寒邪侵袭人体,困遏阳气,或阳气亏损,均可导致心动迟缓,气血凝滞,脉流不畅,使脉来迟慢。若为阴寒内盛而正气不衰的实寒证,则脉来迟而有力;若心阳不振,无力鼓运气血,则脉来迟而无力。

《中医诊断学》望诊 - 副本

《中医诊断学》望诊 1.下列哪项不是得神的表现 [单选题] * A.目光精彩 B.神志清楚 C.颧赤如妆(正确答案) D.面色荣润 E.呼吸调匀 2.下列哪项不是失神的表现 [单选题] * A.目无精彩 B.形赢色败 C.呼吸微弱 D.神志昏迷 E.壮热面赤(正确答案) 3.狂病的病因是 [单选题] * A.痰火扰神(正确答案) B.痰蒙心神 C.肝火上炎 D.心胆气虚 E.阴虚火旺 4.以下哪项是痫病表现 [单选题] * A.精神痴呆,喃喃自语 B.突然昏倒,口吐涎沫(正确答案)

C.疯狂怒骂,打人毁物 D.精神不振,健忘嗜睡 E.烦躁不安,神昏谵语 5.假神最主要的病理机制是 [单选题] * A.气血不足,精津亏损 B.机体阴阳失调 C.脏腑虚衰,功能低下 D.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E.精气衰竭,虚阳外越(正确答案) 6.病人表情淡漠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其病机是 [单选题] * A.痰火扰神 B.心气亏损 C.肝风挟痰 D.痰蒙心神(正确答案) E.温病热人心包 7.下列哪项不是邪盛神乱的失神表现 [单选题] * A.高热神昏 B.循衣摸床 C.两手握固 D.呼吸气微(正确答案) E.撮空理线 8.望色十法中的“抟”是指 [单选题] * A.浅淡 B.疏离

C.壅滞(正确答案) D.暗浊 E.浮露 9.午后颧红属于 [单选题] * A.阳明实热 B.阴虚内热(正确答案) C.外感风热 D.气虚发热 E.真寒假热 10.小儿鼻柱、眉间及口唇四周青紫,属于 [单选题] * A.寒凝气滞 B.瘀血内阻 C.热盛动风(正确答案) D.疼痛剧烈 E.肝郁脾虚 11.以下哪项不是黑色所主病证 [单选题] * A.肾虚 B.水饮 C.瘀血 D.寒证 E.脾虚(正确答案) 12.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的病机是 [单选题] * A.肾虚 B.水饮

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

中诊 第一节望诊 一、望神(选择、填空)(临床表现、病因病机) 1.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 2.少神:即神气不足的表现。 3.失神:即神气衰败之象。 4.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二、望色 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隐,明润含蓄。 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2.病色(填空、选择、论述)P183 (五色主病:青主寒痛瘀惊风,黄主虚湿赤热戴,白脱血虚寒夺光,黑肾虚饮瘀寒痛) 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赤色:主热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 四、望舌 正常舌像为淡红舌薄白苔,表现为:舌质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荣润有神;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舌体前1/5为舌尖部,候心肺;中2/5为舌中部,候脾胃;后2/5为舌根部,候肾;舌之两边候肝胆。 望舌色(简答题:舌色及主病)P189 淡红舌:健康或疾病初起,病较轻浅,尚未伤及脏腑气血;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 红绛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 青紫舌:主血行瘀滞 望舌形(名词解释) 老舌: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者,多主实证。 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胖大舌:舌体大于正常,伸舌满口,且舌肌呈迟缓状,主水肿、痰饮。瘦薄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者,主阴血亏虚之证。 点刺舌:点指舌面上有大小不一的星点。刺是指芒刺,面上红色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P190) (二)望舌苔 正常舌苔是由脾胃之气、津上蒸而成,是胃气充盛之象。 病理舌苔是由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1.望苔色(简答题:试述各种苔色的主病及表现。)P191 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寒极、热极2.望苔质 薄厚苔:薄苔主病初起在表,邪浅病轻,厚苔主病邪在里,病情较重。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 第二节闻诊 听声音(名词解释)P198 金实不鸣:新病喑哑失音,属实证,多见于外感风寒或风热,痰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宣而失音。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色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色 古人把颜色分为五种,即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诊。五色诊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所以有面部五色诊和全身五色诊称望色,但由于五色的变化,在面部表现最明显,因此,常以望面色来阐述五色诊的内容。望面色要注意识别常色与病色。 常色: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所谓主色,是指人终生不改变的基本肤色、面色。由于民族、禀赋、体质不同,每个人的肤色不完全一致。我国人民属于黄色人种,一般肤色都呈微黄,所以古人微黄为正色。在此基础上,有些人可有略白、较黑、稍红等差异;人与自然环境相应,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叫做客色。例如,随四时、昼夜、阴晴等天时的变化,面色亦相应改变。再如,由于年龄、饮食、起居、寒暖、情绪等等变化,也可引起面色变化,也属于客色。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其共同特征是:明亮润泽、隐然含蓄。 病色:可以认为除上述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颜色都属病色。病色有青、黄、赤、白、黑五种。现将五色主病分述如下: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肝病。青色为经脉经阻滞,气血不通之象。寒主收引主凝滞,寒盛而留于血脉,则气滞血瘀,故面色发青。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痛也可见青色。肝病气机失于疏泄,气滞血瘀,也常见青色。肝病血不养筋,则肝风内动,故惊风(或欲作惊风),其色亦青。如面色青黑或苍白淡青,多属阴寒

