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doc

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doc

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doc
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古朴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朵奇葩。而这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旅游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以及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造成旅游地价值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负载着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含了各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学者把它分为以下几类: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科技工艺文化;信仰、巫术文化;节日文化等[1]。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泉。

但是,并非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内在构成部分都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包括富于民族特色的服饰、饮食、建筑、交通工具、生产工具等;隐性文化,如各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显性与隐性的混合文化,如家庭婚姻、人生礼仪、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节庆节日、民间艺术等。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这其中能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的往往是那些显性文化和混合性文化,而隐性文化通常情况下难于被外来游客所感知、理解和接受,因而往往难以被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2]。但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3],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再生产”,也就是说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少数民族文化应是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下“本土文化的重构和表达”[4]。

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各少数民族凭借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事项,以其丰富的内容、浓烈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由于其满足了游客的“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及“追求审美和愉悦体验的本质规定”[5],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及现实的可行性。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以人为本,鼓励游客参与

以前的民族文化旅游,各旅游地只是通过舞台表演等形式单纯地展示其文化,游客只能像一般观光旅游那样简单地浏览。现在则要求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以便于游客自由活动和参与,让游客真正体验与目的地居民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亲身感受各少数民族文化的韵味,让游客吸收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再通过自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一、中国文化演艺产业有望成为继电影产业之后的下一个爆发性行业 从整体文化产业来看,根据美日等发达国家经验,在人均GDP 达到3000美元之后,文化产业消费需求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人均GDP迈过3万美元之后才有所放缓。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6100美元以上,目前正是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的过程。 文化行业的快速增长已经在电影产业得到了验证。与电影行业一样,演艺行业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演艺产业的规模大,产业集聚化程度高。 国外演艺市场一般都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剧场密集的分布创造出相互烘托、相互宣传、相互刺激的气氛,扩大了观众的整体数量。密集的剧场分布形成一个剧场群落,对于培养戏剧观众和戏剧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带动了旅游、饭店、购物、交通等周边行业的快速发展。 国外演艺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的纽约百老汇聚集了时代广场附近12个街区以内的39家剧院共计47962座,有100多个舞蹈团、近60个音乐团体常驻于百老汇剧院区

进行演出,年票房直接收入为12亿美元左右,间接经济效益在43亿美元左右,相比之下,整个北美的电影票房收入也只有100亿美元。 与电影相比,演艺市场呈现更加小众化、消费高端化的特点,但是中国的演艺产业也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1、民众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对户外娱乐消费升级的需求; 2、政府政策对文化演出市场和民营经济的支持; 3、演艺人才队伍的繁荣发展; 4、演艺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快速提升。 中国的演艺市场正在进入爆发性的发展阶段,目前是最佳的抢占市场战略发展阶段。 二、旅游行业是成长型的朝阳产业,“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的模式最有竞争优势 旅游产业是消费升级最核心的产业之一,是典型的成长型朝阳产业。2013年,尽管遭遇政务消费减少、禽流感疫情和国外游客减少的不利环境影响,我国的旅游行业依然实现高于GDP的增长水平。 在“三公”经费压缩的背景下,国内旅游仍然实现较好发展,说明大众消费是国内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出境旅游较快发展,境外消费大幅增长。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史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史 孔若水1006101207 中国旅游历史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并且从未间断过。这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旅游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化。 早在几千年前的神话传说中,就出现过好多类似于现代的旅游的事情,比如皇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尧舜禹都曾经云游四方。大禹为了治水,走遍了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故事虽然属于虚构的畴,但依然是远古时代人们现实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的客观反映。它们至少说明:旅游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旅游的第一个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道路交通比商周时期有了提高,商旅因此而兴盛,于此形成了中国早期的旅游思想。 此时期,交通比以前有所发展。陆路交通方面,当时已有“国中之道”和“野鄙之道”的区分。驿路四通八达,形成了陆路交通网。还有许多历尽艰难筑成的道路工程,如国修筑的褒斜道栈道,齐鲁建设的黄淮交通网络等。水陆交通方面,这时期不仅利用自然河道,还广为开凿人工运河。比如吴国开凿的邗沟,国开凿的鸿沟等等,大大便利了南北航运。此时的造船业已较为发达,吴越两国是其代表。战国时期中国的造桥技术也臻于成熟,国建造的中渭桥是中国古代相当著名的一座桥梁,充分显示了当时造桥技术的高超。随着旅行活动的频繁,此时期的旅游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此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生存与争霸,竭力发展经济,并非常

