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情区情

市情区情

市情区情
市情区情

市情概况

牙克石市位于大兴安岭中脊中段西坡,呼伦贝尔草原东端。南临扎兰屯市、北靠根河市,东接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西邻额尔古纳市、陈巴尔虎旗、鄂温克自治旗。南北长352

公里,东西宽147公里,海拔600米至1000米之间,是中国土地面积第六大的县级市,城市综合实力、城建区面积居呼伦贝尔第四位、仅次于海拉尔区、满洲里市、扎兰屯市。市辖总面积27,590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8,54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720平方公里,草场面积8,568,642公顷,耕地面积80,234公顷。

2008年,全市总人口378,747人。其中农业人口13,824人,非农业人口364,436人;市区人口131,631人,乡镇人口247,116人(包括东兴办事处)。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40,658人。其中蒙古族18,311人,回族6,060人,鄂温克族406人,鄂伦春族97人,其它少数民族15,784人。在总人口中,男性191,770人,女性186,977人,性别比为102.6(以女性为100)。域内居住着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白、黎、锡伯、维吾尔、壮、鄂温克、鄂仑春等民族。

牙克石市辖9个镇、2个便民服务中心、7个街道办事处。驻在单位有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和所属的6个林业局;呼伦贝尔市辖3个林业局,3个国营农牧场。

内蒙古自治区区情: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全区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2.3%,仅次于新疆和西藏,在全国居第三位。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地跨“三北”,与黑、吉、辽、晋、冀、陕、甘、宁八省毗邻,北部与俄罗斯、蒙古接壤,边境线长4221公里。全区总人口2376万,由55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21.25%,其中蒙古族417.49万,占总人口的17.49%,其他少数民族93万,占总人口的3.9%。全区辖3盟、9市、101个旗县(市、区),自治区首府为呼和浩特市。

(一)内蒙古的自然风貌

内蒙古境内以高原为主,多数地区在海拔1000米以上,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

全区耕地面积752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4%,人均耕地是全国人均数的3.5倍,居全国第一。河套、土默川、西辽河和松嫩平原,有“谷仓”和“塞外米粮川"之称,不仅是内蒙古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也是国家农业开发的重点地区。区内拥有举世闻名的大森林、大草原、大湖泊和大沙漠。全区森林总面积1866万公顷,居全国之冠,森林覆盖率15.8%,林木蓄积量11.2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蓄积量12%,是国家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被誉为“祖国绿色宝库”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绝大部分在内蒙古境内。全区草场面积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总面积8666万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73.3%,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6899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1/5以上。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著名的草甸草原,中部的锡林郭勒草原是典型的干旱草原、西部的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市有大面积的荒

漠和半荒漠草原。全区河流、湖泊淡水面积85.7万公顷,比“鱼米之乡”的湖南省还多15万公顷,仅次于有“千湖泽国”之称的湖北。境内有五大沙漠、五大沙地,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由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组成的阿拉善沙漠,占地8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四位、全国第二位。

内蒙古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总储量居全国第三位,己发现的主要矿产有34种,探明储量的有95种,其中有62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有27种居全国前三位,储量居全国第一的有6 种。内蒙古素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煤炭”的美誉,更有“扬眉吐气”(羊煤土气)的口碑。“羊”是指广义上的畜牧业。2004年,全区肉类总产量达201.9 万吨,牛奶总产量达490万吨。“温暖全世界”的鄂尔多斯羊绒衫、多次获国际金奖的鹿王羊绒衫、风靡全国并逐步走向世界的伊利、蒙牛奶食品以及家喻户晓的草原兴发肉食品等名牌产品带动了全区畜牧业的发展;“煤”是指煤炭。全区煤炭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利用煤发电,“煤炭空中走”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土”是指稀土。内蒙古的稀土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90%,占世界总储量的70%;“气”指石油、天然气,石油资源总量20?D?D30亿吨,原油年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天然气总资源量1万亿立方米,近年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的苏里格天然气田和乌审天然气回探明储量已达7025亿立方米,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陆上最大天然气固,进入了世界知名气田之列。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屏障的内蒙古,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邓小平同志于1987年就指出:“内蒙古自治区,那里有广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有可能走进前列”。1999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内蒙古时说:“要注意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力争使内蒙古成为我国下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二)经济发展情况

进入新世纪,我们按照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1235”的工作思路与重点,即:贯穿经济结构调整一条主线,实现思想观念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强化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三大动力,突出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五个重点,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两大历史机遇,以加快生产力发展为根木任务,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发挥资源、区位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不失时机地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使全区国民经济始终保持了较快较好的发展势头,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后劲有所增强。从经济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同步增长,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从发展后劲看,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大;从五项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看,生态建设的七大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化进程迈出新的步伐,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同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得到了加强,全区各族人民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各项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004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2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4%,是近25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达到363.14亿元,比上年增长40.7%,年均增长12.5%。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9.3亿元,增长49.6%。

吸引外资3.3亿美元,引进区外资金350亿元,分别增长45%和3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23元,比上年增加1110元,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219元,增长14.8%。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602元,增长14.9%。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83元,增长17.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2.5%,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3%。

