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进学解赏析

进学解赏析

进学解赏析
进学解赏析

抜地倚天自鸣不平——韩愈《进学解》详解

肖旭

韩愈的《进学解》是古代散文名篇。这篇文章不论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还是语言文字,读起来难度都比较大,所以:(一)必须了解韩愈的生活经历及写这篇文章的背景;(二)必须深入理解像韩愈这样封建社会中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他们对当时社会的切身感受;

(三)还必须了解这篇文章与两汉辞赋的渊源关系,从而把握它在艺术构思、表现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新颖独创之处。

一、韩愈为什么要写《进学解》?

韩愈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后世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从19岁时开始进京求官,开始他的政治生涯,经4次考试,到25岁才中进士。以后他又参加4次隶部博学鸿辞科的考试,都未中选。韩愈求官心切,三次上书宰相,要求仕进,但都没有回音。他只得怀着不遇时之态,离开了长安。经长期的慕僚生活,到贞元18年(802)德宗李适才被朝廷选为“四门博士”,这年他已35岁,距初中进士已有十年之多。第二年(贞元19年)他刚刚升迁为“监察御史”,因关中大旱他写了一篇《论天旱人饥状》为民请命的文章,得罪了当朝权贵,又立即被贬到阳山(今广东境内)当县令,过上了被贬谪的生活。到元和(宪宗李纯)元年(806)他才重新回到长安,拜“国子博士”。国子博士是当时高等学府国子监里面的教书先生。地位不高,无实权,属闲职。元和8年(813)韩愈官运好转出任“职方员外郎”,又因妄议朝政的罪名,降职重新回到国子博士任上,那时他已45岁。

回顾韩愈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他仕途坎坷,大起大落;而几次起落都是由于参与政治、关心时局,对朝政发表意见而遭打击的。这样的经历使他对读书人的遭遇,对人才使用问题非常重视。当然他对朝廷所用非人就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因此,他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著名的论点“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他认为文章著作,往往都是作者自鸣其不幸的产物。《进学解》这篇文章就是自鸣不平的产物。这篇文章就写在元和8年(813),也就是韩愈由“职方员外郎”再度被贬为“国子监博士”的时候。这是他在政治上再次遭到挫折的时期。根据《旧唐书·韩愈传》记载:“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摒除,作《进学解》以自喻。”显然这是韩愈有感于自己的仕途遭遇,而抒发自己遭到贬斥不被重用发牢骚的一篇文章。所谓“自喻”,就是自鸣心计和自我解嘲。

文章题目为什么叫《进学解》?

为什么话题要从“进学”开始呢?“进学”怎样理解?“进学”,增进学问,为使学业有所进矣!但这里“学”包括两方面意思:它既指一般的学业,也可以指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这就是文中所说的“业”与“行”两个方面。另外,韩愈当时的身份是国子监博士,作为老师对学生进行学业和品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是堂堂正正的事,既能让学生接受,也能为其他人所理解。那为什么还要发牢骚呢?他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牢骚不平的呢?

再看“解”,解释。文章题目叫《进学解》,意思是解释增进学业和品德修养问题的意思。其实“解”也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的名称,它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古代无所谓论说文,而属于论说文的文体,当时有的称“论”,如柳宗元的《封建论》,欧阳修的《朋党论》;还有的称“说”,如《捕蛇者说》、《马说》;有的称“议”,如柳宗元的《驳复仇议》;有的称“辩”,如韩愈的《讳辩》;还称作“原”,如韩愈的《原道》、《原毁》等。根据明代徐师曾写的《文体明辨》的解释,“解”这种文体为“解者,释也。因有人疑而解释之也。杨雄始诈《解嘲》,世遂仿之。其文以辨释疑惑,解剥纷难为之,与论、说、议、辨,亦相通焉。”

看来“解”这种文体其所以这样命名,基本意思有二:除了有对某个问题的解释、分析这层意思外,还有辨难、解疑的含义。

就其《进学解》内容而言,可概括为三层:一先写先生解释进学的问题;二写学生对先生的反驳、责难;三由先生自我解嘲式的回答。就在反复解释、辩驳中间,来表达抒发牢骚不平的思想感情。据此,全文亦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开头……无患有司之不公。”是先生从业务学习、品德修养两方面对“进学”进行解释,阐明进学道理,勉励学生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借以引起下文的议论。

“国子先生”,就是国子监的博士先生,这里是韩愈自称,强调自己的老师身份。“太学”,本是汉代学府的最高名称,到唐代已改称“国子监”了。“诸生”,许多学生、一群学生。“立馆下”,立于馆下。这里省略了介词“于”。“馆”,学馆,即学生念书的地方,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课堂。这句意,国子先生早晨来到太学,召采集学生站在学馆下面,教导学生说:“诲之曰:”以下就是先生教育学生的内容,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里讲了进学的内容和途径。注意,“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考”,而是指“独立思考”;“随”与“思”相反,不能解成“随随便便”,可解为“因循敷衍”,即“人云亦云”。这两句意是,业务学习因为勤奋而得以专、精,因为玩乐而难免荒废;品德修养因为独立思考而得以成功,因为人云亦云而难免失败。先生这一教诲并不是泛泛而论,而是韩愈积累了几十年修身自学的实践而得来的甘苦之言,经验之谈。“业精、

行成”的途径别无选择,偷机取巧,走捷径是不行的。我们从道理上来讲,这是完全正确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韩愈这几句话仍可作为我们今天的格言、警句。但统观全文,这几句只是作者用来引起下文的话头,其实际意图是为了向学生分析形势。接着讲“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圣贤”是两个词,“圣”指圣君;“贤”指贤臣。朝廷上有圣君,下有贤臣,所以叫“相逢”、并存的意思。“治具”,法令。“具”,本义工具、器具。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法令者,自治具。”就是该文的出处。即治理国家的工具。“毕张”,全都建立。“拔”,拔掉;“去”,作动词用,“摒除”之意。“拔去”是两个同义词。“凶邪”,凶险邪恶的小人。“俊良”,有才有德的贤人。“登崇”,“登”,动词,解为“提拔”;“崇”形容词,提高。“登崇”,连用,提拔某人,让他登上高位的意思。这几句意是,现在的朝廷,上有圣君,下有贤臣,各项法令都得以实施,凶恶奸邪小人没有容身之地,才德兼优的贤人,才能够得到提拔重用。“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而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以”因而。“名”动词用法,出名,著称。“一艺”,一经。因古代经典有“六经”的说法,“名一艺”,指精通某一种经书,以一种经书而著称。“庸”,通假字,这里是“任用”。“爬、罗、剔、抉”四个动词连用,用来形容非常细心地寻找、发现人才,而生怕人才遗漏。“刮垢”,刮除污垢。“磨光”,磨硒光亮。这四个字用来形容精心的培养、造就人才。“盖有”与“孰云”是两个相同的词。“盖有”两字要连读,指“可能有的某种情况。”“孰云”,谁说。指不可能有的情况。到底什么样的情况?“多而不扬”,一个人博学多才,但并不能被提拔重用。这几句是,只要具备一点长处的人就都被录用了,只要精通一种经书的人,就没有被任用。朝廷不仅细心地搜求人才,并且还对求得的人才尽力加以造就,因此只有水平不够而有被意外选中的情况,谁说因为有人博学多才而反而不被重用提拔的呢!这些话是作者通过对客观形势的解说,从主观努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诲。其结论就是最后两句:“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是说,你们这些学生,在业务学习方面只怕不能精通,不怕用人的官吏不明察;在品德修养方面只怕不能成功,不怕用人的官吏对你们不公平。这段极力颂扬当今圣君贤臣的话,说他们千方百计网罗造就人才有大功大德;说他们又公又明是障眼法,真正用意是方放一个破绽,让学生抓住把柄,当靶子打。说来是堂堂之古,正正是奇,似乎是一番不容辨驳的完全正确的大道理。

第二段是学生对先生“进学”教诲的反驳,提出国子监先生是一位业精行成的人。借学生之口,讥讽执政者贤愚不辨,大材小用,抒发作者不被重用反遭贬斥的愤愤不平。这段文字是全文重点之所在。

