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蔡礼旭《弟子规》讲座第十七集

蔡礼旭《弟子规》讲座第十七集

蔡礼旭《弟子规》讲座第十七集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谈到“朋友有信”,这个信不只是要有信用,还要有信义,有朋友的道义,所以朋友之间我们要去尽一些本分。昨天讲到的就是劝朋友的本分,当朋友有所过失,或者朋友一些思想观念有所偏颇,我们应该去劝谏他,去引导他。当然不是只有朋友要劝、要引导,事实上我们人与人当中,不管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这五伦事实上都需要在对方有过失的时候,有错误的时候,我们尽心尽力去劝谏。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可以感受到,常常我们在劝了之后,不只没有达到效果,很有可能还造成一些言语的冲突都说不定。我常常跟我的学生讲,“宁愿成功找方法,不愿失败找借口”,我们劝别人没有成功一定是在态度、方法上有所不妥,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再自我反省去调整,而不是劝了没有用就自己生气,或者觉得对方不受教,很没善根,这样子我们的用心就不是很正确。

我们来思考一下,当我们劝别人以前,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劝才有用?所以昨天提到了,一定要建立在什么基础?信任的基础上,当我们的朋友信任我们,重视我们,我们讲的话他就会比较认真去听。一个人如何得到别人的信任?曾经我有一些好朋友,大家一起相处,因为我常常比较没空,所以跟朋友可能半年、一年才联络个一次,但是每次这些朋友跟我们相遇的时候,就好像几十年的老友一样那么样的亲切。另外有些朋友跟他们一个月谈个三、五次都不止,但是每次跟他们想交往就没有像我这么亲,所以他们就会懊恼,他说我们花那么多时间跟这个朋友相交往,都没有像你这么亲切,问题在哪?问题在当我们面对朋友的时候是不是非常真诚,而不是客套,是不是常常能够看到别人的需要在哪里,进而懂得去付出。当你对他的付出愈多,他能够去感受到你的关怀,自然对你的信任就深,一有信任,朋友的基础就扎得很坚固。

但是很多人很会照顾别人,很会付出,但是对方觉得压力很大,觉得说“拜托你,你以后不要再来照顾我了”,有没有这种情况?因为付出都没有针对别人的需要,只想到我想做什么就去做,别人都会觉得说你付出这么多,我好像欠你很多人情,“不要了,你不要再对我这么好了,拜托了一下”,这个就是付出的时候没有针对对方的需要去做。比方说刚好你的朋友、你的同事来了一些好朋友找他,刚好他人出去,这个时候你马上帮他接待客人,倒茶水给他的朋友,让这些朋友不会觉得很尴尬,不会觉得很陌生,等你的同事一回来,看他的朋友被你招待得服服贴贴,他的内心很舒服,这个就是他当下最需要的。而他的朋友也会感受到我的朋友在公司混得不错,然后他也会觉得你们这个工作气氛很好,所以这时刚好针对需要的时候去帮助他,去关怀他,这个时候人家就感觉很舒服。我们要能够看到别人的需要,还要透过处处留心去观察。

我曾经带一个班级,在带这个班的时候是六年级,刚好他五年级的老师跟他们处得不是很好,所以师生关系很紧绷,因为前一位老师派作业都让他们写到半夜十一点、十二点,处罚学生也很凶,所以学生跟他距离特别大。结果我去带班的时候,第一天站在讲台上,学生看我的眼神很奇怪,好像对老师不信任,东看西看,前面还有一个学生第一句话就问我,“老师,你会不会打人?”我们要“听思聪”,听孩子的言语就知道他们的心声如何,就是已经对老师有没有信任?没有信任,这个时候你没有办法去要求,“你要相信我,我会对你好”,他一下子也不可能接受这个感受。所以我们一察觉这一点就要开始懂得看他们的需要去付出,进而关系就会慢慢建立。学生对我们的信任愈高,我们讲的话他才听得进去,他才欢喜去接受,去实践。

所以我一观察六年级的孩子在发育期间,所以肚子特别容易饿,所以我就去买完全不含防腐剂的饼干,胚芽饼干,放在我的桌子抽屉里面,所以学生到十点多、十一点就会过来找我,走到面前来,“老师”,我们就知道,而且拿出来的时候只能吃两片,最多两片,为什

么?吃多了他中午又吃不下饭了,所以最多吃两片。然后我特别去买了一个电锅,每个礼拜五下午煮东西给他们吃,我记得我第一次煮的时候是煮红豆芝麻汤圆,那个味道怎么样?现在快要吃中午饭了,大家听了肚子都饿了。煮了一锅芝麻汤圆,我们一开始,其实带一个班就好像带一个军队一样,带一个小国家一样,老师是国王,要能够赢得民心,所以要先收买民心。这一锅东西煮完之后,打开来香味都扑鼻,结果很有趣的现象发生了,我说诸位小朋友,诸位同学来吃,结果一半的人不吃,一半的人要吃,这一半的人很有气节,不被收买,而很多孩子撑不住了,马上就冲过来吃了一碗,还说老师可不可以再吃第二碗。

所以这第一批被窝收买的这些学生,我马上把他找过来了解整个班上的情况,了解每个同学的家庭情况,我们了解情况的重点在能够因材施教。你对他的个性、对他的家庭状况愈了解,你就愈知道怎么去使力,所以我们收买人心的目的是要成全学生,绝对不是为了权谋,所以任何事情要看存心,看这分存心。

所以第二个礼拜煮,全班就过来吃了,到最后学生跟你感情特别好。结果这么一煮下去,我心里想,假如煮一个学期我不就累死了!所以已经达到信任的目的,我突然灵机一动,我就跟学生讲,老师这三个礼拜示范了一个态度给你们看,叫做为人服务,接下来我希望热心的同学能够把你最拿手的好菜、最拿手的食物,能够做出来带给同学,给同学服务。这句话一出来你不要担心,因为一个班级各种学生都有,所以一定有那个特别热心的会带头,他一定会举手来做。所以我马上说这位同学你登记一下,这个同学下个礼拜,另外那个同学下下个礼拜,然后就这样排了一个学期,把他排上去。

虽然是说我们这是做一个付出的动作给学生学习,我也没有想得很复杂,结果无心插柳柳成阴,我这个活动一办下去,学生学到非常多做事的方法,这是我教科书以外想不到的东西。学到什么?因为第一个礼拜这位同学来,我就告诉他,我说这件事情能够让你全权负责,你这个礼拜要做珍珠奶茶,所以所有该找谁帮忙,该花的钱,该安排的这些东西,购买的东西,统统你要负责好,所以就训练他负责一件事情的方法。当然我们叫学生做事,你也要把方法告诉他,所以我就跟他讲,你计划一件事情一定要记住五个“W”,两个“H”,这个在西方叫“管理的方法”,西方还是很有值得学的。我们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人最重的是德行,一定要有这个为体、为本,西方科学技术来运用,这个很重要。

西方在管理、在计划一件事,会用五个W跟两个H来计划。五个W是哪五个?第一个,“为什么要做?”做任何事为什么做要搞清楚,这个特别重要,“为什么”搞清楚你就做得很充实,也知道目标在哪。我们今天要做珍珠奶茶的目的在哪?希望同学吃了很欢喜。像我们在推展中国文化都是深入经典在学习,那到底深入经典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经典?这个动机很重要。很多推展经典的人,他推展的过程当中陷在哪里,陷在要让孩子背很多,请问让孩子背很多是不是当初的目的?当初的目的是什么?学经典的目的在哪?在什么?对,要扎孩子德行的根本,但是走到一半忘记当初的目的了,陷在哪?陷在追求背很多,要为名,要为利了,所以带着孩子到处表演,“你看我们这些孩子能够背这么多”,把当初的目的忘了。

我曾经到一个学校,他们邀请我们去参观他们学校召开的一个亲师会,结果有一个年级的孩子上台去念《弟子规》,我刚好坐在底下,结果在念《弟子规》的过程,两个孩子站在麦克风旁边,正在念“兄道友,弟道恭”,结果因为其中有一个孩子他就要抢这个麦克风过来,他就觉得不要让旁边这个人讲,就把他推一把,我在底下看,看不下去,到底是背出来重要?还是做出来重要?所以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时时要记住,你才不会在这个过程迷失掉了,忘记了你的初心。所以我们在人生经营过程,在这个忙碌过程,到底有没有去思考到我忙的真正目的在哪。很多人这么一忙下去,当初他是为了妻儿在忙,为了把家庭经营好在忙,忙到最后,统统搞到名闻利养里面去了,搞到一些应酬里面去了,到最后妻儿也没照

顾好,身体也搞坏了。所以确实做任何一件事,第一个,“为什么做?”你要时时很明白,不可以忘记。

第二个,“做这件事的过程需要哪些东西?”“what”,所以其实这个就是什么?第一个,“为什么做?”再来是人,需要什么人;事,需要哪些东西;什么时间完成,你要规划时间表;在哪些地点,人、事、时、地、物。这个“what”也可以包含需要哪些东西,所以你常常能够这样思考就不容易漏东漏西。