西安市情概况

一、西安市情概况 西安,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5.29万人,户籍人口795.98万人。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西安是一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 交通畅达、区位重要。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我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华东和华北的门户和交通枢纽。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是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西安是全国连接南北的“大十字”网状铁路交通和陕西省“米”字形交通网的重要枢纽,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六大通讯枢纽之一,枢纽城市特点十分突出。 科技发达、创新力强。西安的综合科教实力居全国城市前列,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62所,在校大学生72.4万人,拥有各类科研机构3000多个,省部级以上

宁夏区情常识试题二

1、( )年( )月( )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答案A) A、1958、10、25 B、1958、9、25 C、1958、10、24 2、( )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答案C) A、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B、坚持民族平等 C、民族区域自治 3、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首先由( )提出的。(答案C) A、邓小平 B、江泽民 C、胡锦涛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 )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答案C) A、党的政策 B、国家法律 C、宪法 5、新修改的党章写入了“( )”。(答案B) A、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发展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B、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团结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C、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 6、国家保护( )的宗教活动。(答案C) A、公民 B、信教群众 C、正常 7、民族是( )产生的。(答案C) A、人类社会一开始 B.国家出现后C.原始社会崩溃,私有财产和阶级产生后 8、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按照( )顺序组成。(答案A) A、地方名称、民族名称、行政地位 B、民族名称、地方名称、行政地位 C、行政地位、地方名称、民族名称 9、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组织和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 )规定。(答案B) A、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政府

B、自治条例或者单行条例 C、党委组织部门或者政府人事部门 10、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 )的公民担任。(答案C) A、自治地方的各民族 B、少数民族 C、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 11、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每年( )定为“民族团结月”。(答案B) A、五月 B、九月 C、十月 12、国家在税收、金融和财政政策上,对( )、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和传统手工业品生产予以照顾。(答案A) A、民族贸易 B、民营经济 C、对外经济贸易 13、1949年9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 ),明确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答案B) A、《三自宣言》 B、《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4、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218万人,占总人口的( ),分布特点是。(答案B) A、41.9% 大分散小聚居 B、35.76% 相对聚居 C、28.9% 极其分散 15、宁夏回族自治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中明确提出,回族男女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 )周岁,女不得早于( )周岁。(答案B) A、22、20 B、20、18 C、18、16 16、( )年9月,国务院颁布实施《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和《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这两个条例是调整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行政法规。(答案A) A、1993 B、1994 C、1995 17、根据国家的民族政策,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的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其民族成分( )。(答案A) A、在18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18岁者由本人决定,年满20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B、由本人决定 C、在18岁以前由母亲和继父、或父亲和继母商定;双方原来的子女已满18周岁的,

赣州南康区区情简介

赣州市南康区区情简介 南康区地处江西省西南部,居赣江上游,是赣州市两个市辖区之一。全区国土面积1 722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2个街道、278个行政村、27个居委会,总人口86万。 近年来,南康区牢牢把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历史机遇,紧紧围绕打造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宜居宜业的活力新城目标,大力实施“同城发展、富民强区”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迸发蓬勃朝气和巨大活力,呈现稳步升级的良好态势。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14 8.5亿元,财政总收入22.85亿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216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9元。 南康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古称“南野”,秦、汉时名“南埜(yě)”,三国时因“地接岭南,人安物阜”而得名南安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南康县,1995年3月撤县设市,2014年2月撤市设区。自古以来人文蔚起,名流辈出,宋代有状元刘必达,清代有著名史志学家谢启昆,现代有工人运动先驱陈赞贤、抗日名将赖传湘、《资本论》译者郭大力等。在外乡贤100多万人,号称“南康之外还有一个南康”。 南康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在古代,即有“据豫章上游,为岭北巨邑,雄踞赣南通湘粤”的记载,曾被誉为“衣冠文物之名区,财赋舟车之都会”。如今,已成为赣州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有1个民航机场(赣州黄金机场)、2条铁路(京九和赣韶)、3条国道(105、323和357)、4条高速公路(大广、厦蓉、赣韶和赣州绕城高速),规划中的赣深高铁也经过南康,形成了立体网络式交通格局,距南昌、广州、深圳、厦门均为4小时左右车程。 南康商贸活跃、产业集聚。南康素来商业繁荣,有“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记载。南康人开明开放,敢想敢干,敢于创新,在自然资源禀赋不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情况下,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取得显著成效,有“江西的温州”之称。没有木材资源,但建成了中国中部最大的家具产业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家具专业批发市场,是我国家具行业首个国家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正在打造家具千亿产业集群;没有矿产资源,但建成了中部地区矿产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和“江西省再生资源利用产业示范基地”,正在打造矿产品百亿产业集群;没有纺织资源,但建成了“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拥有赣南最大的成衣市场,正在打造服装百亿产业集群;不靠江不靠海,但建成了全国第一个进境木材“内陆口岸”—赣州进境木材监管区,正在打造江西开放型经济的“南大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把南康独特的经济现象概括为“无中生有,有中生特,特在其人,人联四方”。

