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川主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川主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川主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川主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川主公路K2~K8路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前言

1.1任务来源及工程概况

1.1.1任务来源

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方向生产实习是继地质认识实习及道路工程各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的一次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的基础理论及部分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勤于思索、积极探索、严谨、团结协作的学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1.1.2勘察目的

本次勘察诣在通过野外实地考察,让同学们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增加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完成实习任务。经过勘测调查,了解沿线道路区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不良地质现象等;对不良地质的危害程度作出分析与评价;对公路沿线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腐蚀性作出分析与评价。

1.1.3工程概况

已建的川主公路连接川主乡与峨眉山市。

本次勘察工作在川主公路K2~K8路段,总长约7公里。公路北东侧为峡谷溪流,河道最窄处有5米,最宽处有18米,在平时枯水期,水面至公路路面有8米左右,公路南西侧为一系列人工边坡与少量自然边坡。在公路K3路段有一座川主大桥,全长约200米,其下为峨眉河与溪流交汇处,由于两条河流的相互影响,桥下河漫滩堆积明显。本次公路勘察以碎石场---凉水井方向为向,勘察容主要以边坡为主。

1.2执行的技术标准

1.2.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JTJ064—98)

1.2.2岩土工程勘察规GB

1.2.3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

1.3勘察方法、工作量及勘察过程

工作容是调查线路及部分工点地质条件、微地貌,了解地表浅部岩性及不良地质现象、特殊土等。采用综合观测法,在穿越路线上,为查明接触关系和地质体的横向变化,沿地质体走向追索一定的距离,在观察线上选定一些点位进行重点观察和描述。观察点尽量利用天然基岩露头处,观察点按容重点分为地质点、构造点、地貌点、水文地质点等,同时又分为控制点和描述点。控制点是为了控制填图单位的岩性、界限的出露点面布置,记录较简单、主要记录点性、详细正确的岩石全名、特殊的结构构造等。描述点布置在重要或典型地质现象,如不整合、侵入接触、褶皱轴、断裂等的出露点,应详细观测、研究、描述记录、采样、素描、照相等。

2.自然地理概况

2.1交通位置

川主公路位于峨眉山市川主乡境,为三级双向两车道公路,连接川主乡、桃源乡沿线,道路傍山而建,顺着溪流走向展开,是村民们沟通外界的主要交通要道。

2.2气象条件

峨眉山地区属于中亚热带,气候湿润多雨,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山麓平均气温为17.2℃。由于峨眉山海拔高,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山麓与山顶平均气温相差13℃。

2.3水文条件

川主公路沿峡谷溪流展线,路基外缘紧挨溪谷,地下水主要受大气候降雨及地表水迳流补给,在勘察路段沿线有一裂隙水,无色无味,发育于山间裂隙,据其清澈透骨特性,可知其源头距出水口有一定的距离积累。勘察期为河流丰水期,偶遇几次降雨,溪谷水流涨势平缓,涨幅不大,同时经过询问村民得知,溪谷水流常年保持在当前水平,水流量属一般溪流。观测溪谷,并未见明显冲槽,可知溪流对河谷的冲涮是处于较弱水平。公路沿线,有一处两河交汇点,峨眉河自西向东,溪流自北向南,交汇于公路一混凝土简支梁桥处,由于河流交汇,相互作用,在桥下形成明显河漫滩。

3.工程地质条件

3.1地形地貌

川主公路属于峨眉山山脉境,为山地地形,地势高低起伏不定,侵蚀切割程度中等。总体呈现西边高、东边低的山地地貌。该路段傍山而建,属于典型的山区公路。公路西侧为一系列的边坡,其间人工开挖边坡较多,边坡倾角也随着地层岩性的变化呈现着软质岩平缓、硬质岩陡峭的趋势。公路东侧为一溪谷,河谷平面离地基大概6~10米,河谷宽度随两侧山地地形发展,狭窄处有5米左右,宽阔处达15~18米。溪谷水流常年保持在一中等稳定水平,同时水流酸碱度属正常围,所以对路基的冲涮、侵蚀作用较弱,在河谷道路侧并未形成明显的冲沟地貌。

3.2地层岩性

峨眉山来源于中国地质史上的燕山运动,其奠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时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抬升,造就了峨眉山。峨眉山地层岩性复杂,同时各地层露头明显,特征突出,是地质工作者长久以来的科研考察胜地。本次道路勘察以川主公路沿线石灰厂至凉水井为向,横跨三叠系、

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

三叠系地层以黄、黄灰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炭质页岩及煤层的旋回层为特点,底部有厚约0.5米的硅质细粒岩。

侏罗系地层以紫红色、砖红色、灰绿色灰黄色泥岩为主,夹杂粉砂岩和少量细砂岩以及泥岩旋回层,底部有约20余米的灰白色层状砂岩。

白垩系地层以砖红、紫红色中厚层及巨厚层砂岩、粉砂岩为主,其巨厚层岩石也是其与其他地层区分的明显特点。

第三系地层以半胶结的砾石层、粉砂质黏土层为特点。

3.3地质构造

该路段地质构造较为简单,有一处向斜,为马林沿向斜,少量断层,三处滑坡,分别是枇杷树滑坡、横山子滑坡、坡改梯滑坡,一处水文观察点,为裂隙下降泉,无褶皱,岩层倾向在70°到110°之间,倾角在30°至50°之间。3.4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

川主公路沿线地层主要含砂岩、泥岩、灰岩。

砂岩由石英颗粒(沙子)形成,结构稳定,呈淡黄色及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绝大部分砂岩由石英和长石组成。其特性为无反光、不变色、吸热、防滑等特点,抵御风化能力强,但易切割,容重大约在2.6g/立方厘米,平均空隙率15%。按其粒径大小,砂岩分为巨粒砂岩(2MM~1MM)、粗粒砂岩(1MM~0.5MM)、中粒砂岩(0.5MM~0.25MM)、细粒砂岩(0.25MM~0.125MM)、微粒砂岩(0.125MM~0.0625MM)。

