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周及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历代国君

西周及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历代国君

西周及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历代国君
西周及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历代国君

西周及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历代国君鲁国

吴国

越国

楚国

燕国

韩国

魏国

中山国

杞国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商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1000多年,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杞国建国于商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直到公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

杞国是小国,史书罕有记载,《史记》虽有“陈杞世家”记载陈、杞两国的历史,但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还特别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这样的小国,在周围强邻的压迫下,被迫屡有迁徙。杞国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后来迁到今山东省新泰,后又迁至昌乐、再至安丘一带。

杞国虽小,但也有其重要意义,那就是杞国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后,存有夏礼,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只是由于杞国文献也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论语·八佾》)。

杞国存在的考古证据不多。共计有六块殷墟甲骨文提到了杞侯或杞地,可作为商代杞国存在的证据。而在杞县尚未找到杞国遗存,县城中曾有后人建的东娄公庙,祭祀杞国开国君主东娄公(即东楼公),该建筑在1949年后也已被拆毁。

商朝时期,杞国就已存在。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之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了杞(今河南杞县一带)。但后来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史记》:“杞在商时,或封或绝”)。

周武王灭商之后,寻找大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了东楼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同时把舜的后人封到陈国,主管对舜的祭祀。从东楼公到杞谋娶公,《史记》记载共传四世,其间年份不详,但谋娶公在位时期,正值周厉王当政,和周武王封东楼公差了200多年,共经历了十个周王,因此,有人推算,其间杞国的世系一定有所缺漏。

滕国

周公东征后封其弟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县西南7公里有古滕城即其国都。有认为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春秋初期,滕、鲁关系密切。《春秋》鲁隐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记载。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见鲁公,争行礼之先后位置,滕侯以姬姓得为先。战国时,孟子曾到滕国拜见滕文公。战国初期,滕国即被宋康王所灭。

滕错叔姬绣前1046年—年

江国

据《世本》、《史记·秦本纪》等记述,江为嬴姓国。传说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后就怀孕了,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子伯益。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所载,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这样伯益就成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江国始祖玄仲为伯益之子,其子启即位后封玄仲于江。何光岳先生曰:江为"东夷族与夷的一支。江,又作、鸿、邛、邛,音鸿。卜辞有'鸿'的国名,系以鸿鸟为图腾,以后发展成为国号"。周代江则位于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淮水北岸。这里发现有江国故城,平面长方形面积约万平方米,时代为东周至汉代。徐少华先生认为,江人周初以前应在东方,周公东征伐淮夷,践奄后才南迁。周穆王时及其以后,溯淮河两岸西侵,渐入中土。西周晚期,召公平淮夷,江、黄等嬴姓诸族归附于周,各自所居即成为周王室承认的封土。

江为小国,春秋早期先依附于楚,楚成王曾嫁妹(江芈)于江。待齐国称霸时,江又改依于强齐。《春秋》僖公二年(前658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左传》曰:"服江、黄也",杜预注:"江、黄,楚与国也,始来服齐,故为合诸侯"。不久,江又参加了北方诸侯谋楚的阳谷和召陵之会。和黄国一样,江国因惧楚,未敢贸然参与直接伐楚的行动。即便如此,也已得罪了决意北上东进的楚国。前624年秋,楚军围困江国,晋国派先仆讨伐楚国以救江国。冬,阳处父与周天子的部队再次讨伐楚国,进攻楚国北大门方城,但在遇见楚军后回国,没有获得实际效果。第二年(前623),秦国又进攻晋国,楚穆王便乘机灭了江国。江国既是晋国的盟国,又是秦国的同姓国,江的亡国,大大刺痛了同姓秦国,秦穆公为之服哀。

江国建国初期,曾一度繁荣,国力强盛,政局稳定,人民渔、猎、耕、织,安居乐业。后期东周式微,大国崛起,战事频仍,江国深受其害,加之淮水侵扰,春秋时介于楚、宋、齐大国势力之间,江国成为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只得依附大国,受其控制和操纵,一直再没能强盛起来。春秋中期的35年间,江国采取或联姻、会盟的方式,先依附于楚国,以图复兴。后又与齐、宋伐楚。到鲁文公四年(公元前623年),楚国(楚穆王)一怒之下灭掉江国,江国子孙纷纷逃散,流落外地,以国为姓,始有江氏。江国所属人口,史书中未见记载,根据其时代人口密度推断,其人口当在一万人左右。

1、玄仲

2、赢惠

3、赢芝

4、赢期

5、赢洪

6、赢寰

7、赢食

8、赢通

9、赢宝

10、赢威

11、赢燖

12、赢伯昌

13、赢保

14、赢颜

16、赢惠成

17、赢顺

18、赢元

19、赢孝宗

20、赢景

21、赢袭

22、赢诏明

23、赢怀

24、赢文达

25、赢迪

26、赢田

27、赢哲

28、赢补

29、赢普

30、赢扬

31、赢济

……

47、赢贞(亡国)

鄫国

, 鄫国(缯国)为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烈曲)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历夏、商、周,存世时间约2000年,于鲁襄公6年(前567年)灭于莒。鄫国从建至灭,曾多次迁国。始封地名为今河南省方城县北,终地位于今山东省枣庄市(旧称峄县),故城遗址位于苍山县文峰山东部向城镇境内。鄫国灭後,太子巫逃至鲁,其後代为纪念故国以国名“鄫”为姓氏,後去邑旁(“阝”)为“曾”,成为“曾氏”的姓氏起源。

从夏朝初年到春秋时期,夏少康之子典烈的后裔在鄫国总共传了五十三世,历时近两千余年。

一世典烈

二世炫忠

三世坤仁

四世禄

五世浩源

六世富方

七世焜

八世伯基(至此天下归汤)

