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议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投放

三议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投放

三议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投放
三议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投放

三议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投放

作者:施燕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时间:2013-01-28点击:355次

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是一种幼儿个别化的、对周围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在科学区角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间接指导,而幼儿则自主选择材料,自由结伴,进行个别化的、操作性的学习。这其中,材料设置质量的高低是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幼儿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投放材料的依据主要是两个:丰富与否,新颖与否。然而材料的丰富性和新颖性只是评价科学区角活动材料的部分标准,而不是全部标准。针对目前教师较为困惑的一些问题,本文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材料的加工程度——尽可能自然

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帮助幼儿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科学教育本身的内容决定了在设置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时,应让幼儿尽量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探究。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根据其加工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成品材料。一些现成的玩具、教具等,如可拆卸的人体模型。(2)半成品材料。根据教育目标进行部分加工的材料,或现成的加工程度不高的材料。如将厚纸片剪成圆形,穿上几个小洞,以供幼儿用扭扭棒做成“毛毛虫”。

(3)自然材料。如小动物、种子与果实、石块、碎布等。笔者认为,科学区角活动的材料,只要没有危险,应尽量选用实物而不是替代品。教师要引导幼儿并和幼儿一起随时收集身边易得、卫生、安全的可利用材料,供幼儿在科学区角活动时选用。

“尽可能自然”也符合经济、环保的理念。我们可以结合幼儿园自身的物质条件,因地制宜、综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与材料。我们不能一边苦叹科学区角材料不足,一边却对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材料视而不见。我们也不提倡教师制作各种仿制品或一次性材料供幼儿开展所谓的科学学习。例如,一些幼儿园将各种塑料袋放在区角中,供幼儿制作所谓的“环保服装”,这其实是一种“伪环保”,因为真正的环保行为应是反复使用、甚至不使用塑料袋。

但是,材料“尽可能自然”并不代表不能使用一些成品或半成品材料。在科学区角活动中,有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注意:(1)材料缺乏科学性,部分器材,特别是一些成品科学器材更注重色彩、形象、童趣,而忽略所要体现的科学内容以及精准的要求。例如天平“不平”、放大镜模糊等。(2)科学器材存在“小学化”倾向,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幼儿园科学材料相对匮乏以及对科学材料把握不准带来的结果。它们的操作难度往往高于幼儿的实际操作水平,所揭示的科学知识也往往高于幼儿的认知水平,有的已比较偏向于专门的实验,有的则远离幼儿生活。这些“小学化”倾向都需要加以纠正。

二、材料的组合结构——关注核心经验

“结构”一词指的是相互关联的方式。科学区角活动中材料的结构是指材料在被使用时能揭示的现象间的某些关系。例如,磁铁、铁块、镍块和铜块集合到一起就有了一种结构,

磁铁和铁、镍能发生相互作用,和铜却不能发生相互作用。人们在操作这些材料时发现的这一现象,就是磁铁的特性。科学区角活动中材料的结构特指内在的关系——一种和自然现象相关联的形式。需要说明的是,幼儿科学学习中的概念是“前概念”,是指简单水平层次上的抽象,我们也称之为经验。

根据这样的理论,我们在选择科学区角活动材料以期达到学习目标时,就需要考虑:这些材料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这些材料能揭示什么重要的科学概念?材料必须组

成和概念有关的结构,且具有吸引力,才能让幼儿积极参与,与材料相互作用。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一定要从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出发,选择相应的主体材料和辅助材料,让幼儿自己选择特定范围内的材料来尝试解决问题,以达到形成这个科学经验的目的。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有很多,例如,“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核心经验中就包括了“事物与现象”“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例如,在以“植物”为主题的科学区角活动中涉及的科学经验就包括:植物有多种多样的外部特征(事物与现象);植物需要阳光、空气和营养才能存活和生长(事物之间的关系);植物的变化贯穿于整个生长周期,它们是不断生长和繁殖的(事物的变化)。根据这些经验,我们在区角中可以投放以下各类材料:不同种类的植物,其中至少有一种正在开花;泥土、肥料;种植的容器;人造植物(可以用来与真实的植物比较);各种植物的种子;浇水用的容器或洒水壶;用来密封的塑料袋;其他辅助材料,如广口瓶、捆绑带等;记录用的各种材料。

三、材料的探究特征——让幼儿亲历科学发展的过程

曾经在某个幼儿园看到科学区角放置了三球仪,打听后得知,教师的意图是让幼儿借此了解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关系,教师将指导幼儿操作和观察。很明显,这虽是一个个别化、操作性的学习活动,但并不符合科学区角活动的特性。因为科学区角活动必须符合科学探究的一些特征:(1)幼儿依靠直接经验进行科学探究。幼儿要通过观察实物来发现问题,探索过程需依赖直接经验,看到事实的结果就是得出结论的时候。(2)幼儿的科学探究具有简约性、试误性。幼儿的探究大致会经历“发现问题一假设一探索一得出结论一表达与交流”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当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原因不明显或较复杂,幼儿不能得出结论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某些关系直观化、明显化,但并不直接告诉幼儿结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幼儿探究的试误性会降低,探究的目的性会增强。(3)幼儿运用多种表征方式进行科学探究。幼儿可运用的表征方式主要包括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构、泥工、剪贴、角色表演等。而幼儿运用各种方式表征时能够对具体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复验,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经验。在持续运用不同表征方式的过程中,幼儿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会更加全面、深刻。

很显然,幼儿操作三球仪时,只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记住知识,并没有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更令人担忧的是,幼儿可能因活动枯燥而丧失对科学的热情。不同的材料能促使幼

