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艺复兴、巴洛克及罗可可时期工艺美术的异同点

文艺复兴、巴洛克及罗可可时期工艺美术的异同点

文艺复兴、巴洛克及罗可可时期工艺美术的异同点
文艺复兴、巴洛克及罗可可时期工艺美术的异同点

文艺复兴、巴洛克及罗可可、新古典主义工艺美术的异同点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指自 14 世纪始欧洲出现的古典文化复兴热潮。意大利是 14-16 世纪,欧洲其他国家为15-17世纪初。

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不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重复,而是标志了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的要求。

在人文主义的旗帜下,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也与绘画、雕刻和建筑艺术一样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它的支持者就是城市市民、商人和各行会的工匠。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更注重造型或色彩等各方面比例与协调的感觉,如室内装饰和家具设计就注意与建筑各部分比例的协调和色调的和谐,一般器物的造型也更加考虑到适用和便利的因素。

巴洛克

巴洛克是 17 世纪欧洲艺术的总称,发源于罗马,而后迅速在意大利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并传播到当时的法国、荷兰等国家。

巴洛克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洛可可

到了 18 世纪,轻快、秀气、纤细典雅的洛可可风格取代华丽、夸张、矫揉造作的巴洛克风格,成了全欧洲艺术风格的主流。

洛可可风格虽保有巴洛克风格之综合特性,但却缺乏巴洛克风格之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尤其强调精美柔软的气氛并大量使用光线。

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美术

a、形式:古典写实主义,庄重典雅。

b、精神:人本主义,肯定现实世界,歌颂世俗生活。

c、地位:艺术家与工匠分离,各门类区别开始出现,艺术家的地位上升。

d、由宗教性质的工艺美术变成了宫廷性质的工艺美术。

e、工艺品的生产与人们的生活需求发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f、工艺美术已能更多地反映出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g、传统工艺美术种类日渐衰落,家具、玻璃和陶器获得发展。

h、更注重造型或色彩等各方面的比例与协调。

巴洛克时期的工艺美术

a、表现出与古典艺术形式的对立,追求标新立异。

b、创作风格豪华壮观、大气磅礴,充满阳刚之气。

c、注重外在表现形式,作品充满强烈的动势。

罗可可时期的工艺美术

a、纯粹的宫廷艺术,带有明显的享乐主义色彩。

b、风格特征:多用S形曲线及艳丽浮华的色彩,呈现出阴柔之韵和矫揉造作的气质,热衷于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

c、促进了欧洲各国工艺技巧的发展和提高。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洛可可的对比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使其作品具有真实性和时代感,为近现代西方美术包括工艺美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巴洛克与洛可可是 17—18 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两种艺术风格,二者都属于贵族艺术。

巴洛克艺术与古典艺术大相径庭,突破了文艺复兴艺术以来古典艺术的理性、匀称、静止、典雅的风格,强调激情、运动感和戏剧性。

罗可可是巴洛克风格合乎逻辑的自然演化,是巴洛克趋于衰落走向柔媚的结果,注重装饰性的表现,纤巧、华丽、繁琐、精美,追求视觉快感和舒适实

用,是一种高度技巧性的装饰艺术。都对其后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洛克、洛可可对比

巴洛克

1,巴洛克更豪华,巴洛克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2,巴洛克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3,巴洛克更强调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4,巴洛克更关注空间感和立体感;

5,巴洛克更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巴洛克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6,巴洛克有着更多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占有主导地位。

洛可可

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 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洛可可风格宛如中国的明式家具,以流畅的线条和唯美的造型著称。

相比之下,路易十四时期巴洛克风格的法国古典家具的特点是雕刻,和当时路易十四国王的英勇善战有关,在家具中是通过雕刻体现出力量。

而洛可可风格更加带有女性的柔美,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芭蕾舞为原型的椅子腿,你可以看到那种秀气和高雅,那种融于家具当中的韵律美。而路易十六时期历经了历史的变革,所以摒弃了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时期的繁杂,把家具的曲线变成了直线,只留下了凹槽的设计。

巴洛克、洛可可与新古典主义对比

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

新古典主义以简洁、单纯、庄重、典雅、理智、务实的特点,一扫洛可可矫揉造作、纤巧浮丽的脂粉气。

文艺复兴与新古典主义复兴

都是对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追溯

文艺复兴,原意为古典文化再生。文艺复兴的原意,是指意大利人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重视、崇尚和利用,中世纪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衰败,直到此期才获得再生和复兴。但正如伏尔泰所指出的,文艺复兴的重大意义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造。

新古典主义,复古意趣。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巴洛克(Baroque)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格,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关于巴洛克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于Baroco。指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一是认为源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为各种外形不规则的珍珠,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巴洛克16世纪末期产生于意大利,17世纪盛行整个欧洲。18世纪初期在德国和奥地利等国仍有较大的影响。巴洛克风格表现在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内涵极为复杂,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使17世纪整个欧洲的建筑及艺术设计呈现出巴洛克气势雄伟、强烈奔放的特点。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设计作品,使我们欣赏到这个时期艺术家们智慧的结晶,领悟到他们艺术设计的精巧构思和创作技艺。领略到他们卓著的艺术思维能力。 巴洛克艺术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义。有怪异、奇特、粗野或推理错误上的含义。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直到20世纪上半叶,人们对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才给予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巴洛克最早产生于意大利,与反宗教改革有关,巴洛克是为教会服务并被宗教利用。教会是其最强有力的支柱。学者王明道将巴洛克的艺术特色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色彩;二是它

