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复习

组织行为学复习

组织行为学复习
组织行为学复习

组织行为学复习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提高组织绩效。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个体、群体和组织(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P3

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①全球化②多元化③组织结构的变化④应对“临时性”

⑤新型雇佣关系⑥面临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困境⑦互联网与大数据P12-14

第二章

知觉:是个体对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P20

社会知觉: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的知觉。P22

选择性知觉:人们选择那些与自己的个性、定型的知觉及心理预期相同或相似的东西,而本能地忽略或歪曲那些使他们觉得不舒服或威胁到他们观点的信息。P23

知觉防御:我们的情绪过滤掉大量威胁我们信仰和价值观的信息。P23

知觉偏差(9个):①选择性知觉②知觉防御③首因效应④近因效应⑤刻板印象⑥参照框架⑦虚假同感效应⑧晕轮效应⑨期望效应P23-24

晕轮效应:指人们在观察别人时,对这个人的某个方面、品质或特征有非常突出的知觉,起到了一种类似于晕轮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的知觉,造成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后果。P24

归因:我们如何确定自己以及他人行为的原因。

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内的内部责任来源;外部归因是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外的外部责任来源。)P25

归因的三要素: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P25

归因错误:

①自利性偏差:人们倾向于更好地表现自己

②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归因时往往忽视情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因素(如智力、能力、动机、态度或人格等)的影响。P26

情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P27

情绪智力:感受和表现情绪、促进情绪思考、理解和分析情绪以及调节个人和他人情绪的能力。P28

情绪劳动:指在人际交流过程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的努力、计划和控制。P29

情绪失调:人被要求的情绪与真实情绪之间的冲突P29

态度:个体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倾向——相对积极或消极,喜欢或不喜欢。P30

态度的功能:①调整功能②自我保护③价值表现④知识功能P30-31

态度的改变及其理论P32

认知失调理论该理论认为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不和谐的情况。

平衡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不平衡的状态会导致紧张的产生,并产生恢复平衡的

力量。

一致性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对周围各种人和事物有相同或相异的态度,但这些态度之间,可以是互不相关、独立存在的,但如果态度对象中的一方发出有关另一方的信息(,两者以及有关两者的态度之间就有了关联。

自我知觉理论该理论认为态度是在事实发生之后,用来使已经发生的东西产生意义的工具,而不是在活动之前指导行动的工具。

压力的管理方法P37

(1)个人压力管理首先在于发现影响个人工作生活的压力源,其次,是根据个人需要确定应对压力的方式。具体来说,个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应对:

A.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B.注意休息放松,加强体育锻炼

C.寻求社会支持

(2)组织压力管理关注的是员工的工作需求和减少工作忧虑的方法,其压力管理方法包括以下两个个方面:

A.改善工作设计

B.减少角色冲突

第三章

自我效能感(: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和期望,并非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只是一个人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自我评定。P42

自我效能感的来源P43

(1)先前的经验及实际成就

(2)行为榜样(他人的成绩)

(3)其他人的劝说

(4)个体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胜任力: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P44

工作满意度:是一种由于对一个人的工作或工作经历的赞赏而产生的快乐或积极的情感状态。它是对工作情境的一种情绪反应,经常与其期望相联系。

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47-48

(1)具有心理挑战性的工作

(2)公平的报酬

(3)良好的工作环境

(4)融洽的同事关系

(5)支持性的上级管理

(6)员工人格与工作的匹配

组织承诺:也叫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P50

组织承诺的基本成分P50

组织承诺包含三种基本成分:

(1)情感承诺,指的是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仰、为组织付出更多努力的意愿和希望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愿望。

(2)持续承诺,即员工因考虑到跳槽的成本而不愿离职的态度与行为,这可能是因为离开组织的代价太高或暂无更佳的工作机会。

(3)规范承诺,指员工觉得应该留在组织中的责任和义务,体验到规范承诺的员工感到应该留在组织中。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个体的行为是自主的,并非直接地或外显地由正式的奖惩体系所引发,包括无私地帮助他人、主动参与组织活动、承担超过常规要求的任务等等。P50

组织公民行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P52

(1)营造公平的工作环境促进组织公民行为的形成

(2)提高工作满意度激发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

(3)基于行为科学原理的行为塑造,包括给予组织公民行为足够的关注和不断的强化(得到强化的行为倾向于重复发生)、提供给员工学习组织公民行为的机会(行为的改变可以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其他情境)、运用角色榜样促进学习。

组织支持感:员工所感受到的来自组织方面的支持。P52

影响员工组织支持感的因素:

(1)组织公平

(2)主管支持感

(3)组织奖赏和支持性的工作条件

心理契约P54

广义的心理契约是指存在于组织和成员间的一系列无形的内隐的不能书面化的期望,是在组织中各层级间、各成员间任何时候都广泛存在的没有正式书面规定的心理期望。

狭义的心理契约是员工以自己与组织的关系为前提,以承诺、信任和感知为基础,自己和组织间彼此形成的责任和义务的各种信念。

第四章

激励:在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强烈实现目标的意愿,并促使其付出努力行为的整个过程。P62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喜欢感到自己对事物具有控制力,若人们感到以前有兴趣的工作变成一种义务而不是自主选择的活动,这样激励程度就降低了。P69

第五章

群体(group):指“相互联系、彼此顾及且具有显著共性的多个人的集合”。群体是个体有条件的特殊组合。它有如下特征:明确的成员关系、持续的互动关系、共同规范、共同的目标导向。P83

群体的功能P83

①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②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③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

群体的组成要素P84

①群体通过一定的活动表明其现实的存在。

②群体成员之间通过信息沟通使得彼此之间的行为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③群体内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群体之间会形成一定得思想情绪和情感反应,反过来影响群体的活动和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群体的分类P84-85

群体的种类表现出多样性,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群体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

①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②大群体和小群体

③共同作用群体、协作群体和协调群体

④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⑤友谊群体和任务群体,其中任务群体根据群体或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

分为三类,抵制性群体、共同行动群体、交互群体

群体属性:对群体内部的个体间的关系进行调节从而进一步地影响和塑造群体成员的行为。群体压力: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不一样时,会感受到群体压力,这种压力会导致从众性和去个性化。P88