儿以不同的探究经历来获取相关的知识经验,激发好奇心、探究的积极性等,进而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因此,科学区角活动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活动的方向和目标。幼儿不仅能够“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防止另一种情况的产生,那就是,教师仅从“高兴”“成功”两个维度去评价幼儿的科学区角活动。例如,教师常常使用这样的评价性语言:“你成功了吗?”“你成功了,祝贺你。”也许,这类教师潜意识中仍认为结果和兴趣最重要,科学区角活动只要幼儿高兴、完成操作即可。因此,为了让幼儿高兴,教师会不断变换材料,看到幼儿不玩了,就马上投放新的材料,很少思考材料本身的结构、层次方面的问题。而这恰恰是错误理解了兴趣在幼儿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违背了科学探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兰本达,布莱克伍德,布兰德维恩.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一研讨”教学法[M].陈德璋,张泰金,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戴维·温尼特,罗伯特·A·威廉姆斯,伊丽莎白·A·舍伍德,等.科学发现:幼儿的探究活动之二[M].刘占兰,易凌云,曾盼盼,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EB/OL].[2012-10--20]http://https://www.doczj.com/doc/7016998528.html,

注:原文题目为《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材料设置三议》

浅谈大班科学区角材料投放及调整原则培训讲学

学习资料 浅谈大班科学区角材料投放及调整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科学领域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显然,幼儿科学活动,教师更注重的是创设提供让幼儿操作探索的环境,使幼儿能真正动手动脑。然而,由于幼儿的兴趣、能力、需要等差异,科学活动是在集体教学中很难整齐划一的完成,那么科学区角的建立有效的弥补了集体科学活动中无法完成的操作活动。科学区角的建立给了幼儿一个自主探索、自我学习的空间,教师可以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指导,使每一个幼儿在愉快、自由、合作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索。 一、注重材料的引导性 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要考虑到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引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如玩具“灯泡亮了”,这是我园在省专家的领导下研发的玩具,我做了进一步完善一一为孩子提供了图示,让孩子通过观看图示,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第一页图示,幼儿通过实验探究出电池同方向摆放电路不会连同,电池要按照不同方向的摆放才会连通;第二页图示,幼儿通过不同线的连接方法,探究哪种连接方法小灯泡会亮,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进行更多的尝试、发现;第三页图示,我设计了一个可反复使用的记录表《我会导电吗》,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出电路连接哪个物品会导电,然后做出记录,并挂在墙上,向其他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 在活动中,我所投放的引导性材料就是示意图,每幅示意图都蕴含深刻的教育意义,通过材料的引导使幼儿之间发生互动,而教师并不需要语言的指点,幼儿只要按着内化在示意图中的“指路”线索进行操作即可。幼儿对于玩具的操作方法都是在与同伴的讨论式互动、自我观察实践中得出的,并最终得以完成活动,达到教师预期的结果。由此可见,材料的引导性对幼儿在试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否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计划

第一幼儿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科学活动学期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指南》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大自然千变万化,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在幼儿的眼里形成了一个充满疑问的世界,就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探索行为中,他们逐渐获得关于世界的经验,理解周围的世界。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使他们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 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首先要引起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尽量设计一些幼儿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 二、课程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实施 (一)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 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 环保意识。 (二)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 1.巧设科学悬念。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定的悬念,既能使幼儿的注意力较快集中,吸引住幼儿的眼球,又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为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创设有利条件。 2.合理利用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虚拟的科学实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止为运动,使幼儿在多媒体的引导下,积极思维。 3.引入儿歌故事。 教师要善于用言语来表达教学内容的情感,引起幼儿的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运用谜语、故事、儿歌等方法,以提高幼儿的兴趣。 4.营造动手空间。 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探究,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发现知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探究体验,让幼儿的双手动起来,

幼儿园科学小游戏教案

幼儿园科学小游戏教案 【篇一:科学教案平衡游戏】 中班科学活动《平衡游戏》 活动班级:中班 活动领域:科学 日期: 活动目标:1、让幼儿通过观察和讨论初步了解平衡的意义 2、通过幼儿操作明白物体是如何保持平衡 活动准备:1、科学材料蝴蝶玩具组 2、准备文具笔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导 师:小朋友们今天啊,我们来做了平衡游戏,大家抬起自己的 一只脚站立,看能不能站稳?(幼儿操作) 师:那现在我们把双手张开,左右摆动看能不能比刚刚站的更 稳?站得更加久?(幼儿操作) 师:通过这个小游戏,小朋友知道什么是平衡了吗?知道怎样 保持平衡了吗?(幼儿回答) 师:平衡是指物体保持一种状态,就像刚才我们单脚站立张开 双手那样保持着站稳那样的动作就是平衡。那要怎样才能保持 平衡呢? 今天啊,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一起来试试看怎样保持平衡? 二、教师示范展示实验过程并让幼儿操作如何才能保持平衡 1、老师展示蝴蝶平衡实验器具 2、老师先示范实验给幼儿看,(让幼儿学会实验的步骤) 3、让幼儿自己操作亲身感受物体是如何保持平衡的 4、辅助观察能力较弱的幼儿让他们完成实验并能了解蝴蝶是如何保持平衡的。 5、幼儿操作后老师通过提问来引导他们知道蝴蝶是如何保持平衡的 ?(幼儿回答) 师:哦,小朋友们还不明白是吗,没关系,我们再做个实验让小朋友们能更清楚些。

