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2008-10-26 13:03:48 作者:省中学艺术学科旭来源:网络文字大小:【大】【中】【小】[教材分析]

印象主义绘画是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艺术流派。在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启发下,他们对绘画的光线、色彩的表现进行了独到的探索,并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本课向学生介绍了印象主义绘画的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从欣赏中,使学生知道印象主义绘画探索的艺术原则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风格,以及印象主义绘画尤其是后印象主义绘画在主观与客观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的革新及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欣赏印象派绘画的同时,初步感受印象派绘画的艺术魅力,了解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2. 欣赏体会印象派中的三种不同倾向的风格,得出各自的艺术追求。

3.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西方绘画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区分印象派绘画与传统绘画,区分三种倾向印象派绘画。

2. 感受了解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

[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

师: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由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一个精彩的舞蹈节目至今令人难忘,那就是——?

生:《千手观音》(异口同声)

师:看来《千手观音》真的有很大的魅力啊!那好!我们就一起来重温一下其中的精彩片段。

(播放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舞蹈片断)

师:同学们都沉醉于优美的舞蹈中了,不过有件事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演员上台的时候穿的是什么颜色的服装?

生:黄色的、金色的。

师:那么为什么在舞蹈的过程中服装的颜色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呢?

生:因为舞台灯光的关系。

师:对了。物体在彩色灯光的照射下,物体原本的颜色会发生变化。那么在自然光线的照射下物象的固有色会不会发生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欣赏一位画家画的草垛系列组画。(播放幻灯片,配乐《月光曲》)

师:从刚才的欣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郭艳:黄色的草垛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光线的照射下颜色发生了变化!

师:在常人眼中,黄色的麦垛在这位画家的笔下竟然呈现出这样多的色彩变化,多么奇特的绘画风格啊!在十九世纪的画坛上,就出现了一批标新立异的画家,他们被称为印象主义。而刚刚欣赏的草垛组画的作者就是印象派的领袖——莫奈。那么以莫奈为首的印象派以及其后的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的绘画与传统绘画有什么区别?各自对西方油画的发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呢?今天这堂课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19世纪西方绘画史上的这个重要的变革时代。(出示课题: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绘画)

2. 讲授新课

(1)印象主义

师:1874年,莫奈与他的志同道合的画家朋友们联合举办了一次画展。画展中,他的一幅绘画特别的引人注目。(展示《日出·印象》)

师:请一组同学用很简短的语言描述一下你对这幅画的感觉和印象。

生:朦胧、虚幻、色彩很美、看不清、模糊、有意境。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能够得知有些同学并不是很喜欢这幅画。而事实上这幅画在展出时也是备受嘲讽的,有人批评画家拿了一幅未完成的画来展出;有人甚至更恶毒,称这群年轻的画家是一群疯子。

师:其实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看这幅画,它真的是那样另类,不能让人接受吗?

生:(略)

师:这幅题为《日出·印象》的风景画用一种崭新的绘画风格描绘了港口太阳初升与水面的景色:水中反映着太阳和天空的颜色,水和天在朦胧弥漫的朝雾中融成一片。水中的船只和远处的景色都处在若明若暗,似有似无之中,变化万千,给人一种既真实又虚幻的感觉。这在以前的官方保守古典主义的绘画中是从来没有过的。也难怪一些人会觉得不习惯。有一个美术评论家借用这幅画得标题,嘲笑年轻的画家为“印象主义”。西方美术史上重要流派印象派的名称由此而来。

师:印象派的画家们走出画室,用一种崭新的绘画技巧来描绘他们眼中的美好事物。在法国,有一座哥特式的卢昂教堂引起了莫奈的兴趣,他曾在三年画了50幅卢昂大教堂。同学们有了刚才欣赏草垛组画的经验,你觉得莫奈会怎样描绘这座教堂呢?

生:我觉得他会用很多鲜艳的色彩来描绘。

师:庄严的哥特式教堂在他的眼中成为了一簇充满着色彩旋律的光的结晶,看了令人目眩。

建筑本身的结构似乎被一层厚厚的光所包裹。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有其中的四幅,你们能不能将其按照某种顺序重新排列一下?

生:(排列顺序)

师:你为什么这样来排列?

生:我是按照时间来排的。第一幅是清晨,因为是一种带蓝的冷色调,还有一些朦胧感;第二幅是白天,有的感觉;第三幅是正午,觉得画面很亮,光线特别强烈;最后一幅是傍晚,有晚霞照在上面。

师:说的非常好!组画的用笔看似狂放不羁,实际上是画家在长时间观察后才落笔的。当画家完成卢昂大教堂连作时,视力几乎不能恢复。

师:法国作家莫泊桑在一封信中曾经记载了他所目睹的莫奈在绘制“连作”时的情景:“我常常跟随莫奈寻找他的印象……说实在,他不再像是画家,倒像是一个猎人。孩子们给在他的后面,携带五、六幅取材相同,但表现着一天中不同时间和不同效果的油画。他根据天色的变化,把这些画布接过来轮流地画着。画家就这样坐在对象前面,等待着和阴影……。”可见莫奈的作画方式是与众不同的。

师:好!我们再以浏览的方式欣赏一组印象派的绘画,在欣赏的时候,酝酿这样一个问题——印象派画家到底追求着什么?(幻灯片,音乐起)

师:通过刚才分析与欣赏的印象派绘画作品,我想大家应该对印象派的绘画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了吧?现在我们结合大屏幕上的传统绘画与印象主义绘画的区别,你们能不能对印象主义绘画做出一个全面的评价。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在讨论时,可以拿出小纸条将讨论的要点记一记,最后请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好!开始讨论!

