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 1年)

第一节;概述。

这时期我国社会制度有很大变化,它经历了奴隶制社会从鼎盛到衰落,并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在文化上也经历了以礼为中心的文化由发展到衰微。春秋末期在“礼崩乐坏”的局面中,“无物而不在礼”的一元文化,被生动、活泼的多元文化所代替,出现了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①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

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

盛大的西周终于衰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现代史学称春秋、战国。由于周天子一统天下局面的崩溃,诸侯称霸,礼乐制受到冲击,终于在春秋末期形成“礼崩乐坏‘,音乐逐渐突破礼的束缚而发展。娱乐性比较强的、不受礼束缚的新乐,逐渐代替使人听了昏昏欲睡的“古乐”,而在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古乐”(亦称“雅乐”)的衰微,“新乐”(亦称“俗乐”)的兴起,成为春秋末期至战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特征。这时期无论声乐、器乐、音乐科学、音乐美学都有很大发展,为我国古代音乐多元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西周到战国末800多年间,音乐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成就可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如“大师”“小师”、“瞽矇”、“磬师”、“钟师”、“笙师”等。

二、歌唱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周代有专门的“采风”制度,采集民间歌谣以察民情。从流传下来第一部歌词集《诗经》和战国的《楚辞》可以看出其概貌。这时期出现许多民间歌手,并有传授歌唱艺术的人和歌唱理论。

三、器乐在这时期获得较大发展。

(一)乐器已有约70种,有系统化的乐器分类法,称作“八音”。

(二)器乐合奏相当发展。最重要的形式有以编钟、鼓为主体的“钟鼓之乐”。“钟鼓之乐”到战国时期发展到较大规模的合奏。1978年住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共65枚)、编磬、笙、篪、箫(排箫)、琴、瑟、鼓等乐器共124件,估计大多数乐器可用来构成一个音响宏亮、音色多彩的大型乐队。

(三)这时期一些乐器如琴、瑟、笙、篪、箫等发展成可以独奏的乐器。其中尤以琴的艺术水平最高,出现动人的琴曲。如表现“高山”、“流水”志趣的琴曲。

四、这时期已形成调、调式、转调、固定音高、节奏、速度等古代乐理观念。流行三种音阶和多种调式。以十二个半音构成的十二律,不但形成并在实践中应用。乐律学已有一定成就,在音乐实践中已运用三分损益律,并出现计算乐律的三分损益法。声学发展到较高水平,可以铸出在一个钟体内演奏大三度或小三度的钟,并利用不同高度的大小三度构成半音。五、西周时期形成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规定十分严格。,春秋时期学术下移,私人办学中也有音乐科目,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办学中曾亲自教授音乐。此外,西周“春官”的一些乐师也有“掌教”乐技任务。

六、春秋末至战国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诸子百家大都重视音乐问题。儒、墨两家显学在音乐观上针锋相对。代表儒家学派的音乐哲学、美学著作《乐记》成文于战国。

第二节;四周的礼乐和音乐教育:

礼乐制是在西周时由周公初步制定,后人又不断增补才形成一种十分严格而又烦琐的制度。礼乐制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再依照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施行的礼乐。如规定

王使用乐队可以排列在东南西北四方,诸侯可以排列三面,卿和大夫可以排列两面,士只可以排列一面。乐舞的规模大小也有所规定,如王的乐舞队列可以有八行、称为“八佾”(佾指行列),每行8人,共64人;诸侯则只可以六人一行,排6行,共36人。以下逐级递减。至于庶人是没有享受礼乐权利的,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周代制定了很烦琐的典礼,在贵族的政治、外交、军事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有着各种礼节仪式,其中很多场面都有音乐配合。如在“郊社”(祭天地神明)、“尝祭”(贵族祭祖)、“食祭(政治上的外交宴会等),“乡射”(乡里中贵族们联欢仪式)、“王师大献”(凯旋庆典)、“行军田役”(军事演习性质的狩猎)等仪式、活动都用音乐。典礼每一步骤的进行都有严格规定,不得违反和逾越。与典礼相配合的具体音乐形式规定得也很严格,如在某种典礼唱什么样的歌,演奏什么乐曲,甚至每一部分调性(包括调高、调式)都规定得十分细致。从音乐体裁看,当时已形成歌舞音乐、声乐(群唱、独唱)、器乐(合奏、独奏)等类别。

乐师、大师等乐官、乐工1400多人,分别负责音乐教育、传授乐艺、表演和其他音乐事务。他们大都是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音乐家,有明细分工,各司其职。《周礼·春官》中明确记载了最高乐官大司乐的职务要求:“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大意是说:大司乐要按“成均”(周代“大学”之一)的规范,治理全国的音乐教育,使它符合王族子弟的需要,并要求以“乐德”(乐的思想、崇高目的)、“乐语”(表现方式)以至“乐舞”(大型乐舞)向“国子”传授。在“春官”中还有“小师”、“磬师”、“钟师”、“笙师”、“镈师”等传授器乐技艺。春秋时期,学术下移,少儒者兴办私学,其中以孔子最著名,他就是按周代形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来设课的。但是他的“有教无类”思想使受教育对象扩大到下层的“民”。根据可考的史籍,孔子以后兴办私学的儒者,已无人再设乐课。

第三节;乐舞与歌唱、歌唱理论;

周代乐舞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它是礼乐中十分重要的艺术形式。当时民间也有自己的乐舞,其中一些也传到上层社会,如旄(máo)人掌教的散乐便是。

周代乐舞,大致可分五类:

(一)六代乐舞一简称“六舞”,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云门》);尧时代的《大咸》(《咸池》);舜时代的《大?》(《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濩》以及周初创作的《大武》。《大武》是为庆祝伐纣胜利而作,内容写武王伐纣的军事行动。六代乐舞也称六舞,它们最受统治者重视,由最高乐官大司乐亲自掌教。这种乐舞由舞蹈、歌唱、器乐结合而成。

(二)小舞——规模较小的乐舞。有帔(pèi)舞(舞者手执彩绸而舞)、羽舞(舞者手执羽毛而舞)、旄舞(舞者手执鼇牛的尾巴而舞)、干舞(盾牌舞)、人舞(舞者挥长袖而舞)等。它们由乐师掌教。

(三)散乐、夷乐——民间乐舞,由旄人掌教。

(四)四夷之乐——当时王朝四周各部族的乐舞、歌曲。由提耧(lóu)氏掌教。

(五)宗教性的乐舞——包括天旱时求雨用的舞雩(yú)和每年秋季驱除瘟疫时所用的傩舞。—

歌唱在古代一直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歌唱更加盛行,它几乎是社会各阶层的共同爱好,但所唱的歌不同。因为歌唱与庶民的生活关系密切,周代统治者为察民情而设有“采风”制度,搜集下来的歌词“风”与古老的祭祀歌曲“颂”,以及贵族所创作的歌词“雅”,在春秋末期,经过一些人的选择形成“诗三百”的集子,后世称之为《诗经》。孔子曾以它作音乐教材向他的弟子传授。

今存《诗经》共305首,分三类:

1.风:包括15国的民歌,基本上是北方民歌,这些民歌流行的范围大约在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的北部和四川的东部,这是周初(约公元前1066)到春秋中期(约公元前570)近500年间的作品。

2.雅:一般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有不少反映现实,同情人民、暴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作品。。

3.颂:多半为古老的祭歌和舞曲,过去甚少为人注意,其实这些歌舞作品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为它反映了古代生活的一些方面。

《风》是《诗经》的精华,这些民歌充满了热烈的生活气息。它的题材多种多样,有爱情的、有劳动的;有生活风俗性的;有讽刺的;有童话的等。表现的情感也是丰富多样,包含了轻松愉悦、深沉悲痛,爽朗明快、曲折迂回,慷慨激昂、愁思感叹等各种各样的情绪。在表演形式上有独唱、对唱、帮腔等形式。从歌词结构上可以看出,其曲式结构大致有十种之多,如分节歌、主副歌、换头、联曲等形式。

《诗经》的首篇是《关雎》,它大致为周初的作品,似乎是一首求偶歌,情绪上欢乐而又略带急迫。孔子曾两次加以评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可能它是一种唱和的群唱形式。