泥岩由泥巴及黏土固化而成的沉积岩,是一种层理不明显的粘土岩。天然重

度2.48g/立方厘米,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为4.4Mpa,抗拉强度标准值276Kpa,泊松比为0.232。

灰岩主要由方解石矿物组成,是一种沉积岩。抗压强度垂直层理方向一般60MPA~140MPA,平行层理方向一般50MPA~120MPA,松散系数一般1.5~1.6,硬度不大,与稀盐酸反应剧烈,具导热性、吸水性、不透气性、磨光性等性质。

3.5不良地质现象

该公路凿山而建,沿着河流走向延伸。勘察路段沿线无泥石流,有少量崩塌,三处滑坡。三个滑坡分别为枇杷树滑坡、横山子滑坡、坡改梯滑坡。枇杷树滑坡地层处于侏罗系自流井组地层,岩石性状为黄灰、绿灰、紫红色的砂岩及泥岩的旋回层,植被茂密,属于顺层滑坡,滑坡前缘受河流的长期冲刷,但由于滑坡比较老,倾角小,属于稳定滑坡。

横山子滑坡地层处于侏罗系沙溪庙组地层,岩石性状为灰白、紫红色砂岩、粉砂岩以及泥岩旋回层,滑坡植被茂密,发育良好,滑坡前缘受河流的长期冲刷,但由于滑坡比较老,倾角小,处于稳定状态。

坡改梯滑坡地层处于侏罗系组地层,岩石性状为鲜艳的砖红色泥岩为主,夹杂少量砂岩、粉砂岩,处于局部复活阶段。滑坡介于岩质与土质结构之间,受岩石和土的双重控制,具有饱水性,属于典型的顺层滑坡,由于河流冲刷山坡到山体前缘产生临空面,导致坡体沿着临空方向发生滑坡,对前缘的公路进行破坏。已经采取相应的人工措施对其监测预防。

公路沿线还有少量的人工边坡发生局部崩塌,但规模都较小,及时受到施工单位的控制,并未酿成严重的后果。

3.6天然建筑材料

由于该公路沿河而建,河谷开阔处,地势平坦,卵石种类丰富,河流水流量较小,这些因素无疑给公路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中建筑材料可就地取材,取自河谷的卵石,直径从2CM到20CM都有丰富的存量,同时硬度高、磨圆度好;夹关组的巨厚层砂岩具有强度高,节理不发育的特点,可作为路基、边坡挡土墙的材料,也可以将其用作雕刻、装饰墙面;组的砖红色泥岩,抗压强度良好,质地紧密,可作为路基的辅助型材料。

3.7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根据2001年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全线地震动参数划分如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的地震基本裂度为VI度),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

4.工程地质评价与建议

4.1勘察路段K0+000至K2+000段工程地质评价

该路段边坡主要为第四纪覆盖层,由于人工开挖边坡倾角大,边坡没能及时处理,存在少量的崩塌现象。路段还包括枇杷树滑坡,处于侏罗系自流井组地层,岩石性状为黄灰、绿灰、紫红色的砂岩及泥岩的旋回层,植被茂密,属于顺层滑坡,滑坡前缘受河流的长期冲刷,但由于滑坡比较老,倾角小,属于稳定滑坡。

4.1.1水位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该路段河谷两侧山势陡峭,河谷狭窄,水流速度相对河谷开阔处较快,对路基造成一定的侧蚀与冲刷作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路基进行保护。河谷水流常年保持在低水平状,同时河谷的纵向落差小,流水平缓,所以对路基的冲刷作用很弱。

4.1.2工程建设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该路段岩层主要为三叠系砂岩与灰岩,结构稳定,整体硬度较高,呈淡黄色及红色,具不透气性、磨光性等性质。

4.1.3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对公路工程危害和影响程度评价

该路段无特殊岩土,新开挖的人工边坡由于应力释放,出现不同程度的崩塌现象,但都属于可控围之。枇杷树滑坡由于倾角大,植被覆盖茂密,处于稳定地层上,所以整体稳定性良好。

4.1.4环境水腐蚀评价

该路段边坡有局部路段出现渗漏水现象,呈中性,水流小,且有边沟的存在,未对路基、路面造成影响。

4.1.5工程地质结论与建议

该路段地层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无泥石流、断层等特殊地质构造。根据现场的勘探结果,边坡主要以局部出露岩体,由于应力释放,受雨水侵蚀,裂隙逐渐

高速铁路勘察特点

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勘察特点 摘要针对高速铁路的设计要求,结合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勘察实践,从工程地质勘察理念、场地稳定性及地基岩土适宜性评价、勘探的密度和深度、岩土设计参数的统计分析、高烈度地震区的勘察、建筑材料的专门勘察、综合勘探方法的应用、成果的综合分析等方面论述了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勘察的特点。 关键词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勘察 高速铁路勘察设计不同于常规铁路的勘察设计,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研究。近两年,笔者先后参加了武广客运专线和福厦快速铁路的勘察设计、地质勘察监理,通过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摸索,系统总结了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勘察的特点。 1 工程地质勘察理念要体现可持续发展观 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勘察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铁路工程地质勘察中,任何对岩土环境、生态环境的大规模破坏都不应提倡。因此,在工程地质勘察中要分析评价铁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提出措施和建议,使高速铁路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 2 场地稳定性及地基岩土适宜性评价 高速铁路建设对工程场地区域稳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高速铁路选线阶段,工程地质工作者就应从区域地质稳定性角度参与线路方案的比选,避免线路方案走行于活动断裂带、不稳定地块及高烈度地震区,同时也要避免线路方案位于人为坑洞密集、时间久远、不宜查清巷道空间位置的古老采空区,地表明显形成移动盆地且处于移动活跃的大型煤矿采空区或活跃移动盆地边缘地带,以及地表移动和变形可能引起边坡失稳、山崖崩塌地带;此外,线路方案还要避免走行于易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的溶蚀谷洼地区、易产生大面积湿陷的黄土塬区,以及明显存在危及线路方案的重大不良地质、特殊岩土、不稳定斜坡地段。总之,工程地质勘察应从区域稳定性角度对线路方案给予评价,确保高速铁路线路方案一开始就走行于场地稳定、地基适宜、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段。 高速铁路建筑物对沉降变形要求极高,《京沪设计暂规》(铁建设[2004]157号)规定: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5cm,年沉降速率应小于2cm,桥台台尾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3cm,桥梁墩台工后沉降小于3,相临墩台沉降量差不大于15mm;无碴轨道的工后沉降量小于2cm。对沉降的严格控制要求基底下岩土层有极高的强度,因此,在高速铁路勘察中,必须对基础下部的岩土适宜性做出准确评价,确保各类工程基础置于满足极高工后沉降要求的岩土层中。 松软土是针对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变形而在京沪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特

