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旅游学概论》第九章:旅游的影响

(完整版)《旅游学概论》第九章:旅游的影响

(完整版)《旅游学概论》第九章:旅游的影响
(完整版)《旅游学概论》第九章:旅游的影响

第九章旅游的影响

学习目的与提要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正确认识旅游对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旅游活动对一个旅游地区的影响;学会全面认识旅游及旅游业。本章分三节来学习:

第一节旅游的经济影响

第二节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第三节旅游的环境影响

第一节旅游的经济影响

一、旅游的经济增值效应

理论

二、旅游对目的地经济的

积极作用

三、旅游对目的地经济的

消极影响

旅游的经济影响是指旅游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

济体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的总和,它是旅游所依赖的

经济手段——支付能力的外在表现。

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都表现出与经济之间深刻的依赖

关系。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行为给当地的旅游企业

提供了商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又带动了旅游相

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其直接

表现就是给旅游目的地带来一笔收益。

(一)相关的基本概念

注入的资金不仅仅表现为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收入,而且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经济中的流转而刺激该地经济的发

展,这就是旅游的直接效应。

1. 直接效应

一、旅游的经济增值效应理论

所谓漏损是指旅游的直接营业收入中那些没有进入流

通的税金、储蓄或购买进口商品的部分资金。

2. 漏损

随着旅游业营业收入在旅游目的地经济中逐渐渗透,

不仅会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经济产出总量,还会增加就业机

会和家庭收入。这种效应称之为间接效应。

3. 间接效应

4. 诱导效应

5. 继发效应

由于旅游营业收入存在增值现象,旅游对一个区域经济

的实际贡献远远大于其直接经济效应。

(二)旅游经济增值效应的原理

要测定旅游消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业收入)所带来的

全部经济效应(直接效应+继发效应),一般采用旅游乘数。

旅游乘数是测定单位旅游消费对目的地各种经济现象的影

响程度的系数。

(三)旅游经济增值效应的测定

1. 营业额(营业收入)乘数

2. 产出乘数

3. 收入乘数

4. 就业乘数

(一)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

一个国家赚取外汇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对外贸易的外汇收入,二是非贸易外汇收入。对外贸易收入靠出口商品换取外汇,非贸易收入靠提供劳务取得外汇。旅游业是非贸易收入方面赚取外汇的重要部门。

二、旅游对目的地经济的积极作用

作为非贸易外汇创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创汇具有传统商品出口所不具备的很多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换汇率高。

(2) 结算快。

(3) 不存在关税壁垒。

积极发展国内旅游,它对经济的重要作用之一便是有

助于拓宽货币回笼的渠道,加快货币回笼速度和扩大回笼

货币量。任何实行商品经济的国家,要使整个社会经济正

常运转,必须有计划地投放货币和回笼货币,使流通中的

货币量与商品流通量相适应。

(二)回笼货币,平衡国内供求

旅游在加速货币回笼、促进市场繁荣与稳定方面的作

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发展旅游业适应了国内

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

构的改善,旅游活动的进一步普及,用于旅游消费的支出

将迅速增长。所以,大力发展国内旅游对于回笼货币将会

起到重要作用。第二,旅游会刺激人们对商品的消费欲望,

扩大商品零售额,加速货币回笼。旅游消费是一种综合性

的高级消费形式,它比日常消费更多、更快地回笼货币,

从而减轻由于人们手头货币过多对市场造成的压力,缓解

国内供求矛盾,促进市场的稳定和繁荣。

旅游业的发展既依赖于目的地中相关经济部门和行业

的配合和支持,同时也可带动和促进相关经济部门和行业

的发展。

(三)带动各经济部门和行业的发展

1. 刺激与旅游业有关的基础设施和上层设施的发展

2. 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3. 增加对农副产品和其他商品的需求

4. 改善投资环境,刺激外商投资

5. 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来增加就业机会。随着国家经济的

发展,产业结构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生

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将有大幅度的提高。服务业的扩大使

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

(四)增加就业机会

(1)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创造就业机会的成本

比其他行业低。

(2) 旅游业就业岗位层次丰富。旅游业中岗位层次众

多,而且很多岗位不需要很高的技术,这就可以给予广大

尚不具备技术专长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就业问

题方面意义尤为重大。就创造就业机会来讲,旅游业具有

两大优势。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没有足够的税收,

国家便难以有效地提供国防和治安等公共产品。发展旅游

业(无论是国际旅游还是国内旅游)可以增加国家的税收。

国家的旅游税收目前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国际旅

游者获取的税收,主要包括入境签证费,出入境时交付的

商品海关税,机场税和执照税等;另一方面来源于旅游业

的各有关营业部门,包括各旅游企业的营业税和所得税等。

(五)增加政府税收

随着区域性旅游的发展,国内旅游带来了国内财富的

移动和再分配,往往是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地区居民把钱流

向经济相对落后、收入低的地区去,这种外来的“经济注

入”刺激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加速当地经济发展的步

伐,从而有助于缩小地区差别。

(六)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

(一)可能引起物价上涨

虽然旅游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

是,如果旅游目的地忽视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

调旅游业的发展,就可能会扩大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负面

效应,甚至会导致得不偿失的结果。

三、旅游对目的地经济的消极影响

由于外来旅游者的收入水平较高或者旅游消费攀高的

缘故,旅游者的消费能力一般高于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因

而他们能够出高价购买吃、住、行、游、娱以及旅游商品。这难免会引起旅游目的地物价上涨。

(二)可能影响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

产业结构不正常变化的结果是,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

扩大了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却是农副业产出能力

的下降。如果再加上前述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很可

能还会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安定。

(三)过于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

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宜过于依靠旅游业来发展自己的经

济,主要因为

(1) 旅游需求的季节性。作为现代旅游活动主要组成

部分的休闲度假旅游有很强的季节性。

(2) 旅游需求的高弹性。旅游需求不仅受客源地居民

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和有关旅游的流行时尚的影响,而

且还受到目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乃至自然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一、旅游对旅游者的积