关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叫着的水鸟,伫立在水中的沙洲。那苗条贞静的姑娘,将是这青年的好对象。长短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地捞取它。那苗条贞静的姑娘,睡梦中还在追忆她。想她想不到呵,睡梦中反复地思念她!老在想呵,老在想呵,翻来复去地难入睡乡。长短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地采摘它。那苗条贞静的姑娘,我将弹琴鼓瑟亲近她。长短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地选择它。那苗条贞静的姑娘,我将鸣钟击鼓欢迎她。

《诗经》中的《风》,收集范围局限在北方,南方的楚风仅稍有涉及。其实,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音乐是相当发达的,唱歌的风气尤其盛行,有些流行歌曲,能应和而唱的达数千人之多.见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yǐng)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公元前4世纪出现了伟大诗人屈原(前340-前278),他的作品收入《楚辞》中,这部书大部分是可唱的歌词,它是楚风的重大发展。其中《九歌》、《离骚》、《天问》、《招魂》都是很好的歌曲。《九歌》原来是楚国南部(现在的湖南)民间祭祀时唱的一套歌曲。屈原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写成了充满生活气息和浪漫色彩的艺术作品。《九歌》的“九”字不是实指,而是成数、总数的意思。它共包含11首歌曲,依着所祭的不同神鬼,有着不同的标题:东皇太一——叙述祭天神的排场;云中君——祭女性的云神的歌;湘君——祭湘水男神的歌;湘夫人一祭湘水女神的歌;大司命——祭主寿命的男神的歌;东君——祭太阳神的歌。少司命——祭主寿命的女神的歌;河伯——祭男性的河神的歌;山鬼——祭女性的山神的歌;国殇——祭颂阵亡烈士的歌;礼魂——祭祀结束时所唱的歌。

最有趣的是,这些祭神的歌,完全没有神秘的气氛,而是充满了人间的感情,这些人性化了的神几乎都在谈恋爱,她们有的甚至还为失恋而痛苦。现节选《少司命》两段为例: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枝,芬菲菲兮袭予。夫人兮自有美子,荪河以兮愁苦。

译文:

兰草花,麋芜芽,生满在堂下,香气袭人呵,绿的叶子白的花。你看人人都有配偶,少司命,

你为什么独自苦咨嗟?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译文:

兰花真茂盛,绿的叶子紫的茎。满堂都是美男子,你忽然对我眼传情。

这时期还出现独特的、说唱形式的《成相篇》,其作者是卓越的哲学家荀况(约公元前298-前238)。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他们改变作风,施行开明的政治。在演唱形式上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伴唱。“相”又叫舂牍,是用几尺长(一、二尺至六、七尺不等)、几寸直径的粗竹筒制成的一种乐器,奏起来是用两手捧着舂击地面,打出节奏。这一种说唱形式后来未见继续发展。

由于歌唱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声乐理论,现流传下来的主要有这样两段史料:

其一是《乐记,师乙篇》所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这段史料说明当时歌者已注意到唱歌的气息运用和演唱的严格性。

其二是《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的一段记载:

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日: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

这段史料说明当时歌唱教师在选择学生时对声音的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

随着俗乐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有许多出色的歌手,如王豹、绵驹、韩娥以及歌唱教师秦青等。

第四节;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周代沿用商代乐器,并有新的创造和发展。西周时期使的乐器已近70种。春秋、战国时期乐器更加精美,音律更加准确,其中最突出的是钟的铸造,,不仅音色优美,音律精确,并且每个钟可以准确地发出两个音(大三度或小三度),这是铸钟技术的音乐声学的卓越成果,可惜这种铸钟技术,在汉后失传了。

周代乐器曾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这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乐器科学分类法“八音”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1.金之属:钟、镛、钲、铙、铎等。

2.石之属:磬、鸣球、()等。

3.土之属:埙(或作壎)、缶等。

4.革之属:鼓、建鼓、鼗、鼙、拊等(图2-1)。

5.丝之属:-琴、五弦琴、瑟、筑等(图2-2)。

6.木之属:柷、椌、敔等。

7.匏之属:簧、笙、巢(大笙)、和(小笙)、竽等。

8,竹之属:箫(排箫)(图2-3)、篪(图2-4)、)、篴管等。

这时期的乐器仍以击乐器居多,用金、石、竹、木、皮革或陶土制成的。击乐器中编磬和编钟在礼乐中占重要地位。它们能奏出响亮的旋律。琴是这时期运用比较普遍的弦乐器,它用于合奏、伴奏并且用于独奏。由此产生了演奏水平很高的琴家和动人的作品。著名的琴家在春秋时期就有师旷、师文、伯牙等,奏琴的艺术大概是相当高的。战国末年荀子的《劝学篇》中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之句。同时期的《吕氏春秋·孝行览》还记载了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的故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者。

这个资料所记载的《高山》、《流水》两首琴曲,也一直伴随着音乐轶谈而流传下来

编钟艺术是这个时期器乐最突出的成就。西周的编钟已经有八个钟一套的,其中有六个钟可

以在一个钟体内奏出小三度、如击“隧”部是#re,击鼓部则发#fa。

西周中期“中义”钟:

春秋、战国之交,出现可构成十二律半音阶的编钟,它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的楚墓。

编钟艺术发展到战国时代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峰。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显示出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整套编钟共64枚。①钟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中下两层为编钟的主体,也分三组。这三组钟形制各异。第一套钟称为“琥钟”(即中间一组),由11枚长乳甬钟组成。第二套称为“嬴孠(音丝)钟—(即中间二组)由12枚短乳甬钟组成。第三套称为“揭钟”,由22枚长乳甬钟(包括中层三组和下层三个组)组成。这套钟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七声音阶,其间中部音区叫演奏十二个半音。这套钟采用了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许多钟上有铭文刻有与当时通用律名相对应的曾国使用的律名,为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了实证资料。,编钟是我国古代最响亮、最有色彩感的旋律性乐器,由此可推断出被称誉为音乐时代的战国,旋律已经相当丰富。

《诗经》的《小雅·鼓钟》一诗可作为西周至春秋时期器乐合奏的一个实证。这首诗反映“钟鼓之乐”具有相当的表现力,由此引起作者在淮水边听乐时的感受。《鼓钟》还反映出合奏使用了编钟、鼓、鼛(gao一种大鼓)、瑟、琴、笙、磬、龠(yuè)等各钟乐器:

鼓钟: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译文:

编钟敲响声锵锵,淮河水流浩荡荡,我心忧郁且悲伤。善人君子有美德,令人长思实难忘。编钟敲响声喈喈,淮河水流波?日汨,我心忧郁且悲戚:思念善人与君子,道德无邪又正直。击起大鼓敲编钟,淮河三洲乐声动,我心忧郁且悲戚。思念善人与君子,道德无邪又正直。编钟敲起钦钦响,琴瑟悦耳多悠扬,笙磬和鸣多嘹亮。雅南齐奏更吹龠,繁音交响声和畅。(易平译)

第五节:古乐理、乐律学观念的形成:

西周以来,由于专业音乐文化的发展,经过长期的音乐实践积累,这时期古乐理中调性(调高、调式)观念已形成,并在礼乐中严格使用。当时流行的三种音阶已有通用音名、如五声调式音阶为:宫、商、角、徵、羽

两种七声调式音阶分別为:

一、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二、宫商角和徵羽变宫①

半音关系在商代已出现,到了周代逐渐形成完整的半音结构的十二律,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通用律名为: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

钟、吕、簇、钟、冼、吕、宾、钟、则、吕、射、钟、

十二律又分作六律六吕,黄钟、太簇、姑冼,蕤宾、夷则、无射称六律,是为阳律。其余大吕等六律称六吕,是为阴律。

音高、力度、节奏、速度、表情力等作为乐曲构成的整体因素的观念也已存在,见《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中一段:

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这时期已出现转调的理论,《礼记·礼运》载:“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

当时的音乐家已具有绝对音高的观念和准确的辨别音准的能力。

这个计算法是以弦长为其计算基础的。三

分损益法记载在《管子》一书的《地员篇补注》中,原文如下:

凡将起五音,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音,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而去其乘,以是生角。

