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石学教案火成岩部分

岩石学教案火成岩部分

岩石学教案火成岩部分
岩石学教案火成岩部分

岩石学教案(火成岩部分)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汉阳区建港小学项雯 【教材解读】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的第二课。这一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一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岩石的特点,而本节课则是在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岩石的基础上借助工具和实验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为第三课《岩石的组成》奠定基础。 本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进一步观察岩石,另一个是怎样识别岩石。第一个活动主要是对六种常见的岩石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从中了解岩石的构造,通过新的观察方法和简单的实验,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第二个活动则是能够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来辨别是哪种岩石,并说出它们的名称。教材共提供了七种岩石的相关资料,力图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岩石的种类,初步了解地质学家利用岩石颗粒大小、结构的不同对岩石种类作出判断的方法。教材提供的《岩石观察记录表》栏目中最后一项是填写岩石的名称,它需要学生在识别岩石特点后再给出其名称,因此,这两个科学活动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 对教材进行相应的研读和分析后,我产生了一些疑问和困惑: 1、关于选择岩石材料的问题。课本上给我们提供了七种岩石,是全部使用,还是使用部分材料呢? 2、教材提供的《岩石观察记录表》的内容有的雷同,也有的不便操作,需要再斟酌。如: (1)《岩石观察记录表》中“岩石颜色”和“颗粒的颜色”的雷同。 (2)岩石的气孔和生物痕迹学生并不容易发现。特别是生物痕迹,教材中提到的岩石虽然有一部分是沉积岩,但其中并没有生物痕迹;而气孔用一般的放大镜不容易看到。这两个特征如何观察? (3)关于用岩石相互敲击听声音的问题,我做过一些尝试,敲击后的确会有声音发出,但这些声音的区别并不明显,也很难准确表述。 (4)对颗粒结构的理解。“颗粒结构”在《教师用书》中是用“紧密”和“松散”进行描述的,代表着颗粒之间的结合情况,如何确定什么情况下是紧密,什么情况下是松散呢?学生很难判断。

矿物岩石学期末复习重点

矿物岩石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名词术语解释: 1.对称型:P18一个结晶多面体中全部对称要素的总合,称为该结晶多面体的对称型。 2.单形:P26是由对称要素联系起来的一组晶面的总合。 3.类质同象:P69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的质点所代替,而能保持原有晶格,只是晶格常数稍有改 变的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4.同质多象:P67相同的化学组分,在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中,能形成结构不同的几种晶体,这种 现象称为同质多象现象。成分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几种晶体,称为该成分的同质多象变体。 5.配位数:P66在晶体结构中某质点周围与该质点直接联系的质点数,称为该质点的配位数。在离 子晶体中,与某离子联系的异号离子或分子数,即该离子的配位数。 6.二八面体:P172在硅氧骨干每个六方网孔范围内有三个八面体空隙,如三个空隙有两个被占据, 称为二八面体结构。 7.三八面体:P172在硅氧骨干每个六方网孔范围内有三个八面体空隙,如三个空隙全被占据,称为 三八面体结构。 8.层理:P70通过成分、结构、颜色等在垂向上(垂直于沉积物表面的方向)的变化而显示的一种 层状构造。是沉积岩中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 9.细层:P70层理的最小单位,厚度很小,几毫米到几厘米,甚至小于1毫米,成分常常很均一。 10.岩浆矿物:在岩浆结晶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又称原生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云母,长 石石英等。也包括部分岩浆作用晚期析出的富含挥发分的矿物,如电气石,萤石等。 他生矿物:多半是由于岩浆同化了围岩和捕虏体使其成分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次生矿物:在岩浆岩形成后,由于受到分化作用或岩浆期后热液蚀变作用,原生矿物发生变化所形成的新矿物,橄榄石---蛇纹石、伊丁石,辉石、角闪石-----绿泥石,钾长石-----高岭石。岩浆: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它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矿物:是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其化学成分一定并可用化学式表达。所谓自然产出是指地球中的矿物都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 11.岩浆分异作用:P51分异作用是指原来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加入下,依靠本身的演化最终 产生不同成分的岩浆的全部作用。岩浆分异作用是其中的的一种,这种作用是岩浆结晶之前,仍处在均匀液态的情况下发生的分异作用。它可以发生在地壳深处(即深处分异),也可以发生在岩浆侵入和喷发的过程中(即就地分异)。这种分异是通过熔离、扩散、气运的作用来完成的。12.结构成熟度:又称物理成熟度(physical maturity),是指碎屑沉积物在其风化,搬运和沉积 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特征的程度。砂岩中分选性、磨圆度及粘土(杂基)含量都影响其结构成熟度,他一般随再搬运次数和搬运激励的增加而增加。砂岩的结构成熟度通常与成分成熟度协调一致。终极结构状态是指无基质,分选,磨圆都极好的的一种状态,应该是碎屑为等大球体,而且还应为颗粒支撑类型的化学胶结物填隙。即结构成熟度的高低应反映在碎屑的分选性的磨圆度上,以及粘土(或杂基)的含量上。 13.矿物成熟度:稳定矿物和不稳定矿物的比例可以反映沉积环境,稳定矿物含量称为矿物的成熟度。 矿物成熟度高,说明外力作用的时间长,反映经过长时期的搬运、缓慢的堆积环境和长期处在温暖潮湿的环境,反之,矿物成熟度低,说明外力作用的时间短,反映快速搬运、快速堆积的环境和长期处在干旱寒冷的环境。

