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标题: (高中地理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写一篇教学设计

发布

者:

内容:辅导教师23 (发布时间: 2011-11-29 16:28:31)

请写一篇教学设计,内容可以是必修1、2、3中任选,杜绝抄袭,否则算不及格,提交日期12月11日前。

提交者:林敏(提交时间: 2011-12-9 13:36:33)

答题内容:

高中地理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新人

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③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②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难点

1、综合分析说明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2、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一)第一课时:地质作用的概念,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第二课时: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第一部分课堂实录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印尼海啸的相关内容,并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海啸形成的原因。(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为本课的学习积累感性知识)。

一、(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做好知识铺垫

(一)印尼地震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

在2005年1月8日,印尼海域发生了9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造成印度洋沿岸的各国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而据地质学家的发现,这次发生在印度洋的强烈地震不仅造成了破坏力惊人的海啸,还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使苏门答腊岛发生了移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可能发生了永久改变。

(二)我国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科学家在考察喜马拉雅山的时候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那里曾经是海洋。

二、(师)播放图片(平原、丘陵、高原等)

【承转】(师)教师组织和引导好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并指出:以上文字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地表形态是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学习新课】

教师提问: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发生变化?

导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师)解释: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的作用,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即地质作用营造了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学生活动)观看视屏、图片,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

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②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

③内力在表现形式上有何差异,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

④内力作用中,哪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式的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

3、(师生互动)引导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三种表现形式的名称能够说出来,但未必都能理解,教师要

做适当的讲解。关于三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这个问题

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掌握,故在引导学生回答的时候穿插动画和

视频以及演示来突破:①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播放火山爆发录像,请学生观察并描述火山爆发对地表形态带来的

影响。结论: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岩浆

喷发,经冷却凝固后形成岩浆岩,喷出地表的可形成熔岩流地貌和

火山。

②讲解什么是变质作用:岩石在地壳深处,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

作用。结论: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由于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

深处,它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③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a、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喜马拉雅山,经过

4000万年的抬升,才成为今天的世界最高的山脉。这个世界最高山

脉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每年仍以0.5---1厘米继续升高着。

b、学生讨论:喜马拉雅山上升的原因。

c、播放六大板块及其褶皱山形成示意图,整理学生讨论结果,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褶皱山。

d 、教师演示:用一本书当作地壳,演示它怎样运动才能形成喜马

拉雅山?(向中间挤压)

教师继续演示:如果把这张白纸向两边拉,地表会是什么样子?

(举例:东非大裂谷)教师提问:挤压运动的方向,与地表呈什么

关系?

学生回答:方向与地表呈水平的关系。

教师讲解:这种岩层沿平行地表方向的运动——水平运动。

【篇二:高中地理,俄罗斯教学设计】

篇一: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世界地理欧洲和俄罗

斯[高考试题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欧洲和俄罗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欧洲西部地区及俄罗斯的位置、范围;能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及相关资料分析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特征,理解欧洲农业以传统的畜牧业为主的原因。

3.分析说出欧洲西部工业区的分布特点。

4.记住欧洲西部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的分布。

5.掌握俄罗斯的工业分布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图、统计图表分析说明本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通过图表和相关资料,讨论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上的差异,通过收集、调查有关资料说明制造业在本区工业中的主导地位。

3.通过读图分析本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归纳总结出欧洲西部发展传统畜牧业的优越条件,明确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有重要影响的规律。

4.通过地图分析记忆俄罗斯的地形特点及其分布。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重点

1.欧洲西部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特点及原因。

2.欧盟在本区的地位和作用,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与发展传统畜牧业的关系。

3.俄罗斯的工业分布及原因。

(二)难点

1.理解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读图分析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3.通过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本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4.俄罗斯的气候分布及其特点

三、教学步骤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1.导人新课,展示课件。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你们

知道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主要有哪些?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

【小结板书】:

一、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的集中地。

2.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发达国家集中。同学们可以谈一谈,你对欧

洲西部了解些什么?

3.总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

经对外敞开了国

门,在欧洲西部的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为了

进一步加强联系,他们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盟。根

据老师布置查找欧盟的资料同学之间交流。

4.学生回答说明了什么问题?有没有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展示课件:学生小组讨论分析58页欧盟国家密切联系示意图和59

页活动2的有关数据。进一步体会理解欧盟的重要地位。

总结:欧盟(eu)是欧洲联盟的简称,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

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1993年11月,

《欧洲联盟条约》生效,欧共体演化为欧洲联盟,现在有15个成员

国组成。同学们说的对,我们要借鉴他们的经

验,搞好对外开放。我们虽然在世界贸易中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

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应该怎么办?抓住时机对学生

进行思想教育。

5.展示欧洲西部的国家图:让学生找出欧盟15个成员国:法国、

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英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瑞典,看这些国家的领土面

