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四纪考试总复习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0)、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0)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

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

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③发生于新近纪一现代的构造运动;

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

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

造运动;

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8、活动断层:目前认为活动断层是指现代正在活动的断层或100kaB.P以来正在活动的断层,也有定义为全新世,即10kaB.P.以来正在活动和未来100a仍将活动的断层称活动断层,也称最新活动断层。

9、黄土旋回:是指黄土堆积时气候波动,发生多次暖湿、冷湿和干冷的交替。

冰期旋回:

气候旋回:我们把从温暖气候到寒冷气候的完整变化过程称为一个气候旋回。

10、物候记录:是指动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气候的反应所指示的环境。

11、新仙女木事件:大约从14.7kaB.P.开始,气候转暖,进入阿勒罗德―博令间冰阶,持续了

约1.5ka。这个时期的气候环境在冰期和间冰期的两种状态间振荡,但从没有真正地显示过停留在其中某一种平衡态。此后,在约12.9ka B.P.,北半球的气候环境又返回到冰期的状态,并延缓了1.2ka。这次短暂回到冰期状态,称为新仙女木事件。

H事件(哈因里奇冰筏事件):在北大西洋的晚更新世晚期的深海沉积物中,在一些不同的层位中包裹了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称为冰筏屑,它的形成是由于来自北美和格陵兰冰盖崩塌形成的浮冰进入北大西洋造成的。最早由H.Heinrich发现,故此把这一事件称为哈因里奇事件,简称H事件。

D-O事件:从一种极端温度波动到另一个极端温度状态的“气候颤动”。这些振荡并不锁定间冰期的状态,而是锁定冰期的状态,使气候在两者之间反复振荡。

12、古地磁极性年表:是根据一系列的地层剖面古地磁极性事件的测量,并辅助了大量的K-Ar 法测年数据,把不同时间尺度的极性变化事件编制成地球极性时间表。

释光测年:是利用测量一些矿物碎屑以光能的形式释放储存在内部的能量来测量沉积物的年代。13、应用第四纪地质:是通过对第四纪基本问题进行定性定量的综合研究,从而建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而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可靠的实施方案或方法论的一门应用学科。

农业地质:探讨农业经营和研究中所遇到的地质问题。

14、末次冰期盛冰期:

晚冰期:

末次冰消期:

二、辨析题备注

1、第四纪地质的研究对象是第四纪沉积物。

2、中国第四纪研究的突破在于中国黄土研究方面的进展,这也是中国第四纪研究

对国际第四纪研究最大的贡献。

3、中国黄土、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岩合并称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

4、第四纪下限划分方案有:0.70〜0.80MaB.P .、1.80〜1.90MaB.P .、2.50〜2.60Ma

B.P.和3.20〜3.50 Ma B.P.四种。其中使用最多且彼此长期处于对立的是1.80〜1.90

MaB.P.方案和2.50〜2.60MaB.P .方案。

5、第四纪划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更新世进一步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早更新世与中更新世的分界置于松山反极性时与布容正极性时的分界,年龄为0.78 MaB.P.。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还可三分,即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的分界为0.13MaB.P .,相当于MIS5 (MIS为深海沉积物氧同

位素阶段)的底界,晚更新世一般二分,即早期和晚期。全新世从10kaB.P .开始,

并可三分,即早期(10〜8.0kaB.P ., Qh1)、中期(8.0〜3.0kaB.P ., Qh2)和晚期

(3.0〜0kaB.P ., Qh3)。

6、中国北方第四纪下限的典型剖面是泥河湾剖面,而南方第四纪下限的典型剖面为元谋剖面。

7、中国黄土粒度分布由两个组分组成,第一组分为分布峰度较高的粗粒组分(20〜

*—冬季—

其粒度指示了冬季风的强度;第二个组分是一种峰度较低且分布范围较宽的细粒组分(2〜10 pm),可能为一种搬运距离和搬运高度较大的常态粉尘物质,可能主要由高空西风气流搬运。

8、根据风沙动力学研究,在一般风力条件下,>70pm的粒级组分主要以跳跃或滚动的方式进行搬运,20〜70 Pm为短期悬浮,<20 pm为长期悬浮。即,70 pm是悬浮的上限。

9、在风尘堆积中,粒径大于62.5 pm的粗颗粒物质大体可作为当地物源组分的标识。

10、如果湖水物理能量是控制湖泊沉积物粒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则粗粒沉积物指示湖泊收缩的干旱气候,细粒沉积物指示湖泊扩张的湿润气候。

11、如果流域降水量是控制湖泊沉积物粒度的主要因素,则气候湿润期,湖泊沉积物变粗;干旱期,湖泊沉积物粒度变细。

12、深海沉积物(有孔虫壳体)&8。的时间变化曲线或气候变化曲线是由许多氧同位素阶段组成的,偶数阶段(518。值高)为冷期,奇数阶段(518。值低)为暖期。13、第四纪气候波动周期在1.6MaB.P .之前为100ka和41ka的叠加周期,在1.6 MaB.P.与0.8〜0.6MaB.P .之间,气候变化为41ka的周期,在0.8〜0.6MaB.P .之后,气候波动周期为100ka。

14、第四纪海平面波动的标志可分为沉积物标志、地貌标志、生物标志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15、我国现代动物分区跨越两个动物界:古北界和东洋界,来自这两个地区的动物区分别称为北方动物群和南方动物群。

16、全球动物分为七个动物界:古北界、新北界、东洋界、旧热带界、新热带界、澳洲界和大洋界。

17、影响第四纪植物群发育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变迁和构造运动。

18、恢复第四纪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指标或方法包括植物化石(植物大化石和抱粉)、植硅石、分子化石和稳定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等。

19、由于第四纪地层中植物大化石稀少,第四纪植被的恢复基本上都是依据抱粉的研究。

20、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一古土壤地层划分方案将中国黄土分为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午城黄土属于早更新世,包括S15—S32,其底界年龄为2.60MaB.P .,而顶界年龄为1.26MaB.P .,在午城黄土中,黄土与古土壤的间距较小,它们之间的颜色差异不大;离石黄土包括S1-L15,时代为1.26〜0.073MaB.P .。根据其内部的侵蚀面,将离石黄土分为下离石黄土(L15—S5, 1.26〜0.48MaB.P .)和上离石黄土(L5—Sj 0.48〜0.073MaB.P .)。下离石黄土与上离石黄土的特点有所不同,上离石黄土的古土壤与黄土的间距比下离石黄土大,而且较厚的黄土层夹较厚的古土壤层,古土壤与黄土层的颜色差别较大;马兰黄土是晚更新世晚期的黄土,只有L1层黄土。

21、新构造的类型包括:隆起构造、坳陷构造、断块构造、活动断层、挤压褶皱和断裂构造等。

22、青藏高原地区3.4MaB.P .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期次依次为:青藏运动A幕、青藏运动B幕、青藏运动C幕、昆黄运动、共和运动和末次造貌运动。青藏运动A幕是发生在3.4MaB.P .的新构造运动早期阶段,青藏运动B幕是发生在第四纪初 2.6Ma B.P.的新构造运动,青藏运动C幕是发生在1.8MaB.P.的新构造运动,昆黄运动是发生在1.2〜0.6MaB.P .的新构造运动。

第四纪考试总复习

23、中国黄土研究显示古地磁M/G界线附近的风尘堆积发生了明显变化,M/G界线以上为黄土沉积,以下为红土堆积。()

24、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发现在M/G界线前后植物界发生了明显变化,在M/G界线之下为热带一亚热带植物,而在M/G界线以上则常见温带落叶阔叶植物。()25、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研究成果显示,气候特征在古地磁M/G界线前后发生了显著变化,M/G界线之下为湿热气候,之上为干冷气候。()

26、真牛、真马和真象的出现可以作为第四纪开始的标志,在古地磁M/G界线附近,时代约为2.6MaB.P.。()

27、三趾马红土是在夏季风条件下形成的,代表的是湿热气候环境,红粘土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

而黄土是冬季风作用的产物,代表的是干冷气候环境。()

28、砾石的排列方向可以用于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判别,砾石的最长轴往往平行于岸线排列,纵向排列。()

29、对我国的黄土研究显示,黄土的磁化率明显低于古土壤层。因此,黄土磁化率是衡量黄土成壤作用的有效替代性指标:气候条件湿润,风化作用和成壤作用强烈,土壤中所含的磁性矿物就会增加;而在干冷气候条件下,沉积物中含量相对增加的碳酸盐矿物稀释了磁性矿物的浓度,同时,干冷的气候环境也不利于磁性矿物的生成,从而导致磁化率降低。黄土中高的磁化率代表了成壤作用强的气候暖湿时期,低的磁化率代表干冷气候期。()

30、沉积物保存的磁信息可以追索人类活动,高磁化率被当作是侵蚀作用的标志,被污染的环境物质具有较高的磁化率和较低的频率磁化率。()

31、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可以用于古气候重建,绿泥石和伊利石的相对富集与冷干气候有关,高岭石和蒙脱石则是在相对暖湿气候条件下形成。()

32、黄土中的CaCO3含量的变化反映了降雨量的多少,黄土层中的CaCO3含量高于古土壤层。()

33、黄土中的TOC反映了古气候变化,TOC含量高指示暖湿气候,含量低指示干冷气候。黄土层中的TOC含量要低于古土壤层。()

34、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沉积物中的Fe2O3和A12O3等湿润型氧化物相对富集,而CaO和Na2O等干旱型氧化物相对淋失。()

35、可以用“活性组分/惰性组分”的形式来反映沉积物经历的化学风化特征及揭示沉积物记录的气候变化特征。“活性组分/惰性组分”比值越高,意味着化学风化越弱,气候愈干冷;反之,”活性组分/惰性组分”比值越低,意味着化学风化越强,气候愈暖湿。()

36、就其本身的地球化学行为上看,CaO、K2O、Na2O和MgO在化学风化过程中表现出活动性相对较强,容易迁移,为活性组分;而A12O3、Fe2O3、TiO2和MnO 表现为惰性组分。()

37、一般来说,黄土层的有机碳同位素偏负,古土壤层的有机碳同位素偏正,土壤有机碳同位素可作为亚洲夏季风强弱的一个气候标志,黄土有机碳同位素偏正指示了夏季风的增强。()

38、土壤次生碳酸盐813C组成受原生碳酸盐碳同位素和土壤CO2的碳同位素的共同影响,是原生碳酸盐碳同位素和土壤CO2的碳同位素的函数。由于原生碳酸盐碳同位素基本稳定在零或稍大于零的范围,因此,土壤次生碳酸盐813C组成实际上受土壤CO2的碳同位素组成的控制。黄土层的碳酸盐813C组成偏正,古土壤层的碳酸盐613C组成偏负。()