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新完整版

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 察报告新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三、完成的勘察工作量 四、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二)地形地貌 (三)气象特征 (四)地震动参数

五、工程地质特征 (一)地层岩性 (二)地质构造 (三)水文地质特征 六、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一)不良地质 (二)特殊岩土 七、隧道水文地质特征及评价 (一)水文地质特征 (二)隧道区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八、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及建议工程措施 (一)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及力学参数建议值 (二)隧道围岩分级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三)隧道进出口工程地质条件 (四)隧道施工预测预报内容及范围 九、隧道辅助工程工程地质条件及建议工程措施 十、设计及施工中注意事项 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DK341+~ DK345+) 一、工程概况 潼洛川隧道位于潼关黄土台塬区前缘,隧道进口(DK341+304.0m)位于潼沟河左岸,岸坡地形较陡,出口端(DK345+120.0m)位于黄土塬边,全长3816m,最大埋深120m,相对高差90~130m。该隧道设有斜井,斜井位于港口镇,和线路交于DK343+100m处,斜井长294m。

工点北临西潼高速,并有便道相连,交通较为便利。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勘察工作主要分为初测(2003年11月~2004年2月)、定测(2004年5月~9月)、补充定测(2004年12月~2005年1月)三大阶段进行。初测阶段线路方案走行于潼沟河下游苏家村附近,以隧道形式通过,主要以收集区域资料和地面调查为主;定测阶段线路方案与初测阶段方案相同,收集了区域地质资料,并在此基础上作了详细的沿线地质调查,随后,根据工程设置及定测阶段技术要求,布置了深孔1孔,计145.0m ,一般工程孔钻探241.70m/4孔,试坑30m/2坑,并取样化验,完成了本阶段工作;补充定测阶段线路方案没有调整,在充分利用定测阶段资料的基础上,沿线作了补充地质调查,完成本阶段任务。 三、完成的勘察工作量 主要勘察工作量一览表 (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工点位于潼关县潼沟河下游苏家村附近。工点北临西潼高速,并有便道相连,交通较为便利。 (二)地形地貌 潼洛川隧道位于潼关I级黄土台塬区,塬面地形平坦,高程545~555m;进口位于潼沟河左岸,岸坡地形较陡,相对高差20~70m,冲沟发育;出口端位于黄土塬边,地形起伏,冲沟发育,相对高差15~50m;斜井洞口位于一黄土冲沟,地形起伏,地面高程420m。塬顶为农田,多有村庄、道路分布。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 沿线综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前言 工程概况 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宜宾市的宜宾县、翠屏区。本项目的建设主要为提高宜宾市路网的通行能力和促进城市发展,项目在布线时充分考虑了沿线各重要城镇的发展规划,避免了对宜宾市城市发展的干扰。宜宾城市总体规划为本项目确定走向的重要依据之一。 路线起于乐宜高速公路,设枢纽互通,经金城、玉龙、止于宜水高速公路,设柏溪枢纽互通与公路相接。 推荐线(K+A+K)路线全长,建设里程,A线对应的K线长。 经统计,初步设计外业勘测共完成以下工作量: 1、沿线工程地质调绘。 2、工程地质类比调查4处。 3、静力触探孔44孔。 4、初设阶段完成的钻探工作量,机械钻孔84孔。 5、共调查天然砂砾石、砂及碎石料场2处,机制砂料场1处,灰岩碎石料场2处,砂岩片块石料场2处,其余料场可参考利用与公路相交或邻近的公路等工程已有资料,共收集6处。 技术标准、规程、规范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规程、规范、规定如下: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路计路

(4)《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T50266-99;以往地质工作及参考资料: (1)区域地质资料:1:20万,H-48-(27)宜宾幅地质图。 (2)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3)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初步勘察报告。 上述资料对工作区的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地质环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本次勘察有较大参考利用价值。 2 沿线工程地质概况 地形地貌 项目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地处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区的南西缘山地亚区及四川盆地南低山丘陵区,路线走廊带的地形、地貌单元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明显。将工作区划分为两种地貌类型和五种次级类型地貌,分为侵蚀堆积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两大类。 (1)侵蚀堆积地貌 ①河流堆积漫滩和一级阶地(Ⅰ 1 ) 主要分布于宜宾岷江、金沙江两岸滩地。堆积漫滩由近代冲积粉砂土、砂砾卵石构成。表面低平,宽数十至千余米,后缘高出江面4~10m。一级阶地由近代冲积粘质砂土、粉砂土、砾卵石组成,表面平整宽阔,略倾向江面,顺江延伸,长数至十余公里,宽约1km,前缘高出江面10~30m。 ②河流堆积阶地(Ⅰ 2 ) 主要分布于宜宾岷江、金沙江两岸二三级阶地。上部堆积黄色砂质粘土,下部为粘土夹砾卵石,组成二级及三级基座阶地。阶地台面不平整,切割处可见基岩出露。二级阶地高出江面50~80m。延伸1~4km。缓状 6纵 台角 无 冷天大 为最

