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

在其《狱中札记》中把上层建筑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可被称为市民社会,即通常所说的民间社会组织集合体,另一个则是政治社会或国家”。在葛兰西看来,政治社会是由军队、法庭、监狱等专政工具组成,它们维护统治的手段是强制性的;而市民社会则是由政党、工会、教会、学校、文化团体、学术机构等构成,它们以意识形态或舆论的方式进行维持。阿尔都塞有意识地发展了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他认为,首先,应该看到国家政权与国家机器(State apparatus)之间的区别。政权的更替并不意味着国家机器的推倒重来,原有的国家机器依然可以为新的统治阶级所用。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应该看到国家机器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区别:“不仅必须注意国家政权和国家机器的区别,而且要注意另一类明显支持(强制性)国家机器的实体,但一定不要把这些实体同(强制性)国家机器混淆起来。我将这类实体称作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简称ISAs。”

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包含政府、行政机构、警察、法庭和监狱等等,它们通过暴力或强制方式发挥其功能。非强制性国家机器,即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宗教、教育、家庭、工会、传媒及其文化和艺术,它们都是以意识形态方式发挥作用。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只有一个,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却有多个,“将它们的多样性统一起来的正是在主导意识形态(这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下的这种作用,通过其起作用的意识形态,尽管存在多样性与各种矛盾,实际上永远是统一的”。因此,“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尤为重要,也就是说,“任何阶级都不能长期地掌握国家权力而不同时掌握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或在其中施行霸权”。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阿尔都塞对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说的借鉴。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的提出,“将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物质存在(国家机器)结合在一起,使那些在以前看似远离意识形态的社会机构或社会活动,如体育、文艺、家庭、教育等等,在新的理论逼视下,也纷纷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意识形态对主体的询唤

在理清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存在之后,阿尔都塞的任务是要弄清楚,意识形态是如何使得人们建立起自身与真实生存状况之间的这种想像性关系,从而达到社会关系再生产的目的的。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阿尔都塞不仅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而且创造性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第二大功能,也就是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对主体的“询唤”(interpellation)。

事实上,阿尔都塞明晰地展现了意识形态的核心理论构件,这便是意识形态将个人询唤为主体。由于意识形态总是以神话、概念、观念和形象的再现来表达自身,而人们又是通过这些意识形态实践来建立起自身与真实生存条件之间的关系。因此,意识形态便是以一个能够用来询唤或召唤个人为主体的体系登场的。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文化传统、习俗或宗教仪式来识别自身作为自由主体的身份,他们受“召唤”或“询唤”行为所引导,这些行为吸引他们的注意(召唤),迫使他们去创造意义(解释),使之参与到实践当中。在此,意识形态扮演了一种神秘媒介的角色,它在个体与其自身真实生存条件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而它自己则隐而不露。阿尔都塞说:“意识形态的效果之一就是利用意识形态在实践意义上否定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特性:意识形态决不说‘我是意识形态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意识形态对主体的询唤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询唤个体使之成为主体,二是(同时是)使个体(即主体)屈从于(subject一词皆具“主体”和“屈从”两义)意识形态的物质实践。我们可以用广告为例,来说明意识形态对主体的询唤功能。消费的意识形态

——不可否认,它是所有实践中最具物质性的——利用广告把个体转化为主体(消费者)。它运用广告对个体进行询唤。广告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迫使人们把意义引入其中,并最终去消费。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广告中常用到的“像你这样的人(都买这个或者做那个)”。广告的读者或观众既作为个体(“你”),也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像……的人”)而被询唤,占据了广告中“你”一词留出的空白(想像的)空间。这样“你”便同其他许多阅读或观看同样广告的人一样,被转化成了消费活动的主体,同时也就屈从于消费实践。

结语

阿尔都塞在其著作中,特别是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对于意识形态功能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马克思在其后期著作中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的回应,那就是:是什么保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关系的持续再生产。阿尔都塞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使我们看到了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中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涉及意识形态的性质时,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相比较,认为它们都是永恒的;它们在人类历史中总是在场,因而是无历史或者超历史的。相较于无意识要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比如梦,意识形态的不同表现形式也是由特定的社会和经济语境所决定的。又相较于无意识是意识的深层表达,意识形态表现了人与其真实生存条件之间的想像性关系。

根据阿尔都塞的观点,把个体询唤成主体是意识形态的突出作用,因为意识形态对个人的询唤保证了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这种询唤主要是由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实施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隐藏了意识形态的强制性方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的作用之一就是在实际运作中否认其意识形态性。

这样,阿尔都塞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卡夫卡式的社会图景,让我们看到意识形态如何以其无形之手把个体嵌入资本主义文化的“常识性观念”之中,而且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延续还恰恰依赖于个体对其真实生存条件的“误认”。在我们赞赏阿尔都塞卓越的分析眼光的同时,我们也不禁感到一丝悲凉:在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意识形态面前,我们作为个体能做什么?