岩浆岩岩石学复习题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岩浆、岩浆作用、岩浆岩的结构、次火山岩、辉长结构、粗玄结构、拉斑玄武结构、粗面结构、超镁铁质岩、玢岩与斑岩、里特曼指数、安山岩、粗面岩、重力结晶分异作用、原生岩浆、反应边结构、熔蚀结构、嵌晶结构、包橄结构、文象结构 2以SiO2含量为例,说明岩浆岩化学成分对矿物组合的影响。 3对比分析说明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之间的相似点与区别。 4说明钙碱性系列岩浆岩的深成相及喷出相的代表性岩石名称及次生变化。 5对比分析说明辉石闪长岩和角闪辉长岩之间的相似点与差异。 6试述钙碱性系列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的化学成分,矿物组合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7地壳与上地幔中产生岩浆的可能原因有那些? 8蛇绿岩的概念及其当代含义? 9简述岩浆岩的结构与岩浆冷凝条件的关系。 10何谓岩浆的分异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简述它们的基本特点。 11简述玄武岩的基本分异模式。 12简述原生岩浆种类的不同观点,主要的原生岩浆种类有那些?它们的起源条件是什么? 13岩浆岩相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侵入岩和火山岩各有那些主要的岩相?试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14何谓局部熔融或重熔作用?它们在岩浆起源中的意义是什么? 15解释斑状结构与似斑状结构的概念,并对比分析这两种结构类型的区别。 16玄武岩与安山岩如何区分?

17规纳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特征,岩浆岩中常见的矿物共生组合有哪六种?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18岩浆主要由和两部分组成。岩浆的粘度主要受,,三个因素控制。 19喷出岩常见岩相有,,,,,六种。 20按SiO2含量,岩浆岩可分为,,,四类。按里特曼指数(δ)又分为,,三个系列。 21岩浆岩色率是指,根据岩浆岩中造岩矿物的化学成分,可将矿物分为,两类。 22根据矿物在岩浆岩中的含量和在岩浆岩分类中的作用,可以分 为,,三类。 23斑岩和玢岩仅用于。斑晶以为主,称玢岩;斑晶以为主,称斑岩。 24岩石全分析,一般应作SiO2、等12项分析。 25基性喷出岩代表性岩石是,其往往具结构,基质常具,,结构。 26正长岩-粗面岩类主要造岩矿物有。粗面岩常具有结构,其特征是。 27原生岩浆的种类有,,,四种。 28常见的不整合侵入体有,,和。 29岩浆岩的碱性程度是指岩石的碱(Na2O+K2O)饱和度,确定岩浆岩碱性程度的里特曼指数(δ)=。 30斑状结构的斑晶和基质多形成于世代;似斑状结构的斑晶和基质则基本上是世代的产物。

沉积岩石学考题及答案

勘资 2000沉积岩石学试卷(A)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l.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常温、常压条件下,由母岩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质及少量宇宙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及沉积后成岩作用所形成的一类岩石。 2.母岩是地壳表层的先存岩石,能够为沉积岩的形成提供物质来源。 3.底形在河床或水槽中,流水沿着河床上非粘性沉积物(如砂、粉砂)的床面上流动时,在沉积物表面所铸造的几何形态就称之为底形。 4.平行层理外貌上与水平层理极为相似,它们的区别在于平行层理主要产出于砂岩中,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具平行层理的砂岩沿层面剥开,在剥开面上可见到剥离线理。一般出现在急流及能量高的沉积环境中,如河道、湖岸、海滩等环境中,常与大型交错层共生。 5.启动流速流水把处于静止状态的碎屑物质开始搬运走所需要的流速叫做启动流速或开始搬运流速 6.重力流这是一种高密度流体,这种流体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发生流动。 7.鲕粒是具有核心和同心层结构的球状颗粒(2-0.25mm),很象鱼子(即鲕),故得名。常见的鲕粒为粗砂级(1-0.5mm),大于2mm和小于0.25mm的鲕粒较少见。粒径超过2mm者称豆粒 8.波痕指数波痕长度与波痕的高度之比。 9.杂基是指与碎屑颗粒同时以机械方式沉积在颗粒间的细小碎屑物质,粒度 <0.03mm,成份主要是粘土矿物及少量石英、长石。 10.粘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粒度小于0.005mm的碎屑,二是指蒙脱石、伊利石、 高岭石等层状铝硅酸盐矿物。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计 30分) l . 简述水流流速、颗粒大小与碎屑物质在流水中搬运与沉积的关系。 答案要点:①碎屑颗粒的启动流速与继续搬运流速不同;②不同粒径颗粒启动流速与继续搬运流速及其差值;③不同粒径颗粒搬运与沉积特点、搬运难易程度不同。 2.简述陆源颗粒大小与颗粒成分的关系。 答案要点: ①砾级颗粒主要为岩屑;②砂级颗粒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③粉砂级颗粒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④泥级颗粒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及云母。 3.简述长石砂岩特征及成因。 答案要点: ①长石砂岩特征(颗粒成分、填隙物成分、胶结类型、沉积构造、重矿物等); ②长石砂岩成因(母岩条件、风化条件、大地构造、改造历史、沉积环境)。 4 .简述白云岩形成的回流渗透作用。 一种机制是在潮上地带(由毛细管浓缩作用)形成的高镁粒间盐水,当对表层沉积物的白云化基本完成后,多余的高镁盐水在地表就无“用武之地”了,它必然会向下回流。一个原因是高镁盐水的相对密度较大,当在地表无出路时,在本身重力以及风暴的潮水涌到潮上带而施加的压力下,便会向下回流渗透。当高镁盐水穿过下面的碳酸钙沉积物或石灰岩时,就会使它们白云化从而形成白云岩或部分白云化的石灰岩。 另一种机制是在蒸发泻湖里重的超盐度卤水由于石膏先沉积而引起镁离子富集,并沿着湖底向下渗透并向海方向流去,一直到达可能是由文石和高镁方解石组成的渗透带。这种卤水可以透过这些沉积物,并给白云化作用提供镁离子来源,同时还带走置换出来的钙离子。 概念题 1.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及沉积后作用形成的岩石。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重点难点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经常考查判定岩层新老关系的试题。所以咱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尽管昨天已经讲了,但是有些学生掌握的不好。今天咱们再加强一下。 【探究新课】 一、地壳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右面的模式图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 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 浆

