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养鸭经验:鸭瘟的防治技术

养鸭经验:鸭瘟的防治技术

养鸭经验:鸭瘟的防治技术
养鸭经验:鸭瘟的防治技术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死亡率的传染病,又称为鸭病毒性肠炎,俗称“大头瘟”,各种年龄的鸭都易感染,但成年鸭的发病率较雏鸭高。病鸭是主要传染源,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另外还可经交配、眼结膜和呼吸道粘膜感染。

鸭瘟表现症状

病鸭表现精神不佳,食欲减少或停食,渴欲增加,喜卧不愿走动。病初,体温升高到43度以上。流泪、眼周围羽毛粘湿,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连。鼻腔亦有分泌物,部分鸭头颈部肿大。病鸭下痢,排绿色或灰白色稀粪。

鸭瘟流行特点

1、在自然条件下,本病主要发生于鸭,对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鸭都有易感性,以番鸭、麻鸭易感性较高,北京鸭次之,自然感染潜伏期通常为2~4天,30日龄以内雏鸭较少发病。

2、在人工感染时小鸭较大鸭易感,自然感染则多见于大鸭,尤其是产蛋的母鸭,这可能由于大鸭常放养,有较多机会接触病原而被感染。鹅也能感染发病,但很少形成流行。2周龄内雏鸡可人工感染致病。野鸭和雁也会感染发病。

3、鸭瘟可通过病禽与易感禽的接触而直接传染,也可通过与污染环境的接触而间接传染。被污染的水源、鸭舍、用具、饲料、饮水是

本病的主要传染媒介。某些野生水禽感染病毒后可成为传播本病的自然疫源和媒介、节肢动物(如吸血昆虫)因本病为病毒血症也可能是本病的传染媒介。调运病鸭可造成疫情扩散。

4、鸭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季流行较为严重。当鸭瘟传入易感鸭群后,一般3~7天开始出现零星病鸭,再经3~5天陆续出现大批病鸭,疾病进入流行发展期和流行盛期。鸭群整个流行过程一般为2~6周。如果鸭群中有免疫鸭或耐过鸭时,可延至2~3个月或更长。

鸭瘟防治措施

1、无特效药:鸭瘟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用于治疗,故应以防为主,除做好生物安全性措施外,采用鸭瘟弱毒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能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2、引种繁殖:严禁从疫区引进种鸭和鸭苗。从外地购进的种鸭,应隔离饲养15天以上,并经严格检疫后,才能合群饲养。病鸭和康复后的鸭所产的鸭蛋不得留作种蛋。

3、免疫接种:对蛋鸭,可在20日龄进行首免,剂量为半倍量,2个月龄以后加强免疫1次。产蛋前再进行第3次免疫。对肉鸭,可在1~7日龄时用鸭瘟疫苗半倍量皮下注射免疫1次,其免疫力可延续至上市。对种鸭,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1次免疫接种,每只肌注1毫升鸭瘟弱毒疫苗或0.5毫升鸭瘟高免疫血清鸭毒抗。要坚持一支针

头只注射一只鸭,以免注射交互传染。凡是已经出现明显症状的病鸭,不再注射疫苗,应立即淘汰。

4、紧急治疗

①鸭群发病时,对健康鸭群或疑似感染鸭,应立即采取鸭瘟疫苗3~4倍量进行紧急接种。

②对病鸭,每只肌注国浩高科的鸭瘟高免血清鸭毒抗0.5毫升或聚肌胞0.5~1毫升,每3天注射1次,连用2~3次,进行早期治疗。

③也可用盐酸吗啉胍可溶性粉或恩诺沙星可溶性粉拌水混饮,每天l~2次,连用3~5天,但不应用于产蛋鸭,肉用鸭售前应停药8天。病鸭一律宰杀并深埋处理。同时对病鸭可能接触的一切物品进行彻底消毒。

常见鸭病的剖析和防治

常见鸭病鸭病宝典 养鸭过程中常见疾病有30多种病,常见鸭病大约在10多种,临床上发病最多就5-6种,如鸭流感、雏鸭肝炎、鸭瘟、巴氏杆菌、大肠杆菌和里默氏杆菌等。 根据目前鸭病发展情况来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而且不同品种鸭群常发疾病的种类有所不同,番鸭疾病相对多一些。 一、病毒性疾病 1、鸭瘟 鸭瘟的病原是一种疱疹病毒。 (1)发病特点 自然情况下,任何年龄、性别及品种的鸭均可感染,发病多见于成年鸭,30日龄以内雏鸭较少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以春夏之交和秋季流行最为严重。自然感染潜伏期通常为3-4天,病程10-40天,死亡率高达90%。 (2)特征病变 皮肤粘膜和浆膜出血,头颈皮下胶样浸润;最典型的是食道粘膜,特别是舌根、咽部和上腭粘膜表面有淡黄色的假膜覆盖;泄殖腔粘膜坏死,结痂;整个肠粘膜出血、充血,以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最为严重;肝不肿大,但有小点出血和坏死;胆囊肿大,充满浓稠墨绿色胆汁;有些病例脾有坏死点,肾肿大、有小点出血;胸、腹腔的粘膜均有黄色胶样浸润液。 (3)鉴别诊断 1)与鸭巴氏杆菌病区别: 流行要点: 鸭巴氏杆菌病(又称鸭霍乱)的病原体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很多种家禽的共同病原菌;而鸭瘟则其他家禽一般不会感染。鸭巴氏杆菌病特点是一般发病急骤,病程很短,流行期不长;而鸭瘟相对地发病要缓慢一些,流行期也比较长些。 症状要点: 鸭巴氏杆菌病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口腔和鼻孔中有时流出带泡沫的粘液,有时流出血水,频频摇头,接着便死亡。而鸭瘟所特有的流眼泪或眼睑封闭,两脚发软,不能站立,口腔后部粘膜出现假膜和溃疡,部分病鸭的头和颈部肿大以及颈部皮下水肿出血等症状,在鸭霍乱是看不到的。 病变要点: 在鸭瘟病鸭的食管和泄殖腔粘膜,经常可以看到结痂性或假膜性的病灶;但在鸭霍乱是不存在的。这是两者之间地一个很重要的不同点。鸭巴氏杆菌病的肺脏通常都有严重病变,表现弥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病程稍长的会出现纤维素性肺炎变化;而鸭瘟的肺脏变化一般并不显著。相反地,一部分鸭瘟病鸭的颈部皮肤可见明显的炎性水肿 实验室要点: 采用血平板进行细菌分离。 2、雏鸭肝炎 鸭肝炎由三种不同病毒引起,分别是鸭肝炎病毒DHV-Ⅰ(属肠道病毒)、DHV-Ⅱ(星状

