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浅析

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浅析

本科学年论文

题目: 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浅析

学生姓名 曹欢 指导教师 徐波 院 系 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 级 2010级

目录

摘要 (1)

一、引言 (3)

二、文献综述 (3)

(一)国际竞争力的含义 (3)

(二)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 (4)

(三)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5)

三、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分析基础 (5)

(一)市场份额分析 (6)

(二)垄断与竞争分析 (7)

四、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现状 (9)

(一)流动性分析 (10)

(二)盈利性指标分析 (10)

(三)资产质量指标分析 (10)

(四)资本充足率指标分析 (11)

五、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大银行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12)

(一)中国银行业与其他国家银行业比较分析 (13)

(二)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优势与挑战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摘要

处于当今国际金融环境中,中国银行业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本文不仅站在中国银行业自身立场上通过现实份额分析对我国银行的现实竞争力进行了详细的探索,而且通过中国银行业与国外的银行业进行对比,对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地位进行了更详细的阐释,讨论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优势和挑战。

关键词: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

Abstracts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has been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curren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onditions. Not only will this paper make a detailed exploration for the reality competitiveness of banking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by realistic share analysis standing at the position of itself, bu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domestic banking and foreign banking, it made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banking of our country, and discussed it’s competitive edge and challenge.

Key words: China banking industr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一、引言

时代的车轮将我们带进21世纪,现代金融在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作用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现代金融看成是21世纪经济运行的轴心。而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发展带给了中国银行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中国银行业也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双方面的挑战。

研究我国银行业的现实国际竞争力不仅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起到极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总结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创造了理论基础。我国银行业竞争的特点是什么?形成这样的竞争局面的市场机制是什么?我国与其他国家银行业相比较究竟有哪些不同?银行业又该怎样通过提升竞争力来应对金融风险呢?我们有必要用实际的数据和科学的理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二、文献综述

国际竞争力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1980年,世界经济论坛(WEF)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联合倡导并率先进行了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出版了一系列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报告。从1986年开始,世界经济论坛开始于每年9月1日在瑞士洛桑发布各国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结果。近年来,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1978年,美国技术评价局就开始了美国竞争力的研究。1980—1990年间,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国际竞争力新的理论。中国是从1995年开始参与竞争力评价的,并且由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联合研究组每年出版一本“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

(一)国际竞争力的含义

各国各地区对于国际竞争力的认识有很多分歧,但是仍存在着基本的观点。其中需要注意的一是国际竞争力的主体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这是一个广义的主体。二是经济要素在市场(国内市场或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即竞争的范围是在经济领域,竞争的空间是市场。三是国际竞争是是包括一个国家诸多方面在内的复杂过程,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并且这些诸多方面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联系的。准确的说,国际竞争力主要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

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

(二)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

1、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是最权威的竞争力研究机构,虽然他们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不同,但理论并不存在实质的差异。

WEF和IMD建立起一个较全面的指标体系:国际竞争力的指标要素主要有国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环境、基础设施、管理程度、科学技术和人口结构素质八大评价准则,并将这些评价标准分为硬数据和软数据。同时,WEF与IMD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各国国际竞争力得分,对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WEF和IMD的竞争力分析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综合分析法。但是这种方法比较粗略,针对性不强,对于产业的竞争力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2、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的国际竞争力理论以国家竞争优势为分析目的,以产业竞争优势为分析对象,以企业竞争优势为分析切入点,对竞争力进行了研究。

波特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波特认为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及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2)为了深入挖掘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波特引入了价值链作为分析的基础工具,在一个企业的价值活动中,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3)为了对国家竞争力优势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解释,他提出了国家钻石模型: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及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是影响国内经济最重要的因素

波特的国际竞争力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的束缚,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但是,波特的竞争力理论并非十全十美:他重视企业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忽视了国家层次的国际竞争力;价值链理论中忽略了文化因素;对于不同的情况下,波特分析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因此,有不少学者对波特模型提出了批评和改进的意见。

3、国内的研究成果:

国务院体改办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等合作出版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基本上沿用了IMD和WEF发展的评价方法。

施振荣提出的价值成本竞争力理论认为,竞争力是多项价值成本比的总和。

很多学者提出的管理文化论认为每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看到了企业管理文化对企业经营效率的深层作用,但是忽略了通用的企业文化模式并不存在。

狄昂照所著《国际竞争力》是国内研究国际竞争力的第一本专著,重点研究国际竞争力大小和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三)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目前单独对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是WEF和IMD国家竞争力中的金融体系指标及其测评,在WEF发布的《2010-201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0--2011)中,中国金融今年各行业的排名普遍没有进步。他们对于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提出了四大指标:1、中央银行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否积极;2、银行规模;3、银行业资产额占GDP比重;4、存贷款利差;5、对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督。

