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家如何进行剩余价值分配

资本家如何进行剩余价值分配

资本家如何进行剩余价值分配
资本家如何进行剩余价值分配

资本家如何进行剩余价值分配

从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出发,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来源,这就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因此,公平的分配方式是由劳动者占有他们自己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却凭借自己的所有权无偿地占有了这种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由资本实现并由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一起瓜分,从而形成利润和地租。这样,所有这些形式的东西,实际上是共同对工人的剩余劳动进行无偿占有的结果。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为了占有和消费,而是为了资本的增殖。因此,他一般会把他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收入消费,另一部分作为资本或积累起来。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哪些

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策源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进程中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等技术接踵诞生并得到初步发展;80年代后半期,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仿佛巨大的羽翼,把人类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

2、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一、第二产业大大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目前已达到2/3左右。第三产业的领头雁是高科技产业,而雁头就是信息产业,它们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和1/6左右。与此相随,蓝领工人减少,白领工人增多;非知识型工人减少,从事信息处理的知识型工人增多。近年来,在美国数百万新的就业者中,知识型工人约占90%左右。工人阶级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战后,银行信用体系膨胀,金融组织不再仅有商业银行,而且还有大量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进一步融合,形成更为庞大的金融资本,扩大和加深了金融资本的统治。股份公司进一步发展,吸收的社会资本更多,企业组织管理更加严密,垄断资本可以用更少的股份控制整个公司,进而垄断市场,榨取更多的利润。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新型公司异军突起。公司兼并之风此起彼伏,资本日益集中和垄断,跨部门跨行业的超级企业集团和巨型跨国公司联翩涌现。从某个方面来看,企业组织形式的这些变化,增强了垄断资本抵御风险、增殖自身的能力。

4、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国家或者利用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或者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实行一定的发展计划,直接投资某些产业特别是公共设施,交替实行国有和私有,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或者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收入和过度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所有这些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5、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为资本的扩张和增殖开辟了新的天地。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扩大资本输出,进行不等价交换,甚至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

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巩固它们在经济全球化以至整个世界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把广大第三世界变成它们的廉价资源供应地、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从而造成了西方财富的不断增加。无偿利用巨额世界资本,是国际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研究者由于分析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强调的方面不同,大致上可分为三种观点:

1、第一种观点,现代科技革命推动论。这种观点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当代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飞跃所致。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现代资本主义去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矛盾。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

2、第二种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干预和自我调节论。这种观点认为,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众多变化中,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相当程度上推动并决定着其他变化的性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加强“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延缓衰老起了关键性作用。其次,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通过反对垄断,鼓励和保护自由竞争,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自发发展不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自我调节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变化的内在动因。

3、第三种观点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发展潜力论。一些研究者强调,当代资本主义并未像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估计的已经“垂死”,自身仍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奚广庆、钟沛璋持此观点,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尽管矛盾重重,改革和高新技术发展使其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资本与剩余价值习题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它们的不同形态 B.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不同的作用 c.不变资本是客观要素,可变资本是主观要素 D.以上均不对 2.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 A.劳动的价格 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C.劳动的报酬 D.工人根据自己提供的劳动量参与分配的形式 3.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 c.是劳动力的价格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4.个别资本家追逐的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 A.延长工作日实现的 B.提高本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c.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D.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5.资本的本质是()。 A.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 B.购买劳动力的货币 c.购买商品的货币 D.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A.能够使自身价值发生转移 B. 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c.能够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D.能保存资本的价值 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D.以上均不对 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自由买卖 c.劳动力成为商品D.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

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 A.由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的多少决定的 B.由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c.由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决定的 D.由劳动力的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的 10.能够反映工人真实收入状况的是( ) A.名义工资 B.实际工资 C.计时工资 D.计件工资 11.某企业工作日为12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而将必要劳动时间从6小时缩短到3小时,那么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 A.从100%增加到150% B.从100%增加到200% C.从100%增加到250% D.从100%增加到300% 12.资本总公式是( ) A.G—W—G B.G—W—G′ C.W—G—W D.W—G—W′ 1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 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 D、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 1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生产资料的价值是() A、借助于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 B、借助于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 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D、借助于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1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16.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C、获取劳动力价值 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1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工人劳动的报酬 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8.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工人的( ) A.必要劳动 B.剩余劳动 C.具体劳动 D.物化劳动 19.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 A.在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无关

