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动机原理书本重点整理

发动机原理书本重点整理

发动机原理书本重点整理
发动机原理书本重点整理

1、热量与功的异同:1.都是通过边界传递的能量;2.都是过程量;3.功传递由压力差

推动,比体积变化是作功标志;热量传递由温度差推动,比熵变化是传热的标志;4.功是物系间通过宏观运动发生相互作用传递的能量;热是物系间通过紊乱的微粒运动发生相互作用而传递的能量。

2、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中的应用,可以描述为:热能和机械能

可以相互转换,且在相互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守恒。

(加入热力系统的能量的总和)-(离开热力系统能量的总和)=(热力系统总能量的增量)闭口系统:能量方程:Q-W=U2-U1

3、一切热动力装置都只能将从热源得到的热量中的一部分转化成为功,这是热动力循环根

本特性。

4、克劳修斯叙述——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不花代价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

.开尔文—普朗克叙述——不可能制造循环热机,只从一个热源吸热,将之全部转化为功,而不在外界留下任何影响。

5、实际循环不可能实现卡诺循环,原因:a)一切过程不可逆;

b)气体实施等温吸热,等温放热困难,必须有温差

c)气体卡诺循环wnet太小,若考虑摩擦,输出净功极微。

6、三种基本循环

1. 定容加热循环--类似汽油机,上止点附近快速燃烧,容积变化很小--容积接近不变-----定容

2. 定压加热循环--类似低速柴油机,柴油混合气扩散燃烧速度慢,持续时间长,容积增大但热量也增------压力接近不变----定压

3. 混合加热循环--类似高速柴油机,上止点附近有部分柴油混合气燃烧(定容),后面边喷边燃(定压)-----混合加热循环

7、

1、实际工质的影响Wk

理论循环:工质是空气,比热容假定不变

实际循环:工质是实际气体,比热容随温度提高而增大,并有泄漏,引起效率降低-----Wk 2、换气损失

理论循环:工质不更换

实际循环:提前排气损失W+泵气损失Wr

3、燃烧损失Wz

1)非瞬时燃烧损失和补燃损失(点火提前角)

2)不完全燃烧损失(缺氧)

4、传热损失Wb

5、缸内流动损失----压缩气流损失+排气阻力损失

6、其他几项损失

1)节流损失---分隔式燃烧室

2)泄漏损失---活塞环泄漏

8、影响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1.气缸内的最高燃烧压力;2.发动机转速或活塞平均速度; 3.发动机负荷;4.润滑油品质和冷却水温度; 5.发动机的技术状况

9、机械损失的组成:1.摩擦损失(50%~80%) 2.驱动附件损失(10%) 3.泵气损失(5%~40%)

10、机械损失的测定方法:1.示功图法(示功器)--所有发动机(高增压)2.倒拖法(电力测功机)---汽油机、小型柴油机;3.灭缸法(断缸法)---柴油机;4.油耗线法—负荷特性曲线

11、进气门早开:增大进气行程开始时气门的开启高度,减小进气阻力,增加进气量。

进气门晚关:延长了进气时间,在大气压和气体惯性力的作用下,增加进气量。

排气门早开:借助气缸内的高压自行排气,大大减小了排气阻力,使排气干净。

排气门晚关:延长了排气时间,在废气压力和废气惯性力的作用下,使排气干净。

12、提高发动机充量系数的措施:

一.降低进气系统的阻力

(一)增大气门的流通能力

角面值--气门开启截面积对曲轴转角的积分

时面值--气门开启截面积对时间的积分

(二)减少进气门处的流动损失

1.进气马赫数Ma

进气马赫数Ma:进气门处的气流平均速度Vm与该处音速a之比。

4.配气定时:由于进气门迟闭,进气终了压力因气流惯性作用而增加, 即pa↑,所以充气效率ηv↑

5.压缩比ε:ε增加,Vc ↓,废气↓,ηv ↑

6.进气(或大气)状态:增压,压力↑,进气↑,pa ↑,充气效率ηv ↑

13、为提高汽油的抗爆性:

添加剂:四乙基铅Pb(C2H5)4

导出剂:二溴已烷C2H4Br2,汽油呈粉红色以防中毒。

14、燃料特性引起的发动机工作模式上的差异

1.混合气形成方式的差异

汽油蒸发性好------常采用缸外喷射雾化混合

柴油蒸发性差------常采用缸内高压喷射雾化混合

2.着火燃烧模式的差异

汽油机实行预混燃烧,适用单点点火,不能多点同时着火,防止出现爆炸式燃烧。

柴油机实行扩散燃烧,初期自燃,紧接边喷边气化混合的扩散燃烧。

3.负荷调节方式的差异

汽油机实行量调节,油门踏板开度变化,油量和气量同时变化

柴油机实行质调节,油门踏板开度变化,只改变柱塞的供油量

15、与化油器相比,汽油喷射具有的优点(第135页)

(1)空燃比精确控制,使任何工况下都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特别是对过渡工况的动态控制

(2)没有喉管,减小进气阻力,不需要对进气管加热来促进燃油的蒸发,充气效率高

(3)进气温度低,爆燃得到了有效控制,有可能采取较高的压缩比(4)混合均匀性问题比较容易解决

(5)冷起动性能和加速性能良好,过渡圆滑

16、爆燃的机理是什么?如何避免发动机出现爆燃?

答:爆燃着火方式类似于柴油机,同时在较大面积上多点着火,所以放热速率极快,局部区域的温度压力急剧增加,这种类似阶越的压力变化,形成燃烧室内往复传播的激波,猛烈撞击燃烧室壁面,使壁面产生振动,发出高频振音(即敲缸声)。

避免方法:适当提高燃料的辛烷值;适当降低压缩比,控制末端混合气的压力和温度;调整燃烧室形状,缩短火焰前锋传播到末端混合气的时间,如提高火焰传播速度、缩短火焰传播距离。

17 、何谓汽油机表面点火?防止表面点火有什么主要措施?