九世锐

十世汪

十一世志梁

十二世煌

十三世相奎

十四世世鉴

十五世政治

十六世模

十八世垠

十九世锦容

廿世洪

廿一世桂茂

廿二世昭

廿三世培元

廿四世硅

廿五世允漆

廿六世杞

廿七世燋熹

廿八世埙和

廿九世成锐

卅世一猜

卅一世椿

卅二世炯,

卅三世坦,

卅四世销

卅五世福波

卅六世时荣

卅七世炳

卅八世均柞

卅九世铃

四十世浤仁

四十一世一松

四十二世炲

四十三世墅

四十四世镇玉

四十五世沪

四十六世祥博

四十七世炻

四十八世台埕

四十九世字鉴

五十世沛

五十一世朴

五十二世世美

五十三世时泰(被莒国所灭)陈国

卫国

蔡国

曹国

(2020年编辑)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世系表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世系表 周(前1044——前256)西周(前1044——前771)东周(前770——前256)

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形成一西周小国。因公子根的叛乱,赵成侯遂「与韩分周为两」, 前367年,西周威公去世,少子根在东部争立,赵国、韓国用武力加以支持,遂分裂成西周、东周 吴(?——前473) 齐(前1046——前378) 鲁(前1046——前256)

燕(前1046——前222) 燕召公姬奭→1燕侯克 └2燕侯旨→3燕侯舞→4燕侯憲→5燕侯和→□→□→□→6燕惠侯→7燕釐侯姬莊→8燕頃侯→9燕哀侯→10燕鄭侯→11燕穆侯→12燕宣侯→13燕桓侯→14燕莊公→15燕襄公→ (以下至文公親子關係不詳)16燕前桓公17燕宣公18燕昭公19燕武公20燕前文公 21燕懿公→22燕惠公 (以下至簡公親子關係不詳)23燕悼公24燕共公25燕平公26燕孝公(43年) 27燕成公28燕閔公29燕簡公姬戴30燕後桓公→31燕後文公→32燕易王→33燕王噲姬噲→34燕昭王姬職→35燕惠王→36燕武成王→37燕孝王→38燕王喜姬喜

蔡(前1046——前447) 曹(前1046——前487) 陈(前1046——前478) 杞(前1046——前445)侯爵 01东楼公→02西楼公→03题公→04谋娶公(24,721-698)→05武公(47,前697-651/前679-633)→06靖公(23,前650-628/前632-前610)→07共公(8,前627-620/前609-602)→08惠公(18,前619-602)→09成公(德公)(18,601-584) →弟10桓公姑容(17,前583-567)→11孝公匄(17,前566-550)→弟12文公益姑(14,前549-536)→弟13平公郁(18,前535-518)→14悼公成(12,前517-506)→15隐公乞(1,前505)→弟16釐公(僖公)遂(,19,前504-485/前505—487)→17湣公维(愍公) (16,前484-469/前486—471)→弟18哀公阏路(湣公弟,10,前468-459/前470—461)→侄19出公敕(12,前458-447/前460—449)→20简公春(1,前446-445)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系列)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系列)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系列) 千金一笑 近来将多年的旧书又翻了出来,其中明人冯梦龙先生的《东周列国志》再一次引起了我的注意,自己本来就是很喜欢看些历代轶事的人,于是便捧起了这本《东周列国志》再次研读起来。还别说,这一看还真让我重温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小故事,闲暇之余书录于此,与君共勉。 所谓东周列国志,其书名已开宗明义,就是讲的东周时期的系列故事,当然就得从东周开始时说起了。任何一个朝代的更迭都不会毫无缘由,大都因前朝君王有失民之事,失民心者当然会失国,周朝也不例外。 西周自武王立国至平王迁都洛邑算是划上了句号,自此历史进入了最动荡的东周时期。虽然史学家以历王迁都做为东周的开始,但实际上西周的灭亡还是缘于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烽火戏诸侯。 话说西周传至历王时便已不得民心,历王被杀。虽然宣王有短暂中兴之意,但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逆转的,宣王死后,周朝又迎来一位昏君——幽王。幽王虽即王位,但却不理朝

政,他最大的爱好便是网罗天下的美女于后宫以供享乐。皇天不负有心人,幽王四年(公元前777年),幽王终于得到了令他可以付诸一切的女人——褒姒。这褒姒何许人也,能令幽王如此心动呢? 传说夏桀时期,一天早朝时突然飞来了两条巨龙盘于殿内,边流口水边说:“吾乃褒地二君也!”桀王非常害怕,便想杀了两条龙。但使人一算,杀之不吉利,便想赶走了之,再算仍是不吉利。于是一大臣出班奏报:据说龙之精华均在口水之中,不如收集起来加以收藏。又算一卦这回大吉。于是桀王命人取金盘收集龙之口水,放入金匣之中藏入金库。于是两条巨龙升空而去。斗转星移,转眼间来到周幽王的皇爷爷历王时代。一天历王忽见金库内一金匣光芒四射,忙命库官验看。库官取匣细看,其上记载详细,便向历王俱奏。历王好奇,命打开金匣。库官将金盘呈于历王时,历王却失手将金盘打碎,龙水立时化为一鼋跑了。此时洽有一十三岁的宫女路过,踩到鼋之足迹,顿觉腹中异动,便有了身孕。历王因宫女无夫而孕非常生气,将此宫女打入冷宫。时间转瞬又过了四十年,宣王时此怀孕四十年之宫女突然产下一女婴,王后认为怀胎四十年才产,必为妖人,于是命将其扔于河中。但女婴却三天不沉,后被一带罪之逃犯所救,逃至褒地抚养。十几年后,此女竟出落得如仙人一般。 幽王初期,因一褒姓大臣犯颜直谏而获罪于幽王,被囚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数不胜数,今天就让为你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确实有几百个小国,但具体多少,估计永远是一个谜。非常遗憾的是,那些国家本来都有各自的历史记载,但是,只有鲁国的记载保存下来了,也就是“春秋”。如此的结果,估计是鲁国历史是孔子写的,至少他参与写了,而中国的历史基本是儒教写的,所以,孔子这个儒教祖师爷的东西才能保存,并且被扩张,而非儒教的墨家以及其他历史则被忽视,直到彻底消失。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

