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试教育成因和现状

应试教育成因和现状

应试教育成因和现状
应试教育成因和现状

摘要

中国教育体制产生的弊端日益明显,改革变成为当务之急。而在此体制中,应试教育又是其中重要环节,了解分析应试教育机制便越发变得重要。本文就针对应试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做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几乎所有经历过应试教育洗礼过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厉害”。中国教育畸形发展揪其核心亦可归功于应试教育。如今应试教育会臭名昭著,呈现出一种万人唾骂的现状。改革之声渐起,素质教育被推上了历史舞台,但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又如何?依旧是挂着羊头卖狗肉,核心应试教育越发牢固。改革之不起色,可知对应试教育的机制尚未形成一套全面彻底的理解,因而分析研究应试教育的现状和成因必能为改革的举措带来更有效合理的方案和思路,这对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乃至中国的教育的改革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应试教育、现状、成因

目录

第一章应试教育的现状 (3)

1.1、市场巨大——普遍性 (3)

1.2、时间长——漫长性 (3)

1.3、应试教育之下学生深受其害——毒害性 (4)

1.4、全社会都被考试所迷惑——全民性 (4)

第二章应试教育的成因 (6)

2.1浅层原因: (6)

2.1.1、一考定终身——高考 (6)

2.1.2、学校里评价标准的歪曲 (6)

2.1.3、教育经费投入过少 (7)

2.2深层原因: (8)

2.2.1、教育的本意不明确 (8)

2.2.2、社会用人机制的不理智 (8)

2.2.3、教育体制模式不符 (9)

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11)

第一章应试教育的现状

应试教育是一种选拔教育,它是以考试为手段来决定学生是否可以升学,因而它又是以升学为导向以升学为目标而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却不是关心的重点,片面的强调人的认知发展而忽略了人的创造、个性、能力的发展。应试教育是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的,故而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于是乎素质教育被提出来了。可是经历这么些年,为什么应试教育改革的呼声却没有减弱呢?应试依旧是应试,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更有甚者说现在的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还要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现状不堪入目:

1.1市场巨大——普遍性

有人说:“只要有高考就有应试教育。”我对这种看法不完全赞同,针对高考本身是没有错的,它是一种很好的选拔体制,高考制度的产生是其它内在因素的产物,高考是一种基层浅表的形式,高考是应试教育的基层原因。所以从高考可以基本看清应试之势。来自教育部的消息,从2007年到2010年全国高校招生数都将超过1000万。据统计去年我国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为1010万,今年比去年增加约4%超过1050万,创历史新纪录。现今为了高考那个学生不是一心为了考高分呢?仅高考人数就超过了1000万,那么加上高一高二的呢?加上七、八、九年级的呢?其人数可想而知。全国三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无一例外的采用高考制,唯有应付好高考才有机会冲入高等学府。举国上下无不为考试而忙碌。其普遍性、宏观性可想而知。

1.2时间长——漫长性

今日我国现行教育年制为九年义务教育,再加上三年高中总共12年,高中、初中分为重点与普通,重点很好,所以人人想重点但怎么上呢?没他法,就只有考试。于是乎,打天真无邪的孩子步入学堂背上书包的第一天起,在小学考入重点中学便是他们“罪恶”的目标。因为高中直接与大学挂钩,能否进入一所好大学又几乎又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所以上了初中后他们又得考,一切为了考入重点

高中为目标,因为从老师、家长、社会那得到的信息是:考上好高中才能为你靠上好大学做下有力的保障。所以我们可怜的孩子,又不得不每天钻进课本,每天在题海中挣扎。终于到了高中,高中是什么地方? 高中是学习的地方,学习什么呢?学习考试。高一高二是基础,高三完全是非人的备考。构建和谐社会讲究以人为本但用在学生身上,以其说是以人为本不如说是以考试为本。在学校,从老师的口中所得的结论是:什么都不重要,成绩最重要;成绩不重要,考试最重要;什么考试都不重要,高考最重要。为了考试,每个人都在重复地过着单一、无趣的生活。这一过可就是十几年啊。

1.3应试教育之下学生深受其害——毒害性

“卷帙浩繁的道德和政治地论著其标签的是良药,而其箱子里装的是毒剂”。【1】我们的学校所宣扬的是至善至真的人生,在语文课本中所读到的是纯真与美好,而应试教育的实质是把学生在精神、生理人、格加以残忍的阉割,使学生无法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健全的身躯、日益完善的人格。学校价值观较单一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个性成长及社会化教育重视不够。考试要求的是统一的答案,于是它把学生引导的像是机器一般。从学校出来的都是一种模式,受教育的都是从一个染缸里出来,千万张面孔千百种颜色出来后染成连自己都分不清到底别人是我还是我是别人的一张脸一种颜色。“学校不再是以培养德才兼优注重人格独立思考和独立为目标的圣洁场所,而是一座进行模式化批量生产的机器工厂,他不允许思想自由,只要求思维的整齐划一如刚刚割过的韭菜,他不提倡举止的表达,只规定行为的刻板僵硬,一如铁轨上循规蹈矩的火车。”【2】我们的学生经过应试教育的熏染,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一张张无邪的笑脸到学校漫长的走一遭,变成了一张张忧郁、疲倦无奈的苦脸,一双双明眸变成了两倍的眼珠。他们的脑中不再充满创意,而是三句话不离考试。学生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提问。就连问道《静夜思》的作者是谁的问题时,他也会说:“是李白,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考试考过。”

1.4全社会都被考试所迷惑——全民性

学生的时间分三部分,一部分在学校,一部分在家里,另一部分在社会。学校的应试思想是没得说,而在其它部分又如何呢?