答:在汽油机中,凡是不靠电火花点火而由燃烧室内炽热表面点燃混合气的现象,统称为表面点火。

防止措施:

1)适当降低压缩比。

2)选用沸点低的汽油和成焦性小的润滑油。

3)要避免长时间的低负荷运行和汽车频繁加减速行驶。

4)应用磷化合物为燃油添加剂使沉积物中的铅化物成为磷酸铅从而使碳的着火温度提高到560℃且氧化缓慢,放出热量少,从而减少表面点火的产生。

18、柴油机的喷油提前的调节规律是:要求转速高及负荷大时都提前:转速高时,滞燃期所占的曲轴转角大于低速所以喷油必须要提前;负荷大时,喷油量增多,喷油持续角和燃烧持续角都增多,所以喷油必须要提前。

率大,最高压力8MP,热效率52.9%

粗暴,污染(直喷式,空间混合动力性好)

b,c线介于中间;

d线:先慢后快,初期放热少,压力升高率小,

5.5MP最低,热效率45.4%,降噪减振减污

较好,但动力性差—分隔式。

20、柴油混合气形成的特点:1、混合气形成时间极短,仅为汽油机的(相同n)1/45-1/70,加之柴油不易蒸发。

2、对空气利用较差(燃烧室各处不均匀,喷射延续)

3、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交错进行。

改善措施:

1.适当增加空气的涡流运动

2.柴油采用高压雾状准时喷射

3.采用合理的燃烧室

21、

22、

23、

24、

5、过渡工况25、

第九章:

10、采用燃油蒸发控制系统(活性碳

罐)

25、

第九章柴油机的速度特性:

汽油机的速度特性:

(一)转矩曲线:

随n上升,转矩Ttq 明显下降。

原因:汽油机Ttq主要决定

于ηvηmηi的乘积,

与柴

油机相似,ηv在某中间转速时最高。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知识点整理(2019最新编订)

六年级下册教材知识点 一、拼音: ㈠多音字:第1课P2缴;第9课P37吭 ㈡容易读错的字 边鼻音;平翘舌;前后鼻韵;其他 ㈢声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韵母表、字母表(大小写) 二、汉字 1、要求会写的80个字(教材后生字表)能辨别其音、形、意并能运用 2、会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词典 三、词语 1、要求掌握“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的词语,了解“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2、积累下列词语: (1)、抄写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第10课课后思考练习第4题P51 (2)、关于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精神方面四字词语:回顾与拓展(五)日积月累P120 (4)、邯郸学步:回顾与拓展(一)“成语故事”P21 (5)、舍本逐末:回顾与拓展(五)“成语故事”P121 3、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第3课课后第2题的第1小题;第14课课后第3题的第2小题P71;第20课课后第3题的第2小题P113(理解词语的方法: a、运用工具书; b、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 c、联系生活实际; d、联系上下文………) 四、句子: 积累佳句 ⑴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抄写课文中喜欢的句子:第1课课后第4题P6;第18课课后第3题P103;抄写课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第3课课后第3题P10;第20课课后练习第4题P113 ⑵有关人生哲理的格言:回顾与拓展(一)“日积月累”P21 ⑶富有人生哲理的隽语:回顾与拓展(四)“日积月累”P96——P97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抓重点词语体会等) ⑴联系课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第1课课后练习第3题P3 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第2课课后练习第2题P6 ⑶结合生活事例理解:第12课课后练习第2题P57 ⑷联系上文理解:第14课课后练习第3题的第1小题P71 ⑸结合注释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P3 五、阅读: 训练重点: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读课文,要学会浏览;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弄清文章的详写与略写;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 1、要求朗读的:⑴第1课P3;第2课P6;第3课P10;第5课P14;第9课P37;第8课P30;第9课P43;第10课P50;第11课P52;第12课P57;第13课P59;第18课P103; ⑵古诗:回顾.拓展二“日积月累”P43;回顾.拓展三“日积月累”P64—65;古诗词背诵P144—153 ⑶综合复习阅读材料P154—172

发动机课程设计汇总

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 院(系)专业班学生姓名 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签字) 华中科技大学

目录 一目的与要求 (1) 二设计任务 (2) 三工作过程模拟计算 (3) 四动力学计算 (7) 五设计感想 (10) 参考文献 (11) 附录A 发动机外特性曲线 (12) 附录 B F g-?、F j-?、F-?曲线图 (13) 附录 C F N-?、F L-?、F t-?、F k-?、R B-?曲线图 (14) 附录 D 发动机合成扭矩∑M k-?曲线图 (15)

一目的与要求 1.目的 发动机课程设计是《发动机现代设计》课程的后续教学环节,旨在对刚学习过的发动机设计课程以及发动机原理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课程设计环节,通过总体性能计算(工作过程模拟计算与动力学计算)将发动机的结构参数与性能参数结合起来,弄清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发动机总体布置图设计,对发动机的总体结构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并深化对发动机各主要零件的作用和设计要求的理解。 2.要求 对提供的教学参考资料要认真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借鉴,不要盲目照搬照抄。独立完成,可以讨论,不许抄袭;按时完成,不得延期。交课程设计材料(计算说明书与图纸)时必须通过指导教师的考核,不得代交。计算说明书应包括:计算目的、已知条件、变量说明、计算结果及说明(分析)等,其中动力学计算应有受力分析图,曲线图应标明坐标及单位。所绘图纸应符合工程图纸规范要求。