二、地壳物质循环各种变式图的判读技巧 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所示: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 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 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 成的。 三、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 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 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 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

沉积岩石学论述题总结

沉积岩石学论述题总结 1、试论述沉积岩的基本类型及划分依据?(2001,第一章,P4) 答:⑴根据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的来源,首先把沉积岩分为三类: a 主要由母岩风化产物组成的沉积岩; b 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的沉积岩; c 主要由生物遗体组成的沉积岩土。 ⑵根据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碎屑物质及溶解物质)和其搬运沉积作用的不同(机械的和化学的),把主要由母岩风化产物组成的沉积岩分为:①碎屑岩②化学岩其次,根据主要的结构特征即粒度,把碎屑岩分为:①砾岩②砂岩③粉砂岩④粘土岩根据主要成分特征,把化学岩分为:①碳酸盐岩②硫酸盐岩③卤化物 ④硅岩⑤其它化学岩 ⑶主要由火山碎屑组成的沉积岩为火山碎屑岩。 ⑷主要由生物遗体组成的沉积岩生物岩,根据其是否可燃分为:①可燃生物岩,如煤 ②非可燃有机岩,如珊瑚礁 2、试论述白云岩形成机理(2001,第十三章,P176) 答:⑴白云岩的形成机理主要有三种:蒸发泵白云化作用,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 和混合白云化作用 ⑵蒸发泵白云化作用,发生在现代热带地区的潮上带,陆上沉积的是疏松的文石层,由于蒸发作用强烈,粒间水向上运动,海水借助毛细管作用对其进行补充,使粒间水含盐度增高。石膏首先沉淀,从而使粒间水或表层积水的Mg/Ca比率提高20:1,高镁粒间水中文石被交代,发生白云化作用。这种作用时间是准同生的。 ⑶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潮上地带形成的高Mg/Ca比率的盐水对表层沉积物白云化完成时,向下回流、渗透,穿过潮上带下伏的碳酸钙沉积物或石灰岩时,必然对它们进行白云化作。这种作用处于成岩期。 ⑷混合水白云化作用,它只是发生陆表海陆棚等缺乏蒸发环境的地带,大气水与海水混合后发生的白云化作用。混合水中,当方解石欠饱和溶解,而白云石过饱和溶解时,即发生白云石交代方解石的白云化作用。 △试从岩性特征、形成机理、形成时间及环境等方面说明毛细管浓缩作用和回流渗透作用形成的白云岩两者之间的异同?(2003、2005) 相同点:高镁钙比率的盐水所引起的白云化作用

《认识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_模板

《认识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_模板 《认识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 本课是《岩石与矿物》单元的第一课。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岩石,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建立岩石的概念;并且初步学会记录和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由此达到《标准》中学生意识到岩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愿意保护岩石等目标。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对岩石已有一定了解: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在家观察过放在水里的岩石,有的从课外科普书籍上了解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这些都成为本课学习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一方面学生将分享他们对岩石已有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将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一步观察岩石,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生活,我们需要做的是教学准备和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一是淡化科学知识目标,而着重让学生参与观察岩石和给岩石分类等活动;二是不拘泥教材,学生具体认识哪几种岩石、用哪些方法认识,教师应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实际充实教材;三是教学遵循开放性原则,整个过程不应局限在一节课进行,课前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岩石收藏活动、查询资料等活动,课后可组织学生展开岩石标本制作活动和岩石手抄报等活动,使科学学习得到更有意义的延伸;四是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主要有常见的岩石标本(假如学校没有,可以课外组织学生采集当地的常见岩石,并指导他们把采集来的岩石洗净、敲开,露出新断面,做成岩石标本)、放大镜、锤子、水、稀盐酸等材料及有关多媒体课件。这些材料将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以期望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多方位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用多种方法仔细观察岩石; ●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能按不同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岩石的分布,建立岩石的概念; ●能认识花岗岩、大理岩、砂岩等常见的岩石; ●知道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生成过程; ●知道化石和煤层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从了解岩石的生成,意识到万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以多媒体激趣,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 1、播放课件,欣赏大自然中由岩石组成的美景。 2、谈话: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3、学生发言。 4、谈话: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那么,你对岩石了解多少呢?把你对岩石的了解写在活动记录上。 5、学生填写活动记录。 6、组织交流学生关于岩石的已有知识。

