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课件)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课件)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课件)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课件)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公开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江高二中江秋莲 教材分析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4、学习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观察。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训练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资源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查阅字典,自主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并分成四人小组从说明文知识点(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入手自学课文,并把内容用A4纸整理成讲课板书或做成手抄报,到时上讲台展示自学成果时投影出来。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及物候学的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大自然的语言》,视频展示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说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

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介绍作者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4、学习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观察。 四、提问学生: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试划分文章结构,列出说明内容。 明确:说明对象——大自然的语言(物候),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内容: 第一部分(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自学成果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对每部分内容的理解。(老师在学生展示和讲的过程中适当引导) 六、评价每小组的自学情况以及展示情况,并对本课内容作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用活页本搜集一些农谚(至少十条),体会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做《学习与评价》P65-P66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青华园学校王书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了解一些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情景导入 - 预习检查 - 朗读感知 - 阅读探究 - 课后反思。 2.朗读感知、知识讲授、自读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常常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可是我国著名的科学 家竺可桢认为——大自然也有语言。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请同学们先欣赏几幅 图片,我想大家可能对大自然的语言就会有自己的理解了。 (板书文题和作者 ) 二、检查预习 1.作家简介。 2.正音正字。 3.词语释义。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感知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 ? 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 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

业生产上。 ) (3)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 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 2.归纳筛选信息的方法。 (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2)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 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3)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3.依据文章内容,怎样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 1~ 3):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 4~ 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6~ 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 11~ 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从文章整体看是什么顺序 ? (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是 按逻辑顺序来写的,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 (2) 文章的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整体,而且也表现在局部。精读课文6~ 10 段,请大家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 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老师点拨明确。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 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 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5.师总结: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6.拓展:出示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道理。 ①“清明前,开秧田”②“柳毛开花,点豆种瓜”③“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一等奖

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一等奖 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重点: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难点: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公开课获奖教案:《16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科普文的条理性。 3、揣摩语言,体会科普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增强学生语言感悟力。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准确,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对于七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通过科普文的特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读科普文的方法,进而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着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2、能力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尚且不足,因此应该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来加深对此类文体的把握。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4、学生特点 借班上课,学生对于授课教师不是十分熟悉,需要作充分的预习,设计了导学案。对于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性放到第二课时去分析品读。 3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科普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的语言,体会科普文语言的准确性,从中感受其中的科学精神。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中哪些词表示季节。 明确:柳絮飞:暮春时节(洛阳) 梅花发:隆冬时分(三湘即岳州) 衔接语:我们从柳絮飞、梅花发这些自然现象就可以读出季节。这些自然现象,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什么?对,称它为“物候”。”暮春时节,柳絮纷纷扬扬,诗 人怀着被贬的失意心情离开故乡洛阳,在梅花盛开的隆冬时分,来到三湘。这里 以物候的变化暗示时间的变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气象学、 地理学家竺可桢写得一篇有关于物候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师:齐 读课题。 活动2【讲授】引出体裁——科普文并概括其特点 师:这篇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关于物候的知识,作者把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 言”,很形象。 那么,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 这是一篇向我们介绍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科 普文其实是说明文中的一种。科普文,顾名思义就是普及科学知识的,因此,你们 觉得科普类文章主要的阅读对象是谁(面向哪些人群)?比如《十万个为什么》。 是平民大众,目的是要让科学知识水平较低的人群易于接受,因此它必须写得 通俗易懂。 这篇科普文除了“通俗易懂”这个特点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特点?我们事先做了 预习,请说说。 特点:通俗易懂条理清晰语言准确…… 活动3【讲授】抓住科普文的特点分析本篇课文 衔接语:科学家竺可桢是怎样用清晰的条理和准确的语言把一门复杂的物候学 介绍清楚的呢?

5.《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5.《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新教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成因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 2.学习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体会文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认真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和学习风格 学生已经养成了合作探究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上给学生多创造一些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机会。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 2.学习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吗?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北雁南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告诉我们冬天来了。其实,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先生的《大自然的语言》,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吧!(板书: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朗读一、二自然段。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教材简解] 本次活动我将《大自然的语言》定位于大班科学领域。大自然丰富多彩、变幻万千,它的语言有很多, 例如花草树木这些具象的事物都是幼儿所熟悉的,而气温的变化是幼儿每天能感受到却容易被忽略的。如 果让他们说说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有什么不一样就比较难了,本次活动就是选取这一元素,通过探索同 一时间不同地方气温的差异让幼儿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热带、温带、寒带是幼儿比较陌生的名词, 为了便于他们理解,活动过程中先采用图片的形式让幼儿直观地了解不同地方人们着装的差异从而推断出 气温的差异。幼儿又很容易理解是太阳给人们带来温暖,那么通过进一步谈话得出离太阳近的地方温度就 高,所以叫热带;离太阳远的地方温度就低,所以叫寒带;离太阳不远不近的地方温度比较适中,所以叫 温带。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地方离太阳近,哪个地方离太阳远呢?教案中这一设计就给幼儿思考的空间,让 他们自己探索出判断不同地方离太阳远近的办法,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出采用连直线的方法,比较这 些地方离太阳距离的长短,从直观上观察到近的地方人们穿的衣服少,是热带;远的地方人们穿的衣服多, 是寒带;不远不近的人穿的衣服适中,是温带。b5E2RGbCAP [目标预设] 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难点: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设计理念] 在大班渗透式领域中有一次语言活动是《我们的祖国真大》,其中有一篇儿童诗就是讲祖国的同一时 间因为不同地方气温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景象,那么基于这一灵感,我想何不把这一话题拓展开 来,研究由于同一时间温度的差异形成的热带、温带、寒带的这一地理现象。大班幼儿或多或少在电视上 见到过非洲热带地区和北极寒带地区的人,只是他们还没有一个温度带的概念,所以我决定从这些地区人 们的图片入手让他们从具象的熟悉事物开始,慢慢熟悉这三个温度带。在探讨温度带的时候势必会引出他 们与太阳之间的关系,这就涉及到科学领域了。活动中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思考温度的高低与太阳远 近的关系,并自己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本次活动的难点让幼儿用连 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是符合幼儿能力范围的。p1EanqFDPw