39、洞穴石笋18O的变化记录了大气降水&8。的变化,即洞穴石笋碳酸盐&8。

第四纪考试总复习

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石笋518。组成受介质水(滴水或大气降水)的氧同位素组成和洞穴温度的影响或控制,是温度和降水518。的函数。()

40、洞穴石笋碳酸盐513C主要来源于土壤CO2,所以洞穴石笋碳酸盐513C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土壤CO2的513C值的变化。()

41、大洋海水氧同位素的地球化学意义被认为是:冰期由于蒸发作用使海水中氧同位素分馏,轻同位素16O随水汽较多较快(扩散速度快)地移向大陆,并凝聚在冰川中,重同位素18O则相对

富集在海洋中,所以冰期时海洋中518。偏重,大陆冰流中518O则偏轻;间冰期,由于气候温

暖,极地冰雪融水注入海洋,使得海水中的518O 值变轻。()

42、对于中高纬度地区而言,冰芯518O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冰芯518O高值解释为温暖期,低值解释为寒冷期。()

43、新生代是一个气候比现在温暖而又不断降温的时代。在经历了古新世和早、中始新世温暖气候之后,在晚始新世(约38Ma)发生强烈降温,南极出现冰川和冰盖。渐新世中国出现了东南

季风的雏形,中新世中国西南部分地区出现含煤地层,表明西南季风出现,中新世中期(约

15Ma)发生了新生代第二次强烈降温,这时南极冰盖再次扩大。7Ma前后北极冰盖形成。中新世末期(8 —6Ma )中国北方出现风成红粘土堆积,标志中亚地区干旱化和冬季风的形成。()

44、中国早更新世(2.60〜0.78MaB.P .)气候演化可以划分为早期(2.60〜1.60Ma B.P.)以寒冷为主,中期(1.60〜1.20MaB.P .)以温暖为主,晚期(1.20〜0.78MaB.P .)以寒冷为主;中更新世(0.78〜0.13 Ma B.P.)气候总体特征是两冷夹一暖,早期(0.78〜0.60MaB.P .)气候干冷,中期(0.60〜0.30MaB.P .)气候暖湿,晚期(0.30〜

0.13MaB.P .)为冰期气候。()

45、晚更新世的气候由一个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构成。早期为末次间冰期(130〜75KaB.P.),晚期为末次冰期(75〜11KaB.P.)。末次间冰期(130〜75kaB.P.)相当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5阶段(MIS5或OS5),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次一级的温暖期(MIS5a、MIS5c、MIS5e)和两寒冷期(MIS5b、MIS5d),其中MIS5e 阶段最温暖。在黄土高原形成S1古土壤层;末次冰期(75〜11kaB.P .)是第四纪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期,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的第4、3、2阶段

(MIS4、MIS3、MIS2)。末次冰期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75〜45kaB.P .)的寒冷阶段、中期(45〜25kaB.P.)为暖湿气候的间冰阶、晚期(25〜11kaB.P.)为晚冰阶(晚更新世以来气候最寒冷时期)。末次冰期在黄土高原形成马兰黄土勿,马兰黄土夹一层古土壤层L1S1o ()

46、全新世也称冰后期,气候阶段可进一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1〜8.5kaB.P .)升温期、中期(8.5〜2.5kaB.P.)大暖期、晚期(2.5kaB.P.〜至今)降温期。()47、竺可桢气候曲线显示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演化划分出4冷和4暖交替变化。根据该气候曲线,夏、商、春秋、战国、秦、西汉、隋唐、元代皆为暖期。()48、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存在不稳定性,表现为气候在短时间内的快速波动,其中最著名的气候事件有D —O事件、H事件和新仙女木事件。D —O事件是发生在北半球晚更新世晚期(末次冰期)温暖气候的振荡事件,H事件是北大西洋末次冰期深海沉积物中出现大量冰筏屑物质,H事件和D —O事件都是发生在末次冰期的气候事件,它们分别代表寒冷气候和温暖气候。新仙女木事件是指晚更新世晚期向全新世过渡时期在气候逐渐回暖的大背景下快速短暂回返到冰期的变冷事件,其发生的时间一般认为在1.1〜1.0KaB.P之间,时间各地发生的具体时间不同。()

49、依据贝壳堤、海滩岩和沿岸沙堤等确定的古海平面是高潮面位置,而依据海蚀

第四纪考试总复习

凹槽和海蚀穴等确定的古海平面是平均海平面位置。()

50、我国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分属于古北界动物分区。()

51、我国华南和华中地区以及印巴地区、东南亚地区分属于东洋界动物分区。()

52、欧洲地区及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北部分属于古北界动物分区。()

53、古北界动物分区没有热带雨林,大部分为温带气候。()

54、南美洲地区分属于新热带界动物分区。()

55、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和阿拉伯半岛地区分属于旧热带界动物分区。()

56、几乎整个北美地区分属于新北界动物分区。()

57、北半球生物界的变化要明显于南半球。()

58、陆地上生物界的变化明显于海洋生物界。()

59、第四纪陆地上,哺乳动物变化最明显,而植物界变化最小。()

60、第四纪生物界越是往南,动物构成更具有原始性,而向北动物群具有进步性。

61、第四纪生物的演变是不平衡的,哺乳动物变化最大,可以作为第四纪地层划

分对比的生物依据。而植物和海洋生物的变化较小,除了一部分如有孔虫等海洋微体古生物外,一般用于气候环境变化分析,不能作为生物地层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

62、暗针叶林和仙女木植物群都是第四纪冰期植物群,而间冰期植物群中常见的

植物种类有山核桃、枫香、枫杨、胡桃、冬青等。()

63、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是第四纪生物地层学研究的最主要内容之一,为古气候、

古环境及第四纪地层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64、泥河湾动物群是中国北方早更新世中期至晚期的哺乳动物群,大熊猫一剑齿

象动物群是中国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65、三趾马动物群是分布在上新世中国境内的草原一森林型动物群。()66、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一古土壤地层划分方案将中国黄土分为午城黄土、离石

黄土、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午城黄土属于早更新世,包括S15—S32,其底界年龄为2.60MaB.P .,而顶界年龄为1.26MaB.P .,在午城黄土中,黄土与古土壤的间距较小,它们之间的颜色差异不大;离石黄土包括S1 —L15,时代为1.26〜0.073MaB.P .。根据其内部的侵蚀面,将离石黄土分为下离石黄土(L15—S5, 1.26〜0.48MaB.P .)和上离石黄土(L5—Sj 0.48〜0.073MaB.P .)。下离石黄土与上离石黄土的特点有所不同,上离石黄土的古土壤与黄土的间距比下离石黄土大,而且较厚的黄土层夹较厚的古土壤层,古土壤与黄土层的颜色差别较大;马兰黄土是晚更新世晚期的黄土,只有L1层黄土。()

67、古地磁极性的正反方向交替变化是古地磁历史的基本特征。正极性是指岩石剩磁的极性方向与现代地球极性方向一致,其磁倾角为为正值(北半球),磁偏角接近于零;反极性是指岩石剩磁的极性方向与现代地球极性方向相反,其磁倾角为负值(南半球),磁偏角接近于180°。()68、湖泊沉积物中经常出现纹泥沉积,表现出明显的韵律性,每年夏季形成较粗粒的粉砂沉积,而冬季形成较细粒的粘土物质,组成一个沉积类型偶,代表1年。

()

69、末次冰期是第四纪距今最近的一个冰期,相当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4、3、2阶段。其气候特点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温暖气候(MIS4)、中期的寒冷气候(MIS3)和晚期的温暖气候(MIS2)。()

三、填空题。

相关重点

1、相比较新生代以前的地层,第四纪沉积物最显著的特征是岩性松散、成因多样、岩性岩相

第四纪考试总复习

多变、厚度差异大、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形成多种地貌形态。

2、写出“地貌可以作为判断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的原因:固体地球表面的形貌是地质营力的剥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的结果,剥蚀作用在形成剥蚀地貌的同时也在一定范围内由沉积作用形成堆积地貌。因此地貌可以作为显示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的一种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

3 、引起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因包括新构造运动和人类活动等。

4、对于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与预测问题,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增温说和降温说。其中降温说是以第四纪气候自然变化规律为基础,其主要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2方面:和地轴倾斜度逐渐变小。

5、写出一个应用第四纪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成因、物质来源、分布及工作方法的研究;第四纪气候变迁和海平面波动的研究:第四纪生物界的构成和演化,以及人类及其文化演化的研究;第四纪地层和年代学的研究;第四纪构造运动的研究:应用第四纪地质的研究。

6、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动力因素包括天文因素、地球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地球自身因素又包括地球自转和地极移动、构造运动、风化和沉积作用、火山活动和陆地表面性质的改变等。

7、有一个第四纪剖面,据研究是风尘堆积,剖面厚180余米,对该剖面进行测年,问可能采用的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8、直到上新世,青藏高原地区仍处在热带、亚热带环境,它的高度仅1000m左右,主要根据有: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和古植物资料(如抱粉)等。

9、青藏高原隆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证据如下:地层接触关系、估算的年平均隆升量、地貌记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植物的演化等。

10、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对气候影响的临界高度约在_ 之间。

11、渐新世开始出现的东南季风和中新世开始出现的西南季风的古环境证据为一

12、1£测年是第四纪测年方法中测量精度最高、用途最广和最成熟的方法,广泛用于以来的测年。

13、第四纪海平面波动标志可分为沉积物标志、地貌标志、生物标志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等。

14、第四纪海平面波动的机制包括:冰川型海平面变化(在冰期时,海洋中的一部分水转移到大陆以冰川的形式存在,使海平面下降:而在间冰期时,陆地上的冰川融化注入海洋,使海平面上升)、构造运动型海平面变化(海底扩张,使洋盆容积增加,可导致海平面下降,如果大洋面积增加1%,海面将下降约40m;如果大洋中脊体积增加,可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其他型海平面变化(水圈体积型海平面变化;大地水准面型海平面变化;海温型海平面变化;洋盆体积型海平面变化;均衡型海平面变化)。

15、新构造运动的标志或表现形式决定了其研究方法,这些标志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标志、地貌标志地震标志、火山标志、水文标志、大地测量

与地球物理标志等。

7 -

第四纪考试总复习

16、“沉积物的岩性岩相可以作为反映新构造运动的标志和作为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末次间冰期相当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阶段,由

三个温暖阶段和两个寒冷阶段构成次一级的气候波动。

18、中国地层较好地记录了东亚季风的演变。

四、简答题。 --------

1、新构造运动的标志及研究方法。(P262)