6、通过再一次的实验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如何保持物体的平衡师:看老师手上拿了什么?(幼儿回答) 师:是笔,那现在啊,老师把蝴蝶放在笔头上,你们看蝴蝶站稳了吗?为什么?(幼儿观察并回答) (还可以让他们用手指代替笔来完成这个实验) 师:对啦,,小朋友回答的都很棒,蝴蝶可以保持平衡是因为蝴蝶 的嘴巴,蝴蝶的嘴巴是整个蝴蝶的重心,所以啊,蝴蝶就可以保持 平衡了。 三、小结 师:今天啊,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蝴蝶保持平衡是因为他的嘴巴是 蝴蝶的重心,所以蝴蝶可以保持平衡,通过这个让我们知道了,只 要找到物体的重心,以器物支撑在物体的重心上,这样就可以平衡 的托起物体让他不会掉落了。 师: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回去考考爸爸妈妈,看爸爸妈妈懂不懂,也 可以做实验给他看,好吗? 【篇二: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和风爷爷玩游戏】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和风爷爷玩游戏 设计思路:最近几天,刮起了大风,孩子们在风中尽情地欢笑,并 做着各种摇摇晃晃的动作。在风中,有的孩子在说:“大风要把我吹 走了。”有的在说“我要被风吹倒了。”有观察仔细的孩子说:“红旗 也让风吹起来了!”??孩子们在运用自己的感觉系统进行探索,由此 可见孩子们对风有了探索的兴趣,他们有了解风的需要。作为教师,我及时捕捉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与家长共同创设环境,共同与孩 子进行了探究活动。本次活动是在幼儿自发形成主题后最后阶段的 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各种操作活动感知风的存在,并能尝试用 简单、完整的语句表述自己的发现,从而了解多渠道获得知识的学 习方法。教学目标:1、在探索活动中感知风的存在,体验探索的快乐。2、愿意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学准备:1、各种物品。2、 活动前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寻找风会把什么东西吹起来。3、一次成像 照相机、多媒体活动室。活动过程:一、导入1、观察材料。最近, 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和风爷爷做游戏的材料,看看有些什么?(结 合色彩、数字)2、导入活动:这些材料宝宝现在都静静地躺在筐里,我们带着这些材料宝宝和风爷爷去做游戏好吗?二、探索1、和风爷 爷做游戏的时候,看看风爷爷会把什么东西吹起来?看到了,再和 你的好朋友去试一试,风爷爷是不是会把它吹起来。2、幼儿自由探

幼儿园科学教育计划3篇

幼儿园科学教育计划3篇 (1212字)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纲要》的教育理念及“科学领域”的教育精神为宗旨,以本园《幼儿园“生活、学习”课程构建的研究》课题为研究方向,积极创建“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活动”这一特色课程体系,注重生活与科学教育的紧密结合,通过比较典型的课例设计与展示,使课程更加适合幼儿的发展需求,使我园的科学教育活动真正走上“生活化”的道路。 二、研究目标: (1)立足儿童早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构建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段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体系。 (2)从幼儿兴趣和生活环境出发,注重地区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探索适合儿童科学探究的生活化和生成性科学教育内容,形成本土化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体系,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生活化的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 (579字)

一、指导思想 在素质教育方针指导下,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对科学奥秘的探究意识,进一步推进学校科学教育工作,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激励科学创新,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二、活动目的 1. 学得开心,玩得开心。在学习中培养兴趣,在游戏中学习科学。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进取的科学素养。 3.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1. 时间:课外活动时间 2. 地点:科学实验室。

四、活动内容 选取较简单的实验,准备好实验材料,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亲历实验过程,真正经历科学学习过程。 五、活动措施 1.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老师可减少不必要活动前准备,多让学生自己进行准备,选取最适合的实验材料进行活动,提高活动效益。 2.活动时老师要作适当讲解,进行必要规范的演示,学生分组要团结合作。 3.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以保证学生实验成功率达到100%。 4、注意注重安全教育,对较危险的实验应多强调注意事项,要求学生严格规范操作。 5、鼓励学生动手的同时多动脑,大胆地创新。引领学

浅谈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浅谈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秦屿中心幼儿园马丽仙内容摘要: 幼儿园《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往往通过游戏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去体验生活中的事物,发挥他们的想象,发泄他们的情绪。而区域活动正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具有相对的宽松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科学区是提供给幼儿一个自我与自主探究学习的活动区域,它能开发幼儿潜能,满足每个幼儿的不同探究需要,是最受幼儿欢迎的区域之一。 关键词:科学区域活动材料投放 依据“相对独立安静、延伸户外、临近水源电源、有足够的操作面、方便储存”等原则,可利用走廊、盥洗室、活动室创设开放的活动区域。我们现在临近阅读区旁相对安静的空间,利用开放性的橱柜,割出一定的空间为科学区。材料是开放的,幼儿可以随时取放,并在科学区中提供桌面较宽的操作台,使幼儿在探究时避免相互碰撞及仪器工具所造成的危险。在宽敞的走廊上,设置了观察角,陈列各种动植物,幼儿可以随时观察记录其生长变化。将实验角搬入盥洗室,幼儿可以探究虹吸、水的压力、纸会吸水、沉浮等现象,在探索中幼儿没有压力和负担,玩得开心极了,同时也发现了许多科学的奥秘。材料是幼儿活动场