“言未既”,先生的话还没说完。“既”,在现代汉语中只有“既然”的意思。文言文中用的是本义,“完了”“终了”。“列”,行列,这里指诸生的行列。意思是,有一个学生在行列中发出笑声,并开始对老师进行反驳。这“笑”字是对老师的嘲笑,是对老师教诲的宏论表示不以为然轻蔑的态度。反驳的第一句话是“先生欺余哉!”先生你是欺骗我们学生啊!这个学生还没开始说理,就对老师的宏论一笔抹倒,彻底否定。“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事”,动词,侍奉。“于兹”,此,这里指到现在。“有年”,不指一年,指多年。看来,这个学生跟着先生学习,至今已有多年了。因此对于先生的立身行事,经历遭遇,了解的非常透彻。所以下面才能对老师说出公正而又全面的评价,而且言之凿凿。学生用什么样的道理来反驳先生呢?很有意思的是,他用先生自己的遭遇来推翻先生教诲学生的道理。先生的结论是“诸生业愚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那先生的“业”是否精,“行”是否成?如果先生的业精、行成,那有司是否明也公呢?韩愈的实际遭遇又如何呢?这里作者用了后抑先扬的手法。所谓“先扬”,是尽力夸张先生的自学、修身非凡造诣。从“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到“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是第一层。所谓“后抑”,即极力突出韩愈一家的悲惨遭遇,即从“然而公不见信于人”到“反教人为!”这是学生反驳先生话的第二层。我们先看学生对先生褒扬,分四小层:

第一小层,学业勤奋。(1)态度认真。“六艺之文”,六经的文章。“百家之编”,诸子百家的著作。我国古代将文章分成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其中“经、子”就是指先秦的儒家经典和诸子之书。这是封建社会一般知识分子的必读书籍。古有“读书明经”“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口不绝吟”,先生嘴里不停地吟诵。“手不停披”,手里不停地翻阅。这两句意是,先生学习态度非常认真。(2)方法得当。“记事者”,记事一类的著作。“要”名词,纲要。“篡言者”,记言一类的著作。先秦散文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以记事为主的,如《春秋》《左传》;一类是以记言为主的,如《论语》《孟子》。我们现在把前者叫“历史散文”,把后者称“诸子散文”。看来这里的“记事者”“篡言者”和上面的“六艺之文”“百家之编”,在概念上是有交叉的,但提出角度不同。这两句意是,先生对记历史事件的著作,读起来善于提纲挈领;对记言、说理的论著深入钻研。这说明先生的学习方法非常得当。(3)广收博储。“贪多”,形容先生广泛阅读,不是贬词。“务得”,务必有所获。“细大”,大小,指读的书不管重要不重要,先生都是广收博采,不是抛弃。这说明先生读书的范围很广。(4)刻苦攻读。“焚膏油以继晷”,类似“夜以继日”。“恒”,常常。“穷年”,终年,一年到头。这两句意是,点起蜡烛,夜以继日,常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这是说先生的学习精神非常可

佳。“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老师在学业方面可以说很勤奋了。显然是对上面的小结。因上面所说的都是有关业务学习的方面。要注意,这小节表扬的话,都是针对第一段里对学生的教诲而发的。先生不是教育学生要“业精于勤荒于嬉”吗?那么先生如此对于学习,可谓勤奋了。

第二小层,理论造诣。继续表扬老师。“觝”,与“抵”相通,排斥意。“攘”,排斥。“觝排”与“攘斥”是一对同义词,都可解为“排斥”。“异端”,指佛老,即佛家、道家。意为,抵制排斥佛家、道家。“苴”,本义是添在鞋里的草,这里与补连用,组成一个动词“填补”的意思。“罅”,本义是丝头,剥茧抽丝,一定要先找到丝头,从而引申为“开头”、起源。又可引申为世代相传的事业。“张皇”,阐发。“幽眇”,奥妙。这句意,填补缺漏,阐发奥妙。“坠绪”,已失传的事业。“茫茫”,用来形容坠绪的。意思是这个事业遗落很久了,茫然难寻了。这“寻坠绪之茫茫”一句,是以韩愈决心恢复儒家正统来自命。他在《原道》里说,我所说的道,不是大家所说的老佛之道也。我说的道,是指上古尧传舜,舜传禹,禹传给汤,汤传给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文武周公又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子,孟子死后,就没有传人了。显然这个“道”就是指与佛老对立的儒家之道。“障百川而东之”,“之”,用作动词,解为“往、去”。意为,挡住满地横流的百川,让它们都向东流去。这是比喻句,说韩愈要使备种各样的思想都归于儒家正统。“回狂澜于既倒”,把已经倾泻出去的污水再收拢回来。比喻韩愈决心挽回儒家失传的是难以收拾的局面。这个小结是从先生的理论造诣方面来对老师夸奖的,是赞扬先生能坚持儒家的立场。对于佛老这样的异端,采取坚决排斥的态度。努力补充,积极阐发儒家思想,继承已经衰微的儒家传统,多方面搜求、引证,就像中流砥柱一样,力挽狂澜,使各家学说都归于儒家一统。“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先生对于儒家的学说,可以称得上是功劳卓著了。

第三小层,著述渊源。追述历代典籍文章对先生的影响,说明先生的文章著述是有渊源的。“沉浸?郁,含英咀华”,这是比喻句,“?郁”,浓厚的香味。“英华”,指美丽花朵。这都是用来比喻对醇厚的古代典籍精心钻研,反复体会着其中的精华。由于老师学有渊源,所以“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书”,指先生的文章,汇编成的书。“满家”,满屋、满室。这句意,老师的文章著作满屋都是。这是夸张说法,就好像说某某老师著作丰富“著作等身”。从“上规姚姒……下逮《庄》《骚》。”是历述先生所学习推崇的古代典籍。“上”,追溯。追溯到最古老的典籍。“规”学习、模仿。“姚姒”,本是古代两位圣贤,是舜、禹的姓。这里是一种代称,代替《尚书》里的《虞书》和《夏书》两部分。这句意为,往上取法内容深广的《虞书》《夏

书》。“周诰殷盘”,“诰”古代官方的文告。“周诰”,指《周书》。“殷”,殷商。殷王盘庚迁都有一篇文诰发表。收在《尚书》中,叫《盘庚篇》。所以“殷盘”指《尚书》中的《商书》。其实这里作者都是分而言之的,他只是为了行文上的变化。“姚姒”“周诰殷盘”都是指《尚书》。我们知道《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典籍。韩愈作为一个志在复古的古文家,他是极力推崇这本书的,所以他形容这本书是“浑浑无涯”,意思是博大精深,无边无际。“浑浑无涯”语出杨雄:“禹夏之书,浑浑耳。”“佶屈聱牙”,佶屈形容文字难认、难懂。聱牙形容语句拗口,难读。这意为,文字艰涩的《大诰》《盘庚》。“《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春秋》这本书是记事的著作,它叙述历史事件非常简单。古文认为一字中,寓有褒贬,称它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即谨严之意。左氏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传》,是对记事简括的《春秋》加以补充、发挥的一部著作。文学性比较强,有虚构的成分,所以称它为“浮夸”,这里是褒词。说《春秋》褒贬谨严,《左传》文字铺张。“《易》奇而法,《诗》正而葩。”《易》,《周易》。里边有所谓八卦,八卦变化可成八八六十四卦。这是上古遗留下来用于占ト的一部书,它用卦词、爻词来推演、推测天道人事的变化。“奇”,变化莫测。《周易》的涵义就是“变易”,变化的意思。这本书虽变化莫测,但仍有章可循,又有一定的法则,故说“奇而法”。对于《诗经》古人用“雅正”来评价,所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无邪”就是“正”。“葩”,本义为花,用来形容《诗经》的文彩很美。所以后人又称《诗经》为《葩诗》。这句意为,《周易》变化而有法则,《诗经》雅正而华美。以上学生列举了《尚书》、《春秋》、《左传》、《周易》、《诗经》等,这些都是先秦时代的重要典籍,所以才成圴韩愈写作古文、诗歌的楷模。“下逮”,往下到。往下继续列举先秦以后的各种著作。《骚》,不仅指屈原的《离骚》,而代指包括《离骚》在内的所有楚辞作品。“太史所录”,指司马迁的《史记》。“子云”,杨雄的别字,汉赋四大家之一。“相如”,司马相如。这是汉代两大辞赋家,他俩写的辞赋各有千秋,异曲同工。古人这样评论说,杨雄的辞赋长于说理,但语言文字方面不大讲究。这就是“异曲同工”的含义。这句说,往下直到《庄子》《楚辞》,以及司马迁的《史记》,杨雄和司马相如的辞赋,虽说作法不同,却是一样的工巧。以上是说,先秦、两汉的诗文赋,都被先生所取法、作模仿,因此学生就从先生的文章方面来加以小结。“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于外矣”。这句涉及到先生文章的两个方面:从内容上说,是非常博大(闳其中),从形式上来说,是十分奔放(肆于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句意为,老师在作文方面,可以说内容博大而文辞奔放了。