所以我们一看,他需要哪些,他就开始列出来,列出来之后去买,要在哪里买他都能想到。比方说他需要第一样东西、第二样东西,他就会列出来,列出来之后他只要买上了,我们说你要怎么样?这个勾叫做完成。假如这个东西没买到,我们说再追踪一下,谁去追踪可以写在后面,所以他小小的一张纸就可以计划整个工作。所以孩子的细心、孩子规划事情的能力从什么时候学?是不是让他大学再学?所以孩子不是不好学,是我们大人不懂教,每个孩子负责这件事都是忙得不亦乐乎。

他需要哪些人帮忙他要清楚,比方说他们一定会找我干事情,我都闲不下来。他会说蔡老师要帮我拿一个瓦斯炉过来,我那天就得背一个瓦斯炉来,因为我说所有的人都听你的号令,你要负责,结果他就打电话到我家,刚好我父亲接的,我那时候刚好不在,他又跟我父亲说,麻烦您转告我们的老师,明天一定要带一个瓦斯炉,那他有确定了就打勾,还需要哪些人帮忙他就列出来。所以你看一个孩子在规划这件事,他开始能够运筹帷幄,在哪些地方买得到,他要去考察。再来,整个做这个食物的过程他要了解,然后方法他还可以去请教一些更有经验的妈妈,这个是“如何做”,“How to do”要精益求精。再来,“How much”,这个叫财务规划,需要花多少钱,他要写出来,然后来跟我要,跟我预算说要一百块还是多少钱,我再拿给他。

所以他就这样计划,然后一确定的事就把它誊到笔记本上,所以他就开始一个礼拜就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就看到孩子在办事的能力就一直进步。后来我们班负责一些全校性的事务,其中有一件是全校的纸类回收,把一些可以用的纸回收,那个工程量很大,但是我们班就做得很好,连那个管理的老师都跑到我班上来跟我说,“哇,怎么清得一干二净,很好”。其实就是点滴慢慢做事磨炼出来,所以孩子要磨,要训练。

结果除了做事能力训练出来之外,连做人的态度都有很大改变。第一次做好之后,他就拿东西来给我吃,幸好还懂得想到我,不然我就要哭了。拿过来的时候你不要马上就吃,你说饿死我了,赶快吃,那教育的机会就丧失掉了。学生拿过来,我们马上讲了一句话,我常跟学生讲话都没有讲透,为什么不讲透?让他思考,你讲一他做一,讲二做二,他没有思考。我们就问他,除了想到老师之外,还要想到谁?我有没有讲答案?没讲。这个孩子若有所思,咻,就跑出去了,我也不知道他跑去哪,结果后来好几个学生都跑出去了,过了差不多三分钟,隔壁班的老师跑过来,她说,这个东西谁做的?怎么做得这么好吃?这个蛋饼是谁做的?来来来,把那个小朋友叫过来,我问问看他怎么做的。结果我就把一个小男生叫过来,他走过来的时候雄赳赳气昂昂,很有自信,你看女老师要请教我怎么做,他就开始告诉她原料在哪里买的,怎么做。所以这个孩子纵使考试考得不是很好,但是他做事方面,他的细心提升起来,这是对孩子内心有一个很好的帮助,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再来,所有的孩子出去之后,去送给他以前一、二、三、四年级的老师,还有连隔壁班的老师他们也都送去,所以全校都知道我们班在干啥。这个孩子五年级被老师压,所以本来是已经对人怎么样?对老师已经有距离了,比较冷漠了,结果这个活动一办下去,他们常常都是拿着东西去送人,所有的老师看到他们都是什么?都是笑脸迎接他们,所以我们班的孩子常常离老师还三公尺远、五公尺远,远远的就手举起来,老师好。所以他们对人的礼貌在这一段时间之内进步特别快,当他对人有礼的时候,他的恭敬心就出来,他对人细心关怀的心也就提升起来。所以当我们懂得付出,而是针对孩子的需要,就很能得到他们的信任,

那也从付出当中自己有进步,然后学生也有很大的进步。因为他们懂付出,所以在对待人的态度上,还有做事的能力上,都同时得到提升。所以其实教育孩子在哪?不在书本,书本是方法,事实上要落实在哪?在生活当中,在与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当中,那个是学问,那个才是真实的东西。

所以我们教孩子也要善用很多生活的情境去教导他,而这个能不能利用生活情境,也要取决于老师跟家长有没有这样教育的敏感度,而这个教育的敏感度也取决于我们为人长者正确的观念,到底教孩子什么是一辈子重要的。当你重视到孝重要,当你正视到恭敬、礼貌重要,当你正视到一个孩子做事勤快的态度重要的时候,你就会抓住他整个成长过程的机会点教。当我们都搞不清楚孝心重要,恭敬心重要,可能孩子都已经二十几岁了,这些东西一片空白,所以到现在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我们要清楚明白。

当信任都建立好之后,事情还没结束,所以“人情练达皆文章”,要能把一件事做圆满要有高度智慧,所以信任够了之后,当我们在劝的时候我们还要观察时机,而劝别人,你一定要先反观回来你的存心。我们常常,小朋友很喜欢告状,过来说某某同学怎么样,某某同学又怎么样。我们没有急着要去处理另外一个同学,我们会先问这位同学说,你告这个同学的状,你的存心是要帮他,还是幸灾乐祸?这个孩子想了一下,没说话。我们接着说,假如你是真心要帮助这个朋友,那你不需要来跟老师告状,你直接好言好语去劝这个同学。一些比较善良的学生他真的就听懂,他一过去之后,两个同学就手拉手走过来,因为你在平常的课堂都有给他一些引导,那一过来,这个被劝的朋友就说刚刚某某同学劝我,他很替我着想,那就一团和气。假如你不去引导孩子看自己的存心,那到时候这个来告密,那个来告密,蔚为风气,你会忙得焦头烂额,到最后你还会拍桌子,好了,不要说了,怎么只看别人的缺点!所以劝别人,我们要先问自己的存心如何,是真实的希望对方好,那你这件事会做得圆满,因为人有真诚心,一定会想到好的方法,进而去做。

那劝谏的时机在哪?《弟子规》有没有教?劝谏的时机说“谏不如,悦复谏”,心情好的时候再劝,还有“归过于私室”,劝别人的时候要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这样他面挂不住。他每天想到这些人都知道我哪里错了,他哪还有心思去改过,所以要归过于私室,私底下劝比较好,所以我们要洞察时机,比方说“交浅不言深”,这个也要看时机。

再来,你跟一个人劝的时候,你要看他的水准,进而调整你的言语,他的水平在中以下,你言语不能太深奥,不然他听了一头雾水。所以《论语》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等程度以下,你不要用上等人的言语、态度跟他讲,他听不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所以除了时机点,你还要看这个人的水平到哪里,当你都能观察到这些点点滴滴的差别,你劝人效果就会很好。

我们再来看态度、方法,劝别人要用什么态度?在《弟子规》里面说“怡吾色,柔吾声”,是不是对每个人都“怡吾色,柔吾声”?对大部分的人“怡吾色,柔吾声”很好,人家欢喜接受,尤其在对待父母,所以在“入则孝”说要“怡吾色,柔吾声”,纵使你再有理,对父母的时候能不能像在训斥晚辈一样?那你的父亲绝对不能接受,所以对长者一定是“怡吾色,柔吾声”。请问对晚辈的时候要不要“怡吾色,柔吾声”?看情况。有时候这个孩子很没信心,你跟他讲话很凶,他怕死了,这个时候可以比较轻声细语跟他交代。有些孩子很傲慢,你还跟他轻声细语,他都不把你当一回事,这个时候你就要有威严。所以面对晚辈我们要看情况,面对长辈态度一定要好。面对平辈“怡吾色,柔吾声”也没有问题,但是有一些关键点的时候,当你的朋友刚好在颠倒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怡吾色,柔吾声”,他会不会醒?他醒不过来,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假如信任很够的时候,你该现怒目金刚你还得现怒目金刚。

我记得我有一个朋友,刚好他人生面临一个很大的一个冲突点,所以整个情绪非常不好,到我家本来是要念书,结果一坐下来苦水吐了半个小时,讲得很气愤,我静静的让他把

苦水吐完。吐完之后,我又针对他吐的这些苦水重新告诉他,你就是哪里做不好才会造成这个结果,结果我又还了他半个小时,很凶。因为他已经,我们说歇斯底里了,已经是失控了,这个时候你要用正气震慑他,所以我足足回敬了他半个小时,他这半个小时一句话也没有插进来,因为我太凶了,讲完之后,他回去了。

隔天一大早打电话给我,他说他活了三十几年,昨天接到了一个最好的生日礼物。我一听觉得很愧疚,人家昨天生日,我还给人家骂了一顿,但是我打从心里佩服他,为什么?朋友这么样直言不讳,他马上能转变他的心态,所以这个人有大福。所以人生的福在什么?福在受谏,可以接受别人对你的规劝,那你后福无穷。我这个朋友本来人生走到几乎是已经是悬崖勒马了,现在反转过来,日子过得挺好。所以他的福在哪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他有雅量接受别人的奉劝。那个时候也是因为我观察时机,因为确实他对我信任很够,我们才敢用这种态度去面对他,而这种态度绝对不是发脾气,绝对不是,我们清楚明白,还是为他着想。所以是发脾气还是为人着想,还要问问你自己。