积有什么特点?与其经济联盟有什么关系?找出英国、法国、德国、

意大利、荷兰等国的首都。上述这些国家工业的特点是怎样的?今天

我们来了解一下。

二、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

1.课前已布置同学们回去收集当地来自欧洲的工业产品(实物或照片),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下面来交流一下,开阔一下同学们的视野。 2.总结引入: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工业发达的

地区之—,这里生产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刚才我们收集的不少,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来详

细了解一下欧洲西部的一些工业设施和更多的著名产品。师生共同

得出结论: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点题板书)

3.展示课件:课本60页图8.17不同国家gdp与从事制造业的人

口数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总结:欧洲西部的国家选取了三个经济势力最强的国家,人均收入高,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重大。而这三个发展中国家,则是资源贫乏、人口众多、经济单一的农、矿业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

为主,其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水平低,经济落后。同学们应明

确这些原因。欧洲西部的工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4.课件展示欧洲西部工业区分布图(图中注明了本区的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巴黎盆

地、英国的伦敦等著名的工业区):让学生参考课本59页西欧国家图、自己准备的世界的政治地图和61页欧洲西部工业区示意分析,

说出本区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那些国家的哪个方位?呈现什么形状?

教师引导,可在课件中使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位于十字型的工业区,给学生提示。

5.说重要国家的位置,为下一节作好铺垫。

6.总结:本区的工业多而稠密,呈十字型分布,与本区丰富的资源和电力、便利的交通、雄厚的科技力量分不开的。同学们回去查找

资料,写—篇文章,关

于欧洲西部发达的工业,要求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题目可自拟。

【问题探究】

1.欧洲西部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水比较均匀,河流径流量变化小;②最低月气温

大于0℃,冬季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③地势

低平,河流流速平稳,有利于航运;④植物覆盖

率高,水土流失少,河道不易淤积。

社会经济原因: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带,

区内贸易量大。

问题探究2.

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

增长及其原因

问题探究3.

(4)莱茵一鲁尔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

案例分析:分析鲁尔区的兴衰的原因:

②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

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煤炭、

钢铁是基础

衰落原因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术炼钢耗煤量降低

使用量减少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广泛使

用,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

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

严重

①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减少造煤炭、

钢铁企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数量减

少、规模扩大,新建迁入的以技术精良的

中小企业为主。

②调整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西

综合整治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

网,莱茵河鲁尔区段航运最繁

忙,运输的一半是铁矿石

④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展工业旅游,发展金

融报务业

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装置

和污染处理系统和植树造林

典型例题:例题一和例题二

四、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篇二:高中地理俄罗斯导学案

( 1)俄罗斯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区域地理——俄罗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读图和填写学案,掌握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名称,并分析其地形特征。

2、通过读图,掌握俄罗斯主要气候类型,并能根据影响气温因素的模板分析奥伊米亚康气温低的原因。

3、通过自主查图,了解俄罗斯的主要河流名称,并分析俄罗斯河流的水文特征。

4、通过读材料和看视频,结合高中必修地理知识,探究区域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俄罗斯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1)填写下列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平原,②____________平原,③____________高原,④____________山地,⑤____________山,

⑥____________山, 1、总结:请读图描述俄罗斯的地形特征?

2、读上图回答

2)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该气候特征是什么?该地的自然带是什么?

3、知识回顾:影响气温因素模板?

4、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寒极的原因

拓展训练:读俄罗斯1月等温线分布图。

0℃

-20℃

-10℃

-30℃

说出图中1月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1 页共

2 页

1

《俄罗斯》第

5、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鄂毕河的水文特征。

二、俄罗斯区域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读下图,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俄罗斯基于资源优势应重点发展的工

业部门,并指出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6分)

2为图1中a城气候资料图。

观看视频回答下列问题:

在中国、俄罗斯两国中,任选其一,说明上述合作对该国的积极影响。(4分) 图1 图2

1.该河径流量最大的季节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d.冬季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你的收获和反思写下来

《俄罗斯》第 2 页共 2 页 2

以融雪补给为主。图

篇三:区域地理复习俄罗斯教学案

【教案背景】

1、高考文综中地理知识的落脚点是区域地理。通过复习初中地理,用高中所学理论知识来解释区域内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地理规律。

2、本教案适用于高二年级【教案课题】区域地理复习俄罗斯教学案【教材分析】

【教学方法】

1、备课不仅备知识,还要备学生。因此,本人在编写时,贯彻教案即学案,学案即教案的思想。

2、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自主与合作探究

3、在复习中,注重地理思维的建立【教学过程】

俄罗斯学案

知识目标:1. 俄罗斯主要地形区及其分界线。 2. 俄罗斯的气候特点。

3. 俄甸斯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4. 俄罗斯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特点。