群体从众性:社会心理学中,把在群体情境下,个人受到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与行为上,和群体中多数人趋于一致的倾向称为群体从众性。P89

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P90

群体思维:由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评价的现象P96

群体转移:群体决策跟群体内部成员个人决策相比,更多出现更极端的决策倾向的现象。P96

第六章

团队:指一群为数不多的、具有相互补充技能的人组成的一个群体,他们相互承诺,具有明确的团队目标且共同承担团队责任。P101

团队的特征P102

(1)团队规模有限制

(2)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技能、知识或经验,每个队员都能对这个团队做出不同的贡献(3)团队队员共同承担团队成败的责任

(4)团队的建立是以完成团队的共同目标为主要任务

团队与群体的区别P102

(1)群体强度信息共享,团队则强调集体绩效;

(2)群体的作用是中性的(有时是消极的),而团队的作用往往是积极的;

(3)群体责任个体化,而团队的责任既可能是个体的,也可能是共同的;

(4)群体的技能是随机的或不同的,而团队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

团队发展阶段划分P104

蒙特伯罗(Montebello)和布泽塔(Buzzotta)将团队的发展划分四个阶段:初创阶段、动荡阶段、规范阶段、运作阶段。

团队的类型P106

(1)解决问题型团队:解决问题型团队主要关注他们责任范围内的特殊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自我管理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是一种真正独立自主的团队,它们不仅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亲自执行解决方案,并对工作承担全部责任。

(3)多功能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由来自同一等级、不同工作领域、具有不通工作技能的员工组成,目的是通过识别和解决跨部门、跨领域和多功能的问题来完成特定的任务。(4)虚拟团队:虚拟团队是指在不同地域空间的个人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合作的团队组织形式。

(5)知识团队:知识团队是指运用高智力资本从事创新型工作的群体。

团队效能:是指一个团队完成团队目标、满足成员的需要和维持自身存在的程度。P108

团队效能的影响因素:

(1)团队沟通(2)团队气氛(3)目标认同

(4)团队特征(5)团队领导行为(6)组织支持 P109-110

创业团队(Entrepreneurial Team):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共同经济利益而建立公司的人。一般主要表现为两种模式:由“领袖企业家”推动或“团队”推动;这样的团队组建可能源于共同的观念、相似的经历或者友情关系。P114

第七章

领导:领导就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个体与群体的行动来成功实现目标的过程。

领导者(Leader):指在特定情境中,通过支配、控制和影响组织中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来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角色。

领导权力P124

正式的权利:

(1)法定性权力:核心是指挥和命令、决定和否定。通常由组织按照一定程序和形式赋予领导者进行命令和指挥的权力。

(2)强制性权力:是一种对下属在肉体、精神或物质上进行威胁,强迫其服从的权力。(3)奖励性权力:这是决定给予还是取消奖励、报酬的权力,是一种通过提供益处对他人

施加影响的权力。

非正式的权力:

(1)专家性权力:这是由于具有某种专门知识、技能而获得的权力。

(2)感召性权力:这是因为领导者的特殊品格、个性或个人魅力而形成的权力。

魅力型领导:指那些通过个人能力的力量对追随者们产生深刻而非凡影响倾向的个体。P134 交易型领导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领导与下属间的关系是以一系列的交换和隐含的契约为基础。该领导理论指当下属完成特定的任务后,便给予承诺的奖赏,整个过程就像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一项交易活动。P134

变革型领导理论:是一种领导向员工灌输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并激励员工的过程。P135

诚信领导:是指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能够表现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恳负责的品质和行为,从而有利于团体实现组织目标。P135

第九章

组织变革:组织主动地、自觉地因条件变化而做出的相对反应,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变化,对组织现状主动地进行修正、改变和创新的过程。P167 组织变革的动因P167-168

(1)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外部环境包括:

①经济②政治和法律政策③社会与文化④人口⑤市场和竞争⑥技术⑦外部利益相关者⑧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既可能成为推动组织变革的强大力量,也可能成为阻碍组织变革的强大阻力,对组织发展都有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2)组织内部因素的变化:从组织内部来看,促使组织变革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组织经营状况不佳②组织结构的缺陷③组织战略改变④组织规模扩大⑤人力资源变化。

组织变革阻力来源P169-170

组织变革的阻力的根源分为个体阻力源和组织阻力源两个方面

个体的阻力源来自于基本的人类特征,如知觉、个性和需要,主要包括:习惯、安全、经济因素、对未知的恐惧、选择性信息加工;

抵制变革的组织阻力主要包括:结构惯性、有限的变革点、群体惯性、对专业知识的威胁、对已有的权力关系的威胁、对已有的资源分配的威胁。

克服组织变革阻力的策略P171-172

克服组织变革阻力的策略有7种:

1)沟通,这种策略假设:产生阻力的原因在于信息失真或沟通不良。通过与员工

进行沟通,使他们充分了解客观情况,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从而减少变革的阻力;

2)说服教育,通过交流和解释使员工正确理解变革的原因和变革策略的科学性,

转变认识,消除异议,克服变革阻力;

3)参与,让员工直接参与变革的决策过程,能够改善变革决策的质量;

4)促进与支持,采取一系列帮助性、支持性的措施,从心理上和技能上帮助那些

受到变革影响的员工;

5)谈判,当阻力来源于某些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个人和部门时,可以通过谈判,给

予这些个人和部门一定的补偿以换取他们对变革的支持,至少换取他们不反对变革的承诺。

6)操纵和收买,操纵是指隐含的影响力。通常采用的操纵手段包括扭曲或屏蔽信

息,或者散布谣言的形式使员工同意变革。

7)强制,必要时必须力排众议,强制推行变革,直接对抵制者实施威胁和压力。

组织变革的类型P172

(1)微观变革涉及小规模的、可管理的和一般的转变,如升迁或换岗,此类变革是组织日常运营表现出来的一般形式,在每一个组织中都频繁地发生着,一般不会引起太多的关注。

(2)中观变革涉及大规模转变,它对相互作用、上下级关系和职责均产生影响。此类变革往往是组织面临很好的发展机会而进行的经营方向的变化等。

(3)宏观变革涉及巨大转变,它触及个人的生活,会改变个人的假设、价值观和信念。此类变革基本是在组织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发生。

