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加坡生态城市市政规划

新加坡生态城市市政规划

新加坡生态城市市政规划
新加坡生态城市市政规划

?
新加坡生态城市市政规划建设及其经验借鉴
刘星 高斌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201) 摘 要:文章介绍了新加坡生态城市市政规划建设经验,阐述了新加坡基于生态理念下 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利用方面的实践探索,并对市政工程设施设置的特点进行总
结,最后提出对我国城市市政规划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加坡 生态城市 市政规划建设
1. 引言 进入 21 世纪以来,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愈益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巨大
障碍和严峻挑战,以往基于工业文明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主张人与 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和时代的主题。
新加坡的规划建设, 以建立世界级花园城市和金融导向的大都会为目标, 这 就要求其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秉持高效、便捷、以人为本的原则。新加坡作为
一个资源稀缺、能源匮乏的岛国,仅用 40 余年的间,就建设成为全球最具竞争 力的国家之一,连续 10 年被评为最适合亚洲人居住的世界城市,与水资源、能 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2. 水资源综合利用
新加坡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24~27℃,年平均最高气温 31℃, 年平均最低气温 23℃,气候温暖潮湿,终年高温多雨,每年 11 月~翌年 3 月
是东北季候风吹袭的季节,较为潮湿;6~9 月则吹来西南季候风,较为干燥; 每年 4~5 月,以及 10~11 月是季候风交替期,下午时分经常会有阵雨或雷暴 雨;新加坡年平均降雨量 2300mm。尽管新加坡降雨充沛,但由于新加坡是一个
四面临海的岛国,岛上河流或湖泊稀少,淡水水源十分匮乏,淡水资源总量 6 亿立方米/年,人均水资源量仅 211 立方米/年,排名世界倒数第二,淡水危机时 时刻刻威胁着这个东南亚城市国家的生存。目前新加坡供水量的 50%-60%由邻国 马来西亚的柔佛水库经 40 公里管线引入,其他用水来自新加坡国内水库集水、 淡化海水及再生水水源。
网 org 通 p. 交 yu 与 it 划 .c 规 ww 市 /w 城 :/ tp ht
新加坡水务管理全部由环境及水源部下的 PUB(公用事业局负责) ,对水源、 供水、排水、河流水系、水环境等一切涉水事务进行统筹规划管理,推行”全民
1

?
水源”的概念:节省用水,珍惜水源,共同分享所拥有的水源,以确保一个高效、 充足和持续不断的水供。
2.1 开源
新加坡政府提出开发四大 “国家水喉” 计划, 正由历史上主要依靠外来水源, 逐步向着实现水资源自力更生的目标努力, 新加坡政府的最终目标是完全实现淡 水供应自给自足。根据新加坡的水源规划,未来新加坡的淡水供应中 50%将来 自收集雨水,25%来自污废水循环利用,另外 25%则由海水中提取。
四大水喉包括: 由马来西亚柔佛水库提供的进口水、 由国内集水区集蓄的天 然降水、由污水经深度处理的新生水和海水淡化水。
网 org 通 p. 交 yu 与 it 划 .c 规 ww 市 /w 城 :/ tp ht
图 1 新加坡水务管理机构?
图 2 新加坡四大水喉示意图?
2
?

?
(1)外来水供 新加坡人早就充分地意识到本国水资源的严竣形势,早在 1959 年新加坡自 治政府成立之初,新加坡就开始与马来西亚商谈从马来西亚购入原水的协议,并 于 1961 年签署了一项为期 50 年的供水协议。1962 年更达成一项为期 99 年、 日供水达 113 万吨的协议。从马来西亚引水一度成为新加坡城市供水的主要途 径,保证了新加坡 40 余年来一直可以获得较低成本的供水。但是,由于新马两 国在领土及其他利益方面的争端,使 1961 和 1962 的合约变成了一个十分脆弱 的合约,两国此前针对该两项合约每 4~5 年就要进行一次协商,对水价和履约 形式进行调整,但利益冲突仍相当激烈。新加坡政府意识到水资源对两国关系的 影响制约,决定以自力更生角度大力发展本国水资源。
目前,两个购水合约中至 2011 年的合约即将到期,由于新加坡其它三大水
喉的水资源量不断增加, 保障力不断提高, 新加坡方面不计划续签此项购水合约; 另一项至 2061 年的购水合约将于 50 年后到期废止,按照新加坡的水源规划,届 时新加坡将实现水资源完全自给自足,不再依赖外来水供。 (2)天然降水
天然降水在新加坡的水源规划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占水资源总量的一半
以上。 而适合岛国特色的集水区计划无疑是新加坡政府一项重要的国家水资源开
发计划。受岛国地质条件限制,新加坡严禁开采地下水,以防止地面沉降,因而 获取水资源的主要途径就是采集雨水。经过多年的实践,新加坡政府成功地采取 了适合岛国特色的集水区计划,在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等方面,都进 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办法。
新加坡将全境划分为六个集水区, 建成了十余个水库和蓄水池, 水通过集水 区收集流入蓄水池,输送到水厂进行处理后进入供水管网系统。2005 年 7 月, 新加坡政府不惜斥巨资,开工建造了 Marina Bay(滨海湾) ,把滨海湾开发成为
网 org 通 p. 交 yu 与 it 划 .c 规 ww 市 /w 城 :/ tp ht
一个大型河口蓄水池,通过 Marina Barrage(滨海堤坝)将海水拦挡在外,并 通过 5 年左右时间通过降水积蓄将 Marina Barrage 内的海水逐渐淡化,目前河 口蓄水池基本实现了咸淡分家,达到了建设目的。Marina Barrage (滨海堤坝) 完全建成后,新加坡集水区的面积已经达到 4 万公顷,约占新加坡国土面积的三 分之二。
3

?
(3)新生水
新加坡十分重视“新生水”的开发与利用,将其视为缓解水资源紧缺的主要
增长点,并于 2003 年 2 月正式启动新生水推广活动。新加坡公用事业局认为: 污水处理不仅是一种环境保护行为,而且也是水资源再利用的重要途径。
新加坡新生水的主要利用途径为:提供工业用水、商业服务业杂用水,以及 绿化、道路浇洒等市政环境用水,同时有小部分新生水注入蓄水池,与天然水混 合后送往自来水厂,经进一步处理后达到饮用水标准,间接作为饮用水供应。新 加坡目标是再生水占日供水量达到 30%以上。
网 org 通 p. 交 yu 与 it 划 .c 规 ww 市 /w 城 :/ tp ht
图 3 新加坡集水区示意图?
?
图 4 新加坡的水库和蓄水池?
4
?