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与此相关的有汉语著名成语即“烽火戏诸侯、挟天子令诸侯就出自这个时代”。 公元前9世纪,由于周厉王残酷统治发生“国人暴动”,诸侯各国原来一直服从周王,暴动以后代表中央政权的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很弱,实际控制区只剩下几百里。进入春秋时期后,基本为混战时期,北方有燕、山戎;东边有齐;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吴、越;中部从西至东依次为晋、卫、鲁,另外还有郑、陈、蔡、宋。诸侯列国实力不均,强国齐、晋、秦、楚、吴、越,春秋五霸在这一时期出现。客观上促进了诸侯各国分裂和统一。这一时期产生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哲学理论,如儒家学说、道家理论,学术气息极为浓厚,涌现了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以后,原来的晋国被赵、魏和韩“三家分晋”;吴被越所灭,越又被楚所灭;诸侯国只剩下了秦、楚、齐、燕、赵、魏、韩。 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於是由宋发起,於周简王七年(前579)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从此,战争大大减少。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馀次。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馀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

中西音乐史题目

中音史 1.我国音乐文化约有8000年可考历史,依据是什么?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 2.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的有哪些? 3.什么叫八音 4.我国西周宫廷音乐机构始于何时?如何进行? 5.什么是十二律、旋宫、三分损益法、隔八相生法? 6.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有何重大意义?有何音乐特点? 7.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音乐思想有哪些? 8.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著作是哪一部?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9.乐府的产生、任务及意义是什么? 10.什么是清商乐、吴歌和西曲? 11.《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思想是怎样的? 12.什么是歌舞戏?其代表性剧目有哪些? 13.什么是大曲和法曲?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14.唐代有哪些音乐机构?他们担负着什么样的职能? 15.唐代民间俗乐中,曲子和变文是怎么的两种音乐形式? 16.曲子在宋代的发展如何?流传至今的宋代歌曲集是哪一部,作者是谁? 17.为什么说宋元说唱音乐已由发展走向成熟? 18.宋杂剧与元杂剧有何区别?南戏与杂剧有什么区别? 19.宋元时期主要的乐器有哪些? 20.唐、宋、元各时期主要的音乐论著有哪些? 21.明清戏曲发展中代表性声腔和剧种有哪些? 22.明清时期说唱音乐的形式与流行情况如何? 23.明清时期有哪些珍贵和有价值的曲谱流传至今? 24.全国而系统地论述古琴表演艺术的美学理论《奚谷山琴况》是由谁撰写的? 25.中国古代主要有哪几种记谱法? 26.在近代京剧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几位重要的西曲艺术家?他们对当时的西曲发展产 生过什么影响? 27.在近代说唱音乐发展中,苏州弹词为什么能发展得那样迅速? 28.广东音乐史怎样产生发展的?在她的发展过程中有那几位民间艺术家做出了突出的贡 献? 29.新音乐一词的含义,所指,发展脉络,特点。 30.学堂乐歌的产生,其内容和创作方法。出现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代表性的音乐家 和乐歌作品。 31.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创建的时间地点,谁为她的创建做出的贡献? 32.在我国专业音乐建立之初,有那几位音乐家各自在什么领域做出了贡献?各有哪些作品 及著作? 33.二胡是怎样从一件普通的民间乐器走向舞台的?谁为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4.《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作者、作品,他的艺术风格是怎样的 35.20北伐战争、工农运动和革命根据地都产生了哪些著名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的创作 方式又是怎样的? 36.30年代有一位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对当时的专业音乐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他 是谁?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做出了哪些功绩?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的简介

秦国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齐国 夏商时期,淄博地区先后出现了夏商王朝的属国爽鸠、季、适伯陵、薄姑等古国。西周建立后,功臣姜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建齐国。淄博由此成为齐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经西周、春秋、战国,长达800余年。前221年灭于秦国。中间什么齐桓公呀管仲啊称霸啊什么的略,不废话。 晋国 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从晋昭侯元年(前745)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到晋缗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为晋侯,经过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国。新建的晋国充满活力,武公之子献公(前676-前651在位)大力扩张,曾伐灭耿、霍、魏、虞、虢等国,并战胜骊戎、赤狄等族。其后因争夺君位,晋国发生短期内乱,但到文公(前636-前628在位)即开创霸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大会诸侯,被周襄王正式赐命为霸主。以后象秦、齐这样的大国都无法与之对抗。能长期和晋较量的只有楚,但双方互有胜负,形成两强更迭把持中原霸权的局面。春秋初年,受封于曲沃的公子成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终于夺得君位。献公吸取这一历史教训,对同姓公族采取杀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异姓大臣为辅佐。灵公时,赵盾杀君更立他人,开晋大臣专权的先例。以后,各异姓大臣的势力愈来愈大。厉公(前580-前573在位)为加强公室、削弱强臣,曾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诛灭掌权的异姓大臣,但接着自己也被另两家大臣栾氏、中行氏所杀。悼公时(前572-前558在位)君权曾有所加强,但也未能扭转局势。昭公(前531-前526在位)以后,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知、韩、赵、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激烈。定公时(前511-前475在位)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哀公四年(前453),韩、赵、魏三家又共灭知氏,三分其地,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烈公十九年(前403),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静公二年(前376),韩、赵、魏三国废静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灭亡。 重要事件 前739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被分成两个行政区 前679年,曲沃武伯统一晋国,周厘王封曲沃武伯为晋国君主,并列为诸侯,曲沃武伯改名为晋武公 前661年,晋国占领了耿国、霍国和魏国附:1 前656年,骊姬之乱,世子被迫自杀,重耳逃走 前655年,晋国使用假途伐虢之计,占据虞国和虢国 前651年,晋献公逝世,骊姬之乱结束,晋惠公即位。

