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

专业:中医学

班级:2011级中医1班

姓名:姚少伟

学号:201120101066

指导老师:王敏勇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

班级:2011级中医1班姓名:姚少伟学号:201120101066【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诊疗疾病的重要特色,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应结合相关脏腑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特点来遣方用药,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药疗法;辛开苦降;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西医治疗多采取根除幽门螺杆菌(针对HP阳性者)、抑酸(胃酸分泌过高者)、胃黏膜保护剂、胃动力剂、解痉剂等药物的综合运用[1]。从临床治疗的效果来看,很多患者通过上述措施的治疗,尽管患者HP转阴,呕酸及烧心的症状消失,胃镜复查胃黏膜恢复如常,但很多患者仍存在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甚者脘腹顿痛等症状,而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往往起到良好疗效。但在中医药治疗本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根据本病生理病理特点和致病因素的性质来辨证论治,合理选方用药,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1胃主受纳,纳运协调,相辅相成

1.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入口,容纳于胃,故有胃为“水谷之海”之说,所以《灵枢·玉版》中说:“人之所受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但胃之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与脾之运化功能相配合,即脾主运化水谷功能的协助,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即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可见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对水谷的消化吸收,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营养全身。所以脾胃在功能上一纳一运,纳运协调,相辅相成,纳是运的前提,运是纳的延续,无纳则脾无以运,无运则纳无以化。

1.2脾胃纳运作用在功能上相互为用,必然导致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因此,慢性胃炎的治疗在重视对胃腑治疗的同时,还需注重对脾脏功能的调养,脾健则助胃之受纳,也就是既要重视“纳”,又不可忽视“运”。治疗时在方剂配伍中选用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之类助胃之受纳,同时配伍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以健脾助运化,共达有纳有运、纳运协调之功。

2胃主通降,以降为补,升降相因

2.1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经胃之腐熟消化之后,必须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这就是胃的通降功能,而且胃的通降功能还包括小肠接纳从胃下行的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如果胃失通降,则胃气上逆,除表现为食欲减退外,还可出现呃逆、嗳气、泛酸、脘腹胀痛等症状,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所以胃主通降,以降为补。然而,胃之通降又和脾主升清功能是相反相成的,脾主升清的功能是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所以说“升清”是脾脏功能的重要特点,故有“脾以升则健”之说。因此,脾升胃降是相对而言,无升就无以降,无降就无以升,《临证指南医案》说:“脾以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2.2 在病理上脾升胃降功能往往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往往升降并用,相反相成,如升麻配沉香、柴胡配半夏、葛根配旋覆花、黄芪配代赭石、生姜配竹茹、白术配柿蒂,共获脾升胃降,升降和调之功。

2.3 然而,脾升胃降的功能又受到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影响。《血证论》载:“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沈氏尊生书·胃痛》中也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可见脾升胃降的功能除需要脾胃二脏腑相互调节、相互为用外,同时也离不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功能的辅佐。因此,慢性胃炎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斡旋气机,调理肝脾、肝胃功能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方药配伍中常常应用陈皮、木香、佛手、香橼、乌药等(病性偏寒者);枳壳、柴胡、郁金等(病性偏温者);青皮、枳实(气机郁滞较甚者),以达到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所描述的“土得木而达”之效。

3辛开苦降,寒热佐制,相得益彰

3.1慢性胃炎患者往往由于饮食寒热失度,导致脾胃损伤。平素嗜食辛辣厚味,助湿生热,或脾失健运,酿湿生热,或积湿宿食,郁而化热,导致脾胃湿热或胃火亢盛;或七情失调,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气犯胃,而致肝胃郁热。慢性胃炎除上述各种原因导致胃火(热)壅盛外,胃寒也是本病重要的病理变化,常由于过食寒凉食物,或外感寒邪直中,或过服寒凉药物攻下伤胃。而寒主收引,寒邪内客于胃,则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得舒展,致气机阻滞,胃气不和,故表现为胃脘冷痛,恶冷饮,喜热食,得温痛减,如《素问·举痛论篇》中所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同时可伴呕吐清水、脘胀、口不渴、纳差、大便稀溏等表现。

3.2“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仍是中医药学治疗疾病所遵循的普遍法则。慢性胃炎病机以火热炽盛者,投以清热和中之剂,方选清胃散、竹叶石膏汤或黄连解毒汤之类化裁;胃火壅盛伤阴者选用玉女煎化裁;对于脾胃湿热壅盛者方选茵陈蒿汤化裁(热重于湿)、三仁汤化裁(湿重于热)、甘露消毒丹化裁(湿热并重);对于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者方选丹栀逍遥散、化肝煎、温胆汤之类化裁。而对于胃寒型慢性胃炎治疗方多选用理中丸、大建中汤化裁。

3.3值得注意的是,在胃火炽盛型慢性胃炎治之以寒(苦降药)、寒邪客胃型慢性胃炎治之以热(辛开药)的过程中,注意寒热佐制的配伍运用,贵在调和。如选用苦降方药治疗胃热时,在方中酌加少量干姜、肉桂、吴茱萸之类,一则佐制苦寒药过于伤胃,二则有助于振奋中焦脾胃之气机;在运用辛热之方药治疗胃寒时,酌情配伍寒凉之品如黄芩、黄连、大黄、栀子等,剂量宜轻,佐制温热药过亢助火内生。因此,对于慢性胃炎不管单是寒证、热证,还是寒热互结,治疗时往往熔寒药、热药于一炉,意在佐制而调和,同时辛开苦降,调畅气机,助脾升胃降,开结除痞。