极作用

二、旅游对目的地社会

文化的积极作用

三、旅游对目的地社会

文化的消极影响

旅游活动的开展之所以会对社会文化,特别是旅游

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具有影响作用,其原因有二:第一,

从本质上讲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

旅游审美活动的内容异常丰富,它除了导引人们观赏秀

美奇丽的自然景观之外,还会使其对文物古迹、建筑园

林、绘画雕塑、书法篆刻、音乐舞蹈、民风民俗、饮食

服饰、社会时尚等众多人文的东西产生广泛的兴致。旅

游者不仅要去接触、了解并学习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同

时也会通过交流展现自身特有的社会文化,从而潜移默

化地影响并改变旅游目的。

(一)丰富人生阅历,增长知识

旅游是人们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有效途径。通过旅

游,人们可以了解世界、熟悉社会、丰富人生阅历、增

长知识和才干。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人们突破惯常环

境对思维的束缚,使人们开阔眼界,改变落后的观念。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所不可避免

的环境污染问题,促使生活在单调、枯燥、紧张的环境

之中的人们更加向往能够经常地、适时地改换一下生活

环境,回到安谧、优美的大自然中去,以便恢复体力、

焕发精神,从而增加人们对人生的热爱。

一、旅游对旅游者的积极作用

(二)促进身心健康

(三)培养爱国情操

(一)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旅游作为人民之间普遍性社会交往的一种活动,不仅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而且有助于加强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建立。在这个意义上,国际旅游活动的开展在缓和国际关系以及促进在国际事务中实行人类和平共处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积极作用

(二)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民族文化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的旅游资源。为

了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在旅游开发中,必然要发掘、

整理、恢复一些濒危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当地传统

的音乐、舞蹈、戏曲等重新受到重视和发掘;传统的手

工艺品又得到发展;一些被毁坏的历史建筑又得到恢复

或维护和管理,从而使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随着旅游开

发而重获新生。

(三)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旅游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已经在现代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中得到证实。反过来,旅游又给科学技术的发展以重要的影响。旅游活动从来就是科学研究和技术革命的一种手段,在旅游发展的各个阶

段,都曾有不少人以科学考察为目的,为完成某项科研任务而参与旅游活动。

(四)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旅游开发不仅在于对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还要对

旅游资源所在地与之相关的接待条件进行相应的开发和

建设,才能使旅游资源所在地形成一个有吸引力的旅游

环境或接待空间,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虽然提

高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

施,建设旅游上层设施等开发活动,主要是为了发展旅

游业,但客观上也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方便了

当地人民的生活,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

量。

(一)旅游带来的精神污染

旅游,特别是国际旅游会给旅游目的地带来道德观

念、政治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消极影响。由于来自

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人生

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其中,有些是良好的、可取的,有些则是颓废的,低级庸俗的、腐朽没落的。

三、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二)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当越来越多的外来旅游者大量涌入旅游目的地时,当

地旅游业为了通过满足旅游者某种特定的经历和享受符合

其本国水准的生活条件,而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往往把质

量上乘的消费品优先供应给肯出高价并且以外汇支付的旅

游者,各种服务也优先保证旅游者的需要,这就造成了旅

游者直接与当地居民争夺有限资源,这不仅会影响当地居

民的正常生活,还会激起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怨恨,从而

造成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

(三)当地文化的商业性仿造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们在特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下,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创造积累而形成的。因此,

无论是传统的民间习俗、庆典活动,还是传统工艺都有

其传统的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和特定内容及方式。然而,由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旅游者又需要“快餐”式地体

验当地文化,于是一些具有观赏性、表演性的传统文化,就不再按照传统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而是为了满足

旅游者的需求,随时都会被搬上“舞台”。

第三节旅游的环境影响

一、旅游对目的地环境

的积极作用

二、旅游对目的地环境

的消极影响

旅游与环境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旅

游发展以优质的环境为前提;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又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

优质的环境是旅游发展的前提。为了吸引旅游者并满

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开发必然力求造就并维持良好的旅游环境,这些开发建设活动客观上会起到改善旅游地物质环境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改善道路,改善交通运输服务等基础设施;增加休闲娱乐场所以及相关设施的数量;维护、恢复、整修古迹遗址和历史建筑;改善旅游接待区的环境卫生;对旅游地居民进行旅游教育,提高居民的素质等。

旅游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主要来自于旅游供给

和旅游需求两个方面

一、旅游对目的地环境的积极作用

二、旅游对目的地环境的消极影响

(一)旅游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阿尔卑斯山脆弱的生态正在受到严重威胁。阿尔卑斯

山每年接纳5000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由于它地处欧洲的心脏,每年大约有200万辆客车穿越这一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接纳急剧增加的冬季运动旅游者,修建了大约4.1万条滑雪道,每小时能够接纳150万名滑雪者。大规模的旅游活动带给这一地区的损害显而易见(二)盲目的旅游开发造成对景观的破坏