假如你的存心对了,你的时机也没错,态度、方法也对,那还是没有效果,这个时候怎么办?其实不是没有效果,我们来看一个图。人的生活行为都有一个惯性,一个习惯,不只人,万物都有一个惯性,所以在物理学当中叫做“惯性定律”。你要推动一个东西的惯性,比方说我们一杯水放在这里,你要推动它的时候,一开始力量太小会不会动?你力量要慢慢加大,大到突破了它的静的惯性,叫“静摩擦力”,一突破了就动起来,结果一动,你就不用那么累了,所以推动的时候一定要到哪?到突破静摩擦力,它马上变到“动摩擦力”,就比较顺了。所以你要劝别人改变他的行为也有一段过程,那你推到这里都说“你看我推都没用”,有没有用?有,是还没有到那个力度,继续努力怎么样?这个过程要耐性,等有一天突然动起来了,他就慢慢能自我要求,你就不用再推了,可是这一段过程,你不能推倒这里说“没用,不推了”,那前功尽弃了。所以万事万物的理都兼容的,物理的原理跟化学的原理拿到人生来还是用得上。所以我们要观察,当时机还没到,要用耐性去推动,而耐性里面要包含着你的真诚、你的关怀。

我们有一位老师,带一个小孩,这个小孩从小宠坏了,所以连吃饭的规矩都没有,所以这位老师下定决心要好好磨他,要让他自己吃,因为这个孩子从不自己吃饭,都是“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诸位朋友,你在跟孩子讲这句话的时候要解释一下,因为我们有一个小朋友就说,“老师,茶来当然要伸手,饭来当然要张口,不然怎么吃”,他不懂这个比喻的意思,所以跟这一代小孩讲话你还要讲仔细,有时候他已经连这个领会力都没有。所以样样都是人家来侍奉他,这位老师下定决心就训练他自己吃。每天在那边喊,“我不行了,这个老师要害死我了”,用任何很尖锐的言语在考验这位老师的定性,用很刻薄的话在刺激老师。结果撑了一个礼拜之后,这位老师觉得很累,心里面很想放弃,算了。突然礼拜一来上课,中午的时候,他还没叫这个孩子吃饭,这个孩子自己跳上去说,“老师,我要吃饭了”。这位老师在那里突然觉得百感交集,逼他逼得要死,突然自己主动要做了,所以这个力量还是真不能中断。

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劝别人还有很多的功夫我们自己要去提升,当我们面面俱到之后,朋友可能会常常能够接受我们的劝告,进而对他的人生、对他的家庭有所帮助、有所帮忙。

刚刚讲的是第一点,对朋友有劝谏的一个本分。第二个本分是关怀,关怀朋友,我们刚刚也有提到了付出这个部分,其实也就是关怀。古代的人很重朋友的情谊,而每次要关怀到朋友家里,可能一走就是多久?可能一走就是三个月、六个月,而我们现在的人,朋友可能二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自己回到家了沙发一坐,懒洋洋的,很可能很近的朋友,半年、一年都交往不到一次中国话说的“见面三分情”,当人不常见面之后,有时候一碰面还觉得怪尴尬的,也不知道最近发生啥事,你根本没机会关怀。所以古代的人常常是为了一个朋友

的情谊,他会赶一个山路三个月去看一个朋友。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位读书人叫荀巨伯,他赶这个山路去看朋友,结果他的朋友刚好生病了,他就留下来照顾这位朋友。结果一照顾这个过程里面,他这个乡里有盗贼来肆虐,盗贼来掳掠,所有城镇里面的人吓得半死,统统逃的逃,躲的躲。他的朋友一听到这个讯息就跟荀巨伯讲,他说“我病得这么重,我已经走不动了,你赶快走,你赶快走”。你要不要走?诸位朋友,要不要走?你不走你的命没有了。所以从这个点上我们可以感受出来,古代的读书人时时念头里面第一位不是自己的生命,第一位是什么?是义、是孝,是圣贤的教诲,他提起来的第一念是这个,不是自己的生死,所以古代读书人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由于他们都是这种存心,所以这一念心出来的时候,往往感动天地万物,所以多少孝子可以免于老虎的嘴下,原因在哪?原因在当他面临生死的时候,他不是先怕死,他是先想着我还有老母要奉养,所以当他这一念心一出来的时候,连最凶猛的老虎都被他感动,所以历史上免于虎嘴的孝子,这是太多太多了。

而这位读书人荀巨伯他不愿意弃朋友而去,所以就留下来,当盗贼冲进来的时候,他马上迎向前去,他说“我的朋友已经病得这么重了,你们不要伤害他,你们要找麻烦、要伤害,就找我就好”。结果这个盗贼想说每个人都急着要逃命,你居然不逃,而且是可以逃而不逃,是为了朋友的道义,宁可损自己的生命,留下来照顾朋友。盗贼不是生下来就是盗贼,盗贼都是当时候的社会状况不好,生活很困苦的时候才会盗贼横生,太平盛世的时候很少有盗贼,所以他们也是趋于无奈,然后又没有得到一些圣贤教诲,挺而走险,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良知,所以当这些读书人用真诚的心把道义演出来,他们也会被唤醒,所以这个盗贼马上就说了,“我们字迹这些是无义之人,怎么可以来抢这个有道义的地方”,所以全部撤回去,所以一个人对朋友的道义挽救了一个地区的命运。

问:诸位朋友,这样的好戏古代演出来了,这样的好戏现代能不能演?能不能?

答:不能。

你们这么没信心,要靠我们演。圣贤的经典绝对不能封在书本里面,要靠我们这些后代子孙把它奉行,把它演绎出来,才能够让圣教的光芒找到更多的人,所以从我们自己开始做,把自己擦亮,把这个光芒散出去,古代的人做到,现在的人绝对也可以做到。

卢叔叔他有一位朋友,相交往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刚好很巧,卢叔叔去找他这位朋友的时候,因为这位有跟我家很近,所以我就很喜欢载卢叔叔去找他的这位朋友。在找他的朋友的那一次机会点上,刚好卢叔叔拿了很多圣贤的书送给他的朋友,送完之后我又载卢叔叔去休息。在路上卢叔叔就跟我讲,他说这位朋友他认识了十七年,十七年前他就知道这位朋友一定会败下来。所以古代的人很厉害,有智慧的人也很厉害,看到他的言语行为就可以推断他往后可能会有什么际遇发生。

因为他这位朋友年轻的时候一下子就飞黄腾达,资产就上亿,所谓“少年得志大不幸”,一有钱之后,恃才傲物,觉得自己很有钱,啥都可以办得好,所以一下子,事业这么样飞黄腾达之后,自己的慢心一起来,别人的话听不进去。在这段时间之内,因为听不进,卢叔叔就静静的观察,等到他的事业摔下来,摔得很惨,从上亿的资产变成负债,而且还不是小数目。这个时候,当初在他飞黄腾达,每天跟着他趋炎附势的朋友,现在一个都不剩,所以人认假不认真,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能认清楚的人还真是不多,所谓患难才见真情。

因为他摔得很惨,所以卢叔叔每个礼拜花几个小时坐车来帮他解决财务问题。卢叔叔在外面人家请他工作那个都要很多钱,他曾经在一个公司,这个公司请他当顾问,每个礼拜跟他谈三到四个小时,一个月就谈四次,总共十几个小时,诸位朋友,这个公司给他多少钱?一个月给他多少?两、三万块,只有十几个小时就要给他顾问费两、三万块。而这位朋友没有给他分毫,车钱、飞机钱他自己出,然后就这样几个月的时间帮他解决财务问题,在患难当中朋友对他的信任愈来愈高,这个时候这个缘扎了多久?扎了十多年了,然后再把圣贤教

诲送给他。因为真正能解决他人生问题的绝对不是在给他多少钱,而是给他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个才能根本解决。而且送给他书之外,卢叔叔还跟我要了一些儿童教育的书,这些《弟子规》、《三字经》,因为卢叔叔还考虑到不只他要接受教育,还有他的小孩,所以这种感怀朋友的心,爱屋及乌,连朋友的下一代都放在心上。

所以因为卢叔叔的这个模范,我往后面对朋友我也会想到,我们才劝一次、两次就不耐烦,人家卢叔叔劝了十七年都还锲而不舍,所以看到他们,我自己就觉得很惭愧,鞭策自己要继续提高自己的学问。

