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归因的关系

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归因的关系

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归因的关系
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归因的关系

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归因的关系

1.归因的概念

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难以理解的行为、事件和现象,因此人们总是不断地向自己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问答就构成了归因活动。所谓归因(attribution),从字面上看是指原因的归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归因指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文化现象等做出解释、说明的过程。狭义的归因专指心理学意义上的归因,即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感知、思维、推理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定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这也是一种决策活动,面对一种结果,往往存在多种可能的候选因素,到底哪种因素是造成该结果的原因,需要借助比较、推断而做出决策。因此,心理学中的归因一般指人们对自己和别人行为结果做出解释的过程,只有对日常社会行为做出的归因才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归因理论综述

归因问题的提出初始于本世纪四十年代,是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对社会行为做原因推论的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近20年来尤为如此(姒刚彦,1990)。讨论的重点是人们对多种多样心理的、行为的和社会实践发生的原因进行解译和

评价,这种解释又如何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

国外的归因研究开始于60年代,经过近40年的研究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其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归因的概念得到了拓展。最早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知觉中对个体的品质归因,近年来主要强调活动者的品质归因与知觉者对环境的知觉和理解之间的连续性,说明研究范围有了较大扩展,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原因结果分析。二是在推理规则上把内容特定的知识表征和应用作为问题解决与适应行为的

基础。三是模式已从“错误与偏见”到新的综合。四是从规则或算法到加工。当代研究围绕以上四个趋势有三个不同的研究方向[1]:一是ANOVA模式的重新复活。二是关于语言和交谈对归因影响的研究。三是关于信息加工模式的问题。

“Abramson等人的研究认为,归因方式是导致个体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2]。如果一个人习惯把消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原因,而把积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特殊的原因,那么,他就更有可能表现出抑郁的症状:相反,如果一个人习惯把消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特殊的原因,而把积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原因,那么,他得抑郁症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这一发现对学生抑郁症的防治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Weiner的归因效果理论提出,许多研究者开始在归因理

论的原则框架内重新审视一些问题[3]。由于归因影响其情感、期望和随后的学习行为,因此,根据学生的归因方式,就可以预测他的学习动机、成功期望和学习行为。

Chalip(1980)的研究表明,倾向于内源性归因的人比

倾向于外源性归因的人在应激的情境下成绩下降得更少,使自己的行为以任务为中心的能力也更强。

Anshel(1979)的研究发现,在完成跟踪旋转任务时,

如果给予积极的反馈,倾向于内源性归因的人比倾向于外源性归因的人成绩更好。但是,在给予消极反馈的条件下,则倾向于内源性归因的人可能比倾向于外源性归因的人成绩

更差。关于内外源对运动成绩影响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但是,现有研究得到的总结论是,倾向于内源性归因的人比倾向于外源性归因的人成绩更好(祝蓓里,1992)。

国内归因研究起步比较晚,8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到了90年代以后,才有了对归因理论的系统深入研究。特别是刘永芳博士通过对归因过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验事实的回顾,发现了归因理论的两种不同倾向:一是强调逻辑推断的理论,一是强调非逻辑成分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归因过程的“背景效应”,通过一系列研究,“背景效应”得到了进一步证实,但其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验证和补充。从发展方向上看,目前研究实现了几个转变:研究领域从临床研究转向教学实验;研究对象从个体转向团体,研究的被试年龄由

低变高,研究的情景由失败情景转向失败和成功情景并重。

3.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归因的关系

归因理论认为,人类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对行为结果原因的推断是其行为的基本动因,原因知觉会影响情感反应期望和行为反应,它的提出为自主学习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归因作为一个变量,对自主学习的理解起到更深层次的认识,用其解释的原理探索影响自主学习的根本原因,让我们认识到,需要通过哪些方面的努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富有成效的自我效能感和归因

信念,纠正归因上的错误观念,从而树立学习自信心,只有找出问题所在,我们才能在自主学习方式方法上得到进步。学生把学业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等因素,并提出归因的可控性、内外部、稳定性三个维度。学生采取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其对未来成功的期望、情绪反应、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坚持性及学业成绩。研究表明,个体的归因对其自主学习有重要影响。一般说来,如果个体把自己的学习成功归因于能力,把学习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这样更容易激发自主学习;如果个体把自己的学业成功归因于外部不可控因素,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就会影响其学习主动性。那些把学习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内部原因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消极、焦虑、低自尊。自主学

习者倾向于把自己的学业失败归因于可以弥补或纠正的原因,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

本文查阅大量文献后发现,只有少数人对归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前所述,我国学者陈永发做了归因、学科自我概念与成绩关系的研究;2000年齐莫曼研究了个体归因对自主学习的影响,如果个体把自己的学习成功归因于能力,把学习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更容易激发自主学习;如果个体把自己的学业成功归因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就会影响其学习主动性等。

参考文献:

[1]Antaki,Brewin c.Attributions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M].New York,1982:18-23.