4补虚泻实,标本兼治,始终顾胃气

4.1“久病多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和运化水谷,若饥饱失常,肆食寒凉失度,脾胃乃伤;或劳倦过度,或久病累及脾胃,渐致脾胃亏虚然而脾胃亏虚,运化失司,水湿停积,郁而化热,而致脾胃亏虚时可伴湿热壅盛;脾胃亏虚,水谷不化,可伴食积;慢性胃炎病程往往较长,脾胃亏虚,气血乏源,“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无力助

血行时可伴瘀血,渐致血瘀胃络;同时气虚升举无力,可致气机郁滞。脾胃亏虚,气虚及阳,导致脾胃阳虚,阳虚又易招之寒邪外袭而直中。

4.2可见,慢性胃炎往往虚实并见,主要表现为脾胃亏虚兼见湿热、寒滞、气郁、血瘀、食积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宜补虚泻实,标本兼治,一方面清热、除湿、散寒、理气、活血、化积等措施治其标,同时健脾益胃治其本,尤其注重培护胃气,如《素问·玉机真藏论》中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存亡,《景岳全书·杂症谟·脾胃》中也说:“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因此,始终顾胃气,步步顾胃气[2],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5调摄生活,疗养结合,养重于治

5.1导致慢性胃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包括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生活起居无规律等因素。《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也说:“夫饮食不节则胃病……”,暴饮暴食,或饥饱失常,或过食辛甘厚味、酸甜苦辣、嗜烟贪酒,伤及脾胃,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或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过分忧虑、情志抑郁,导致气机失调,木旺乘土;或生活起居无规律,劳累过度,作息无制,正如《素问·举痛论》中说:“劳则气耗”,则正气亏虚,病情加重,或病邪趁虚而入,伤及脾胃。

因此,慢性胃炎的治疗应该注重疗养结合,养重于治,大力宣传“七分在养,三分在治”的治疗理念[3],引导患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根据胃

的生理特性: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喜润恶燥。所以在饮食上要均衡营养,多喝水,避免过食过热或过冷食物,宜清淡饮食,尤其倡导患者在治疗期间进用软食、易消化而富有营养食物,慎食辛甘厚味、酸甜苦辣和煎、炸、熏制等食品,建议患者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戒烟戒酒,调养情志,放松焦虑紧张情绪,保证气机通畅,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胟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同时生活起居有规律,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管子·形势篇》中云:“起居适,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尽可能做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养生如是,治疗本病亦然。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95.

[2]路军章,杨明会.胃气理论探析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原则[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4):201203.

[3]王彩霞.发挥中医护理之所见[J].甘肃中医.2005,(18)8:35.。

指导老师:王敏勇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概述】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为各种有害因子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胃粘膜而引起的慢性炎症。可能的病因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胆汁反流、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反复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尤其是非甾体类消炎药、糖皮质激素)、精神紧张或压力、遗传因素及某些慢性病影响等。根据病理改变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儿童以前者为多(占95%以上),萎缩性胃炎很少见。 慢性胃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也是反复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因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单凭临床诊断较困难,主要依靠胃镜及病理学检查;因HP感染是常见原因,故应常规做HP感染的检查,以便确定是否给予HP根除治疗。 【病史要点】 1.询问腹痛的病程、发作时间、有无发作间歇、发作诱因;记录腹痛与饮食的关系;腹痛的部位、性质。 2.询问有无恶心、呕吐、纳差、反酸、嗳气、上腹饱胀。 3.询问排便频率、大便性状,有无腹痛发作即感便意、排便后即腹痛缓解。 4.有无黑便、呕血。

5.了解有无胃病家族史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 药、糖皮质激素史,有无饮食不良习惯。 【体检要点】 1.腹部检查,腹部有无固定的压痛部位(常代表病变部位)、有无包块、腹水征等。 2.评估生长发育状况、有无贫血。 【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首选检查方法。能直接观察胃粘膜病变并可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内镜下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新鲜或陈旧性出血、粘液斑或/和胆汁反流。患HP相关胃炎时,还可见胃窦粘膜微小结节形成。 2.钡餐检查:非创伤性检查、但病变检出率不高、准确性差,可作为胃镜的补充检查手段。可见胃窦部激惹征,粘膜纹理增粗、迂回或锯齿状,幽门前区半收缩状态等。 3.病理学检查:胃镜下钳取胃粘膜做病理学检查,可明确有无炎症、区分急性与慢性、炎症是否活动、炎症分度(轻、中、重)。 4.HP感染的检查:HP是儿童慢性胃炎常见原因,因此,慢性胃炎患儿均应做HP感染的检查。检查方法有: 1)细菌培养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