?
新加坡新生水厂的典型处理工艺是在污水二级处理后再增加 MF(微滤)
——RO(反渗透)——UV 消毒等主要工艺,以保证新生水厂出水水质达到各种 用途的水质要求。
(4)海水淡化水
2005 年 9 月 13 日,由凯发集团投资建设的新加坡第一座海水淡化厂——新
泉海水淡化厂正式建成投产。该项目建筑工期约 18 个月,总投资为 2 亿新元(约
合 10 亿元人民币),日产淡化水 13.6 万吨,可满足新加坡现状 10%的用水需求。 新泉海水淡化厂是目前全球最大型的使用反渗透膜技术的海水淡化厂之一,它的 建成和长期稳定运行不仅为新加坡实现供水自给自足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且也 为我国的海水淡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网 org 通 p. 交 yu 与 it 划 .c 规 ww 市 /w 城 :/ tp ht
图 5 新生水典型处理工艺 图 6 新加坡新泉海水淡化厂?
另外,按照规划,2013 年新加坡还将建成另一座大型海水淡化厂,该项目
5

?
坐落于大士,总成本达到 8 亿 9000 万元,将在今年第四季开始兴建,届时每天 可供应海水淡化水 31 万 8500 立方米(约 7000 万英制加仑,足以装满约 130 个 奥林匹克泳池) 。 2.2 节流 由于历史上水资源危机就一直威胁着新加坡的发展甚至国家安全, 从建国之 初“节约用水”的意识就深植入新加坡国民的内心,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 新加坡政府也从宏观到微观,出台了一系列的节水政策,实施了自愿性和强制性 相结合的全方位节水计划,并动用经济杠杆来强化节水效果。
新加坡节水在细节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包括强制性安装双重冲洗低容量冲水
马桶,增加屋顶绿化和楼面垂直绿化,由居民组成节水自愿小组对生活区节水进
行监督等诸多节水细节反映出新加坡节水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宣传上都相当成 功有效。
网 org 通 p. 交 yu 与 it 划 .c 规 ww 市 /w 城 :/ tp ht
图 7 新加坡节水策略?
6
?

?
网 org 通 p. 交 yu 与 it 划 .c 规 ww 市 /w 城 :/ tp ht
图 8 两用节水马桶 图 9 marina?barrage 的屋顶绿化 图 10 软质化铺装加强雨水利用?
7
?

?
2.3 水共享 为建立起人民与水的密切关系,实现“全民水源”的诉求,新加坡政府通过 公用事业局于 2007 年开始启动“ABC”全民共享水源计划,其中: A——ACTIVE 活跃
提供新的社区空间 让人民更接近水 倡导对水的拥有感和归属感 B——BEAUTIFUL 优美
水库与河流与城市景观一体发展
C——CLEAN
此计划是水资源综合利用(水收集、排涝控制、景观与休闲活动) 、滨水空
间利用和公共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成功研发综合水利基础设施,满足新加坡 用水需求后,充分发掘这些蓝色资源,以提升人民生活环境质量,成为更进一步
的目标。 “ABC”水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蓝绿橙”体系,即整合新 加坡的公园(绿色) 、河道和水库(蓝色)和休闲设施(橙色) ,按照“ABC”全
民共享水源计划,在未来的 10-15 年内,新加坡将实施超过 100 项加强人与水关 系的项目,目前已经全面开展两个阶段的工作: “ABC”水计划总体规划和水域设 计导则。
网 org 通 p. 交 yu 与 it 划 .c 规 ww 市 /w 城 :/ tp ht
比防涝和水存贮更进一步 营造有吸引力的休闲空间 清洁 改善水质 公共教育 培养人与水的亲密关系
8
?

?
?
3. 能源利用
新加坡能源资源同样匮乏, 依赖进口能源支撑本国发展。 进口石油、 天然气、 煤炭等资源用于本国能源产业。新加坡能源发展为了不受单一国家制约,采取通 过市场谈判建立多方供应渠道的方法保证能源安全, 另外在裕廊建设了大型石化 能源产业基地。
网 org 通 p. 交 yu 与 it 划 .c 规 ww 市 /w 城 :/ tp ht
图 11 “蓝绿橙”体系构建示意图 图 12 增加人与水亲近的机会?
能源利用方面,强调能源用户端的高效利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减少能源 消耗,结合花园城市建设,通过立体绿化,减少建筑能耗、实现低碳。新加坡 80%的电能都由清洁能源天然气提供。 新能源利用考虑到经济成本,主要发展垃圾发电和生物质能利用,总量占 10%左右。目前太阳能和风能在新加坡新能源利用中所占比例较小,多体现在示 范区和示范建筑上,如新加坡“南湾”‘Bay South” ( )的标志性建筑——太阳能
9