5. 俄罗斯农业、工业和交通特点。

能力目标:1. 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主要地形区、河流、湖泊的位置。 2. 能够根据俄罗斯国土特点说明其气候成因。

3. 能够根据俄罗斯的位置和气候,说明其农业分布特点。

4. 能够依据俄罗斯的地形、气候、工业特点,分析俄罗斯交通方式的选择。

一、概况:

1、位置和范围:经纬度位置

2 、面积和人口: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______的国家,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俄罗斯欧洲部分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但是集中了全国3/4的人口,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俄罗斯传统上被视为________国家。俄罗斯人口约1.44亿,由130多个民族组成,是世界上民族最______的国家。其中俄罗斯族人约1.20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3%。 3、填图识记②.乌拉尔山、大高加索山、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⑤.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第二巴库油田

思考:俄罗斯为什么是欧洲国家

① 3/4的人口在欧洲部分。②首都莫斯科及大部分城市在欧洲部分。

③欧洲部分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

二、地形

1、简述俄罗斯的地形特征

2、读右图

说出俄罗斯各地形区的界线

3、为什么西西伯利亚平原有大片沼泽地?

三、气候

读上图,回答:

2、简析俄罗斯的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气候东西差异大

4、奥伊米亚康:北半球寒极

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四、河流与湖泊

1、贝加尔湖: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南部山地,最深处达1600多米,是世界上最______的湖泊,轮廓狭长,成因分类上是构造湖。

思考:

伏尔加河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3、简述西伯利亚三大河流的水文特征

4、西伯利亚三大河流在春初和冬初可能出现的一种水文现象是什么?这种现象形成条件有哪些?

五、丰富的自然资源

矿产地有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乌拉尔山区有

色金属丰富,有世界最大的针叶林带,水能储量仅次于中国,天然

气储量占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产国(乌拉尔、秋明油田)是

世界资源能自给的国家。80%的资源在北亚。

【篇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

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和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学过地理,也许你对地理很有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给你很多帮助。

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许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就先带你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的深处看看我们的地球。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师精讲]

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点点,这些都是天体,你能认识哪些天体?生:(可能的答案)月球、牛郎星、织女星、北斗七星、北极星、流星、彗星?? 师:很好,不少同学都能认识很多的天体。宇宙中的天体还有很多,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放映录像:有关宇宙的片段,对各类天体及天体系统的介绍)

师:录像中都有哪些天体呢?

生:(多人分别回答)闪烁的恒星、云雾状的星云、不断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的彗星、一闪即逝的流星、绕行星转的卫星??

师: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体,像人

造卫星、神舟飞船、各种探测器等则是人造天体。下面请大家把书

翻到第2页,看图1.1中的四幅图片。

③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沿同一轨道

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

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内流星数目显

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流星

雨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的,如照片所示的狮子座

流星雨,是1998年天文工作者在西班牙拍摄到的。④彗星是在扁

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哈雷彗星是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著名大彗星。哈雷彗星出现时,景色蔚为壮观,彗尾横跨半个天空,与银河

争辉。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

师:借助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人们还可以观测到更多

更遥远的天体。宇宙中有如此之多的天体,那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宇

宙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

(板书)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生:(一生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师:答得好。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相互吸引

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

到大排列,有以下几个层次:

1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月地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

2地球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

星等行星及其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地球是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1.5

亿千米。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冥

王星是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它的轨道直径约为120亿千米。

3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又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称为银河系。在

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银河系主体部分的直

径约为8万光年,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

2.7万光年。光年是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

4银河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统,称为河

外星系,简称星系。用目前最大的望远镜,可以观测到数以十亿计

的星系,其中离我们最远的估计为150亿~200亿光年。天文学上

把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这

就是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师: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知识,大家一起来看教材第4页的活动。(合作探究)

师:(学生填写后)哪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填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1课时完)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在宇宙中可能

显得太渺小,在银河系中想发现它的身影也比较困难,在太阳系中

虽无法与太阳齐肩,但也算是九大骨干之一了,特别是太阳对地球

的关照很多,使地球在平凡之中作出了特别的表现。我们就到太阳

系中了解一下地球。(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投影图片:太阳系模式图)

师:太阳系中有哪九大行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请一位同

学看图回答。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师:回答正确!九大行星绕太阳的转动叫公转,我们常用运动方向、轨道平面和运动轨迹等来描述九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运动。下面我

们来做一项活动,了解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请大家继续看投影,

仔细观察表示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九大行星公转的方向有什

么特点呢?

生:方向相同。

师:大家观察得很准确,回答得非常好a九大行星公转具有同向性

的特点。大家再看表 1.1——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然后回答: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轨道倾角与偏心率分别是大还是小?