◆脾胃虚弱证:可见胃脘痞满胀痛,纳差,食后腹胀,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宜选人参健脾丸、香砂养胃丸等。 ◆脾胃虚寒证:可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肢冷便溏,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脉细或迟。宜选附子理中丸、良附丸、温胃舒冲剂(胶囊、口服液)等。 ◆饮食停滞证:可见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食、恶食,食后甚,空腹、吐食或矢气后痛减,大便泄泻臭秽或不爽,舌苔厚或黄腻,脉滑或实。宜选山楂丸、保和丸(口服液)、枳实导滞丸、沉香化滞丸、健胃消食片等。 ◆胃阴不足证:可见胃痛隐隐,知饥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光净无苔,脉细数。宜选胃安胶囊、玉竹冲剂等。 ◆肝气犯胃证:可见胸脘胀闷,攻撑作痛,胃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且诸证与情绪因素相关,或有咽部异物感。舌苔薄白,脉弦。宜选逍遥丸、舒肝健胃丸、胃苏冲剂、气滞胃痛冲剂(片)、三九胃泰等。 ◆肝胃郁热证:可见胃脘灼痛,痛势较急,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苦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宜选丹栀逍遥丸、清胃黄连丸、胃炎康胶囊、加味左金丸等。 ◆湿困脾胃证:可见胃脘痞满不舒,食少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头重身困,怠惰嗜卧,多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弦滑。宜选香砂平胃颗粒(丸)、藿香正气丸(水、胶囊)、参苓白术散等。 ◆湿热互结证:可见胃脘灼热胀痛,痞闷,口苦尿黄,舌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宜选甘露消毒丹、胃痛宁片等。 ◆瘀血内阻证:可见胃脘刺痛或割痛,痛处固定而拒按,食后痛甚,或有吐血便黑,舌暗或有瘀斑点,脉涩。可选金佛止痛丸、沉香舒气丸、元胡止痛片等。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有很好的疗效。慢性胃炎在中医多属于胃脘痛、胃痞证。常见7个类型: a.脾胃虚弱型: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使脾胃受伤而虚弱,表现为胃脘痞满胀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倦怠乏力,治疗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 b.脾胃虚寒型:脾虚较重,脾阳不足,或贪食生冷,损伤脾阳,致阴寒内盛,表现为胃脘隐痛、喜得温按、饭后痛减、空腹痛重、四肢清冷,治以黄芪建中丸(汤)温脾暖胃,缓急止痛; c.肝气犯胃型: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犯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胃胁胀痛、嗳气频繁、嗳气或排气后减轻,或伴有心烦易怒、胸闷善太息、颈部憋闷、咽部有异物感等症状。治疗以气滞胃痛冲剂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或加用逍遥丸、元胡止痛片; d.肝火犯胃型:肝气郁滞,日久化火,肝火犯胃,致胃中灼痛、口苦、心烦、大便干燥,治以清泻肝胃之火,用左金丸; e.胃阴亏虚型,肝火灼伤胃阴或嗜食辛辣,耗伤胃津,引起胃脘隐痛、知饥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治疗以一贯煎合芍药汤滋阴养胃; f.血瘀胃络型:肝郁气滞或脾气虚,日久使血行不畅,瘀停于胃,产生胃脘刺痛或割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舌质暗或有瘀暗斑点。可用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配合温养胃气; g.寒热错杂型:既有口苦、口干、口臭、胃中灼热、想饮食冷物、大便干燥等胃热症状,又有胃部怕冷、进食冷饮食或胃部受寒后引起胃部不适、胃痛、胃胀等脾寒的症状。我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效果很好。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 【摘要】慢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范围。主要症状以胃脘疼痛、脘腹胀痛、嗳气呃逆或口苦,泛吐清水。胃脘痛的特点是时而隐痛,但痛无定时。伴胃中灼热、嘈杂感。脘腹胀痛以上腹痞满,但食后更甚,嗳气则舒。慢性胃炎现代医学专指胃而言,中医学则论胃及脾,脾与胃相并而论。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改变,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胃病,临床一般分为慢性浅表性、慢性萎缩性与慢性肥厚性3类。由于溃疡病、胃息肉与胃癌等都可并见慢性胃炎,彼此关系密切,因此加强对慢性胃炎的研究,对于防治上述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分型辨证治疗 1.1肝胃气滞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初期,多因情志不畅而诱发。胃部饱胀以进食后为甚,或胃部胀痛连胁,嗳气频作,得矢气稍适,或恶心欲呕,口苦泛酸,大便排出不畅等症,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消胀。方用柴胡疏肝散。 1.2脾虚胃热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反复发作,或萎缩性胃炎活动期,表现为本虚挟有胃热,呈虚实寒热错杂之象。证见胃部嘈杂,或胃部灼痛,痛无定时,饥时觉痛,饱时觉胀,口苦干而不多饮,纳食量减,大便时稀时秘等,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黄,脉细弦。治宜健脾补气,和中清胃。方用半夏泻心汤。 1.3脾胃虚弱型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久病实证已消除仍余脾虚证。证见胃部虚痞,或隐隐作痛,按之较舒适,喜进热食,食后腹胀,或呕吐清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舌质淡、体胖,苔白润,脉细弱。治宜健脾补气,温中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1.4胃阴不足型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其他证型胃炎久病久治伤阴所致,证见胃痛日久,胃部微灼痛,或嘈杂不适,口干纳呆,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苔薄白稍于,脉细数。治宜养阴益胃、缓急止痛。方用益胃汤。 2偏方治疗胃炎方剂——清中消痞汤 2.1组成:太子参15克,麦门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栀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 2.2功能: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