第六节;音乐思想:

西周时期执行严格的礼乐制度,是以礼为核心的,即所谓“君子无物而不在礼”。乐是为礼服务的工具,也可以说乐是礼的“奴隶”,把音乐当作附属于礼的规范人的工具。

春秋时期由于礼乐制的逐步崩溃,乐逐渐摆脱礼的束缚,在社会上取得一定的独立地位,音乐本质的作用才开始较多地为人们所注意。春秋时期有一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他们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譬如说天有六气,地有五行,那么音乐则有六律与五声。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产生和形成的。音乐声响的清浊、大小也是根据物质的条件而成的。这种学说已开始注意到音乐的和谐而产生美感的问题。在《国语·郑语》中记载了史伯这样的观点: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

春秋末期开始形成的儒家学派,战国初期形成的墨家学派是这时期的显学,他们的音乐思想是对立的。

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为孔子(公元前551-479年)。他积极提倡音乐,一生不断进行音乐艺术实践——弹琴,击筑、鼓瑟、唱歌,并把音乐作为“六艺”之一加以传授。孔子注意到音乐对人能够产生精神上的影响,所以具有教育的作用,他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把礼、乐不同的作用清楚地区别开。总的来说,孔子从教育学观点出发,基本上继承了西周以来的礼乐思想,这使他的礼乐观具有保守的一面,但他对礼乐的重要性却又强调到超过等级制所允许的范围。譬如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这就是说,他主张选用人材,以有无受礼乐教育为准则,宁愿选用先受过礼乐教育的“野人”(地位低微的人)而不用后来才受礼乐教育的“君子”。孔子固执着用礼的尺度作为行动的准则,所以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就是乐仍必须服从礼。因此他谴责季氏应用的乐舞越礼。但礼不是孔子衡量事物的最高尺度,他的最高尺度是“仁”。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仁者,爱人”,这是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人提出过的人性准则。这是与奴隶主对奴隶随便杀戮、凌辱,针锋相对的思想。从这个准则出发,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基于这样的观点,所以孔子推崇《韶》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但他的音乐思想并没有系统化,仅有启蒙意义。真正代表儒家学派音乐思想的著作是《乐记》。《乐记》系汉代刘向校先秦古籍得乐论23篇汇编而成,现仅存11篇。其前8篇最重要,似出一人之手,后三篇分别记录了孔子及门人子夏等论乐的一些观点。《乐记》是一部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著作。它以客观艺术实践为依据,总结出音乐的原理及其艺术规律。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其一,就音乐的产生,提出了“物动心感”的命题,即“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是我国最早对音乐产生过程中心、物关系的理论概括。它指出了诗歌、音乐表现感情的特征,否定了当时在音乐起源上模拟自然、来自阴阳的观点,具有唯物论的认识因素。

其二,系统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提出所谓“乐统同,礼辨异。”乐的特点是“和”,目的在于“和同”,即通过音乐歌舞的演奏,使不同的人在情感上相融。礼的特点是“异”,目的在于“辨异”,即通过各种不同的具体的文饰等规定,把贵贱,上下,亲疏等界限区别开来。《乐记》认为,“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相敬则不争,相亲则不怨,不争不怨,天下安宁。

这就是礼乐结合的目的,也是礼乐思想的中心。礼主敬,是一定理智的表现;乐主爱,是一定情感的表现。礼乐的结合,即情理的统一。情受理的制约,引导和提高,而成为一种中和的情感。这正是儒家的音乐主张,从孔子时就产生了。这种礼乐思想还引出儒家重视音乐社会作用的主张。即“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这里,乐已经成为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于是,就有了“乐与政通”的理论概括。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的这些认识突出了理与情、政治与艺术的主导关系,它成为儒家音乐思想的主干,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封建社会音乐思想的发展。

此外,《乐记》所论还涉及到音乐美学(如“和谐”观念)、哲学(如“理欲说”、“动静说”)、心理学(如“音乐与心理”、“音乐与情感”、“音乐与意志”)等等十分广泛的领域。

《乐记》对音乐本质的论说属于我国最早的“他律论”,从音乐美学角度看来则属于情感美学。

荀子是先秦诸子最后一位大师,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收百家而形成自己的体系。在音乐思想方面,荀子直接师承儒家学派,而有所丰富。《乐论篇》、《富国篇》载录了荀子论乐的主要观点。它主要针对墨子的“非乐”思想。《乐论篇》主要文字直接引用《乐记》。其中阐述六个论点:1.音乐是人们感情所需要的,因为音乐可以促使人们向上。2.音乐可以使人们统一在同一的大道上,以应付社会任何的变化。3.音乐是社会所需要的,因为听了“雅颂之声”,可以使人们心胸宽广,这样就有力量对外征伐,对内起谦让、亲和的作用。4。音乐是“先王”用来表现欢乐的,在“先王”之道中,礼和乐是最重要的。5。音乐具有感化人的作用,所以要谨慎选用。“先王”重视“礼乐”而贱视“邪音”。6.音乐既能够表达人们的志趣,又能使人得到娱乐。所以音乐对人是很有用处的。荀子认为音乐既然有那么大的作用,又是“先王”所主张的,墨子却反对它,这就近乎犯罪了。

与儒家学派的音乐观相对立的就是墨子。墨子(约公元前480-前420)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他的著作不仅包含非常深刻的哲理性,同时包含许多关于科学上的问题,如数学、光学、力学、天文学。他活动的时代正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活动的时代。

墨子反对一切享乐,也包括反对音乐。他著名的“非乐”观点主要载于《墨子》一书的《非乐》、《三辨》两篇中。墨子主要的论点是这样的: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

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日:为乐非也。

这几段话的大意是:要做“仁”的事,一定要为天下人兴利,为天下人除害,以此为法则,利人的就做,不利人的就不做。现在人民有三大祸患,就是挨饿的没有吃、受冻的没有穿,劳苦的得不到休息。如果再向人民加重征收,去造大钟、大鼓、琴、瑟、竽、笙,企图这样来兴天下的利,除天下的害,是毫无用处的。所以墨子说:“作乐是不对的。”

墨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去反对当时王公贵族的奢侈享乐是正确的,但他偏激地反对以至主张禁止一切音乐则是错误的。另外,墨子要求音乐也具有如物质生产那种直接的功利,也是不可能的。这是墨子不认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对社会、对人具有不同的功能的缘故。

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墨家反对音乐外,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也是反对音乐的。在自然观方面,老子是一位原始的唯物主义者,在他的哲学中包含着许多辩证法的因素。但他对人生的态度是消极的,他主张“修真养性”,反对声、色、味的人生的三大“欲”,认为“五色令人目眩,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不合)”。老子在音乐思想上提出了“大音希声”(可解释作盛大之乐是无声的)的观点,其积极意义方面是反对当时统治阶层盛行的“侈乐”风气,其消极方面仍然是“去人欲”的世界观的反映,对音乐文化是不利的。

法家形成于战国中期,其代表人物为商鞅(? ——前381)、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他们对政治变革提出了积极的法治思想。在音乐上反对儒家的礼乐思想,但并没有对音乐提出明确的法家主张。

复习思考题:

1.简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这时期音乐文化有哪些成就?2.我国有明确的音乐教育制度始于何时?如何进行?3.周代有哪几种主要的乐舞?什么是六舞?4.《诗经》、《楚辞》产生于什么时代?它们与音乐有何关系?5.什么叫“八音”?每类举出两种乐器。6.本章论述的时期流行哪几种音阶?十二律是什么?7.儒家的音乐哲学、音乐美学最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有哪几个方面?8,对墨子“非乐”思想如何评价?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系列)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系列)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系列) 千金一笑 近来将多年的旧书又翻了出来,其中明人冯梦龙先生的《东周列国志》再一次引起了我的注意,自己本来就是很喜欢看些历代轶事的人,于是便捧起了这本《东周列国志》再次研读起来。还别说,这一看还真让我重温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小故事,闲暇之余书录于此,与君共勉。 所谓东周列国志,其书名已开宗明义,就是讲的东周时期的系列故事,当然就得从东周开始时说起了。任何一个朝代的更迭都不会毫无缘由,大都因前朝君王有失民之事,失民心者当然会失国,周朝也不例外。 西周自武王立国至平王迁都洛邑算是划上了句号,自此历史进入了最动荡的东周时期。虽然史学家以历王迁都做为东周的开始,但实际上西周的灭亡还是缘于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烽火戏诸侯。 话说西周传至历王时便已不得民心,历王被杀。虽然宣王有短暂中兴之意,但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逆转的,宣王死后,周朝又迎来一位昏君——幽王。幽王虽即王位,但却不理朝

