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图形与几何第一节的内容。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系统整理与复习。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凸显核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巩固和深入理解小学阶级所学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进一步沟通几何形体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间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时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节复习课,主要是复习平面图形的特点和关系。

本节课的目标:

1、使学生通过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有关图形之间的联系,体会线与面、面与体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网络,体会分类思想和集合思想在认识图形中的应用。

2、使学生通过复习所学图形的特征,比较、沟通有关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巩固所学的识图、画图等技能。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复习平面图形的特点和关系。

难点:平面图形的关系和画图的技能。

教具:课件、直尺、一副三角板、量角器、圆规,小黑板。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课题的揭示,要让学生对整个平面图形领域有初步的认识,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将学过的图形分类、整理,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掌握分类方法,形成知识网络,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中,学生围绕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有关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分类、比较、辨析,认识,沟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巩固所学图形的知识,建立知识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什么是图形,它是怎样组成的?课件播放图形的前世今生。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节复习课,再与学生的谈话中注重课题的揭示,让学生知道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形成的,让学生感知几何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认知结构。]

(二)、问题设计。

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你能对学过的图形进行分类吗?

[设计意图:简单的两句话,概括了小学阶段所学的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让学生将学过的图形分类、整理,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掌握分类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明确本节课的复习重点。

(三)、合作探究。

小组交流(一)

请同学们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线】的知识。

1、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小组交流(二)

请你任意画出一个角,并在小组内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角】的知识。

(1)说说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

(2)比较下面∠1和∠2的大小,并说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3)说说角可以怎样分类?

小组交流(三)

请你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在小组内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1、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2、你知道哪些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

3、三角形可以怎样分类?

小组交流(四)

请你任意画出一个四边形,并在小组内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

1、什么是四边形?你知道哪些关于四边形的知识?

2、我们学过哪些特殊的四边形?各有什么特征?

3、这些特殊的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图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小组交流(五)

请你任意画出一个圆形,并在小组内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圆】的知识。

(1)你知道哪些与圆形有关的知识?

(2)圆形与三角形、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从小组交流(一)到小组交流(五),都是围绕书本上的几个思考题,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整理,课中小组交流讨论有关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比较、沟通,巩固所学图形的知识,建立知识结构。

(三)、展示提升。

1、判断题。

2、操作题。

[设计意图:对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系统归类和整理后,再加上几道判断题和操作题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知识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对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再次感受图形的乐趣。从一条直线(射线、线段可看作直线的一部分),到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和角),再到三角

形、四边形与圆,其中每一种图形都藏着无尽的知识,希望以后同学们要用善于思考的大脑去发现和挖掘它。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回味本节课所学知识,感知图形的经历过程和其中的无尽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有趣的测量说课设计与反思

有趣的测量说课设计与反思 有趣的测量说课设计与反思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54—55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研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水上升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从隐性方面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

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 石块、量杯、水槽、黄豆、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请大家注意看。(课件演示:《乌鸦喝水》) 问:你看到了什么?水为什么会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和源泉,问题是数学实践活动的核心。在此环节中,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水为什么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这样用数学自身的思考力度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观察石块的形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教案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的特征,沟通它们之间的关系; 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沟通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特征,沟通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立体图形的表 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沟通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根据相关信息设计方案。 能力目标: 能利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知识整理,渗透转化思想,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 复习重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复习难点:公式的具体应用。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图形我们学过了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把图形的一些知识做一个复习与整理。 教师板书课题:图形的复习与整理 二、回顾与交流 (一)提出问题引发分类 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图形呀?你能对学过的这些图形分分类吗?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类的? (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完善并板书出图形的分类,剥离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二)复习平面图形的特点及关系 提问:我们先复习平面图形。那对于这些平面图形你又有哪些了解呀?那这样吧,你可以结合这几个问题,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伙伴商量商量,建议大家做好相应的记录。如果有困难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 课件出示: (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 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2)我们学过哪些角?在放大镜下看角,它的大小会变化吗? (3)关于三角形,你知道些什么? (4)关于平行四边形,你知道些什么? (5)圆与上面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圆有哪些特点? 反馈: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想法?(展示学生整理的作品) 提问1: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中有“平行”和“垂直”的现象吗?(教师适时在学生作品上板书,形成网络) 提问2:关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你还有什么补充吗? 重点监控:三角形按角分类、三边关系及内角和 平行四边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圆是曲线图形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整理的作品,教师适时完善板书,形成网络。重点是四边形的梳理。)

