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总体规划内容

总体规划内容

总体规划内容
总体规划内容

总体规划纲要:文本、说明、相应的图纸和研究报告

总体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说明、研究报告、基础资料)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城乡规划法》)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

(二)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三)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四)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五)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六)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七)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八)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九)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

(一)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二)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三)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四)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五)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六)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应当位于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

(七)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中心城区规划内容:

(一)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二)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三)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四)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五)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

(六)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七)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八)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九)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十)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

(十一)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

护措施

(十二)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十三)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十四)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十五)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十六)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十七)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十八)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具体的城市规划编制内容见《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例子:

武汉市总规文本目录

总则

第一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

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三章都市发展区规划

第四章主城区优化调整

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第六章工业及仓储用地布局

第七章居住用地布局

第八章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第十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第十三章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第十四章近期建设与发展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

附则

龙泉镇总体规划文本及说明书

武汉市规划展览馆照片

参考文献:

1、《城乡规划法》——见《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课本后面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4、《武汉市总体规划文本》及图纸

5、《龙泉镇总体规划文本》及《龙泉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6、武汉市规划展览馆照片

以上2-6见上传的文件夹中

宝鸡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中等城市案例分析—宝鸡 设计艺术学院城市规划01班向洁华20125220107 一.概述 宝鸡是中国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西北第四大城市。宝鸡市古名“陈仓”,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西部工业重镇。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美术之乡”美誉。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处陕、甘、宁、川四省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是通往祖国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辖3区9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连西安市、咸阳市,南接汉中市,西、西北分别与甘肃省天水市和平凉市毗邻。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市域:为宝鸡市所辖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3区和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麟游县、太白县和凤县9县,千阳县、面积为18172 平方公里。国家批准宝鸡为对外开放和二类陆路口岸城市,同时被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上枢纽城市,城市规模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发

展、城市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远期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将宝鸡建设成为陕西西部和陕、甘、宁、川四省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 宝鸡市市域行政区划规划空间结构 市域形成“一区两翼、五片多点”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1)一区两翼:一区为市域中部渭河河谷台塬城镇密集区,两翼为南部秦岭生态翼和北部北山生态翼;“一区两翼”构成了市域空间发展的整体格局。 (2)五片:市域中部城镇密集区内的五个重点功能区,为宝鸡中心城市、蔡家坡镇—岐山县城、凤翔县城—柳林镇—长青镇—陈村镇、扶风县城—法门寺、马家镇—眉县县城—常兴镇—绛帐镇,为规划期内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点,在现状基础上呈由点到面发展态势。 (3)多点:市域南部秦岭生态翼、北部北山生态翼中的重点发展城镇,包括陇县县城、千阳县城、麟游县城、凤县县城、太白县城等城镇,呈点状集聚化发展态势。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课件资料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2013-05-04 23:35:41) 转载▼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 一、总则 (一)规划期限。 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并展望城市远景发展。 (二)规划范围。 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蚌埠市所辖的三县四区范围,总面积为5952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蚌埠市区,怀远县的城关镇、马城镇、找郢乡、荆芡乡、魏庄镇和古城乡,五河县的沫河口镇和临北乡,固镇县的新马桥镇和王庄镇,国土面积为1776平方公里。 二、城市规模 2030年,蚌埠市域人口规模为470--500万人,城镇化率70%左右。 2030年,蚌埠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19.5平方公里。 三、城市性质与职能 城市性质:华东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华东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皖北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职能一: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淮河第一大港,安徽省的交通门户之一; 职能二: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泛长三角的新型产业基地,皖北对接长三角的领军城市; 职能三:“淮河文化”高地和休闲度假胜地; 职能四:皖北地区金融服务、商贸物流、教育科技、医疗服务、综合交通和旅游集散中心; 职能五:山水环境优美,城市服务设施完善,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大城市。 四、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抓住大交通改善、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契机,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通过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升级改造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华东交通枢纽的作用,巩固皖北中心城市地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进入安徽省先进城市行列。 (二)城市发展战略。 1、中心城市(中心功能)强化战略。 (1)整合外部优势:运用好各项政策,契合有力的外部环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能级; 标签: 铺镇 形态 快速路 县城 第三极 分类: 发展经济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宝鸡市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