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极力强调动感。运动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关注作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五是讲究综合性,吸收文学、戏剧、音乐领域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七是大多数巴洛克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 17世纪这个时期是有史以来人类生产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新的社会制度诞生并取代旧的社会制度的时期。进入17世纪,资产阶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开始在政治上与封建势力较量。整个欧洲历经磨难——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动乱,席卷整个欧洲,极大地震撼了欧洲国家。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和君主制取代教会统治;经济上出现商业资本主义和君主商业;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集于君主一身,并以国家的形式出现.形成前所未有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能力。以德国为战场.因路德教会和罗马天主教的冲突引起。几乎所有的欧洲实力国家都卷人了这场举世闻名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这场战争具有德国内战和国际混战的双重特点。在威斯特伐利亚和平法之后.这场恐怖的战争才结束,每个德国小诸侯都有权决定自己的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变革与争斗.剧烈地改变着各国的面貌。30年的战争导致宗教问题目趋严重,最终把北欧和南欧分成新教和天主教两大宗教派别阵地。德国和西班牙王朝逐渐衰落。尤其在时装潮流中的统治地位也日趋降低。英国内战连绵不断。灾难接踵而来,使它无暇顾及时装式样。丹麦和瑞典对战争的加入有扩张疆土的意图,但最终也消耗了国力。意大利因西班牙的统治而日趋衰败.失去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工艺美术风格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工艺美术风格 第一次听说巴洛克风格是来自于一次偶然翻阅建筑设计书是,对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的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富丽堂皇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穿插着曲面和椭圆形空间。非常的震撼。 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文“barroco”和西班牙文“barorueco”意为“畸形珍珠”,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文“barroco”和西班牙文“barorueco”意为“畸形珍珠”和“不合常规”合常规”。意大利语(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变形等解释,意为背离了文艺复兴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直接起源于,大概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期间,后来扩展到整个,至18世纪中叶后扩展到整个及其所有海外殖民地;是一种复杂、奢侈与的艺术。最初是新古典主义理论家用来嘲笑 17 世纪意大利艺术风格。后来为史学界所沿用,单指整个 17 世纪世纪意大利艺术风格。来为史学界所沿用。 巴洛克与洛可可是17—18 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两种艺术风格,19世纪初,一些新 古典主义艺术家们用洛可可来形容18世纪中期流行于欧洲各国的装饰式样。在法国主要是指摄政期(1715—1723)和路易十五时期(1723—1774):在英法德均指18世纪中期。 二者都属于贵族艺术。巴洛克是17 世纪欧洲艺术的总称,到了18 世纪,轻快、秀气、纤细典雅的洛可可风格取代华丽、夸张、矫揉造作的巴洛克风格,成了全欧洲艺术风格的主流。 洛可可(ROCOCO)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意是'贝壳式',引申含义指“像贝克表面一样闪烁”它最初是指建筑的某些样式以及室内陈设和装饰的样式,由于受到了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大力推崇,也被称为路易十五艺术风格。 巴洛克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洛可可风格虽保有巴洛克风格之综合特性,但却缺乏巴洛克风格之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尤其强调精美柔软的气氛并大量使用光线。 总的来说巴洛克时期的工艺美术有以下几个特点: a、表现出与古典艺术形式的对立,追求标新立异。 b、创作风格豪华壮观、大气磅礴,充满阳刚之气。

罗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罗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Art & Craft of Rococo 词源 ?罗可可(Rococo)是法文岩石( rocaille )的复合字,意即这种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特色 ?在法国,罗可可时期主要指摄政时期(1715~1723)和路易十五时期(1723~1774)。 ?在英、意、德等国,则指18世纪中期。 形成因素 ?法国统治者穷奢极欲、宫廷女权高涨。 ?巴洛克艺术走向极端的必然结果。 ?18世纪的欧洲普遍受到东方艺术的强烈冲击,东方风格成为罗可可艺术的组成部分。 风格特征 ?纯粹的宫廷艺术,带有明显的享乐主义色彩。 ?风格特征:多用S形曲线及艳丽浮华的色彩,呈现出阴柔之韵和矫揉造作的气质,热衷于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 ?促进了欧洲各国工艺技巧的发展和提高。 罗可可时期瓷器工艺 ?16至17世纪,东方瓷器在欧洲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各国竞相仿制瓷器。 ?1709年3月,欧洲第一件瓷器在德国烧制成功 ?18世纪的麦森窑、维也纳窑、塞弗尔窑、斯普特窑等都在世界陶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欧洲第一件瓷器的诞生 ?约翰·弗里得里希·伯蒂格尔(1682~1719) ?埃伦弗里德·瓦尔特·冯·切恩豪斯(1651~1708) ?1709年,德国麦森窑 德国麦森窑 ?1710年1月23日,“麦森王室瓷窑”建立。生产的复活节王室用瓷,令其名声大振。 ?重要陶瓷艺术家:伯蒂格尔、斯特采尔、赫罗尔特、坎得勒等。

