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点复习归纳及巩固训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点复习归纳及巩固训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点复习归纳及巩固训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点复习归纳及巩固训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点复习归纳及巩固训练

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点复习归纳及巩固训练

知识点复习归纳

一、官渡之战

(一)背景

1、东汉末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局混乱,州郡割据,战乱不已,东汉王朝形同虚设。

2、曹操势力的崛起

原因:

(1)政治上:把汉献帝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并招揽各种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有利于社会稳定,又筹集了军粮。

3、袁绍集团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4、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5、时间:200年

6、地点:官渡进行决战

7、交战双方:曹操集团和袁绍集团

8、曹操采取的战术: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绍军粮。

9、特点:以少胜多

10、结果:曹操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11、影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1、目的: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时间:208年

3、地点:赤壁

4、战术:孙刘联合抗曹,火烧曹营

5、大体经过:约5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6、结果:曹操大败

7、特点:以少胜多

8、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1、割据状况

(1)赤壁之战后,曹操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2)刘备占领了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3)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至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2、最终形成:

(1)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3)222年,孙权称吴王,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3、三国各自的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造船业,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

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3)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强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巩固训练题

1、湖北的襄阳市因文化而立,必将因文化而兴。昔日襄阳因历史悠久,才会有人杰地灵。襄阳的古隆中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A.曹操B.刘秀C.孙权D.诸葛亮

2、《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4、在中华民族的成语故事中有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哪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三顾茅庐D.七擒孟获

5、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6、东汉末年,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其中实力最强的是黄河中下游的()A.曹操和袁绍B.刘备和孙权C.曹操和刘备D.孙权和袁绍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也,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这是什么时期谁对当时形势的分析?

2、材料中的“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东汉的什么事件?

3、“然操遂能克绍”是指哪一年的什么战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战役的最重要影响是什么?

巩固训练题答案

一、选择题。

1-6DCABBA

二、材料分析题。

1、诸葛亮

2、州郡割据

3、官渡之战;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019-2020七年级(人教部编版)历史课时同步练习: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6课三国鼎立

1.下图是官渡之战的纪念金币。下列有关官渡之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生在三国时期B.袁绍战死

C.曹操以弱胜强D.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

2.在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中,曹操的对手是

A.袁绍B.孙权

C.孙刘联军D.刘备

3.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段词描述了我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是

A.曹操军队与袁绍军队B.曹操军队与孙刘联军

C.孙权军队与刘备军队D.曹操军队与刘备军队

4.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下列关于这次战役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曹军中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

B.曹军中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

C.孙刘联军偷袭曹军,烧掉其屯粮

D.曹军船舰连在一起的战术运用不当

5.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D.长平之战

6.曹操生活在

A.西汉时期B.东汉时期

C.三国时期D.西晋时期

7.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相互兼并,公元3世纪20年代,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其中,在

中国北方建立的政权是

A.魏B.蜀汉

C.吴D.东晋

8.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230年,东吴的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交流。台湾在三国时被称为

A.台湾B.夷洲

C.流求D.琉球

9.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把汉献帝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

C.安抚流民,组织流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D.官渡之战,打败强敌袁绍

10.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号称80万的大军,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一触即发。下列关于图片所示战役的解读,正确的是

A.这场大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

B.作战的双方是曹操的军队与孙刘联军

C.曹操在赤壁大败孙刘联军,统一北方

D.孙刘联军数量多于曹操军队,且擅长水战,因而获胜

11.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

②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都发生在三国时期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12.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地理条件的巨大差异

B.三国相对独立的区域发展形成均势

C.赤壁之战的影响

D.东汉末年汉室衰微

13.(2018年湖南邵阳)《谈邵阳古城的________传说》中写道:邵阳境内有诸葛亮出师时的祭旗坡、关羽差人建造的鼓楼亭、张飞卸甲插矛之处的卸甲坊等遗迹与传说。据此判断该文章标题中的空格处应填写