(讨论结束后,1—4组代表发言,给予掌声)

师:4组代表讲的很好!印象主义绘画摆脱了精细刻画每一细节,尽力交待清楚自然万物形状的传统绘画的束缚,从画室完全走出来,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觉放在首位,将画家对物体在光线中微妙色彩变化的感受和描绘作为其追求的目标。就像4组代表讲的那样,印象派画家追求光与色的表现,从而使绘画发生了伟大的变革,具有清新、明亮、丰富多彩的特点。但是这样的画真的就完美无缺了吗?

生:通过与传统绘画比较,发现印象主义绘画的物体轮廓有些模糊不清。

师:在印象派画家看来,世界上的任何具体的事物只是传达光与色的媒介罢了。物体本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将对于光与色的变化表现出来。所以印象主义绘画不宜近看,宜乎远观。这就是为什么海粟在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举办自己深受印象主义风格影响的作品时,特地在展览会的说明书上规定:要离画十一步半的距离欣赏。

(2)新印象主义

师:通过讨论总结,同学们对印象派的绘画的认识又加深了。现在出现在屏幕上的这幅画叫做《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你们觉得它是印象主义的绘画吗?

生:不是,是新印象主义。

师:哦?看来大家课前已经预习过了。好的,我就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大家来介绍一下新印象派。

生:(介绍新印象主义)

师:很好,非常详细了。同学们在了解了点彩派绘画的技法之后,能不能说说你对新印象主义的这种绘画方式的看法?

生:我觉得用点画出来的画不会很清晰。

生:我觉得方式很机械,作画速度一定很慢。

师:对了。这种机械的画法毫无激情与个性。据说这幅《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整整花了画家一年的时间。大家都说出了它的缺点,难道就没有优点?

生:我想优点就是颜色很鲜艳吧。

师:对了,颜色不经调和,并列在一起,很好的提高了色彩的明度。

(3)后印象主义

师:虽然印象派和新印象派都突破了传统固有色的观念,以崭新的绘画技法表现着不断变化的光与色,对西方油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其绘画重形式轻容的局限性渐渐引起了一些曾经拥护印象派的画家们的不满与反对。他们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自然瞬间印象的描绘,而应该有着更高的艺术追求。画史上称他们为后印象主义画家。

师:塞尚就是后印象派画家中极具代表性的。他的静物画最能体现他的艺术追求。如果将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与一幅传统静物画和一幅印象派静物画相对比,我们就不难发现他孜孜以求的目标。他的追什么呢?大家发表一下意见。

生:(略)

师:《苹果与桔子》是他油画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它既不同于印象派单纯以色彩对比取胜,以不同于古典派以平稳的构图和物体的质感取胜。他曾说:“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按球体、锥体、圆柱体的形式塑造出来的……要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幅画充分的展示了他的这一理念。白色桌布与鲜艳水果的强烈对比,反衬出冷暖的色彩关系。画中的物体在他的眼中都被概括成一些几何体,并有意进行艺术变形。简洁的笔触、单纯的色彩、交错的线条组成了和谐统一的效果,这里表现的再也不是可食用的水果,而是具有坚实、沉稳永恒的实体。用色彩来造型,进行艺术变形,几何程式,正是由于他的这些艺术贡献深深的影响了现代派的绘画,所以塞尚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师:欣赏了这么多的作品,同学们是否有些审美疲劳了呢?现在调节一下,我请一位同学来完成这个拼图游戏。

生:(同学自告奋勇,一位同学40秒完成)

师:这幅画的作者是谁?

生:凡高!

师:看来同学们对凡高是非常熟悉的。凡高也是后印象主义的杰出代表。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请一个同学简要的介绍一下凡高这个人。

生:(介绍)(大屏幕上出现一幅幅凡高自画像,音乐)

师:在其坎坷的一生中,他只卖出过一幅画《红色的葡萄园》。为了加深对凡高的认识,我们来看一段关于凡高的影片。(2分钟)

师:在影片的最后提到人们把向日葵和所有可以找到的黄色的鲜花放在凡高的棺木上,为什么呢?

生:凡高喜欢向日葵和黄色的花,画过向日葵。

师:世上有许多的花朵,比向日葵美丽,香味浓郁的花太多了,为什么凡高会这样热衷于描绘向日葵呢?

生:向日葵像太阳一样象征着光明,画家这些黄色的花表达了他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师:说得好!这些融入画家情感的炙热的黄色,洋溢着生命的感觉。

师:除了《向日葵》,同学们还熟悉凡高的哪些作品?

生:《星月夜》。

师:这幅画堪称凡高绘画中的精品,初中时已经学过,在这里我就不多讲了。在凡高所有的作品中还有一幅极其重要的绘画。针对这幅绘画,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这幅画描绘了哪些景物,你能给这幅画取一个名字吗?

(2)你能不能分析一下这幅画的用色和用笔有什么特点?绘画给你怎样的心感受?