中医治疗慢性肠胃炎

慢性肠炎是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之一 ,临床以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为其特点。由于该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故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依据其临床表现 ,慢性肠炎属中医“泻泄”范畴。该病发生的原因虽多 ,但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 一是脾胃虚弱 :多因饮食不节 ,过食寒凉 ,暴饮暴食 ;或劳倦过度 ,情绪不畅 ,忧思伤脾 ;或感受外邪等损伤脾胃 ,脾伤则食后腹胀 ,腹部疼痛 ,大便稀或者有黏液 ,肠鸣坠胀 ;胃伤则不思饮食。 二是木不疏土 :肝属木主疏泄 ,脾属土主运化。若平时心情不畅 ,忧思郁虑 ,导致肝气不足 ,不能疏泄脾土 ,必然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中医称为“木不疏土”。肝木不疏泄脾土 ,则脾虚失升 ,清气下流 ,也会发生泻泄。 三是火不生土 :中医说的火是指肾阳 ,土是指脾胃。脾的运化功能除肝的疏泄外 ,还有赖于肾阳的温煦作用。这种作用称为“火能生土”。若肾的阳气不足 ,不能温煦脾土 ,导致脾胃的纳化功能减弱 ,也可发生泻泄。中医称为“火不生土”。临床上有的病人在鸡叫五更时 ,腹部作痛 ,痛即泻泄 ,手足不温 ,这便是“火不生土”所致。 慢性肠炎多属本虚标实之病 ,常常以虚中挟实的面目出现 ,但仍以脾虚为主。因此 ,对其治疗也应该从调理脾胃入手 ,可用健脾理肠方来治疗。药取党参 15克 ,炒白术 10克 ,炙黄芪15克 ,赤石脂 30克 (包煎 ),茅梅 30克 ,炒苡仁24克 ,防风 10克 ,炒白芍 24克 ,木香 10克 ,炙升麻 6克 ,儿茶 3克 (冲服 ),元胡 15克 ,炒乌梅15克。上药先用温水浸泡 30分钟 ,加水煎煮两次 ,每次沸后 30分钟 ,合并药汁 ,浓缩至 300毫升 ,每天三次 ,每次 100毫升 ;也可将上药焙干 ,研成极细粉末 ,每天 3次 ,每次 15~ 20克 ,温开水冲服。 20天为 1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和肥甘厚味。若能配合药粥辅助治疗 ,则疗效较为明显。 相关链接慢性肠炎喝药粥 慢性肠炎若能在辩证论治的前提下 ,配合药粥疗法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苡仁粥 :取苡仁、粳米各 30~ 50克 ,白糖适量。蒋苡仁、粳米洗净 ,加水共同煮粥 ,待粥熟时 ,加入白糖 ,糖溶即可食服。具有健脾祛湿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之久泻不止 ,腹部胀痛 ,不思饮食 ,苔腻的慢性肠炎者。 莲子粥 :取莲子肉、粳米各 30克 ,炒扁豆10克 ,小红枣 10枚 ,白糖适量。将上药与粳米洗净 ,置锅内共同煮粥 ,粥熟时加入白糖溶化即可食服。具有健脾、益气、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气虚弱 ,神疲乏力 ,久泻不止 ,纳食减少的慢性肠炎者。 山豆粥 :取山药、茯苓、苡仁、赤小豆、泽泻、炒扁豆各 100克 ,粳米 30克。将中药六味、焙干研成粗末 ,置锅内用小火加热 ,不断翻动 ,炒至米成黄色发出微香时 ,取出放凉 ,置干净食用塑料袋内密封。使用时取 20克与粳米共同煮粥食服。具有健脾益气 ,渗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不能运湿 ,湿自内生 ,表现为腹痛肠鸣 ,泻泄日久的慢性肠炎者。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 *导读: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慢性胃炎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慢性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部分可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慢性胃炎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慢性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部分可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一般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5大症型: 阳虚症:主要表现为胃部隐痛或胀,遇冷加重,舌淡,脉细或迟。治法是温中散寒,健脾助运。 阴虚症:主要表现是胃部隐痛或灼痛,肝舌燥、舌红、少苦脉细数,治法是滋阴清热,养胃生津。 气虚症:有胃部痛闷、食后胃部发堵、乏力、舌淡、脉弱等表现,治法是补中益气。 瘀血症:胃部刺痛,或刀割样痛,痛处固定,舌质紫暗,脉涩是症状特点,治法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湿热症:主要症状是胃部胀痛,口苦口黏,舌尖边红,苔黄腻,脉滑,治法是清热化湿,通降气机。 需要注意的是:病人不一定表现为一个病症,好多病人是虚

中有实的病情,同时出现2个甚至更多的症型,就应该症型间相互参照,灵活辨证用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或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宜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至中度肠化或不典型增生者,应密切随访,一般6-12个月胃镜复查1次,同时用中药治疗,有一定效果,根据气阴两虚、虚火内灼、脾胃虚弱三个症型,分别采用甘平养胃方、配甘养胃方、甘温养胃方治疗,也可用平萎汤加减治疗。 作者介绍:曹扬,从事内科、消化内科工作20余年,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胃肠道、肝胆胰疾病,并熟练掌握消化道内窥镜的检查和镜下治疗技术。

慢性胃炎诊疗规范之欧阳家百创编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欧阳家百(2021.03.07) 1 概念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2 临床表现 2. 1 症状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约半数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亦常见食欲不振、嗳气、反酸、 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少数患者可伴有乏力及体重减轻等 全身症状。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惫,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 2. 2 体征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少数患者伴有舌炎、消瘦和贫血。 3 类型 3. 1 主要有浅表性( 非萎缩性) 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后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胃炎( A 型胃炎、胃萎缩) 和多灶萎缩性胃炎( B 型胃炎、胃窦萎缩) 。另有特殊型胃炎如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所致之胃炎。 4 诊断标准 4. 1 内镜诊断

4. 1. 1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 点状、片状和条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 斑) 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4. 1. 2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 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4. 1. 3取材活检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建议取2 ~ 5 块活检组织。 4. 2 病理组织学诊断 4. 2. 1慢性胃炎病理活检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而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和程度。 4. 2. 2慢性胃炎有5 种组织学变化应分级,即Hp 感染、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 级。 4. 2. 3异型增生( 上皮内瘤变) 为重要的胃癌癌前病变,可分为轻度和重度( 或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级。异型增生( dysplasia) 和上皮内瘤变(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 是同义词。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早期胃癌和重度异型增生。 4. 3 病因诊断 Hp 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应作为病因诊断的常规检测。萎缩性胃体炎可由Hp 感染或自身免疫所致。疑似自身免疫所致的萎缩性胃体炎应检测血清胃泌素、维生素B12 水平和相关自身抗体( 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 等。 诊断内容包括胃炎类型、分布范围( 胃窦、胃体和全胃) ,是否伴糜烂或胆汁反流,对病因也应尽可能描述。例如: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窦为主,Hp 阳性。