A.战国B.三国

C.唐朝D.宋朝

14.(2018年山东聊城)“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A.刘备B.孙权

C.诸葛亮D.曹操

15.(2017年山东青岛)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称王,国号吴

16.(2017年山东临沂)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它的都城建业在今江苏南京。该政权的建立者是

A.孙权B.刘备

C.曹操D.曹丕

17.(2017年贵州毕节)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18.(2017年黑龙江牡丹江)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根据三国地理位置,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A.蜀、吴、魏B.魏、吴、蜀

C.魏、蜀、吴D.吴、魏、蜀

19、阅读下列材料: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请回答:

(1)“然操遂能克绍”是指哪一年的什么战役?

(2)材料中的“天子”指谁?“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作用?

(3)从材料看,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是否正确?举例说明。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58年考古学家、诗人郭沫若参观我国西汉一著名史学家故里时,留下这样的诗句:“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1)这首诗称赞的人物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鲁迅在评价这部书时,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为何对这部书评价这么高?

(3)司马迁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照司马迁的经历和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哪些人生道理?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A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B

13.【答案】B

14.【答案】D

15.【答案】A

16.【答案】A

17.【答案】D

18.【答案】C

19.参考答案:

(1)200年,官渡之战。

(2)汉献帝。曹操利用天子的威望号令诸侯,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势力。

(3)诸葛亮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这个建议是正确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0.参考答案(1)司马迁;《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史家之绝唱”指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在所有史书中地位最高。正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谓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指《史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因为这部书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

(3)司马迁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写出了《史记》,活得有价值,有意义;人活着就要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即使死也要死得有价值。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1)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

1.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230年,三国时期东吴政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联系。台湾在三国时被称为()

A. 大都

B. 夷洲

C. 琉球

D. 天京

2.易中天的著作《品三国》,曾经登上各书店销售量的第一名。“三国”真正形成的标志是( )

A.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的胜利

C.赤壁之战孙、刘击败曹操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3.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 )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

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

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

④曹操军不习水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A. 长平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5.下列成语典故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纸上谈兵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③三顾茅庐④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A. ①③②④

B. ①④③②

C. ③④①②

D. ③①④②

6.官渡之战中,袁绍10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三四万士兵的曹操;8年后,曹操20余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5万人左右的孙刘联军,其相同的原因是()

A.骄傲轻敌

B.天意为之

C.借助东风

D.不习水战

7.“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诗中所言之事与下列哪位人物直接相关( )