公开课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公开课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16、大自然的语言 杭州市九堡中学陈金兵 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课时:第 1 课时,共2课时日期:2006年11月23日第5节 班级:初二(4)班执教:陈金兵 教学目标: 1、从核心概念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读解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引导学生养成合适的阅读态度,学习适应于科普文章特征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 3、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精神。 教学基础点:此前学生学习了一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初步接触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点,对说明文的阅读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对科普类说明文较为陌生,对说明文的表达方式较为陌生,没有形成合适的阅读态度和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科普类说明文的阅读,难点首要体现在科学概念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其次表现为说明对象特征的提取(主要信息的筛选)存在困难。

教学环节: 一、导入 教学内容:出示一组物候谚语 教师指导要点:读一读 学习方式:朗读 预期目标:初步感知农谚中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二、理解概念,熟悉说明对象 1、教学内容:快速浏览课文,整理科学概念 教师指导要点:浏览,用笔画出科学概念,写在一起 学习方式:独立浏览,圈画 预期目标:形成阅读科普说明文的基本程序:从核心概念入手,扫清概念造成的理解障碍。 2、教学内容:筛选核心概念 教师指导要点:比较,筛选,找出核心概念,说明理由 学习方式:思考,判断,口头说 预期目标:在一组概念的比较中,学会区分说明对象。 3、教学内容:画出解说“物候” 的语句 教师指导要点:跳读文章,画出解说“物候” 的句子

预期目标:围绕阅读目标(物候),进行选择性阅读,有目标性筛选信息。 4、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话解释“物候”的含义 教师指导要点:用自己一句话解释“物候” 学习方式:提取所画句子要点,转换,表述 预期目标:以自己的话语转述,加深对此概念的理解,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5、教学内容:补充介绍关于“物候”的知识 教师指导要点:出示幻灯片 学习方式:听,看 预期目标:补充、丰富对“物候”概念的理解。 三、提取主要信息,认识说明对象特点 1、教学内容:围绕“物候”,架构说明内容 教师指导要点:启发,提问:围绕“物候”,你觉 得应该安排哪些说明内容 学习方式:猜想,表述 预期目标:能够从说明对象出发,在内容的联系中 明晰各内容之间的整体关系,培养整体性把握说明文内 容的能力。 2、教学内容: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指导要点:归纳内容要点,填空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虎林市逸夫中学沈兰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简单物候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4.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你能从大自然的各种景象中,判断出我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学生思考回答)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今天我们就来学校一篇和物候有关的文章,那就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三、尝试探究学习 1、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准确地筛选信息,分别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2、请用概括的话归纳本文用的说明顺序? 3、研究学习课文6---10段,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四、尝试品味语言 本文生动的语言体现在哪些方面? 五、拓展延伸 联系课文中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而且瞬息万变,我们只有真正地去热爱它,才能读懂它的语言,这样我们才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七、课堂检测 1.本文从全文上看采用了()说明顺序,在说明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时用了()说明顺序。 2.试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10天左右。 八、布置作业(3选2) 必做: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5大自然的语言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5大自然的语言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示:教师展示有关物候图片或者视频)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 1.人物介绍。 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2.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目标导学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3.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引导学生逐步思考) 明确:用了拟人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实录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提两点希望可以吗? 生:可以。 师:第一点,希望同学们注意力集中;第二点,希望同学们勇于展示自己,积极回答。能做到吗? 生:能。 师:好,走入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天地。首先,进行说话练习活动,轮到哪一位同学了? 生:高莹。 师:高莹同学,前台请! 生:今天,我与大家共享“自信”这篇文章。 (注:“说话练习”内容附后) 生:说话练习进行完毕,请大家为我点评。 生:你的姿态大方,声音洪亮,内容掌握得非常熟练。 生:我觉得你的内容很好,它提醒我们应该“学会自信”。 生:我想补充一点,你还有一点紧张,脸有点红了。我最喜欢你文章中的一句话:“自信,是一种美德,它是事情能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生:谢谢大家对我的点评。 师:感谢高莹同学为我们大家带来的“自信”,让我们共同记住:自信,这不仅仅是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更是对自己追求目标的坚定信心。师:我们刚才进行的这项交流活动,使用的是语言,显而易见,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人类拥有语言,这一点毫无疑问,那么,大自然有没有语言呢?著名科学家,物候学家竺可桢,将提供给我们这一答案 (板书题目及作者) 师:这一课有很多的词语,同学们会不会呢?要到实践中看,好,进入“字词闯关”环节,请考官展示题目,请选手答题闯关。 生:“选手”答题,“考官”批阅,汇报结果。 师:恭喜王胤、李英夫、李佳奇、关照晶、王晓晨、刘蕊、赵薇闯关成功。 现在为他们颁发“闯关钥匙”一枚,祝贺他们顺利通过这一道知识“关口”。 生:集体鼓掌祝贺。 师:(对那些没能闯关通过的同学说)闯关尚未成功,同学仍需努力!师:没有了字词阻挡,我们了解文章内容会更快,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出发: 1、1、速读课文,借文章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各段的内容要