沉积岩石学复习纲要精心整理

岩石学复习纲要答案 1.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石学(sedimentary petrology)是研究沉积岩(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①陆源物质—母岩的风化产物②生物源物质—生物残骸和有机物质③深源物质—火山碎屑物质和深部卤水④宇宙源物质—陨石 3.风化作用(weathering)是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风化作用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作用(physical weathering):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不改变。 化学风化作用(chemical weathering):母岩发生氧化、水解、溶虑等化学变化而分解,形成新矿物。 生物风化作用(biological weathering):常常伴随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4.常见矿物抗风化能力:石英(quartz)>长石(feldspar)(钾长石>多钠的酸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多钙的基性斜长石)>云母(mica)(白云母>黑云母) 5.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各种粘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等)在风化带中相当稳定。 各种碳酸盐矿物>各种硫酸盐矿物 重矿物(heavy mineral):锆石、金红石、电气石等较稳定 6.最易转移元素:CI,Br,I,S 易转移元素:Ca,Mg,Na,K 可转移元素:Mn,Si(硅酸盐),P ,Cu 略可转移元素:Fe,Al,Ti, 基本不转移元素:Si(石英) 7.母岩风化的四个阶段: (1)破碎阶段(碎屑阶段)(2)饱和硅铝阶段(3)酸性硅铝阶段(粘土型风化作用)(4)铝铁土阶段(红土型风化作用) 8.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1)碎屑残留物质(2)新生成的矿物(3)溶解物质 9.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经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10.雷诺数(ReyonoldsNumbers):雷诺数(Re)= 惯性力/ 粘滞力 Re = 1时,流动呈层流 Re = 1~40时,在颗粒背后会出现背流尾迹 Re > 40时,出现“卡门涡街”,紊流(涡流) 佛罗德数(FroudeNumbers)数:佛罗德数Fr = 惯性力/ 重力 Fr>1,急流,超临界流,水浅流急 Fr=1,临界流. Fr<1,静流,缓流或临界以下的流动,水深 11.搬运方式:推移搬运(滚动搬运,包括跳跃搬运),悬浮搬运(悬移搬运) 1

岩浆岩岩石学复习资料

岩石学 ...复习资料 一.岩浆及岩浆作用 ①岩浆:岩浆是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岩石部分熔融产生的,含有挥发分也可含有少量固体 物质,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高温粘稠的熔融体。 ②岩浆作用(岩浆活动):是指岩浆从产生、运移,到冷凝固结成岩的整个过程。 ③次火山岩相:又称浅火山岩相,与火山岩同源、同成分,但因岩浆喷发晚期压力不足, 岩浆未能喷出地表而在地壳浅部定位固结成岩。次火山岩以熔岩状为主,但结晶程度往往好于熔岩。 ④岩浆的性质:a.物理性质:高温、粘稠熔融体,基性岩密度大,酸性岩密度小; b.化学性质:以硅酸盐矿物为主,有极少量是碳酸盐岩岩浆、氧化物岩浆或硫化物岩浆。二.化学成分 ①副矿物:在岩石中含量通常<1%,不影响岩石的分类命名。 ②次要矿物:在岩石中含量少于主要矿物,对岩石大类的划分不起主要作用,但对岩石种 属的确定起决定作用的矿物。 ③火山岩的形成条件对矿物的影响:其影响矿物的共生组合。 a.深成岩以出现低温矿物组合为代表; b.喷出岩的矿物组合以高温矿物、细粒矿物和玻璃质为特征; c.此外,地下深部高温高压环境,因大量挥发分参与结晶会形成含挥发分的。 ④色率:暗色矿物火成岩中的体积百分含量称为色率。 ⑤SiO2对矿物共生组合的影响:火成岩中各主要氧化物随SiO2含量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 反映在矿物成分上就是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岩石中铁镁矿物由多到少,矿物种类从橄榄石、辉石变化到角闪石、黑云母;硅铝矿物则有无到有,或由多到少,矿物种类由富钙向富钠、钾、硅方向演变。 ⑥四大岩类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随SiO2含量增加,岩石酸性增强,从超基性岩变化到 酸性岩;SiO2渐增,铁镁矿物减少,浅色矿物渐增,石英由无到有。 ⑦6个矿物共生组合规律:a.橄榄石+辉石组合:相当于超基性岩;b.基性斜长石+辉石组合: 相当于基性岩;c.中性斜长石+角闪石组合:相当于中性岩;d.石英+钾长石+酸性斜长石+黑云母组合:相当于酸性岩;e.钾长石+黑云母+角闪石组合:相当于酸性岩;f.霞石+白榴石+钾长石+碱性暗色矿物组合:接近于基性岩。 三.结构、构造 ①间隐结构:隐晶质、玻璃质充填于微晶斜长石粒间空隙所形成的结构。 ②交织结构(安山结构):喷出岩的基质中,斜长石微晶呈交织状或办平行排列。 ③粗面结构:喷出的基质中钾长石的微晶呈平行排列。 ④花岗结构:即半自形粒状结构。特点是斜长石和暗色矿物为半自形—自形,碱性长石次 之为半自形—他形,石英主要为他形充填在长石粒间。 ⑤辉绿结构:先结晶的较自形的斜长石板状晶体搭成的近三角形空隙中充填他形辉石颗 粒。 ⑥辉长结构:表现为辉石和基性斜长石粒度相近,自形程度相同,均呈半自形—他形等轴 粒状。 ⑦煌斑结构:斑晶为自形的黑云母和角闪石等铁镁矿物,基质由自形的铁镁矿物和自形—