鸭子常见疾病

(一)鸭瘟?1、病原或病因疱疹病毒 2、症状病鸭体温急剧升高到43℃以上,流泪眼周围羽毛沾湿或有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连,鼻腔也有分泌物,呼吸困难,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胀,俗称“大头瘟”,病鸭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严重者粘膜外翻,粘膜面有黄绿色的假膜,不易剥离。3?、防治在2月龄时注射鸭瘟疫苗,一般在1周内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发病初期肌注抗鸭瘟高免血清,每鸭注射0.5毫升,有一定疗效。成年鸭一次肌注聚肌胞1毫克,3日1次,2~8次有良好疗效。?(二)雏鸭病毒性肝炎 1、病原或病因?鸭肝炎病毒 2、症状此病主要发生于1周龄左右的雏鸭,发病半日到一日即发生全身性抽搐,病鸭多侧卧,头向后背“背脖”,两脚痉挛性反复踢蹬时在地上旋转,咀壳端和爪尖淤血呈暗紫色。 3、防治初发病鸭群或受到此病威胁的鸭群,可注射康复鸭的免疫血清或高免血清或免疫母鸭蛋黄匀浆,经皮下注射每只0.5~1.0毫升可起到降低死亡率,制止流行和预防发病的作用。?(三)雏鸭传染性浆膜炎 1、病原或病因鸭疫巴氏杆菌?2、症状此病主要发生于2~3周的雏鸭,最急性病例看不到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急性病例表现为嗜睡,缩颈或嘴地面,眼鼻有浆液或粘性分泌物,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如痉挛、摇头或点头、背脖和两腿伸直呈角弓反张,不久抽搐而死。 3、防治氯霉素或土霉素按0.04%混于饲料中,边疆辅助4天。并改善良雏室的卫生条件。 (四)鸭霍乱 1、病原或病因多杀巴氏杆菌 2、症状此病的最急型无明显可见的症状,常在吃食时或吃食后突然倒地死亡。急性型体温升高至42.3~43℃,口渴、嗉囔内积食或积液,病鸭咳嗽,打喷嚏,呼吸加快常张口呼吸,并常摇头,故称此病为“摇头瘟”。病鸭排出腥臭的白色或铜绿色的稀粪,少数病鸭粪中混有血液,有此病鸭两脚发生瘫痪,不能行走,常在1-3天内死亡。3?、防治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按0.4~0.5%混于饲料中,或用其钠盐按0.1~0.2%溶于饮水中,连续喂服数日。复方新诺明按0.02%混于饲料中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喹乙醇按每千克体重30毫克的剂量拌于饲料中喂服,每天一次。青霉素肌注每鸭2000~5000单位,每天2~3次。 (五)副伤寒(沙门氏菌病) 1、病原或病因多型的沙门氏菌 2、症状此病主要发生于1月龄前的雏鸭,病鸭食欲消失,口渴、下痢、流泪、眼睑水肿鼻孔流出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喘息,有痉挛抽搐等神经症状。 3、防治注意种蛋和孵化器的消毒。饲料中添加0.5%的磺胺嘧啶或磺胺甲基嘧啶,连服2~3天,链霉素肌注,每鸭每日2.5毫克,分两次注射。0.02%的呋喃唑酮加入饮水中,连用7天,以后剂量减半,再喂7天。?(六)雏鸭流行性感冒 1、病原或病因?流行性感冒杆菌 2、症状此病主要发生于20目龄以后的幼鸭。病鸭精神萎靡,体温升至42.5℃以上,咳嗽打喷嚏,流清鼻涕或鼻塞,喉管内有痰液,呼吸时发生“咕咕”声。病鸭常在游水时出现神经症状,病鸭肝脏肿大至正常的6~8倍,为此病的特征性病变。 3、防治磺胺嘧啶片(0.25克)第一次日服半片,以后每隔4小时服1/4片。20%硫胺噻唑钠肌注1毫升,隔4小时注射0.5毫升。氯霉素肌注10-12毫克,每天2次,一般4次有良好效果。?(七)鸭葡萄球菌病 1、病原或病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病2?、症状(1)关节炎型:常见于中鸭和种鸭,蹼和跗关节肿胀、发热、跛行。(2)内脏型:多见于成年种鸭,腹部下垂。(3)脐炎型:1周的雏鸭,病鸭腹部膨大,脐部肿胀坏死。(4)皮肤型:多见于3-10周龄幼鸭。皮肤损伤而发生局部感染,胸部皮下化脓或局部坏死。?3、防治氯霉素按饲料量的0.04%混入饲料,连喂3天。?(八)鸭丹毒病1?、病原或病因猪丹毒杆菌 2、症状病鸭拒食,羽毛松乱下痢,有些病鸭关节肿胀。 3、防治青霉素G钾(或钠),每鸭每日5万单位肌注,连续2~3天。?(九)鸭曲霉菌病 1、病原或病因??最常见的为烟色曲霉素2?、症状主要发生于雏鸭,5~7日龄雏鸭最易感染。病鸭呼吸困难,张口吸气时常见颈部气囊明显胀大,一起一伏,当气囊破裂时,呼气发生尖锐的“嘎嘎”声。有的病鸭表现出曲霉性