所和操作的物质对象,幼儿是否对科学区感兴趣,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提供。为了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教育功能,我们要制作出可供幼儿操作探究的活动材料。在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材料蕴涵自我教育价值,能让幼儿独立探究。 在科学区的材料投放上,我们注意选择一些不需要教师更多帮助的,具有自我教育价值的材料,如按图示独立完成的材料,看着说明书操作的材料,可以反复尝试的材料等。幼儿可以不断反思错误,反复尝试,获得经验,这样幼儿在科学区中即使没有教师指导,也能独立操作探究。 在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上,老师们可以多放一点心眼,看看能否通过一些小图片或小卡片的提示,让幼儿自己来发现、总结游戏的玩法,尝试根据图片提示内容自主地进行游戏,而不是光靠老师介绍、讲解游戏的玩法。例如我班的“趣味编织”游戏,我们将一些数学方面的概念,如按数字进行排列、按点进行排列、从细到粗的排列、颜色变化的排列、图形间隔规律的排列等等内容记录在长纸条上,请幼儿按照各种不同的规律在小鱼身上进行纸条的编制游戏。如果我们可以准备一些小图片,上面画一些排列要求的指示图标,让幼儿自己观察图片进行对应的排列编织,这样孩子们在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主探讨、尝试中习得的经验才是他们自己的经验,这样的游戏才是有效而有趣的游戏。 二、材料富于变化,能让幼儿喜欢探究。

幼儿园科学领域学科汇报材料

景星镇幼儿园学科汇报材料 (科学领域) 景星镇中心幼儿园马辉 各位领导、老师: 经历了14、15号两天的送教下乡活动,我们受益匪浅。今天开始进行科学领域的活动,相信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下面对我园科学领域的一些教研活动以及具体做法做以下汇报。 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发展指导纲要》为理论指导。认真研读《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和教育建议。教师明确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试验等方法,学习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学期我园科学领域主要围绕“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探究能力”系列为主题开展。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领域工作计划。具体做法如下: 1.在区角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充分利用区角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转变小学化的传授知识的方法。 (1)利用图画区角锻炼幼儿写写画画的能力,感知图形、体会用数字来描述事物,对环境中的数字含义有进一步的探究兴趣。(小班:随意涂鸦、连点成线。中班:涂涂画画、按要求涂色、按要求画一画。

大班:创意画、按老师要求画。) (2)利用植物角、植物园带领幼儿探索大自然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通过班级的植物角和学校的植物园让幼儿观察了解植物生长的秘密。春季开始带幼儿去室外观察小草长大,树叶发芽。 2.在主题活动中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1)集体活动中体验探究过程。组织教师教研开展“怎样在集体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的主题教研。以集体备课加听课评课的形式进行。三月份通过听、评、比刘丹丹老师的一节《6的分合》在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方面较为突出。 (2)幼儿通过绘制简单的记录表等形式培养观察探究的兴趣,发展探究的能力。大班计划在五月至六月期间大班幼儿以老师绘制的红花图为例,自己试着绘制表格来记录树叶发芽的到长大的情况。中班在老师绘制的表格内记录温度的变化。也就是那天开始有小朋友穿单衣了,那天开始有小朋友穿半袖了,那天开始有小朋友穿裙子了。 3.通过过学习、组织活动促进教师的认识。 (1)通过学习转变教师观念。 小学化现象在我园也存在。我们要逐步由小学化的教学方式向幼儿能力培养的过度。这就要求首先要转变园长和老师的思想。首先通过《指南》的学习、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改变老师的认识。杜绝小学化不是不让教给孩子知识,而是要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去探究知识。例如:刚说到的《6的分合》是省编教材中班的内容,也就是在小学化教学中我们教的6的分解组成。刘丹丹老师就利用了雪花片、

幼儿园科学计划

科学发现室教学计划 (2014.9——2014.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21名幼儿,其中有部分幼儿之前已经在春雷幼儿园进行学习,所以他们已初步具有集体荣誉感,富有同情心、正义感,能初步懂得体谅、关心别人,班级氛围宽松自由。他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爱老师,爱同伴。但还有一少部分幼儿刚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幼儿胆量小,不敢与同伴大方交往,不敢表现自己,还很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甚至有个别幼儿还经常哭闹,这就需要在本学期加以引导。 二、指导思想 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其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范畴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知识,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初步运用领域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帮助幼儿获取有关自然环境中动、植物及沙石、水等无生命物质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具体经验,了解不同环境中个别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帮助幼儿了解四季的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观察常见的自然现象,获取感性经验。 3、引导幼儿获取周围生活中常见科技产品的具体知识和经验,初步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 4、帮助幼儿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感知事物特征,发展观察力。 5、帮助幼儿学会按照指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6、帮助幼儿学习运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的方法。 7、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并与同伴、教师交流。 8、指导幼儿学习使用常见科技产品的方法,运用简单工具进行制作活动。 9、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探究周围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自然物和人造物,愿意参加制作活动。 10、培养幼儿关心、爱动物、植物和周围环境的情感和行为。