答:标志:一、地质构造标志新构造运动形成的褶皱多比较宽缓,变形比较弱,地层的倾角较小,明显不同于老地层中的褶皱。在一些大型压扭性活断层旁,形成变形比较强烈的褶皱,这些褶皱多不完整,并伴生断裂构造,形成断褶皱,如在新疆南天山的库车坳陷中就非常的发育,那里不仅褶皱变形强烈,而且地层倾角变化也很大。

二、地貌标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层状地貌的变形和变位,如夷平面、阶地、溶洞、扇

形地等;②新鲜的断层崖、陡坎、三角面、垭口或鞍部、山脊等呈直线新状分布;③湿地、池塘、凹坑、冰丘、冰锥、泉等呈直线状断续分布;④到石锥、滑坡、冲洪扇在断层一侧有规律地断续沿断层方向延伸很远;⑤冲沟沿断层一侧发育,且切割很深;⑥河床出现裂点(排除岩性因素);⑦沿河流走向的阶地发育程度不同;⑧河床两岸阶地发育不对称;⑨两侧支流与主谷汇合处,呈有规律地偏转;⑩ 放射状支流(隆起)与向心状支流(坳陷)。

三、沉积物标志1、沉积物的分布与新构造运动在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上升区,第四纪沉积物在横向分布上表现为不连续性,在低洼、谷地、盆地中第四纪沉积物发育,而在山地发育较差,甚至在一些山地没有第四纪沉积物覆盖,基岩直接裸露;在新构造运动的下降区,第四纪沉积物非常发育,在横向分布上连续性很好,如中国的东部平原区发育了分布广泛和第四纪沉积物。

2、沉积物的厚度与新构造运动沉积区与剥蚀区的相对高差和两者之间的距离对沉积物的厚度也有影响,两者之间高差越大,那么在沉积区形成的沉积厚度就越大。在利用松散沉积物厚度估算地壳下降幅度时,要考虑沉积物压缩量和地壳均衡补偿。

3、沉积物的岩相与新构造运动包括成因和岩性;沉积物的岩相受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控制,而自然地理环境则是由构造运动和气候因素决定的;岩性的变化是指沉积物颗粒的粗细变化,一般来说,颗粒粗反映构造运动强烈,颗粒细反映构造运动微弱或稳定,如湖沼相堆积物中,主要以粉砂粘土、亚粘的土类物质为主,颗粒细均较细,反映了构造运动相对稳定或处在下降的地质背景中,

而山麓地带的大量堆积物均是粗粒的卵石层,说明了强烈的上升运动,且速度较快,反映了该地区剥蚀能力很强。又如,在山前洪积物中,如果扇顶相和扇形相的界线不断向还原移动,则代表山地上升,这些现象在我国西部地区比较常见。在一个沉积剖面中,常可见到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层,构成粗细交替的沉积韵律,在山区、山麓地带以及平原地区可见到这种现象,这反映了构造运动阶段性的特征。

四、地震标志1、全球地震活动带与新构造运动

全球的构造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和大陆裂谷地震带上。

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地震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带上,是典型的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带,地形起伏剧烈,地震活动的强烈地段往往集中在构造地貌急剧烈变化的部位。大洋中脊地震带是沿中央裂谷分布的,这是一条张性大断裂,活动性强。大陆裂谷地震带是新生代以来断裂活动强烈地区,差异运动强烈,断陷盆地发育。

2、中国地震带活动带与新构造运动

第四纪考试总复习

国家地震局着重考虑了现代地球动力学机制、新构造运动特征、新构造断裂(层)尤其是最新断裂构造带的展布和深部地质构造特征,将中国大陆及海域划分为7个地震区和32条全新世以来有明显活动的,以断裂带为主要依据的地震带。

五、火山标志

火山是地球内部高温岩浆喷出地表堆积成的高地。火山活动仅局限在地壳板块构造不稳定边缘的地质构造带上发生。因此,火山活动带是确定构造活动带的重要证据和标志之一,被作为板块、亚板块边界划分的主要依据。

六、水文标志

温泉是地下热水流出地表的自然露头。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沿断裂或构造裂隙渗地壳深部与围岩、地热发生水热(岩)活动反应而成为热载体,即形成热水带,并储存于地壳内。七、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标志

1、重力异常与磁异常

2、大地测量与地形形变

研究方法:

一、定量法(仪器法)

天文法主要是重复测量经纬度坐标,进行天文大地测量,可以提供关于各点在地表上水平位移的数据。

大地测量法主要是进行重复三角测量和水准量以及GPS全球定位系统观测等,用于了解大地现代构造运动的微细变化,进行地壳变测量研究。

地球物理法通过运用人工地震探测、重力与地磁测量、地热测量、地应力测量、倾斜仪测量以及回声探测与探地雷达等手段,获取深部构造、隐伏断层分布、重力与磁场变化、电阻异常带、磁场强度的异常变化、地热流异常带、温泉的线状排列、地下水与断裂活动关系等地壳深部特征资料,主要用于工程稳定性评价和区域活断层追索以及第四纪构造运动的深部过程研究。它是研究现代构造运动最主要的仪器方法。

地震法

水文法

二、地质学法

1、新构造形迹研究在晚新生代地层中形成的构造形迹,如节理、断层、褶皱等,是第四

纪构造运动的重要标志。这些构造形迹的研究,与研究老构造的方法基本相同。但要注意,新地层中的变形,也可以由非构造变动形成。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注意区别重力作用、冻融作用及其他外力地质作用所造成的新沉积层的错断、揉皱和扭曲变形现象。此外,还可利用

晚新生代的岩脉群来确定新构造时期的应力场。

2、第四纪沉积物沉积相和厚度研究沉积物是沉积环境的标志。岩相在垂直剖面上的更替和

沉积韵律,反映了地壳升降运动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新构造运动情况。因此,研究第四纪沉积物剖面,可以确定其形成时期地壳运动的性质。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变化也能反映其一定的沉积环境和新构造条件。

沉积物厚度是衡量地壳坳陷的尺度。运用第四纪沉积物厚度来研究第四纪构造运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对山麓地区更为有效。巨厚的堆积物说明堆积区地壳下降和物源区的上升;厚度很小的沉积物或沉积物缺失则表示地壳上升。

3、碎屑矿物研究

三、地貌学法

1、河流地貌研究主要包括水系格式和河道变迁、河床纵剖面、河流阶地等方面的内容。①

河流阶地横剖面研究河流阶地横剖面,也称河谷横剖面,就是在河谷的某一地点,在垂剖面上,可研究河流阶地的类型、切割深度和沉积层的厚度,而这些能很好地反映新构造运动

第四纪考试总复习

和特征。阶地是指示新构造运动阶段性和间歇性良好标志,每一级阶地都显示了构造运动从稳定到抬升或下降的过程。在阶地类型上,侵蚀阶地和基座阶地通常反映新构造运动的抬升运动比较强烈,而堆积阶地指示的抬升运动相对比较弱;阶地距河水面的高度,反映了河流的切割深度,河流切割深度受新构造运动控制,新构造运动抬升幅度越大,河流切割深度就越大;沉积层厚度的大小也可以反映地壳稳定时间的长短,地壳稳定时间越长,河流堆积物厚度也越大。②河流阶地纵剖面研究阶地位相图反映的是新构造运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情况。在阶地位图上,某一地点的各级阶地高差变化反映的是该点不同时期新构造运动特征;

同一级阶地在不同地点的高度变化指示的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

2、洪积扇研究

3、岩溶地貌研究一是层状溶洞的研究;二是岩溶期和岩溶地貌组合的研究。

4、夷平面研究

5、海岸地貌研究

四、历史考古法

五、遥感解释法

2、第四纪海平面波动的标志。

答:(1)沉积物标志海滩岩(微潮或无潮地区,海滩岩胶结层可能很薄)

(2)地貌标志海蚀凹槽和海蚀穴海蚀崖和波切台砾滩、沿岸沙堤贝壳堤

(3)生物标志珊瑚礁坪台牡蛎礁藤壶有孔虫介形虫

(4)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618)值上升,表明海退期,海平面下降

3、第四纪分期及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概述。(P227)

答:第四纪分为:A更新世(。早更新世b中更新世c晚更新世)

B全新世

早更新世气候特点:在我国西北地区,标志着冬季风盛行、气候寒冷的黄土从这个时候开始堆积,它显然不同于下伏的上新世“红土”土状堆积所反映的气候。在我国的西部地区,从松山反极性时开始,广泛发育一套山麓相堆积,如西域砂砾层、冈巴砾石层等,砾石层中的抱粉组合显示了干旱、寒冷的植被面貌;在山西的榆社盆地,从2.30MaB.P.开始植被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喜暖的植物基本退出该区,取而代之的是喜干的草原植被;在哺乳动物群方面,上新世的一些喜暖动物消失向南迁,在我国北方出现了凉干草原的动物群。

根据我国的气候变化特点,早更新世的气候演化大至上可以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更新世早期(2.60〜1.60MaB.R):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气温明显较上新世低,而且也变得更为干燥,造成一些北方地区的哺乳动物向南迁移,黄土高原形成午城黄土下部;西部山区可能出现

冰川活动,而山麓地带形成类磨拉石堆积;在东部地区,晚期出现海侵;而华南地区,气候仍温暖湿润。

早更新世中期(1.60〜1.20MaB.P.):这个时期的气候以温暖为主,并夹有冰期气候的波动,是早更新世最为温暖的一个时期。当时华北地区的气温较现今高出数度,南方地区的哺乳动物向北迁移到黄土高原,并生存到早更新世晚期。北京一带生长有栋林,哺乳动物群具有南方的成分。在黄土高原形成午城黄土的上部。在冰期高原出现小规模的冰川活动。

早更新世晚期(1.20〜0.78Ma B.P.):在华北平原的部北部出现冻土地貌(古冰楔),当时降温达17度之多。在黄土高原形成离石黄土的下部,粒度明显较午城黄土粗,说明冬季风的加强,当时的气温比现今低8~9度。在寒冷气候的影响下,前期迁移到黄土高原的南方动物在返回的途中,受秦岭地理屏障的影响,在黄土高原的东南隅灾难性死亡(公王岭动物群)。东部平原生长暗针叶林,山地可能出现冰川活动,云南高原出现了华北地区的哺乳动物成员。这个时期中国气候带格局与上新世不同的是东西出现差异,寒冷气候带扩大,温热气候带缩小。