鸭瘟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2012年12月(中)农林科技科技创新与应用 鸭瘟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王春梅宋子辉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朝阳122300) 1流行特点 此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春、夏和秋季发生多而重。家鸭最易感染此病,鹅如与病鸭接触密切亦会染病。任何品种、性别、年龄的鸭都能染、发该病,不过发病率和病死率稍有不同,番鸭、麻鸭等易感染性高于外来鸭和杂交鸭等,成年鸭发病率高于幼鸭,产蛋鸭病死率最高。病鸭、带毒鸭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是主要传染源。野鸭、野鹅常为带毒者,但一般不发病。本病主要是经易感鸭与病鸭直接接触传播,此外易感鸭接触了被病鸭污染了的饮水、用具、水源、牧地、饲料和运输工具等也会被间接接触感染。消化道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染方式。该病毒不耐热,56℃10分钟可杀死,80℃5分钟可杀死,75%乙醇、0.5%石碳酸、0.5%漂白粉和5%石灰乳等药物对其有致弱和杀灭作用。此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3-7天,病程多为2-3天,慢的1周以上,有极少数病鸭偶能康复。 2症状及病变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4d。病初体温升高到43~44℃,持续不退,精神萎靡,少吃或不吃,口渴,垂头缩颈,羽毛松乱,翅膀下垂,两脚麻痹无力,走动困难,完全麻痹时,伏卧不起,病鸭排绿色、灰绿色稀粪,不愿下水。流泪和眼睑水肿是鸭瘟的一个特征症状,病初流出浆性分泌物,以后变成粘性或脓性分泌物,严重者眼睑水肿或翻出于眼眶外,翻开眼睑见到眼结膜充血或小点出血,甚至形成小溃疡。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胀,鼻分泌物增多、粘稠,叫声嘶哑,呼吸困难,常衰竭死亡。急性病例,病程一般为2~5d,致死率在90%以上。少数不死的转为慢性,表现消瘦,生长发育不良,其最特征性的症状为角膜混浊,严重的形成溃疡,多为一侧性。 剖检除败血症的一般性病变外,还可见到一些特征性的病变,食道粘膜有纵横排列的灰黄色假膜覆盖或小出血斑点,假膜易剥离,剥离后留有溃疡斑痕。泄殖腔粘膜表面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坏死痂,粘着很牢固,不易剥离,粘膜上有出血斑点和水肿。肝脏不肿大,肝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坏死斑点,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点出血,或其外周有环状出血。 3诊断 3.1鸭出败能使鸡、鸭、鹅等多种家禽发病,常呈暴发性流行。一般病情急,病程短,数小时至24-左右即死亡。病鸭除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症状外,一般无肿头、流泪、两脚发软、排绿色稀粪等鸭瘟特有的临床表现。在病变方面,鸭出败的特征是肝脏上出现大小均一的灰白色针尖大坏死点,内脏器官的浆膜及黏膜(如胸腹腔的浆膜、心包膜及心外膜)充血出血,尤其是心冠脂肪有大量出血斑点,但食道和泄殖腔黏膜上不形成假膜。取病死鸭的心、血或肝作抹片,经瑞氏染色镜检,可见两极浓染的小杆菌。此外,抗生素和磺胺类等药物对巴氏杆菌病有一定的疗效,而对鸭瘟则全无效果! 3.2禽流感和禽副粘病毒感染的病原分别为禽流感病毒和I型禽副黏病毒,从临床症状和病变上看,这两个病与鸭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都会出现肿头流泪、内脏器官出血、坏死等。但通过病原鉴定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将三者区别开。因为禽流感病毒和I型禽副粘病毒都可感染鸡胚,并有血凝活性,可用常规的微量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进行鉴定。鸭瘟病毒未经适应前,不能感染鸡胚,也无血凝活性。 3.3小鹅瘟多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鹅。临床特征为急性下痢,小肠中后段出现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的腊肠样栓子,可用抗血清或相应的弱毒疫苗来控制病情。 3.4雏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发生于3~21日龄的雏鸭。病雏表现共济失调,歪头扭颈、抽搐,常呈角弓反张,急性死亡,肝脏斑点状或刷状出血,胆囊膨胀,胆汁稀薄色淡。 4治疗 4.1常规治疗:①早期治疗每羽肌内注射0.5毫升抗鸭瘟高免血清,有一定疗效。②成年鸭每羽肌内注射1毫升聚肌胞(一种内源干扰素),3日1次,连用2-3次,有一定疗效。此法特别适用于因鸭瘟疫苗免疫失败而引发鸭瘟的治疗,可有效控制死亡并降低死亡率。③复方利巴韦林(毒获灭或克毒剑)每100克配水200公斤,连用,3-5天。④复方病毒哇可溶性粉用于饮水时每50克加水200公斤,用于拌料则每50克加入饲料100公斤,1天2次,连用3-5天。 ⑤饮水时每50克复方金刚乙胺加水250公斤,1天1次,连用3-5天。⑥禽用干扰素每瓶(10毫升)稀释25倍,肌肉注射1000羽。 4.2中草药治疗:①全蝎10条,娱蛤10条,党参50克,甘草60克,巴豆50克,车前子50克,郁金100克,蝗螂子50克,神曲250克,桂枝100克,高良姜100克,肉桂巧0克,川芍100克,木香20克,积壳50克,桑堪子100克,乌药50克,石膏250克,生姜300克,另配白酒600-1200毫升。将上述中药和小麦6-9公斤、水7.5升一起煮(药物要用布包起来);煮干后再用白酒拌小麦,即可喂给鸭子吃。本剂药使用1次后,可再煮喂同样剂量小麦1次。l只病鸭每次可喂30克,本剂药一共可喂治100一250只鸭子(预防可喂鸭300-400只)。无论治疗或预防,都应分2次喂给,每天1次,连用2天。应注意的是鸭吃药后不可让它立刻下田和喝水,应关闭1小时,否则影响疗效。此方的疗效可达87%。②党参、车前子、朱砂、巴豆、白蜡、桑缥峭、积壳、乌药、甘草各50克,娱蛤、全蝎各10条,生姜、滑石各250克,神曲200克,桂枝、良姜、川苟各100克,肉桂150克,白酒0.5-1升,小麦或稻谷10公斤。将药物用布包好与小麦同时入锅,加水以浸没小麦和药物为宜;先用武火煮,后用文火煮,待小麦吸进麦汁后再拌白酒喂鸭,本药剂可喂鸭400羽,喂药后4小时不可让鸭下水。本方对此病有很好疗效。③红花、山木通各20克,桃仁、醋炒香附各30克,黄连、甘草各10克,活全蝎、活地鳖各50克,威灵仙巧克,鲜松针(捣)60克,鲜小杨梅根、鲜芦根各80克,用1升米酒密封浸泡巧天后滤汁,每羽鸭1次肌肉注射3毫升,每天2次,连用2-3天,疗效显著。④稻谷、仙鹤草、枫树油、红辣椒按100比10比1比1的比例加水适量同煮。每天每羽鸭喂药50克,连喂3天,治愈率可达65-85%。 5预防 5.1综合措施:不从疫区引进种鸭,如必须引进时,一定要严格检疫,并隔离饲养2周,证明健康后,才能与原来的鸭群混合饲养。禁止健康鸭群到鸭瘟流行区放牧。定期用10%石灰乳或5%漂白粉溶液对鸭舍及其用具等进行预防性消毒。 一旦发生鸭瘟,应迅速对鸭群进行全面检疫,并采取全面封锁、隔离、消毒和紧急预防接种等措施。 5.2预防接种:鸭瘟鸡胚化弱毒活疫苗,安全有效,2月龄以上的鸭,按瓶签注明的头份,加生理盐水稀释,每只鸭肌肉注射1ml,注射后3~4d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9个月。2月龄以下的雏鸭使用时,以50倍液浓度稀释疫苗,腿部肌肉注射0.25ml,免疫期为1个月。 参考文献 [1]张志美,张春华,张颖,等.鸭瘟的诊断及防治措施[J].水禽世界,2008(4):28-29. [2]邓玲玲,段志强.鸭瘟的诊断和防治[J].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1): 73-74. [3]SAIF Y W,BARNES H J,GLISSON J R,et al.Diseases of poultry [M].11th ed.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3:354-363. [4]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330-333. [5]黄引贤.拟鸭瘟的研究[J].华南农学院学报,1959,1(1):1-13. 摘要: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高热,两腿发软无力,下痢,口渴,流泪和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本文从几个方面对鸭瘟的症状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症状提出了诊断和治疗措施,从而为养殖鸭产业提供了宝贵的防治经验。 关键词:鸭瘟;诊断;治疗 234 --