大班科学区活动材料的投放技巧

大班科学区活动材料的投放技巧 科学区域活动是对科学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是幼儿自主探索的另一领域,也是对幼儿科学教育实施个别化指导的好机会。因此科学区域活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重视幼儿在科学区域活动的表现,使每一个幼儿在愉快、自由、合作的环境中进行区域化科学探索是至关重要的,《课程指南》明确指出,大班的孩子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老师教给他“1+1=2”,不但想知道“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用什么做的?”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希望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到,所以,如何在大班正确的投放区角活动材料非常重要,有利于每一个孩子探索欲和求知欲的发展。 一、科学区活动材料的投放应引导幼儿的积极思维 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引导性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百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以下是一个老师的大班区域活动案例: 区域活动内容:调制泡泡水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实验探索中发现事物的变化。 2、引发幼儿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小碗、水,汤匙、洗洁精、蜂蜜、积塑、吸管、示意图如下: 教师提出要求:看着示意图动手试一试,看看会变出什么? 实录: 教师一介绍完新工作,四位小朋友(ABCD代替)选择了这个活动。首先一起围着看示意图,并看明白了要加水、加洗洁精,但看到第三步加蜂蜜时,对“蜂蜜”两个字不认识,不知道是什么,再看看旁边有一只蜜蜂,施敏捷说:好象是蜂蜜。大家一致同意了。接下来看到最后一步时,对“吹”字也不太认识,A说:好象是吃,B马上反驳说:不会吧,洗洁精又不能吃的。想了一会也没有一个结果,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个教师在旁边做了一个吹气的动作,所有的幼儿立即领悟。于是几位幼儿开始操作。A边操作边帮助每位幼儿的碗里加水,看看图,又加点洗洁精和蜂蜜,然后大家各自开始试着吹。吹不出就用积塑搅拌几下,当何世昌吹出第一个泡泡时,开心地大叫起来:“哇,太好玩了。”A和C一直吹不出,看看别人的,又看看示意图,不知怎么办?这时,教师轻轻地对施说:“为什么吹不出来呢?是不是什么东西放太少了?”A立即醒悟说:“一定是洗洁精放太少了。”她又再放入一些洗洁精,教师提示她搅拌之后她试着一吹,真的吹出泡泡来了,A开心地笑了。然后她兴奋地告诉C说:“你要多加点洗洁精就能吹起来了。” 分析: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及设计

离线考核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及设计》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科学精神 答:科学精神包括:求真精神、探究精神、怀疑精神、理性精神。 2.观察 答: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知觉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3. 幼儿科学教育中的观察 答:幼儿科学教育中的观察,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初步概念的教育方 4.自然角 答:自然角是在幼儿园活动室的一角,幼儿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进行科学小实验的场所。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幼儿园科学教育对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意义有哪些? 答:①幼儿科学教育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发展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 ②幼儿科学教育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幼儿的智力; ③幼儿科学教育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 2选择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答:①目的性原则 ②可接受性原则 ③科学性原则

④系统性原则 ⑤全面性原则。 3.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是什么? 答:(1)启蒙性。 (2)综合性。 (3)地方性。 (4)各年龄班在认识内容与要求上不断扩大,逐渐提高。. 4. 教师如何指导幼儿进行比较性观察? 答: ①做好幼儿观察的准备工作 ②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③善于运用语言指导幼儿的观察 ④在观察中,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 ⑤教给幼儿观察方法 ⑥注意发展幼儿的语言,丰富幼儿的词汇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 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论述幼儿小实验的特点? 答:(1)幼儿实验的目的不是进行科学发现,而是重复前人的部分实验。 小实验的目的是使幼儿直观地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幼儿获得科学经验,发展幼儿的智能。在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实验就是幼儿的一种探索,探索本身比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 (2)幼儿实验内容和操作方法简单,幼儿能在短时间内观察到实验结果。 2.以“收获的秋天”为例,论述教师如何组织总结性谈话? 答:①幼儿必须具有较丰富的生动的直接经验 ②教师要及时掌握反馈信息,深入了解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③准备有助于幼儿回忆的教具 ④在谈话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要有顺序性和启发性 ⑤谈话结束时,要总结谈话内容

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材料设置三议.doc

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材料设置三议 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是一种幼儿个别化的、对周围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在科学区角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间接指导,而幼儿则自主选择材料,自由结伴,进行个别化的、操作性的学习。这其中,材料设置质量的高低是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幼儿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投放材料的依据主要是两个:丰富与否,新颖与否。然而材料的丰富性和新颖性只是评价科学区角活动材料的部分标准,而不是全部标准。针对目前教师较为困惑的一些问题,本文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材料的加工程度尽可能自然 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帮助幼儿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科学教育本身的内容决定了在设置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时,应让幼儿尽量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探究。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根据其加工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成品材料。一些现成的玩具、教具等,如可拆卸的人体模型。 (2)半成品材料。根据教育目标进行部分加工的材料,或现成的加工程度不高的材料。如将厚纸片剪成圆形,穿上几个小洞,以供幼儿用扭扭棒做成毛毛虫。

(3)自然材料。如小动物、种子与果实、石块、碎布等。 我认为,科学区角活动的材料,只要没有危险,应尽量选用实物而不是替代品。教师要引导幼儿并和幼儿一起随时收集身边易得、卫生、安全的可利用材料,供幼儿在科学区角活动时选用。 尽可能自然也符合经济、环保的理念。我们可以结合幼儿园自身的物质条件,因地制宜、综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与材料。我们不能一边苦叹科学区角材料不足,一边却对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材料视而不见。我们也不提倡教师制作各种仿制品或一次性材料供幼儿开展所谓的科学学习。例如,一些幼儿园将各种塑料袋放在区角中,供幼儿制作所谓的环保服装,这其实是一种伪环保,因为真正的环保行为应是反复使用、甚至不使用塑料袋的。 但是,材料尽可能自然并不代表不能使用一些成品或半成品材料。在科学区角活动中,有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1)材料缺乏科学性,部分器材,特别是一些成品科学器材更注重色彩、形象、童趣,而忽略所要体现的科学内容以及精准的要求。例如天平不平、放大镜模糊等。 (2)科学器材存在小学化倾向,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幼儿园科学材料相对匮乏以及对科学材料把握不准带来的结果。它们的操作难度往往高于幼儿的实际操作水平,所揭示的科学知识也往往高于幼儿的认知水平,有的已比较偏向于专门的实验,有的则远离幼儿生活。这些小学化倾向都需要加以纠正。