政,他最大的爱好便是网罗天下的美女于后宫以供享乐。皇天不负有心人,幽王四年(公元前777年),幽王终于得到了令他可以付诸一切的女人——褒姒。这褒姒何许人也,能令幽王如此心动呢? 传说夏桀时期,一天早朝时突然飞来了两条巨龙盘于殿内,边流口水边说:“吾乃褒地二君也!”桀王非常害怕,便想杀了两条龙。但使人一算,杀之不吉利,便想赶走了之,再算仍是不吉利。于是一大臣出班奏报:据说龙之精华均在口水之中,不如收集起来加以收藏。又算一卦这回大吉。于是桀王命人取金盘收集龙之口水,放入金匣之中藏入金库。于是两条巨龙升空而去。斗转星移,转眼间来到周幽王的皇爷爷历王时代。一天历王忽见金库内一金匣光芒四射,忙命库官验看。库官取匣细看,其上记载详细,便向历王俱奏。历王好奇,命打开金匣。库官将金盘呈于历王时,历王却失手将金盘打碎,龙水立时化为一鼋跑了。此时洽有一十三岁的宫女路过,踩到鼋之足迹,顿觉腹中异动,便有了身孕。历王因宫女无夫而孕非常生气,将此宫女打入冷宫。时间转瞬又过了四十年,宣王时此怀孕四十年之宫女突然产下一女婴,王后认为怀胎四十年才产,必为妖人,于是命将其扔于河中。但女婴却三天不沉,后被一带罪之逃犯所救,逃至褒地抚养。十几年后,此女竟出落得如仙人一般。 幽王初期,因一褒姓大臣犯颜直谏而获罪于幽王,被囚

中西音乐史题目

中音史 1.我国音乐文化约有8000年可考历史,依据是什么?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 2.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的有哪些? 3.什么叫八音 4.我国西周宫廷音乐机构始于何时?如何进行? 5.什么是十二律、旋宫、三分损益法、隔八相生法? 6.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有何重大意义?有何音乐特点? 7.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音乐思想有哪些? 8.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著作是哪一部?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9.乐府的产生、任务及意义是什么? 10.什么是清商乐、吴歌和西曲? 11.《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思想是怎样的? 12.什么是歌舞戏?其代表性剧目有哪些? 13.什么是大曲和法曲?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14.唐代有哪些音乐机构?他们担负着什么样的职能? 15.唐代民间俗乐中,曲子和变文是怎么的两种音乐形式? 16.曲子在宋代的发展如何?流传至今的宋代歌曲集是哪一部,作者是谁? 17.为什么说宋元说唱音乐已由发展走向成熟? 18.宋杂剧与元杂剧有何区别?南戏与杂剧有什么区别? 19.宋元时期主要的乐器有哪些? 20.唐、宋、元各时期主要的音乐论著有哪些? 21.明清戏曲发展中代表性声腔和剧种有哪些? 22.明清时期说唱音乐的形式与流行情况如何? 23.明清时期有哪些珍贵和有价值的曲谱流传至今? 24.全国而系统地论述古琴表演艺术的美学理论《奚谷山琴况》是由谁撰写的? 25.中国古代主要有哪几种记谱法? 26.在近代京剧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几位重要的西曲艺术家?他们对当时的西曲发展产 生过什么影响? 27.在近代说唱音乐发展中,苏州弹词为什么能发展得那样迅速? 28.广东音乐史怎样产生发展的?在她的发展过程中有那几位民间艺术家做出了突出的贡 献? 29.新音乐一词的含义,所指,发展脉络,特点。 30.学堂乐歌的产生,其内容和创作方法。出现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代表性的音乐家 和乐歌作品。 31.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创建的时间地点,谁为她的创建做出的贡献? 32.在我国专业音乐建立之初,有那几位音乐家各自在什么领域做出了贡献?各有哪些作品 及著作? 33.二胡是怎样从一件普通的民间乐器走向舞台的?谁为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4.《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作者、作品,他的艺术风格是怎样的 35.20北伐战争、工农运动和革命根据地都产生了哪些著名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的创作 方式又是怎样的? 36.30年代有一位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对当时的专业音乐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他 是谁?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做出了哪些功绩?

古代音乐史(原始----春秋战国)

原始----春秋战国 1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乐器是(骨笛骨哨),距今已有8000年。 2 据文献记载,著名原始乐舞作品有《弹歌》《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朱襄氏之乐》。 3 《吴越春秋》中记载有一古来的民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它是描写先民们 的狩猎活动的。 4 河南舞阳县出土的骨笛其制作材料是(鹤骨),能演奏(七声音阶)。 5 目前我国考古中发掘最早的一件乐器是(骨笛),它迄今约有(8000年)的历史,它是 鹤骨制作的,其骨笛有(22.2)厘米,有(七个音阶)。 6 在《尚书·尧典》一书中载有(击石拊fǔ石)一词,说的是乐器(磐)。 7“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八阙说的是(八首民歌),是(葛天氏)时代的音乐作品8《吕氏春秋》中记载了(朱襄氏)时期的以为音乐家,他叫(士达),制作了一件乐器叫(五弦琴)。有人认为是(七弦琴)的前身。 9 据资料记载,最为古老的情歌是(大禹)时期的,其歌词是(侯人兮猗)。 10 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11 我国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一古墓出土了一件内壁绘有乐舞蹈图案的(陶盆),是 我国(新石器时期)后期的作品,陶盆中绘有一幅乐舞图,共有(15)人歌舞,每(5)人一组,共有(3)组。 12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160多件能吹奏的骨哨,它们全都是用鸟 禽的(肢骨)制作的。 13 传说中的远古乐舞《箫韶》,也叫《九歌》《九辨》。 14 《云门》是(黄帝)时期的乐舞,它被记载在《周礼》一书中。 15 尧时期的一位大音乐家叫(质),这一记载于《吕氏春秋》书中。 16 《大夏》这一乐舞所歌颂的领袖人物是(大禹)。其表现的内容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 英雄形象。 17 根据文献记载,(侈乐)最早出现在(夏代),夏代的一种大型乐舞叫(侈乐)。 18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出土的一枚铜钟是(夏代)的。 19 据史料记载,夏启大量使用侈乐,在他的宫中每天早晨为其歌舞的女乐多至(3万)人。 20 尧帝时期的的乐舞叫《咸池》。 21 成汤时期的乐舞叫《大濩》。 22 六代之乐是指(周)时代以前的六部大型乐舞。 23 六代之乐是指《云门》《咸池》《大韶》《大濩》《大武》《大夏》。 24 六代乐舞有(文舞)(武舞)两种乐舞形式。 25 六代之乐舞主要是用于(祭祀天地)和(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音调平淡) (缓慢肃穆)。 26 在商时期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并领导音乐与乐舞等艺术活动的代表人物是(巫)。 27 为商纣王创作靡靡之音的乐师叫(师延)。 28 六代乐舞在当时最受统治者重视,这种乐舞有(大司乐)亲自掌教。 29 商纣王使用音乐形式主要是(淫乐)。 30 在周代繁琐的礼仪中,乐队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王宫县)是指(四面)用的乐队; (大夫判县)是指(两面)用的乐队。 31 在周代繁琐的礼仪中,天子使用的乐队的排列是东西南北四面的,这种排列叫(宫县), 诸侯使用的乐队排列是东西北三面的,这种排列叫(轩县),卿、大夫使用的乐队是两面的,叫(判县),士使用的乐队排列是一面的,叫(特县)。 32 周天子用乐舞人数(64),诸侯用乐舞人数是(36),卿大夫用乐舞人数是(16),士用