中国有着悠久的考试传统,不同时代的考试有着不同的作用。在封建时代,

科举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制度。“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的社会管理人才,维护了中华文化的秩序。除此之外,科举制度还有另一项重大的文化功德,那就是因有大量的青年书生,一代一代的以背诵儒家经典作为重要的生命方式”。【3】“延续一千多年,这实在是全人类仅有的壮举”。【4】科举原来是有功绩的,现在的应试可没有过去科举的功效,科举可比应试强多了。应试正在扼杀现代人的灵魂。我不敢肯定,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依旧受毒于科举才会应变出“唯试独尊的思想”,每每学生放学回家,家长邻居关心的不是你在学校辛不辛苦,而是问你有没有考过试,如果考了,就会问你考了多少分,多少位。你若考的分数高,在他们心中,这就是一个好学生;若不高,嘴上不说,心中却看不起你,没准在什么地方贬你几句。中国的家长们最喜欢比试了,不是用手比划,不是比较孩子的不足、孩子的真正的才能,而是对比自己的孩子们分数的高低。在知道自己孩子分数不及时,便会唐塞说不知道。殊不知其他方面自己的孩子会更强。家庭之风尚且如此,社会之气又能怎样呢?

第二章应试教育的成因

2.1浅层原因:

2.1.1一考定终身——高考

高考是一个指挥棒,它怎么挥舞,底下的学生们总得怎么演奏。高考是导致应试教育的基层原因之一。高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以一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态呈现,故而在深层次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为高考成功才是出路。与此同时,高考以笔试为主,説白了就是以答题做试卷为主,在此情况下,受教育的人(学生)当然也就以作题为己任,以考试为目标了。学校时不时地开展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老师时不时的开展测验、考试。老师教的不再是真知,而是应试之法、做题之方。在此种环境之下学生当然是只有游溺在无尽的题海中,坐在一个只有解题的教室里。语堂先生曾说:“学校是致令学生看书为非法行为的地方。那地方将全日最好的光阴作上课之用,由早晨八时到下午五时,把学生关闭在课堂内”。【5】“这我相信乃是人类虚耗时间之最大发明。”【6】他的时代尚且可以学些许东西,要知道现在学生坐在教室里可不是早上八时到下午五时而是从早上六时到晚上十时甚至更晚,更可甚者学的什么都不是,他要知晓不知会作何感想。高考曾经确实对我们的社会起过很大的作用,带来过很大的正面效应,它不仅在文革混乱后重启了起点公平的通道,更为20多年的改革保证了公正的底线,但随着经济之发展,社会的分化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公众对高考之要求亦是深化和多元的,但沿袭至今的高考,它的正面效应远远低于负面效应,(或许说的有点绝对,但只要看看我们所谓的“人才”便知道了)随之便是应试变相的教育。

2.1.2、学校里评价标准的歪曲

前不久,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重庆一个教育学术会上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因为这样过早地会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自1982年5月5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公布中学生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规定“三好”标准为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这是人们所熟知的三好的内涵,但事实上在具体操作上评价方式上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而何又为“智育”呢?说明白了就是成绩好、分数高。在这种评价模

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数。高考的时候学校会不顾学生的前途劝成绩差的学生放弃高考或更改志愿,简单说,就是考试成绩决定命运。 弊端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中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弊端显而易见。其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促使反社会心理的形成 中国历史上,应试教育促使反社会心理的形成,学生经过极大的努力却不能通过考试,学生觉得心血白费引起学生反社会的心理,唐朝黄巢考进士不第起兵造反,黄巢起兵是导致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清朝洪秀全四次考秀才不第,一怒之下发誓要推翻清朝,洪秀全发起太平天国大起义导致清朝在太平天国起义40年后灭亡。 智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 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 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 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关于应试教育的研究

关于应试教育的研究 摘要:1.应试教育始终存在的原因 2.应试教育的弊端 关键词:应试教育考试制度教育弊端人才培养竞争道德虚化 前言: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对此,我们应当思考,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高考转?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而应试教育又存在哪些弊端?这些弊端是否严重? 正文:一·应试教育始终存在的原因 1.贫富差距的存在。我国城市和农村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还比较大。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都认为要有出路只有上大学,而且是上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就有好的工作、好的生活。家长有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但能上大学特别是上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为满足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这种期望,学校卷入其中,不得不以更多学生能考上大学和好大学作为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试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了。这种社会需要和现实是教育界无法抗拒的。如果没有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革新,仅靠教育界自身是很难扭转这一局面的。办高中不谈升学问题,这所高中对社会就没有吸引力。现在我们不能回避谈这个事情,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我们目前把“应试”做到极端了。 2 .教育考试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 通过选拔为平民开辟了一条进入上层社会的道路,这套制度发明以后为世界各国所采用。但它走到极端以后也带来了弊端,一个就是科举制度成了求功名的敲门砖。一旦金榜题名,终生受益,功利性极强。另一个弊端是出现了大量作弊现象。这两种弊端给今天的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现在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传统考试方法引向如何选拔人才,而不是应试能力的培养。 3 .传统文化的原因。应试教育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人才这个问题上的认识 误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强烈,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何为龙?何为凤?究竟什么是人才?目前对龙和风的理解太单一了,唯有考上大学才能成名、成龙、成风。这是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一个观念。现在这种观念已经从高中阶段扩展到初中、小学、幼儿园,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都在沿着应试教育模式下人才观的轨迹和思路在成长。我认识一个密西根大学的教授,他两个孩子,男孩做木匠、女孩做室内装饰,家长很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去学习和就业。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身心欢愉地工作和生活,才能成为有用之才。而多少年来,在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孩子都是按照家长的意愿来塑造。这种文化带来的后果是孩子只会考试,不会做独立的人。此外,另一个客观原因是有待改进的分配制度,即教授工资就高、木匠工资就低的死工资制度,以及社会地位的巨大落差,这种状况也使得社会更看重高考的一考定终生的“威力”,考不上大学或好的大学将“贻误”孩子的一生,这不能不成为每个家长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4 .人才使用的不计成本。现在我们的社会用人不计成本,认为什么事情都