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都较小。

哪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与其他行星相比,地

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生: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地球在运动

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师:非常正确!地球具有的运动特征,

其他八大行星也有。下面再请大家看投影。(投影:太阳系九大行

星的比较数据见下表)

师: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结构特征,可以把九大行星分为

三大类。请你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

行星分别具有哪些特征?

生:(可以让不同的同学进行补充)

师:(评价学生答题情况,多鼓励)根据表中数据,我们可以发现

这三类行星分别有以下特征: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距离太阳近,表面温度

较高,体积和质量都小,平均密度大。另外,类地行星中心有铁核,金属元素含量高。卫星很少,或者没有。

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距离太阳比类地行星远,表面温度低,

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平均密度都很小。它们的卫星数目多,并且有

光环。

师: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生:没有。

师: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因此,地

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师:(过渡)然而,地球贵在是一

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物?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

身的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大家看书p6内容,讨论地球上有生命

存在的条件有哪些。

生:(读书,讨论,总结)

师:温度和水分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千米),使地表平

均气温为15 ℃,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

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

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氢、氧为主的适合生物

呼吸的大气。

海洋的形成:首先,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

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其次,地球内部的物

质运动,例如火山爆发,加速了水汽从地球内部逸出的过程;再次,地表温度的逐渐降低,使水汽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

形成原始的大洋。原始大洋的出现,孕育了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并逐渐向高级生物进化。

师:(设问)地球以外有没有生命?请大家阅读教材p6:探索地外文明。我们要找地外生命,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生:应该参照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来寻找。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在再做一个活动,主题是: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提示:生命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寻找一颗什么样的恒星?在这颗恒星周围的什么地方找一颗行星?这颗行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合作探究)

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宇宙的范围是非常之大,随着人类探测手段的发展,人们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还会扩大,人们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认识也就会越准确和全面。我们还学习并知道了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这就为同学们将来寻找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指明了方向。

布置作业: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

2.分析图片形成直观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1.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具准备

书本插图和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知道宇宙中有各种天体,那么

什么叫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论述太阳系的概括。这节课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节太

阳对地球的影响”。(板书)

师:太阳在宇宙中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它与其他的恒星一

样是一颗巨大的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

为6000 k,它能自己发光、发热,把能量射向宇宙空间,也射向了

我们生存的地球。我们把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

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据计算,每分

钟太阳辐射向地球输送的能量,大约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产生的

热量。“万物生长靠太阳”,靠的就是太阳能够为地球提供能量,这

是太阳对地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贡献。

下面请大家看教材p8的四幅图,根据你自己的亲身体会,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

(合作探究)

师:刚才几个同学回答的比较全面,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虽

然太阳辐射能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地球和人类的

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太阳辐射

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即太阳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

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板书)1.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投影照片)(简单介绍水循环、洋流、大气环流、生物活动等知识)例如,太

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了地面不同纬度获得热量的差异。对于整

个地球表层来说,热量应该是平衡的,因而热量多余和热量不足的

地方,要发生热输送。地球上的热量,主要依靠大气和水体运动来

传递。大气和水体的运动形成大气环流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形成

和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师:其次,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

活的重要能源。

(板书)2.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

一是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例如,人们直接利用太阳能发电,为

生产和生活服务;二是可利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即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我国是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地图的运用》教学案例分析 【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重要工具。这节课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因此,我们把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学习制作地图、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通过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地图的运用"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学用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图的上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应用广泛,而且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表达形式;记住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图例;能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换算成实际距离;初步具备在生活中读图、用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2、过程和方法: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INTERNET、读图、讨论、交流、师生归纳、课堂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了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埋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和正确运用(辨方向、识图例、量算比例尺)。 【学习方法】 谈话法阅读比较讨论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地图应用情境 设问:假设你当小导游带大家去台湾旅游,那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准备工作,你会怎么做?(设计旅游线路和各景区的有关介绍,涉及全岛交通图、全岛景点图、景区导游图等,上网查询等)。师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出这些地图等。(二)、设问引导读图—讨论答题—启发学习 读图1.22,设问: 1、比较台湾地图和卫星影像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缩小了)(选择性地呈现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线) 2、大家对这张图上的方向应如何辨别呢?台北位于高雄的什么位置,你怎么辨别的?台湾岛位于福建的什么方向? (根据学生反应调整教学方案,可就着教室周围地理事物一起辨别方向)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 一、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的案例教学要求 近些年来,案例教学的提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中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的研究文章中。在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使用案例教学,可以从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算起。该大纲规定,在高三年级开设地理区域研究的选修课,其中包括“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的内容。大纲要求结合东北、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地区的具体事例来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和开发问题。 当时的大纲和大纲学习指导中都没有出现“案例”的字样,但是《学习指导》中把“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的新的联系方式”作为该大纲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就是“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200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进行再一次修订时,正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吸收到修订的大纲中。“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仍作为选修课,但改为“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这是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使用“案例”一词。该大纲与1996年版大纲的另一个不同,是把案例所在的区域名称从“教学内容要点”中删去,只在“知识要求”中规定了必学的案例,并在该区域名称后面加上了“等”字。 比较两个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后者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更接近