二是有关的专业报刊,如《银行家》、《欧洲银行家》、《亚洲货币》等对世界大银行排名中入选的中国银行的基本地位(各项排名),英国《银行家》杂志每年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按其一级资本进行的排名,它被视为银行间最具权威的实力评估。

三是我国有关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些论文,从整体上来看,主要属于简单的定性分析,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通过以上文献的回顾,我们大体可以看出,国际竞争力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但是目前已经有不少的研究方法和指标评判,尤其是国外的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单独针对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文献还较少。因此,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就相对比较迫切。本文在吸取这些经验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通过一些上述提到的和其他的研究方法,讨论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对我国的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做一个更为全面的研究讨论。

三、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分析基础

要分析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必须提到的是中国银行业的市场机制。因为市场

竞争离不开市场机制,而银行业的市场化水平是研究竞争力的前提。银行业市场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或影响着银行的市场行为,进而决定或影响银行业的市场绩效,也就是说,我国银行业活力的增强,绩效的改善和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理的银行业市场结构。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正在进行,外资银行的不断入境,以及国内新兴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致使银行业格局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各类银行机构的发展,中国银行业已初步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中外资银行并存、多类银行竞争的新格局。截至2011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2家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5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4家城市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商业银行,190家农村合作银行,2265家农村信用社,1家邮政储蓄银行,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0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66家信托公司,127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18家金融租赁公司,4家货币经纪公司,14家汽车金融公司,4家消费金融公司,636家村镇银行,10家贷款公司以及4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800家,从业人员3198万人。同时,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1家银行在华设立209家代表处;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37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245家分行)、2家合资银行(下设7家分行,1家附属机构)、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26个国家和地区的77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94家分行。外资银行在我国27个省(市、区)50个城市设立机构网点,较2003年初增加30个城市。

(一)市场份额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市场份额的分布情况,来解释不同类型银行业的市场结构。银行业中企业越多,单个企业所占比重越小,银行借贷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反之,银行业中企业越少,单个企业所占比重越大,银行借贷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

截至201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13.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8万亿元,增长18.9%;负债总额106.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6.6万亿元,增长18.6%;所有者权益7.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增长23.6%。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47.3%、16.2%和15.2%。中国主要类型银行业的市场份额可以从表一看出。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有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有所下降,但实力仍相当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增长明显,外资银行由于业务范围受到客观限制,市场份

额变化很小。但随着外资银行的经营范围与地域限制逐步取消,与中资银行产生了全面的竞争,因而其资产份额不断上升,进一步扩大了其市场份额。这表明银行业的垄断格局在弱化,竞争力因素在不断增强。但是中国银行业垄断的市场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变。

图1: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份额(按资产)(2003-2011)图片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协会2011年报》

(二)垄断与竞争分析

判断一个市场的垄断或者竞争程度,通常使用的是市场集中度这个概念。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企业(通常取前4名或者前8名)所占的市场份额。一般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集中程度越高,大企业的市场支配力越强,从而行业利润率越可能高于平均利润率。但对于我国来说,则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讲,集中率很高,但利润率却很低;二是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来讲,基本上是集中度较高的,利润率也较高。

1、CRn指数是指某行业中前几家最大企业的有关数值的行业比重,n通常取4或8.一般来说,这一指标数值越高,表明行业垄断性越高,它能够很好的反映领先企业的集中程度。

计算公式:

其中:n代表该行业企业总数;Xi代表各个企业有关数值。

表1主要展示了2004——2010年中国银行业资产、存款、贷款、利润的CR4和CR8。从表中可以看出2004——2010年中国银行业国有商业银行各项主要指标的集中率基本都在50%以上,利润的CR4指标甚至高达60%以上。

表1:2004—2010年中国银行业各项主要指标的CR4和CR8

资料来源:2004-2010年各银行年报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个要素的CR4和CR8都相差10个百分点左右,这说明市场

主要的垄断力量仍来自国有银行。6年间资产和存贷款的集中率都有较为明显的下降,

其中存款的CR4下降幅度最大,高达10.13个百分点;利润的CR4下降了6.02个百分点,CR8却上升了0.91%。这表明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的其他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合

理的网络布局、相对灵活的决策机制和金融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

2、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简称H指标,如果H值等于0,则表示市

场是完全竞争条件;如果H=1,则表示市场中只有一家企业,是处于一种完全垄断市场;

H指数越小,越接近于0,竞争度越大。

计算公式:

表2 2004——2010年中国银行业各项主要指标的HHI指数

资料来源:2004-2010年各银行年报

2004—2010年中国银行业各项目的HHI值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利润的HHI值降幅高达1279,存款和贷款的HHI分别下降了623和678。从N值来看,资产规模相当的银行数量由8家增加到11家。由于其他商业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强势竞争,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正逐渐萎缩,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处于寡头垄断型市场向竞争型市场过渡的阶段。但是,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银行业竞争局面短期难以打破。

四、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现状

分析中国银行业的现实竞争力,主要是在既定的管理体制和制度环境下对银行业经营能力的分析,现实竞争力实际上是对一定时点上的分析。银行业不同于一般企业,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现实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营利性和安全性。参考国际上(如穆迪评级、标准普尔评级、美国的“骆驼”风险评价体系等)对银行业这三性的考评,主要集中于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性和流动性四个着眼点。

(一)流动性分析

银行业不同于一般工业企业,由于其经营货币并要应付日常的提取、结算及法定准备金要求,故必须保持相当的流动性。如果银行出现了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就可能导致银行支付风险的出现,银行如果有超过流动性需求的大量低盈利流动性资产,其长期盈利能力将受到损害。因此,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前提。一般来说,我们用流动性比例和存贷款比例两个指标来衡量银行业的流动性。

截至201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流动性比例44.7%,同比上升1.04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72.7%,同比上升0.94个百分点。最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逐年上升,这说明我国银行的流动性正在逐渐增强。在目前情况下,中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仍然要加以重视,防止出现支付危机。

(二)盈利性指标分析

银行经营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收入或盈利的最大化。因此盈利性一方面是银行竞争力的一个直观评价指标,另一方面也是其整体资源运作效率的客观反映。

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3%;资本利润19.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资产利润1.2%,同比提高0.17个百分点。我国宏观金融环境较好,而且参与金融全球化程度不深,近几年银行业的盈利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也同样需要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并以持续经营下盈利能力的提升作为最终竞争力的表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较大的竞争劣势,一般来说,盈利能力较差,但可喜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虽然很小,但是盈利能力是比较高的。也许以后,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资产质量指标分析

作为进行高杠杆、高负债经营的金融企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其持续经营风险的能力。同时,银行的风险偏好也会影响其资产质量。因为,作为衡量银行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资产质量应该首先进行考察。我们一般用不良贷款率来衡量银行的资产质量。

图2: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2007-2011年)图片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协会2011年报》

截至2011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05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904亿元,不良贷款率1.77%,同比下降0.66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79亿元,不良贷款率0.96%,同比下降0.17个百分点。从表4中可以看出,从2007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逐年下降,这明显显示出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正在逐年提升。我国银行虽然已在不良贷款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改进资产质量。

(四)资本充足率指标分析

资本充足率主要是从银行方面衡量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是国际银行业监督的重要指标,是衡量银行业能够承受坏账风险,银行经营管理是否稳健的一个重要尺度。

截至2011年底,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71%,同比上升0.55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10.24%,同比上升0.16个百分点。从表5中可以看出,从2003年至2011年,我国资本充足率带到8%的银行数量正在不断上升,已经有390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过去这几年来,无疑有了质的飞跃。

图3: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银行数量和资产占比(2003-2011年)

图片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协会2011年报》

上文对中国银行业目前的竞争力现状做了简要的评述。中国银行业近几年的流动性、盈利性、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都有着相当大的进步和提升。但是但从中国银行业自身的数据无法分析其切实的情况,我们还需要对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指标与国外的大银行作以对比,将中国的银行放在国际层面上来讲,才能体现出中国银行业的现实国际竞争力。

五、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大银行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最近几年全球经济发展形势仍然不够明朗,金融危机余波犹存,并有深入发展趋势。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至3.8%,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商品贸易增长6.6%,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国际金融形势体现出下面三个特点: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与债务问题交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增速放缓和通货膨胀双重压力;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国际银行业喜忧参半,更多的银行摆脱危机,开始盈利,但是很多银行仍未恢复到危机前的盈利水平。图4展示了自2009年以来各国银行业持续恢复的情况。

图4 国际大银行综合竞争力平均水平走势

图片来源:中国银行及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调查结果

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研究中国银行业的国家竞争力要与其他国家的银行业作以比较,这里,我们从《银行家》入选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情况,各国的总资产,以及我国这几年的入选数量中看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大概状况。并且总结出我国银行业竞争的优势和挑战。

(一)中国银行业与其他国家银行业比较分析

上文提到,英国《银行家》杂志每年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按其一级资本进行的排名,下表通过2011年各国家/地区入选前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和其总资产简单明了的展示了各国银行的竞争力。