[2]Stuart,J.H.Biddle,et al.Attribution dimension:conceptional clarification and moderator variables.

[3]Stuart,J.H.Biddle,et al.Attribution dimension:conceptional clarification and moderatorvariables.

归因方式量表

归因方式量表(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姓名性别年龄填写日期 提示: 1)阅读每一个情境, 设想你处在这种情境中 2)考虑如果它实际发生在你身上, 你认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3)把这个因素写在空白处 4)回答六个关于因素的问题, 对于每个问题, 圈出相应的数字. 不要圈出文字. 5)完成每个情境后继续下一道题目 情境 你遇到一个朋友, 他/她称赞你的外表 1.写下上述情境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 2.你朋友的称赞是因为你本身的原因, 还是由于其他人或情况 完全因为其他人或情况 1 2 3 4 5 6 7 完全因为我 3.以后, 当你和你朋友在一起的时候, 这个因素有可能再次出现吗 绝不会再次出现1 2 3 4 5 6 7 会总出现 4.这个因素只是影响朋友之间的交往, 还是也影响你生活的其他方面 只影响这个特定的情境 1 2 3 4 5 6 7 影响我生活中的所有情境 你找工作不成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5.写下上述情境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 6.你找工作不成功是因为你本身的原因, 还是由于其他人或情况 完全因为其他人或情况 1 2 3 4 5 6 7 完全因为我 7.以后, 当你找工作的时候, 这个因素有可能再次出现吗 绝不会再次出现1 2 3 4 5 6 7 会总出现 8.这个因素只是影响你找工作, 还是也影响你生活的其他方面 只影响这个特定的情境 1 2 3 4 5 6 7 影响我生活中的所有情境 你变得非常富有 9.写下上述情境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 10.你变得富有是因为你本身的原因, 还是由于其他人或情况 完全因为其他人或情况 1 2 3 4 5 6 7 完全因为我

归因决定领导风格

作者:风里_李峰来源:中欧商业评论发表时间:2013-09-25 发表评论(0)收藏(2) 分享: ? ? ? ? 一位领导者如何看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她)的领导风格。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ies),是心理学研究世界观的一个角度。在商业管理领域,一位领导者如何看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或她的领导风格。 飞人们常犯的“自恋式归因” 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马云的《我的成功不是偶然》,都体现了自恋式归因。 一个人踩着梯子爬到楼顶,一脚踢倒梯子,大喊:“我是飞上来的!” 不同的人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不同的道理。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一种心理现象,我称之为“自恋式归因”(自我服务的归因偏差,self-serving attribution bias)。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人喜欢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结为外界因素,这是保持良好自我感觉的思维方式。当然,这种思维一般是无意识的。 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马云的《我的成功不是偶然》,都体现了自恋式归因。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企业家、政治人物,往往无意识地把环境因素和偶然因素(运气),像对待那把梯子一样,一脚踹倒,登高享受万众膜拜。 客观认识自己,可以避免自恋式归因造成的自我膨胀。并非所有成功者都会落入自恋式归因的俗套。在这一点上,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是榜样,他用运气解释自己的成功。1979年,他对媒体说:“不管怎么说,我是比较偏向宿命论的,不论如何努力,若不是幸运相陪,绝对不能成功。因此每逢难题发生时,我总认为命运会作最后的裁决,所以不会特别担忧。我经常告诉别人,说自己的运气很好,这是事实而非谦虚。像我这样身体虚弱、又无资金的人,纵使能勉强创业,也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而我却能如此顺利地拓展事业,或许可以说是命中注定……虽然人类最终的结果是取决于命运,但应该努力之处还是得全力以赴,不脚踏实地,老是叫唤‘听天由命’是没有用的。” 王石可爱之处,就是他虽然在为人处事上面很傲,但在归因上面却很低调,在他归纳的成功公式中,运气占了90%:成功100%=运气90%+理想主义5%+激情2%+坚韧意志2%+控制力2%+自省力2%+平常心2%-浮躁1%-懒惰1%-贪婪1%-依赖1%-没有同情心1%。 你有没有基本归因错误 上级看下级,往往难免犯基本归因错误。 一般人对自己的事情,看到外界因素多点,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己。对于别人的事情,看到内部因素多点,因为不能从别人的角度看他们的处境。这种现象可以用图形—背景理论解释:看自己的成败,环境