?
超级树(Solar Supertrees in Singapore) 。该建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摩天大 厦,到更像是发电装置、垂直花园、及人工树的合成建筑。太阳能超级树位于新 加坡“南湾”的植物保护区,并将在未来成为新加坡国内最大的园林工程项目。 太阳能树高 30-35 米,其结构可以收集太阳能,也可以收集雨水,太阳能超级树 伸向空中 30 米至 55 米,既能收集太阳能和雨水,又能充当巨型装饰格架,其自 身所产生的电能可以满足太阳能树晚上照明用电需求。
4. 市政工程设施设置特点
由于新加坡土地资源十分珍贵,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考虑集约、节约用地。一
方面,体现在土地的垂直利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采用垂直布置的方式,节约
平面土地。另一方面,体现在用地功能的复合性上,同一处用地兼顾工程、景观 和娱乐等多种功能,无形中相当于增加了土地面积。
新加坡典型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是阴沟隧道工程,为节约用地,新加坡政府 耗资 36 亿新元,用 2000 年至 2008 年九年时间建造了深隧道阴沟系统,该系统
将原有六个污水系统的污水由 10-50 米深、60 公里长的污水隧道主干网进行统
一收集,输送至新建的樟宜废水净化厂(规模达到 80 万立方米/日) ,从而将原 有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泵站的用地置换作为他用。按照规划,一期将会淘汰三所污 水处理厂与 39 间污水泵站,释放 156 公顷可开发的土地。
网 org 通 p. 交 yu 与 it 划 .c 规 ww 市 /w 城 :/ tp ht
图 13?super?tree?
?
10
?

?
在可能的条件下,如滨海湾局部地区敷设共同沟,采取统一建设地下管廊的 方式布置市政管线,节约利用地下空间。
网 org 通 p. 交 yu 与 it 划 .c 规 ww 市 /w 城 :/ tp ht
图 14 深隧道阴沟系统 图 15 樟宜废水净化厂提升泵站?
11
?

?
土地复合利用的典型例子是新开发建设的 Marina Bay(滨海湾) ,通过滨海 堤坝和滨海公园的建设,滨海湾兼具提供水源、洪水控制、景观、休憩娱乐等多 种功能,将土地价值充分发挥,显著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
网 org 通 p. 交 yu 与 it 划 .c 规 ww 市 /w 城 :/ tp ht
图 16 滨海湾共同沟剖面示意图?
?
图 17 滨海湾的土地多功能复合利用?
5. 经验总结与借鉴 参考新加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经验,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是坚持可持续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通过大力发展雨洪水、 海水淡化水、 污水再生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减少对外部水源的依赖, 在新加坡诸多开源节流规划 举措中,增加水库湖泊等水面面积,集蓄天然降水的做法对我国南部雨量充沛地
12

?
区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充分利用海水发展海水淡化为我国沿海地区提供了榜 样,事实上,近年来我国海水淡化事业发展迅猛,天津、青岛等城市都建设了超 过 10 万立方米/日的大型海水淡化厂, 海水淡化成为沿海缺水城市的重要水资源 补充。 二是立体化的空间使用。由于新加坡土地资源稀缺,在城市规划建设时将土 地的集约利用做到极致,特别强调空间的立体化开发利用,无论是向上扩展的屋 顶花园,还是向下延伸的阴沟隧道系统,其目的都是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这 种多层次、立体化的土地集约使用本身就是生态理念的一种体现。 三是市政基础设施非工程功能的挖掘。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市政设施的设置和 使用只局限于其工程性功能, 新加坡在进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时, 复合了工程性、 生态性和娱乐性等多种功能,使人民有机会欣赏、接触甚至享受这些市政设施带 来的便利和乐趣,从而进一步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这也是新加坡大力宣
传节水、节能的手段之一。如“ABC”全民共享水源计划和滨海湾的规划建设, 都体现出“人水和谐”“全民水源”的理念。 、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OF SINGAPORE AND EXPERIENCE REFERENCE
Liu Xing Gao Bi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ion of Tianjin,300201)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ngapore municipal planning experience, described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nergy use in Singapore's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based on ecological concep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nicipal engineering facilities are summarized, and finally proposes to the municip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ity Suggestions with reference. Keywords:Singapore Eco-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unicipal facilities
网 org 通 p. 交 yu 与 it 划 .c 规 ww 市 /w 城 :/ tp ht
URBAN MUNICIPAL PLANNING AND
13
?

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1、搞好生态城市规划和设计 生态城市建设是在参与或改造原有城市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建立新的人工生态系统。应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其实质是从生态学的思想出发,把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系统进行规划,从而使生态城市向着更加有序、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①建立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体系,合理协调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要求,实现对生态城市调控和管理的高效运作。②要把城市、区域规划和国家不同层次的规划结合起来,使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达到与区域共存、与自然共生。③把空间环境和生态经济体系规划相结合,寻求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整体最优化方案,追求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最佳效益。 2、更新观念,实现三个转变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外延性的经济增长模式,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转变为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二是向自然单纯的索取转变为补偿与索取相结合;三是统一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任务,包括利用自然,也包括保护自然。只有实现三个转变,才能使城市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保护。 3、创新技术,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进行技术创新。运用现代的生态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并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从而使城市经济发展向“生态化”方向转变,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供需平衡,使自然生态环境的生产能力、自我恢复能力和补偿能力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4、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重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要把城市的能源系统、污染处理系统、食物供应系统结合起来,从而使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修复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首先应遵循生态原则。从最大限度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出发,因地制宜,选择绿化树种、灌木的搭配及花卉的点缀等;其次是遵循文化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文化特点、历史脉络、地域风俗,并将其融入园林绿化之中,使城市园林绿化向着充满人文内涵品位的方向发展。 5、运用法规体系 强化公民和政府的环保意识。生态城市应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一要靠教育,二要靠法制。通过教育、宣传,使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给予法律制裁。只有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得以形成并强化,生态城市建设才会发展,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改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决策者的环保意识,只有决策者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才能有效完成对生态环境的宏观保护,使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落到实处。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管理(一)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管理(一) 生态城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理念策划与概念规划,详细规划和立法,生态工程设计与建设,生态系统调控与管理。生态城市建设有赖于五种动力:政府引导,科技催化,企业赞助,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城市生态建设的前提是要搞好生态规划,促进硬件(资源、技术、资金、人才),软件(规划、管理、政策、体制、法规),心件(人的能力、素质、行为、观念)能力的三件合一。 生态政区规划要在对传统双赢战略的反思中强调区域环境尺度上的生态整合;物质生产方式的改革;人的素质观念的升华,实现人、物、境三层次的协调持续发展。这里的生态不只是生物生态、景观生态,更重要的是有关人类行为的社会生态、物质利用方式的经济生态和复合生态系统尺度上的整合生态。生态城市规划对象上要从以物与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空间尺度上要重视区域和流域研究,时间尺度上要重视中跨度间接影响的研究,规划方法上要从描述性转向机理性,规划目标上要从应急型、消耗型转向预防型、效益型;技术路线上要重视自下而上的生态单元研究。概括说,就是要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生态市建设的宗旨是通过生态规划、生态设计与生态管理,将单一的生物环节、物理环节、经济环节和社会环节组装成一个有强生命力的生态系统,从技术革新、体制改革和行为诱导入手,调节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促进全市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和自然的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命支持系统功能和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经济、生态和文化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的综合整治及人的综合发展。