画家借这幅画想要表达什么?大家讨论一下。

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师:《麦田上的鸦群》是凡高自杀前的最后一幅油画作品。在长条形的画布上,翻滚着浓云的天空,呈现深不可测的蓝色,鸦群只是一些浓重飞动的黑线构成,下面金黄色的麦田滚着波浪好像就要燃烧起来。强烈的色彩与狂放的笔触,个人一种震动感。麦田上的黑色的鸦群,远处的下坠的残阳,好像又不详之兆,凡高似乎预感到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并用画笔记下了这种忧伤与绝望。终于,在这片恐怖而悲凉的土地上,画家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师:在《向日葵》中,他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在《星月夜》,他表达自己心的烦躁不安;在《麦田上的鸦群》中也同样得表达出自己的绝望、悲凉、孤独与彷徨。在对世间最平凡的事物的描绘中,都寄托了凡高心的情感。

3. 巩固练习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通过印象派绘画的欣赏,得出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绘画各自的特点。在大屏幕上的表格中呈示出来。为了检查同学们这堂课的学习效果,屏幕上有印象主义四个字,每字后面对应一道练习。请同学们选择并完成。

生:(略)

4. 小结

师:印象主义绘画专注于对外光和色彩的描绘,打破了传统绘画的一贯格局,是一项有益的革新;而后印象主义画家强调绘画要表达主观的情感,开创了西方绘画发展的新方向。

5. 课后拓展

(1) 为什么从印象派到后印象派这样的一个绘画的变革时代会发生在19世纪?

(2) 印象派中除了莫奈还有哪些画家,他们的绘画又有哪些各自的特点?

(3) 都说凡高的绘画受绘画的影响,那么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其中的渊源?

板书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很大困惑。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未来。? 中国社会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与自然的生产实践中和与人和人的关系的调整和改善的社会实践中,富于创造的中华先民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积累,中华民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得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能成为和爱琴文明、犹太文明一样的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彩一笔。然而,在近代西方科学主义和西方现代文明主义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却受到了质疑和挑战。于是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存与亡。?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反思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对于文化的概念。学术界许多年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虽然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和学术视野当中。对文化概念的阐发不一而同,但是对于文化概念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产品的凝结。我们所探讨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准则等。? 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勤劳勇敢地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以“仁”为核心的“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仁爱精神,不但包括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还包括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以“义”为信仰的“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以“礼”为内容的“恭敬尊重,礼仪文明”的礼仪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智”为对象的“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照耀着社会人生之正途。指引着通往真理的方向;以“信”为标尺的“忠于职责,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儒学关于诚信的思想,是我们建立信用体系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资源,我们应当十分珍惜日益稀缺的资源。?

现代化与传统

现代化与传统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总格局下,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在经济全球化、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不断拓新,既守护和继承传统又背离传统、走向现代的双向逆反运动,正构成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演变的一大奇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实际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深刻规律。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创造的产物,也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产物。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它涵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文物典章、宗教信仰、哲学美学和风俗习惯等。在古代,由于交通的隔绝和交往的罕少,人群依氏族、部落分居各地,其后逐渐融合为较大的民族。他们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相应也创造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共同的风俗习惯,以及种种共同的规章制度,从他们的生存方式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还升华出他们的宗教、哲学、美学和科学技术。精神文化又可分为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如政法制度、道德伦理、宗教哲学和大部分文学艺术等,它们因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动而或迟或早地产生相应的变动;另一类是不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如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和相当部分的风俗习惯与部分文学艺术(像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杂技、书法及文学中的山水诗、爱情诗中的很大部分),它们虽也因时代的前进而有所变化,却不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文学艺术由于能够为后人继续提供审美的魅力,往往具有更恒久的生命力。在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时,注意到上述两类文化的区分是很重要的。因为后者的传统比前者更为稳固。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更多表现为文化积累中的并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探讨论文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探讨论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探讨全文如下: 摘要:传统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设计中的应用并不少见,当代环境艺术 设计中将传统文化和传统素材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得到越来越多的 人的重视和喜爱。如何做好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如何促进设计中传统文化 的可持续发展,是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本文也正是基于此,对环境艺术 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进行阐述,并揭示其形式和未来发展趋势,期望可以为环境艺术设计的 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前言:文化传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世世代代滋养着华夏的人民,让人们在文化的长河中得到洗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 对于生活的需要,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温饱的解决,而更多的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需要和享受。环境艺术设计便应运而生。环境艺术设计的存在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生活 环境,并在生活的环境中满足精神世界的需求。如何将现代化的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 融合在一起,如何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元素与现代进行完美的结合,是其需要认 真对待和严肃思考的重要内容。 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 1.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民族性 上个世纪开始,人们对于“泊来”文化的追求达到空前高涨,东南亚风的流行,欧美 复古风的盛行都让我国的传统文化渐渐躲至角落,险些被人遗忘。但是随着人们理性的回归,经过徘徊和盲目跟从阶段之后,环境艺术设计的视角也逐渐回归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元 素中。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便是反映我国的民族特点。环境艺术设计必须 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兼收并蓄地吸收外来文化,弥补本民族文化的不足之处, 发展本民族的特点和特色,基于我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和基本生活方式进行设计,才能使环 境艺术设计活灵活现,具有民族根基。否则,环境艺术设计便成为无水之木、无根之源。 2.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性 环境艺术设计还要注重传统艺术的文化性。环境艺术设计的现代化加入传统元素,并 非是对传统元素的简单罗列,而是要根据传统元素所表现的文化内涵进行整合,而后统筹 规划。世界格局已经向东方倾斜,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东方世界,关注东方世界的 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中要体现我国民族的文化特色,反映我国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元素 反映相同的民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更多的应当是反映我国先进、文明、科学的文化,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3.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域性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授课教师:王璇

从传统走向现代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科目:美术年级:高中授课教师:王璇课时:1课时 一、教材分析: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之外国美术鉴赏中的第七课。本课教材分为“印象派名称的由来”、“印象派绘画追求什么”、“反印象派的后印象派”三部分。印象主义绘画是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艺术流派。在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启发下,他们对绘画的光线、色彩的表现进行了独到的探索,并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本课印象派是欧洲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转变的重要过渡;而后继的后印象派则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西方绘画向现代绘画的转变。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习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讲典故、说故事、聊趣闻,逗得学生哈哈大笑。但学生终究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他们不会主动去体会艺术作品的魅力、不能将课堂中学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一节课下来,除了大笑外,别无收获。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初步感知——乐中体验——讨论探究——知识扩展——情感升华 互动 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