赫罗尔特 ?约翰·格勒戈留斯·赫罗尔特(1696~1766),麦森窑艺术总监。 ?赫罗尔特的初期作品多为中国式的纹样。 1725年以后逐渐发展为欧洲风情。 ?组织能力很强的经营者,贡献重大。 坎得勒 ?约·约·坎得勒(1706~1775)。 ?作品风格多变。除了大型动物雕塑外,还创作了不少小型动物瓷像和人物胸像。 ?从事瓷塑艺术44年,作品1000多件。 法国塞弗尔瓷窑 ?塞弗尔窑是法国最著名的瓷器产地,庇护者为路易十五宠姬蓬巴杜夫人。 ?装饰特点:在器皿的两面中央绘以罗可可式纹样,多以青、绿、黄或玫瑰色为底。 ?18世纪中叶,产品多是蓬巴杜夫人喜欢的玫瑰色底,亦称“玫瑰色蓬巴杜式”。 英国陶瓷工艺 ?18世纪的英国,继承了中世纪窑业传统的陶都——斯特弗德希地区相继出现了威尔顿、韦奇伍德、乔希亚·斯普特父子等著名陶艺家,迎来了英国陶瓷史上的新纪元。 英国骨灰瓷 ?1748年,托玛斯·弗赖伊发明了软质骨灰瓷。 ?小乔希亚·斯普特在弗赖伊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成功硬质骨灰瓷,使骨灰瓷的质量达到一流水平。 ?硬质骨灰瓷是用康沃尔瓷土、粘土和高岭土与骨灰混合烧制而成。 罗可可时期玻璃工艺 ?罗可可时期玻璃工艺中心仍是意大利威尼斯。 ?这一时期,威尼斯的玻璃在材质、造型和装饰上又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很快就适应了弥漫全欧的罗可可风格。 罗可可时期金属工艺 ?罗可可时期金属工艺主要体现在宫廷日用品上,此外在镜框及家具的装饰上也广泛采用。 ?共同特点:能够令坚硬而冷峻的金属变得柔软而精巧。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服饰异同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服饰 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往往被称为宏伟、奢侈、享乐和纵欲的时期,她们所带来的艺术影响是任何一个时期所无法替代的。谈到服饰就不得不提起这两个时期,她们和后世人们对他们的时尚的看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巴洛克时期 17世纪的欧洲极为动荡,历史进入一个重要的变革期。荷兰、英国先后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法国则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在这种社会变革、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环境下,那些王公贵族们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有权势的男士们玩弄权术,搞政治阴谋,或者追求时髦的贵夫人。在这样一个男性大显身手的时代,必然产生以男性为中心的强有力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baroque)特指外形有瑕疵的珍珠,后来代表西方艺术史上一个时代,其特点是气势雄伟,生气勃勃,有动态感,气氛紧张,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长于表现各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无穷感,颇有打破各种艺术界限的趋势。美术、建筑样式显得装饰过多。服装史上也把17世纪初到18世纪初出现的装饰过剩的奇异装束称为巴罗克样式。巴罗克时期服装大体上分为荷兰风时代和法国风时代。 荷兰风时代也被称为“3L”时代,即长发longlook、蕾丝lace、皮革leather 三者流行的时代。男装填充物取掉,造型宽松了,Ruff领变成了翻领或披肩领。男服胸前、袖子上仍有裂缝装饰,袖克夫越来越宽,出现长裤。女装裙撑取掉了,造型变得柔和,高腰身,出现大胆袒胸样式,三条裙子叠穿。 法国风时代出现时装杂志,男装变化最为显著。上衣极度短缩,衣长及腰或更短,袖子变成短袖或无袖,小立领.前开,门襟上密密麻麻一排扣子,下摆处常接一窄条垂布,白有肩料向下挂着缓带表示身份。下半身出现裙裤。缎带是巴罗克样式中很有特色的一种装饰。60年代以后,男装出现了紧身长外衣、室内服、裤子的组合。女服重新出现紧身胸衣、臀垫。 二、洛可可时期 每一种文化发挥到了极至就总会刺激另一种文化的产生,后者往往是前者的传承,是在前者基础上的修改和发展。于是,在巴洛克后期,洛可可文化应运而生,十八世纪初叶,巴洛克风格的艺术继续在欧洲各地流行,同时则有一种叫做洛可可(Rococo)的艺术风格在法国产生。Rococo 是从法国字 rocaille 演变而来的,原是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一般来说洛可可时期主要是指在法王路易十五时代(1715 年以后)到路易十六时代(1789年截止)内的这段时期。她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有的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 洛可可风格的服装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这个时代女性为了获得男性的青睐,挖空心思装扮自己,这种努力主要表现在用紧胸衣勒细腰部以及用裙撑增大下半身体积,以及众多的装饰和淡雅的着色。这个时

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的不同

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的不同 美术学院1302班 081301008何芳 摘要:巴洛克式洛可可风格它们在西方美术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介绍了两种艺术所产生的时间、艺术特点, 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出两种艺术形式所各自呈现出的艺术风貌, 从而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异同点。 关键词: 巴洛克; 洛可可; 艺术风格 世界是无穷无尽的,生命是无穷无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无尽的在一切即将成为历史的社会里,一切都似乎蕴藏着未知,使我们偶尔产生些许迷茫,或者是不解的困惑。当历史的车轮步入了17 世纪的大门, 西方的艺术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文艺复兴运动的逐渐衰落把欧洲带入了崭新的时期。而该时期表现在艺术上的设计风格主要分为两种:洛克式和洛可可式。纵观西方美术史, 我们会发现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的艺术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明显特征,巴洛克和洛可可在西方艺术史中同属于一个时期, 但因产生年代一前一后, 因此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两者在绘画、建筑、室内装饰、工艺美术等方面都有既相似又相异的地方。 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风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

展开的优雅样式。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 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 它的鼎盛期是在17 世纪。“巴洛克”( Baroque) 一词本义是指畸形的珍珠, 专指珠宝表面的不平整感, 用于贬义泛指各种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以及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当时人们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 它一反文艺复兴优美而静雅的艺术风格, 强调夸张、浪漫的戏剧感, 这种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的贬低, 直到后来人们才意识到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教会上层人物和贵族,豪华而毫不吝啬的表现激情使的它既具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二,它打破了理性的宁静与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非理性的无穷的幻想与幻觉。表现形式上反应为悲伤,欢乐,神秘,恐惧;表现内容上则是骚动不安的,这即与宗教有关又和当时的社会动乱相连。 三,它极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为巴洛克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核心与灵魂。 四,巴洛克艺术非常注重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无论是在建筑上,雕塑上还是在绘画上都极力打破平面,突出层次和深度。 五,巴洛克艺术是一个综合的艺术,一是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综合,如建筑雕塑与绘画的综合。另一种是建筑物本身各个部分的综合,使其更具整体性和统一感,再者是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以及巴洛克艺术与文学,戏剧,音乐之间的融