小鹅瘟的症状及原因

小鹅瘟的症状及原因 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感染,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4—20日龄雏鹅,以传播快、高发病率为特征,是当前危害养鹅业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 小鹅瘟的症状:潜伏期为3~5天,根据病程经过,可分为三种类型:(1)最急性型:7日龄以内的雏鹅感染常呈最急性,往往不显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2)急性型:15日龄以下发病的雏鹅一般为急性。病鹅精神萎顿,缩头松毛,步行艰难,离群独处,打瞌睡,继而食欲废绝,喜饮水,严重下痢,排灰白或淡黄绿色并混有气泡的稀粪。鼻孔流出浆液性分泌物,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呼吸用力,喙端色泽变暗,嗉囊中有多量气体或液体;有些病雏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颈部扭转,全身抽搐,两腿麻痹,1~2天内衰竭死亡。(3)亚急性型,15日龄以上的雏鹅表现为亚急性,以精神萎顿、消瘦、拉稀为主要症状,少食、病程长,有的可自愈但生长不良。 小鹅瘟的原因:诊断本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内的雏鹅,病理变化特征为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等有助于临床诊断。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试验,如琼脂扩散试验可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天健鹅瘟清用法用量】肌肉注射;未经免疫的雏鹅可用小鹅瘟高免血清进行预防和治疗。预防时,每只雏鹅皮下注射血清0.5毫升;治疗时,15日龄以下每只注射1毫升,15日龄以上每只注射2毫升天健鹅瘟清,一针治愈。 小鹅瘟预防注射疫苗:母鹅开产前1个月,每羽注射小鹅瘟疫苗1毫升,2周后所产种蛋孵出的雏鹅免疫保护率可达95%以上;免疫血清疗法:雏鹅出壳3~5天内,皮下或肌注小鹅瘟免疫血清,预防量每羽0.5毫升,治疗量1毫升;加强饲养管理:推广自繁自养,搞好种蛋消毒,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加强饲养管理,发现病鹅及时隔离治疗,防止污染环境。 养鹅日常管理首先应注意日常管理要有规律,建立鹅的条件反射、减少各种应激反映。包括喂食、清扫圈舍、关、放鹅、下水洗浴、刷洗饮食用具、卫生消毒、光照及拣蛋等等操作时间顺序,要规律化、制度化,程序一旦定下来不可随意改动,但可随季节昼夜长短变化逐渐调整。注意保证各日龄鹅的适宜温度、密度。

鸭常见疾病诊断

肉鸭常见的病毒病有:鸭病毒性肝炎、鸭瘟; 常见的细菌病有: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病;支原体病; 寄生虫病多见于球虫病。 1. 鸭病毒性肝炎:由鸭肝炎病毒引起,多见于3周以下的雏鸭发病。 ①表现:突然发病,无任何症状死亡,几小时后波及全群,精神委靡、缩头、垂翅、 闭眼;运动失调,倒地旋转,角弓反张;少数病鸭腹泻,排黄白色或灰绿色稀便, 病重者爪呈紫红色。 ②剖检:肝脏肿大,质地柔软,呈淡红色或外观呈班驳样;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脾肿大,呈班驳样;肾肿,充血;胆囊扩张,胰腺肿大。 ③治疗:早期用抗病毒药+广谱抗菌药+电解多维治疗有效,中后期治疗效果较差; 病鸭用高免血清治疗效果显著,发病早期每只雏鸭肌肉或皮下注射康复血清或高 免血清0.5毫升能够防止感染发病和降低死亡率。 2.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大头瘟,由鸭瘟病毒引起,多见于15—20天以后的 肉鸭发病。 ①表现:病鸭高热不退,食欲降低,渴欲增加,两肢发软,常卧地不起;病鸭眼,流泪,有 脓性分泌物,眼睑水肿,流鼻涕,头颈肿大;腹泻,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粪便,翻 开泄殖腔可见黏膜上充血、水肿、有出血点,严重时覆盖一层假膜。 ②剖检:皮肤皮下充血出血;全身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有出血斑,腺胃黏膜出血,淋巴组织 坏死,消化道黏膜有坏死斑点、出血、溃疡或形成假膜;肝脏上有白色点状坏死 和出血斑,胆囊肿大,气管黏膜出血。

③治疗:早期用抗病毒药+广谱抗菌药+电解多维治疗有效,中后期治疗效果较差;高免血清 早期治疗,每只鸭肌肉注射0.5—1.0ml有一定疗效;聚肌胞〔一种内源性干 扰素〕进行早期治疗,每只鸭肌肉注射1.0ml,3天1次,连用2—3次。 3.传染性浆膜炎: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2周以后易发病。 ①表现:急性病例突然死亡,病鸭表现精神沉郁、厌食、呆立、咳嗽、眼鼻分泌 物增多;死前神经症状明显,头颈震颤、摇头或点头,呈角弓反张,也有的 鸭死前阵发性痉挛。 ②剖检:主要特征浆膜出现广泛性的多少不等的纤维素性渗出,心包膜、肝被 膜、气囊及脑膜常见。 ③治疗:用氟苯尼考、丁胺卡那、先锋霉素、氧氟沙星、林可霉素等治疗有效。 4.巴氏杆菌病:又称禽出败、禽霍乱,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多发于中后期。 ①表现:精神呆顿、食欲废绝、口渴增加;口鼻中流出黏液,呼吸困难,口张 开、频频摇头,又称“摇头瘟”,病鸭剧烈腹泻,排除绿色或白色稀粪,有时 混有血液;瘫痪死亡。 ②剖检:卡他性出血性肠炎,气囊和肠管表面有一种黄色的干酪样渗出物沉积, 肝脏肿大,色泽变淡,质地稍硬,表面散布着许多灰白色针头大的坏死点。 ③治疗:用喹诺酮类(氟哌酸、环丙杀星等),磺胺类药物,链霉素、土霉素、 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等治疗有效。 5.大肠杆菌病:由大肠杆菌引起,多见于卫生条件差的鸭群,10日龄以后多发。 ①表现:患鸭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不振,呼吸困难,咳嗽,黄绿色水样腹泻,死 前有神经症状,体重迅速减轻。

鹅常见病的防治

鹅常见病的防治

目录 1、小鹅瘟。 (1) 2.小鹅流行性感冒。 (1) 3.曲霉菌病。 (1) 4.鹅卵黄性腹膜炎。 (2) 5.鹅出败病。 (2) 6.绦虫病: (3) 7.鹅口疮。 (3) 8.鹅球虫病。 (3) 9.鹅裂口线虫病。 (4) 10.鹅链球菌病。 (4) 11.禽霍乱 (4) 12.鹅大肠杆菌病(蛋子瘟)。 (5) 13.副伤寒 (6) 14.鹅矛形剑带绦虫病 (6) 15.软骨病。 (7)

