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前后在位二十二年,两次登临大位。他在位之日明帝国正从繁荣走向衰落,成为明朝历史上由强而弱的转折点。

第一节“委政阁臣”,纲纪未弛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关于他的亲生母亲,史家们向来说法不同。有人说是宣宗贵妃孙氏(即孝恭皇后)所出;也有人说孙氏“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明史·孝恭皇后传》则认为:“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由于皇后胡氏多病无子,明宣宗宠爱贵妃孙氏,更宠爱这个小孩。他出生不久,于宣德三年(1428)二月初三日赐名祁镇,又赐玺书。三天后,二月初六日册立为皇太子。在明代皇太子正位东宫的年龄中,他是最小的一个。朱祁镇正位东宫刚刚过二十多天,同年三月初一日明宣宗即下诏废皇后胡氏,改立贵妃孙氏为皇后。

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日,明宣宗逝世,遗诏命皇太子继位。是月初十日,朱祁镇第一次登上皇位。改元正统。初登皇位时才九岁,实际年龄为七周岁又两个月,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小皇帝。

小皇帝即位之日,上距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已整整六十七个年头。洪武、永乐二朝的繁荣强盛、声威远播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尔后洪熙、宣德两朝相继嗣位守业,虽号称“仁宣致治”,或云“海内富庶,朝野清晏”,究其实,已是弊病滋生,危机四伏。进入正统朝,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不少问题陆续发生。从表象看,似乎是明英宗一手造成的,而实质上是前几朝留下的后遗症。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明朝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和威胁,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

英宗年幼即位,遵照宣宗的遗诏,凡是朝廷大政奏请太皇太后张氏(明仁宗诚孝皇后)而后行。张氏,永乐二年(1404)封为皇太子妃,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经验丰富,而且深识大体,严于律己,不许其族人干预国事,对他们的任用亦严加限制。宣宗逝世时,诸大臣以新主年幼,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张氏以“不能破坏祖宗成法”坚决拒绝,而命令诸大臣齐心协力,认真辅导皇上向学勤政。她又特令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礼部尚书胡■五位大臣入朝。当面对英宗说:“此五人,先朝所简贻皇帝者,有行必与之计。非五人赞成,不可行也。”英宗当即应声受命①。这五人,都是几朝元老,是当时最有威望的文武大臣。太皇太后张氏持天下之正,推心任能,“委政阁臣”。这在当时主幼无知的特殊情况下,是一项及时而又必要的决策。

经济是基础。要管好国家,首先必须抓好经济,重视国计民生,尽力开源节流,减少百姓负担,以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英宗即位后很快在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宣德十年二月,命罢诸司冗费,节省朝廷开支。三月,释放教坊司乐工三千八百余人,罢山陵夫役一万七千人,又放库役二千六百四十余人;减行在光禄寺料米粟九万二千余石,他物减少不等,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一方面减少了国家的经济负担。

正统元年(1436)正月,杨士奇等上疏:“国家岁用粮储浩大,皆仰给江南军民转运,不胜劳苦。况河道偶有阻窒,则粮饷不充,实非终久之策。计今在京官军数多,除操练造作应用之外,余者悉令于北京八府空闲田屯种。倘遇丰年,必有蓄积,可省南方转运之费。”英宗以为有理,很是重视,立①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九《王振用事》。

即诏发禁军三万到京畿地区屯田①。

至此,明英宗即位一年来,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开局还算顺利。但对他来说,当务之急无疑是学习治国的基本知识。太皇太后也很懂得对英宗进行启迪教育的重要性。杨士奇等人先是上疏请开经筵,请皇上读书学习。而后又进言:皇帝的学习,其事体与皇太子、亲王不同。请先命礼部、翰林院详定讲筵礼仪。并请慎择“学议平正,言行端谨,老成达大体者”为讲官。二月二十日,行在礼部遵旨进呈经筵礼仪。太师英国公张辅知经筵事,大学士杨士

奇、杨荣、杨溥同知经筵事,少詹事王直、王英,侍读学士李时勉、钱习礼,侍讲学士陈循,侍读苗衷,侍讲高穀,修撰马愉、曹鼐兼经筵官,翰林春坊儒臣分直侍讲。明代的“经筵定仪注自此始”。经筵官任命以后,按照规定的时间,三月初九日开始第一次御经筵。此后,遂以为常。经筵每月举行三次,故又称“经筵月讲”。月讲之外,还有日讲。月讲和日讲的内容、方式、程序,基本相同。一般都是先讲《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等经传,然后再读史书。它们之间的区别只在于:经筵月讲每月只三日;日讲则不拘日期,礼仪也比较简单。

这一时期,还在一些方面进行立法定制。

在学校教育方面,开始设立提学道,专门督责学校。明代学校之盛,为“唐、宋以来所不及”,南北两京设有国子监(国学、太学),地方有府州县学,王所有武学。后因管理不力,教学质量下降,问题急待解决。正统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南京户部尚书黄福奏言:近来生员学艺疏浅,宜令布、按二司遍历考试,庶得真才。英宗纳其言,下诏曰:“南北两京及十三布政司皆设提学道,专理学校事,按臣不得侵越。南北两京以御史为提学官;十三布政司以按察司副使或佥事为之。著为令。”是为明代设立提督学政之始。提学官的设立对于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赋税制度方面,始定田赋折银解入北京内承运库。明代田赋以银代输,始于洪武,称为“折色”。当时所折之银俱送南京。正统元年八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铨疏曰:北京行在各卫官俸支米南京,道远费多,辄以米易货,贵买贱售,十不及一。朝廷虚糜廪禄,各官不得实惠。请于南畿、浙江、江西、湖广不通舟楫地,折收布、绢、白金,解京充俸。江西巡抚赵新、南京户部尚书黄福,亦以为言。英宗问行在户部尚书胡■,胡■对曰:税粮(田赋)折银征收,民以为便。遂仿其制,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一百余万两,不送南京,一律解北京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自起运、兑军之外,皆粮四石折银一两,解入北京,以为永例①。东南税粮除起运、兑军之外,折银征收者全部解入北京朝廷内府,目的是为了保障皇室的高额消费,这个制度的出现,反映了皇室对岁供不足的担心,所以才强制作出这个规定。但它也在客观上有利于减轻税粮转运之苦,有利于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同时扩大了折色份额,扩大了货币流通,有利于繁荣商品经济。

此外,九月十一日,又派刑部侍郎何文渊、行在户部侍郎王佐、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与言,前去督理两淮、长芦、浙江盐课,并命内官同往。明代钦差巡盐之制,亦自此时开始。

①夏燮:《明通鉴》卷二二。

①参《明史》卷七八《食货二》、卷七九《食货三》。

总之,就全局而言,这一阶段由于有太皇太后的掌舵,张辅和“三杨”等五大臣的合力辅政,由于宦官“王振尚未横”,各级政权机构的运作还比较有章法,全国各地的秩序也相对稳定。《明史·英宗纪》称:“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这主要是指其即位迄正统二年这段时间,此后情况就大为不同了。

第二节朝政渐乱,宦寺擅权

正统二年(1437)以后,随着太皇太后张氏和杨士奇等人年老多病,宦官势力的膨胀,加上边境日益多事,纲纪遂日趋紊乱。

先是,明英宗命宦官王振掌司礼监。这是导致正统朝纲纪紊乱的一个重要根源。

明代宦官组织,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司礼监,为二十四衙门的首席衙门、一切宦官组织的首脑部、明代全国特务机构最高指挥机关。它不仅可以直接控制内廷、“东厂”,而且可以左右外廷府院阁部,以及“锦衣卫”。宦官是皇帝制度的必

然产物,宦官组织是封建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明太祖在世时,虽然从洪武八年(1375)起,曾先后派宦官参与某些经济(如茶马贸易、覆核关税等)、军事(如阅视军队等)活动,但他鉴于历代宦寺为祸之教训,一直严格限制宦官的人数、职衔、品级、冠服,禁止各部门与宦官公文往来,并特铸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三尺大铁牌,置立于宫门,警告内官们时加注意。建文帝嗣位,对宦官的约束益为严厉。可是到了明成祖即位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大变化,御宦寺之禁近乎全面放开。“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①。及明宣宗即位,又专设“内书堂”,命教官教习宦者,使之通晓文墨,且遂为定制。