论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论梅奥地人际关系学说 摘要:乔治·埃尔顿·梅奥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地创始人.年冬,梅奥参加了始于年,但中途遇到困难地霍桑实验,并在此试验地基础上,于年出版了《工业文明地人类问题》一书,正式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本文试从人际关系学说地诞生背景,精要,以及对其思考,从而进一步揭示出其对现代管理地深远影响. 关键词:以人为本;非正式组织;社会人;提高员工满意度 -、人际关系学说地诞生 (一)顺应了时代地发展 古典管理理论地杰出代表泰勒,法约尔等人从不同地方面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地发展做出了卓越地贡献,并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共同地特点是,着重强调管理地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而未给管理中人地因素和作用以足够重视.他们假设社会上地人是在思想上,行动上力争获得个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经济收入地“经济人”;管理部门面对地仅仅是单一地职工个体或个体地简单总和,工人被安排去从事固定地,枯燥地和过分简单地工作,成了“活机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虽然推行泰勒地科学管理能够使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但也使工人地劳动变得异常紧张,单调和劳累,引起了工人地强烈不满,劳资关系日益紧张;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地发展和科学地进步,员工地整体素质有了很大地提高,高文化和技术水平地工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时地管理理论已不适应当时地环境,与此同时,人地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地作用逐渐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来你,并引起了许多企业管理学者和实业家地重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著名地霍桑实验为其形成奠定了基石 从年到年,梅奥和他地学生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芝加哥霍桑工厂做了有名地由一系列实物组成地霍桑实验,这个实验由四个分实验组成.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照明实验.通过工厂照明实验,研究者进一步推论认为,在调动工人劳动积极性方面,照明等劳动条件远非人际关系来得重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福利实验.实验者通过改善对工人地福利条件,来检验工人地劳动生产率,后经过分析发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人际关系地好坏比福利措施地改善显得重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电话线圈装配实验.这一阶段实验主要是研究群体地人际关系对劳动率地影响,最终实验证明:良好地人际关系比物质利益对人更加重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访谈实验.梅奥等人从年月开始到年月在霍桑进行了两年多地大规模地态度调查,结果谈话实验收到了意想不到地效果,工厂地产量大幅度提高.实验证明,监工对工人士气和劳动生产率起着决定性作用,非正式组织地情绪和协作,对于完成组织地目标也有很重要地影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人际关系学说地精要 (一)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传统地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作是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工作地所谓“经济人”,认为人们工作是为了单纯追求物质和金钱.但是梅奥认为.人们地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地动机,个人地态度对行为方式起着特殊地决定性作用.人有着一种固有地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地内在动力.人生地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实现心中地目标,人工作地意义也正在于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地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地发展.因此,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而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合理地组织与管理,按照“社会人” 来对待员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地群体成员,管理者不应只注重工作,还应把注意力放在关心人,

学习归因

学习归因

学习归因理论教案 一、教学主题 对学习归因进行解析,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二、教学时间地点 教学时间: 教学地点:59号楼微格教学 四、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向学生简要介绍几种经典的归因理论。 (2)能力目的: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归因理论进行合理归因,明确目标,体验成功,促进积极归因方式的稳定获得。 五、教学内容 1、归因定义:归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判断或解释的过程。从归因的角度来看,能对自己工作、学习成败的原因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的人,就能巩固成绩,不断进步;而学习成绩差、行为差的学生,倘若能找出自己学习、行为失败的原因,正确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也一定能改变落后的现状,后来居上,跨入先进行列。 2、归因理论: 罗特的控制点理论,把个体分为“外控型”与“内控型”。内控型的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者努力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环境,无论成败都归结为他人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往往不愿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维纳将成败结果原因归结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又可以从内在性、稳定性、控制性三个维度上加以分 归因类别 稳定性因素来源可控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可控不可控 能力√√√努力√√√ 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方法√√√外界环境√√√ 归因事 件 归因情绪期望行为倾向 积极的成 功 能力高、努力的 结果 自豪、自尊 增加对成功的期 望 愿意进行有成就 的学习

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对成功的高期望 愿意进行有成就 的学习 消极的成 功 运气好、侥幸无所谓 很少增加对成功 的期望 缺乏进行有成就 的学习 失 败 能力低 羞愧、无能、 沮丧 降低对成功的期 望 避免进行有成就 的学习 4、培养积极归因 把成功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会使个体感到愉快、自豪并愿意继续争取成功;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则会对个体的自尊产生消极影响,并会削弱以后对成功的追求。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在某门功课上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确实缺乏才能,即使加倍努力也往往徒劳无功,就可能会不再对它用功学习了。但如果认为成绩不好是因为试题难度太大或试题太偏,本次复习不够全面,自己努力程度不够等等因素,则该归因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不大,个体也不会随意降低对这门课的期望价值或以后的努力程度。所以,当学习上受到挫折时,要学会从失败情境中寻求可以改进的因素,即进行积极归因,从而力争获取下一次的成功。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积极归因 把成功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会使个体感到愉快、自豪并愿意继续争取成功;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则会对个体的自尊产生消极影响,并会削弱以后对成功的追求。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在某门功课上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确实缺乏才能,即使加倍努力也往往徒劳无功,就可能会不再对它用功学习了。但如果认为成绩不好是因为试题难度太大或试题太偏,本次复习不够全面,自己努力程度不够等等因素,则该归因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不大,个体也不会随意降低对这门课的期望价值或以后的努力程度。所以,当学习上受到挫折时,要学会从失败情境中寻求可以改进的因素,即进行积极归因,从而力争获取下一次的成功。 难点:归因理论 罗特的控制点理论,把个体分为“外控型”与“内控型”。内控型的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者努力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环境,无论成败都归结为他人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往往不愿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维纳将成败结果原因归结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又可以从内在性、稳定性、控制性三个维度上加以分 归因类别 稳定性因素来源可控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可控不可控 能力√√√努力√√√ 任务难度√√√运气√√√