解读剩余价值分配形式的新变化(一)

解读剩余价值分配形式的新变化(一) 摘要:西方社会中以慈善捐助为主要实现方式和手段的对“剩余价值”的第三次分配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一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调整、社会进步的产物对缓和社会的贫富分化、均衡国民收入的分配、缓和社会的矛盾等多个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内容和形式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同时,对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收入分配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剩余价值;三次分配;效率;公平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增殖资本的价值或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家从事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家通过在分配过程中无偿地占有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占有。 当前西方社会,资本家的剥削和对剩余价值无偿占有的情况依旧存在,但一些新的情况值得我们思考,如股份制的出现、资本市场的发展及“第三次分配”的实现等,它们对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第三次分配”的实现,对缓和社会的贫富分化、均衡国民收入的分配、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新情况和形式的出现是以往的剩余价值分配形式中极其少见的,它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在经过市场分配和政府分配后,又一次“特殊的分配”,它的内容和形式值得思考。 一、西方社会剩余价值分配的新变化 “剩余价值”的传统分配主要可分为市场引导下的初次分配和政府指导下的再次分配。在市场分配中,参与分配的主体主要有三个:政府、企业和个人。 与三个主体相对应,市场分配划分为政府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三部分。在市场引导的分配后,政府又根据社会管理和发展的客观实际和需要,对其所掌握的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一般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与行政、国防支出以及转移支付的支出。其中,转移支付的支出是政府通过财政渠道把所掌握的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其间并没有相应的产品或劳务交换的发生,它推动了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政府指导下的分配,在一定时期内既保证了市场分配尊重效率,满足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攫取,又在第二次分配中兼顾劳动者和低收入者的利益。这在一定时期内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然,无论社会福利体制和保障体制怎样健全,都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决定的按资分配,因而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两极差距拉大的趋势依然日益加剧。 以美国为例,1999年美国20%高收入的人同其他人的税后收入差距达到了顶峰。美国《商业周刊》对工人和首席执行官的收入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990年两者的差距是84倍,1995年为140倍,1998年达到326倍,1999年则高达416倍。1995年,1%最富裕的美国人占有全国40%的财产,而80%的美国人仅占16%的财富。 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政府主导的第二次分配的局限性和缺陷日益明显,第三次分配也就在社会发展和实践中被逐渐的提了出来。 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总结了西方社会发展的一些经验后,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收入实行三次分配的概念:第一次是由市场按照效益原则进行分配;第二次是在政府的主导下,根据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通过税收、救济以及社会保障等方式来进行的分配;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个人收入转移和个人自愿缴纳和捐献等非强制方式来实现的再一次分配。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习题及答案)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单选题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B A.在流通中进行不等价交换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D.劳动起家勤俭节约 2.个别资本家之所以要不断改进技术,因为:A A.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C.降低劳动力价值 D.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率用公式来表示为:B A.m′=v/m B.m′=m/v C.m′=m/c D.m′=m/(c+v) 4.剩余价值的产生条件是:A A.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B.在流通中产生 C.不在流通中产生 D.在商品交换中产生 二、多选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是:BC A.劳动力所有者是小生产者 B.劳动力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 C.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 D.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奴隶 2.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AC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B.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D.一般剩余价值生产 3.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是:AC A.计件工资 B.名义工资 C.计时工资 D.实际工资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是:AB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B.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 D.商品生产过程 5.马克思根据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AC A.不变资本 B.商业资本 C.可变资本 D.生产资本 6.在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上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办法是:AB 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B.提高两大部类的劳动生产率 C.降低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D.把工人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BD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B.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C.劳动力买卖过程中所需的费用 D.劳动者掌握生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8.作为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是:ABC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C.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D.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9.资本主义工资:ABCD A.掩盖了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实质 B.掩盖了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