周朝诸侯国列表

周朝诸侯国列表 西周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为中国历史上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及各诸侯国的姓氏、位置、爵位、开始灭亡年限、灭国者和资料来源等简要情况的汇编。 春秋诸侯国分布图 目录[隐藏] 1西周、春秋时期诸侯国 1.1周王朝 1.2重要诸侯国 1.3周畿内诸侯国或者周朝世卿采邑 1.4位于山东省的诸侯国 1.5位于河南省的诸侯国 1.6位于山西省的诸侯国 1.7位于陕西省的诸侯国 1.8位于湖北省的诸侯国 1.9位于安徽省的诸侯国 1.10位于河北省的诸侯国 1.11位于四川省的诸侯国 1.12位于江苏省的诸侯国 1.13四裔(戎狄蛮夷)部族或国家 2战国时期诸侯国 2.1周 2.2主要诸侯国 2.3其他中原诸侯国 2.4四裔(戎狄蛮夷)部族或国家 3参考条目 4注释 5参考书籍 [编辑]西周、春秋时期诸侯国[编辑]周王朝 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出处西周姬名义上统治全国,控有首都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及周边的广大地区王(天子)前1046年-前771年犬戎《周本纪》 东周姬名义上统治全国,实际上只控制首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周围的狭小地区王(天子)前770年-前256年秦国《周本纪》 [编辑]重要诸侯国 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出处秦国嬴姓陕西省中部、甘肃省东部一带伯前770年-前207年九月西楚、汉朝《秦本纪》 《始皇本纪》 齐国姜姓吕氏山东省东部、河北省南部一带侯前11世纪-前379年田氏齐国《齐世家》 鲁国姬姓鲁氏山东省曲阜市侯前11世纪-前256年楚国《鲁世家》 《战国史》 郑国姬姓郑氏陕西省华县 后迁河南省新郑市伯前806年-前375年韩国《郑世家》

宴席发展概述

宴席发展概述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宴席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因素; 了解我国传统宴席的形式及著名宴席的名称; 熟悉我国传统宴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熟悉我国现代宴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征。 能力目标: 掌握宴席的基本特征及其作用; 掌握餐饮企业宴席业务的经营特点。 宴席的起源与演变 一、宴席的概念 宴席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社交目的,以一定规格的酒菜食品和礼仪来款待客人的聚餐方式,它是宴会与筵席的总称。 二、影响宴席形成的因素 (一)古代祭祀活动是传统宴席的萌芽 (二)古代礼制风俗促进宴席的形成 (三)节日节令的出现也是宴席的重要成因 (四)宫室起居是宴席形成的前提条件 (五)烹饪技术的发展是宴席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三、我国传统宴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点 1.殷朝时期 2.商周至春秋战国朝时期 3.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 4.宋朝时期 5.明朝时期 6.清朝时期 四、我国现代宴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饮食市场得到一定恢复,大城市与中小城镇的差别逐步缩小,尤其

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餐饮市场得到空前的发展,传统宴席在经历了中外饮食文化的碰撞与现代文明的洗礼之后,其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可以说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的宴席形式完全形成,并呈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一)宴席已成为大众化综合性的社交平台 (二)宴席已经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媒体 (三)节俭化、多样化、营养化成为宴席的主流 第二节我国历代宴席简况 一、我国传统宴席的宴饮形式 我国传统宴席著名的饮宴形式主要有游宴、船宴、军宴和曲宴四种 二、历代著名的宴席名称 烧尾宴、曲江宴、闻喜宴、鹿鸣宴、春秋大宴、饮福大宴、大宴、簇花宴、头鱼宴和花宴、定鼎宴、元日宴、冬至宴、大婚宴、凯旋宴、千秋宴、乡饮酒、…… 第三节宴席的特征与作用 一、宴席的基本特征 (一)聚餐式 (二)规格化 (三)社交性 二、宴席业务在餐饮经营中的作用 (一)促进交流,繁荣经济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与服务水平 (三)提高饭店声誉,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餐饮企业宴席业务的经营特点 (一)设计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二)组织实施的细致性 (三)礼仪的隆重性 (四)消费档次的差异性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古代音乐史(原始----春秋战国)

原始----春秋战国 1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乐器是(骨笛骨哨),距今已有8000年。 2 据文献记载,著名原始乐舞作品有《弹歌》《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朱襄氏之乐》。 3 《吴越春秋》中记载有一古来的民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它是描写先民们 的狩猎活动的。 4 河南舞阳县出土的骨笛其制作材料是(鹤骨),能演奏(七声音阶)。 5 目前我国考古中发掘最早的一件乐器是(骨笛),它迄今约有(8000年)的历史,它是 鹤骨制作的,其骨笛有(22.2)厘米,有(七个音阶)。 6 在《尚书·尧典》一书中载有(击石拊fǔ石)一词,说的是乐器(磐)。 7“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八阙说的是(八首民歌),是(葛天氏)时代的音乐作品8《吕氏春秋》中记载了(朱襄氏)时期的以为音乐家,他叫(士达),制作了一件乐器叫(五弦琴)。有人认为是(七弦琴)的前身。 9 据资料记载,最为古老的情歌是(大禹)时期的,其歌词是(侯人兮猗)。 10 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11 我国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一古墓出土了一件内壁绘有乐舞蹈图案的(陶盆),是 我国(新石器时期)后期的作品,陶盆中绘有一幅乐舞图,共有(15)人歌舞,每(5)人一组,共有(3)组。 12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160多件能吹奏的骨哨,它们全都是用鸟 禽的(肢骨)制作的。 13 传说中的远古乐舞《箫韶》,也叫《九歌》《九辨》。 14 《云门》是(黄帝)时期的乐舞,它被记载在《周礼》一书中。 15 尧时期的一位大音乐家叫(质),这一记载于《吕氏春秋》书中。 16 《大夏》这一乐舞所歌颂的领袖人物是(大禹)。其表现的内容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 英雄形象。 17 根据文献记载,(侈乐)最早出现在(夏代),夏代的一种大型乐舞叫(侈乐)。 18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出土的一枚铜钟是(夏代)的。 19 据史料记载,夏启大量使用侈乐,在他的宫中每天早晨为其歌舞的女乐多至(3万)人。 20 尧帝时期的的乐舞叫《咸池》。 21 成汤时期的乐舞叫《大濩》。 22 六代之乐是指(周)时代以前的六部大型乐舞。 23 六代之乐是指《云门》《咸池》《大韶》《大濩》《大武》《大夏》。 24 六代乐舞有(文舞)(武舞)两种乐舞形式。 25 六代之乐舞主要是用于(祭祀天地)和(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音调平淡) (缓慢肃穆)。 26 在商时期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并领导音乐与乐舞等艺术活动的代表人物是(巫)。 27 为商纣王创作靡靡之音的乐师叫(师延)。 28 六代乐舞在当时最受统治者重视,这种乐舞有(大司乐)亲自掌教。 29 商纣王使用音乐形式主要是(淫乐)。 30 在周代繁琐的礼仪中,乐队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王宫县)是指(四面)用的乐队; (大夫判县)是指(两面)用的乐队。 31 在周代繁琐的礼仪中,天子使用的乐队的排列是东西南北四面的,这种排列叫(宫县), 诸侯使用的乐队排列是东西北三面的,这种排列叫(轩县),卿、大夫使用的乐队是两面的,叫(判县),士使用的乐队排列是一面的,叫(特县)。 32 周天子用乐舞人数(64),诸侯用乐舞人数是(36),卿大夫用乐舞人数是(16),士用

