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溶瘤病毒与肿瘤治疗

溶瘤病毒与肿瘤治疗

溶瘤病毒与肿瘤治疗
溶瘤病毒与肿瘤治疗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溶瘤病毒与肿瘤治疗

作者:钟江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刊名: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英文刊名:FOREIGN MEDICAL SCIENCES

年,卷(期):2004,27(6)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35条)

1.Bergsland EK;Venook AP查看详情 2002(09)

2.Shah AC;Benos D;Gillespie GY查看详情 2003(03)

3.Cornelis J J;Salome N;Dinsart C查看详情 2004(z1)

4.Herrero Y;Calle M;Cornelis J J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4(01)

5.Moehler M;Zeidler M;Schede J查看详情 2003(06)

6.Yang WQ;Senger D;Muzik H查看详情 2003(12)

7.Hriasawa K;Nishikawa SG;Norman KL查看详情 2003(02)

8.Thirukkumaran CM;Luider JM;Stewart DA查看详情 2003(01)

9.Sinkovics JG;Horvath JC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0(01)

10.Szeberenyi J;Fabian Z;Torocsik B;et a查看详情 2003(02)

11.Pecora AL;Rizvi N;Cohen GI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09)

12.Peng KW;Ahmann GJ;Pham L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1(07)

13.Stojdl DF;Liehty B;Knowles S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0(07)

14.Stojdl DF;Lichty BD;Tenoever BR查看详情 2003(04)

15.Cinatl J Jr;Cinatl J;Michaelis M查看详情 2003(07)

16.Thomas DL;Fraser NW查看详情 2003(04)

17.Ries SJ;Brandts CH;Chung AS查看详情 2000(10)

18.Lee B;Choi J;Kim J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02)

19.Vecoil GG;Lang FF查看详情 2003(03)

20.Bergmann M;Romirer I;Sachet M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1(22)

21.Muster T;Rajtarova J;Sachet M查看详情 2004(01)

22.Mizuguchi H;Hayakawa T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1-2)

23.Bernt K;Ni S;Li ZY查看详情 2003(05)

24.Kim J;Lee B;Kim JS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01)

25.Bristol JA;Zhu M;Ji H查看详情 2003(06)

26.Bernt K;Liang M;Ye X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21)

27.Soya P;Ren XW;Ni S A tumor-targeted and conditionally replicating oncolytic adenovirus vector expressing TRAIL for treatment of liver metastases.[外文期刊] 2004(04)

28.Jarnagin WR;Zagr JS;Klimstra D Neoadjuvant treatment of hepatic malignancy: an oncolytic herpes simplex virus expressing IL-12 effectively treats the parent tumor and protects against recurrence-after resection.[外文期刊] 2003(03)

29.Nakamori M;Fu X;Meng F查看详情 2003(07)

30.Nakamori M;Fu X;Rousseau R Destruction of nonimmunogenic mammary tumor cells by a fusogenic oncolytic herpes simplex virus induces potent antitumor immunity.[外文期刊] 2004(05)

31.Reinblatt M;Pin RH;Federoff HJ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4(06)

32.Obuchi M;Fernandez M;Barber GN Development of recombinant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es that exploit defects in host defense to augment specific oncolytic activity[外文期刊] 2003(16)

33.Peng KW;Donovan KA;Schneider U查看详情 2003(07)

34.Bergman I;Whitaker Dowling P;Gao Y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3(02)

35.Israel BF;Kenney SC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3(3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李宏鸣.万学勤溶瘤病毒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医药世界2006(9)

2.沈晓娣.钱关祥.SHEN Xiao-di.QIAN Guan-xiang溶瘤病毒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5)

3.罗翔.郑振佺.Luo Xiang.Zheng Zhenquan溶瘤病毒研究现状及进展[期刊论文]-医学新知杂志2007,17(1)

4.熊壮.王建华.XIONG Zhuang.WANG Jian-hua溶瘤病毒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16(3)

5.李燕.李明远溶瘤病毒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医学综述2004,10(5)

6.蔺会云.田克恭.遇秀玲.李敬云.鲍作义.吴娜用限制性内切酶技术区别B病毒与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期刊论文]-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1,23(3)

7.溶瘤病毒治疗恶性肿瘤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广西医学2005,27(10)

8.徐平.谢鹏.邹德智.左联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引起的非典型脑干脑炎二例[期刊论文]-贵州医药2003,27(3)

9.郭箭.邵健忠溶瘤病毒的抗肿瘤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肿瘤2002,22(5)

10.刘素芳.曹亚溶瘤病毒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4,24(5)