阿尔都塞在揭露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无孔不入渗透的同时,也使得个人成为意识形态的附庸,并失去了在社会历史中的能动的存在。这种带有宿命论的思想值得我们警惕。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 [法]路易·阿尔都塞 孟登迎译 陈越校 关于生产条件的再生产 我过去在谈到为了使生产成为可能就必须更新生产资料这一点时,有个问题是在分析中一笔带过的,现在我要更充分地把它提出来。过去只是顺便提到的事情,现在我要专门谈谈。正像马克思所说的,连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一种社会形态如果在进行生产活动的同时不对生产条件进行再生产的话,连一年也维持不下去。因此,生产的最终条件是各种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它可能是“简单的”(只复制原有的生产条件),也可能是“规模扩大的”(扩展它们)。让我们暂时忽略后面这个区分。 那么,什么是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呢?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从《资本论》第二卷发表以来)特别为人们熟视无睹的领域。孤立地看待生产,乃至将它看成(从生产过程抽象出来的)纯粹生产实践的观点,包含着顽固的显而易见的东西(这些在意识形态上显而易见的东西属于经验主义的类型)。它们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意识”里,以致于我们要把自己提高到再生产的观点上来,是极其困难的——我并没有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脱离了这个观点,一切都仍然是抽象的(比片面更糟:是歪曲的)——即使从生产的层面看也是这样,更不用说在纯粹实践的层面了。 让我们试着来系统地考察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简单阐述我的观点,同时假定任何社会形态都产生于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那么我就可以说,生产过程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内、在这种关系的制约下使现有生产力发挥作用的。 由此可见,为了生存,也是为了能够进行生产,任何社会形态都必须在生产的同时进行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因此必须进行: 1.生产力的再生产, 2.现存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 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做出了强有力的证明,所以,现在所有的人(包括那些从事国民经济核算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家”)都认识到,任何生产都不可能不考虑生产的物质条件的再生产,即生产资料的再生产。 一般的经济学家都知道,每一年都必须预见需要用什么东西来替补那些在生产中被消耗或损耗掉的东西:原料、固定设备(厂房)、生产工具(机器)等等。在这一点上,他们和一般的资本家没有什么差别。我说一般的经济学家=一般的资本家,是因为他们都表达了企业的观点,都仅仅满足于对企业财务核算的实践进行讨论。 多亏天才的魁奈首先提出了这个“刺眼的”难题,也多亏天才的马克思解答了这个难题。于是我们懂得,不能在企业的水平上思考生产的物质条件的再生产,因为在这个水平上,这种再生产并没有获得它存在的实在条件。在企业水平上所发生的只是一种后果,它只能给人一个关于再生产必要性的观念,但绝对不能让人考虑到再生产本身的条件和机制。 片刻的反省就足以确信这一点:一个开纱厂生产羊毛线的资本家X先生,必须“再生产”他的原料、他的机器等等。但他本人并不为了自己的生产来生产这些东西——别的资本家为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Social Ideology) 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表述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为宗教,为哲学(包括政治法律观点和道德),为文学,为艺术。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 恐惧创造神。现代宗教的根源就是对资本盲目势力的恐惧。这种势力确实是盲目的,因为人民群众不能预见到它。因为它使无产者和小业主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能遭到“突如其来的”、“出人意料的”、“偶然发生的”破产和毁灭,使他们变成乞丐,变成穷光蛋,变成娼妓,甚至活活饿死。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压抑、灾难、残酷的折磨,是现代宗教的社会根源。马克思指出:“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宗教决不会自行消亡。宗教的消亡需要唯物主义无神论的长期战斗。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中世纪把意识形态中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来说,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汉末的黄巾起义、北宋的方腊起义、元朝的红巾军起义、清朝的白莲教起义,都是披上宗教外衣的。德国的农民战争也是如此。 哲学这门学问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变化。旧哲学被称为科学的科学,它包罗着关于世界的知识,并以自己代替一切科学。各种具体科学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结束了旧哲学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的旧哲学不同,它不是站在其他科学之上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的学说,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的最一般的发展规律的学说,是科学认识和革命改造的武器。政治、法律观点和道德学说也是哲学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不同,哲学阵营就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凡是主张存在是第一性、思维是第二性的为唯物主义哲学。与此相反的,则为唯心主义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几个问题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虽然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产生了一些误解,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值得我们重视的思想资源。在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上,传统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过于狭隘,忽视了马克思思想中关于意识形态的更加广阔和深刻的意识形态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总体上说,主要涉及到:意识形态的范围、价值问题;意识形态的主体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教育问题;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意识形态的种类;意识形态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观 无论你是否愿意,意识形态都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你,无论你如何讨厌,意识形态都已经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回避意识形态,否定意识形态,甚至说“意识形态”已经终结,这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这就如同鸵鸟把头埋到沙子里,防止自己被人抓住一样,是极其愚蠢的。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意识形态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虽然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产生了一些误解,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值得我们重视的思想资源。 一、如何看待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 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主要表现在,他们认为,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看作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是一种简单的历史决定论的思想,实际上意识形态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他们看来,马克思简单地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对社会现实的歪曲反映,并用阶级根源来说明意识形态的产生的社会根源,把意识形态和阶级意识等同起来,把意识形态的斗争归结为阶级斗争。他们有人质疑,难道一种意识仅仅由于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就表明这种意识是颠倒的意识吗?就是错误意识吗?[1]这种指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修正和完善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几乎是每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家的共同企图。 应该承认,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确实有僵化和教条化的问题,缺乏对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形式、内容和功能的深入思考。这也导致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多方面的质疑和思考。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某些思考,确实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在分析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念的时候,不同的人抓住了马克思思想中的不同方面来分析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思想。比如,早期阿尔都塞抓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提出的下列思想:“整体,当它在头脑被作为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2]在他看来,头脑所专有的掌握方式是科学的掌握方式,而对于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是意识形态的。而卢卡奇则抓住了马克思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认为,这种商品拜物教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使人崇拜自己所创造的商品之间的交互关系,而忽视了交换关系背后的人和人之间的剥削关系。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意识形态功能的批判。或者说,马克思就是要揭示商品交换关系背后所存在着的人和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国内学者在研究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的思想的时候,发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讨论的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3]。由此可见,人们在分析马克思的意思形态思想的时候,也发现了马克思也有不同的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观念。英国学者汤普森发现,在马克思那里有三个不同的意识形态概念。第一种意识形态概念是:“意识形态是一种理论学说和活动,它错误地认为,观念是自主的和有效的,它不了解社会—历史生活的真正情况与特点。”[4]这就是说,那些把人的观念看作是独立于社会历史条件的思想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批判的各种不同的理论都是意识形态。第二种意识形态概念是