1、小鹅瘟。 症状:由小鹅瘟病毒引起。1-60日龄的小鹅均易发病,其中1—20日龄和30-40日龄是发病的高峰期。该病发生有周期性,死亡率30%-40%,高达70%左右。病鹅精神沉郁,吃草减少或衔草不吃,拉灰白色粪便,脱水消瘦,不能站立,滑冰样运动,一般5-8小时死亡。慢性病鹅可见蜡肠粪。 防治:①搞好孵坊和鹅舍的消毒。 ②刚孵出的雏鹅每只注射高免血清1毫升免疫,治病时皮下注射1.5毫升; ③母鹅注射鸭胚弱毒苗100倍稀释液1毫升,或鹅胚弱毒苗10 0倍稀释液给母鹅注射,500倍稀释液给小鹅滴鼻免疫。 ④鸡鸭制备的卵黄抗体每只1毫升,腿部皮下注射,防治效果达90%以上。 (5)对病鹅和同群鹅要用高免的抗小鹅瘟血清进行防治。 2.小鹅流行性感冒。 症状:由鹅流行性感冒志贺氏杆菌引起。主要危害30日龄左右的幼鹅,传染快,死亡率高。病鹅食欲减退,流鼻涕,下痢,缩头嗜睡,伏卧怕冷,不断摇头,羽毛乱,两脚瘫软无力。 防治:①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防寒保暖。 ②病鹅按每公斤体重用青霉素4万单位或氯霉素12-15毫克,肌注,每天2次,连用2天。 ③磺胺嘧啶片每只每次0.25毫克,1次内服;敌菌灵按鹅每公斤体重30毫克,1次内服,每天2次。 3.曲霉菌病。

一例小鹅瘟的诊断与防治-畜牧渔业论文

一例小鹅瘟的诊断与防治-畜牧渔业论文 一例小鹅瘟的诊断与防治 张艳华 (黑龙江省克山县古城镇为农代理服务中心161600) 1发病情况 该饲养场2014年6月5日共购入雏鹅1500只,6月12日开始相继发病,6月24日来我们单位咨询时已经发病520只,死亡325只,发病率34.7%,病死率62.5%。 2临床症状 根据发病程度分如下3个类型。最急性型多见于1周龄内的雏鹅或雏番鸭,发病突然,死亡和传播迅速,易感雏鹅发病率可达100%,病死率高达95%以上,常见病雏鹅出现精神沉郁表现后数小时内即表现衰弱,倒地两腿划动并迅速死亡,或在昏睡中衰竭死亡。死亡雏鹅喙端、爪尖发绀。急性型病鹅精神萎顿,缩头松毛,步行艰难,离群独处,打瞌睡,继而食欲废绝,喜饮水,严重下痢,排灰白或淡黄绿色并混有气泡的稀粪,鼻孔流出浆液性分泌物,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呼吸用力,喙端色泽变暗,嗉囊中有多量气体或液体;有些病雏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颈部扭转,全身抽搐,两腿麻痹,1~2d内衰竭死亡。亚急性型多见于2周龄以上的雏鹅,常见于流行后期或低母源抗体的雏鹅。15日龄以上的雏鹅表现为亚急性,以精神萎顿、消瘦、腹泻为主要症状,少食、病程长,以精神沉郁、腹泻和消瘦为主要症状。少量幸存者则出现生长发育不良。病程一般为5~7d或更长。有些病鹅可以自然康复。有的可自愈但生长不良。一般病禽的日龄越大,病程越长,症状越轻,死亡率也较低。

3剖检变化 取死亡在4h内的8只病死雏鹅进行剖检,具体病变如下。最急性型病例,剖检时仅见十二指肠黏膜肿胀充血,有时可见出血,在其表面覆盖有大量的淡黄色黏液;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易碎;胆囊胀大、充满胆汁,其他脏器的病变不明显。急性型病例,剖检时可见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胆囊胀大,充满暗绿色胆汁;脾脏肿大,呈暗红色;肾脏稍为肿大,呈暗红色,质脆易碎。肠道有明显的特征性病理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小肠的中段和后段,尤其是在卵黄囊柄与回盲部的肠段,外观膨大,肠道黏膜充血出血,发炎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长短不一(2~5cm)的栓子,体积增大,形如腊肠状,手触腊肠状处质地坚实,剪开肠道后可见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满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栓子状物。也有部分病鹅小肠中后段未见明显膨大,但可见到肠黏膜充血出血,肠腔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性凝块和碎片,未形成坚实栓子。亚急性型病例,其肠道的病理变化与急性型相似,且更为明显。 该病的病理变化同感染毒株毒力的强弱,日龄的大小,病程的长短不同而变化不一,剖检病鹅时,发现上述各型的病理变化,有时是单独出现,有时是几种同时出现,也有时是全部同时出现。总之,剖检时,小肠中后段形成腊肠状栓子是本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在临床诊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防治措施 种鹅应于开产前1个月进行首次免疫,即用灭菌生理盐水将疫苗作20倍稀释,每只鹅皮下或肌肉注射1mL;间隔7~10d后进行二次免疫,将疫苗作10倍稀释,每只鹅皮下或肌肉注射1mL。使种鹅产生免疫抗体,孵出的雏鹅可以产生免疫力。

鸭病防治技术完整版

鸭病防治技术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鸭病防治技术 作者:农技大师专家组时间:2015年 1、? 是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是高热、脚软、步行困难,拉绿色稀便,流泪。常见大,故有“大头瘟”之称。? 病原是一种疱疹病毒。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鸭对该病毒都有很高的易感性。本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通常在春、夏、秋季流行最严重。? 症状:潜伏期2-5天,体温42℃,精神、食欲较差,体温高达44℃时,拒食,口渴好饮水,两脚发软,羽毛松乱,翅膀下垂,行动迟缓。严重时伏地不能行走。排绿色或灰绿色稀便。眼脸肿胀,流泪,分泌浆液或脓性粘液。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常见头颈部肿胀。? 病程一般3-4天,最后衰竭而死,死亡率90%以上。? 防治:本病无特效药,主要是搞好和加强饲养管理。? (1)注射鸭瘟鸡胚弱毒苗,2月龄以上鸭200倍稀释液胸肌注射1ml;初生雏鸭用50倍稀释液腿部肌注。? (2)加强饲养管理,鸭舍、用具和运动场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不到疫区放牧。? 2、鸭病毒性肝炎? 是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90%。主要危害4-10日龄雏鸭。? 病原体是一种肠病毒。感染后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迅速传播。病鸭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睡状,并见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着地、转圈,双脚痉挛性运动,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上述症状出现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 剖检:肝脏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脾有时肿大。? 防治:利用高免血清和康复鸭血清肌肉注射,进行预防。也可用免疫过母鸭产的蛋,制成免疫蛋黄,给病鸭每只注射。?