支持商业,因此商业旅行十分兴盛。而君主贵族的狩猎旅游活动十分普通,楚襄王、蔡灵侯、楚昭王等人都是典型的旅游君主。此外,民间的旅游娱乐活动已相当普遍。此时期的孔子就是一位大旅行家。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周游列国,足迹遍及、、、四个省份。 汉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盛期。远行成为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的主要特色。 始皇统一全国后,规定车宽一律六尺,一边通行全国。水路交通方面,凿修了长34公里,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使南方地区只经水路便可与中原荆楚吴越相通。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相继修筑了“回中道”、“褒斜道”、“子午道”等,并最终形成了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交通网。汉代又不断开拓对外交通。当时有著名的丝绸之路,还有一条通向南方的“灵关道”。汉时代的交通工具较以前也有很大发展。 此时期的旅游活动中,最突出的是帝王巡游,代表人物是始皇和汉武帝;使者远行,突出实例是骞通西域;学者周游考察,典型为司马迁周游写《史记》。 旅行与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进行一种文化交流,不同的旅行者就是不同文化的传播者。汉时代,通过众多的旅行者,中国文化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 而且,游记在此期间萌生。比如枚乘《七发》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除游记外,汉时期还有一些反映旅游活动的诗歌。

浅议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议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各民族的人们长期生产、生活的产物,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任何文化的形成都主要是由各个民族语自然和社会的内在关系决定的。所以说,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不可替代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实践经验证明,旅游活动在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所以说,要使得旅游与经济共同发展,必须要有合理的长远的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恩施位于湖北的西部,是一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人们“回归自然”的追求下,希望不断发现更偏僻的村庄的热潮下,恩施以自然风光为依托,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媒介的民俗旅游业也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作为山区,恩施的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梭布垭是4亿多年前形成的地质奇观,以形态奇异的石林著称;恩施土司城村寨建筑尽显民族特色,集中体现了土家文化;咸丰土司城、恩施连珠塔等景点历史文化悠久;和着撒尔荷的音乐,跳着土家摆手舞,唱着“龙船调”,漂流在三峡源头的支流清江河上,徜徉在有“世外桃源”之城、“土家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土家古寨“鱼木寨”,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回味无穷。而恩施州是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小山城,交通不便、相对闭塞,制约了该州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造就和保存了许多原始、奇秀、古朴的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优美的自然环境,原始的

谈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地开发及保护策略

谈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地开发及保护策略 少数民族的文化旅游资源,包括语言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历史文化和艺术、生活习俗等内容,这些资源对于国内外的旅游者都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但这些资源也比较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从而失去少数民族的特色和韵味,导致其失去了旅游的价值和意义。文章主要针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地开发的原则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完善得保护策略,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地的开发提供有利保障。一、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地的开发原则分析 (一)坚持民族性原则理念 民族性属于区域文化中异向发展的重要产物,能够使区域文化形成差异性,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区域文化。通过对于旅游者的决策行为进行分析,与旅游者所在地的文化差异越大的区域,就越容易成为旅游者所选择的旅游地。少数民族文化开发的民族性,是以发掘民族个性文化为重要的目标,并为广大旅游者建立异域、异族的风情文化环境,这对实现旅游地的开发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应注重神秘性原则特点