批判性意识形态的转折

“批判性”意识形态的转折 “批判性”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一大特质,“批判性”意识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转折和深化。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独树一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同时,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深刻反映了科学主义思潮的崛起,在“批判性”意识形态的转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是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层逻辑线索。 一、“批判性”意识形态:一条永恒的主线 作为一名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必须放在西方马克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背景下进行,必须放在西方社会发展变革的现实背景中去探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有着独特理论特质但同是又观点各异、流派众多、精彩纷呈的理论思潮。这一理论思潮“始终有它的独特性,使它作为一个完整的传统具有明确的定义和区分的界限”。我们必须理解这一思潮的共有的理论主题,“这里所说的‘完整的传统’,在我看来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学术传统。”在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中,“批判性”始终是一条永恒的主线。“批判性”意识形态贯穿与各个流派之中,不同流派对于“批判性”意识形态的有着不同的理解。 “批判性”意识形态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两大倾向就是

人本主义的“批判性”意识形态和科学主义的“批判性”意识 形态。这两种倾向是西方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逻辑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不仅是科学主义阵营的主力,而且在“批判性”意识形态转折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批判性”意识形态始于对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反思。科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这一论文中,批判了第二国际的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卢卡奇和葛兰西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其中影响最大的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突出强调了主体能动性和意识形态理论,深刻批判了第二国际的意识形态理论。这一“批判性”意识形态最终把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带上了批判性反思的道路,“即从起点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就走上了一条反‘正统’(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和非‘俄国式实践’(列宁以及此后的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的道路,这在总体上决定了它的逻辑结构和理论特色。 “批判性”意识形态在方法论上批判了实证主义倾向,强调主体性逻辑,形成了以人本主义为主要倾向的理论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当它从方法论问题涉及实质问题时,就几乎倾全力于研究上层建筑了。”因为一方面列宁领导的革命胜利实现了不发达国家迈进社会主义的道路,违背了当时理论;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革命纷纷失败,无产阶级逐渐失去了其革命性和先进性。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无不认为资产阶级意识