中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中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当前中小学生阅读质量令人堪忧。阅读面狭窄,阅读内容单一,以教科书和教辅资料阅读为主;阅读功利性太强,为应试而阅读。缺少课外自由阅读,缺乏阅读兴趣,阅读比较随意、态度消极。因而造成了阅读质量低下。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存在着阅读速度缓慢,阅读肤浅狭窄等短板。多数学生没有建立积极的阅读心态,缺少科学的阅读方法,更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严重地被应试教育束缚了思想,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练什么,一切围绕考试转,师生陷入茫茫题海。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应试教育也使得家长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会积极地去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 2.可供学生独立支配的时间太少 目前,我们国家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偏重,可供小学生独立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少,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得不到保证。 3.电视等媒体的冲击 以电视、网络为主的现代信息媒体以其传播信息的形象性、生动性、快捷性和丰富性,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获取娱乐的主要途径,这使得人们用于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电视、网络对青少年儿童的文本阅读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4.学生难以接触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优秀读物 受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成人提供给学生的读物多以各种作文选及各种练习册为主,深受学生喜爱的各种优秀的儿童读物很难走进学生的世界。课外阅读被视为可有可无。还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课外阅读与学习无益或者影响学习,公然反对学生课外阅读。 5.语文教学的弊端抑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肢解、分析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以考查抽象分析能力为主的阅读测试,影响了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对于阅读和考试机械割裂的认识误区,使得阅读与考试成为非此即彼的矛盾体。 6.纯功利化的阅读观挫伤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一些教师把学生的阅读目的指向好词好句的积累,指向为写作服务,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总是与词语的摘抄与读后感的写作联系在一起。摘抄词句和写读后感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7.没有形成一套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完整体系 虽然有些教师和学校意识到阅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乃至对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无论是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还是对课外阅读的评价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没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使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大打折扣。 无论是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来说,还是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说,学生阅读都应引

应试教育的利与弊

中国应试教育的利与弊> 中国的应试教育能促使学生勤奋学习,积累知识。而且对社会发展和公民总体素质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每一次的考试都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次有效的检测!这样也可以有效地培养人才,比较容易地体现每一位学生的强项和弱项,有利于取长补短! 但是应试教育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然而,由于我们传统的习惯势力和一些固有的制度机制,这种思想依然在我们的教育阵地横行。 中国应试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不仅仅只是给学生一纸文凭。曾有这么一则报道:一名毕业返乡的大学生,因跟人交流能力差而沦落为街头乞丐。这些大学生荒诞和背弃现实社会的行为,让社会和企业一再地质疑以至否定现在高等教育的结果....... 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学生十分优秀,他们聪明、刻苦、坚持,但他们缺乏一个优质的教育模式,传统的中国教育在束缚着他们的个性。...中国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制度下,个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也许他们够独立,但是自信、团队合作、领导力这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 “从实际上来看,国内的应试教育就是‘折磨教育’!... 折磨学生!折磨家长!折磨教师。应试教育扼杀创新能力之弊,已令中国受尽人才匮乏之苦,而幼儿早早被套入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更可能彻底毁掉中国的潜力。何况,就心理学而言,失去快乐童年的遗憾,往往会扭曲人的成长心态,可能成为未来社会动荡的因素。中国近期拟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及“学前教育应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显然说明高层已意识到幼儿教育危机,渴望教育能真正步入培养创新人才的轨道。但如果不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看重应试教育的风气,天真的儿童要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恐怕还会是一句空话。 作为学校,应试教育几乎挤占了所有的学习内容和空间。为了牢固掌握需要考试的书本知识,必须有意识地排斥其它知识的学习。在老师、家长、学生的意识里,考上大学就是唯一的目标,认为书本知识最重要,用最重要代替了一切他们认为次重要、比较重要和不重要的知识。人生阶段中的情感培育、家庭熏陶、社会体验、人文知识、地方风俗、社会交往、生存能力、以至生命教育等内容,在这宝贵的十多年中被张冠李戴了。实践又一次证明,这些知识,从生活的角度来讲,是远比书本知识重要的。具备了这类知识,在当今社会,它可以保证你不会饿死,保证你不会成为乞丐,保证你不会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保证你能较好地和别人相处,保证你能健康地融入社会…… 作为家长,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有着太多的无奈。可是,他们在这样的潮流中,早已习惯被迫接受和面对现实。当你顾及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时候,你就会与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与自己认为的最佳的发展之路失之交臂。在反复权衡之中,生怕误了孩子的学业。更可悲地是,在不知不觉中,最终沦为应试教育的帮凶。想絮絮叨叨地灌输一些必要的社会知识,还生怕因此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情绪。要说主观上的责任,主要还在于和孩子沟通太少、了解不够、关心不多,教育方法欠缺。 作为学生,当应试教育使你不由自主的时候,是否存在自我调节的意识?实际上,一些在刻意摆脱现有教育模式羁绊的学生,已经有很多迈出了成功的步子,他们在小学、中学都注重了在学习的间隙接受一些课堂知识以外的东西,在大学,更注重了融入社会的能力。 应试教育的始作俑者和继承者们能不能从中感到自己的责任和过失?愿意正视这个问题吗?能够真正开始回头吗? 传统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是静态的应试指标。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考核采取规范性评价方式,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考核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教师和学生,从而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 当前的大学入学评价方式只有一个单一的高考占绝对统治地位,必然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种方式只给人一次机会,而且只有一种选择,显然只能选拔出会考试的学