泸州市市情概况

泸州“156”发展战略 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是泸州市未来5年“156”发展战略的“1”,即“一大战略目标”。这一大战略目标,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立意高远,内涵丰富。 “五大战略任务”即到2016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个翻番。 “六大战略重点”即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城市、构建大枢纽、繁荣大文化、推进大开放、改善大民生。 泸州市市情概况 地理环境 四川省辖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川渝黔滇结合部。地理坐标东经105°08′41″-106°28′,北纬27°39′-29°20′。东西宽121.64千米,南北长181.84千米。东邻重庆、贵州,南界黔、滇,西连宜宾、自贡,北接重庆、内江。辖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幅员面积12243平方千米。 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北低南高。北部为河谷、低中丘陵,平坝连片,为鱼米之乡。南部连接云贵高原、属大娄山北麓,为低山,河流深切,河谷陡峭,森林矿产资源丰富。海拔高度240-520米。 合江县九层岩长江江面海拔203米,为最低点。叙永县罗汉林羊子湾梁子主峰海拔1902米,为最高点。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北部为准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南部山区气候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气候之分,具有山区立体气候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7.1℃-18.5℃,年平均降雨量748.4-1184.2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无霜期300-358天。土地肥饶,物产富庶。具有春荣夏艳秋实冬秀的江南特色。 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境内,沱江、永宁河、赤水河、濑溪河、龙溪河等交织成网。境内长江航道133千米,入境水量2420.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2691亿立方米。近30年,长江最高洪水位18.86米。 历史沿革 泸州市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夏、商时属梁州之域。周代属巴国辖地。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春惠文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辖有包括泸州在内的大片土地。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犍为郡,领江阳县。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阳郡。西晋仍置江阳郡。南朝刘宋、齐置东江阳郡,萧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年)建置泸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升为泸州总管府。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为泸州,三年(620年)置总管府,四年(621年)升为都督府。北宋泸州泸川郡置泸川军节度,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抚使。宋、元之际,蒙古军入蜀,泸州城先后迁治于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碛、

南昌市市情概况介绍

南昌市市情概况介绍 ?概况介绍 南昌与武汉、长沙的相对位置 南昌市行政区划:仍在调整变化 备注:南昌市下辖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等四个县,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湾里区等5个区,以及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北区)、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和红谷滩新区。 南昌市省外、省内交通示意图 三、2013年南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指标计划执行情况以及2014年计划完成 25152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3602元。四大收入来源中,人均工资收入为16137元,月

均约1345元。总体上,南昌的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更趋优化。去年南昌市民人均消费支出16450元,家庭用品、教育文化、居住等支出增长较快,而食品、交通和通讯方面的支出增长不大。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通过健身、休闲娱乐和外出观光来丰富生活,带动文化娱乐消费大幅增长。调查数据显示,去年南昌市民文化娱乐人均支出1120元,同比增长两成,其中文化娱乐服务、团体旅游、健身活动的支出增幅在三成及以上。 据核算,2013年GDP超500亿元县区1个,为南昌县,完成500.06亿元;超过400亿元县区3个,为青山湖区、西湖区、东湖区,分别完成444.52亿元、406.30亿元、404.13亿元。尤其要指出的是,2013年南昌市商贸业蓬勃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67亿元,增长13.5%,恒茂梦时代广场、南昌华南城一期、世贸广场等综合体相继开业;旅游业持续活跃,实现旅游总收入253亿元,增长25.2%,接待国内外游客3171.4万人次,增长25%。 预计通过三年的努力,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性创意中心、区域性消费中心和区域性营运中心等五个区域性服务中心;商贸、物流、金融、文化和总部经济五大产业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000亿元;服务业三年累计投资达到6000亿元;服务业营业收入到2016年达到8000亿元。用活用好我市已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商业特色街及老字号发展的政策等。重点实施南昌国际博览中心、九龙湖万达文化旅游产业城、江西银燕昌西南物流中心、天虹华中区总部大厦等一批大型现代服务业项目。 四、南昌商业概况 南昌市属于中部内陆城市,由于受地理位置与观念的制约,南昌的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沿海与周边城市,特别是新兴的行业如IT、金融、服务、房地产、商业等领域明显滞后。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快实施沿长江开发战略、大京九铁路的全线贯通(南昌市是京九线上唯一的省会城市),南昌市的经济发展形成强大的动力,产业结构调整日益完善,形成新的发展机遇。 1、南昌商业宏观环境 A、近年南昌GDP 南昌宏观经济近年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GDP逐年增长,经济动力强劲,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环境。 B、南昌人口 南昌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人口持续出现净流入,常住人口稳步增长,人口密集度提高,消费潜力不断增长。 C、产业结构

内蒙古自治区区情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区情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北部边疆,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8。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直线距离1700公里。全区总人口2413.7万,由蒙古、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多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1880.1万、蒙古族436.7万、其他少数民族96.9万。全区辖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3盟9市和满洲里、二连浩特2个计划单列市,共101个旗县(市、区),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族、莫力达瓦达斡尔族3个自治旗。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许多资源储量大且开发条件好。全区人均耕地面积、草原和森林面积均居全国第一位。在世界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内蒙古就有135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83种,储量居全国前3位的28种,居首位的5种。特别是稀土储量居世界首位,煤炭储量7016亿吨、居全国第一,天然气储量6432亿立方米,预计远景储量4.2万亿立方米,金银等10种有色金属资源储量2539万