市政道路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市政道路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点击此处下载全文) 资料目录 ?勘察基本情况 ?工程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 ?地层岩性 ?区域地质构造 ?地震 ?水文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评价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管涵工程地质评价 ?水文地质评价 ?岩土设计计算参数评价 ?深路堑稳定性评价

沿线筑路材料质量、储量评价 内容简介 勘察阶段:详细勘察 【工程地质评价】 填方路基段工程地质评价 LK0+220~LK0+260段地基土表层为种植土②,厚约0.7米;其下为软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1,厚2.0~3.5米;再下为硬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2,厚度3. 6~大于4.5米。表层种植土②应清除,软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1压缩性较高,分布厚度较大,清除较困难,宜进行地基处理,以处理后的复合地基作为路基持力层。该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120kPa,回弹模量为13.2MPa。 …… 路堑段地基及边坡工程地质评价 LK0~LK0+220段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④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250kP a;基岩全风化层⑤-1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240kPa。地基土均可作为路基持力层。路堑边坡为土质边坡,边坡最高处为17.7米,建议分三级放坡,采用锚杆混凝土框架植物防护,其放坡坡率宜缓于1:1。 …… 管涵工程地质评价 表层种植土②与软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1应清除,其下硬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2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200kPa,可作为管涵持力层。 ……

含:原状地形图、柱状图42张、地质纵断面图14张、地质平面图7张、公路勘察图例、路堑路堤管涵综合地质说明8张、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填方地段工程地质评价表、路堑边坡工程地质评价表、涵洞(通道)工程地质评价表、岩土的力学指标推荐值、土的动力触探试验成果总表 道路工程地质勘察要点 受建设方委托,对此道路工程提出如下地质勘察要点: 一、勘察范围 本工程为城市主干道,标准路幅宽度为60m,西起湘芸路,东至西环线西辅道,道路全长2133.182米,平面图见附图。 二、勘察任务 通过勘察,应对沿线各地段路基的稳定性和岩土性质作出工程地质评价,为路基设计、确定设计回弹模量、路面设计、路基压实、防护与加固、路基排水、管道基础设计、地基处理、深基开挖、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岸坡设计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勘察内容 1、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 2、查明治线地段的地质构造、地层结构特征,查明各类土层的类型、性质及其空间分布,查明基岩风化层厚度、分布界线及风化破碎程度,提出承载力指标,沿山地段应查明对设计和施工方案有影响的基岩。 3、查明沿线各地段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分布范围,发生和诱发条件、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整治措施的建议和必要的防治工程设计参数。 4、查明沿线各地段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土基干湿类型所需参数。 5、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查明含水层范围,颗粒组成,渗透系数、补给来源,并提供施工降水设计参数,评价承压水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 6、查明沿线各地段暗埋的河、湖、沟、坑的分布范围,埋深及其覆盖层的工程地质特性。 7、调查了解地下埋设物加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其密实度。 四、布孔原则

地质勘察报告

一、前言 1.1拟建工程概况 我院受********村委会的委托,承担其拟建********工程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拟建场地位于******境内,沿海大通道的西南侧,其西北侧为古浮村居民区和其他规划建设用地,东北侧为后期规划用地及泉州加顺彩印有限公司用地,东南侧为石狮市源兴金圣服装有限公司用地。该********工程总占地面积约8200m2,总建筑面积56000m2,共包括A5~A10、A12、A14和B1~B4安置楼等12个单体项目,该工程由武夷山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设计,拟设计采用桩基础。建筑物的性质和特点如下表1-1: 建筑物设计参数表 表1-1 1.2.勘察等级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1条与条文说明第3.1.1条的相关规定,对本工程勘察等级综合划分如下: 勘察等级划分表 表1-2 1.3勘察任务、目的和要求 本次勘察属详细勘察阶段。勘察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是: ⑴查明场地及附近范围内有无影响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现象; ⑵查明场地地基土层结构特征、分布规律; ⑶查明场地地下水埋藏与赋存条件,分析与评价场地地下水对建筑物 基础施工影响以及对建筑材料腐蚀性情况; ⑷划分场地土类型与建筑场地类别,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分析; ⑸分析并评价场地地基稳定性与适宜性,对拟建物基础方案选择提出 合理建议,并提供满足基础设计方案的岩土参数。 1.4 勘察依据 本工程勘察主要依据以下文件和现行规范进行: ⑴业主提供的拟建物总平面图、合同书、勘察任务委托书; ⑵准则《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⑶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局部修订条文; ⑷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GB50011-2001); ⑸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⑹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⑺行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⑻省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 ⑼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文件(闽建设[2002]37及[2003]10号)。 1.4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本次勘察根据相关规范及技术要求,并结合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首次共布设66个勘探孔,原则上沿拟建物的周边及各角点布设,钻孔编号ZK1~ZK66;野外地质勘探自2010年03月09日开始,至2010年03月25日结束,采用两台GXY-1工程钻机泥浆循环护壁工艺钻进,对于上部土层采用回转钻进,无泵投球取芯工艺;对于强风化花岗岩层采用双动双管取芯工艺,对于中等风化花岗岩采用金刚石钻头回转钻进,回次进尺≤2.00m,岩芯采取率满足规范要求。并进行现场标准贯入试验,采取岩、土、水试样,孔口标高测量及量测地下水位等工作(具体工艺方法详见第5节)。所有钻孔在钻探取芯、观测结束后,均按要求采用原土或干的粘土球分层回填击实处理。