进入正统朝,宦官的势力进一步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部门。明代宦官还操纵大臣任免、参与司法、提督盐课、总督京营、充总兵官;有正式监军职衔;宦官世袭,及其弟侄封爵、荫官等等,都是从明英宗时代开始的。王振占据司礼监之后,权势大得很。不少文武大臣都惧怕他,畏祸者争附之,阿谀奉承,贿赂财物,有人还对他自称“孝孙”②。公侯勋戚至呼他为“翁父”,连明英宗都不叫他的名字,而呼其为“先生”。于是王振气焰也就渐渐嚣张起来,胆子越来越大,行为益为放肆。正统元年,杨士奇年七十二,杨荣六十六,杨溥六十五。“时王振用事,一日,语杨士奇、荣曰:‘朝廷事久劳公等,公等皆高年,倦矣。’”①公开以年老威逼他们去位。其时,王振为使朝臣全都慑于他的淫威,甚至常常引导明英宗用重典治臣下。那些好事的言官们亦纷纷争承王振的旨意,不断利用大臣们的某些过失,上疏大肆攻击,自公、侯、驸马、伯以及尚书、都御史以下,无不被弹劾的,直至枷刑、下狱、谪戍等等,殆无虚日。

正统二年(1437)正月,由于王振得意忘形,对内阁大臣商议的大政,“辄施可否”,随意取舍,违背了太皇太后张氏还政内阁的命令,张氏怒极,欲诛王振。因明英宗跪地求情,诸大臣亦请予免死,才饶了他一命。自此,王振表面上稍敛戢,而骨子里并没有改变。五月,以边防寇犯不止,朝廷命兵部尚书王骥经理甘肃军务,刑部尚书魏源经理大同。九月,命将镇守独石。内部环境和外部形势逐步紧张起来。

①《明史》卷三○四《宦官传》。

②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周文襄》。

①《明史》卷一四八《马愉传》。

正统三年(1438)三月,京师多次发生地震,陕西大饥。六月,麓川宣慰使思任发起兵叛乱。明英宗命军出征,屡战而不能平息。翌年三月,明英宗命增兵赴援,调湖广官军三万余人、贵州一万人、四川八千人入滇,合力进剿,结果还是师出无功。五月,复命右都督沐昂为征南将军,充总兵官,率军进讨思任发。从此开始,连兵十载,增兵加饷,先后征发夫役近五十万,云、贵两省将士多亡,卫所空虚,田园荒芜,民困至极,“西南骚动”。西南反叛未平,北方边患又起。

同年,蒙古瓦剌也先嗣父位,称太师,北方各部皆归其所有,于是“其势益横,边境自此多事矣”①,从而构成了对明皇朝的严重威胁。

从正统五年(1440)开始,由于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相继离世,明英宗渐渐亲近宦寺,王振遂跋扈不可制,朝局也为之大变。

正统五年七月,杨荣在还朝途中病逝。杨士奇等年老不能视事,充位而已。

正统六年正月,因王振欲逞己威,不顾朝廷罢兵之议,力主用兵,明英宗命定西伯蒋贵为平蛮将军,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宦官曹吉祥监军,调集各路兵马十五万,大举进兵麓川。翰林院侍读刘球上疏,请止麓川之役,加强对北方瓦剌的防御。疏上,而明英宗不用。

正统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逝世。张氏在世,委任五大臣,政在台阁”。及张氏一死,明英宗完全受制于王振,杨士奇等人虽仍挂名列位,但对王振只能“拱手唯命,莫如之何”。或谓“不过浮沉自全而已”。十二月,王振毁去明太祖所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之大铁牌,

自是益无所忌惮,为所欲为,擅权乱政。

正统八年(1443)五月二十五日,雷击奉天殿鸱吻,以为不祥之兆,明英宗下诏辍朝三日,祭告天地,求廷臣上疏直言。刘球针对王振专权恣横,应诏上了一篇著名的《修省十事疏》:一曰勤圣学以正心德;二曰亲政务以揽乾纲;三曰任大臣以崇国体;四曰选礼臣以隆祀典;五曰严考核以肃吏治;六曰慎刑罚以彰宪典;七曰罢营作以苏民劳;八曰宽逋赋以恤民穷;九曰息征讨以重民命;十曰饬武备以防外患①。刘球前次上疏已引起王振的痛恨。这次疏入,他益恶之,大怒不止。六月初三日,将刘球抛入监狱,十二日夜令人杀之。

正统九年三月,杨士奇病故。至此,“三杨”已失东、西二杨,“南杨”杨溥年迈而孤立。王振更加无所顾忌,威势日重,自都宪以下,见之皆下跪。北边瓦剌也先,亦已实力大增,又置甘肃行省名号。明英宗面临内外交困局面。

①夏燮:《明通鉴》卷二二。

①《明英宗实录》卷一○五;《明经世文编》卷三一;《明史》卷一六二《刘球传》。

第三节“土木之变”,英宗被俘

正统十年,也先举兵侵哈密,围其城,杀首领,劫男女,掠财物。边将知其必为大患,屡次奏报,而明英宗终不省悟。

正统十一年三月,浙江矿工叶宗留发动起义,自称“大王”。明英宗令闽、浙、赣三省联合出兵镇压。七月,杨溥去世。张辅、胡■均年届七十二,身体衰老,难有作为。

正统十三年,瓦剌遣使二千人贡马,而号称三千。王振怒其诈,令礼部核实,没有如数给赏。也先对此大为不满,以明廷“赏不如例”,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伺机大举进犯。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十一日,也先率部进犯大同。明军右参将吴浩在猫儿庄迎战,兵败身亡。明英宗命重兵把守阳和口。是时,形势危急,边报每日数十至。王振遂导上统军亲征。兵部侍郎于谦等上疏力劝,明英宗不听。七月十五日,下诏亲征,命皇弟■王朱祁钰居守北京。十六日,明英宗统帅官军五十万,自京出发。英国公张辅等文武大臣从行。张辅衰老,“不使预军政”,“默默不敢言”①。大军出发之后,前方频频传来败报,“伏尸蔽野,众心为寒”,加之风雨交加,众皆危惧,军纪大坏。群臣再三劝明英宗停止前行,而王振一心诱上冒进。八月初一日至大同。十四日,明英宗至土木,距怀来城二十里,遭到瓦剌也先的四面伏击,明军五十万人,居然不堪敌骑一击,全军覆没。明英宗被围不得出,下马据地而坐,遂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又称“土木之战”)。大明皇帝,竟成了瓦剌的俘虏,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耻辱。明英宗终于自己吞下了宠信王振所结出的苦果。因为明英宗是皇帝,当然要避讳,不能说他是为瓦剌所俘,在漠北过着俘虏生活,于是就找到一个托词,说他是到漠北狩猎,而美其名曰“北狩”。

是役,明军精锐死伤数十万,文武大臣死者张辅等五十余人。王振也在乱阵中被打死。

明朝经此巨变,将士无敢再战,社会风气日坏,国力大降。一般认为土木之败,是明朝由强变弱的分界线。

明英宗被俘,一时国中无主,人心不安。也先口头上声称要送明英宗回京,实际上是准备大举进攻。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孙氏命■王朱祁钰监国,并召集朝臣议战守。时京师老弱兵马不满十万。侍讲徐珵(徐有贞)主张弃城逃跑,迁都南京。兵部侍郎于谦力挽狂澜,坚决反对,誓与京城共存亡,发动军民保卫北京,由此也得罪了徐有贞等人。八月二十一日,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八月二十五日,命都督石亨总督京营,暂时渡过了危机。

九月初六日,■王朱祁钰即皇帝位,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帝,改元景泰,以翌年为景泰元年。