吨,可利用风能总功率1.5亿千瓦。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内蒙古自治区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产业基地、能源和原材料产业基地、稀土科研与生产基地。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北部边疆,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北通道,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200公里,有满洲里、二连浩特等18个陆路口岸,其中满洲里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年过货能力2400多万吨,二连浩特口岸年过货能力560多万吨。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行政区,毗邻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8个省区,可以同东北、华北、西北三个经济区进行广泛的经济技术协作,既是津京和环渤海地区的腹地,又是华北沟通大西北的经济通道,具有北开南联、承东接西的区位优势。 内蒙古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独特的旅游胜景。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富饶美丽。大兴安岭的林海风光,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蒙古族歌舞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赛马、摔跤、射箭被视为蒙古族的“男儿三技”,蜚声中外。传统的那达慕常常让中外游客如痴如醉。名胜古迹众多。如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大召、昭君

防城港市防城区区情简介

防城区情简介 【区情概况】防城位于广西南部,东与钦州市相邻,南濒北部湾,西与越南广宁省的平辽、广河、海宁等三县接壤,北靠十万大山。前身是防城各族自治县,1993年5月,设立地级防城港市后撤县设区,行政区域总面积242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9%;海岸线长138公里,陆地边境线(直线)长61.8公里,是广西唯一沿海沿边的县级区;辖10个乡镇,占全市24个乡镇和2个办事处的38.4%;2010年末全区总人口41.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7.9%;全区农业人口26.6万人,占全市的40.2%;聚居着汉、壮、瑶、京等1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7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5.7%。 2010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亿元大关,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0亿元大关,五年来年均增长52.6%;财政收入突破6亿元大关,连续四年财政收入年纯增超亿元;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45元,两项指标均高于自治区、全国的平均水平。 2011年上半年,全区各项重要指标均达到10%的增长速度。其中,全区生产总值35.08亿元,同比增长12.1%;财政收入3.7亿元,同比增长17.8%;固定资产投资40.95亿元,同比增长25.6%;全部工业总产值42.71亿元,同比增长3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3亿元,同比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02元,同比增长10.2%;农民人均期内现金收入3266元,同比增长19.3%。

【自然环境】防城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型海洋性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热雨同季,气候湿润,年平均气温22.1℃,年平均日照时数1561.3小时,年平均降雨量2822.9毫米,相对湿度82%,无霜期350天以上。境内河流众多,较大的河流有北仑河、防城江和茅岭江,地表水全部达到III类水质标准,大部分优于II类水质标准,部分优于I类水质标准,空气指数达到一级标准。 【人文环境】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科教、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门类齐全。现有科技情报所、农科所、水产研究所、水产技术推广站等科研机构13家;有各类学校244所;有博物馆1个、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艺术团体7个;有卫星电视地面站3个;有卫生机构191个。有端午节民间龙舟赛、群众歌咏比赛、?三月三?、?三月四?、?七月七?和?采茶戏?、?盘王节?、?阿宝节?、?金花茶节?等民间传统文化品牌。 【投资优势】防城区地理位置特殊,资源禀赋突出,开发前景广阔,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投资优势。 ——区位优势。背靠十万大山,面向北部湾,东接钦州市,南靠防城港,西邻越南,北连南宁市,处于中国与东盟的海、陆结合部,是全国唯一既沿边又沿海的市辖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大西南地区出海出边最便捷的通道口之一。东南至防城港仅21公里,东北离钦州市区40公里,西北距南宁146公里,均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相通,南离东兴市近60公里,有二级公路相通。 ——资源优势。矿产资源、水资源、海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方面,有花岗岩、锰矿、钛矿、莹石矿等20多种矿石,其中花岗岩储量达1000亿立方米以上。水资源方面,辖区内河流众多,其中防城江贯穿区内两乡三镇(扶隆乡、江山乡、大录镇、华石镇、防城镇);全区最长的河流北仑河流经边境全线。辖区内现有大、中、小型水库67座,其中大型水库有库容量1.032亿立方米的小峰水库,中型水库有库容量2390万立方米的白牙水库、库容量1300万立方米的三坡水库和库容量1200万立方米的小陶水库等3座。海产资源方面,全区拥有10米等深线以内可供开发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27.74万亩,目前仅开发利用7万亩。海水养殖主要有对虾、珍

敦化市市情概况

敦化市市情概况 一、自然概况 敦化市幅员面积11957平方公里,是全省区域面积最大的县级市,辖1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境内有1家上市公司(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大森工企业(敦化林业局、黄泥河林业局、大石头林业局)和1个军工企业(3305工厂),总人口48万。概括地讲,敦化主要有四个方面特点:一是历史悠久。敦化素有“千年古都百年县”之称。公元698年,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在此建都,号称震国;公元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始称渤海国;作为清皇室发祥地,这里曾被封禁200年,1881年设治立县,定名为敦化;1958年由省辖县划归延边州,1985年撤县设市。二是区位优越。敦化幅接吉黑两省四区九县市,是长吉图先导区的中心节点,在吉林省东部处于“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地位。三是交通便捷。长图铁路、长珲高速公路和201、302国道贯穿全境,可直通大连、丹东、珲春、绥芬河等口岸。未来几年,随着鹤大高速公路、吉珲高速铁路、东京城经敦化至白河铁路、敦化至五常公路等重点交通项目的建成,将有三条铁路、两条高速公路、三条国道在我市交汇,形成“四纵四横”放射性的交通网络。四是资源富集。敦化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84.9%,设有雁鸣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已探明铁、钼、煤、金等矿产资源37种,占延边州已发现矿种的42.5%;境内水域总面积1万多