A.袁绍

B.曹操

C.诸葛亮

D.周瑜

8.下图描绘的内容反映出了一个成语故事,它最有可能是()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A.周瑜的水军B.孙刘的联盟C.诸葛亮的计策D.长江的天险5.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6.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A.战火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8.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宋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右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 示政权的都城在() A.成都B.长安C.洛阳D.建业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200 曹操袁绍官渡曹操统一北方 2.208 孙权刘备赤壁黄盖火攻三国鼎立 3.(1)220 曹丕洛阳 221 刘备 222 孙权(2)兴修水利卫温夷洲台湾诸葛亮西南 【合作探究】 1.(1)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号召力;重视人才;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作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战术。 (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原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的骄傲自满;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2.不同意。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因为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标志着东汉的结束,而在这之前曹操已经去世了。我认为他不是奸臣。因为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发展的北方经济。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曹操可以称得上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3.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三国时期的历史是进步而不是倒退。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胜方取胜的原因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和军队战斗力强等因素,而败方失败的原因都有指挥者轻敌自傲、指挥失误的因素。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当堂达标】 1.C 2.C 3.C 4.B 5.C 6.C 7.D 8.C 9.A 10.(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2)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3)官渡之战胜因:“奉天子以令不臣”,收纳流民,开展屯田,发展生产,扩编军队,战术得当,笼络人才。赤壁之战败因:曹操骄傲,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示例一:喜欢诸葛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示例二: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 1.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下列有关官渡之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生在西汉时期 B.袁绍全军覆没 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 D.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李白诗曰:“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此诗评价的战役() A.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B.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的状态 C.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三国鼎立形成后,下列国家与都城搭配不正确的是() A.魏国——长安 B.魏国——洛阳 C.蜀国——成都 D.吴国——建业 4..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A.黄岩岛 B.钓鱼岛 C.台湾岛 D.海南岛 5.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该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6.曹操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 A.消灭袁绍的势力 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南下统一全国 D.废掉汉献帝 7.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A.军心涣散 B.骄傲轻敌 C.准备不充分 D.士兵不习水战 8.曹操未能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探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 A.曹、刘、孙相互牵制,实力均衡 B.赤壁之战中曹军不习水战 C.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骄傲自满 D.诸葛亮和周瑜技高一筹 9.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10.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人教版2020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 知识点一官渡之战 1.背景 东汉末期,政局混乱,东汉王朝已形同虚设,各地出现了盘踞一方的军阀。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这样,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相关链接 在民间传说和戏剧舞台上,曹操一直被塑造成奸臣的形象而遭贬斥。可是从历史史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的长期战乱,促进了社会进步,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可见,文学形象并不等同于历史的真实。 2.概况 (1)时间:200年。 (2)交战双方:北方军阀袁绍与曹操。 (3)结果:曹军击败袁军,以少胜多。 (4)作用:此战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一战,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1)曹操善于用人,采纳许攸的计策,所以能够以少胜多。 (2)袁绍骄傲轻敌,留不住人才,所以才会败于曹操。 知识点二赤壁之战 1.背景 (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相关链接 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两年以后,袁绍病死,但袁氏集团仍有一定势力。袁绍长子袁谭是青州刺史,次子袁熙是幽州刺史,外甥高干是并州刺史,少子袁尚是冀州刺史。他们控制着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不过,袁绍的几个儿子并不团结,他们各怀异心,都图谋发展个人势力。曹操便利用他们的矛盾,于204年六月打败袁尚,攻占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在河北地区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立足点。205年正月攻占南皮(今河北南皮北),杀死袁谭,占领冀、青二州全部。随后曹操北上进击幽州,袁熙部将投降,袁熙、袁尚等逃往辽西乌桓地区,幽州也落入曹操手中。206年正月,曹操亲自领兵征讨高干。高干逃到峣关(今陕西蓝田东南)被杀,并州也被曹操拿下。曹操在消灭了这些军阀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交战双方及实力对比 曹军和孙刘联军。曹军;20余万人;孙刘联军:约5万人。 3.概况 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不仅烧毁了曹军船舰,还延及岸上营寨,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4.特点:以少胜多。 5.影响 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思维拓展 分析曹操能够实现北方统一的原因,我们应如何评价曹操? 原因 (1)政治上:面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曹操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取得政治优势。 (2)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 (3)军事上:在官渡之战中歼灭了袁绍的主力,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正是由于曹操采取了以上有效的措施,所以他才能在军阀混战的局面中脱颖而出,最终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 评价 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重视农耕,大兴屯田,统一北方并发展了北方的经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知识点三三国鼎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三只之间有内在的承接关系,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继而统一北方,而赤壁之战的失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促进了江南、巴蜀地区的开发,分裂中却孕育这新的统一,在历史的车轮下,三国走向新的统一。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三国题材的历史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基础性的,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他们知道一些历史故事,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剖析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进步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双方、经过、影响。 2、知道三国鼎立的时间、政权、都城和建立者,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以及对历史发展产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阅读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2、识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形势图,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的过程中,曹操、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曹操崛起的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正确地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 一、新课预习 1、东汉末年,曹操一方面招收流民,进行 屯田制 ,另一方面招贤纳士,实行 挟天子以令诸侯 政策,逐步强大起来。 2、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 官渡之战 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决战,爆发 赤壁之战 ,三分天下的格局逐渐形成。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欣赏歌曲《华容道》,注意歌词中蕴含的历史典故: 一曲清歌将君描,难入细微称分毫,胡笳十八催人老,建安风骨半相交。望遍江南风骚,生无限寂寥,铜雀春深空待二乔!忆当年乌巢,破瓒布术绍,匈奴也识英雄貌!来时负气横长矛,归路只余华容道。仰天笑声未了,关候出捉放曹!胜败兵家寻常醪,三劫过后且自嘲。中原子弟多年少,青山终有薪柴烧。 师:这首歌曲所唱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呢,你又是从哪些歌词中发现的呢? 生:曹操 华容道、捉放曹 师:曹操是哪一个时代的人物呢,三国还是汉朝? 曹操究竟是三国人物还是汉朝人物,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第16课:三国鼎立》,“曹操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人物”这个谜底将不攻自破: 三、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 展示东汉末年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宦官火并后,军阀纷起,割据一方,展开混战。那么大家观察,先后都有哪些军阀呢? 生:袁绍、袁术、曹操、公孙度、公孙瓒、陶谦、吕布、刘备、刘表、刘璋、孙策、孙权、张鲁、韩遂、 马腾 师:东汉末年,天下英雄逐鹿中原,曹操最终崛起,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幽州:公孙度 冀州:袁绍 兖州:曹操 徐州:陶谦、吕布 豫州:刘备 荆州:刘表 益州:

初中一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新人教版1

《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 1.《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和。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桂陵之战 2.《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 A.魏、蜀、西晋 B.魏、蜀、吴 C.吴、东晋、梁 D.宋、齐、梁 3.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是() A.战国兼并图 B.赤壁之战图 C.人口南迁图 D.三国鼎立图 4.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 B.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C.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6.三国,是一个永远激起豪情的时代,雄才大略的曹操,坚忍不拔的刘备,胆略超群的孙权构筑起三足鼎立的局面, 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 淝水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7.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融合加强 8.观察下图,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 A.曹操 B.刘备 C.孝文帝 D.曹丕 9.三国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与下列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马陵之战 D.巨鹿之战 10.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 A.匈奴大军 B.孙刘联军 C.前秦军队 D.东晋军队 11.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 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三国时期政局变迁的深入剖析,引领学生感受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东汉末年的“乱局”—有识之士的“谋局”—赤壁之战后的逐渐“入局”—曹丕代汉后的“定局”—三家归晋的结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从三国主要人物的经历得出以下认识:抱负是事业做大的根基、情怀是事业更远的保证,而规划则是梦想转变为现实的催化剂。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赤壁之战结局的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实物导入】 展示从淘宝网购的两个迷你铜鼎,一为三足圆鼎,一为四足方鼎。告诉学生古代铸造的铜鼎之中,以三足圆鼎为主流。而鼎的功能则经历了:食器—礼器——政权象征的转变过程。鼎作为政权的象征传说自禹建立夏朝始,后商灭夏,鼎迁于商,武王伐纣之后鼎又迁至洛阳。后来秦朝建立之后九鼎下落不明,而政权象征遂又变成了传国玉玺。那么鼎跟我们这节课又有何关联呢? 由此,过渡到本课,板书“三国鼎立” 为什么用这个标题?因为三国的相互独立状态对应了鼎三足分立的状态,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鼎具有政权象征的意义。三国鼎立是一种政治格局,它的形成源于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 【一、乱局】 1、因何而乱? 乱局是东汉末年各种政治势力变化消长的结果。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权旁落,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于是便有了农民起义。东汉朝廷无法镇压叛乱,便将地方上的刺史升级为州牧,让他们招募兵马进行平叛,结果导致州牧力量坐大,进而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