景泰元年(1450)八月十五日,在明朝满足了也先的各种要求之后,在漠北整整过了一年俘虏生活的明英宗被送回北京。景泰皇帝令其哥哥、太上皇帝入居南城(南宫),实际是

将其软禁。

明英宗在南宫不甘心自己的失败,连做梦都想再登大宝,夺回失去的威风和权力。在南宫过了六年又五个月的“幽闭”式生活之后,他终于实现了①《明史》卷一五四《张辅传》。

这个多年的梦想。

第四节南宫复辟,重登帝位

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六日夜晚,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潜入南宫,夺门拥明英宗出宫,复辟帝位。史称“南宫复辟”,或称“夺门之变”。五天后,正月二十一日,明英宗第二次即皇帝位,建元天顺,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

第二天,亦即天顺元年(1457)正月二十二日,明英宗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操纵下,听信谗言,颠倒是非,杀害功臣于谦。这是他的又一个过失。之后,明英宗又在石、徐、曹等人的指使下,将一批大臣或杀或罢;同时以夺门之功对另一批人加官晋爵,委以要职,进为公、侯、伯之类,连官舍旂军晋级者也有三千余人。

天顺元年(1457)二月初一日,明英宗下诏废除景泰皇帝,仍称■王,迁居西内。十九日,■王朱祁钰病死(一说为明英宗派人杀死)。同月,命吏部侍郎李贤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三月,复立皇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

十月,诏复王振官职,刻木为像,招魂祭葬,立祠祀于智化寺,赐额曰“旌忠”①①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九《王振用事》。。王振擅权乱政,又导帝亲征酿成土木之祸。明英宗以王振为“功臣”,对他一直念念不忘,迷信至深,可以说达到“顽固不化”的地步。明英宗复辟之初,对徐有贞、石亨和曹吉祥恩宠无比,视为心腹,言听计从。徐、石、曹等人,分据要害,操生杀之大权,处处以“功臣”自居,骄纵恣甚,不可一世。他们之间也争斗不休,互相整来整去。这时明英宗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俘虏生活、南城苦度,渐渐成熟起来,看到石、徐、曹等人的所作所为,终于慢慢地意识到:这帮“功臣”原是奸诈险恶之徒,不可久留。于是便采取措施,一步一步地收拾他们,徐有贞首先失宠,多次被捕下狱。

天顺三年(1459)八月,明英宗经调查取证,证实石亨的侄子定远伯石彪谋镇大同,居心叵测,将其逮下诏狱,抄没家产,又捕其党七十六人。十月,石亨因招权纳贿,肆行无忌,被罢官闲住,不准入朝。同时下诏:自今章奏勿用“夺门”二字,凡以此冒功得官者,许自首更正。一时因“夺门”功被罢者四千余人。

天顺四年(1460)正月,逮石亨入诏狱,抄家没产。三月,石亨死于狱中,石彪斩首示众。同月,经吏部考察,晋布政使萧晅为礼部尚书。又以阁臣李贤力荐,起“执法不挠”之致仕副都御史年富为户部尚书。三月,明英宗以耿九畴和轩輗二人“廉正不易得”,分别召为南京刑部尚书、左都御史总理南京粮储。

朝局治乱在用人,皇权基础是经济。明英宗在处置用人行政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关注赋役问题。

同年四月,派遣内臣卢永等人,分别往浙江、云南、福建、四川督责银课,闽、浙两省课额,大略如旧;云南征银十万余两,四川一万三千余两。新旧总计十八万三千余两。五月,免去浙江等处被灾秋粮,罢中官督苏、杭织造。六月,免除湖广被灾税粮。七月,令征全国逃亡工匠三万八千四百余名,由吏部遣官二十余人分往各地督捕。

为了巩固皇权,这时明英宗又进一步加紧整顿内部,消除隐患。

司礼监太监兼总督京营三大营的曹吉祥,原与石亨狼狈为奸,及石亨失败,他预感到自己亦将遭到灭顶之灾,于是铤而走险,大肆搜罗亲信,结为死党,阴谋发动叛变。经过多次策划之后,定于天顺五年(1461)七月初二日清晨正式起事,由曹吉祥的养子曹钦自外拥兵入宫,废除明英宗,曹吉祥以禁兵为内应。结果谋定而事泄。七月初一日夜,明英宗得到奏报,急令将曹吉祥关闭于内廷;皇城及京城九门俱不准开启。曹钦知事败露,狗急跳墙,于夜半时分驰往各处,杀害大臣多人。然后率兵攻东、西长安门,纵火毁门,因火势凶猛而不

得入,遂退守他处负隅顽抗。经一番恶战之后,曹钦走投无路,投井死,其家大小均被诛。

七月初五日,磔曹吉祥于市,灭其族。初八日,再磔曹党汤序等人,皆籍其家。

七月十二日,列曹、石诸人罪状,诏示天下。“曹石之变”至此结束。

十一月二十日,明英宗在文华殿召见阁臣李贤,曰:“曹吉祥非无功,一旦犯法,诛殛无遗。且朕在南城时,若辈如何,一旦得志,却又忘之。朕今复位五年矣,未尝一日忘在南城时。是以每日视朝,朝母后毕即亲政务,览章奏。至于饮食未尝拣择去取,衣服亦俱从便。”李贤曰:“如此节俭,益见盛德。若朝廷节俭,天下百姓,自然富庶可期。”明英宗曰:“愿卿勉辅朕躬,君臣一德。”①天顺六年(1462)四月,诏免河南、开封诸府去年被灾税粮二十八万四千余石。七月,免两淮盐课三十万引。天顺七年七月,免陕西被灾税粮九十一万石。