第四小层,为人修养。学生继续夸奖说:“少始知学……可谓成矣。”“少”与第三句的“长”相对。意为,先生在年轻时就开始懂得作学问之道,并且敢作敢为,不因循守旧。等到年长以后,更加精通事理,各方面都能处理的恰如其分。这一层就是从为人修养方面来评价老师。所以小结一句是“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先生在做人方面,修养得很完备、很成熟了。

以上是学生从学业、理论、文章、为人等四个方面来褒扬、评价老师的。这四小节层次分明,铺陈全面,读来文气壮盛。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作者是有意用了“扬”的笔法。其作用何在?其实这段“扬”,正是为了下面的“抑”,“褒”正是为了“贬”。这样“先扬后抑”,先褒后贬,在古文章法中有个形象化说法:“蓄势”。写文章犹如有意将水位提得高高的,而一旦将闸门打开,水势由高而下,造成很大冲击力。

第二段是“后抑”,极力突出韩愈一家的悲惨遭遇。作者用“然而”二字一转,文章意思急转直下,简直一落千丈。

(1)写韩愈自己前半生的遭遇。“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两个“见”字,都放在动词前,在文言文中表被动,解为“被”。“公”,指朝廷之上;“私”,指朋友之间。这句意为,然而,老师在朝廷上,不被当权者所信任;在私人关系上又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跋前踬后”,用了《诗经.豳风.狼跋》“前进踩颔下悬肉,后退踩自己尾巴。”的典故,用一头老狼行动不便、进退两难来形容先生艰难的处境。“动辄得咎”,“咎”,灾祸、罪过。指韩愈前半生的坎坷遭遇。这句意为,像老狼一样,进退两难,动不动就招来灾祸。下面具体说老师的经历:“暂为御史……取败几时。”“暂”,短暂。“窜”,放逐。“见”,表现的“现”。大家知道,韩愈在贞元19年(803)升迁为监察御史,由于他为民请命,就在当年冬天,被贬到广东阳山当县令。从元和六年6月他作国子监先生到元和四年6月,升为职方员外郎,正好三年。因国子博士是无实权的闲职,古代称“荣官”。这几句意为,刚刚担任监察御史,马上就被贬到南方。当了三年国子博士,官居闲散又难显治国的才能和政绩。“命与仇谋”,命运老是和我的仇敌相和。或说,命运老是和我做对。“取败”,遭到挫折。“几时”,注意不是疑问语气,而是“不时”“多次”的意思。这里指韩愈多次触犯朝廷,而被贬官的事实。这句意为,命运老是和自己作对,所以接二连三地招致失败。

(2)家境悲惨。韩愈本人既然遭到如此不幸,那他的家境悲惨当然也就可想而知了。“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这两句是互文见义,对举成文。上句虽写儿,下句虽写妻,但解释时要上下贯穿起来。这句意为,无论冬暖还是年丰,他的儿女、妻子都免不了喊冷、唤饿。这“冬暖”“年丰”两词更加强了表达作用。既使在暖和的冬

天,他们这家人还喊冷,即使在丰收年景,他们这家人还唤饥饿。这可以看出韩愈家的衣食困窘。如此贫困的家境,使人磨难也摧人衰老。虽然韩愈写这文章时只到中年(45岁),但他的形象已是“头童齿豁”,毛发稀少,齿牙动摇了。这对早衰的韩愈是非常伤感的,他36岁时就掉了牙,他还写了一首《齿落》的诗,记载这件事。“竟死”,至到死为止。“何裨”怎样也无法补救、改变这样一种困窘的状况。这段对老师的遭遇、全家的境况的描写,作者用了近于漫画式的、夸张的笔法,虽然写时只是寥寥数笔,略加勾勒,但写的却非常生动、传神。真是悲惨、可怜至极。这样就使上面学生对老师无以附加的颂扬和这层学生对老师的穷形尽相的贬意,形成鲜明对照,从而自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你不想想自己的处境,反而教导我们也向你学习,重蹈你的复辙,这不是太荒谬了吗?这里作者用的是含蓄的反问句,好像是对老师的无情的嘲讽,但聪明的读者一看就知道,学生嘲讽的真正对象并不是老师。

我们回顾一下,第一段老师曾这样教导学生分析形势,“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抜去凶邪,登崇俊良……孰云多而不扬?”似乎朝廷已经做到了唯才是举,无疑问了。那老师既然学业又精,品行又成,为什么还会落到如此悲惨命运呢?前后一比较,先生第一段关于“进学”的大道理,就不攻自破了。原来大好形势只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景。先生在第一段教导学生所得出的结论,“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公。”和这里的结尾是针锋相对的。那第二段中学生对老师的反驳的言外之意,正好和这结论相反。套用第一段话来说,即“诸生业不患不能精,而患有司之明;行不患不能成,而患有司之不公。”嘲讽、控诉当权者用人的不明不公,这是第二段所要表达的本义之所在。这段借学生之口来自鸣其不平的写作意图,到此可以说达到了,但妙就妙在老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反驳,再次进行辨解,从而使文章主题再次得到升华。这就是文章的第三段.老师针对学生的反驳,自我责备,自我解嘲,剖析事理,申张泄愤,进一步申述自己的主张和胸中的愤慨。“先生曰:吁,子来前!”唉,你到前边来!要对敢于反驳的那个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夫大木之杗……匠氏之工也。”这段是比喻,意思为,木材无论大小、粗细,都各有用处。大的可以做栋梁(杗),小的可以做椽子(桷),有的木料可以做斗拱(欂栌),有的木料可以做短柱(侏儒),有的木料只是些零块碎料,但也有它的用处,可以做门上的门臼(椳)、门柱(闑) 、门栓(店)、门框(楔),大小粗细长短不一的,各种各样的木料,各自用在适宜的地方。“施以成室”,把它们组合起来,造成一栋房子。“匠氏之工也。”工巧能干。这就是木匠的能干之处哇!“玉札丹砂……医师之良也。”这段也是比喻。“玉札”(地榆)、“丹砂”(朱砂)、“赤箭”(天麻)、“青芝”,都是名贵药材,反之“牛溲”(车

前草)、“马勃”、“败鼓之皮”,都是低劣的药材。这些药材无论是贵的还是贱的,但它们也都各有各的用处,医生可以对症而下药。所以无论贵贱,都是“俱收并蓄,得用无遗者”,备用而不加以丢弃,这就是医生的高明之处哇!