春秋战国各主要诸侯国历代国君

春秋战国周及各主要诸侯国年表 周历代天子年表 西周 周武王发前1046年—前1043年 4 周成王诵前1042年—前1021年 22 周康王钊前1020年—前996年 25 周昭王瑕前995年—前977年 19 周穆王满前976年—前922年 55 周共王繄扈前922年—前900年 23 周懿王囏前899年—前892年 8 周孝王辟方前891年—前886年 6 周夷王燮前885年—前878年 8 周厉王胡前877年—前841年 37 (共伯和) 和前841年—前828年 14 周宣王静前827年—前782年 46 周幽王宫涅前781年—前771年 11 春秋时期(14位): 周平王姬宜臼前770年至前720年 周携王姬余臣前770年至前750年 周桓王姬林前719年至前697年 周庄王姬佗前696年至前682年 周釐王姬胡齐前681年至前677年 周惠王姬阆前676年至前652年 周前废王(王子颓)姬颓前675年至前673年 周襄王姬郑前651年至前619年 周中废王(王子带)姬带前635年? 周顷王姬壬臣前618年至前613年 周匡王姬班前612年至前607年 周定王姬瑜前606年至前586年 周简王姬夷前585年至572年 周灵王姬泄心前571年至前545年 周景王姬贵前544年至前521年 周悼王姬猛前520年 周敬王姬丐前520年至前477年 周后废王(王子朝)姬朝前520年至前516年 战国时期(12位): 周元王姬仁前476年至前469年 周贞定王姬介前468年至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前441年 周考王姬嵬前441年至前426年 周威烈王姬午前425年至前402年 周安王姬骄前401年至前376年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出处 秦国嬴陕西省中部、甘肃省东部一带伯约前900年- 前206年西楚、汉朝《秦本纪》 《始皇本纪》 齐国姜山东省东部、河北省南部一带侯前11世纪- 前379年田氏齐国《齐世家》 鲁国姬山东省曲阜市侯前11世纪- 前256年楚国《鲁世家》 《战国史》 郑国姬陕西省华县 后迁河南省新郑市伯前806年- 前375年韩国《郑世家》 宋国子河南省商丘市、通许县一带公前11世纪- 前286年田氏齐国《宋世家》

卫国姬河南省淇县、濮阳市一带侯前11世纪- 前209年秦国《卫世家》 陈国妫(音:归)河南省淮阳县侯前11世纪- 前478年楚国《陈杞世家》 《左传.哀十七年》 蔡国姬河南省新蔡县侯前11世纪- 前447年楚国《管蔡世家》 吴国姬江苏省、安徽省东部一带子、王前11世纪- 前473年越国《吴世家》 越国姒浙江省一带子、王前20世纪- 前306年- 前222年- 前110年楚国《勾践世家》 《战国史》 初亡于楚国,后降秦,建闽中郡,秦亡后受汉封为闽越、东瓯二国。 唐国 后改称晋国姬山西省、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东部、河北省西部一带侯前11世纪- 前349年韩国、赵国、魏国三

家分晋《晋世家》 《战国史》 楚国芈湖北省、河南省南部、后扩张至安徽、江西、湖南、江苏子(自称为王)建于商代前11世纪受封- 前223年秦国《楚世家》 《战国史》 [编辑] 周畿内诸侯国或者周朝世卿采邑 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 酆国姬陕西省户县东侯前11世纪- 成王十九年周朝 温国己河南省温县西南子?- 前650年狄国 刘国姬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西南前712年- 前455年周朝 荣国姬河南省巩义市一带公 甘国姬河南省原阳县公周襄王时立 樊国姬仲