当代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及归因训练研究_王丽

当代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及归因训练研究 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030024)王丽钟南林 【摘要】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共抽取了170名在校大学生,研究当代大学生在正性事件及负性事件上的归因特点,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对正性事件归因时,倾向于做出内在的、整体的、持久的归因;在对负性事件归因时,倾向于做出内在的、局部的、暂时的归因。提出了归因训练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归因方式;训练 本研究探究大学生在正性事件及负性事件上的归因特点,通过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ASQU)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到当代大学生在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上的归因方式,探求出归因方式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等维度上是否有差异,并在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的方法及具体实施办法。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太原科技大学随机抽取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共施测170名大学生,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153份,有效率为90.0%。在最终的样本中,男生78名,女生75名。大学一年级学生57名,大学二年级学生46名,大学生三年级21名,大学生四年级学生29名。理科学生88名,文科学生65名。独生子女46名,非独生子女108名。被试年龄18~24岁,平均(20.5±1.4)岁,见表1。 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ASQU问卷共包括18道题,正性事件、负性事件各有9道,正性事件包括正性人际关系、正性学业成绩各4道,负性事件包括负性人际关系、负性学业成绩各4道,每道题都有对被试在内在性、整体性、持久性3个维度上的测试,每个维度有5个选项,内在性从1~5代表由“由于他人”到“由于自己”,整体性从1~5代表由“仅此事”到“所有方面”,持久性从1~5代表由“不会存在”到“总是存在”。 采用团体实测的方式,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后,被试开始回答问卷。在回答问卷时,请被试认真阅读指导语及例题,独立完成,除向主试提问外,不得与其他被试讨论,作答完毕后当场收回问卷。1.3统计学处理:处理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t 检验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总体情况:由分析结果得到,当代大学生在对正性事件进行归因时,倾向于做出内在的、整体的、持久的归因;在对负性事件归因时,倾向于做出内在的、局部的、暂时的归因。对正、负性事件在内在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正、负性事件在整体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正、负性事件在持久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不同性别得分比较:由分析结果得到,男、女大学生在正、负性事件的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生的归因方式基本趋同。 2.3不同年级得分比较:由分析结果得到,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正性事件、负性事件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当代大学生在各年级时期的归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的年级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基本稳定,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地归因训练,对大学生与自身有关事件的归因、认识上的成长是有必要的。 2.4不同专业得分比较:由分析结果得到,不同专业大学生在正性事件、负性事件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管是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在归因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5是否独生子女得分比较:由分析结果得到,是否独生子女在正性、负性事件的各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归因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并不受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 3讨论 3.1研究结果分析 表1被试分布情况 年级 专业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理科文科男性女性是否 大一年级292826312433大二年级16302818937大三年级192912813大四年级2451514524总计8865787546108 表2正负性事件各维度得分(x±s) 项目内在性整体性持久性正性事件 3.8±0.6 3.5±0.7 3.7±0.7负性事件 3.6±0.7 2.9±0.7 2.7±0.6 t值13.8569.64913.103 P值<0.05<0.05<0.05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理其原因。当学生学习结果出现时,老师和学生都要寻找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即进行成败归因。学生不同的成败归因,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及后继行为。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教师要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归因特点进行分析。 一.了解学生归因风格、因材施教 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归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由于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生活经历、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他们的归因风格也千差万别。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有“习惯性无助”的学生,要努力引导他们对失败做出努力不够的归因、并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功体验,时间久了,学生便会改变原来的归因风格,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对于有“推卸责任”倾向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而要耐心地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客观地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二.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利性归因” 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因素,而把消极结果归因于自身以外的情境或他人,这种倾向就是自利性归因偏差。在学校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教学质量好,而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学生学习不努力或能力差等等。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正确评价自己和学生,从学生的学

业成败中发现自己教学的长处和短处,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同样,学生的成败归因也存在着“自利性偏差”,教师应引导他们全面、正确地分析成败的原因,既看到自身的长处,也看到自身的不足。 三.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归因参照系统 任何人的归因都要受他人的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往往要受到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教师对他们的成败归因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的成败原因,消除归因误差。教师的行为有时还对学生的成败归因产生间接的参照作用。如,教师对某个学生特别的帮助,尤其是该生在学习顺利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不仅不利于该生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的培养,使之无法发现、避免和改正差错,而且影响到该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对成功的信心,同时,教师对该生的特别帮助还可能影响到班级其他学生对该生的看法,认为他能力不够才需要额外帮助。这种间接压力更使该生认为自己无能,从而感到自卑、抬不起头来。 四.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训练程序,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改变原来的归因倾向,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归因训练有多重方法,在教育上应用较多也较方便的是教师对学生归因的强化矫正法。例如,对一些没有认识到努力重要性的经常失败的学生加以训练,先让他们完成一项任务,然后对他们的成败结果进行归因。对那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的学生予以强化,面对那些未把失败归因于努力的学生予以引导,甚至明确指出他们失败是由于努力不够。经过一段时间训练,