组织变革的实施模式P172

库尔特.勒温提出的经典三步骤变革模式:解冻—变革—再冻结,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

螺旋式发展的过程,再冻结不是变革的终结,而是新的变革的开始。

组织发展的条件:

(1)明确的发展要求;

(2)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3)素质良好的组织发展专业人员团队;

(4)运作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

(5)健全的激励机制。

第十章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被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总和。P183

组织文化的层次:P184

(1)人工饰物:自然和社会工作环境中的文化象征。

(2)价值观:反映了一个人对应该是什么、不应该是什么的潜在信仰。

(3)基本假设:是一种深层的信仰,它指导行为,并教给组织成员怎样观察和思考事物。组织文化的功能

组织文化的积极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

组织文化的消极功能:削弱个体的创造性、阻碍组织变革、阻碍组织合并;P185

组织社会化:是指员工通过获得必要的社会知识和技能来适应在组织中的角色的过程。P192

组织文化的维系

组织文化的维系也不仅仅是组织管理者的口号和形象设计,而是应该从组织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全面推行。

物质层面包括组织故事、仪式和典礼;

制度层面包括招聘、选拔、提升和解聘的程序以及有关如何配备员工到相应的工作岗位的制度、奖励和地位的定位;

行为层面包括角色训练、教学和训练、关注事件和对危机的反应;

第十一章

互联的价值多元化情境:P206

(1)更具包容性;(2)更具自主性;(3)更具依赖性;(4)更具平等性;(5)更具易变性知识型员工:指具有从事生产、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为企业带来知识资本增值,并以此为职业的人。P209

知识型工作者的特点:P209

(1)受教育程度高;(2)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3)知识技能高度熟练;

(4)知识技能易过时;(5)忠于职业胜于组织

知识工作者的工作特征:

(1)知识型工作者的工作更具自主性和创造性;

(2)以个体为主的劳动方式;

(3)工作过程难以控制;

(4)工作效果在短期内难以呈现。

互联网的发展为知识型工作者带来的新变化:P211-212

(1)来源多样性

(2)自身剧本的能力不断强化

①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②更高的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3)工作方式和工作场所更加自主

①自主性越来越强,职业化特征明显

②工作场所灵活

(4)自身需求和激烈方式的变化

①具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

②知识型工作者价值多元化,需求多样化

(5)知识型工作者的工作监控难度加大

①知识型工作者的流动性大

②工作行为难以监控,结果难以衡量

新生代员工的特点P214-216:

(1)价值观方面:

①崇尚自由、平等、多元化的价值观;

②推崇“钟爱职业,未必忠诚企业”的职业价值观;

(2)在职场个性方面:

③愿意表现自己,渴望被认可;

④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

⑤兼有积极与消极的工作态度;

⑥强调工作自助和表现力,崇尚民主不惧权威;

⑦职场抗压能力较弱。

(3)在社会生活方面:

⑧个体自我意识强;

⑨现实需求满足胜于远期期待;

⑩忠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激情,有活力,厌倦单调的生活

第十二章

互联网时代知识型工作者的管理新策略P225-227

(1)工作环境

①营造自由开放的工作环境;

②和谐的同事关系;

(2)员工关系

①去领导化;

②把员工当客户;

③注重沟通;

(3)激励措施

①薪酬激励

②成长激励

(4)打造知识型团队

①挑选合适的团队成员;

②建立知识型团队的共同愿景;

③营造平等信任的氛围。

第十三章

网络社区:一群有着共同目的、爱好或需求的人借助信息和网络技术而建立起的一个彼此沟通互动、情感交流和价值共享的虚拟生活共同体。P240

网络社区和传统社区的比较P241

①居民特征②资源结构③稳定性与流动性④互动行为⑤制度与规范

社群:(一般社会学家与地理学家所指的社群,广义而言是)指在某些边界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

或以彼此行为的共同要求为基础,并以一种有规则的方式相互发生作用的人们所组成的集体。

网络虚拟社群:是一个供人们围绕某种兴趣或需求集中进行交流的地方,它通过网络以在线的方式来创造社会和商业价值。P242

网络虚拟社群的特点P242-243:

(1)虚拟性(2)开放性(3)功能结构的独特性(4)空间流动的频繁性

网络社群的类型P244:

①电商类②体育类③科技类④娱乐类⑤社会类⑥文化类

网络社群领袖:对社区内外的事物非常了解,拥有话语权且容易得到社群中其他成员的拥护与认可,这些人在社群中充当起领袖角色,学术界称为意见领袖。P245

创客:具有新颖的想法,追求自身创意的实现,具备开源精神,乐于分享的一类群体的总称。P247

创客产生的条件P247-248:

(1)以山寨文化为代表的开源精神的出现;

(2)互联网的发展和开源硬件的出现;

(3)就业形势以及价值观的驱动。

创客的特点P248:

(1)准入门槛低;

(2)以开源精神为核心价值观;

(3)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创客面临的问题P249:

(1)创客仍然处于艰难存活的阶段;

(2)众筹平台低,不利于创客筹资;

(3)国内外文化的不同;

(4)知识产权的侵犯

去中心化团队:组织中的去中心化是指组织决策中心淡化,业务、一线作用强化,权力、信息、资源在组织多边快速流转,促进组织应变灵活、充满弹性和有竞争力。P250

去中心化团队的表现P250-251:

(1)组织结构扁平多元,部门边界更加模糊;

(2)领导和部署的关系平等、互助、协作;

(3)资源、权力、利益分配等开始向一线下移;

(4)团队成员话语权增大,工作自主性、创造性强。

去中心化团队存在的作用P251

(1)从团队内部来说,去中心化团队的出现使得组织结构发生变化;

(2)对员工来说,去中心化团队中,各成员具有更强的自主性;

(3)对组织来说,去中心化团队的出现使组织工作细分得更加合理。

如何打造去中心化团队P251-252

1、企业的做法

(1)明确开放协作才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方向;

(2)加强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增强协作创新能力;

(3)减少层级,让组织变得扁平化、团队小型化,保证信息的横向流动;