政治经济学-第7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习题及答案)

第7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综合选择 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 A.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B.价值率小于利润率 C.利润率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D.利润率决定剩余价值率 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形成: A.商品个别价值 B.商品生产价格 C.商品垄断价格 D.商品社会价值 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竞争形成: A.平均利润率 B.生产价格 C.垄断价格 D.商品平均价值 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 A.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没有变化,因此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C.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否定了价值规律 D.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没有变化,生产价格规律代替了价值规律 5.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 A.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B.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C.以社会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D.以市场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6.利润率高低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是: A.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低 B.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高 C.资本周转速度慢,利润率低 D.资本周转速度慢,利润率高 7.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A.并不意味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B.并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的下降 C.也不意味着利润量的减少 D.也不意味着资本总量在不断增加 8.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活动中,成本价格的作用是: A.资本家衡量企业盈亏的标志 B.决定资本家竞争胜败的关键 C.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 D.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9.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 A.商品售卖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余额 B.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商业店员的劳动 D.商业资本家的欺诈手段 10.商业资本的利润率应: A.高于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B.低于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C.相当于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D.与产业资本的获利水平无关 11.商业资本中,能创造价值的有: A.为购买商品而预付的资本 B.商品的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 C.广告费、簿记费、开办办事处的费用 D.商业雇员的工资 12.商业流通费可以区分为两大类: A.生产性的流通费用 B.运输费用 C.簿记费用 D.纯粹流通费用 13.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借贷资本:

资本主义榨取剩余价值的密秘

资本主义榨取剩余价值的密秘 【摘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靠剥削工人和广大劳动人民,无休止的采取各种方式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本文阐述了资本主义利用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利用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可变资本,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并且资本主义通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资本积累,从而扩大再生产,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以实现资本增值,达到资本的循环周转。 【关键词】剩余劳动、剩余价值、价值增值过程、可变资本、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一.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的内涵 每一个被资本家雇用的工人都在做双重劳动。他的工作时间的一部分用来偿还资本家所预付给他的工资,这一部分劳动,马克思称为必要劳动。但在此之后,他必须继续劳动,在这段时间内,他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利润便是它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部分劳动,叫作剩余劳动。 在马克思看来,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它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学要的那部分价值。 本质上,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二.价值增值过程的形成和特点 (1)价值增值过程的形成 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值过程。 (2)价值增值过程的特点 价值增殖过程的秘密,在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新创造出来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价值形成过程就是这样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所以,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限度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的点就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仅仅把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再生产出来,那就不会有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也就不会有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三.可变资本创造的资本积累和扩大在生产 (1)可变资本创造的资本积累 在生产过程中,可变资本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其中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及统治。资本主义得到剩余价值后将其转化为资本并且进行增值或积累,以实现自身的利益。 (3)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后用于再生产,而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把从工人那里剥削到的资本进行积累后,再来购买工人的劳动力,进行更大规模