中更新世:中更新世早期(0.78〜0.60MaB.P.):青藏高原和西北山地出现第四纪以来规模最大

10

第四纪考试总复习

的冰川活动,青藏高原也成为地球上第三个冰冻圈,黄土高原黄土继续堆积(离石黄土上部)。

中更新世中期(0.60〜0.30MaB.P.):我国当时的气候温暖湿润,在青藏高原,发育红粘土风化壳

和湖泊沉积,冰川规模明显变小,并生长栋、木兰等温暖带、亚热带植物,气温比现今高5〜7

度;在黄土高原,成壤作用显著,形成非常具有特色的“红三条”;华南地区广泛发育网纹红土,

广布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并且有些成员扩散到华北地区。

中更新世晚期(0.30〜0.13MaB.P.)在东部山地可能有冰川活动(庐山冰期),浙江天目山的年均

气温较现今低10度。在北京附近的平原区,出现冰水、黄土、砂砾层沉积,其抱粉组合反映出寒冷的荒漠植被景观。

晚更新世(130〜10kaB.P.)晚更新世的气候由一个间冰期和冰期构成。

末次间冰期:在中国的东部地区,发生小规模的海侵(白洋淀海侵、沧州海侵)所以这个时期我国普遍处在温暖、湿润、落叶阔叶森林发育的环境中。

末次冰期:在该期,我国的气候从北到南大体上可划分为寒带冰缘气候、亚寒带气候带、寒温带气候带、暖温带气候带。

全新世:全新世早期(10250〜8450aB.P.):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退到N47度,解冻后的东北平原开始发育湖沼,桦树大量生长,桦树向西一直扩展到内蒙古东部。华北地区属温暖半干旱气候,在盛冰期生长在平原区的冷杉和云杉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松、桦树林。在青藏高原,气温回升,但气候还是比较寒冷,年均气温比现今低1.7〜2.1度,冻土广泛发育,山地冰川退缩,并留下几道终碛堤。南方的杭嘉湖地区属温暖湿润气候,年均气温比现今低1〜2度。华南亚热带、热带气候稍往北移。

全新世中期(8450〜2450aB.P.):又称大暖期。8.5~7.2kaB.P.这个时期以由暖变冷为特征,降水增多,导致湖面上升,如西藏的班公错湖面高于现今30〜35m;华北地区的暖温落叶阔叶林带向推移了3个纬度,现今生长在亚热带长江湖泊的水蕨扩展到黄河流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东北等地的气温比现今高2〜4度;长江下游的气温比现今高1.4〜1.7度。

7.2〜6.0kaB.P.这个时期的我国各地气候都较温湿。

6.0〜5.0kaB.P.是气候波动剧烈的阶段。

5.0〜3.0kaB.P.这个时期较前一个时期的气候波动和缓、稳定。气候较现今高,如在长白山地区比现今高3度左右,亚洲象达河北的阳原,西部的湖泊出现高湖面。

全新世晚期:(2450a B.P.至今)中国有全新世晚期气候普遍由暖湿转向干凉,期间有几次更短的气候冷暖和干湿的波动,可以划分为四个暖期和四个冷期。

4、论述沉积物粒度组成在黄土、沙尘沉降物以及湖泊沉积物中的环境意义。

答:〈1〉黄土粒度被广泛地用做气候变化特别是冬季风强度变化、黄土源区范围(如沙漠进退)变迁以及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替代性指标:A粒度越粗,反映的气候越干冷;反之,粒度愈细,气候愈暖湿。B将>63注m百分含量作为指示沙漠进退的一个一性指标。C青藏高原周缘黄土中>50注m的砂粒含量变化可以反映高原物源区的碎屑变化。

<2>沙尘沉降物粒度可判断某一沉积物是否为风力搬运物,还用于判断风力沉降物的物质源区及源区地表物质各粒度组分分别对该沉降物可能的贡献大小:干枯湖床沉积物含有大量的细粒物质,粒度小于10注m的颗粒占60%以上,而沙漠、沙丘地表物质粒度组成小于63注m粒径的颗较少,小于10注m的颗粒更是微乎其微。

<3>湖泊沉积物粒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湖泊流域降水量的变化A粗粒指示干旱气候,

细粒指示湿润气候(封闭性湖泊)B粒径大指示降水量较多的湿润气候,粒度小指示降水较少的干旱气候(开口湖)。

5、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答:青藏高原在早新生代(古近纪和新近纪)经历过两次隆升与夷平的旋回,第一次抬升在

45Ma B.P.〜38Ma B.P.印度板块碰撞初期,当时高原内部虽有起伏但海拔不高。38Ma B.P.以后构造相对稳

11

第四纪考试总复习

定,高原长期处在剥蚀夷平阶段,形成高原上较老的一级夷平面。25MaB.P.〜17MaB.P.发生第二次构造隆升运动,估计这次隆升所达到的平均高度在2000m左右。接着是地壳相当稳定的时期,长期剥蚀夷平形成新的一级夷平面在高原上广泛分布,称主夷平面。青藏高原最新的隆升开始于 3.4 Ma B.P.,这被青藏高原内外众多的山间断陷盆地的形成记录了下来。山间盆地演化和黄河形成发育研究表明,在第四纪青藏高原至少经历了九次强烈抬升事件,它们发生的时间大约在 2.6,

1.7,1.3,1.1,0.8,0.6,0.13,0.05和0.01Ma B.P.前后,

2.6 Ma B.P.后青藏高原的平均高度可能达到了1500〜2000m00.8〜0.6MaBP 后可能达到了3000~3500m U;±,0.13MaBP 后可能达到了4000m。

1.6Ma前陇西至晋陕峡谷段黄河形成,1.1MaBP黄河东流入海和上伸进入青藏高原边缘,0.6MaBP 青藏高原的地形发生大切割,0.13MaBP共和盆地进入黄河水系。这些事件说明,

2.6,1.7,1.1,0.6和0.13MaBP发生的高原抬升事件极为强烈,对巨大地形的形成极为重要。

青藏高原对南亚高压和蒙古高压的作用南亚高压的形成和维持除海陆热力差异外,青藏高原的夏季热源作用非常重要。根据青藏高原夏季加热作用的研究,尽管感热作用对南亚高压的维持很重要,但(水汽的)潜热放作用更加突出。基于潜热的重要作用和季风厚度与地形高度相一致两点,汤懋苍提出只有在青藏高原达到15002000m的第一水汽凝结高度时,凝结潜热的释放才使高原夏季热源作用变得明显。天山和青藏高度山地降水随高度变化的观测资料表明,在一个山地中常有两个极大降水高度带,较低的一个位于山麓,一般低于2000m(1500m〜2000m),较高的一个常高于3000m(3000〜3500m)。两个山地极大降水高度带存在说明有两个潜热(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出的热量)释放极值带。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就没有蒙古高压,青藏高原仅有现在一半的高度时其强度要低得多,只有高原有现在的高度时其强度才最大。由此看来,蒙古高压时强度与青藏高原隆升的高度紧密相关。除蒙古高压外,由于青藏高原冬季冷源作用使得高原地区出现冷高压,其强度随高度高度而增加,它也是加强蒙古高压诱发的冬季风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藏高原隆起对第四纪东亚季风演变的影响 2.6Ma BP后青藏高原高度1500〜2000m,已达到水汽凝结高度并进入第一极大降水带,潜热释放导致高原夏季热源作用明显,使原来仅由海陆差异形成的南亚高压加强,从而出现现代东亚夏季风。可以想象,仅由第一极大降水带释放的潜热是有限的,相应的南亚压强度不应非常大,夏季风环流较弱,故黄土等记录到的2.6〜1.1MaBP的夏季风不强,尽管1.7MaBP前后青藏高原有一次强烈抬升,它增强了高原的感热作用,但它并没有使高原进入第二极大降水带,青藏高原夏季热源作用没有显著增强,因此1.7Ma BP前后没有夏季风的显著增

强。

2.6Ma BP后1500〜2000m的青藏高原尚不及它现在一半的高度。这样的高度尽管造成了蒙古高压的出现,但强度低且高压中心尚未闭合。因此 2.6〜1.7MaBP的冬季风很弱,出现夏季风阶段。

1.7MaBP以后高原的高度可能超过了2000m,加强了蒙古高压。数值试验表明当高原达到

2000〜3000m时,对大气的动力作用由爬坡为主转化为绕流为主,形成位置固定并较强的东亚大槽。在东亚大槽引导下,来自蒙古高压的冷空气冬季频繁南侵,造成1.7MaBP后冬季风显著加强,从而开始了冬夏季风阶段。

1.3〜1.1 Ma BP两次高原上升,尽管没有使青青藏高原的平均达到了3000m,但其上的山地可能已超过3000m,进入了第二极大降水带,山地第二极大降水带释放的潜热进一步增强高原夏季热源作用,南亚高压显著增强,造成1.1MaBP夏季风强度加大。较大高度的青藏高原冬季一方面加蒙古高压,另一方面通过积雪增强本身的冬季冷源作用,形成青藏冷高压。青藏冷高压加强了蒙古高压引发的东亚冬季风,从而出现了 1.10.6MaBP东亚夏季风增强的局面。

0.80.6Ma BP的两次隆起,使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超过了3000m,进入了第二极大降水带。两个极大降水带释放的潜热,使南亚高压得到充分加强。冬季大面积积雪和更大的高度也使蒙古高压、青藏冷高压和东亚大槽再度获得大发展。在充分发展的蒙古高压、青藏冷高压、东亚大槽和南亚高压作用下,东亚冬夏季风于0.60.13MaBP达到鼎盛阶段。

尽管0.60.13Ma间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山地已很高,但可能尚不足以阻挡夏季风的深入,但经过

12

第四纪考试总复习

0.13MaBP前后的构造抬升,青藏高原已接近现在的高度,以喜马拉雅山为代表的高原外围山地和

中国东部山地因巨大高度成了夏季风水汽输送的障碍。同时也因为更在高度导致高原冬季积雪时间

延长,增强了高原的冬季冷源作用,相应削弱了夏季热源作用。从而出现了最近0.13Ma的冬季风

阶段。

6、第四纪沉积物粒度组成特征在古环境演变中的含义与应用。

答:

7、为什么会将第四纪地质研究单独作为一个学科一“第四纪地质学” ?答:

8、为什么第四纪地质研究会单独作为一个学科(即“第四纪地质学”)存在?而其它地质年代的地

质研究却没有当作一个单独学科存在?