古今中外这种对朋友的关怀道义,比比皆是。我们看到红楼梦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叫刘姥姥,刘姥姥是不认识字的人,不识字的人有没有受教育?不识字的人不见得不懂教育,教育是能够让一个人成为善人才叫教育。当他读了十六年的书,对人都不懂得去关怀,他有没有受教育?有没有?没有。所以我跟学生讲,跟一些小朋友,我说大学毕业有没有文化?他们都不思考,有。我说不孝父母有没有文化?小朋友说没有。我说大学毕业不孝父母有没有文化?有没有?没有,那你们刚刚不是说大学毕业有文化?小孩这么被我一问都听懵了。文化的本质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圣贤智慧,是做人道理,这个叫文化,这是教育里面最重要的核心,他连这个都学不到了,学历再高也没受教育,学历再高,学的是知识,学的是技能,所以人真正要会去分辨什么才是真正受过教育。

所以刘姥姥虽然不识字,但是他可能从小父母告诉她,对父母要孝,对朋友要有道义,她学的是真正的大道,伦常大道。所以当整个贾家,贾宝玉家,从飞黄腾达整个跨下来的时候,没有人再去拍马屁了,这些之前每天来,我们说的门庭若市的景象完全不见,没有人再来关怀,只有刘姥姥还煮点东西来给他们吃,甚至于他们的后代还被刘姥姥接到乡下去抚养照顾,所以这样的人菜式真正有信义、有道义。

诸位朋友,我们现在身旁有多少这种朋友?当然,假如现在我们想一想一个都没有,要不要伤心?要不要难过?你说都没有,我运气真差,是不是运气?不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希望朋友之间能够互相爱护,互相关怀,我们希望我们的朋友群是这样的状态,这是一种结果。朋友懂得互相关怀,互相尊重,互相照顾,这个结果要先种什么因?一定要我们自己先主动关怀,主动爱护别人,当我们这个态度一出来,就把每个人关怀、爱护别人的那种本善的心唤醒,唤醒之后,朋友跟朋友之间的良性循环就会很自然的带动起来。所以要有朋友的情义、朋友的道义,从谁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

而一个人的道德学问在什么样的状态提升最快?愈难行你能行,愈难忍你能忍,你的学问就提得愈快。而要训练自己有没有朋友的信义、道义,最好的地方在哪?在香港,为什么?香港经济最发达,人们脑子里第一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利、是钱,重利就轻道义,所以我们从这里演出好戏来唤醒香港人的道义。好,这一节课先到这边,谢谢。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 曹文忠 我平时常看一些专业技术方面的报刊杂志如《电脑报》等,最近在系统的看 了蔡礼旭老师的专辑《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后,深深认识到《弟子规》在当今真是一本既古老、又时尚的读物。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好的老师,告诉 我们许多道理,带领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规范我们做人的准则,指明我们做人 的方向。明白了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却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 着重要的意义。 《弟子规》是一本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学规、学则的形式,三言成语的体例,浓缩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知识的教育范本。其不论从工作到 生活,还是从做事到做人,廖廖 1080 个字,就把人类社会所提倡的、反对的,遵 道的、违德的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内涵丰富。 《弟子规》总序开篇时这样教育我们: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 面对自身德行进行塑造。 “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他有 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更谈不上爱祖国、爱人民、 爱社会主义了。 “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单位、政府,如果不能谨慎处世、诚信待人,那么整个社会会怎样呢?当今社会上腐败横行,“地沟油”、毒大米、毒猪肉、染色馒头、毒奶粉等等, 不就是一个个谨信缺失的活生生的例子吗。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 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 了还有余暇,则学习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其实教育的“教”拆开就是:“孝”和“文”,说明白了就是让人学习孝的文化,而现代社会的教育却是“不余力,全学文”,试想一个才高八斗而道德缺失的人他对社会会有怎样贡献?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 - 1 -

《弟子规》学习方案

传承国学经典构建儒雅七中 七泉湖中学《弟子规》特色教育 活动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 为了传承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美德,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构建和谐校园,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学校特色教育,按照总校的相关要求,我校决定从今年开始,在全校开展《弟子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指导,以学习落实《弟子规》为具体内容,广泛深入地开展《弟子规》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基础文明和基础道德,弘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提升德行修养,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大力促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总体目标: 1、第一阶段:全体学生能背诵《弟子规》、理解弟子规。 2、第二阶段:形成浓厚《弟子规》文化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3、第三阶段:通过系列学习,让学生懂得并学会:一学会去感恩。

让每位学生深刻体会父母、师长的养育、培养之恩,学会感恩,学会做人。二养成好习惯。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从身边小事做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三提高礼仪修养。制订学生、教师在校日常礼仪规范,通过多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提升师生的礼仪素养和文明水平。四懂得诚信为人。教育学生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4、第四阶段:将《弟子规》等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正常授课教学恰当结合,形成以传统文化教育为辅助、课本教学为主体的特色教学模式,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活动内容 1、全面动员,广泛宣传《弟子规》教育活动。 ①、自活动开始,学校把《弟子规》教育纳入地方德育课程,利用早读、班会或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综合实践课等教学中,宣传讲读《弟子规》;通过教师讲座、观看光盘、开主题班会、朗诵比赛、演讲、文艺表演、组织学生办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做到能背诵《弟子规》。 ②、通过悬挂标语和在橱窗、宣传栏等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弟子规》的具体内容和学习贯彻的现实意义,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③、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感恩与亲情方面的主旋律歌曲,用好音乐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弟子规》的学习内容。发挥学校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努力构建和谐育人的德育工作的整体格局。

弟子规学习心得600字3篇

弟子规学习心得600字3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蒙学教材之一,是一部针对儿童的行为规范,全部需要身体力行,执行力与示范性很强的读物。下面是网带来的弟子规学习心得6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弟子规学习心得600字 学校的读书节让我有了一次机会接触《弟子规》。品读后不由得佩服起李毓秀来,竟能编出如此圣明的书来。原本一些同学还说是因为毓秀和育秀字音相同,所以学校才会要求我们朗诵。其实不然,学校之所以选它是因为其中包含的道理或许就是我们一辈子需要做的。 《弟子规》中有一句话使我感触颇多。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们应该学会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百善孝为先。或许现在的儿女早已无法做到像古人说的那样“出必告,反必面。”但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要我们去做事,我们应该赶快行动,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愿意为父母效力;父母教导我们时,应该恭敬地听而不可以随意打断他们,要将话听进心里;我们犯了错误,父母责备,应当顺从他们并且承担过失,不能顶撞他们,让他们伤心。 如果一个人能够孝顺,那么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

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古人黄香九岁为双亲温席;沈云英替父亲守卫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双亲;董永卖身葬父;陆绩怀橘遗亲;王祥为母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 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学习先辈们以父母为首的优良品德,把中华民族以孝为本的精神发扬光大。 我们要做孝顺父母的人! 篇二:弟子规学习心得600字 冬天带走了秋天最后一片黄叶,收获,交杂着工作的欢乐与泪水;喜悦,记载着孩子成长的点滴。今年九月来到龙岗幼儿园后第一次接触到《弟子规》,经过一学期培训与学习,使我对《弟子规》有了深刻认识与了解。 每日的中午是我们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的时间----听《细讲弟子规》讲座。蔡礼旭老师从生活中点滴讲起,教导我们平时应如何孝顺父母、兄弟和睦;教导我们与朋友、同事之间应怎样相处;还教导我们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及人生怎样创造幸福等等。每听一次蔡老师的讲座,都会给我带来很大的触动。回想往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蔡老师所说的相差无异。 生活中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是毫无怨言的付出,无微不至的关心着我们;而作为子女的我们有没有真心的去孝顺我们的父母,关心父母的生活哪怕是短短的一声问候;对于朋友及亲人是否真诚相待;对

听蔡老师有关弟子规讲座有感

听蔡老师有关弟子规讲座有感 蔡老师说:“知道羞耻的人,才知道奋发图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羞耻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它让我们规范自己,直观审视自己的行为,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警示灯。 每个人都是有羞耻心的,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只是被个人成长环境所改变,变得或强或弱。由此我联想到现在大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学生们喜欢穿拖鞋——上课穿拖鞋,出门穿拖鞋。这可能是一件无人问津的小事,也许作为践行者你也不会觉得羞耻,但这至少是一件不雅、有伤风化的事。我完全不能理解这种行为,同样是穿鞋,为什么就不能换上正式的谢呢?换个鞋的时间也做不了什么正事。 拖鞋是回到家时,放松你酸痛的脚部的东西,宿舍是我们在学校的家,所以你在宿舍穿拖鞋很正常,但难道天大地大,走哪儿都是你家吗?所以,大家完全是扩大了拖鞋的作用,这是一种误用。穿上拖鞋会给人一种散漫悠闲的形象,缺少精气神。大学是自由的,但绝不是散漫的。有一种文化叫做鞋文化——在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鞋——你穿的鞋要符合场合和你的身份。我习惯看人先看鞋,不是看鞋的牌子或款式,鞋的干净整洁与否和与衣服的整体搭配能看出人的许多性格。如果看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脚丫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肯定很糟糕的。 我经常看见许多同学穿着拖鞋大摇大摆的进教室,还伴随着拖地发出的“咔咔咔”的声音,这种感觉就像是千万只蚂蚁在爬我的心,特