宴席发展概述

宴席发展概述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宴席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因素; 了解我国传统宴席的形式及著名宴席的名称; 熟悉我国传统宴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熟悉我国现代宴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征。 能力目标: 掌握宴席的基本特征及其作用; 掌握餐饮企业宴席业务的经营特点。 宴席的起源与演变 一、宴席的概念 宴席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社交目的,以一定规格的酒菜食品和礼仪来款待客人的聚餐方式,它是宴会与筵席的总称。 二、影响宴席形成的因素 (一)古代祭祀活动是传统宴席的萌芽 (二)古代礼制风俗促进宴席的形成 (三)节日节令的出现也是宴席的重要成因 (四)宫室起居是宴席形成的前提条件 (五)烹饪技术的发展是宴席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三、我国传统宴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点 1.殷朝时期 2.商周至春秋战国朝时期 3.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 4.宋朝时期 5.明朝时期 6.清朝时期 四、我国现代宴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饮食市场得到一定恢复,大城市与中小城镇的差别逐步缩小,尤其

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餐饮市场得到空前的发展,传统宴席在经历了中外饮食文化的碰撞与现代文明的洗礼之后,其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可以说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的宴席形式完全形成,并呈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一)宴席已成为大众化综合性的社交平台 (二)宴席已经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媒体 (三)节俭化、多样化、营养化成为宴席的主流 第二节我国历代宴席简况 一、我国传统宴席的宴饮形式 我国传统宴席著名的饮宴形式主要有游宴、船宴、军宴和曲宴四种 二、历代著名的宴席名称 烧尾宴、曲江宴、闻喜宴、鹿鸣宴、春秋大宴、饮福大宴、大宴、簇花宴、头鱼宴和花宴、定鼎宴、元日宴、冬至宴、大婚宴、凯旋宴、千秋宴、乡饮酒、…… 第三节宴席的特征与作用 一、宴席的基本特征 (一)聚餐式 (二)规格化 (三)社交性 二、宴席业务在餐饮经营中的作用 (一)促进交流,繁荣经济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与服务水平 (三)提高饭店声誉,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餐饮企业宴席业务的经营特点 (一)设计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二)组织实施的细致性 (三)礼仪的隆重性 (四)消费档次的差异性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春秋战国各主要诸侯国历代国君

春秋战国周及各主要诸侯国年表 周历代天子年表 西周 周武王发前1046年—前1043年 4 周成王诵前1042年—前1021年 22 周康王钊前1020年—前996年 25 周昭王瑕前995年—前977年 19 周穆王满前976年—前922年 55 周共王繄扈前922年—前900年 23 周懿王囏前899年—前892年 8 周孝王辟方前891年—前886年 6 周夷王燮前885年—前878年 8 周厉王胡前877年—前841年 37 (共伯和) 和前841年—前828年 14 周宣王静前827年—前782年 46 周幽王宫涅前781年—前771年 11 春秋时期(14位): 周平王姬宜臼前770年至前720年 周携王姬余臣前770年至前750年 周桓王姬林前719年至前697年 周庄王姬佗前696年至前682年 周釐王姬胡齐前681年至前677年 周惠王姬阆前676年至前652年 周前废王(王子颓)姬颓前675年至前673年 周襄王姬郑前651年至前619年 周中废王(王子带)姬带前635年? 周顷王姬壬臣前618年至前613年 周匡王姬班前612年至前607年 周定王姬瑜前606年至前586年 周简王姬夷前585年至572年 周灵王姬泄心前571年至前545年 周景王姬贵前544年至前521年 周悼王姬猛前520年 周敬王姬丐前520年至前477年 周后废王(王子朝)姬朝前520年至前516年 战国时期(12位): 周元王姬仁前476年至前469年 周贞定王姬介前468年至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前441年 周考王姬嵬前441年至前426年 周威烈王姬午前425年至前402年 周安王姬骄前401年至前376年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地关系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 西周: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省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西周共传12王,历时275年左右。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6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 周原是商王朝统治下的一个方国,传说是帝喾的后裔,属于姬姓之族。到虞夏之际,其祖先弃定居在邰。周弃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后稷”。 围: 周武王灭众多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强迫封建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分封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 东征结束后,周公按原来的计划,在东方修建洛邑,以加强对东方的监督。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 于是,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关中的镐京被称为“宗周”;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 周公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便实行大分封,以作为王室的屏藩。首先,对于殷都旧地,以朝歌为中心,封给武王弟康叔,建立卫国。 东方以为中心的商代宗邑,分封给旧殷贵族中反对纣王的微子启,称为宋公,使他保持商人的宗祀。 周公自己受封以今天曲阜为中心的鲁国,命长子伯禽前往。受封时,又分有“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具备有周王室的各种文物制度。鲁国成为代表王室镇抚东方的大国。 在海、岱之间的薄姑故地,由师尚父受封,在营丘建立齐国。对于违抗王室

1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 ●雅乐的来源 所谓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表演的乐舞和演奏的音乐,其名称的由来当取其歌辞“典雅纯正”之意。它用于郊社、宗庙、宫廷礼乐、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这就是周代在我国历史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原因在于周人汲取了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认为“殷鉴不远”。商民族的音乐属于巫文化体系,是一种“恒舞于宫,酣歌于室”带有狂热的宗教意识、漫无节制的音乐。周人认为,商人之所以灭亡和商朝统治者“嗜酒”“好色”“淫乐”有关,所以把商朝音乐称为“亡国之音”。周朝建立后,他们提倡一种有节制、适度的音乐,这就是“雅乐”。 ●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指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有合的统治目的。 周朝礼乐制度就是以礼仪和音乐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音乐的等级化则体现在“佾”和“月悬”制度两个方面。 “佾”值乐舞行列,一般指8人为一列“天子用八(8x8=64)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乐悬”为悬挂钟磬多寡的规格。天子四面,诸侯三面,大夫两面,士一面。“乐县”制度由森严的宗法制度所决定。周公的“制礼作乐” 这种制度为西周近300年的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在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的大动乱和大变革,彻底打败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音乐的等级制度也失去了约束力。实际上是以季恒公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的意识形态观念冲破了奴隶主贵族礼乐等级制度的束缚,也就是经济基础的破坏导致了上层建筑的瓦解,当时叫作“乐坏礼崩”实质上从西周初年周公的“制礼作乐”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其实是我国奴隶社会从鼎盛时期的高度繁荣之后逐渐趋于衰弱,最后崩溃瓦解、为封建制度所取代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在礼乐方面反映。

春秋战国法律制度

第五讲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西周中后期起,维系着周王朝统治的宗法等级制度出现了全面危机。随之而来的是,从经济制度到政治制度,从井田制到分封制,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风雨飘摇中,伴随着旧制度的解体,新时代即将到来。这是一个“王纲解钮”的时代,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豪士辈出的时代,这更是一个学术开放自由、知识分子指点江山的黄金时代。 第一节奴隶制法制的瓦解和各诸侯国的改革 1 .奴隶制法律制度解体 标志: (1).王权的下移; (2).礼的僭越; (3).井田制的瓦解(4).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2.诸侯国改革经济制度和军事制度。 (一)齐国。“相地而衰征”,“作内政而寄军令”。 (二)晋困。“作爰田”、“作州兵”。 (三)鲁国。“初税亩”、“作丘甲”。 (四)楚国。“书土田”、“量入修赋”。 (五)郑国。“作封洫”、“作丘赋”。 第二节成文法的公布及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家思想的影响下,在法律制度上出现了很多具有历史标志意义的事件,这其中就包括春秋时各国相继公布成文法,战国时各国又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变法改革,为新制度、新秩序的创建进行着努力。 一、春秋时期各国立法以及成文法的公布 春秋中期开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生的诸多变化,一些诸侯国开始进行立法活动,相继制定了成文法。 其中较早制定成文法的国家是楚国。公元前689~前677年,楚文王在位时,效法周文王时的“有亡荒阅”之法,“作仆区之法”,用以惩治隐匿逃亡者和窝藏盗窃物品的行为。公元前613~前59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位期间,又制定了“茆门之法”,规定了关于宫廷警卫方面的内容。 晋国也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在位时,制定了“被庐之法”。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命执政赵宣子(赵盾)制定“常法”,是一步包含了刑事、民事和官制法律内容的综合性法规。公元前554~前547年,晋平公时执政范宣子在“常法”的基础上修订了新的刑书。 这一时期,虽然诸多国家先后制定了成文法,但是很可能并没有布之于众。“刑不可知,威不可测”、“临事制刑,不豫设法”的秘密法传统还没有真正打破。到了春秋后期,社会变革愈加激烈,新兴统治者迫切希望摧毁旧宗主贵族的法律特权,摆脱宗法等级制度的束缚,于是在反复的论争中郑、晋等国公布了成文法。 公元前536年,郑简公时期,在执政子产主持下,郑国“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公元前513年,晋国也在执政赵鞅、荀寅等人主持下,“铸刑鼎,着范宣子所为刑书”。公元前501年,郑献公时期,大夫邓析私制一部“刑书”,因其书于竹简之上,故称“竹刑”。执政驷歂以邓析“私造刑法”有违国家法制为由将其杀死,但认为“其法可取”,将“竹刑”公布并予适用。在郑、晋相继公布成文法之后,其它诸侯国也陆续效仿,这就推动了法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不过制定公布成文法却并非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新旧势力的激烈争论。郑国子产“铸刑书”,遭到了晋国大夫叔向的强烈抨击。他从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出发,致信子产,指出,按照传统体制法律是不能予以公布的,因为“惧民有争心”,了解法律内容之后,百姓一旦“不忌于上”,起了争名争利之心,统治就困难了。现在郑国将刑书铸在鼎上,“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叔向认为