宝鸡市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宝鸡市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需要,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和生态园林宜居特大城市,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规范、有序推进,前瞻性、高水平引领城市科学发展,解决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等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结合宝鸡市城市规划建设实际,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凡在宝鸡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除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标准等规定外,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规划管理规定 第一节建设用地管理 第三条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控制指标严格执行陕西省住建厅《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规定》、《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相关规定。 第四条建筑基地面积未达到《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最低限值要求的零散用地不得单独开发建设,小于500平方米的零散用地宜作为公共绿地、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和停车场、社区管理用房、公厕、垃圾收集和中转、配电所、雨水泵站等社会公共设施用地。 第五条依法批准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用地规划条件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暂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用地规划条件按照《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本规定的要求执行。 第二节建筑间距管理 第六条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民用建筑日照应满足大寒日不低于2小时的标准,旧城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摘要:本文以丽江市城市规划为例,分析评价了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使用的规划设计,对其中有特点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丽江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 一、引言 丽江市总体规划从分析丽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机遇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丽江城市性质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突出古城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调整优化现有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强化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与现代交通系统的构建,重视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展现,强调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配置,确保城市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立足丽江、着眼云南、面向全国,不断开创丽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文献综述 丽江古城坐落在北半球雪山群中距赤道最近的雪山玉龙雪山脚下,东北靠象山、金虹山,西北卧于狮子山的怀抱,东南与开阔的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与其他古城讲究中轴对称不同,丽江古城的街道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街道大多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

境相得益彰[11]。 丽江市城市设计以强化和保留地域特征为首要目标,构建能突显古城文化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对道路系统、水景绿化等进行改造和规划,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保留丽江城市的地域特征,李晖等基于地域特征对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 。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融为一体。周俭等认为反映这一思想的古代“风水”理论,讲究“取势、纳气”,是对自然界的山、川、路、岗等和建筑、村落、城市的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所包含的潜在能量的利用这同现代的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不谋而合。丽江组团式发展的格局,使城市周边的大部分田园村落得以保存,并将其巧妙地组织到城市内部来,成为丽江城市景观系统和公共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4]。 在城市的规划之中,城市的规划以及建筑的建设都要与当地的特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杨重顺等以丽江古城的建设与规划为例,分析了丽江古镇内的建筑规划 ,并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伴随国内城市化与区域统筹管理的进程,当前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龙梅指出亟待采用现代空间规划理论来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构建协调共享、综合互补的土地利用模式[17]。考虑到丽江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同在一个丽江坝范围内,本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增加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规划范围为丽江坝区约万平方公里,规划涉及丽江城区和玉龙县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道路交通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的空间管制等内容。 杨丽辉等提出依据城市地域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要求,明确丽江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目标与定位,协调好慢行交通与城市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的关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容及深度要求

目录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 .. (3)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 (5) 《城市电力工程专项规划》.......................................................................... .. (7) 《城市电信工程专项规划》.......................................................................... .. (9) 《城市燃气专项规划》.......................................................................... .. (11) 《城市消防专项规划》.......................................................................... .. (1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 (16)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容及要求《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 一、规划文本 (一) 总则 容包括编制规划的目的、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划围等。 (二) 规划目标与规划建设标准。 容包括规划供水规模、人均用水量标准、消防水量标准、用水最大时管网水压标准和进行消防校核时水压标准,水质执行标准等。 (三) 水源规划。 简述水源供需平衡方案及各水源地建设规模,水源供水保证率等,根据水量平衡方案和各类水源类型提出水源配置原则,提出水源地保护围及重点保护措施。 (四) 给水工程规划。

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成果(XXXX-2020)

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成果(2010-2020) 1、规划期限和规划区范围 规划期限为2010年-2020年,其中:近期:2010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 规划区:宝鸡规划区范围为宝鸡市辖区,面积为3574平方公里。 2、城市发展总目标 规划期内,将宝鸡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主导,商贸、物流、旅游业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特色突出的创新型现代化特大城市。 3、市域城镇化水平 近期(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410万人,宝鸡市域城镇化水平为56%,城镇人口为230万人。 远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425万人,宝鸡市域城镇化水平为62%,城