以上两个比喻,重点在木材的不同规格,药材的不同等级,说明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处,贵有贵的用处,贱有贱的用处。下面从两个比喻引出作者的正面议论:“登明选公……宰相之方也。”“登明选公”是个难句。从语法上分析,“登”,动词,提拔,省略宾语,即“登人明”。“选”,选拔,省略宾语,即“选人公”。“明”,明察。“公”,公平。即上文的“有司之不公,有司之不明”中的“公、明”。公、明充当“选、登”的补语,因此这里的“登明选公”,是两个动补结构的词组。意思是,提拔人才十分明察,选择人才十分公平。“巧拙”,优劣、贤愚。意为,不管人才有优劣、高低、贤愚之分,都一律加以推荐、选拔。“纡余”,形容人的性格委曲内向。“卓荦”,超绝内向。“妍、杰”,义相近,优秀、杰出。这两句意为,不管性格是刚还是柔,是内向还是外露,都是朝廷有用的人才。“校短量长”,“校”,分析、比较。“量”,衡量。“短、长”,即上文的“贤愚、优劣、刚柔”。人才都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惟器是适”,属特殊句式,词序颠倒,还原为“惟是适器”。“适”,适当安置。“器”,才气、才能。“是”,复指前置。意为,不论怎样才气的人都能够加以适当的安置,充分发挥他的作用。这句为强调语气,把宾语“器”提到动词(适)的前面,用“是”表宾语前置标志。这种句式在现代汉语里还有:“唯利是图”、“唯图利”、“唯你是问”、“唯问你”、“唯命是从”、“唯才是举”等,作者是说能够对不同的人才加以适当的安置、任用。这就是“宰相之方也。”宰相是掌握用人大权的人。“方”,方术、办法。用人之道。

以上“匠氏之工”、“医师之良”、“宰相之方”是三个并列语句,前两层是比喻义,后层是正面义。这就构成了先生为自己解嘲的一个前提,因他的言外之意,自己的才能很有限,不值得被宰相放到重要位置上。

下面又引古文的事为证,作为对自己遭遇解嘲的陪衬。“昔者孟轲好辩……卒志于行。”这说的是孟子的事。意为,过去孟子善于辩论,孔子的学说到了他的手里因此而得到了透彻阐明。他对儒家的功绩可以说很大。但他的一生,车辆的轮子轨迹遍布于天下,辛辛苦苦到处游说,最终在周游列国的路上越来越衰老,终于一事无成。“荀卿守正……废死兰陵。”这说的是荀子的事。“大论是宏”,“大论”属前置宾语。“弘”,动词,即“弘大论”,意为,荀子坚持正道儒家的大道理在他的手里得以发扬光大。他的儒家功绩也可以说很大了。

但最终为逃避谗言来到楚国,被废为平民,最后死于兰陵。下面作者加一个收束,“是土儒者”,这两位大儒。“吐辞”,指两大儒的言论。“举足”,指两大儒的行动。“类、伦”,指同辈人。“绝、离”,超越意。这几句意为,孟子和荀子这两个大儒,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后人的经典、楷模,远远超过了同辈人的水平,高超地进入圣人的境界(优入圣域),但他们在世上的遭遇,又是怎么样呢?这个反问的答案是很清楚的。“他们两人成就卓著,遭遇却不幸”。作者以古论今,为的是陪衬自我解嘲。“今先生学虽勤不繇其统”四句,针对第二段里夸奖老师的四个方面来有意自我贬抑。“繇”,通假“由”,按照的意思。“要”,动词,求得、合乎。“众”,名词,要领、要害。意为,现在我的学业虽然很勤奋,却没有按照一定的系统来进行,我的言论虽然很丰富,却没有真正得到要领,我的文章虽然写的很奇特,却不能够有利于实用,我的品德虽然修善完备,却并没有在众人面前得以显露。“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廩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兹非其幸欤!”这层又是针对第二段里,学生对老师遭遇的嘲讽,有意来自我安慰、自我宽解。“犹且”,尚且、还。古代官吏的收入统称为俸禄,“禄”,用米的形式来支付;“俸”,用钱的形式来支付。所以这里说“俸钱”“廪粟”。“乘马从徒”,“从”,跟随。使动用法,“使……跟从”。“从徒”,让仆人跟随自己。“圣主”,皇帝。“宰臣”,丞相。皇帝和宰相都是掌握用人大权的人。“不加诛”,不把惩罚加到我身上。“不见斥”,不责备我。“见”,这里不表被动。行为“斥”的主语是“宰臣”,而被动者是概念上的宾语“我”,因而作这样的理解“不责备我”。这种用法现代汉语里还有“请勿见笑”(请不要笑我)、“有何见教”(对我有什么教导),这都是动作反加到自己身上的意思。“兹非其幸

欤!”“兹”,此,文这个。总括上述情况。“其”,指先生自己。这几句意为,我还能每年每月得到固定的收入,我的孩子不必下地去耕种,我的老婆不必上机器去织布,我外出可以骑马,后面还有仆人跟随,只要辛辛苦苦地随着世俗常规做事,从古籍旧书里搜集一些前人的言论,不需要改革也不需要创新,而朝廷并不处罚我、责备我,这不是我的幸运吗!

这段话说的委婉曲折,含而不露,实际含有两方面内容:对于作者自己来说,表明了随寓而安,甘居下位这样一种处世态度,自满自足;而对朝廷当权者而言,却是冷嘲热讽。因为“踵常途之役役,窥阵编以盗窃。”这样因循守旧,墨守陈规,随俗而行的人,正是当权者所提倡、所欢迎的。而像韩愈那样喜欢议论朝政,关心国家大事,却是当权者所讨厌的。作者用一种似褒似贬的手法,在貌似自满自足、自宽自解的中间,却表露了对当权者用人不明,选人不公的强烈不满,对自己的处境表示了强烈的怨愤和不平。“动而得谤……欲进其豨苓

也。”“动而得谤”,略有对现状不安的举动就会招来诽谤。“名”,罪名,坏名声。“名亦随之”受诽谤后坏名声也就随之而来了。“投闲置散”,把我安置在闲散的职位上面,就是理所应当的。“若夫”,假如说。作者从反面来假设以下的情况。假如怎么样呢?“商财贿之有亡”假如我盘算俸禄的多少。“计班资之崇庳”,计较职位的高低。“忘己量之所称”,忘记自己才能只和某个职位相称。如第二段学生讽刺老师那样。“指前人之瑕疵”,责备当权者不公不明。“是所谓”,这就等于。后面仍就用两个比喻,呼应第三段开头的“匠士之工”、“医师之良”两个比喻,意为,这就等于责备木匠为什么不用小的木柱来充当大屋梁,也等于责骂医生为什么要用昌阳这种好药来使人延年益寿,而要求去给病人服用豨苓利尿的药。这就是以小来充大,以贱来充贵。

这段是正话反说,其间正面褒扬之语,皆应作反面理解。这是借自我能解嘲的谦逊口气,来揭露当权者用人的不公不明。另外,这样的结尾显得幽默、冷俏、闪烁其辞,实在有无限的感慨包蕴其中,令人深思。

通过以上串讲,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文章思想价值之所在:

首先,这篇文章所议论的内容,涉及到发现、培养、选拔人才的标准、方法问题。他主张用贤去愚,“拔去凶邪,登崇俊良”;还主张唯才是举,“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登明选公,杂进巧拙”。并认为不仅要仔细搜罗人才,还要精心选就人才,“爬罗剔扶,刮垢磨光”,这些都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政治观。同时也涉及到潮廷在用人方面的弊端和当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这些作者也进行了揭露、斥责,“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之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动而得谤,名亦随之”。这种委婉的批评、讽刺,也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不平,这点在当时是有积极进步意义的。

其次,文章也谈到了学习态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法问题。“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必得,细大不捐”。学习内容方面,则要求知古博今,广收博采,存继承的基础上求创新。这些都是韩愈的经验之谈、甘苦之言。就今天而言对我们学习仍有启发意义。

《进学解》在艺术构思、表现方法、语言形式等方面的特点。

一、艺术构思新颖奇特,不落俗套。

韩愈的散文在当时就有人评价“尚奇”,“奇”可指立意之奇,也可指语言新奇。而这篇文章“奇”在构思上。如多读几篇韩?的抒情散文,会发现体会到:抒发不平的可谓尽情渲泄的,如《送孟东野序》;嬉笑怒骂的,如《送李愿归盘谷序》;也有言在此,意在彼的,如《马说》。而《进学解》抒发牢骚不平,则采取了这样一种构思,《古文观止》编者评说:“以怨对无卿之词托之人,自咎自责托之己”,即

采用了正话反说的构思方法。本文共三大段:第一段解释进学的道理,指陈形势,帝得出“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乏不公”的正面道理,只是“障眼法”。从文章结构来说,是为下文树立了一个反面的靶子,而下文则从反面说起。第二段学生进行辩解,尽量推翻“进学”的正面道理。这是作者借学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把自命不凡,怨恨牢骚的意思,借学生之口尽情倾吐,实际得出了有司既“不明”,又“不公”的结论。第三段,先生在自我解嘲,实际上是借题发挥,以谦逊的自慰口气,更深一层的含而不露的发泄牢骚不平。文中正面褒扬之语,皆可从反面思而得之。