所谓的神秘性,主要是通过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吸引力表现出来,但也并不局限在宗教文化的部分,在中国有很多的地方都一直保留着一些神秘的文化遗产,而且在不同的载体之上会呈现出不同的开发价值和特点。在我国的很多人文景观当中都会渗透着一些神秘的文化信息,而正是这些神秘的文化会给旅游者带来神秘的吸引力,这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地的开发也有着促进作用。 (三)要重视特殊性原则 特殊性属于文化个性的概念,对于旅游的生命力就主要从其特色中展现出来,也就是说旅游文化的开发应注重个性化的塑造和设计,进而以特殊性原则来更好的进行旅游地的开发,并有效的将以往所拥有的特色,通过策划以及建设让其变得更加特殊且具有个性化特点。 (四)坚持传统性的原则理念 传统性是能够体现出文化历史价值的关键部分,能够形成良好的传统体现,进而更好的展示出历史文化中的生命力,而在实际的旅游开发当中要注重传统性,进而杜绝在旅游文化建设当中出现从众化以及时尚化表现,进而能够有效的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地的特点和魅力更好的展示出来。二、在少数民族文化旅

浅析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_曲晶晶

人资社科 Human Resources & Social Sciences 浅析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 曲晶晶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旅游管理 摘要: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旅游文化研究必须注意研究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发展可能产生的各种社会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旅游文化的热点并合理研究发展趋势对旅游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我国当代旅游文化的研究热点并对旅游文化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 关键词:旅游文化;热点问题;发展趋势 一、关于当代旅游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分析 (一) 中国三十年的旅游发展现状 其一,经济的因素越来越多地介人到旅游活动中,旅游活动在全面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会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恰当地处理好旅游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使二者形成水与乳的关系,才能带动整个旅游业向有益的方向发展;其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取胜将是21世纪旅游业持续竞争的焦点。其三,娱乐休闲、科学考察探险将成为21世纪旅游需求的两大主题。人们不再注重物质的发展,需要的更多的是休闲娱乐为自己的精神享受找到合理的方式,三十年的旅游发展也为今后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在经验上还是在基础设施上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不断进步的旅游业是第三产业是国家扶植的重点对象,我们可以看出旅游业的发展正在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进步。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旅游文化的结合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学术土壤,任何一个新兴学科都不可能缺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其一,中国旅游文化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其二,中国古代从司马迁到顾炎武,治学与旅游相结合,一直是广大读书人相沿不改的传统;其三,中国传统的旅游文化对人的因素十分看重;其四,中国先民对于旅游资源保护和建设均强调自然本色而反对人为雕凿。当代旅游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这种传统文化与当下的旅游文化想结合有利于当写文化的基础稳定,在自然方面上体现出资源的丰富性与保护完整性,为旅游资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开发。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丰富的旅游资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在为其发挥文化作用。而当代旅游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个双向促进的互为作用,在当代的旅游文化中植入中国的传统的文化有利于当代的旅游文化尤其发展的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此得到了发挥与利用。 二、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热点分析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旅游活动规律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大量的经验教训面前,人们充分意识到了旅游文化的重要特性,旅游文化研究理论界也开始从各个角度、不同侧面对旅游文化现象展开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当代旅游景区社会文化市场化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旅游文化上也出现了文化市场化的特点,而这种文化市场化的发展也是存在着利与弊,文化迎合市场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文化的认同挺高文化的知名度,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能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建设,给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也在一些方面上给本地旅游文化带来新的问题,这种市场化的转变需要文化本身适应市场,这就使本地的文化缺失了独特性与自然性,表现为文化的大众性,在这基础上一些不被游客认可的旅游文化将会被淘汰,而这些文化在某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这就给我国的问文化领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缺失而且也是世界文化的遗憾。专家为此讨论正在这种变革的发展中怎样保护那些有价值的文化,提出合理的方案,使文化更好的发展,旅游文化也在市场化中找到属于自己合适的道路。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旅游文化的地位下降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现代的文化体验颇多,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传统文化的离我们而去。现代更多的旅游是倾向于现代的人文和自然资源,而传统的应有的风格的文化已经衰退下去。这是我们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面对这种传统的衰落我们应该怎样去处理当代的旅游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是值得深度研究的问题。许多学者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各抒己见,看法不一。但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这也是当今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问题。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果把传统文化很好的利用到旅游上来,我相信无论是在旅游业上还是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上对我们国家来说都是一个进步。着个问题的研究是学者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是好的现象。不断衰退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被重视,需要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着对于旅游、经济、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发展与进步。 (三)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转向问题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有文化,而在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化存在着一个转变的方向,这深深的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异化问题,这种异化问题表现在旅游文化为使其自身存在竞争力对民族文化的改造上,这在旅游文化研究中成为一大热点问题,本身的民族文化就有其多样性在里面,就其名族文化的自身来说,民族文化本身就是其国家文化的代表性,在旅游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国家民族的多样性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与基础,旅游文化的发展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这种民族文化的转向也为双方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民族文化受到重视使其自身得到有力的发展环境,也是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文化的共同发展,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也会促进其发展,专家们的讨论与研究为这种转变提供了理论的支持。而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两个方面,不能等同混为一种,这种转变充分展示出两种文化的内在不同性。 (四)旅游人群自身的文化对景区自身的文化影响问题 旅游人群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文化来源,在不同的旅游文化景区本身也存在着自己的本地文化,这就和旅游者的自身文化产生了不同,在此方面上可能就会想成对旅游文化风景区的不同理解,旅游区游客的一部分认同,与一部分不认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认同的游客会给景区带来负面的作用,这就给当代的旅游文化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旅游文化的受到排斥,表现在其自身的设计与变革,、适应不同的人群的需求,那么这个转变本身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景区自身的本族文化的衰退与丧失等,研究人员看到了这种影响,努力找寻旅游文化的发展方向。解决这种矛盾成为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 (五)当代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问题 >才智/372