六年级数学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一复习练习题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一) 一、填空。 1、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 ),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 )。 2、1平角=( )直角, 1周角=( )平角 3、工人叔叔把电线杆上的线架和自行车架子做成三角形,这是应用了三角三具有( )的特征,而推拉或防盗门则是由许多小平边四边形组成的,这是应用平行四边形( )的特性。 4、一个等边三角形,它的每个内角都是( )度,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都是( )度。 5、三角形三个角度数的比是2:4:3,最大的角是( )。 6、一个三角形底是3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面积是( )。 7、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长18厘米,高是底的12 ,它的面积是( )。 8、一个直径4厘米的半圆形,它的周长是( ),它的面积是( )。 9、课本的宽为X 厘米,长比宽多2厘米,课本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10、六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可能是( ),也可能是( ),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11、一个圆的半径扩大2倍,它的周长扩大( )倍,面积扩大( )倍。 12、在平面上画圆,圆心决定圆的( ),半径决定圆的( )。 13、画圆时,圆规两脚张开的距离是所画圆的( )。 14、圆有( )条对称轴,扇形有( )条对称轴。 15、有大小两个圆,它们的半径的差是2厘米,两个圆的周长差是( )。 16、圆可以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 )%,宽是圆的( )。 17、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60厘米,它的腰的长度和底的长度比是3∶2,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腰长( )厘米,底长( )厘米。 18、一个梯形的下底是18厘米。如果下底缩短8厘米,就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减少28平方厘米,原梯形的高是( )厘米。 19、右图中,A 点和B 点分别是长方形长和宽的 中点,空白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比是( ) 二、判断题。 1 23、一条直线也可看成一个平角。…………………………………( ) 4、钝角三角形有三条高。…………………………………………( ) 5、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每条边都可以作底。…………………( ) 6、一个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比周长大。…………( ) 7、在一个长方形内画一个面积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 8、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都是12.56厘米,圆的面积最小。( ) 9、通过放大10倍的放大镜看一个10°的角,这个角是100°…( ) 三、将两个长宽分别等于5.6与2.8的长方形拼成如下图形。 求这个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 教学难点:设计测量方案 教具准备:透明容器、不规形状的橡皮泥、石头、大豆、正方体、长方体。 四、学情分析: 五(1)班学生从组成上说,一部分属于原来中心小学

的学生,他们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而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各村学和教学班点,基础差、底子薄、生源杂,学习比较被动。对数学毫无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年龄小,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所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法分析: 我先用讲故事的形式,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不同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测量”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两个着眼点。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具有挑战性。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采取三步走的策略:①先选取橡皮泥测量,由于学生都玩过,很容易理解;②其次,拿出学生非常熟悉的土豆来测量,由于土豆煮熟后和橡皮泥一样可以捏变形,也很快能找出结果。③再出现石块让学生探索,发现简便易行的最佳方案。④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在练习、巩固的基础上,结束本节课。 六、教学过程设计:(7个环节) 1、复习旧知,首先复习长方体(正)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说出共用的计算公式。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测量》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测量》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 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 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 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 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 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 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 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 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 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 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 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能被当做测量工具呢,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待会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桌子、黑板,还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二、目标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说课稿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 教学难点:设计测量方案 教具准备:透明容器、不规形状的橡皮泥、石头、大豆、正方体、长方体。 四、学情分析: 五(1)班学生从组成上说,一部分属于原来中心小学的学生,他们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而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各村学和教学班点,基础差、底子薄、生源杂,学习比较被动。对数学毫无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年龄小,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所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法分析: 我先用讲故事的形式,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不同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测量”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两个着眼点。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具有挑战性。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采取三步走的策略:①先选取橡皮泥测量,由于学生都玩过,很容易理解;②其次,拿出学生非常熟悉的土豆来测量,由于土豆煮熟后和橡皮泥一样可以捏变形,也很快能找出结果。③再出现石块让学生探索,发现简便易行的最佳方案。④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在练习、巩固的基础上,结束本节课。 六、教学过程设计:(7个环节) 1、复习旧知,首先复习长方体(正)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说出共用的计算公式。 2、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谁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动物聪明吗?以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敢于和乌鸦比高低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时出示橡皮泥、土豆、石块等物体,从外形上得出规则和不规则体的概念,谁能说出它们的形状?这些物体、形状不像长方体(正)的形状那样规则,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称这样的物体为不规则物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板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 提示课题。 3、提问: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看谁能想出办法?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方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鼓劢,让学生大胆探索 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 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理解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个单元 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理解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理解平 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 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理解并辨认长方形、正 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水平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点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 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表 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点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 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理解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理解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理解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理解 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理解。)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 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二、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法 依据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法 2. 演示法 3. 讨论法 五、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 2、合作与交流 六、教学过程设计:(7个环节) 1、复习旧知,复习长方体(正)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说出共用的计算公式。 2、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再出示橡皮泥、土豆、石块等物体,从外形上得出规则和不规则体的概念,谁能说出它们的形状?这些物体、形状不像长方体(正)的形状那样规则,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称这样的物体为不规则物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板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提示课题。 3、提问: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看谁能想出办法?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方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鼓劢,让学生大胆探索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形状或不允许改变形状的时候,该怎么办?提示能不能由乌鸦喝水的故事得到启发?引入方案。 教师演示:将石块沉入水中。(学生仔细观察):①有何变化?②讨论:水面