浅析怎么看待应试教育

浅析怎么看待应试教育 在教育界有一个十分惹人注意的词,那就是素质教育,虽然关于什么是素质教育有很多争论,但有两点似乎是大家的共识,第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关系;第二,素质教育是先进的,高级的,正面的。这两点是素质教育论的理论基础,没有这两点素质教育就不会被那么多人奉为神明。但是素质教育提了那么多年,大家也众口一词,说应试教育不好,有很多弊端,素质教育好,但并未见在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新进展,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有什么推进作用,虽然时不时有诸如减负的呼声,但不久就湮没无闻了。而学生也依旧在重复着他们的先辈走过的路。原因何在?关键的问题没搞清,这个问题就是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应试教育又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关系。只提一个干巴巴的口号放在那儿却连它的基本含义还未厘清,怎么可能发挥其作用呢? 一、从素质与考试的概念上来看,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 什么是素质?素质是一个很常用很基本的概念,但越是常用和基本的概念,越是众说纷纭。但一般来讲,素质无非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几个方面。假如我们拿教育的职责[1]中所讲的内容与此相对照的话,就会发现它们是十分吻合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不是个人生活的维持吗?所谓能力培养,不是讲的工作能力即生命能力的维持吗?而思想道德素质和个性方面则与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所以,所谓的素质教育,不过是“实现教育的根本职责”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已,它本身并没有新的涵义。 既然如此,与素质教育对立的东西就很清楚了,否定句相信大家都学过,“实现教育的根本职责”的否定不是“未能实现教育的根本职责”吗?具体说来,什么又叫“未能实现教育的根本职责”?呢?就是说教育有三个职责,你只实现了一个,或两个,或虽然实现了三个但每个都没有很好的实现,这是教育职责的缺位问题。而考试是什么呢?考试是对所学内容检查,检验。从根本上说它涉及

应试教育 中国式教育

应试教育 - 中国式教育 学校和社会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把“成绩搞上去”当做唯一要求,使学生深感挫败。 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在中国,绝大多数学校采用应试教育。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对立。 应试教育图册 这种教育制度流行于东亚地区,如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韩国,还有东南亚的新加坡等。中国是应试教育大国。 反对人士认为由于应试教育较片面的注重知识以及重点的记忆和灌输,及在教育的过程中普遍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被一些人评为填鸭式的教育,死记硬背的学习。 但是应试教育在中国香港、澳门、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却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事实上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发达也得益于应试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仅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 应试教育 - 应试解读 教育,是按照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完善人的活动。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这应该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天天都在次日的凌晨入睡,每天晚自习,早自习,这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在高中,这就是事实,教师通常让学生买非常多的教材和试卷,不低碳不说,还严重损伤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如果你走进学生们的心里,他们心中从来没有爱国二个字。北京精神在学生们心中其实毫无意义。 “应试”的含义,就是“应付”教育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必要的考试。教育本来就有“应试”的成分,“应试”本来就是教育的一个必要部分。但是,“应试”绝对不能扩大为教育的大部或全部。当“应试”一旦“畸形”蜕变为逐渐占据教育的太多甚至全部空间的时候,教育就变为一切为了应付考试的不正常状态,此时“应试教育”的说法产生了。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违反教育科学规律的一种教育模式。 教育对象 “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的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 教育内容 “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 教育评价

应试教育的利弊(正方)

应试教育的利弊(正方) 应试教育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做为正方辩手的你准备好辩词了吗?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应试教育的利弊(正方),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辩论赛栏目! 一辩亮出观点:应试教育是有利的,它能够鞭策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能为国家提供稳定的人才来源,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多方面能力的方式,为身处社会中下层的人提供一个一跃而上的机会的平台。 自由辩论: 1. 反驳应试教育其实是为不好好学习找借口。 2. 应试教育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作为学生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全面发展,而不是一心想着考完试就结束了,那样也是学生有问题。 3. 当今的应试教育是与素质教育融合的多面体,不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死读书读死书应试教育,应注意区分。 4. 高考为广大学生提供的是一个一跃而上的机会,而不是直接送他去成功,把握不好是自己问题。 5. 考上好的大学最后失业是多方面因素,如:a.个人能力问题。b.自身眼界太高太过挑剔。c.社会问题,没有一个好的就业平台。d.个人意愿。 6. 中国人口众多用这样的方法是公平的。周济所说,人们对考试之外的评价缺乏认可,有些措施在当今条件下也难确保公平公正,客观上形成了对高考制度的过于依赖,强化了考试的选拔功能和竞争性。在没有解决好素质教育的“公平公正”前提下,想推进素质教育可能会产生“不公”。 7. 在现有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状况下应试教育可以节约大量资源人力物力。