二设计任务 4110柴油机总体方案设计 1. 技术参数 机型:立式,直列,水冷,四冲程,废气涡轮增压、中冷燃烧室型式:直喷式 气缸直径:110mm 活塞行程:125mm(曲柄半径:62.5mm) 缸数:4 发火顺序:1-3-4-2 压缩比:17 标定功率(kW)/转速(r/min):140/2300 最大扭矩(N.m)/转速(r/min): 640/1450~1550 外特性最低燃油耗率(g/kW.h):200 标定工况燃油耗率(g/kW.h):210 机油耗率(g/kW.h):≤1.0 调速率:≤8% 怠速(r/min): 750 曲轴旋转方向(从前端看):顺时针 气门间隙(冷态):进气门0.3~0.4,排气门0.4~0.5 冷却方式:强制水冷 润滑方式:压力、飞溅复合式 启动方式:电启动 配气定时:进气门开,上止点前20oCA;进气门关,下止点后43oCA排气门开,下止点前60oCA;排气门关,上止点后20oCA 供油提前角:上止点前18±2oCA 2. 其他有关数据 活塞质量:1.32kg 活塞销质量:0.58kg 活塞环总质量:0.088kg 连杆大头质量(直开口/斜开口, kg): 1.89/1.98 连杆小头质量(kg):0.704 连杆长度L(mm):210 曲柄销直径:70mm 曲柄销长度:40mm 主轴颈直径:85mm 主轴颈长度(非止推挡):36mm 曲柄臂厚度:28mm 曲柄臂宽度:126mm

(完整版)汽车构造期末知识点整理

压缩比:压缩前气缸中气体的最大容积与压缩后的最小容积之比。 工作循环:四冲程汽油机经过进气、压缩、燃烧作功、排气四个行程。 气门重叠:由于进气门在上止点前即开启,而排气门在上止点后才关闭,这就出现了一段时间内排气门和进气门同时开启的现象。 悬架:是车架与车桥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 气门间隙:在发动机冷态装配时,在气门及传动机构中留有一定的间隙,以补偿气门受热后的膨胀量。 配气相位:用曲轴转角表示的进、排气门的开启时刻和开启延续时间,通常用环形图表示。 点火提前角:从点火时刻到活塞到达压缩上止点,这段时间内曲轴转过的角度 活塞行程:活塞运行在上下两个止点间的距离,它等于曲轴连杆轴部分旋转直径长度 前轮前束:为了消除前轮外倾带来的轮胎磨损,在安装前轮时,使两前轮的中心面不平行,两轮前边缘距离B小于后边缘距离A,A-B之差称为前轮前束。 麦弗逊式悬架:也称滑柱连杆式悬架,由滑动立柱和横摆臂组成。 起动转矩:在发动机启动时,克服气缸内被压缩气体的阻力和发动机本身及其附件内相对运动零件之间的摩擦阻力所需的力矩 气缸工作容积:一个气缸中活塞运动一个行程所扫过的容积 发动机工作容积:发动机全部气缸工作容积的总和 过量空气系数:φa=燃烧1kg燃料实际供给的空气质量/完全燃烧1kg燃料所需的理论空气质量 总论/概述单元 1、汽车主要由哪四大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P13) 发动机:燃料燃烧而产生动力的部件,是汽车的动力装置 底盘: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运动并按照驾驶员的操纵而正常行驶的部件 车身:驾驶员工作的场所,也是装载乘客和货物的部件 电器与电子设备:电器设备包括电源组、发动机点火设备、发动机起动设备、照明和信号装置等;电子设备包括导航系统、电子防抱死制动设备、车门锁的遥控及自动防盗报警设备等2. 国产汽车产品型号编制规则(P13) CA---一汽;EQ---二汽;BJ---北京;NJ---南京 1---载货汽车(总质量); 2---越野汽车(总质量); 3---自卸汽车(总质量); 4---牵引汽车(总质量); 5---专用汽车(总质量); 6---客车(总长度); 7---轿车(发动机工作容积) 末位数字:企业自定序号 一.发动机基本结构与原理单元 1、四冲程内燃机中各行程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P22) 进气行程:汽油机将空气与燃料先在气缸外部的化油器中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后被吸入气缸 压缩行程:为了能够使吸入的可燃混合气能迅速燃烧,以产生较大的压力,从而增加发动机输出功率作功行程: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从上止点向下止点运动,通过连杆使曲轴旋转并输出机械能 排气行程:可燃混合气燃烧后生成的废气,必须从气缸中排出,以便进行下一个工作循环 2、汽车发动机总体结构由哪几大部分组成?(8个)各起什么作用?(P30) 机体组:作为发动机各机构、各系统的装配基体 曲柄连杆机构:将活塞的直线往复运动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并输出动力 配气机构:使可燃混合气及时充入气缸并及时将废气从气缸中排除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答案

第一章 1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答: 2画出四冲程发动机实际循环的示功图,它与理论示功图有什么不同?说明指示功的概念和意义。 理论循环中假设工质比热容是定值,而实际气体随温度等因素影响会变大,而且实际循环中还存在泄露损失.换气损失燃烧损失等,这些损失的存在,会导致实际循环放热率低于理论循环。指示功时指气缸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得到的有用功Wi,指示功Wi反映了发动机气缸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所获得的有用功的数量。 4什么是发动机的指示指标?主要有哪些? 答:以工质对活塞所作之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指示性能指标。它主要有: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功率.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 5什么是发动机的有效指标?主要有哪些? 答: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性能指标。主要有:1)发动机动力性指标,包括有效功和有效功率.有效转矩.平均有效压力.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2)发动机经济性指标,包括有效热效率.有效燃油消耗率;3)发动机强化指标,包括升功率PL.比质量me。强化系数PmeCm. 第二章