公顷,水能蕴藏量35万千瓦,高山风电理论装机容量200万千瓦,是全省水能、风能极具开发潜力的县市之一;境内有世界最大尼众道场正觉寺、世界最高释迦牟尼青铜坐佛金鼎大佛,拥有渤海古墓群和渤海震国第一城东牟山等国家级文物保护景观。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们按照“三化”统筹推进,深入实施“三动”战略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项目突破、产业振兴、开放带动、创新引领”战略,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0亿元,同比增长20%;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3.06亿元,同比增长3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5亿元,同比增长36%;农村经济总收入、全口径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54.9亿元、208亿元、64.6亿元和1.5亿美元,增幅均在2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并进,荣获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等28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敦化市基层组织建设概况 敦化市现有党的基层组织1204个,其中基层党委51个,党总支57个,党支部1098个。辖16个乡镇,4个街道,共有299个村级党组织和19个社区党组织。全市共有党员22247名,其中

陕西省情+地情市情

综合介绍 【位置面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东经105°29′-111°15′, 北纬31°42′-39°35′之间。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全省总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 【地貌】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气候】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

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省年平均气温13.7℃,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1月平均气温-11℃-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极端最高气温42.8℃。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人口统计】 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比上年增加人口14万人,其中男性1933.9万人,占51.41%;女性人口1828.1万人,占48.59%,性别比为105.79(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38.64万人,出生率为10.29‰;死亡人口23.32万人,死亡率为6.21‰。城镇人口1583.8万人,占42.1%;乡村人口2178.2万人,占57.9%。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7.75%,15-64岁人口占73.28%,65岁及以上人口占8.97%。 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回升,自然增长率为4.08‰。 【民族分布与人口比例】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陕西省共有54个民族,总人口为35365072人,其中汉族35188693人,占总人口的99.5%,少数民族为176379人,占总人口的0.5%。陕西省的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和杨凌示范区少数民族人口占

肃州区区情介绍

肃州区区情 肃州区是酒泉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3386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人。肃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中段,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置郡以来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连接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区的通衢重镇,周边与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国最早的石油基地玉门油田、国家重要的核工业基地四0四厂、驰名中外的中国西部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北最大的钢铁基地酒泉钢铁公司鼎足相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肃州区委、区政府抢抓机遇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亿元,财政收入2.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1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35元。 历史文化悠久。肃州区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神农和五帝之一的颛顼辖地,九州之一的古雍州西界。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北凉国曾在这里建都,其后诸多朝代均以此处为省州府地。肃州建置沿革历史悠久。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设置禄福县,西晋改为福禄县,隋代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始置肃州,民国设酒泉县。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2日成立酒泉县人民政府。1959年,酒泉、金塔两县合并建立酒泉市(地级),1961撤消地级市改为县级市,恢复金塔县。1964年11月撤市改县,1985年撤县建市。2002年9月,撤消县级酒泉市,设立肃州区。古往今来,在肃州这片神奇的沃土上,西域文化与华夏文明相交汇,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融合,历史神韵与现代文明相辉映,孕育了别具一格的特色和魅力,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肃州名胜古迹富集,境内分布着280多处独具魅力的西部文化胜迹,全国独一无二的汉、晋、唐古墓群就达184处,以钟鼓楼、玉皇阁、古酒泉、壁画墓、长城烽燧和汉晋墓葬群等为主体的古代文化艺术群体,联结天下雄关--嘉峪关和世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形成了丝路文化的独特风格,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古道驼铃、清泉绿州、祁连雪峰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了粗犷、雄浑的西部风光画卷,是中外旅游观光之胜地。 地理位置独特。肃州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南依祁连山,北枕古长城,东接金张掖,西连嘉峪关,自古就是"诸夷入贡之要道,河西保障之襟喉;东西通衢之要冲,军事边防之重镇"。全境东西长104公里,南北宽84公里。全区辖7镇8乡,总人口36万人,有汉、回、裕固等15个民族。 肃州地处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交汇之处,是甘肃、青海、新疆和内蒙古切合点上的次区域中心,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中转站,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誉为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上的"金三角"。 祁连山脉与合黎山脉南北相夹,形成了著名的酒泉盆地。盆地内戈壁、绿州、河流、湖汊相互交织,属于大西北典型的戈壁绿州地貌。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奇丽的地貌特征,使肃州成为中国西部一块大有可为的地方和充满神奇魅力与无限生机的热土。 物产资源丰富。肃州地域辽阔,土层深厚,水利光热资源丰富,发源于祁连山的11条河流灌溉着63万亩肥沃的土地。这里盛产小麦、玉米、豆类、水果、蔬菜等优质农作物190多个品种,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糖料生产基地、全国第一大对外制种基地和洋葱生产集散中心。目前已建成20多万亩农作物制种基地,年产种子6500万公斤,与美国、荷兰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作物种子生产关系。运用国家科技成果培育成功的特产水果--"酒锦王"