以人为本——梅奥人际关系理论aaa

以人为本——梅奥人际关系理论(AAA)----梅奥(GeorgeE.Mayo)等人开启的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发现了霍桑效应,即一切由“受注意了”引起的效应;职工是社会人;企 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仅就霍桑效应而言,就有很大的实用性,如承包制试点时,受注意了,一路开绿灯,一推广,虽有些成绩,但也是不宣而败。试点-推广模式值得再思考。股份制在试点,能否推广,值得深思!另一方面,作为第一要素的人在管理方面的回归自然也是梅奥等人的重大贡献。国有企业吸引不到第一流的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出路将在何方?当然,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理论,也可称为组织行为学的先驱,也存在着缺欠——过于强调人。管理的成功,甚至人生的成功,均在于一句祖训——“过犹不及”。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郎立君博士 古典管理理论的困惑 ----古典管理理论的杰出代表泰勒、法约尔等人在不同的方面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对管理实践产生深刻影响,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而未给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以足够重视。他们的理论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社会是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的;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力争获得个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收入,即“经济人”;管理部门面对的仅仅是单一的职工个体或个体的简单总和。基于这种认识,工人被安排去从事固定的、枯燥的和过分简单的工作,成了“活机器”。从20年代美国推行科学管理的实践来看,泰勒制在使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工人的劳动变得异常紧张、单调和劳累,因而引起了工人们的强烈不满,并导致工人的怠工、罢工以及劳资关系日益紧张等事件的出现;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有着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工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体力劳动也逐渐让位于脑力劳动,也使得西方的资产阶级感到单纯用古典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控制工人以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这使得对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寻求和探索成为必要。 霍桑试验 ----与此同时,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来,并引起许多企业管理学者和实业家的重视。但是对此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进而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全新管理理论则始于本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所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这项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 ----霍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从1924年到1932年,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谈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但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无论工作条件(照明度强弱、休息时间长短、厂房内温度高

当代大学生归因偏差的分析

当代大学生归因偏差的分析 归因偏差指的是认知者系统地歪曲了某些本来是正确的信息,有的源于人类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有的则是由于人们不同的动机造成的。概述教师在分析学生行为时的归因偏差 归因指人对行为或事件所进行的分析和推论。由于有些行为与事件的原因不明或存在多种原因,这时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分析其原因。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及结果都会进行归因,归因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出现原因 归因偏差的出现是一种在某些条件下必然出现的心理反应。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表明,成功时人们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败时则都力图把责任推诿给外界和他人。这样归因对于人的心理调节和自我防卫是有利的,因而无可厚非。但上面我们提到的两类归因偏差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防止。 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归因分歧是常见于行为实施者与观察者之间的一种归因偏差,即对于同一行为,实施行为的人与旁观者所作的归因是不同的、有分歧的。 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所谓利己主义归因偏差是指人们一般对良好的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 其他导致归因偏差的因素 诸如迷信、宿命论、行为者的社会地位、长相及性格差异等也会导致归因偏差。 矫治归因 在矫治对自己的违法行为的认识常常有下面几种归因偏差: 浅层归因——在总结自己走进矫治所的原因时,常常说是由于自己抵挡不了诱惑、控制不住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只从直接原因上分析,而不从根本原因入手,作蜻蜓点水式分析,不愿进行深入地剖析。

外部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主观以外的因素,一味地怨天尤人,强调客观原因。 片面归因——在对自己行为进行归因时,不进行全面客观地把握整体上综合地归纳总结,而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论一点,不及其余。 消极归因——用一些不可控制的和具有稳定性的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如个人禀赋、天资,任务难度等,把自己的行为的成因归结到难以改变的因素上。 教育应用 教师在分析学生行为时的归因偏差,归因指人对行为或事件所进行的分析和推论。由于有些行为与事件的原因不明或存在多种原因,这时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分析其原因。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及结果都会进行归因,归因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归因偏差指人们在归因时总是倾向于 归结为某些因素,教师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容易出现两类偏差。

人际关系的九大理论总结

人际关系九论总结 应用心理学 媛媛 13034026

人际关系的九论总结 应用心理学媛媛13034026 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分组,以讲课的方式,将影响人际关系的九论详细的讲出来,并由老师把每部分的重点知识更深层的结合实际为我们更细致的讲解了一遍。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对这九个理论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九个理论的理解程度。我将这九论分成了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和评述。 (一)人际交往理论 人际交往理论建立在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基础上。这方面的理论包括象征性交往理论,场合交往理论,自我呈现理论,社会交换论。 1.象征性交往理论 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目的是分析社会的多元性和冲突性,社会生活的相对开放性,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性,主观解释的重要性,道德和社会规则的文化相对性以及自我的社会结构性。美国学者米德是这个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家和奠基人。其主要理论容包括以下几点: (1)强调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简单的说就是以交往者在人际关系中所担当的角色来估计他人的反应。 (2)每个交往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其中符号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的自然符号,一种是抽象的人为符号。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符号,人们用它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