西方工艺美术史

文艺复兴指自14世纪始欧洲出现的古典文化复兴热潮。意大利是14-16世纪,欧洲其他国家为15-17世纪初。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不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重复,而是标志了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的要求。在人文主义的旗帜下,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也与绘画、雕刻和建筑艺术一样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它的支持者就是城市市民、商人和各行会的工匠。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更注重造型或色彩等各方面比例与协调的感觉,如室内装饰和家具设计就注意与建筑各部分比例的协调和色调的和谐,一般器物的造型也更加考虑到适用和便利的因素。 巴洛克与洛可可是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两种艺术风格,二者都属于贵族艺术。巴洛克是17世纪欧洲艺术的总称,发源于罗马,而后迅速在意大利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并传播到当时的法国、荷兰等国家。到了18世纪,轻快、秀气、纤细典雅的洛可可风格取代华丽、夸张、矫揉造作的巴洛克风格,成了全欧洲艺术风格的主流。 巴洛克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洛可可风格虽保有巴洛克风格之综合特性,但却缺乏巴洛克风格之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尤其强调精美柔软的气氛并大量使用光线。 一、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美术 Renaissance,原意为古典文化再生,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提高了审美理想的价值和作品中的人性内涵。 1、文艺复兴时期陶工艺 文艺复兴时期的陶工艺首先在意大利发展进而影响到欧洲各地。陶制品的低廉迎合了新兴市民需求,地位得到重视,其创作呈现出异常活跃的局面。主要代表有意大利的马略卡式陶器、法国的田园风格陶器、德国的哈夫拉式陶器。 马略卡式陶器 a、意大利的马略卡陶器以丰富、活泼而简练的象征性线描图案进行装饰,对欧洲不少国家影响甚大。 b、工艺:先成型素烧,然后施白色陶衣,干后绘饰,再二次烧成。 c、内容:早期——图案化的纹样。晚期——以写实手法表现神话或日常生活。 2、文艺复兴时期金属工艺 文艺复兴时期金属工艺也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成就。 a、法国成为北欧贵金属工艺的中心。

罗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罗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罗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1) 一.罗可可时期瓷器 (2) 1.罗可可时期的德国瓷器 (3) 2.罗可可时期的法国陶瓷 (3) 3.罗可可时期的英国骨灰瓷 (3) 二.罗可可时期玻璃工艺 (4) 三.罗可可时期金属工艺 (4) 四.罗可可时期染织工艺 (4) 五.罗可可式家具工艺 (4) 1.法国的罗可可式家具 (5) 2.英国“乔治时期”的家具 (5) 3.德国的罗可可式家具 (5) 4.意大利的罗可可式家具 (6) 5.西班牙的罗可可式家具 (6)

18世纪,一种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缛的装饰风格出现于法国宫廷,由于它吻合了王公贵族的审美需求,很快就在欧洲宫廷中盛行起来。这种风格被后来的艺术家们成之为“罗可可”。“罗可可”(Rococo)是法文“罗卡伊尔”(意为岩石)的复合字,意即这种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在法国,罗可可时期主要是指摄政时期(1715~1723)和路易十五时期(1723~1774)。在英意德等国它则指18世纪中期。 罗可可风格的形成有这样几个因素。首先,当时的法国统治者穷奢极欲,宫廷女权高涨,它们是罗可可风格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其次,晚期的巴洛克艺术已在某些额方面呈露出罗可可艺术的端倪,两者具有较为相同的宫廷艺术的一致性,罗可可风格的形成实际上是巴洛克艺术的刻意修饰走向极端的必然结果。另外,18世纪的欧洲普遍收到东方艺术的强烈冲击,东方风格成为罗可可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罗可可式工艺美术纯粹是宫廷艺术,它十分注重装饰性,带有明显的享乐主义色彩。其创意多用C形、S形和涡卷型的曲线和艳丽浮华的色彩,工艺细腻,造型不均衡不对称,带有反秩序、反常规的装饰倾向,给你以强烈而充满动感的视觉冲击力和豪华奢丽的印象。繁缛精致,奢丽纤秀,华贵妩媚,呈现出阴柔之韵和矫揉造作的气质,热衷于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是罗可可式工艺作品的风格特征。 罗可可风格促进了欧洲各种工艺精巧的发展和提高。但由于宫廷性质的局限,它最终走向了追求纯粹装饰的极端,忽略了实用功能的要素,以致表现出奢靡和单纯追求玩味的倾向。尽管如此,罗可可式工艺美术还是与巴拉克工艺美术一起,被认为是欧洲工艺美术发展上继古希腊、古罗马以后的又一个艺术高峰。 一.罗可可时期瓷器 16~17世纪,欧洲航海业获得空前的发展。来自东方各国的珍贵文物,诸如瓷器、玉器、漆器、织物、象牙雕刻等源源不断地运至欧洲各国。尤其是光润柔美的硬质瓷器,更为王公贵族及整个上层社会所珍爱,甚至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其价值一度超过黄金。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掀起了竞相仿制瓷器的热潮。1709年3月,随着欧洲第一件白釉瓷器在德国烧制成功,欧洲陶瓷工艺的发展不如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8世纪欧洲的瓷器业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德国的麦森窑、奥地利的维也纳窑、法国的塞夫勒窑、英国的斯普特窑、丹麦的哥本哈根窑

“哥特式艺术”、“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及其风格

十二至十六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这种建筑风格,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而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等。 “哥特式”(g。thic)一词源于中世纪的建筑,是一种发祥于北法兰西、普及于整个欧洲的国际性艺术样式,包含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文学等所有文化现象。 哥特式艺术形式意志的基本性质是指一种无止息的驱动力,沉静是这个驱动力的目标。然而,哥特式形式意志在寻找沉静、求取解脱的过程中,并不能获得真正的沉静和满足。哥特式形式意志融会于混乱的迷狂中,融会于超感官狂喜的强烈渴望,融会于一种悲怆,可以说哥特式灵魂追求的是一个超越实际与感官的世界。正如哥特理论家沃林格尔所言;“正是这被提升了的歇斯底里,才是哥特式现象最突出的标志”,。”人们感受到的是心理的沉醉,并最终获得从感觉世界中解脱出来的无上自由感。 哥特式艺术趣味的复兴 近代以来,欧洲的哥特式艺术热潮持续不断。18世纪中期,英国首先见证了哥特式艺术趣味的复兴,这种复兴是由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激发的,中间夹杂着宗教的虔诚、神秘幽微的自然观、悲怆的宿命情怀等因素。 源于19世纪早期的哥特小说,其要素包括神秘、厄运、死亡与家族诅咒等,从而使得“哥特”这个词汇与恐怖、黑暗和超自然的意境相关联。哥特小说对于维多利亚时代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复兴的哥特式建筑在19世纪十分流行,英国的一些贵族乡绅热衷于在他们的庄园里复建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废墟,以满足怀古的幽情。自拿破仑战争以后,已然对文学和建筑产生影响的浪漫色彩和哥特风格也延伸到了女装之中;在欧洲和美国,晚会上的珠光宝气开始渗透到白天,镶马赛克和浮雕宝石的饰针以及与之相配的珠宝逐渐流行,哥特式艺术成为当时激发浪漫主义艺术家强烈的非古典审美情怀的载体。 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抑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抑,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虽然“巴洛克”直指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艺术作品,但其实巴洛克艺术家,与文艺复兴的前辈相同,都很重视设计和效果的整体统一性,巴洛克风格以强调“运动”与“转变”为特点,尤其是身体和情绪方面的,同时,巴洛克也是对矫饰主义的一种反动。