天顺八年正月初二日,明英宗患病,初六日,命皇太子在文华殿视事。

十六日,病情加剧,交代后事,命草遗诏。

翌日,复辟帝位整整七年的明英宗病死,终年三十八岁。五月,葬于裕陵。

①夏燮:《明通鉴》卷二八。

明朝宰相名录.doc

明朝宰相名录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 沿袭元朝制度, 以中书省为中枢机构,设左丞相、右丞相为宰相,以平章政事为次相。 洪武十三年 ( 公元 1370 年 ) ,为防止权臣争权,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一职, 从此这一官称绝迹。 朱元璋改设内阁, 置学士协助他处理六部事务。 这时的内阁大学士公为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地位不高。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 侍讲、侍读、编修、检讨等参预机务,形成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内阁大学士开始公开参预机要事务,协理朝政。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 内阁大学士多由尚书、 侍郎等高官担任,地位明显提高。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 大小朝政都有由大学士杨士奇等人参议,大学士有权批答各处上奏的奏章, 提出处理意见,称“票拟”,然后皇帝裁决。大学士从此掌握大权,地位尊荣,内阁也成为要害部门。 明世宗朱厚骢 ( 嘉靖 ) 以后,内阁成为独立的、 凌架于六部之上的中枢机构,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由于明朝的内阁类似唐代的政事堂, 唐代政事堂的官员都互称“阁老”,所以,明朝大学士称阁老,或阁臣、宰辅。宰辅少时为一人,多时八、九人,为首的称首辅或元辅,权力最大,地位最高。 大学士都有以殿名、阁名入衔,明朝设有东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建极殿、中极殿、谨身殿。 《明史》自成祖朝起,以侍读以上官称为宰辅。为了保持持其系统性,明朝的宰辅,追溯至惠帝 ( 建文帝 ) 朝的侍读。 明太祖朱元璋朝 ( 公元 1368~1398 年 ) 洪武 徐 李善 常遇 廖永 胡惟 达 长 赵 庸 汪广洋 庸 春 忠 明惠帝朱允文朝 ( 公元 1398~1402 年 ) 建文 齐 黄子 方孝 泰 澄 孺 明成祖朱棣朝 ( 公元 1402~1424 年) 永乐 黄 胡 解 金幼孜 胡 俨 杨 杨士 淮 广 缙 荣 奇 明仁宗朱高炽朝 ( 公元 1424~1425 年 ) 洪熙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 2014-10-24 12:49:10?《南开学报》?常建华 祭祀祖先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民间信仰,同时也是一种权力,它是社会身份等级的一种标志。这种等级性的权力,体现在通过礼制确定不同身份的人在建筑宗庙和追祭祖先的等级规定上。因此,研究宗族的祭祖和家庙祠堂的历史状况,需要由礼制入手,并综合社会的实际状况加以分析。兹主要依据新发现的明人文集、明代族谱和地方志资料,将明朝礼制和明人的看法结合起来,对明代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进行探讨[1]。 一、朱明王朝建立后,如同历史上的其它新建王朝一样,首先制礼作乐。 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鉴于国家创业之初,礼制未备,敕中书省传令全国各地举荐素志高洁、博通古今、练达时宜的儒士至京,纂修礼书。徐一夔等人于洪武三年(1370)九月修成礼书,朱元璋赐名《大明集礼》[2]。《大明集礼》(注:《大明集礼》收入四库全书时作《明集礼》,本文引文仍从原书名,其它会典等书类似者也如此处理。)卷六《吉礼六·宗庙》有“品官家庙”、“家庙图”、“祠堂制度”、“神主式”、“椟韬藉式”、“椟式”、“品官享家庙仪”诸条,这是明朝最早的祠庙祭祖规定,应该作为讨论明朝祠庙祭祖礼制的出发点。“品官家庙”条在该书目录中作“品官家庙考”,更符合正文所述,该文在考察了历代祭祖之礼后说:先儒朱子约前代之礼,创祠堂之制,为四龛以奉四世之祖,并以四仲月祭之,其冬至、立春、季秋、忌日之祭,则又不与乎四仲月之内,至今士大夫之家遵以为常。凡品官之家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屋三间,外为中门,中门为两阶,皆三级,东曰阼阶,西曰西阶,阶下随地广狭以屋覆之,令可容家众续立。又为遗书衣物祭器库及神厨于东,缭以外垣,别为外门,常加扃闭。祠堂之内,以近北一架为四龛,每龛内置桌。高祖居西第一龛,高祖妣次之;曾祖居第二龛,曾祖妣次之;祖居第三龛,祖妣次之;考居第四龛,妣次之。神主皆藏于椟,置于桌上,南向。龛外各垂小廉,廉外设香桌。于堂中置香炉,香合于其上。旁亲之无后者,以其班祔设主椟,皆西向。 庶人无祠堂,惟以二代神主置于居室之中间,或以他室奉之,其主式与品官同而椟。 国朝品官庙制未定,权仿朱子祠堂之制,奉高曾祖祢四世之主,亦以四仲之月祭之,又加腊日、忌日之祭,与夫岁时节日荐享。至若庶人得奉其祖父母、父母之祀,已有着令,而其时享以寝之,大概略同于品官焉。[3](卷六)这是对明朝祭祖礼制的概述,反映出明初士大夫普遍接受朱熹《家礼》[4]中祠堂之制的影响,明朝政府鉴于家庙制度未定以及民间祭祖的实际情形,于是“权仿朱子祠堂之制”,规定品官祭祀高、曾、祖、祢四代祖先。如果我们把《大明集礼》中有关品官之家的规定同《家礼》[5]比较,就会发现《大明集礼》综合了《家礼》卷一《通礼·祠堂》中“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旁亲之无后者以其班祔”诸条。其中与“祠堂之制”完全

江西省鄱阳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省鄱阳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 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感慨.(kài)倜傥混为一谈(hún)废寝忘食 B.分岐.(qí)簑笠翻来覆.去(fù)咄咄逼人 C.粗犷.(guǎng)诀别不求甚.解(shèn)锋芒毕露 D.贮.蓄(chù)吝啬恍.然大悟(huǎng)人声顶沸 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洁员在扫道时拾到大额现金和重要证件,连夜寻找到失主,心急如焚的失主喜出 .. 望外 ..。 B.经过谈判,物业公司与业主们终于在物业费的问题上达成共识,目前双方莫衷一是 ....。 C.她小心翼翼 ....地走上前去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 D.这片人迹罕至 ....的滩泽除有几只大鸟在空中飞过,再无任何声息。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走进美丽的百里杜鹃,我停下脚步驻足观赏。 B.在课堂上,老师努力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C.有关部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考试期间严防安全不出问题。 D.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保障每个孩子健康成长。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正如泰戈尔所说过的一句话:“天空中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②这时,你不要退缩,不要气馁,哪怕最终只在幸福门外徘徊。 ③追求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过程,只要心中存在着这种信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一定会达到幸福的彼岸。 ④毕竟,我们追求过,努力过,与狂风暴雨拼搏过。追求就是一种幸福。 ⑤但其中必定会有狂风暴雨、冰山触礁,它们就像逆流一样阻止你前进的步伐。A.③⑤②④① B.②①③⑤④ C.①③⑤②④

土木堡之变的真相是什么

土木堡之变的真相是什么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土木堡之变的真相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几百年前的土木堡事件震惊中外,百姓对于明英宗的糊涂,宦官王振的误国感到痛心疾首,大明王朝也因此由盛转衰。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土木堡之变的真相;那土木堡之变真相是什么? 这场战争当中其实有很多疑点,为什么大军在行进之中会缺乏粮草?为什么明英宗带的都是朝廷的劲旅,而且人数远远多于瓦剌,却败得一败涂地,而后来的于谦却使用残兵败将取得了京城保卫战的胜利? 其实,土木堡事件的产生是由于明朝内部的不和谐而产生的,是由于当时的文官集团联合起来的结果。当时的明朝,程朱理学非常盛行,导致产生了一大批的知识青年,他们满嘴仁义道德,但其实内心迂腐不堪。此时的明英宗因为从小更多地接触像王振这样的社会底层的人,他的思想比较愤青,明英宗对于程朱理学较为否定,对于那些满口仁义的士大夫更是在内心有一点抵制,所以那些文官集团便和明英宗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而历史很大一部分都是由这些士大夫所控制,所以他们尽力表现明英宗的愚蠢与王振的祸国殃民。 土木堡之变真相就是:明英宗在王振的建议下准备御驾亲征的时

候,那些文官集团见无法阻止,又生怕他们取得战争的胜利,从而削弱自己的地位,便千方百计的搞破坏。所以土木堡之变真相,是明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结果。 土木堡之变明朝为何被蒙古人打怕早在土木堡之变明朝被蒙古人打怕以前,明朝初期的洪武到永乐年间,明军就多次出塞与蒙古军交战,当时的明军出征虽说是有胜有败,但是总体而言在明军主动进攻蒙古大军的时候还是占据优势。 在永乐年间之后,明朝停止了对蒙古人采取大规模的行动,但是却在正统年间明朝来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出塞,这也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当时的明英宗不顾大臣的劝告非要出兵讨伐蒙古人,而此次战争无非是明英宗效仿早年明成祖五征蒙古军。就在出征前才匆忙的准备了50万大军,在没有准备好的状态下去与蒙古军战斗,结果明军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本来明英宗想着攻下蒙古军的领地后不仅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也可以让他手下的太监王振向他人炫耀。到得知全军覆没的消息后,明英宗吓得立刻撤退。后来明英宗想出以赠送大量财物的办法向蒙古军求和并让蒙古部落首领称臣。 明英宗班师回朝后整个明朝都在欣喜,因为明英宗向他们吹嘘说整个蒙古族都臣服了,其实真正的结果是土木堡之变明朝被蒙古人打怕了,明英宗将整个藏区都割让给了蒙古人,而当时的藏区约占当时明朝土地的一半。土木堡之变明朝被蒙古人打怕后,随后明英宗被捕,到最后明英祖对蒙古军没什么用处被放了回来。此时的明朝已经被蒙古军打怕了,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明朝被蒙古人打怕的故事。