是影响人际关系发展水平和方向的工具。 (3)米德从人的心理出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这个公式情调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的相互作用,强调语 言对对象的相互作用,强调交往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4)一个人在产生某一行为时,作为行为的中介过程必须估计到他人对此的反应。通过担当潜在的角色来评估他人的应答,然后 产生对他人的行动,同时也产生他人对自己施予刺激的反应, 通过评价预期反应与实际反应的一致程度,再对自己的行为进 行调节。 从这个理论中我知道如何更好的了解自我,如何更好的与别人沟通,掌握好沟通的技巧。这个理论虽然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但是把整个社会关系归结为符号,就夸大了许多,忽视了人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该客观的对待这个理论。 2.场合交往理论 交往中的个体受两个因素影响,其一是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所面对的交往情景,二是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的交往行为。场合交往轮强调在交往中应重视情景、场合,重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对我们是有参考价值的。然而,它把复杂的人际关系情景简单化,忽视了人作为社会人的一面,过分夸大了情境、场合的作用。 3.自我呈现论 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它属于社会相互作用理论的一种,主要阐述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表现,自我暴露问题。

归因方式

题目:举2—3例说明你以前的归因方式是怎样的(成功和失败后一般怎样归因)?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正确的归因方式是怎样的?今后你将对你的归因方式进行怎样调整? 一,成功和失败后,我一般这样归因。 (一)成功后我的归因方式是这样的: 1,任务简单,而且运气比较好。 例子:上次英语四级考试能顺利通过,不仅是因为英语四级考试本身的难度不大,而且完全填空部分的题材也是我所熟悉的。而且考试之前的预测题里我也做过类似的题目,所以在整个考试过程中我能顺利完成试题,从而一次性通过这次考试,所以我将这次的成功归结于任务简单而且运气也较好。 2,归因于我自己的努力付出得到了回报。 更多时候,我是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且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会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二)失败后我的归因方式是这样的: 1,首先会分析的是可能自己确实还没有准备,比如说知识的掌握有所欠缺 例子:不知不觉,记忆一下子回到了三年前的高考战场上,当理综考试试卷发下来时我当时的茫然是全所未有的,考后我对自己的唯一总结是平时的知 储备不多,所以关键的时候会感到无力。 2,失败和运气的好坏也有一定关系

例子:体育高考是体育生所必经的一个阶段,但在考场上有很多偶然性,我记得我们的100M测试是在华师进行的,但不幸的是那天我是唯一一个被分到与其他学校的一起,而且是在下午的第一场,最终失常发挥,因此我一直觉得是我当时的运气不好。 二,产生的影响 1,由于我把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不够,所以能激励着我更加努力的去提升我自己,从而更好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务。 2,成功归因于运气导致结果的稳定性很差,而且差异性大,从而造成我做事如果失败了喜欢找借口,对事情的成功进行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3,在失败或成功后,当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归因后,其总结的结果才能对我们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三,正确的归因方式 1,一般情况我们要多做努力方面的归因。 事实证明,只有从努力方面归因,我们的动力才会更持久。 2,同时我们也要根据自己和现实情况实事求是的全面的归因,要把每个方面都涵括在里面。 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才能更全面的认识自己,从而使自己得到更好的提升。

归因风格问卷说明

归因风格问卷说明 PmB代表“坏事件的持久性归因”维度 题号:2、7、13、14、19、22、28、31 这是测量你是不是把坏事件归因于持久性的原因,把这8项得分相加,如果你的总分是0或1,那么你在这一维度就是一个很乐观的人,得分2或3是一个中等乐观的人,4既不乐观也不悲观,5或6就是有点悲观,而7或8则意味着十分悲观。 PmG代表“好事件的持久性归因”维度 题号:1、6、8、9、16、17、26、27 同样把这8项的得分相加,如果总分是7或8,那你在这个维度就是一个很乐观的人,6是中等乐观的人,5或4是既不乐观也不悲观,3是有点悲观,2、1和0则是十分悲观。 PvB代表“坏事件的普遍性归因”维度 题号:5、10、11、12、15、21、30、32 PvG代表“好事件的普遍性归因”维度 题号:3、4、18、20、23、24、25、29 依照前面的方法得出总分,并据此得出在相关维度上是否乐观,PvB得分低、PvG 得分高,意味着乐观;PvB得分高、PvG得分低则意味着悲观。 你,乐观还是悲观呢?