表3 2011年各主要国家/地区在1000家大银行中的表现

资料来源:《the banker》

1、各国入选1000家大银行的数量对比

从表3看各国/地区入选1000家大银行的数量可以直接地看出各国银行间的竞争水平。2011年,美国、中国和日本的大银行占据了最具竞争力银行的多半位置。亚洲和欧洲紧随其后,而非洲的情况择不容乐观。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1000家大银行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直接反映了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目前的形势下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水平。

2、各国总资产情况对比

显然美国和日本银行业受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很大的影响,虽然近几年的复苏有一定的效果,但美国2011年的税前利润1144亿美元仍未超过其鼎盛时期2006年的1887亿美元。

欧洲的银行业表现最为暗淡,德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国的银行盈利减少,资产占比大幅下降,资产回报比率差,英镑和美元贬值,这都反映出欧洲银行金融机构经营不善的一系列问题,欧洲银行业的复苏有待进一步推进。

亚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少数发达国家银行业稳定增长,特别是中国银行业自危机以来靠着稳健的经营以及汇率升值等因素,整体上推动了大银行的快速复苏。保持了中国银行业进入1000家大银行的地位,这主要得益于国内宏观环境良好。

3、中国银行业上榜数量变化情况

表4 1995—2011年中国银行业在1000家大银行上的地位变化

资料来源:《the banker》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进军1000家大银行的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几年增长的趋势明显加强,但是总的来说,中国各大银行的资产规模仍与全球最大银行有一定差距,仅工商银行总资产超过2万亿美元,列全球第10位。

除此之外,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稳健竞争力同样不足,主要表现为资本资产比处于中等水平,资本充足率较低,说明中国的文件竞争力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优势与挑战

总的来说,近几年我国大银行正快速追赶国际同业现金水平,利润水平上升,国际竞争力地位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也有其自身的许多弊病。在全球日趋激烈的竞争当中,我国银行既要正视所取得的成绩,继续保持,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提高竞争力,规避风险。

1、中国银行业发展优势

(1)中国银行业总体地位持续上升:在中国完成股改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我国国有大银行均已跻身全球最具竞争力银行,在营利性和成长性上表现突出,进入1000家大银行的数量也持续增加。2008年之后,我国客户在境内外银行的选择上更加理性,我国“走出去”的国际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为我国大银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更多机遇。

(2)银行自身实力明显增强:银行资本的增加靠股本融资、盈利增加和并购重组等手段实现,股改之后,银行业资本实力迅速增强。目前,我国四大银行以以及资本实力、股票市值和税前利润规模均在全球25名之列,利润和市值名列前茅。大银行盈利能力迅速提升,中国银行业经营管理效率改善,尽管离有些银行有一定差距,但仍然进步明显。

(3)中国银行业发展后劲十足:我国的经济目前仍在持续发展,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企业此时应该抓住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极高竞争力水平和盈利能力,这是商业银行能够保持目前发展态势的关键。

2、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

(1)我国大银行稳健竞争力应进一步提高,从而更好的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防范国际上的不安全经济因素,提高监管政策才能更好的进行风险防范。

(2)银行业经营结构单一,经营管理模式较为粗放。以存款为主导的融资来源,成本相对较高,最重要的企事业单位及居民存款的融资来源较为单调,我国应创新经营模式,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提升其企业形象,增加企业利润。

(3)全球化发展不足,境外业务收入较低。我国参与国际金融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在这方面存在劣势,而国际同行业的跨境发展较为成熟,各地区的利润贡献较为均衡。

结论:

本文通过对以上中我国银行业自身的竞争力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与同行业其他国家的竞争力比较,使我们有了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一个大体的认识和框架。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虽有提升,但是仍存在一定问题的情况,我们应该针对问题制定相关政策,进行改进,银行应该争取国家外汇储备资源支持,坚持创新发展,扩大客户基础,优化业务结构,提高“走出去”的步伐,进而进一步提高我国银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焦瑾璞.《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第一版.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2]韦森.《2007经济中国》[M].第一版.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3]The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0—2011》https://www.doczj.com/doc/7511313522.html,/reports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力优势》[M].第二版.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国华夏出版社

[5]殷雷.《从波特竞争力理论分析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J].《新金融》,2002年,第4期

[6]鲁志勇、于良春,《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分析与实证研究》[J],《改革》,2002年,第3期

[7]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协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协会2011年报》,2012.

https://www.doczj.com/doc/7511313522.html,/chinese/home/docView/4DE6AD136C6E4F99B9883 B7672674FC3.html

[8]齐美东.《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研究》[M].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9]魏琳.《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分析及其优化途径》[J].《台湾农业探索》2012年,第3期

[10]吕祥勍,《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国际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23期[11]BankScope(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库):https://www.doczj.com/doc/7511313522.html,/ip [12]宗良、王强.《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同业的优势、差距与对策》[J].《银行家》,2011年,第11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