新加坡民俗简介

新加坡这个名称是由“新加普拉”(Singapura)衍生而来,“新加普拉”意谓“狮子城”。相传13世纪时一位苏门答腊王子在第一次踏入新加坡岛游历时,看到一只如老虎模样的野兽,它“行动敏捷而美丽,艳红的身躯,漆黑的头”。有人认为,这很可能就是头狮子,于是王子就把新加坡岛叫做狮子城。狮城的美称就是来自于这个美丽的传说。所以在新加坡的国旗国徽上都绘有狮子,新加坡的狮身鱼尾雕像也是一样。 新加坡是亚洲东南部的一个热带岛国,气候宜人、环境优美舒适,高覆盖率的绿色面积给新加坡带来“花园式城市”的美誉。除此之外,新加坡的治安之佳享誉全球,任何时候都可以安全的在街上随意游逛。新加坡的酒楼、餐厅及美食中心遍布全岛,它拥有世界上30 多个国家盒民族的风味美食。其中,最诱人的要算融合马来人与华人烹调特色的娘惹菜,娘惹是指过去居住在新加坡、马六甲等地的土生华人妇女。由于土生华人一般是早期马来人与华人通婚的后辈,因此娘惹美食结合了马来族和华族的烹调特色,是最特别、最精致的传统佳肴之一。例如汤汁混以椰浆的“沙拉”配以酸辣汤汁的马来炒米粉,都是常见的娘惹面食。 在新加坡品尝各地风味美食,不仅可到餐馆酒楼、美食广场,更可到当地的露天小贩熟食中心。著名的老巴刹时常,是旅客品尝地道食品的最佳场所。驳接码头、克拉码头和CHIJMES (吉美斯)则是享受户外晚餐的首选。主要景点如下 1.鱼尾狮公园.位于鱼尾狮公园高八公尺,外形半狮半鱼的鱼尾狮像,矗立于新加坡河河口,为林南生先生的创作,也是今日新加坡观光旅游的表征。 2.新加坡动物园.位于万里湖路。全开放式,不设栅栏和兽笼。1600多只动物在此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行驶于老式铁轨上的迷你蒸汽火车,将带您畅游整座动物园。「原始王国」里饲养着无数只猿,嬉戏于护城河所围绕的六座岛上。「南极乐园」中有条长24公尺的观赏厅,让游客尽情欣赏加利福尼亚海狮及企鹅的生态。 3.新加坡植物园.位于纳比雅路/古鲁尼路,占地52公顷的新加坡植物园内,培植二千多种的多年生植物,其中包括诸多名贵罕见的品种。 4廊飞禽公园.位于裕廊山顶,占地20.2公顷,是新、马地区规模最大的。飞禽公园拥有世界各地超过600种不同品种的鸟类,总数超过8千只。 5.史丹福莱佛士爵士雕像.为纪念新加坡的开国元勋史丹福莱佛士爵士,新加坡共有二座他的雕像。 6.市政厅.位于圣安德烈路,市政厅和高等法院比邻而立,耗资二百万,落成于1929年,原名为市府办公厅。 7.高等法院位于圣安德烈路,紧邻市政厅,落成于1939年,由政府建筑师德林顿瓦德设计兴建。建筑的主要特色在于采用意大利名家卡瓦利耶鲁道夫诺里的壁画装饰。 8.新加坡和平纪念碑位于美芝路纪念公园,纪念碑由四支70公尺的白色锥形石柱组成,象征新加坡的四大文化,同时也悼念在二次大战日军占领新加坡期间死难的平民。 9.国家历史博物馆位于史丹福路,又名莱佛士博物馆,建于1887年,馆内珍藏东南亚各民族的文化精品。 10.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是本区域首间以珍藏和展览二十世纪新加坡和东南亚美术为特色的美术馆。它有系统化的美展及美术教育计划和促销策略,属于国际新生代的美术馆。 大概没有什么东西能象食品一样吸引新加坡人,美食节(Food Festival)更证实了这一点。但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

中新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 晓山 中新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生态城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 1.区位及自然条件 选址用地区位优势明显,距中心城区45公里,距150公里,距50公里,距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距滨海国际机场40公里,距港20公里,距妃甸工业区30公里,便于利用各种城市资源。选址用地东临正在建设的北疆电厂循环经济示区,北接汉沽老城,西南为滨海新区核心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港、港保税区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选址具有良好的城市和产业依托。