(4)减少对团队的掌控,让其拥有自主权;

(5)塑造强大的企业文化,通过价值观来管理和引导员工;

(6)注重培育全方位人才。

2、成员的投入

(1)学会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

(2)调整价值观念,改变工作方式。

(3)通过自身的实力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十五章

组织互联互通:是指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实现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资源、资本、权力、利益、能力等经营管理管理要素的分享、融合、合作、创新与共赢。P280

互联互通的经济学意义主要是为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服务等生产要素的通畅流动创造条件,减少流动成本,促进利益的获取。P280

互联时代下组织间的互联互通特点P281

(1)企业不再追求一枝独秀,开始寻求合作;

(2)组织的去边界管理,跨界融合;

(3)新媒体平台的应用日益广泛。

互联时代下组织内部的互联互通特点P282

(1)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2)部门边界逐渐模糊

(3)企业文化开始注重团队协作

(4)员工关系从雇佣制到伙伴关系

如何实现组织间的互联互通P282-283

1、从组织层面来看

(1)领导者要有互联互通领导意愿和行为

(2)打破区隔互联互通的制度、组织和文化障碍

(3)创造互联互通的机会,并取得较好的成果

(4)建立和帅选互联互通的奇数平台

2、从员工层面来看

(1)员工要充分发挥自主性,为适应环境的变化提出好的建议,促进组织变革,实现内部交流与互动。

(2)员工要不断加强学习,加强与其他部门成员的合作和沟通,注重自我综合能力的提高。

(3)员工要加强与组织有关的其他组织成员的交流与合作,吸取其他组织的优秀知识、经验和成果。

3、从跨组织角度来看

不同组织要转换思维,不能一味地闭门造车,各组织之间要有一个合作互通的思维。

自媒体:是传播者借助于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受众传递信息的新媒体。P283

自媒体的特点P284:

(1)传授一体化(2)主体平面化(3)传播高速化

企业自媒体运营要注意的方面P286:

(1)打造魅力人格体(2)粉丝互动(3)内容为王

互联时代组织变革的方向:有组织无结构P288

(1)组织的柔性化

(2)组织的边界模糊和无边界

(3)包容、活力和韧性的“无结构”组织

(4)自组织特征:拥有共同特征、去中心化、管理者的职责是服务团队

组织变革——互联时代组织发展的主基调P290

(1)互联网下的商业价值逻辑推动组织变革

(2)互联时代的网民和员工的行为要求组织变革

(3)互联时代的新商业领袖引领组织变革

(4)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形态为组织变革提供了条件

第十八章

生态型组织:基于相似系统工程和生态系统的自然原理,使组织能够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机能运作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P339

生态型组织的特征P340:

(1)学习

(2)组织生态位

(3)自组织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陈春花)

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性:跨科学性;多层面性;情境性;科学性 2.价值观的概念: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信念,包含了对正 误、好坏、取舍的判断倾向。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但一旦形成和稳定,就难以改变。 价值观包含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描述了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3.人格的概念: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人格是一个包含了先天禀性(遗传和心理及生理 上的传承)和后天教养(环境、发展的熏陶)、性情特质、人对情境的知觉等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化过程的自我概念。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包含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以及性格和心理能力等。 4.人格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文化背景、家庭情境、群体特征、生活经历); 情境因素。 5.知觉:是个体对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知觉具 有选择性,总是过滤掉大多数的内部或外部刺激,而只注意几种关键的刺激,通过感官接收,再根据对象的特点和自身的兴趣选择注意的焦点,然后结合个体自身特征赋予刺激以意义。 6.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 现象)的知觉。 7.刻板印象:指过度推论、过分简单化地对人们的个性进行推断的自我知觉现象。它是基 于人们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的身份,把某些特征赋予他们的过程。刻板印象来自人的本能。 8.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 现象。 9.情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情绪的特征:情 绪是短暂的经历,而不是一种特质;情绪指向客体,而心境不指向特定事物;人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经历情绪。情绪的三个维度:情绪种类、情绪强度、情绪频率和持久性。10.压力的来源:组织压力(任务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压力源);生活 压力源(家庭及经济问题、职业发展问题)。 11.压力带来的后果:对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新陈代谢紊乱、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加快、血 压升高等;紧张、焦虑、易怒、烦躁、情绪低落);对工作的影响(当压力处于中低水平时,会对机体产生激活作用,使机体的反应能力增强,进而提高个体的效率和绩效。 过大的压力水平会使机体的绩效降低。可见,适中的压力能让个体创造高绩效) 12.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和期望,并非 一个人真实的能力,只是一个人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任务评定。具有自我效能感的人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完成给定的工作,能够排除外部因素的阻挡来达成期望。自我效能感有三个维度:程度,即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的困难程度;强度,即对这一困难程度的信念强弱;一般性,即期望能推广至其他情境的程度。 13.自我效能感的来源:先前的经验及实际成就;行为榜样;其他人的劝说;个体自身的生 理和心理状态 14.组织承诺:也叫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 15.组织承诺的基本成分:情感承诺(指的是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仰、为组织付出更多 努力的意愿和希望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愿望);持续承诺(指的是员工因考虑到跳槽的成本而不愿离职的态度与行为,这可能是因为离开组织的代价太高或暂无更佳的工作机会);规范承诺(指的是员工觉得应该留在组织中的责任和义务,体验到规范承诺的员工感到应该留在组织中)。 16.组织公民行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营造公平的工作环境促进组织公民行为的形成;提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根据1班叶老师的复习整理)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组织: 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行为(2006.04) 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即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做出的反应。 组织行为学(2006.07) 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联系实际,谈谈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和作用。(2002.01,2003.04) (1)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2)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3)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4)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的改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 (6)研究组织行为学还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测验法(2005.07) 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以及各种图表,来测量被试者有关智力、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 测验的信度(2007.04) 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即可靠性。 测验的效度(2007.07) 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即测验得到的是不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 知觉: 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产生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 主要有知觉防御、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 晕轮效应(2002.04,2007.04) 晕轮效应是造成错误知觉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知觉防御(2004.04) 是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 首因效应〈成见〉: 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 投射: 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简述“X理论”的内容及相应的管理方式。(2007.04) (1)内容: A、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没有抱负,怕负责任。 B、自身经济的、安全的需要最重要,以自我为中心。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重点(下)