1为什么发动机进气门迟后关闭.排气门提前开启?提前与迟后的角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进气门迟后关闭是为了充分利用高速气流的动能,从而实现在下止点后继续充气,增加进气量。排气门提前开启是由于配气机构惯性力的限制,若在活塞到下止点时才打开排气门,则在排气门开启的初期,开度极小,废弃不能通畅流出,缸内压力来不及下降,在活塞向上回行时形成较大的反压力,增加排气行程所消耗的功。在发动机高速运转时,同样的自由排气时间所相当的曲轴转角增大,为使气缸内废气及时排出,应加大排气提前角。 2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时如何界定的? 答:1)自由排气阶段:从排气门打开到气缸压力接近于排气管内压力的这个时期。 强制排气阶段:废气是由活塞上行强制推出的这个时期。 进气过程:进气门开启到关闭这段时期。 气门重叠和燃烧室扫气:由于排气门迟后关闭和进气门提前开启,所以进.排气门同时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单缸四冲程内燃机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单缸四冲程内燃机机构设计及其运动分析 二级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 13材料本科班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朱双霞 教师职称教授

目录 第一部分绪论 (2) 第二部分设计题目及主要技术参数说明 (3) 2.1 设计题目及机构示意图 (3) 2.2 机构简介 (3) 2.3 设计数据 (4) 第三部分设计内容及方案分析 (6) 3.1 曲柄滑块机构设计及其运动分析 (6) 3.1.1 设计曲柄滑块机构 (6) 3.1.2 曲柄滑块机构的运动分析 (7) 3.2 齿轮机构的设计 (11) 3.2.1 齿轮传动类型的选择 (12) 3.2.2 齿轮传动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的计算 (13) 3.3 凸轮机构的设计 (13) 3.3.1 从动件位移曲线的绘制 (14) 3.3.2 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15) 3.3.3 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16) 第四部分设计总结 (18) 第五部分参考文献 (20) 第六部分图纸 (21)

第一部分绪论 1.本课程设计主要内容是单缸四冲程内燃机机构设计及其运动分析,在设计计算中运用到了《机械原理》、《理论力学》、《机械制图》、 《高等数学》等多门课程知识。 2. 内燃机是一种动力机械,它是通过使燃料在机器内部燃烧,并将其放出的热能直接转换为动力的热力发动机。通常所说的内燃机是指活塞式内燃机。活塞式内燃机以往复活塞式最为普遍。活塞式内燃机将燃料和空气混合,在其气缸内燃烧,释放出的热能是气缸内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燃气膨胀推动活塞做功。再通过曲柄连杆机构或其他机构将机械功输出,驱动从动机械工作。内燃机的工作循环由进气、压缩、燃烧和膨胀、排气等过程组成。这些过程中只有膨胀过程是对外做功的过程。其他过程都是为更好的实现做功过程而需要的过程。四冲程是指在进气、压缩、膨胀和排气四个行程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此间曲轴旋转两圈。进气行程时,此时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压缩行程时,气缸、内气体受到压缩,压力增高,温度上升;膨胀行程是在压缩上止点前喷油或点火,使混合气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推动活塞下行并做功;排气行程时,活塞推挤气缸内废气经排气门排出。此后再由进气行程开始,进行下一个工作循环。

【精品】汽车发动机原理知识点+试题

最全复习资料知识点+考试真题 不过都难! 知识点部分 第一章 1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答: 2画出四冲程发动机实际循环的示功图,它与理论示功图有什么不同?说明指示功的概念和意义。 理论循环中假设工质比热容是定值,而实际气体随温度等因素影响会变大,而且实际循环中还存在泄露损失.换气损失燃烧损失等,这些损失的存在,会导致实际循环放热率低于理论循环。指示功是指气缸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得到的有用功Wi,指示功Wi反映了发动机气缸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所获得的有用功的数量. 4.什么是发动机的指示指标?主要有哪些?

答:以工质对活塞所作之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指示性能指标。它主要有: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功率.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 5.什么是发动机的有效指标?主要有哪些? 答: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性能指标。主要有:1)发动机动力性指标,包括有效功和有效功率。有效转矩.平均有效压力.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2)发动机经济性指标,包括有效热效率.有效燃油消耗率;3)发动机强化指标,包括升功率PL.比质量me。强化系数PmeCm. 第二章 1。为什么发动机进气门迟后关闭.排气门提前开启?提前与迟后的角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进气门迟后关闭是为了充分利用高速气流的动能,从而实现在下止点后继续充气,增加进气量。排气门提前开启是由于配气机构惯性力的限制,若在活塞到下止点时才打开排气门,则在排气门开启的初期,开度极小,废弃不能通畅流出,缸内压力来不及下降,在活塞向上回行时形成较大的反压力,增加排气行程所消耗的功。在发动机高速运转时,同样的自由排气时间所相当的曲轴转角增大,为使气缸内废气及时排出,应加大排气提前角。 2.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时如何界定的? 答:1)自由排气阶段:从排气门打开到气缸压力接近于排气管内压力的这个时期。 强制排气阶段:废气是由活塞上行强制推出的这个时期。 进气过程:进气门开启到关闭这段时期。 气门重叠和燃烧室扫气:由于排气门迟后关闭和进气门提前开启,所以进。排气门同时打开这段时期. 3。影响充量系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进气门关闭时气缸内压力Pa’,其值愈高,фc值愈大。 进气门关闭时气缸内气体温度Ta',其值愈高,фc愈低.