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系指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慢性胃炎的分类方法较多,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内的分布位置,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又称浅表性) 、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按炎症分布的位置不同。又可分为胃窦胃炎、胃体胃炎和全胃炎。慢性胃炎的过程是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慢性过程,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是炎症、萎缩和肠化生。炎症表现为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侵润,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常见淋巴滤泡形成。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属于“胃痞”、“胃脘痛”、“反酸”、“嘈杂”等范畴。 【中医辩证分型】 1.肝胃不和型: 证候:胃脘胀痛或痛串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弦。 2.脾胃虚弱型: 证候:胃脘隐痛,胃痛喜按喜暖,食后胀闷痞满,纳呆少食,小便清腹泻,乏力,四肢酸软,舌质淡红,苔薄白,有齿痕,脉沉细。 3.脾胃湿热型: 证候: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尿黄,脘腹痞闷,渴不欲饮,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 4.胃阴不足型: 证候:胃烷灼热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 5.胃络瘀血型: 证候:胃脘痛有定处,拒按,胃痛日久不愈,黑便,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西医诊断要点】 1.症状 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无明显症状,而部分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可有上腹饱胀不适,以进餐后为甚,和无规律性隐痛、嗳气、反酸、烧灼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2.体征 体检可有或无上腹部压痛。 3.实验室检查 胃镜及活组织检查:胃镜检查并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治疗】 (一)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首先去除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如彻底治疗急性胃炎及口腔、咽喉部慢性感染灶,避免刺激性食物及药物,戒烟酒、节制饮食,调控情志,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或忧郁。 2.药物治疗 (1)抗酸剂:只用于胃酸分泌增高或正常分泌的患者,能减轻反酸、烧心等症状。抗酸剂如氢氧化铝凝胶;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药物。

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

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 目前,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中成药很多,现择其要者分述如下 (1)温胃舒胶囊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用: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中。 主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凉痛,胀气,嗳气,纳差,畏寒,无力等症。 (2)阴虚胃痛冲剂 药物组成: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甘草等。 功用:养阴益胃,缓中止痛。 主治: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部隐隐灼痛,口干舌燥,纳呆干呕等症,临床上主要应用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病的治疗。 (3)养胃舒胶囊 药物组成:党参、黄精、玄参、乌梅、白术、菟丝子等。 功用: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 主治: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热胀痛,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等症。 (4)虚寒胃痛冲剂 药物组成:白芍、干姜、党参、甘草、大枣等。 功用:温胃止痛,健脾益气。 主治:用于脾虚胃弱,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遇冷或空腹痛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病。 (5)三九胃泰 药物组成:三桠苦、九里香、白芍、生地、木香。

功用:消炎止痛,理气健胃。 主治: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各类型慢性胃炎。 (6)猴菇菌片 药物组成:猴头菌。 功用:消炎止痛,扶助正气。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食道癌等。 (7)胃乃安胶囊 药物组成:黄芪、三七、合成牛黄、珍珠层粉。 功用:补气健脾,宁心安神,行气活血,消炎生肌。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8)胃康灵胶囊 药物组成:白芍、甘草、元胡、三七等八味药物组成。 功用: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 主治:适用于急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出血等症。 (9)养胃冲剂 药物组成:黄芪、白芍、淮山药、香附、党参、甘草、陈皮等。 功用:养胃健脾,理气和中。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10)复方胃乐舒口服液 药物组成:猴头菌浓缩液、蜂王浆、蜂蜜等。 功用:利五脏,助消化,提高机体免疫力。 主治:用于消化性溃疡及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脾胃虚弱证和胃肠病恢复期的调治

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1 概念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2 临床表现 2. 1 症状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约半数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亦常见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少数患者可伴有乏力及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惫,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2. 2 体征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少数患者伴有舌炎、消瘦和贫血。 3 类型 3. 1 主要有浅表性( 非萎缩性) 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后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胃炎( A 型胃炎、胃萎缩) 和多灶萎缩性胃炎( B 型胃炎、胃窦萎缩) 。另有特殊型胃炎如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所致之胃炎。 4 诊断标准 4. 1 内镜诊断 4. 1. 1 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 点状、片状和条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 斑) 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4. 1. 2 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 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4. 1. 3 取材活检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建议取2 ~ 5 块活检组织。 4. 2 病理组织学诊断 4. 2. 1 慢性胃炎病理活检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而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和程度。 4. 2. 2 慢性胃炎有5 种组织学变化应分级,即Hp 感染、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 级。 4. 2. 3 异型增生( 上皮内瘤变) 为重要的胃癌癌前病变,可分为轻度和重度( 或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级。异型增生( dysplasia) 和上皮内瘤变 (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 是同义词。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早期胃癌和重度异型增生。 4. 3 病因诊断 Hp 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应作为病因诊断的常规检测。萎缩性胃体炎可由Hp 感染或自身免疫所致。疑似自身免疫所致的萎缩性胃体炎应检测血清胃泌素、维生素B12 水平和相关自身抗体( 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 等。 诊断内容包括胃炎类型、分布范围( 胃窦、胃体和全胃) ,是否伴糜烂或胆汁反流,对病因也应尽可能描述。例如: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窦为主,Hp 阳性。 5 治疗 5. 1. 1 一般治疗饮食宜选用富营养、少刺激、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吸烟、酗酒、咖啡、浓茶以及对胃有刺激的药物。消除患者疑虑,调整精神情绪,保持心情 乐观、舒畅、平和,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治疗胃炎的常用中成药