《认识常见岩石》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常见岩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动物、水、土壤、空气等知识后,指导他们认识岩石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上的物质。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岩石已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在山上、河边、工地等地方都见过岩石,从科普书刊、电影电视中了解了岩石的有关知识,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本课中,一方面让学生之间分享他们各自的知识,另一方面指导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一步观察岩石。 本课教学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岩石的分布,了解岩石的用途。课文左图是地球表面的低凹处被水所覆盖,高处裸露着岩石;右图是由岩石组成的高山。课文试图以两幅图为引子,导出“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的话题。课文下图展示的是岩石的各种用途,借此引导学生将物体的用途与它的性质联系起来,为探究岩石的特征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探究各种岩石的特征。课文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样的物体才是岩石,使学生在研讨中懂得岩石是天然形成的石头。然后,指导学生从物质的属性方面探究不同岩石的特征,即: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颜色和结构;用锤子敲击观察岩石的软硬;用滴盐酸(与放在水里比较)观察岩石是否冒气泡等方法,全面了解常见岩石的特征,并引导学生根据岩石的某一属性给岩石分类。这部分容是本课的重要容,它能够伴随着学生对岩石探究的结果,体现出探究过程的意义和价值——学生自由选用的材料、自主采用的方法和步骤、自己确定的标准进行科学分类。 第三部分,认识几种类型的岩石及其用途。课文提供了地质学家按岩石的生成方式给岩石分类的阅读资料,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其间,课文还结合对沉积岩的介绍,穿插了化石、煤、石油、天然气形成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岩石与化石、煤、石油、天然气的关系。课文提供了一些生物化石的图片、古代植物形成煤的过程图示,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化石,知道煤的形成原因。此外,课文还结合当代社会生活,说明了石油在现代生活中的一些用途,丰富了学生对岩石的认识,加强了科学知识与现代生活的紧密

(完整word版)岩浆岩岩石学试题(修改)