从环境美学的角度看,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是“破坏性

的建设”,也是旅游开发“污染”,会直接造成对景观的

破坏。

(三)大规模的旅游活动使生态环境失调

本章小结

复习与思考

旅游学概论主要参考文献

旅游学概论主要参考文献 1. 孙文昌,郭伟编著.现代旅游学(第2版).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2. 章必功.中国旅游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3.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 刘住著.旅游学学科体系框架与前沿领域.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5. 查尔斯·R·格德纳, J·R·布伦特·里奇著李天元,徐虹, 黄晶译.旅游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 张晓萍,李伟著.旅游人类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7. 李天元主编.旅游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尹德涛等著.旅游社会学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9. 克里斯·库珀等主译张俐俐, 蔡利平旅游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 谢彦君著.基础旅游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11. 伦纳德·J·利克里什,卡森·L·詹金斯著.程尽能等译.旅游学通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12. 王健民著.旅行社产品经营智慧.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3. 宋子千著.旅行社经济分析.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14. 孙宗虎,肖书民编著.旅行社管理流程设计与工作标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15. 杜江,戴斌著.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16. (美) 马文·塞特龙, 佛瑞德·德米科, 欧文·戴维斯著.张凌云, 李天元译.饭店与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7. (加) 罗伯特·C. 刘易斯, 理查德·E. 钱伯斯著.徐虹主译.饭店业营销领导:原理与实践.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8. (加)刘易斯等著.谢彦君等译.饭店业营销案例(第三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9. 戴斌等著.饭店品牌建设.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20. 巫宁编著.旅游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经典案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21. (美) 约翰·沃德,乔·佩帕德著.吴晓波,耿帅译.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2. 肖江南. 旅游信息管理.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23. 陈志辉,陈小春. 旅游信息学.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4. 贾鸿雁. 旅游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5. 黄娟琴. "3S"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及其展望. 国土资源遥感,2004,(3) 26. 波林·谢尔登著,武彬译. 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 旅游学刊,1995,4. 27. 保继刚等著.旅游景区规划与策划案例.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 28. 李俊清,石金莲编著.生态旅游资源.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9. 张超著.旅游目的地产品差异化理论与实践.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30. 张晓萍,李伟著.旅游人类学.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1. 马耀峰,李天顺, 刘新平著.旅游者行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32. 黄翔著.旅游节庆策划与营销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3. 李志刚.旅游市场监管与品质保障.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34. (英)约翰·斯沃布鲁克(John Swarbrooke)著.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5. A.J. 维尔著.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1998年 第4期 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 丁家钟Ξ3 贺云翱 摘 要:长江文化是指长江流域地区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与集聚,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作为内涵广博的文化体系,它由巴蜀文化、荆楚—湖湘文 化、吴越文化三个亚系组成,其中吴越文化生存于长江下游地区。广义的吴越文化指有人类 产生以来存在于先秦时代吴、越立国地区的一切文化现象,它具有“饭稻羹鱼”的经济结构和 饮食习惯,以及善驾舟、鸟崇拜、干栏式建筑、 “文身断发”习俗、尚绿、灵动、情感细腻等文化特征。吴越文化在勇于开拓和善于开放的文化心态作用下,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调整和更 新文化内涵与机制,同时始终保持特色与传统,其发达的玉文化、瓷文化、丝绸文化体现了“丽 质秀色”的品性,对中华文明特质的形成有着殊多贡献。 关键词:长江文化 吴越文化 在“多元一体”(费孝通先生语)的中华文明体系中,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无疑是两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它们互相存在,互相撞击,互相融会,互相补充,从而造成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刚柔互济、绚丽多姿、绵延不绝的特性。直到今天,“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仍在呼唤着“长江文化”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以不断增进我们民族的活力和激情。 在传统学术研究中,“黄河文化”一直占有主要位置,但从80年代后期以来,“长江文化”逐渐受到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界的普遍关注,它以新的资料和新的视角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的视野,使人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过程要比过去的认识复杂得多。应该说,长江文化课题的提出和起初的研究,与考古学发现有直接关联,从170多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到8000多年前的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水稻栽培技术,从7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的漆器、干栏式建筑工艺及牙雕、制陶、发达的原始农业到5000年前左右的良渚文化制玉体系的形成,从3000多年前浙、赣一带原始瓷器烧制工艺的广泛使用到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三星堆、皖南沿江地带青铜铸造业的兴起,从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出现的5000多年前的古城群落到2000多年前富有特征的楚国礼仪重器的相继出土,这一系列的文物大发现刷新了以往的历史文献记录,修改着过去一个个已成的学术结论,迫使人们面对大量新的科研材料,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文明的渊源、初发地域、发生过程、结构与体系、后来演变的动力机制、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由此,“长江文化”作为一项涉及多学科的学术课题吸引了各方面学者的参与。 Ξ苏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苏州215006)

智慧树知到《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章节测 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发源于19世纪中叶的。 A:美洲 B:欧洲 C:亚洲 D:非洲 正确答案:欧洲 2、目前国内学者较统一的认识是我国乡村旅游开始于。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正确答案:20世纪80年代 3、下列选项不是体现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意义的是。 A: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B:增加农民收益,让农民脱贫致富 C: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D:有利于城乡结合 正确答案:有利于城乡结合

4、本土化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 A:普通因素 B:重要因素 C:关键因素 D:次要因素 正确答案:关键因素 5、下列选项符合乡村旅浙游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A:特色化 B:品牌化 C:规模化 D:时尚化 正确答案:时尚化 第二章 1、乡村旅游开发的核心是的开发和组织。 A:旅游资源 B:旅游产品 C:旅游市场 D:旅游要素 正确答案:旅游产品 2、乡村旅游资源是以为基础、人文因素为主导的人类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文化景观。 A:自然环境

B:地理环境 C:社会环境 D:经济环境 正确答案:自然环境 3、乡村旅游商品是乡村居民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不断挖掘地方特色而形成的食品、特产和传统工艺等,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A:民俗文化 B:自然文化 C:历史文化 D:乡村文化 正确答案:乡村文化 4、一个乡村社区的文化气质、精神面貌、生活习惯又形成一种特有的气氛,即的氛围。 A:自然景观 B:社区文化 C:人文景观 D:乡村文明 正确答案:人文景观 5、乡村的节庆、农耕等活动均具有很强的可性。 A:群聚 B:融合 C:参与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基本特点? ⑴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⑵商贸旅行在旅游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⑶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极其附庸阶层。 4、试分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⑴生活环境的变化产业革命的成功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很多人的生活地点转移到工业城市。城市生活和城市环境带来的身心压力,促使人们产生了适时回归自然地追求。 生活地点的变化对产业革命之后的旅游活动的规模扩大是一重要的刺激因素。 ⑵工作性质的变化农业劳动开始为枯燥、重复的单一性机器大工业劳动所取代。工作性质的这一变化势必会促使劳动者强烈要求休假,以获得喘息和休整的机会。 ⑶阶级关系的变化使得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 ⑷蒸汽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使得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6、为什么人们普遍将托马斯·库克视为旅游业的先驱? 答:⑴公众性:这次活动具有广泛的公众性,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这些人为参加这次活动而聚合在一起,活动结束后便四散而去,彼此不再有任何的联系。这与现代旅行社组织的旅行团的情况基本相同。