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血瘀阻,血行不畅;小儿高热,面色青紫,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明显,是惊风先兆。 黄色:主湿证、虚证。黄色是脾虚湿蕴表现。因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气血,致使肌肤失于充养,则见黄色。如面色淡黄憔悴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所致。 赤色:主热证。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而血脉充盈,血色上荣,故面色赤红。热证有虚实之别。实热证,满面通红;虚热证,仅两颧嫩红。此外,若在病情危重之时,面红如妆者,多为戴阳证,是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所致。 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白色为气血虚弱不能荣养机体的表现。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血脉空虚,均可呈现白色。如面色晃白而虚浮,多为阳气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属营血亏损;面色苍白,多属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 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痛证及瘀血证。黑为阴寒水盛之色。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气化不行,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故面色黛黑。面黑而焦干,多为肾精久耗,虚火灼阴,目眶周围色黑,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证;面色青黑,且剧痛者,多为寒凝瘀阻。 望诊之望神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概述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概述 前面我们讲了两种诊脉的部位,第三个是仲景的“三部诊法”。张仲景诊三个地方,显然这个方法是张仲景提出来的。我们学《伤寒论》,《伤寒论》序里面都讲到,张仲景就曾经批评过:“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人迎、趺阳,有一个人迎,有一个趺阳,他还讲到“握手不及足”,就是不按足部的脉,足上面还有一个,所以加在一起是三部。所以“三部不参,动作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这就是张仲景创造的三部诊法,因此叫做仲景三部诊法。因为我们其他也是三部,头、手、足,全身也有三部,三部里面各有三候,那就三部九候。这个三部,你说三部诊法,我是讲的哪一个三部?所以加上一个仲景三部诊法,这只是三个地方,不是诊九个地方。遍诊法是头、手、足九个地方,而这个是诊三个地方。寸口、人迎诊法是诊两个地方。《伤寒论》常用,一个是诊寸口脉,寸口脉当然是候脏腑的情况。除了寸口以外,第二个是诊趺阳脉,趺阳脉在哪个地方呢?在足背,足的背部这个地方,足阳明胃经这个地方是趺阳脉,诊这个地方的脉搏。第三个是诊太溪脉,太溪。太溪脉在哪个地方呢?在足跟,足踝的内侧,这个踝的内侧,不是这个手诊的地方,这个手是托着足的,这个手是托着的,是这个手在诊着,这个指头在诊着足踝的内侧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足少阴肾经所过的部位,刚才前面那个趺阳是足阳明胃经所过的部位,因此太溪脉是候肾气,趺阳脉是候胃气。现在这个诊法还是运用