春秋战国法律制度

第五讲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西周中后期起,维系着周王朝统治的宗法等级制度出现了全面危机。随之而来的是,从经济制度到政治制度,从井田制到分封制,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风雨飘摇中,伴随着旧制度的解体,新时代即将到来。这是一个“王纲解钮”的时代,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豪士辈出的时代,这更是一个学术开放自由、知识分子指点江山的黄金时代。 第一节奴隶制法制的瓦解和各诸侯国的改革 1 .奴隶制法律制度解体 标志: (1).王权的下移; (2).礼的僭越; (3).井田制的瓦解(4).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2.诸侯国改革经济制度和军事制度。 (一)齐国。“相地而衰征”,“作内政而寄军令”。 (二)晋困。“作爰田”、“作州兵”。 (三)鲁国。“初税亩”、“作丘甲”。 (四)楚国。“书土田”、“量入修赋”。 (五)郑国。“作封洫”、“作丘赋”。 第二节成文法的公布及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家思想的影响下,在法律制度上出现了很多具有历史标志意义的事件,这其中就包括春秋时各国相继公布成文法,战国时各国又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变法改革,为新制度、新秩序的创建进行着努力。 一、春秋时期各国立法以及成文法的公布 春秋中期开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生的诸多变化,一些诸侯国开始进行立法活动,相继制定了成文法。 其中较早制定成文法的国家是楚国。公元前689~前677年,楚文王在位时,效法周文王时的“有亡荒阅”之法,“作仆区之法”,用以惩治隐匿逃亡者和窝藏盗窃物品的行为。公元前613~前59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位期间,又制定了“茆门之法”,规定了关于宫廷警卫方面的内容。 晋国也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在位时,制定了“被庐之法”。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命执政赵宣子(赵盾)制定“常法”,是一步包含了刑事、民事和官制法律内容的综合性法规。公元前554~前547年,晋平公时执政范宣子在“常法”的基础上修订了新的刑书。 这一时期,虽然诸多国家先后制定了成文法,但是很可能并没有布之于众。“刑不可知,威不可测”、“临事制刑,不豫设法”的秘密法传统还没有真正打破。到了春秋后期,社会变革愈加激烈,新兴统治者迫切希望摧毁旧宗主贵族的法律特权,摆脱宗法等级制度的束缚,于是在反复的论争中郑、晋等国公布了成文法。 公元前536年,郑简公时期,在执政子产主持下,郑国“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公元前513年,晋国也在执政赵鞅、荀寅等人主持下,“铸刑鼎,着范宣子所为刑书”。公元前501年,郑献公时期,大夫邓析私制一部“刑书”,因其书于竹简之上,故称“竹刑”。执政驷歂以邓析“私造刑法”有违国家法制为由将其杀死,但认为“其法可取”,将“竹刑”公布并予适用。在郑、晋相继公布成文法之后,其它诸侯国也陆续效仿,这就推动了法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不过制定公布成文法却并非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新旧势力的激烈争论。郑国子产“铸刑书”,遭到了晋国大夫叔向的强烈抨击。他从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出发,致信子产,指出,按照传统体制法律是不能予以公布的,因为“惧民有争心”,了解法律内容之后,百姓一旦“不忌于上”,起了争名争利之心,统治就困难了。现在郑国将刑书铸在鼎上,“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叔向认为

先秦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a12109217.html, 先秦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 作者:郭燕 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06期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动荡,各大学派的思想家纷纷从各自所代表的的阶级利 益出发,提出不同的政治观点,学术理论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音乐作为政治文化艺术形态的一部分,也成为了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简单辩证地介绍了先秦时期孔子的音乐思想以及《乐记》和荀子《乐论》中的音乐思想,使我们对先秦儒家音乐思想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孔子;荀子;《乐记》;《乐论》 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乐”与我们当今的音乐文化具有不同的意义,二者是不可简单等同的,特别是在先秦时期,“乐”是作为一种制度性的政治文化艺术形态而存在的。我国的古典音乐美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先秦儒家思想作为我国音乐思想的主体,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不仅深深影响着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且仍潜移默化地在当今音乐文化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儒家音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随着西周的灭亡、奴隶制的瓦解,“礼崩乐坏”,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各个学派的思想家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持有不同的政治观点,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各大流派互相争论,各种理论互相影响,形成了学术思想极为活跃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乐”作为一种制度性的政治文化艺术形态,也成为了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在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在“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中也相应地出现了儒家音乐思想并不断取得发展。 二、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儒家音乐思想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其与“乐”相关的思想及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礼记》、以及先秦的一些其它文献中。他的音乐思想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体系,但却是后世儒家音乐思想产生建立的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音乐一直都与政治挂钩,成为了政治的附属品,服务于政治。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始终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儒家音乐思想起源于孔子的礼乐思想,而他的礼乐思想,又是为其政治观点服务的,所以儒家的音乐思想从一开始就突出了音乐在日常生活、情感、道德伦理,特别是政治观念中的作用与功能。 在音乐方面,孔子有着相当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深刻的实践。他能够唱歌、弹琴、击磬、鼓瑟、吹笙,熟悉且了解乐曲结构,并能对其规律进行概括。此外,我国历史历史上第一部歌辞

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

《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 本卷提要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政治变革和“导民成俗”的人文育成,社会生活习俗相应发生着深层次的推陈出新,呈现出一幅异彩纷呈的历史场景。本书旨在把握文献及地下出土文字资料、田野考古发现,再构这一历史流程中的社会生活习俗运作系列,透视其多棱凸现的经穿纬插网络,归纳其嬗变之迹,获取其史识上的立体感、形象性和生动面,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生活形态的实貌。 一、春秋战国习俗概述 (一)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一称“东周”,始于周平王元年,即公元前770 年,又分为春秋和战国前后两时期。春秋时期得名于经传孔子编修鲁史《春秋》一书,是书记述史事,起自公元前722 年,止于公元前479 年,恰与一个客观历史发展时期约略相当。战国一名,乃取之公元前221 年秦统一中国前时人语言中的所谓齐、楚、韩、魏、赵、燕、秦之“战国”七雄,史学界一般是把晋国的韩、魏、赵三家灭智伯而瓜分其地的公元前453 那年,作为战国时期之始。年代起始如下: 春秋公元前770—前年454 东周时代战国公元前453—前年221 平王之前历代周王所统治中国的二百几十年中,立都主要在今陕西省长安县的宗周,史称西周王朝。当时的王权体制相当强大,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①之说。周天子在直接治理的王畿区远近广大区域,建立分封殖民统治网络,封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同姓或异姓诸侯国,又有一批在不同程度上服属于周王朝的部族方国。不过,到西周王朝晚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王权体制式微。幽王时,内忧外患增剧,西方少数民族犬戎,在申、缯等小国支持下,联合入侵宗周,杀幽王于驪山下,导致西周灭亡。其后,周太子宜臼幸得诸侯国相助,继立为周平王,东都成周洛邑,也即东周时代的由来。 平王东迁,王权名存实亡,进入诸侯力政、霸权迭兴的东周前半段春秋时期。史称“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①。从此周王再无控制诸侯的力量,实际左右全国政局的,有所谓春秋五霸,具体确指,说法不一,最主要的当推鲁、齐、晋、秦、楚、宋、郑、吴、越等诸侯国,五霸即指其间代兴的一些国君②。这一时期,与周室衰微一样,不少诸侯国的公室也在走下坡路,政权下移少数强大的卿大夫甚或卿大夫家臣即“陪臣”手里。用孔子的话说,平王东迁以前,基本上属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时代,以后则进入“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以至于“陪臣执国命”时期③。 战国时期,全国的分裂割据政局继续发展,列国间兼併吞灭,逐渐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均势并立局面。《战国策》叙录称当时“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五个千乘之国,别指鲁、卫、郑、宋、中山等五国,亦不过苟存于一时,终相继为强国吞并。这些国家,“谿异谷别,水绝山隔,各自治其境内,守其分地,握其权柄,擅其政令,下无方伯,上无天子,力征争权,胜者为右,恃连与国,约重致,剖信符,结远援,以守其国家,持其社稷”①。后来七个万乘之国中的东方六雄,最终也灭于西北雄国秦。随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建立,长达五百余年乱世的春秋战国时期,遂告结束。 ①《诗小雅北山》。①《史记周本纪》。②参见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 年版,第5 页。③《论语季氏》。①《淮南子要略》。 春秋战国乱世,有“礼崩乐坏”的政治变革和“礼从宜,使从俗”②的人文育成,社会的大动荡带来的社会构成反复组合,使社会生活习俗相应发生着深层次的推陈出新。如浙江绍兴出土春秋晚期《徐尹鼎》铭云:“敬盟祀,纠建涂俗,以知恤辱”,可能是淮水流域徐人一支南迁附越后,申述要以故俗自承自律自新,说明战乱的人口流动,越地习俗引入了外来调节机制,可见当时形成的观念形态和处理方式上的随机应变“因民成俗”与社会的广纳开