小学数学总复习题六图形与几何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六年级数学总复习作业(六) (图形与几何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一、知识要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直线、射线、线段;(2)角的分类、性质;(3)三角形、四边形、圆;(4)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5)立体图形的认识、表面积、体积. 二、想一想、填一填. 1.线段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直线()端点. 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可以画()条线段,其中()线段最短. 3.角的大小与角的()有关,与角的()无关;三角形具有()性. 4.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拼成图形的面积是一个梯形的()倍. 5.从一个边长8cm的正方形硬纸板中剪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是()cm,周长是()cm,面积是()cm2. 6.一个直角三角形以直角边L为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到一个(), 直角边L是这个立体图形的(),另一条直角边是这个立体图 形的(). 7.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它的长是圆柱的(),宽是圆柱的(). 8.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如果圆柱的体积比圆锥多12cm3,圆柱的体积是(). 9.两个正方体的棱长比是2︰3,表面积比是(),体积比是(). 10.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4m,现在沿着花坛的外围铺一条宽1m的石子路,这条路的面积是(). 11.一根长3m的圆柱形木料,把它截成3个小圆柱后表面积增加了56.52dm2,这根圆柱形木料的体积是(). 12.右图是由()个小正方体摆成的.其中三个面涂上阴 影的小正方体有(),两个面涂上阴影的小正方体有()个. 如果每个小正方体的棱长为1cm,这个组合图形的表面积是()cm2,体积是()cm3.

班级姓名座号 三、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左边立体图形的形状图. 正面上面左面 四、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五、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单位:cm) 六、解决问题. 1. 2. 3. 4. 一张长方形铁皮,剪成两个圆及一 个长方形(下图),正好围成圆柱. 原来长方形铁皮的面积是多少? 砌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周长是 12.56m,高2m,要在四周和底面抹水 泥,如果每m2用水泥10kg,共需水 泥多少kg? 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周长是 25.26dm,高6dm.每立方米沙重1.8 吨,这堆沙大约有多少吨? 喝水问题.每天要喝水1500ml,王叔 叔的水杯形状如下,每次盛水大约是 杯子高度的 4 3 ,王叔叔每天大约要喝 多少杯水?

(精品)微课教案

微课知识点名称:解方程(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以及解方程的依据,掌握解 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能较熟练地运用等式性质正确地求出方程的解,学会代入法检验 方程的解。 3、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资源与环境:ppt课件,录屏工具。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列出方程x+3=9,借助天平的动态演示,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解方程的依据,掌握运用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2、进行小结。(1)建立3个概念:①方程的解。②解方程。③方程的检验。(2)归纳方法:①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性质。②验证方程解 的过程是代入法。(3)解方程的步骤。①先写“解字和冒号”。②运用等式性质逐步求解,要求等号对齐。③进行检验。 3、解方程3x=18。再次借助天平数形结合,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解 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4、进行总结和鼓励。 教学反思: 1、遵循新课标理念,落实新课标的4个基本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关注数形结合、函数等数学思想渗透,注重观察、比较、