8. 升学制度是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在目前的程度下只适宜应试教育。 9. 不否认应试教育有缺陷但一切都在改革发展中,状况会越来越好。 10. 其实更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应试教育而引发的教育问题,其实质是经济发展水平问题,例:父母让孩子拼命学习是为他以后有个好的工作能赚钱,同样有钱人家不会太过逼迫孩子学习,只会要求其有个正确的学习和人生的态度。就比如李开复对他的女儿说:“成绩只不过是虚荣的人用以吹嘘和慵懒的人所恐惧的无聊数字而已,而你既不虚荣也不慵懒。”答案显而易见。 11. 提倡广义的应试教育而不是僵硬的狭义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同样需要素质教育,应为只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教育最终是为社会而服务的。 12. 人口素质较低难以模仿发达国家的学生散养模式。 问题: 1.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该进行何种教育? 2.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中国的人才从何而来? 3.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社会公平如何保证? 4.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如何保证大量高等人才的输出? 5.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如何与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相比? 6.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如何提供学生学习的动力? 7.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如何提供中国蓬勃发展的动力? 8.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你将如何改革教育,你确保一定能成功吗?

浅析应试教育的弊端及其对策

1应试教育的弊端 1.1应试教育中激烈的升学竞争,使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从素质教育提出至今,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我们现在提出要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要普及义务教育,不要重少数轻多数。但仍有不少同志提倡他的“应试教育”,鼓吹要理直气壮追求升学率,搞英才教育,对“应试教育”产生的触目惊心的后果,竟然熟视无睹。然而“应试教育”引发的恶性案例,一次又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从1985年以来,各类恶性案件从来没有断过,例如1985年某市发生了十二岁女生隋某因父母逼迫考高分服毒自杀案件。 1987年11岁小学生夏斐因考试未得高分,被母亲活活打死,母亲在狱中自杀,从而使一个家庭从社会上消失了。 1990年4月,某高中女生邓某某,因照顾重病的父亲导致成绩下降,被学校列为计划外学生,要交500元学费,服农药自杀。 1992 年4月,《解放日报》有一期情况简报报导,在分数与升学率重压下,有多名中小学生自杀。 1995 年1月,某中学女生毛某某因不堪忍受教师罚抄作业,服毒自杀。 1995 年4月,某小学生刘某某考试成绩略低,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不适当的批评,跳楼自杀。 1995年5月,某大学附中一女生因考试成绩差,受到老师的冷落,上吊自杀。 1995年6月,某初中学生李某因违反学校早读不能看课外书的规定被学校老师罚款和打骂,自杀。 1996年6月,某县13岁小学生郭某某因考试成绩差,被老师罚款,在外游荡两天后回家服毒自杀。 1996年10月,某市学生周某因参加数学奥林匹克赛被淘汰,在教室上吊自杀。 1996年12月,某市13岁小学生王某因停电,作业未完成,被老师罚款,服毒自杀。 1997年3月,某市高三的林某因考试压力大,写了一份遗书,放煤气自杀。 2000年,浙江金华四中学生徐力杀母事件。 上述这些事件都是不该发生的,但是已经发生了,而且还在继续发生。到底是谁的过错呢?家长?校长?教师?家长望子成龙何错之有,校长从严治校责无旁贷,教师呕心沥血更是劳而忘私啊。但一旦出了恶性事件,在震惊、感叹、并引发一阵议论后,谁也不愿承担一点责任,往往以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差,缺乏抗挫折能力等借口来平息事端,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往往缺乏认真深入的分析研究。好,

中国应试教育

中国应试教育 翻开书海,皆是他人之作,别人之思。因此,我也写下自己的拙见,抒发自己的情感。 中国教育发展到现阶段,已经是弊端百出,不适合中国当今社会的发展了。但应试教育仍是中国教育的主流。我不懂中国教育局局长是无能力还是认为这种教育很好,而一直拿着这种模式不放。然而,它的危害已经让我们无法再忍受了,现在就由我来分析一下。 这种教育是幼小的心灵被吞噬,使祖国的花朵被残害。九江市的一所小学的三名学生,因作业量太多而相约跳楼自杀。相约语言是:“死了,就不用做作业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呀!为了不做作业,而用死的代价来换取。难道只有做大量的作业来才能取的好成绩?难道只有做了很多作业才是好学生?难道只有用死的方式来才能换取 他们快乐的童年?小小年纪却要承受这么大的压力。这让孩子如何好好的发展,如何好好的健康成长呢? 在外面到处可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我们要用心呵护”。然而,看现今这样的社会应该要改成“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我们要用心残害”。孩子是未来的接班人,然而接班人已经被残死在了萌芽,因此,祖国是没有未来可言的。 教育的局限性,使得现今的孩子成了记忆的机器,创新的木头。现代教育上的通考、中考、高考、面试考等都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复制到试卷上的。这样以记忆力的强弱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低是很片面的。难道别人天生就低于记忆力的人其他方面具没有能力了吗?答案

肯定是错的。因为其他方面会拟补他的不足。因此,这种复印机是教育是失败的。 不仅如此,中国教育从小就精于计算,然而长大后却精于算计。是人生活在算计与被算计之间。在官场上为权力而“精算”的鼻青脸肿;在商场上为钱而“算”的脸红耳赤;在家族上为财产而“算”的反目成仇。这是多么不好的现象呀!这样让人无时无刻地处于工作的状态,因为他们每时每刻都想去算计他人,让自己占上风。 我是很喜欢最古老战争模式的。他们是礼仪之战,君子之战。他们不会用心计去算计敌人,而是用自己的武力去战胜敌人,让他们屈服。然而数学的发展,到了后来的战争越来越阴险,没有谋略家是不行的。这样也造具了不少谋略家。可是他们只有那几招去战胜敌人,而没有更新的招式了。这样也不断的限制了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渐渐地我们成了依赖的民族、依赖先人、依赖别人。现在我终于明白: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创造出来的东西却屈指可数。而欧洲帝国短短的几百年历史,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多得让人无法相信。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三,一是:中国人从过至今都是农业大国,因此,小农经济社会使得他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也不断地骄傲与古代的辉煌史。二是:不敢去冒险,冒险是创新的前提,冒险很容易打开创新的思维。三是:中国教育的局限性,教学主流模式就是只学前人留下来的知识,来解决现今所出现的问题。而不是面对现今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前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是被限制的。而后者思维是活跃的,因为后者没有前提条件的限制。这不用说也知道那个方式的创新