1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 ●雅乐的来源 所谓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表演的乐舞和演奏的音乐,其名称的由来当取其歌辞“典雅纯正”之意。它用于郊社、宗庙、宫廷礼乐、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这就是周代在我国历史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原因在于周人汲取了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认为“殷鉴不远”。商民族的音乐属于巫文化体系,是一种“恒舞于宫,酣歌于室”带有狂热的宗教意识、漫无节制的音乐。周人认为,商人之所以灭亡和商朝统治者“嗜酒”“好色”“淫乐”有关,所以把商朝音乐称为“亡国之音”。周朝建立后,他们提倡一种有节制、适度的音乐,这就是“雅乐”。 ●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指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有合的统治目的。 周朝礼乐制度就是以礼仪和音乐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音乐的等级化则体现在“佾”和“月悬”制度两个方面。 “佾”值乐舞行列,一般指8人为一列“天子用八(8x8=64)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乐悬”为悬挂钟磬多寡的规格。天子四面,诸侯三面,大夫两面,士一面。“乐县”制度由森严的宗法制度所决定。周公的“制礼作乐” 这种制度为西周近300年的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在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的大动乱和大变革,彻底打败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音乐的等级制度也失去了约束力。实际上是以季恒公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的意识形态观念冲破了奴隶主贵族礼乐等级制度的束缚,也就是经济基础的破坏导致了上层建筑的瓦解,当时叫作“乐坏礼崩”实质上从西周初年周公的“制礼作乐”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其实是我国奴隶社会从鼎盛时期的高度繁荣之后逐渐趋于衰弱,最后崩溃瓦解、为封建制度所取代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在礼乐方面反映。

春秋战国主要诸侯国世系表

春秋战国主要诸侯国世系表 春秋(约公元前770-前476) 鲁 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 孝公/姬称 28 公元前796 乙巳年 惠公/姬弗涅 46 公元前768 癸酉年 隐公/姬息姑 11 公元前722 己未年 桓公/姬允 18 公元前711 庚午年 庄公/姬同 32 公元前693 戊子年 泯公/姬启 02 公元前661 庚申年 釐公/姬申 33 公元前659 壬戌年 文公/姬兴 18 公元前626 乙未年 宣公/姬馁 18 公元前608 癸丑年 成公/姬黑肱 18 公元前590 辛未年 襄公/姬午 31 公元前572 己丑年 昭公/姬稠 32 公元前541 庚申年 定公/姬宋 15 公元前509 壬辰年 哀公/姬将 19 公元前494 丁未年 齐 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 庄公/姜赎 64 公元前794 丁未年 僖公/姜禄父 33 公元前730 辛亥年 襄公/姜诸儿 12 公元前697 甲申年 桓公/姜小白 43 公元前685 丙申年 孝公/姜昭 10 公元前642 己卯年 昭公/姜潘 20 公元前632 己丑年懿公/姜商人 04 公元前612 己酉年 惠公/姜元 10 公元前608 癸丑年 顷公/姜无野 17 公元前598 癸亥年 灵公/姜环 28 公元前581 庚辰年 庄公/姜光 06 公元前553 戊申年 景公/姜杵臼 58 公元前547 甲寅年 晏儒子/姜茶 01 公元前489 壬子年 悼公/姜阳生 04 公元前488 癸丑年 简公/姜任 04 公元前484 丁巳年 平公/姜骜 05 公元前480 辛酉年 晋 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 文侯/姬仇 35 公元前780 辛酉年 昭侯/姬伯 06 公元前745 丙申年 孝侯/姬平 16 公元前739 壬寅年

中华帝王诸侯世系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年表

中华帝王诸侯世系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年表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年表——诸小国世系 纪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纪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纪文侯.(姜静)>1046-1026 纪景侯996-1026 纪昭侯975-996 纪穆侯964-975 纪烈侯948-964 纪历侯942-948 纪灵侯930-942 纪怀侯903-930 纪愍侯899-903 纪悼侯897-899 纪成侯891-897 纪康侯889-891 纪殇侯880-889 纪炀侯880-865公元前 纪献侯前862年至前865年 纪泯侯前859年至前862年 纪厘侯前859年至前848年