别难受。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不尊重——给自己形象烙下疤痕——留下一种散漫、随便和缺乏素质的形象。 其实,你会毫不介意的穿拖鞋,并不是说明你的羞耻心已经泯灭了,是因为你周围的人都在穿拖鞋,穿的人多了,你就会觉得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了,大家都可以做,你也可以,这种效果就如同“三人成虎”一样——一个影响一个。但反过来想,如果你身边的人都是穿戴正常的上课、出门,你还会这么毫无顾忌的穿拖鞋出门,做一个“奇葩”吗? 所以,我呼吁大家:不穿拖鞋出门、上课,注意自己的形象,尊重他人,更尊重自己。从自己做起,影响周围的人。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 (1)

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十七集)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看下一句经文: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道人善,即是善』。当大家听到很多善人的行持,善人的风范,每个人心中都会生起这种效法之心,是绝对会这样,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在这几天当中,一定有人已经做到『愈思勉』,已经学到了,一定有。从诸位朋友的脸上就看得出来有法喜。这个法喜绝对不是念经念出来,而是有落实在生活之中。所以这个道人善很好,因为会让更多的人得利益。所以现在卢叔叔的名字已经到全中国去了,这也是我落实《弟子规》的结果,叫「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我们也要非常用心去把这些好的风范记在脑子里,随时都可以告诉别人,让他们都可以得到一个效法的对象,甚至於从中找到一些很好的方法。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当我们去宣扬别人的过失,对方假如知道了,可能会非常难受,所谓「背后之议」,背后的议论,说他的是非;「受撼者,常若刻骨」,你批评他这一些不好的言语,在他的心中就好像刻入骨头里面去了,时时想著报复你。这都是在意气用事,这样不可取。所以不要去『扬人恶』,可能会树立敌人。十个朋友不嫌多,一个敌人可以给你烦死了。所以我们存心仁厚,不与人起冲突。当假如别人有善我们都不称扬,别人一有一点小恶马上就到处传,这样不只折损了自己的福分,更大的罪过,它是影响了团体跟社会的风气。你看假如每一个人都不讲人家的善,都只宣扬人家的恶,那将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人与人将会纷争不断。所以我们也要考虑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是在影响整体社会的风气,这个罪过不单是个人,还可能跟整个社会结罪。所以言语不可不慎。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善相劝』。我们之前课程也提到,「善」必须先分辨真善假善、是善非善,还有很多的判断在《了凡四训》这一本书。当你判断正确才能够去劝,不然到时候是非都没分清楚,那就不见得是利益到他人。那古代人面对别人善的劝告,或者是听到善的言语行为,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接受?孔子赞叹颜渊「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就是颜渊只要听到一个善,马上时时刻刻放在心中,一定要去落实。所以只要提到贤德,孔子都会直接说到「有颜回者好学」。对於颜渊这个学生,夫子非常欢喜,也因为他的学习非常扎实,只要老师说过的话、说过的善,他都会时时刻刻不忘去实践。所以当我们有这样学习善的态度,自然就能够『德皆建』。 在古代所有当官的,我们都称他是「父母官」,为什么叫父母官?因为比方说一个县令,他与整个人民相处得很密切,而且整个县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都是由县长在负责,所以他也有责任把他这一县的人民教育好,能够「爱民如子」的这种态度,所以也称为父母官。那当然这一些地方领导人,他也有要落实「善相劝,德皆建」,让整个社会风气能够愈来愈好。那我们现在当官的有没有这个态度?还是有,我们要隐恶扬善。但是为什么比例没有像以前那么高?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我们错了,我们也没有把《弟子规》跟他们讲,现在又功利主义这么炽盛,所以重利轻义。只要他能够有这个机缘看到《弟子规》,应该会唤醒他那种为官的责任心。 在隋朝时代,有一个读书人叫辛公义,这个姓比较少。诸位朋友,这个父亲取的名字好不好?他取这个名字,他儿子绝对不可能作奸犯科,因为每天人家都喊他公义。他一定全身都是

陈大惠传统文化弟子规讲座(一)观后感(贺晨妈妈)

陈大惠传统文化弟子规讲座(一)观后感 贺晨家长 2016年11月26日晚上,我们和孩子一起观看了陈大惠传统文化弟子规讲座(一)视频。在这次观看中,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陈大惠老师对“人定胜天”的深刻讲解。字典中对“人定胜天”解释是指:人的能力一定胜过天,一定胜过自然界。我们学这个过来的,人定胜天是这个意思吗?陈大惠老师认为完全错了。儒家讲“人定胜天”中的“人”就是我们社会上的人,每个成员你是做爸爸、做妈妈、做领导、做官员、做商人、做军人,社会各界人士这是人的意思。“定”,人心安定,安守本分。他定在这个位置上,他是他,而且他定;人定就是这个意思。胜天,就是人定这个力量,能够胜过自然界的力量。你看人在自然界面前很渺小,但是人心安定,安定有个标准就是安守本分,然后怎么样?这力量就是和谐,这力量能够胜过自然界的力量。那“定”字我们都做到了,做爸爸像做爸爸,做妈妈像做妈妈,做儿子像做儿子,做女儿像做女儿。人心安定了,人心都安守本分,都安定了,人定,那个力量能超过自然界,力量很大。反过来,人心不安定,那个力量也很大啊,这个破坏性的力量也很大。 对此,我们深有感触,的确如此,若每个人安守本分,定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么每个人内心就很安定很和谐,每个家庭也会很和谐,那么我们的社会也就和谐了。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我们不要讲太多大道理,每个家庭成员做好自己的事情,那么每个成员内心就会和谐,整个家庭也就和谐了。记得在贺晨上一年级时我们就和他讲过,我们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我们父母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努力工作和自我成长,同时挣钱养家和陪伴他成长;他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同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爷爷奶奶的主要任务是安度晚年,必要的时候带带贺晨。因为年龄太小,当时贺晨不能真正理解这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反复跟他讲这些,跟他的爷爷奶奶讲这些,请他们不要娇惯他,他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去做。刚开始效果并不好,我们每个人不能很好地做到。慢慢地,我们开始总结经验,不断反思。尤其是在王老师的帮助下,同时通过收看陈大惠老师的系列教育视频,我们

《细讲弟子规》读后感

如何经营幸福人生 中埠中学李强 近几年来,我们张店区的教育提倡学生诵读《弟子规》。自己以前虽然大致看过,知道所说的大致内容,但是,还真没有认真读过,在假期中,利用空余时间,比较仔细的翻阅了台湾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这并不是一本单纯的阐述《弟子规》的书,而是通过讲解《弟子规》并结合许多事例和道理,教会人们如何经营幸福人生。 幸福在哪里?要想营造幸福的人生,首先,要完美自己。我们普通人都是对别人要求太多,对自己要求太少,“严以待人,宽以待己”,寻找真诚时,自己没有对世界付出真诚,却希望别人对自己真诚,追求完美时,只是要求别人完美。其实最应该完美的是自己。只有主动付出人生才会幸福,幸福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幸福还在于安于职守,敦伦尽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只有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幸福自然会在你身边。在家你是一个好的父母,在学校你是一个好的老师,,那你就会时时体会到幸福,只要懂得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幸福的理由。 幸福还在于把握当下,要和谐对待自己和他人,理解和关爱他人,心胸宽广“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人生天地之间,要演出天地无私之德”,只要心中有爱,幸福就在身边。 “人生最困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要下对抉择,人生才会幸福。人生也要抉择轻重缓急,什么事请先做,什么事情后做,先后顺序要下对抉择,人生第一件大事是把孩子教育好。怎么教孩子?身教。我们知道教孩子一辈子,最重要的是做人做事的态度,而不是分数最重要,但是我们还是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因为我们太注重名利,放不下自己的面子,太注重名利。应该教孩子学会做人,与人相处。做事要有责任心,一个孩子有责任心,,他才会有担当。让孩子明白念书,不是为了面子,而是一种责任。有孝心的孩子是希望让父母放心,希望让父母有好的生活,所以他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跟能力,这样的孩子才会大有发展。“真正成功的主管和企业家,学历都不是顶尖的。”什么样的特质才会让人成功呢?诚实、责任心、谦虚、信用、耐心。智商很重要,但是,情商更重要,品德最重要。现在西方人一经发现,原来还有一个比把东西做好更重要影响企业的因素,就是员工的德行。既然德行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呢?要教育孩子“使作善也”,孩子又善良的心,就会有善的行为,自然会有善良的朋友,他的人生就会幸福。所以教孩子不是要读很多的书,而是先要求自己要做到,当我们表现出善的行为,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所谓的“身教重于言教”。假如现在你的孩子扎根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你已经让他这一生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说抉择最重要,你抉择要教给孩子的是什么,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将会影响的孩子一生的幸福,也会影响到你的幸福。 我们如何才能下对抉择?建立理智。如何才能建立理智?还要透过学习,有好的判断力,才能下对判断。理智要愈早建立,人生才会下对重要的抉择。当我们理智时,我们会下对抉择。抉择中最重要的是你的思想观念。思想决定你的行为,行为决定你的习惯,习惯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所以一个人能不能幸福,关键是“思想”思想会影响你的一言一行。但是现在人的思想普遍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自私。如何才能教育孩子不自私呢?就应该从我们自身做起,当我们真正修养身心,就能够对家庭、社会产生很大的力量。百善孝为先,其实要对社会有贡献,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困难,就是要好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首孝悌”,你让一个人真正有孝心,他面对所有为人父母的人他都会恭敬。子让回去帮助他人,爱护他人。所以重视孩子的德行,整个社会就会呈现祥和之气。如果孩子从小注重物质享受,家长不给于合理的管教,等到花钱习惯了,就很难改。他的努力目标就不是为了孝顺父母,不是为了照顾妻儿,而是满足他的物质欲望,就会变得自私。因此从小要教育孩子要有仁爱之心,要替他人着想,他将来一定会为社会造福,自己也就会过得幸福。