论述巴洛克美术与洛可可美术的风格及代表作

论述巴洛克美术与洛可可美术的风格及代表作 巴洛克美术: 欧洲17世纪的美术样式。发源于意大利,以其热情奔放、运动强烈、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与16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巴洛克美术在文艺复兴美术之后,一定程度上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从而克服了16世纪后期流行的样式主义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符合当时天主教会利用宣传工具争取信众的需要,也适应各国宫廷贵族的爱好,因此在17世纪风靡全欧,影响到其他艺术流派,使欧洲的17世纪有巴洛克时代之称。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巴洛克艺术特点: 1)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2)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3)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4)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5)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6)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7)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巴洛克绘画与代表艺术家: 巴洛克绘画也可溯源于米开朗琪罗和科雷乔等文艺复兴大师,但主要是通过克服16世纪后期的样式主义而发展的。而在这一过程之初,两位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卡拉瓦乔和 A.卡拉奇又分别以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为主要特色因此巴洛克风格的形成比较复杂,它吸收了这些大师的健康的写实倾向和一些手法特点(如光暗、色彩、透视等),并配合巴洛克建筑而发展。意大利巴洛克绘画的名家有G.雷尼、圭尔奇诺、B.斯特罗齐、S.罗萨等,尤以兼工建筑的彼得罗.达科尔托纳为杰出。他的主要作品是罗马巴尔贝里尼宫大厅壁画和佛罗伦萨皮蒂宫壁画与装饰,前者继承了卡拉奇和圭尔奇诺以来的屋顶壁画传统,在建筑透视背景上让空中翱翔的神话人物穿插其间,气势磅礴,动感极其强烈;后者则将华丽的壁画、雕塑与建筑结为一体,充分发挥了巴洛克的特色,在室内装修艺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巴洛克著名的代表画家是彼得·保罗·鲁本斯,他的代表作品有《亚马逊之战》、《帕里斯的评判》等,他的绘画代表了巴洛克绘画的顶峰,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精神,他以丰富的想象力、自由奔放的笔触、瑰丽的色彩、千变万化的运动突破了学院派的法则,丰富了巴洛克的表现技巧。巴洛克著名的代表雕塑家和建筑家是乔万尼·洛伦索·贝尼尼(1598——1680),他的作品大都是结构严谨,颇有气派,他的教堂建筑以圣安德烈·阿里·克维利纳列小教堂为代表,建于约1653年到到1658年,是巴洛克建筑的典型代表;他的雕塑代表作品有《大卫》、《阿波罗与达芙妮》、《圣德列萨祭坛》

浅析巴洛克时期工艺美术的宗教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75928404.html, 浅析巴洛克时期工艺美术的宗教性 作者:田燕余如燕 来源:《大观》2016年第08期 摘要:不同时期宗教的信仰、地位、活动、仪礼制度等方面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工艺美术的创作,工艺美术也因此具有了宗教性。十七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巴洛克艺术,就与当时的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巴洛克;工艺美术;宗教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出现,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演变。无论是原始宗教还是现代宗教,主流宗教还是时兴宗教,不同时期宗教的信仰、地位、活动、仪礼制度等方面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工艺美术的创作,工艺美术也因此具有了宗教性。巴洛克艺术是指17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起源于意大利,它的兴起与当时的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新的造型、类别、题材的工艺美术品的出现必然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宗教现状对巴洛克时期工艺美术的影响 从15世纪末年到17世纪末这两百年间,欧洲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如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科学的新认识,新大陆的发现等等。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宗教变得更加世俗化,宗教元素也被更多的运用到了工艺美术中。16世纪的欧洲,出现了由基督教发起的宗教改革 运动,中央君主专制集权被加强,天主教的权威性受到了严重冲击,严重威胁到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欧的社会和政治地位。 罗马天主教为了达到改变现状、清除弊端、整肃内部以巩固其地位的目的,审时度势地采取了一些手段,工艺美术也成为这些手段之一。为了渲染宗教的神秘气氛、加强感官刺激、突出其超现实性和神圣感,巴洛克时期宗教性工艺美术作品的造型打破了稳定、平衡、严肃等宗教艺术的常规,出现了一种追求具有线条变化、丰富动感、对比强烈等特点的,不合常规、新奇的艺术效果。 对这种艺术效果的追求在圣物盒、圣物箱、袖珍祭坛、宗教雕像等等的造型上都有所表现,尤其在石工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雕塑大师贝贝尼的作品《阿波罗与达芙妮》借希腊神话为题材来歌颂人类的理想与爱情,阿波罗与达芙妮两人运动中的状态和少女的惊恐的表情等都被生动的描绘出来,作品整体线条优美、造型轻盈动感十足。同样在贝贝尼的作品《普洛托和珀尔塞富涅》中也能看出对具有动感和曲线美的造型形式的追求与偏爱。 同时宗教在社会中的现状成为了艺术表现的题材,大量的神话、宗教以及历史题材被表现到艺术作品中去。这种现状在绘画艺术中体现的更加明显,反映到工艺美术之上,主要表现在