案例教学的本质。首先,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位在对某个具体区域整治和开发情况的了解,而是定位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问题的了解上;其次,除了“知识要求”中规定的案例外,鼓励教师使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开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实验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二、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地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3)、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

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 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 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 入新课。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2

案例《2,3常见的天气系统》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联系生活。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学生经常接触的天气预报视频,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感觉很亲切,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而且视频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锋面结构和成因示意图。多媒体的信息含量比较大,可以在课堂当中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图片和动画。本节课的一些知识比较宏观、抽象,且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单单通过文字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锋面的结构和变化过程。通过读图(锋面结构图)可使学生们加深

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第三、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心可改也提出了让学生多学习家乡的地理,所以在将这个内容时,我大胆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锋的知识。 第四、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列出表格对比三种天气系统的俯视图、侧视图、结构、气团运动状况、降水分布、降水特征以及过境的天气变化特征。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的缕清知识点。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第一、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面锋面的结构和成因上用的时间过多,使得后面列表比较三种锋面系统的异同上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提到最近冷空气对我市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所用的时间也不够。很多学生没有很好的了解此内容。 第二、在讲到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对所经过地区天气变化的影响时,过早的把答案公布给学生,使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问题,学生的动脑能力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活动不充分。 第三、上课过程中,由于多媒体的出错,有几个动画没有展示出来。且多

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承转】我们共同分析了这样两个例子,得到了这样两个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自已看 一个例子。无锡市城市形态的变化。请同学们阅读学案上的材料1 和材料2,先自己 思考一下问题探究1 【小组探究】 【探究1】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材料1:无锡是我国古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19世纪中叶以后无锡之所以 能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并逐步发展成为工商业发达的著名城市,在一定程度 上得力于古运河。 材料2:水运经济”时代和目前无锡市区图 【问题探究1】 1、推断无锡在“水运经济”时代的城市形态。 根据“主要的交通干线是聚落的发展轴线”,我们推断无锡市在“水运经济”时代 的城市形态主要是沿着运河发展延伸的。 【设计目的】通过教师的设计,学生运用地理规律对从未见过的事物或者现象进行推 断,教师帮助印证其正确性,学生产生了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师】教师展示图(无锡运河风物图、著名的码头——黄埠墩)来印证其推断。 【承转】请同学们对比“水运经济”时代和目前无锡市区图,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对比无锡市在“水运经济”时代和目前的聚落空间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这 种变化能说明什么? 无锡市在“水运经济”时代聚落的空间形态是沿着运河发展延伸的,而现在主要是 沿着铁路线、公路线发展延伸的。 这说明了无锡市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以水运为主转向了以公路、 铁路运输为主。(所以说聚落形态会随交通干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设计目的】学生能从地图中对比观察主要地理表象(主要要素的特征)的变化, 并对这种表象的变化运用掌握的地理规律作出合理的解释。 老师:现在的无锡由于铁路和公路的快速发展,水运的地位下降了,那么,古运 河就弃子不顾了吗? 答:不是 【课件展示】无锡古运河的旅游图 【承转】历史上较为典型的还有扬州城市形态的变化。请同学们看一下这段材料,

高中地理《拉丁美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拉丁美洲》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㈠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 关系。 3.运用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㈡目标叙写 1.明确拉丁美洲和南美洲的区别。 2.记住拉丁美洲的地形,说出主要的地形单元和特点。 3.能够说出拉丁美洲的气候,并能够分析非地带性气候形成原因, 特别是安第斯山脉南40°以南地区东西侧气候类型的差异以及原因。 4.学会分析拉丁美洲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大的原因。 5.说出拉丁美洲的主要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的区域特征。 难点:拉丁美洲地形、气候、河流和相互影响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法学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在正式上课前,板图拉丁美洲轮廓图。 (二)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亚马孙河、仙人掌王国、印第安人、玛雅文明、狂欢节、巴西足球。 通过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位置与范围 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说出拉丁美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并 在板图中标出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美大陆、火地岛 的位置。 (四)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 学生利用地图册和学案资料,填写拉丁美洲的地形单元名称。(墨西哥高原、安第斯山脉、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找一名学生代表爬黑板,在板图上标注以上地形单元的位置和名称。 其他同学思考:拉丁美洲地形、地势特征? 总体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三大地形区 北部:墨西哥高原 西部:安第斯山脉 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探究1】——考点一:板块运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分析安第斯山脉的成因。 2、气候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高三复习) (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但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在一些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中出现了众多特殊的地域分异,而这些地域分异由于成因各异,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越来越成为近年来高考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自然界中特殊地理现象的形成原 因。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特殊地理现象成因的习 惯与能力。 3、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类试题的审题与解题规 律。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探究“特殊”的成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发现特殊的地理现象,并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独立思考,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如: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气 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等地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等等。)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3、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4、改造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布局。 5、工业布局的特殊性。 6、交通线路布局的特殊性。教学难点: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 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师生互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设计:(引入)利用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导入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并要求学生分析原 因。 1、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 (课件显示)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图。 问:该处热带草原气候呈半环状,那么 A(北部)、B(东部)、C(南部)三地的气候成因一样吗?