XXX隧道地质勘察报告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1) 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1) 四、自然地理概况 (1) (一) 地理位置 (1) (二) 地形地貌 (2) (三) 气象特征 (2) (四)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 (2) (五) 地震动参数 (2) 五、工程地质特征 (2) (一) 地层岩性 (2) (二) 地质构造 (4) (三) 水文地质特征 (4) 六、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4) 七、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4) (一) 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及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4) (二) 隧道围岩分级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4) (三) 隧道进出口工程地质条件 (5) 八、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 (5) 附件: 一、 XXXXX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 二、 XXXXX隧道进口工程地质平面图

三、 XXXXX隧道出口工程地质平面图 四、 XXXXX隧道洞身工程地质纵断面 五、 XXXXX隧道进出口放大工程地质纵断面 六、 XXXXX隧道进口工程地质横断面 七、 XXXXX隧道出口工程地质横断面 八、 XXXXX隧道进口弃渣场工程地质断面图 九、 XXXXX隧道出口弃渣场工程地质断面图 十、地质柱状图 十一、XXXXX隧道土工试验报告 十二、XXXXX隧道岩石试验报告

一、工程概况 新建XX铁路工程XXXXX隧道位于XXXXX镇XXXXX,XXXXX隧道起讫里程DIIK4+120~DIIK5+730,全长1610m,洞深最大埋深约48m。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该隧道定测阶段的调查工作始于XX,外业钻探日期为XXX,水、土、岩的试验工作为XXX,资料整理工作于XX结束。 本次定测针对该隧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技术要求,采用地面大范围的地质调查及工程地质测绘(1:2000)、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资料综合分析(含区域地质资料、初测资料的分析)等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工作过程中,地质分界线的填绘主要利用手持GPS定点,钻孔的定位采用中线桩及全站仪,对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采用室内试验进行。 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表1.1 主要勘察工作量一览表 四、自然地理概况 (一) 地理位置 XXXXX隧道在行政区划上属于XXXXX镇,位于XXXXX镇东北部的XXXXX 村,交通较为便利,村镇之间有公路连接。隧道进出口均位于山坡缓坡处,

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勘察目的与任务 受石狮市市政建设管理处的委托,我院承接了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目的是查明沿线工程地质条件,为路基设计、边坡的稳定性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施工设计排水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具体任务为: (1)、查明沿线各地段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各岩土层的空间揭露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2)、查明不良地质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揭露范围、发生和诱发条件等,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 (3)、查明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积水时间以及排水条件,查明沿线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干湿类型所需的参数;并判定地下水和地表水对路基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及稳定性影响; (4)、查明沿线暗埋的河、湖、沟、坑和坟场的揭露情况,回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密实度,判定场地地震效应等。 (5)、未尽事宜详见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订本)及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等有关规范要求。 二、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1)勘察合同及委托技术要求; (2)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

订本); (3)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2008年修订本); (5)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6)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7)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8)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9)行业标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10)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11)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12)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13)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14)福建省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 (15)福建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 (1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等。 三、拟建工程概述 拟建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本次施工路段从K0+036.074至K1+165.795,道路全长为1129.721m,;道路设计起点坐标(X=35809.166 Y=14831.661),终点坐标(X=35519.613 Y=16014.400),设计起点位于濠江路,桩号为K0+000,设计路面标高为23.75m,西北至东南走向,终点相交于东环路,桩号K1+165.795,设计路面标高为40.89m;为城市Ⅱ级主干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行车速度为40 km/h,设计荷载城-A,设计年限30年,设计道路宽为26m,双向四车道,两侧设人行道,路面交通等级为轻等级,轴载标准BZZ-100,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10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本章要点 公路路基、桥梁、隧道工程地质勘察主要内容、方法与报告编制。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掌握公路路基、桥梁、隧道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方法。 10.1概述 10.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任务和阶段划分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就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的理论和各种技术手段,实地调查、研究公路要穿越地带的工程地质条件。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是为公路选线、测设、施工和使用提供经济合理而又正确完整的工程地质资料。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包括以下几项: 1.查明公路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如地形与地貌、地层与岩性、地质构造等情况; 2.在路线基本走向范围内,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优选路线方案,并对各路段可能布线的区间进行初勘; 3.对定线后的各路段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定性和定量评价; 4.配合路线测设、施工,根据不同路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对路基、桥涵、挡防等工程建筑物类型、结构以及施工方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5.对不良地质的路段进行开挖、切坡施工时和工程兴建后所要发生的变化,制订出相应的安全措施。 工程地质勘察应分阶段进行,常用的设计阶段与步骤有: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不同的测设阶段,对工程地质勘测工作有不同的要求,在广度、深度和重点等方面面是有差别的。其中可行性研究勘察应符合场地方案确定的要求;初步勘察应符合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的要求;详细勘察应符合施工设计的要求。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施工要求的重要工程,还应进行施工勘察;对面积不大,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场地或有建筑经验的地区,可简化勘察阶段。 10.1.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内容 一、新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一)新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 1.路线工程地质勘察 主要查明与路线方案及路线布设有关的地质问题。选择地质条件相对良好的路线方案,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重点调查对路线方案与路线布设起控制作用的地质问题,确定路线的合理布设。 2.路基、路面工程地质勘察 亦称沿线地质土质调查。在初勘、定测阶段,根据选定的路线位置,对中线两侧一定范围的地带,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路基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概要 一、铁路工程各专业所需的地质设计参数 (一)路基 1、路堤 1)一般路堤:基底土承载力小于200kP地段土的沉降计算,设计参数为e、e-p曲线 2)高路堤(粗粒土>20m,细粒土>12m) (1)填料的γ、c、φ值—稳定计算,最佳含水量—稳定分析,用于沉落加宽计算 (2)基底土的γ、c、φ值,e、e-p,e-Lgp曲线—沉降计算 3)陡坡路堤(横坡>1:1.25,即22°) (1) 填料的γ、c、φ值稳定计算 —稳定计算 (2)基底土的γ、c、φ、σ (3)支挡建筑物基底与岩土的摩擦系数f 4)浸水路堤 (1) 填料的γ、c、φ值—稳定计算 、f等 (2)防水措施所需的设计参数,如支挡的σ 2、路堑 1)土质路堑 (1)边坡土的γ、c、φ地下水位—稳定计算 (2)基底土的σ 、e、e-p,e-Lgp曲线—沉降计算 (3)边坡率 (4)支挡工程的设计参数(挡土墙、抗滑桩、锚杆等) 2)石质路堑 (1)石质边坡的γ、c、φ或φe(岩体,结构面) (2)边坡率 (3)加固工程所需的设计参数 3、不良地质地段路基 1)崩塌地段 (1)石块的弹跳高度、块度 (2)各类防护和支挡建筑所需的设计参数 ①遮挡建筑—棚洞、明洞(按隧道要求) ②支挡建筑—按支挡建筑要求 ③拦截建筑—拦石墙等 2)岩堆地段 (1)路堑边坡率 (2)路堑边坡土的γ、c、φ、σ 、f—稳定计算 (3)支挡建筑的设计参数 3)岩溶及人工洞穴地段 (1)洞穴顶板的安全厚度:完整基岩厚跨比为0.5,不完整基岩,顶板厚度>5倍洞高 (2)洞穴距路基的安全距离:坡脚距洞穴的水平距离必须满足路堤填料扩散角的要求 (3)处理工程的设计参数(视处理工程的种类而定) 4)煤矿采空区地段 (1)确定移动盆地范围 (2)在路基范围内埋深<40m,宽度>2m的坑道必须处理 5)地震地区路基