发动机原理知识点

1.发动机的定义。 燃料在机器内部燃烧而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通过气体膨胀做功将其转化为机械能输出的机械设备。 2.发动机发展历经的三个阶段。 ①20世纪70年代之前(提高生产力) 目标:追求良好的动力性能。 措施:提高压缩比,提高转速。 指标:最高车速、加速性能、最大爬坡能力。三个指标均取决于发动机及其它动力装置。 ②20世纪70~80年代(石油危机) 目标:追求良好的经济性能。 措施:降低油耗、增大升功率、减轻比重量。 指标:百公里油耗。 ③20世纪80年代后期(环境污染) 目标:追求良好的环保性能。主要解决排放与噪声问题。 3.常规汽车能源和新型替代能源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①汽油机:汽油和空气混合经压缩由火花塞点燃。 ②柴油机:柴油和空气混合经压缩自行着火燃烧。 ③天然气发动机LNG ④液化石油气发动机LPG ⑤酒精发动机 ⑥双燃料、多燃料发动机 4.热力系统基本概念; 在热力学中,将所要研究的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构成一个热力系统。 系统以外的一切物质,称为外界,热力系统和外界的分界面,称为界面。5.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当热能与其它形式的能量相互转换时,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只是能量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能量守衡。吸收的能量-散失的能量=储存能量的变化量 6.理想气体的四个基本热力过程; ①定容过程:热力过程进行中系统的容积(比容)保持不变的过程。 ②定压过程:热力过程进行中系统的压力保持不变。 ③定温过程:热力过程进行中系统的温度保持不变 ④绝热过程:热力过程进行中系统与外界没有热量的传递 7.四行程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进气过程、压缩过程、燃烧过程、膨胀过程、排气过程 8.发动机实际循环向理论循环的简化条件; ①忽略进、排气过程(r-a,b-r), 排气放热简化为定容放热过程; ②压缩、膨胀过程(复杂的多变过程)简化为绝热过程; ③把燃料燃烧加热燃气的过程简化成工质从高温热源的吸热过程,分为定容 加热过程(c~z’)和定压加热过程(z’~z); ④假定工质为定比热的理想气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本重点整理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3.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论述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四.论述普遍联系主要内容。(分析题) 1.联系是指事物内容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 五.论述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3.运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六.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达。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社会主义是共性,中国特色是个性。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1.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是什么?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相比,主要作了哪些简化? 答:目的:1.用简单的公式来阐明内燃机工作过程中各基本热力参数间的关系,明确提高以理论循环热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和以平均有效压力为代表的动力性的基本途径 2.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以判断实际内燃机经济性和工作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以及改进潜力 3.有利于分析比较发动机不同循环方式的经济性和动力性 简化:1.以空气为工质,并视为理想气体,在整个循环中工质的比热容等物理参数为常数,均不随压力、温度等状态参数而变化 2.将燃烧过程简化为由外界无数个高温热源向工质进行的等容、等压或混合加热过程,将排气过程即工质的放热视为等容放热过程 3.把压缩和膨胀过程简化成理想的绝热等熵过程,忽略工质与外界的热交换及其泄露等的影响4.换气过程简化为在上、下止点瞬间开和关,无节流损失,缸内压力不变的流入流出过程。 2.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组成3.排气终了温度偏高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有流动阻力,排气压力>大气压力,克服阻力做功,阻力增大排气压力增大,废气温度升高。负荷增大Tr增大;n升高Tr增大,∈+,膨胀比增大,Tr减小。 4.发动机的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相比存在哪些损失?试述各种损失

形成的原因。 答:1.传热损失,实际循环中缸套内壁面、活塞顶面、气缸盖底面以及活塞环、气门、喷油器等与缸内工质直接接触的表面始终与工质发生着热交换 2.换气损失,实际循环中,排气门在膨胀行程接近下止点前提前开启造成自由排气损失、强制排气的活塞推出功损失和自然吸气行程的吸气功损失 3.燃烧损失,实际循环中着火燃烧总要持续一段时间,不存在理想等容燃烧,造成时间损失,同时由于供油不及时、混合气准备不充分、燃烧后期氧不足造成后燃损失以及不完全燃烧损失 4.涡流和节流损失实际循环中活塞的高速运动使工质在气缸产生涡流造成压力损失。分隔式燃烧室,工质在主副燃烧室之间流进、流出引起节流损失 5.泄露损失活塞环处的泄漏无法避免 5.提高发动机实际工作循环效率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减少工质比热容、燃烧不完全及热分解、传热损失、提前排气等带来的损失。措施:提高压缩比、稀释混合气等 6.为什么柴油机的热效率要显著高于汽油机? 柴油机拥有更高的压缩比, 7.什么是发动机的指示指标?主要有哪些? 以工质在气缸内对活塞做功为基础,评定发动机实际工作循环质量的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四冲程)讲解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四冲程内燃机设计 一.设计任务(共需要A1、A2、A3各1张,A3网格纸1张,A4两张) 1.机构设计 根据行程速比系数K及已知尺寸确定机构的主要尺寸,并绘制机构运动简图1张(A4)。 2.运动分析 图解求出连杆机构的位置、速度与加速度,绘制滑块的位移、速度与加速度曲线,完成运动分析图1张(A2)。 3.动态静力分析 通过计算和图解,求出机构中各运动副的约束反力及应加于曲柄OA的平衡M(每人负责完成5~6个位置),完成动态静力分析图1张(A1)。 力矩 b 4.计算并画出力矩变化曲线图1张(A3方格纸)。 5.计算飞轮转动惯量F J。 6.计算发动机功率。 7.用图解法设计进、排气凸轮,完成凸轮设计图1张(A3)。 8.绘制内燃机的工作循环图1张(A4)。 9.完成设计说明书(约20页)。 ●分组及组内数据见附表1; ●示功图见附表2; ●组内成员分工见附表3; ●课程设计进程表见附表4; ●四冲程内燃机中运动简图见附图1。

二.设计步骤及注意问题 1. 确定初始数据 根据分组情况(附表1),查出设计初始数据。 活塞行程 H = (mm ) 活塞直径 D= (mm ) 活塞移动导路相对于曲柄中心的距离 e= (mm ) 行程速比系数 K= 连杆重心2c 至A 点的距离 2AC l = (mm ) 曲柄重量 1Q = (N ) 连杆重量 2Q = (N ) 活塞重量 3Q = (N ) 连杆通过质心轴2c 的转动惯性半径c ρ 2c ρ= (m 2m ) 曲柄的转速 n 1= (rpm ) 发动机的许用速度不均匀系数 [δ]= 曲柄不平衡的重心到O 点的距离 OC l =OA l (mm ) 开放提前角: 进气门:-10°;排气门: -32° 齿轮参数: m =3.5(mm ); α=20°;a h *=1;25.0*=C 2Z =' 2Z =14; 3Z ='3Z =72 ;1Z =36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本总结