引证文献(1条)

1.高滢PKR在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和作用的初步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7713653077.html,/Periodical_gwyx-wswxfc200406001.aspx

溶瘤病毒载体制备及纯化策略

溶瘤病毒载体制备及纯化策略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缺陷和异常基因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也包括转基因等方面的技术应用。也就是将外源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其插入病人的适当的受体细胞中,使外源基因制造的产物能治疗某种疾病。从广义说,基因治疗还可包括从DNA水平采取的治疗某些疾病的措施和新技术。2017年10月19日,美国政府批准第二种基于改造患者自身免疫细胞的疗法(yescarta基因疗法)治疗特定淋巴癌患者。(选自搜狗百科) 近20年来,只有少数几种病毒如反转录病毒(包括HIV病毒)、腺病毒、腺病毒伴随病毒、疱疹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痘苗病毒及EB病毒)、甲病毒等被成功地改造成为基因转移载体并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应用。

1. 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 vectors,RVJ载体 逆转录病毒载体基因转移系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用外源基因替换病毒结构基因的 逆转录病毒载体;另一部分是包装细胞的基因组DNA中整合了逆转录病毒结构基因。到目前为止,RV载体是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使用最多的载体,较常用的是基于moloney 鼠白血病病毒(MMLV)改造而来的各种Rv载体。RV载体具有基因表达持久而稳定、转染效率较高等优点,但只能感染分裂期细胞,载体容量<8kb,与宿主细胞基因组的随机整合可引起基因突变及产生可复制的野生型病毒等危险故需要进一步的改造完善。 2. 腺病毒(adenovirus,AV)载体 腺病毒载体自1993年首次被应用于临床试验以来,迄今为止大约有40%基因治疗临 床试验方案采用腺病毒为载体,仅次于RV载体_3 J。至今AV载体已经发展了4代,第2、3代腺病毒去除EI、E2和E4编码序列,与第一代相比,有更低的免疫原性和更大的载体容量。第四代腺病毒仅含有反向末端重复序列(1TRs)和包装信号,载体容量 达37kb,进一步降低了免疫原性,被称为“高容量”载体。AV载体具有宿主范围广、基因转移效率高、对非分裂细胞也有感染性、比较容易制备和操作、理化性质稳定、遗 传毒性较低及比较安全等优点。 3. 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VV)载体 腺病毒相关病毒(AAv)是一种缺陷型的单链DNA病毒,只有在辅助病毒如腺病毒、单 纯疱疹病毒、痘苗病毒等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最佳复制,产生新的病毒颗粒,否 则只能进行潜伏感染。从v载体既可以转染分裂细胞又可以转染非分裂细胞,在宿主 体内以定向整合的方式存在,70%以上的整合位点位于第19号染色体q13.3-qter 区,且对人体无致病性,故AAv重组体在细胞内能长期稳定地表达,还可避免随机整 合可能引起的抑癌基因失活和原癌基因激活的危险,且在体内不引起明显的病理变化,表明AAV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基因治疗载体_9j。AAv载体在多种组织已进行了成功的转染,如肝、脑、心肌、骨骼肌、视网膜和呼吸道上皮等组织,未发现对机体有致病性。 4. 慢病毒(1eraivlrus)载体 慢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科,为二倍体RNA病毒,分为灵长类病毒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一 1(HIV-1)、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和非灵长类病毒如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但它与 逆转录病毒不同,能感染非分裂细胞。 5.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卫叩Iex virus,I-ISV)载体 单纯疱疹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作为基因治疗载体具有以下优点:①容纳外源基因的长度达4o~50I,是目前容量最大的病毒载体。②具嗜神经性,可在神经元中建

溶瘤病毒产品的研发和申报

溶瘤病毒产品的研发和申报 1、溶瘤病毒的作用机理 现在普遍认为,大部分溶瘤病毒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机制抗肿瘤: 1)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 通过抗原(病毒自身和肿瘤)激活机体的天然免疫和继发性免疫反应,杀死肿瘤; 2)裂解肿瘤细胞: 通过选择性的在肿瘤细胞中大量复制,使肿瘤细胞裂解死亡。 图1 溶瘤病毒在肿瘤细胞中的选择性复制 那么溶瘤病毒为什么如此“钟爱”肿瘤细胞? 1)首先,大多数肿瘤细胞较正常细胞的抗病毒活性差,导致肿瘤细胞更容易感染病毒; 2)其次,肿瘤细胞由于自身高代谢和复制活跃的内环境给病毒复制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3)最后,人类通过基因工程手段使得病毒对肿瘤细胞具有选择性,例如针对特定的肿瘤细胞表面受体改造病毒。