2020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李仕才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 1、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始于( B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2.西晋的都城是( B ) A.长安 B.洛阳 C.建康 D.成都 3、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创作的史书被认为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这里的“他”是( B ) A.董仲舒 B.司马迁 C.曹雪芹 D.司马光 4.投资七亿元的年度历史正剧《曹操》于2018年登陆河北卫视,并进行独家首播。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 D )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 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操军队不习水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2014年2月17日,新铸的“华佗钟”撞开了马年亳州药市。华佗现在已是亳州中药材产业、中药材文化的一个最著名的文化符号。下列属于华佗医学成就的有( B )①编著《伤寒杂病论》②制成“麻沸散” ③提出“治未病”理论④编制“五禽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诗说的是( A ) A.诸葛亮 B.刘备 C.曹操 D.孙权 7、如图是我国发行的纪念蔡伦的邮票,是《中国古代科学家》这套邮票中的一张。人们纪念蔡伦,是因为他( C )

A.造出了千里船 B.发明了造纸术 C.改进了造纸术 D.创编了五禽戏 8.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招贤纳士,实行屯田 C.奖励农耕,发展生产 D.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9、下列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传播影响最深远的是( A ) A.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司马迁编写《史记》 C.华佗发明了“五禽戏” D.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10.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 )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 11、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B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张衡——创造“五禽戏” C.华佗——制成“麻沸散” D.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二、材料题 1、阅读下列材料: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三国鼎立训练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训练题(含答案) 时间:50分钟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计40分) 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C) A、赤壁之战 B、城濮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2.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C) A.刘备 B.诸葛亮 C.曹操 D.孙权 3.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不断增强,一心想统一北方,他遇到的主要军事对手是(D) A.刘表 B.孙权 C.刘备 D.袁绍 4.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 (A) A.200年 B.208年 C.220年 D.222年 5、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A) A、赤壁之战 B、三顾茅庐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6.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A)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招贤纳士,实行屯田 C.奖励农耕,发展生产 D.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7.“东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宋朝大文豪苏轼对下列哪次战役的感叹(D)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8.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B) A.匈奴大军 B.孙刘联军 C.前秦军队 D.东晋军队 9、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B) A.刘备 B. 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10、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D)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 诸葛亮 11.(2019衡阳)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下列战役能够体现曹操这一雄心壮志的是(C) ①牧野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四单元: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内容 教材P74~P77,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理解并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3.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孙权 归纳导入:三国时期又是我国历史上混战时期之一。留下了许多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吧! 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 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曹操刘备孙权探究一:官渡之战 【小组讨论】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是什么?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2.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 经济——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曹操势力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待学生讨论完成,教师加以总结。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强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这个道理应让学生阅读教材P74页上面的小字和插图去思考、观察,从中得出结论。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4.讨论: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的描述说出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答案一:曹操虚心接受谋士的意见,袭击袁军全部粮草。 答案二:曹军抓住战机,趁袁军军心动摇之时,大举进攻,大败袁军。 答案三:袁绍刚愎自用,不接受谋士的建议,丧失了时机。 答案四:袁绍骄傲轻敌,过分自信,导致手下人才流失,反而起了辅助敌人的作用。 过渡: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接着,曹操又陆续消灭了其他的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他发兵南下,与孙刘联军大战于赤壁。 探究二:赤壁之战 【小组讨论】 1.找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 【点拨】应从战争的结果及影响去分析比较。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最后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归纳】都是以少胜多,胜利一方都采用了火攻,都有利于三国鼎立的形成。 2.同样是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大获全胜,而在赤壁之战大败于孙刘联军? 【点拨】应从曹操,在两次战争中所处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用人的态度、地理环境等即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去分析。

2016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练习题(解析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选题 1. 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A. 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 孙权称王,国号吴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相关知识。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当时尚未进入三国时期。BCD属于三国形成时期。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形成 2. 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它的都城建业在今江苏南京。该政权的建立者是 A. 孙权 B. 刘备 C. 曹操 D. 曹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知识点。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赤壁在长江沿岸。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定位】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3.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在北方)自称皇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在西方),建立蜀汉政权,222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东南方)称王;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 4. 第一手史料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