学习弟子规发言稿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受领导安排,我在这里和大家就“学习《弟子规》,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活动做发言。 2012年8月20日至24日,我们到昆明参加了云南省第三届道德大讲堂,聆听了专家的关于学习《弟子规》的讲座,受益匪浅、感受颇深。这次的论坛不再是民间形式,而是由政府组织(宣传部、省教厅、妇联、省文明办等)各级各部门都受到邀请,宣威教育局由师政办参加,也就是说这种活动是国家和政府所倡导的。 一、对此次活动的要求 各学校要要按照《活动》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制定方案,成立领导小组),不要流于形式。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熟读、背诵、默写,进而理解),通过对一些善乐雅乐的传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通过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巩固学习成果,将《弟子规》丰富的文化内涵内化成学生的良好习惯,逐渐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其实,弟子就是泛指我们每一个人。人生活到老,学到老,一辈子还学不了。弟子规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如果我们每个人对家人、对领导、对同事、对朋友、对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包容之心,那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当老师的也要尽量用一颗仁爱之心去感化教育学生。(各学校统计自己的实有学生数,要求人手一册《弟子规》,在下星期三以前到中心学校领取,并收取费用/每本2元(成本价)交中心学校。)

二、对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的理解 我们今天的社会,道德沦丧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大家有目共睹。改革开放,大河奔流,泥沙俱下,可以说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可是却把许多精粹的东西给丢了。社会上的邪恶我们就不去说它,我们的身边,校园本是一方净土,是培育人、净化人的地方,而我们的学生是个什么状况,大家非常清楚。比如蒙骗家长、顶撞老师、欺负同学、不求上进、不守规矩、不讲诚信……如此种种,比比皆是。由于社会的原因,大家打不得、骂不得,教师们顶着那些大帽子,真的是举步维艰,甚至是如履薄冰啊。虽然我们学校、老师尝试用各种方法去教育和感化,可是效果微乎其微。 我们国家的教育一味模仿西方,而西方却在大力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据统计美国50个州中有48个州建立了80多所孔子学院。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认为在21世纪只有圣贤之道才是真正的救世之道(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教授说的)。我们希望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改变广大学生的思想面貌,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培养他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感恩社会的道德风尚。在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涌现出许多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拯救了许多的家庭,让许多人获得新生,正因如此,许多有识之士成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志愿者,如中央电视台前节目主持人陈大惠,再如我们双河的郭总。这些人没要国家发给的工资,反而出钱出力,潜心于这种慈善活动。如果这种活动真能推广和普及,那我们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一定会有一个质的变化。

读《细讲弟子规》有感读后感1

读《细讲弟子规》有感读后感1 读《细讲弟子规》有感读后感1500字 这个学期通过参加研究学习活动,我接触到并且开始学习《弟子规》。我和许多人一样,提到《弟子规》都存在一个误解:那是给小孩子学的,我都这么大了,学它何用?但当我开始学习《弟子规》就发现我错了,里面所说的一百一十三件事情,我做到的很少,有一些道理还不太明白,有一些虽然明白了,但是没有落实到生活中。不过我很庆幸我在高二就接触到《弟子规》并认真去学习,它使我能够在以后的为人处事中做出正确的抉择,能够少留下遗憾。 首先,提到《弟子规》会让我想起”道德”二字,我总以为自身与人相处时内心最初的反应,便是道德的根本。学习了《弟子规》之后,我从以往的错误认识中醒悟过来,原来道德的根本是孝。更让我感到羞愧的是,我很少做到“孝”这个字,还有什么脸面说自己有道德呢!此后我就开始认真学习《弟子规》中“孝”的部分,它让我懂得了以前对父母的诸多不是。《弟子规》中有不少孝敬父母的准则,虽然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但都体现了“孝”这个字,也说明孝顺父母不需要多少财富或多大的名气,就算是一些小小的关怀也能让父母感到开心满足。世上不求回报地对你

好的就是父母了,只要给父母一点点关爱他们就心满意足。回想以前我对父母的种种不好的行为,我就感到愧疚。父母辛苦地工作赚钱养育我们,我们慢慢长大,父母却渐渐老去,但我们并没有懂事,和父母顶嘴,惹父母生气,让父母伤心。我常常因为父母的一句轻声责骂就非常地不高兴,因此两三天不理睬父母,现在想起真是非常后悔,就因为那么一点小事我就如此对待父母,父母心里肯定也伤心难过。我们总是对别人的一点帮助而感激不尽,却对父母的关爱视而不见。难道父母对我们好我们才对父母好,父母对我们不好我们就应憎恨父母吗?不是这样的,《弟子规》中有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就是无论父母对我们好不好,我们都应孝顺父母,岂能因父母一时对我们不好而憎恨他们呢?父母对我们好,我们做到孝顺不难。若父母对我们不好,而我们仍不变其心地孝顺父母,才能显现出一个人的孝顺和高尚品德。“孝”不仅是对父母的行为,还是对师长,对朋友的的行为。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开始学习与他人如何相处,《弟子规》中有在家、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准则。这些准则无一不体现出先贤所凝聚的大智慧,体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它正确地引导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和落实。书中提到的“欲平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细讲弟子规22

细讲弟子规 第二十二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5年02月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谈到: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所以这是一个人仪容的端庄相当重要。当你重视自己的仪容,人家就会进一步尊敬你。而当我们的仪容非常奇装异服,这样不只会让别人对你轻慢,更有可能会造成社会不良的风气。所以很多公众人物的衣着就特别重要,假如她穿得很暴露,那可能就带动整个社会不良的风气。所以公众人物必须慎思他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应该要多谨慎自己的行为才是。而我们父母的衣着也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当母亲的假如衣着也太暴露,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她以后穿衣服也会比较暴露,这样子对她很不好,会造成很多人对她的什么?轻浮,甚至于还会造成危险,所以穿衣服也不可不谨慎。 一个人的衣着确实会影响你的内在状态。比方说在国外,甚至于在我们一些重要的场合,都有规定一定要穿正式的服装,才能进到国际的这些场合之中,有些比较慎重的表演都会要求。比方说我们到文化中心去都应该怎么样?穿得端庄。我们去看这个节目态度也会比较专注。假如你穿个拖鞋、穿个短裤去看,那就很不恰当。所以当我们穿得整齐,内心也会恭敬。像我们去爬山的时候,可不可以穿得像我现在这个样子?那就又不恰当。因为爬山的时候要放松,这个时候就要穿适合的衣着去。 在行销界有一个销售高手叫乔其拉德,他很会卖车子。他有一次在家里睡觉,突然就惊醒起来,赶快跑到镜子前面就开始穿西装打领带。都打好了,然后开始恭恭敬敬拿起电话,打电话给他的客户。然后跟客户谈完以后,把电话放下,马上领带解开,西装脱下来,又钻到被窝里面去睡觉。他太太看了说:你疯了吗?乔其拉德就跟他太太说:客户虽然没有看到我的样子,但是假如我穿得很随便,我在言谈当中也会随便,他可以感受到。假如我非常的慎重,穿得这样西装笔挺,这样的态度也会从言语当中