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成功案例调查研究分析

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成功案例调查分析

————————————————————————————————作者:————————————————————————————————日期: 2

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成功案例调查分析 —―以黔南州荔波县旅游产业发展为例 摘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少数民族人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可以极大的提高的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当地人民生活质量,本文以黔南州荔波县特色旅游业发展为例,分析荔波县旅游业成功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更好的促进荔波县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经济,特色旅游,黔南州荔波县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这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96%。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有9056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4%。由于这个原因,习惯上把其余的兄弟民族称为少数民族。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在各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结合着本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族难以做到的,无与伦比。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少数民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由于汉族人口众多,一直以来,汉族人民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占据这绝对的优势。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往往会掩盖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风采,长期以来,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等在艰难中发展。尽管如此,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特色依然在中华大地上屹立风采,在少数民族聚居地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民族风情和特色。纯洁的民风民情,是我国少数民族无价的文化,精神宝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得到大大的改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大多时候,人们在假期期间,越来越多的选择外出旅游,放松自己。而往往保持着传统民族风情的少数民族地区成了这些旅客的向往之地,越来越多的旅客涌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他们的到来,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经济方面,人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黔南州荔波县发展旅游的条件 荔波县位于贵州省南部,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总面积2431.8平方千米。总人口16.8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就有14.51万人,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族、水族、瑶族、苗族等。荔波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世居于这块神奇土地的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荔波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温度适宜,是一个天然的温室。荔波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是一块神秘的土地。荔波县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和少数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古朴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而这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旅游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以及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造成旅游地价值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负载着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含了各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1]。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泉。但是,并非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这其中能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的往往是那些显性文化和混合性文化,而隐性文化通常情况下难于被外来游客所感知、理解和接受,因而往往难以被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2]。但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3],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再生产”,也就是说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少数民族文化应是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下“本土文化的重构和表达”[4]。 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各少数民族凭借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事项,以其丰富的内容、浓烈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由于其满足了游客的“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及“追求审美和愉悦体验的本质规定”[5],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及现实的可行性。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以人为本,鼓励游客参与 2.以文化为本,突出民族化与地方化