镇人口为265万人。 4、城市性质 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文化名城和生态宜居城市。

5、中心城区人口和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15万人,年均增长3.5%,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2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5平方米; 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30万人,年均增长3.0%,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 6、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为“一带一轴五组团”。 一带:为渭河沿线的东西向城市发展带,串联市级商业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和物流会展中心等城市公共中心,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一轴:为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南北向拓展轴,串联市级商务中心、行政中心、教育科研中心和体育中心等城市公共中心,是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五组团:为福谭组团、金渭组团、代马组团、陈仓组团和蟠龙组团。 7、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 规划形成“双十双环一节点”的城市交通骨架,即:陇海线与宝中—宝成线形成了铁路十字骨架,铁路内环衔接;连霍线与宝平—宝汉线形成了公路十字骨架,公路外环过境;凤翔田家庄支线机场空运集散点。 考虑宝鸡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形态,以及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预期,规划1条轨道交通线路。线路走向基本沿东西向发展主轴布设,同时串联渭河两岸。快速公交系统(BRT)由5条走廊构成,总长78.3公里。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题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 例1:我国东部某市人口规模45万人,编制了以 制造业、商业为产业发展方向的 城市总体规划计划。图示为总体 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一条与 其他城市相连的一级公路经过城 市西侧;现状有一条铁路由城市 北部穿过。并设有火车站;西江 由城市东侧穿过,航运发达,客 运、货运均有较好的基础。 请指出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修改意见。并作指示性 的修改。 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有: (1)过境道路穿越城市,不合理; (2)城市主、次干道穿越铁路过多; (3)东西向主干道偏少; (4)沿河两岸,东西向联系道路偏 少; (5)铁路穿越市区,对城市影响较 大; (6)铁路客运站内主干道穿越,不 利于站线布局; | (7)铁路客运站、长途汽车站以及 轮船码头布局分散,不利于交通换乘; 修改建议: (1)过境公路西移,与城市在南北各预留一个出入口; (2)将客货混用的港口码头调整为客运码头和货运码头,货运码头布置在城市北部仓储区和工业区,客运码头布置在城市中部,靠近铁路客运站和长途客运站; (3)增加东西向主干道密度; (4)加强沿河东西向联系,增设过河主干道; (5)铁路从城市北部穿过,或将铁路客运站规划为南北出入口,方便南北两区使用;(6)减少干道穿越铁路。 例2图为某城市的总体规划示意图,表达了城市干道网布置与地形地貌、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试评析其主要优缺点 优点: < 1.主次干道布置顺应了山势河流 2.沿东西向城市中心大道布置城市中心公建有利于组织城市特色,西为西山风景区,东为客站。 3.工业、仓库用地区位合理,对外交通方便,靠近货站。 缺点:

1.沿铁路西侧的南北向城市道路承担过境交通功能,两侧布置了市中心公建,影响了交通功能的发挥,道路功能混乱。 2.工业、仓库区内部没有规划道路系统与城市其他用地缺少联系。 例3:图示为某城市2000---2020年总体规划。该市为南方一座中等城市,规划人口35万人。城市西侧为由山和湖组成的省级 风景区,一条省道沿南北向经过 该市。 请指出城市布局和交通方面的主 要问题。 分析如下: (1)工业用地布局分散,临近风 景区的工业用地位置不合理。二、 三类工业用地与教育科研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用地之 间缺少隔离带。 ? (2)城市南侧缺少公共设施用 地。 (3)仓储用地位置不当,不利于 使用,同时也对居住区造成一定 影响。危险品仓库距离居住区过 近,而且缺少必要的隔离带。 (4)污水处理场不应布置 在城市水系上游。 (5)快速路穿越市区,不 合理。 (6)道路网没有结合河流 布置,不合理。 (7)机场距离城市过近, 机场端净空穿越市区,不合 理。 例 4 某地级市总体规划确 定,主城区在现状基础上仍 分为5个组团,该市地势西 北高,东南低,有3条河流, 主导风向东北风。现状常住人口60万人,规划为90万人(见现状图和规划示意图) 规划要点: 1.城市性质:省城北部区域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基地。 2.总体布局:为“二主三副”的组合型布局结构,二个核心A、E组团;三个副组团即B,C,D功能组团;各组团之间保留农田和生态绿地进行分隔。 ? 3.道路交通:新增高速公路出入口3,规划连接各组团的城市快速路系统。