4月份《组织行为学》考试总复习重点 (第十章至第十八章) 第十章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 第一节领导的概念与功能 (一)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二)领导是组织运行与发展的核心和主导因素。领导者决定着组织运行与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三)按领导的权为基础可分为正式领导和非正式领导。 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四)领导的功能:创新功能、激励功能、组织功能、沟通协调功能、服务功能 第二节领导的过程模式 (一)领导的权利有三部分构成:1资源控制权2奖惩权3专长权 (二)领导权利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因素2职位因素3资历因素 (三)领导威信的特点:内在性、持久性

(四)领导威信的作用: 1、决定领导者影响力的强弱 2、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条件 3、有利于推进组织改革 4、有助于融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5、有利于吸引人才 第十一章领导理论 第一节领导素质理论 (一)企业家的能力素质是企业家整体素质体系中的核心素质。 (二)企业家能力主要包括: 1决策能力2组织能力3协调能力4创新能力5激励能力6应变能力7社交能力 (三)领导班子合理的素质结构包括:1年龄结构2智能结构3专业结构4知识结构5个性性格结构 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 (四)领导方式有:集权型领导、民主型领导、放任型领导(五)集权型领导方式是指领导者个人决定一切,然后布置下属执行的管理方式。其主要特征: 1独揽决策权2单纯命令主义3个人包办一切管理权(六)民主型领导方式是指领导者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议,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目标-途径”理论是( )提出的。 A.菲德勒 B.豪斯 C.布莱克 D.莫顿 2.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 B、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C、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 D、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3.一个人的主要行为特征是: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应不灵活,情绪受抑制,行为的内倾向明显,其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 第一印象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定型效应 5、一般说来态度的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 A 冷漠 B 理解 C 思维 D 意向 6.管理者能直接指导、监督和控制的下属人员的人数或者部门数,称为:()。 A. 管理幅度; B. 管理层次; C. 管理能力; D. 权力距离。

7.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公司没有做到奖罚分明 B.奖励不够及时 C. 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D.员工太挑剔 8. 组织行为学中把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有时会表现出与群体行为一致的行为倾向称为( )。 A.遵从行为 B.服从行为 C.从众行为 D.响应行为 9.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人的动机的因素是( ) A、人对实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B、人对某种目标的重要性的评价 C、人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 D、人所体验到的某种未满足的需要10.这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赢得了你的尊重,在一些事情上你会服从他的判断,说明他具有()。 A、强制权力 B、奖赏权力 C、法定权力 D、专家权力 二、多项选择题(不选、错选得0分,少选得1分,每小题2分,共2 0分) 1、人的价值观体系来源有() A、遗传 B、民族文化 C、家庭教育 D、社会舆论 E、大众传播 2、权力的来源有() A、职位权B、专长权C、分权D、模范权E、集权 3、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将领导作风分为()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A-B卷及答案要点

A卷 一、名词解释:(4*8=32分) 1、组织 2、正式组织 3、激励 4、团队情商 二、简答题;(4*12=48分) 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2、简述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3、晕轮效应及启示 4、简述组织文化 三、论述题:20分 试述优势动机理论及其对管理工作的意义。 B卷 一、名词解释 非正式组织 第一印象效应 从众 组织文化 二、简答题 组织存在的条件 设计有效激励机制的原则 高效团队的特征 公平理论的启示 三、论述题 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组织行为学考试A卷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4*8=32分) 1、组织 一群人的集合、有机系统、共同的明确的目标、整合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为完成某一共同的目标,正式组织起来的人群集合体。正式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这三个要素是正式组织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正式组织中,其成员之间保持着形式上的协作关系,以完成组织目标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们经

常将“正式”与“不变”、“稳定”联系在一起。在实践中,正式组织在保持其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发现和使用人才,并根据组织环境的变化调整正式组织的结构。 3、激励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 4、团队情商 团队情商是指一个团体的综合情绪控制调节能力。团队是由个体结合而成的,但它不是简单的人群组合,它是由一群心理上相互认知;行为上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利益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目标上有共同向往的人们结合在一起的人群集合体。由此,我们可以将团队情商理解为团队的共同价值观、荣誉感和使命感。现代组织中的许多工作都是由各种团队去完成的。为此,团队的工作气氛以及凝聚力对工作绩效有着深刻的影响。团队能否和谐,不仅取决于其中每个成员的情商,更取决于团队整体的情商。高情商的团队,成员之间往往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团队显示出高涨的士气;低情商的团队,士气低落,人心涣散,缺乏战斗力,因而所在单位也不会有好的发展。 二、简答题;(4*12=48分) 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就构成通常所说的组织环境。 组织和环境的关系:不同组织对环境要素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组织(系统)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的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和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与组织直接作用的其他组织和个人称为利益相关者。组织必须正视环境存在,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改革,才能获得发展。组织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准确的感知环境变化,同时要始终保持结构的灵活性。组织也会影响环境,组织的存在本身就为了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组织活动的结果必然会对环境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组织要为优化社会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尽其“社会责任”。 2、简述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属于不同层次,构成一个需要的“金字塔”。马斯洛指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之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具有连续性。五个层次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即物质需求,这是直接与生存有关的需要。它具有自我保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在人类各种基本需要中占有最强的优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正是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人们才会不断的寻求更舒适的物质享受,物质社会的发展才会日新月异。只有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们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安全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出现安全需要。安全需求是人们对于周围环境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是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影响的学科,目的在于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2.动机:激发并维持个体从事某种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3.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4.激励:激发鼓励的意思,即激发和鼓励人们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 5.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6.沟通:在一定的时间和场合,为了一定目的,借助某种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感情,并能被人正确理解和执行、达到某种效果的过程。 7.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作用):由于人们在心理上存在认知上的惰性,所以在对待他人的知觉方面,首次印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心理定式作用。 8.社会知觉:即个体对他人、群体及自己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为归因,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畴。 9.群体决策:指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行动方案中确定一个的过程。 10.德尔菲法: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测未来事件的方法。 德尔菲法过程:组织者明确问题,收集资料,设计问卷;邀请专家,寄送决策问题相关材料或问卷;专家互不见面独立判断,组织者整理专家意见;反馈首轮决策信息,专家进行第二轮决策;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满意为止。 11.组织文化:指处于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中的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有的、独特的价值观、思想、制度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所有成员共同认可与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12.组织变革:组织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相应采取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的活动过程,包括合理地确定战略目标、设计组织结构、修订规章制度,最经济地运用组织的人、财、物等资源以达到进一步增强组织的活力,提高组织绩效。 解答题: 1.知觉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2)选择性(3)恒常性(4)理解性 2.刻板印象:即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按照自己所设定的知觉标准评估他人,对人群进行分类,形成固定形象。 定型作用,往往使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形成脸谱化,妨碍人们对事物特殊性的理解,而导致偏见。 3、选择性知觉怎样影响知觉过程?举例说明选择性知觉是怎样造成知觉失真的? 4.群体决策的利弊: 利:信息来源广观点的多样性决策结果易被接受和执行决策过程更加合法 弊:浪费时间群体从众压力大少数人控制局面效果与效率低 5.人际关系的作用: (1)影响群体内聚力和工作效率(2)职工的身心健康