图2 溶瘤病毒的综合作用机理 可以看出溶瘤病毒疗法最核心要素就是病毒本身,溶瘤病毒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在自然界里存在的,这一类不是特别的多; 2)经过基因改编的病毒,对肿瘤细胞更加具有选择性,目前常见的溶瘤病毒均属于这一类。

如何对溶瘤病毒进行基因工程改造? 1)一方面可以直接创造一个多样性的病毒库,从中筛选具有选择性的病毒; 2)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研究病毒的基因,改变相应的基因达到具有选择性的目的; 3)结合以上两种方法先从库中选择具有选择性的病毒,再通过基因改造使其更具选择性。 2、溶瘤病毒的局限性 虽然溶瘤病毒疗法已有两款产品上市,但是市场表现一直不理想,主要在于该技术还存在着以下局限性: 1)因为病毒是外源性物质,人体会产生抗体清除病毒,使其不能发挥作用 2)病毒的稳定性:病毒进入人体会不断的复制,经过几代复制之后发生可能 突变导致无效; 3)给药方式: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直接注射肿瘤部位或者通过静脉给药, 比较大的肿瘤可以直接注射,但是比较小的肿瘤如何给药还存在问题。 4)病毒脱落:病毒最终会去哪里。 5)溶瘤病毒的生产、提纯、运输这些都是非常困难。 除了以上局限性,有效性仍是目前溶瘤病毒最大的问题,目前单用溶瘤病毒的治疗肿瘤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但是目前临床研究表明溶瘤病毒和免疫监测点抑制剂联用效果比较好,原因在于溶瘤病毒能够将"冷"肿瘤变"热",提高肿瘤细胞对免疫监测点抑制剂的反应。 一项2期临床研究表明病毒T-VEC(Tailmogene laherparepvec)联合Ipilimumab(伊匹单抗)和单独使用Ipilimumab(伊匹单抗)单独治疗黑色素瘤,联合用药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所以未来溶瘤病毒的联用会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也正说明了上药启动安柯瑞再上市计划的原因。 溶瘤病毒的局限性和溶瘤病毒在联合用药的前景是企业在溶瘤病毒产品研发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溶瘤腺病毒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溶瘤腺病毒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作者:徐伟郝林综述韩从辉杨建军 【摘要】溶瘤腺病毒是继手术、放疗、化疗后治疗肿瘤的新式方法,它能特异性识别并感染肿瘤细胞,最终导致细胞溶胀而摧毁肿瘤细胞,但无法在正常机体细胞内复制而不具有杀伤作用,理论上具有更高的抗肿瘤效应和更低的副作用。目前溶瘤腺病毒Onxy-015(dl 152)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文章就溶瘤腺病毒治疗肿瘤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溶瘤腺病毒;肿瘤 溶瘤病毒又称肿瘤增殖型病毒,是指能特异性感染肿瘤细胞并在肿瘤细胞中大量复制最终裂解肿瘤细胞,释放出来以感染更多的肿瘤细胞的一类病毒,同时这些病毒因无法在正常机体细胞内复制而不具有杀伤作用[1]。早在一百年前,已有人发现某些肿瘤患者在感染病毒后出现自发性肿瘤缓解,受这一现象的启发,早在上个世纪初便有溶瘤病毒治疗的研究[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肿瘤细胞的分子异常逐渐被人们揭示。同时,随着对常用病毒的基因结构以及对病毒与细胞、病毒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分子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使溶瘤病毒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成为可能。 目前已研制成功并已在肿瘤临床研究中应用的主要有:腺病毒(adenovirus)、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单纯疱疹病毒-1(herpes simplex virus-1,HSV-1)、呼肠孤病毒(reovirus)等,其中腺病毒基因的结构及其表达调控研究得较为深入。