论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

论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 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是一个具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因为它直接涉及到在理论和实践上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问题。(注:在讨论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以前,似乎有必要首先讨论一下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存在性问题。然而,关于这个存在性问题,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讨论清楚的,有鉴于此,作者已另外撰成一文。因此,本文的一个预设前提是,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剩余价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发展的格局的形成,已使传统的按劳分配理论受到冲击,按要素分配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选择。如何在理论上协调这两种存在着矛盾或对立性的分配方式,使它们共同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就成了理论创新的迫切要求。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上,按要素分配有其合理性,但真正的按要素分配既不等于按资分配,也不等于按劳分配,而是资本(土地被视为资本的一种)和劳动共同参与的剩余价值分配。这种分配方式,既是有效率的,也意味着在第一次分配领域里引入了公平的因素。一、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马克思的看法关于剩余价值的分配,在强调效率的经济学家们当中,流行着两个口号:一是按要素分配,此即劳动得到工资,土地得到地租,资本得到利润;二是分配的份额应当完全由市场决定,因而这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这两个主张容易让人联想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发达国家抛弃了的西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分配模式,因而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关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分配方式,马克思做了最为深刻的揭示。为了理解我们的怀疑,先梳理一下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分配的基本理论观点,是很有必要的。不过,我们不打算详细地叙述,马克思是如何论述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及其如何在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约束下得以实现的过程,仅仅简要地考察一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分配的属性及其大体分割方式的分析。从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出发,马克思解释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来源,这就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因此,公平的分配方式是由劳动者占有他们自己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却凭借自己的所有权无偿地占有了这种剩余价值。“劳动力的剩余劳动,是资本的无偿劳动,因为它为资本家形成剩余价值,一个无须他花费任何等价物的价值。”(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页。)剩余价值虽然由资本家无偿占有,但它并不是资本所有者能够单独占有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由资本实现并由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一起瓜分,从而形成利润和地租。“生产剩余价值即直接从工人身上榨取无酬劳动并把它固定在商品上的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但绝不是剩余价值的最后所有者。以后他还必须同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执行其他职能的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等等,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分为各个不同的部分。它的各部分归不同类的人所有,并具有不同的、互相独立的形式,如利润、利息、商业利润、地租等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58页。)这样,所有这些形式的东西,实际上是共同对工人的剩余劳动进行无偿占有的结果。通过比较,马克思特别指出了利润、地租与工资的表面相同之处与本质的区别:“利润和地租同工资的共同之

当代企业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问题研究

当代企业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问题研究页眉文字 当代企业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问题研究 摘要:伴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当代社会分配制度发生了新的变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从分析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体系入手,对当代企业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以调动全体公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 关键词:工资;剩余价值;分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超额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就是产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要深入研究剩余价值,就必须从深入研究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开始。 1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被占有的问题现状 如果我们把占有剩余价值的行为都认为是剥削的话,那么社会主义必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然是存在剥削的。这种剥削现象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一个企业的发展一定要剩余价值的积累,如果一个企业把所有获得的剩余价值都分配给工人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这样的企业也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可以说现在这种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剥削形式的确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是另一方面这种剥削现象也会造成很多社会问题,会蕴含很多不安定的因素。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5,现在最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就是贫富差距的扩大。我想这有许许多多的原因,而剥削现象的存在客观上从本来已经境况不佳的工人的口袋中还要被拿走一部分本该属于他们的钱,颇有点劫贫济富的味道,这个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2 对目前存在问题的矛盾根源的分析 对劳动者来说,工资不过是对他付出的劳动的补偿,是他的劳动力的价值;对资本所有者来说,工资是他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预付资本,形成其资本的可变部分,在核算时,工资要被计入成本。因此,虽然工资是劳动者的收入,但劳动者得到工资,并不意味着那是他的按劳分配所得。就其本来意义而言,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下,企业上交利税后的纯利润在扣除必要的公积金、公益金等后的剩余,要按照工人的劳动贡献分配给工人。因此,按劳分配本质上是按劳动贡献分配,其分配的结果,并不仅仅是对劳动力耗费的补偿。换句话说,按劳分配应当是指劳动者按自己的劳动贡献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传统的按劳分配本身也包含着按要素分配的成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分,只不过这里的要素被单一地理解为劳动,而不包括其他要素。反过来,所谓的按要素分配,如果仅指按资分配,那也不是真正的按要素分配,虽然其中包含着按要素分配的成分,但这里的要素被单一地理解为资本了。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与积累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与积累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与简单商品生产过程,有相同点,都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过程,也都包含一个价值形成的过程。但又有不同点,它不仅是价值形成过程,而且是价值增殖过程。 一是资本家有权支配工人的劳动,二是资本家有权占有劳动产品。这是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决定的。由于资本家有权支配工人的劳动,资本家在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后,就有权延长劳动时间,当劳动时间延长到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时间这个一定点时,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就产生了,而由于资本家又有权占有劳动产品,凝结在商品的剩余价值就被资本家占有。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它们的意义在于一是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二是这种划分也为确定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既剩余价值率,可以用剩余价值和可