中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 结 课 论 文

文化旅游发展到今天,我们很艰难说它起源在哪里,即使在我国早起文人骚客游历全国的这行为中,也不乏对各地文化的体验,出资他们笔下的文学作品就是最有力的佐证。若提到最早对“文化旅游”进行理论概括的就要归功于旅游文化比较早的欧美国家了。 在2004年欧洲旅游委员会与世界旅游组织发起的机遇文化动机的欧洲城市休闲旅游研究中,研究者根据需要确定了两个文化旅游的定义,它们分别是:城市文化旅游的概念性定义,即人们处于获取新的信息与经验以满足其文化需求的目的,被目的地国家的城市文化所吸引物所吸引,离开其惯常居住地所作的旅游。城市文化旅游的操作性定义:由于特别的文化吸引物的吸引,使人们离开惯常居住地所作的旅游,这些吸引物包括城市遗产地、艺术和文化展、戏剧等。 以上定义仅仅是基于城市文化旅游,但实际上,文化旅游活动不仅包括像参观博物馆、观赏艺术表演、画展、参观遗产地等传统文化内容,同时它也包含居住于某一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信仰、彭热、服饰、习俗等,一级由此而产生的产品。 对于文化旅游来说,目的地不仅仅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章台,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美食、语言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冲击等更具有吸引力。 在我国旅游业住不实现由单一观光旅游想观光与休闲、度假、回忆等特色旅游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之时,“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根基”这一定理越显现出其重要性。而与汉文化并存的我国各少数民族文

化,其原始性、独特性、神秘性、完整性开始吸引众多旅游者的眼球。丽江古城旅游开发所形成的“丽江模式”,就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成功典范。 丽江旅游业的异军突起,被旅游界称为“民族文化和经济对接”的“丽江现象”和“世界遗产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旅游业已经称为丽江的指挥组产业之一,但是丽江作为以纳西族文化委主题的旅游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也出现了种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古城居住功能逐渐减弱,居民迁出,旅游服务功能日益增强由于种种原因古城内古朴典雅的居民建筑被越来越多的宾馆、旅店、就把所代替。截止到2001年,古城内共有6269名居民,经营户1300多户。其中餐饮店144户,各种酒店客栈146户。现在古城内充满商机,处于上级为止的古城住户选择在新区购置新房,而古城内的老宅高价出租,仅出租电话那普一项,古城住户的收入就十分可观。在这,居民的生活也收到影响,游客随意进入院落进行拍照、玩耍,使得当地居民普遍觉得自己的基本权利收到了侵犯。若处于旅游旺季,古城内更是人满为患。游客通宵达旦的娱乐,古城居民的正常生活呗打破了,纷纷选择搬出古城。古城的纳西人办了出去,外地商人搬了进来。在新义街、光义街、四方街、新华街等经营旅游纪念品的街道中,除了经营服饰的铺面丽江本地人略占多数外,其他各种旅游纪念品经营者中外地商人占绝大多数。 古城居民迁出,外地商人迁入,使古城原有的社会网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纳西文化因子少了,形态各异的外来文化因子多了,古城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现代旅游业早已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出现了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趋势。铜仁市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但是,其丰富的生态、人文资源与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为例,针对铜仁市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进行说明,对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最终进一步探讨铜仁市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如今,旅游者看山看水,更渴望看到山水深处当地人原生态的生活。旅游者看的是文化,并且渴望看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铜仁市目前的旅游产品类型较为单一,到访的大部分旅游者都是以观光旅游为主。然而铜仁市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着重大的开发潜力,若将铜仁市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与独特的民族风情资源相结合,加以合理开发与利用,将提升铜仁市旅游对国内外旅游者的吸引力,为铜仁市的旅游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一、铜仁市旅游发展的自然优势 “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辖八县两特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8.4%,居住着29个民族。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多达10万以上。铜仁市的自然、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多达80多处,其中最重要的旅游景区就是梵净山自然生态区,周边三县(江口、印江、松桃)风光秀美,如江口亚木沟景区、印江棉絮岭、松桃潜龙洞风景区等等。此外,铜仁拥有大量红色旅游资源,如周逸群烈士故居、印江木黄会师纪念馆、德江枫香溪会议旧址等。只是这些自然、人文景观地理位置分散,目前只适合于观光旅游。 铜仁市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黔东民族文化。目前铜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有的已经得到一定的开发,有的正在进行开发(如梵净山的佛教文化)。铜仁市多民族杂居,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形成了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如寨英滚龙、松桃苗族绝技、铜仁傩文化等)。铜仁各族人民还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如苗族踩花山节、侗族斗牛节、土家族炸龙节等),思南土家花灯戏、石阡仡佬毛龙节等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还有民族建筑文化(如东山古建筑群、寨英镇古建筑群、苗王城等);民族服饰文化(如苗族服饰、土家族服饰、侗族服饰等);民族饮食文化(如思南土家香肠、侗乡荤油茶、沿河糯米包子等);民族手工艺品(如织锦、银饰制作、木雕工艺等)。铜仁这一系列的民族文化资源构成了铜仁市独一无二的旅游特色。 二、铜仁市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文化资源未得到合理挖掘与科学开发