浅谈西方洛可可工艺美术

浅谈西方洛可可工艺美术的“中国风” 摘要:洛可可艺术产生于18世纪的法国,在其工艺美长作品中对于曲线与不对称形态的运用与西方传统古典风格背向而驰。而同一时期处于清潮的中国与西方文化贸易交流频繁,对其造型装饰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从中国艺术的艺术理念以及装饰造型方面分析中国元素在洛可可工艺美术里的表现。 关键词:自然;曲线;不对称;柔美;奢华 兴起于18世纪法国的洛可可风格艺术,起初是流行于建筑装饰领域,而后波及到绘画、服装、音乐等艺术领域并传播至西方各国。在《大美百科全书》中对洛可可艺术风格的解释是:“公元18世纪一种欧洲艺术的表现手法,源于巴洛克风格,主要用于装饰,以不对称母题之充满趣味性的特质取胜,诸如曲线和反曲线,以及取自自然一岩石、贝壳、花朵、藤蔚口树叶一一的形式。”①洛可可艺长是一种宫廷审美清趣的艺术,在路易十五统治时欺,由他的情妇蓬巴杜夫仪项引而产生。所以洛可可艺术从一开始便顶着“柔美”、“华丽”“轻巧”、“繁复”这样的关键词。而同一时期的18世纪中国正处于清代, 由于中西方的之北及贸易交流,使得西方洛可可艺术里渗透着“中国风”的影子,尤以工艺美术方面见长。其中洛可可厉潞的瓷器、地毯等工艺品在装饰造型上一反之前的古典厉潞,融入了一些东方艺闷蓦言,这特有的艺长爹式曾经影响了西方艺术半个世纪之久。 一、“中国风”产生的时代背景 18世纪的欧洲与中国的贸易往来频繁,通过海上贸易传播到法国的布艺、陶瓷、漆器等工艺品大大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加上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宗教文化的传播,也让法国对于中国各方面的成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住两国在艺术的审美与表现上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与借鉴。作为宫廷艺术的洛可可,象征着奢华与尊贵;而此时中国清朝宫廷艺术所表现出的雍容华丽、精细繁琐的审美特点扭乏戈步肠里合了皇家贵族的口味,自然得到了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很好的推崇。日本美术史家小沐丈市郎甚至将法国洛可可风格称为是“中国一法国式”。由此也能看出中国对西方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之戈。 二、中国艺术对洛可可工艺美术的影响 1、艺术思想上 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思想一直贯穿在清代的工艺美术之中,无论是匙醉可选择还是构图方式,亦或是装饰纹样上者淋王耻着仪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给了洛可可艺术很好的启发与借鉴。一方面,洛可可是为一代女隆而崛起的艺术厉潞,其装饰造型也体现l女险的柔美与纤巧;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界中不存在生硬的直线形态,多是曲线与有机形态,在:这点上中国工艺美术所呈现出的精致纤巧、典雅端庄的自然主义美学特征极大的符合了洛可可工艺美术的审美需求。此外,洛可〔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便是它的享乐主义倾向,而中国的田园牧歌、自然逸乐式的生活状态也深深地影响了洛可可艺术的表现形式。 2、造型与装饰艺术上 欧洲传统的造型艺术一直凰盾直线、对称并且均衡的几何型形态,而不规则的曲线和反刘称的美感则是中国园沐艺长`雏求的。洛可可时欺工艺美长`反欧洲传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服饰异同讲课稿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 服饰异同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服饰 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往往被称为宏伟、奢侈、享乐和纵欲的时期,她们所带来的艺术影响是任何一个时期所无法替代的。谈到服饰就不得不提起这两个时期,她们和后世人们对他们的时尚的看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巴洛克时期 17世纪的欧洲极为动荡,历史进入一个重要的变革期。荷兰、英国先后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法国则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在这种社会变革、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环境下,那些王公贵族们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有权势的男士们玩弄权术,搞政治阴谋,或者追求时髦的贵夫人。在这样一个男性大显身手的时代,必然产生以男性为中心的强有力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baroque)特指外形有瑕疵的珍珠,后来代表西方艺术史上一个时代,其特点是气势雄伟,生气勃勃,有动态感,气氛紧张,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长于表现各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无穷感,颇有打破各种艺术界限的趋势。美术、建筑样式显得装饰过多。服装史上也把17世纪初到18世纪初出现的装饰过剩的奇异装束称为巴罗克样式。巴罗克时期服装大体上分为荷兰风时代和法国风时代。 荷兰风时代也被称为“3L”时代,即长发longlook、蕾丝lace、皮革leather 三者流行的时代。男装填充物取掉,造型宽松了,Ruff领变成了翻领或披肩领。男服胸前、袖子上仍有裂缝装饰,袖克夫越来越宽,出现长裤。女装裙撑取掉了,造型变得柔和,高腰身,出现大胆袒胸样式,三条裙子叠穿。

法国风时代出现时装杂志,男装变化最为显著。上衣极度短缩,衣长及腰或更短,袖子变成短袖或无袖,小立领.前开,门襟上密密麻麻一排扣子,下摆处常接一窄条垂布,白有肩料向下挂着缓带表示身份。下半身出现裙裤。缎带是巴罗克样式中很有特色的一种装饰。60年代以后,男装出现了紧身长外衣、室内服、裤子的组合。女服重新出现紧身胸衣、臀垫。

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征及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征及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洛可可艺术是18 世纪初发源于巴黎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绘画、建筑和雕塑等设计中的艺术风格。其特色是轻松优美、高尚、风雅,大量使用曲线和自然形态作装饰。 洛可可服饰的形成原因:洛可可艺术的产生受多种方面的影响,表现在服饰方面主要是受以奢华骄奢著称的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和以挥霍无度闻名的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亚?安托瓦内特两人的影响。在这两位女性的影响下,洛可可服饰得以产生和发展,并且在服装历史舞台上永不落幕。 洛可可在服饰方面的表现是通过工业革命带动了纺织业的飞速发展而得以实现的。工业革命后纺织业快速发展,从而使服装面料有了更多的选择,花样也更加繁多起来,蕾丝(lace)、花朵(flowers)、蝴蝶结(bow)、缎带(ribbon)、堆褶(puffed up)等装饰艺术大量运用到女装和男装设计中。这种花样繁多的装饰物在服饰上的大量运用就是洛可可时期典型的服饰特点。其装饰效果突出了女性的妩媚、娇柔和男性的细腻、精致。至此,大量装饰物的使用表现出以男性特征为主的巴洛克风格时期到以女性特征为主的洛可可风格时期的转变。同时,服饰的奢华和精致表现出了洛可可时期服饰的文化特征。另外,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化都对洛可可时期的文化发展起到影响和促进的作用。 洛可可服饰整体造型的特点:18 世纪中后期以后,洛可可