组织行为学(考试必考)word版本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1、组织行为学的对象、目的: 研究对象: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研究目的: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 2、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系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法) 4、组织行为学的最终目的:预测、解释、控制、引导 第二章: 1、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知觉的特点: 整体性:把握事物的各部分或各属性间的关系、 恒常性:使人能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 选择性:区分出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 3、知觉的影响因素: 知觉者自身的特点:需要和动机、兴趣、经验知识、性格、气质 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物理特点、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结果、对象的社会属性、对象的组合 知觉发生的情景:当时周围的环境影响知觉。 4、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即人际知觉。是指个体通过与人的交往,根据知觉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判断、解释对方的心理活动、行为动机和人格特征的心理过程。也就是对社会中的人和群体的知觉。它影响主体的社会行为。 5、社会知觉效应: 社会知觉效应是指在知觉规律影响下,人们的社会知觉会产生知觉偏差,即对社会知觉对象的一些特殊反应。 包括:晕轮效应、首因、近因效应、投射效应、定势效应 6、什么是个性? 个性也称人格。指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先天素质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他人区别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差异的总和。 个性结构: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理想等心理成分)、个性差异性(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7、什么是气质? 气质的概念与特点:气质是指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灵活性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气质是人与生俱有的有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与性格相比有更大的稳定性。但重大事件的发生可能改变气质。 8、气质的类型与行为特征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判断题(下列说法对者在题前括号内打“√”,错者打“X”,每小题1 分,共15 分)(√)1、认知是指个体对感觉器官对感知的信息进行翻译、理解、判断、抽象的过程。(X )2、根据相互作用的观点,包括企业在内的组织冲突是弊大于利。 (√)3、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中学习的,榜样的影响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 (√ )4、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X )5、弗隆姆的期望理论是建立在组织内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有“做”与“不做”的决定权基础之上的。 (X )6、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向我们揭示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动机总是一致的。(√)7、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和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因此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8、员工对自己所在组织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称为组织认同感。 (X )9、“内因是根据”,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将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内因才是客观有效的认识。 (√)10、心理契约的破坏会导致雇员责任的减少。与离职率成正相关,与信任、工作满意和留职意愿呈负相关。严重破坏时,雇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具有交易性。 (X )11、所有的任务型群体都是命令型群体。 (X )12、群体凝聚力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凝聚力高的群体将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为有效。 (√)13、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以思想内容的形式为人所掌握;而技能是人们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运用的基本动作方式,是一种操作技术,以行为方式的形式为人所掌握。(√)14、社会惰化效应说明了群体规模的增大是与个人绩效负相关的,代表的是一种协同效应。 (√)15、虚拟组织从组织外部寻找各种资源,来执行组织的一般职能,如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等,而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业务上。 二、单项选择题(将每题最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5 分,共30 分) 1、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最为必须的理论基础是( )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人类学 D、伦理学 2、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心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最先产生() A、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B、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C、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D、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A、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B、按人的行为模型 C、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D、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为()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第一印象效应 D、定型效应 5、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 ) A、尊重需要 B、交往需要 C、安全需要 D、生理需要 6、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着重对人的个别差异研究的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人事心理学D.劳动心理学 2.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为【】 A.B=f(s·p) B.B=f(p·E) C.B=f(s·E) D.B=f(p·M) 3.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A.四个步骤B.五个步骤C.六个步骤D.七个步骤 4.人们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事物,而对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投射效应D.首因效应 5.激发人的行为并给行为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 A.需要B.动机C.态度D.信念 6.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麦克里兰B.史布兰格C.海德D.特尔曼 7.创造性行为的主要特点是【】 A.系统性B.有用性C.社会性D.差异性 8.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 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是【】 A.事业生涯开发B.事业生涯设计C.事业生涯决策D.事业生涯管理 9.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命令群体D.任务群体 10.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是群体任务的复杂性和【】 A.群体结构B.群体规范C.性格特点D.相互依赖性 11.最能集中体现民主或参与管理的沟通网络形式是【】 A.轮式B.全方位式C.链式D.Y式 12.小道消息传播的方式主要是【】 A.流言式B.偶然式C.单线式D.集束式 1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莫里诺B.霍曼斯C.韦伯D.阿西 14.最简单、花费最低的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是【】 A.运用层次等级B.设立特别工作组C.构建规则与程序D.成立工作团队 15.对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分配权称为领导的【】 A.奖罚权B.专长权C.资源控制权D.决策权 16.衡量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A.工作绩效B.工作计划C.德才兼备D.工作目标 17.影响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 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B.被领导者的特点C.领导的情景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群体 2.沟通 3.领导力 4.态度 5.价值观 二、简答题 1.动机理论包括哪些? 2.群体发展有哪些阶段? 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三、分析说明题 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群体:指为实现特定目标,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影响、互相依赖而形成的组合。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2.沟通:对意思的传达和理解 3.领导力:领导力就是影响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 4.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5.价值观: 代表着基本的信念:“个人和社会接受一种特定的行为或终极存在方式,而摒弃与其相反的行为或终极存在的方式。” 二、简答题 1. 动机理论包括:早期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麦戈雷格的X理论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戴维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当代动机理论:认知评价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 2.群体发展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解体阶段 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归属需要-权力需要-目标实现的需要 三、分析说明题 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一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人职匹配可以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适合的职业 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动机是一种过程,它体现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的强度、方向和持续性。强度:个体试图付出多大的努力。方向:指向有利于组织的目标坚持性:个体的努力可能维持多长时间。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组织行为学考试及答案复习过程