高中地理全套教案《优质课精选必修选修》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旅游地理》§1旅游景观的欣赏 绥林一中张慧文 【课标要求和解读】 1.课标内容: 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活动建议----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体验。 2.课标解读: 要正确欣赏旅游资源,首先要以了解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和景观特点为前提,并且对中外著名旅游景点有必要的了解; 不同旅游景观形成原因不同,所以欣赏方法不同; 了解欣赏旅游景观的主要方法----了解景观特点、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把握有利的观察时机、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和历史内涵、激发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旅游景观的描述和欣赏是多角度的,掌握不同景观的一般欣赏方法----了解景观特点、精选点位、把握时机、洞悉文化定位。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不同的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的正确的欣赏方法。 3.德育目标: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激发学生探索神奇大自然的兴趣;巩固学生热爱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在这一章中起导入作用,为学习旅游资源评价形成感性基础。 对旅游资源的了解,学生兴趣高,但亲身旅游经历少,所以对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的介绍,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先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分别从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人文景观等不同方面,以典型而著名的旅游景观为例,分别介绍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精选观赏电位、把握观赏时机、了解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这既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本节的学习难点。

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得以充分体现,善于运用引言的探索和课后的案例,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拟采用“激趣-探究-讲授-反馈-延伸”的教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教学中要避免景观图像的简单堆砌,必须精选图案,注意知识的扩充和延伸。旅游景观千差万别,旅游主体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也各有差异,必要让学生明白欣赏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情操。 【教学对象分析】 我们学生对旅游资源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初步的感性认识,缺乏系统的了解。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旅游活动活跃,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旅游体验,为学习旅游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为课堂的互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可以通过学生的谈体验、感受发挥他们的主动作用,老师只是需要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分析,形成不同类别旅游资源的一般欣赏方法,并帮助他们适当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教学实施过程】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热力环流和风 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 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 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 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 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 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 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气压呢? 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 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 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 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在城市风的高空,气流有城市流往郊区,在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往城市,大气的这种水平运动就是风。下面我们继续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大家有两分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再有两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问题一:画出导学案两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并比较大小 问题二:如果仅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将会如何运动?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世界的聚落》 一、案例背景 课程选自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 从地理知识角度看,影响聚落(居住场所)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又分成地形、气候、水源等,社会因素包括交通、科技、政治等方面。本节课渗透着深刻的教育应当承担起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教育应当明确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培养,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地球。这也是我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本节课就是在常态教学中,通过一个全员参与的课堂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元素,教师恰当修正学生的思维轨迹,完善、落实学习内容。 二、主题 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全新的教学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学生最为喜欢的活动-----每一个学生创作一幅画,以表现他们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贯穿以学生讲述、教师点评、归纳提升等方法,修正认知中的误区、填补思维中的盲区,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操作过程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有趣的活动。” 学生:出现明显的骚动,他们好奇地窃窃私语,开始关注、期待下面的活动。 教师:“给你8分钟,请你在白纸上画一幅画:表现你对所向往的居住环境的设计。” 学生:表情格外灿烂,所有的学生立即行动(包括所谓的差生),拿出笔开始作画。 8分钟后教师收齐所有学生的作品。学生们又一次好奇并期待。 教师:打开实物投影,把学生的画一一投影出来。 学生:凝神观看,并参杂一些笑声或议论。 教师:我要从你们的作品中随意播放几幅画,请作者起来讲解一下他的画。 学生1:“这是我画的,我的居住地是在低缓的山坡下,门前有一条小河流过,房前屋后还要有树、有花园。” 有学生说:“跟我画的差不多!” 教师:“为什么选择在平缓的地方建立家园,为什么要有小河,还要有树和