凤翔县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内容简介

凤翔县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主要内容 本轮规划在充分调查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凤翔县城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城镇发展条件、历史沿革、现状及存在问题等做了充分的分析论证,对城市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了科学的预测,并对凤翔县城建设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规划成果共提交基础资料汇编一本、说明书一本、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研究一本、图册一套(文本、图纸)。规划图纸内容包括:区位分析图、上位规划分析图、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等规划图纸48张,文本包括十六章节。主要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进行了阐述。 一、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主要从县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县域空间管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产业发展规划、县域旅游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十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二、中心城区规划 1.主要内容 ①规划年限:2015年—2030年。 近期:2015年—2020年; 远期:2021年—2030年。 ②范围:南起雍城湖、西府大道以南约700米,北至三里河边,东至秦文路,西至雍城变电站。 ③城市发展定位:宝鸡副中心,西部地区白酒产业基地,关天经济区能源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 ④城市发展方向:东扩西进、北移南优、集中成片、规模发展。 ⑤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廊、两轴、三心、五区”。 ⑥其他内容 除上述主要内容外,规划还对城区综合交通规划、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城区环境保护规划、城区综合防灾规划、城区发展时序引导及规划管理措施建议等做了概述。 2.主要指标 ①人口规模 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5万人,到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0万人。 ②用地指标 规划城市总建设用地21.49平方公里。 近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5.1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1平方米;远期(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1.49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7平方米。 其中:居住用地701.19公顷,人均用地面积35.06平方米;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47.46公顷,人均用地面积7.37平方米;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281.25公顷,人均用地面积14.06平方米; 工业用地173.21公顷,人均用地面积8.66平方米; 物流仓储用地87.17公顷,人均用地面积4.36平方米;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436.89公顷,人均用地面积21.84平方米; 公用设施用地13.61公顷,人均用地面积0.68平方米; 绿地与广场用地307.85公顷,人均用地面积15.39平方米。

最新《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

目录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 (3)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5) 《城市电力工程专项规划》 (7) 《城市电信工程专项规划》 (9) 《城市燃气专项规划》 (11) 《城市消防专项规划》 (1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16)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内容及要求《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 一、规划文本 (一) 总则 内容包括编制规划的目的、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等。 (二) 规划目标与规划建设标准。 内容包括规划供水规模、人均用水量标准、消防水量标准、用水最大时管网水压标准和进行消防校核时水压标准,水质执行标准等。 (三) 水源规划。 简述水源供需平衡方案及各水源地建设规模,水源供水保证率等,根据水量平衡方案和各类水源类型提出水源配置原则,提出水源地保护范围及重点保护措施。 (四) 给水工程规划。 包括供水工程总体方案、厂站的选址位置、占地面积、供水规模,建设标准和内容、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目标,输配水管道的敷设原则、在城市道路上的布置原则等。 (五) 节水规划。 制定规划节水目标,提出节水措施。 (六) 分期建设规划。