⑵规模大:这次团体旅游活动的参加者人数多达570人,其规模之众不仅在当时是绝对空前而且在此后的世界上也不多见。 ⑶全程陪同:托马斯·库克本人不仅发起、筹备和组织这一活动,而且从始至终随团照顾。这一点是现代旅行社托马斯·库克的最早体现。 7、分析二战后来也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认识这些原因的意义何在? ⑴世界人口的增加 意义:成为战后旅游需求规模迅速增长的客观基础。 ⑵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 意义:对旅游活动的迅速恢复和普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刺激作用。⑶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意义:不仅意味着旅行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刺激了人们对外出旅游的需求。 ⑷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 意义:使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是出游人数大为增加,也使得出游距离和停留时间的延长成为可能。 ⑸城市化进程加快 意义:成为促使战后旅游需求增长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 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 意义:对促成二战后旅游需求的增长也有积极影响。 ⑺旅游目的地政府在发展旅游业和便利旅游者来访方面采取的支持与鼓励。 ⑻旅游目的地在景点和旅游设施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

无锡的文化旅游现状和待开发方向

无锡的文化旅游现状和待开发方向-旅游管理 无锡的文化旅游现状和待开发方向 陈枫叶 无锡市坐落于太湖畔,风景优美,有“太湖明珠”之称。无锡也是一个旅游城市,在当前“文化旅游”理念兴起的风潮下,我认为无锡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并成为其特色,促进其旅游业的发展。 一、什么是文化旅游 我们把文化旅游定义为: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文化旅游以“文化”为旅游对象,强调“感知”、“体验”的旅游过程。相比普通的观光旅游,它提升了旅游效率,以获得文化知识或文化体验为主,是比较高级的旅游类型。 二、无锡的现有的文化旅游景点 无锡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文化”之于无锡,并不陌生,吴文化、佛教文化等。 另一方面,灵山景区的开发已经较有文化旅游理念,比如九孔灌浴景点和梵宫景点等。下面我分别详细分析: (一)九龙灌浴 九龙灌浴的主体是全身鎏金的小太子坐于巨型莲花之中的造型,造像宏伟壮观,但其音乐表演的设计更符合文化旅游的理念:随着音乐奏响、莲花开合,太子佛从中徐徐升起,在九龙喷水形成的水幕中自转一周,当乐声飞扬、泉水灵动,给观赏者全新的视觉和心灵感受,动态地再现了佛祖释迎牟尼诞生时的场景。(二)灵山梵宫

位于灵山胜境景区的东侧的灵山梵宫,绿树掩映,碧水环抱,庄严神圣,气势磅礴。梵宫的建造,从细节到打造的活动,都很注重游客的体验:走在高大的梵宫廊厅,如同漫步在艺术的长廊,廊厅两侧“世界佛教传法图”的巨幅油画,以时间为序,以佛教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为主题,生动地展示着佛教传播交流的历史图景;廊厅中央的塔厅,华美、辉煌,气宇轩昂的穹顶、超大体量的渗透佛教元素的东阳木雕,都给人们以神圣神奇之感;梵宫的镇宫之宝——巨制琉璃浮雕“华藏世界”,展示了佛教“华藏世界”的光明、圆融和智慧;集佛教论坛、梵音演艺于一体的多功能超大型圣坛,把当代光影声控、室内场景制作等高科技手段运用到极致的极品之作,不定期举行中外佛教论坛,并每天定时上演传奇剧目《觉悟之路》的圣地。 (三)佛教文化博览馆: 佛教文化博览馆,也是一个具有文化旅游理念的景点。它展示了中国丰富的佛教文化内容。整个展馆面积宏大,展馆众多,格调高雅,利用详尽的文字介绍、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向游客全面展示着佛教的历史起源、传播、流变。(四)灵山佛教活动 灵山的文化旅游理念还表现在其举办的各类型活动中,比如、佛诞法会、无锡灵山盛会等,这些活动让游客参与到佛教的文化当中去;甚至佛教协会第七届第三次理事会议、世界佛教论坛也曾在灵山举行,使得灵山景区的档次不与一般宗教景区相同。当地人的佛教意识逐渐增强,参与佛教活动的兴趣随之越来越浓厚,甚至越来越多人成为信徒,都是灵山体验性文化旅游的发展成果。 三、无锡尚可开发的文化旅游方向 (一)灵山佛教文化旅游

生态旅游教学大纲

《生态旅游》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开课单位:旅游系适用专业:景区管理与森林生态旅游 修课方式:必修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总学时:36 推荐教材:《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张建平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参考书:《生态旅游》田里、李常林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旅游的一些理论知识体系,明确生态旅游的内涵、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最本质的区别,了解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通过学习生态旅游的专业知识,适应景区规划和森林生态旅游管理工作岗位的需求。 三、课程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重点 第一章绪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研究对象与活动规律。熟悉我国与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概况,基本了解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重点是掌握生态旅游的研究对象与活动规律。 第二章生态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生态旅游产生的五个原因,结合生态旅游发展的实例,理解生态旅游是之所以能在短时期内迅速崛起并迅猛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旅游市场内外的诸多因素。熟悉生态旅游的产生模式,主动式和被动式。重点介绍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动模式发展生态旅游的概况和以哥斯达黎加为代表的从被动模式发展生态旅游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掌握生态旅游发展的三个阶段,对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与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做对比。重点分析黄石国家公 园的管理经验,借鉴其可取之处。 第三章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生态学原理、环境伦理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在生态旅游区的规划和管理中对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加以应用,对生态旅游旅游区的发展有着长远和深刻的指导意义。以辽东半岛的蛇岛和承德旅游区的生态系统为案例进行分析,介绍生态学的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使旅游区生态环境恶化,从而理解和掌握生态学和环境伦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观点。介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缘起和发展的三个里程碑,结合相关文章,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概念和内涵。重点是环境伦理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难点是生态学原理的掌握和理解。 第四章生态旅游的体系结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性质和特点,通过举例说明生态旅游和其他类型旅游活动的区别。认识生态旅游与其相近旅游形式之间的关系,掌握之间的差异,能够更好的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重点介绍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生 态旅游与大众旅游的区别。重点是明确生态旅游的概念,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 第五章生态旅游的效益