治疗胃炎的常用中成药 胃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闷胀、疼痛, 或恶心、呕吐、嗳气、嘈杂、泛酸等症状。凡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消痞、解郁、除满功能的中成药,都适用于防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目前临床上用于本病的常见中成药有: (1)保和丸 主要成分:六神曲、山楂、法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功能:消食导滞,和胃健脾。 主治:饮食停滞胃脘所致纳差、腹胀、泛酸、嗳气等症。 (2)越鞠丸 主要成分:香附、川芎、栀子、苍术、六神曲。 功能:理气宽中,解郁消胀。 主治:胸脘痞闷、腹中胀满、嗳气吞酸。 (3)香砂六君子丸 主要成分: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胸脘胀闷,呕吐泄泻。 (4)香砂养胃丸 主要成分:砂仁、木香、白术、茯苓、枳实、豆蔻仁、厚朴、香附、陈皮、半夏、甘草、土藿香。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消滞。 主治:纳差、乏力、胃痛、腹胀、嗳气、反酸。 (5)舒肝丸 主要成分:柴胡、厚朴、川芎、香附、枳壳、沉香、砂仁、木香。 功能: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主治:两胁胀痛、腹胀、嗳气、恶心。 (6)气滞胃痛冲剂 主要成分:柴胡、枳壳、甘草、香附等。 功能:疏肝行气,和胃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之胸痞胀滞,胃脘疼痛等。 (7)良附丸 主要成份:高良姜、香附。 功能:温中祛寒,行气止痛。 主治: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喜暖喜温者。 (8)温胃舒胶囊 主要成分: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能: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土。

主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冷痛、胀气、嗳气、纳差、畏寒。 (9)阴虚胃痛冲剂 主要成分:北沙参、麦冬、川楝子、甘草等。 八)温胃舒胶囊 主要成份: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能: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 消化道炎症与溃疡病防治186问百病百问沙龙丛书功能:养阴益胃,缓中止痛。 主治: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部隐隐灼痛,口舌干燥,纳呆干呕等症。(10)养胃舒冲剂 主要成份:党参、黄精、云参、乌梅、白术、菟丝子等。 功能: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 主治: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灼热,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等症。 (11)胃乃安胶囊 主要成分:黄芪、三七、合成牛黄、珍珠层粉。 功能:补气健脾,宁心安神,行气活血,消炎生肌。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12)胃康灵胶囊 主要成分:白芍、甘草、元胡、三七等八味药物组成。 功能: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 主治:适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出血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症。 (13)三九胃泰 主要成分:三桠苦、九里香、白芍、生地木香。 功能:消炎止痛,理气健脾。 主治: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各型慢性胃炎。 (14)猴菇菌片 主要成分:猴头菌。 功能:消炎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食道癌。 此外,还有胃苏冲剂、舒肝和胃丸、木香顺气丸、补中益气丸等中成药用于本病的治疗,临床应随证加以选择应用。 (1)温胃舒胶囊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精)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 【目的】:总结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及其运用。半夏泻心汤是东汉?张仲景的名方,出自《伤寒杂病论》。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痞;慢性胃炎; 【历史沿革】: 《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由此可知,半夏泻心汤证有上、中、下三部位的症状,即上呕、中痞、下肠鸣。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从以上条文可知,满而不痛就是所谓的痞。那么痞是怎么形成的呢? 《伤寒论》:“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以上条文说明痞的形成原因是医者误下。 综合以上三条条文,痞的成因应是误用下药,徒伤中阳,阳虚则阴盛,寒从中生少阳邪热乘机内陷,以致寒热错杂其中,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而形成满而不痛的痞证,半夏泻心汤的寒热错杂就是这样来的。 《医方考》亦云:“伤寒自表入里,传至三阴,三阴亦有在经表证,如太阴有桂枝加芍药汤,少阴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有当归四逆汤之类。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虽略有不同,但大意相符。 《伤寒论》:“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就是说越是痞越不能下,否则就会加重病情。 【西医对于慢性胃炎的认识】: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主要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表现: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部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之有无及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无肯定的相关性。确诊必须依靠胃镜检查及胃粘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临床治疗以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及对症治疗为主[1]。 【中医关于慢性胃炎的认识】: 中医没有慢性胃炎这个病名,但可以参照胃痛、痞满、喛气、泛酸、嘈杂、呕吐等病。其中根据症状多与痞满相参照。痞满的病因是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而这些病因可引起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生痞满。痞满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张介宾《景岳全书?痞满》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痞满的辩证首要分虚实[2],然后知犯何逆而能随证治之。从张介宾的那句话可以看出痞和胀并非一回事但常常合并出现。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分析】:半夏泻心汤由半夏12g、干姜9g、黄连3g、黄芩9g、人参(改党参9g、大枣15g、灸甘草9g组成 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 君药——半夏:苦辛温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辛开(现代药理研究:半夏有明显的抑制胃液分泌作用,水煎 醇沉液对多原因所致的胃溃疡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3] 臣药——(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半夏温胃消痞以和阴辛开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成药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有哪些中成药 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闷胀、疼痛,或恶心、呕吐、嗳气、嘈杂、泛酸等症状。凡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消痞、解郁、除满功能的中成药,都适用于防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目前临床上用于本病的常见中成药有: (1)保和丸 主要成分:六神曲、山楂、法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功能:消食导滞,和胃健脾。 主治:饮食停滞胃脘所致纳差、腹胀、泛酸、嗳气等症。 (2)越鞠丸 主要成分:香附、川芎、栀子、苍术、六神曲。 功能:理气宽中,解郁消胀。 主治:胸脘痞闷、腹中胀满、嗳气吞酸。 (3)香砂六君子丸 主要成分: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胸脘胀闷,呕吐泄泻。 (4)香砂养胃丸 主要成分:砂仁、木香、白术、茯苓、枳实、豆蔻仁、厚朴、香附、陈皮、半夏、甘草、土藿香。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消滞。 主治:纳差、乏力、胃痛、腹胀、嗳气、反酸。 (5)舒肝丸 主要成分:柴胡、厚朴、川芎、香附、枳壳、沉香、砂仁、木香。 功能: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主治:两胁胀痛、腹胀、嗳气、恶心。 (6)气滞胃痛冲剂 主要成分:柴胡、枳壳、甘草、香附等。 功能:疏肝行气,和胃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之胸痞胀滞,胃脘疼痛等。 (7)良附丸