中新生态城区位图从自然条件来看,选址地三分之一是废弃的盐田,三分之一是有污染的水面,三分之一盐渍化荒地,水质性缺水,自然条件恶劣。 2.1第一阶段 该阶段始于2007年4月,至2007年9月。依据中方确定的中

新生态城的“四项要求”和选址“两条原则”,明确选址。具体事件时序如下: 2007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来访的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共同商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生态城市,作为中国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2007年7月9-12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访问新加坡,提出中新合作建设生态城的“四项要求”和选址的“两条原则”: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的示意义,以非耕地为主,选在水资源缺乏地区;靠近中心城市,依托大城市交通和服务优势,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按照这一要求,乌鲁木齐、、、四个城市被列为备选城市推荐给新方。 2007年7月25日,市专门成立生态城选址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市规划局牵头。 2007年8月,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驻华大使考察生态城选址。 2007年9月,国务院秘书二局转来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关于滨海新区需要国务院有关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的批示,原则同意在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城。 2007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高丽,市长戴相龙听取与新方会谈相关筹备情况汇报。会议要求务必明确生态城概念和建设标准,并提出会谈的原则和方向。 2007年11月10日,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主持召开第143次常

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做法探讨

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做法探讨 作者:沈超来源:城市观察添加日期:11年01月16日 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特征的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新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接受与大力推崇。尽管各个城市发展条件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路径也不一致,但发展观却是相同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要使人类的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得到全面优化;发展也绝不仅仅是为了眼前利益,还要顾及人类的长久生存。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当代城市保持良好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以及提供宜人居住条件开拓了一条新路。 一、生态城市的理论溯源与研究成果 城市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设发展的以人为核心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生态城市则是人类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探索过程中所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理想形态。国外对生态城市的探索起源较早,1898年英国社会学家 E.Howard创建的“田园城市”学说,标志着近代生态城市思想的发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最早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自那以后,健康城市、清洁城市、绿色城市等一系列旨在改善城市环境、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城市改造运动在西方兴起,促使生态城市概念不断丰富和完善。1984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O.Yanistky认为,生态城市是指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最大限度发挥,居民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以保证的一种人类聚居环境。1987年国际生态城市运动的创始人、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将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从最初的简单的包括土地开发、城市交通和强调物种多样性的自然特征,发展到涉及城市社会公平、法律、技术、经济、生活方式和公众的生态意识等多方面的丰富体系。根据理查德?雷吉斯的观点,生态城市应该是三维的、一体化的复合模式,而不是平面的、随意的。同生态系统一样,城市应该是紧凑的,是为人类而设计的,而不是为汽车设计的,而且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应该大幅度减少对自然的“边缘破坏”,从而防止城市蔓延,使城市回归自然。 在我国,对于生态城市的研究与实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生态专家提出生态城市是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并从社会生态文明度、经济生态高效度和自然生态和谐度三个方面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建设指标。生态城市理论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山水城市、绿色城市、园林城市等成为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常用术语,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用地结构得到重视。目前我国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生态城市是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而建立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循环良好、能量流动畅通的生态系统。

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摘要: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研究表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普遍忽视了产业发展问题;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于实践,急需针对中国现有城市和新城开发的产业选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分类指导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评价指标设计原理 1、引言 短短 300 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地球的资源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在城市地区表现更为集中和明显。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为特征,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摒弃工业文明理念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潮流与趋势[2]。 生态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重构城市交通、建筑与土地

利用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理念完全一致,是根治“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产业发展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支柱,是生态城市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总结国内外实践情况,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2、生态城市的内涵 2.1生态城市的起源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4]。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又称生态社区( eco - community)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5]。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6],并从生态学

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探讨

河西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结课论文 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探讨——以张掖滨河新区生态城建设为例 作者:罗崇亮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年级: 121班 学号: 1251801108 指导老师:许自学副教授 答辩日期: 成绩:

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探讨 ——以张掖滨河新区生态城建设为例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年级:2012级 姓名:罗崇亮 学号:1251801108 摘要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发展突飞猛进,而与之相关的城市新区建设发展则成为中国城市发展最为浓墨重彩的一幕,“十二五”规划中将生态城市城市放在了一个更突出的战略位置,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其目的是让人的创造力和各种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环境里,造就一代超过一代的生产力。在达到这个目的地过程中,保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高度和谐是基础,因而研究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新区新区规划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hina economy, make a spurt of progress, while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of city new district has become China city development is most thick and heavy in colours of the scene, the "12th Five Year Plan", the ecological city city is put in a more prominent strategic posi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 city is a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课题名称 本科专业 本科班级 姓名 评分 指导老师(签名) 20 年月日 湖北工业大学

1)所选课题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状况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兴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生态产业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它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的零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 国外的生态城市研究更注重具体的设计特征和技术特征, 强调针对西方国家城市现实问题( 如低密度、小汽车方式为主导和生活高消费) 提出实施生态城市的具体方案, 其理论与生态城市实践结合的十分紧密。如雷吉斯特提出了针对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的改造措施。但总的来说,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的实践性相当强。 与国外研究相比, 国内的生态城市研究更多地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 注重整体性,理论更加系统, 而且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界和规划界, 此外还有环境学科和其它领域。总的来说, 虽然国内生态学界在建设生态村、生态县和生态市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虽然国内各学科也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 但国内生态城市的已有实践和理论对当前城市规划的影响还是相当有限的。生态城市理念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和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目标, 对国内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有着显而易见的意义。不论规划是广义的, 还是狭义的, 在当今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人类改造自然即干预自然的能力远远超出以往的情形下, 人类必须意识到任何人居环境( 包括城市) 的人类活动都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存在着人类活动 的生态极限, 人类必须克制自身的某些行为, 并充分地体现在规划之中,这是真正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也是建立生态城市的根本保证。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物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自己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更是严格,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城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谋求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地、主抓手。这是因为:从国内城市化进程看,未来社会必将发展为城市社会,而生态城市可以比农村更好地结合自然、社会与文化要素形成一种更容易传承和发展的文明形式。从国际趋势看,联合国发表的一系列环境报告更加明确地关注城市、生态与人类福祉间的相互关联,造成环境恶化的驱动因素——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等成为问题解决重点,生态城市将是世界潮流所趋。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及关键技术; 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往往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的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本文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入手展开论述,结合国外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生态城市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获得有利于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