生态旅游 大纲

《生态旅游》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5272C 课程类别:专业课 开课单位:管理学院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周学时:2 学分:1.5 先修课程:景区服务与管理 建议修读学期:6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掌握旅游产业的最新动态,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的视角看待旅游发展,并在熟悉相关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以及建筑规划等多学科的基础上,掌握生态旅游相关的基本概念,生态旅游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以人与自然关系、生态美及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根据生态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主体(生态旅游者)、客体(生态旅游资源)、媒体(生态旅游业)和载体(生态旅游环境)四大基本条件,形成生态旅游系统的构架,进而为进一步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旅游专业素质和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序言 基本要求 1. 了解当今世界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2. 熟悉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大事。 教学重点 1. 世界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2.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大事 教学难点 1.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大事 教学内容 1.1 生态旅游出现的时代背景 1.2 世界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1.3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概况及重大事件 第二章生态旅游的基本理论 基本要求 1. 了解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 2. 掌握生态旅游的要点和特点。 教学重点 1. 生态旅游的两大要点、三大标准、四大功能 2. 生态旅游概念的三大要点 3. 生态旅游活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生态旅游活动的特点 教学内容 2.1 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 2.1.1 生态旅游的两大要点 2.1.2 生态旅游的三大标准 2.1.3 生态旅游的四大功能 2.2 生态旅游的要点和特点 2.2.1 生态旅游概念的三大要点 2.2.2 生态旅游活动的特点 第三章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基本要求 1. 掌握生态旅游三大理论基石。 2. 熟悉认识生态旅游系统。 教学重点 1. 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生态旅游 2. 生态美理论与生态旅游 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旅游 4. “四体”生态旅游系统 教学难点 1. 生态美理论与生态旅游 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旅游 教学内容 3.1 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生态旅游 3.1.1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程 3.1.2 对自然价值的重新思考 3.1.3 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

各旅游区域的特色

关东文化、林海雪原旅游区:黑、吉、辽 燕赵文化、京都要地旅游区:京、津、河北 黄河文明、名山胜迹旅游区:河南、山东、山西、陕西 吴越文化、水乡园林旅游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荆楚文化、名山大湖旅游区:湖北、湖南、江西 民族风情、岩溶山水旅游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 岭南文化、南国风情旅游区:广东、福建、海南 多元文化、海岛风光旅游区:台湾、香港、澳门 丝路文化、草原风光旅游区: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 藏族文化、雪域高原旅游区:西藏、青海 关东文化、林海雪原旅游区:黑、吉、辽 关东文化旅游区特色的旅游资源:冰雪文化、湿地文化、宗教文化、流人文化、边疆文化。首先,在物质文化方面,它的生产结构在明清时期呈现出从农业、渔猎、采集、游牧并存向以农业为主、其他为辅的转变,到清末民初以后,随着汉族人口的大量出关,进一步形成农业生产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结构。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就产生了农家旅游,农家乐等系列旅游资源。 其次,在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方面,关东文化区别于中原和关内其他文化的特点表现为:以豪放、旷达、质朴厚重、宽厚包容而绝少排他性为特点的关东人群体性格特征。这也就产生了许多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游、民俗风情游、休闲度假游、工农业游等,民间剪纸画﹑东北大秧歌、东北民歌和莲花落等等都是关东的特色文化。 这些特色的文化传统对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对于南方的人们北方的冰雪文化旅游更是一个很好吸引效应,还有北方人民特有的豪放、旷达、质朴厚重、宽厚包容的精神及丰富的文化底蕴都对全国游客甚至是全球游客都有很的吸引力。 燕赵文化、京都要地旅游区:京、津、河北 自元朝以来,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就在河北省中心位置。北京是燕赵大地的主体区域之一,并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京都文化。无疑,京都文化是燕赵文化也就是河北文化的一部分。河北其他区域的人虽然在说话口音上与北京人有所差别,但其共性还是主要的。所以,河北大地是孕育京都文化的母体。京都文化是燕赵文化的子文化。这是燕赵文化的特征之一,也是其区域优势之一。 京都文化突起于河北的腹心,由于政治优势,对其周边地区有强大的辐射力,并影响了省内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所以,在河北各地区之间又产生了若干子文化区。河北南北部地区的文化有所不同,东西部地区文化更是有一定差异,表现出了不同地区的地域特性。就语言口音区分,河北省可分为冀西北、冀东、天津、冀中、冀中南、冀南等子文化区。这些区域文化有燕赵文化的共性,又有一定的个性。河北有着文武兼备的文化底蕴,并且还是个文化产业大省 近代中国,就文化产业而言,基本上为戏剧、曲艺、绘画、杂技几大类。可以说,北京的文化产业基本为同属燕赵文化的京都文化及河北文化所占据。 清末及民国,戏剧是当时最大文化产业。河北是有全国影响力的戏剧大省。当时,各种戏剧的戏班进京,都要经过河北冀中地区。这促进了河北戏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昆曲为例,虽然源于江苏昆山,但传入燕赵大地后,形成了以保定高阳为中心的北派昆曲。在此推动下,河北不仅有邯郸的平落,石家庄的丝弦,保定的老调,唐山唐剧等小剧种,而且还产生了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即河北梆子及评剧。河北梆子产生过被誉为“女伶之首”的刘喜奎。评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九章旅游影响 第