意识形态的理论维度和实践考察

一 一[收稿日期]2014?02?26 一[作者简介]冯刚,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鲁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三 意识形态的理论维度和实践考察 冯一刚1,鲁一力2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北京100816;2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关键词]一意识形态;话语权;规律 [摘一要]一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具有广泛的思想影响力和行动支配力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三深化意识形态研究,要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前沿问题,发扬光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深入探索意识形态发展基本规律三 [中图分类号]D64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文章编号]0257?2826(2014)04?0005?09一一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三 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三 [1]这些论断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三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具有广泛的思想影响力和行动支配力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三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意识形态研究,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前沿问题,全面总结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深入探索意识形态发展规律;这对于我们牢牢掌握主流话语权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具有重要意义三一二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前沿问题 马克思说过: 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三[2](P35)同样,一定的意识形态的崛起也常常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三无论是要建设一个政权,还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三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非常注重通过多种形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和价值观念渗透三早在194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四杜勒斯就针对瓦解苏联明确提出: 我们将倾其所有,拿出所有的黄金,全部物质力量,把人们塑造成我们需要的样子,让他们听我们的三 人的脑子,人的意识,是会变的三只要把脑子弄乱,我们就能不知不觉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迫使他们相信一种经过偷换的价值观念三

阿尔都塞_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但必须被超越的他者_唐正东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 但必须被超越的他者 唐正东 提要:对意识形态的解析与超越贯穿着阿尔都塞思想发展的始终,他在这一问题上始终处在一种思想张力之中:一方面,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他又始终致力 于探寻超越或摒弃意识形态的可能性。在其早期阶段,阿尔都塞认为,“行动的天主教徒”是能 够超越意识形态的。自上世纪40年代末开始,他又认为马克思是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但他实 际上是把马克思当作圣人来看待的,他在60年代对马克思哲学的经典阐述正是建立在此种思 维层面上的。这一解读思路中的内在缺陷直接导致了他晚年的思想困惑。 关键词: 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 超越 作者唐正东,男,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南京 210093)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研究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不少学者从他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出发,把他的思想界定为是对意识形态之物质实在性和全面统治性的全盘肯定,甚至像齐泽克这样的学者还指责阿尔都塞没有在意识形态的统治性与意识形态的超越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①而另有些学者则根据《保卫马克思》一书的相关论文指责阿尔都塞没有给意识形态保留足够的地位。这种相反的观点恰恰说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复杂性。从根本上说,阿尔都塞的观点比拉康的观点要复杂一些,尽管前者无疑受到过后者思想的影响。拉康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得出了自我是一个他人的观点,但他同时又认为,由于自我天生所具有的误认功能,因而,他本身是无法知道上述这种真相的,自我所具有的关于其自身的想像的统一性,一方面使人类主体免于走向分裂,但另一方面也使其无法获得关于自身的真理。拉康主体结构中的“实在界”尽管是“在场”的,但只是作为处于知的彼岸的欲望的来源而存在的。拉康的思想止步于此,而阿尔都塞所做的,恰恰是要去挖出这个“实在界”来,用他自己的术语来说,就是要超越那种看似不能被超越的意识形态,尽管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他的这种超越本身似乎仍然是一种意识形态。 既然拉康已经说了,人类主体是无法知道关于其自身的真相的,那么,阿尔都塞又是凭什么来断

艺术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

现代绘画的审美变迁 摘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每一次美术变异和发展的动力都是一场思想观念的革命。20世纪欧洲绘画出现众多现代思潮,在绘画精神、观念、内容、形式等方面繁衍出对世界理解的新方法和新观念,对于绘画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也随之变化。 关键词:审美变迁现代后现代革新 正文: 艺术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绘画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和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而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变则是绘画审美变迁的最根本原因。20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劳动力、生产资源和市场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产生巨大的影响,东方随之兴起;空前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之后美苏霸权和冷战;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福利以及由此造成的新问题;否定传统思维给人类文化带来的可能性和由此产生的严重危机;各种新的哲学和美学思潮活跃了人们的思维又带来极大的混乱……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使得绘画在自身的当代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包括欧洲在内的西方20的现代美术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阶段是自1945年之后至今。第一阶段,现代主义占主流地位,兼有其他传统的、学院的流派,现代主义中心在巴黎。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起,出现一种与现代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艺术思潮和流派,人们将其称之为‘后现代主义’和‘晚期现代主义’,重心转移到纽约。”【1】 一.从古典到现代 在人类绘画史相当长的年代里,绘画语言建立在人们朴素的现实经验基础上。人们在欣赏绘画作品时,总是依据了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经验来理解绘画语言。例如,由于人们朴素的视觉经验是建立在日常观看真实物象基础上的,所以写实性绘画往往易于被人们接受。古典绘画就是建立在这种日常经验之上,当