汽车发动机原理 一、发动机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比较 1.实际工质的影响 理论循环中假设工质比热容是定值,而实际气体比热是随温度上升而增大的,且燃烧后生成CO2、H2O等气体,这些多原子气体的比热又大于空气,这些原因导致循环的最高温度降低。加之循环还存在泄漏,使工质数量减少。实际工质影响引起的损失如图中Wk所示。这些影响使得发动机实际循环效率比理论循环低。 2.换气损失 为了使循环重复进行,必须更换工质,由此而消耗的功率为换气损失。如图中Wr所示。其中,因工质流动时需要克服进、排气系统阻力所消耗的功,成为泵气损失,如图中曲线rab’r 包围的面积所示。因排气门在下止点提前开启而产生的损失,如图中面积W所示。 3.燃烧损失 (1)非瞬时燃烧损失和补燃损失。实际循环中燃料燃烧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喷油或点火在上止点前,并且燃烧还会延续到膨胀行程,由此形成非瞬时燃烧损失和补燃损失. (2)不完全燃烧损失。实际循环中会有部分燃料、空气混合不良,部分燃料由于缺氧产生不完全燃烧损失。 (3)在高温下,如不考虑化学不平衡过程,燃料与氧的燃烧化学反应在每一瞬间都处在化学动平衡状态,如2H2O=2H2+O2等,由左向右反应为高温热分解,吸收热量。但在膨胀后期及排气温度较低时,以上各反应向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上述过程使燃烧放热的总时间拉长,实质上是降低了循环等容度而降低了热效率。 (4)传热损失。实际循环中,汽缸壁和工质之间始终存在着热交换,使压缩、膨胀线均脱离理论循环的绝热压缩、膨胀线而造成的损失。 (5)缸内流动损失。指压缩及燃烧膨胀过程中,由于缸内气流所形成的损失。体现为,在压缩过程中,多消耗压缩功;燃烧膨胀过程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克服气流阻力,使作用于活塞上做功的压力减小。 二、充量系数 衡量不同发动机动力性能和进气过程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定义为每缸每循环实际吸入气缸的新鲜空气质量与进气状态下计算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空气质量的比值。 影响因素: 1.进气门关闭时缸内压力Pa 2.进气门关闭时缸内气体温度Ta 3.残余废气系数 4.进排气相位角 5.压缩比 6.进气状状态 提高发动机充量系数的措施 1.降低进气系统阻力 发动机的进气系统是由空气滤清器、进气管、进气道和进气门所组成。减少各段通路对气流的阻力可有效提高充量系数。(1)减少进气门处的流动损失1)进气马赫数M 不超过0.5受气门大小、形状、升程规律、进气相位等因素影响2)减少气门处的流动损失增大气门相对通过面积,提高气门处流量系数以及合理的配气相位是限制M值、提高充量系数的主要方法。增大进气门直径可以扩大气流通路面积;增加气门数目;改进配气凸轮型线,适当增加气门升程,在惯性力容许条件下,使气门开闭尽可能快;改善气门处流体动力性能。(2)减少进气道、进气管和空气滤清器的阻力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_知识点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理论循环简化条件:理想气体,压缩和膨胀是绝热等熵,封闭循环,燃烧为定压或定容加热,放热为定容放热。 三个基本循环:定容加热循环、定压加热循环、混合加热循环。 理论循环用循环热效率和循环平均压力衡量评定港闸https://www.doczj.com/doc/732649638.html, 热效率影响因素:压缩比,等熵指数,压力升高比,预膨胀比。 压缩比相同,定容加热循环热效率最高,汽油机按此工作。 最高压力一定,定压加热循环热效率最高,高增压柴油机和车用高速柴油机按此工作。汽车配件https://www.doczj.com/doc/732649638.html, 实际循环的影响:实际工质影响,换气损失,燃烧损失。 实际工质影响:理论中工质比热容是定值,实际气体随温度升高而上升;实际还存在泄漏。 平衡方程: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换气过程:自由排气,强制排气,进气,燃烧室扫气 气门重叠:排气门晚关和进气门提前打开,出现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现象 燃烧室扫气:利用气流压差、惯性清除废气,增加新鲜充量,降低燃烧室热区零件的温度。长林机械https://www.doczj.com/doc/732649638.html, 换气损失:排气损失(分自由排气损失,强制排气损失)和进气损失。 充气效率: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充量与进气状态下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充