第四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 《我们共同的未来》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模式。 《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需求,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环境持续性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又不妨碍满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既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又保证旅游者、目的地居民的利益,实现旅游业长期稳定与和谐、协调发展。 1995年4月西班牙 核心: 代际公平 增进理解加强意识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物质环境承载力 承载力

设施用地承载力 生态环境承载力 社会承载力 旅游承载力是指一个旅游目的地在不使当地环境质量和游客经历感受下降的前提下,所能吸纳游客参观的最大能力 二、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政府 (社区) 旅游者 开发商 复习题 ◆动动脑 1.旅游业在解决一国就业问题方面有哪些作用? 2.为什么过重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 3.旅游业的发展如何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4.2004年年底,我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试分析“红色之旅”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 5.在预防和控制旅游的消极影响方面,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动动嘴 1.有观点认为,对于一个大国来讲,其经济不宜过重依赖旅游业。你是赞成或反对这种观点?为什么? ◆动动手 查阅资料,就“旅游对经济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

旅游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旅游学概论》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观光”一词最早来自中国古代名着_______上的“观国之光”。 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从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的团体旅游,这标志着_______及_______的开端。 3.旅游承载力决定着可持续旅游发展的_______. 4.根据旅游学对旅游活动类型的分类,按_______划分,可将旅游活动分为航空旅游、铁路旅游、汽车旅游和游船旅游等多种类型。 5.在旅游统计中,某一旅游景区的平均单位面积接待旅游者的人数,被称为“_______”。 6.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二大客观因素是:足够的_______和足够的_______. 7.美国旅游学家罗伯特.W.麦金托什提出,旅游动机可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_______方面的动机、_______方面的动机、_______方面的动机、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8.一个旅游点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初创期、_______期、_______期、衰退期等四个阶段。 9.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包括食、宿、游、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要素。 10.旅游_______是一种使用价值,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 11.考核一个饭店的等级时要从其“硬件”和“软件”、_______的数量和提供服务的质量等方面同时评定。 12.旅游服务产品的外部质量是指能够符合并满足_______. 13.从50年代至今,_______地区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 14.企业将目标市场重点化的目的是集中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更有效地开展_______. 15.旅游所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经济、社会和_______等方面的影响。 16.旅游业属于第_______产业。 17.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制定相应_______,对于防止和控制旅游饱和或接待量超负荷是非常重要的。 年4月15日,中国_______旅行社成立。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旅游统计中,旅游接待地计算来访活动人天数的方法是:来访旅游人次() A.乘以人均逗留天数 B.乘以总逗留天数 C.除以人均逗留天数 D.除以总逗留天数 2.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属于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A.旅游饭店 B.旅游景点 C.旅行社 D.旅游交通 3.根据美国学者斯坦利.C.帕洛格提出的影响旅游动机的心理类型模式指出,心理类型越是靠近()型者,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就越大。 A.自我中心者 B.近自我中心者 C.多中心者 D.近多中心者 4.根据国务院1985年颁发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不对外招徕,只接待境外游客的旅行社被称为() A.一类旅行社 B.二类旅行社 C.三类旅行社 D.四类旅行社 5.独立饭店与连锁饭店的最主要区别在于() A.饭店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B.饭店的规模不同 C.饭店的等级不同 D.旅游者逗留期的长短不同 6.我国的旅游出口市场中,旅游者的流动与旅游收入的流动是()

(完整版)旅游学概论教案-9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教案首页 任课教师雷艳职称___助教____ 备课日期2012-11-25 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选用教材《旅游学概论》 本次授课的章节课题__第九章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课型理论讲解、讨论思考授课时数 2 本次授课的目的及要求 了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了解目前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了解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 本次授课的重点、难点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次授课教具及参考书 教具:多媒体;参考书:李天元《旅游学概论》、张培《旅游学》、张树夫《旅游市场销售》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视频举例演示、提问讨论、分析案例等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思考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次授课小结与改进措施 通过图解举例和视频演示,提出问题和分组讨论,使学生主动思考,学习和掌握概念性的知识,并且能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教学内容书写在本页后面

旅游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旅游活动和旅游学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既为旅游吸引物,包括了食住行游四个基本要素和购娱两个非基本旅游要素)、旅游媒介体(是指帮助旅游者完成其旅游经历和体验,为其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 2、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综合性。 3、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差别:是否跨越国界、消费水平不同、逗留时间不同、便利程度不同、经济作用不同、发展时序不同。 4、古代旅行:(1)远古时代的人类迁徙(具有求生性的特点)(2)原始社会晚期的旅行活动(是为了进行物品交换性质的易货贸易以及了解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情况,是自发产生的以一种经济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活动)(3)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外出易货贸易的需要而展开的一种经济性活动)(4)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商贸旅行、士人漫游(李白杜甫)、宗教旅行(玄奘鉴真)、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李时珍)、公务旅行(张骞郑和、帝王巡游(泰山封禅))。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消遣性旅行在规模上超过传统的商贸旅行、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不断壮大、国际旅游活动持续发展。近代旅游活动发展的原因:工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交通技术革新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业的诞生和发展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的原因: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5、旅游学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6、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旅游学形成的学科基础有:经济、管理、地理、心理、社会、生态、美学、统计。旅游学的体系结构:旅游活动模块、旅游产业模块、旅游管理模块。 7、旅游活动:表现为一种短期性的生活方式,又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 8、旅游: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其他原因,暂时离开自己的惯常生活环境或工作环境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旅行,及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活动。 9、旅游本质:一种以获得心理上的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愉悦过程 10、旅游学研究对象:要素论:1.旅游活动过程的构成要素(六大要素)2.旅游活动运行机制中各要素(旅游活动主体客体媒介)旅游学的研究内容:旅游者、资源、产品、市场、业、组织、影响。 第二章旅游者 1、对有关术语的定义:居民:在短期初访他国之前,已经在本国至少居住了12个月以上的人。国际旅客: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旅行,连续停留时间少于一年,主要访问目的不是去从事从所到访问国家获取报酬的活动的人。国际旅游者:24小时以上少于一年。国际一日旅游客:不足24小时且未在所到访问国家住宿设施内过夜。过夜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逗留24小时的游客。一日游游客: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作短暂访问,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游客(包括在海上巡游度假过程中到访并上岸访问的邮轮乘客) 2、国内旅游者:是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前往我国大陆境内其他地方旅行和访问,并在目的地的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旅客。国内一日游游客:10千米以外,不超过6个小时但不足24个小时,并未在目的地的住宿设施内停留过夜的国内游客。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问题的提出、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足够的闲暇时间、其他客观条件 3、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身体(康体旅游)、文化(文化旅游/软探险)、社交(人际)、地位和声望、购物(商务、会议、修学旅游)。几种旅游动机:观察异国人民的生活状态、游览风景名胜、了解新鲜事物、体验某种浪漫生活、参加冒险、有益健康、访问自己的出生地、