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

对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的思考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法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和他的“认识论断裂”说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并不陌生,他在解读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进程时,说“我们应该明确指出,在马克思理论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一个…断裂?,这个…断裂?不但不等于零,而且对于整个工人运动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认为马克思思想在其演进的过程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个从早期的意识形态到成熟时期的科学的“认识论断裂”。 一、阿尔都塞“断裂说”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 二战结束后,以苏联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可是,由于苏联对内对外政策的某些失误,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内部实行不平等的强权政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斯大林教条主义时期的政治意识形态就是一切不仅发生在前苏东国家内部,而且波及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苏共“二十大”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思潮流行。当这种人本主义被严重泛化时,资产阶级学者则趁机利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来攻击马克思主义,举起了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大旗。因此,阿尔都塞提出要“保卫马克思”,以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在法国兴起,列维一斯特劳斯在社会学领域中运用的结构主义研究方法直接启发了阿尔都塞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马克思的著作。具体到操作层面,受精神分析学的影响,阿尔都塞把这种理论与结构主义相结合,提出了“症候”阅读法,并通过这种方法阿尔都塞发现马克思的前后期著作中潜藏着不同的“问题框架”。为此,阿尔都塞直接借助他的老师加斯东·巴歇拉尔研究科学史的过程中提出的“认识论决裂”概念来说明马克思前后期思想的不同,存在着“断裂。” 二、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说的基本内容: 阿尔都塞是运用“症候阅读法”来解读马克思的文本的,并在这种阅读过程中提出“总问题”这一概念说明马克思前后期思想建立在不同的基地上,存在着“断裂”。在关于断裂的确切位置这个问题,阿尔都塞认为这个断裂的位置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部著作则是断裂的前岸。据此,阿尔都塞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界,把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拦腰斩断,划分为两大阶段,并就两大阶段又分别进行了细致的划分。阿尔都塞为什么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进程进行如此划分呢?阿尔都塞认为,在1845年以前人道主义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占据支配地位。1845年之后,马克思同一切把历史和政治归结为人的本质的理论彻底决裂,制定出建立在崭新概念基础上的历史理论和政治理论。阿尔都塞是用意识形态与科学这两个基本概念来表明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的“断裂”的。他的意识形态理论既与马克思有相同之处,又有其独创性。阿尔都塞通过把科学与意识形态相对比来凸显科学的优越性,以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就是在抛弃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意识形态框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道主义这个总问题是近代全部西方理论的总问题,阿尔都塞通过解读马克思早期著作并考察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进程,认为,人道主义是青年马克思哲学的总问题,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是“理论上的人道主义”。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不再从抽象的人性去批判社会历史现实,而是从现实生活的物质条件出发去研究社会历史问题,采用了新的科学的理论总问题一“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 三、对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说的评价: 1845年以前,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思辩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痕迹的消极影响,表现出一些不成熟性,马克思有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时候,马克思也写出过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本。1845年以后马克思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因此表现出与前期思想的不同特点。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真实的。但承认马克思前后期思想的不同特点并不等于承认马克思前后期思想存在着“质的中断”,像阿尔都塞那样断然把马克思前后期思想割裂开来、否认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的连续性的做法并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真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