郑州高新区区情简介

郑州高新区区情简介 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郑州高新区)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郑州地处中华腹地,史谓“天地之中”,古称商都,今为绿城。郑州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电力、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是全国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网中唯一的“双十字”中心。未来五年,郑州市将抢抓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三大国家战略历史机遇,以国际商都建设为统揽,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郑州高新区始建于1988年,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高新区位于郑州市中心城区西北部,是郑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域。全区管辖面积9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0万,下辖5个办事处、39个行政村、10个社区。建区以来,在国家科技部、河南省和郑州市的坚强领导和全力支持下,经过28年的艰苦创业,已初步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支撑服务体系完善、支柱产业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文明新城区。先后于1993、1998、2003、2008、2012年五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2009年3月,经科技部批准,进入首批四家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行列;2009年7月,被中组部批准为河南唯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13年5月,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最新综合排名第16名,科技创新能力排名第10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排名第8名。 区域交通条件优越。西三环、西四环、化工路、科学大道穿区而过,北倚连霍高速公路,西临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距郑 - 1 -

州火车站约12公里,距新郑国际机场仅30公里。 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区内集聚了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1个国家级工程中心、8个部属研究院、31个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和517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以及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4所知名高校。全区各类科技人才5万余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6500余人,其中市级以上创新型科技团队116个,市级以上科技创新杰出人才101人,驻区院士12人,科技人才密度居全省之首。 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围绕北斗云谷·千亿科技城建设,已经确立了北斗导航与遥感产业、信息技术应用产业、科技服务业“三驾马车”的产业发展格局。坚持“一区多园”战略,形成了电子商务产业园、大学科技园、创业中心等一批产值超百亿的园区,新谋划的新三板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已开工建设。新兴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已集聚了全省70%以上的骨干软件企业和85%以上的动漫企业、网络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上市服务机制完善,目前已助推11家公司上市,占全省的1/10; 51家企业新三板挂牌, 约占全省的1/3。新三板挂牌企业数全国高新区第4,仅次于中关村、上海张江和武汉东湖。 城区发展日新月异。围绕“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目标,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交通道路、生态廊道、生态水系、供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均较为完备;生活配套设施齐全,中小学教育资源全省领先,集聚了郑州外国语学校、郑州中学、郑州枫杨外国语学校等知名中小学。全域城市化目标快速推进,已经完成了全区全部39个行政村中38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约3600万平 - 2 -

咸阳市简要市情数据资料13页

咸阳市简要市情及有关数据资料 一、咸阳概况 1、地理位置及人口:咸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东连陕西省会西安,西临宝鸡和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北接甘肃,南望秦岭,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是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全市辖1市2区10县,169个乡镇,3707个行政村,总面积10196.4平方公里,市区建成面积45平方公里,在建面积42平方公里(沣河新区)。总人口489.8万,市区人口82万。 2、气候:全辖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0℃,无霜期为218天,多年平均降雪初终间日数为111天,最大积雪深度为15cm (1992年3月2日)。最大冻土深度为30cm(1977年1月)。日平均气温≥0℃的天数为285天,≥5℃的天数为240天,≥10℃的天数为192天,≥20℃的天数为90天,≥35℃的天数为2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530.8mm,降水最多的年份年降水可达847.3mm(1983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年降水仅为255.2mm(1977年)。年平均风力2-3级,平均风速3米/秒。2005年我市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295天。 3、历史:咸阳历史悠久,是与古罗马同时代的世界文明古城。咸阳建城史长达2370多年。战国末期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称帝建都铸鼎,使咸阳成为华夏当之无愧的第一帝都。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一代女皇武则天和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的乾陵,是绵延百里的27座金字塔般的大型帝王陵寝的亮点,也是亟待进一步开发的旅游资源。遍地都是秦砖汉瓦的咸阳,是极为少见的人类文明的富矿区。

4、城市名牌:咸阳是2004中国魅力城市、2005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2006年被评为中国地热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全国中等明星城市、首批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综合治理优秀地级市,连续11年被评为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 5、工业:咸阳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总量大,潜力强。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居陕西省第二,是西北地区第四大工业城市,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7%。全市已形成能化、电子、装备、食品、纺织、医药、建材七大支柱产业。全市规模工业实现产值356亿元,七大支柱产业产值占98%,股份制等非公有工业产值占54%。工业产品多样,现已发展到100大类上千个品种,共有“陕西省名牌产品”54个,先后有彩色显像管、偏转线圈、履铜板、喷气织机等几十种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工业化的总体思路指导下,咸阳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工业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招商工业项目的顺利实施等因素形成了工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6、农业:咸阳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农业始祖后稷就在我市的武功县一带“教民稼稻”,“树艺五谷”。咸阳的农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下五千余年。目前常用耕地面积37万公顷,水果耕种面积18万公顷,粮食作物年产199.9万吨。近年来,通过优化主要农产品区域布局,已初步形成了粮食、水果、畜牧、蔬菜四大支柱产业,是中国西北地区最早的国家级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市。按照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我市分为南部和北部两个不同区域。南部为渭河盆地,土肥水丰,渠井双灌,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称,为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北部为黄