将腺病毒改造成为溶瘤病毒最具代表性的是Onxy-015(dl 152),它是最早被报道的溶瘤腺病毒,首先运用于肿瘤患者,现已成为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溶瘤腺病毒。现就溶瘤腺病毒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腺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腺病毒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约有100个血清型,其中能感染人类的至少有47个型别。腺病毒呈球形,无包膜,核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其病毒基因组为线形双链DNA,大小约为36 kb,可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含有5个早期转录单位(E1A、E1B、E2、E3和E4)、2个延迟转录单位(Ⅸ和Iva2)和1个晚期转录单位(L1~L5)。根据基因的同源分A~F 6个亚组。不同腺病毒其亲嗜性有所不同,表现出特定的器官选择性[3]。例如,腺病毒D感染眼睛,而A型和F 型作用于胃肠,C、E型以及一些B型腺病毒特异性地感染呼吸道。 在早期,大多数细胞处于静止期,病毒蛋白必须与宿主细胞蛋白作用才能激活细胞复制和分裂。E1A是病毒基因组中第一个转录的基因,其产物可以与诸如pRb、p107和p130蛋白家族的许多细胞蛋白结合。从而阻止细胞蛋白封闭E2F转录因子,启动DNA复制和细胞周期。腺病毒E1B基因表达产物阻止宿主细胞早期死亡,从而允许病毒无障碍复制。E1B-55kD蛋白与p53结合诱导其降解,而E1B-19kD 蛋白的功能与抗凋亡因子Bcl-2相似,从而抑制感染细胞死亡,允许病毒复制。E2区编码与病毒DNA复制有关的蛋白质。 E3区编码多肽参与病毒宿主相互作用,可减弱感染细胞被机体免疫识别的概率[4]。

溶瘤腺病毒系列

溶瘤腺病毒系列 TS007:5型溶瘤腺病毒(SG500)技术服务套餐 我们的溶瘤腺病毒SG500原名为CNHK500。 SG500:利用实体瘤区别于正常组织最为广谱及特异的特征--无限增殖及缺氧,SG500采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和缺氧反应启动子双调控的减毒增殖型腺病毒载体,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增殖能力明显优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调控的腺病毒SG300及国际上公认的肿瘤增殖病毒ONYX-015,提高了疗效/毒性比,迄今为止,SG500是国际上最为广谱和特异性的溶瘤病毒及基因-病毒治疗系统。 SG500技术平台的主要框架是5型腺病毒,将5型腺病毒的E1a及E1b的启动子缺失。在缺失E1a 启动子的部位插入经过修饰的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hTERT),修饰的hTERT基因启动子的主要特征是hTERT基因启动子转录起始位点下游插入含有3个E-box(CACGTG)。其hTERT基因启动子转录起始位点下游的E-box序列是端粒酶阴性细胞负向调节机制的靶向位点,我们应用luc报告基因发现在hTERT基因启动子转录起始位点下游添加3个E-box序列拷贝数,可以明显抑制端粒酶阴性的正常细胞的hTERT基因启动子活性,而在端粒酶阳性的细胞中,E-box序列即有可能转变为能被激活因子如Myc 家族成员USF(Upstream stimulatory factor)结合、并激活hTERT基因转录的正向调节位点,因而不影响在端粒酶阳性的肿瘤细胞中hTERT基因启动子活性,从而进一步加大hTERT基因启动子在正常细胞及肿瘤细胞活性的差别,我们用该修饰的hTERT基因启动子控制腺病毒增殖必需基因,发现该腺病毒在端粒酶阳性的肿瘤细胞中特异性增殖,而在端粒酶阴性的正常细胞中不增殖的特异性选择更为明显。同时将E1a的nt 923-946缺失,进一步减弱在正常细胞中复制,在缺失E1b启动子的部位插入5个缺氧诱导因子(HIF)结合位点的缺氧增强子。其5型腺病毒的E3不缺失。在E1a与E1b之间插入目的基因表达盒。 我们为您提供的服务内容如下: 1.我们可以根据您的课题要求,设计实验方案,构建相应的含目的基因的5型溶瘤腺病毒。 2.提供目的基因的测序结果(2000bp以内)。 3.提供上述5型携带目的基因溶瘤腺病毒的质粒图和构建流程。 4.提供上述5型溶瘤腺病毒的质粒构建电泳鉴定图和病毒PCR鉴定图。 5.提供上述5型溶瘤腺病毒的纯化产品2.5×1010PFU,能满足体内和体外实验的研究。 6.提供5型含有目的基因的非增殖腺病毒纯化产品2×1010PFU; 7.免费提供报告基因GFP的5型溶瘤腺病毒或5型溶瘤腺病毒的纯化产品1×1010PFU(二选一)。 上述服务内容总共提供3种腺病毒,上述服务内容的所需服务费用为28,800元。 如另加入其它基因调控元件,每增加一个加价3000元。 基因长度必须在2000bp以内。