2016年中国文化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2016年中国文化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一)中国文化演艺产业有望成为继电影产业之后的下一个爆发性行业 从整体文化产业来看,根据美日等发达国家经验,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文化产业消费需求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人均GDP迈过3万美元之后才有所放缓。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6100美元以上,目前正是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的过程。 文化行业的快速增长已经在电影产业得到了验证。与电影行业一样,演艺行业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演艺产业的规模大,产业集聚化程度高。 国外演艺市场一般都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剧场密集的分布创造出相互烘托、相互宣传、相互刺激的气氛,扩大了观众的整体数量。密集的剧场分布形成一个剧场群落,对于培养戏剧观众和戏剧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带动了旅游、饭店、购物、交通等周边行业的快速发展。 国外演艺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的纽约百老汇聚集了时代广场附近12个街区以内的39家剧院共计47962座,有100多个舞蹈团、近60个音乐团体常驻于百老汇剧院区进行演出,年票房直接收入为12亿美元左右,间接经济效益在43亿美元左右,相比之下,整个北美的电影票房收入也只有100亿美元。 与电影相比,演艺市场呈现更加小众化、消费高端化的特点,但是中国的演艺产业也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1、民众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对户外娱乐消费升级的需求; 2、政府政策对文化演出市场和民营经济的支持; 3、演艺人才队伍的繁荣发展; 4、演艺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快速提升。 中国的演艺市场正在进入爆发性的发展阶段,目前是最佳的抢占市场战略发展阶段。 (二)旅游行业是成长型的朝阳产业,“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的模式最有竞争优势 旅游产业是消费升级最核心的产业之一,是典型的成长型朝阳产业。2013年,尽管遭遇政务消费减少、禽流感疫情和国外游客减少的不利环境影响,我国的旅游行业依然实现高于GDP的增长水平。 在“三公”经费压缩的背景下,国内旅游仍然实现较好发展,说明大众消费是国内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出境旅游较快发展,境外消费大幅增长。 旅游行业是政府大力支持的产业。政府相继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