量之比。 充气效率影响因素:进气终了状态的气缸压力,温度,残余废气系数,压缩比,配气相位。 充气效率措施:减少进气系统的流动损失,减小对新鲜充量的加热,减小排气系统的阻力,合理地选择配气相位。 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 增压是发动机提高功率最有效的方法。 增压优点:①在保证输出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使气缸数减少或者气缸直径减小,从而可以减小发动机的比质量和外形尺寸②提高热效率,降低燃油消耗率③减少排气污染和噪声④降低发动机的单位功率造价⑤对补偿高原功率损失十分有利 增压缺点:①增压发动机的机械负荷和热负荷都较高②增压发动机很难满足车辆对转矩适合性及瞬变工况的要求③车用汽油机应用增压技术较困难④适用的小型涡轮增压器发展晚并且效率偏低 径流式增压器:主要离心式压气机和径流式涡轮机组成,还有支承装置、密封装置、冷却系统、润滑系统。 离心式压缩机参数,空气增压比 压气机特性:压气机在不同转速下的压比、效率和空气流量之间的关系。 喘振:空气流量减小到某一值后,气流发生强烈脉动,压气机工作不稳的现象。长林机械https://www.doczj.com/doc/732649638.html, 喘振线:各种转速下的喘振点连起来。 涡轮机膨胀比:指在与外界没有热、功交换的情况下,气流速度被滞止到零时的气体参数。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课本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知识点梳理 Unit 1 What’s the matter? 【重点短语】1、have a fever 发烧2、have a cough 咳嗽 3、have a toothache 牙疼 4、talk too much 说得太多 5、drink enough water 喝足够的水 6、have a cold 受凉;感冒 7、have a stomachache 胃疼8、have a sore back 背疼 9、have a sore throat 喉咙痛10、take risks 冒险 11、hot tea with honey 加蜂蜜的热茶12、see a dentist 瞧牙医 13、get an X-ray 拍X 光片14、take one’s temperature 量体温 15、put some medicine on sth、在……上面敷药16、give up 放弃17、sound like 听起来像18、all weekend 整个周末 19、in the same way 以同样的方式20、go to a doctor 瞧医生 21、go along 沿着……走22、on the side of the road 在马路边23、shout for help 大声呼救24、without thinking twice 没有多想 25、get off 下车26、have a heart problem 有心脏病 27、to one’s surprise 另某人惊讶的就是28、thanks to 多亏了;由于29、in time 及时30、make a decision 做出决定 31、get into trouble 造成麻烦32、right away 立刻;马上 33、because of 由于34、get out of 离开;从……出来 35、keep on doing sth、继续或坚持做某事37、fall down 摔倒 36、put a bandage on sth、用绷带包扎38、feel sick 感到恶心 39、have a nosebleed 流鼻血40、cut his knee 割伤她的膝盖 41、put her head back 把她的头向后仰45、run out (of) 用完;用尽 42、have problems breathing 呼吸困难43、mountain climbing 登山运动44、be used to doing sth、习惯做某事46、so that 以便 47、so、、、that、、、如此……以至于、、、…48、be in control of 掌管;管理 49、in a difficult situation 在闲境中 【重点句型】 1、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What'the trouble with you? = What's wrong with you? 您怎么了? 2、What should she do? 她该怎么办呢? 3、Should I take my temperature? 我应该量一下体温不? 4、You should lie down and rest、您应该躺下休息一会儿。 5、Do you think it comes from a newspaper or a book? 认为它就是来自报纸还就是书呢? 6、I think I sat in the same way for too long without moving、 我想我以同样的姿势一动不动地坐得太久了。 7、She said that the man had a heart problem and should go to the hospital、她说这个人有心脏病应该去医院。 Unit 2 I ’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 【重点短语】 1、Clean-Up Day 清洁日 2、an old people’s home 养老院 3、help out with sth、帮助解决困难 4、used to 过去常常、、、、、、 5、care for 关心;照顾 6、the look of joy 快乐的表情

汽车发动机原理名词解释

123发动机理论循环:将非常复杂的实际工作过程加以抽象简化,忽略次要因素后建立的循环模式。 循环热效率:工质所做循环功与循环加热量之比,用以评定循环经济性。 指示热效率:发动机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的比值。 有效热效率:实际循环的有效功与所消耗的热量的比值。 指示性能指标:以工质对活塞所作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 有效性能指标:以曲轴对外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 指示功率:发动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指示功。 有效功率:发动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有效功。 机械效率:有效功率与指示功率的比值。 平均指示压力:单位气缸工作容积,在一个循环中输出的指示功。 平均有效压力 me p :单位气缸工作容积,在一个循环中输出的有效功。 有效转矩:由功率输出轴输出的转矩。 指示燃油消耗率:每小时单位指示功所消耗的燃料。 有效燃油消耗率:每小时单位有效功率所消耗的燃料。 指示功:气缸内每循环活塞得到的有用功。 有效功:每循环曲轴输出的单缸功量。 示功图:表示气缸内工质压力随气缸容积或曲轴转角的变化关系的图像。p V -图即 为通常所说示功图, p ?-图又称为展开示功图。 换气过程:包括排气过程(排除缸内残余废气)和进气过程(冲入所需新鲜工质,空气或者可燃混合气)。 配气相位:进、排气门相对于上、下止点早开、晚关的曲轴转角,又称进排气相位。 排气早开角:排气门打开到下止点所对应的曲轴转角。 排气晚关角:上止点到排气门关闭所对应的曲轴转角。 进气早开角:进气门打开到上止点所对应的曲轴转角。 进气晚关角:下止点到进气门关闭所对应的曲轴转角。 气门重叠:上止点附近,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着地现象。 扫气作用:新鲜工质进入气缸后与缸内残余废气混合后直接排入排气管中。 排气损失:从排气门提前打开,直到进气行程开始,缸内压力到达大气压力前循环功的损失。 自由排气损失:因排气门提前打开,排气压力线偏离理想循环膨胀线,引起膨胀功的减少。 强制排气损失:活塞将废气推出所消耗的功。 进气损失:由于进气系统的阻力,进气过程的气缸压力低于进气管压力(非增压发动 机中一般设为大气压力),损失的功成为进气损失。 换气损失:进气损失与排气损失之和。 泵气损失:内燃机换气过程中克服进气道阻力所消耗的功和克服排气道阻力所消耗的功的代数和。不包括气流对换气产生的阻力所消耗的功。 充量系数:实际进入气缸内的新鲜空气质量与进气状态下理论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空气质量之比。 进气马赫数M :进气门处气流平均速度与该处声速之比,它是决定气流性质的重要参数。M 反映气体流动对充量系数的影响,是分析充量系数的一个特征数。当M 超过一定数值时,大约在0.5左右,急剧下降。应使M 在最高转速时不超过一定数值,M 受气门大小、形状、生成规律、进气相位等因素影响。 增压比:增压后气体压力与增压前气体压力之比。 增压:利用增压器提高空气或可燃混合气的压力。 增压度:发动机在增压后增长的功率与增压前的功率之比。 4抗爆性:汽油在发动机气缸内燃烧时抵抗爆燃的能力,用辛烷值表示。 干点:汽油蒸发量为100%时的温度。 自然点:柴油在没有外界火源的情况下能自行着火的最低温度。 凝点:柴油失去流动性而开始凝固的温度。 热值:单位量(固体和液体燃料用1kg ,气体燃料用1)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所发出的热量。当生成的水为液态时,成为高热值,气态时为低热值。无论是汽油机还是柴油机,燃料在气缸中生成的水均为气态,所用热值均为低热值。 理论空气量:1kg 燃料完全燃烧时所需的最少空气量。 过量空气系数:燃油燃烧实际供给的空气量(L )与完全燃烧所需理论空气量()的比值。 空燃比:燃油燃烧时空气流量与燃料流量的比。 5喷油器的流通特性:喷孔流通截面积与针阀升程的关系。 喷射过程:从喷油泵开始供油直到喷油器停止喷油的过程。 供油规律:供油速率随凸轮轴转角(或时间)的变化关系。 喷油规律:喷油速率随凸轮轴转角(或时间)的变化关系。 喷油提前角:燃油喷入气缸的时刻到活塞上止点所经历的曲轴转角。 燃油的雾化:燃油喷入燃烧室内后备粉碎分散为细小液滴的过程。 燃烧放热规律:瞬时放热速率和累积放热百分比随曲轴转角的变化关系。 瞬时放热速率:在燃烧过程中的某一时刻,单位时间内(或曲轴转角内)燃烧的燃油所放出的热量。 累积放热百分比:从燃烧开始到某一时刻为止已经燃烧的燃油与循环供油量的比值。