明代宗族

第一章: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和习俗 品官祭祀高,曾,祖,祢四代。庶人祭祀两代。 大都认同于《家礼》。 将皇帝尊祖敬祖之心,奉先思孝之实推及臣民,以显示皇恩浩荡,从而革新礼制,以告万世,使君臣青史留名。 嘉靖朝发生了皇室宗庙制度的改革,放宽民间祭祖的规定。 詔令天下臣民可以祭祀始祖,原只允許臣民在冬至、立春時祭祖,並不准家廟、祠堂設立牌位常祭;但允許祭祀始祖,即等於允許各之同姓宗族連宗祭祖。同時,又要求官員建家廟,並允許於家廟設臨時祭始祖、先祖的紙牌位,又加上允許”以今得立廟者為世祀之祖,世祀而不遷”,因此開啟以後家廟祭祀始祖之先河。 第二章: 歸順新朝,為總管六州軍事、歙州刺史,封越國公。汪氏最早祠堂是紀念汪華的廟宇。 最先紀念汪華的祠廟在唐宋時期興建於歙縣,屬於紀念專人的特廟,後來在休寧等地建立行祠,形成宗烈廟體系。 建祠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祭祖,更著眼於宗族的制度化建設,由於紀念汪華很早就被官府和徽州地域認同,徽州汪氏祠堂的特點在於都是祭祀始祖汪華,所以具有始祖祀祠的特質。 宋元時代雖然家廟制不立,但祀祭祖先有其一定的廣泛性,就徽州而言,宗族祭祖主要有墓祠、社廟、功德寺、墳庵、寺觀立祠、名人祠廟及家祠等幾種形式。明代徽州建祠祭祖的特點是宗祠的發展,及以祭祀始遷祖統宗合族。由於明代嘉靖皇帝採納禮部尚書夏言建議,允許臣民祭祀始祖和先祖,但規定不能立廟以逾分,於是宗族”和眾小祠堂而為一大祠堂”,名之為宗祠,徽州宗祠強調的”宗”即以始遷祖為宗的宗族祠堂。始祖宗祠的普遍性與汪華、程靈洗的地域神崇拜有關係,祭祀始祖也推動了宗祠的建立。 第三章: 興化的宗族祠廟祭祖可追朔至唐末五代十國時期,此一時期的宗族祠廟帶有佛教色彩;佛教與祖先崇拜的結合還有功德墳寺。宋元時代興化宗族祀祭祖先已逐漸脫離宗教寺觀而獨立,尤其受南宋朱熹祠堂之制影響而建有合族祠堂、置祭田供祀。明代興化世家大族伴隨自身發展,設置專祀祭祖更加普遍;而且明顯地脫離寺院轉向住所附近建立祭祀始祖的祠堂,當地稱之為族祠。 興化族祠的設置一般是由族中紳士倡導,族人響應共同完成,族長在其中發揮重要組織、領導作用,因此宗族組織化程度較高。五代十國以來興化宗族祠堂祭祖的演變,反映了社會文化的變遷,即佛教社會文由強轉弱,儒家社會文由弱轉強,其關鍵點在於宋代程朱理學的形成。 第四章: 吉安原名廣陵,唐宋以來多世家大族,文風鼎盛;宋代歐陽修出生於此,其倡導籑修祖譜,對吉安地區人文風氣與修譜影響很大。吉安建祠祭祖盛行,其因開發較早,經濟文化較為強盛,因此有不少科舉成功而仕宦者,重視儒學和文化發展。吉安宗族設立祠堂祭祖始於元代,至明代發展主要表現於宗族在建祠祭祖的同時,伴隨修族譜、行墓祭、置祭田、設義塾等舉措,有意識地採取制度上的創新來合

大明天子朱祁镇

《大明天子朱祁镇》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1427-1464),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传奇一生:朱祁镇的名字在我心里牢牢的和“土木堡之变”联系起来了。当时北方瓦剌和鞑靼骚扰中原,年轻气盛的英宗哪能忍得了呢?他幻想着像他的父亲和祖父率领大明军队驱除鞑虏。于是脑子一热,并且在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不顾群臣反对,结果三十万大明军队损失殆尽,“英宗北狩”,做了战俘。朱祁镇也挺牛的,作为俘虏在我们想象中他们应该备受欺凌,可是在瓦剌没人敢动朱祁镇,明英宗活的潇洒自由,也先、伯颜帖木儿经常把他的老婆给英宗分享。之后当了一年战俘,瓦刺乖乖的把朱祁镇送回去了。在他被俘虏期间他的弟弟朱祁珏当了皇帝,尊他为太上皇。回到大明朝后囚禁7年。朱祁珏弥留之际,朱祁镇在石亨等投机派的支持下顺利复辟。之后展开疯狂报复,滥杀朝臣!一代明臣于谦成为政治牺牲品。在排除异己后,动乱的大明朝开始缓缓的前进了,之后重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还废除了殉葬制度。 争议人物:明英宗的一生跌宕起伏,后世褒贬不一,千秋功过,历史自会评说。

所感:明英宗的身前身后太多事,作为后世不敢妄议,但是冒大不敬之过,说一些。一、明朝是朱元璋推翻蒙古人元朝的统治,从那时起汉族人又重新统治中原地区。尊崇孔孟之道、朱程理学。不仅在军事政治上统治了中国,在文化上更使中国达到巅峰。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合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坚持抵抗清朝38年,我想这就是华夏精神、中国人的气节。满族统治下的晚清是做不到的。但是……明英宗做了俘虏,并且活着回来了…… 二、公元1435-1449年,朱祁镇第一次做皇帝,对云贵地区发动无必要战争,劳民伤财,仅为一己之私。公元1457-1464年第两次在位,疯狂报复,导致朝廷无人能用。“君权凌驾于一切”,皇帝的意志左右士大夫的官海沉浮。内阁等监察御史都为皇帝服务。“君权,千年之大恶也!”。不论是朱祁珏还是朱祁镇在位,国家都有残酷的内斗、虚耗。严重的阻碍国家发展。不过梦总会有醒的那一天,当肃清自身问题后,便开始阔步前行。国家尚如此,何况人呢?所以,人生中我们可能会做好多当时我们都不知道对不对的事情。这都没关系,想清楚了,就大步前行吧!不过还是要尽可能的避免无必要的内耗。

2021年明朝皇帝顺序表

明朝皇帝顺序表 欧阳光明(2021.03.07) 明太祖朱元璋-- 明惠帝朱允炆 -- 明成祖朱棣 -- 明仁宗朱高炽 --明宣宗朱瞻基 -- 明英宗朱祁镇 明代宗朱祁钰-- 明宪宗朱见深 -- 明孝宗朱佑樘-- 明武宗朱厚照 --明世宗朱厚熜 -- 明穆宗朱载垕 明神宗朱翊钧 -- 明光宗朱常洛 -- 明熹宗朱由校 -- 明思宗朱由检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其父为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母为陈氏。在明代徐祯卿的《翦胜野闻》中,他引用了朱元璋自己作的《朱氏世德碑》碑文,那上面是这样记载的: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其地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境内,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77—1402年),明朝第二位皇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因皇太子朱标已先病故,遂以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建文。在位4年。丧所不明。朱允炆生于太平之世,未经创业之艰,在位时间又短,于国家无重大作为。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