龙岩市情介绍

地理 承接沿海拓展腹地 龙岩与泉州、漳州两市接壤,距厦门仅142公里,是离厦门最近的内陆邻海城市,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腹地的交通枢纽与重要通道。 1个机场、4条高速公路、4条铁路、8条国省道为主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实现龙岩市与全省、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区交通主干线的全面对接。预计2011年年底建成通车的龙厦高铁,将进一步拉近龙岩与厦门、泉州、漳州的空间距离,实现“一小时通勤圈”。 龙岩作为承接沿海、拓展腹地的枢纽城市,对厦泉漳沿海城市的延伸发展作用明显。尤其是连接在京广线上的赣龙厦铁路通车后,通过龙岩的转换,沿海城市可以通过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更好地向内陆发展,寻找更多商机。 龙岩作为一个山区地市,土地和资源优势明显,为厦门等沿海城市产业转换,提供了空间上的保障;龙岩也可以依托沿海城市,加强对台交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 为融入厦泉漳大都市区夯实基础 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为龙岩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赢得良好先机。龙岩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为融入厦泉漳大都市区夯实了基础。 近年来,龙岩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过去五年,全市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实现翻番,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了23%。 龙岩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重点支柱产业不断壮大。重点发展机械、钢铁、铜等十个产业,重点培育医药化工、电子信息和现代物流三个产业,使得龙岩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连续七年位居全省第一。 另外,龙岩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把闽粤赣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对外开放优势,对外贸易成果丰硕,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新的形势下,龙岩市将“主动融入厦漳泉大都市区”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经济强市、构建和谐龙岩的重要战略举措,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目前,龙岩已经初步构建起以百亿产业、百亿园区和一批领军企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以机场、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为骨架的立体交通体系,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县域城市和小城镇的三级城市体系。这些都为龙岩融入厦漳泉大都市区提供了经济保障。

银川西夏区区情概要

西夏区区情概况 银川市西夏区地处银川平原西部、贺兰山东麓。东以包兰铁路为界,西至贺兰山中轴线,南邻永宁县,北接贺兰县。现辖两镇、6个街道办事处,共有16个行政村,48个居委会, 总人口约27万.总面积987.2平方公里。 西夏区地貌从西向东为贺兰山山地及洪水冲积平原和部分黄河冲积平原,辖区有耕地168700亩。平均海拔1100—1200米,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8.3—8.6℃,年降水量在20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间为3000小时左右。无霜期160天。 西夏区地下水资源丰富,电力资源充足。贺兰山蕴藏多种矿产,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硅石。磷矿、煤和贺兰石等,是能源矿产、化工原料和建筑材料的主要产地。 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36.3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9.3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67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50元。 全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家,完成总产值76.9亿元。初步形成能源、化工、机电、建材四大支柱产业。银川(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投入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引进入区企业67家,注册资金11.5亿元。 2003年底,全区耕地168700亩,人均耕地约4.2亩,粮食总

产量达到12552吨。 2003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300万元。依托银川市首府城市完善的金融机构,可以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 现有各类非公经济单位9201个,从业人员3.88万人,非公有制企业注册资金16.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9亿元,缴纳税金9008万元,非公经济总量占西夏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现有各类个体工商户8549户,从业人员1.44万人,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0.5亿元。 2003年累计吸收投资总额20.4亿元。 西夏区成立以来,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仅去年拆除临时建筑12.4平方米,配合银川市改造了四条城市主干道,完成“四园一广场”等城市景点工程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完成1800万元,硬化乡村道路3.1公里,建设小集镇排水主管道905米。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境内交通便利,是自治区、银川市的交通枢纽和窗口,银川火车站、联航机场和长途汽车西站设在本区,包兰铁路横贯其中,银新、银西专用线在此与其接轨,并连通辖区各大企业。全区城市程控电话入户率100%,农村为47%。 全区拥有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以及十几个社区文艺团体,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现有各级各类学校92所,在校学生7.37万人,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为99.4%。科研院所21家,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6万人,其中高级1485

山东滨州滨城区区情简介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区情简介 一、滨城区概况 1、区位优越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是滨州市委、市政府驻地,是滨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和鲁北地区物流集散地。版图面积697平方公里,辖一乡、两镇、七个街道办事处,602个村居,户籍人口49万。 滨城区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的主战场,位于环渤海经济圈、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叠加地带,是对接天津滨海新区的“桥头堡”。 2、交通便利 滨城区是国家级公路运输主枢纽城市,是连接京、津、苏的重要通道。青银高速、长深高速、滨德高速、荣乌高速和205、220国道贯穿滨州全境,与在建的济滨东高速共同构成高等级公路框架;胶济铁路横贯南部,滨港铁路北通海港,与即将通车的“德龙烟”铁路和正在建设的“黄大”铁路,形成“丰”字型铁路交通网。滨州海路畅通,市内有滨州港、东风港等多个港口,2013年10月通航的滨州万吨大港与黄骅港隔海相望。通用航空机场、高速公路、干线铁路、海港码头构成四通八达的海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从滨城出发1小时可达济南国际机场,2小时可达天津,