法政学院研究生作业 (硕士研究生) 学生姓名:姜冬梅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级:2013级 学生类别:学历硕士 课程名称: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 课程类型:②专业课 开课时间(学期):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教师姓名:程立涛 提交作业时间:2015年3月9日 成绩: 教师签名: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姜冬梅 [摘要]:马克思是现代意识形态概念的创立者,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把意识形态的概念导入其理论,赋予意识形态以全新的含义,使它成为具有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三重性质的概念,并且建立了意识形态理论,他的一些观点影响并支配了后来的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是实践的和批判的这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我们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础。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当代价值 一、意识形态相关概念剖析 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的原意是指向人们解释观念上的成见和偏见的根源的观念科学,它首次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被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提出来的,1796年特拉西在其著作《意识形态原理》一书中将观念科学称为意识形态。马克思把法国观念学家对观念的认识论进行分析,并把其改造为社会学和政治学分析,赋予意识形态以全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三重性质的概念。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意识形态一词自从被提出来后就一直是个复杂多变的概念,它在不同的使用者那里分别被赋予否定性、肯定性和中性的含义。随着学者们对意识形态研究的深化,逐渐形成了对意识形态内涵的广泛性的认识,即意识形态是指在阶级社会里,适应并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思想上层建筑那部分内容。它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价值观念体系,是统治阶级观念、观点与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它是一个阶级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的理论依据。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的特征 1、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础是阶级和国家,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基本特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 在其《狱中札记》中把上层建筑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可被称为市民社会,即通常所说的民间社会组织集合体,另一个则是政治社会或国家”。在葛兰西看来,政治社会是由军队、法庭、监狱等专政工具组成,它们维护统治的手段是强制性的;而市民社会则是由政党、工会、教会、学校、文化团体、学术机构等构成,它们以意识形态或舆论的方式进行维持。阿尔都塞有意识地发展了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他认为,首先,应该看到国家政权与国家机器(State apparatus)之间的区别。政权的更替并不意味着国家机器的推倒重来,原有的国家机器依然可以为新的统治阶级所用。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应该看到国家机器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区别:“不仅必须注意国家政权和国家机器的区别,而且要注意另一类明显支持(强制性)国家机器的实体,但一定不要把这些实体同(强制性)国家机器混淆起来。我将这类实体称作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简称ISAs。” 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包含政府、行政机构、警察、法庭和监狱等等,它们通过暴力或强制方式发挥其功能。非强制性国家机器,即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宗教、教育、家庭、工会、传媒及其文化和艺术,它们都是以意识形态方式发挥作用。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只有一个,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却有多个,“将它们的多样性统一起来的正是在主导意识形态(这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下的这种作用,通过其起作用的意识形态,尽管存在多样性与各种矛盾,实际上永远是统一的”。因此,“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尤为重要,也就是说,“任何阶级都不能长期地掌握国家权力而不同时掌握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或在其中施行霸权”。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阿尔都塞对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说的借鉴。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的提出,“将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物质存在(国家机器)结合在一起,使那些在以前看似远离意识形态的社会机构或社会活动,如体育、文艺、家庭、教育等等,在新的理论逼视下,也纷纷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意识形态对主体的询唤 在理清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存在之后,阿尔都塞的任务是要弄清楚,意识形态是如何使得人们建立起自身与真实生存状况之间的这种想像性关系,从而达到社会关系再生产的目的的。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阿尔都塞不仅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而且创造性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第二大功能,也就是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对主体的“询唤”(interpellation)。 事实上,阿尔都塞明晰地展现了意识形态的核心理论构件,这便是意识形态将个人询唤为主体。由于意识形态总是以神话、概念、观念和形象的再现来表达自身,而人们又是通过这些意识形态实践来建立起自身与真实生存条件之间的关系。因此,意识形态便是以一个能够用来询唤或召唤个人为主体的体系登场的。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文化传统、习俗或宗教仪式来识别自身作为自由主体的身份,他们受“召唤”或“询唤”行为所引导,这些行为吸引他们的注意(召唤),迫使他们去创造意义(解释),使之参与到实践当中。在此,意识形态扮演了一种神秘媒介的角色,它在个体与其自身真实生存条件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而它自己则隐而不露。阿尔都塞说:“意识形态的效果之一就是利用意识形态在实践意义上否定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特性:意识形态决不说‘我是意识形态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意识形态对主体的询唤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询唤个体使之成为主体,二是(同时是)使个体(即主体)屈从于(subject一词皆具“主体”和“屈从”两义)意识形态的物质实践。我们可以用广告为例,来说明意识形态对主体的询唤功能。消费的意识形态

我国目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探析

我国目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探析 一、问题:我国目前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首先,我国目前是什么样的社会? 其次,综述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几种观点: 第一,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即官方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受到官方认可并在法律上保障的意识形态,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追捧。 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官方是以实用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我们所熟知的改革话语就是实用主义的表现,比如:“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和谐社会”等。政府的实用主义意味着它会在民众与知识分子,乃至更多的意识形态之间左右逢源。既强调民生,支持民族,又赞成自由和民主,却又都有所保留。毫无疑问,无论民生、民族、民主、自由,都不是政府的价值追求,但它又不排斥在某个时候分别将它们拿来一用,一切以“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为前提和归宿。 第二,与官方意识形态相对应的是大众的意识形态。具体表现就是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随着改革的推进,社会的贫富分化越来越大,利益格局越来越固化;特殊利益集团左右改革路径,垄断利益分配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社会底层的机会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趋于减少。在现实中利益受损的中下层,普遍产生了被剥夺感和不公正感,产生对现行利益格局的敌视。这种社会情绪,正是民粹主义的表现。民族主义同样是近10年才获得强大声势的。长达20年、30年的高速增长,尤其是对比于周遭而表现出的“一枝独秀”,不可能不令今天的中国民众为之自豪。在这种普遍的自信心、自豪感下,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必然水涨船高。今天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在大多数国人心中,已成为坚强的价值观。 三,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的核心是自由与民主。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感受不到要求更多自由民主权利的迫切性,因而也不认为这种价值有多重要。他们能切身感受到重要的,是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只有当发生官民冲突时,民众才切身感受到更多自由民主权利的重要性。但有这种切身感受的,毕竟只是少数人。在言论被高度控制的社会,这种感受也无法获得广泛传播与感染的机会。 但知识分子不同,因社会职业、知识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自身权利的要求远高于普通民众。他们需要充分的表达自由;他们有更多政治参与的愿望,希望自己的见解能够影响现实,所以他们要求更多的政治民主。知识分子的这种权利诉求,与当下现实所能提供的满足条件严重不相容。这种不相容越尖锐,知识分子就越能感受到自由民主权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自由民主价值就越成为这一群体