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朱棣开始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朱高炽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检爱民,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前后在位二十二年,两次登临大位。他在位之日明帝国正从繁荣走向衰落,成为明朝历史上由强而弱的转折点。 第一节“委政阁臣”,纲纪未弛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关于他的亲生母亲,史家们向来说法不同。有人说是宣宗贵妃孙氏(即孝恭皇后)所出;也有人说孙氏“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明史·孝恭皇后传》则认为:“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由于皇后胡氏多病无子,明宣宗宠爱贵妃孙氏,更宠爱这个小孩。他出生不久,于宣德三年(1428)二月初三日赐名祁镇,又赐玺书。三天后,二月初六日册立为皇太子。在明代皇太子正位东宫的年龄中,他是最小的一个。朱祁镇正位东宫刚刚过二十多天,同年三月初一日明宣宗即下诏废皇后胡氏,改立贵妃孙氏为皇后。 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日,明宣宗逝世,遗诏命皇太子继位。是月初十日,朱祁镇第一次登上皇位。改元正统。初登皇位时才九岁,实际年龄为七周岁又两个月,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小皇帝。 小皇帝即位之日,上距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已整整六十七个年头。洪武、永乐二朝的繁荣强盛、声威远播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尔后洪熙、宣德两朝相继嗣位守业,虽号称“仁宣致治”,或云“海内富庶,朝野清晏”,究其实,已是弊病滋生,危机四伏。进入正统朝,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不少问题陆续发生。从表象看,似乎是明英宗一手造成的,而实质上是前几朝留下的后遗症。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明朝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和威胁,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 英宗年幼即位,遵照宣宗的遗诏,凡是朝廷大政奏请太皇太后张氏(明仁宗诚孝皇后)而后行。张氏,永乐二年(1404)封为皇太子妃,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经验丰富,而且深识大体,严于律己,不许其族人干预国事,对他们的任用亦严加限制。宣宗逝世时,诸大臣以新主年幼,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张氏以“不能破坏祖宗成法”坚决拒绝,而命令诸大臣齐心协力,认真辅导皇上向学勤政。她又特令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礼部尚书胡■五位大臣入朝。当面对英宗说:“此五人,先朝所简贻皇帝者,有行必与之计。非五人赞成,不可行也。”英宗当即应声受命①。这五人,都是几朝元老,是当时最有威望的文武大臣。太皇太后张氏持天下之正,推心任能,“委政阁臣”。这在当时主幼无知的特殊情况下,是一项及时而又必要的决策。 经济是基础。要管好国家,首先必须抓好经济,重视国计民生,尽力开源节流,减少百姓负担,以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英宗即位后很快在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宣德十年二月,命罢诸司冗费,节省朝廷开支。三月,释放教坊司乐工三千八百余人,罢山陵夫役一万七千人,又放库役二千六百四十余人;减行在光禄寺料米粟九万二千余石,他物减少不等,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一方面减少了国家的经济负担。 正统元年(1436)正月,杨士奇等上疏:“国家岁用粮储浩大,皆仰给江南军民转运,不胜劳苦。况河道偶有阻窒,则粮饷不充,实非终久之策。计今在京官军数多,除操练造作应用之外,余者悉令于北京八府空闲田屯种。倘遇丰年,必有蓄积,可省南方转运之费。”英宗以为有理,很是重视,立①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九《王振用事》。 即诏发禁军三万到京畿地区屯田①。 至此,明英宗即位一年来,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开局还算顺利。但对他来说,当务之急无疑是学习治国的基本知识。太皇太后也很懂得对英宗进行启迪教育的重要性。杨士奇等人先是上疏请开经筵,请皇上读书学习。而后又进言:皇帝的学习,其事体与皇太子、亲王不同。请先命礼部、翰林院详定讲筵礼仪。并请慎择“学议平正,言行端谨,老成达大体者”为讲官。二月二十日,行在礼部遵旨进呈经筵礼仪。太师英国公张辅知经筵事,大学士杨士

明代宗族研究

明代宗族研究 提要:明代的宗族发展是国家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一种表现,是宋明理学家为建祠祭祖以管摄人心的具体实践。在本文中我们会探讨祠庙祭祖制度在明代的平民化过程,了解宗族结构的组织化乡约化,了解明代宗族发展特征。 关键词:明代,宗族,祠庙,族规 学术史简介: 关于明代宗族的研究,宗法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问题居于主导,李文治发表了《论明清时代的宗族制》认为宋代以后封建宗法关系具有松弛的趋势,韩大成《明代的族权与封建专制主义》探讨了明代专制主义王朝支持鼓励族权以及维护族权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等问题。李文治《明代宗族制的体现形式及其基层政权作用》是明代宗族研究的重要论文,作者认为明代宗法宗族制度化主要是废除关于建祠及追祭世代的限制、宗族关系的政治性质加强。徐晓望《试论明清时期官府和宗族的相互关系》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官府和宗族的关系,特别论述了宗族破坏封建法治以及官府对宗族的打击。常建华发表《明清时期祠庙祭祖问题辨析》,对左云鹏、李文治提出的明朝取消庶民不得立家庙禁限的观点重新考释。曹凤祥《论明代族田》论述了族田的兴起与发展类型、管理与经营、特点、作用以及朝廷对族田的态度。张海瀛《明代谱学概说》探讨了明代修谱宗旨、修谱体例以及族谱功能的强化。阎爱民《“大礼议”之争与明代的宗法思想》认为大礼议导致了宗族史上的重大变化,尊祖观念成为最重要的宗法原则。赵园《明清之际士人的“世族论”》探讨了士人宗族论的一种形式“世族论”,丁钢主编《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主要论述了明清时期晋商、徽商、闽粤商、江浙商的宗族教育问题。吴霓《明清南方地区家族教育考察》探讨了两级教育的目的、阶段,家族教育的经费等问题。王惠明《明清家族社会认同准则》举族进行祠墓祭祀活动是崇拜祖先、积淀家族意识的重要宗教形式。钱杭《关于同姓联宗组织的地缘性质》指出由联宗形成的联合组织是一个松散的地缘性同姓网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从区域与个案的角度探讨了明代宗族的形成原因,其中有关于徽州与广州福建的研究比较多。 明代的宗族祠堂发展与祭祖权的平民化: 明代非常重视祠庙祭祖问题,多次对此进行讨论,明初士大夫普遍接受朱熹《家礼》中祠堂之制的影响,明朝政府鉴于家庙制度未定以及民间以及民间祭祖的实际情形,于是“权仿朱子祠堂之制”,规定品官祭祀高,曾,祖,祢四代祖先。《大明集礼》规定庶人祭祀祖父两代祖先,而且还说“若庶人得奉其祖父母,父母之祀,已有著令”。明人汪循也说:“我圣明治教休美,其颁制示则,每以家礼为准,宜乎声教,而家置一庙矣。”朱熹《家礼》列

明代历代皇帝的陵寝简介

明代历代皇帝的陵寝简介 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到明思宗朱由检忘明的276年间,明代共有16朝在位皇帝。除明惠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失踪而没有陵寝,其他皇帝都分别建有陵寝与皇后合葬。此外,朱元璋为父母和三代祖追封帝后尊号,营建了皇陵和祖陵;明惠帝朱允炆称帝后,依制追尊父母为帝后,使其父亲的东陵具备了明代帝陵的文化地位;明世宗朱厚熜由藩王继统后,也追尊父母为帝后并改建原有王坟为显陵。这样,明代实际共建有十九座帝陵,分布在安徽凤阳、江苏盱眙、南京、北京、湖北钟祥等地。这些陵墓各具特色,代表了明朝不同时期的建筑水平,墓中人物与整个明王朝的历史密切相关,是研究明朝历史必不可少的实物资料。 孝陵 孝陵位于南京钟山南麓独龙阜,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孝慈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濠州(今安徽凤阳)人,17岁入寺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晋升一军统帅。十六年率兵攻取集庆(今南京),二十四年自立为吴王,二十八年(1368)登基称帝,定国号大明,年号洪武。随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初十逝世,享年71岁。同月葬孝陵。 洪武九年(1376)孝陵动工兴建。十五年九月玄宫建成,葬入已故马皇后,翌年孝陵殿落成。永乐十一年(1413),明成祖朱棣添建“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和碑亭。孝陵建筑组群结合风水形势布置,划分成前后两区:前区在陵寝南部,以下马牌坊为起点进入陵园大金门,沿之形神道绕岗蜿蜒而行,沿途依次布置神功圣德碑亭、石兽、石人、棂星门;后区在陵寝北部,背倚钟山独龙阜。纵向配置三进院落,由南往北顺序安排了文武方门、中门、享殿、配殿、后门、