先秦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813819576.html, 先秦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 作者:郭燕 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06期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动荡,各大学派的思想家纷纷从各自所代表的的阶级利 益出发,提出不同的政治观点,学术理论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音乐作为政治文化艺术形态的一部分,也成为了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简单辩证地介绍了先秦时期孔子的音乐思想以及《乐记》和荀子《乐论》中的音乐思想,使我们对先秦儒家音乐思想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孔子;荀子;《乐记》;《乐论》 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乐”与我们当今的音乐文化具有不同的意义,二者是不可简单等同的,特别是在先秦时期,“乐”是作为一种制度性的政治文化艺术形态而存在的。我国的古典音乐美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先秦儒家思想作为我国音乐思想的主体,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不仅深深影响着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且仍潜移默化地在当今音乐文化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儒家音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随着西周的灭亡、奴隶制的瓦解,“礼崩乐坏”,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各个学派的思想家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持有不同的政治观点,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各大流派互相争论,各种理论互相影响,形成了学术思想极为活跃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乐”作为一种制度性的政治文化艺术形态,也成为了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在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在“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中也相应地出现了儒家音乐思想并不断取得发展。 二、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儒家音乐思想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其与“乐”相关的思想及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礼记》、以及先秦的一些其它文献中。他的音乐思想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体系,但却是后世儒家音乐思想产生建立的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音乐一直都与政治挂钩,成为了政治的附属品,服务于政治。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始终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儒家音乐思想起源于孔子的礼乐思想,而他的礼乐思想,又是为其政治观点服务的,所以儒家的音乐思想从一开始就突出了音乐在日常生活、情感、道德伦理,特别是政治观念中的作用与功能。 在音乐方面,孔子有着相当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深刻的实践。他能够唱歌、弹琴、击磬、鼓瑟、吹笙,熟悉且了解乐曲结构,并能对其规律进行概括。此外,我国历史历史上第一部歌辞

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

《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 本卷提要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政治变革和“导民成俗”的人文育成,社会生活习俗相应发生着深层次的推陈出新,呈现出一幅异彩纷呈的历史场景。本书旨在把握文献及地下出土文字资料、田野考古发现,再构这一历史流程中的社会生活习俗运作系列,透视其多棱凸现的经穿纬插网络,归纳其嬗变之迹,获取其史识上的立体感、形象性和生动面,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生活形态的实貌。 一、春秋战国习俗概述 (一)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一称“东周”,始于周平王元年,即公元前770 年,又分为春秋和战国前后两时期。春秋时期得名于经传孔子编修鲁史《春秋》一书,是书记述史事,起自公元前722 年,止于公元前479 年,恰与一个客观历史发展时期约略相当。战国一名,乃取之公元前221 年秦统一中国前时人语言中的所谓齐、楚、韩、魏、赵、燕、秦之“战国”七雄,史学界一般是把晋国的韩、魏、赵三家灭智伯而瓜分其地的公元前453 那年,作为战国时期之始。年代起始如下: 春秋公元前770—前年454 东周时代战国公元前453—前年221 平王之前历代周王所统治中国的二百几十年中,立都主要在今陕西省长安县的宗周,史称西周王朝。当时的王权体制相当强大,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①之说。周天子在直接治理的王畿区远近广大区域,建立分封殖民统治网络,封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同姓或异姓诸侯国,又有一批在不同程度上服属于周王朝的部族方国。不过,到西周王朝晚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王权体制式微。幽王时,内忧外患增剧,西方少数民族犬戎,在申、缯等小国支持下,联合入侵宗周,杀幽王于驪山下,导致西周灭亡。其后,周太子宜臼幸得诸侯国相助,继立为周平王,东都成周洛邑,也即东周时代的由来。 平王东迁,王权名存实亡,进入诸侯力政、霸权迭兴的东周前半段春秋时期。史称“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①。从此周王再无控制诸侯的力量,实际左右全国政局的,有所谓春秋五霸,具体确指,说法不一,最主要的当推鲁、齐、晋、秦、楚、宋、郑、吴、越等诸侯国,五霸即指其间代兴的一些国君②。这一时期,与周室衰微一样,不少诸侯国的公室也在走下坡路,政权下移少数强大的卿大夫甚或卿大夫家臣即“陪臣”手里。用孔子的话说,平王东迁以前,基本上属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时代,以后则进入“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以至于“陪臣执国命”时期③。 战国时期,全国的分裂割据政局继续发展,列国间兼併吞灭,逐渐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均势并立局面。《战国策》叙录称当时“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五个千乘之国,别指鲁、卫、郑、宋、中山等五国,亦不过苟存于一时,终相继为强国吞并。这些国家,“谿异谷别,水绝山隔,各自治其境内,守其分地,握其权柄,擅其政令,下无方伯,上无天子,力征争权,胜者为右,恃连与国,约重致,剖信符,结远援,以守其国家,持其社稷”①。后来七个万乘之国中的东方六雄,最终也灭于西北雄国秦。随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建立,长达五百余年乱世的春秋战国时期,遂告结束。 ①《诗小雅北山》。①《史记周本纪》。②参见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 年版,第5 页。③《论语季氏》。①《淮南子要略》。 春秋战国乱世,有“礼崩乐坏”的政治变革和“礼从宜,使从俗”②的人文育成,社会的大动荡带来的社会构成反复组合,使社会生活习俗相应发生着深层次的推陈出新。如浙江绍兴出土春秋晚期《徐尹鼎》铭云:“敬盟祀,纠建涂俗,以知恤辱”,可能是淮水流域徐人一支南迁附越后,申述要以故俗自承自律自新,说明战乱的人口流动,越地习俗引入了外来调节机制,可见当时形成的观念形态和处理方式上的随机应变“因民成俗”与社会的广纳开