绪论 1.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包括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2. 岩浆岩,指主要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形成的高温熔融的岩浆,在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却而形成的岩石。 3. 结晶岩地壳深处主要由岩浆岩、变质岩组成,它们又称为结晶岩。 4. 岩石学是地质学领域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是研究地壳、地幔及其它星体产出的岩石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演化等方面的科学。 5.岩浆岩石学,是研究岩浆的起源,活动,演化,结晶及岩浆岩的组成,结构,构造,产状,分布,分类,命名,共生组合,成因机理及与构造,矿产关系等的一门独立学科。 第二章岩浆及岩浆岩的特征 1、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炙热、粘稠、含有挥发份的熔融体。 2、原生岩浆:岩浆起源于上地幔和地壳底层,把直接来 自地幔或地壳底层的岩浆叫原生岩浆。 3、岩浆作用:地下深处形成的岩浆,在其挥发分及地质应力的作用下,沿构造脆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地表,岩浆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又不断地自己的成分,最后凝固成岩浆岩,这一复杂过程的总体为岩浆作用。 4、熔岩;指火山宁静溢流出来的熔岩流,经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5、火山碎屑岩:指火山强烈爆发出来的各种碎屑物堆积而成的岩石。 二、填空 1、岩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岩浆的成分,岩浆的温度,岩浆的粘度。 3、喷出岩可分为熔岩和火山碎屑岩。 第三章岩浆岩的产状和相 1、岩浆岩的产状主要指岩体的形态、大小、和围岩的接触关系。 2、岩浆岩的相系指生成环境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岩石和岩体总的外貌和特征。 2、熔透式喷发是指喷自直径很大,形状不太规则的火山 通道。 4、裂隙式喷发指岩浆沿一个方向的大断裂或断裂群上升,喷出地表。有的从窄而长的通道全面上喷;有的火山呈一字形排列分别喷发,但向下则相连成为墙状通道。 5、中心式喷发是指岩浆沿颈状管道的一种喷发 6、熔岩流是指线形流动、分布的熔岩,其形状决定于地形 7、火山口指火山堆顶部中心常见圆形的漏斗状、盆状凹陷。8、破火山口是指经过破坏的火山口及其周围的洼陷。 9、岩盆是中央微向下凹的整合盆状侵入体。 10、岩盖是上凸下平的穹隆状整合侵入体。 11、岩床是厚薄均匀的近水平的整合的板状侵入体。 12、岩墙是一种厚度比较稳定近于直立的板状侵入体。 13、岩株是一种常见的侵入体,平面上近园形或不规则状,接触面陡立,似树干状延伸,又称岩干。 14、岩基是最大的巨型侵入体,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平面上通常呈长园形。 15.次火山岩:是与火山岩同源的、呈侵入产状的岩石。它与火山岩有“四同”:同时间但一般较晚;同空间但分布范围较大;同外貌但结晶程度较好;同成分但变化范围及碱度较大。侵入深度一般<3.0km,又可分为:近地表相0~0.5km;超浅成亚相0.5~1.5km;浅成亚相 1.5~3.0km。 二、填空 1、常见的喷发类型可划分为:熔透式,裂隙式,中心式。 2、火山锥依物质组成不同分为:碎屑锥,熔岩锥和混合锥等三种。 3、火山岩相主要有喷出相,火山通道相,次火山相和火山沉积相。喷出相又可分为溢流,爆发,侵出三个相。 第四章岩浆岩的物质成分 1、主要矿物;指在延伸中含量多,并在确定延伸大类名称上起主要作用的矿物。 2、次要矿物:指在岩石中含量少于主要矿物的矿物。 3、副矿物:指在岩石中含量很少,在一般岩石分类命名中不起作用的矿物。 4.矿物的成因类型及其概念? 原生矿物:是在岩浆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矿物, 分为:正常矿物(直接从岩浆中结晶出来)、 残余矿物与反应矿物:(矿物从岩浆中结晶出来,因物化条件的变化,,使矿物受到部分反应 和分解,其中尚未遭受变化的残留部门叫残余矿物,而反应,分解所形成的新矿物叫反应矿物)5、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可分为:主要造岩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 第五章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2、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间相互关系。 3、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 4、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为斑晶,小的及不结晶的玻璃质的为基质 5、似斑状结构外貌类似于斑状结构,只是基质为显晶质的。 6、反应边结构:在早生成的矿物外围完全或局部包围着另一种成分完全不同的新矿物,这种结构为反应边结构。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石学(sedimentary petrology):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物)的物质成分、结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沉积学(sedimentology)是在沉积岩石学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完整的独立的地学科,是研究沉积物和沉积岩的成分、成因与形成机制、沉积环境的科学。 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经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盐岩—是指由于含盐度较高的溶液或卤水,通过蒸发作用产生化学沉淀而形成的岩石。它们的主要组分都是盐类矿物,所以称为“盐岩”。(蒸发岩) 牵引流搬运方式:溶解载荷、悬移载荷、推移载荷(床沙载荷) 沃克(Walker,1975)的图解 1当流动强度为P时,它所能滚动的砾石最大粒径为8cm,同时所悬浮的颗粒最大粒2.2mm。 2当流动强度略小于P时,可使粒径为8c m和2.2mm的砾石同时沉积,从而形成双众数的砾岩。 3当流动强度在P附近反复变动时,则可能形成粗、细砾石沉积的互层,其平均粒度分别为8c m和2.2mm。 4如果流动强度急剧减少,则可能造成分选极差的多众数的砾、砂、粉砂和泥的混合沉积物。 5沉积1mm砂粒所需的流动强度比沉积7c m砾石所需强度小得多,故在平均粒度为7c m的砾石沉积的孔隙中所充填1mm的砂,不可能是同时沉积物。 (3)碎屑物质在流水搬运过程中的变化 1成分:不稳定组分逐渐减少,稳定组分则相应增加,同时其组分也就变得更加简单了。2碎屑颗粒度逐渐变小3碎屑颗粒的圆度逐渐变好4碎屑颗粒的球度也有所增高 波基面(浪底)(wave base)——波浪作用的下限,即波浪所影响的最大深度。 胶体:一种物质的细微质点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不均匀分散体系 沉积分异作用:母岩风化产物,在搬运和沉积作用过程中,根据本身特征,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分别堆积于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划分开来的地表沉积带内,这种作用被称为沉积分异作用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根据粒度、密度、形状和成分等特征发生先后沉积的现象 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溶解物质(包括胶体溶液物质和真溶液物质),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根据其本身的化学性质(主要是其在溶液中化学活泼性或溶解度大小),从溶液中按一定先后顺序沉淀出来的现象。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砂和粉砂阶段铁的氧化物阶段 粘土沉积阶段碳酸盐阶段 已基本结束硫酸盐及卤化物阶段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意义 地质意义:(1)两种分异作用结束,形成各类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及各种沉积矿产; (2)两种分异作用越彻底,各类沉积岩的成分上和结构上成熟度越高,也就越容易形成各种沉积矿产; (3)若分异受到各种因素干扰而进行不好,就会出现各种过渡性岩石,这对沉积矿产的形成极为不利。 沉积后作用:泛指沉积物形成之以后,到沉积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之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或作用。 成岩作用(diagenesis):沉积物转变沉积岩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同生作用(syngenesis):指沉积物刚刚形成以后而尚与上覆水体相接触时的变化 准同生作用(penesyngenesis):主要是指潮上带的疏松碳酸钙沉积物被高镁粒间盐水白云化的作用 表生作用:指沉积物抬升到近地表,在潜水面以下常温常压或低温低压条件下,由于渗透水和浅部地下水(包括上升水)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 成岩作用):指上覆沉积物不断增加使早期沉积物逐渐被掩埋,直至基本上与上覆水体脱离,使沉积物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产生新的平衡,致使疏松的沉积物固结成岩的全部变化过程 沉积岩构造:沉积物在沉积时,或沉积之后,由于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所形成的各种构造

岩石教案

认识常见岩石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征;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对岩石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 桨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养成遇到问题自己通过查资料,阅读等方式解决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岩石的分类,了解岩桨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养成遇到问题自己通过查资料,阅读等方式解决的习惯。教学准备: 岩石标号标本、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岩石。 1、课件出示拍摄的岩石照片,揭题。 2、提问:从课件中你可以看出在哪些地方看到了岩石,现实生活中你 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岩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些什么?(揭示书本 开始的一段话) 二、自学课本研究岩石。 1、出示岩石标本(学生观察颜色,形状,气味等特征),编上序号 2、提问:关于岩石你想了解点什么?