对于艺术构思,林纾《韩文研究法》有过这样一段评价,大意是,这篇文章不外乎以自己的才能,借人家之口为之发泄,为之不平。借口责骂,然后自己再自作答词、引用圣贤的遭遇为自己宽解,说到极谦逊的地方憋加显得世道之怪,人情之妄,只有安天乐命而已。他愤怒时像狂风暴雨;他平静时像怀抱水平沙。说:“文章不过是一问一答,而啼笑横生,庄谐间作。文新之狡狯,叹为观止。”意思是作者用非常巧妙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种构思追根溯源,它和汉代辞赋有直接关联。

1、文中让先生和学生相互驳难,这种形式就来自辞赋中常见的主客问答的形式。西汉时辞赋家都有这样的作品,如东方朔的《答客难》,假设某个客,为自己提出驳难,而自己用地位的卑下进行自我安慰。杨雄的《解嘲》也是一篇有感而发,自我解脱的妙文。韩愈继承了汉赋的形式而加以创造,他把“客难己”和“自我解嘲”合二而一。这样,文章内容就连着有两个转折,在师生之间一来一往的相互驳难中,把文意层层引向深入,很园满地表达了文章主题。

2、有意识的吸收了辞赋中常见的形式、技巧,即铺叙、排偶、词藻和文节方面的技巧。使这篇文章形成了与韩愈其它散文同中有异的语言风格。韩愈的说理散文,往往层层解剥,细致流畅,文笔纵横,文字挺拔简练,句式参差长短,常常有意追求文句的变化错落之美。

二、表现手法——“反话正说”。

文章开头称赞“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实际是指责当时社会黑暗腐朽。“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实际是奸邪当道,好人受气。饱学之士、怀抱利器,而无从施展才华。说自己无德无才,安作而食,“圣主不加诛,宰臣不加斥”是幸运,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自己才华很高,却屡次被贬,穷困潦倒。课文中又说:“投闲置散,乃分之宜”,实际上说统治者不公不明。这里没有什么公开的愤怒呐喊,也没悲哀的倾诉,有的只是自满自足,安分守己的语气,但这正是貌似满足的论述之中,却表达出了作者强烈的不平和愤慨。为什么要反话正说?在表达上显得委婉、曲折、含蓄,使文章平添了辛辣砌讽刺意味,韵味深长。同时又回避

了直接指责朝廷和自负自傲、自我夸耀的嫌疑。所以人们认为这种构思和表现手法十分得体。

三、语言形式之美。

《进学解》保留了说理散文这些基本特色,但本文又非常重视整齐之美。他把整齐美寓于参差之中,使二者很好的谐调起来。可从四方面分析:

1、文中采用铺叙手法。如第二段弟子颂扬老师的四个方面,尽量铺张、敷陈,这是辞赋的基本形式特点,而在《进学解》中运用的比较恰如其分,比较好的概括了先生多方面的成就,而没有那种过于堆砌、冗肿的弊病。这种铺叙很接近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

2、大量运用排偶句。句式两两相对,整齐和谐。但在这样句中又注意穿插一些摇曳荡漾变化多端的散句。如第二段夸耀老师的四个小节,全都是对偶句,而每小节的收尾,如“先生之业,可谓勤矣”;“先生之儒,可谓劳矣”;“先生之议,可谓闳其中而肆于外矣”;“先生之为人,可谓成矣。”这都是散文句式。又如写先生悲惨遭遇一段,也都用了整齐的对偶句,结尾一句,“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又有意识的运用了散文句式。再如第三段,基本用的是对偶句,而结尾一句用了又长又曲折的句子,“是所谓洁匠氏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有时作者明明可以写成两句非常工整的对偶句,却有意加以变化,使得它不对偶,如“沉浸?郁,含英咀华”,本可以写成完整的对偶句,即“沉浸?郁,含咀英华”,“沉浸”对“含咀”,“?郁”对“英华”,这杆才土整。现在这样成了奇偶相间,骈散兼行,协调统一,使文章非常富有表现力。所以读起来既保留了散文浑厚流转,自然通畅,又没有赋体那种板滞、呆痴。林纾说:“浓淡疏密相间,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进学解》可称谓辞赋式的一篇散文。

3、语言注意锤炼。正如韩愈自己所言:“务去陈言”,力求创新,创造了不少概括性很强,形象性也很强的词语。如“爬罗剔扶,刮垢磨光,贪多务得,必钩其玄,细大不捐,补苴罅漏,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而既倒,沉浸?郁,含英咀华,同工异曲,佶屈聱牙,动辙得咎,头童齿豁,优入圣域,投闲置散”等等。其中多数已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成语,至今还活在人民的口头。这些词句不是辞赋里那些夸耀才学,堆砌词藻所能比拟的。

4、从音节方面来看,很讲究音律的谐调,通篇押韵,但又灵活多变。如第一段中“张”“良”“光”“扬”押韵,接下来变

“精”“明”“成”“公”押韵。第二段中

“编”“玄”“捐”“年”押韵。下面又变

“老”“眇”“绍”“倒”押韵,再下又转

“华”“家”“涯”“夸”“葩”押韵。“录、曲”押韵,“友、咎”

押韵,“表”“治”“时”“饥”“裨” 押韵。第三段中除一般押韵外,还有韵中套韵的现象,如兩个比喻和一个正面意思连在一起表达时,每小句子“匠氏之工”“医师之良”“宰相之方”,这“工”古音读gang故“工、良、方”也押韵。因全文多次转韵,音节显得回环铿锵,有利于把文章中磊落不平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回肠荡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我们知道,韩愈是一位散文大家,他是极力反对骈俪文的形式主义倾向的,他主张“文以明道”。但他对骈文、包括辞赋的某些技巧也注意吸收,为我所用,在继承中有创造。韩愈的学生孙樵对他的《进学解》做了很高的评价:“拔地倚天,句句欲活”,说这篇文章写的雄健挺拔,灵活多变。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恐怕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作者对辞赋形式的吸收、改造。

《进学解》教案

单元选修(三)唐宋八大家——杂说课题《进学解》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宋八大家散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优秀篇章,影响深远。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唐宋八大家散文的专题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散文这种体裁: PPT:散文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地演变。 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清代散文 2.现代散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散文的范围又趋于缩小。 书本:《唐宋八大家选读》第111-113中的“附录”,了解唐宋八大家的由来。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①论说文,如最有代表性的《师说》、《马说》。②杂文,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③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2.韩愈传世名言:(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2)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3)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4)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7)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8)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三、解题“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德行、品第。“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味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 二、整体感知(一)诵读全文,正音断句 (二)梳理文本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先生训示 第二部分(第2段):虚拟学生诘难。分两层推倒先生的说法:第三部分(第3-5段):先生自责。 三、文本研习下面我们来看一看韩愈是怎样通过对话的形式写别人,来嘲讽自己的失意,借以大发仕途不得意的牢骚的。(基础性问题,由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部质疑,交流解决。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 1.诵读、理解词语——先生训示(1) 2.探讨分析: 【思考1】找出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对我们读书治学非常有启发价值,作者强调了“勤”与“思”的重

中考文言文《进学解》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进学解》全文详细翻译导读:进学解 作者:韩愈 国子先生清晨来到太学,把学生们召集来,站在讲舍之下,训导他们说:“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当今朝廷,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大臣遇合到了一起,规章制度全都建立起来了,它们能铲除奸邪,提拔贤俊,略微有点儿优点的人都会被录用,以一种技艺见称的人都不会被抛弃。仔细地搜罗人才、改变他们的缺点,发扬他们的优点。只有才行不够而侥幸被选拔上来的人,哪里会有学行优长却没有被捉举的人呢?学生们,不要担心选拔人才的人眼睛不亮,只怕你们的学业不能精湛;不要担心他们做不到公平,只怕你们的德行无所成就!”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话还没说完,队列中有个人笑着说:“先生是在欺骗我们吧。学生跟着先生,到今天也有些年了。先生口里就没有停止过吟诵六经之文,手里也不曾停止过翻阅诸子之书,记事的一定给它提出主要内容来,立论的一定勾划出它的奥妙之处来。贪图多得,务求有收获,不论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让它漏掉。太阳下去了,就燃起油