论阿尔都塞的总问题方法和科学主义认识论

2012年第1期山东社会科学No.1 总第197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7·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主持人:王雨辰)· 主持人语:阿尔都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他不仅针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命题,而且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 机器”的理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栏目发表的三篇论文从不同 的视角对阿尔都塞的理论展开探讨,旨在深化对阿尔都塞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论阿尔都塞的总问题研究方法和科学主义认识论 王雨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阿尔都塞的理论总问题和科学认识论是他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他从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这一目的出发,强调应当从与近代西方哲学断裂 点上来理解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变革,因而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 的反人道主义论题”。 [关键词]阿尔都塞;总问题;科学认识论;人道主义 [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1-0013-06 阿尔都塞是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20世纪60年代,他以论战的姿态投入到当时关于青年马克思思想的争论中,通过重建阅读理论对马克思的思想展开认识论的解释,有针对地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论题,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拟系统论析他的阅读理论和科学认识论及其对其理论运思的影响。 一 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是阿尔都塞投身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目的和归宿,而他之所以提出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又是与当时马克思主义阵营中关于“青年马克思”思想性质的争论直接相关的。这一问题原本是资产阶级学者最初挑起的,其核心是力图用青年马克思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异化思想统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苏共“二十大”后,这股“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在西方共产党内开始流行,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对此,阿尔都塞一方面强调关于青年马克思思想辩论的结果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生死存亡,因为用青年马克思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异化论题来解释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将严重贬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批评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能有效地回击资产阶级学者发起的挑战。由此,阿尔都塞通过对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 收稿日期:2011-10-12 作者简介:王雨辰(1967—),男,哲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31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意义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意义 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杰出的文学批判学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伊格尔顿在文学批评方面的文献非常多。 西方学者引用率虽然很高,但是在哲学方面的专著却很少。西方对伊格尔顿的研究已经起步,而在国内学术领域,伊格尔顿被翻译的著作只占其著作的三分之一左右。 我们仅能通过这些少之又少的著作来寻找伊格尔顿哲学思想的蛛丝马迹进行梳理。相对来说,国内的研究状况较西方状况还是落后的。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是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他从文学批评方面入手,总结并归纳出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又从意识形态理论出发,完善和丰富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 本文着重从伊格尔顿的原著进行梳理,从而归纳出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概况和内容提要,并结合实际对其理论进行一些评价,旨在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依据。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主要阐述了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论渊源、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范畴的界定,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价值局限及其作用。 第一部分的主要工作是从马克思与恩格斯、卢卡奇与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和阿尔都塞的思想中提取出伊格尔顿的思想来源,为对其意识形态理论概况的梳理进行铺垫;另外,还对伊格尔顿本人对“意识形态”的概念以及范畴的界定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的主要工作是对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从文学的维度进行阐述,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找到新的视角。 文学是否是意识形态?文学与意识形态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文学批评和

意识形态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都是第二部分要解决的问题。第三部分的主要工作是对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一些客观的评价,在肯定其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的基础上,提出其理论中的缺点和局限,为研究伊格尔顿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寻找到更好的切入点。