四、教学环境与资源 1、教学环境 ①多媒体网络教室②大屏幕投影 2、教学及学习资源 ①教材、教学设计②关于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绘画的相关网站

当代大学生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机电工程学院丁勇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观点十分活跃。"新儒学 "、"新道学"、"文化中国"说、"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太平洋时代"说等等。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它的基本特征、精神实质、优良传统和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道德至上的人本主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尤其以儒家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必须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与西欧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在文化精神上存在着本质区别。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西文人文主义则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中心。

中国文化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体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五伦,强调人对于宗族和国家的义务,即侧重人与社会(讲天人合一,治国齐家平天下)、人与人(讲和为贵,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修养(内圣外敛,以德治国)问题,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人学,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荀子有一段话讲得很清楚:"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君道》)。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重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它是西方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当积极地挖掘中国历史上"重民"的思想精华,在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使其经过转化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借鉴。而它存在着的消极因素的克服与改善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必要。 (二)儒、道、法、佛互补。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主体构架。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体,并形成互补之势。从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来看,大体来说,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科技、宗

从传统走向现代

从传统走向现代——论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世纪转换 作者:裴娣娜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316 更新时间:9/24/2005 我国教学论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转换研究主题和方法,以促进我国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并为构建跨世纪的教学论学科体系寻求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武器,这是我们面临世纪之交时所应进行的基本思考。 基于对教学论发展历程的反思,我认为中国教学论从传统走向现代,在以下三个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集中体现了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现代特征。 一、理论基础由传统知识论向主体教育论转换 目前我国教学论学科的理论框架,基本上是在50年代学习前苏联教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强调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强调教师对教学进程的调控,强调班级授课的集体教学形式。尽管这一理论体系是以往教学实践发展的总结,反映一定时期人们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但从严格意义上分析,其理论基础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传统教学论的基本特征。教学论学科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是知识论,在教学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值得认真审视的问题。 传统教学论是以知识化为基础,将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考察和研究发生在个体自身内部观念世界中的内隐封闭过程,纯认知过程,考察和研究已经完成了的认识——知识。在唯理智主义思潮影响下,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是撇开了认识活动的主体,从纯理智活动范围内考察认识问题。而旧的知识观,又只承认既定的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的学科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看成是静止稳定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在这样一个理论框架中,教学过程被理解为知识、技能的“授——受”过程,而且局限于学生个体的知识传授过程,仅作为一个认知过程,作为一个物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按严格规定的教学程序,讲授作为知识信息仓库的教材,教学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多少及程序。与此相关,传统教学论研究所关注的是单位时间内所规定教材讲授任务的完成,并不研究在多方面因素制约影响下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不仅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情感、意志、兴趣等非理性因素,而且也忽视了基于教学实践活动基础上学生认识发展内在机制及外在影响因素的探讨。随时代的发展,这一理论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作文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作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场围绕家书兴替的讨论就此展开。学生甲认为家书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学生乙认为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当然不用写信……说到底,这是一场有关科技与传统争论的问题。 其实,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是可以完美融合的。 日本的京都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京都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的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的长安和洛阳而建的。其中,洛中最显京都街道棋盘式的布局,这里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既有千年古刹,也有西式建筑。城中心大多店面和住宅,仍是低矮的两层楼木层,充满古香古色的古都风味。在京都市区,6公尺以上的建筑甚至都被为破坏景观,极易引起市民反对,所以没有高层建筑,也没有高架桥。走在京都的街道,你还会真正领略到“吃在大阪,穿在京都”的古训。你会看到很多的手工纺织的展示,正宗的日本茶道表演等充满传统味道表演。 同样,你也能在这里领略到现代气息。京都最新的车站,你能感受到21世纪的“高速”,它结合了五大特点:交通,停车场,文化,饭店,百货公司等全球数一数二的各类设施,尤其是车站内高11层的手扶梯,可直通百货公司商场及科技游乐中心,更有空中走廊和咖啡座,是一座多元化的建筑。站在这个多元化车站的顶楼眺望,看到高台寺周边的庭院,低矮的两层楼木屋,

你才会真正惊诧于京都的魅力,绝不是精彩绝伦的现代建筑,更多的是千年传统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又是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中国馆内用高科技投影技术制作的《清明河上图》;上海馆中由声光电影演绎的多媒体影片《永远的新天地》;日本馆内会用小提琴拉《茉莉花》的智能机器人,等等,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完美结合的展点。 京都的灿烂和世博的成功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并不矛盾,我们既不能以传统文化消亡的代价来推进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不能无视现代科技的发展来保护传统文化。我们唯有坚持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两翼齐飞,整个人类的发展才能有更加灿烂的未来。 但是今天,它却遭受着一种严峻的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联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手机聊天,电子邮件,漂流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在频繁地使用。当然这种方式是好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对其是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且,每天都在大量地使用,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那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