【新部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1教育网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https://www.doczj.com/doc/7617515495.html,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 和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图片, 把学生带入情境。这首歌是哪部电视 剧的主题曲? 过渡:《三国演义》主题曲“滚 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 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身之间或 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 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身上。为什 么要这么说,学完了这两大战役你就 会明白。 欣赏歌曲,回答问 题:《三国演义》。 创设情景,激 发学生的兴趣,引 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新知1.官渡之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和 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图片,把学 生带入情境。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 题曲? 过渡:《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 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身之间或得或失, 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 壁之战中曹操的身上。为什么要这么 说,学完了这两大战役你就会明白。 欣赏歌曲,回答问 题:《三国演义》。 创设情景,激 发学生的兴趣,引 发学生的求知欲。

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课堂达标训练题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 课堂达标训练题 一、选择题: 1.与如图所示历史现象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涿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漠北战役 D.赤壁之战 2.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曹操的书房情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是() ①书桌上有一卷竹简②墙上挂有《魏国疆域图》 ③桌上有《孙子兵法》一书④书柜中摆放着印制的书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D.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9年三国局势的是() A. B. C. D. 5.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推行郡县、统一文字 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曹操--篡汉称帝、三国鼎立 D.毛泽东--中共一大、开国大典 6.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B.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创造了条件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7.东汉末年,奠定“三国鼎立”的战争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8.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深处锁二乔“,与这二句诗相对应的战争是() A.赤壁之战 B.肥水之战 C.长勺之战 D.楚汉争霸 9.文物是会“说话”的历史,长沙简牍博物馆中的某一文物一直在向世界讲述动人的三国故事。该文物是() A.里耶秦简 B.走马楼吴简 C.《九成宫懿泉铭》 D.禹王碑 10.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它的都成建业在今江苏南京,该政权的建立者是() A.孙权 B.刘备 C.曹操 D.曹丕 二、读图说史题: 11.读下边《三国鼎立形势图》

第16课 三国鼎立 练习题及答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不断增强,一心统一北方,他遇到的主要军事对手是( ) A.刘表 B.孙权 C.刘备 D.袁绍 2.我国古代史上发生于公元208年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3.东汉末年为“天下三分”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马陵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4.三国时期,第一个称皇帝的是( ) 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孙权 5.据历史文献记载: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海峡两岸的交流。台湾在三国时被称为( ) A.台湾 B.夷洲 C.流求 D.琉球 6.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故事广为流传。下面这段叙述存在五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一些地方官吏和豪强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在军阀混战中,曹操脱颖而出,政治上,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增强了经济实力。200年,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打败了袁术,为以后统一长江中下游地区打下基础。接着,曹操挥师南下,企图一统全国。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决战于官渡,曹操败走华容道,再也无力南下。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植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古人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他,则可说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1)错误:;改正:。 (2)错误:;改正:。 (3)错误:;改正:。 (4)错误:;改正:。 (5)错误:;改正:。 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质教案

《三国鼎立》 第一课时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 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历史事件跳跃性较大,官渡之战的背景没有详细交待,这对学生理解这段历史造成一定的困难。 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5、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1、本节课运用图表、图片、幻灯、课件、 录像、计算机、白板、表决器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3、本节课所制做的课件等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或者林俊杰的《曹操》)把学生带入情境,问:这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什么歌曲)? 生:《三国演义》 (林俊杰的《曹操》)

历史2016部编版七上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识记与理解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讲故事、讨论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认识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放完后提问: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刚刚播放的这首歌就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让我们感受到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成败从容。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内容探究】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后来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这场战役是什么?(官渡之战。) 2.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4页《官渡之战形势图》以及第二段的内容,学生看完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官渡之战概况表。 3.,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呢?(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经济上:垦荒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4.教师讲解: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教师过渡] 教师出示材料:“既生瑜,何生亮?”这是赤壁之战中一位著名历史人物说的一句话。“瑜”是谁?(周瑜。)“亮”又是谁?(诸葛亮。)赤壁之战又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我们来一起学习赤壁之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 课《三国鼎立》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 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 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 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 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 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 ,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4.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 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