变资本之比来表示。 剩余价值生产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按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家有权延长劳动时间,但无限延长时间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生理的因素,二是道德的因素。特别是由于过度延长劳动时间给工人阶级带来巨大的损害,必然会受到工人阶级的抵抗。资本家转而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叫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其结论为一是资本家用来支付给工人的工资表面上看是资本家的,是资本家养活工人,但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它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即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养活自己,并且也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 二是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预付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 三是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本家,工人没有独立的地位。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获得剩余

第二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G G G'?+=G ?{第二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 ——《鶡冠子》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名词解释】 1. 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 —G —W') 2. 资本流通的总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 —W —G') 3. *金融行业的总公式:货币—货币(G —G') 4. 剩余价值:在资本流通总公式G —W —G'中,其中 是在预付的 货币额G 以外加上的增值的货币额。这个增值的货币额就叫做剩余价值。一般用m 表示。 5.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不是物,而是体现着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值。最初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6.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运动形式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 【概念明晰】 1. 【多项选择】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与资本流通的总公式的区别: 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 —G —W') 资本流通的总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 —W —G') ①起点和终点不同; ②媒介物不同; 形式不同 ③买卖顺序不同; ④交换的目的不同 2. 【单项选择】资本总公式矛盾——资本运动形式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①内容: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商品实行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增值。 ②解决: (1)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或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2)而货币不投入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出剩余价值。 → 先决条件:剩余价值的产生虽然不在流通领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3)货币在流通过程中只代表某个价值量,不可能自身发生价值增殖。 (4)购买商品的价值不会自动增殖。 → 根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 3. 【简答题】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①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条件: (1)劳动力的所有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 (2)劳动力所有者除了劳动力商品以外一无所有,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 条件:“自由”到“一无所有”。 ②劳动力商品的二因素★: (1)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决定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第七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二、名词解释 1.成本价格 2.平均利润 3.商业资本 4.商业利润 5.借贷资本 6.利息 7.利息率 9.虚拟资本 10.级差地租 11.绝对地租 二、综合选择 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 A.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B.价值率小于利润

率() C.利润率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D.率决定剩余价值率() 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形成: A.商品个别价值() B.商品生产价格() C.商品垄断价格() D.商品社会价值() 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竞争形成: A.平均利润率() B.生产价格() C.垄断价格() D.商品平均价值() 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 A.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没有变化,因此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C.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否定了价值规律

() D.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没有变化,生产价格规律代替了价值规律() 5.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 A.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B.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C.以社会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D.以市场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6.利润率高低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是: A.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低() B.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高() C.资本周转速度慢,利润率低() D.资本周转速度慢,利润率高() 7.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A.并不意味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B.并不意味着剩

余价值的下降() C.也不意味着利润量的减少() D.也不意味着资本总量在不断增加() 8.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活动中,成本价格的作用是: A.资本家衡量企业盈亏的标志() B.决定资本家竞争胜败的关键() C.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 D.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9.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 A.商品售卖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余额() B.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商业店员的劳动() D.商业资本家的欺诈手段() 10.商业资本的利润率应: A.高于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B.低于产业资