测试:归因风格问卷——你乐观还是悲观? (2007-01-03 23:28:26) 转载▼ 分类:MSN搬家 标签: 杂谈 仔细阅读下面每一个叙述,想象这些情形可能发生在你身上,选出最适合你的选项并做好记录,每一个叙述只能有一个选项(先不要去管每一道题目后的字母,如PmB、PvG等)。 1、你和你的伴侣在一场争吵后和解了(PmG) A我原谅了他0 B我通常是一个宽大的人1 2、你忘记了你伴侣的生日(PmB) A我不善于记住生日1 B我由于忙于其他的事情0 3、你从一个神秘的敬佩者那里获得了一束鲜花(PvG) A我对他很有吸引力0 B我是一个普通人1 4、你想竞争一个部门负责人的位置,你成功了(PvG) A我在竞争过程中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0 B我在我做的每一件事情上都尽心尽力1 5、你错过了一个重要的约会(PvB)

人际关系理论梅奥

`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1933) --------------------------------------------------------- 一、古典管理理论的困惑法约尔等人在不同的方面古典管理理论的杰出代表泰勒、 并对管理实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着重强调管理的科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践产生深刻影响,学性、合理性、纪律性,而未给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以足够即社会是由一群群无他们的理论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重视。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力争获得个人利;组织的个人所组成的;管理部门面对的”“经济人益,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收入,即工仅仅是单一的职工个体或个体的简单总和。基于这种认识,活人被安排去从事固定的、枯燥的和过分简单的工作,成了“泰勒制在使年代美国推行科学管理的实践来看,。”从2O机器单调也使工人的劳动变得异常紧、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和劳累,因而引起了工人的强烈不满,并导致工人的怠工、罢随着经济的工以及劳资关系日益紧等事件的出现;另一方面,有着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工人逐渐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也使得西体力劳动也逐渐让位于脑力劳动,占据了主导地位,方的资产阶级感到单纯用古典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控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这使得对新的管理 制工人以达到提文档Word

` 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寻求和探索成为必要。 二、人际关系学说的诞生——霍桑试验 与此同时,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来,并引起了许多企业管理学者和实业家的重视,但是对其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进而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全新的管理理论则始于20世纪2O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所继续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 梅奥(George Elton Myao,1880-1949)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土,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主要代表著作有《组织中的人》和《管理和士气》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霍桑试验,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 霍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从1924年到1932年,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谈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但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无论工作条件(照明度强弱、休息时间长短、工厂温度等)是改善还是取消改善,试验组和非试验组的产量都在文档Word `

学生正确归因的意义

正确归因在教育中的意义 在学校中,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主要是通过考试这个手段进行的。每一次考试后,学生都会校对试卷,看看自己做对了哪些和错在哪里,哪里需要改正,成绩和排名是多少;或者老师给学生讲解试题并总结此次考试的学生出现的情况等等。其实这就是一种归因的行为。现在许多学生都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归因;他们认为归因就是找找自己的错误,然后改正;然而这只是片面的。事实上,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在教育中,老师、学生总是对成败作解释,即寻找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个体怎样解释其先前的成功与失败,决定了他下一次对任务的选择、持续努力的时间、热情程度如何等。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对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无论正确与否,都会影响他们随后的情感、期望和行为动机,进而影响他们的成就行为和学习成绩。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归因影响很大。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因此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如何来解释和说明自己的学习成败结果。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归因理论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做出合理的、适当的归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行为的坚持性。 那学生怎样归因才是正确的呢?学生归因的模式一般分为:积极归因模式和消极归因模式。学生如果把考试成功结果归因于能力高,这让学生感到自豪,且增强对成功的渴望。而把失败结果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时,就会增强学生的内疚感,从而更努力的去学习,最终够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即使在失败的情况下也能够坚持学习。这就是积极归因模式。相反,如果学生把成功的结果归因于运气好的原因,会导致他不在乎本次的结果,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而失败时却归因于缺乏能力的原因,就会让他们感到羞愧,容易灰心丧气,认为努力也不能带来相应的结果,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从而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动机,甚至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对将来成功的期望不高,也不愿付出努力。因此,学生错误的归因方式,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后果。 学生的归因模式环境因素有关。若学生的学习水平一般,但他却处在一个学习水平都较他之上且比他强很多的群体中。他每次考试都是中下水平,那他就会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会形成学习习得性无助。但学生处在一个学习水平和他相当或比他水平不会太高的群体,那他学习压力没那么大,得到成功的概率较大。若得到成功后,再进行正确归因,那他的进步肯定比前者大,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所以家长在为子女选择学校时,首先了解孩子的学习水平的,还有学校的学生的水平与孩子的差距。客观的根据孩子的情况去选择学校,不要迷恋名牌学校。虽然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培养出出色的学生,但这前提条件是,学生间的学习水平差距。要明白,不是所有读重点学校的孩子都是出色的;选择非重点学校也能培养出出色的学生。 学生的归因模式与自身性格有关。性格乐观、开朗的学生,一般的归因模式是较积极的。他们会主动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若失败了,他们往往会对自己说,没关系,下次在努力点就会有进步。性格较内