明确分期建设目标,重点阐述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规划实施措施。从法规保障、行政管理、技术指导、资金筹措、事故应急反应等各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七) 附则 提出本规划的适用范围,解释权限;要求本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 二、规划图纸 (一) 供水现状图 (二) 水源规划图 (三) 给水工程总体规划图 (四) 输水管线工程规划图 (五) 配水管网工程规划图 (六) 配水管网最大时平差图 (七) 配水管网最大时加消防时平差图 (八) 分期建设规划图 三、附件 (一) 说明书 是编制规划文本的技术支撑,规划说明书的内容是分析现状、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等。 (二) 基础资料汇编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一.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设计分析 1.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 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2.城市总体定位为:一个以水为特色的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定位为:一个城水交 融、生活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态新区。 3.主要职能:济宁主城的新城中心,以旅游度假为中心、行政服务及商务办公为 主线,居住生活为支撑的城市新区。 4.用地规模:北湖生态新城规划总用地约97平方公里,行政辖区用地面约57平 方公里,其中滨湖路以南的度假区用地约25平方公里,滨湖路以北的区域除去水域的建设用地约32平方公里。即除绿地面积9平方公里,其他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6平方米。 5.规划的总体功能结构为:一轴一带系两区、四心绕一湾。 ?一轴:城市发展主轴:是沿北湖路由老城中心往北湖延伸的城市发展轴。是城 市核心发展轴,重点发展综合服务功能。 ?一带:是京杭古运河文化发展带。是济宁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空 间,也是本片区的特色之一。 ?两区:北部的城市建设区与南部的北湖度假旅游区。 ?四心绕一湾: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四个城 市中心围绕北湖湾布置,共同构筑济宁滨湖城市中心区。 6.片区发展策略 ?01片区:铁路北片区,规划范围日荷铁路以北,荷花路以西,梁济运河以东, 北到规划界限。规划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0.9万人。该区是产业转移区,近期逐步将规划区的工厂转移到该区,适当发展无污染工业,作为近期的经济支撑。 ?02片区:荷花片区,规划范围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济安桥南路,南起高压走 廊, 北至日荷铁路。规划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2万人。由于该片区邻近老城区,是近期重点建设的居住区,包括安置和部分房地产开发。 ?03片区:文体片区,范围由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梁济运河,南起外环路, 北至 高压走廊。规划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1万人。该区以高教园区及文体中心为重点,建立济宁文化体育设施基地。 ?04片区:古运河西片区,规划范围东起京杭古运河,西至北湖中路,南至外 环路。规划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7万人。本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中心,建设济宁运河之都的风貌。 ?05片区:古运河东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南起礼贤 路,北到规划边界。规划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万。该区是近期居住重点建设区域,沿古运河建设运河文化区。 ?06片区:南环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北起礼贤路, 南到望湖路。规划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6万人。是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 ?07片区:北湖湾东片区。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北湖北堤;东临洸俯河, 西至经北湖路。规划用地面积4.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1万人。商业金融业为核心,完善配套居住。传承运河文化精髓,将石佛村打造为“江北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强制性内容,是指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中涉及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必备内容,应当在图纸上有准确标明,在文本上有明确、规范的表达,并应当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省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草)地区、大型湖泊、水源保护区、分滞洪地区,以及其它生态敏感区。 (二)省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 (三)涉及相邻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包括:城市取水口、城市污水排放口、城市垃圾处理场等。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市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二)市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城市各类园林和绿地的具体布局。 (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城市主干道的走向、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大型停车场布局;城市取水口及其保护区范围、给水和排水主管网的布局;电厂位置、大型变电站位置、燃气储气罐站位置;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建筑群、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 (五)城市防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六)近期建设规划。包括: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近期建设用地的具体位置和范围;近期内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资源的具体措施。 城市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 (二)规划地段各个地块允许的建设总量; (三)对特定地区地段规划允许的建设高度; (四)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绿化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定; (五)规划地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研究分析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重庆西部物流城规划及中心区城市设计

概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重庆物流发展的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大物流产业的计划正抓紧实施,物流已经成为重庆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水路与铁路运输是重庆大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是提升重庆物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背景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十八个铁路集装箱节点站之一,同时更是铁道部所定中国五大铁路物流中心之一,它的开工建设,使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有条件成为重庆一个新的物流高地;市政府在重庆市主城区集装箱物流枢纽“一基地四港区”总体布局中,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确立为“一基地”,在重庆物流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沙区城市格局“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中,西部新城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重庆市主城区向西拓展的主要城市空间。它实际上承载了沙区“一区三高地”定位中的全部三个高地,即中国西部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高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二、设计目的 对作为西部物流高地的现代物流产业城,在产业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风貌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提出物流城整体概念性规划构思,并对物流城产业链进行策划及规模预测,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将物流功能及物流延伸出的商贸、居住功能三者有机融合,并妥善解决交通问题,使之符合现代物流高地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理念 物流顺畅统领商脉绿色环保生态宜居 四、设计构思 以缙云山、中梁山为绿化山体背景,物流城处于两山环抱之间,通过梁滩河水系以及一纵线、二横线、渝遂高速动脉,伸展、延伸,进而与重庆、西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相联系,使之成为全国中心现代物流基地。 通过打造特色的物流功能区,进而带动商贸功能、城市配套等功能,形成一个集物流、商贸、居住、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综合物流城。 五、中心城区分析 5.1区位分析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一个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丰姿绰约!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催生无尽的现代神话!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一个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重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 本次规划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城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区是重庆市的西大门和重要交通枢纽,是重庆市主城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通往渝西地区和成都市的必经之地,不仅是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而且是重庆市的商贸和工业基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坚实的基础。