主要成份:高良姜、香附。 功能:温中祛寒,行气止痛。 主治: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喜暖喜温者。 (8)温胃舒胶囊 主要成分: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能: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土。 主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冷痛、胀气、嗳气、纳差、畏寒。 (9)阴虚胃痛冲剂 主要成分:北沙参、麦冬、川楝子、甘草等。 (八)温胃舒胶囊 主要成份: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能: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 消化道炎症与溃疡病防治186问百病百问沙龙丛书功能:养阴益胃,缓中止痛。 主治: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部隐隐灼痛,口舌干燥,纳呆干呕等症。 (10)养胃舒冲剂 主要成份:党参、黄精、云参、乌梅、白术、菟丝子等。 功能: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 主治: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灼热,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等症。 (11)胃乃安胶囊 主要成分:黄芪、三七、合成牛黄、珍珠层粉。 功能:补气健脾,宁心安神,行气活血,消炎生肌。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12)胃康灵胶囊 主要成分:白芍、甘草、元胡、三七等八味药物组成。 功能: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 主治:适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出血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症。 (13)三九胃泰 主要成分:三桠苦、九里香、白芍、生地木香。 功能:消炎止痛,理气健脾。 主治: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各型慢性胃炎。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 专业:中医学 班级:2011级中医1班 姓名:姚少伟 学号:201120101066 指导老师:王敏勇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 班级:2011级中医1班姓名:姚少伟学号:201120101066【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诊疗疾病的重要特色,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应结合相关脏腑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特点来遣方用药,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药疗法;辛开苦降;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西医治疗多采取根除幽门螺杆菌(针对HP阳性者)、抑酸(胃酸分泌过高者)、胃黏膜保护剂、胃动力剂、解痉剂等药物的综合运用[1]。从临床治疗的效果来看,很多患者通过上述措施的治疗,尽管患者HP转阴,呕酸及烧心的症状消失,胃镜复查胃黏膜恢复如常,但很多患者仍存在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甚者脘腹顿痛等症状,而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往往起到良好疗效。但在中医药治疗本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根据本病生理病理特点和致病因素的性质来辨证论治,合理选方用药,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1胃主受纳,纳运协调,相辅相成 1.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入口,容纳于胃,故有胃为“水谷之海”之说,所以《灵枢·玉版》中说:“人之所受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但胃之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与脾之运化功能相配合,即脾主运化水谷功能的协助,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即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可见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对水谷的消化吸收,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营养全身。所以脾胃在功能上一纳一运,纳运协调,相辅相成,纳是运的前提,运是纳的延续,无纳则脾无以运,无运则纳无以化。

【实用】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系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和(或)腺体萎缩性病变。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密切相关。我国成年人的感染率比发达国家明显增高,感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窦炎患者感染率一般为70%?90%。其他原因如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噪美辛(消炎痛)等。十二指肠液反流,其中胆汁、肠液和胰液等可减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发生炎症、糜烂和出血,并使胃腔内肝反弥散至胃黏膜内,刺激肥大细胞,促进组胺分泌,引起胃壁血管扩张、炎性渗出而使慢性炎症持续存在。此外,口鼻咽部慢性感染灶、酗酒、长期饮用浓茶、咖啡等以及胃部深度X线照射也可导致胃炎。我国胃炎多以胃窦部损伤为主,炎症持续可引起腺体萎缩和肠腺化生。慢性胃炎的发病常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体萎缩性胃炎常与自身免疫损害有关。 【临床表现】 1.症状无特异性,可有中上腹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节律性,一般于食后为重,也常有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有一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如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胃体萎缩性胃炎合并恶性贫血者可出现贫血貌、全身衰竭、乏力、精神淡漠,而

消化道症状可以不明显。 2.查体可有上腹部轻压痛,胃体胃炎有时伴有舌炎及贫血征象。 【诊断要点】 1.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所见和胃黏膜组织病理检查。凡有上消化道症状者都应进行胃镜检查,以除外早期胃癌、胃溃疡等疾病。中年女性患者应作胆囊超声检查,排除胆囊结石的可能。 内镜和组织学诊断以2000年5月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00,20:199?201)为依据。 (1)分类:内镜下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又称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如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非萎缩性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伴胆汁反流。 (2)病变的分布和范围:胃窦、胃体和全胃。 (3)诊断依据:非萎缩性胃炎表现为红斑(点、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萎缩性胃炎表现为黏膜呈颗粒状,血管透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 (4)活检取材:取2?3块标本,胃窦小弯1块和大弯1块及胃体小弯1块。标本须分开装瓶,并向病理科提供取材部位、内镜所见和简要病史。 (5)组织学分级标准:有5种形态变量要分级(Hp、慢性炎症、

慢性胃炎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系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和(或)腺体萎缩性病变。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密切相关。我国成年人的感染率比发达国家明显增高,感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窦炎患者感染率一般为70%~90%。其他原因如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等。十二指肠液反流,其中胆汁、肠液和胰液等可减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发生炎症、糜烂和出血,并使胃腔内H+反弥散至胃黏膜内,刺激肥大细胞,促进组胺分泌,引起胃壁血管扩张、炎性渗出而使慢性炎症持续存在。此外,口鼻咽部慢性感染灶、酗酒、长期饮用浓茶、咖啡等以及胃部深度X线照射也可导致胃炎。我国胃炎多以胃窦部损伤为主,炎症持续可引起腺体萎缩和肠腺化生。慢性胃炎的发病常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体萎缩性胃炎常与自身免疫损害有关。