第七课 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七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介绍了印象派绘画与后印象派绘画(也称为印象主义绘画与后印象主义绘画)。印象派绘画提倡户外写生,真实地描绘外光下景物的光色变化,改革了油画技法对西方油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印象派绘画的光源色、条件色、补色关系对古典油画表现物象固有色来说是科学的进步,这一点在讲课中,务必使学生们明白。根据教材内容讲清印象派的由来与印象派绘画的表现手法之间的不同,不要从字面意思上去曲解印象派。 后印象派的出现是印象派的进步。印象派绘画提倡户外写生真实地描绘外光下景物的光色变化,但它追求的是外光下色彩的瞬间变化,画起来很被动。而后印象派绘画则主要表现的是画家对物象色彩的主观感受,不受外光下物象色彩瞬间变化的制约,所以说后印象派绘画是对印象派绘画的进步。后印象派绘画还注重艺术形式的探索。后印象派绘画为西方绘画走向现代开启了大门。在印象派绘画和后印象派绘画中莫奈、塞尚、高更、凡·高是代表画家必须作重点介绍。 课业类别:鉴赏与评述 课时: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完本课应该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印象派绘画使欧洲走出传统,后印象派绘画则开启了欧洲现代绘画的大门。 2、让学生明白印象派绘画、后印象派绘画的本质。 3、重点了解印象派绘画、后印象派绘画的代表画家莫奈、塞尚、高更、凡·高。 教学重点:对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分析、讨论、评述。 教学难点:印象派绘画、后印象派绘画在绘画发展中的历史性贡献(印象派绘画改变了对物象固有色的表现手法,真实客观的表现了物象的光色变化。后印象派绘画则用色彩表现了自己对物象的主观感受。)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讨论法、交流对话法。 教学过程:

家庭:从传统走向现代

家庭: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一节全球家庭的变动 家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家庭的意义不尽相同,但是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和最普遍的社会制度在相应的社会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家庭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家庭的状况、家庭的结构和功能、家庭的安危都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的变迁必然影响家庭,家庭的变化同样影响社会。家庭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从血缘家庭到普那路亚家庭,再到对偶家庭,最后到一夫一妻制家庭。从此,家庭进入了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可以说,直至20世纪50年代家庭变动还是比较缓和的。 尽管"传统"与"现代"只是相对而言,两者不可截然分开,要准确地划分 "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件困难的事,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总结和描述出一些传统意义上家庭的特征。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家庭的意义和表现形态不尽相同,但是作为人类的共同的组织形态,遵循着共同的发展规律,传统家庭表现出许多类似的现象。一般说来,传统家庭是自供自足的经济单位。家庭往往是几代同堂,家庭人口众多。家庭既是生产单位、生育单位(繁衍后代)、生活单位,又是教育单位、分配单位。它承担着生产、分配、生活、教育甚至医疗等功能。家长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父权为中心,妻子和儿女对丈夫、父亲的依附性较强。但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相互依存必然产生感情上的依恋,家庭一般是和睦的,结构比较稳定,有较强的聚合力。从维系家庭的思想体系来看,主要靠严格的道德规范、宗教戒律和"家本位"思想;从婚姻基础看,主要是家庭需要、物质上的依赖、父母的意志、双方的经济条件和宗教信仰,不是男女之间的感情。婚姻关系基本上成为一种社会义务和人生责任。人们社交少,人际关系单纯,外遇情况不多,夫妻双方一般能相濡以沫,白头到老。只要妻子能生儿育女、俗守妇道、胜任家务,丈夫较少提出离婚。而女人无论在社会上或家庭中都处于没有权利的地位,出嫁后成为丈夫家的附属成员,不论家庭生活多么不称心,也很少会提出离婚。总而言之,传统家庭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制度。 然而,近代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类历史的一次飞跃,随着科学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精)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默认分类2007-01-03 18:16:01 阅读973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 促进: 一、传统文化是塑造当今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基础。虽然传统文化的内在理念是向内的,注重心性修养,但这种观念是解释社会与人的关系的一个归依。可以在具体的观念上,吸收西方的向外的思想,加强精神的释放性,但就文化体系的构成而言,传统文化仍应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基础。如何使传统文化现代化, 这是我们应该加强的一个基础。 二、传统文化以内治外,通过人的心性来规范外部社会,这是一个大的原则,与此相应,它的特殊功用体现在,传统文化具有一整套特殊的思维方法和理论。这些非常全面,思想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它们与现代的科学文化观念结合,是提高科技创新力的一个重要源泉。 三、传统文化还有一个现实的功用,是对当代生活礼仪、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和调节。西方的东西在中国根本不适用,中国重视现世/现世的人情,因此用传统文化来规范和打造新型的社会规范、礼仪, 是很现成也能够产生好的成效的事情。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强调“天人合一”,这是近代以来西方在引导世界潮流的时 候所想不到的。 近代化让人类对自然充满激情和干劲;现代化则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 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

现代化,只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 阻碍: 旧的社会制度可以被消灭,但旧时代的许多东西会以文化形式沿袭下来,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大主流落后习惯,目前仍在我们的社会和政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政治上的专制习惯,二是经济上的轻利习惯,三是权力上的官本位习惯,四是用人上的宗法主义习惯,五是做人上的谦忍习惯。中国目前仍然受着这五大传统习惯的拖累,这五大传统文化习惯与中国的现代化及所要建设的现代制度是格格不入的,他们是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中国要成为现代化的强大国家,就必须搬掉这五块绊脚石! 专制习惯有多种表现,现代中国深受这一习惯的损害和耽搁!最严重的就是那场文化大革命... 专制传统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第一大障碍,第二大障碍是轻利的文化传统,孔子那句经典教导已经成为了国人内心的价值观,“君子取义,小人取利”这使国人总不耻和羞于谈利,一谈利就联想到惟利是图的卑鄙小人,所以时刻不忘君子地说,“先小人,后君子”由于轻利我们过去经历了长期的艰苦朴素的煎熬,由于轻利,我们的国有企业的利益激励机制一直不到位,这严重地阻碍了国企的发展... 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第三大障碍是从封建时代沿袭下来的权力上的官本位习惯,目前中国的官本位问题很严 重... 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第四大障碍是用人上的宗法主义习惯,这也是中国的一大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任人唯亲,造成了我国的人力资源不能按才能优化配置,结果严重损害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五项中国现代化的障碍是国民做人上的谦忍习惯,谦忍是国人的性格习惯,是传统文化塑造的。由于谦忍,当大使馆被炸,飞机遭撞时,我们以谦谦君子的风度忍让了...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谦忍的结果不是吃亏,就是被竞争所淘汰。中华民族需要