学生将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3、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寻找黑板上问题的答案 4、集体交流研究结果。 三、学习资料研究岩石 1、课件出示有关岩石的资料 2、学生通过学习来解决黑板上的未解决问题 3、学生汇报。 师板书本课的关键问题:由岩浆活动形成了岩浆岩由外力作用形 成了沉积岩由变质作用形成了变质岩。 4、内容延伸,将黑板上未解决的问题记录到科学练习册上,课下通过 上网,查资料来自己解决。 四、岩石在生活中的作用。 1、小组讨论。 2、汇报讨论结果。板书:建筑、工业、农业、工艺…… 五、总结、拓展延伸。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想了解什么问题?请大家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研究。下一节课,我们举行一个成果展览! 板书: 认识常见岩石 由岩浆活动形成了岩浆岩 由外力作用形成了沉积岩 由变质作用形成了变质岩

沉积岩石学考题及答案

勘资2000沉积岩石学试卷(A)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l、沉积岩就就是在地壳表层常温、常压条件下,由母岩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质及少量宇宙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及沉积后成岩作用所形成得一类岩石。?2、母岩就就是地壳表层得先存岩石,能够为沉积岩得形成提供物质来源。?3、底形在河床或水槽中,流水沿着河床上非粘性沉积物(如砂、粉砂)得床面上流动时,在沉积物表面所铸造得几何形态就称之为底形。 4、平行层理外貌上与水平层理极为相似,它们得区别在于平行层理主要产出于砂岩中,就就是在较强得水动力条件下形成得,具平行层理得砂岩沿层面剥开,在剥开面上可见到剥离线理。一般出现在急流及能量高得沉积环境中,如河道、湖岸、海滩等环境中,常与大型交错层共生。? 5、启动流速流水把处于静止状态得碎屑物质开始搬运走所需要得流速叫做启动流速或开始搬运流速? 6、重力流这就就是一种高密度流体,这种流体就就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发生流动。? 7、鲕粒就就是具有核心与同心层结构得球状颗粒(2-0、25mm),很象鱼子(即鲕),故得名。常见得鲕粒为粗砂级(1-0、5mm),大于2mm与小于0、25mm得鲕粒较少见。粒径超过2mm者称豆粒 8、波痕指数波痕长度与波痕得高度之比。 9、杂基就就是指与碎屑颗粒同时以机械方式沉积在颗粒间得细小碎屑物质,粒度 <0、03mm,成份主要就就是粘土矿物及少量石英、长石。 10、粘土有两层含义,一就就是指粒度小于0、005mm得碎屑,二就就是指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层状铝硅酸盐矿物。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计 30分)?l 、简述水流流速、颗粒大小与碎屑物质在流水中搬运与沉积得关系。?答案要点:①碎屑颗粒得启动流速与继续搬运流速不同;②不同粒径颗粒启动流速与继续搬运流速及其差值;③不同粒径颗粒搬运与沉积特点、搬运难易程度不同。?2、简述陆源颗粒大小与颗粒成分得关系。 答案要点: ①砾级颗粒主要为岩屑;②砂级颗粒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③粉砂级颗粒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④泥级颗粒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及云母。?3、简述长石砂岩特征及成因。?答案要点: ①长石砂岩特征(颗粒成分、填隙物成分、胶结类型、沉积构造、重矿物等); ②长石砂岩成因(母岩条件、风化条件、大地构造、改造历史、沉积环境)。?4、简述白云岩形成得回流渗透作用。 一种机制就就是在潮上地带(由毛细管浓缩作用)形成得高镁粒间盐水,当对表层沉积物得白云化基本完成后,多余得高镁盐水在地表就无“用武之地”了,它必然会向下回流。一个原因就就是高镁盐水得相对密度较大,当在地表无出路时,在本身重力以及风暴得潮水涌到潮上带而施加得压力下,便会向下回流渗透。当高镁盐水穿过下面得碳酸钙沉积物或石灰岩时,就会使它们白云化从而形成白云岩或部分白云化得石灰岩。?另一种机制就就是在蒸发泻湖里重得超盐度卤水由于石膏先沉积而引起镁离子富集,并沿着湖底向下渗透并向海方向流去,一直到达可能就就是由文石与高镁方解石组成得渗透带。这种卤水可以透过这些沉积物,并给白云化作用提供镁离子来源,同时还带走置换出来得钙离子。 概念题?1、沉积岩:就就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得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得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及沉积后作用形成得岩石。?2、母岩:指早于该沉积岩而存在得岩浆岩、变质岩、以及较老得沉积岩。?3、物源区:母岩得物质来源区。 4、沉积圈:也就就就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它们相互重叠得范围。? 5、表生带:也就就是沉积圈,就就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重叠得范围。该带具有富含H2O,O2,CO2以及低