9、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

答:任务:(1)【理论应用】:通过各种研究手段,提取各种信息,重建第四纪时期的地质演化历史,探究演变规律,预测未来变化。(2)【实际应用】: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减灾防灾,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内容:(1)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成因、物质来源分布及工作方法的研究。(2)第四纪气候变迁和海平面波动的研究。(3)第四纪生物界的构成和演化,以及人类及其文化演化的研究。(4)第四纪地层(岩性)和年代学的研究。(5)地球表层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演化的研究。(6)第四纪构造运动的研究。(7)应用第四纪地质的研究。

10、确定第四纪下限的依据以及第四纪下限方案。

答:(1)冰川活动

(2)气候变冷

(3)动物化石

(4)人类出现和人类文化

(5)沉积一构造事件

(6)宇宙撞击事件

(7)火山喷发事件

11、我国在古地磁M/G界线附近发生的地质事件。

答:(1)天体撞击

13

第四纪考试总复习

(2)火山喷发

(3) M/G 界线前后植物界的巨大变化(栎、桦、榆)

(4) M/G 界线前后动物界的巨大变化

(5) 黄土高原在M/G 界线的风尘堆积变化

(6) 海洋沉积在M/G 界线的变化

12、中国黄土研究对确定第四纪下限的历史贡献。

13、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划分的主要标志。

答:(1)沉积学标志A 砾石的成因标志a.砾性砾石层砾石成分、抗风化强弱、抗溶蚀强 弱的构成,对恢复当时地质营力和环境条件是有作用的b.砾径 长轴(a 轴)、次长轴(b 轴)、 最短轴(c 轴)c.砾态:圆度(棱角、次棱角、次圆、圆、极圆)球度、扁平度及表面特征d. 表面特征:磨光、擦痕、撞击痕、压坑、毛玻璃化 (冰川:长条擦痕、圆形压坑、新月形擦 口 泥石流:纺锤状、点状撞痕沙漠:表面光滑)f.砾向:叠瓦状排列,其优势倾向与流动 介质的运动方向相反;砾石的a 轴在河流主流区顺流排列,而在海岸、湖岸则顺岸排列g.排 列和填充方式

B 砂和粘土的成因标志a.成分分析(海洋:含海相化石;风成沙可含一些碳酸盐、硫酸盐矿物) b.粒度分析(筛析法、沉降法(移液管法)、激光粒度分析仪)

(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

(3)环境标志物理环境标志化学环境标志生物环境标志

14、研究第四纪气候变化的主要的气候标志。

答:(1)宏观气候A 沉积岩石学B 地貌学标志C 生物学大化石D 土壤学

(2)微观气候A 物理学:粒度、环境磁学B 化学学:地球化学、矿物学C 生物学微体化石

16、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的主要方法。 答:1)岩石学的方法:颜色:黑色或灰黑色(沉积物的有机物含量高)偏绿色、黑色或灰色 (还原条件) 偏红、棕色(氧化条件)越湿热越红 三价铁从早期到晚期,从红色一棕红色 一黄色成分:可分为稳定矿物、比较稳定矿物、不稳定矿物和非常不稳定矿物结构与沉积 构造:砾石成分、大小、风化程度、分选性等特殊的标志层:(沉积层、构造界面)古土壤 层、火山灰层、砾石层、海积层、钠盐层、石膏层、钙板层、古风化壳面、侵蚀面、平行不整 合面、角度不整合等等

14

第四纪考试总复习

2)古生物学的方法

3)地貌学的方法

4)年代学的方法

5)古气候学的方法

15、 答: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总的基本特征。

6)构造地质学的方法

7)古人类与考古学的方法

8)其他方法

17、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及研究方法。(P262)

答:一、隆起构造形成于大区域长期处在上升运动的背景下,它的面积可达数百平方千米或更大。由于是整体的抬升运动,因此隆起构造内部的差异性很小,地形相对比较平坦,但通常核部上升幅度最大,在几百米或千余米,甚至更大。例如外贝加尔山地中广大陆地地区的区大背斜隆起。在隆起的边缘部分,常常伴有正断层,有时发育逆断层。

二、坳陷构造是在大区域长期下降运动的背景下形成的,方向与大面积隆起相反。这类构造的地貌多为盆地或平原,表面为第四系覆盖,通常沉积了比较厚的新近系一第四系,因此可通过分析平原或盆地新近纪一第四纪沉积厚度等值线或被上述地层掩埋的古地形面起伏来判别。根据对大多数平原或盆地沉积物厚度变化的研究,这类构造边界线的类型比较复杂,两边无断裂发育,两边都有伴生断裂,只有一边发育断裂。

三、断块构造是指新构造运动产生的盆、岭相间的构造地貌形态。

强烈差异断块

微弱差异断块

四、挤压褶皱和断裂构造

五、活动断层

1、活动断层的概念是那些正在运动或近代地质和历史时期曾有移动,以及在未来有复活倾向的断层。

2、中国主要活动断裂

18、第四纪生物界的一般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答:1)北半球的生物界变化明显于南半球,这是因为北半球大陆受冰川活动影响强烈,气候波动显著,从而影响生物的分布和演化。

2)陆地上的生物界变化明显于海洋中的生物界,因为海水在第四纪时期的水温变化远小于陆地上气温变化,而且海洋中大量的是无脊椎动物、鱼和爬行动物。

3)在陆地上,哺乳动物变化最明显,而植物界变化最小,第四纪时期的植物基本上是现生种,而且在形态上与现今也差别不大。

4)哺乳动物演化是第四纪时期生物界发展最快的一类,在第四纪的不同时期有明显的差别,在第四纪初期的动物群中灭绝种可达90%以上,因此也出现一些“标准”化石

5)人类的出现和演化是第四纪生物界发展的重大事件,相继出现了能人、直立人和智人

6)从全球现代动物分布来看,越是往南,动物构成更有原始性,

7)由于第四纪气候冷暖和干湿的剧烈波动,生物在空间上频繁地迁移,在前第四纪的生物界中是不多见的。

19、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

答:影响第四纪气候变化主要因素有:天文因素、地球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P245)

一、天文因素主要的天文因素有太阳活动、太阳系运动、天体撞击、地球轨道参数等。

1、太阳辐射(辛普森假说)当太阳辐射量高时,地球气候为温暖的间冰期,而当太

阳辐射量低时,为寒冷的冰期

15 -

第四纪考试总复习

2、太阳系运动~~太阳系的运动有两种重要的形式,一是在银盘上绕银河中心(银核)作公转,并在银河系的旋臂内和旋臂外穿梭;二是不断地穿越银道面作往返运动。

3、地球转动的轨道参数(偏心率、黄赤交角和岁差)

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⑴)、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0)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当0值变小时,季节差异减小,热带和亚热带范围变小,高纬度接收太阳辐射量减小,使气候变冷;反之,季节差异加大,热带和亚热带范围变大,高纬度接收太阳辐射量增多。该值的变化周期为41ka。岁差(P)是地轴产生摇摆不停的圆锥运动,使地球每年到达近日点的时间滞后而发生变化,它的变化周期是21ka。

4、天体撞击天体撞击地球产生大量的尘埃,并弥散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中,尤其进入平流层的尘埃在短时间内难以降落下来,它们把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去,从而造成地球降温。当尘埃降落到海洋中,与海水发生化学反应,使海水的PH值升高。海水的PH值升高会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使气温下降。

二、地球自身因素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地球的自转、极移、火山爆发、陆地表面性质的变

化、海水性质、风化作用和沉积作用、大气性质等。

1、地球自转和地极移动

地球自转的速度也是不均匀的,有三种变化的规律,一是长期减慢,从古生代到现今是一直减慢的,在古生代,一年是390400d,一天也只是有十多个小时;二是季节性变化,一年中有两个加速时段(4月9日7月28日和11月18日1月23日)和两个减速时段(1月25日4 月7日和7月30日11月16日);三是不规则变化,在总体逐渐减慢的背景下,还有时快时慢的变化规律。当地球的自转速度发生变化时,使大气运动和海水运动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气候变化。如当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时,在赤道太平洋海平面向东的大气运动加强,形成弱东风,从而抑制东赤道太平洋深部海水的上涌,使这一地区的表层海水温度升高,蒸发增强,导致北美地区的降水增加,而西太平洋沿岸的夏季却是炎热的气候,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2、构造运动、风化作用和沉积作用

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很多,但从影响地球气候的角度来说,最主要的表现是海陆分布和地形的变化,而这两者对大气运动和海水运动影响非常显著,从而导致气候的变化。海陆分布格局影响海陆之间的热交换以及海水的运动。我们知道,现今的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比北极地区要冷得多。导致南极洲更为寒冷的因素之一就是德雷克海峡打开(40Ma),三大洋在南端汇合,形成一个封闭的绕南极洲作“圆周”运动的洋流(寒流),在10Ma的时间里,那里深水温度下降4〜5度,陆地温度下降10度。当来自赤道地区的暖流向南运动与这股寒流相遇时,它就折回北流,而不能深入南极地区,使低纬度地区的大量热量不能带入该区。北极地区就不一样了,墨西哥湾的暖流可长驱直入到北冰洋,使这一地区的气温升高。

在中生代后期,印度板块向北运动俯冲到欧亚板块下面,并导致板块间的挤压、变质、火山活动等,海底沉积的碳酸盐岩将释放出CO2,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温度升高。在新生代的青藏

高原隆升过程中,地形起伏不断加剧,化学风化作用加强,又消耗掉大气是的一部分:02, 而使

气温降低。海洋中大量的碳酸盐沉积,可使大气中的C02降低,减弱温室气体的作用。

3、火山爆发在火山爆发过程中,向大气输送了大量的火山灰、气体和水汽,有些气体, 如S02、NO等,会形成溶胶,它们都具有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的作用,从而减少到达到地面的辐射量,导致气温降低。

4、陆地表面性质的变化地面性质的变化,如雪盖、植被覆盖、岩石裸露、水面变化、土壤的湿度等,都会对气候产生一些反馈作用。

16

第四纪考试总复习

当一些山地上升到足够的高度时,大量的积雪形成冰川,产生强烈的反射作用,使地球进入冰期;当山地上一些冰川融化后,使地表的反射率降低,地球的气候转暖进入间冰期。地面植被的增加情

况恰好相反,它的反照度低,可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从而使气温升高。这些都是反馈。但是,地表植被的茂盛,光合作用加强,将消耗掉大气中大量的CO2,从而减弱了大气的温室效应,导致气温下降。

当气温升高,地面蒸发量增加,大气中的尘埃也增多,云量的增加和尘埃的增加又把更多的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使地球气候有所变冷,这是一个负反馈过程。

三、人为因素人类对气候的影响主要包这几个方面:CO2释放、大气污染、森林砍伐、草

原焚烧、尘埃增多、水源消耗、土地利用(用途改变)等。

20、第四纪沉积物主要的测年方法及相应的测年范围。

答:一、古地磁法0.01~1Ma

二、热释光和光释光法热释光一般在1.0Ma以内

光释光的测年范围较宽,在一定的条件下石英和长石的OSL测年范围可以测量小到百年,大到几十万年,甚至百万年的沉积物年龄。

三、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年范围宽,从千年到几百万年,几乎覆盖了整个第四纪年代。

四、裂变径迹法尤宜于测IMaB.P.c以来的样品。

21、引起海平面变化的机制。

答:(1)冰川型海平面变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陆地上冰量的变化而引起海平面波动,基本机制是:在冰期时,海洋中的一部分水转移到大陆以冰川的形式存在,使海平面下降;而在间冰期时,陆地上的冰川融化注入海洋,使海平面上升。

(2)构造运动型海平面变化当地壳运动上升时,局部地区的海平面相对下降;当地壳运动下降时,海平面相对上升。

(3)其他型海平面变化①水圈体积型海平面变化②大地水准面型海平面变化③海温型海平面变化④洋盆体积型海平面变化⑤均衡型海平面变化22、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一古土壤地层划分方案。

23、如何理解用地貌的方法去划分第四纪地层?