巧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

巧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 摘要:地理案例教法运用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案例出现的背景,其次分析了在高中地理教材案例具体使用过程中应做到的要求,最后总结了高中地理教材案例使用的优势所在。 关键词:巧用高中地理教材案例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早已全面铺开,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把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的学习方式改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的新课程改革这一特点尤为突出,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案例便是一个亮点,因此对于新教材中的案例如何使用便成为地理教师面临的一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我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使用人教版),认为在案例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地理新教材的难度虽然降低,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的知识面同样加宽。如果我们不及时增加新的知识,课本上的一些东西我们自己都搞不懂,如何去教学生呢?如必修①案例“台风及其危害”和“寒潮及其危害”,要求地理老师对台风和寒潮的形成、源地、路径、危害、对策等基本知识掌握,还要求地理老师了解一些与台风相关的实例,又特别是学生感兴趣并与战争、生活、生产等相联系的实例。教师讲解以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热情,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去探究、讨论,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再如:教材对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般从区位因素、生产特点、问题及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但各有侧重。其中,亚洲的水稻种植业和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侧重于分析生产的特点,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侧重于区位分析,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侧重于发展的努力措施。分析这些案例,需要教师对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生产特点等等方面了解甚多且透彻,并且要结合惠州的农业类型的区位因素、生产特点来加以分析,并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结果,然后再用其他类型的农业类型与惠州的农业类型加以比较,找出不同之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要求地理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进一步适应新课改的变化,为教学营造更好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自主学习。 其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导者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地理新课改当中,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学到知识。如必修①案例“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和“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在讲解这一内容时,可能会有学生提出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还有可能学生对欧洲的冬天下大雨会有疑问,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要表扬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但是要及时作出解析。又如:教材对以鲁尔区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区,主要分析其区位特点、衰落的主要原因和综合整治。对以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和美国“硅谷”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重点放在特点和发展条件两个方面。这时,就有可能有学生要问:为什么各个国家所发展的工业不一样?建设工业基地所需要的区位因素跟当地的地理环境有联系吗?这就要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象灾害》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象灾害 教学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2,从自然原因(孕灾环境)和人文原因(受灾体)的相互关系上,理解气象灾害多发区 的成因。 3.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灾情特点及发生原因 难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原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图片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气象灾害是影响面最广的灾害。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旋、风雹、冷冻、雪灾、热浪、干热风、连阴雨、沙尘暴、浓雾等气象灾害,其中干旱、台风、寒潮对我国农业的危害影响范围最广、灾情最重。 一、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9 月至次年5 月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 月和10~11 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图2.35 表明:侵入我国的寒潮都是北冰洋的极地冷气团向南爆发的结果。有时,在西伯利亚西部和蒙古等地区也会有堆积的冷气团向南爆发,形成寒潮。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 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

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主要表现为降 温、冻害、雨雪等。 探究活动: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第一,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 骤降。第二,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1) 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 1 千米的天气现象。 (2) 发生与防治 图 2.38 表明:2000 年沙尘暴发生次数最多的不在西北沙漠区,而是在内蒙古中部。 图 2.39 显示:沙尘暴的沙源地分布。 探究活动:结合图、文给出的资料,说明沙尘暴发生的时间、条件和防治措施。 1)沙尘暴发生时间: 冬春季节 (2) 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 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3) 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 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 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1. 搜集资料,分析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的侵蚀越来越严重。②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人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使得森林覆盖率降低。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得森林草原急剧退化。沙化土地面积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重要的天气系统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重要的天气系统》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1的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天气现象是人们最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支配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第二章教材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天气系统是其中知识结构上重要的一环。由于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与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这一课是在综合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使得本章各内容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习“天气系统”知识,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以便日后自己能判断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生活、指导生产。高中地理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风、雨、阴、晴等气象要素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探讨这些气象要素变化的基本依据,是知识的深化和提高。限于学生的知识和篇幅有限,教材只重点介绍了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气团、锋、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系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冷锋、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特征;理解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系统的不同天气特征;学会运用“冷锋天气”图、“暖锋天气”图,判别冷锋与暖锋的特点,并能联系当地天气变化的特点或气象资料,分析冷锋、暖锋过境前后对天气的影响。通过对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和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天气系统的对比分析来实现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通过锋面天气图的分析来建立地理空间思维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并提高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知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锋面系统;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系统 教学难点:锋及锋面天气的形成; 气旋、反气旋水平气流的运动 四、教学方法手段:指导观察法、程序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