沉积岩石学

沉积岩石学 第一章沉积物的来源 1. 沉积岩石学研究的主要任务?P3 (2000) 第二章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1. 以花岗岩为例说明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及其与沉积岩的关系?P16 (2010,2009,2008,2005,2003) 2. 沉积物的来源有哪些?P8 (2010,2008,2007,2006,2001) 3. 鲍马提出浊流形成和运动的阶段是什么?P33 (2011,2000) 第四章沉积岩的构造和颜色 1. 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的区别?P67 (2009,2005) 第六章 1. 底砾岩与层间砾岩?(2010) 2. 碎屑岩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哪些?P92 (2011,2009,2008,2006,2005,2004L,2000) 3. 碎屑的碎屑结构包括哪些内容?P97 (2007) 4. 碎屑岩的主要胶结类型及成因?P104 (2011,2009,2007,2006) 5. 砾岩(角砾岩)的研究方法和地质意义?P111 (2001) 6. 砂岩的分类?P112 (2001) 7. 试述长石砂岩的一般特征及成因意义?P115 (2010,2008,2007,2005,2004,2003,2002,2001,2000) 8. 石英砂岩的一般特征及成因?P115 (2011,2009) 长石石英砂岩的地质意义?P115 (2001) 9. 粒屑结构和碎屑结构在构成上的异同?(2010,2006) 第九章 1. 碳酸盐岩中粒屑结构中颗粒类型主要有哪些?P161 (2001,2000) 2. 碳酸盐岩的结构-成因分类?P165 (2011,2008,2006,2005,2000) 3. 威尔逊的碳酸盐岩沉积模式中区分出哪几个标准相?(2000) 第十章 1. 硅质岩的一般特征?P190 (2010,2009(及成因类型L),2004) 第十二章 1. 沉积相/环境的识别标志?P220 (2011,2008,2007,2006,2005,2003,2001,2000)试述识别古沉积环境的成因标志?P220 (2010) 2. 沉积环境的划分?P221 (2008,2005) 3. 河流相的鉴别标志?P221 (2004) 4. 河流环境沉积的一般特征?(2010,2008,2007,2001,2000(及亚相、微相的划分)) 5. 冲积扇的沉积特点?P225 (2002,2001) 6. 三角洲类型有哪些及三角洲亚相划分?P229 (2011,2005,2002,2001(微相),2000) 7. 浊积岩的一般特征?P237 (2004,2002,2001L) 8. 试述陆源碎屑浊积岩的识别标志?P237 (2009,2006) 9. 陆表海与陆缘海?P240 (2002) 10. 海相碳酸盐沉积环境特点?P240 (2001) 岩浆岩石学 第二章岩浆及岩浆岩的特征 1. 岩浆作用及岩浆岩特征?P11 (2009) 第三章岩浆岩的产状和相

岩石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火成岩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类似矿物的物质(如有机质、玻璃、非晶质)和生物遗骸等构成的固态集合体。 岩石的成因分类:按岩石的形成作用过程划分为:岩浆岩:是由地幔或地壳的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岩浆继而冷却固结的产物。沉积岩:是由地表风化产物、火山碎屑物等,在外力作用下搬运、沉积、固结而成的。变质岩:是由先已存在的岩石(岩浆岩及沉积岩)在温度、压力及应力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为适应新的环境而形成的岩石。 三大岩类之间的循环转换关系:已经存在的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抬升到地表以后,经风化剥蚀、机械破碎、搬运、沉积等作用可以形成沉积岩;已经存在的沉积岩、火成岩或变质岩,因温压条件的变化或流体的作用等可形成变质岩;温压条件的进一步变化,可使原来的沉积岩。变质岩或火成岩发生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在固结形成新的火成岩。 岩石学:是专门研究地壳、地幔及其它星体产出的岩石的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演化等方面的科学。 岩浆:是天然形成于上地幔或地壳深部,含有部分挥发分和固态物质、粘稠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高温熔融体。自然界中硅酸盐岩浆占绝大多数,极少量是金属硫化物岩浆和金属氧化物岩浆(矿浆)及碳酸岩浆。 岩浆的主要化学成分: (1) 常量元素: O、Si、Al、Fe、Mg、Ca、Na、K、Mn、Ti、P、H、C等,其中O最多。在岩浆结晶过程中这些元素相互结合,组成各种矿物。通常以氧化物形式来表示:如SiO2 、Al2O3 、Fe2O3 、 FeO 、MgO、CaO、Na2O、K2O、MnO、TiO2、P2O5、H2O、CO2 等。但实际上在岩浆中这些元素并非以氧化物形式存在,而多是呈离子、原子或离子团的形式存在,如: Mg2+、 Na +、[SiO4]4-。 另外还有挥发份:CO2、SO2、CO、N2、H2 NH3、NH4、HCl、HF、KCl、NaCl等等。硅酸盐岩浆化学成分以SiO2含量最多,根据SiO2含量将硅酸盐岩浆分成4种类型:1) 酸性岩浆SiO2 > 63%(wt%) 2) 中性岩浆SiO2 52~63%(wt%) 3) 基性岩浆SiO2 45~52%(w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