应试教育的危害

应试教育的危害 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自古有之。自隋朝以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在中国延续了近千年,为国家选用人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后来也影响人才的成长,不利于培养人的创造力,阻碍国家的发展。 我们国家的高考为社会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各项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高考是我们国家相对比较公平的一项考试,但也存在弊端。 据调查,各地小学每学期要进行1到2次统一考试,有的是县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也有的是乡镇中心校组织的。每单元要考试,学生拿着试卷让家长签字,分数少的遭到家长的呵斥,甚至打骂。教育管理者把班级考试成绩作为老师的成绩,并与老师的职称晋级,绩效工资等挂钩。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会想尽各种办法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加大作业量,占用其它科时间,甚至体育课,科学课,思想品德课不上,都用来上语文,数学。还有的讽刺挖苦学生,更有甚者动手打学生。学生处于紧张状态之中,何谈快乐,怎能快乐成长? 试想,学生不会做题,老师着急,动手打学生。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打会的。一位人类灵魂工程师面对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举起粗大的手扇向学生,还有的拧耳朵,还有的

用小棍敲,凡此种种,能培养出健康的人吗? 我认为体育与语文、数学同样重要。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爱蹦爱跳,却被禁锢于教室,无法接触到蓝天白云。没有好的环境,孩子怎能健康成长,没有爱学生的老师,怎能有身心健康的学生?没有适当的教育制度,怎能培养出优秀人才? 请老师们,不要为了个人小利,而牺牲孩子的整个人生。有一位老师特别受人敬仰,他就是夏丏尊。他处处爱孩子,保护孩子。如老师都向夏丏尊那样,我们的孩子就会健康成长,我们的国家就会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就会振兴,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中国教育现状

中国教育现状: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崩溃的孩子 中国这几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处理情感问题,这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危机。男人把生活的焦虑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虑投射到孩子上,都是无法处理自己的状态。父亲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这绝对不仅仅是男人的问题,如果你简单地认为是男人的问题,那么只能造成社会中男女之间彼此的仇视、孤立和怨气,只会导致孩子与父亲更大的隔离。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针对北京3~6岁幼儿的父亲的调查发现: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对天津市1054人的调查显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 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焦虑的妈妈如影随形 “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 当丈夫主动或被动的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但现在婚姻的不稳定使母亲对于婚姻的依赖、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了,此消彼长,于是母亲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丈夫继续被往外推。母亲认为安全感要从孩子身上获得,毕竟这是血缘关系,是牢靠的、最安全的。所以妻子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 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裹挟,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 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父亲的世界。夫妻情感、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的问题也开始接撞而来。 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夫妻矛盾问题。 一个在家庭中被疏离的丈夫,是一个没法回家的男人。一个没办法回家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很寂寞孤独的女人。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

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07年第5期当代教育论坛 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贾锦钰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应试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科举时代就广泛存在。在“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标下,读书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这一桥梁步入仕途,十年寒窗仅为金榜题名。因此,一切以科举为中心,形成了“科举考什么,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应试教育恶性循环系统。今天,尽管教育和考试制度在不断地改革,高校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在高考指挥棒下,基础教育阶段仍然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那么,应试教育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下面仅从考试和教育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改革的对策。 一、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 (一)考试本身的原因 首先,考试产生的目的“选拔性”为应试教育埋下了伏笔。“中国的考试可能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根据2000年11月‘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的始年被确定为公元前2070年。这样,应该说,起码在公元前2070年前后,作为选拔官吏的考试已经在我国产生。”可见,在4000多年前,考试是以选拔官吏为目的而登上历史舞台的。考试产生的目的“选拔性”使考试从一开始就带有竞争性。在教育服务于考试的科举时代,考试本身的竞争性直接导致了应试教育。在今天,虽然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在逐渐扩大,但是还没有达到一比一的入学率,不是每一个参加考试的人都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而且,学校之间、专业之间还存在差异。考试本身的“选拔性”导致了考生之间的竞争,最终导致并加剧了应试教育。 其次,考试所产生的社会结果即社会阶层的流动是应试教育存在的根本原因。从考试的历史看,不管是作为选择官吏的手段还是考核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方法,考试都只是作为一个中介和桥梁出现的,而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是与考试所产生的社会结果有直接关系的。人们关注的不是考试的过程而是考试的结果,即通过考试,个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变动、个人能从考试中得到什么好处。在科举时代,贫寒士子通过科举考试从社会底层纳入统治集团内部。在今天由于体脑分工和个体差异的存在,高考通过成绩对考生进行了一次社会分工。由于各社会阶层既得利益存在差别而考试能够促使社会阶层流动,因此,考生挤破头皮参加考试,竞争有限的名额,从而导致了应试教育广泛存在。 最后,考试内部存在的问题是应试教育存在的重要原因。我国传统的考试内容都是对已有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而最常见的笔试由于试题篇幅的限制,其内容只是对知识掌握程度考查的一个抽样,不可能考查全部知识。这就好像给考试设置了一个既定的隐形范围,考试的内容不是所有知识而是范围内的知识,并且这个范围考试结束时才能自然出现。这个既定的范围给予人们猜测的空间,给猜题压题提供可能,加剧了应试教育。而且今天的应试教育已不再单纯局限于猜题,更多的是带上了工业化时代的气息,通过机械化大量模拟题的训练提高应试效率。 (二)教育方面的原因 1.教育与考试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科举或高考的关系是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首先,它们是彼此独立的。“学校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不一致,则学校衰;考试合于学校,则考试亡;学校合于考试,则学校亡。”学校是教育机构,它的任务是培养人才,科举或高考是为了选拔人才,他们是彼此独立的。其次,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是考试。故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趋从考试。换句话说,在学校教育与 [摘要]应试教育在我国科举时代就开始存在。今天,高等教育正在逐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尽管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不断改革,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依然存在。本文试图从历史 的角度,通过对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的比较和对照,从考试本身和教育两个视角分析应 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进而通过教育以及考试的改革为应试教育提供一些对策。 [关键词]应试教育考试教育 24