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着很深刻的联系。传统与现代在某些方面来说是不融合的,但是我们所有称之为现代的东西全部来自于以往经验的积累,也就是传统文化,所以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我认为传统中的精华在任何时代都是闪闪发光的宝贝,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应该拿来珍惜,拿来应用,给它穿上现代的新衣,从新打扮,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我们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从现在往前所有的文明成果都称为传统文化。说抛弃传统文化不太可能,因为它已经潜移默化的在我们的思想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设计。其实,人类在创造过程中,早已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摒弃、淘汰,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都是其中的精华。 现在的设计,大体都是从西方工业革命后发展而来的。在历史的进程中,设计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符合人类的需求,而这种发展积累虾类的种种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从现代人们对包豪斯的眷恋就不难看出,其实我们还是欣赏传统的设计的,它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也是挥之不去的,冥冥中它也在影响和指导着当代设计的进程,影响着当代设计的发展方向。 我认为我们现在,特别是中国设计需要走的道路就是以传统文化为背景,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中国设计,东方风格。只有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才有可能去影响别人,在设计的世界里占有一定得地位。当然,中国一些当代的设计师也正在这样一条道路上行走着。越来越多充满中国风格的设计出现,并在国际上获得认可,中国风愈刮愈浓。如靳埭强的水墨风格,他设计的海报大量运用中国水墨,使人联想到中国山水的意蕴,其中恰当的留白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一样给人以遐想思考的空间。还有各种包装设计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也是使产品与众不同,成为时代的潮流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摘要: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生命形 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 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 与走向是我们当今学子需要学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对中国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现代化 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观点十分活跃。"新儒学"、"新道学"、"文化中国"说、"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太平洋时代"说等等。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重视伦理道德 伦理至上的观念文化与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体现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人文特点。这种传统伦理讲求的是在个人修养基础上处理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在理论规范上可用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来概括;行为规范则主要通过礼法或礼制来约束。这种伦理至上的文化特征的派生特点是:①它与宗法制度、专制政治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②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③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④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⑤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⑥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⑦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 ⑧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 ⑨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二)倡导和谐统一——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 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与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反差。中西文化这一重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不同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表现出一种"静态" 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达到和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效应(1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①通过对印象派的产生及发展的讲解来确立印象派作为反传统的新画派成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的重要历史地位。 ②了解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主要画家及其代表作。 ③初步了解和认识西方美术从传统的着重客观再现转向现代的着重主观表现的发展趋势。 2.内容结构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将本课分成“印象派的产生及发展”、“印象派主要画家及作品“、“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印象派效应”四部分。通过对印象派画家的艰辛历程的讲述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印象派作为一个反传统的新画派其发展的艰难及在美术史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着重讲清印象派绘画反传统的主要特征,以利于讲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了解并能理解西方美术在19世纪末产生的根本性的变革──从传统走向现代,并且能够理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 本课的难点:为什么西方美术的根本性变化发生在19世纪末? 二、教学过程 各位老师好,我这节课的题目是《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效应》 前言 众所周知,西方传统绘画强调客观的再现,而现代绘画注重主观的表现。印象派作为反传统的新画派,在面对传当时的统与社会的压力时,表现出了顽强不屈的毅力。印象主义的胜利是艺术史上从传统到现代的的一个转折,它传递了一种新的自然观念,在审美语言上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效应,使艺术革新论在艺术史上不断上演。 哪么今天我来深入地了解一下印象派,首先就是印象派的产生。 1.印象派的产生 思想在改变人的观念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从18世纪开始,康德肢解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传统,首先将美的重心转移到了形式上。19世纪德国哲学家谢林很含蓄的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尼采则在形式表达的动力上予以论述,他认为理性的发达抑制了本能和主观意志。这些思潮观念成了现代主义发生和发展的理论依据,以至后来成为主流观念遍及世界上各个角落。于是,在19世纪中期的法国,先后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最后登场的是印象主义。然而,印象主义的出现却遭到史无前例的争议与非难。 1874年一些志同道合艺术家成立了一个团体——“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他们抛开了屡次落选的官方沙龙打算单独策划一个展览。画展在1874年3月25日开幕。这是历史性的时刻,就在这个展览上这个团体被称为“印象派”。在此后,从1874年至1886年十年间,印象派群体顶住了社会的压力,先后举办了八次印象派画展。 那么,为什么印象主义会遭到如此强烈的争议与非难呢? 2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 实际上印象派画家只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的探索,改变了过去艺术家的一些表现习惯。 一展示现实生活关注作品的表现形式