灯,一年到头,永远在那里孜孜不倦地研究。先生对于学业,可以说是够勤奋了吧。抵制排除那些异端邪说,驱除排斥佛家和道家的学说,补充完善儒学理论上的缺陷与不足,阐发光大其深奥隐微的意义,钻研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还要特别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阻止异端邪说,像拦截洪水一样,向东海排去,把将被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先生对于儒家学说,可以说是立了功劳的吧。沉浸在如醇厚美酒般的典籍中,咀嚼品味着它们的菁华,写起文章来,一屋子堆得满满的。上取法于虞、夏之书,那是多么的博大无垠啊,周诰文、殷盘铭,那是多么的曲折拗口啊。《春秋》是多么的谨严,《左传》又是多么的铺张。《易经》奇异而有法则,《诗经》纯正而又华美。下及《庄子》、《离骚》、太史公的《史记》,以及扬雄、司马相如的著述,它们虽然各不相同,美妙精能这一点却都是一样的。先生对于文章,可以说是造诣精深博大而下笔波澜壮阔了吧。先生少年就知道好学,敢作敢为,长大以后,通晓礼义,行为得体。先生对于做人,可以说是很成熟的了吧。可是呢,在官场上不被人所信用,私交上也没人帮助你。你就同狼一样,往前走会踩住自己的颔肉,往后退又要绊着自己的尾巴,一举一动都会招来过错。当了一段时间的御史,又被贬逐到边,远的南方。当了三年的博士,懒懒散散,也没表现出什么政绩。你的运气就像与你有仇似的,早晚总要碰得一败涂地的。冬天天气暖和,你的孩子还要叫冷;年岁本来富饶,你的妻子还要喊饿。头发也光了,牙齿也缺了,你就是死了,又于事何补呢?你不想一想这些,还要来教训人,这是为什么呢?”

韩愈祭十二郎文教案

韩愈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一:《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的新授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 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韩愈简介 1.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 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 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 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

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 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3.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 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和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 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 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和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 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 写下这篇祭文。 4.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 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篇二: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把握典型文言句式。 2.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3.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4.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韩愈《进学解》赏析

韩愈《进学解》赏析 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进学解》以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此种写法古已有之。下面是韩愈《进学解》赏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进学解(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拓展阅读:《进学解》赏析 韩愈《进学解》,旧说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是年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进学,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

进学解(老师)

进学解 班级组名姓名 【前课准备】 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课文,理解文中语句,勾画疑难点。 2、用二十分钟左右,C层同学完成自主学习部分,A、B层在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上思考合作题目,并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业,及时上交。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理解句意、文意。 2. 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对话过程: 【知识链接】: 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自主对话 【生本对话】 1.辨明词义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随俗)。 占(具备)小善者率(都)以录 名一艺者无不庸(被任用)。 爬(梳理、整治)罗(搜罗)剔抉(选择),刮(改变)垢(缺点)磨光。 诸生业患(担心)不能精,无患有司(选拔人才的官员)之不明(明察)。 言未既(结束)。 手不停披(翻阅)于百家之编(诸子之书)。 记事者必提(概括)其要(纲要),纂言者必钩(探索)其玄(深奥的道理)。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舍弃)。 焚膏油以继晷(guǐ,日影),恒兀兀(劳累的样子)以穷(尽)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攘(驱除)斥佛老,补苴(jū,名词作动词,填补)罅(xià,裂缝)漏(缺漏),张皇(阐发)幽(深奥)眇(miǎo,微小)。 寻(钻研)坠绪(消沉不振的儒学)之茫茫,独旁搜(发掘)而远绍(继承)。 障(阻止,拦截)百川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之(流到海),回(挽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劳(立功劳)矣。 沉浸醲(nóng,醇厚)郁,含(品味)英咀(jǔ,咀嚼)华,作(写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取法)姚、姒(sì),浑浑无涯。 佶屈(jí,曲折)聱牙(áo,拗口)。 少始知(懂得)学,勇于敢为(实践)。 长(成年后)通于方(礼法),左右具宜(得体)。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完美、成熟)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踩)前踬(zhì,绊倒)后,动辄得咎。

初三语文知识竞赛试题1

初三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一、语言运用(20分) 1、许多广告词借用了成语、熟语,取谐音换新义,朗朗上口,但却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陷阱,请识别下面广告词中的陷阱,并将其还原,写在后面的括号内。4分例:空调机——完美无夏(瑕) A 淋浴器——随心所浴 ( ) B.咳嗽药——咳不容缓( ) C.洗衣机——爱不湿手 ( ) D.蚊香——默默无 蚊 ( ) 2、对文言语句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意思是,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意思是,虽然驾着风奔跑,也没有这样快。 D.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意思是,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的美景。 3、下列流行歌曲的歌词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村里的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小芳》) B、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还有珠穆朗玛是最高的山坡。(《大中国》) C、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D、放心着你的沉默,去说服明天的命运。(《牵手》) 4、数字猜成语: 1256789() 9寸+1寸=1尺() 5、《史记》中的“世家”是给什么人作的传?() A、皇帝 B、诸侯王 C、贵族 D、重臣

6、古代小说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女性之美,其中“闭月”是指: A王昭君 B、杨玉环 C、貂蝉D、西施 E、赵飞燕() 7、以下哪件事是《水浒》中梁山好汉武松所为?() A、倒拨垂杨柳 B、汴京城卖刀 C、醉打蒋门神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请问,我国对清明节有多种的称呼,下列哪一种不是?() A、鬼节 B、死节 C、冥节 D、聪明节 E、寒食节 9、“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这是儿女们送给老人的生日礼物,请问这位老人的年龄是: 10默写 (1)三人行,。(《论语》) (2)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其中 “ , ”两句以花喻雪,新奇传神,成为传诵千古的咏雪名句。 (4)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含蓄地否定世俗社会和官场生活,表达自己向往自然的高洁情怀的句子 是 。 (5)写出古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两个名 句 。 二、文言文阅读(7分)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①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②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注:①铛臼:烹茶的工具。②伏谒:拜见。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进学解读后感