最新中学地理经典教学案例.pdf

一图在手,天下我有 背景介绍 首先,当今应试教育的制度导致了学生的地理学习态度不端正,初中只要最后通过 统一考试即可,根本就不作为考试科目,更有一部分地区并不进行地理考试,只在初一 的时候学习一年,而到初三时学科多、知识多,许多学生已经忘记了所学过的地理知识,然而到了高中,学校又会开设地理教学,这使得学生的知识积累出现了断代,学生的基 础知识就会非常不牢靠。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地理课非常不重视,再加课时的不足,就造 成了学生的地理知识贫乏,进而形成对地理教育的新一轮冲击。 其次,学生对地理学科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单纯地认为地理学习就是记住一些城 市或者国家等一些地理事象的名称,错误地认为在实际生活中意义不大,并且他们不了 解现代地理学科中的许多问题其实都是与每个人和整个社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 最后,学生对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或多或少的问题缺少 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以教师注入式的教授方式为主,确实令学生 乏味。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失去了对地理学习 的兴趣,然后影响了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的顺利进行。 为了让学生对地理感兴趣并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对他们讲解《地图》这一节时,我决定要让他们从这里开始喜欢上地理课堂。 案例描述 上课以后我说:?同学们,假期外出旅游的时候,除了带好必要的生活用品外,还 有一件东西是必须要带,或者到了旅游景区必须要买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你顺利而快乐 的旅游。猜猜是什么??说完以后学生们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指南针,有的说雨伞, 竟然有一个人说零食。。。。。。这是我看到罗泽胤想说又不敢说,就把他叫起来鼓励他说,?没事,大胆说吧,错了也没关系。? ?我,我觉得是地图。? ?同学们听到他说什么了吗,没错,就是地图,地图可以是我们足不出户就了解中 国,了解世界,甚至了解整个宇宙。? 听了我的话,学生们都很惊奇,觉得我是在说大话,于是我趁热打铁,展示了几幅 地图,顺序依次是宇宙图——银河系图——太阳系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保 定市望都县航拍图,通过这几幅地图让大家不仅了解了自己现在所处的位臵,更是拓宽 了自己的思维,认识到自己生活的地球是多么的渺小,还有更加广阔的世界等着他们去 发现。趁热打铁,我让他们在最后一幅保定市望都县航拍图上去找自己熟悉的地方,例 如自己的家、学校、医院等。看着这幅图,大家都热烈的讨论寻找,这一个发现了学校,那一个发现了自己的家……在大家找的不亦乐乎的时候我说, ?同学们,地图神奇不神奇??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与会考复习中都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下提供两个案例,供参考。 案例一: 江浙平原地区的农村住宅,选择宅基地的最佳条件是:房屋面向东南,前后视野开阔,房前或房后有河流流经。 提出问题:江浙平原这样选择宅基地的原因? 相关知识:“气候资源与建筑”(必修本上册P56)等。 学习方式:讨论式学习 讨论分析: 1、房屋为什么要面向东南,而不是坐北朝南? 2、房屋前后为什么要视野开阔? 3、房屋前后为什么要有河流流经? 结论: 1、房屋面向东南,能充分利用阳光,上午半天,房前日照,下午半天,房后日照。如果房屋面向正南方,则南面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而北面日照条件差,冬季阴冷。 2、房屋前后视野开阔(空旷),又面向东南,有利于东南方向的风穿房而过,夏季更凉爽。 3、房屋前后有河流流经,不仅生活用水方便,而且空气湿度曾大,调节气候。 案例二: 程庄路交通状况分析:丰台区实验学校门前的程庄路,位于北京西四环路以西,京石高速路以南,北连卢沟桥路,南连丰台西路。长期以来,这条道路拥堵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车辆停滞可长达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给沿线学校、居民、工厂、机关的人们造成极大的不便。 提出问题:程庄路交通的现状及未来 相关知识:“城市交通运输”(必修本下册P80)等。 学习方式:网络式学习 讨论分析: 1、程庄路交通堵塞的原因? 2、北京城市道路网与程庄路交通的关系?

3、改善北京城市交通环境与程庄路交通状况改变的关系? 结论: 1、城市交通运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乡村比较,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⑴、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⑵、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城市交通运输的重点是客运,早晚上下班时间是城市客运高峰;⑶、行人与车辆,车辆与车辆交叉,形成典型的混合交通。 ⑷、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城市交通运输特点⑵、特点⑶在程庄路都有明显的体现,这正是造成程庄路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目前北京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还不够合理和完善,也是造成程庄路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 2、北京目前已经形成方格—环行—放射状的城市道路网,大大的改善了城市交通。但是,由于环线与放射线交叉处的道路设计存在着不合理和不完善,造成了位于城市干线边缘的程庄路的交通堵塞。 3、交通线路拥堵是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之一,其解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完善道路交通设施,提高道路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改变人们的交通道德意识和观念。 案例点评: 以上两个案例源于实际,是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它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实践意义,其中隐含着一定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得出相关的地理结论,并且,这些结论可用于指导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变得鲜活、有用。 案例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相应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两个案例的教学中,融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体现了地理教学的育人功能。 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应给予案例教学充分的重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