3.5小时可达首都北京和青岛。 3、资源丰富 滨城区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粮棉优质产区,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采油区。土地资源丰厚,拥有大量的规划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和城中村改造腾空存量土地,可满足不同类型的项目需要。水资源充足,黄河横穿境内38.5公里。电力基础设施完备,电网布局合理,供电充足可靠,建成热电站7座,总装机容量35万千瓦,另有2×35万千瓦的大唐热电项目即将建成运营。由于滨州成陆时间早,无论是改造还是回填改造地,在建设周期、施工难度等诸方面都比黄三角其他城市更加优越、成熟,是中国东部地区土地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 4、历史悠久 滨城区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传说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求仙东巡时所筑的秦皇台遗址位于城区东北部;明朝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诞生于此;明清望族,曾出过“一门十二进士”、“父子五翰林”的滨城杜家,享誉天下。区内旅游资源丰富,蒲湖、中海、三河湖、杜氏故居、秦皇台旅游区以及冬枣观光采摘园、黄河生态长廊等景区风景秀丽,传承历史。滨城剪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5、环境优美 滨城区按照“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的总体城市规划,建成了环

巴中市市情概况

巴中市市情概况(2004年版)一、自然生态情况 巴中,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的一颗“闪亮明珠”。地处东经106°20′-107°45′,北纬31°14′-32°44′。幅员面积:12315平方公里。东邻四川达州市,南邻四川南充市,西邻四川广元市,北邻陕西汉中市。 巴中历史悠久。东汉永元年间置汉昌县,北魏置巴州,1913年建巴中县。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鄂豫皖经陕南转战巴山,在此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4万平方公里,拥有23个县。1993年10月28日建巴中地区,1999年12月28日撤地设市。到2003年,巴中置县历史1907年,置郡1795年,置州1480年。 巴中市辖巴州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三县一区。有284个乡、镇,2360个行政村,123个居委会、558个居民小组,14754个村民小组,350万人。 巴中具有适宜的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气象资源:年平均气温16.9℃,1月份平均气温5.2℃,8月份平均气温27.3℃,年平均降雨量1150毫米。 --矿产资源:已发现矿种50种,矿产地500余处,其中大型25处,中型52处。已探明储量的矿产22种,矿产地34处,其中大型2处,中型6处,霞石居全国前5名、属全省第1名。主要矿物有铁矿8544万吨,花岗石远景储量20亿立方米,大理石2亿立方米,白云石1.5亿吨,石灰石25亿吨,霞矿2700万吨,以及石墨、石膏、绿豆岩、钾长石、透辉透闪石、萤石、滑石、蛭石、硫铁矿、磷矿、膨润土和金、银、铜、铅、锌、钴、镍、钨、铀等矿产。尤以花岗石、霞石、石灰石、白云石、铁矿等有很大的开发前景和优势。 --森林资源:有林地面积649.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861.5万亩(未含四旁树折合面积)的75.4%。森林覆盖率38.5%。活立木蓄积2061万立方米。有森林植物100科,293属,821种;有野生动物199种,其中兽类56种,鸟类129种,爬行类14种。建有四川省南阳森林公园,四川省佛头山森林公园,四川省光雾山森林公园等省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省南江大小兰沟自然保护区)1个。 --水利资源:水利资源总量为79.65亿立方米,有大小河流1100多条,水能蕴量为81.2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41.7万千瓦,已开发量仅为4.5356万千瓦。截止2000年底已建成水库409 处,其中,中型水库3处,小一型30处,小二型376处,山平塘23980口,微水工程12.75万处,治理水土流失2070.26平方公里,蓄引提水能力42515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02.13万亩。 --植物资源:有木本植物91科、233属、600余种。特别是光雾山原始森林保存完好,被专家称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巴山水青杠被英国剑桥大学皇家物种协会鉴定为世界稀有树种,列为世界保护树种,是生产各类人造板和家俱的上等优质木材。林副特产品丰富,银耳、香菇、核桃、板栗、银杏、生漆、杜仲、黄柏、厚朴等畅销36个国家和地区,通江县陈河乡被誉为“中国银耳之乡”。林下蕨菜、山露菜等已批量出口日本、新加坡等国。 --动物资源:有野生动物275种,其中兽类51种,鸟类123种,爬行类14种,两栖类11种,鱼类76种。属国家重点濒危、珍稀的野生动物如:梅花鹿、金钱豹、黑熊、麝、猕猴、锦鸡、长尾雉、大鲵等约20余种;属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如赤狐、青麝、豹猫、野猪、小麂等约25种。蛇类对药品开发有重要作用。 --水产资源:境内水域鱼类众多,不但有青、草、鲢、鳙等常规鱼类,而且还有团鱼(学名鳖)、大鲵(俗名娃娃鱼)等珍稀鱼等63种。 二、2003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2003年,面对“非典”疫情给我市带来的影响和百年不遇的洪涝以及严重的山体滑坡等多种自然灾害,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