庄子水文化对当代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庄子水文化对当代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何社林 (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湖南郴州432000) [摘要]庄子好以水为喻,来阐述他深遽的哲学思想。庄子水文化寓意深刻,其中的有待思想、系统思维和休闲精神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庄子水文化旅游业休闲 水是地球的动脉,是万物生长的源泉,水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文化属性。人类在不断地与水接触中,从惧水、治水,到赏水、咏水,积累了丰厚的水文化知识。所谓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与水打交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生产能力的总和。同其它类型的文化一样,水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的大爆炸时期,也是我国水文化异常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各学派纷纷以水为喻来阐明自己的思想主张。从老子的“上善若水”到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孙子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到孟子的“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每一句都哲理深刻,耐人寻味,富于启迪。庄子也好咏水悟水,庄子水文化中的有待思想、系统思维和休闲精神等,能给予当代旅游业发展不少深刻的启示。 一、庄子水文化中的有待思想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用了不少水的例子来阐述他的“有待”思想:“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也就是说,倘若水积的不深,那么它根本就没有负起大船的力量。在屋里的洼地地里倒一杯水,可以用小草当船,放在里面漂浮着;放上一个杯子便会粘住不动,这是由于水浅而船大的缘故。风的强度不大,那么鹏就没有力量承负巨大的翅膀;背负着青天而无法遏止地飞翔,而后才能飞到南极大海。 旅游业的快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需要拉力因素与推力因素共同起作用。拉力因素主要是旅游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体系的建设等方面。而推力因素则主要是有众多愿意去从事旅游活动的旅游者。如果把旅游业比喻成一艘大船的话,那么旅游者就是水了。水之积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古代的旅游业发展很缓慢,原因在于外出旅游是少数人的专利,那时还不具备让广大民众都参与到旅游活动中的条件。到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兴起,人们收入的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大众旅游才得以兴起。在我国,伴随着30多年改革开放的步伐,旅游业也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据统计,2009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9·02亿人次。不过,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还有很大潜力可挖。目前我国仍然存在不少制约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因素。我们知道,产生旅游消费的基本条件有两个:即人们有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但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虽然我国国民已拥有一定数量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不过由于我国社会处在一个变革时代,新旧体制的交替使得人们的旅游消费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主要表现在劳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昂贵的房价、激烈的就业竟争、高昂的医药费、飞涨的物价,都制约着人们把收入用在旅游支出上。2010年12月29日,中国最大旅游网站携程旅行网曾发布了“2011年在线旅游者调查”结果,展现了中国游客特别是在线旅游者明年的旅游消费趋势。调查结果显示住房消费成为限制旅游消费水平的最主要因素。而现有的休假制度也对我国旅游业淡旺季

国内外文化旅游典型案例梳理

国内外文化旅游典型案例梳理 世界各地文化旅游的体系大体都是通过文化资源、旅游消费与供给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几个方面来体现的,而各个地区又略有不同:在自身文化资源特色的基础上,美国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自由、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即鼓励地方及产业自主发展,联邦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及经济补助;欧洲则通过合作框架或者政策性引导措施的出台,鼓励国家或是内部城市间的合作与联合,继而强调欧盟整体在国际的竞争地位;日韩等亚洲国家则是通过突出发展自身在资源、交通或产业等某些方面的优势条件,并且做到扬长避短,从而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每个地区或城市的文化旅游发展应该说都有自己的特点,本文只能将欧洲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及部分亚洲城市的文化旅游发展情况进行简单梳理,希望能将文化旅游的主要方式有所体现。 一、国外文化旅游典型案例 (一)美国文化旅游产品的象征:“米老鼠”与迪斯尼 2003年11月福布斯公布了“全球十大虚拟人物财富榜”,米老鼠与哈利波特、皮卡丘等十个虚拟人物登上了荣誉榜并名列榜首。当今世界凡是媒体可到达的地方,尤其是少年儿童,80%以上都知道“米老鼠”、“唐老鸭”和著名的“迪斯尼乐园”。我们回顾它的发展史并分析其营销手段和策略,对新世纪建立文化的中国、文化产业的中国和文化发达的中国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米老鼠的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拥有对新事物、新技术的高度敏感、浓厚兴趣和永不间断的创新能力,这是推动米老鼠从一个普通的动画角色发展成为世界娱乐业帝国形象的根本动力。他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他和他的同事们创造了独特的迪斯尼动画电影造型特征原则。主要表现在迪斯尼动画电影经由米老鼠及系列片的尝试,逐步建立出写实与卡通化为原则的造型特点。第二,迪斯尼和同事对于新技术的不断采用也是“米老鼠”受到欢迎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体现一是由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二是由黑白片到彩色片。 沃尔特·迪斯尼的可贵,就在于他不满足做一个出色的动画片画家,而是在一群志同道合伙伴的参与下,成立了一家专业的动画制作公司,从“创意内容”核心层出发,逐步扩大到“产业基地”,用现代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大批量制作动画片并把它们销往世界各地;同时,又为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形象申