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与特点 (2)

新加坡城市绿地特点对我们的启示 摘要:针对建国初期市区中心交通过度拥挤、住房、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及挑战,新加坡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全面的规划体系。这一体系包括战略性规划、总体规划、协调各机构间土地利用、实施政府土地售卖计划和日常的发展项目管制与审批等。从多个角度分析新加坡城市规划的特点,如可持续交通策略、城市发展形态、住房、经济发展、绿化、保护文化遗产等 1 城市规划特点 1.1 可持续交通策略。 总体规划初期优先确定主要高速公路、干路和轨道交通网络,预留其所需用地以减少实施时可能面临的用地矛盾。另外,为支撑商业和住宅密集地区,在进行详细交通规划时选择在该地段建立主要交通车站及设施,以有效连接这些重要枢纽,保证换乘的便捷性。用地规划方面也同步配合,在公交枢纽周围规划较高密度发展,以推进公交导向型的发展。 另一方面,新加坡通过提供便捷、票价低廉的公交服务和不断扩大公交网络,大力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拥车证制度控制车辆增长、实施电子公路收费系统管理道路使用。这些多管齐下的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道路系统的负荷,保持道路交通通畅,将道路用地控制在12%以内,确保国家持续发展。新加坡的目标是2020 年前,高峰时段公交出行比例从目前的59%提高至70%。 1.2 紧凑型城市。 一个城市的可持续性与其形态有密切的关系,鉴于国土面积有限、人口持续增长,新加坡从可持续土地利用角度,采取集约紧凑型的城市建设模式。除了公交导向式的建设,也优先发展已开发地段,使每个开发地段的建设达到规划可容许的最高密度,尽量节约土地,保存未开发地段。采取高密度、紧凑型的城市形态也可以减少出行时间和距离,更有效地利用已建成的交通系统、公共与基础设施,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1.3 多管齐下的商业发展。 在商业发展规划方面,新加坡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除了加强中央商业区的发展之外(如目前重点发展的滨海湾新市区计划),也规划了多个区域商业中心和周边商业中心,见图3。在全岛各地提供活动中心,不但能避免城市中心过度拥挤,也在全岛范围内提供就业机会和服务设施,减少对交通系统的需求,节能减排,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4新镇与政府组屋。 新加坡约80%的人居住在全岛23 个新镇内的政府组屋。这些新镇经过全面性的规划,为居民创造自给自足的居住环境。新镇内除了高质量、可负担的住房,还就近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学校、公园、诊所、民众俱乐部、图书馆、体育设施、商场等,见图4。新镇周边也规划低污染的工业区,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由于日常所需的基本设施都近在咫尺并有便利的交通系统相互衔接,可以减少居民出行的需求。另外,新镇设计也考虑了街道景观、步行系统连通性等,以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国外生态城市成功经验及我国借鉴

国外生态城市成功经验及我国借鉴 一、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 1明确而具体、现实的目标 如丹麦生态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环境目标是:试验区内水的消费量减少10%、电消费量减少10%、回收家庭垃圾减少城区垃圾生产、通过建立60个堆肥容器回收10%的有机垃圾制作堆肥、回收40%的建筑材料。这样的目标清晰明确,利于公众的理解和积极参与,也便于利用职能部门主动组织规划建设,保障了生态城市建设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2具体的项目 譬如,被誉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样板的美国加州伯克利,它的实践是建立在一系列具体的行动项目之上,如建设慢行车道、恢复废弃河道、沿街种植果树、建造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居所、通过能源利用条例来改善能源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公交线路、提倡以步代车、推迟并尽力阻止快车道的建设、召开有关各方参加的城市建设会议,等等。这些项目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微不足道的行动使生态城市建设得以扎实有效地进行。 3广泛的群众参与 如哈利法克斯生态城创立了“社区驱动”的一切程序。“社区驱动”是开发由社区控制,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全过程都由社区居民参与,是一种社区自助性开发方式。社区开发的管理机构—管理组,是通过邀请个人和重要组织的代表加入而组建的。 又如德国生态城市Erlangen城在建设中,努力与市民一起进行规划,有意与一些行动小组,特别是与环境有关的小组合作,并使他们在一些具体项目中作为合作伙伴,同时又使他们保持自由,并可以抨击当局的某些决策。 4突出的重点领域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问题指向性,它往往不试图在城市中全面铺开地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而是面向问题、抓住重点、逐步推进,针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交通拥挤、地面硬化、垃圾污染等问题,集中力量促使一两个问题的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培养人才、教育公众、树立形象、凝聚人心,逐渐扩展到对其它问题的解决。比如巴西的库里蒂巴建设重点在于城市交通和垃圾资源化,日本有些城市的建设重点在于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而欧洲的一些城市则重点考虑生态社区,美国在建设生态城市的初期,主要是建造一些生态核心场地项目,即这些场地的建筑物均由节能、节水技术建造,后来逐步扩大到水的循环使用、雨水的保持、太阳能供热、城市工业使用再生能源等。 德国南部著名的生态城市弗莱堡,一开始就将生态城市建设重点放在硬化地面的透水改造、屋顶绿化、河道自然景观的恢复上。首先,对城市所有的硬化地面(公路除外)进行彻底拆除,代之以多种形式的透水地面(包括透水砖地、卵石地、孔型砖地、碎石地、有机质屑地等)。这一项改造,给弗莱堡的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改善。其次,弗莱堡城市的居民通过庭院自助绿化、墙面立体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让天然植被回归城市等方法,有效地帮助自己居住的这个太阳辐射强的城市减少了热岛效应,使其卫生状况、环境质量和居住舒适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第三,弗莱堡城中的河道以模拟自然河床、保持河与岸的自然过渡结构、,而且维护费用少。 5完善的法律、政策和管理上的保障体系