完整word版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docx

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 -2020 )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3)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 第一节城乡统筹发展 (5) 第二节市域空间管制 (6) 第三节市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8) 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 (8) 第五节城乡建设标准 (10) 第六节重点城镇发展指引 (11) 第七节产业布局规划 (13) 第八节综合交通规划 (14) 第九节旅游规划 (16) 第十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17) 第十一节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17) 第十二节宝鸡-蔡家坡城乡统筹重点示范区发展建议 (24) 第十三节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协调发展建议 (25) 第十四节市域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建议 (26) 第四章规划区城乡统筹 (28) 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31) 第六章中心城区总体结构 (32) 第七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34) 第一节居住用地规划 (34)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35) 第三节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38) 第四节绿地系统规划 (40) 第八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43) 第一节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 (43) 第二节对外交通规划 (44) 第三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46) 第九章中心城区城市景观与特色规划 (50) 第十章中心城区旧区更新规划 (52) 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53) 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55) 第十三章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规划 (58)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58)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59)

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 -2020 )文本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60)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60)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61) 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 (61) 第七节供热工程规划 (63) 第八节环卫设施规划 (63) 第十四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65) 第一节综合防灾与安全保障 (65) 第二节抗震工程规划 (66) 第三节防洪工程规划 (67) 第四节消防工程规划 (67) 第五节人防工程规划 (68) 第十五章中心城区建设时序 (70)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73) 第十七章附则 (75) 附表 1 :城市发展目标指标体系 (76) 附表 2 :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78) 附表 3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80) 附表 4 :中心城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82) 附表 5 :中心城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83) 附表 6 :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84)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 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 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中心城市(柳州)城市职能 (1)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区域性工业、产业与服务中心,是桂中经济 区的核心城市; (3)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4)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 (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 想家园。 3. 规划将城镇等级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大于100万;第二层次:20~50万;第三层 次:5~20万;第四层次:1~5万;第五层次:0.5~1万。 规划期内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柳州市区)、两个县级小城市(鹿寨、融安)、四个县城镇 (三江、柳江、融水、柳城)、11个重点镇(洛满镇、穿山镇、百朋镇、六塘镇、沙埔镇、东泉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学习资料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 度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

目录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 (3)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5) 《城市电力工程专项规划》 (7) 《城市电信工程专项规划》 (9) 《城市燃气专项规划》 (11)

《城市消防专项规划》 (1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16)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内容及要求《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 一、规划文本 (一) 总则 内容包括编制规划的目的、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等。 (二) 规划目标与规划建设标准。 内容包括规划供水规模、人均用水量标准、消防水量标准、用水最大时管网水压标准和进行消防校核时水压标准,水质执行标准等。 (三) 水源规划。

简述水源供需平衡方案及各水源地建设规模,水源供水保证率等,根据水量平衡方案和各类水源类型提出水源配置原则,提出水源地保护范围及重点保护措施。 (四) 给水工程规划。 包括供水工程总体方案、厂站的选址位置、占地面积、供水规模,建设标准和内容、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目标,输配水管道的敷设原则、在城市道路上的布置原则等。 (五) 节水规划。 制定规划节水目标,提出节水措施。 (六) 分期建设规划。 明确分期建设目标,重点阐述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规划实施措施。从法规保障、行政管理、技术指导、资金筹措、事故应急反应等各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七) 附则 提出本规划的适用范围,解释权限;要求本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 二、规划图纸 (一) 供水现状图 (二) 水源规划图 (三) 给水工程总体规划图 (四) 输水管线工程规划图 (五) 配水管网工程规划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