大班科学学科教学计划

大班科学学科教学计划 大班科学学科教学计划 大班科学学科教学计划 教学班级及人数:幼儿大中小8个班412人 教学内容分析:幼儿园科学教育是指在幼儿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它的本质就是教会幼儿科学的思考问题。培养幼儿理性的思维方式。帮助幼儿客观的认识周围,认识世界,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成长。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前提下.本领域教学活动重在对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既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科学能力,以获取一定的科学知识为目标。 学情分析:通过上学期的教育学,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自然现象,生活技能,自然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总目标和要求:1:激发幼儿的科学情感。 2:注重幼儿科学能力的培养。 3:与探索实验相结合。 4:培养幼儿理解他人的能力。 5: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幼儿积极观察周围环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动物及其事物链自然现象,生活科技,自然现象等

几大类。内容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小是入手,由易到难,逐渐深入。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愉快教学 教学设想:兴趣是最后的老师,因此在活动设计过程中,首先,非常注重增强活动的趣味性,采用各种游戏等方法,集体,小组,个别相结合等形式不断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让幼儿得到语言活动带来的喜悦,对语言活动产生学习欲望,引导幼儿获得成功。创设情境,注重促进幼儿观察想象能力的培养,活动设计更加重视为幼儿创设科学的情境和机会,鼓励和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迁移已有经验,大胆,积极主动把自己的经历,经历,感受说给大家听,促进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 课时安排: 第一周3月(2—4)日:《服装的面料》 第二周3月(7—11)日:《能干的机器人》 第三周3月(14—18)日:《动物之最》、《珍惜动物》 第四周3月(21—25)日:《食物链》、《春天在哪里》 第五周3月(28—1)日:《春耕了》、 第六周4月(4—8)日:《奇妙的镜子》 第七周4月(11—15)日:《宝藏知多少》 第八周4月(18—22)日:《宝贵的土壤》 第九周4月(25—29)日:《奇异的石头》 第十周5月((2—6)日:《夏天里有什么》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设计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设计教案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设计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科学教案一:包饺子 设计意图: 感知5以内的数量是小班幼儿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要"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创设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包饺子"情境,支持与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感知5以内的数量。活动中教师通过提出若干开放性的问题,将以"点数"为核心的多种数学内容蕴含其中,形成一个充满挑战的数学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积极尝试,主动获取数学经验。 操作卡片设计简单、巧妙,由于饺子的数量、摆放位置和拍摄角度不断改变,卡片上呈现了整齐、散乱、遮挡、干扰、环绕等不同摆放形式的饺子,不但加大了点数难度,而且增加了点数的乐趣。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昕限,整个操作过程需要幼儿克服动作、时间、材料等多种因素的干扰,认真专注地完成操作任务,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并给幼儿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 目标: 1.能不受饺子摆放形式(整齐、散乱、遮挡、干扰、环绕等)的影响,正确感知5以内的饺子数量。 2.尝试不受干扰,准确地完成"按数量包饺子"的任务。

3.喜欢参与活动,体验数数的乐趣。 准备: 1.幼儿有用彩泥包饺子的经验。 2.用彩泥包好的饺子1盘。 3.每张桌子上放3个自制的娃娃,每个娃娃的身边分别摆放着3、4、5的点卡。 4.实物投影仪,电视机。 5.操作材料:不同摆放形式的饺子实物图片(如图)每人4张,小盘和彩泥球各若干(数量要充足,够每人包4盘饺子)。 过程: 一、进入游戏情境,回忆前期经验 1.引发幼儿兴趣。 师:娃娃家的娃娃们想吃饺子了。今天,我们就来给娃娃包饺子。 师(出示一盘"饺子"):瞧!这是什么你会包饺子吗 2.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包饺子"(附后)。 二、排除饺子摆放形式的影响,正确感知5以内的饺子数量 1.帮助幼儿熟悉操作材料,初步了解操作要求。 师:这里都有什么(卡片、盘子和彩泥。)要让我们做什么(包饺子。)包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对,这些材料是包饺子用的,卡片上有几个饺子,我们就要包几个饺子。 2.引导幼儿观察卡片上饺子的摆放形式,学习正确点数5以内的饺子数量。

幼儿科学区域设计

关于幼儿科学活动区域的设计 幼儿科学活动区域是指要创设宽松的科学活动环境和提供丰富的科学活动材料,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方式去学习科学的一种活动模式。科学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形式,幼儿可以在科学区域中自由地选择和探究材料,增长科学知识,是集体科学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 一、幼儿科学活动区域创设的总体要求 (一)幼儿科学区域创设的依据和原则 在幼儿教学实践中,幼儿有时候对老师设立的科学区域不感兴趣,久而久之,科学区域成为令人头疼的“死角”。幼儿对科学区域不感兴趣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是区域创设的依据没有找准。教师常常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上选择设计科学区域,这样是不科学的! 1、科学区域创设的依据: 1)幼儿的发展 这里所说的幼儿的发展包括幼儿身心的发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幼儿认知和情感态度的发展。科学区域的设计内容既要是幼儿感兴趣的,又要是符合和促进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 2)课程和教学目标