答:

24、如何理解用古气候学的方法去划分第四纪地层?

答:

17

第四纪考试总复习

25、古生物化石可以用于第四纪地层的划分,通常利用最多的化石是哺乳动物化

为什么?

石,答:

18

考试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 2.第四纪地质学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 2.地貌的形态 3.地形线 4.地形面 5.地形点 6.谷中谷 7.地貌的基本形态 8.地貌的形态组合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3.为什么要对不同大小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 4.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5.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6.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7.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 一.名词解释: 1.风化壳 2.古土壤 3.残积物 4.滚落 5.崩塌 6.错(座)落 7.撒落 8.倒石堆 9.滑坡 10.土层蠕动 11.片流 12.坡积物 13.泥流 14.面状洗刷作用

二.问答题与论述题: 1.试述斜坡上的动力地质作用。 2.什么是平行后退说?什么是平行下降说? 3.什么是坡积物? 4.试述滑坡的成因及其地貌标志。 5.影响滑坡发育的因素。 第四章流水地貌与沉积物一.名词解释、概念: 1.坳谷 2.洪积物 3.洪积扇 4.泥石流 5.洪流 6.河谷 7.侵蚀基准面 8.隘谷 9.障谷 10.峡谷 11.成形河谷 12.河漫滩河谷 13.裂点 14.迂回扇 15.天然堤 16.自由曲流 17.汊河型河床 18.雏形河漫滩 19.平坦河漫滩 20.牛轭湖 21.侵蚀阶地 22.基座阶地 23.嵌入阶地 24.内迭阶地 25.上迭阶地 26.冲积平原 27.水系 28.水系形式 29.河流袭夺 30.断头河(能够正确指出图中地貌名称)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博士生入学历年试题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001年春季博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普通地质学》 一、简述化学风化作用及其类型。(10分) 二、什么是冰期间冰期?简述冰川的形成及其类型。 (15分) 三、什么是黄土?其成因、分布及成分如何?(20分) 四、简述湖泊的地质作用。(10分) 五、简述地磁场的基本特征、及古地磁的研究方法及其 研究意义。(15分) 六、简述地质年代的类型及它们的基本原理。(10分) 七、谈谈你对全球变化研究的认识。(20分)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001年春季博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第四纪地质学》 一、简述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10分) 二、简述第四纪与人类的关系。(10分) 三、什么是河流阶地?简述阶地的成因、分类及其研究 意义。(15分) 四、什么是石钟乳?简述岩溶地貌的发育条件?(15分) 五、谈谈第四纪地质的研究方法。(15分) 六、简述第四纪年代学的方法种类。(15分) 七、简述第四纪气候变化的证据。(20分)

2002年秋季博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普通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32分,每题4分) 1.大气圈 2.火山灰 3.风化作用 4.纹泥 5.新构造运动 6.断层 7.新生代 8.大陆漂移 二、简答题(32分,每题8分) 1. 简述板块演化对大气和海洋的影响。 2. 简述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3. 简述岩石地层单位以及群、组、段的含义。 4.比较风力搬运和河水搬运的异同。 三、论述题(36分) 1. 解释什么是环境和环境地质?探讨环境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那些?(16分) 2.试述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20分)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答:地貌学研究的对象是地貌或地形,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研究内容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答:第四级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于第四纪的地貌地形。研究内容为(1)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拟定第四纪地质年表。(2)研究第四纪环境,包括地壳运动的特征、气候的演化及生物界的发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分支学科:新构造运动学、古冰川学、第四纪古地理学、古人类学等。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地球表面形状,指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简称为"地形"或"地貌"。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可分为地貌基本形态和地貌组合形态 3.地形线: 4.地形面: 5.地形点: 6.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例如冲沟、沙丘等。 7.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如盆地、沙漠等。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答: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地貌形态测量是指用数值表示地貌形态的一种定量方法,通常指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坡度、地面破坏程度等 3.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答:正形态:高出周围地貌。如阶地、垅、丘.负形态:比周围地貌低。如谷地、洼地、坑、穴 4.什么是地貌的年代,地貌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确定? 答:地貌的年代主要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只有等基本要素固定下来以后方能算年代,任何地貌,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地貌相对年代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关系确定,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 绪论 1.地貌学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形态(即地貌);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发展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和改造自然 2.内力是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包括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 外力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力。如流水、风、冰川、海浪等。 3.第四纪历史有如下的基本特点: (1)经历时间短暂(2)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显著。古气候以显著变冷为特征,多次出现冰川活动。这也是它与第三纪的主要区别。(3)第四纪生物演化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人类,所以第四纪又被称为“灵生纪”。(4)第四纪以松散堆积的沉积物为主要特征。由于它形成时间短,绝大多数沉积物尚未完全固结成岩。5)第四纪地壳的新构造运动活跃。主要表现为火山活动和地震现象的频繁发生。 4.新构造运动是指自新近纪以来至今发生的地壳运动,由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质构造称为新构造。 5.地貌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下列四个时期: 孕育时期(18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上半叶)创建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发展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 第一章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1.地貌的基本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2.地貌基本形态:是指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级地貌),如: 冲沟、沙丘、角峰等。地貌形态组合是指范围较大、包括若干个地貌基本形态的组

合体,它可以是简单的同一年代、同一类型的地貌组合,也可以是复杂的不同年代、不同成因的地貌组合。如岩溶中的孤峰,峰林、峰丛。 3.地貌形态的测量特征:高度、坡度和地面切割程度等。 高度:分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是最主要的形态测量数值。它们往往能提 供地貌成因和发展的重要线索,如阶地高出河床水面的高度(相对高度)、溶洞和夷平面的海拔高度(绝对高度)等。 4.地貌相对等级I巨型地貌、II大型地貌、III中型地貌、?,?小型地貌 5.地貌的成因: 1.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1.岩性:具有不同的抵抗风化剥蚀的能力。 2.地质构造:顺构造和逆构造地形 2.地貌形成的动力(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和岩浆活动)、外 力地质作用(剥蚀、搬运、堆积作用))内力增加地势,外力削平地势 3.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气候、新构造运动、植被、土壤和人工活动等。) 6.地貌形态组合分类考虑下列因素: a.地貌组合的形态特征 b.地质构造基础(指岩性和地质构造对地形的影响) c.内营力(包括新和老的构造运动)和外营力 d.现代地貌作用的强度 7.地貌分带性(包 括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由于形成地貌的外营力受气候控制,而地球上气候呈现分带性,所以地貌的空间分布也具有分带性。气候?外营力?地貌的空间分布。决定气候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降水量。 8.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地貌特征a.干旱区:气候极端干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年降水量仅在250mm以下,但降水非常集中,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都很低,温差变化大。地面植被极其稀疏,物理风化作用占优势,发育各种风成地貌。 b.半干旱区:是介于干旱区和湿润区之间的过渡带,年降水量400毫米,降水比较集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四纪考试总复习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0)、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0)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 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 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③发生于新近纪一现代的构造运动; 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 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 造运动; 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8、活动断层:目前认为活动断层是指现代正在活动的断层或100kaB.P以来正在活动的断层,也有定义为全新世,即10kaB.P.以来正在活动和未来100a仍将活动的断层称活动断层,也称最新活动断层。 9、黄土旋回:是指黄土堆积时气候波动,发生多次暖湿、冷湿和干冷的交替。 冰期旋回: 气候旋回:我们把从温暖气候到寒冷气候的完整变化过程称为一个气候旋回。 10、物候记录:是指动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气候的反应所指示的环境。 11、新仙女木事件:大约从14.7kaB.P.开始,气候转暖,进入阿勒罗德―博令间冰阶,持续了

【精品】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doc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吋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吋期。 间冰期:是指笫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e)、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0)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 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 %1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 %1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1发生于新近纪一现代的构造运动; %1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 %1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 %1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來一直在活动,未來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闱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8、活动断层:目前认为活动断层是指现代正在活动的断层或1 OOkaB.P以来正在活动的断层,也有定义为全新世,即1 OkaB.P.以來正在活动和未來100a仍将活动的断层称活动断层,也称最新活动断层。 9、黄土旋回:是指黄土堆积时气候波动,发生多次暖湿、冷湿和干冷的交替。 冰期旋回: 气候旋回:我们把从温暖气候到寒冷气候的完整变化过程称为一个气候旋冋。 10、物候记录:是指动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气候的反应所指示的环境。 11、新仙女木事件:大约从14.7ka B.P.开始,气候转暖,进入阿勒罗德一博令间冰阶,持续了约1.5ka。这个时期的气候环境在冰期和间冰期的两种状态间振荡,但从没有真正地显示过停留在其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地貌学 2、地下水 3、河流侵蚀基准面 4、风积物 5、雪线 6、河流阶地 7、风化作用 8、侵蚀阶地 9、冻土 10、风的搬运作用 二、填空题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的规律的学科。 2、根据第四纪时期的气候特点、生物特征、人类文化等,把第四纪进一步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四个世。 3、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有地形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河流的侵蚀作用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河流的_________________ ,二是河流的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碎屑物质含量的不同,洪流分为暂时性洪流、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三种。 6、根据地貌的成因、规模,把地貌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型地貌、中型地貌、小型地貌五个等级。 7、根据第四纪沉积物形成环境把沉积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海陆过度沉积三大体系 8、确定地貌形成的相对顺序可以根据地貌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关系、_________________关系和过渡关系。 9、斜坡上的块体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依据其运动速度和方式,将斜坡的重力作用类型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流动作用。 10、对斜坡的演化发展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一是戴维斯(W. M. Davis)的_________________,二是彭克(A. Penck)的_________________。 11、暂时性流水包括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 12、冰川运动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 13、地貌形成的动力因素可分为内动力和外动力两部分,地表的形态是内动力和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两者在改造地表形态的趋势上是不同的。内动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_________________ ,而外动力使地表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地貌形成的动力因素,将地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人工地貌三大类。 15、滑坡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滑床三部分。 16、根据地下水运动特点和埋藏条件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压水。 17、黄土堆积形成面积广大的高原或平原,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各种地貌,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黄土峁。 18、河漫滩相二元沉积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19、河流的侵蚀作用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河流的_______________,二是河流的_______________。 20、根据地貌与周边地形的关系,将地貌形态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是()。 A、地貌学 B、地质学 C、水文学 D、地理学 2、()不属于第四纪的时间尺度。 A、早更新世 B、上新世 C、晚更新世 D、全新世 3、第四纪全新世(统)的代号为()。 A、Qp B、Ns C、Ml D、Qh 4、下面哪种成层结构不是土壤剖面结构的分类()。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试题