《进学解》读后感 《进学解》是韩愈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3)写的一篇散文。“进学”就是通过勤奋和深思达到“业精”和“行成”的境地。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这篇文章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以下围绕读书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 一、读书的目的 这篇文章在读书的目的上,列出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是“笑于列者”的看法,读书也难免一事无成;另一种是韩愈的观点,“进学”方可“业精”“行成”。今天离韩愈说处的时代已经过去1200年了,但是对于读书,拿“能否当官、挣钱”来衡量其功用的人,仍不在少数。当时,社会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崇尚科学文化的,因此,无论他人怎么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责任,我们必须用“进学”来促进“业精”“行成”,从而提高自身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事实上,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特级教师窦桂梅只有中师的文化程度,为了提高自身的水平,她博览群书,是书籍提高了她的理论水平,是书籍改变了她解读文本的角度,是书籍提升了她研读文本的深度,因此,她的课堂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受到了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的赞赏。纵观当今的教育名流,哪一个不是从书籍中广泛吸取营养,从而高屋建瓴的?著名特级教师张光璎说得好:“优秀教师今天的精彩后面,是广读博览+辛勤耕耘+独立思考+汗水泪水,是多年的‘厚积’换来今天的‘薄发’……我们要时时想到教师自己就是一本书,力求使这本书有深度和广度,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没有荒漠,而是一片滋养学生的绿洲。” 二、读书的境界 本文体现读书的境界主要有两种:1、豁达的境界;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韩愈虽屡遭挫折,但是他笑看风云,从文字中,我们丝毫看不出他的沮丧和颓废,有的只是一览众山小的气概。 2、愉悦的境界;有人总爱把刻苦读书说得那么艰辛,其实,在读书读到出神入化的读者那里,读书自有无穷的乐趣。我知道,我国的外交家李肇星出生山东胶南平民家庭,生活穷苦,但是他却以读书为乐,为了读书,他可以每天往返十余里跑到西山读书避免他人的干扰;为了读书,他常常忘记吃饭;为了读书,他爬到院子里的大树上,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不下来,母亲便把地瓜和水用篮子吊到树上……这些,你能说读书是受罪嘛?如果是,我们希望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这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三、读书的方法 ??? 本文所显示的读书方法,可以归纳为四种:反复吟诵、广泛涉猎、钩玄提要、联系实际。反复吟诵就是“口不绝吟”,尤其是对于经典作品,常常是在默读之中发现有会意之处,不觉朗朗成诵,甚至于摇头晃脑,忘情地、投入地反复诵读,这时,才有可能深入其中。广泛涉猎就是博览群书,如果说广泛涉猎是浏览的话,那么,钩玄提要就是精读,即抓住要点,得其精髓。在读书时,既要和书中的圣贤对话,更要联系自己和实际。韩愈广读“六经”“百家”,在“口不绝吟”“手不停批”之中,接通上古与近代,联系当前与自身,以先贤大使指导自己的学业与品行,并且不断地用先贤的言行来比照自己。在这种对话中,终至自身“业精”“行成”,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我觉得这四种方法对于读书十分有效,时光虽经历了一千多年,当时它们仍是当今读书人采用的好方法。 ??? 作家陈荣力写了一段很好的话愿与大家共享:“置身于喧嚣和利益的社会,我们一方面日渐浮躁,另一方面又常常陷于莫名的孤独。生存状态中的孤独是软弱空虚和无奈的,而惟有读书中的孤独才是充实自由和有力的,洋溢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能享受这种孤独,珍惜这种孤独,或许也是读书的境界之一,人生的境界之一。”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以热爱祖国为荣,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难点: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学情分析: 对于初二学生来讲,一些历史人物,他们比较熟悉。怎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成为本课的重点。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裁剪得体,语言生动凝练,感情充沛,可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认识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1、我国文学史上有两位大家:闻一多,臧克家,我们同学当中,有知道的吗? 屏幕出示图片学生介绍。(介绍不全的,教师可补充。) (如:闻一多是五四运动以来知识分子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一二·一”惨案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直到牺牲生命。)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臧克家介绍老师闻一多的散文,共同探讨闻一多的人生。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臧克家、闻一多 臧克家(1905.10.8~2004.2.5),汉族。山东潍坊市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汉族,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2、正音: 弥mí锲qiè兀wù沥lì函[hán] 衙[yá] 赫hè迥jiǒng 窥kuī楷kǎi 地壳(qiào )宝藏(zàng)无暇xiá)硕果(shuò)澎湃(péng pài ) 校补( jiào)锲而不舍(qiè)慷慨淋漓( kāng kǎi )沥尽心血(lì) 目不窥园(kuī)兀兀穷年( wù)群蚁排衙(yá)赫然而出(hè) 迥乎不同( jiǒng ) 3.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然后再解释整个词语。 ①诗兴不作:作:起。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②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弥:更加。坚:深入。这是从《论语·子罕篇》中引来,是颜 渊赞美孔子的话,意思是“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 ③锲而不舍:锲:锲刻。舍:放下。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 ④望闻问切: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是观察病人的颜色<舌苔<表情<发育情况等;闻 是听和嗅,即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气味;问是询问病人自己 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切是用手诊脉或按腹部诊察有没有肿块等。通常这 四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叫做四诊。 ⑤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 志“不窥园”出自《汉书·董仲舒传》。 ⑥兀兀穷年:兀(wù)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尽。一年到头劳苦不息。出自韩愈的 《进学解》,该文中有“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句子。

韩愈《进学解》中心思想

韩愈《进学解》中心思想 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进学解》是韩愈的作品,出自《韩昌黎全集》,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这篇文言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进学解》中心思想 韩愈的《进学解》是关于如何学与教的论述,其中也用比喻方式,阐述了人材的选用与发挥作用的问题。 (一)论怎样学习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所谓“勤”即:“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段话就是说要口勤、手勤、脑勤。谈到“思”,他认为应该:“抵排异端,攘反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异端学说,佛道二教的邪说必须加以排斥和抨击,对于儒道缺漏的地方加以弥补,精微的地方加以发扬,对于儒道加以继承。就像要挽回大水在既倒的时候,使百川之水仍归东去一样来挽回儒术,这就需要深思熟虑才能做到。

(二)引导学生学习儒家经典 韩愈在《进学解》内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阐述《书》、《春秋》、《左氏》、《易》、《诗》等儒家主要经典;《庄子》、《离骚》等古代典籍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指导学生以简明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三)论人才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他这种思想和《杂说》中的《说马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立论完全一致,同样是说人才的使用,其意思是说掌权的人应该知人善任,否则天下人才虽多,亦不见用,反而说天下无才岂不荒谬。他这种思想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鼓励学生努力进取 《进学解》鼓励学生努力进取,不要过多的考虑政府是否公正,过多地考虑个人能否被录用,得到较好的地位。所以它说;“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意思是说重要的是诸生要考虑学业不能精进,而不要埋怨政府的不明察,不能录用自己,耽心的是自己的德行不成,而不要害怕政府的不公正。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把握典型文言句式。 2.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3.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4.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1、《祭十二郎文》被古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读懂课文,排除语言障碍,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是学习的重点。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 2、抓住贯注全文的一个“情”字,疏理文章层次、脉络,以简驭繁。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古文观止》的编选者说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章,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二、学习新课

1.相关的文学常识、背景。 (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悼念侄儿,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3)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2、听范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闻汝丧(sà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 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省(xǐng)坟墓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汝遽(jù)去万乘(shèng)之公 相殒(yǔn)其生窆(biǎn)不临其穴尚飨(xiǎng) 3.学生朗读课文,把握内容大意。 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了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4、读课文时注意下列字词

赏析自嘲鲁迅

鲁迅《自嘲》解析 运交华盖欲何求②,未敢翻身已碰头。优 破帽遮颜过闹市,优漏船载洒泛中流③。 横眉冷对千夫指,优俯首甘为孺子牛④。 躲进小楼成一统⑤,管他冬夏与春秋⑥。 比做“未敢翻身已碰头”。为了避免反动派的追踪迫害,在过闹市时,用破帽遮住了容颜。就是这样,处境还是非常危险,象漏水的船载着酒在水流中浮着,一不小心就会沉没。处在这样危险的环境里,鲁迅采取的却是决不妥协的坚强的战斗态度。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毛主席对这种精神给予极高的评价。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是写实,但又不限于写实。当时反动派丢掉东北大片土地,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国民政府躲避敌人威 胁.迁都洛阳,一直到这年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迁回,所以讽刺它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里。 这首诗,“横眉”两句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这两句不仅意义深长而且形象鲜明。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千夫指”的出处,本于《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人”即“千夫”,是指群众。但鲁迅在1931年2月4日《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生丁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鲁迅在这里给予新义,这个“千夫”不指群众,指敌人,指各式各样的敌人。这同《无题》“一枝清采采湘灵”里的“无奈终输萧艾密”一样,“萧艾密”指敌的众多,跟“千夫”的指敌人的多一致。因此,冷对“千夫指”,不是冷对群众所指责的独夫,是冷对众多敌人的指点,毛主席说“…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是极正确的。 关于《自嘲》,在解释上还有一些分歧,可以讨论一下。 对题目《自嘲》的解释:一是说:“至于鲁迅所题…自嘲?二字,只不过是一种曲笔,实际上,鲁迅先生是无需乎自嘲的。”既然无需自嘲,那末为什么要“自嘲”?说曲笔是不是说没有“自嘲”的意味?问题还不清楚。二是说:“本诗名为自嘲,实则是对敌人的讽嘲。”那末是嘲敌而不是自嘲。要是真的没有自嘲,那何必题《自嘲》呢?三、“自嘲就是自我戏嘲。鲁迅戏嘲自己

2021七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五篇】

2021七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五篇】 【6我的老师】 1.(1)磕(2)褪(3)鸥(4)痣2.(1)纠纷(2)莫大(3)援助(4)珍宝3.示例:施老师,您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负责,是大家爱戴的好老师,但如果你在课堂上能再多留一些时间给我们自己学习,那就更好了。4.四件事:蔡老师假装发怒,蔡老师教我们跳舞,蔡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蔡老师教我们读诗。5.(1)“一迎”、“敲”表现出学生的“好玩”和老师的“不舍得”。强调蔡老师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表现她既温柔又热爱学生。(2)“狡猾”是贬词褒用,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6.蔡老师教“我们”读的诗,“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么清楚,说明她的教育方法很特别,对“我”来说终身难忘;同时也突出了蔡老师对“我”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的深刻影响。7.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文章着重塑造了蔡老师的形象,她温柔慈爱、循循善诱、热爱学生,正是蔡老师的这样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才使得“我”难以忘怀。 8.四件事:刘老师笑谈残腿,刘老师跳跃旋转为我们生动地讲课,刘老师赞赏、鼓励学生,刘老师放风筝。9.(1)运用了拟人手法,通过“染上”、“尽情”、“舒展”等词语形象地描写了“春天到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2)抓住动作描写,通过“撑”、“急速”、“转”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刘老师为我们讲课时跳跃旋转的特点,表现了刘老师上课的专注和负责。10.每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人天空的风筝。11.因