常见鸭病的分类

一、鸭病的临床检查和诊断 (一)临床检查方法 1.听 2.问 3.看 4.查 (二)鸭群的群体检查与初步诊断1.神态及采食状况 2.体况及姿势状况 3.咳嗽、喷嚏及呼吸罗音 4.粪便性状及颜色 (三)病鸭的个体检查与初步诊断1.喙 2.眼睛 3.鼻 4.头颈 5.羽毛和翅毛管 6.泄殖腔 7.脚和爪 8.蛋形状 二、鸭的病理剖检诊断 (一)剖检方法和程序 (二)病料的采集和送检 1.采集应注意的问题 2.采集和送检 (三)主要脏器剖检病变与初步诊断1.皮下和肌肉 2.气囊 3.肝脏 4.心脏 5.脾脏 6.胰腺 7.腺胃和肌胃 8.食道 9.肠道 10.盲肠和盲肠扁桃体 11.肾脏 12.肺脏 三、鸭场疾病综合防治 (一)当前鸭病的流行特点 1.死亡率高 2.传染病的危害最大 3.新发生的鸭病种类增多 4.混合感染和复合症使疫病更为复杂

(二)鸭病综合防治策略 1.防疫工作的基本观念 2.疫病的综合性防治 (三)鸭传染病综合防治 1.疫苗和预防接种 2.免疫接种注意事项 3.免疫失败原因 4.免疫程序 5.鸭群发生传染病时的处理策略(四)营养代谢病综合防治 1.发生原因及其临床特点 2.营养代谢病的诊断要点 3.营养代谢病的防治要点(五)中毒病综合防治 1.中毒病发生原因及临床特点2.中毒病的诊断要点 3.中毒病的防治要点 (六)寄生虫病综合防治 1.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 2.寄生虫病的诊断要点 3.寄生虫病的防治要点 (七)应激综合征综合防治 1.应激综合征的临诊症状 2.应激综合征的防治要点(八)药物及药物防治 1.防治鸭病常用药物 2.给药的方法 3.用药的注意事项 四、鸭常见病的诊断与防治(一)幼雏期(1~25日龄)常见病1.雏鸭病毒性肝炎 2.雏番鸭细小病毒病 3.雏番鸭小鹅瘟 4.雏番鸭“花肝病” 5.鸭大肠杆菌病 6.鸭疫里默杆菌病 7.鸭副伤寒… 8.鸭衣原体病 9.鸭变形杆菌病 10.鸭曲霉菌病 11.雏鸭感冒 12.鸭球虫病 13.鸭住白细胞原虫病 14.鸭隐孢子虫病

几种常见鸭病的防治方法

几种常见鸭病的防治方法 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雏鸭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为一种肠病毒,死亡率高达90%,主要危害4~10日龄雏鸭。感染后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迅速传播。病鸭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睡状,并见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着地、转圈,双脚痉挛性运动,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上述症状出现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 剖检肝脏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脾有时肿大。 防治利用高免血清和康复鸭血清肌肉注射0.5毫升进行预防,也可用免疫过母鸭产的蛋,制成免疫蛋黄,给病鸭每只注射1~1.5毫升。 雏鸭增喂适量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以增强体质。不同日龄雏鸭严格实行隔离分开饲养。 霍乱 药物治疗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对鸭霍乱均有良好的防治和治疗效果,常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往往停药后又开始发病死亡。因此,治疗时必须保证足够药量和坚持疗程,即停止发病死亡后,不要立即停药。 磺胺类药物可用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异恶唑,按0.4~0.5%比例混于饲料中,或用其钠盐按0.1~0.2%比例溶于饮水中,连续喂服数日;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喹恶啉,按0.05~0.1%比例混于饲料中喂服。复方新诺明按0.02%比例混于饲料中喂服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抗生素可用土霉素,每只鸭每天取0.15~0.2克加水稀释后灌服,连用3~5天,可收到良好疗效。或按0.05~1%比例混于饲料或饮水,连用3~4天,青霉素肌肉注射,每只病鸭注射30000~50000国际单位,每天2~3次。

中暑 中暑又叫日射病、热射病或热衰竭,是水禽在夏天炎热季节常发的一种疾病。特别是近年来,北方地区夏季持续高温,鸭若长时间放牧或休息于烈日暴晒之下,就容易发生中暑;如果舍内通风不好,闷热潮湿,就更容易造成鸭中暑。 中暑鸭主要以神经症状为主,病鸭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口渴,翅膀张开下垂,昏迷倒地,痉挛、体温升高,粘膜潮红,昏迷;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剖检死鸭可发现大脑充血、出血,全身静脉充满暗红色血液,血液凝固不良。 防治方法高温季节避开温度最高的时间放牧,放牧时早出晚归,中午找有荫凉的地方休息,组群不宜太大,饲养密度要适宜;保证足够清洁的饮水,鸭舍要采取适当措施防暑降温。 解暑配方为淡竹叶10克、滑石15克、生地黄12克、白茅根25克、香薷15克煎水,供15日龄鸭饮用;也可用鱼腥草、车前草、淡竹叶、香薷煎水饮服。 花肝病 花肝病是一种鸭病毒性传染病,以软脚、摇头和肝脏、脾脏及胰脏大量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特征,故暂称之为“花肝病”,其病原归属仍在研究中。它主要侵害1月龄内雏番鸭,7~8日龄即可发病,最多见于10~25日龄的雏番鸭,潜伏期为2~4天,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通常为20%~30%,严重的可高达95%以上,给番鸭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发病急、传播快,几天内即可涉及全群,在出现死亡鸭后,病势发展较快,1~2天内即达死亡高峰。 症状病雏鸭表现精神沉郁,毛松震颤,两脚软弱无力,头颈下垂,有的可见喘气和下痢;有的表现健康,一旦出现症状则往往已是疾病的后期。

农家养鹅常见疾病及防治

农家养鹅常见疾病及防治 近年来,我国农村鹅业快速发展,而随着养鹅规模的不断扩大,鹅病及其危害也随之增加,其中对养鹅业危害较大的有小鹅瘟、鹅蛋子瘟、鹅鸭瘟和由饲料因素引起的软骨病。现将常见的、危害较大的几种鹅病及其防治分述如下。 一、小鹅瘟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0日龄以内的雏鹅,致死率高达90%以上。典型病状是病鹅离群独处,毛松颈缩,闭目呈昏睡状,重者废食;排黄绿色稀便,鼻孔周围粘附有污秽分泌物,濒死时发生颈部扭曲、两腿麻痹或抽搐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特征性的消化道病变,小肠中下段肠腔内有黄白色带状假膜,堵塞肠腔,形成栓塞状物,质地坚实,形如腊肠;亚急性病例腊肠样物十分明显,据此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采取肝、脾、胰等病料作病毒分离与鉴定。 防制措施: 1、小鹅瘟主要通过孵坊传播,因此孵坊要做好各个环节的消毒。发生本病后应立即停止孵化,对全场彻底消毒后方可再孵。 2、用小鹅瘟弱毒疫苗在母鹅产蛋前作二次免疫接种,所产后代可获得坚强免疫力。 3、对出壳雏鹅每羽注射1毫升小鹅瘟高免血清,病鹅每羽注射2―3毫升用于治疗。 二、鹅大肠杆菌病(蛋子瘟) 鹅的大肠杆菌病俗称“蛋子瘟”,是由特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引起,主要发生于成鹅,但近年来育成鹅也时有发生。母鹅剖检病变以腹膜炎、卵巢炎和输卵管炎为主,腹腔内充满淡黄色腥臭液体和卵黄块,卵巢萎缩、变性、坏死,输卵管管腔中含有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子宫内充满干酪样坏死物,病程一般为2―6