大学生情绪归因指导

大学生情绪归因指导 【摘要】情绪归因是情绪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了解大学生情绪归因方式以及特点,指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情绪归因,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归因;研究综述 一、情绪归因的界定 情绪归因是归因的一种,指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个人对他人的情绪体验并对他人产生情绪体验的情境做出原因性解释和推断,即对情绪做出归因。有一些研究者则认为,情绪归因就是指个体根据他对行为当事人情绪反应的知觉。以往的概念反应的大都是针对他人情绪原因问题的。我们则认为情绪归因不仅包括对他人情绪的归因,也应该包括对自我情绪的归因,对自我情绪的归因即个体对自己在某种情境中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进行的原因性理解和推论。总起来说,情绪归因是人对他人和自我情绪的认知归因,是个体对他人或自己某种情绪体验发生的原因进行认知上的推理的一种现象。 二、情绪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英国心理学家海德开创性的提出,他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行为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了归纳,提出内归因和外归因。后来,罗特对归因理论进行发展,提出控制点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维纳在海德和罗特的基础上,对归因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把归因理论推向心理学研究的最高峰。韦纳认为个体成功和失败的大多数原因都有三个特征:第一,原因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第二,原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第三,原因是可控还是不可控的。归因理论对指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情绪归因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指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归因 情绪归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积极的情绪归因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能起到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归因则有损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的情绪归因主要表现在把成功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因素,即当自己成功时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强而不归因于运气好,这样的归因模式能增强自己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当失败时归因于内在、可控的因素,即归因于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不强,这样的归因使自己对将来还充满希望,通过努力争取成功,避免产生沮丧、绝望的情感。相反,消极的归因引发不良的情绪。李占江等人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对负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作稳定的和整体的归因者,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抑郁、焦虑和强迫症状。因而在实践中,我们要指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归因,以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改变不合理信念。艾里斯的合理情绪理论告诉我们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即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间接引起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和行为结果。因此改变不良情绪的困扰的关键不是改变外界事件,而是改变对外界事件的态度、看法和评价,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当代大学生不管是面对大学的学习、情感或者生活等问题时,都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理念。纵观他们的不合理理念,都符合艾里斯所提出的非理性信念的特点,即要求绝对化、过分概括化,

简述人际关系理论的内容

简述人际关系理论的内容 (1)否定了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假设,提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梅奥认为,企业中除了存在着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以效率为其行为准则,它忽略工人的感情因素,因此容易引起冲突,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非正式组织以感情为其行为准则,其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和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这些非正式组织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因此,管理者必须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意在正式组织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之间保持平衡,以便管理者与工人之间能够充分协作。 (3)提高工人满意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要条件,高满意度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种需求。梅奥认为,在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中,置于首位的因素是工人的满意度,而生产条件、工资薪酬只是第二位的。工人的满意度越高,其士气就越高,从而是生产效率就越高。 古典管理理论的困惑 古典管理理论的杰出代表泰勒、法约尔等人在不同的方面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对管理实践产生深刻影响,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而未给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以足够重视。他们的理论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社会是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的;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力争获得个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收入,

即“经济人”;管理部门面对的仅仅是单一的职工个体或个体的简单 总和。基于这种认识,工人被安排去从事固定的、枯燥的和过分简 单的工作,成了“活机器”。从20年代美国推行科学管理的实践来看,泰勒制在使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工人的劳动变得异 常紧张、单调和劳累,因而引起了工人的强烈不满,并导致工人的 怠工、罢工以及劳资关系日益紧张等事件的出现;另一方面,随着经 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有着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工人逐渐 占据了主导地位,体力劳动也逐渐让位于脑力劳动,也使得西方的 资产阶级感到单纯用古典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控制工人以达 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这使得对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 管理方法的寻求和探索成为必要。 人际关系学说的诞生——霍桑试验。与此同时,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来,并引起了 许多企业管理学者和实业家的重视,但是对其进行专门的、系统的 研究,进而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全新的管理理论则始于20世纪20 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所继续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 梅奥(GeorgeEltonMeyao,1880-1949)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 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进行了 著名的霍桑试验,主要代表著作有《组织中的人》和《管理和士气》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霍 桑试验,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 霍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从1924年到1932年,先后进行了四个 阶段的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谈和 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但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无论工作条 件(照明度强弱、休息时间长短、工厂温度等)是改善还是取消改善,试验组和非试验组的产量都在不断上升;在试验计件工资对生产效率 的影响时,发现生产小组内有一种默契,大部分工人有意限制自己 的产量,否则就会受到小组的冷遇和排斥,奖励性工资并未象传统 的管理理论认为的那样使工人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而在历时两 年的大规模的访谈试验中,职工由于可以不受拘束地谈自己的想法,发泄心中的闷气,从而态度有所改变,生产率相应的得到了提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