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与剩余价值(精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本章将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说明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及其它有关剩余价值分割的问题。本讲重点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掌握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和方法以及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了解资本积累过程是资本家用古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从而进一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过程。 资本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资本的主要特征有:(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是一种运动;(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实际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与之相对应,劳动也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耗费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早期以手工劳动为主时期的主要方法。随着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新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越来越成为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因此,工人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剥削程度用剩余价值率表示。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本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使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具有了隐蔽性。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在本质上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名义工资是指以货币数量表现的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物品和服务的数量。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教案 第五讲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五讲资本流通理论(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的分析,揭示单个资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资本循环阶段和资本价值形式的变化的分析,说明产业资本运动既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职能形式循环的统一,进而揭示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等因素的分析,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通过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分析,揭示社会资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说明为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各个个别资本之间、两大部类之间、两大部类内部必须保持一个协调的比例关系。 【教学重点】 1、资本周转 1、资本循环 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3、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教学难点】 1、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2、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3、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一、资本的循环 资本是在不断循环中实现价值增殖,而能够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只有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运动表现为生产到流通,从流通到生产的不断的转换过程,在这个不断的转换过程中,它采取循环的形式,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循环过程。 产业资本:指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经营的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即投在工业、农业、矿产业、建筑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从产业资本运动的全过程看,它具有购买、生产、销售等三个不同的环节或阶段。产业资本循环用公式表示: A G——W P m…P…W’——G’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购买阶段

在这个阶段,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商品,是一般的确良商品流通行为,但由于资本世纪家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的商品,这就意味着资本家掌握了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能力,所以这一阶段的货币以货币形式存在的确良预付的货币资本,而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则是实物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这个阶段的货币不仅执行一般货币的职能(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而且还执行资本的职能,因为这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生产过程)有内在的联系,这里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包含着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可能,在这个阶段上,货币资本的职能就是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好前提条件。 2、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生产阶段是整个资本循环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在另外两个阶段资本只是改变它的形式,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只有在生龙活虎产阶段,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被消费了,才生产出剩余价值。在这个阶段,劳动力不从心和平共处生产品税资料发挥着一般生产要素的作用,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需要的要素,它本身不是生产资本,只是因为生产出剩余价值,才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 3、第三阶段:售卖阶段 从形式上看,这只是一般商品流通行为,商品的价值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是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即从商品形态转变为货币形态,但它为何成为资本循环的一个特殊阶段?因为这里的商品是生产过程的产物,它不仅包含预付资本的价值,而且还包含剩余价值,正因为这样式,决定了商品不仅是商品,而且是商品资本,也决定了这个阶段不仅是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过程,而且是资本和剩余的实现过程。这是一个重要阶段,是商品致命的飞跃,“惊险的跳跃”,因为商品能否卖出去,关系到生产能否进行的问题。如果商品卖不出去,资金无法收回;卖的速度快的话,就可以扩大再生产,速度慢,就要缩小规模。 简单地说,资本从货币形态出发,经过一定的运动,又回到货币形态的循环过程,就叫产业资本的循环。总结上面,可以看到三个阶段的关系:A、三个阶段是互相依赖,密切联系的,资本循环要顺利进行,必须不停地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阶段。 B、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生产决定流通,生产过程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而流通过程则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作准备。另外,也实现包含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并不是三种不同的独立的资本,而是同一产业资本在运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三种不同的形式。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态 产业资本只有在职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因此,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不停、周而复始地进行地,所以资本循环是无止境的,资本循环的公式: Pm Pm Pm G—W A …P …W’—G’?G—W A …P …W’—G’?G—W A 1、货币资本的循环:从货币资本开始,经过三个阶段,使货币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

2016考研政治考点:资本主义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2016考研政治考点:资本主义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中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内容涉及到一些条件和影响因素,需要考生多加留意。在学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时,提醒各位考生注意理解这些概念本身的意义是什么,搞懂这个问题,其他问题就不难理解。下面,文都网校就给大家梳理一下有关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知识,请大家注意考研政治考点。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关于资本主义工资最容易考本质和表现。考生往往是学得挺明白的,但是到做题就做错。所以要理解,之后再做题巩固就好了。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再深入地讲一下。工人的工资是在工人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支付给工人的,尤其是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更是表现为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其实,如果工人的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那么,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就应包括必要劳动时间补偿劳动力价值的部分,也应包括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显然,资本家不会把工人的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都给工人,那样资本家无所得。所以,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仅仅是工人的部分劳动所得,不是全