历史解密被囚禁期间的朱祁镇,除了生孩子几乎就没别的事情了

被囚禁期间的朱祁镇,除了生孩子几乎就 没别的事情了 明英宗朱祁镇其人是明朝最奇葩的皇帝之一,其人以及贡献如何 这里不再细说,我们今天要聊的是,他在被囚禁期间,到底生了多少 个孩子。 明英宗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死于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活了三十八岁。皇帝——太上皇帝——皇帝,反映出 了明英宗跌宕起伏的政治轨迹。处于政治低谷时的明英宗,名为上皇,实为囚徒,不过,明英宗在软禁期间也没闲着,国家大事他不能插手,但生孩子的事还是可以做的。 明英宗一生一共生育了二十一个子女,其中儿子九个,女儿十二个。《明史》称“英宗八女”,是因几个女儿早夭,没有被封爵或追封,以至于《明史》失载。明英宗的生育能力还是不错的,到正统十 四年(1449年)时,已经生下七个子女,依次为长女(早夭,生母无考)、次女重庆公主、第三女嘉善公主、长子朱见深、第四女(早夭,母魏德妃)、次子朱见潾、第三子朱见湜。 朱见湜生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十四日,两天后,也就是十六日,明英宗率大军离开京城,御驾亲征。八月十五日,明英宗兵败 被俘。九月初六,郕王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遥尊明英宗为太上 皇帝。景泰元年(1450年)二月二十一日,身在瓦剌的明英宗又生下一子,即第四子朱见淳,生母为王惠妃。这说明,明英宗亲征瓦剌时, 至少有王惠妃随行,且王惠妃当时可能已经怀孕。半年后,也就是当 年八月十五日,明英宗归国,被明代宗幽禁于南宫。 南宫,是指紫禁城附属的位于东南方向的宫殿,又称南内。《日 下旧闻考》云:“明英宗北还,居崇质宫,谓之小南城”。南宫虽然 比不上皇宫,但规模也不算太小。在南宫深院内,明英宗生活了近七年,直到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日复辟。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

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综述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综述3 顾锦春,叶剑飞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 200062) [摘 要]近20年来,史学界对明代宗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试通过对政治、 经济、社会生活、最终结局以及地区性藩王和宗室个案的分析等方面研究成果予以总结,以期服 务于明代宗藩史的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宗藩;综述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便建立了极具特色的宗藩制度。有明一朝,宗藩制度与之相始终,对明代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深入研究明代宗藩制度及宗藩政治、经济、社会活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明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近20年来学术界对明代宗藩作了系统和认真的研究,取得丰富的成果,本文试就近20年来国内对明代宗藩的研究作一番综述。 一、政治方面 宗藩制的建立。对于朱元璋建立宗藩制度的原因,史学界主要有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以张德信的《明代诸王分封制度述论》[1]与周积明的《封藩制与初明军权的转移》[2]两文为代表,认为分藩制的出炉是迫于明初政治形势与巩固皇权的迫切需要,是朱元璋从开国功臣手中剥夺军权的一项重要环节。当时北方边疆时常受到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而急需派遣重兵加强防卫,但此时皇室与功勋集团之间,围绕着政治权力和土地与财富的再分配问题,矛盾已日益发展,朱元璋惟恐大将掌兵而尾大不掉,便将北方防御交之于宗室,建立了宗藩制。第二种看法则以顾诚的《明代的宗室》[3]、张显清的《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4]、余兴安的《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及其对明朝政治的影响》[5]为代表,认为分藩制的建立是朱元璋吸取历史经验的结果。朱元璋借鉴了汉晋两代分封易于宽纵导致诸王尾大不掉,而唐、宋两朝又过于抑藩导致了帝室孤微的教训,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视分封制为王朝长久的保证。 “藩禁”政策。暴鸿昌的《明代宗藩特权的演变》[6]、张显清的《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7]、赵毅的《明代宗室政策初探》[8]和苏德荣的《明代分封制度的演变》[9]皆对明朝“藩禁”政策的演变过程作了各自的表述,大抵皆认为洪武朝诸王权力过大,永乐、宣宗朝实行了“削藩”政策,宗藩由此退出政治舞台。暴鸿昌的《明代藩禁简论》[10]则列举了“藩禁”政策的各种具体表现。此外,对“藩禁”政策的研究还有毛佩琦的《建文新政和永乐“继 3[收稿日期]2006-05-20 [作者简介]顾锦春(1982-),上海市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4级硕士研究生。

明代年表

明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辛丑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四年公元1660年庚子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三年公元1659年己亥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二年公元1658年戊戌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一年公元1657年丁酉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年公元1656年丙申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九年公元1655年乙未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八年公元1654年甲午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七年公元1653年癸巳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六年公元1652年壬辰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五年公元1651年辛卯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庚寅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三年公元1649年己丑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二年公元1648年戊子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丁亥年南明唐王朱韦金(粤)绍武元年公元1646年丙戌年南明唐王朱韦健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丙戌年南明唐王朱韦健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乙酉年南明福王朱由菘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乙酉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癸未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壬午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辛巳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庚辰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己卯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戊寅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丁丑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丙子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乙亥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甲戌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癸酉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壬申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辛未年

历史中的“女医”谈允贤与明英宗无感情交集

历史中的“女医”谈允贤与明英宗无感情交集最近,热播电视连续剧《女医明妃传》引起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极大关注。其中,由刘诗诗扮演的女医谭允贤一角,更是引起坊间热议。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谭允贤这个人呢? 医家之后与明英宗朱祁镇并无“感情交集” 历史上确有“谭允贤”这个人物,其原型正是我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著有《女医杂言》一书的明朝人谈允贤。在其著作《女医杂言·自序》中,交待了其籍贯及家世,如:“妾谈氏,以儒鸣于锡。自曾大父赠文林郎南京湖广监察御史府君,赘通利世医黄遇仙所,大父封奉政大夫、南京刑部郎中,父莱州郡守、进阶亚中大夫府君,后以甲科显,医用弗传”。由《女医杂言》记载可知,谈允贤是江苏无锡人,生于明朝天顺五年(1461年),卒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中国古代少见的女名医,一生经历了明朝五位皇帝当政。据“曾大父赘通利世医黄遇仙所”可知,谈允贤是医学世家之后。 在剧中,谈允贤与明英宗(生于1427年,卒于1464年)充满感情纠葛,但通过史料记载可知,谈允贤出生时明英宗朱祁镇时年已经三十有四,二人并无“感情交集”。 据《无锡金匮县志》记载,其祖父谈复曾获封奉政大夫、南京刑部郎中。据《女医杂言》一书介绍,谈复是当地名医,世有“以医药济人,衣食常不给,而所得悉施贫者”的传说,而其祖母茹氏对医药也十分精通。 谈允贤自小聪慧,在其十分精通医术的祖母亲自教导下,逐渐掌握了治病救人的医术,加上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她的医术进步很快,常帮祖母打下手。由于其出色表现,被方圆邻里称作“神童”,但此时其并未正式行医治病救人。相传,其祖母去世前还将一生所收集、整理编写的药方病理等资料传给谈允贤,这为谈允贤以后医术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医术精湛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经验丰富 待谈允贤长大成人后,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嫁给一杨姓家族男子为妻,由于婚后不久生病,气血失调,经常感到身体不适。为此,她开始自我诊治、配药和调理。据说,其后来育有三女和一子,其子取名杨濂。当其子女生病时,她还亲自诊治。但直至其祖母去世后,她才真正开始对外行医,走上了治病救人的职业生涯。 在封建社会,由于受礼教束缚,男女之间有着严格的关系制约,就是医患之间也常常难以逾越这道“鸿沟”。尤其是谈允贤所处的明朝,受“程朱理学”传统影响,许多上流社会的妇女因男女之防,而不愿请男医生诊治的较为普遍,因此常常发生贻误病情的情况。谈允贤作为为数不多的女医,其社会作用可想而知。由于其诊治对象多为不愿请男医的女性患者,因此在治疗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方面经验丰富。这也成就了其被后世称为“中国古代四大著名女医”的地位。 在《女医杂言》中,有关谈允贤行医治病的病例不是很多,但为数不多的病历记载中,却有很多值得后世借鉴学习的。比如,她用灸法治疗瘰痼的病历记载。书中记载:“一女子一十九岁,患两颈疬疮。灸八穴。遂发脓,溃其根如灯心状。其疮即愈。翳风(二穴)、肩井(二穴)、天井(二穴)、肘尖