女装造型上最醒目的特征是由裙撑托起的向两侧突出膨大的臀部,腰部以下呈长方形;由紧身胸衣将躯干在腰部以上束裹成平挺的圆锥体,正视呈倒三角形,有丰富装饰的肚兜强化了倒三角型的轮廓。这种视觉上像圆弧形穹顶一样的整体造型就是洛可可时期人们相互追捧的夸张的造型。蓬巴杜夫人是洛可可女装最华丽的代表。其服装特别注重额外的装饰,以无数花边、缎带花结、人造花饰物和繁琐复杂的褶皱缀满全身,内裙和外裙上、下都装饰着弯弯曲曲的飞边、蕾丝,整个服装上上下下如花似锦,美丽富贵。 在具体局部造型上,洛可可服饰也有其典型的特点。比如以蓬帕杜夫人命名的蓬帕杜领口样式,它是一种设计为宽而低的领口,呈倒梯型,领口部位开口较宽,并且很低,可以坦露四分之一的胸部,而接近肩部的上领口较窄,这样的造型足以和宽而弯曲的宫廷服装领口相媲美。这种倒梯形领口款式造型与室内装饰中窗帘的自然下垂样式很相似。不难看出二者在造型上是相互呼应的。这一样式产生了洛可可服饰在总体上以不对称为主而局部对称的效果。 洛可可风格在法国持续了整整一个多世纪,波及整个欧洲大陆。洛可可艺术所具有的形式美的观念与装饰美术手法,至今仍给予艺术创造以启示。 九十年代以来,在世界时装流行大潮中,这种具有夸张的装饰个性并带有浪漫感觉的古典题材不断地为时装界所瞩目。如

巴洛克艺术蕴含的基督教思

巴洛克艺术蕴含的基督教思想 引言 巴洛克艺术直接起源于意大利罗马,大概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期间,后来扩展到整个亚平宁,至18世纪中叶后扩展到整个欧罗巴及其所有海外殖民地。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现象至少存在了两个世纪之久(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作为一种美学风格,一直潜存于世界艺术史的长河之中,不仅激发了浪漫主义思潮的萌发,而且成为20世纪的现代主义产生的重要基因。1巴洛克是上承接文艺复兴,下开启理性主义时代的一个时代,无论是从艺术史还是文化史来说都应该等到应有的重视,可是至今为止人们都对巴洛克艺术有着自己的偏见。笔者想从起源、艺术概况、特点等几个方面来揭示巴洛克艺术的独特价值和其中蕴含的基督教思想。 巴洛克名称来源 一般认为巴洛克艺术起源于16世纪后半期的意大利,关于巴洛克(Baroque)一词的起源,艺术史学界众说纷纭。一说来自葡萄牙语Bar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为不圆或有瑕疵的珍珠;但也有人认为源自意大利语Barocco,有奇怪、古怪、变形、不合常规等含义,后经由法语baroque一词而进入英语2。在绝大多数欧洲语言中,“巴洛克”都有类似过分、变形、反常、怪异、荒诞和不合规则的意思。18世纪的艺术史学家用这个词来为这一时期的艺术命名是因为,当时的艺术史学家拿巴洛克艺术对比了古希腊罗马以及文艺复兴的古典与理想美,认为巴洛克所表达的激情、动感、豪华、夸张简直是艺术上的一种倒退和衰落。时代背景 巴洛克代表的是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有三个特点:人的解放、宗教的解放以及资本的解放。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欧洲文明在历经中世纪1000多年的所谓“黑暗中世纪”之后,进入了文化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针对封建神学的斗争中,“人”从神学的牢笼中解放出来,笼罩在欧洲文明之上的神圣的宗教光环渐渐褪去,宗教日趋世俗化。3文艺复兴使得人重新定义了自己在世俗生活中的地位,1519年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就是其最好的诠释,从此来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宗教改革——要不改革,要不被迫改革。宗教改革是对天主教会权威的公开质疑,天主教会认为宗教改革是对圣经和教义的严重偏离。在这种情况下,天主教会面临的任务是“要改变现状、清除弊端、 1朱虹:在基督教文化视域中重读巴洛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2朱伯雄主编,世界美术史(第七卷)[ M]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 3黄硕:从巴洛克艺术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增刊。

文艺复兴、巴洛克及罗可可时期工艺美术的异同点

文艺复兴、巴洛克及罗可可、新古典主义工艺美术的异同点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指自 14 世纪始欧洲出现的古典文化复兴热潮。意大利是 14-16 世纪,欧洲其他国家为15-17世纪初。 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不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重复,而是标志了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的要求。 在人文主义的旗帜下,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也与绘画、雕刻和建筑艺术一样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它的支持者就是城市市民、商人和各行会的工匠。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更注重造型或色彩等各方面比例与协调的感觉,如室内装饰和家具设计就注意与建筑各部分比例的协调和色调的和谐,一般器物的造型也更加考虑到适用和便利的因素。 巴洛克 巴洛克是 17 世纪欧洲艺术的总称,发源于罗马,而后迅速在意大利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并传播到当时的法国、荷兰等国家。 巴洛克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洛可可 到了 18 世纪,轻快、秀气、纤细典雅的洛可可风格取代华丽、夸张、矫揉造作的巴洛克风格,成了全欧洲艺术风格的主流。 洛可可风格虽保有巴洛克风格之综合特性,但却缺乏巴洛克风格之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尤其强调精美柔软的气氛并大量使用光线。 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美术 a、形式:古典写实主义,庄重典雅。 b、精神:人本主义,肯定现实世界,歌颂世俗生活。