幸福人生讲座 细讲《弟子规》第1-10集笔记

第一集 幸福其实是下对了抉择,下对抉择人生才会幸福。六方面:择偶(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择业(入对行业,跟对主管才能事业有成);择食(身体健康才会幸福);择友(交对朋友很重要,家庭才会幸福,出外靠朋友);教育(轻重缓急,至要莫若教子,身教)。择念,思想观念 西方企业由全面品质(产品)管制到全面道德伦理管理发展。教育不是金钱万能,不是理论越多。 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做善也。 例子(生日感恩孝顺,饭前祈祷文) 孝才幸福。施比受幸福。 第二集 理智、智慧——判断力——抉择 家庭是教付出、感恩、认知尽本分、懂得尽孝道的地方。 中国文化经历几千年印证,圣贤智慧超越了时间和空间。 抉择当中择念最重要,因为思想决定——行为决定——习惯决定——性格决定——命运人与人冲突的根源在思想,因为现在人思想普遍是自我为中心(即自私)(受功利主义、欲望、物质的影响)——(损人利己)竞争——斗争——战争——末日 解决21世纪的问题要用孔孟学说(核心仁爱)和大乘佛法(核心慈悲)。西方圣者(核心博爱) 仁爱——互助——互爱——大同 奢侈——物质的奴隶天堂——战场——坟墓 生涯规划(仁爱):从小培福、积福——年轻造福——老年享福 从自身做起,一定可以影响周围和社会 福田心耕 第三集 读书志在圣贤,道德学问奉献社会,仁爱,处处为别人着想。 人生格局的经营,垂范后世还是不饿死就行? 仁慈的根本是孝。《孝经》中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名为悖德。不学孝道,恩义、道义的人生态度没有办法形成。长利害(好恶),离婚率上升,带来犯罪率。《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论语》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贵立志。学贵力行。 佛即觉悟的人,有智慧的人,即明白道理的人。学佛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道:辶即实践。道,首先实践。道是做到的意思。 教育要慎于始。 第四集 《三字经》说,小学终,至四书。学要重视次序。 学一句做一句。 林则徐在《十无益》中说,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学习的方法: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即道德。 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此之谓道。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一) 说实在的,很久以前我就度过《弟子规》,当时只认为它和《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读了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而我们学习这些经典,一定要提得起一个最重要的态度,就是“经典”是拿来做的,而不是拿来背的,也不是拿来读而已。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所以,在读此书的同时,也开始向蔡老师学习,决心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弟子规》的每一句话。虽然有些一时还做不到,但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现在在家庭生活方面已初尝了甘甜的果实。 在读此书以前,我自认为是个孝顺的人,无论对父母还是其他长辈。哪怕是对一些陌生的老人,我的行为也还说得过去,因为我一直觉得天下的父母都是父母。我能做到将心比心。可是读了本书,我才发现我做得还远远不够。孝,德之本也,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莫过于父母了。可是我们却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而不能常回去看看他们,不能慰籍他们老来孤独的心,总以为多打几个电话,多给几个养老的钱就是孝顺了,这是何等的愚蠢啊。这个寒假,悉细照顾父母,和他们促膝谈心,领他们到公园、博物馆等地游玩,和他们一起观赏花灯焰火,看民间扮玩。经过这一假期,我欣喜地发现,老人越来越开朗了,吃得越来越多了,身体也越来越好了,脸上开始有了光泽,皱纹也少了。想想确实有道理,作为他们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对自己百依百顺,心情怎能不舒畅,胃口怎能不好呢? 在学校里,我也尽力把《弟子规》的每一句话落实到工作中去。 首先先要以身作则教导学生。《论语》里有一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长期以来,老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遗失了这根本的一条,因此实效性不大。今天,当我切身感受到身教重于言教的时候,心里的滋味十分复杂。试想:我们做老师的自己连讲台都收拾不整洁,学生又怎么可能收拾得好抽屉呢!“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现在我要“见己恶,即内省”了!我要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来督促自己举手投足,起心动念都要合乎《弟子规》的要求。在生活细节方面,我有时对学生指手划脚,今后要小心、严谨、细致地身体力行。比如捡垃圾,擦桌子,整抽屉等等。克服平时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处处走在学生的前面,为学生做好表率。 其次要与同事友好相处。努力做到“兄道友,弟道恭”。以前,我常常犯小恶却不能觉察,时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话说出口不是很柔和,“怡无色,柔无声”没有做到,和同事讨论问题,意见不统一,语调会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八度,“言语忍,忿自泯”没有落实,学习《弟子规》后才发觉自己的缺点竟然有这么多。今后要注意修正。 总之,看了《细讲弟子规》,我感悟甚深,受益匪浅。通过此次读书学习,我感到对自已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细讲弟子规》就是让我们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通过学习来提高我们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以及如何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

《弟子规》它让我懂得了人生道路上做人、处事。有了一很好的启示。就像大海中的一只帆,让我有了自己的行驶方向. 自从学习了《弟子规》使我知道了很多道理,也让我增长了智慧.“做人要知恩图报、待人待物要具有恭敬心、为人要谦虚谨慎、找准人生目标……”这些都是从《弟子规》里学到的,让我深有感触。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里开头就是【入则孝】﹐仅仅只有24个字而已。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这两句话是在教育我们,听到父母的呼唤,应该立即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让我们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并且,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谨谨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看到这两句话让我无言以对,是自己想起了以前经常和父母顶嘴﹑不懂事﹑贪玩。不过现在好啦!我每天都在尽量做到,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到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这两句话是《弟子规》里的【出则弟】。这是在教育我们,做哥哥的要善待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就包含其中了。彼此不贪图财物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仇;言语上互相忍让愤恨就自然消除了。学到这时,让我想起自己作为姐姐竟然去跟弟弟抢东西吃,简直就不敢相信。然而,我相信的是学习了这两句话过后,自己肯定能和弟弟相处地更好﹑更和睦。因我与弟弟相处不太融洽,导致我的父母对我们相处的问题又担忧起来了。更是让我过意不去。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它出自于《弟子规》里的【信】。这虽是20几个字,可我却远远没做到。它告诉了我们﹕

如果穿着不如别人的好,饮食不如别人的丰盛,心里不要自卑难过。讲到这让我想起自己之前看到别的女孩穿的衣服是多庅漂亮,而自己呢?却......因此我经常吵闹着妈妈,让她给我买漂亮的衣服。真是的,自己那时候太不懂事啦!真应该好好改改了。 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认为自己什么都懂﹑都会,可学了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根本就什么都不懂﹑不会。是《弟子规》像一面镜子似地,让我看清了自己身上的污点。我觉得字典是我们学习中不会说话的老师,而子规》则是我们生活中不会说话的老师。 《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因此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我决定以后会认真学习这本书,并且学会去做到。不再让我的父母为*那么多心。我还要感谢蔡礼旭老师,因为你所讲的《幸福人生讲座》让我学习了这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蔡礼旭老师

蔡礼旭老师:孩子不孝顺要怎么办 家长以身作则教孝 教育孩子孝心最有效、最省力的方法,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则。有一位女老师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她深刻地体会到学了就应该要落实,但她觉得自己的孝道还有一段差距,所以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开始力行孝道。中国大陆五一放长假,也正好是她的生日。那天,她的外婆在家,她摆了三张椅子,请外婆坐,请爸爸坐,请妈妈坐。然后她对父母讲:“我已经三十五岁了,三十五年来,我做错了一些事情,让父母操了不少心,现在我已经学习圣贤教诲,往后我一定尽心尽力做一个孝顺的女儿,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母亲的受难日,所以我要给母亲行三跪九叩礼。”说完之,她就拜下去了。第一拜拜下去,她母亲的眼泪就流下来了;第二拜再拜下去,她的儿子在旁边看到,便不由自主地走到他爸爸的身边开始帮他按摩。这位老师没有跟她孩子讲一句话,但孩子看到母亲在行孝道,那种德行的力量无形中给他很大的震撼,所以他就不由自主地也开始力行孝道。 回到自己家里,一进门,这个孩子就对父母讲:“明年我生日也要拜您们。”所以,教育最有效、最省力的方法是“以身作则”,我们在家要尽心尽力侍奉父母,做一个好榜样给孩子看。因此,以后水果拿出来先给谁吃?一定先给父母,这个顺序不能再错下去了,一错再错就很难改正!

亲师合作教孝 教孝一定要“亲师合作”,就是父母跟老师要密切配合。《弟子规》提到:“晨则省,昏则定”,幼儿园的孩子学完之后,第二天早上会跟父母说:“爸爸、妈妈早上好,昨晚有没有睡好?”他的父母听了,心里非常舒服。 我们常常在课堂上问小朋友:“这个星期你做了什么善行、什么孝行?”孩子就会说我帮妈妈洗碗,我帮妈妈端洗脚水,举了他们力行孝道的很多实例。有一个孩子才两、三岁,他上完课回到家,就跑到浴室,他的妈妈知道他一定会去找盆子来装洗脚水,所以赶快把盆子藏起来。这位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她心里想,这盆水一旦被孩子弄倒了,我就会累死了,所以赶快把盆子藏起来。后来她跟我说起了这件事,我说她这样做不对,因为她没有成全孩子的孝心。孩子去端洗脚水,当妈妈的在洗脚时也很欢喜,这时应当给予孩子肯定与鼓励,他的孝心就能培养得扎实。如果现在不让他端水给你洗脚,他的孝心就无法得到培养。人的善心就像小草一样,你日日滋润它,它就慢慢地茁壮成长。 这位母亲说:“他要是把水弄倒了怎么办?”我说:“弄倒了更好!”她听傻了,哪有弄倒了更好的道理!他弄 倒了之后,你就跟他说:“小明,妈妈可以感受到你对母亲的一片孝心,但是端水要有方法,你是否知道今天为什么会把水弄倒了?就是你的手没有在两边放平衡,所以你下次端水应该注意这些地方。”这