纪襄侯前837年至前828年 纪定侯前827年至前822年 纪闵侯前821年至前800年 纪共侯前799年至前791年 纪懿侯前790年至前764年 纪孝侯前763年至前758年 纪夷侯前757年至前741年 纪厉侯前740年至前708年 纪武侯708-696公元前707年齐国和郑国想灭纪国特地来访问纪国,公元前706年他想和鲁国结盟,鲁国不同意,于是他把女儿嫁给周天子周恒王.然而齐国等仍敌对我国,与是他取得鲁国郑国的信任结盟击败了齐宋燕卫四国联盟 纪哀侯(姜叔姬)696-690前695齐国入侵,693齐二次入侵并占据三城移走人民,691秋季,齐吞并纪国 纪威侯,(姜季.上任之弟)690-673在纪国灭后作为一城之主并作为齐国的附庸国而又存在了167年 纪宣侯前674年至前672年 纪幽侯前671年至前626年冬季十月

纪庄侯前613年至前591年秋季 纪平侯前590年至前560年 纪桓侯前559年至前545年九月或以后 纪荘侯前544年至前541年冬季 纪僖侯前540年至前529年五月 纪隐侯前528年至前523年九月 公元前693年,齐国军队驱走纪国的郱鄑郚三邑居民,占有三邑土地。公元前691年,纪国分裂。纪侯之弟纪季以纪国的酅地投降齐国,做齐国的附庸。同年鲁庄公试图和郑君子婴商量保全纪国,郑君以国内部不安定为由拒绝。公元前690年,齐国军队攻破纪国都城。纪侯将剩下的国土交给纪季,出国逃亡一去不返。纪国灭亡。 薛(?-前481) 薛侯 薛伯 献公(任榖) (68) 癸未前578 襄公(~定) (3) 庚寅前511 薛比君(1) 癸卯前498 惠公(~夷) (4) 甲辰前497 薛国

中国朝代皇帝表

中国朝代皇帝表 春秋战国春秋,公元前77O--475,战国,公元前475--22l年。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秦朝(统一后)公元前22l--2Ol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1],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2]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3]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东周王室在关中的领地。 秦朝历代皇帝列表(简介、画像) 秦惠文王嬴驷 秦武王嬴荡 秦昭襄王嬴则 秦孝文王嬴柱 秦庄襄王嬴子楚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嬴胡亥 秦三世嬴子婴 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汉朝前202—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亦有以西汉与东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汉代被称为“炎汉”。又因皇帝姓刘而称“刘汉”。[1-2] 公元前206年刘邦封为汉中王。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西汉王朝在消灭异姓王和诸吕之乱后政局趋于稳定。“文景之治”后,汉武帝时期达到极盛,史称“汉武盛世”,昭宣时期再次复兴,史称“昭宣中兴”。公元8年,王莽篡夺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结束。不久之后发生了绿林和赤眉大规模农民起义,公元23年新朝灭亡。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3]开创了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后期发生了戚宦之争,朝政黑暗,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东汉政府名存实亡,各地军阀割据称雄。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汉朝皇帝皇后历代列表 西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又称前汉,与东汉(后汉)合称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有14个皇帝,历经211年。 秦朝灭亡后,经过楚汉之争,刘邦获胜。[1]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定都长安。西汉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又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手工业及商业领域均取得明显进步,史称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景象。 西汉皇帝表 汉高祖刘邦 汉惠帝刘盈 汉前少帝刘恭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 1年) 第一节;概述。 这时期我国社会制度有很大变化,它经历了奴隶制社会从鼎盛到衰落,并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在文化上也经历了以礼为中心的文化由发展到衰微。春秋末期在“礼崩乐坏”的局面中,“无物而不在礼”的一元文化,被生动、活泼的多元文化所代替,出现了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①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 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 盛大的西周终于衰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现代史学称春秋、战国。由于周天子一统天下局面的崩溃,诸侯称霸,礼乐制受到冲击,终于在春秋末期形成“礼崩乐坏‘,音乐逐渐突破礼的束缚而发展。娱乐性比较强的、不受礼束缚的新乐,逐渐代替使人听了昏昏欲睡的“古乐”,而在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古乐”(亦称“雅乐”)的衰微,“新乐”(亦称“俗乐”)的兴起,成为春秋末期至战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特征。这时期无论声乐、器乐、音乐科学、音乐美学都有很大发展,为我国古代音乐多元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西周到战国末800多年间,音乐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成就可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如“大师”“小师”、“瞽矇”、“磬师”、“钟师”、“笙师”等。 二、歌唱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周代有专门的“采风”制度,采集民间歌谣以察民情。从流传下来第一部歌词集《诗经》和战国的《楚辞》可以看出其概貌。这时期出现许多民间歌手,并有传授歌唱艺术的人和歌唱理论。 三、器乐在这时期获得较大发展。 (一)乐器已有约70种,有系统化的乐器分类法,称作“八音”。 (二)器乐合奏相当发展。最重要的形式有以编钟、鼓为主体的“钟鼓之乐”。“钟鼓之乐”到战国时期发展到较大规模的合奏。1978年住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共65枚)、编磬、笙、篪、箫(排箫)、琴、瑟、鼓等乐器共124件,估计大多数乐器可用来构成一个音响宏亮、音色多彩的大型乐队。 (三)这时期一些乐器如琴、瑟、笙、篪、箫等发展成可以独奏的乐器。其中尤以琴的艺术水平最高,出现动人的琴曲。如表现“高山”、“流水”志趣的琴曲。 四、这时期已形成调、调式、转调、固定音高、节奏、速度等古代乐理观念。流行三种音阶和多种调式。以十二个半音构成的十二律,不但形成并在实践中应用。乐律学已有一定成就,在音乐实践中已运用三分损益律,并出现计算乐律的三分损益法。声学发展到较高水平,可以铸出在一个钟体内演奏大三度或小三度的钟,并利用不同高度的大小三度构成半音。五、西周时期形成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规定十分严格。,春秋时期学术下移,私人办学中也有音乐科目,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办学中曾亲自教授音乐。此外,西周“春官”的一些乐师也有“掌教”乐技任务。 六、春秋末至战国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诸子百家大都重视音乐问题。儒、墨两家显学在音乐观上针锋相对。代表儒家学派的音乐哲学、美学著作《乐记》成文于战国。 第二节;四周的礼乐和音乐教育: 礼乐制是在西周时由周公初步制定,后人又不断增补才形成一种十分严格而又烦琐的制度。礼乐制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再依照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施行的礼乐。如规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