09第九章旅游服务合同(4)

第九章旅游服务合同 一、判断题(判断对的请选 A,判断错的请选B,并将所选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I. 狭义的旅游服务合同既包括旅行社与旅游者就旅游服务签订的合同,也 包括旅行社与交通、餐饮、住宿等履行辅助人签订的关于履行旅游服务的合同。P167() 3. 旅游服务合同可以被界定为:是指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签订的,约定双方在旅游活动中享有权利的协议。P167 () 4. 旅游服务合同的内容是组织、安排旅游活动,即双方的权利义务。包括 旅行社向旅游者提供事先设计好的旅游产品,或者根据旅游者的要求,提供相应的设计、安排等,并向旅游者提供约定的旅游服务。P167 () 5. 旅游服务合同的标的是旅行社的服务行为。包括提供餐饮、住宿、游览等服务行为。P167 () 6. 由于旅游服务具有追求精神享受的活动,具有履行的异地性和时间上的 持续性等特点,旅游合同又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合同,《旅游法》对此类合同及其 类型进行了明确的规定。P168 () 7. 在法律适用上,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效力优于旧法”的原则,应当优先适用《合同法》关于旅游合同的的规定,《合同法》没有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适用《旅游法》的规定。P169 () 8. 包价旅游合同,是指旅行社预先安排行程,提供或者通过履行辅助人提供交通、住宿、游览、导游或者领队等三项以上旅游服务,旅游者以总价支付旅游费用的合同。P168 () 9. 一般地,与旅游者订立包价旅游合同的主体是地接社。地接社则是在目的地接待旅游者的旅行社,它不是包价旅游合同的主体,而是受组团社委托的履行辅助人。P168 () 10. 履行辅助人,是指与旅行社存在合同关系,协助其履行包价旅游合同义务,实际提供相关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包括交通、餐饮、住宿、 景区等经营者。P170 ()II. 包价旅游合同的标的是关于旅行的全部或者综合给付。P169 () 12. 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有效。P171 () 13. 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 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

旅游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七版李天元

旅游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七 版李天元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1.人类最初自愿外出旅行活动主要是贸易经商 2.据研究,“观光”一词来源于古文“观国之光”,最早出自《易经》 3.中国封建时代的水路交通有大运河,陆路交通,秦朝有驰道、直道、新道、五尺道,以及传递官方文书的馆舍机构驿站。 古罗马帝国也修筑了许多宽阔的大道,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较为完善的道路网络系统,由于交通便利,夏季不少当权者或富有者都会外出旅行,一般都是离开城市前往沿海地区避暑和游览。 4.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旅行活动有:文史考察旅行(如:司马迁)公务旅行(如:张骞通西域)、士人漫游(如李白杜甫)、宗教旅行(如鉴真、法显、玄奘)、航海旅行(郑和下西洋)和科学考察旅行(李时珍、徐霞客)。欧洲封建时期典型而明显的旅行活动,是朝觐旅行或宗教旅行。 5.封建时代中外旅行活动,消遣性质或非经济目的旅行活动的参加者一般为统治阶级 6.蒸汽动力用于交通工具,铁路运输的出现,对旅游活动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乘坐火车旅行有明显的优点:1.费用低2.速度快3.运力大4.通达范围大 7.托马斯·库克一系列与旅游有关的活动 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将多达570人的游行者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送往拉巴夫勒参加禁酒大会。这次活动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次商业性旅游活动,因此,他本人也就成为旅行社代理业务的创始人。它是人类第一次利用火车组织的团体旅游,它是近代旅游活动的开端。

1845年托马斯·库克放弃了木工的工作,开始尝试从事具有商业性的旅游组团业务代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专职的旅行代理商。同年夏,首次出于商业赢利目的,他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这次团体旅游是从莱斯特出发途中经过若干地点停留访问,最终目的地是英格兰西部的海港城市利物浦。并编发了导游手册—《利物浦之行手册》分发给旅游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这次旅游的组织方式更具现代包价旅游的特点,体现了现代旅行社的基本特征,开创了旅行社业务的基本模式。 1846年,托马斯·库克亲自带领一个旅行团乘火车和轮船到苏格兰旅行。为每个成员发了一份活动日程表,还为旅行团配置了向导。同年,并编写了《苏格兰之行手册》此后,他每年都要组织大约5000多人在英伦三岛之间旅行。每次他本人都亲自陪同,编印旅游指南。他成功地把铁路、水路和地上交通设施紧紧联系在一起。旅行业务得到较大发展。 1851年5月,为了展示英国工业革命成果在伦敦建造了“伦敦水晶宫”举办一次大展览,此为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托马斯·库克决心抓住这个机会扩大旅行业务。在展览开幕前,他遍访英格兰中部和北部主要城市,组织各地旅客赴伦敦参观展览。为此,他还创办名为《观光者》的月刊杂志,专门介绍各地风光和旅游者的见闻。这一年,他组织了165000多人到伦敦参观展览。此后,他又成功地组织了旅客参观1853年的都柏林展览和1857年的曼彻斯特展览。 1855年,库克组织了从英国莱斯特前往法国巴黎参观第二届世界博览会的团体旅游,这次旅游活动在巴黎停留游览4天,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其中包括在巴黎的住宿和往返旅费,总计36先令。当时(1855年8月6日)的《曼彻斯