学习《弟子规——幸福人生讲座》心得体会

学习《弟子规——幸福人生讲座》心得体会莲南小学吴晓梅

4月30至5月4日,在龙川县教育局领导的关心和指引下,我到 顺德碧江正觉文化中心学习了《弟子规――幸福人生讲座》.四天的 学习,无论是专家的讲座、大家的分享,还是义工的服务,都非常令我 感动.这次学习主要通过蔡礼旭老师的《家和万事兴》、周泳杉老师 的《新世纪健康饮食》、钟茂森博士的《百善孝为先》、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靳雅佳老师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等精彩 的讲座和国家一级导演翟俊杰《可怜天下父母心――大导演和老妈妈》、《久病床前有孝子――王希海》等真实故事来诠释什么是幸 福人生,怎样才能拥有幸福人生?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我的几 点体会: 一、弘扬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迫在眉睫. 在我的脑海中,时时萦绕着著名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陈大惠讲 到的这样一个事例:有一位妈妈对待儿子可以说是特别的“关爱”, 每天孩子放学回家都倒好一杯凉水给孩子喝.恰好有一天妈妈加班回 来晚了,妈妈也倒了一杯水给他,孩子一喝骂道:“那么热,想烫死我啊!”,说完就把热水泼在妈妈的脸上.试问:这样的生活过得开心吗?这样的人生能说过得幸福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家庭发 生过类似的惨剧呢?悲哀啊!悲哀啊!是家庭的悲哀,是社会的悲哀啊、、、、、、长此以往,我们的家庭将会是怎样的一个家庭?我们 的社会又将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我不敢想象.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 去思考,那么造成这种悲哀的后果的人是谁呢?是我们的孩子吗?不是,而是我们的家长,是我们的家长肆意宠爱,太娇惯孩子了.

可见,我们的家长如果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会给我们的家庭、给我们的学校、给我们的社会造成多少的悲哀啊?因此,要扭转这一局面,弘扬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迫在眉睫! 二、学习《弟子规》,能使人在心灵上受到道德的约束,唤起人们的“仁爱”、“慈悲”之心. 这次学习我被分配在和敬组,我们这一组有一位七十多岁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头上还贴着止血贴,在第一天的小组分享时,老妈妈就给我们讲述了她家的特殊状况:他们一家五口来到这里,自己是个大学讲师,已经退休,几年前因肺癌做了手术.老伴是个地质学院院士,七十多岁了还在上班,连走路都要扶着手杖.他们在文化大革命时生了一个女儿,由于自己是个共产党员,要带头上山下乡,便放下五个月大的女儿让别人喂养.有一次,女儿不幸高烧不退,造成弱智.之后将她送到弱智学校就读,因而也能认字.弱智女儿结婚后又剖腹生下个女儿,女婿好吃懒做,便离婚了.如今的孙女上五年级,成绩很好,就是很懒惰、很不孝顺.从小家人就对它百般宠爱,就像是弥补以前对她母亲的过失.前些天奶奶洗脚,她在房间里写作业,奶奶就叫她帮忙把洗脚水倒了,说了几遍她也不肯,奶奶就动手打了她,她连忙拿起不锈钢的撑衣架,用力砸在奶奶头上,顿时鲜血迸流,拨打120送进医院,缝了几针、、、、、、老妈妈说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拯救她那不孝顺的孙女,能将来孝顺她的妈妈.说完,老妈妈眼里闪着泪花,我们这一组的成员也泪水涟涟,真是悲哀呀! 当天下午,我们小组就派人和小姑娘聊天,以求拉近与小姑娘的距离,同时还让她要认真听专家的讲座.第二天,我们就发觉她在认真地做笔记,晚修课时,我们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的《可怜天下父母心――久病床前有孝子》记述王希海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照顾植物人父亲20多年的感人故事和国家一级导演翟俊杰《可怜天下父母心――大导演和老妈妈》讲述翟俊杰带着妈妈拍戏的故事时,小女孩好像心灵上有所触动.第三天早上吃饭时,我们意外地发现,小女孩跟妈妈坐在了一起,我们也当做没看见.晚上有15分钟的时间分享,我们的指导老师陈明阳老师从登记册中了解到她这几天生日,便选择同是这个月生日的另外两位老师和她一起过生日,讲述了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

心得体会-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精品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一 说实在的,很久以前我就度过《弟子规》,当时只认为它和《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 读了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 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而我们学习这些经典,一定要提得起一个最重要的态度,就是经典是拿来做的,而不是拿来背的,也不是拿来读而已。 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 所以,在读此书的同时,也开始向蔡老师学习,决心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弟子规》的每一句话。 虽然有些一时还做不到,但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 现在在家庭生活方面已初尝了甘甜的果实。 在读此书以前,我自认为是个孝顺的人,无论对父母还是其他长辈。 哪怕是对一些陌生的老人,我的行为也还说得过去,因为我一直觉得天下的父母都是父母。 我能做到将心比心。 可是读了本书,我才发现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孝,德之本也,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莫过于父母了。 可是我们却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而不能常回去看看他们,不能慰籍他们老来孤独的心,总以为多打几个电话,多给几个养老的钱就是孝顺了,这是何等的愚蠢啊。 这个寒假,悉细照顾父母,和他们促膝谈心,领他们到公园、博物馆等地游

弟子规讲座第五集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五集) 诸位朋友,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提到家庭有两个很重要的主轴,一个是经济,就是物质生活;另外一个是精神生活,孩子的教育这方面。刚刚也提到现在的家庭情况都是夫妻一起赚钱,孩子大部分是留给安亲班,或者留给佣人,留给爷爷奶奶来带。人生的智慧在哪里看到?在取舍当中看到,有舍才有得。少赚些钱,多教育孩子;还是你要多赚钱,忽略孩子教育,得到的结果一定会不一样。 我们看看上一代,现在五、六十岁的人,跟我们现在二、三十岁的人,这两代我们来比较一下。上一代的人很有责任心,很孝顺父母。我们这一代?诸位朋友,您不要客气直接讲,有没有上一代的这些人生态度?是进步了还是退步?退步。上一代有钱还是我们这一代有钱?这一代。对!为什么有钱了反而人生的态度退步了?所以有钱不一定解决问题。 我父亲那一代,基本上都很穷,因为很穷,所以特别节俭。记得小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剩菜都是谁捡?都是爸爸妈妈,因为他们已经很习惯不能糟蹋食物。所以生活比较拮据,第一个养成了勤俭的习惯,第二个,生活愈困难人愈懂得感恩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所以我父亲那一代,他们在念书都不是父母催他们的,都是自己很积极主动,因为希望透过自己在学问上有所成就,能够往后让父母过好一点的日子。你看生活的贫穷、生活的拮据,让一个人更有志气,更有孝心。所以贫穷,我们要感谢它。 这一代因为从小生活就很优厚,要什么有什么,所以习惯挥霍,习惯花钱,又不懂孝道,又没有生活的历炼、承担。所以现在我们这一代,不只自己赚的钱花掉了,还要去花谁的钱?父母的钱。你们怎么知道?很多年轻人已经喜欢消费、享受到什么程度?一个月的薪水

一拿到,马上怎么样?走,我们去好好的shopping一下!可能把整个月的薪水在前面十五天就花光了,后面的日子怎么熬?后面的日子买泡面一包一包慢慢吃。然后后来撑不下去了,回去找他老爸,说:爸,我没钱了。他的爸爸很生气:「告诉你不要乱花,你都讲不听,来!要多少?」还是拿给他。所以生活的优厚,不见得能够带给你孩子正确的人生态度。 古代很多读书人看清楚这一点,在汉朝开国,刘邦打下天下分封了一百多个功臣,都有封地,给他们很多田宅。这一百多个功臣经过了一百年,汉朝的史学家突然想说:我去了解看看,这一百个功臣的后代,经过一百年后是什么样的情况?结果这个史学家非常惊讶,这一百多个功臣的后代,基本上都已经没落了,很多已经流落街头在讨饭。其中只有几个人的后代还很好,其中有一个人叫萧何,当初在分封土地的时候,萧何要了一块很贫瘠的土地。因为贫瘠的土地,你只要不耕作就没饭吃,他深谋远虑,希望他的孩子以后懂得勤劳节俭。其它分封很好的地,好吃就懒做,而且好的地你喜欢,别人也喜欢,就会引来很多人觊觎,很多人的设计陷害。所以萧何看得到,不要留钱给子孙,更重要的是要留智慧传给子孙,还有留榜样给子孙。 司马光先生曾经提过,「留钱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得住;留书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之中留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易经》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阴德一定可以庇荫后代。阴德不只在往后可以庇荫后代,当我们在行善,当我们在立身行道的过程,已经给下一代最好的身教。所以,这是有智慧的父母会这样去抉择。 好,我父亲那一代因为生活比较拮据,有五个兄弟姐妹,他们念书都不用父母推,兄弟姐妹感情都很和睦。所以只要生活过得去,好好地提升孩子的智慧、孩子的精神生活,还是可以把家庭经营好。 我们再来看,是不是一个人赚就会赚得比较少?是不是两个人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