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_张秀琴

[收稿日期] 2006-03-09 [作者简介] 张秀琴(1970-),女,安徽省合肥市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 张秀琴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北京 100088) [摘要] 马克思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于:1.关于意识形态的存在问题: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且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而存在;而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尽管没有历史(指的是意识形态一般,而不是意识形态 的具体形式),但却永恒存在,而且意识形态是作为一种社会结构而存在;2.关于意识形态的意义或功能问题: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扮演的是“阶级社会的维护意识”,在全部人类历史中,则承担着人类文化发展的载体的角色;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以其“物质性”特征发挥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作用,而在全部人类社会历史中,意识形态则承担着主体建构者的角色,即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是将“个体召唤为主体”。 [关键词] 马克思;阿尔都塞;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 A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06)04-0118-06 关于意识形态的存在及其意义问题,学术界已有相关讨论,但对于从这一角度出发,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则试图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关于意识形态的存在问题:历史与永恒 首先,马克思提出“意识形态没有历史”的理论目的是为了说明意识形态的受动性特征,反对唯心主义观念说;其理论出发点则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强调的是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我们知道,“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一提法,最早见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形成的标志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曾经指出,意识形态是人们“实际活动”的“反射或回声”,“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了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 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P30)。 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提出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说,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其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意识形态的受动性特征。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没有绝对的独立性,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没有自己独立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 现。”[1](P525)“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 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 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像机中一样倒现着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的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象在眼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物理过程中产生 的一样”[1](P29-30) 。 从马克思的这些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坚持的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即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只是社会物质生活实践的历史发展的观念表现,社会物质生活实践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基础。正是这一点,使得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区别与其他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理论。正如大卫·莫里在其《政治思维中的哲学和科学》一书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是一种文化 ——读高三政治第四课第二节有感“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这是高中三年级政治书对宗教给出的定义。作为一名在读高三的学生,我的任务是把这段黑体字背熟、理解,不应该在进行什么评论了。然而,我却妄图凭着自己对宗教的一知半解对这段话阐述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说我对政治书这一框题的内容很是不屑一顾,理由就是我认为书上所说有误,或说太笼统。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话不错,它是由人所创,是人类意识的反映,但却不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因为它并不像镜花水月那么虚幻,更不能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如果一定要按书上所说,那么我就不禁要问一问:什么是宗教?书中的“宗教”范围有多大?什么样的组织才算宗教? 书中认为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等等是宗教,那我们不放一个一个地讨论一下。先说说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吧。政治书上认为道教就是巫术和求长生的神仙方术,这种理解恐怕太狭隘了,据我所知,道教所供奉的太上老君就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老师级人物。当时中国百家争鸣,道家和儒家、法家、墨家等

同为一派学说,为何道家算是一种宗教而儒家不算?无非儒家的信徒可以做官罢了,而道家修行的道士仅仅是修自身,没有齐家、治国和平天下那样的野心罢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并非修道成仙。如此看来,同样都是一种文化,为何道家是宗教,就是唯心,而儒家却不是宗教,反而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最需要的精神文明?难道董仲舒的那些废话真的把中国人都蒙骗了么?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其教义也不是让人忍受现世苦难,来世享福,释迦牟尼作为一位伟大的印度思想家绝不会教唆世人这些歪理邪说的,如此理解佛教教义简直是对佛教的侮辱!佛教中却是提到过极乐世界,西方净土,可是稍作深入研究之人不难发现,所谓的极乐世界与我们追求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一模一样的,这就说明了一点,圣贤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释迦牟尼和马克思差者几千年,而且一个在印度一个在德国,不可能商量好吧?再者,大乘佛教与基督教都要求信徒去无选择地爱其他人,当然这个爱并非情爱,而是以一颗仁慈的心去包容、宽恕别人,佛教讲是发菩提心去普度众生,基督教则是认为世人皆兄弟,都是上帝的子民,这种思想与墨家的“兼爱”好像看不出什么区别,反正都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嘛!为什么墨家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而不是宗教?它是唯心的么?它对社会有害么?它对现代一些见利忘义的人不是一种心灵上的净化么?

毛概超星尔雅问题详解

1、首届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于(1995年)召开 2、(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还很年轻,几乎处于童年时代 3、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很多人意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对 4、当前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的纽约中心每(一)年召开一次大会。 5、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批判(李卡克内西)和(倍倍尔)的错误观点。 6、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侧重点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及与时俱进的品质)。 7、马克思主义被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空间上的开放性)。 8、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 9、(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纲领。 10、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对 11、下面著作中提到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人物的是(《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形成》)。 12、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传播中,恩格斯在辩证法方面发挥了他的特点。()对 13、恩格斯明确表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属于马克思的,自己并没有独立参加理论的创立。()错 14、在否定马克思主义历史方面的彻底性和严密性上,不包括下面哪个观点?(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立)。 15、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反对青年马克思的代表人物是(阿尔都塞)。 16、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分歧,背后还有深刻的政治原因。()对 17、考斯基与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一样否定马克思主义逻辑的彻底性和严密性,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地看作是哲学思想。(错) 18、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哪个行业?(纺织业) 19、下面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经济背景的是(无产阶级的壮大)。 20、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相继失败,说明空想社会主义不能对工人运动起到科学的指导作用。(对) 21、马克思主义创立时仅仅参考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这三项自然科学成果。(错) 2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吸收了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论,这些理论不包括(阶级和平学说)。 23、费尔巴哈批评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提出了抽象唯物主义的观点。(对) 24、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25、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出版的著作不包括(《反杜林论》)。 2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出版)。 27、马克思生前只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后两卷主要靠恩格斯创作完成。(错) 28、恩格斯生平著作《谢林论黑格尔》、《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费尔巴哈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共产主义原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2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以上都是 30、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的主要理论成果是(《资本论》)。 31、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成果集中在列宁对马克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对) 32、下面对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中立的政治立场 33、马克思恩格斯于()创立了第一国际。19世纪60年代中期 3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是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思想武器。(对) 35、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提出了()的战略思想。持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