c、地位:艺术家与工匠分离,各门类区别开始出现,艺术家的地位上升。 d、由宗教性质的工艺美术变成了宫廷性质的工艺美术。 e、工艺品的生产与人们的生活需求发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f、工艺美术已能更多地反映出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g、传统工艺美术种类日渐衰落,家具、玻璃和陶器获得发展。 h、更注重造型或色彩等各方面的比例与协调。 巴洛克时期的工艺美术 a、表现出与古典艺术形式的对立,追求标新立异。 b、创作风格豪华壮观、大气磅礴,充满阳刚之气。 c、注重外在表现形式,作品充满强烈的动势。 罗可可时期的工艺美术 a、纯粹的宫廷艺术,带有明显的享乐主义色彩。 b、风格特征:多用S形曲线及艳丽浮华的色彩,呈现出阴柔之韵和矫揉造作的气质,热衷于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 c、促进了欧洲各国工艺技巧的发展和提高。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洛可可的对比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使其作品具有真实性和时代感,为近现代西方美术包括工艺美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巴洛克与洛可可是 17—18 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两种艺术风格,二者都属于贵族艺术。 巴洛克艺术与古典艺术大相径庭,突破了文艺复兴艺术以来古典艺术的理性、匀称、静止、典雅的风格,强调激情、运动感和戏剧性。 罗可可是巴洛克风格合乎逻辑的自然演化,是巴洛克趋于衰落走向柔媚的结果,注重装饰性的表现,纤巧、华丽、繁琐、精美,追求视觉快感和舒适实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家具区别

1.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变革时期,最早发源于14世纪末的意大利,其原意为“重新发现古代”。但是它却绝非单纯的复古,实质上是通过学习古典的途径创造新的文化和新的艺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社会思潮为人文主义。它的核心是肯定人性和道德,要求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体现在欧洲文艺复兴家具上的文化艺术则强调实用与美观相结合,以人为本,追求舒适和安乐,赋予家具更多的理性和人情味,形成了实用、和谐、精致、平衡、华美的风格特征。 欧洲文艺复兴家具在古代希腊古罗马家具的古典文化基础上,吸收了东方中国家具文化,并结合各国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经济社会结构以及不同的民族特性,形成了各个国家各自不同的文艺复兴家具文化艺术的风格特征。如严谨、华丽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稳重、挺拔的德国文艺复兴式;简洁、单纯的西班牙文艺复兴式和刚劲、质朴的英国文艺复兴式,这些特点又都融于欧洲文艺复兴文艺术总的风格特之中。

如:英国文艺复兴家具 英国都铎王朝繁荣时代的亨利八世时期(1509年-1558年),英国就开始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影响。佛兰德尔和德国一些有能力的工匠移居到英国。他们把自己国家的文艺复兴艺术带到英国后,并使之得到普及、推广。英国自己的民族特性也表现在艺术设计中,从而形成了英国文艺复兴家具文化。这时期的家具开始吸收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造型装饰特点,在刚直的家具腿柱上运用了蜜瓜形的旋木装饰构件,下部四腿裸露,椅背也出现了仰角,蔷薇花常被用来装饰家具。 英国文艺复兴家具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单纯而刚劲、严肃而拘谨的形式,这是由于英国民族刚毅和自信的特性而决定的。后来,英国这种质朴的家具被移民到美洲大陆的清教徒们带到美国,由于适合美国殖民地时期的艰苦条件,所以在美国的移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文艺复兴时期的椅子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建筑风格差异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建筑风格差异 读《文艺复兴与巴洛克》 读了《文艺复兴与巴洛克》,获益匪浅。这本书是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的经典名作之一。作者考察了艺术史上重要的一段——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变迁,探索了变革的内在原因及其表现。全书按此思路分为三章,详尽而清晰地考察了建筑风格变迁的轨迹。本书采用的形式分析的方法和风格研究的思路是沃尔夫林以后著作的基础,对艺术史影响深远。 首先本书介绍了什么是巴洛克,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时代,大致为17世纪。其最早的表现,在意大利为16世纪後期,而在某些地区,主要是德国和南美殖民地,则直到18世纪才在某些方面达到极盛。巴洛克(baroque)一词是源出葡萄牙语(barroco),意为“不合常规”,特指各种外形有瑕疵的珍珠。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的,稀奇古怪的,因而也是离经叛道的事物。到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是指违反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做法。在19世纪中叶之前,依然用作贬义而非艺术风格名称,直到沃尔夫林发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一书,对巴洛克风格才作了系统的表述。在19世纪中叶之前,依然用作贬义而非艺术风格名称,直到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发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Renaissance und Barock, 1888)一书,对巴洛克风格这个问题才作了系统的表述。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在风格上极为复杂,但一般来说,反映了力图寓感情于具有感性吸引力的形式之中的愿望。最常见的特点是气势雄伟,生气勃勃,有动态感,气氛紧张,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长于表现各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无穷感,颇有打破各种艺术界限的趋势。巴洛克时期艺术的庄严高贵特点,来自文艺复兴时期所发扬的古典古代艺术精华,同礼教观念的约束作用的结合。 其次对于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从而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芝复兴一词最初是一个宗教词汇,本义是指圣母奇迹故事以来,死去上帝的再生。再生,即新的基础上的重新开始。希望忘却中世纪的误解,回复到希腊拉丁文明去、回复到信仰的源泉去、回复到古典文明去。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其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是完全提倡复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因此,文艺复兴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 巴洛克是一种装饰性的风格,文艺复兴的风格是稳定的对称,巴洛克是运动的对称。 在美术史上由批评家规范出来的,最成功、最典型、最有影响的是沃尔夫林对巴洛克的批评。沃尔夫林在本书中对巴洛克风格做了系统的表述,将之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做比较。 沃尔夫林在本书中系统表述了巴洛克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