传统与现代作文900字完美版

传统与现代作文900字 现在Appstore或应用商店里的应用软件类别层出不穷。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共享单车,无疑是共享软件中运用最广泛的。ofo等共享单车的出现,制造自行车的工厂的订单像雪花一样多。可是售卖自行车的商家却要遭遇倒闭的危机。到底是自己买车还是用共享单车?有人选前者也有人选后者。家用自行车存在很多bug(问题),即使上了锁的自行车也有可能会被偷盗,造成财产损失,存放成了一大问题。另外自行车损坏后要经常维修,增加了维护成本。共享单车虽然可能不是能随时找到,而且还有一个被恶意破坏的问题。但是能够随时随地为人们的出现提供便捷的服务,所以共享单车会逐渐取代家用自行车。 网络购书还是实体书店,这也是个问题。淘宝无疑是现在最方便的购物软件。女性中至少80%的人用淘宝购物,当然包括购买书籍和杂志,因为省时、方便、价格低。可是书店,对于书虫级的人来讲是类似于人间天堂的地方,现在大量的书报亭被拆除,所剩寥寥无几,书店就显得更加珍贵。在书店可以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书籍,还可以在店里看书,淘宝却不可以。去趟书店,就相当于寻一次宝,有些书你可能不知道,可是在书店逛逛可能就发现了。还有,书店的那种可以让人沉下心来读书的气氛,是别的地方无法比拟的。所以网络购书和实体书店可以互相补充,取长补短。 书or网络文学?本人是提倡书的。一杯茶,几本书最好是那种最经典,耐读的书。你完全可以一段时间沉浸在作者所制造的文字当中。完全不会被其他东西打扰你的阅读时间。从世界第一部触屏手机(SimonPDA)。发展到现在的iphone、华为、小米等智能手机,都能连接互联网,并能操作各类软件,包括各种阅读软件及流行网络文学。可是一些网络文学读过一遍就再不想读了。可是书不一样,你可能会把一本书读五六遍还想再读。这就是书的好处。读一本好书可能是一场旅行,一次冒险,也可能是与智者之间的一次谈话。我不认为网络文学就是垃圾文学,有也许网络文学是非常优秀的。所以我认为书和网络文学是可以共存的。 在这个信息繁多的时代,我们不能否认智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能用几句话来概括接受信息的方法,而自从信息传入网络以后,接受信息的方法变得层出不穷。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谈谈传统与现代结合

杨明川:谈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读纪宝成校长“接续文化传统是大学的历史使命”访谈有感来源:孔子在线作者:杨明川时间:2008-12-31 点击:912 谈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读纪宝成校长“接续文化传统是大学的历史使命”访谈有感 杨明川 今天上人民大学主页看到人大新闻转载人民政协网刊登的一篇“接续文化传统是大学的历史使命”的文章,这又让我感到一阵不由的兴奋。这是一篇关于人民政协报对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的访谈,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接受孔子铜像谈起,谈到中国的文化传统经历的从正到反、又从反到正的过程,又谈到百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思潮,再谈到国学教育的建立和创新。纪宝成校长也对记者的提问做出了明确的答复,认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国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待自己的传统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分析的基础上批判性地继承,既面向现实需要又走向未来、发扬光大。纪校长在国学教育的建立和创新中提出了“大国学”概念,不是以复古的观念,而是结合内涵与外延、空间与时间,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范围内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作以现代的诠释,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进行交流和融通。最后,纪校长谈到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上的重要战略作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成为文化复兴战略的重要资源。不

仅要向世界展示我们文化独特的外在魅力,更要在价值层面推介我们的文化思想观念,作为国际文化战略的主要内容。关于这一点,纪校长甚至谈到了自己成长历程中受到的传统文化熏陶以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以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价值观念的影响何其之大。 在这次访谈中,对中国人民大学弘扬传统文化的举措首先提到了孔子研究院的成立。孔子研究院自2002年成立以来,举行了一系列校内外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好评,在此不作赘述。近日,孔子研究院正在做关于筹备下一届孔子文化月活动的问卷调查。最后一道题目:关于下一届孔子文化月活动主题建议。据校内调查结果统计显示,“传统文化与现代相结合”的建议主题与其他任一建议主题所占比例相比约为10:1。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大家非常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问题,正如纪校长所说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调查过程中,一些被调查者甚至提出了具体的结合方案,为传统文化的弘扬献计献策,表现出作为传承主体的积极态度。在与被调查者以及平时的讨论中,我们发现大家对“传统”的理解存在分歧,有很多人是把“传统”与“现代”作为二个完全相对立的概念来看,即使提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议,也是站在传统与现代本是不相关涉、完全隔绝的立场上。更有甚者,则提出了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有什么用的疑问,将传统与现代绝对地对立起来。什么是传统?传,即流传。在《王力古汉