部。工资仅仅是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工资本质上是工人的劳动力的价值。 二、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 1.利润和利润率 首先要理解利润是怎么来的。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因为资本家眼里,剩余价值并不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而是由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所以,在资本家眼里,剩余价值不是剩余价值,而是利润。 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掩盖了剥削关系: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其公式为P′=m∕c+v。要会计算利润率。 2.平均利润 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不同部门之间如果利润率不同,资本家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从而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与全社会总资本的比率,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圣才出品】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1.简述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异同。 答:(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相同点 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在流通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同样有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而在每一个流通过程中都同样有三个当事人,即买者、卖者和又买又卖者。 (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不同点 ①流通形式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在交换中的顺序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资本流通的顺序是先买后卖。 ②经济内容不同。商品流通表现为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是“为买而卖”,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这就规定了商品流通的运动是极其有限的;相反,资本流通表现为资本家拿出货币购买商品,是为了下一步卖掉商品重新收回货币,是“为卖而买”,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 ③流通限度不同。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这就规定了商品流通的运动是极其有限的;资本流通的结果不仅要保持原有的价值,还必须取得更多的价值,即价值发生增殖,这是资本流通的基本性质。这个性质规定了以价值增殖为特征的资本运动是永无止境的。 ④货币属性不同。被当做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而作为资本的货币能带来剩余价值,体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 答:(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为G W 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商品实行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增殖。然而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流通的结果实际发生了货币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 (2)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先决条件 ①在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所有商品都按照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剩余价值根本无从产生。在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如果资本家都贱买贵卖,互相欺诈,其结果是他作为卖者在商品提价时赚的钱又会在作为买者时多支付出去。这样互相抵消,剩余价值的普遍存在也无从说明。即使有的资本家善于经营,只是贱买贵卖,那也只能改变商品总价值在不同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分配,丝毫不能增加整个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货币财富。而剩余价值正好表现为原价值的一个增殖额,是新产生的社会财富。可见,在流通领域里,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始终不能找到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可见,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②剩余价值的产生也不可以完全离开流通领域 因为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相互关系的总和,倘若离开流通,商品所有者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就只能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也就是说,资本家如果不把货币投入流通领域,既不买也不卖,而是把货币贮藏起来,那么无论贮藏多少年,也绝不会产生出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在流通领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资本家如何进行剩余价值分配

资本家如何进行剩余价值分配 从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出发,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来源,这就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因此,公平的分配方式是由劳动者占有他们自己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却凭借自己的所有权无偿地占有了这种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由资本实现并由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一起瓜分,从而形成利润和地租。这样,所有这些形式的东西,实际上是共同对工人的剩余劳动进行无偿占有的结果。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为了占有和消费,而是为了资本的增殖。因此,他一般会把他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收入消费,另一部分作为资本或积累起来。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哪些 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策源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进程中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等技术接踵诞生并得到初步发展;80年代后半期,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仿佛巨大的羽翼,把人类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 2、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一、第二产业大大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目前已达到2/3左右。第三产业的领头雁是高科技产业,而雁头就是信息产业,它们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和1/6左右。与此相随,蓝领工人减少,白领工人增多;非知识型工人减少,从事信息处理的知识型工人增多。近年来,在美国数百万新的就业者中,知识型工人约占90%左右。工人阶级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战后,银行信用体系膨胀,金融组织不再仅有商业银行,而且还有大量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进一步融合,形成更为庞大的金融资本,扩大和加深了金融资本的统治。股份公司进一步发展,吸收的社会资本更多,企业组织管理更加严密,垄断资本可以用更少的股份控制整个公司,进而垄断市场,榨取更多的利润。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新型公司异军突起。公司兼并之风此起彼伏,资本日益集中和垄断,跨部门跨行业的超级企业集团和巨型跨国公司联翩涌现。从某个方面来看,企业组织形式的这些变化,增强了垄断资本抵御风险、增殖自身的能力。 4、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国家或者利用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或者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实行一定的发展计划,直接投资某些产业特别是公共设施,交替实行国有和私有,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或者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收入和过度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所有这些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5、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为资本的扩张和增殖开辟了新的天地。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扩大资本输出,进行不等价交换,甚至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