操作、归纳概括等数学方法的学习指导 2、注重数形结合,动态演示,将枯燥的等式性质进行生动演绎,帮 助学生理解解方程的依据;注重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解方程的步骤,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微课知识点名称:《长方体的认识》 知识点来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认识面、棱、顶点,掌握其特征。 (2)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认识长方体,掌握其特征。 (3)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资源与环境:ppt课件,录屏工具。 教学过程: 一、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指明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有几个面,有几条棱。指明三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 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二、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认识长方体。 (1)长方体面的认识。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幼儿园大班数学游戏活动教案《有趣的测量》

幼儿园大班数学游戏活动教案《有趣的测量》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 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 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 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 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 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 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 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 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 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 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 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 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 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 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 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 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6、师:

幼儿园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活动设计及反思

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活动设计及 反思 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活动设计及反思 设计意图《纲要》提出的:“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感受事物的数 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测量是认识量的手段,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脚步,小碗等)作为量具(器)进行直接测量。即仅局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10以内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

的兴趣。 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测量?这个有趣的 问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有步骤去探索,去发现,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 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 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二、活动准备: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三、活动过程: 1.导入,引出主题 导入语:我们马上要搬新的幼儿园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现在请小朋友帮一个忙,测一下我们桌子长的边到底有多长。

可是我们没有尺,你们说怎么办呢? 2.学习正确自然测量的方法 过渡语:对,我们可以用好多材料来进行测量,在你们凳子底下有一支铅笔,现在就请你用这只铅笔先来测一测自己桌子的长边,记住自己测到的数字?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用铅笔侧到了几段?是怎么测量的?(个别幼儿边讲解边示范)(2)教师总结 师:我们测量时,使用的工具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了桌子的长度。老师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其它的测量工具,而且还准备了每人一张记录单,把每种工具侧到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3.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出示记录表

公开课《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第十册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水上升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那么从隐性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难点 活动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实验操作中精确度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并且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块橡皮泥,它的体积怎样求? 生1:可以捏成规则的物体,再测量它的长、宽、高,算出体积。 生2:也可以把它浸没在水里,用水的体积表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出示石块]它(石块)的体积也能用刚才捏长方体的方法求出来吗? 生:不能捏了,而且石块本身是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只能放入水中来解决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像石块、橡皮泥等这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板书课题) 石块的体积指的是什么呢?(生: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那所占空间有多大呢?估一估吧!(生猜)你有什么方法能准确测量一下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有哪些测量方法?(学生思考、交流。) 3、学生汇报。动脑思考是好习惯,认真倾听同样也是好习惯。在同学汇报时,请你思考,他们的方案对于你有什么提示?你还有什么要补充? 生1:水溢出的方法。(出示课件方案一操作图)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件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 教学难点:设计测量方案 教具准备:透明容器、不规形状的橡皮泥、石头、大豆、正方体、长方体。 四、学情分析:

五(1)班学生从组成上说,一部分属于原来中心小学的学生,他们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而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各村学和教学班点,基础差、底子薄、生源杂,学习比较被动。对数学毫无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年龄小,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所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法分析: 我先用讲故事的形式,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不同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测量”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两个着眼点。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具有挑战性。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采取三步走的策略:①先选取橡皮泥测量,由于学生都玩过,很容易理解;②其次,拿出学生非常熟悉的土豆来测量,由于土豆煮熟后和橡皮泥一样可以捏变形,也很快能找出结果。③再出现石块让学生探索,发现简便易行的最佳方案。④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在练习、巩固的基础上,结束本 节课。 六、教学过程设计:(7个环节)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在《认识图形》这么一门课程中,学生们应该要学会和掌握哪些东西呢?教师们来制作一份详细的教案设计吧!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用。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教材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头系。这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三、教学设想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引入新课时主要用到谈话法进行教学通过谈话的形式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联系起来,教学例题时则主要用到操作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面在体上",在操作实验过程中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通过"摸、看、描",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辨别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几个老朋友,他们是谁呢?请看:(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们的桌面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物体,请你拿出桌面上的物体,跟着老师这样摸摸你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感知面在体上) 生:平平的、滑滑的。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说一说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案

第6课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本第39页的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重点难点】 运用具体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 一个魔方,一块橡皮泥,土豆(若干),量杯(若干),圆筒盒(若干),量筒(若干),正方体的盒子(若干)。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老师:今天,我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 学生:想。 老师:当当当,出来了,你们认识它吗?怎样求出它的体积呢? 学生:它是魔方,求魔方的体积就相当于求正方体的体积,用棱长乘以棱长乘以棱长。 老师:老师是一位魔法师,现在给它变了变,你还会求的体积吗?