为刘老师并不因身体残疾而对人生悲观,他对生活有着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这让“我”深受感动,所以印象最深。12.略 【7再塑生命的人】 1.(1)慨(2)捻(3)翼翼(4)绽(5)截(6)恍2.C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美作教育4.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5.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涨”、“立即”等词语写出了“我”发自内心的高兴和自豪,表现了孩子获得成功时的快乐。6.莎莉文老师是一个热爱学生的人,她对海伦的教育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她是一个懂教育、爱教育的人,她让海伦亲临现场体验,在体验过程中理解概念;她是一个善于沟通、有教育艺术的人,她抓住教育时机,开启了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7.莎莉文老师教“我”水这一个词,让“我”认识到了水和杯子并不是一回事,同时也唤醒了“我”认识世间万物的渴望,形象地说出了自己的心情。所以作者说“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由此“我”的生命旅程充满了崭新的希望。8.朋友连续五年参加长跑赛,都未能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待遇,却以“平静”面对最后一次长跑赛的佳绩。9.悲苦地放弃了,而让自己沉沦了下去;幸运地让自己上了一次橱窗,人生开始柳暗花明;放弃了长跑,选择了另一种让命运转折的方式。10.面对坎坷命运时淡定、冷静、旷达、沉默、坚毅的态度。11.命运给人的考验很多,并不是每一个生命都能收获丰硕的成果。我们的努力是为了内心的充实,而

进学解中的成语

《进学解》中的成语 第一类是被后人直接用作成语的: 1.业精于勤: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 2.行成于思:品德由于思考而养成。现解为做事成功要动脑筋。 3.爬罗剔抉:爬罗,搜集;剔决,筛选。广泛收罗,仔细挑选。 4.刮垢磨光:刮去污垢,磨出光亮。原指培养人才时磨砺而使之高尚纯洁。后比喻使旧事物重显光辉或仔细琢磨,精益求精。 5.贪多务得:原指学习上务求尽多地获得知识。后亦指贪心很大,定要满足欲望。 6.细大不捐:原指各方面的内容兼收并蓄。现多指小的大的都不放弃。 7.含英咀华:比喻仔细体会文章中的精华。 8.佶屈聱牙:佶屈:曲折;聱牙:不顺口。形容文章艰深难读。 9.同工异曲: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10.动辄得咎:辄,即;咎:过失,罪责。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 11.牛溲马勃:牛溲:牛尿,一说车前草,利小便;马勃:可治疮。比喻一般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里可成为有用的物品。 12.败鼓之皮:败:破旧。破鼓皮可作药材。比喻虽微贱,却是有用的东西。 13.投闲置散:投、置:安放;闲、散:没有事干。指安排在不重要的职位或没有安排工作。14.旁搜远绍:原句是“独旁搜而远绍”。旁:广泛;搜:搜集;绍,继承。广泛地搜集引征资料,穷本溯源地说明来历,以进行论证。 第二类是经过后人浓缩和提炼演化而成的: 15.提要钩玄(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提要:指出纲要;钩玄:探索精微。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 16.焚膏继晷(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17.力挽狂澜(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挽:挽回;狂澜:猛烈的大波浪。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18.闳中肆外(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闳:博大;肆:奔放,淋漓尽致。指文章内容丰富,文笔又酣畅淋漓。 19.号寒啼饥(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20.兼收并蓄(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收:收罗;蓄:储藏,容纳。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21.头童齿豁:童:原指山无草木,引申为光秃。豁:破缺。头秃齿缺,形容衰老的状态。第三类则是韩愈化用古代典故而形成的: 22.跋前踬后:语本于《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疐,音zhi,跌倒。诗的原意是说,狼向前走,便踩着颈下肉;往后走,则被尾巴拌倒。韩愈将《诗经》中这两句话,浓缩成一个四字成语,用来比喻进退两难。 23.各得其宜:语源于《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满足。韩愈巧妙地将“所”字变成“宜”字,指每一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第四类是还有一些四字结构的词语,今天人们仍然在使用,已经接近成语。 24.左右具宜:左右:指各个方面。宜:做得恰如其分。指做事恰如其分。 25.较短量长:指比较长短,评论优劣。如:歌清舞妙,尽开怀抱。又何须较短量长,此生心应自有天知道。★明·徐有贞《水龙吟》词 26.绝类离伦:离、绝:都是超越的意思。伦、类:都是“类”的意思,指一般人。 27.安坐而食:安坐,安稳地坐着。谓不劳神费力。 28.辙环天下:乘车环游天下。

《成功》季羡林 公开课教案

《成功》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归纳中心论点,体会其独特之处。 2、理清课文思路并体会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能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教学重点: 1、能正确归纳中心论点。 2、理清课文思路并体会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思路、归纳中心论点。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分析、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大师成就,读文先读其人 板书:成功 导入语1:成功是每个人所向往的,有的人走到了成功的彼岸,而有的人却中途失败,说明:他没有掌握诀窍,从大家的眼神中,我看到的是一种期盼——对成功的期盼,下面我们先走近大师,这位有“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国宝”三大美誉的季羡林,看看他所取得的成就。 链接季羡林的成就资料,自读或指名读。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98岁。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他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 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 2.佛教史研究 3.吐火罗语研究 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 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 7.比较文学研究8.东方文化研究 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10.散文创作 导入语2:社会生活多姿多彩,我们常常羡慕一些成功人士,我们羡慕奥运冠军们登上了最高领奖台;我们羡慕科学家们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羡慕作家们写出优秀的作品……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呢?他们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他们成功背后有哪些故事呢?我们除了羡慕之外还

《赠张籍》(作者-韩愈)唐诗赏析

《赠张籍》(作者:韩愈)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赠张籍》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40卷。 【原文】 赠张籍 作者:唐韩愈 吾老著读书,馀事不挂眼。有儿虽甚怜,教示不免简。 君来好呼出,踉跄越门限。惧其无所知,见则先愧赧。 昨因有缘事,上马插手版。留君住厅食,使立侍盘盏。 薄暮归见君,迎我笑而莞。指渠相贺言,此是万金产。 吾爱其风骨,粹美无可拣。试将诗义授,如以肉贯丳。 开祛露毫末,自得高蹇嵼。我身蹈丘轲,爵位不早绾。 固宜长有人,文章绍编刬。感荷君子德,恍若乘朽栈。 召令吐所记,解摘了瑟僴。顾视窗壁间,亲戚竞觇矕。 喜气排寒冬,逼耳鸣睍睆。如今更谁恨,便可耕灞浐。 【注释】 1、著:爱好。全诗校:一作嗜。 2、踉蹡:同踉跄,行走不稳的样子。门限:门槛。 3、缘事:官府相牵连之事。 4、手版:古代官吏上朝或渴见上司时所持的笏。 5、角戋:同盏,酒器。 6、莞:微笑的样子。 7、渠:他。指韩愈之子韩昶。 8、万金产:比喻贵子。 9、拣:挑剔。10、丳:烤肉时串肉的签子。 11、开祛:启蒙去惑。祛,通祛,除去。蔡邕《郭有道碑》:童蒙赖焉,用祛其蔽。

12、高骞嵼:山高而屈曲。 13、我:疑当作君,指韩愈。丘轲:孔丘、孟轲。指儒道。14、绾:掌握。15、绍:继承。编剗:编辑删削。16、朽栈:腐朽之车。表示惊恐的意思。 17、解摘:谓摘取数句,问之而能解答。瑟僩:庄严宽大貌。《诗邶风凯奥》:瑟兮垣兮,赫兮僩兮。18、觇 :窥视。 19、睍睆:声音美好貌。《诗邺风凯风》: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20、谁:何。 21、灞浐:长安二水名,均出蓝田。灞水西北人渭,浐水北流至霸陵入灞。此言有子如此,可谋归耕也。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有《昌黎先生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