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同学们边看边想,它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学生谈感受) 的确,我们的大自然,如此的神秘奥妙,让人心生向往,想去认识他,探寻它的奥妙。可是,面对如此复杂的大自然,我们如何入手呢?有一门学科叫物候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些奇妙的大自然的现象。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大自然的语言。 二、了解学习目标。 三、看预习 1、了解作者 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等方面的造诣很高。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份成就都是和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 2、积累字词 萌发翩然连翘衰草连天草长莺飞风雪载途周而复始销声匿迹 四、忆旧学 回顾以前所学过的说明文知识。 1、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哪三种? 2、说明文中常用到的十种说明方法。

3、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五、究文本 (一)快速默读阅读课文,用一两句概括回答问题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是什么? 3、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二)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由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的顺序能不能调换,引出对全文说明顺序的思考。) (三)判断说明方法,并以作比较为例分析其作用。 你能用以下格式,来分析一下文中的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吗? “把_____和_____相比较,突出说明了_____的特征(或_____的事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四)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1、试分析下列划线词语怎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①、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②、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③、植物的抽青、发芽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2、本文的语言除了严密准确之外,还有生动优美的一面。 ①、说说题目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用此为题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将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点出了说明对象;将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大自然的语言 公开课优质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优质教案 5大自然的语言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示:教师展示有关物候图片或者视频)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 1.人物介绍。 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2.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目标导学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3.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引导学生逐步思考) 明确:用了拟人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

校际公开课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课例分析: 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作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阅读科普说明文的知识,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培养学生按照要求快速检索重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4.品味语言的准确、严谨、生动,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再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竞赛激励法、品味法、延伸拓展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及课件等。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按照要求快速检索重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教材简解】 本次活动我将《大自然的语言》定位于大班科学领域。大自然丰富多彩、变幻万千,它的语言有很多,例如花草树木这些具象的事物都是幼儿所熟悉的,而气温的变化是幼儿每天能感受到却容易被忽略的。如果让他们说说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有什么不一样就比较难了,本次活动就是选取这一元素,通过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气温的差异让幼儿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热带、温带、寒带是幼儿比较陌生的名词,为了便于他们理解,活动过程中先采用图片的形式让幼儿直观地了解不同地方人们着装的差异从而推断出气温的差异。幼儿又很容易理解是太阳给人们带来温暖,那么通过进一步谈话得出离太阳近的地方温度就高,所以叫热带;离太阳远的地方温度就低,所以叫寒带;离太阳不远不近的地方温度比较适中,所以叫温带。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地方离太阳近,哪个地方离太阳远呢?教案中这一设计就给幼儿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探索出判断不同地方离太阳远近的办法,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出采用连直线的方法,比较这些地方离太阳距离的长短,从直观上观察到近的地方人们穿的衣服少,是热带;远的地方人们穿的衣服多,是寒带;不远不近的人穿的衣服适中,是温带。 【目标预设】 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难点: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设计理念】 在大班渗透式领域中有一次语言活动是《我们的祖国真大》,其中有一篇儿童诗就是讲祖国的同一时间因为不同地方气温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景象,那么基于这一灵感,我想何不把这一话题拓展开来,研究由于同一时间温度的差异形成的热带、温带、寒带的这一地理现象。大班幼儿或多或少在电视上见到过非洲热带地区和北极寒带地区的人,只是他们还没有一个温度带的概念,所以我决定从这些地区人们的图片入手让他们从具象的熟悉事物开始,慢慢熟悉这三个温度带。在探讨温度带的时候势必会引出他们与太阳之间的关系,这就涉及到科学领域了。活动中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思考温度的高低与太阳远近的关系,并自己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本次活动的难点让幼儿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是符合幼儿能力范围的。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学设计 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重点: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难点: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