【临床表现】 1.症状无特异性,可有中上腹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节律性,一般于食后为重,也常有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有一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如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胃体萎缩性胃炎合并恶性贫血者可出现贫血貌、全身衰竭、乏力、精神淡漠,而消化道症状可以不明显。 2.查体可有上腹部轻压痛,胃体胃炎有时伴有舌炎及贫血征象。 【诊断要点】 1.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所见和胃黏膜组织病理检查。凡有上消化道症状者都应进行胃镜检查,以除外早期胃癌、胃溃疡等疾病。中年女性患者应作胆囊超声检查,排除胆囊结石的可能。 内镜和组织学诊断以2000年5月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00,20:199~201)为依据。

60 脾胃科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痞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2年发布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及《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2014,京都)》。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早饱,食欲下降,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1)内镜诊断 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或伴胀满不适,嗳气频作,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或饥嘈不适,嘈杂反酸,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

中医治疗胃炎十大名方(精)

全国中医十大名方 ,90年代全国中医十大名医方: (治胃病十方 1. 胃神经管能症:慢性胃炎,胃痛而伴胃脘灼热胁嗳气纳呆等,肝郁气滞,湿浊阻痹者。 R: 佩兰 10g 延胡 10g 普洱茶 5g 厚朴 5g 炙甘草 5g 素馨花 12g 功效:有芳香解郁,行气止痛之功 . 2. 胃痛胃胀嘈杂灼热,口干苦等肺虚肝热胃阴不足型萎缩性胃炎: R: 北沙参 30g 石斛 20g 怀山药 130g 焦山查 30g 桑寄生 20g 玉竹 20g 青代 10g 白勺 10g 浙贝 10g 功效:有养阴建中之效 . 用法:在服法上要求冷水浸过药面浸泡 10分钟煮沸后改用文火 15分钟服取药液约 400ml 。 3. 萎缩性胃炎或溃疡并发胃炎久治不愈,胃酸缺乏者,尤以胃脘隐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 少便秘为主症。 R :乌梅肉 6g 炒白勺 10g 北沙参 10g 大麦冬 10g 金钗石斛 10g 丹参 10g 生麦芽10g 炙内金 5g 炙甘草 3g 玫瑰花 3g 功效:有滋养胃阴,舒肝柔肝之效。 此方为经验方,方似不出奇,确含妙理,复胃阴者,莫若苦寒;复酸味者,酸

甘化阴,足 资吾等效法。 4. 慢性胃炎之脾不建运者,有增进食欲之效:(为脾胃良方,对胃炎有卓效 R :麦芽 30g 谷芽 30g 内金 15g 山药 15g 党参 10g 甘草 5g 用法:加清水超过药面一寸 ,浸泡一小时,沸后继沸 5分钟即服,不宜久煎。 功效:有健脾和胃,复元益气之功。 5. 适应于各种慢性胃炎之属脾胃阴虚者: R: 沙参 20g 白芍 20g 麦冬 15g 山楂 15g 石斛 15g 知母 12g 花粉 12g 内金 10g 丹皮 10g 乌梅 10g 陈皮 10g 生甘草 3g 功效 ; 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6. 适应于浅表性,反流性和萎缩性胃炎: R: 党参 15g 丹参 15g 蒲公英 15g 白芍 15g 制半夏 10g 黄连 3g 甘姜 3g 炙甘草6g 功效:有益气健胃,辛开苦降,和中开痞之功(此方溶古方三首为一炉,适用于寒热错杂证 7. 凡急慢性胃炎,胃十二肠溃疡,胃 N 官能症,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慢性胰腺炎, 内脏植物 N 功能紊乱等所致之痛属气血不调者均可服用: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57054847.html,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 作者:史占龙岳汝华 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年第22期 【摘要】慢性胃炎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尤其是慢性萎缩 性胃炎,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状况之一。现代医学理论认为,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引发一系列的腹痛、腹胀、呃逆、吞酸、恶心、厌食等临床症状。是一种缠绵难愈的常见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医根据阴阳、气血、虚实、寒热辨证论治,灵活用药,收效甚丰。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胃炎;治疗;心得 慢性胃炎临床上分为三种类型:①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可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慢性炎症细胞改变的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这类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②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在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分布,以胃窦为主,多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失治、误治发展而来。③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体,本病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白癜风等,此类慢性胃炎较为少见。慢性胃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呃逆、吞酸、恶心、厌食等。 1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 中医理论认为,慢性胃炎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状况之一。 脾胃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受伤,百病由生”。慢性胃炎的发病又与其他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东垣云:“腹中诸痛,皆由劳役过甚,饮食失节,中气受伤,寒邪乘虚入客,阳气不通所至,故卒然而痛。”张氏医通说:“论曰:诸心痛者,皆手少阴气上冲也。有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上自汗,其脉洪大,知为热也……有火实心痛者,因受时气,卒然发病,大便或秘,久而注闷,心腹高起,按之愈痛,不能饮食……有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或大便利而不渴力气微弱,其脉沉细……久痛非寒,暴痛非热,不可不察。凡言心痛,都属胃脘。”现代名医宋孝志教授在治疗慢性胃炎时,不但说明了五脏与胃的关系,并把脏腑间的发病症状、脉象也作了详细的阐述。如:肝胃痛症:见胃痛连肋,攻撑作痛,呃逆嗳气,苔多薄白,脉弦紧。心胃痛症:心悸气短,舌红苔薄白,脉寸尺具微,动见于关。脾胃痛症:见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神疲力乏,食少纳呆,舌苔白腻,脉缓或大。肺胃痛症:见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动则气少,舌苔白腻,脉寸微关紧尺沉。肾胃痛症:见脘痛及腰,腰酸,小腹胀满,行则佝偻,舌苔薄白,脉沉或迟或伏。另外“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李东垣谓“脾胃为元气之本”。因此,治疗慢性胃炎,补中益气、健运脾胃也是中医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