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组5分,共30分) 1.河漫滩与洪积扇 2.鼓丘与羊背岩(石) 3.冰期与间冰期 4.丹霞和雅丹地貌 5.新月形沙丘与黄土梁 6.断层崖与断层线崖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海沟-岛弧地貌形成于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的辐合汇聚地带。() 2.地质构造对地貌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形成背斜的地方一定出现山地,出现向斜的地方肯定形成谷地。() 3.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4.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5.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不能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6.中国北方和南方的第四系十分类似,而东西部存在明显差异() 7.沙漠是干旱气候的产物,因此变成了干旱气候的任何地方都会发生沙漠化并形成沙漠。() 8.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大陆冰盖地区可以经常看到冰斗地貌。() 9.黄土虽是风成沉积物,但刚降落到地表的由风搬运的粉尘物质并不是黄土。()10.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 三、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在黄土地层划分上,是马兰黄土与离石黄土的分界线,是离石黄土与午城黄 土的分界线。 2.地质历史上曾出现过___三次全球性冰川作用。 3. 河流中泥沙的起动流速大小与泥沙粒径的成正比。 4. 雪线是常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固体降水的等于。副热带高压带地区的雪线高度比赤道地区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5.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主要差异表现为在结构上洋壳缺少,在厚度上洋壳比陆壳。 6.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7. 由粒雪转变成冰川冰的成冰过程因环境的不同有两种类型:和。 8.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题目

1、地貌基本形态和地貌形态组合特征? (1)通常把地貌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称为地貌基本形态,如扇形地,阶地。(2)把由若干的地貌基本形态组合而成的大地貌称为地貌形态组合,如塔克拉玛干沙漠。 2、内外地质营力的概念?谈谈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发展中的意义? 内力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深处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动因,其发展趋势是向增强地势起伏方向发展。 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其作用趋势是“削高填低”向减小地势起伏,使其往接近海洋水准面的方向发展。 意义:(1)内营力主要形成地表基本起伏(巨型、大型地貌)向着增强地势的趋向发展;(2)外营力趋向于削平地表基本起伏,向着减弱地势的趋向发展; (3)当山地处于从弱到强的上升阶段,虽然伴有有弱到强的外营力作用,但不足以抵消内营力的上升,此时山地高度增加,岩石被剥露,发育各种构造地貌; (4)当山地上升减弱或趋于稳定,外营力转而占相对优势,山地被剥蚀降低,发育各种外营力地貌。 3、第四纪的几大特征? (1)地球发展的最近一个时期;(2)这一时期地球上有显著的气候波动;(3)出现了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发展;(4)哺乳动物兴盛,被子植物发育,各种陆相沉积物发育的时期。(5)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 4、冰期,间冰期的概念? 冰期指第四纪地球上气候显著变冷时期,极地(或高山)冰盖扩大,并向中纬度推进(或高山冰川下移),从而引起生物迁移或部分绝灭。 间冰期是两次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大陆冰盖缩小,并向极地后退(或高山冰川退缩),同样引起生物迁移,但伴之以生物繁荣。 5、第四系陆相沉积物一般特征? (1)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间短,普遍呈松散或半固结状态,因而更容易探索其形成过程,也易于第四纪矿产的开采。但易发生流动和破坏,对工程产生不利影响; (2)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分布于地表,易遭受风化作用,因此可以利用沉积物的风化来划分地层; (3)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分布在起伏不平的地表,处于不同气候带,受各种地质营力的影响,故其成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 (4)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沉积物的成因和沉积环境,建立沉积模式,探索沉积规律和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将今论古”的方法。 6、确定第四系底界选择的依据有哪些? (1)广泛大陆冰川活动的最早出现;(2)人类化石的最早出现;(3)在海相沉积中首次出现北方寒冷型的冰岛北极蛤和有孔虫波罗的透明虫;(4)第四纪特有的哺乳动物如真马、真牛、真象的出现。 7、残积物、风化壳的概念及风化壳的垂直分带? 残积物是地表岩石遭受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风化壳是地表岩石在垂直剖面上,受到风化作用而形成了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由这些残积物所构成的复杂剖面。 风化壳的垂直分带性是因岩石在不同深度下,经受着程度不同的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的结果。按化学作用方式自上而下分为:氧化作用带、水解作用带、淋滤作用带、水和作用带。 8、研究古风化壳的意义?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题目全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题目全 大题(50): 1、举例讲明地貌基本形态和地貌形态组合特征(4) (1)通常把地貌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称为地貌基本形态,如沙沟冲击锥。如长江口冲积形成的扇形地,这个地方聚拢胖沃的土地让人类聚拢于此进展农业种植,,还实用水方便的河岸及冲积的扇形地,形成一种文明,进一步促进经济的进展; (2)指范围较大,包括若干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称为地貌形态组合,如塔克拉玛干沙漠,昼夜温差较大,夜间低至于零下几十度,成片的戈壁和沙丘,人为活动起重要作用,发育有时代别同的各种沙丘组合的荒漠,境内浮现河流断支现象,巨大的沙漠景观是大尺度气流近地面运动的良好写照。 2、谈谈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进展中的意义(首先内外营力的概念)(8) 内力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深处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要紧地形起伏的动因,其进展趋势是向增强地势起伏方向进展。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其作用趋势是“削高填低”向减小地势起伏,使其往接近海洋水准面的方向进展。 意义:(1)内营力要紧形成地表基本起伏(巨型、大型地貌)向着增强地势的趋向进展;(2)外营力趋向于削平地表基本起伏,向着减弱地势的趋向进展; (3)当山地处于从弱到强的上升时期,尽管伴有有弱到强的外营力作用,但别脚以抵消内营力的上升,此刻山地高度增加,岩石被剥露,发育各种构造地貌; (4)当山地上升减弱或趋于稳定,外营力转而占相对优势,山地被剥蚀落低,发育各种外营力地貌。 3、第四纪的几大特征(14) (1)地球进展的最近一具阶段;(2)这一阶段地球上有显着的气候波动; (3)浮现了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进展;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沉积物是指沉积在陆地或海洋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与有机物质。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包括松散性、可移动性、岩相变化快、成因多样、不同程度地风化和哺乳动物化石丰富并特含古人类化石。地质作用的结果是削高和补低。判断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包括沉积学标志、地貌标志和环境标志。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地貌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地貌的形态包括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谷中谷是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地貌的基本形态是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

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地貌的形态组合是指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夷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面和刻蚀平原,是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为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以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如果一个地区一系列的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 1.洪积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物质成分相对单一, 不同冲沟中的洪积物岩性差别较大。同时,洪积物的分选性较差,常常砾石、砂、粘土混杂在一起。洪积物的磨圆度较低,通常介于次圆状和次棱角状之间。在剖面上,洪积物的层理不发育,而砾石、砂、粘土的透镜体相互交叠,呈现出多元结构。 区别:坡积物来自附近山坡,成分相对单纯,砾石含量较少,通常为细碎屑物如亚砂土、亚粘土等,常见到小的砾石透镜体。坡积物的分选性比洪积物差,磨圆度低,砾石的棱角较明显。坡积物略显层状,不具洪积物的分带现象。坡积物分布

(完整版)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题目全)

(完整版)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题目全) 大题(50): 1、举例说明地貌基本形态和地貌形态组合特征?(4) (1)通常把地貌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称为地貌基本形态,如沙沟冲击锥。如长江口冲积形成的扇形地,这里聚集肥沃的土地让人类聚集于此发展农业种植,,还有用水方便的河岸及冲积的扇形地,形成一种文明,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指范围较大,包括若干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称为地貌形态组合,如塔克拉玛干沙漠,昼夜温差较大,夜间低至于零下几十度,成片的戈壁和沙丘,人为活动起重要作用,发育有时代不同的各种沙丘组合的荒漠,境内出现河流断支现象,巨大的沙漠景观是大尺度气流近地面运动的良好写照。 2、谈谈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发展中的意义?(首先内外营力的概念) (8) 内力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深处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动因,其发展趋势是向增强地势起伏方向发展。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其作用趋势是“削高填低”向减小地势起伏,使其往接近海洋水准面的方向发展。 意义:(1)内营力主要形成地表基本起伏(巨型、大型地貌)向着增强地势的趋向发展; (2)外营力趋向于削平地表基本起伏,向着减弱地势的趋向发展; (3)当山地处于从弱到强的上升阶段,虽然伴有有弱到强的外营力作用,但不足以抵消内营力的上升,此时山地高度增加,岩石被剥露,发育各种构造地貌; (4)当山地上升减弱或趋于稳定,外营力转而占相对优势,山地被剥蚀降低,发育各种外营力地貌。 3、第四纪的几大特征?(14)