2020-浅谈中国“填鸭式”教育的利弊

浅谈中国“填鸭式”教育的利弊 “填鸭”意思是指鸭子在饲养的过程中养鸭人用含糖量高的柱状饲料塞进鸭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这里比喻灌输式教育。由来,填鸭式教育是苏联一位教育家凯洛夫发明的,现在在中国应用很广泛。顾名思义,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 中国学生现状: 1、考试的巨人(如屡获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牌??),实践和创新的侏儒。 2、知识面:狭窄、头脑不灵活,70%以上的青少年对科技不感兴趣。 3、心胸:普遍胸无大志,以找到好工作、拿高薪为最高理想。 4、中国学生: 学前:百般溺爱并强行灌输知识,缺乏团结友爱、互助精神的学习和培养。 小学:进入残酷的、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缺乏个性化、实践化、协作性学习,开始出现恶性竞争。 大学:被要求做学问(大而空),学会做人(刚刚强调品质问题),让学生很茫然,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 研究生、博士生:越学越死,创造力低下。 弊端分析

一、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学校制度里,学校分为“重点校”、“一般校”和“垃圾校”,学生被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 这种单以考试标准划分的类别,严重地扼杀了许多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泯灭了大多数学生学习求知的热情,使受过教育的大多数人在比他们受过更好的教育的人面前感到自卑。教育内容片面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的需要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决定教育内容的依据。由于升学考试只涉及到知识的积累与提取,造成学生学习知识只是机械地背诵和复述,对号入座,而不去理解知识的涵义,缺乏对知识的验证能力。因此在应试教育中“知识教育是实的,智育是偏的,德育是虚的,体育是弱的,美育是空的,劳动教育几乎没有”。五育只有智育受到重视,但教育教学中并不从开启学生智慧入手,结果造成学生片面甚至畸形发展。 脱离社会实际应试教育只注意考试,只关心升学率,在教育教学上不顾经济建设和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不考虑大部分不能升学的学生参加经济建设的需要,职业技能培训形同虚设,职业教育遭到冷落。以应试为主的学校教育从根本上违背了基础教育双重目标的要求,改变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二、沉重的学习负担和考试压力使学生失去了青少年应享有的欢乐,损害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他们将来能健康的生活和工作已经形成了许多潜在的负面影响。 1.导致学生智育目标狭隘化。为了过份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谈中国教育,我们首先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 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 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 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 家庭和学校的正确教育是怎么样的? 说到教育,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其实可以分为教和育。首先大家反思,很多父母亲,你育了,可以再孩子成长过程中你正确的教了吗?学校,在教的过程中,做到育了吗?只能说我们现存的教育,功利性太强,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上好的大学,却忽略了作为社会的个体的个性化和素质教育。在学校在升学率和优秀率的前提下,部分教师师德沦丧,接受家长送礼,金钱化严重,不惜为了收费辅导牺牲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权利。 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现代科举制度犹如一根令人着迷的指挥棒,使得教育完全成为了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工具或方式。升官发财的仕途经济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教育挥之不去的梦靥,也由此成为权力腐败的深刻社会思想道德之源。教师们教,学生们学,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升学。教师为了升学率,考生为了应付升学考试,逐渐形成了所谓的题库题海,而考试也就在题海题库中抽选,这样的结果就是:学子不学经史子传,唯有题海苦练的学风。当这些人考上大学后,往往也是所选其人,而亦非其才。以至于这些人在上了大学后不知所从,而中国的研究生活博士生是如此稀少而且少有作为也不足为怪了。 从另外一种角度看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但凡中国思想教育僵化,社会矛盾也随之增加,当矛盾难以调和时,就会发生深刻的社会剧变;但凡中国思想教育发生变化,则会迎来新的社会变革。法家思想促使了大秦帝国的诞生,而儒家的确立,却使得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而这科考、吏政却是这教育的精华。当强行嫁接西方的戊戌变法失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是摧毁了传统封建文化的统治,同时也成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战的实验战场,中国本土文化最终但不是彻底地击败了西方文化势力,同时也在迷茫中摸索,终于实事求是地找到了中国自己应该要走的道路。然而,直到今天,我们仍旧是摸着石头过河,以至于前方的道路和我们的方向依旧迷茫,我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对于生命的信仰迷失在神圣与物化的尖锐矛盾之中。 中国教育现状要分析中国教育现状是十分敏感而且触及政治神经的问题,这里避开教育体制问题而仅从表面现象进行介绍。 现状之一:人虽多,而才少。 知识的教育是人才的根本,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然而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要成为有能力的才人,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我们的人才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现代教育体制思想问题。因为我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决定的教育价值取向,而我们的教育取向,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结构。如今我们关注的是把教育和将来的工作、生活、居住、收入以及名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都认为读了大学,而且是要上名牌大学才是好事,只在乎形式和结果,并不在乎现在的大学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否理想——这就是嫡传于2000多年前的升官发财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结果不仅导致了中国人才结构的不平横,同时也误导学子们的道