《组织行为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 2.知觉: 3.沟通: 4.群体: 5.气质: 6.性格 二、简答题 1.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观点和管理方式是什么? 2.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什么? 3. 气质对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5. 霍桑试验中,为什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生产效率都提高? 6.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是什么? 7. 根据角色(维护角色、任务角色)将群体分类,并说明如何这些群体的管理? 8.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区别是什么? 9. 分析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是什么? 10.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理解企业员工组织承诺的影响是什么? 11. 精神激励应注意哪些问题? 12.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是什么? 13. 社会知觉的种类有哪些? 14. 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什么? 15. 群体规范的功能是什么? 16. 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是什么? 17.个人如何应对工作压力? 答:1、保持和同事之间和谐的关系。 2、抛弃完美主义标准,适当减低工作要求。 3、推迟满足感,工作中建立先难后易的次序。 4、分清责任,并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5、每天适当做一些体育锻炼活动

三、案例分析题(26分) “上旬拉平”。在安排上旬生产任务时,将难干和易干的活搭配分给每个人,使每个人在上旬完成的生产指标基本拉平,这样不致挫伤他们完成本月任务的积极性。 “中旬超额”。在中旬,把所有容易的活全部安排下去。同时,根据需要也适当安排些难干的活,使多数工人在中旬就可超额完成一些工时。 “下旬稳住”。在中旬已经超额的前提下,下旬把所有难干的活安排下去。这时得奖已成定局,再多干就可多超,即使难干的活也感到义不容辞,勇于承担。 我们的课本中把它做为双因素理论的运用,请解释它是怎样利用双因素理论的? 双因素理论又叫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于1959年提出来的。他认为造成员工对工作不满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公司政策、行政管理、监督、与主管的关系、工作条件、与下级的关系、地位、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当导致的。赫茨伯格把这一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赫茨伯格从案例调查中还发现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社会承认、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负有重大的责任、在职业上能得到发展和成长等。这类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生产率。赫茨伯格把这类因素称作激励因素motivation factor。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第一类因素是激励因素把工作分成中易难三部分逐渐增加员工对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对工作的积极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这些积极感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88237doc资料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88237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目标-途径”理论是( )提出的。 A.菲德勒 B.豪斯 C.布莱克 D.莫顿 2.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 B、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C、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 D、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3.一个人的主要行为特征是: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应不灵活,情绪受抑制,行为的内倾向明显,其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 第一印象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定型效应 5、一般说来态度的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 A 冷漠 B 理解 C 思维 D 意向 6.管理者能直接指导、监督和控制的下属人员的人数或者部门数,称为:()。 A. 管理幅度; B. 管理层次; C. 管理能力; D. 权力距离。

7.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公司没有做到奖罚分明 B.奖励不够及时 C. 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D.员工太挑剔 8. 组织行为学中把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有时会表现出与群体行为一致的行为倾向称为( )。 A.遵从行为 B.服从行为 C.从众行为 D.响应行为 9.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人的动机的因素是( ) A、人对实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B、人对某种目标的重要性的评价 C、人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 D、人所体验到的某种未满足的需要10.这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赢得了你的尊重,在一些事情上你会服从他的判断,说明他具有()。 A、强制权力 B、奖赏权力 C、法定权力 D、专家权力 二、多项选择题(不选、错选得0分,少选得1分,每小题2分,共2 0分) 1、人的价值观体系来源有() A、遗传 B、民族文化 C、家庭教育 D、社会舆论 E、大众传播 2、权力的来源有() A、职位权B、专长权C、分权D、模范权E、集权 3、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将领导作风分为()

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070 课程代码:01880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工商管理;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纸考、比例50%) 一、单项选择题 1.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B) A.观察法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2.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哪一种假设?(A)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3.如果职工A认为自己同职工B相比,所得报酬偏低了,觉得很不合理,因为自己与B 作出的贡献是一样大的。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B) A.增加自己的投入 B.减少自己的投入 C.努力增加B的报酬 D.使B减少投入 4.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A)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A.同质群体 B.异质群体 C.混合群体 D.简单群体 5.“途径——目标”理论是(B)提出的。 A.菲德勒B.豪斯 C.布莱克 D.弗洛姆和耶顿 6.某组织中设有一管理岗位,连续选任了几位干部,结果都是由于难以胜任岗位要求而被中途免职。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C)。 A.组织设计没有考虑命令统一的原则 B.组织设计没有考虑例外原则 C.组织设计忽视了对干部的特点与能力予以要求 D.组织设计没有考虑到责权利对应的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7.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ABD)。 A.管理的两重性 B.人的两重性

C.组织的两重性 D.多学科性 E.多层次性 8.按占优势的心理机制来划分,可把性格分为何种(ACDE)。 A.理智型 B.内倾型 C.情绪型 D.意志型 E.中间型 9.麦克利兰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人的生理需要满足后还有(ADE)。 A.成就需要 B.生存需要 C.安全需要 D.权力需要 E.社交需要 10.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的需要和满足有(ABCD)。 A.安全需要 B.情感需要 C.尊重和认同需要 D.完成任务的需要 E.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 11.菲德勒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是(ABC)。 A.职位权力 B.任务结构 C.上下级的关系 D.个性结构 E.环境结构 12.中华商务中心是一家合资企业,以物业经营为主要业务。目前写字楼租户272家,公寓租户426家,商场租户106家。公司在总经理下设有物业部、市场部、财务部、人事部、公交部、业务发展部等部门。物业部门设置了写字楼管理部、公寓管理部、商场管理部以及其他配套部门。试问,其整个公司和物业部内部的组织结构设计分别采取了哪种部门化或部门划分形式?(AB) A.职能部门化 B.顾客部门化 C.均为职能部门化 D.均为顾客部门化 E.地域部门化 三、判断对错题 13.现代社会里遍地都有组织。(对) 14.态度是天生的。(错) 15.根据期望激励理论,唯有增加职工的工资才能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错) 16.研究发现,在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的多少与群体绩效之间成反比关系。(错)