木结构:从传统走向现代

木结构:从传统走向现代 说起木结构建筑,人们大概会立即联想到古代园林、佛教庙宇等古建筑,很难与现代化建筑沾边。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大众和政府对于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建筑的持续关注,木结构建筑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并受到广泛关注。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年会上,木结构建筑的发展成为与会者探讨的热点话题。 我国木结构建筑历史悠久 我国木结构建筑历史辉煌且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日本、朝鲜等国产生过重要影响。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中国古人类“掘土为穴”(穴居)和“构木为巢”(巢居)的原始营造遗迹。而分别代表两河流域文明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西安半坡遗址则表明,早在7000至5000年前,中国古代木结构建造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祝恩淳研究发现,中国古代木结构在上述原始雏形的基础上不断演化改进,逐渐形成了梁柱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两类主要体系。自战国以来,迟至清末甚或今日,这两种体系一直沿用。有记载的中国古代著名木结构建筑为数众多,但大都已经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据统计,现存的木结构实物最早可追溯至唐朝中后期。自辽宋各代,遗留建筑实物渐多,而明清最多。如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最早采用拼合构件的实物木结构——宁波保国寺大殿,现存规模最大、殿柱最巨之木结构——明长陵棱恩殿,构思最巧妙、最大胆之木结构——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 可以说,中国古代木结构从考古发现、典籍记载到实物存在,浩如烟海、数不胜数。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古代还有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木结构建筑以及木桥、木栈道等木结构工程,同样体现了劳动人民高超的聪明智慧和技术水平。 现代木结构建筑发展迅速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建国初期,木结构曾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木材短缺,至上世纪70年代末,木结构在中国的研究应用陷于停滞。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引进北美轻型木结构,标志着木结构的研究与应用在我国逐步恢复。祝恩淳认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木结构,首先要深入学习了解国际木结构的先进技术,大力开展木结构科学研究,完善木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加强木结构类技术标准的制订,促进适合于建筑结构用的标准化、工业化的木和竹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祝恩淳分析认为,中国传统的梁柱体系跨度往往受限,且耗用木材较多。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出现了桁架这一构件形式。木结构房屋逐渐转变为由承重砖墙支承的木桁架结构体系所替代,称砖木结构房屋。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而钢材、水泥短缺,大多数民用建筑和部分工业建筑都采用了这种砖木结构形式(砖承重墙、木屋盖)。据1958年统计,这类房屋占总建筑的比例约为46%。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的这类木屋盖,有的至今还在使用。在这一时期,木结构应用虽基本上被限制在木屋盖范围内,但仍处于兴旺时期,仍可与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并称四大结构之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各高校、科研院所有众多专业人员从事木结构教学、科研工作,规范编制、科研、教学的内容也基本以砖木结构为中心。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前三个五年计划的推进,基本建设的规模迅速扩大,木材需求量急剧增加,森林被大量砍伐,木材资源几近耗尽。上世纪70年代后,木结构在中国基本被停用,木结构工作者纷纷转行,高校木结构课程也逐渐停设,中国木结构被迫处于停滞状态,长达20余年。 反之,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等木结构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却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木结

高中美术鉴赏《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 印象派》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学会如何来欣赏现代绘画。 教学重点: l、色彩和光学的关系。 2、莫奈、凡高 教学难点: 如何用心来欣赏绘画。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我们以前讲过的现实主义艺术的风格特点? 二、新课讲授课题——印象主义绘画 现在请预习过的同学来给介绍一下:什么是印象主义?印象主义 的由来? 印象主义这个名称是由法国画家莫奈的一幅风景画《印象·日出》得来的。印象主义画家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借助光与色的变幻来 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 请学生介绍莫奈和他的作品《印象·日出》。

教师出示一张白纸,问:这是什么颜色?白色!打上红色的灯光后,问:现在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打上蓝色的灯光后,问:现在是什 么颜色的?蓝色的。 大家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在不同的光线下,物体会展现不同的颜色。 请同学回忆,曾经学过的形容阳光色彩的词句。我们来看莫奈笔下的阳光的颜色。请看系列作品《卢昂大教堂》。辨别这三张画, 大家可以讨论,它们分别是什么时间画的?黎明、中午、黄昏。 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者,除了莫奈还有谁? 看马奈的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酒吧侍女》、《吹笛的男孩》。 组织学生讨论,请同学简单的来总结马奈的艺术风格。 马奈:十分善于使用黑色的。使整个画面的色彩响亮醒目而又各得其所。现在我们来看这些画,你能否分辨出莫奈的和马奈的作品。 不同的颜色经过色点的组合,就形成了新的色彩,那刚才大家用的绘画的方法就是——点彩画法。看点彩大师修拉的作品《大碗岛 的星期日下午》。 分析: 新印象主义: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 面艺术形象。因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 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 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主义”。 引导讨论:大家认为这种绘画方法好吗?这种绘画风格把印象主 义对光与色的追求推向了一个极端,还有一批画家在寻求另外的一 种对光和色的表现方法——后印象主义。 学生介绍后印象主义:指那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后印象主义者

《传统与现代》的话题作文

《传统与现代》的话题作文 走过红墙碧瓦的古城,享受古人的典雅韵味。穿过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聆听快节奏的音符。现代起源于传统,传统的东西却被现代排除在外。 岁月黯淡了琉璃的芳华,古树中的幽静小道如今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古朴古香的建筑也已被高楼林立所替代。沉浸在现代社会中的喧嚣,迷失在电脑与电视的色彩斑斓中,人们也渐渐没有了古人对书本的那种那种情感,墨香的淡雅或许也只能在书法课上才能找到了。头悬梁,锥刺股的求学精神也被越来越好的教学条件所埋没。 幽深的宫中,是谁在用玉簪修饰青丝,和亲的消息如春雷般响彻宫庭上空。当她保持自己的人格,断然拒绝贿赂画师之时,这位绝世佳人也注定成为两国友好的使者,出使大漠。这就是她,王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或许是她对自己命运的悲叹,亦或许是她对自己高洁的赞美吧。 时光荏苒,岁月沉浮。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多少载奋斗而形成的现代,带给我们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孔孟之学,老庄之道,以前做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但它所宣扬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今天所消失的吗?一直伴随祖先流传至今的传统,正随着我们所谓的现代的发展而消失怠尽了。我们要使思想扎根于这些优秀传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汹涌的“现代”淹没。 让古老的思想重新启迪人性的光辉,让传统的文化重启人们的道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德之门。我们要接受现代的事物,更不能使自己的传统丧失。倘若孔子与孟子身处现代,要让他们看到现代社会是扎根于修传统文化中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莫使传统在现代中横冲直撞,浮浮沉沉,莫使传统闲置一旁,无所作为。要使它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深处,开花结果。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好。 高高低低的杨柳掩映着高高低低的房屋,红墙碧瓦也会融入到高楼林立当中,现代承载着传统,而传统是人们对现代的期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