道路勘察报告

道路勘察报告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宜宾临港纵一路(220KV高压线迁改路 径通道)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 告 工程编号: 勘察起止时间:2012年05月24日~2012年06月04日 提交单位: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赵翔 技术负责人:康景文 审定人:陈麟 审核人:颜光辉

工程负责人:余超贵 报告编写人:聂俊 提交日期: 2012年06月15日 中国建筑西察设计研究院 有限公司 目录

1.概述 工程概况 勘察目的、任务及工作依据 勘察工作布置及方法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 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2.工程地质条件 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地质概况 地层结构 水文地质条件 水和土的腐蚀性分析评价不良地质作用及埋藏物情况3.岩土的测试成果 标准贯入试验 室内试验 击实试验 4.场地地震效应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 场地和场地土的分类 砂土液化评价 5.岩土工程评价 拟建场地的稳定性 土的工程特性指标 路段区土基的干湿类型评价 地层工程特性评价 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6.结论与建议 附件: 1.综合图例 1张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张 3.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4张 4.工程地质横断面图 6张 5.岩土测试报告 1份 宜宾临港纵一路(220KV高压线迁改路径通道)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概述 工程概况 拟建的宜宾临港纵一路(220KV高压线迁改路径通道)道路工程,位于宜宾市临港工业园内,地处沙坪镇百胜村。本工程为1条规划城市道路,详情见表。该工程业主为宜宾临港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受四川中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拟建的道路作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勘察道路情况说明表表 勘察目的、任务及工作依据

铁道部关于发布《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等44项铁路工程建设标准

铁道部关于发布《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等44项铁路工程 建设标准局部修订条文的通知 【法规类别】铁路运输 【发文字号】铁建设[2009]62号 【发布部门】铁道部(已撤销) 【发布日期】2009.04.05 【实施日期】2009.04.0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铁道部关于发布《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等44项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条文的通 知 (铁建设[2009]62号) 各铁路局,投资公司,各铁路公司(筹备组): 现发布《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铁建设[2007]169号)、《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铁建设函[2004]121号)、《铁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铁建函[1998]15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时速 200~250公里有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试行)》(铁建设函 [2007]76号)、《铁路路基设计规范》(铁建设[2005]66号)、《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铁建设[2006]116号)、《铁路路基土工合成材料应用设计规范》(铁建设[2006]117号)、《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

建设[2003]127号)、《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铁建设[2005]108号)、《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铁建设[2005]108号)、《铁路桥涵混凝土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铁建设[2005]108号)、《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铁建设[2005]108号)、《铁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铁建设函[1999]157号)、《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03]127号)、《铁路架桥机架梁暂行规程》(铁建设 [2006]181号)、《铁路隧道设计规范》(铁建设[2005]67号)、《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铁建设[2002]24号)、《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03]127号)、《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03]127号)、《客运专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 [2006]85号)、《铁路轨道设计规范》(铁建设[2005]66号)、《铁路站场道路和排水设计规范》(铁建设函[2000]445号)、《铁路站场客货运设备设计规范》(铁建设函[2000]445号)、《铁路驼峰及调车场设计规范》(铁建设函[1999]157号)、《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规定》(铁建设 [2007]163号)、《铁路信号设计规范》(铁建设[2006]48号)、《铁路信号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03]127号)、《铁路驼峰信号设计规范》(铁建设函[2000]445号)、《铁路信号站内联锁设计规范》(铁建设函[2000]445号)、《铁路CTCS-2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应答器工程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 123号)、《铁路电力设计规范》(铁建设函[2007]37号)、《铁路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03]127号)、《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铁建设[2005]66号)、《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03]127号)、《客运专线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6]167号)、《铁路旅客车站无障碍设计规范》(铁建设[2005]105号)、《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铁建设函[2007]1369号)、《铁路给水排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03]127号)、