组织行为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5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 B) A.理论性学科 B.应用性学科 C.实验性学科 D.综合性学科 2.以下不属于 ...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实验法的是( C ) A.现场实验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心理测验法 D.准实验法 3.把能力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力三类,其划分的标准是( C ) A.差异性 B.倾向性 C.适应性 D.独立性 4.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内在主观特征是(D) A.创造性思维 B.创造性需要 C.创造性动机 D.创造性能力 5.组织和员工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是( A ) A.事业生涯管理 B.事业生涯开发 C.事业生涯设计 D.事业生涯选择 6.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是( A )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命令型群体 D.任务型群体 7.群体规范可以规划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方式,这是群体规范的( B ) A.标准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动力功能 8.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是( C ) A.角色知觉 B.角色规范 C.角色同一性 D.角色期待 9.有他人在场会使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是( A ) A.群体促进效应 B.群体凝聚效应 C.群体协同效应 D.群体互动效应 10.心理学家舒兹将人际关系需求分为包容需求、控制需求与( B ) A.尊重需求 B.感情需求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笔记

第一部分:导论: 一、管理的职能 (一)计划: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 (二)组织: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 谁向谁报告工作以及在什么地方做出决策。 (三)领导:激励下属;指导别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 (四)控制:对组织的绩效进行监控以保证事情按预期方向发展,以及纠正重大偏离。 二、管理者的角色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 三、管理者的三大技能 技术技能: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 人际技能:无论是独自一个人还是在群体中,能够与人共事、理解他人和激励他人的能力; 概念技能: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的智力水平。 四、组织行为学

(一)含义:组织行为学(OB)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 效。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1)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 (2)基本模型: A.因变量:一个受某自变量影响的反应 (也是组织行为研究者想了解的). 生产率:对效果(实现目标)和效率(以低成本实现目标)两方面的测量。 缺勤率:指的是没来上班的现象 流动率:指员工永久地离开一个组织,这可能是主动行为也可能是非主动行为 工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由员工自由决定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和作用 工作满意度:代表的是态度而不是行为;由于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 B.自变量:因变量变化的假设性原因;因变量的主要决定因素 (3)研究方法: (4)历史发展(了解) 第二部分:个体 一、传记特征: 对人的了解,最简单的、最容易得到的就是其基本状况信息,比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等。这些信息被成为传记特点(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二、能力 (一)心理能力:从事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心理能力维度:算术、言语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视觉、记忆力 多维智力包括四个亚成分:认知、社会、情绪、文化。 (二)胜任(与优秀的绩效有因果关系的个体特征) 学习理论 三、情绪和心境 (一)定义 情绪: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情绪由具体事件引起、持续时间短、本质上是具体的,且数量很多、通常伴随显著的面部表情、本质上是行动表现。 心境:是一种比情绪更弱并接经常(虽然并不总是)缺乏背景刺激的情感。心境原因通常是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攻略终极版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攻略终极版 1.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2. 态度(名词解释,选择题): 含义:态度是指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赞成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构成:认知,情感,行为。 1)认知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2)情感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体验。 3)行为指个体以某种行为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 3. 工作满意及其影响因素(名词解释、简答题或选择题): 含义:工作满意度是指由于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 影响因素:工作本身、薪酬、晋升机会、主管、同事 ◆事件或条件: 1.工作:工作本身 2.奖励:报酬,数量,公平性,依据合理性; 晋升,机会,机会合理性; 认可,表扬,赞誉,批评等。 3.工作背景:工作条件,时间长短,休息多少,设备,空间宽敞,气温,通风,厂 址等。 ◆人物: 1.自己:价值观,技巧,能力 2.单位其他人:领导(管理风格,管理技能,行政技能) 同事(权力,友好态度,合作互作) 3.单位外其他人:顾客(技术能力) 家人(支持,对职务的理解) 其他(按职位划定) 4. 人格(名词解释): 含义: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进行描述。人格是决定人们的心理行为上的共性和差异性的一套稳定的倾向和特点。 大五模型 ①外倾性: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对关系的舒适程度 ②随和性: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服从别人的倾向性 ③责任心:这一维度是对信誉的测量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教学内容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___个体___。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___系统分析___的方法,并综合运用其他多种学科的知识为手段。 3.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叫做__准实验___ _。 4.个性主要是由个性倾向性和___个性心理特征___两大部分所组成。 5.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___心理与行为状态___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 6.组织行为学认为,领导就是影响和指引他人(个体)或___组织___来实现其目标的行为过程。 7.在通路—目标理论中,领导者发布指示,明确告诉下属做什么,怎么做,这种领导方式是___指令___型领导。 8.可行性原则要求,一项正确的决策必须在现有的___主客观___条件下能够顺利实施。 9.根据成就需要理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前提下,人的最主要需要有三种,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___合群需要___。 10.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__精神状态____,是组织中成员的群体意识和集体态度的总和。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本世纪(C ) A.20-30年代 B.30-40年代 C.50-60年代 D.70-80年代 2.工程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的是(B ) A.人与事的关系 B.人与机器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3.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人的行为,不操纵自变量的方法为( D) A.参与观察法 B.非参与观察法 C.控制观察法 D.自然观察法 4.将性格类型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这是按照哪一个标准划分的(C ) A.神经过程的特征 B.心理活动的倾向性 C.占优势的心理机能 D.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5.气质类型中粘液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C ) A.敏捷活泼 B.小心迟疑 C.缓慢稳定 D.迅猛急躁 6.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是(B ) A.经济性价值观 B.政治性价值观 C.审美性价值观 D.社会性价值观 7.事业生涯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D ) A.父母的支持与反对 B.配偶的合作配合与否 C.主管领导的关心 D.本人对终身事业生涯的设想与考虑 8.当情况紧急、果断的活动极其重要时,应采用的处理冲突的策略是 (A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