课程和教学目标是科学活动区域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3)幼儿园和班级物质条件 幼儿园和班级物质条件是幼儿科学活动区域创设的一个前提和基础。物质条件提供充裕的科学区是科学区域设计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幼儿科学活动区域创设要遵循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 2)以幼儿的兴趣为中心 3)适合幼儿发展水平 4)与其他教育途径相结合 5)因时因地制宜 6)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二)空间的选择与布置 1、空间的选择 1)要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和需求。 2)空间不必拘于一个角落,应该把不同类型的科学区域分散开,这样方便幼儿开展活动。 3)不同类型的科学活动区域应该选择在其适宜的地方。如种植花草植物一般要选择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地方。 2、空间的布置 1)要多方位全面的利用起来。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 1 活动准备:不仅决定了教师对教育内容的安排、难易程度的把握,更能够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它包括了经验准备和材料准备两个方面的内容。经验准备指的是幼儿已经获得的和本次教学活动内容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经验等。每次活动前让幼儿获得相关的经验准备,能够帮助教师引导幼儿更有效的地进行活动。材料准备指的是活动前教师将活动需要用到的材料准备好。做好材料准备,能够使得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不至于手忙脚乱,同时提高活动的效率。 2.活动过程: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开始部分、展开部分和结束部分。开始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采用生动和有趣的形式进行导入,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进而烘托活跃的探究气氛。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谜语、儿歌、故事导入,演示现象导入,简短的指令导入,根据已有经验的问题导入和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导入的方法。 展开部分。展开部分是整个活动最主要的部分,所占时间也是最长的。在这一部分,主要以幼儿进行探究,教师给予帮助为主,要避免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模式”。应该在提出的启发性问题的基础上,由幼儿充当活动的主导者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进行观察,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支架”支持和回应,帮助幼儿完成探究活动。 结束部分。结束部分既要使这一次活动圆满的结束,又不能就此结束幼儿的探索。活动结束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在形式上不必拘于常规。 3.活动的延续。活动延续,主要是指在一个活动结束之后,为了帮助孩子更加深入和全面理解活动内容,而延伸出来的活动,有活动到活动、活动到区角、活动到生活等多种形式。活动延续也可以由教师发起。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选题贴近幼儿生活的原则。选题是活动设计的首要步骤,对整个活动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因为,科学本身是抽象而不易懂的,如果在选择科学教育活动主题的时候选择的是幼儿生涩的内容,无疑会让幼儿一头雾水,无法达到活动的目的。 具体操作的原则。主要指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材料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因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因此要为幼儿提供可观察、可操作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地调动幼儿多感官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应尽量避免抽象水平的口头式传授知识和概念,而应以让幼儿动手操作具体材料为主。 发展思维的原则。在幼儿园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以提供材料、提问等方式,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意向,让幼儿养成积极动脑思考和表达的习惯,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幼儿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和传统的“说教式教学”以及“小学式教学”不同的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要体现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材料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只提供材料、启发性提问、及时回馈和有效引导的方式提供“支架”。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幼儿去进行探究和摸索,让幼儿在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 案例引导 提问: 1.本案例中,幼儿运用了哪些感官来观察雨? 2.教师为什么把观察的地点从走廊移向室外?

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016998528.html, 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 作者:吴梦婷 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19年第10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科学真理的探知不可能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空想就能获得的,而需要通过科学实验、亲身实践去证实或验证。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就更需要借助科学实验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而科学实验离不开实验材料的投放与操作,材料是科学实验的物质保障和开展前提。 科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的重要性 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幼儿感知世界的最好方式是增加他们对材料的投放兴趣。”可见,材料的投放对于幼儿感知科学奥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丰富而適宜的材料投放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操作热情,让幼儿自主自愿地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在科学活动中锻炼动手实践能力、体会科学奥秘,还能让幼儿从小热爱科学实验,对科学探索活动充满兴趣,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同时,投放合理的科学实验材料,可以让幼儿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完成科学活动任务,让幼儿的科学探索过程变得更顺利、更有趣,从而使原本高深莫测的科学探索活动变得生动形象,让幼儿在探索科学奥秘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乐趣,享受探寻科学真理的过程,最终让幼儿爱上科学活动。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投放适宜的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科学活动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材料的层次性投放不明显,比较难掌握;区域拼插类玩具较多,材料比较单一,没有挑战性;材料很难做到及时更替;材料的投放没有系统性,目的不明确;材料没有紧跟教学现状(幼儿发展水平)进行投放;材料的投放没有系统性,目的不明确;科学实验类材料较少等。 科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 材料要“变化” 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材料要定时更新。如果科学活动的材料总是一成不变,那么幼儿能维持的探索兴趣是短暂的,获得的科学素养方面的发展也是有限的。材料的更新变化,一方面是为了让“喜新厌旧”的幼儿在不断变化的材料操作中保持新鲜感,让幼儿时刻保持进行科学实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不同教学目标的需要。随着幼儿科学知识和操作水平的提升,教师要适当提高对幼儿科学素养培养的要求,适时将科学活动低难度的操作材料替换成较高难度的操作材料,并增添、调整实验材料,使科学活动的材料始终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操作兴趣。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目标小班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小班 (1)引导幼儿观察周围自然现象的明显特征,并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 (2)引导幼儿观察常见的个别动、植物和无生命物质的特征,初步了结它们与人和环境的 关系。 (3)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个别人造物品的特征及其用途。 (4)帮助幼儿了解各种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学习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的方法,发展感知能 力,学会根据一个或两个特征从一组物体中 挑选出物体归入一类,学会通过观察,知道 物体数量的差别,经过以词汇或简单的句子 描述事物的特征或自己的发现,与成人或同 伴交流。