(完整版)《旅游学概论》第九章:旅游的影响

第九章旅游的影响 学习目的与提要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正确认识旅游对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旅游活动对一个旅游地区的影响;学会全面认识旅游及旅游业。本章分三节来学习: 第一节旅游的经济影响 第二节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第三节旅游的环境影响 第一节旅游的经济影响 一、旅游的经济增值效应 理论 二、旅游对目的地经济的 积极作用 三、旅游对目的地经济的 消极影响 旅游的经济影响是指旅游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 济体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的总和,它是旅游所依赖的 经济手段——支付能力的外在表现。 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都表现出与经济之间深刻的依赖 关系。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行为给当地的旅游企业 提供了商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又带动了旅游相 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其直接 表现就是给旅游目的地带来一笔收益。 (一)相关的基本概念 注入的资金不仅仅表现为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收入,而且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经济中的流转而刺激该地经济的发 展,这就是旅游的直接效应。 1. 直接效应 一、旅游的经济增值效应理论 所谓漏损是指旅游的直接营业收入中那些没有进入流 通的税金、储蓄或购买进口商品的部分资金。 2. 漏损 随着旅游业营业收入在旅游目的地经济中逐渐渗透, 不仅会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经济产出总量,还会增加就业机 会和家庭收入。这种效应称之为间接效应。 3. 间接效应 4. 诱导效应 5. 继发效应 由于旅游营业收入存在增值现象,旅游对一个区域经济 的实际贡献远远大于其直接经济效应。 (二)旅游经济增值效应的原理 要测定旅游消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业收入)所带来的 全部经济效应(直接效应+继发效应),一般采用旅游乘数。 旅游乘数是测定单位旅游消费对目的地各种经济现象的影 响程度的系数。

《旅游学概论》读后感

《旅游学概论》读后感《旅游学概论》读后感 其实对于“旅游管理”这个专业,说起来大概新生都不能确定地理解它的概念,只是泛泛地把自己对旅游出游的理解加诸其身。而《旅游学概论》则系统地为我们阐述了“旅游”的概念(指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旅行到其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并在那里停留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和其多学科体系的特点,让我们知道,旅游高等教育学科设置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以旅游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专业知识为核心的、多学科共同研究为支撑的旅游活动整体知识体系,能在各级公司旅游相关部门、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了解旅游业的需求,从而使我们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未来的发展方向。 全书分为旅游本体论(概念体系)和旅游发展部门(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对旅游学科、旅游活动、

访客与旅游者、旅游需求、旅游产品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系统而简洁的阐述,为读者介绍旅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第二部分则详细介绍旅游管理各领域的宏观结构,涉及吸引物与目的地、节事与会展、移动性与旅游交通、旅游中介服务、旅游接待服务、旅游支持行业、旅游公共管理等主要部门。 本书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每一章结束后,都会给我们一些阅读材料,使我们扩大了关于旅游领域的知识面,加深对旅游学的理解,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第一章,旅游学科案例从各国旅游教育和旅游学教材发展、国际旅游研究组织、国际旅游研究期刊的视觉去给我们引发思考的。我们知道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其旅游教育的起步都是早于中国的,尤其是中国与美国的起步距离更是相差56年。西方学者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旅游的性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关于旅游学科的严肃话题,特别是从旅游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角度的理解,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这与目前我国旅游学科主要建立在工商管理学科基础之上的现状明显不同。

9.1吴越文化旅游区

教 案 首 页

教 案 纸 年 月 日第9章 山水神秀——吴越文化旅游区 教学任 务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任务一:认识吴越文化旅游区的旅游地理环境【新课导入】 播放吴越文化旅游区的风光,配合优美画面,教师导入:孩童时候,我们从电视上看到了江南,体会到了江南柔和的美;上学了,在诗人种种赞颂江南的诗中,体会到了江南安详的美;江南是一块神圣的土地,也是一句妙不可言的古诗。现在,我将带领大家置身江南,去体会江南的美。【讲授过程】 一、旅游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教师以模拟导游形式,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将吴越文化旅游区的山水旅游资源串联起来进行介绍,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1.名山、秀水集中,结合巧妙 名山:黄山、九华山、庐山、、雁荡山、普陀山、天柱山、天台山、天目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等。 胜水:全国五大淡水湖中除洞庭湖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全都集中在本区。太湖、巢湖、玄武湖等湖泊游,以及大运河沿岸游,已成为领略江南风物的最佳旅游线路。

2.气候温暖湿润,适游期长 二、旅游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1.经济繁荣,旅游城镇密集居全国之首 2.古典园林居全国之冠,誉满全球 展示园林图片,通过知识问答方式进行。 3.吴越文化特色鲜明,享誉世界 (1)婉转悠扬的文化艺术 听:欣赏昆曲、江南丝竹、越剧、评弹等艺术。 (2)富丽古雅的锦绣工艺 观:图片展示南京云锦、苏州宋锦、苏州刺绣。 (3)冠绝海内的文房四宝 观:图片展示安徽的徽墨、歙砚、宣纸,浙江的湖笔等“文房四宝”,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4)名扬四海的景德镇陶瓷艺术 (5)风味独特的苏、徽名菜与吴羹珍馐 图片展示菜肴,然后让学生猜测菜名、菜种。 4.水陆空交通十分便利和发达 展示交通地图,使学生领会发达的交通。 【课后总结】 学生归纳本节课的收获。 任务二:畅游上海游览区【新课导入】 同学们,想必大家早听说上海的繁华与美丽,可是上海的繁荣、美丽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上海,亲身体会那种西式化的美丽。 【讲授过程】 一、概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