应试教育

教育,是一个民族希望的所在;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所在。教育的发达就是一个民族的昌盛;教育的失败就是一个国家的落伍。中国的应试教育让学生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升学考试,把取得高学历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教师优劣、学校优劣的第一标准,这种由国家机制保障、全体国民趋之若鹜的应试教育,深深误导了中国家长的教子观念,误导了广大学生的成才观念。应试教育绑架了学生,挟持了老师,误导了家长,学校、家庭和社会,层层加压,学生、家长、教师三位一体,齐心协力为考分拼命。这种局面愈演愈烈,不知何时是一个尽头?! 目前,中国的教育最缺的不是钱,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转变教育理念,要先从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切入! 第一,应试教育导致道德教育虚化 人才,无非是“德”与“能”的统一,缺一不可。古今中外,一切贤达有识之士无一不把“立德”作为树人的首要准则。 德育的核心是建立价值体系。没有价值体系的人,就是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没有行为标准的人,他的行为模式会非常紊乱。有人批评现在的年轻一代“百无禁忌”,就是说他们的价值体系已经乱套。 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孩子可以成为功能强大的“机器”,或者是成为马戏团里一只技能高超的“动物”,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就是“教育”和“驯兽”的不同。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器”。但是,我们必须知道,成“小器”靠的是知识,成“中器”靠的是能力,成“大器”靠的是品德。 但是,应试教育的体制认可的却是“分数才是硬道理”,于是,从家长到校长,从学生到老师,都瞪圆了双眼盯着学生的考试分数,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一俊遮百丑,有哪个学校、哪个老师、哪个家长真正把培养孩子的品德放在第一位?于是,我们的道德教育越来越弱化、虚化,甚至基本上只是个幌子而已。因为,每年高考,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因成绩差而落榜,有几个是因为品德差而落榜?人们无力改变这种高考录取机制,那就只能适应这种机制——学生,家长、老师,齐心协力为分数而战。 因为品德教育对于升学率没有实际作用,于是,现在学校也很少研究德育的途径和方法,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往往用知识教育的方法来培养品德,因而效果不佳。 我们的小学都开设有思想品德课,期末自然也有思想品德课的考试。试问,思想品德课的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平有关系吗?思想品德课考试成绩好,是因为学生死记硬背了教科书上万口一辞的套话空话,只会说套话空话的人也许将来成为没有独立思想的庸才和

浅谈传统教学模式利弊

正视传统放眼未来 ——浅析传统教学模式的利弊及影响 文山县第一中学骆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 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 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能根据学生及时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 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大大缩短,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许多教 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否定,呼吁运用现代教学模式 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的确,新形式下的教学模式需要改革,但这并 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传统,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每一次变革,都将面临传 统与现代的冲撞,并又在相互的融合中寻找新的途径,寻求新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认识传统并有效地利用,才能为时代的发展服务,因此,本文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利弊,目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扬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内容,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一句话,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很显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表现为学习成绩的高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首先他们自己大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获得知识,或者说是在传统的教育熏陶中成长的。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熟悉了自己所教授的知识,习惯了自己教学的方法,甚至在备好课

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现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现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绩,语文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近些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却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唯“应试而教”,不重视素质教育的 现状,这是令人忧心的。语文教学怎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是语文教育战线广大同仁不能回避的一个重大 课题。我们今天刊发这篇文章,目的在于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 充分思考这一问题。语文教学改革的情况怎样,主要看教学效果。 检验教学,目前还主要看测评成绩。高中语文教学,则主要看高考 成绩。高考语文成绩无疑成为检验语文教学效果的检测仪。于是,人们便在高考这根指挥棒所画的圈子内,探测着、研究着、品评着, 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考评制度也相应地出现了。国家教委虽曾三令五 申不准片面追求升学率,可具体到教育业务部门的教学评估,却又往往失之偏颇。每年高考各中学甚至每个毕业班都有具体而明确的升 学指标,所教学科也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譬如,所教学科成绩与地区、县、乡同类学校相比,位居哪几个名次可以获奖,位居哪些名次将要受到处罚。且高考所教学科成绩直接与年终评优、晋升职称、 入党提干挂钩。更有甚者,除了正常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外,一些地方和学校又相继出台了一些名目繁多的考试。诸如:第一轮摸底考,第二轮质量检测考,第三轮竞赛评比考,第四轮综合测试考――考,考,考,似乎考分是检测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是衡量教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不论语文教学进度如何,教学活动怎样安排,一 切都要为考试让道。我们并不怀疑测试对教学质量具有评估作用,也不怀疑测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督促作用,但这种名目繁多的考试是否有利于正常的语文教学工作?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考试,不少语文科老师不得不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要我的学生考高分,就说明我教得好。”于 是急功近利“唯分而教”的现状出现了: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的内容我一概不教。譬如:高考考多音字、形近字、多义词、近义词的辨识,那么我在授课中就教这方面的知识;高考考文段关 键词语、关键语段的分析,那么我就索性把每册基本篇目课文中关键词语、关键语段挑出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考名言警句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