(完整版)发动机原理知识点——名词解释、填空题

名词解释: 1.1、指示热效率:是发动机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消耗燃料的热量的比值.。 1.2、压缩比:气缸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 1.3、燃油消耗率:发动机每发出1KW有效功率,在1h内所消耗的燃油质量。 1.4、平均有效压力: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有效功。 1.5、有效燃料消耗率:是发动机发出单位有效功率时的耗油量。 1.6、升功率:在标定工况下,发动机每升气缸工作容积所发出的有效功率。 1.7、有效扭矩:曲轴的输出转矩。 1.8、平均指示压力:单位气缸容积所做的指示功。 1.9、示功图:发动机实际循环常用气缸内工质压力P随气缸容积V(或曲轴转角)而变化的曲。 2.1、配气相位:发动机进、排气门开闭角度相对于上、下止点的分布。 2.2、气门重叠:在四冲程发动机中,由于进气门提前开启和排气门迟后关闭,在上止点附近,存在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现象。 2.3、充气效率:指每一个进气行程所吸入的空气质量与标准状态下占有气缸活塞行程容积的干燥空气质量的比值。 2.4、可变技术:使发动机的某种结构参数可以随工况改变的技术。 2.5、残余废气系数:气缸中残余废气质量与实际新鲜充量的质量之比。 3.1、着火延迟:火花引燃或加热到燃料自然温度以上时,可燃混合气并不立即燃烧,需要经过一定延迟时间才能出现明显的火焰,放出热量。 3.2、过量空气系数:是指燃烧1KG燃料时实际供给的空气量1与理论空气量10之比。 3.3、空燃比:是指燃料实际燃烧时所供给的空气质量与燃油质量的比值。 3.4、着火方式:引发燃烧过程的手段。 4.1、燃烧速度:单位时间内燃烧混合气的质量。 4.2、火焰速度:火焰锋面移动速度。 4.3、滞燃期*:从喷油开始到压力线脱离压缩线所占用的曲轴转角。 第五章: 6.1、速度特性:油量调节机构不变时,发动机的各项性能参数随转速而变化的关系曲线。 6.2、负荷特性:发动机转速不变时,性能参数随负荷变化的关系。 6.3、发动机特性:性能指标(或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 6.4、调整特性:随调整情况而变化的关系。 6.5、机械损失:发动机曲轴输出的功或者功率与其气缸内气体膨胀所做的功或功率之差。 6.6、热值:在标况下1kg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法理学课本重点整理

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的概念 一、行为与法律行为的界定 法律行为: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 二、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1)社会意义(2)法律性(3)意志性 法律行为的结构 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法律规定或法律解释确定的构成法律行为的要素。 一、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 1、动机:直接推动行为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动因。 2、目的:人们通过实施行为以达到一定结果的主观意图。 3、认知能力: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意义和后果的认识能力。 (1)认识错误。 第一,手段认识错误:毒药、枪。 第二,对象认识错误:深夜入室床上刺人、深山老林猎人向一群羊开枪、因误欲奸男人等。第三,法律认识错误:网上跳脱衣舞、安乐死等。 (2)无认识能力。 二、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 1、行为:人们通过身体或语言或意志表现与外在的举动。 2、手段:认为为实现预设的目的而实施一定行为所采取的各种方式方法。 3、结果:人们通过实施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影响。 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 一、法律行为分类的标准 二、法律行为的具体分类 (一)依行为主体的性质和特点分类 1、依行为主体的特点,分为个人行为、集体行为、国家行为 2、依主体意思表示形式,分为单方行为、多方行为 3、依主体参与行为的状态,分为自主行为、代理行为 (二)依行为的法律性质分类 1、依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内容要求,分为合法行为、违法行为 2、依行为具有公法性质还是私法性质,分为公法行为、私法行为 (三)依行为的表现形式和相互关系分类 1、依行为的表现形式,分为积极行为、消极行为 2、依行为的主从关系,分为主行为、从行为 (四)依行为的构成要件分类 1、依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分为表示行为、非表示行为 2、依行为成立是否需要特定法律要件,分为要式行为、非要式行为 3、依行为的有效程度,分为完全行为、不完全行为 法律关系 概念和分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