春秋战国各主要诸侯国历代国君

春秋战国周及各主要诸侯国年表周历代天子年表 西周 周武王发前1046年—前1043年4 周成王诵前1042年—前1021年22 周康王钊前1020年—前996年25 周昭王瑕前995年—前977年19 周穆王满前976年—前922年55 周共王繄扈前922年—前900年23 周懿王囏前899年—前892年8 周孝王辟方前891年—前886年 6 周夷王燮前885年—前878年8 周厉王胡前877年—前841年37 (共伯和) 和前841年—前828年14 周宣王静前827年—前782年46 周幽王宫涅前781年—前771年11 春秋时期(14位): 周平王姬宜臼前770年至前720年 周携王姬余臣前770年至前750年 周桓王姬林前719年至前697年 周庄王姬佗前696年至前682年 周釐王姬胡齐前681年至前677年 周惠王姬阆前676年至前652年 周前废王(王子颓)姬颓前675年至前673年 周襄王姬郑前651年至前619年 周中废王(王子带)姬带前635年? 周顷王姬壬臣前618年至前613年 周匡王姬班前612年至前607年 周定王姬瑜前606年至前586年 周简王姬夷前585年至572年 周灵王姬泄心前571年至前545年 周景王姬贵前544年至前521年 周悼王姬猛前520年 周敬王姬丐前520年至前477年 周后废王(王子朝)姬朝前520年至前516年 战国时期(12位): 周元王姬仁前476年至前469年 周贞定王姬介前468年至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前441年 周考王姬嵬前441年至前426年 周威烈王姬午前425年至前402年 周安王姬骄前401年至前376年 周烈王姬喜前375年至前369年 周显王姬扁前368年至前321年 周慎靓王姬定前320年至前315年 周赧王姬延前314年至前256年 周顺王姬杰前255年至前249年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 1年) 第一节;概述。 这时期我国社会制度有很大变化,它经历了奴隶制社会从鼎盛到衰落,并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在文化上也经历了以礼为中心的文化由发展到衰微。春秋末期在“礼崩乐坏”的局面中,“无物而不在礼”的一元文化,被生动、活泼的多元文化所代替,出现了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①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 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 盛大的西周终于衰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现代史学称春秋、战国。由于周天子一统天下局面的崩溃,诸侯称霸,礼乐制受到冲击,终于在春秋末期形成“礼崩乐坏‘,音乐逐渐突破礼的束缚而发展。娱乐性比较强的、不受礼束缚的新乐,逐渐代替使人听了昏昏欲睡的“古乐”,而在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古乐”(亦称“雅乐”)的衰微,“新乐”(亦称“俗乐”)的兴起,成为春秋末期至战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特征。这时期无论声乐、器乐、音乐科学、音乐美学都有很大发展,为我国古代音乐多元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西周到战国末800多年间,音乐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成就可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如“大师”“小师”、“瞽矇”、“磬师”、“钟师”、“笙师”等。 二、歌唱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周代有专门的“采风”制度,采集民间歌谣以察民情。从流传下来第一部歌词集《诗经》和战国的《楚辞》可以看出其概貌。这时期出现许多民间歌手,并有传授歌唱艺术的人和歌唱理论。 三、器乐在这时期获得较大发展。 (一)乐器已有约70种,有系统化的乐器分类法,称作“八音”。 (二)器乐合奏相当发展。最重要的形式有以编钟、鼓为主体的“钟鼓之乐”。“钟鼓之乐”到战国时期发展到较大规模的合奏。1978年住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共65枚)、编磬、笙、篪、箫(排箫)、琴、瑟、鼓等乐器共124件,估计大多数乐器可用来构成一个音响宏亮、音色多彩的大型乐队。 (三)这时期一些乐器如琴、瑟、笙、篪、箫等发展成可以独奏的乐器。其中尤以琴的艺术水平最高,出现动人的琴曲。如表现“高山”、“流水”志趣的琴曲。 四、这时期已形成调、调式、转调、固定音高、节奏、速度等古代乐理观念。流行三种音阶和多种调式。以十二个半音构成的十二律,不但形成并在实践中应用。乐律学已有一定成就,在音乐实践中已运用三分损益律,并出现计算乐律的三分损益法。声学发展到较高水平,可以铸出在一个钟体内演奏大三度或小三度的钟,并利用不同高度的大小三度构成半音。五、西周时期形成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规定十分严格。,春秋时期学术下移,私人办学中也有音乐科目,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办学中曾亲自教授音乐。此外,西周“春官”的一些乐师也有“掌教”乐技任务。 六、春秋末至战国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诸子百家大都重视音乐问题。儒、墨两家显学在音乐观上针锋相对。代表儒家学派的音乐哲学、美学著作《乐记》成文于战国。 第二节;四周的礼乐和音乐教育: 礼乐制是在西周时由周公初步制定,后人又不断增补才形成一种十分严格而又烦琐的制度。礼乐制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再依照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施行的礼乐。如规定

中国古代音乐史看看

1 原始时期的古歌与古乐舞有:《弹歌》——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八阕》——反映了原始农牧生活。《蜡辞》—这是一首古代祭歌。《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咸池》——尧时期崇天的乐舞。《箫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2我国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 我国音乐文化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依据是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共计18支,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打击乐器有:鼓磬编磬编钟编铙, 吹奏乐器有;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面成的,其中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七孔笛居多,共18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简单指法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这些骨笛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骨哨埙 3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有哪些? 可分为五类:1)六代乐舞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记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黄帝——《云门》尧——《大咸》舜——《箫韶》,夏代——《大夏》(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商代——《大濩》(歌颂商场伐桀的功绩),西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 2)小舞是指规模较小的乐舞。帗舞羽舞,旄舞。干舞,人舞。3)散乐这类是指民间乐舞。4)四夷之乐周边部族的乐舞、歌曲。5)宗教性乐舞4什么叫“八音”? “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它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金类:钟、镛、钲、铙、铎等。石类:磬、鸣球等。革类;鼓、建鼓、鼗、拊等。丝类:琴、瑟、筑等。木类:柷(chu)、敔(yu)。匏类:笙、竽等。竹类:箫(排箫)、篪等。 5什么是“十二律”、“旋宫”、“三分损益法”、“隔八相生法”? “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单数的六个律名又称为“六律”,为阳律;双数的六个律名称为!六吕”或“六同”。十二个半音也可称为“律吕”。 “旋宫”——西周以来的转调理论。《礼记·礼运》载:“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 “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管子·地员篇》中有详细记载。计算过程有五步; “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每隔八位生一律。这种计算方法见《吕氏春秋·音律篇》。 6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有何重大意义?有何音乐特点? 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对我国古代音乐史有着重大的意义。1)整套编钟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2)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3各组编钟八度音程的音分值皆不同,中层三组编钟的律制近似纯律,说明这套编钟是复合律制。 7汉代俗乐的发展如何? “相和歌”是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它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徒歌”“但歌”相和歌”相和大曲,其基本结构形式为三段式歌舞曲:艳——曲(每段后加解)——趋(或乱)。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和歌发展为清商乐。相和三调(平、清、瑟)是相相歌在发展过程中所使用过的三种宫调,魏晋南北朝时又称清商三调 “鼓吹乐”是一种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并兼有歌唱的艺术形式。它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传入中原后和汉族传统音乐川融合逐渐形成的。鼓吹乐以其雄壮、粗犷的气势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由于乐器的配置和用乐场合的不同,鼓吹乐可分鼓吹和横吹两种。横吹是以鼓和角为主奏乐器,在仪仗、道路上行进时于马上所奏之乐。鼓吹是以排箫和笳)为主要乐器,常在殿庭、官署、宾饮中使用。东汉时用于军中,被称为“短萧铙歌”,以排箫和铙为主奏乐器。现存的鼓吹曲词有:《战城南》、《紫骝马歌》、《上邪》、《有所思》。鼓吹乐展现出雄壮、威武、粗犷、沉厚的气势。 “百戏”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角觝、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如“鱼龙曼延”、“总会仙倡”、“东海黄公”、等,这些节目的表演规模庞大、妙趣横生,常有歌手、鼓、钟、磬、箫、瑟、筑等为之伴奏。 15·9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大融合是如何形成的? 这是中国历史上战乱动荡的时期,也是北方与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音乐文化上融合的时代。北方和西方边区地带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移。首先,少数周边国家的歌舞伎乐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疏勒乐、天竺乐、安国乐、高丽乐等歌舞伎乐纷纷融入了中原音乐文化。其次,一些少数民族的乐器也被带入了中原,如:曲项琵琶、五弦琵琶、荜篥、方响、钹、羯鼓等乐器,它们一经传入便被频繁而广泛地使用。再次,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步建立了中国佛教音乐体系。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大发展时期。战乱、民族迁促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频繁的接触与交往为音乐文化上的大融合准备了有力的条件,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各民族音乐相互影响和相互充实为其后隋唐音乐所达到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7什么是“清商乐”“吴歌”和“西曲”? 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的俗乐之总称。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它所使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同,被称为“清商三调”。它所用的乐器有节鼓、琴、瑟、筝、筑、琵琶、箜篌、笙、笛、篪、箫、埙、钟、磬等。吴歌是东晋、南朝时流传于建康一带的民歌。如《子夜歌》、《上声歌》等。西曲大约是在南朝时今江陵一带的民歌,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如《莫愁乐》、《那呵滩》等,