(5)是幼儿乐意参加科学活动,喜爱动、植物,注意周围的自然环境。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小班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2)学习按物体的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4以内的物体的排序,按物体的某一特 征进行排序。 (3)学习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一样多。 (4)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5)学习手、口一致的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能按实物比例和指定 的数目点数相应数量的物体。 (6)指导幼儿比较感知物体的大小、长短和宽窄。 (7)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8)引导幼儿认识白天,黑夜,早晨,晚上,正确的使用表示时间概念的词。 (9)引导幼儿认识空间方位“上”和“下”,正确使用标示防伪概念的词。 (10)听懂老师的话,学习按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的回答问题,学习用语言讲出操 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11)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老师帮助下学习按要求拿 取、摆放、操作材料。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目标——小班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自己身体主要部分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初步学会自我保护。(2)是幼儿知道自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初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最基本的自我控制 能力。

对幼儿科学活动中材料提供的几点思考

对幼儿科学活动中材料提供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操作是必不可少的探索环节,而材料则是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材料提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兴趣、操作的成败和课堂的效果。材料提供准确、到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活动;操作;材料提供 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能满足幼儿兴趣的材料可促进幼儿的思考。因此,我认为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提供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材料选择“精” 精,精心、精确之义。新《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位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其中“丰富”并不等同于“种类多、数量大”,在材料的选择上更应该注重材料对操作活动的实用价值。 案例一: 在小班科学活动《神秘的口袋》中,教师准备了一个漂亮的摸袋,想让幼儿通过触摸来感知物体柔软、坚硬、光滑和粗糙四种感觉。于是教师在口袋中放入了许多的东西,有鹅卵石、棉花、清洁球、积木、刷子、苹果……活动中,幼儿对操作活动很感兴趣,争相上来尝试,活动气氛非常热烈,但就“摸一摸”这一个环节耗费了整整15分钟的时间,更让老师头疼的是整个活动结束后幼儿还是停留在用“软软的、硬硬的、滑滑的、有点刺手”来表达自己触摸的

感受,并没有获得对比经验和词汇表达上的提升。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活动效果不明显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为活动准备的材料过多,既费时费力,又使活动主次不分,将幼儿的注意力过分集中到了“摸一摸”的环节中,忽略了所需要感知的特征本身。其实就小班活动而言,教师完全不需要准备如此多种类的材料,只需选择特征明显的像鹅卵石、棉花、清洁球、积木四种材料来进行操作,既缩短了个别幼儿操作的时间,又便于教师总结这些物体的主要特征。 二、材料准备“足” 足,就是充足、富足之义。幼儿的思维都离不开动作,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有操作、体验的需要。因此充足的材料准备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案例二: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连接》中,孩子们对教师带来的材料十分着迷,特别是在操作的环节中教师准备了回形针、积木、夹子、绳子等各种物体进行连接的活动,引导幼儿在操作时能利用材料了解不同物体的不同连接方式。教师提出要求后,幼儿很兴奋地开始操作,这时只看见蒙蒙很不开心地站在一边,一边羡慕地看着别人手中的夹子,一边摆弄着自己手中的回形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很明显,在这个案例中导致蒙蒙出现这样行为表现的原因是材料在数量上的不足。在材料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只考虑到了材料总量

幼儿园小班幼儿科学活动材料的适宜性

小班幼儿科学活动材料的适宜性 《小班幼儿科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2016学年第一学期阶段研究小结《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指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研究问题”。小班幼儿年龄小,对周围事物好奇、好问,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应选择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进行活动。科学领域的材料是引发幼儿探索的刺激物,又是实现幼儿认识周围世界的桥梁。因此为幼儿选择适宜的材料是极其重要的,它会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具有适宜性的材料既暗含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又能引起幼儿探究动机和兴趣。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好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操作、探究欲望。因此为小班幼儿科学领域提供的材料应具有以下几点: 一、材料应具有趣味性 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有趣味的材料能引起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如在玩“小猫钓鱼”时,我准备了小猫的头饰,让孩子们戴着头饰去钓鱼,他们仿佛真的成为小猫了,增加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体现了材料的魅力。 二、材料应具有多样性 材料的多样性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探索机会和空间,而材料的投放多少也对小班幼儿的活动起着重要作用,材料投放的过多,使幼儿不知玩哪个好,或者是频繁的更换材料;材料投放的过少,容易使幼儿发生争抢现象。小班幼儿科学领域材料的投放,可以投放一种教育目标的多种不同的材料形式,使幼儿在玩不同材料的过程中,完成近期的阶段性教育目标,例如材料“铺小路”和“毛毛虫”都是练习排序的材料,孩子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选择其中的一种材料来玩儿,这样在幼儿玩儿不同材料的过程中,完成了排序的教育目标,同时,体现了活动材料的教育价值。 三、材料应具有层次性 皮亚杰提出:教师应了解儿童,教育教学不能成人化,要重视儿童的特点,要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从这个观点出发,我认为材料的选择要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应突出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教师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幼儿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操作,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如果材料缺乏层次性,那么会使幼儿的探究缺乏探索的动力。例如益智材料“铺小路”,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卡片,幼儿可按提示卡的提示进行铺路,在学会很好使用提示卡进行排序后,也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按自己的想法在选择没有提示卡的小路进行铺路练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从简单的模仿到自己动脑拼摆,使排序逐渐增加了难度,突出了层次性,也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材料应具有安全性的特点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危险的事物缺乏预见性,因此为幼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