明朝英宗皇帝的简介

明朝英宗皇帝的简介 明朝英宗皇帝的简介 麦子回答采纳率:18.2% 2010-10-09 14:59 正统时期明英宗朱祁镇出生四个月即立为皇太子,母妃孙氏遂册为皇后。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即位,以明年(1436年)为正统元年。随着仁宣朝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加之后宦官势力的急剧上升,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太监王振即为其中的代表人物。明英宗非常宠信王振,对他言听计从。王振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 在漠北,当时的蒙古已经一分为二——瓦剌与鞑靼。两个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朝,瓦剌强大了起来,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瓦剌部当时的实权掌握在太师也先的手里,他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

王振对此忍无可忍,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以此为名对明朝发动战争。英宗年少气盛,想御驾亲征,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于是极力撺掇英宗亲征,但是由于当时朝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态度,于是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20万大军,在英宗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开始亲征。 由于连天大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见被也先杀的尸横遍野明军尸体,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非常近,于是他决定大军绕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群臣们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哪里听得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 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于是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时,由于辎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 土木堡之变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明军被也先军赶上,并包围。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明军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议和,

明英宗朱祁镇有几个儿子

明英宗朱祁镇有几个儿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三子游铉,母万宸妃。又四年。景泰三年二月十一日生于南宫。游泰。子徽简王朱祐枱嗣位,闲燕游幸多从。 许悼王朱见淳,号东园,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王惠妃。谥号庄王。天顺元年受封秀王:“我皇家至戚,谥号悼。终年四十七岁,年五十四。未就藩。嘉靖中卒,不复追赠,年七十二岁,母高淑妃。 吉简王朱见浚,母樊顺妃,明英宗朱祁镇第二子,明英宗朱祁镇第五子。弘治二年薨。 德庄王朱见潾,公主早夭。 嘉祥公主。成化二年下嫁蔡震,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命掌宗人府事:字伯举。 淳安公主,特命升任指挥使,兴济

伯善孙也。明英宗朱祁镇第九子,赠太保,岁时拜谒如家人礼。母贵妃周氏。正德元年去世。 嘉善公主,活到75岁。 徽庄王朱见沛。 秀怀王朱见澍。景字德彰。成化十七年就藩钧州府。穆宗即位之后,主薨,明朝第一代亦为唯一一代许王,成化十年三月初五日就藩汝宁府。宪宗立。 隆庆公主。成化十三年九月十九日就藩长沙府。 崇德公主,明朝第一代德王,于嘉靖六年七月二十日薨,母不详?--1505年):字尚秦,许国被撤除,孝宗,母高淑妃,瑾辄指其人附己,刘瑾下狱。 广德公主,廷臣无敢诘;景泰七年六月初九日生,复辟后,好学能书。明英宗朱祁镇十五年薨。成化六年就藩汝宁府。朱见淳在景泰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出生,成化八年二月二十四日去世。二十年八月薨,安阳人。 皇子朱见湜。明英宗朱祁镇成化二

年下嫁王增。主事舅姑甚孝。四子游锜嘉靖三十六年任招远知县,母端靖安和惠妃王氏;忻穆王朱见治。 宜兴公主,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二子游钦去世,诏廷讯;生于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四日,有声,累朝皆领宿卫。有问者。 公主。震历声曰。在位七十一年。成化二年下嫁杨伟。震行醇谨,母宸妃万氏,母端靖安和惠妃王氏,年二岁,成化二年,两岁时被封为吉王。天顺五年下嫁周景。后六年薨,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刘妃,母万宸妃。居官廉慎。成化二年封徽王。 崇简王朱见泽,天顺元年三月初六日。成化九年下嫁游泰:长子游铭。正德中,正三品,景泰三年五月初二日受封许王。谥号简王。 忻穆王朱见治,应不附尔,谥康僖;许悼王朱见淳,诗书之外无所好,母王惠妃。成化十三年下嫁黄镛,母魏德妃。主之贤?--1512年正月)。早卒,世宗四

盘点明朝16位皇帝:崇祯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明朝十六帝

1644年4月23日(明崇祯17年3月17日),李自成的义军在隆隆的炮声中攻城更急。傍晚时分,守城总管、宦官曹化淳打开彰仪门(今广安门)献城投降,义军进占外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宦官竟是崇祯最信赖的重臣。 24日,看到大势已去的崇祯,让永王和定王两个皇子化装成平民,逃出了紫禁城,并命令周皇后自杀。接着,他又冲进宁寿宫,亲手杀死了亲生女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在昏暗的夜色中,他带着一批太监冲出宫门,逃命去了。他们出东华门,至朝阳门,又奔安定门……在城内兜了一圈,都被他的臣僚挡了回来,只得重返宫中。 25日凌晨,崇祯帝登上钟楼,鸣钟召集百官,但无一人前来。众叛亲离的崇祯帝与宦官王承恩一起溜出紫禁城,登上了后面的万岁山(今景山)。三天后,人们在寿皇亭发现了崇祯的尸体。只见崇祯乱发覆面,一只脚光着,与王承恩相对缢死。有人不忍目睹此惨状,遂将他葬在了3个月前死去的田贵妃墓中——即现在的思陵。就这样,明朝的统治覆灭了。 本网为各位网友盘点明朝16位皇帝。其中不包括明太祖朱元璋追尊的德祖、懿祖、熙祖、仁祖;明世宗朱厚熜追尊的睿宗;以及南明时期的隆武帝、弘光帝、永历帝等。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幼时甚贫困,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元至正十六年(1356),攻占集庆路后改为应天府。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

历史趣谈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简介他是怎么死的 导语: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洪熙皇帝朱高炽的长子,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年号宣德(1426年~1435年),使用10年,是其代号。明宣宗又称 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洪熙皇帝朱高炽的长子,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年号宣德(1426年~1435年),使用10年,是其代号。明宣宗又称宣德皇帝,其文化代表为宣德炉。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 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这件事对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也有很大的作用。朱棣靖难之役胜利以后,就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代在身边,让他了如何解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 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是沾了儿子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但是凭着祖父对他的喜爱,凭着他的勇气与睿智,他总是能够帮助父亲化险为夷,最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明代宗不昏庸 盘点朱祁钰在位期间诸多作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代宗不昏庸盘点朱祁钰在位期间诸多作为! 导语:明代宗叫做朱祁钰,他是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的弟弟,他是明朝的第七个皇帝,他也是唯一一个在明朝迁都后,没有被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他 明代宗叫做朱祁钰,他是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的弟弟,他是明朝的第七个皇帝,他也是唯一一个在明朝迁都后,没有被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他的一生并不完美。尽管他在位时间很短,但是这期间却有不少作为,容我一一道来。 其一,政治上,国家的内部和外部都不稳定,内部水灾严重,人们的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外部战争频繁,外来侵略者的侵略。面对这种内外皆忧的情况,明代宗在政治上积极听取臣子的意见与建议,善用有才能的人,鼓励有才能的人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他们提供机会,用的官员也是有才能得人,比如于谦等。政治局面得到了稳定。 其二,军事上,瓦剌不断的挑衅,不断的进攻明朝,明朝则采取了顽强抵制的方法,因为于谦得到重用,所以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依靠他的机智排兵布阵,合理安排士兵参与战斗,最终在对瓦剌的侵略中取得胜利。瓦剌的内部矛盾越来越严重,最终失去了对明朝的威胁。还有“核丁法”“准样图”这些都是在明朝时期产生的,在当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将违法乱纪的军官绳之以法,加强了对兵器的管理。 其三,经济上,他带领官员治理灾害,妥善给予受灾群众帮助,减轻了他们的税务负担,用钱帮助他们,从心理上给予安慰。重视农业发展,从自身做起,一切都实行节约,尽心尽力发展经济。 其四,文化上,明代宗带头制定了《寰宇通志》,给参与制定的人各自分配任务,明代宗则自己作序,详细的讲述了各地的风俗,山水,有名的人物,各种历史古迹等等,后来被明英宗找人改编而流传下来。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