编写铁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心得

编写铁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心得 本人写铁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心得 本人所写铁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心得 铁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铁路 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 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唯有和铁路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 得当、经济合理。根据有关规、规程对报告的本人写的要求,在不同的 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信息内容和侧重说明有所不同。现就如何本人 铁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进行如下说明:1、报告的本人制程序 项勘察任务在完成现场放点、测量、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现 场地质本人录和实验室测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即转入资料整理工作,并着手本人写勘察调查结果。铁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人写工 作应遵循定的程序,才能前后照应,顺当进行。不然的话,出现明显常 会出现现场本人录与实验者资料的矛盾、图表间的矛盾、图间的矛盾,改动起来费时费力,影响效率,影响质量。通常的本人制处理程序是: (1)外业和试验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 随后即进行。首先资讯应检查诸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实验资料是 否出全,同时可本人制测定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管理成本统计表和勘探 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本人录。这是项 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矛盾, 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为黏 土的,物理出来的塑性指数却报告应叙述工程项目、地点、类型、规模、荷载、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工程勘察的发包单位、承包单位;勘察任 务和技术要求;勘察场地的位置、形状、大本人;钻孔的布置本人和布 置方针,孔位和孔口标高的测量方法以及测点;施工机具、仪器设备 和钻探,取样及原位测试方法;勘察的起止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质量

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勘察目的与任务 受石狮市市政建设管理处的委托,我院承接了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目的是查明沿线工程地质条件,为路基设计、边坡的稳定性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施工设计排水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具体任务为: (1)、查明沿线各地段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各岩土层的空间揭露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2)、查明不良地质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揭露范围、发生和诱发条件等,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 (3)、查明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积水时间以及排水条件,查明沿线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干湿类型所需的参数;并判定地下水和地表水对路基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及稳定性影响; (4)、查明沿线暗埋的河、湖、沟、坑和坟场的揭露情况,回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密实度,判定场地地震效应等。 (5)、未尽事宜详见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订本)及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等有关规范要求。 二、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1)勘察合同及委托技术要求; (2)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订本); (3)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2008年修订本); (5)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6)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7)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地质勘察报告

无锡恒隆广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勘察编号:2007-8-38 一、工程概况 (一)前言 受无锡恒隆地产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无锡恒隆广场工程拟建场地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为设计提供依据。 拟建工程位于无锡市人民中路、后西溪路之间和健康路东侧,拟建物包括一座购物广场和二座塔楼,总建筑面积约为24.3万m2,设计正负零为3.5m(黄海高程),购物广场共有7层,楼高32m,另设3层地下室及1层地下夹层,地下室深度21.65m;西塔楼41层,高度216m,东塔楼47层,高度245m,另设3层地下室及1层地下夹层,地下室深度21.65m,以上深度参照正负零,塔楼结构体系筒体结构,其它为剪力墙结构。 接受任务后,我公司于2007年9月12日开始现场野外施工,因拆迁原因,中间几次进场施工,到2008年12月15日结束,2008年12月25日提供土工试验成果报告,2009年1月5日提供正式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本工程设计单位为:无锡市城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建筑顾问为凯达环球有限公司、结构顾问为迈进公司。 (二)勘察的目的与要求 本次勘察主要目的是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场地和地基稳定性作出结论;对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的防治、地基基础形式、埋深、地基处理、基坑工程支护等方案的选型提出建议;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工程资料和参数,根据本工程建筑类型,需解决的重点技术问题如下: (三)勘察工作依据及完成工作量 根据本工程特点及本次勘察的目的与要求,按规范要求确定本次勘察的工 作依据与工作量。 1.工作依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2001 (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JGJ 72-2004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 (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 (2008版) (6)《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 50223-2008 (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123-1999 (8)《土的分类标准》 GB 145-90 (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 120-99 (10)《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 JGJ87-92 ()《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试行2003年6月版 ()工程地质勘察任务书。 2.地基设计等级、抗震等级、勘察等级 (1)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拟建工程主体工程地基基础 设计等级为甲级。 (2).按《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抗震设防等级为重点设防类(乙类); (3).根据本工程的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以及地基复杂程度,按照《岩土工程勘 察规范》第3.1条划分: 工程重要性等级:拟建工程为一级;

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勘察特点

################################################ 楔形体稳定计算中,首次采用向量表示的方法,严密地推导了楔形体分析计算的全套公式。对任意给定的4个平面产状,可分析计算其形成楔形体的可能性,确定楔形体的滑动面和滑动方向,并计算多作用力下的稳定性,以及锚固措施的锚固自由段最小长度,实现了对楔形体的“智能”化分析计算。 参考文献[1] 楚涌池等.铁路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2] 朱志澄,宋鸿林.构造地质学[M].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0 [3] 肖树芳,杨淑碧.岩体力学[M].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3 [4] 孙家广,杨长贵.计算机图形学[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收稿日期:20050628作者简介:王茂靖(1964—),男,1985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 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勘察特点 王茂靖 (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四川成都610031) The Geological Prospecting Characteristics of High-Speed Railway Engineering Wang Maojing 摘 要 针对高速铁路的设计要求,结合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勘察实践,从工程地质勘察理念、场地稳定性及地基岩土适宜性评价、勘探的密度和深度、岩土设计参数的统计分析、高烈度地震区的勘察、建筑材料的专门勘察、综合勘探方法的应用、成果的综合分析等方面论述了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勘察的特点。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工程地质勘察 高速铁路勘察设计不同于常规铁路的勘察设计,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研究。近两年,笔者先后参加了武广客运专线和福厦快速铁路的勘察设计、地质勘察监理,通过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摸索,系统总结了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勘察的特点。 1 工程地质勘察理念要体现可持续发展观 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勘察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铁路工程地质勘察中,任何对岩土环境、生态环境的大规模破坏都不应提倡。因此,在工程地质勘察中要分析评价铁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提出措施和建议,使高速铁路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 2 场地稳定性及地基岩土适宜性评价 高速铁路建设对工程场地区域稳定性提出了较高 的要求。因此,在高速铁路选线阶段,工程地质工作者就应从区域地质稳定性角度参与线路方案的比选,避免线路方案走行于活动断裂带、不稳定地块及高烈度地震区,同时也要避免线路方案位于人为坑洞密集、时间久远、不宜查清巷道空间位置的古老采空区,地表明显形成移动盆地且处于移动活跃的大型煤矿采空区或活跃移动盆地边缘地带,以及地表移动和变形可能引起边坡失稳、山崖崩塌地带;此外,线路方案还要避免走行于易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的溶蚀谷洼地区、易产生大面积湿陷的黄土塬区,以及明显存在危及线路方案的重大不良地质、特殊岩土、不稳定斜坡地段。总之,工程地质勘察应从区域稳定性角度对线路方案给予评价,确保高速铁路线路方案一开始就走行于场地稳定、地基适宜、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段。 高速铁路建筑物对沉降变形要求极高,《京沪设计暂规》(铁建设[2004]157号)规定: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5cm , 年沉降速率应小于2cm ,桥台台尾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3cm ,桥梁墩台工后 沉降小于3cm ,相临墩台沉降量差不大于15mm ;无碴4 5铁 道 勘 察2005年第4期