天,少数病鹅能康复,但不能恢复产蛋;公鹅主要是交配器出现红肿、溃疡,其上常覆盖着黄色粘稠液体,并有坏死痂皮;仔鹅表现行动迟缓,拉黄白色稀粪,病死仔鹅常见心包积液,且包膜混浊增厚,肝肿大,气囊壁增厚、混浊,常覆盖有干酪样物,有的小肠有出血点。 防制措施: 1、药物防治。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疗效较好。 2、减少授精污染。带菌公鹅可通过交配将病原传给母鹅,因而有严重病变的公鹅应作淘汰处理。治疗:将交配器上的结节切除,清创消毒,肌注抗菌药物,使其康复。 3、免疫预防。当前较有效的办法是用从本场发病鹅中分离的大肠杆菌制成灭活菌苗,对后备种鹅群2月龄、4月龄时各注射一次,可控制发病。 三、鹅鸭瘟 该病是由于鹅群与鸭瘟病鸭、鹅频繁接触或到疫区放牧而感染鸭瘟病毒所引起,可呈区域性流行。雏鹅较易感,一般鸭发病后1―2周,鹅开始出现症状。病鹅食欲减退,行走困难,眼睑肿胀,流鼻液,下痢。剖检见口腔、食道有淡黄色假膜或溃疡,肝肿大,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点,十二指肠、直肠、泄殖腔充血出血。 防治可用5―10倍量的鸭瘟弱毒活疫苗在疫区对鹅群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并加强 饲养管理,使鹅群不与病鸭接触,不到发病地区下游放牧,同时做好病鹅群的隔离消毒。病鹅或疑病鹅可用鸭瘟高免蛋黄液每羽肌注3―5毫升,效果较好。四、软骨病 该病属营养代谢性疾病。由于肉鹅生长发育快,当饲料中的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时即易发生。病鹅腿无力,常以飞节着地,呈蹲伏状,喙和爪变软,生长发育缓慢,消瘦贫血。剖检可见黄色粘稠之关节液增多,关节面软骨肿胀,常见粟粒大突起或溃疡,有的有较大软骨缺损或粘附纤维样物。预防主要是改善饲养管理,保证钙磷正常需要。 治疗:给予易消化含矿物质及维生素较多的青草,并把病鹅赶出鹅栏,增加日光照射和适当运动。补喂骨粉或贝壳粉,每100千克饲料中添加骨粉4千克或贝壳粉5千克左右。喂鱼肝油,每只病鹅喂几滴,每天1―2次,连喂7天。严重者注射10%的葡萄糖酸钙。

常见鸭病的分类资料

常见鸭病的分类

一、鸭病的临床检查和诊断(一)临床检查方法 1.听 2.问 3.看 4.查 (二)鸭群的群体检查与初步诊断1.神态及采食状况 2.体况及姿势状况 3.咳嗽、喷嚏及呼吸罗音4.粪便性状及颜色 (三)病鸭的个体检查与初步诊断1.喙 2.眼睛 3.鼻 4.头颈 5.羽毛和翅毛管 6.泄殖腔 7.脚和爪 8.蛋形状 二、鸭的病理剖检诊断 (一)剖检方法和程序

(二)病料的采集和送检 1.采集应注意的问题 2.采集和送检 (三)主要脏器剖检病变与初步诊断1.皮下和肌肉 2.气囊 3.肝脏 4.心脏 5.脾脏 6.胰腺 7.腺胃和肌胃 8.食道 9.肠道 10.盲肠和盲肠扁桃体 11.肾脏 12.肺脏 三、鸭场疾病综合防治 (一)当前鸭病的流行特点 1.死亡率高 2.传染病的危害最大 3.新发生的鸭病种类增多 4.混合感染和复合症使疫病更为复杂

(二)鸭病综合防治策略 1.防疫工作的基本观念 2.疫病的综合性防治 (三)鸭传染病综合防治 1.疫苗和预防接种 2.免疫接种注意事项 3.免疫失败原因 4.免疫程序 5.鸭群发生传染病时的处理策略(四)营养代谢病综合防治 1.发生原因及其临床特点 2.营养代谢病的诊断要点 3.营养代谢病的防治要点(五)中毒病综合防治 1.中毒病发生原因及临床特点2.中毒病的诊断要点 3.中毒病的防治要点 (六)寄生虫病综合防治 1.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 2.寄生虫病的诊断要点 3.寄生虫病的防治要点 (七)应激综合征综合防治

1.应激综合征的临诊症状2.应激综合征的防治要点(八)药物及药物防治 1.防治鸭病常用药物 2.给药的方法 3.用药的注意事项 四、鸭常见病的诊断与防治(一)幼雏期(1~25日龄)常见病1.雏鸭病毒性肝炎 2.雏番鸭细小病毒病 3.雏番鸭小鹅瘟 4.雏番鸭“花肝病” 5.鸭大肠杆菌病 6.鸭疫里默杆菌病 7.鸭副伤寒… 8.鸭衣原体病 9.鸭变形杆菌病 10.鸭曲霉菌病 11.雏鸭感冒 12.鸭球虫病 13.鸭住白细胞原虫病14.鸭隐孢子虫病

鸭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鸭病,特别是一些烈性的鸭传染病,严重地影响着鸭的健康,会给养鸭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必须加强饲养管理,认真做好鸭病的防治工作,以防鸭病的的发生。 1、鸭瘟 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任何品种、性别和年龄的鸭都可能感染发病。病鸭的临床特点是头部肿大,流泪,两脚发软,拉绿色稀粪,体温升高,剖检时见肝脏有出血点,泄殖腔出血、水肿和坏死。鸭群感染鸭瘟后,迅速蔓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往往造成大群死亡。 流行特点:在自然的情况下,不但鸭能感染,而且成年鹅也能感染,均可引起大群发病死亡。任何品种、年龄和性别的鸭都能感染本病,但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一定的差异。成年鸭较易感。在流行期间,死亡最严重的是产蛋鸭。20日龄以下的雏鸭较少发病。 健康鸭群和病鸭或病愈不久的带毒鸭一起放牧或在水中相遇,或健康鸭群放牧时经过疫区,都能发生感染。被患鸭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的土壤、用具、运输工具、饲料以及饮水,都能成为本病的传染媒介。 鸭瘟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春夏之际和秋季流行最严重,低洼潮湿能促使本病发生与流行,如将鸭群饲养在地势高和干燥的地方,本病较少发生和流行。鸭群饲料质量低劣、饲养管理不当是本病发生的诱因。不严格执行防疫措施,引入病鸭或带毒鸭,可引起本病的暴发。 症状:健康鸭感染鸭瘟后,一般2-5天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约经1-5天死亡。 发病期,病鸭体温升高到42-44℃,显稽留热型,食欲减退,精神很差,离群独处,羽毛松乱;继而食欲完全消失,渴欲增加,两脚发软,翅膀下垂,常伏地不愿走动,也不愿下水游泳,如强行驱赶,则步态摇摆稳,走几步之后,立即倒地。如强赶病鸭下水,则只漂浮于水面上。或挣扎着上岸。严重时则完全不能行走和站立。病鸭下痢。粪便稀薄,呈绿色或灰白色,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沾污或结块。眼结膜充血、水肿,部分外翻,大多数病鸭流泪和眼睑水肿,眼睑周围的羽毛沾湿。眼分泌物初为浆液性,继而粘脓样,上下眼睑常粘连。部分病鸭头部大或下颌水肿,故俗称“大头瘟”或“肿头瘟”。病的后期,病鸭体温逐渐下降至常温以下,精神高度沉郁,不久即死亡。病程一般为2-35天,多呈急性经过。自然流行时,死亡率达90%以上,病程短,通常在发现停食后1-2天即死亡。个别不死的可转为慢性,病鸭消瘦,生长发育不良,最具特征的症状为角膜混浊,甚至溃疡,一侧性或双目失明。 一周龄前后的小鸭也有发生鸭瘟病例。其症状基本上与大鸭所表现的症状相同,但临死前常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 剖检:急性败血症,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呈现出血斑点,消化道粘膜出现坏死斑点病灶,实质脏器变性。皮下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肿。头和颈部的皮肤