溶瘤病毒与肿瘤治疗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溶瘤病毒与肿瘤治疗 作者:钟江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刊名: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英文刊名:FOREIGN MEDICAL SCIENCES 年,卷(期):2004,27(6)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35条) 1.Bergsland EK;Venook AP查看详情 2002(09) 2.Shah AC;Benos D;Gillespie GY查看详情 2003(03) 3.Cornelis J J;Salome N;Dinsart C查看详情 2004(z1) 4.Herrero Y;Calle M;Cornelis J J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4(01) 5.Moehler M;Zeidler M;Schede J查看详情 2003(06) 6.Yang WQ;Senger D;Muzik H查看详情 2003(12) 7.Hriasawa K;Nishikawa SG;Norman KL查看详情 2003(02) 8.Thirukkumaran CM;Luider JM;Stewart DA查看详情 2003(01) 9.Sinkovics JG;Horvath JC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0(01) 10.Szeberenyi J;Fabian Z;Torocsik B;et a查看详情 2003(02) 11.Pecora AL;Rizvi N;Cohen GI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09) 12.Peng KW;Ahmann GJ;Pham L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1(07) 13.Stojdl DF;Liehty B;Knowles S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0(07) 14.Stojdl DF;Lichty BD;Tenoever BR查看详情 2003(04) 15.Cinatl J Jr;Cinatl J;Michaelis M查看详情 2003(07) 16.Thomas DL;Fraser NW查看详情 2003(04) 17.Ries SJ;Brandts CH;Chung AS查看详情 2000(10) 18.Lee B;Choi J;Kim J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02) 19.Vecoil GG;Lang FF查看详情 2003(03) 20.Bergmann M;Romirer I;Sachet M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1(22) 21.Muster T;Rajtarova J;Sachet M查看详情 2004(01) 22.Mizuguchi H;Hayakawa T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1-2) 23.Bernt K;Ni S;Li ZY查看详情 2003(05) 24.Kim J;Lee B;Kim JS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01) 25.Bristol JA;Zhu M;Ji H查看详情 2003(06) 26.Bernt K;Liang M;Ye X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21) 27.Soya P;Ren XW;Ni S A tumor-targeted and conditionally replicating oncolytic adenovirus vector expressing TRAIL for treatment of liver metastases.[外文期刊] 2004(04) 28.Jarnagin WR;Zagr JS;Klimstra D Neoadjuvant treatment of hepatic malignancy: an oncolytic herpes simplex virus expressing IL-12 effectively treats the parent tumor and protects against recurrence-after resection.[外文期刊] 2003(03)

溶瘤病毒ADV-TK最新进展

溶瘤病毒ADV-TK 治疗抗肿瘤新药品种“重组腺病毒-胸苷激酶基因制剂”(缩写:ADV-TK),以5型重组腺病毒为载体,全称为“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制剂”,是一种新型的分子制剂,属于前药诱导肿瘤自杀基因治疗范畴,为目前肿瘤基因治疗领域研发的主要抗肿瘤新药品种之一。目前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 一、ADV-TK基因编码设计方案 二、ADV-TK创新药的创新性 1.ADV-TK创新药通过产生“自杀效应”和“旁观者效应”,能针对特异性杀灭肿 瘤细胞,具有明确、高效的抗肿瘤活性,且抗癌谱广,临床应用安全、方便。 2.临床应用采取肿瘤器官及淋巴回流区局部注射,清除潜在微小及转移病灶, 以达到根除肿瘤的目标。 3.国际上首创肝癌肝移植联合ADV-TK基因治疗,突破国际“米兰标准”,取得 良好疗效。 4.对复发恶性脑胶质瘤疗效显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抗肿瘤机制

1、自杀效应1 ADV-TK创新药将胸苷激酶基因(TK)通过重组腺病毒载体(ADV)转入肿瘤细胞中使之表达,继之在更昔洛韦(GCV)参与下,胸苷激酶将单磷酸核苷转化为三磷酸核苷,并与肿瘤细胞新生DNA链结合,干扰DNA合成,产生“自杀效应”,从而杀伤肿瘤细胞。更昔洛韦-抗疱疹前药,溶瘤病毒注射后1-3天开始使用。 2、自杀效应2 ADV-TK创新药可产生“旁观者效应”,治疗时即使只有少数肿瘤细胞被TK转染,通过缝隙连接、细胞间通道激发吞噬已死亡细胞释放出的TK以及免疫介导的杀伤效应等机制,周围未感染的肿瘤细胞也可被杀伤,因而极大地增强了杀伤效能。 3、旁观者效应 1.旁观者效应是ADV-TK治疗肿瘤有效的最关键机制之一: 2.不需要ADV-TK 转入每个肿瘤细胞(事实上不可能) 3.未转染的肿瘤细胞同样被杀灭 4.使基因治疗成为可能 四、ADV-TK 临床试验最新进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