的,临床上一般不用,一般用的不是每个病人都拿着脚上趺阳、太溪来诊一下。现在诊的这个地方,许叔微有两句话,叫做“趺阳胃脉定生死,太溪肾脉为根蒂”,就强调了诊趺阳和太溪。趺阳脉是干什么的?趺阳是足阳明胃经的部位的、循行部位的一个穴,脉搏跳动,所以它是诊胃的,我们人以胃气为本,实际上是强调后天的重要性。太溪脉是强调先天的重要性,是足少阴肾经所过的部位。所以现在对于危重病人,病情很重,再摸摸看看趺阳脉还有没有、太溪脉还有没有。如果趺阳足背动脉还在那里跳动、太溪脉还在那里跳动,说明胃和肾还没有完全衰竭,还仍然先天、后天,胃和肾,胃气、肾气还存在。所以这是第三个方法。 第四个诊脉的部位叫做寸口诊脉法。寸口诊脉法,(这地方)又叫做气口,也叫做脉口。寸口这个地方也叫做气口,也叫做脉口。寸口是讲这个部位,大约是一寸多长,因为脉搏的跳动是靠机能、靠气的推动,所以叫做气口。它是诊的脉搏,所以叫做脉口,气口、脉口、寸口,常用的是寸口,但是也有叫气口的,也有叫脉口的。这个地方是讲的单独的按,只按一个部位了,你看,全身有三部九候,九个部位,九个部位两边加在一起是十八个部位。由三部九候到张仲景的是寸口、趺阳、太溪三个部位,现在变成一个部位了,全身其他地方都不看了,看一个部位。这个部位在哪个地方呢?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的这段动脉,这个地方跳动着,诊这个地方来诊察疾病的方法叫做寸口诊脉法。寸口诊脉法首先看寸口的部位,寸口的部位在哪个地方?这是肘关节、肘横纹,这是腕关节、腕横纹,腕横纹还前面一点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相关专业知识中医诊断学舌诊一

中医诊断学第三单元舌诊 一、A1 1、观察舌苔以辨别病邪深浅,主要依据是 A、舌苔的有无 B、舌苔的厚薄 C、舌苔的颜色 D、舌苔的真假 E、舌苔的润燥 2、苔白燥裂如砂石,扪之粗糙者属于 A、花剥苔 B、地图舌 C、镜面舌 D、光滑舌 E、糙裂苔 3、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多见于 A、湿浊中阻 B、脾肾阳虚 C、食积化热 D、风热表证 E、外感瘟疫 4、外感秽浊与热毒之邪相合的舌苔是 A、白腻苔 B、黄腻苔 C、积粉苔 D、灰黑苔 E、腐苔 5、舌痿软而淡白无华可见于 A、气血俱虚 B、风痰阻络 C、肝肾阴亏 D、热极伤阴 E、阴虚火旺 6、温病热入营血的舌色是 A、红舌 B、紫舌 C、绛舌 D、青舌 E、淡红舌 7、舌绛少苔或无苔多见于 A、阴虚火旺

B、热入营血 C、气分实热 D、阳明热盛 E、瘀血阻滞 8、舌中生点刺者多为 A、肝胆火盛 B、心火亢盛 C、肺热壅盛 D、胃肠热盛 E、大肠湿热 9、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多为 A、寒凝血瘀 B、酒毒内蕴 C、瘀血内阻 D、脾胃湿热 E、肺气壅滞 10、舌短缩,色青紫而湿润者多为 A、痰湿内阻 B、寒凝筋脉 C、热盛津伤 D、脾虚不运 E、气血俱虚 11、多提示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的是 A、老舌 B、嫩舌 C、点刺舌 D、裂纹舌 E、齿痕舌 12、多主脾虚与水湿内停证的是 A、老舌 B、嫩舌 C、瘦舌 D、裂纹舌 E、齿痕舌 13、舌边有点刺多为 A、肝胆火盛 B、胃肠热盛 C、心火亢盛 D、大肠湿热 E、血热内盛 14、舌尖生点刺多为

A、肝胆火盛 B、胃肠热盛 C、心火亢盛 D、大肠湿热 E、血热内盛 15、下列异常舌形中,多见于实证的是 A、老舌 B、嫩舌 C、胖舌 D、瘦舌 E、齿痕舌 16、舌紫红而干枯少津多为 A、热盛伤津 B、寒凝血瘀 C、肝郁血瘀 D、阴虚火旺 E、温病热入营血 17、血行不畅的舌色多为 A、红舌 B、绛舌 C、紫色 D、淡红舌 E、淡白舌 18、下列各项中,多主实热与阴虚的舌色为 A、绛舌 B、红舌 C、紫舌 D、淡红舌 E、淡白舌 19、下列各项中,多反映下焦肾病变的是 A、舌中 B、舌根 C、舌尖 D、舌两侧 E、以上都不是 20、肺系上达咽喉,与下列哪项相连 A、舌尖 B、舌中 C、舌根 D、舌两侧 E、以上都不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