鸭常见病

(一)鸭瘟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鸭的一种高死亡率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高热、肢软、流泪、排绿色稀便,且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大,故俗称“大头瘟”。 本病早在养鸭业发达的国家,曾有过几次较大的流行,经济损失严重。例如:1967年在美国纽约长岛地区暴发,造成高达100万美的经济损失。 【病原】病原为鸭瘟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疱疹病毒科,具有疱疹病毒科的典型特征。在病鸭的血液和内脏中含有大量病毒,通常存在于感染细胞的胞核和胞浆中。 本病毒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例如在-10—-200C 环境中,能存活347天,500C时经90—120分钟才能灭活,而在室温220C时,需30天才能失去感染力。但对一般浓度的常用消毒药较敏感。例如:1—3%火碱(苛性钠)溶液,10—20%漂白粉混悬液,5%甲醛溶液等,均能较快地杀灭病毒。其他如直射阳光、高温干燥等因素,都不利于病毒的生长繁殖。 【流行病学】鸭瘟对不同日龄和不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在不同品种中,以番鸭、麻鸭和绵鸭最易感染,北京鸭次之。在自然感染条件下,成年鸭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30日龄以内的雏鸭却较少发病,但在人工感染时,雏鸭却较成年鸭病容易发病,且死亡率也高。这可能是成年鸭受传染获得自然免疫的机会较多,特别是在水网地区更为明显。在其他禽类中,鹅也能感染,但很少造成广泛流行。野鸭、野鹅(加拿大鹅)、大雁等,通过人工接种均易感,而在自然界中,常为带毒者。鸡对鸭瘟病毒有抵抗力。 鸭瘟的传染源主要是病鸭和带毒鸭,其次是其他带毒的水禽、飞鸟之类。这些带毒的禽类,特别是病鸭和死鸭,很容易通过排出的粪便及其分泌物污染饲料、饮水、饲养工具等散播病毒。当健康鸭群与病鸭混群放牧,或间接食入污染的饲料时,均可感染发病,从而造成该病的流行。消化道感染是主要的传染方式。其他如通过滴鼻、泄殖腔、肌肉注射等人工接处的方式,也可引起发病。某些吸血昆虫,也有可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本病的发生与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以春、秋鸭群的运销旺季,最易发病流行。据有关资料报道,在低洼多水的养鸭地区,由于水源的污染,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较为严重。 【症状】潜伏期一般为2—4天,病初体温急剧升高,一般高达43—440C,呈稽留热型。病鸭表现精神萎靡,头颈缩起,食欲降低,渴欲增加,两肢发软,步态蹒跚,经常卧地,难于走动,如若强行驱赶,则见两翅扑地而走。这时,病鸭不愿下水,若强迫其下水,也不能游动,并挣扎回岸。病鸭眼周湿润、流泪,有的附有脓性分泌物,把两眼粘合。

小鹅瘟病毒

小鹅瘟病毒 基本介绍 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e,GPV)是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的病原,1956年我国学者方定一于扬州首次发现并分离到GPV。GPV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成员,GPV可引起雏鹅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 1、形态 病毒颗粒直径20~25nm。 2、理化特征 病毒浓缩:在0.5 M N a C I 的条件下,6 % P E G 能将绝大部份病毒沉降下来。氯仿处理与P E G 沉淀相结合,可使96.4 % 的杂质蛋白被排除。 层析纯化:病毒经P E G 沉淀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后,再经CsC I平衡密度涕度离心,出现两条沉淀带,主带位于1.3 1 ~ 1.3 5g/ml。电镜观察发现大量病毒粒子,有空心和实心两种,大小为 2 0 ~2 2 n m。另一区带极小,密度1.4 2 g / m l左右,但在电镜下未发现病毒粒子。 抵抗力:不能凝集禽类、哺乳动物和人类的红细胞,病毒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很强,能抵抗乙醚、氯仿、胰蛋白酶、pH3和56℃3h 作用处理。

方定一等先后用SYG61-3和SDG65-1毒株鹅胚绒尿液进行试验,结果经氯仿、乙醚、胰酶、pH3处理的绒尿液试验组接种鹅胚,和未经处理的绒尿液对照接种鹅胚无差异。证明鹅胚绒尿液中的小鹅瘟病毒能抵抗氯仿、乙醚、胰酶、pH3的作用。 结果经56℃作用3小时,仍然使鹅胚致死,但死亡时间较原来病毒延长至96-120小时;置-7℃冰箱内10个月也使鹅胚致死,但死亡时间延长至96-112小时。在0℃下用真空抽气干燥的病毒和-7℃真空中贮存10个月的病毒,对鹅胚致死的时间并无差异;置-20℃冰箱2年仍能使鹅胚致死。 3、抗原性 抗原分析表明,国内外所有GPV分离株属于同一个血清型,目前研究表明GPV 只有一个血清型。 4、培养特性 GPV可在鹅胚、鸭胚上适应和培养。 (1)鹅胚:小鹅瘟病毒存在于病鹅的内脏组织、肠管、脑及血液中。用上述病理材料接种于鹅胚(12-13日龄)均能分离到病毒。鹅胚在接种之后3-7天内死亡。在鹅胚连续通过多代以后,对胚体致死的时间可以稳定在3天左右。我们发现鹅胚和雏鹅对病毒的易感性有很大差异,免疫母鹅所产卵的胚和雏鹅对病毒有抵抗力。 (2)细胞培养:先后用5个鹅胚传代毒株感染鹅胚成纤维细胞、鹅胚肝细胞、鹅胚肾细胞、鸭胚成纤维细胞、鸭胚肝细胞、鸡胚成纤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