(1)地球发展的最近一个时期;(2)这一时期地球上有显著的气候波动;(3)出现了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发展; (4)哺乳动物兴盛,被子植物发育,各种陆相沉积物发育的时期。 (5)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 4、冰期,间冰期的概念?(15) 冰期指第四纪地球上气候显著变冷时期,极地(或高山)冰盖扩大,并向中纬度推进(或高山冰川下移),从而引起生物迁移或部分绝灭。 间冰期是两次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大陆冰盖缩小,并向极地后退(或高山冰川退缩),同样引起生物迁移,但伴之以生物繁荣。 5、第四系陆相沉积物一般特征?(27) (1)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间短,普遍呈松散或半固结状态,因而更容易探索其形成过程,也易于第四纪矿产的开采。但易发生流动和破坏,对工程产生不利影响; (2)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分布于地表,易遭受风化作用,因此可以利用沉积物的风化来划分地层; (3)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分布在起伏不平的地表,处于不同气候带,受各种地质营力的影响,故其成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 (4)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沉积物的成因和沉积环境,建立沉积模式,探索沉积规律和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将今论古”的 方法。 6、确定第四系底界选择的依据有哪些?(31) (1)广泛大陆冰川活动的最早出现的时期;(2)人类化石的最早出现的时期; (3)在海相沉积中首次出现北方寒冷型的冰岛北极蛤和有孔虫波罗的透明虫; (4)第四纪特有的哺乳动物如真马、真牛、真象的出现。 7、风化壳的概念及风化壳的垂直分带?(36.37) 风化壳是地壳表层岩石,在垂直剖面上,风化作用的强度从表层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四纪年代学 一、基本概念 1.古地磁年代学:测量岩层中的极性正反方向,通过与标准极性年表对比,获得 地层年龄。 2.热发光法(热释光法):一般非金属破碎绝缘矿物(如石英)具有受激发光现 象,其发光强度与矿物以前吸收的辐射能量成正比,而 辐射量的积累是时间的函数,因此通过测量材料的发光 强度可以推算其年龄。 3.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利用矿物和岩石中含有微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自行衰变计算年 龄的一类方法。 4.极性 5.极性期 6.极性事件:指地史时期地磁场极性倒转变化中时间短暂的变化,一次持续的时间只 有 10^4~ 10^5 年左右,在地磁年表中的松山倒转期(现称松山倒转极性期)就包括有贾拉 米洛、吉尔萨、奥尔都维等极性事件(现称极性亚时)。 7.布容正向期:松山反向极性期后,地磁极曾不断漂移,距今大约70 万年前至今,地磁场的方向和现代地磁场的方向完全相同。 二.问答题与论述题 1.熟记 360 万年以来的古地磁年表。 3.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 一.名词解释: 1.冰期与间冰期 : 冰期 : 第四纪时期全球性的降温期,此期内发生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在大陆冰川作用区, 大陆冰川从高纬向中纬扩大,引起生物群从极地向赤道迁移;在高山区,高山上部的山岳 冰川向山下或向山外围扩大,生物群垂直分带向下迁移 2.气候旋回 3.干旱期与湿润期 : 干旱期:当高纬区冰期时,冰盖上空冷高压反气旋往中低纬度移动,降水带南移,季 风萎缩,使中低纬度大部分气候变干变冷,降水量相对减少的时期 湿润期:当高纬区间冰期时,冷高压反气旋往极地方向收缩的同时,降水带北移,季风 活动势力强,使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变湿,降水量相对增加时期。 二.问答题与论述题: 1.第四纪气候研究的主要标志及使用方法? 答:( 1)宏观:岩石学地貌生物化石 ( 2)微观:氧同位素(δ18O)粘粒分子率CaCO3 微量元素粘土矿物沉积物粒度参数 磁化率生物化石气候标志 原理: Q生物绝大多数为现生种类亚种,因此, 可以利用化石组合中的现代相似种的生存条件 , 推测化石埋藏时的古气候与古环境方法 A、植物化石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地质大学期末开卷考试题库及答案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高起专)阶段性作业1 一、单选题 1. 第四纪是指约___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A) 2.6Ma(B) 1.8Ma(C) 2.4Ma(D) 30Ma答案:A 2. 第四纪沉积物的最基本特征是_____。(5分) (A) 岩性松散(B) 有砾石(C) 没有风化(D) 不含古动物化石参考答案:A 3. 地貌形态测量指标包括高度、坡度和_____。(5分) (A) 人口密度(B) 内力作用(C) 土地利用(D) 地面破坏程度参考答案:D 4. 最早提出侵蚀旋回理论的人是_____。(5分) (A) 爱迪生(B) 李四光(C) W.M.戴维斯 (D) A. 彭克参考答案:C 5. 第四纪可划分为早、中、晚____和全新世。A)上新世B)中新世C)更新世D)古新世答案:C 二、多选题 1. 中国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包括_____。(5分) (A) 泥河湾动物群(B) 大熊猫动物群(C) 尼安德特动物群(D) 周口店动物群参考答案:A,D 2. 经典第四纪冰期理论划分的冰期包括贡兹冰期、民德冰期和_____。(5分) (A) 华夏冰期(B) 里斯冰期(C) 武木冰期(D) 红河冰期参考答案:B,C 3. 地表形态的测量指标有高度、坡度、_____。(5分) (A) 地面切割密度(B) 切割深度(C) 切割程度(D) 河流数量参考答案:A,B,C 4. 根据单成因分类原则,地貌基本成因分类包括外力地貌和 _____。(5分) (A) 大型地貌(B) 内力地貌(C) 年代地貌(D) 人工地貌参考答案:B,D 5. 根据侵蚀旋回理论,地貌的发展可分为_____三个阶段。(5分) (A) 幼年期(B) 壮年期(C) 等候期(D) 老年期参考答案:A,B,D 三、判断题 1. 砾石的砾态是指其圆度、球度和扁平度。(5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 2. 叠瓦式沉积结构不属于流动营力结构。(5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 3. 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中,流水组包括洪积物、冲积物和泥石流堆积物三种。(4分)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 4.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冰期-间冰期冷暖交替及干湿变化。)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 5. 2006年获得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大奖的第四纪科学家是刘东生。(4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 四、填空题 1. 冰期是指全球性的___(1)___ 阶段,间冰期是指两次冰期之间的全球性的___(2)___ 阶段。(4分) (1). 参考答案: 降温 (2). 参考答案: 直立人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试题及答案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试题及答案 【篇一: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后习题库】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 2.第四纪地质学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3.研究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4.简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 5.论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论述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 2.地貌的形态 3.地形线 4.地形面 5.地形点 6.谷中谷 7.地貌的基本形态 8.地貌的形态组合 9.地文期 10.现代地貌11.古地貌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3.如何绘制地图割切程度图? 4.为什么要对不同大小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 貌特征是什么? 5.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6.进行地貌的成因研究,要从哪几方面入手? 7.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8.为什么说地貌形成的动力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9.形成地貌的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哪几个方面? 10.试述内外地质 营力作用在地貌发展中的意义。 11.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12.什么是进行地貌基本形态分类的依据? 13.划分地貌形态组 合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14.为什么地貌具有分带性? 15.何谓地 貌的分带性? 16.地貌有几种分带?

(完整版)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题目全)

大题(50): 1、举例说明地貌基本形态和地貌形态组合特征?(4) (1)通常把地貌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称为地貌基本形态,如沙沟冲击锥。如长江口冲积形成的扇形地,这里聚集肥沃的土地让人类聚集于此发展农业种植,,还有用水方便的河岸及冲积的扇形地,形成一种文明,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指范围较大,包括若干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称为地貌形态组合,如塔克拉玛干沙漠,昼夜温差较大,夜间低至于零下几十度,成片的戈壁和沙丘,人为活动起重要作用,发育有时代不同的各种沙丘组合的荒漠,境内出现河流断支现象,巨大的沙漠景观是大尺度气流近地面运动的良好写照。 2、谈谈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发展中的意义?(首先内外营力的概念) (8) 内力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深处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动因,其发展趋势是向增强地势起伏方向发展。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其作用趋势是“削高填低”向减小地势起伏,使其往接近海洋水准面的方向发展。 意义:(1)内营力主要形成地表基本起伏(巨型、大型地貌)向着增强地势的趋向发展; (2)外营力趋向于削平地表基本起伏,向着减弱地势的趋向发展; (3)当山地处于从弱到强的上升阶段,虽然伴有有弱到强的外营力作用,但不足以抵消内营力的上升,此时山地高度增加,岩石被剥露,发育各种构造地貌;

(4)当山地上升减弱或趋于稳定,外营力转而占相对优势,山地被剥蚀降低,发育各种外营力地貌。 3、第四纪的几大特征?(14) (1)地球发展的最近一个时期;(2)这一时期地球上有显著的气候波动;(3)出现了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发展; (4)哺乳动物兴盛,被子植物发育,各种陆相沉积物发育的时期。 (5)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 4、冰期,间冰期的概念?(15) 冰期指第四纪地球上气候显著变冷时期,极地(或高山)冰盖扩大,并向中纬度推进(或高山冰川下移),从而引起生物迁移或部分绝灭。 间冰期是两次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大陆冰盖缩小,并向极地后退(或高山冰川退缩),同样引起生物迁移,但伴之以生物繁荣。 5、第四系陆相沉积物一般特征?(27) (1)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间短,普遍呈松散或半固结状态,因而更容易探索其形成过程,也易于第四纪矿产的开采。但易发生流动和破坏,对工程产生不利影响; (2)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分布于地表,易遭受风化作用,因此可以利用沉积物的风化来划分地层; (3)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分布在起伏不平的地表,处于不同气候带,受各种地质营力的影响,故其成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 (4)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沉积物的成因和沉积环境,建立沉积模式,探索沉积规律和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将今论古”的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内容(整理篇)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内容(整理篇)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内容整理 1、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第四纪资源开发与区域地质研究; (2)工程建筑; (3)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 (4)其他:摇杆、测量、土地规划、军事、物探、旅游等。 2、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概念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 (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运动;(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 (3)显著的地壳运动; (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 (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 (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4、第四纪划分方案 按照第四纪生物演变和气候变化,通常把第四纪分为4个时间尺度不等时期: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相应的地层分别为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和全新统(Q4)。中国传统上把第四纪(系)二分,只分为更新世(统)(Qp)和全新世(统)(Qh)。 5、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 (1)岩性松散; (2)成因多样; (3)岩性岩相变化快; (4)厚度差异大;

(5)不同程度地风化; (6)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 6、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标志 (1)沉积学标志: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产状和沉积体形状等特征; (2)地貌标志:剥蚀和堆积地貌是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研究的一种特有标志; A.直接标志:堆积地貌形态; B.间接标志:剥蚀地貌形态及相关沉积物; (3)环境标志:物理、化学、生物标志。 A.物理环境标志:包括对沉积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气温、降水、外动力作用类型、强度及其方向、古地磁环境等参数; B.化学环境标志:指与沉积物有关的水体、大气、土壤和地下水等的化学成分与区域地球化学性质; C.生物环境标志:指与沉积物形成有关的指示性动植物化石和遗迹。 7、怎样进行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研究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研究对水文地质、工程建筑、砂矿和环境分析都很重要,沉积成因研究从成因标志入手,同时考虑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应该对典型剖面详细研究。 8、地貌学成因的戴维斯三要素学说 戴维斯提出地貌发展的理论即“地理循环说”,认为地貌的形成发展受地壳运动、外力作用和时间三因素的影响。 9、内外地质营力对地貌形成和演化的意义 地貌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深处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是造成地表地形起伏的动因,增强地势起伏;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削高填低,塑造多彩多姿的地表形态。 10、地貌形态测量指标主要有哪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