学生:体积不变。 学生:恢复成正方体。 老师:你们可真是聪明,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新课讲授】 (1)老师:现在还有一位朋友也迫不及待的想要来到我们的课堂,想和大家交个朋友。(老师出示一块橡皮泥) 提问: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吗? 学生: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用尺子量出它的长、宽、高,就可以算出它的体积。 老师:刚才我们求魔方的体积获橡皮泥的体积都是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成了规则的物体,从而求出物体的体积。这里呢,我们就是运用了转化的思想。你们想一想,我们以前还在哪里用到了转化的思想呢?学生:......... 老师:比如我们在学习图形的面积,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时?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老师:你们说的很好,其实我们在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页运用到了转化的思想,保证积不变,把这种运算转化成另外一种运算。我们在运用转化的思想的时候,必须保证一定量是不变的。比如体积不变,面积不变,积不变........ (2)出示一个土豆。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在本节课中,我有以下两点不足之处: 一、没有创新 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书本上提供了两个方案,我觉得这两个实验学生在科学课中都有做过,所以上课时省略了实验过程,而是直接让学生阐述过程,最后总结出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过于形式化。 二、没有深入研究 在教学本节课时,没有明确不规则的石块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从而得出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 反思二: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有趣的测量》是一个实践活动,本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之后进行的一节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发现,不规则的石块体积必须要转

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石块的体积,学生思考后,结合生活的实际可知: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学生充分理解这一方法后,我又问:你还有其它测量石块的体积的方法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将石块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把石块放在一个长方体容器里,往里面倒水,没过石块后,再把石块取出,下降的水的体积也可以是石块的体积。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 反思三: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已最大的亮点是以下两点: 一、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新课标也指出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并说明理由。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一定要耐心等待,一定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及交流思考成果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虽然在等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冷场的感觉,但短暂的冷场后,也许就会换来学生惊人的发现。在教学本节课时,测量方案的设计是不能在三两分钟内就完成了的,在学生得出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后,我就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 数学人教版6年级下册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使学生全面掌握小学阶段所学的各种图形的特点关系以及部分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比较、辨析、认识图形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比较清晰的知识网络。 技能目标:促进学生对空间图形与图形知识的理解,能借助形体的直观性在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养成良好学生习惯,提高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复习,形成比较清晰的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一、导入 同学们,小学阶段我们学过了哪些图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我们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在画的过程中想一想各种图形都有什么特点?我们学过这么多图形,如果把这些图形是否占空间的大小分这两大类,你觉得可以怎样分? 个人思考,然后分组讨论交流。 (一)直线、射线和线段 1、根据我们画的图形,想一想,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直线、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的;不同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平行,垂直,相交) (二)角 1、角的概念。 我们学过那些角?在放大镜下看角,它的大小会有变化么? 2、角的分类。 下面我们可以把角分成哪几类?每一类的名称是什么?它的度数在什么范围内?同学们自行思考,分组讨论,然后交流大家的分类是否全面。

锐角:小于90度;直角:等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平角:等于180度;周角:等于360度。(图见课件1) (三)三角形的特点 仍然采用先画再小组交流后汇报的学习方法。 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一特性?让学生举例说一说。 1、三角形的分类。 师:同学们刚才画了几种不同的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不同?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每类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我们学过什么特殊的三角形? 按角分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按边分可以分成: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四)四边形 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自己画一个四边形。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看学生画了几种四边形。 指名讨论每个图形的特点。如平行四边形:“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平行四边形的底指的是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指的是什么?”“怎样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然后一起总结。 四边形 (五)圆 “刚才我们复习的图形是由直线的围成的。我们还学过了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同学们能想出是什么图形吗?”(圆)“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我们在学习圆时,学了与圆有关的哪些概念?(圆心、半径和直径)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用什么字母表示,(圆心是O ,半径是r ,直径是d ) 同一个圆内的所有半径的长度怎样?直径呢?(长度相等)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小组讨论: 在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有多少条直径?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不是都是直径?为什么?(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两端都在圆上且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 正方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