浅谈中国筵席

浅谈中国筵席 摘要 中国筵席源远流长,早在三多年前便已出现。是我国饮食文化宝贵遗产的组成部分,也是烹饪技艺的集中反映和饮馔文明发展的标志!筵席是人们进餐的一种持定方式,从古至今已形成典雅、隆重、精美、热烈的传统规范。融合了烹饪技艺之精华。随着时代发展,旅游事业及对外关系的日益开拓,中国筵席美馔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一、筵席的发展 筵席,即通常所说的酒席。 古人席地而坐,“筵”和“席”都是铺在地上的坐具,铺在地上的叫“筵”,铺在“筵”上供人卧的叫做“席”。人们往往就饮食为设筵,且筵上有席,故称之为“筵席”。进餐中大家坐在筵席之上,酒食菜馔自然地置于筵席之间,这种形式,简言之即酒席。发展到后来,筵席就成了专指进行隆重、正规的宴饮活动。 筵席起源于夏商。夏王朝兴盛时期,农业的发展为烹饪技术的发展和筵席发生源头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的发展,铜器饮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文明进餐时期。夏王朝政权中,设有觉得王朝善食的“庖正”。从这个官职的设立来看,说明在王朝中对烹饪技艺及聚餐形式是相当重视的,当时已经产生筵席的雏形。 商代是文明筵席发展的王朝,有了文字记载史料:“甲骨文“和青铜器标志着中国已进入了文明时期,它为中国饮食文化开创了新纪元,也是烹饪的成熟时期。人类广泛使用饮食器皿,进而形成了一些生活上的礼节,为了筵席的诞生奠定了文明礼节的基础。 最初的饮宴开始于祭祀,祭奠鬼神祖先活动。要用礼器、礼酒、牛、羊、豚三牲,要击钟唱歌,礼毕就分食祭品,谓之纳福。 要于烹饪原料不断增多,烹饪器具日益讲究。烹饪技艺不断提高,酿酒聚饮和筵席规格档次也不断完善。筵席在商代烹饪发展成熟之后产生,它起源于祭祀之礼,完善于宫庭宴席。 筵席历史发展阶段 我国筵席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它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甚至时尚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筵席演变的全部过程,规模由小到大,美馔由简到繁又由繁趋简,呈曲线形,并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日臻完善。 监芽于同,发展于同。中国筵席在商朝奴隶制发展时期诞生。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中国历史进入西周时期,建立了我国第三个奴隶制王朝,也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中国

最新-高中历史《西周及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历代国君》知识素材 精品

西周及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历代国君 鲁国 姬伯禽前1183年-前998年在位46年鲁考公姬酋前997年-前994年在位4年鲁炀公姬熙前993年-前988年在位6年鲁幽公姬宰前987年-前974年在位14年鲁魏公姬晞前973年-前924年在位50年鲁厉公姬擢前923年-前887年在位37年鲁献公姬具前886年-前855年在位32年鲁真公姬濞前854年-前826年在位29年鲁武公姬敖前825年-前816年在位9年鲁懿公姬戏前815年-前818年在位9年鲁废公姬伯御前818年-前796年在位11年鲁孝公姬称前795年-前769年在位27年鲁惠公姬弗涅前768年-前723年在位46年鲁隐公姬息姑前722年-前712年在位11年鲁桓公姬允前711年-前694年在位18年鲁庄公姬同前693年-前662年在位32年鲁闵公姬启前661年-前660年在位2年鲁釐公姬申前659年-前627年在位33年鲁文公姬兴前626年-前618年在位18年鲁宣公姬馁前618年-前591年在位18年鲁成公姬黑肱前590年-前573年在位18年鲁襄公姬午前572年-前542年在位31年鲁昭公姬稠前541年-前510年在位32年鲁定公姬宋前518年-前495年在位15年

鲁哀公姬将前494年-前468年在位27年鲁悼公姬宁前467年-前437年在位31年鲁元公姬嘉前436年-前416年在位21年鲁穆公姬显前415年-前383年在位33年鲁共公姬奋前382年-前353年在位30年鲁康公姬屯前352年-前344年在位9年鲁景公姬匽前343年-前323年在位21年鲁平公姬叔前322年-前318年在位20年鲁文公姬贾前318年-前280年在位23年鲁顷公姬雠前279年-前256年在位24年 齐国 (姜氏) 齐太公姜尚 (前1186年--前1000年) 47年 齐丁公姜及 (前999年--前???) 齐乙公姜得 (前???--前???) 齐癸公姜慈母 (前???--前???) 齐哀公姜不辰 (前???--前863年) 齐胡公姜静 (前862年--前860年) 3年 齐献公姜山 (前859年--前851年) 9年 齐武公姜寿 (前850年--前825年) 26年 齐厉公姜无忌 (前824年--前816年) 9年 齐文公姜赤 (前815年--前818年) 12年 齐成公姜說 (前818年--前795年) 9年 齐前庄公姜購 (前794年--前731年) 64年 齐厘公姜禄甫 (前730年--前698年) 33年 齐襄公姜诸儿 (前697年--前686年) 12年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一)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一) 内容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学术思想极其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乐”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在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其中儒家、墨家和道家三个流派在音乐的社会作用、审美观点、音乐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对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求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音乐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随着西周的解体、奴隶制的瓦解,各个阶级的代言人,各个流派的思想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互相争论,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学术思想极其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乐”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在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就其学术思想类型来说,大多数属于音乐社会学和音乐美学范畴。其中儒家、墨家和道家三个流派在音乐的社会作用、审美观点、音乐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音乐思想史中具有代表性。对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的研究和思考,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仍有其现实意义。 儒家音乐观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其有关“乐”的思想和言论,主要散见在《论语》《礼记》和其他一些先秦文献中。他的音乐思想为后世儒家音乐思想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战国后期思想家荀况所著《荀子·乐论》是我国古代第一篇系统、完整的音乐美学论着,其不仅继承了孔子强调乐在政治、道德和社会风气方面所具有的教化作用,从仁爱出发采取“中和”态度去制乐、赏乐的礼乐观,而且还对乐不是人的一种可有可无的行为,而是人思想感情的表现,这种表现需用礼来加以节制的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这部著作对后世代表着一种普遍的艺术和谐观、明确标举“中和之纪”的《乐记》等音乐论着的问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儒家音乐思想的重要文献。集儒家音乐思想之大成的著作是《乐记》(关于《乐记》的作者,学术界尚无定论:一种说法认为《乐记》是战国中期的公孙尼子所作;另一种说法认为《乐记》是汉武帝时代的“河间献王”刘德和他手下的一帮儒生采取先秦诸子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的)。《乐记》提出了音乐艺术相关的许多问题。如:音乐的成因和特征、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是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重要典籍。 首先儒家充分肯定音乐的政治作用。孔子是非常重视音乐的,其有关于“乐”的论述,承继了西周以来乐舞与政治、宗教、习俗关系密切的传统,充分注意“乐”的政教功能,要求恢复自东周以来已经崩析瓦解的“礼乐”制度,将“乐”和“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指出“乐”依“礼”而成,施“乐”的过程就是施“礼”的过程,“乐”的等级体现着“礼”的等级。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实施礼乐的过程中,要求严格地遵循西周的礼乐等级规范。“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左传·隐公五年》),是孔子实施礼乐的等级标准,并在极力地维护这一标准。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反映出了孔子施“乐”的等级观念。荀子认为音乐是一种“出所以征诛,入所以揖让”(《荀子·乐论》)的统治手段,即音乐可以鼓舞前方将士勇敢征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让人们温良礼让。其在“乐”的政治作用方面的观点与孔子一脉相承。从以上古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儒家学派充分肯定也十分重视“乐”的政治作用,视音乐为国家安定,政权稳固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而树立起了“乐”直接为国家政治服务的礼乐观。 在强调“乐”的政治作用的同时,儒家学派也十分重视“乐”在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方面的教化作用。孔子不仅是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位教育家,对音乐教育十分重视,认为音乐能从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