[广东]新建铁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新建铁路南广线桂肇段黄竹坪隧道SSZ-6孔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湖南湘煤地质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新建铁路南广线桂肇段黄竹坪隧道SSZ-6孔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编制单位:湖南湘煤地质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提交时间年10月

目录 一、概况 (1) 二、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 三、区域地质构造及工程地层特征 (3) (一)区域地质构造 (3) (二)工程地层特征 (3) 四、水文地质条件 (5) (一)水文地质条件 (5) (二)水文地质试验 (5) (三)岩层裂隙岩溶发育情况 (6) 五、隧道围岩岩石力学性质及工程地质评价 (8) (一)岩石力学性质 (8) (二)工程地质评价 (8) 六、综合测井测试 (10) 七、封孔情况 (13) 八、结论 (13)

附图、附表 图号顺序号比例尺 1 1-1 区域地质图1:200000 2 2-1 SSZ-6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1:1000 3 3-1 抽水试验曲线图1、图2 4 4-1 综合测井成果图 附表: 附表: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实验报告 附表:岩石鉴定报告 附表:水质检验报告 其它:岩芯照片

新建铁路南广线桂肇段黄竹评隧道SSZ-6孔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一、概况 黄竹坪隧道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南江口镇境内,设计钻孔SSZ-6,里程为DK320+700右15m处。为查明隧道沿线两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为隧道设计,施工提供依据。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地路院特委托湖南湘煤地质工程勘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承担南广铁路桂肇段黄竹坪隧道SSZ-6深孔的钻探任务。 我公司受理业务后,迅速组织精干的技术人员、设备物质及资金,采用XY-300型钻机,于2008年7月23日进场,设备安装调试后于2008年8月3日至2008年8月11日完成钻探任务(终孔深度为150.0m),尔后又进行水文地质试验及岩、水样的采取送验和电测井工作,直至2008年8月21日全部竣工,历时30天,共完成如下工作量(见表1、表2) 钻探施工期间,我公司严格按照《铁路工程地质水文勘察规程》(TB10049-2004)、《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铁路工程钻探规程》等规程规范施工,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

[重庆]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勘)eup

xxxx道路及配套工程(K0+000~K0+891.690)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一阶段详勘) xxxx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 xx年六月

xxxx道路及配套工程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一阶段详勘) 院长: 总工程师: 审核: 项目负责: 技术负责: 提交报告单位:xxxx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 提交报告时间:xx年六月

自审意见 一、本次勘察依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执行。勘察工作目的、任务明确,勘察工作质量达到规范、委托书要求。 二、本次勘察根据执行的规范、工程特点,结合工程区地质条件布置工作量,布孔、孔深及取样部位恰当。 三、勘察工作查明了工程区的地层岩性结构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对场地的稳定性及道路建设适宜性评价正确,提出的建议合理、可行。 四、各类岩土样、原始资料和数据的采取较齐全,统计方法恰当,符合有关勘察规范的规定,提供的参数正确、可靠。 五、对道路分段评价合理,对路基边坡作出了详细评价,符合道路沿线实际情况,提出的工程措施建议可行。 六、报告文字简明,论述清楚,图件清晰美观,已按xx市xx区建筑勘察设计质量审查中心审查意见修改,可提交业主、设计、施工等使用。 审核: xxxx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 xx年六月

目录 1前言 (2) 1.1 工程概况 (2) 1.2 勘察目的任务 (2) 1.3 勘察依据及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3 1.4工程勘察等级 (3) 1.5 勘察工作经过 (3) 1.6 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3 2勘察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 5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 (5) 2.2 气象水文 (5) 2.3 地形地貌 (5) 2.4 地质构造 (5) 2.5 地层岩性 (6) 2.6基岩顶界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6 2.7水文地质条件 (6) 2.8 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 (7) 2.9地震及地震效应评价 (7) 3岩土物理力学特征 (8) 3.1岩土测试成果的可靠性分析 8 3.2试验指标统计结果 (8) 3.3岩体基本质量等级 (9) 3.4岩土体土、石工程分级 (10) 3.5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 (10) 4工程地质评价 (11) 4.1场区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11) 4.2道路分段工程地质评价 (11) 5拟建道路挖填施工建议 (15) 6拟建构筑物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15 7结论与建议 (15) 附表 1、勘探点数据一览表附表1-1 2、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试验成果统计表附表2-1 3、泥岩、砂岩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试验成果统计表附表3-1~3-2 4、拟建道路7-7剖面路堤边坡稳定性计算表附表4-1 5、拟建道路9-9剖面左侧路肩填方边坡稳定性计算表附表4-2 附图 1、图例 01张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500) 01张 3、道路工程地质纵剖面图(1:500) 03张 4、道路工程地质横剖面图(1:200) 19张 5、钻孔柱状图 67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