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途径与案例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际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背景、理论、科学内涵及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内容,并以XX市和崇明绿华阳光生态示X区规划为例,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城乡生态关系协调性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示X园区规划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建设途径与措施XX 崇明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进展 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学术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理想国”的设想,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Vitruviius)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城市的建设经验,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与规划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把对健康、生活的考虑融汇到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建筑物的设计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L.B. Alberti 1452)、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承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的理论。16世纪英国摩尔(T.More)的"乌托邦",18-19世纪中,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Rowen,1852)的"新协和村",西班牙索里亚(A.Soria,1882)的“线状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 19世纪末叶,以玛希(Geoge Marsh)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和规划工作者的规划实践,标志着生态规划的产生,玛希(1864)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鲍威尔(Powell 1879)在规划实践中指出,要制定法律和政策,促进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发展;英国霍华德(E.Howard,1898)的"田园城", 法国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930)的“光明城”,英国恩维(R.Unwin,1922)的“卧城”,赖特(F.Wright,1945)的“广亩城”等工作丰富了生态规划的内容。后来的芝加哥大学人类生态学派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均进一步强调了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美国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McHarg,I.L.)在1960年代指出,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 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某种用途进行的规划。后来直至1980年代,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生态规划仍大部分倾向于土地的生态利用规划,王祥荣(1995,1998)提出,从区域和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生态规划所应解决的问题来看,生态规划应不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从以上学者的论点可以认为,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城市化水平虽然仅达30%左右,处于初始阶段,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龙头的XX以及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前景广阔。但是,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将为此提供科学的依据。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1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2.2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1.2.3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4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2中国目前的城市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2.1目前的城市状况 “九五”期间是环境保护大发展的五年,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民族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等方面。但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全国有36%城市河段的水质为劣5类,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大气污染十分突出,受监测的341个城市中,有66.7%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固体废物、城市垃圾、“白色污染”仍然严重;全国城市垃圾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还不到总量的10%;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2001年监测区域55.7%的城市噪音处于中度以上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市民发生多种疾病。 2.2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摘要: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搞好城市规划,需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与设计原则、规划内容及设计要点等,以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设计;城市化;设计原则;设计要点 Abstract: the urban ecosystem is a major part of the human ecosystem, urban planning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urban planning, need from the strategic need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lanning the urban development. Carefully prepared, therefore,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ity ecological urban desig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planning content and design key points, etc.,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Key words: ecological design; Urbanization; Design principles; Design points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生态化建设实践正在我国蓬勃展开,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是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将自然、人、城市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利共生结构。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协调及统一,并使建筑成为生态城市中的一部分。

新加坡有什么民族文化

新加坡有什么民族文化 华人风情:牛车水,这是历史区域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地方,也是老一批中国移民的所在地,在这里你可以偶然的听到集市中传来 的两广方言,想要感受中式民俗的游客,也可以来到这里感受最原 始的中国气息。 印度风情:小印度应该是最有生命力的一处区域,你可以看到属于新加坡城的那份杂乱,印度风味不绝于你的眼前,各种特色印度 小吃,流连在小印度的街头,扑面而来的就是浓郁的印度气息。可 以说从你走进这里的时候,就拥有一场绝对的视觉享受。 马来风情:早起的马来人曾经在这里搭建了众多的高脚屋,因为殖民地的到来,所以后来的马来人移居到了芽笼士乃,然后生根于此,接着就在历史的长河中诞生了新加坡最大的传统集市等地区了,所以芽笼士乃绝对是你感受马来风情的好地方。 娘惹风情:加东是娘热文化最浓郁的地方,这也是新加坡最出名的地方文化了。也是因为殖民的侵入,所以往东迁移,最后在加东 地区发展了娘热文化,如今这里已经发展颇为壮观,感受不一样的 新加坡一定来此。 介绍了这么多详细的信息,应该了解新加坡民族文化有哪些了吧,选择你感兴趣的地方就大胆的出发吧。 新加坡提倡宗教与族群之间的互相容忍和包容精神,实行宗教自由政策,确认新加坡为多宗教国。根据2010年的人口调查,当中有 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占人口的83%。新加坡的宗教建筑各式各样, 许多历史悠久的寺庙已被列为国家古迹,而且每年都有着各式各样 的庆祝活动。 佛教与道教 新加坡佛教是全国第一大宗教,约占人口的33%。新加坡境内寺 庙林立,属于北传佛教的寺院超过一百五十所,南传上座部佛教寺

院约有二十余所,当中新加坡双林寺既是新加坡第一座寺院,也是 最大的丛林之一。新加坡道教占人口的11%。早年的华人移民带来 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习俗,潮侨和闽帮创建的粤海清庙和天福宫获 赐清帝的御题,可见在百年以前,这两座古庙已名扬海外。四马路 观音堂是新加坡最著名、也是香火最鼎盛的庙宇之一,每天前来庙 堂烧香进贡的香客络绎不绝。 天主教与基督教 教徒占人口的18%,在新加坡草创初期,海峡华人族群、海外传 教士和西方商人,对两个教会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新加坡天主教 教会也先后开办学校、医院、公益组织等来照顾弱势族群的利益。 两个教会最早修建的教堂是亚美尼亚教堂和圣安德烈教堂。 伊斯兰教 占人口的15%,教徒约有65万人。马来人或巴基斯坦血统的信 徒基本上属于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另外有少部分的印度人和华人信 奉回教。新加坡建有回教堂共80座,当中较为著名的有哈贾法蒂玛 回教堂和苏丹回教堂。 印度教 信徒约10万人,占人口的5%。有大约30座印度寺庙,大部分 以南印度的风格为主,其中马里安曼兴都庙和尼瓦沙柏鲁马兴都庙,属于新加坡的国家保护文物。 锡克教与其他 教徒合计只有2万余人。锡克教在新加坡有7间锡克庙,比如:中央锡克庙,是一万五千名锡克教徒的主要圣地。犹太教在新加坡 则设有两个会堂,其中的马海阿贝犹太庙建於1878年,是东南亚最 古老的犹太会堂。 猜你感兴趣:

新加坡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思考

新加坡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思考 □城市生态专题调研组 本文结合在新加坡实地学习、现场考察了解的情况,谈谈对新加坡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的感受和体会。 新加坡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经验 新加坡城市生态环境和保护工作成就卓越,连续十年成为亚洲最适合人居城市,细究成功之道,关键在于其实行的预防、执法、监督、教育为一体的系统模式,仔细剖析,主要特点体现在机构设置、法规体系、两规融合、产业转型、绿化行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保护、执法和监测、教育和宣传、政企合作等方面。 (一)健全的法规体系、严格的环境标准 1?环境法律体系 新加坡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采取的方法是立法先行。从I 9 6 0年代开始,新加坡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标准,并不断提高和完善,其中环境及水源部负责执行4 9部法律和条例,主要包括环境公共卫生法、环境污染控制法、污水道和排水道法、有害废物(进出口及转移控制法、虫害与农药控制法、氰化氢(熏蒸)法、传染病法、食品销售法、冒烟(特定地区禁止)法等。比如,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从 19 8 0年开始,发电厂、炼油厂等主要空气污染源只准使用硫磺含量不超过2%的液态油发电。对在空气中散布污染物的工业,必须安装特别设备以确保散发出来的气体符合国家标准。在工业污水处置方面,规定对工业废水的排放污染控制方法有两种:第一,制定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允许自行处理后达标排放;第二,监测排水口,防止污染,在生产废水排放处安装自动监测装置,超标排放时,闸门自动关闭,非环境部人员无法启动闸门。在公共卫生方面,注重提升街边小贩和食物供应商的卫生标准,从1 9 6 6年开始实施的新小贩准则,规定所有小贩必须领取执照,随后小贩逐步被责令迁至有适当污水处理和排水系统装置的小贩中心营业。四政府设立了一个虫害控制单位,专门负责监察和研究蚊子等害虫的滋生和控制。2?绿化管理规定 新加坡为了保护绿化资源,制定出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包括(1)法律上规定5%的国土要保持自然状态,绝不允许破坏;(2)颁布《公园和树木条例》、《公园和树林规则》等; (3)责任分明。城市道路两旁绿地、树木由国家公园局建设、管理,新镇中小区公园、邻里公园、袖珍绿地等由开发商建设,社区理事会维护、管理,各单位负责自己用地内的绿地建设和管理,各学校负责周围公园、绿地的种植和养护;(4)奖惩严明。每年在城 市美化绿化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者,总统亲自授予勋章,以资鼓励。但对破坏树木者处以非常严厉的惩罚,如乱摘花草者罚款5 0 0?1 0 0 0新币,随意砍伐树木者坐牢,并处以较大数目的罚款等。 (二)两规的融合协调、完善的规划管制 1.基于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一是集中、高密度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中对每寸土地的使用性质、强度都进行了严格地限制。基本上建筑成片、集中、密集地建设,且向空中发展,留出地面空间进行美化绿化,保留足够的发展用地和自然保护区。二是大幅度提升绿化标准。新加坡现有绿地7 5 0 0公顷,人均2 5m2/人,名列世界城市绿化指标前矛。公园绿地由沿岸公园、自然公园、水库公园、城市公园、新镇公园、邻里绿地和组群绿地构成。三是建立完善的生态绿化系统。绿化系统以海岸线成片绿地和风景区、中央水源森林保护区为主,以市区公园、植物园、街头绿地和快速公路道路旁的绿带为辅,以楼前屋后的绿地及建筑的窗口、阳台、屋顶及人行天桥上的花卉为点缀,扩大水域空间,形成了良好的生 态环境。 2?土地利用规划充分考虑环境管制要素 市区重建局是新加坡的土地规划与发展管制机构,主要负责全国土地规划、拟定概念蓝图以及发展指导蓝图,并把环境管制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其中环境管制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内容:

有关建设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

有关建设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 生态城市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关于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立足本地,制定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建设生态城市重点是要制定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改变以前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政策、计划,制定城市各领域、各行业生态化建设的战略、步骤、目标,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加快城市生态建设步伐,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态化发展道路。 二、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特别是在目前阶段公众的生态意识还比较淡漠的时期。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 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体现城市风格特色的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配备对城市废水、废气、废渣达标处理设施,做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回收各种可利用资源尽量变废为宝。建立城市清洁交通体系,创造出低碳高效的生态交通环境。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力度提高中心区的森林覆盖率及城区绿化率,在市区建设综合性公园和植物园,加大城市绿地和小游园的建设,把城市绿地纳入总体规划,此外要坚决保护好城区现有的林木、花草等。 四、加强生态立法 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这样生态城市建设得到法律保证,有法可依,对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五、设立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职能机构和建立生态管理机制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持久、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部门联系、多元投入和全民参与,要逐步建立健全由政府领导和资源、环保、法制等部门联合设立综合的、跨部门的生态城市建设管理决策机构,组织、协调、监督生态城市建设战略的实施,同时也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宣传、咨询、交流和推广中心。 要逐步采用绿色GDP指标计算经济增长速度,增设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考核,作为衡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