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古朴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朵奇葩。而这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旅游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以及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造成旅游地价值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负载着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含了各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学者把它分为以下几类: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科技工艺文化;信仰、巫术文化;节日文化等[1]。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泉。 但是,并非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内在构成部分都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包括富于民族特色的服饰、饮食、建筑、交通工具、生产工具等;隐性文化,如各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显性与隐性的混合文化,如家庭婚姻、人生礼仪、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节庆节日、民间艺术等。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这其中能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的往往是那些显性文化和混合性文化,而隐性文化通常情况下难于被外来游客所感知、理解和接受,因而往往难以被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2]。但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3],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再生产”,也就是说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少数民族文化应是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下“本土文化的重构和表达”[4]。 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各少数民族凭借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事项,以其丰富的内容、浓烈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由于其满足了游客的“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及“追求审美和愉悦体验的本质规定”[5],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及现实的可行性。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以人为本,鼓励游客参与 以前的民族文化旅游,各旅游地只是通过舞台表演等形式单纯地展示其文化,游客只能像一般观光旅游那样简单地浏览。现在则要求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以便于游客自由活动和参与,让游客真正体验与目的地居民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亲身感受各少数民族文化的韵味,让游客吸收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再通过自

浅析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摘要】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缘、有利于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从经济、文化、政治对旅游的影响这一角度,以法国的旅游文化为中心,论述了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旅游;文化;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 法国是欧洲浪漫的中心,它的悠久历史、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及乡野风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风情万种的花都巴黎,美丽迷人的蓝色海岸,阿尔卑斯山的滑雪场等,都是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 在课堂上,老师曾经让我们观看过一段影集,将法国旅游文化产业进行了全方位展现,让我感受良多,获益匪浅。 可以用三句话总结法国的旅游文化,那就是: (一)“一个惊叹”:法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和提升国家形象的成效令人惊叹。据统计,2007年,法国接待外国游客8000万人次,居世界首位;旅游外汇收入396亿欧元,居世界第3位。 (二)“两个震撼”:文化与旅游的完美结合令人震撼、古迹资源的完好保护令人震撼。法国有20多处风景名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葡萄酒文化、饮食文化、时装文化、香水文化更是享誉世界。而且法国旅游文化资源的完整性世所罕见。据统计,法国大约有1.4万座建筑和遗址被列为历史古迹。 (三)“三个向往”:服务质量之优令人向往、产品开发之多令人向往、管理模式之科学令人向往。 一是服务优质。法国制订了全行业的统一标准,辖区内旅游景点的指示标志清晰、统一,旅游资讯全面、准确,电话问讯、邮递服务和外语接待令人满意,导游讲解规范、细致。 二是产品丰富。挖掘文化内涵,打历史、文化牌,每年9月的第3个周末向公众免费开放文化古迹、历史建筑和总统府、总理府、国民议会等国家行政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

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则是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组合成产品推向市场。也就是说,旅游文化内涵开发得越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也将不断推陈出新,更具有特色。文化与旅游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二)文化旅游 关于文化旅游,有不同的认识和角度,反映了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的认同,充满了学者的纷争。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立足文化资源,满足文化需求。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看,则涵盖了古迹游览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艺术欣赏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基本上都强调两个方面:①强调资源,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②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